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课中收获

2024-06-27

在听课中收获(精选12篇)

在听课中收获 篇1

回味经典课堂

南京市东山小学 李一婷

初识刘延革老师,初听刘老师上《认识周长》这节课,感受了刘老师的教学风格,体验了刘老师带给了我们讲解新知的别样精彩。刘延革老师的教学犹如一幅山水画,“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耐人寻味。刘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为我们展示一个求真务实、民主平等、尊重欣赏的和谐课堂。有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开课新颖。刘老师创设了小明锻炼的计划:绕运动场跑一周,采用“慢镜头”的手法分别出现没有绕边线跑、没有跑完一圈和正好沿边线跑一圈的三种情形,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图形的一周。接着给出数据,提问:操场的一周有多长?学生口算出操场的一周的长度是400米,这就是操场的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2.体验充分。在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刘老师给出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通过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在哪里,感知这一周的长度;活动二:比一比哪个图形的一周长一些,接着量一量一周到底有多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指一指,比一比树叶、五边形、半月形、五角星等图形的一周在哪里,拉直之后一周大约有多长。这里突出了“从任意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周,回到起点”三个要素,并且重点解决了曲边图形一周的长如何测量,渗透了“化曲为直”思想,学生的体会不断的加深,至此,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层层推进的活动中,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直接用直尺量外,还可采用“绕线”的方法解决物体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3.注重反思性学习,提高思辩能力。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为深化对周长内涵的理解,教师画出一个角,问:它有周长吗?学生的发现是有趣的、深刻的:因为它断开了、有缺口、不能饶一周„„所以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刘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反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教师有意安排了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用曲线分割成两个图形后,比较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这种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趋于深刻。

4.在冲突中获得成功。刘老师在这节课中给我们呈现了四个认知。第一个认知冲突是“怎样的周长是一周的长?”她首先给同学们呈现了小明跑的“一周”,但没有沿操场的边线跑,紧接着就是沿边线跑,但没有跑到底,还差那么一段 这时同学们的疑问更加深了,这时,刘老师才呈现出怎样的跑才是沿着操场跑一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体现了新知传援的渐进性规律,也体现了新知的传援应在同学们的易混点上下个功夫。第二个认知冲突是“三角形和圆的周长谁更长?当刘老师抛去这个问题时,我们台下的老师和上课的孩子们一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的同时看着课上的同学们怎样猜测。估计,解决这个问题,看着课堂上反馈的”三角形的周长长,圆的周长长,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等不同答案,我就在想刘老师该怎样解决呢?没想到刘老师持两个图形的周长还原成两条线段,再比一比,量一量,很快就轻描淡写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更是解决了老师的疑问,体现了刘老师的执教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更是教给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艺术。第三个认知冲突来自于”图形的长度和图形的周长“刘老师让同学们估计三角形,四边形,弯月性,五角星等不同的图形的周长,并用两手比划,当一个学生比划完一个四边形的周长后,紧接着一个同学到黑板前比划弯月形的周长,当这个同学比划完后,刘老师顺带着问一下这个弯月形的长度是多少?可这个学生还是比划的和刚才差不多长。这显然没有搞清楚弯月形的长度和弯月形的周长,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刘老师在新授时很明显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给同学们给予提醒,让同学们及时纠正并老几了这两个问题的异同。最后一个认知冲突发生在判断题”一个正方形沿对角撕开后,两边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长“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面积大的图形周长更长。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后,最终出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一样长的。使同学们意识到面积大的图形周长不一定长。随着一个个认知冲突的解决,同学们一次次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一次次在认知冲突中获得了真知。

5.和谐的课堂来自于和谐的师生关系。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刘老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当学生感受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时,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如,在测量并计算桃心形图形的周长时,教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学生积极发言:用手指量、用线段量(这里如果引导学生说用“线”量更准确);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则只需要量出相邻的两条边长度即可,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互动交流充分,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课堂也成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6.一点建议:某些环节步子大一点、快一点。如,新课引入阶段能否把三种跑步的情形同时呈现,提问:小明爸爸给他制定的锻炼计划是每天绕操场跑一周,你认为怎么跑?为什么?让学生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这样节省一点时间,增加一些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可否?

在听课中收获 篇2

一、看课堂呈现, 思教学理念

有位教师曾这样说过:“好的课堂需要好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好的创意, 好的创意需要好的智慧。”但凡名师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对美的独特感受入情入境, 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入情入理, 往往是他们长期专业发展的积淀, 是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后, 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进行创新设计, 最后运用课堂来诠释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感悟与领会。当然, 每位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不同, 在解读教材、驾驭课堂、了解学情上的层次也就各有不同。教师在听课时就要从上课教师课堂呈现的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思课。

从宏观上认真思考上课教师是否根据课标进行教学设计, 对课标中各学段的要求是否能正确地把握;是否对文本内涵的品读及文本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能正确理解;是否对作者的写作脉络与情感线索把握准确;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发掘教材的能力生长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进行准确分析等。从微观上认真思考上课教师在这节课设计中, 它的教学着眼点是什么?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的结构是否张弛有度?是否努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等等。

在他人的教学方式中做到思中有悟, 即领悟课程标准的要求, 领悟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走向生本, 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思考中促进自己主动地学习, 了解前沿的最新动态, 最终在思课中达成自我课堂教学的鲜活灵动,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著名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那样, 课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

二、看学生状态, 思教学成效

在一些公开课上, 笔者发现当学生的状态并不像教师预期那样顺畅, 甚至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对学习表现出不感兴趣或是课堂发言不踊跃, 导致教学气氛沉闷等诸多现象时, 此时任课教师在课后往往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天, 我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怎么了?学生有这样紧张的状态是不是与教师听课导致学生课上思维放不开有关?或是其他原因等。

其实, 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学习力”是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体验到了愉快和幸福, 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的合理运用,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激励性, 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教学体态的得体与魅力。可以这样说,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师教学成效的检验剂。真正的课堂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 积极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应是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 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即所谓的“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的学习状态。

因而, 教师在听课中,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课堂呈现,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观察上课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及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观察上课教师能否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坐姿、写字姿势、与人合作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等;观察教师是否能关注学生上课的情绪, 积极调控课堂等。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 还要积极思考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从学情出发, 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多向性和关注性?教师是怎样做到教学评价的灵动性和有效性?等等。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中应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最饱满的激情, 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 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给学生以想象的心灵, 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力的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创设出高效的课堂, 提高教学实效。

三、看文本解析, 思教学规律

在《草船借箭》的听课中, 教研员在点评时这样说道:我听了这节课, 想到了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问题。接着, 又诚恳地指出:每位教师在听课时要认真思考, 除了思考这节课的优缺点外, 还可以思考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上是否意识到教材只是资源, 以及如何挖掘它?还要思考有没有其他思路去上这节课。紧接着这位教研员畅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思考:他觉得任课教师是不是可以放弃以往的抓中心词“神机妙算”进行教学的做法, 从走进人物心理方面入手, 做得更到位一些, 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目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在草船借箭后, 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入手, 为什么诸葛亮在取箭后很高兴,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进行分析。这样, 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自主感悟文本:从第三天的漫天大雾, 诸葛亮高兴是因为天助我也;从看到曹操让弓箭手放箭, 诸葛亮高兴是因为生性多疑的曹操被他牵着鼻子走;小船受箭时向一边倾斜, 诸葛亮高兴是因为小船受箭很多;船回来时顺风顺水, 诸葛亮高兴是因为取箭顺利等。教研员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指导教师在听课中思课, 在思课中成长, 这一席话让所有听课的教师都获益匪浅。

笔者在听《纪昌学射》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文本的拓展:第一处是围绕着“纪昌学射时, 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 盯着织布机”这个细节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想象:夏天、冬天时的环境, 母亲、妻子、邻居的劝说、嘲笑, 纪昌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以体会纪昌永不放弃的精神。第二处是抓住“纪昌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这个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当场练写, 交流体会。听课时, 笔者边听边思考:在文本中, 作者对纪昌“盯住目标不眨眼”、“把极小的看成很大的”的勤学苦练的描述, 非常具体, 显然这是采取夸张的手法。教学这篇寓言故事到底其重点是什么?应围绕哪个重点进行训练?教师是否有必要抓住文中的夸张内容进行拓展?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理解寓言的意义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呢?笔者认为, 本课是寓言故事, 需要教师从寓言类文本的特点入手, 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文本中的两个人物形象———纪昌和飞卫。因此, 教学本课首先要确立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是角色朗读, 抓住文中飞卫的语言, 理解飞卫两次要求纪昌练眼力时是怎么循循善诱地教导纪昌的?二是细读文本, 理解纪昌在练习眼力的过程中是怎么练的?怎么想的?教学中, 可采取这样的教学环节:仔细观察画面, 想象人物内心的想法;深入到文本中, 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进行朗读指导, 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联系实际, 畅谈理解体会, 从而理解纪昌学射时的毅力和恒心, 体会学习任何本领时都要勤学苦练, 最后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由此, 笔者追问:教师该如何用好教材?寓言类课文该如何教?寓言类课文的价值到底是侧重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还是侧重于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寓言类课文的教学中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感悟、体会, 内化对寓意的理解。

在听课中汲取营养 篇3

一看教师怎样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好: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编了一则小故事,引出六个方位词:Boys andgirls,this is my friend,Ball.(向学生展示一个小钢球)我们一起生活在一座大房子里(板书“in”)。Ball是个调皮鬼。一天,我放学回家,屋子里都找遍了也不见它的影子,后来才发现它躲在屋顶上(板书“on”)。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它才如实交代了打破邻居家玻璃的罪行。为了惩罚它,我把它压在球拍下面(板书“under”),可是它却神通广大,趁球拍打瞌睡的时候,悄悄溜走了。我四下找了好久,终于在门的后面逮到了它(板书“behind”)。为了对付这个调皮鬼,我只得时刻把它带在身边(板书“beside”)。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我跟别人握手的时候,它被两个储蓄罐夹在中间(板书“between”),绑架走了。我只得在两个储蓄罐里各放上一元钱,我的Ball才脱险了。

引人入胜的故事,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得原本枯燥而又容易混淆的六个方位词具体、清晰了起来。

二看教师怎样面向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营造一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课堂宽松氛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自信。

举个语文科的例子。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猗刚一接班就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在她教《宇宙》一课时,有位平常怕发言的学生也在她的鼓舞下大胆提问:“万万颗星星在宇宙运行,‘万万’怎么讲?”顿时同学们都讥笑他:“都上中学了,怎么连‘万万’就是‘亿’都不懂?”于老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却亲切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进一步追问:“那为什么不用‘亿’呢?”顿时引发大家深思。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说:“‘万万’是个迭词,给人的语感强烈,很有气势。”“说得对!”于老师在肯定之后又表扬说:“要不是这位同学提出疑问,大家能理解得这么深么?”这时同学们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提出问题的那位学生。

这对我们英语教师来说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克服说不出口的弱点,积极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牛津小学英语》第二册的词汇时,采用游戏的方式,请学生猜一猜:“What’sin the space shuttle?'’当教师在投影仪上一一显示a robot,acomputer,a table,a camera,aback-pack等词汇卡片时,学生专注地盯着屏幕,快速记忆,用心思考,正确判断。成绩不是那么好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因为紧张有趣的游戏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判断和自我展示中获得了自信。

三看教师怎样紧密结合实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这对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What’s his/her/the boy’s/thegirl’s name?"时,正好奥运会正在举行,学生对此十分关注。抓住这个时机,结合语言点,他设置疑问,让课堂变成了生活的大舞台。当学生看到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奥运冠军的图片时,整个课堂沸腾了,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积极地运用所学语言点进行了练习。同时,一些有关运动项目的英语单词也提到了课堂上,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一些新单词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还有位老师在教学了“How often d0 you…?”这一句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的“调查作业”,让他们调查同班同学的日常生活情况。他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制作一个表格,上面写有学生名字,还列有固定信息项目:play sports,read books,wash your hair,helpyour mother…让学生拿着调查表在本组内用所学的句型开展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统计出来,上课时再用英语进行汇报。在All About You一单元的内容学完后,他让每个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朋友,建立英语小档案。如下表所示:

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用英语交流、做事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意识的锻炼。此外,这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作业形式也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他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四看教师怎样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英语

应该指出:情感教育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正如人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最近,我们和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了一次课程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两位英语教师的案例使我深受启迪。

一位是蚌埠一实小陈玉田老师,他写的论文题目是《太阳从西边升起》,说的是他和学生学习draw这个单词时,学生们都很兴奋,“draw an apple,draw a car”地读个不停。当他看到同学们展示的一幅幅他们自己画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图画时更由衷地感到高兴。突然,他发现晓军来到讲台前展示的却是“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图画,不由得怒火中烧。晓军竟不顾同学们的哄笑,坚持说:“太阳就是要从西边升起。”老师不由得厉声问他:“你是不是画错了?”他却仍红着脸说:“太阳就是要从西边升起。”老师不由得吼道:“如果你妈妈看到这幅画,她一定会生气的!”话音刚落,他竟委屈地哭了。他一边抹泪一边说:“妈妈走了,她离开我和爸爸走了。她临死时还对我说,如果想让她能回来,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来。”老师只觉得心像针扎一样疼,情不自禁地把晓军搂在怀里说:“对!总有一天太阳会从西边升起,你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同学们齐声说:“你妈妈一定会回来的!”这时,教室里充满了温馨的友情、亲情。此情此景教育了大伙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别人、关爱别人。

另一位英语老师是徐州市西苑二小的李芳,她在教牛津英语《我的家》一单元后,布置同学们画自己的家,并要注上英语说明。可蔡成程同学画的是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奇异的山峰,很美。老师不禁奇怪地问:“你的家究竟在哪?”他骄傲地说:“我的家在中国。您看,这是西湖,那是黄山,还有九寨沟、三峡,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而一位同学却说:“虽然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但是赶不上发达国家富裕。”他还说:“我的小姨一家就去了美国。我妈妈说等我学好英语,长大了也去美国。”老师沉默了一会,然后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我们出去旅游,突然暴风雨快要来了,大伙便一齐冲进山边的茅屋里,也不考虑房子是否干净,只要能避雨就行了。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茅屋摇晃了起来,我们便齐心合力去顶住它。”讲到这里,老师问:“你们说,是我们需要房子,还是房子需要我们?”学生说:“我们需要房子!”老师说:“说的对,我们需要房子。这所房子再破、再旧,也是我们的避风港。当然,我们不是东亚病夫了,我们国家开始强起来了,富起来了,我们学英语就是要面向世界,赶上发达国家。我们要有决心迎头赶上。”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听课之收获 篇4

为贯彻落实师大要求在11月份进行第二轮听评课的要求,威县二中实习教师在驻县教师高洁的带领下在实习生内部开展听评课。11月4日下午,初三年级实习教师王静邀请威县二中16位实习教师对她的化学公开课进行听评。

下午2:30分,学生刚午休完来到教室,精神状态不太好,王静老师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教师的到来,打起了学生的精神使这节课比较能够顺利的进行。课堂上王静老师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轻松地将学生引入了本课所授内容。整节课上王静侃侃而谈,几乎不用看课本,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教材。讲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突出了课堂重点,循序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所做的课件图文并茂并配有视频资料,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王静是我们实习小分队公认的淑女,可到课堂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说话铿锵有力,声音洪亮,音调抑扬顿挫,抓住了学生听课心理,吸引着学生注意力。当然,人无完人,就王静老师的不足来说主要有两方面需要改进:① 幻灯片背景过深且和文字颜色大体相同,同学们普遍看不清课件内容,② 在提问学生方面,老师应该喊学生姓名,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比较重视他,个人价值容易得到满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扬长补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听课反思及收获 篇5

把课上好的前提,是先把课备好。看到教师们运用三段六步教学法,课堂效率的确提高不少,可是,我不禁想到,作为制定每课教学目标的教师们提前又要付出多少呢?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把课上好的前提,应当是先把课备好。如果事先不备好课,高效课堂那只能是空喊。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当制定目标。所谓语文的教学,简单而言,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怎样进行,就关系到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技巧等一系列问题了。比如说“读”吧,打开课本就让孩子们哇啦、哇啦可劲地读呀读,那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即便是简单的“读”,也应当有要求,有目的,有验收。所以,每个教学阶段都应当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适宜。对于目标的制定,听了石教师的讲解后,我恍然大悟,每课时目标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多,有二三条即可。再有,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关照到了大部分学生,如果仅有一两个学生配合参与,那能叫做成功吗?原因何在,自我就有必要进行反思了。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听课收获 篇6

一、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课堂的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是关键。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很重要,过于求全往往实际收获无几,过于拓展只会使“课”华而不实。而关注学法才能真正激发主体,过于主导往往出现事与愿违,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平衡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黄金点”。课堂提问中要提“真问题”,那些不需要思维就能产生答案的“伪问题”只会白白地浪费课堂时间,降低学生的思维质量。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问题: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学习完之后,当堂训练也很重要,不仅要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练,还得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

二、高效课堂要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可缺少的要点是形成参照—捕捉问题—综合分析—系统思考。一堂课后,教师应该首先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说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其次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后续教学的打算有哪些? 再次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最后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比如有一天下午数学课开课不久,我就发现有个学生已经将头伏在课桌上。由于不想打断教学进程,我没有过多在意。可是没过一会儿,没精神的学生渐渐增多。到底为什么学生提不起精神,瞌睡泛滥?或者说为什么数学课变成了催眠课? 课后,我找到了那些伏在桌子上的学生,询问他们为何不能坐直听课,他们垂着头述说的理由大多,有的同学说是昨天睡得晚,很累,还有的同学说听不太懂,学不会。看着他们耷拉着脑袋等待着挨批的样子,我总觉得原因没那么简单。趁休息时间我与这个班级其他课任教师交流了情况,得知理科教师上课时普遍有此类现象,尤其是卓老师的物理课。我提到的几位伏案学生有的还思维活跃,反应快捷。这样看来身体因素并非主要原因,也或许不是原因。很多时候教师被学生蒙蔽了,往往以批评教育学生而告终,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调查研究,反思自我。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一种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有时候我的一整节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课堂上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其实更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有一些学生也承认自己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手就是举不起来。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围绕这一问题,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提问中,我一般都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忽视了学生所应享有的犯错误的权利。其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过去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由我进行评价,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没有评价权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目前正慢慢改变,希望个别学生的教训变为全班同学的教训。

高效课堂学习模式推行以来,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每一节数学课上的表现,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九三班的常英明同学以前是一个一开口就脸红成绩平平的女孩,经过一学年的“会听,敢说,乐评”的尝试,最后,在九年级中招模拟考试中,数学成绩已经位列全班前十名!我不敢说高效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多大好处,最起码学生的精神风貌改变了,学生更自信了,学生一点点地积累了学习的良好方法与习惯。

在听课中收获 篇7

一、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大学悠闲的生活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当今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逢进必考的竞争压力,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让许多学校的管理者改变了原来的管理模式,转变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观念,有了新的方向。作为学生管理者,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搭建社团、活动、演出、学生会、团委会一个个锻炼的舞台,让他们施展自己,展现才华。让紧张的生活变得充实,让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逐步让学生从对工作的陌生而变得熟悉,从按部就班变得敢于创新尝试,从处理事务中不断成熟,从沟通协调中不断得到锻炼成长,点滴的成功让他们得到喜悦,让学生大胆去创新。教育学生无论岗位怎样,工作性质怎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个别表现是不能适应集体、不能适应社会的,让他们自创制度,通过集体会议、个别谈话渗透,慢慢形成“以会代训”“以沟通促工作”“以制度促管理”的管理模式,逐步巩固自己的能力。从一个个的岗位实践中,从一个个案例协调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自己拥有自信,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在实践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提升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素养,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常用“人生原始积累”教育学生。告诫学生要明白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在环境适应方面,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在工作组织协调方面,都还有很大欠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人生原始积累还不够。可以说,完成人生的原始积累,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跨越的一个过程。因此,要努力把我们的人生原始积累完成好。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善于学习,及时总结,努力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一些处理具体事务的方法、语言和艺术,培养我们所欠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积极把在书本和同事身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坚持每天记录工作日志,不断总结、查找不足,提高自己。努力做到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三、引导学生在收获中感恩生活

感恩是中国的美好传统,是做人最基本的根基。无论现实怎样,都需要自己的拼搏,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拼搏,需要转变思想,转变什么思想?大张旗鼓地引导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才是真正的自我,那才属于真正的成功。每个人的父母及家庭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用“有位木匠砍了一棵树,把它做成了三个木桶”的故事谈论人生处境。三个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作为学生管理者,如把学生的思想比如三个木桶一样,各有特色,各具奇能,缺一不可。对众人躲着的学生,我们要用心去和他们交流,成为他们喜怒哀乐的诉说者。对众人用着的学生,平淡而一般的学生,我们要用情去焕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让他们变得更优秀。对众人品着,洋洋得意的学生,我们要用“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的打压态势时刻提醒,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的思想引导,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思想的灌输,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生生活注定着未来的发展,当学生方向迷茫时,我们就是领路人。当学生不知所措时,我们就是导航者。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是我们的职责,让学生在成长中收获是我们的义务,让学生在收获中感恩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新时期,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承载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重任,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的发展着手,向社会的发展努力,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不足与漏洞,正确引导他们努力的方向,为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工作付出我们的努力,更深入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培养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在成长中收获提升的喜悦,在收获中推进感恩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管理,促进学院发展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能力,素质,收获

参考文献

[1]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薛彦华.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09.

在听课中收获 篇8

为切实搞好学校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听课评课,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应不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之间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建立健全教学研讨制度,教育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

学校应成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研讨小组,各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研究课等研讨活动,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每周每学科至少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教导处提前通知教师调好课按时参加。听课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出听课心得等。听课结束后,学校要组织人员检查,凡是听课无记录,无心得体会的,视为没参加听课。鼓励教师自发参与随堂听课学习活动,其听课后的感想或意见可私下同上课教师单独交流,但听课笔记本中必须有记录备查。教导处统一安排的听评课活动,听课的教师必须按时参加评议,评议时,要认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充分指出其优点和可探讨之处。学校教导处对每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的听、评课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学校校长和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参加听课、评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参加评议,在教师中起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因为学校领导只有通过和教师一起上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才能带动教师更好地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探究,深入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课题研究等教学研究工作,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集体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制度,引领教师变传统的单一、个体备课为集体备课,变各自为阵为集体攻坚,避免各自为战,盲目探究的现象,促进他们将个人经验凝聚成集体智慧,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实现专业成长。

二、合理安排教师日常事务,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听评课活动

教师由于受地域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封闭在校园内,定格在教室、办公室、宿舍这三点一线之间,做教师很累,尤其是做班主任。平时,课内、课外,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甚至是衣食住行等,他们都得关心,他们甚至比家长更关心学生的一切。因此,学校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日常事务,让他们能从许多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有精力去参加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讨活动。首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岗位和教学课程,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教导处安排教师课程时间表时,要尽力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上课的时间错开。如某年级某天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那同年级其他班这一节就尽量不安排语文学科,这样,当某教师上语文公开课时,同年级其他语文教师用不着换课就能去参加听课了。第二,大力开展集体备课、网络备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尽量减少教师因独自钻研教材、撰写备课教案等所耽误的时间。第三,以向课堂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数量和时间,鼓励教师多采用重点评讲、学生互改、单独辅导等方式,改变教师单一地在学生作业本上画钩叉的那种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效果的批改方法。第四,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学习和流于形式的其他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三、大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的积极性

学校各年级组或教师备课组应经常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比赛活动,并把它作为评先选优的条件,每次活动后,要根据其质量评定等级,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多上公开课,多听示范课,认真评议所听课程。要积极鼓励教师把自己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修改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为避免教师在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或心得交差,我们可以把他们交上来的文章和网络上的文章进行对比,或把几个相似的文章张贴出来,进行对比曝光,制定必要的惩戒措施,纳入年度考核或综合素质评估,以此激发教师的听评课兴趣,规范他们的听评课行为,促进他们自觉参与听课,认真写好听课笔记,按时参与评课活动,畅谈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挑水,甚至更多。学校应推行开放课堂制度,一是面对全体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的开放(相关的教师、领导以及研究者都能畅通地进入真实的课堂),二是授课教师的自我开放(教师的心态在课堂中放开,深入课堂,有意识地琢磨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打开教室的大门,欢迎同行们观摩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自己的课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晾晒,和同事相互切磋,互相探讨;鼓励教师充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推开别人的教室门,走进同事的课堂,学习他们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自己提升专业素质。学校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活动,促使他们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希望老师们能从闲暇时的无聊中警醒过来,自觉、有效地开展听课、评课等学习研讨活动,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我的听课学习我做主,有效利用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开展听课学习、评课讨论和教学反思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实现专业成长。

在听课中收获 篇9

王光明

6月4日上午,我听了余义琴老师的七年级生物《预防传染病》和江敏老师的八年级物理《杠杆平衡》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共同特点:

教学设计合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两节课导学案设计合理、教法选择恰当、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校的课改模式,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对话,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余义琴老师的课课件制作精美,讲解分析透彻,很好的运用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及小组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江敏老师的课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实验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培养,并结合考试中的热点问题融入到教学当中。

不足之处:

余义琴老师的课堂容量大,选取的事例可以减少,这样有时间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建议选取能结合当前流行的禽流感或者手足口来讲解,真正做到学位所有。

在听课中收获 篇10

中反思

暖意洋洋的冬日,傅xx工作室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送课到xx中学。

回顾本次为期两天的跟岗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行程紧张,收获颇丰。现个人简单总结如下:

一、在听课中学习

本次跟岗活动承担送课任务的是实中的彭美清老师和纪中的李金莹老师。彭美清老师上的是一节心理描写写作指导课,李金莹老师上的是一节作文升格课——《修辞让作文语言亮起来》。这两节课都上得不错,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彭老师那堂心理描写写作指导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节课,彭老师介绍了三种心理描写方法——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烘托。她先由课文例子的赏析入手,归纳三种心理描写方法的特点,然后巧妙地把三种方法融于同一情境中进行写作训练。从学生展示的习作来看,学生应该是很轻松的掌握了这三种写作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具体的情境写作了,这与动笔前彭老师的细致指导有很大关系。从中我领悟到:一节成功、有效的写作指导课,关键在于练笔前的写作指导与学生习作的点评到位,而练笔的情境设计不需要太多,能在同一情境中练好几种方法更好。这将成为我今后写作教学的一个范例。

二、在交流中反思

在xx中学的课后交流,让我大开眼界。大家在写作研讨中谈到写作序列化这个问题时,平中的语文科组长左琼芳老师说,他们学校很重视写作教学,七到九年级不同阶段重点训练哪方面的写作技巧、内容,他们是有详细计划并形成表格发到每个语文老师手里的。一间普通的乡镇中学尚能做到这样,可我们常常是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什么问题就进行哪方面的指导,写作教学随意性较大,缺乏循序渐进的序列化训练,所以收效甚微。我们真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少、慢、差等现象。每周一篇小作文,两周一次大作文,我们很多时候只注重学生的练而缺乏仔细的指导与详细到位的评改,且作文训练目标宽泛而随意性较强,因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慢、成效低。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每次作文都有目标,但三年后能达到怎样的具体目标,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该按照怎样的具体方案实施,却少有探讨。

我认为,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重视作文的指导与讲评,开展初中三年序列化写作训练。序列化作文就是依托“单元情景话题”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勾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有步骤、有目的、有坡度的写作训练。

七年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真情流露无错字,叙述扣题层次清”。第一学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学会仿写借鉴。从学校、自然、社会生活中观察体味,综合自己的感受加工成文,主要借鉴范文仿写。要求能写出内容真实、主题突出的记叙文,力求文中不出现常见错别字和病句,最少写满500字。第二学期:继续观察生活进行仿写训练。要求内容真实,学会筛选写作材料,对内容的安排有条理,详略得当,段与段之间能紧密地衔接。不少于500字。

八年级:言之有情,言之有文。“典型材料为我用,生动形象表真情”。第一学期:主要在上一学年基础上巩固提高。要求学会选取典型材料为我所用,能包含感情,学会通过适当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写作目的和主题。最少写满600字。第二学期:在言之有情的基础上,要有文采。文采不一定就是词藻华丽,而在于精当的遣词造句,丰富细致的描写,本学期重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的描写。最少写满600字。

九年级:言之有理,言之有度。“旁征博引内容丰,以古鉴今理论清”。第一学期:继续巩固记叙文的写作,同时增加议论文。在写作中要求合乎道理,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要求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不说偏激和反动的话。能旁征博引,能以古鉴今,联系实际,反映时事热点或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能适当拔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少于600字。第二学期:主要结合中考作文考题练习写作,继续巩固提高。多推荐优秀的范文,重在限时写作,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在听课中收获 篇11

听课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广大外语教师并不陌生。听课不仅在于“听”,更注重“看”,从其英文表述“classroom observation”就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它有获取课堂教学信息的含义。故此,“听课”更科学地讲应该被称之为课堂观察。通过听课,不仅可以达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阶段性或功利性评价,更重要的是达到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各校对教师听课的次(节)数都有相应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听课活动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外语教师在听课准备、内容、方式、角色定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本文将对高校外语教师在听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其引起同行们的共同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高校外语教师在听课中存在的问题

1.听课前心理、物质准备不足

调查的数据显示:62.16%的高校外语教师在听课前未能或很少做充分物质和心理准备,如事先阅读主讲教师的教案、与学生进行交流等。而且也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听、听什么等问题,往往只关心“听谁的课、听什么课”。

2.听课活动中关注的内容单一,记录表设计片面而格式化

从笔者收集到的记录表看,每个学校均只有一份内容和形式相同、适用于所有课程和专业的听课记录表。除了主讲教师姓名、授课题目等客观内容外,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活动”和“听课评价意见”。这反映出教学管理部门只是从宏观上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未能考虑到课程、专业差别和特点。

3.听课方式单一且不规范

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教师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但只有18.67%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关注;14.66%的听课人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视线做了阶段性的标记;88%的高校英语教师只是带上笔、记录表出现在课堂上;只有2.7%的听课人使用录音、录像工具记录教学过程。

4.听课人角色定位偏差

听课人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反映出他对听课活动的认识。68%的人认为,主讲教师是听课活动的主体。这就充分表明,听课人在听课活动中是被动的,并非听课活动的主体,这就影响到其听课的动机、目的。

三、原因探析

1.教材宽泛,导致教师上岗前先天不足

师范生是被专门培养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在校期间应全面学习相关的示范技能课程。其中,英语教学法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笔者曾查阅了主流的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在用教材,它们是《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2000)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肖惜,1999)它们均未对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内容、方法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阐述。《英语教学法》(李庭芗,1983)虽有提及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加之授课教师更注重学生讲课技能的培训,课堂观察这一部分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师范生在这方面的欠缺。75.1%毕业于师范专业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事实。

2.缺乏课堂观察方面的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补充教师知识盲点的另外一个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93.24%高校教师在职期间没有接受过课堂观察方面的培训,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在课堂观察上的认识、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匮乏。

3.观测点不明确

课堂观察是一项科学活动,它有着其特有的规程和方法,观测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观测点主要围绕主讲教师、学生、言语交互作用、教师课堂管理、学生认知水平和师生情感交流等几大方面,其下还有为许多小项。但在实践中,虽然听课活动在形式和制度上被明确下来,但调查结果表明现实的无据可循和极大的随意性。

4.教学管理部门对听课制度不够健全

听课记录表是有明确指向性的,它不仅展现出教师在听课中应该关注什么,同时也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所以,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在设计记录表时,应该考虑到有明确观测点和事前的准备,应该区分学科、专业等具体特点,使听课制度真正发挥其指向和监管的作用。

四、对策

1.使听课活动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Wajnryb(1992)指出,观察经历不仅包括在课堂所花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为观察而作的准备(对观察点的选择、观察目的的选择、信息采集方法的选择以及以何种方式与其他人员的协作等等)、观察后行为(对所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以及对整个观察活动的反思等)。也就是说,听课活动只有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才会是有成效的活动。虽然没有必要要求广大外语教师从此把他们早已熟悉的“听课活动”这一术语变成“课堂观察”,但在认知上这种转变是必要而紧迫的。

2.由“共同观察相同内容”向“分工协作”转变

在传统的集体听课过程中,听课人往往是观察基本相同的内容,或者各自为政选择自由选择,事先没有认真商议和统一分工。这样没计划、无分工的集体行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会有明显的效果。笔者建议,听课人应事先针对所观察课程的课型特点,共同商议并确定观察目的、观察方法并对观察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做到每次“听课”有重点、有方法、有目的,每位(每组)教师就可以带着不同的观察任务去“听课”,这样,既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也可以较全面地观察和评价主讲教师的教学。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确定观察点、观察任务,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教学活动,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整体提高。

3.加强听课技能的在职培训

“课堂观察技能要通过学习获得,并在实践中提高。”(Wajnryb,1992)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有计划地实施教师在职培训,使原本缺失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岗位上得到补充,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此项在职培训更显得尤为重要。

4.增补教材内容,使学生获得应有的课堂观察理论知识

笔者认为,缺乏听课(课堂观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其师范技能是不完整的,更不利于其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目前,尽管所有高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但有关课堂观察方面的内容却被一带而过。因此,完善教材已是当务之急。

5.加强管理,从“要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由于上文提到的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仅对教师听课的次数做出了要求,这就造成了该项活动的收效不甚明显。建议各校,应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课堂观察任务的不同设计出观察内容不同的、有体系的课堂观察表/集/册,使得课堂观察更全面、更有成效。同时,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或者根据师资具体情况,教研室可以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学年、学期课堂观察计划,集中探索和解决几个教学中迫切的实际问题。

五、结语

目前,由于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英语教师短缺与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矛盾。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燃眉之急。而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短期内不仅可以缓解矛盾,长期坚持更能在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上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SLG0308)项目)。

在思维“爬坡”中收获智慧 篇12

这是一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复习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 由掌握程序语句知识上升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我围绕“计算机自动出题”这一主题进行了“爬坡”教学的设计。

爬坡1:设计一个能出10道加法题的程序, 并能自动评判对错。

学生轻松地完成了。程序如下:

学生初尝成功的快乐, 并很快融入了问题的情境。此时, 一名学生提议修改数据输入的方式。

爬坡2:这位同学采用了键盘输入数据的方式。那么, 如何让计算机自动出题呢?

学生很快就将上面程序中的语句:

INPUT X, Y

替换为:

X=INT (RND*90) +10:Y=INT (RND*90) +10

虽只是小小的改动, 但程序的出题功能大为增强, 由人工出题变化为自动出题。学生再尝成功的喜悦。

爬坡3:上面的程序只能给出“对”与“错”的判定, 如何设计成“答对一题得10分, 并能计算出总分”呢?

学生立刻回答增加一个累加器S用于计分, 并对程序进行了如下修改:

程序不仅能出题还能统计得分, 随着程序的功能“爬”上了新的高度, 学生的思路也开阔了。

爬坡4:如果对出题的数量不做限制, 只要做对10题满100分就行, 如何设计?

由于题数不确定, 学生很快想到用DO循环来控制, 这样无痕地导入了“直到型”循环结构。

至此, 学生已通过体验, 比较了FOR循环与DO循环在控制上的差异, 为自己能够选择不同的循环控制方式而感到兴奋。

爬坡5:在前面的程序中, 每道题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对于做错的题能否给予重做的机会, 直到做对呢?

这是由一重循环“爬”到二重循环的关键“坡”。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某题答错时, 程序应做几件事?学生思考片刻, 回答:三件事, 即重新显示算式、输入结果、判断对错。我又问:这三件事需要做几遍呢?学生答:不确定, 但至少一遍。我再问:既然遍数不确定, 那该如何控制呢?学生立刻回答:用DO循环控制每一题答题的遍数。于是, 程序自然演变为较为复杂的双重循环。

当学生还沉浸在因成功改动程序而带来的喜悦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程序中有无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学生认真审视程序后发现:做错的题重新答对后, 仍然会加10分, 应改为只有第一次做对才能得分。

我对学生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将提出的问题作为新一次的“爬坡”内容。

爬坡6:如何自动出10道题, 只有第一次答对才能得分呢?

学生思考后提出:用FOR循环控制出题的数量, 用变量F来标记是否第一次输入该题的答案。于是, 程序很容易改变为:

很显然, 程序中采用了“计数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两种循环控制方式, 程序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学生有一种登上顶峰畅快淋漓的喜悦。

在“爬坡”过程中, 学生体验了由解决简单问题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 对问题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加深、拓宽, 表现出不断优化算法的智慧和能力。

接下来, 我还会问学生, 你对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改进的想法吗?学生的发言令我惊喜:“我可以改成做减法”、“我可以改成第一次做对得10分, 第二次做对得8分……第五次做对得2分”、“我可以在答错题时给予提示, 如too big, too small等”、“我会加上R A N D O M I Z E, 使程序每次运行后题目都不一样”、“我可以调整数字的范围, 变化题目的难度”……

可见, 学生已理解了多样化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爬坡”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的思考

1.“爬坡”让学生不断拥有挑战感

根据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研究, 学生最乐于挑战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 精心设计“爬坡”问题, 让学生不断有挑战感。这样, 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开启、发散和加速的作用。

2.“爬坡”让学生不断收获成功感

每一次“爬坡”就是一次拓展邻近发展区的思维活动。对一次思维活动成功的体验必将刺激学生对后续思维活动成功的渴望。成功的体验会随着“爬坡”的过程不断累积、增强, 转化为渴望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3.“爬坡”遵循的是“浅入深出”的教学原则

“浅入”的是一个人人都能完成的最基本的问题, “深出”的是在基本问题基础上实施多角度优化算法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爬坡”需要师生动态的智慧生成

“爬坡”的过程不可能是完全预设的, 它需要教师在充分做好教学规划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智慧生成。有些“坡”来自于教师的预设, 有些“坡”来自于学生的创造或者教师的即时生成, 师生共同收获无法预约的课堂精彩。

上一篇:金水区广电中心自查报告下一篇:《铃儿响叮当》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