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2024-11-11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精选8篇)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篇1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2010-09-14 16:51:03)

一、国有企业产权出售合同效力的认定

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九条及第十七条之规定,对被出售企业原有债权债务应由买卖双方通过签订合同予以确认,且原有债权债务处理条款为国有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的必备条款之一。人民法院在审理被出售企业原债务纠纷案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的效力进行审查认定:

(一)审查买卖双方主体资格是否合格,主体不合格订立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无效。有权出售国有企业的只能是国有资产管理局或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出售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购买人可以是国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合伙团体和个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侨胞和港澳台胞及外国企业等。

(二)审查买卖双方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买卖双方应在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等价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并订立国有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禁止通过私下谈判、私下订价或靠行政干预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出售。企业产权出售中,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故意损害国家利益的,该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同时当事人双方借助出售,悬空或者逃废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的债权的,银行及其他债权人主张撤销企业产权出售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三)审查企业产权出售合同内容是否合法。

1、依法确定企业产权出售价格。出售国有企业时,要对被出售企业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认真进行清查评估,并对被出售企业的资产及债权债务在全面清查核实及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产权出售价格。对被出售企业的资产虽然进行了依法评估,但出售前已泄漏底价而订立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为无效合同。

国务院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国有资产(大额)拍卖、转让,国有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化、合资、清算等情形,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对于应当评估而没有进行评估,或者没有按照规定、确认的,该行为无效。

客观地讲,是否对出让资产进行评估完全应当是所有权人内部的事情,资产受让方本不应当因此而承受合同无效的风险责任。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经常是缺位的,行使所有权的管理部门或者授权部门由于同资产的增损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经常可能会漠视国有资产的损失,因此,对国有资产出让之前进行资产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资产评估手续过于繁琐,严格遵守关于资产评估的规定,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问题。有许多产权转让比较成功,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好,仅仅是在资产评估程序上不规范或者有某些缺陷,是否因此而宣告该产权转让一律无效呢?如果宣告无效,这将会成为一些人通过合法的程序解除合同,将包袱推给国家的借口;同时,受让人占有已转让的资产期间可能对资产已经作出了处分,因合同无效将发生返还原状的效果,而出让人必须承担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这样就会造成必要的浪费,阻碍企业改制的进程。

因此,在审判工作中应当根据客观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资产评估的问题。在适用资产评估制度的行政性规定时,应当严格掌握其保护国有资产的精神,而不能拘泥于某些细枝末节的规定,应当找出资产评估制度的关键环节来认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效力。只要不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不损害国家利益,就不应当轻易认定合同无效。对于可以认定部分无效的就不要轻易认定合同整体无效。

2、妥善处理被出售企业的原有债权债务。在国有企业产权出售前,企业产权出售人应对被出售企业原有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作出合理分割,并由有关方面重新订立合同予以确认。

3、妥善安置被出售企业职工。对退休职工,应由购买人全部接受,或由购买人承担退休职工全部劳保费用。对在职职工,原则上应由购买人负责接收。对未被购买人录用的职工及自愿离职的职工3个月内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应由购买人负责。

(四)审查企业产权出售合同形式是否合法。

根据现行的有关文件的规定,订立企业产权出售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处分国有资产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方能进行,企业产权出售后有关资产产权及土地使用权应及时办理转让手续。同时,企业产权出售合同应经过公证部门公证才能生效。采取协议转让形式出售企业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未经协商以及政府审批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

客观地讲,关于审批的问题似乎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下面就对此加以阐述。在产权制度改革开始之前,所有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行为都必须由政府下文件批准。

1993年《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转让,由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办理审批和财产转移手续。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明确授权省级政府制定对国有独资公司财产的管理办法,报国务院备案。近几年来,主要是通过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局、委、办)对各级政府直接隶属的企业进行产权管理;而在尚未建立国资管理部门的地方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问题,则依然由企业隶属的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决定。应当说,现行实行的国有资产转让审批制度较各级政府包揽到底的传统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审批制度受到公司法的制约,只能适用于有限的民事主体,对于几个国有投资主体开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都需要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对企业产权转让问题由股东会决定生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审批的范围日益缩小,获得授权的资产运营机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日益增多。随着产权交易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将分开,政府以所有者身份管理少数的几个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逐级地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行使相应的权利;上级企业法人以直接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为限度,决定其直接投资开办的下一级企业的产权问题审批下一级的企业产权变动等等。

至于说产权交易合同是否应当经过公证,这完全应当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愿。现行有关文件要求产权转让合同必须经过公证,主要是考虑到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国有资产在许多情况下缺少合理的监督和约束,因此为了防止国有产权转让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要求产权转让合同应当进行公证。

二、诉讼主体的确定及其民事责任的承担

企业产权出售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往往十分复杂,经常很难依据一般的法律规定加以解决。因为在企业产权转让的过程中涉及到各种法律关系的协调和平衡。要保护被出售企业的合法权益,又要适当照顾收购企业的利益以促使出售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产权转让必然涉及到第三方债务人尤其是债权人的利益,如何解决买卖双方同第三方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买卖双方与第三方债权人的利益是对立的,这势必导致在企业产权转让的过程中,买卖双方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侵害第三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在这种纠纷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债务主体,即由原出售企业还是由购买企业作为债务人承担债务。

(一)由约定的债务承担者作为被告,并承担债务的清偿责任。

企业产权转让合同是确定债务承担者的基本依据,在确定债务承担者时首先应当尊重当事人双方在企业产权转让合同中的约定。《暂行办法》第九条明确规定,被出售企业原有债务的承担,允许当事人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中明确企业原有债务承担者的,且此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职工利益及债权人合法权益,应依照买卖双方约定处理。

(二)由企业产权出售人作为被告,并承担债务的清偿责任。

1、企业购买人购买的只是被出售企业的固定资产,并不包括债权债务,在此情况下,被出售企业的原有债务应由企业产权出售人承担。

2、企业产权出售后,企业的出售人将企业全部债务挂到一些无法人资格、无清偿能力的债权债务清理办公室等临时政府部门,应将企业产权出售人为诉讼当事人。在此情况下,出售方当事人实际上是采用一种变相方式逃避债务,不正当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债权,因此,出售企业应当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

3、企业产权出售后,发现有评估时漏评或清理债务不彻底而遗漏的债务,债权人就此起诉的,应列企业产权出售人为诉讼主体,并由其承担被出售企业遗漏债务的清偿责任。

(三)由购买人作为被告,并承担债务的清偿责任。

国有企业产权出售时,买卖双方在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中对被出售企业原债务的承担主体虽没有约定,但企业产权出售人是在对被出售企业包括所有债权债务在内的企业净资产进行清理评估后,通过作价、协议转让及拍卖等形式整体出售,债权人起诉的,应列购买人为被告,并由其承担被出售企业原债务的清偿责任。

(四)由企业的出售人与购买人作为共同被告,对被出售企业原有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1、企业产权出售时,既未对被出售企业的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又未妥善处理好被出售企业原有债务情况下所达成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为无效合同,对此,买卖双方均有过错,应由出售人与购买人对被出售企业原有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企业产权出售时,购买人在接受被出售企业全部资产、享有被出售企业债权的同时仅承担部分债务,另一部分债务由企业产权出售人负责清偿。债权人就此诉至人民法院的,如企业资产大于企业债务或资债相当,应列出售人与购买人为共同被告,并由出售人与购买人在被出售企业财产范围内对其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企业资不抵债,购买人接受的资产与已承担的债务相当,对企业其他债务,购买人不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而应由出售人负责清偿。

3、企业产权出售时,出售人故意悬空外地债务,损害第三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应认定为借出售国有企业之机逃避企业债务的行为,由此而订立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为无效合同,对此,买卖双方均有过错。应以出售人与购买人作为共同被告,并由出售人与购买人对被出售企业原有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4、企业产权出售时,出售人将已设置抵押的资产连同未设置抵押资产通过拍卖等形式出售他人,使抵押权落空,由此而订立的企业产权出售合同为无效合同。对此,双方均有过错。抵押权人起诉的,应列企业产权出售人与购买人为共同被告,并由出售人、购买人对被出售企业所欠抵押权人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五)被出售企业的出资人被转让的企业注册资本不足,被转让企业仅仅发生产权变更,未进行清算撤销,原企业法人主体资格仍然存在的情形中,应当由何方承担不足投资有益偿债?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注册资金不足始终是企业原出资人的责任,因为购买方已经对产权转让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全面考虑出资人足额注册资金制度的现实条件和不同的具体情况。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出资者没有足额认缴注册资金,而企业所有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出资人应在不足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该企业债务。这样才能防止虚假投资开办空壳公司企业的情况,落实出资人在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法基本原则。在产权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当事人一般按照企业现存净资产作为交易的标的和确定交易价格的基础,注册资金虽然不是交易的标的,但是对该企业对外债务的承担有特殊法律意义,所以出资人对注册资金不足应当负有责任。出资者可以补足注册资金,再出让企业,这样就消除了该企业出资不足的问题。但是出资者对于产权转让后该企业发生的新债务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已经在转让净资产之外,以实有资产抵消的旧债务,出资者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有对产权转让中漏算的债务,当企业无法偿还时,出资者才必须承担注册资金不足的责任。当企业产权交易,出资人发生变更时,购买者即应当承担起该企业足额注册资金的责任。购买者有义务了解该企业的实收资金的情况,就不足额部分补充投资,并严格按照验资程序履行手续。这样企业的原出资者就不足额投资部分对外偿债的义务就能免除。如果购买者为不足注册资金,由在此范围内对债权人偿付了产权交易中漏算的债务,购买者有权向企业原出资者追偿。

实践中,很多企业在产权转让后,并没有及时到工商局申请变更登记。而债权人往往是根据工商登记来确定债务人的,因此,如果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出发,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确定企业债务发生的时间标准应当是企业变更登记时间,在此之前的债务视为出让人经营期间的债务,在此之后发生的债务,视为购买者经营期间发生的债务。如果未进行工商登记,则买卖双方的责任不受时间限制,买卖双方应当在不足注册资金范围内,对企业产权交易时漏算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的处理

1.关于合同履行期限。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当事人一方拒绝履行合同,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且要求赔偿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买方当事人仍然未完全履行付款义务,卖方当事人要求解除合同的,应当考虑买方的实际履行能力,人民法院经审查,如买方有完全支付能力的,可以认定由卖方强制履行合同内容。如果买方不具备支付能力,或者卖方当事人虽然具有支付能力,但拒绝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卖方解除合同的主张。若企业产权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已经届满,卖方仍然未完全履行交付标的物的义务,买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要求卖方赔偿经济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2.企业产权出售合同无效后的处理。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无效合同自始就没有法律拘束力。因此,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后将溯及既往,自合同成立之日起就是无效的。一旦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原合同对当事人双方不再具有任何拘束力。当事人不得以原合同主张任何权利或者享受任何利益。合同无效后,一般产生如下的法律后果。(1)返还财产。《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所谓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经接受财产的一方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返还财产旨在使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况。所以,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不论当事人是否具有过错,只要一方当事人已经接受了对方当事人的履行,都应当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当然关于返还财产的范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2)赔偿损失。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损害赔偿实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不能返还财产的情况下,通过损害赔偿的方法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二是对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因合同无效而遭受的损失,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企业产权出售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当事人恢复企业原状。买方因此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卖方。如果没有必要返还或者不可能返还的,应当适当给于补偿。企业产权出售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买方当事人已经取得的财产自然增值部分,卖方追索的,应当返还给卖方。因企业产权出售合同被确认为无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即应当按照双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进行处理。对合同无效当事人一方负有过错的,负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当事人双方均有过错的,人民法院则应当按照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大小确认各自所应当负担的责任。企业产权出售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前,企业已经整体出售的,企业产权出售后所发生的经营盈亏,由买方自行承担。

四、企业产权整体出售中的问题

当前企业产权整体出售中的问题主要有:

1、产权转让时未约定债务的承担,原企业已经被注销,原企业债务应当如何处理。发生产权转让的企业的财产应当是一个整体,债权、债务和一般财产共同组成了整个企业财产,在产权转让时未经过有关当事人协商不得擅自分割,否则将可能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般认为,企业产权转让应当通知债权人,并且应当对债务承担事项作出约定。企业在产权转让时未经协商债务处理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恶意欺诈行为,故意向债权人隐瞒了该种情况。但是这类合同如何确定法律效力比较困难,因为,一方面企业产权转让行为已经发生,这是既定的事实,任何有悖于该种事实的做法都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被出售的原企业已经被注销,这就使得在追究原企业责任时发生了客观困难。因此,如果此时确认产权出售合同无效或者根据债权人的请求撤销该产权转让合同,都不太现实。由于买卖双方当事人在产权转让合同中根本没有对债务承担问题作出约定,这里就不能适用部分无效或者撤销的法律规定,因此,一旦宣告合同无效或者可撤销就将是整个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仅仅因为债权人的债务纠纷就导致整个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这似乎有悖于民事效益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阻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是一种倒退。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如何既维持原有的企业产权转让合同效力,又能够使债权人的合法债权得到实现。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资局《关于出售国有小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第17条的规定,买卖双方未约定该债务承担的,卖方在移交的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其余债务由卖方在出售企业的收益范围内承担。买方只要是善意的并给付了合理对价,就不应当作为民事责任的承担者。由此可见,当买卖双方对债务承担没有约定时,基本上是由出售方承担债务。至于购买方是否承担责任,完全取决于购买方是否是善意取得。如果购买方在签订企业产权转让合同时,并不知道债权人债权的情况,而且在产权交易中也向出售方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就应当适用民法中有关善意取得的规定,购买方不承担产权转让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原企业债务清偿责任。但是如果购买方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时,已经明知债权人债权的存在,或者购买方在购买企业时,没有支付相应的对价,就无法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此时,购买方和出售方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债权人特别是抵押权人以企业产权出售者未经其同意为由,要求确认整体出售合同无效。对于此类纠纷不应简单处理。这里涉及到债务转移的问题。所谓债务转移是指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转让债务的协议,由第三人代替原债务人承担全部债务。其特点是,债务的转移是新债务人对原债务人债务的承担,并不成立新的债务;如果是债务的全部转移,则原债务人就脱离了其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债务受让人取代其成为债务人,债务受让人直接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债权人也不得向原债务人主张清偿债务。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对抗。根据《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比如同时履行抗辩、合同撤销和无效抗辩权等。关于债务转让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是否应当经过债权人同意。根据《民法通则》第91条的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且不得牟利。当然该项规定并不完全能够适应现实生活,但是其中的精神却还是被合同法继承了。《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这主要是因为,倘若允许债务人随意处分或者转让债务,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就很难得到保障。如果新的债务人根本没有履行债务的能力,或者信用不佳,则债务随意转移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债权人的利益的损害。关于债务人未经过债权人同意转让债务的后果,〈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有人认为应当认定为无效,原债务人仍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拒绝第三人向其履行,同时也有权追究债务人迟延履行或者不履行的责任。笔者以为,从合同法的基本精神上来理解,应当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该合同是否能够发生法律效力,完全取决于债权人在事后是否追认,如果债权人事后一定期限内追认,则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债权人拒绝追认,则该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认识这一点在企业产权转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经常发生被出售企业在出售之前伪证的债权人同意的情形。如果对此种情形一律认定为合同无效,于相识状况不符,势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合同一旦被认定为无效,就要发生恢复原状和返还财产的效果,甚至过错方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企业产权转让不同于一般的货物买卖,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往往牵涉到多方主体的利益,产权转让合同的订立也常常是经过当事人双方长期协商,甚至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才完成的,订立合同过程比较长,成本比较大。而且产权转让合同一旦开始履行就会直接影响到出售企业和购买者双方的经营状况,影响范围十分广。如果将此类合同一律视为无效,社会成本太高,也完全不利于我国企业改制。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产权转让是出于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涉及到社会利益,仅仅因为债务转移未经过债权人同意就完全否定转让合同的效力,未免得不偿失。如果从债权人的角度考虑,产权转让也未必总是会损害其合法权益。因为许多情况下,之所以要进行产权转让,就在于被出售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重,通过产权出售进行资产重组来完成对企业的改制,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此时,由受让企业来承担被出售企业在出售之前的债务,应当说,对债权人没有什么损害。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产权出售时,对于已经设定了抵押权或者质权的财产,应当如何处理。抵押权或者质权的债权人获得权利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控制担保物的交换价值,当被担保的债券到期未获得清偿时,债权人可以就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到清偿。由于担保物的交换价值直接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抵押人或者出质人在对担保物使用或者处分时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不得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受到危害。同时,在抵押人或者出质人在对担保物进行交易时,也应当受到特别的限制,防止因为交易行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在这里涉及到以下几个法律问题。第一,担保物的转让是否应当通知担保物权人。《担保法》第49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且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根据该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是否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完全取决于抵押物是否进行了登记。倘若,抵押物已经进行了登记,在转让时必须通知抵押权人,否则转让行为是无效行为,不发生转让的相应的法律效力。如果抵押物未经过登记,则转让抵押物就无需通知抵押权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7条则规定,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其全部债务,使抵押权消灭。受让人清偿债务后可以向抵押人追偿。如果抵押物未经登记的,抵押权不得对抗受让人,因此,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由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抵押物转让上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态度,与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比较接近,即鼓励交易,应当尽量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轻易认定合同无效。认定合同无效的条件主要是合同具有违法性。因此,当抵押人在转让抵押物时尽管未通知抵押权人,转让合同依然有效。但是同样还要兼顾抵押权人的利益,在抵押物经过登记时,抵押权就有追及效力,依然对抵押物有效,即抵押权在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债务时,依然可以向抵押物的受让人主张抵押权。此时,如果受让人为了避免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主张抵押权,可以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从而使抵押债权归于消灭。在代为履行债务之后,受让人在代为履行的范围内成为债务人的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但是当抵押物未经登记时,抵押物的受让人只要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就应当是取得了抵押物的全部所有权,抵押权不具有对抗抵押物受让人的法律效力,即此时抵押权不具有追及效力。在此种情况下,抵押权人只能依照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要求抵押人赔偿因此而遭受的损失。第二,在抵押人通知担保物权人的情况下,债权人的抵押权应当如何实现。一般认为,如果抵押人在转让抵押物时通知了抵押权人,则抵押权人的抵押权就丧失了追及效力,抵押权就不能再追及于抵押物之上,抵押权人不得向抵押物受让人主张行使的抵押权。此时,抵押权人抵押权的实现依赖于转让抵押物所取得的价款。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取得价款应当优先清偿抵押债权,或者向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对于价款中超过抵押债权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当然,《担保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有一些模糊之处,即法律之规定抵押物人的通知义务,而没有规定抵押权人的同意权利,即抵押物人转让抵押物是否应当经过抵押权人同意,不是十分清楚,这与债务人转让债务应当即债权人同意的规定有所不同,而一般认为如果简单规定抵押人只负有通知义务,似乎对抵押权人的利益保护不够充分。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平衡,《担保法》第49条第2款同时规定了,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小于其价值的,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抵押人不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得转让抵押物。由此可见,根据《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应司法解释的规定,被担保的债权人要想充分的保护自己的债权,就必须对抵押物进行登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担保物权保持完全的追及效力,才能充分保证自己的债权获得清偿。因为法律上虽然规定了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应当通知抵押权人,但是没有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必须经过抵押权人同意,这样抵押权人实际上就不可能防止抵押人转让抵押物,为由当其对抵押物进行登记后,才能享有相关的权利。

因此,当出售企业在产权转让时如果转移债务,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倘若未经债权人同意,如果债权人主张转让合同无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认定产权转让合同部分无效,要求产权出让人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倘若债权人未主张产权转让合同无效,而只是主张债务人履行债务,此时应当认定产权转让合同有效,可以将产权出让人和受让人一同列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产权出售者在将设有担保物权的财产一并出售时,如果通知了担保物权人,但是担保物权人认为担保物的转让价格过低,要求产权出让者提供相应的担保,而产权出让者没有提供相应的担保却将担保物出售的,此时应当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不应当认定主让合同无效,而应当依照担保物是否登记来决定由哪一方当事人来承担清偿担保债权的义务。倘若担保物未经登记,则应当允许担保物权人对受让方主张担保物权,担保物的受让方不得以自己已经向出让方支付相应的对价为由来对抗担保物权人的主张。如果担保物未经登记,则担保物权人只能向产权出让方主张债权,由产权出让方清偿被担保的债权。如果产权出让方在通知担保物权人后,担保物权人并没有反对产权出让方转让担保物,则担保物权人可以就产权出让方出售担保物的价款优先受清偿。

3、购买者以原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出售者隐瞒真实情况要求变更或者撤销产权出售合同。

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法通则》第57条第3项规定,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合同法》中也有相关的规定,只不过《合同法》对该问题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的规定有所不,《合同法》将该种行为规定为可变更或者是可撤销的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由此可见对于购买方以出售方隐瞒真实情况为由主张产权转让合同无效的,应当认定合同为可变更或者可撤销,而不应当简单地认定为合同无效。法院应当实事求是,在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可以委托重新评估审计,或者动员买卖双方当事人变更协议内容。对单纯因评估或者审计报告不真实等问题提出反悔,则一般不予支持。应当建议买受方向资产评估审计部门申请复议后再作处理。

4、购买者买得企业后,该企业经济性质变更,单位注销登记,债权人仍提起企业的纠纷处理。对于企业经济性质变更后应否承担原债务的,审判实践中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买受方当事人出资收购企业使之转变为私营,表面上看是企业的变更,实际企业依法发生本质的变化,变更后的企业与原企业是割断的,再让原企业的债务由买受人负担的不尽合理。另一种意见认为,对债权人同意起诉原所有人或者出售者的,可以认定企业买卖双方的协议约定有效,但债权人坚持起诉企业的,企业对债权人仍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因为企业法人已经依法设立,即相对独立于出资人而存在,独立地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只要企业不终止,它的权利义务一直在延续。其次企业与企业财产不是同一概念,企业是财产、民事主体资格、权利义务的综合体。企业所有者享受的权利,不等于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投资者一旦将资产投入企业,便丧失了该资产的所有权,该财产只能属于企业所有,企业以这些资产及经营中增值的资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享有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权、企业清算后剩余财产的取回权。而企业买卖是企业所有者将这些权利让渡该买受人,上述权利的转让,不能改变企业的权利义务,买受人所取得的,并不是企业的所有权。因此,买受人不得以企业的财产已经购买为由,拒绝以企业资产偿还企业原来已经存在的债务。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篇2

为减少和避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产权转让管理的法规与制度, 规范和完善了国有产权转让的流程、进场交易、评估等事项。通过两天的学习, 我们对产权转让的操作程序有了更好的了解, 其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都有了更深的印象。本文将针对当前国有产权转让程序中需要强调的问题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探讨。

1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

1.1 提出产权转让申请

由拟产权转让的国有企业向企业主管部门提出要求产权转让的申请和设想。在企业主管部门决定产权转让后向所在国资委提出产权转让的书面申请并报批。

1.2 明晰产权、核准资产

1.2.1 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的程序主要为:

(1) 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产权界定的书面申请, 再由企业的主管部门向所在国资委提出书面申请。

(2) 国资委向企业主管部门作出批复。

(3) 国资委指定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产权界定查证。

(4) 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中介机构产权界定查证的结果, 向国资委提出产权界定结果确认的请示。

(5) 国资委对产权界定结果作出确认通知。

1.2.2 清产核资

由企业成立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并在国资委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 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企业经营层拟受让国有产权的, 企业经营层不得参加清产核资工作。

1.2.3 财务审计

企业应委托所在国资委指定的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需要说明的是, 如经营层受让企业产权的, 应对经营层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1.2.4 资产评估, 评估报告并经核准或备案

(1) 国资委按规定程序选择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2) 企业对本企业的资产评估情况在本企业进行为期十个工作日的公示, 并将公示结果报国资委。

(3) 对符合要求的评估报告, 国资委对评估结论进行核准备案, 出具核准通知或备案通知书。

1.3 产权转让方案的制订、审议和审批

1.3.1 产权转让方案的制订

企业产权转让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的产权转让方案。

1.3.2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在本企业进行为期七个工作日的公示

1.3.3

产权转让方案的审议

1.3.4 职工安置方案的审议

(1) 企业所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对职工安置方案进行会审并提出意见。

(2) 产权转让方案中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 听取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对职工安置方案经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1.3.5 企业产权转让方案的报批

企业产权转让方案报国资委或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国资委或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审批意见。

1.4 出具法律意见书

由律师事务所对企业产权转让方案及产权转让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1.5 产权交易

企业委托有资质的产权交易机构按规定实施为期20个工作日的上网挂牌。在征集到一个受让意向人时, 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国有产权。征集到两个以上受让意向人时, 采取拍卖、招标或竞价方式确定受让人和受让价格。在确定了受让人和受让价格后, 签定产权交易合同。

1.6 产权和工商等变更登记

(1) 在产权交割后, 有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到国资委办理国有产权注销或变动登记手续。

(2) 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到工商、税务、房地产交易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并将变更资料交国资委备案。

2 当前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应重视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 会涉及到被交易企业的职工权益等问题, 安置好此类职工对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部分企业忽视对职工的安置问题, 没有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召开职代会只是作为一种形式, 忽视职工的情绪。往往造成职工上访等被动局面。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职工合法权益, 落实产权转让过程中职工的安置工作, 保证产权转让的顺利进行。

2.2 产权明晰

在产权权属方面, 由于部分国有企业法律意识不强, 部分国有企业管理混乱, 经常出现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权属不明确或存在权属纠纷。转让的产权权属明晰非常重要, 企业在进行产权转让前, 应首先明晰产权。以免在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及资产评估等大量工作后, 产权转让半途而废。

2.3 产权交易市场化

对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应遵循应进必进, 能进则进;进则规范, 操作透明的原则, 强调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应进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 突出产权交易的市场化概念。

2.4 国有产权转让价格

产产权交易最终的成交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产权交易双方的地位、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产权转让标的市场情况等, 但产权交易的底价, 作为国有企业, 必须是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后的结果。因此, 必须严格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 对资产的价值, 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要得出合乎实际的结果, 从而使资产产权的价格切实反映其真实价值。同时我们要切实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国家行政机关不应对其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 以保证其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另外, 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 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首次挂牌价格不得低于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经公开征集没有产生意向受让方的, 转让方可以根据标的企业情况确定新的挂牌价格并重新公告;如拟确定新的挂牌价格低于资产评估结果的90%, 应当暂停交易, 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2.5 对受让意向人应进行充分的调查

受让方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

(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3) 受让方为自然人的, 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杜绝国有产权转让的资产流失, 转让方应从上述规定和条件对受让意向人进行充分的调查, 必要时, 应委托中介机构对受让意向人的财务状况、支付能力和商业信誉等进行尽职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

摘要:2009年10月14-15日, 国资委产权局在北京组织中央企业召开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的视频会议, 会议重点是向各中央企业分析介绍了新产权管理的制度与办法, 并针对产权活动产生的新情况进行了讲解。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篇3

1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特殊性

1.1国有企业产权的界定

结合《转让办法》第2条规定,本文所述及的国有企业产权指在国有企业中,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诚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产权都可以转让,但主要转让的是国有企业中的国有产权。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大都是国有企业中的国有产权。

1.2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特殊性

在上文已对国有企业产权界定清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与一般的产权转让的不同之处,因为如果相同的话,适用一般的产权转让规则既可,无须另行制定《转让办法》。

首先,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会影响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如转给外商的,还涉及到本国经济利益保护问题。

其次,我国国有企业不但承担着经济职能,而且还承担着社会和政治职能,以企业为本位组织实施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职工提供退休、工伤、医疗、福利等多种保障,使国有企业用于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日益扩大,一旦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政府再也不能借助企业安置职工借以实现其社会目标,职工安置成为重要问题。

2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程序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2.1批准程序及相应法律问题

2.1.1批准机构冗杂,偏私行为防范不力

根据《转让办法》25、26条的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政府批准;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转让办法》明确了产权转让的批准主体,这让批准主体的确定有法可依,但是问题在与,如果这其中的多个主体根据规定都有批准权,此时,谁可以做出最后的决定?或者说哪个机构的决定是终局的?此其一。其二,批准机构如此冗杂,那么在批准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不会投机取巧,相互串通,铤而走险,侵吞国有资产?

2.1.2对职工利益保护难以切实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职工,在经受改革考验的同时,也经历了改革的酸甜苦辣。对于国企改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现在,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现实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即:国企改革中职工利益的保障。

《转让办法》规定:产权转让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置事项应当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在一般的企业产权转让中,这些并不需如此规定。《转让办法》的這些规定体现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特殊性,是恰当的。但这些规定不够细致,有些流于形式,很难得以落实。此外,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不真实、经济补偿不规范以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对于职工利益的保护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而单凭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2.2实施程序及相应法律问题

2.2.1场外交易现象严重

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场外交易,缺乏有效监督,产生了很多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一是场外交易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在转让过程中暗箱操作、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逃避银行债务、侵犯职工权益等问题;二是场外交易在转让过程中协议定价,没有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缺乏判断转让价格合理性的客观依据;三是大量的场外交易产生地域行业等认为分割,阻碍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2.2信息披露程序的不足

中国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要求上市公司应向其银行及其他债权人提供所需信息,令这些公司利益相关者可了解公司运作及财务状况。对于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信息披露是必须的。但现在出现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的问题是:①公司信息披露决策仍然保守被动。尽管许多公司遵从所有法规的披露要求,但极少提供额外信息,有一部分公司遵从法规的披露要求,但是只提供公司认为对分析员与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只有很少的公司愿意积极主动的公布相关信息;即使是在公司内部,某些信息也只限于被指定的某些高层行政人员。②国有企业受保护仍欠披露规范。国有企业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受到的保护明显的优越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所以要求披露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信息更是难上加难。

2.3监督检查及相应法律问题

《转让办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还规定了监督检查这一程序,重点是第32条的规定,该条详细的规定了转让行为无效的八种情况,人们称之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触碰的8条政策“高压线”。这几条规定详尽完善,可谓考虑周全,涉及到了所有可能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种种情况,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实际上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①自买自卖,低价收购国有企业,部分领导人在转让过程中竟然毫无顾忌的以身试法,利用职务上的优势和便利,钻政策和法律上的空子,隐匿国有资产或者虚列债务,低价收购国有资产。②在转让之前,私分国有资产,导致在真正的产权转让开始时,账面资金所剩无几。

3 结论

国有产权转让承载着来自各方的利益要求,这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给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带来了巨大的障碍。除此之外,国有产权主体缺位构成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另一障碍。第一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将无法顺利进行;第二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作为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转让办法》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为国有企业产权的顺利转让奠定法制基础。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 篇4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1

(一)出让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相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拟定以下合同:

(二)、转让公司的基本情况:本次转让为甲方将所属的__________,该公司账面价值__________万元,评估价值__________元,涉及职工安置___________人,涉及银行债权_____________元。

该公司转让行为已经同意。

(三)、职工的安置本合同公司转让时所涉及职工的安置,经甲、乙双方约定并报批复同意,按如下__________方式处理:

1、甲方转让公司的人员由甲方自行安置,与乙方无关。

2、甲方转让公司的人员在外发生的一切违法行为由甲方自行承担,与乙方无关。

(四)、债权、债务处理1、因甲方转让公司遗留的一切债权、债务由甲方自行承担,与乙方无关。

(五)、公司转让及价款支付情况转让价款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元,双方约定在__________日内,乙方(①一次、②分期)通过指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账号将合同价款付清。采用分期付款的,乙方以__________为保证条件,分__________次,分别在__________日内付清。

(六)、产权交割乙方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的指定账号支付合同价款或首付款后,甲方将编制好的《产权转让交割单》提交给乙方,由乙方凭此清单逐项核对与验收,核对无误、验收完毕后,由甲、乙双方及其经办人员在该清单上盖章、签字方视为交割完成。

(七)、税费负担经甲、乙双方约定,本次转让所涉及的税费按如下方式处理:

(八)、争议处理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效时,当事人可以向产权交易机构申请调解,也可以依合同的约定双方选择(①依法向所在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②依法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九)、违约责任

1、乙方在报名受让时,通过产权交易中心交付保证金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当合同履行后,乙方交付的保证金退还给乙方或抵作价款。当乙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则无权要求返还保证金;若甲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应当向乙方支付相当于乙方交付保证金数额的补偿;若甲、乙双方要求解除合同的,保证金扣除乙方相应交易费用后返还给乙方。

2、乙方未能按期支付本合同公司的价款,或者甲方未能按期交割本合同公司,每逾期一日应按逾期部分金额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3、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且违约方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不足以补偿对方的经济损失时,违约方应偿付另一方所受损失的差额部分。

(十)、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解除合同:

1、因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并订立了变更或解除协议,而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2、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的条款不能履行的。

3、由于一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因故没有履行合同,另一方予以认同的。本合同需变更或解除,甲、乙双方必须签定变更或解除协议,并报产权交易机构备案后生效。

(十一)、权证变更甲、乙双方在交割完成后,由__________负责,于__________日之内办妥权证变更事项。

(十二)、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十三)、合同的生效本合同由甲、乙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产权交易中心凭交易合同及《产权转让交割单》出具产权成交确认书。

(十四)、其他

1、本合同共__________页,附件__________件(共__________页)。一式__________份,甲、乙双方及委托的会员各执__________份,产权交易机构备存份。

甲方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乙方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2

产权转让协议样本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

开户银行账号:_____

受托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

开户银行账号:_____

甲方与乙方按照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国家相关的产权转让政策和规定,经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委托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办理______产权受让项目,并由乙方提供企业产权受让相关服务。甲方委托乙方提供的服务项目有:

1、在甲方拟受让产权挂牌期满后,根据有关规定,乙方组织以协议或竞买方式撮合交易;

2、如果甲方竞买成功,或协议成交后同转让方签订产权转让合同书;

3、出具产权转让鉴证书。

第二条提交的文件

甲方应按照有关规定向乙方提供相关材料,并如实填报有关表式内容。如为复印件,甲方应加盖证明章。

第三条权利和义务

1、甲、乙双方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

2、需甲方向任何第三方支付的费用,包括清产核资、实地考察、审计、评估、权证变更、媒体公告等相关费用,由甲方自行承担。

3、乙方应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公开、公平、公正地组织相关各方进行产权转让活动,对该公开挂牌项目进行规范操作。

4、甲、乙双方均具有对对方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承担保密的义务。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提供给第三方。

第四条甲、乙双方的承诺

1、甲方向乙方承诺,所提供的与转让产权相关的材料(包括原件、复印件)真实、完整。如有不实,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2、甲方保证其委托乙方处理本合同所述委托事项已获得甲方有权机构的批准。

3、甲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保证不再与第三方订立同一标的的受让委托合同,也不与转让人私下接触、洽谈成交。

4、乙方保证其已具备从事甲方委托事项的所有资格及资质。

5、乙方向甲方承诺,按照甲方的要求处理委托事务;需要甲方变更要求的,应当经甲方同意。

第五条委托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1、委托费用:根据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制订的产权转让收费标准,甲方向乙方支付转让手续费人民币合计_____(大写)元。

2、支付方式:甲方在本合同签订后______日向乙方先期支付人民币(大写)_____元,作为预付费用;甲方应在产权转让合同签订后______日内付清余款。

3、若转让不成或甲方在委托期限内要求解除委托的,甲方须向乙方支付因委托业务而发生的费用,具体金额根据乙方已完成委托事项的情况由双方协商确定。

4、产权变更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5、若本次委托事项需交纳竞价保证金,竞价保证金由甲方承担。

第六条合同的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止。

第七条违约责任

1、甲方如在挂牌期间或撤牌后______日内自行进行场外转让的,应当向乙方支付委托转让产权总价款______%的违约金。甲方如未按本委托合同的约定支付佣金的,每逾期一日,应按佣金总价款的___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乙方未经甲方同意,不按照甲方的委托事项和要求进行委托业务活动,并由此而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应当赔偿损失。

3、甲、乙双方若违反产权转让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本合同约定,违约方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八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书面形式对本合同条款进行变更。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变更本合同条款。

2、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任何一方单方面解除本合同的,应承担由此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3、任何一方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解除本合同的,应向对方支付相应的费用。具体费用应按照受托方已完成委托事项的情况、或委托方因受托方解除合同导致委托事项成本加大的情况而确定。

第九条争议的解决方式

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一致同意选择______仲裁委员会合同仲裁中心申请仲裁;双方不愿仲裁的,可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其他

上述条款未尽事项的约定:___________

第十一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合同使用须知”和合同所必备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合同一式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份。

委托方(甲方):____受托方(乙方):_________

(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3

出让方:______________(甲方)出让方经纪机构:______________

受让方:______________(乙方)受让方经纪机构:______________

审核机构:______________

产权交易所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__________

按照国家有关产权交易的政策、法规,甲乙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就甲方向乙方转让企业产权的有关事宜达成一致,签署以下产权转让合同。

内容如下:

一、被转让的企业产权、评估情况、转让价格及方式转让产权所属企业: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住所地:______________与甲方关系:______________资产总额:______________债务总额:______________净资产:______________土地面积__________(亩)建筑面积__________机械设备:______________台/套供电__________供水吨__________/日转让价格:______________转让方式: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万元)

二、职工安置产权转让企业的在职职工人由安置,离退休职工人由管理。具体办法详见本合同附件。

三、产权转让企业的债权、债务处理

四、付款方式及办法

1.乙方应在年月日前付清其全部应付款项,详见本合同附件。

2.其他约定:

五、产权交割及有关手续的办理

1.本合同生效后,双方经纪机构组织甲乙双方按照转让产权资产清单进行交割。交割工作在本合同生效后个月内办理完毕。在此期间,甲方应保证移交财产的安全完整。交割过程中,双方应互为对方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交割工作完成后,双方经纪机构组织甲乙双方签署《资产交接清单》。

3.甲乙双方持签署后的《资产交接清单》和本合同,到审核机构办理《产权转让交割单》。

4.甲乙双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所需费用由各方按国家有关规定负担。

5.其他约定事宜:

六、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均应遵守本合同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任何一方非因法定原因中止合同,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审核机构、经纪机构和对方,各方协商一致后签订合同中止协议,规定中止合同的期限和中止合同造成损失的赔偿。

2.乙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向甲方支付产权购买价款,每迟交一日应按本合同交易资产总额的%交付滞纳金。

3.若乙方超过规定时间日仍未付清其应付款项,则被视为违约。

乙方须将其所取得的财产退还甲方,并承担全部手续的办理费用。

乙方已支付款项在扣除因违约而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本合同交易资产总额%的违约金等费用后,由甲方退还乙方,不足部分由乙方承担,甲方保留继续追索的权利。

双方向审核机构和经纪机构支付的费用不再退还。

4.乙方在未交清本合同全部价款之前,不得将受让资产抵押、转让,否则应视为违约并按本合同交易资产总额的%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5.甲乙双方未能按规定期限完成产权交割工作,如属非不可抗力原因所致,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并按本合同转让资产总额的%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对方损失的,由违约方继续偿付。

七、合同的变更与解除甲方或乙方如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合同,应当在经纪机构的主持下协商一致;变更的合同报青岛产权交易所备案后生效。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解除合同:

1.由于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本合同目的。

2.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合同并不因此损害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

八、合同纠纷的处理凡甲乙双方及其经纪机构因本合同发生的履约纠纷,各方一致同意提请青岛市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九、其他约定

1.本合同中所用的时间概念“日”,除指明为工作日外,均为日历日。

2.本合同使用的计量货币为“人民币”。

3.本合同中“交易资产总额”以资产评估总值的数额为准。

十、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在双方经纪机构主持下按规定协商达成附加协议作为本合同附件并报审核机构备案,附加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一、本合同正本一式叁份,各具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各执壹份,审核机构留存壹份。

副本份,分送缔约各方留存。

十二、本合同在甲乙双方及其经纪机构签章并经青岛产权交易所审核后于年月日起正式生效。

出让方(盖章):______________受让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章):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章):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签章):______________委托代理人(签章):______________

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4

编号: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xx省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的规定,本合同当事人遵循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订立条款如下,以资共同遵守。

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及其委托的经纪会员

出让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的会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的会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本次转让为甲方将所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标的账面价值______________万元,评估价值______________元,涉及土地______________平方米,涉及职工安置______________人,涉及银行债权______________元。该标的转让行为已经_______批准。

三、职工的安置

本合同标的转让时所涉及职工的安置,经甲、乙双方约定并报______________批复同意,按如下方式处理:______________

四、债权、债务处理

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土地使用权使用方式

本合同标的坐落场所的土地性质为______________,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______________

六、标的转让及价款支付情况

甲方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对转让标的公开征集受让方后,以______________方式将标的转让给乙方,转让价款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元,双方约定在______________内,乙方______________(①一次、②分期)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指定的______________账号将合同价款付清。采用分期付款的,乙方以______________为保证条件,分________次,分别在________付清。

七、产权交割

乙方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的指定账号支付合同价款或首付款后,甲方将编制好的(产权转让交割单)提交给乙方,由乙方凭此清单逐项核对与验收,核对无误、验收完毕后,由甲、乙双方及其经办人员在该清单上盖章、签字方视为交割完成。

八、税费负担

经甲、乙双方约定,本次转让所涉及的税费按如下方式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争议处理

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效时,当事人可以向产权交易机构申请调解,也可以依合同的约定双方选择

(①依法向______________所在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②依法向______________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十、违约责任

1.乙方在报名受让时,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交付保证金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元。当合同履行后,乙方交付的保证金退还给乙方或抵作价款。当乙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则无权要求返还保证金;若甲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应当向乙方支付相当于乙方交付保证金数额的补偿;若甲、乙双方要求解除合同的,保证金扣除乙方相应交易费用后返还给乙方。

2.乙方未能按期支付本合同标的的价款,或者甲方未能按期交割本合同标的,每逾期一日应按逾期部分金额的__________%,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3.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且违约方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不足以补偿对方的经济损失时,违约方应偿付另一方所受损失的差额部分。

十一、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解除合同;

1.因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并订立了变更或解除协议,而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2.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的条款不能履行的。

3.由于一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因故没有履行合同,另一方予以认同的。

本合同需变更或解除,甲、乙双方必须签定变更或解除协议,并报产权交易机构备案后生效。

十二、权证变更

甲、乙双方在交割完成后,由______________负责,于______________日之内办妥权证变更事项。

十三、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由甲、乙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凭交易合同及(产权转让交割单)出具产权成交确认书。

十五、其他

本合同共______页,附件_____件(共页)。一式_____份,甲、乙双方及委托的会员各执_____份;产权交易机构备存_____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签约时间:_____年___月____日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5

重庆市国有产权转让合同

合同编号:

重庆市国有产权转让合同

(示范文本)

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合同使用须知

一、本合同文本是根据《_____》、《重庆市经营性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制定的示范文本。合同条款均为示范性条款,_____权交易各方当事人选择采用。当事人可就本合同签订补充协议。

二、为更好地维护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益,签订时应当慎重,力求具体、严密。对于不涉及本合同条款所述情形的事项,用“本合同不涉及此条款”表示

三、出让方:指能够依法转让经营性国有产权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四、受让方:指有权以有偿方式取得产权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

五、企业类型:按出让人、受让人的营业执照所确定的类型填写。

六、标的:非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XX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依法能够进行转让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经营性国有产权。

七、出让价格:为当事人按照规定程序产生的成交价格。国有资产的转让应依法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并以评估价格为基础确定。

八、职工的安置方式:按有关规定,约定妥善安置出让企业职工的事项。

九、合同效力

本合同经产权出让方、受让方签章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本合同双方当事人

甲方(出让方):

注册地址/住所:

法定代表人:邮编:

企业性质:

电话:传真:

开户银行:帐号:

代理会员:电话:

乙方(出让方):

注册地址/住所:

法定代表人:邮编:

企业性质:

电话:传真:

开户银行:帐号:

代理会员:电话:

根据《_____》、《重庆市经营性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甲、乙双方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转让标的

甲方将所拥有(持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偿转让给乙方。该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

该转让标的的评估基准价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元(大写)。

第二条?职工安置方案

甲方的职工安置方案为:___________(任选一条)

(一)乙方负责安置甲方的___________(在职、离退休)职工。

(二)乙方不负责安置甲方的___________(在职、离退休)职工。

(三)甲方负责安置甲方的___________(在职、离退休)职工。

(四)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债权、债务处理方案

甲方在转让前的债权债务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任选一条)

(一)甲方承担全部债权债务。

(二)乙方承担全部债权债务

(三)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

(一)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

(二)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________(任选一条)

1.乙方采用一次性付款方式,将转让价款在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五日内汇入重庆交所结算中心帐户;

2.乙方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将转让价款中的________%(不低于30%)在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五日内汇入重庆所结算中心帐户,剩余部分在本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____日内(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付清,并提供________担保。

第五条?产权交割

(一)经双方商定,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____日内,甲方将与转让标的相关文件资料编制《财产交割清单》移交给乙方,乙方核验查收。财产交割清单需双方签字盖章。

(三)甲方应协助乙方办理相关证书、批件的过户和主体变更手续。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转让税费负担

在产权转让过程中,甲方应承担以下的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应该承担以下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违约责任

(一)合同生效后,甲乙任何一方无故提出终止合同,应向对方一次性支付违约金________元,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乙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价款的,每逾期一天,应按逾期未支付价款________%的比例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三)甲方如违反本合同规定的义务,应向乙方按转让金的________%支付违约金。

(四)由于一方的过错造成本协议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由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则双方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

(五)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且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其经济损失的,违约方应偿付守约方其经济损失的差额部分。

第八条?合同变更和解除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一)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

(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同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四)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因合同变更或解除致使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的,参照本合同第八条及《_____》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争议解决方式

凡因履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相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可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向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申请调解,调解无效的,按下列第________种方式解决:(任选一种)

(一)向重庆市_____委员会申请_____;

(二)向产权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当事人签章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一致,签定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交易基准日

双方约定交易基准日为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本合同一式__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__份,甲、乙双方代理会员各执一份,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留存一份用于备案。

甲方(出让方):乙方(受让方):

(法人印章)(法人印章)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批准及程序 篇5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

1)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3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的,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批准按照控股地位进行划分。

①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这里所出资企业是指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其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还需预先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中国招标师在线网

③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化或者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应当同时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

2)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转让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政府授权投资主体转让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应当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程序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5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以依法评估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可或者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核准的价格为依据,合理确定最低转让价格。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明确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批准程序和操作程序,并对内部决策、转让行为批准、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价格确定、转让价款支付以及产权登记等环节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规定,非上市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制定转让方案、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转让标的企业的整

中国招标师在线网

体价值进行评估、报财政部门审批后由转让方在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公开披露转让信息,征集意向受让方,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的形式公开竞价产生转让价格;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办理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信息披露事项,在证券交易系统中进行,转让方可根据转让股份的比例选择交易系统撮合和大宗交易的方式进行,转让价格为市场价格。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或控股公司内部资产重组需要及其他特殊原因,经国务院批准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转让方可以采取直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国有资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的产权转让程序:

1)制定产权转让方案。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一般应当载明下列内容: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有关论证情况;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经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的职工安置方案;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方案;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处置方案;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公告的主要内容。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附送经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关债权债务协议、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等。

中国招标师在线网

2)企业可行性研究和内部决策。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对涉及职工安置等政策性较强的事项需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3)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清产核资的组织应按《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结合转让标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两种情形:对转让方拥有控股地位的,转让方组织清产核资,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对转让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4)资产评估,确定转让价格。转让方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转让价格的确定不得低于评估结果的90%,如果低于此比例,应当暂停产权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交易。

5)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公告产权交易信息。信息应当公告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广泛征集受让方,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6)合理选择产权交易方式及组织实施。根据征集情况合理选择产权交易方式,当征集到两个以上受让方的,应当采取拍卖

中国招标师在线网

和招标的方式实施。当征集到一个受让方的,或者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采取拍卖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招标投标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7)合同签订。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时,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协商提出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标的企业职工的优先安置方案。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解决转让标的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并做好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进行充分协商,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所涉及的相关事项后,草签产权转让合同,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

8)价款支付。合同签订后,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支付转让价款,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付清。如金额较大、一次付清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提供合法的担保,中国招标师在线网

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付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9)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当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

来源:招标师在线网(QQ学习群:244362119),欢迎分享本文!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篇6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和办法;

(二)决定或者批准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研究、审议重大产权转让事项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选择确定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产权交易机构;

(四)负责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负责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履行本级政府赋予的其他监管职责。

本办法所称所出资企业是指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第九条 所出资企业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所属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并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二)研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研究、审议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决定其他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事项;

(四)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有关国有产权转让情况。

第十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按下列基本条件选择产权交易机构: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政策规定;

(二)履行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责,严格审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资格和条件;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开披露产权交易信息,并能够定期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

(四)具备相应的交易场所、信息发布渠道和专业人员,能够满足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需要;

(五)产权交易操作规范,连续3年没有将企业国有产权拆细后连续交易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记录。

第三章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

第十一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转让,应当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转让,应当由董事会审议;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十二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批准程序,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转让方应当组织转让标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包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转让标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资产损失的认定与核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转让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社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公正地执行业务。企业和个人不得干预社会中介机构的正常执业行为。

第十三条 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第十四条 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转让方披露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二)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

(三)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

(四)转让标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

(五)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者备案情况;

(六)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七)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第十五条 在征集受让方时,转让方可以对受让方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

受让方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

(三)受让方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受让方为外国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受让企业国有产权应当符合国务院公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根据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者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

采取拍卖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应当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

第十八条 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

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进行充分协商,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所涉及的相关事项后,草签产权转让合同,并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

第十九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转让与受让双方的名称与住所;

(二)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

(三)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

(四)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方案;

(五)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

(六)产权交割事项;

(七)转让涉及的有关税费负担;

(八)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九)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

(十)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十一)转让和受让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款。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时,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协商提出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标的企业职工的优先安置方案。

第二十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全部价款,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支付。

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付清。如金额较大、一次付清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付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二十一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解决转让标的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并做好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第二十三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取得的净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当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

第四章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批准程序

第二十五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 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其中,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需预先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化或者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应当同时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

对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下列书面文件:

(一)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关决议文件;

(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

(三)转让方和转让标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四)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五)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六)批准机构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九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一般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有关论证情况;

(三)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经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的职工安置方案;

(四)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方案;

(五)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处置方案;

(六)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公告的主要内容。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附送经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关债权债务协议、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等。

第三十条 对于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中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中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给所属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国有产权。

第三十一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如转让和受让双方调整产权转让比例或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有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和受让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批准机构应当要求转让方终止产权转让活动,必要时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确认转让行为无效。

(一)未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在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交易的;

(二)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不履行相应的内部决策程序、批准程序或者超越权限、擅自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

(三)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故意隐匿应当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或者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以及未经审计、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四)转让方与受让方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五)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未按规定妥善安置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拖欠职工各项债务以及未补缴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

(六)转让方未按规定落实转让标的企业的债权债务,非法转移债权或者逃避债务清偿责任的;以企业国有产权作为担保的,转让该国有产权时,未经担保权人同意的。

(七)受让方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段影响转让方的选择以及产权转让合同签订的;

(八)受让方在产权转让竞价、拍卖中,恶意串通压低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对以上行为中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相关企业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由于受让方的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受让方应当依法赔偿转让方的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中违规执业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机关,建议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要求企业不得再委托其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相关业务。

第三十四条 产权交易机构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弄虚作假或者玩忽职守,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不再选择其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相关业务。

第三十五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本办法,擅自批准或者在批准中以权谋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篇7

关键词:国有股权,转让,问题,对策

置国有股权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国企改制、资产剥离、国有产权处置等系列工作的推进, 结合部分国有股权处置工作实际, 笔者觉得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股权处置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科学决策

国有企业的股权处置有两种意向及决策方式:企业自己提出, 主管单位和监管部门批准;政府授权的行使出资人权利的母公司下文强制处置。第一种情况一般是企业从战略调整、减少合并亏损等方面考虑, 这种国有产权处置的意向对企业而言利大于弊, 有利于减少国有资产自然损耗, 符合国有资产管理和处置基本原则,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第二种决策方式就是母公司下文强制处置, 不管股权的状况, 一纸红头文件强调一律非转让不可, 这种决策方式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弊大于利。这种情况多见于集团公司剥离上市后剩余资产组建的资产经营公司, 母公司只图“甩包袱”, 一味强调“卖”。

一般而言, 无论干什么“一刀切”都存在不科学之处, 无论是“全卖”决策, 还是“全留”决策, 都是不实事求是的。追溯到企业改制资产剥离的原则, 也是见仁见智, 或认为凡是收益好的就重组进入股份公司, 或认为与主业无关的长期股权投资一定要剥离, 或认为规模小的股权投资一定剥离, 或认为资产剥离要以保净资产盘子为中心, 等等。总之, 无论哪一种决策方式, 企业如果维持现状, 按兵不动都会“挨板子”的。目前实际情况中, 第二种决策方式不在少数, 这是目前国有股权转让存在的问题之一, 股权处置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

二、股权处置过程给受让方可利用的空间较大

(一) 挂牌前“打窝子”——低估资产

从国有股权转让的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是在确定转让前就要考虑是否有潜在的意向受让人, 要求挂牌, 既是国有资产处置程序的需要, 也是期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 真正挖掘转让“标的”的价值。

据调查了解, 意向受让人大多数对标的企业是知根知底的, 在评估过程中, 通过转让方、中介机构, 甚至标的企业的投资方 (母公司) 等各种关系干暗中干预评估结果, 通过做工作“打压”评估值, 让其做到政策允许的最低限范围, 从而使标的的挂牌值更“实”。一般来说, 债权债务没有“铁”证不能核销, 但是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估价的弹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块在净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当大, 也是作文章内容最丰富之处, 即最好“打窝子”的地方。

(二) 挂牌中“钻空子”——合理利用政策空间

转让方在提交给产权交易所的《产权交易上市挂牌申请书》的“转让方状况”中挂牌期满后, 如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有三种可选择的处理方式, 一是不变更挂牌条件, 延长挂牌期;二是变更挂牌条件, 待重新办理挂牌手续后再次挂牌;三是自然撤牌。潜在受让方获悉转让方选择了第二种处理方式——变更挂牌条件再次挂牌, 受让方采取欲擒故纵策略, 在第一次挂牌期限内故意不摘牌;“迫使”转让方降价挂牌, 从而达到较低价收购的目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2003年12月31日发布的第3号令第十三条规定,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 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 应当暂停交易, 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那么, 转让方为了转让成功, 至少可以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打九折 (还不需审批) , 假设标的的评估结果是1 000万元, 受让方可受益100万元, 同时给转让方带来产权转让损失100万元。如果通过审批程序然后再挂牌, 享受的折扣就更加丰厚。

(三) 成交后, 债务重组时转让方还要割肉

我们知道, 股权转让中, 标的企业的债权债务都是由受让方承继的, 尤其是国有独资公司100%股权转让, 标的企业与母公司之间有很多的债务, 有新债, 也有老账, 这些债务在股权处置前, 肯定是想清清不了, 想抹抹不掉, 资产评估过程中也不能核销, 只好挂着。在受让人摘牌后, 转让方一是千方百计希望转让成功, 对上有交代;二是希望尽快将后续事宜了结, 在与受让方谈债务清偿时, 免不了要让步, 为了不让漫长的还款计划所困扰, 企图快刀斩乱麻, 被逼无奈只好同意债务重组, 又可以进一步降低受让方的实际交易成本, 给转让方增加股权转让损失。

三、股权转让政策导向不是鼓励企业合理处置

有关省份的《规范省属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的若干意见》规定“省属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必须进入省国资委批准的产权交易机构交易”, 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也是对的, 也是必需的, 但是转让成功与否的结果并没有体现公平合理原则。许多转让失败的事实证明, 进场交易挂牌没有意向受让方、转让不成功者不少, 且不论事先审批程序多复杂, 一切辛苦白费, 审计费、评估费、信息发布费、经纪费用等都白花, 有责自己担着。这样白忙乎一阵后, 房还是那座房, 地还是那块地, 设备还是那些破设备, 企业该亏损还是照样亏。

一旦转让成功了, 就要留下“买路钱”。有些省改革省属国有企业、企业集团 (总公司) , 规定转让省属国有企业国有产 (股) 权和直接参股的其他企业国有产 (股) 权的现金收入, 提取30%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按成交价格30%上缴财政作为“改革专项资金”。该规定出台的初衷应该是帮助省属国有企业多渠道筹集改革成本 (资金) , 通俗地说就是“杀富济贫”, 为困难的国有企业改制筹措资金。这种出发点仔细琢磨觉得应该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变了味”、“变了调”, 出现“杀贫济贫”现象, 导致转让企业“雪上加霜”。例如, 有一宗国有股权转让的案例, 所在公司属于某省属国有企业集团 (授权经营) 的二级子公司, 该公司有一个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31日的评估净资产约540万元, 曾想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实现国有资产退出, 由于种种原因, 直至2008年11月份股权转让未能挂牌交易, 标的企业不断亏损,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 标的公司只好停产。12月公司关闭, 安置人员需要的260万元由母公司垫付。经营亏损410万元, 转让方承担评估基准日至交易日的经营亏损后, 实际净资产只有130万元, 但考虑减少重新评估麻烦, 减少转让的费用, 减少时间损失, 只好利用2007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的净资产挂牌, 价格为540万元, 财政要按540万元 (成交价格) 提取改革专项资金162万元。转让股权不仅没有带来现金流入, 反而导致现金流出32 (130-162) 万元。这种股权转让对转让方企业有何意义?

四、股权处置与否使人难以理智选择

要处置股权, 手续麻烦、时间长、费用高。处置前要母公司同意, 国资委也要批准, 然后, 通过国资委抽选评估机构、审计机构, 评估审计报告公示、报国资委备案;还有职工安置方案要职工大会通过;然后实施, 标的企业如果没有安置资金, 还要筹措安置资金。人员安置完成后才能进入挂牌转让程序。如果股权转让后失去控股地位还要国资委再次审批才能进入挂牌程序。就算是此后能够顺利进入挂牌转让程序, 也未必就能转让成功。一旦股权转让失败, 就留下一个要人看守的空壳:要安排留守人员, 留守人员工资、基本电费、保安费、房产税、土地税、电话费等税费用照样发生, 这样的股权那就真是一块“鸡肋”了!

不处置, 资产渐蚀, 月月添亏损, 令人痛心!即使生产勉强能够维持, 也是入不敷出, 月月亏损, 每年给合并报表添“窟窿”, 作为资产管理者, 不忍心“放任自流”。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政策“导向”, 路过就“砍一刀”的做法, 给人“不转让不导致现金流出”、“转让就放血”的事实, 那只能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宁烂毋卖——宁肯让它逐渐“烂掉”, 也不将其“卖掉”。

五、解决国有股权转让潜在问题的对策

(一) 授人以自主权, 灵活决策

有关公司曾收到母公司的关于资产处置的红头文件, 就属于“下文强制处置”的情形, 要求在某某时间以前处置账上所有“长期股权投资”。他们用两年的时间将投资于工业产业的股权包括全资、控股、参股全部处理完毕。平心而论, 有的子公司自组建到现在20余年, 规模虽然不大, 却年年盈利, 年年分利, 转让处置实在可惜!另外, 有几个股权也没有“遵照执行”。有一个股权是投资于财务公司, 该公司官司缠身, 诉讼未决, 公司瘫痪, 转让不成, 清算不能。有的股权有明显的增值空间, 收入、净资产年年增长, 年年分红, 这样的股权留着何妨?

分析可见, 母公司如能让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策, 母公司只履行审批和监督职能, 不搞“一刀切”, 这才真正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因为子公司对其管理的长期股权投资了如指掌, 母公司虽有决策权力, 但操越俎代庖之事, 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既不利于子公司的生存, 也不利于集团公司的发展。

(二) 选择拍卖方式, 挖掘价值

相对于协议、招投标等国有产权转让方式来说, 拍卖方式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特质, 在市场化资源配置中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率, 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市场定价的有效方式, 可减少寻租行为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的3号令第五条明确规定,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拍卖方式放在国有产权转让方式首位, 拍卖相比其他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拍卖是一个集体 (拍卖群体) 决定价格及其分配的过程, 是将财产交给出价最高者的公买方式。选择拍卖方式, 利于处置, 尤其是对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等优势明显, 交易价格由供需双方在市场中通过多次博弈而最终确定, 能充分体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交换价值, 实现不良资产的合理变现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总之, 拍卖比其它交易转让方式透明度高、公开性强, 具有很强的市场特性。

(三) 完善不合理政策, 科学引导

国有独资公司尤其是在改制剥离后, 以剥离资产组建的资产经营公司、存续公司, 有很多被剥离出来的股权都是公司注册资金的一部分, 现在卖, 也是被迫无奈, 其处置结果:第一是增加亏损, 导致经营者业绩不佳, 考核受损;第二、计提改革专项资金是政府强行抽逃公司注册资金, 企业将遭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因此这种不论情况见股权转让款就“计提改革专项资金”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这种政策导向只会导致更多的国有资产流失, 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应该改革完善不合理政策, 促使国有产权处置才能走入良性轨道。

一般而言,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除战略性调整考虑外, 良莠自有标准, 去留自有定论。所投资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业务正常, 每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及净资产收益率都有可观的增长, 每年都能分红派现。这样的“股权”自然应该“窖藏”。退一步说, 即使是企业出于战略性调整考虑, 要达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股权转让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取得投资收益, 对收益部分, 征集改革专项资金, 于理还说得过去。

试论国有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篇8

关键词:凝聚力;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从激励机制来看

1、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挂钩,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没有普遍采用,经营管理者的报酬不规范,透明度不高,这不仅使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也引发了员工的不信任感和消极情绪。

2、健全监督机制也是一种激励。相当一些国企在改制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还未规范,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未完全到位,难以激励经营管理者依法、民主经营管理。

(二)从激励程度来看

激励不足是目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物质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国有企业在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员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国企内部随着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推行,在岗职工的工作量普遍增加,有的甚至翻番,但工资增长慢,职工感到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这成为制约企业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二是精神激励不足,表现在职工对企业重大事务参与面、发言权少,工人你就是干活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不畅;对各种荣誉,如劳模、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等,授予面较窄,且与工资收入脱节,使激励效果受到影响。

(三)从激励的方式来看

1、激励方式单调。国企的激励方式单一、片面,主要是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针对个体进行,且为数不多,更多是用条条框框管人,动不动处罚,以罚代管,只罚不奖,违背了辩证法,走向了片面;针对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的群体激励少,即使评一些先进集体奖励,大多是一块奖牌。同时对职工职业生涯上升注重不够,有能力的员工职务提升需要很难得到满足,忽视了精神激励,致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配比不协调。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员工作用的全面发挥。

2、分配制度、用人机制不尽合理、公平。薪酬结构设计不规范,过于笼统和粗放,绩效考核不细化,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分配缺乏公平、合理性,如同岗不同酬、不同人员之间的平均分配等等。在用人方面,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考核机制,“重文凭、轻水平”、任人唯亲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过于强调文凭、学历,驱使许多员工不专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盲目追求文凭。但学成之后又无用武之地,回到原工作岗位后缺乏工作热情。学历高不能说明工作能力、水平就一定强,这样使一些学历虽低、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力强的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激励而降低工作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外部因素。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对国有企业内部领导制度的建立、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市场体系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自身职能的转变等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层阶段,但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弊端,从中几乎都可看到政府的影子。从激励的角度看,一是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未完全到位,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不健全,难以激励经营管理者依法、民主经营管理。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择、使用监督制度有细化和健全。三是对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挂钩,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没有普遍采用,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责、权、利难以统一。四是在工资收入分配上,一般仍然由政府控制,企业还没有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工资分配的自主权,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效益尚未紧密联系在一起,制约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2、内部因素。从企业内部来讲,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存在的问题的核心原因。目前国有企业改制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上的变革,而具体的管理模式,如管理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没有完全变革,还处于探索试用阶段,距管理科学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薪酬结构设计上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分配制度上,虽然拉开了差距,但绝对数较低,仍然有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绩效考核比较粗放还不够严格,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造成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不相匹配,并进而影响到收入分配激励作用的发挥。职工职业生涯上升通道缺失,严重制约了激励的作用,既不利于企业的科学管理,又不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管理者因素。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决定着激励的效力。但由于企业领导制度建设上的不健全,他们只对选择、委派他们的上级负责,对下负责有时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1、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健全国企内部相关制度

就目前国企的情况看,要深化国企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企业的特点建立对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完善对国企领导人员管理的具体办法。

2、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充分把握“需要”

激励以人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人的劳动动机和进取心是受人的需求有关的各种利益因素驱动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因此,激励的手段也应根据人的内在需要。人的积极性不是无形的,而是一系列的表现,例如:主动请战,出谋划策,加班加点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发生以上行为呢?理论家们的概括是: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要。用模式表示即:需要一动机一行动一目的之后,此过程结束,如此循环不已。比如一个口渴的人在滚烫的沙漠上行走,不久他就口渴难忍,产生了饮水的强烈需要,此刻,如果没有发现水源,他就要去找水;如此刻突然发现水源,则会迅速向水源奔去。显然,在需要与行动之间,会产生一种寻求补充水分的内驱力,从而发生指向目标的行为。人们从满足生存、安全、友谊等较低层次的需要后,会向自我实现和取得成就等高层次需要转变。激励不仅要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还要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只有以人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激励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

企业的人员不同,对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企业的作用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激励方式所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差异建立激励制度,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在企业中专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职能的经营管理人员群体,是企业激励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状态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效果,对企业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地位和贡献不同于一般员工。经营管理者的复杂劳动与普通员工简单劳动有本质的差别,他们不仅需要追求其经济性的奖酬,同时还需要追求声望、权利、自我实现等非经济性的报酬。企业不仅要使他的劳酬相符,还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非经济性的正当需求,以激发其负起把企业经营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往往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完成的。他们一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成就等,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因此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有效的方法予以激励。这样才能使企业形成尊重知识,热爱科学,钻研业务和技术的良好风尚,才能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在企业从事具体工作的生产操作人员,他们数量多,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大。首要注重他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其次是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培养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员工的潜在能力,潜能的大小对企业的兴衰关系极大。如果所有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那么这个企业不仅会有高速发展,而且还会充满生机。这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来说,企业不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还要给他们提供与才华、绩效相适应的薪酬。

4、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创新方法,综合运用。一是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潜能 的有效手段之一。精神激励是为实现一定的期望目标所给予的一种精神鼓励。企业管理者要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有事业心,在实施管理中必须给予适时、适当的精神能源。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工作激励要和竞争激励相结合。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要注重对职工的培训,这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必须引入竞争激励,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三是要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它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是尊重激励。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四是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保障。绩效考核是企业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基础,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对员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相反,绩效考核设置不当,将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上一篇:企业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员的审核方法和审核技巧下一篇:二轮复习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