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2024-11-07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通用11篇)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我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泄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散使用、责任明确、严格监督、确保安全、促进工作的原则。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的网络信息,是指由福建省司法行政系统政务外网、市政府内网、政府外网、莆田市司法行政(普法)网门户网站、局域网、办公室网络设备及网络服务器、办公室网络应用及服务的软硬件构成的系统。

第二章 管理机制

第四条 成立莆田市司法局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各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网络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局办公室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牵头单位,负责本单位上传网络的信息资料是否涉密的甄别工作、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督查和处理工作。

第五条 网络安全管理实行按级负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即工作人员对科长(局属单位负责人)负责,科长和局属单位负责人对分管局领导负责,分管局领导对局长负责。

第三章 保密和安全管理

第六条 各科室、各单位要强化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严禁计算机在内外网络中交叉使用,严禁随意调换计算机所使用的网络,严禁擅自使用外来计算机接入内部网络。

第七条 凡各科室、各单位更换网络中计算机或新增计算机接入网络的,必须经办公室进行安全审查,由办公室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并网事宜。各科室、各单位不得私自接入网络,不得私自连接集线器、交换机及三通等网络设备,不得擅自修改计算机的网络配置和IP地址。

第八条 各科室要爱护并保护好计算机设备,不准在计算机设备旁边堆放易燃、易爆、强磁、水杯、腐蚀性物品及其它可能危及设备安全的物品。

第九条 各科室不准随意修改计算机配置、改动、调整电缆连接线和所有网络设备,各种设备必须由管理员按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使用。

第四章 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十条 局办公室负责计算机设备管理、操作系统维护和防病毒工作。各科室、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本科室单位计算机的管理使用,安排专人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的维护、保养及安全知识,并协助办公室搞好系统维护和防病毒工作。

第十一条 各科室计算机和接入内网的单位计算机应安装正版软件,其中杀毒软件必须定期升级,不得随意在接入内网的计算机上安装应用软件。因业务需要确定安装的,应先报办公室进行安全测试后再进行安装。

第十二条 计算机如发生感染病毒、木马或其他原因不明的故障,必须马上拔掉网线,切断本机与网络的连接,及时通知办公室进行安全维护。

第十三条 对于移动存储设备中的重要资料,要妥善保管,定期清理,以防文件外泄。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向接入内网的计算机拷贝数据的,必须先进行查杀病毒处理,确认安全后才能向内网传输数据。

第十四条 各科室、各单位在当天工作结束后都对计算中所有重要文件和数据进行备份,每年要定期对有价值的历史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保存。

第十五条 本局所有计算机及光盘、软盘等网络设备不许外借其它单位或个人使用,本局内部相互借用后应迅速归还,不得私自复制或对外提供。

第十六条 每日工作完毕后,必须关闭计算机及电源开关。严格管理计算机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定期更换,不得告知和自己业务无关的人员。涉密计算机操作人员在短时间离开时,要将计算机关闭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如进行屏保加密)才能离开。原则上不得将办公用计算机交由外单位人员操作。

第十七条 各科室、各单位未经批准不得允许外单位人员将重要资料、数据复制下载。内网涉密电子文档必须进行加密或采取其他相应安全措施,不得公开或随意处理,防止泄密。

第十八条 各科室、各单位对计算机设备不得擅自进行无把握、不顾后果的操作。凡出现较大故障的,必须及时报告处理,不得擅自将计算机设备外送维修。凡需要外送维修的,必须报告办公室统一安排维修事宜,并进行设备维修登记,然后拆除硬盘或对硬盘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若是硬盘故障,应有专人陪同修复,防止硬盘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被非法窃取、更改和破坏。

第五章 信息发布审批制度

第十九条 网站公布的信息内容要按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不得擅自更改栏目和更新信息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发布的信息必须符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第二十条 实行“谁上网,谁负责”的审批制度, 各科室上传外网的信息资料均须报经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重要信息资料上传外网需报分管局领导、局长同意。上传莆田市司法行政(普法)网的各类信息由局办公室统一把关,严防泄密。

第六章 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信息系统必须放置在环境安全的场所,具有良好的供电、消防、防盗等设施。

第二十二条 信息系统必须在防火墙的保护之下。并观察防火墙的状态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十三条 信息系统和访问的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下载操作系统补丁,完善各项安全设置。

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及其访问用户的密码,应该具有十位以上的长度,采用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相结合的方法构成,不得采用“懒人”密码。密码应定期调整,以免他人破解。

第二十五条 对重要的信息,必须冗余存储或定期备份,使信息遭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

第二十六条 对政府内网访问,与互联网络进行物理隔绝。对不提供外网访问的信息系统,必须放置在内网。

第七章 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机房的管理由系统管理员负责,非机房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准进入。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上机操作和对运行设备及各种配置进行更改。机房管理员应认真履行各项机房监控职责,定期按照规定对机房内各类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报告、解决硬件系统出现的故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八条 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电脑及通信设备是网络的关键设备,由专人管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系统设置。不得更换配置、外借,更不能挪作它用。

第二十九条 制定IP地址分配表和中心内部线路的布局图,给每个交换机端口编上号码,以便操作和维护,未经批准不得私自改变网络接口。

第三十条 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数据资料和软件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拷贝、下载和外借;处理秘密事务时,不得接待参观人员或靠近观看;严禁任何人使用未经检测允许的介质(优盘、光盘、移动硬盘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挪用和外借机房内的各类设备、资料及物品。

第八章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第三十一条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我局网络设施及信息安全等有关的灾害。指导思想是确保局机关有关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工作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发挥优势、保障安全。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局机关政府内网和外网(互联网)上的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

第三十二条 处置措施。处置的基本措施分灾害发生前与灾害发生后两种情况

(一)灾害发生前,局办公室要预先对灾害预警预报体系进行建设,开展灾害调查,编制灾害防治规划,建设日常监测预与预警网络,及时处理灾害讯情信息。加强灾害险情巡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灾害重点部位的监测和防范,发现有不良险情时,要及时处理并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生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属于大型灾害的,在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的同时,还应向市计算机信息中心报告。

(二)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程序,立即将灾情向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

第三十三条 处置程序。

(一)发现情况

各科室、直属各单位要严格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的日常巡查,以保障最先发现灾害并及时处置此突发性事件。

(二)预案启动

一旦灾害发生,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预案的处置程序。

(三)应急处置方法

在灾害发生时,首先应区分灾害发生是否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根据这两种情况把应急处置方法分为两个流程。

流程一:自然灾害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流程二:当人为或病毒破坏的灾害发生时,具体按以下顺序进行: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灾害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以下方案:

1、病毒传播:针对这种现象,要及时断开传播源,判断病毒的性质、采用的端口,然后关闭相应的端口,在网上公布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2、入侵:对于网络入侵,首先要判断入侵的来源,区分外网与内网。入侵来自外网的,定位入侵的IP地址,关闭入侵的端口,限制入侵的IP地址的访问,在无法制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断开网络连接的方法。入侵来自内网的,查清入侵来源,如IP地址、上网账号等信息,同时断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针对入侵方法更新入侵检测设备。

3、信息被篡改:这种情况一经发现马上断开相应的信息上网链接,并尽快恢复。

4、网络故障:一旦发现,根据相应工作流程尽快排除。

5、其它没有列出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灾害,可根据总的安全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做好相应处理,不能处理的可以请示相关的专业人员。

(四)情况报告

灾害发生时,一方面按照应急处置方法进行处置,并向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在大型灾害发生时或上级领导通知的特殊时间内发生的灾害,要同时向市计算机信息中心汇报。中、小型级别的灾害,可以只向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级别,灾害造成的后果,应急处置的过程、结果,灾害结束的时间,以后如何防范类似灾害发生的建议与方案等。

(五)发布预警

灾害发生时,可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适当地发布预警,特别是一些在其它地方已经出现,或在安全相关网站发布了预警而我局网络还没有出现相应的灾害,除了在技术上进行防范以外,还应当向网络信息用户发布预警,直至灾害警报解除。

(六)预案终止

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宣布险情或灾情应急期结束,并予以公告,同时预案终止。

第九章 责任查处

第三十四条 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造成危害政府信息网络稳定与安全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与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依法由个人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制度如与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则以上级相关规定为准。

第三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计算机

1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电子档案信息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也是数字化在工作领域的具体应用。由于国家对这一新兴技术还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多数企业单位电子档案建立还只靠学习摸索和经验总结,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上千篇一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司法机关等单位的电子档案建立工作开展的也较为缓慢。总的来说,传统档案数字信息化的过程在为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还有诸多方面的不足,有待改进。

1.1 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

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是一项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实现的信息记录和整理工作。简单来说,档案信息化的过程正是操作人员将纸质信息转为电脑数据的过程。然而,由于相关技术开展较晚,部分单位还缺乏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的技术型人才,这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收录信息的速度,也使得他们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对档案搜集整理工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导致工作进程被拖慢,进而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展。另外,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对电子档案信息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清晰,操作流程掌握的不够牢固,所以比较容易出现数据信息排列不当、相关软件应用不合理的情况,这使得电子档案无法发挥其预期的功效,进而产生电子信息管理不低人工管理的奇怪现象。

1.2 存放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电子信息档案存放于专用电脑的数据硬盘之中,而计算机自身的精密性则决定了其存放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以此确保数据存放的物理安全。事实上,相较于传统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对存储环境的要求已经有了一定下降,这使得工作人员不用再为环境过于潮湿而导致的纸质发霉破损而担心,然而,计算机数据的特殊性与易携带性则要求技术人员在管理数据时需要更加仔细认真。司法部门内部的电子档案除人员的个人信息外,另可能存放相关案件信息的电子记录,此类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较高的保密性。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或场地经费条件等的限制,不少单位的档案室并没有设立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进出工作室时也不会被检查和监督,而这一点其恰为信息的泄露提供了可能,进而形成了存放环境上的安全隐患。此外,电子信息档案室多为原有办公室改建而成,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电磁干扰和人为破坏的能力,这使得内部存储信息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给信息安全造成隐患。

1.3 软件安全存在隐患

计算机技术是伴随着网络黑客、电脑病毒等一系列名词兴起的,这也意味着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进而导致数据泄露、资料破坏、篡改等问题的发生。电子档案的特殊性与保密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数据的等级、整理和修改工作,以此避免程序运行中有异常情况发生。当下,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制定相关安全条例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不足,非法用户通过破解防火墙登录内网,拷贝修改相关数据的情况偶有发生。信息安全工程负责人员数量缺失,导致软件运行安全无法被即时监督监管,给电子档案的保管工作带来了隐患。

此外,由于电子档案的数量庞大,数据信息繁杂,负责记录管理相关内容的工作人员较少,所以部分单位出于节约人力物力的考虑忽视了对档案信息的备份工作。这使得相关数据一旦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和修改,几乎就无法复原,进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此外,也存在着对备份数据管理不当,将原件与复印件存放在一处,或缺乏对软硬件环境同时开展备份的意识,导致原始数据被破坏时,备份数据也会出现无法读取的现象,进而导致档案备份无用化。

2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细致而繁复,需要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数据收录工作,以此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化与保密性。

开展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首先要遵循系统化原则。档案资料的积累性和庞杂性使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模式下,这要求记录人员必须对有关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和修改,以满足被记录人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保证体系,司法机关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对已经收录的信息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存储,从而确保资料处于整齐有序的状态。安全管理系统的存在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更富条理性,使工作人员有理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将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使工作运行逐步走上正轨。该体系通过涵盖信息管理、硬件软件监管、技术监督等环节来加强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可能。

其次,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必须遵循适度保护原则,即通过具体保护手段减少档案信息丢失、泄露的风险。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纸质材料依然是电子信息档案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以必须对相关纸质材料进行为期三年左右的保留,避免计算机数据异常时无法查询原始数据。其次,档案信息在进行修改和转移整理工作执勤,必须提前进行复制备份工作,从而保证相关信息失效前始终得到严密保护。通过研究相关安全软件或建立新型防火墙,技术人员可以确保数据信息不会被非法用户所窃取,同时也能保证用户在日常登录使用时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确保使用安全。

第三,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还必须遵循简单可行的原则。该工作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耐心程度都提出了较高标准,这也从侧面要求相关操作技术必须简单可行,以此降低技术难度,保证用户的使用顺畅。当然,简单可行的操作必须建立在系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为使用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查阅和修改途径,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使操作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进而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3 维护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相关管理手段

3.1 建立信息安全评价体系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体系包括物理安全评价、软件安全评鉴与数据人员安全评价三个大方面。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便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也弥补了安全技术人才短缺造成的信息档案管理困难。由专业的安全工程师对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如气候、自然、辐射等参数进行参考,分析其是否对档案管理造成影响,并选择合适的办公场所。随后深入考察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和数据安全,帮助相关单位开发制定安全防护体系,并指导工作人员正确进行档案信息的登记录入工作,从而将管理风险降至最低。

3.2 提高管理人员从业素质

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是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强化相关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档案管理部门能加快实现原有档案的数字信息化进程,并避免了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数据遗失、泄露等情况。另外,人员水平的提高也代表着内部安全水平的提高。通过传授他们一些基本技能,可以使他们及时解决软件的相关故障,从而确保档案登记管理工作的及时可靠。同时,也能使工作人员能更为敏锐的发现现行管理方法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而提出相关管理意见,减少非法用户、黑客破坏或篡改数据的可能。

3.3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安全气囊纠纷的司法鉴定 篇3

《中国质量万里行》:安全气囊出现问题,责任应该如何鉴定?

葛友山:我国尚且没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检测标准,现在的做法大多是由生产厂家、4S店、机动车理赔定损中心进行鉴定。

安全气囊出现问题,可以申请司法鉴定,由法院委托国家轿车质量检测中心、机动车检测中心等机构进行鉴定,但上述第三方只接受法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机构的委托,不接受个人的委托。实际事务中也存在因为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上述机构不愿做此鉴定的情况。且车辆质量检验试验属于破坏性试验,不具备对整车进行试验的条件,无法得出鉴定申请书要求的结论。

《中国质量万里行》:哪些情况下该厂家负责,哪些情况下维权失当?

葛友山:车辆的安全使用手册中,通常会有触发安全气囊的具体条件描述 ,在达到触发条件的前提下,气囊才能弹出。如果是车辆设计问题或产品质量问题,致使安全气囊不能弹出或意外弹出,厂家应当对产品质量负责。

如果是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或尚未达到触发条件,致使气囊不能或意外弹出,则仍应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责任。

以下常见的消费者驾驶、使用不慎行为引发的问题,应由消费者自行承担:(1)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触发安全气囊弹出。(2)自行改装车辆,修改安全气囊系统范围内的零件和线路,影响气囊正常工作。

《中国质量万里行》:汽车安全气囊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应该为维权做哪些准备?

葛友山:如果车主在事故中碰到气囊未弹开或意外弹开的情况,如条件许可,应在事故后第一时间拍下车辆受损照片,特别是气囊的传感器在撞击后的受损程度,以便事后进行鉴定。如果因为安全气囊故障问题发生伤残,可以申请司法鉴定,依鉴定意见按国家有关伤残赔偿标准进行维权。

《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者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葛友山:安全气囊并非是对车内人员的绝对保护,相反,气囊弹出时的作用力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消费者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安全驾驶。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4

我局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XX县第十二次党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本,切实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积极开展安全法制宣传,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狠抓安全生产管理不放松,顺利完成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确保了安全生产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局对各乡镇司法所、机关各股、室、处、中心实行了严格的目标管理,完善和健全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安全生产各项责任的落实。

(一)结合“六五”普法,将安全生产法制宣传纳入全县法制宣传整体规划。一是利用五月法制宣传月和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中,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努力营造全县安全生产的法制氛围。二是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

题,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散发宣传资料,解答群众的咨询。各乡镇司法所积极采取街头宣传、为企业上法制课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安全生产法制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公民的安全法制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在各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优势,在中、小学校开展法制辅导课,大力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四是充分利用全县永久法制宣传栏开展与安全相关的法制宣传。全年共开展涉及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8次,出动宣传车10次,解答群众咨询300余次,散发宣传资料XX0余份。

(二)继续当好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安全法律顾问,切实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县各法律服务机构为基层政府、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业主)50家(名)担任了常年法律顾问。在法律顾问工作中,各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认真贯彻县局要求,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列入顾问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预防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在办理涉及安全的法律事务和调解纠纷矛盾中,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履职,在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年没有因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反纪律或失职渎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或处理不当的事件发生。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基础台帐。严格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基础台帐,积极预防和杜绝安全隐患。

(二)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针对我局实际,制定和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制度,报告制度、紧急处理预案等,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三)强化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采取专门培训与“职工学习日”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安全业务知识、讨论会、专题会议和培训会等。

(四)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局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同时,针对交通工具,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等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设施和部位加强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实施现时整改,做到离开办公室能关门、关电、关窗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20xx年,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

二是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两高”发布食品安全司法解释 篇5

今日15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有关情况。根据新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将适用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进行定罪。

《解释》明确提出,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危害极其严重。为依法惩治此类犯罪,《解释》第九条首次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适用标准问题:

一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行为,如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明确此类“反向添加”行为同样属于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二是基于国家禁用物质具有的严重危害性,明确国家禁用物质即属有毒、有害物质,凡是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物质的行为均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三是基于当前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禁用药物易发多发的特点,如在减肥保健食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在男性保健食品中添加“伟哥”等,明确规定对此类行为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花絮

最高院发布会首次全媒体直播

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新闻发布会首次采用全媒体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即时传递发布会信息。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各大传统媒体出现发布会的同时,中央电视台对该发布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人民网和最高人民法院网通过网络对该发布会进行了图文直播。

在发布会上,最高院还分别邀请到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中国之声、人民法院报、豫法阳光、浦江天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微博博主进行微博即时播报。

最高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当前媒体传播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

参与发布会的基础上,最高院将继续尝试网络媒体、自媒体参与发布会报道,为公众即时传递最高院的最新信息。

2010年至2012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刑事案件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案件1533件;生效判决人数2088人。

■ 追问

《法释》打击面是否过宽?

问:《法释》第一条规定,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按照刑法,都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在我国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下,该法条的打击面是否过宽,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发展?

最高院刑二庭副庭长苗有水:这个规定在起草过程中也有专家提出过类似的担心。我们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一情况,在《法释》中作了限制。从质的方面,我们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严格限制在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产品上。《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了10种食品禁止生产、销售,《法释》里我们选出4类危险性较高的作以规定。

从量的方面看,我们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进行了程度上的要求,比如第一条的第一项中规定的“严重超出标准限量”。有人会问,什么叫严重,能不能准确说超出标准限制的2倍或者3倍就叫严重?这个问题我们在起草过程中也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很多专业问题是很复杂的。比如刚才提到的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等物质,它的标准限量是不一样的,危害性也不一样,如果一刀切的规定为三倍或五倍是超过标准限量是不科学的。所以这一点我们留给司法人员在实践中裁量。我们也担心司法实践中裁量的过程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法释》第21条在程序上进行了补充规定。“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难以确定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

进口食品如何认定?

问:《法释》在食品安全案件方面提及的都是国内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犯罪行为,对于同类型的进口食品犯罪如何认定?

最高院刑二庭庭长裴显鼎:进口食品如果出现司法解释上的各类情形将同样按照该司法解释的相关条款进行惩处。不过从目前来看,进口食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多在国外,取证上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的司法人员能够提取相关证据,将与国内同类情形犯罪,一视同仁。

相关立法是否滞后?

问: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但是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时有发生。有观点认为是现行的法网还不够严密,立法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罪名滞后,量刑比较轻,在处罚上比较注重危害结果。

最高院发言人孙军工:我们出台这个《法释》,目的就是要把打击、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网编织得更严密。这样做的目的,从司法机关来讲,要把法律现行的规定,所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措施用足、用好。当然,当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断出现新的情况,犯罪手法、犯罪方式、危害后果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应对这个变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立新法、修改现行法律。作为司法机关来讲,我们会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在用好现行法律规定的各种刑罚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如果有需要提出立法建议的,或者修改现行法律建议的,我们也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授权范围内向立法机关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 声音

应规范食品鉴定资质

5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报称,在过去近十年间,该院共受理四起食品安全类犯罪的案件。据一中院负责调研课题的法官分析,这一现象说明,此前,食品安全类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入罪门槛过高。

5月3日,《法释》的出台,则增强了相关案件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上述状况将改观。

审判实践法院还呼吁,应该统一规范食品鉴定领域的鉴定资质。

北京一中院曾经审理过一起案例,当时北京食厚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涉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真空包装半成品烤鸭一案,涉案食品安全鉴定由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出具。但该中心系由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置的监督检验机构,并未纳入北京地区《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中的鉴定机构。

严格意义上讲,未纳入《名册》中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出具的检验报告不应属于“鉴定意见”,然而当前实践中尚无对微生物进行检验的专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因此法院最终也认可其证据效力。

据一中院负责调研课题的法官讲述,还有一些案例中会出现意见相左的鉴定意见。尤其是2011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食品安全检测实行分段管理,在食品生产、流通不同环节,各执法部门均有权管理,这势必造成对食品鉴定意见的判断更加困难。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政务公开的要求,规范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行政执法政务公开是指在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机关内部公开相关政务事项,并接受监督。

第三条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的方式、范围应当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方便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获取所需要的政务信息。

第四条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局属各股室按各自的职责负责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的实施。局办公室协调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主要负责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制度的制定以及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下列行政执法政务信息应当主动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

(一)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实施和监督执行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程序、工作流程;

(三)行政许可及其它行政管理事项的受理股室、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标准、办理时限和办理结果以及救济途径。(四)其它应当主动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

第六条政务公开信息采取下列方式予以公开,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更新。(一)本局公告、文件;

(二)公告栏、区政府电子屏幕、社区服务中心触摸屏等;(三)政务公开指南或办事指南;(四)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五)其它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七条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评价纳入局目标管理,由局办公室会同有关科室负责实施。

第八条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对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整改。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7

目前, 上海市司法局已建立起社区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三级系统管理权限使得市、区县、街道能有效地融合分管与统管, 宝山区只需通过网络运营商专线连接, 运用专门的移动应用终端, 即可实现区域监管、定位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工作记载、权限管理、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与网络运营商的专线连接用以获取定位信息, 与地图相结合可以同时监控所有矫正对象的历史路径, 并提供实时主动定位功能。定位系统向平台提供所有矫正对象的定位信息, 平台可根据矫正对象的关注度来制定不同的定时定位策略。

短信平台依托短信网关, 可实时与矫正对象进行信息沟通与确认。短信网关将负责发送和接收平台与矫正对象间的各种通知及反馈信息。各级管理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通过短信通知矫正对象注意事宜并可要求即时反馈。

双模网络提供矫正专职干部与矫正对象间的通话或视频通话, 可专门建立集团网, 将所有人员编入网内, 按短号编号直接免费通话。对于需要重点管控的矫正对象, 可专门配备可视终端, 必要时通过网络的支持与矫正对象进行视频通话, 进一步提升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 防止人机分离的现象发生。矫正专职干部能很方便地通过移动应用终端与所管辖范围内的矫正对象进行免费语音通话。

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功能, 矫正对象的移动应用终端号均加入网络运营商建立的集团网。需重点管控的矫正对象提供视频通话这一辅助手段, 加强管理强度。

2 总体架构

2.1 区域监管

2.1.1 自动跟踪定位

自动跟踪定位是区域监管的核心矫正所在。利用在后台持续自动运行的监控程序, 根据被跟踪矫正对象的安全等级的不同, 间隔不同的时间对其进行跟踪定位, 以确定其是否处于指定的活动区域内。正常情况下, 人工干预的成本将到最低。

2.1.2 随机实时定位

提供实时的单个和多个矫正对象位置的查询, 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当鼠标移动到对象上的时候自动显示更详细的信息。

2.1.3 越界告警显示

当矫正对象离开了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后, 系统会将越界的时间、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例如下图显示矫正对象越界的位置, 同时绘制出活动区域的范围, 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矫正对象越界的情况。同时及时地将越界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矫正工作者, 让其能及时地处理越界情况。

2.1.4 历史轨迹显示

显示选定时间内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 用不通过的数字标号显示出其先后顺序。

2.1.5 人机分离抽查

随机抽查矫正对象移动应用终端是否随身携带, 以保障定位的有效性。定位抽查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 电话抽查: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直接通电话, 利用对矫正对象的熟悉性确保其没有人机分离。

(2) 短信抽查:在一时无法和矫正对象通话的情况下, 可以发送短信让其回复矫正工作者的电话。

(3) 视频抽查:利用具体拍照功能的移动应用终端, 让矫正对象自拍一段视频上传到平台。

2.2 信息交互

利用CDMA语音以及数据业务提供多种方式多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2.2.1 交互方式

(1) 内部语音。利用集团综合虚拟网, 大幅降低矫正对象和管理者通话资费, 让双方畅所欲言, 尽情沟通。

(2) 短信消息。利用平台方面的群发消息, 接收到来自矫正对象的上报的短信, 反馈其查询的短信。

(3) WAP页面浏览。提供较短信更多的信息量的内容查询, 提供了在线交流的窗口。

2.2.2 信息类型

(1) 通知消息。集中学习、公益劳动、抽查回复等通知消息。

(2) 告警信息。当出现违规情况的时候, 通知当事的矫正对象以及其矫正工作者, 以便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

(3) 实用信息。适合矫正对象的就业信息, 针对矫正对象的政策法规。

(4) 个人信息。矫正对象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自己一些动态的信息, 例如以往的积分情况。

2.3 系统平台与智能终端

(1) 平台: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由市司法局统一建设, 各区司法局不再建设区级平台。业务使用对象为全市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宝山区司法局可以直接利用其平台。

(2) 终端类型:MOTO XT681, 海信E350两款智能终端。

(3) 终端套餐及应用: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由上海市司法局委托上海电信与司法矫正平台开发商合作, 将平台功能延伸到电信定制移动应用终端中, 通过电信的CDMA EVDO网络与平台相连, 实现平台应用功能。宝山电信局为客户提供司法E通行业应用。根据用户需求先后办理了120个执法终端 (选择57元畅聊套餐) 和57个管理终端 (选择159元畅聊套餐) , 同时为用户定制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实现以下功能:区域监管、自动跟踪定位、随机实时定位、越界告警显示、历史轨迹显示、人机分离抽查。

2.4 项目成果与项目收益

项目目前已发展177个套餐, 预计年底达到280个。实现年业务收入12万余元, 预计项目规模将达到19万余元的年移动行业客户收入。该项目填补了宝山区在司法E通行业应用项目方面的空白, 将中国电信天翼CDMA2000与客户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现了信息化与社会管理智能化的创新。

3 案例总结

该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区县司法机构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 达到了司法局建设项目的初衷:

(1) 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通过平台应用, 既规范了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 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2) 应急状态的快速响应——突发事件下, 通过平台定位功能, 可迅速锁定社区矫正人员;

(3) 快速灵活的管理方式——通过无线网络, 可快速灵活地使用管理平台, 提升了工作效率。

项目的成功合作, 使上海电信宝山局与区司法局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 增加了中国电信天翼移动业务的知名度与行业推广应用。

摘要:上海市司法局组建社区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三级管理系统加大对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 实施矫正辅导, 达到区域监管、定位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工作记载、权限管理、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宝山局应用固网专线优势, 结合CDMA2000移动网络应用, 成功为区县级司法单位进行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 达到良好的行业应用效果。

司法公正在司法预算制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司法预算;司法公正;作用

一、目标与定位:司法预算制度应以司法公正为基石

我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高质的司法机构“公共产品”要求司法公正,公正方能高质;高效的司法机构“公共产品”需要司法权威,权威方能高效。但是权威是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只有公正才能权威。因此,司法改革的每一次制度创新均需建立在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司法预算制度改革亦当如此。

二、司法预算不独立的司法财政局限性

长期以来,司法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充司法经费。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能够使诉讼收费与法院各项支出“脱钩”的经费全额保障作为改革目标。但该文件尚未把逐步建立国家统一的司法预决算制度列入当前的政策目标。司法预算主要由地方负担,中央预算尚未法定化,科学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是产生前文所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司法预算受制于政府引发行政干预司法

司法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就人类天性之一般情况而言,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控制司法机关,在各地方每年的人大开会或政府会议的文件中,都要求司法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获取多少经费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司法机关与地方经济利益形成了依附关系,因而更多地是着眼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来执行法律,而不是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和司法公正。上述两方面原因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党委、政府、人大甚至政协对司法的不当干预。

2.司法预算受制于地方影响司法职能发挥

作为国家权力的司法权,其职能行使的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一方面,地方财政承担了中央职能行使的经费,超出了地方财政承担的范围,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司法经费后,司法机关的职能发挥受到地方阻力,司法的全国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影响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司法权威。这必然产生“财力无法保障法院事权”的问题。另外,如前所述,经济欠发达地区,司法经费严重不足,也会极大影响司法权能的行使。因此,加强中央对司法经费的调控,有利于平衡各地区司法发展速度,有利于司法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以独立司法预算回应司法公正

1.司法预算的审批与监督由人大主导

预算的实质是一种法定的特别信托,预算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预算行为,实现纳税人信托利益最大化。现代国家的收支于国家经济和公民生活兹事体大,代表民意的立法部门垄断预算审批权,是民主法治的显著标志。我国《宪法》和《预算法》都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因此,在我国,司法预算的审批权应由人大行使,这也符合一般情况。尽管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有权审查的预算一般包括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但是,其有权批准的预算却限于本级政府。换言之,就是全国人大有权审批中央司法机关的预算,地方各级人大有权审查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预算。

预算监督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前者是预算单位对预算收支进行自我约束,后者则可进一步分为人大监督、政府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实际上,人大对预算的审查与通过本身就是一种监督,问题在于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应设立专门的审批监督机构,进一步加强预算审批人员的专业性,完善审批监督程序,使司法预算审批实质化。同时,要处理好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要逐步建立立法型审计监督模式,这对于司法预算脱离行政干预,实现司法财政独立,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2.司法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由法院决定

目前,我国司法预算的编制权由行政机关掌握。检察机关和法院虽然在宪法地位上与行政机关平行,但却不享有与其宪法地位相匹配的独立编制司法预算的权力。从域外经验来看,在司法预算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预算。宪法法院有权自行编制预算草案,再由联邦财政部提交众议院,联邦财政部没有表示意见的权力。在日本,法院的预算也可以独立编制,内阁纵使对法院预算有不同意见时,也不能直接否决法院的预算,只能以附记的方式提出意见,最后交由国会议决。笔者认为,德国的司法预算是彻底独立的,司法机关掌握预算编制权,无需行政机关参与。但从我国的国情和制度出发,司法机关预算编制没有行政机关统收统领的宏观调控,会影响到全国总预算的编制。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具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对本系统的业务经费编制预算,送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查,但不得被任意删减,只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如此,方能使司法机关摆脱行政机关的财政控制,为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经济基础,同时也能平衡司法权与行政机关的财政权。

综上所述,司法预算制度应该以司法公正为基石,其改革应朝有利于司法公正的方向进行。多年来的司法经费保障实践告诉我们,依附于政府和地方的司法预算制度,会引发司法地方化、司法财力无以支撑司法职权的正当行使、司法建设地区不平衡等诸多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的弊端。只有将司法预算归属为中央预算,实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并健全完善全国人大主导的预算审批和监督机制,建立实施司法机关决定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实现独立的司法预算,方能使司法预算制度有力回应司法权威与公正,使其合符司法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捷,吕庆明.预算民主的司法实现途径[J].南方金融,2014,(2):92-95.

[2]季卫东.怎样保障司法公正[J].新华文摘,2010,(21):15-18.

司法局安全管理制度 篇9

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司法工作计划

2012年西河街北社区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司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根据街道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司法工作要点的精神,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 综合治理方面

总体目标:严防和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不断深化创安活动,深入宣传综合治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治安防范,注重解决好辖区热点、难点问题

一、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建设.社区要认真贯彻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领导,适时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强化其总体规划、指导协调、调查研究、检查督促的职能作用。

二、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各项管理制度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落实社区治安责任制。

按照“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解决治安问题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转向社区防范建设的方面来,主要建立健全新型社区治安管理制度、防控管理网络、社区联防组织建设和“创安”、法制宣传、辖区单位治安管理工作职能下移社区四个方面进行探 1

索。

三、深入开展创安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在巩固历年创安成果基础上,要增加创安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对单位和辖区群众参与创安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调动单位的创安积极性。

四、加强综合治理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要把综合治理宣传教育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节来抓,认真组织和充分利用今年综合治理宣传月、6·26禁毒宣传、11·9消防集中宣传等活动,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

安全生产方面

总体目标: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确保各类事故低于天山区政府下达控制指标数。

一、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乌鲁木齐,创建平安首府”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化建设,落实新华北路地区目标管理奖惩及考核办法。

二、抓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

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逐级与辖区单位签订安

全生产责任状。确保把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三、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监管企业要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工作日常化、生产经营规范化,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做好高温天气的安全生产工作。

四、认真贯彻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市、区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及时安排部署按要求报送各类材料。

司法工作方面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确保各类事故低于天山区政府下达控制指标数。

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结合西河街北社区实际,加大社区干部、宗教人士、青少年不同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在这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二、继续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推广人民调解“一案一补” 努力完善调解工作的保障机制,使“一案一补”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得以落实。积极创新以“法律进万家”为载体的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西河街北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呈现新特色、新方法、新经验。

三、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法制援助宣传力度

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切实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提高自己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建设

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新路子。接受上级部门对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合法

司法局精简会议、文件制度 篇10

一、严格会议审批制度。除法律法规或章程有规定的会议外,需讨论、交流经验的,采取会前征求意见、书面交流等形式进行。依据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召开的会议仍单独召开,要按照按规定的规模、时间召开。

二、能以电文、电话等方式部署的会议,不再另行召开。局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决定召开有关工作会议。各科室确因工作需要,可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其他需要召开的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通知有关科室和乡镇司法所人员参会。

三、无明确目的、无实质性内容的会议不予召开。凡不按规定报批擅自召开会议或违反会议纪律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影响严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与会者须做好会前准备。会议涉及的相关科、所要深入调研、充分准备,提出可供讨论的较成熟的书面意见。会议材料要指向明确、简明扼要,立足实际,具有可行性。

五、会议主持人应合理安排发言时间,掌握进度,确保会议实效。发言要切忌长、空、假,发言内容不要重复、交叉;力求短、实、新,发言要通俗易懂,着重讲清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严格控制会议支出,压缩会议经费,不得挤占挪用其他经费。需印发的会议材料的要本着节约原则搞好核算。

七、严肃会场纪律,与会人员要精力集中,作笔记、记录不得做与会议无关的事,违者一律按照违纪处理。

八、精简文件。根据市委、政府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文件发送范围,根据文件内容予以区分,厉行节约,减少发文份数。

论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篇11

关键词 公司 司法解散

公司的司法解散作为一种制度,它真正的立法价值在于当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发生纠纷,采用其他的处理手段不能平息矛盾时,赋予少数股东请求司法机关介入以终止投资合同、解散企业、恢复各方权利,最终使基于共同投资所产生的社会冲突得以解决的可选择的一种救济方式。为保护受困于公司股東的利益,我国《公司法》第 183 条对公司司法解散做了规定,这也是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唯一一款规定,这一规定昭示该制度在我国已经正式确立,这对于受困股东利益的保护无疑又提供了一种制度保障,但由于该规定过于笼统,导致不同的法官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在司法实践中同样的案件却出现了不同的判决结果。对此,《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对于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原告、诉讼的管辖法院以及可以判决公司解散的具体情形等做了进一步详细规定,但适用起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一、增加关于原告的规定

依据我国《公司法》第 183 条的规定:“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之所以对解散公司诉讼的原告的持股比例做出规定,目的是防止少数股东恶意利用该制度导致滥诉,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或公司的存续、侵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而《公司法》对于累计持有公司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多个股东可否共同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没有予以规定。但结合《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都是可以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的。除此以外,有些学者提出对股东的持股期限也应当予以限制,笔者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因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闭锁性,股东欲将股权向外转让要受到严格限制,这样恶意股东很难进入公司,也就没有机会利用短期持股滥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因而对股东持股的期限没有必要加以限制。

关于公司司法解散之原告的规定还有一处在实践中是有争议的,即如果股东对于公司出现经营管理困难的局面存在过错的话,那么他还能否作为原告一方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德国司法实践中,在只有两个股东的公司中,如果只有一个股东对股东之间的冲突存在过错,那么无过错的股东就可以将该股东排除出公司;如果两个股东对此都存在过错,则不适用上述情况。在三人公司中,如果提起解散之诉的股东对公司中的矛盾负责,反对解散的股东对此没有责任,那么,法院也应该驳回解散之诉。”该制度应为我国所借鉴,首先,我们应该确认有过错股东对于其过错行为是应当负责的;其次我们要确认的是,无论股东是否存在过错,其都有权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只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作为原告的股东对于公司出现经营管理困难的局面存在过错,而反对解散的股东对此却无过错,则法院应该驳回过错股东的诉讼请求。

二、将调解设置为必经程序

由于公司的司法解散成本高,代价大,因而它并不是股东退出公司的最佳途径,基于此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 5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解散公司诉讼案件,应当注重调解”。对于公司人合性遭遇破坏的情形,利用调解制度来化解公司人合性导致的危机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一方面,法院判决公司解散往往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为了使公司得以存续,使各方股东的利益得到充分的维护,在法院的主持下,让双方可以重新考虑,并通过其他替代措施使公司存续的同时另外一方也能够满意退出公司。另一方面,法院作为调解方,在冲突的股东之间处于中立的第三方的地位,很容易取得争执双方的信任,通过为争执的各方提供开放式的探讨问题的机会,促使各方相互理解、消除误会,在和谐的气氛下使双方的紧张关系得以化解。然而《公司法》中并没有关于公司解散时应首先适用调解的规定,即便是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也只是规定“应当注重调解”,可见调解并不是法定的必经程序,而且仅在公司法解释中加以规定其效力位阶难免过低,为了能更充分的发挥调解的作用,避免由于解散公司而给各方带来过多的经济损失,可以在《公司法》中规定调解为解散公司必经程序,并同时对该制度应如何启动及适用期限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完善公司被宣告解散与进行清算之间的对接制度

上一篇:文化娱乐公司画册文案下一篇:mba考研完整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