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

2024-09-27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8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1

比热容教学学案

夏超

2011-3-2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教学方案,(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教学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导入新课:复习热量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比热容

五、教学过程: 1.什么是热传递?

2、什么是热量?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二、热量的符号:Q

三、热量的单位:焦(J)

1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比热容的现象 1…… 2…… 设置悬念……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反之,让这三种沸腾的物质温度降低零摄氏度,那种物质温度降得最快? 2.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呢?

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由于没有试验器材,教师只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设计表格…… 归纳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出:比热容---表示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板书

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二、比热容的符号:(c)

三、比热容的定义式:c=Q/mΔt

四、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J /(kg.℃)]

五、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板书比热容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数据,得出规律: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2、液体的比热容一般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3、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六、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Δt 2.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学生答…

3、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学生答…

4.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5.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醋、菜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书上的例题:第1题 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这一属性?

2、为什么夜间稻田里要灌水?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2

1. 了解比热容概念。

2. 会查比热容表。能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

3. 能计算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

【重点】

1. 比热容的概念。

2.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难点】

1. 根据公式计算有关比热容的问题。

2. 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课前自主学习】

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 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

2. 物质的比热容会变化吗?

3. 怎样计算加热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课堂自主学习】

1. 烧开一壶水所吸收的热量_____烧开半壶水所吸收的热量。 ( 填“等于”或“不等于”)

2.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同一壶水从20℃烧开所吸收的热量_____从20℃加热至60℃所吸收的热量。( 填“等于”或“不等于”)

3.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均从20℃加热至6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的。( 选填“相同”或“不同”)

4.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 ,用字母_____表示,其的单位是____。

5. 水的比热容是____ ,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

【课中研讨】

研讨1.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讨2. 为什么要用水来冷却发动机?

【当堂训练】

1.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 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g和200g的温水,实验时, 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同)

( 1)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知,实验时,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

( 2) 分析比较表一( 或表二) 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

( 3)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

( 4)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

【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题:

1. 状态一定的某种物质的比热容( )

A. 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 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C. 跟它的温度变化成正比

D. 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2. 下列哪些情况比热容会发生变化( )

A. 一杯水喝掉一半

B. 10℃的水吸收热量后变成20℃的水

C. 冰融化成水

D. 铁块加工成铁块

3. 夏日炎炎的沙滩上晒得烫人,而河中的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 ( )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水的比热容较小

C. 沙石的比热容较大

D. 沙石的热量多

4. 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则( )

A. 由于铝的比热容大于铁的比热容,所以铝块比铁块温度升高多些。

B. 铁块比铝块温度升高多些。

C. 铝块、铁块温度升高一样多。

D. 二者温度可能升高一样多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放出了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6. 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B. 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

C. 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无关

D. 比热容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无关。

7. 质量为2kg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由初温度20℃ ,温度升高5℃ ,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J。这是通过_____的方法改变了水的内能。

8. 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 0×107kg,水温升高2℃ ,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 c砂石< c水) ,则砂石升高的温度_____2℃。(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9. 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20℃ ,吸收的热量为_____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为5kg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的温度______2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 将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同一杯热水中,则它们升高的温度_____ ,吸收的热量_____。( 填“相等”或“不相等”)

11. 在相同的日光照射下,沙地比水田的温度升高得快,主要是由于______。

12.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受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请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13. 把质量为3kg的某种金属块,温度由20℃升高到100℃ ,吸收了热量为2. 112×105J,求此种金属块的比热容。

14.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 使其吸收7. 14×105J的热量,则水的末温是多少?

讨论题:

用温度计测温度时,通常测温泡中的测温物质与待测物体间会有热传递发生,以使测温泡和测温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请你说明,测温物质应选择比热容大一些的物质,还是选择比热容小一些的物质呢? 为什么?

【部分参考答案】:

必做题:

1. D 2. C 3. A 4. B 5. B 6. B;

7. 4. 2×105; 热传递;

( 点评: 此题易错点在于物体的温度差为5℃,而不是20℃—5℃ = 15℃ .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升高”、“升高了”、“升高到”的含义,“升高”、“升高了”指的是温度的改变量即△t,“升高到”指的是物体的末温。)

8. 8. 4×1010、大于;

9. 4. 2×105、大于

10. 相等、不相等

( 点评: 发生热传递后,最后三者达到热平衡,即末温一定相等,所以升高的温度△t相等; 而铜块和铝块的比热容不相等,由Q = cm△t所以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由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则水的末温应为100℃ ) 。

【小结】

1.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既不随物体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物质吸收( 或放出) 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相同的物质在相同的状态下,无论其形状、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放置地点如何,它的比热容一定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2. 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收、放出热量本领的强弱。利用这种特性可以鉴定物质。

3. 比热容的大小还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从教材给出的“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可以看出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 2×103J / kg·℃,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例。例如,一定质量的水吸收( 或放出) 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这对于当今全球气温的改善是有一定重要意义的。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比热容 过程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观察比较比热容表,发现、总结其特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多少的不同,从而引入物质的热学特性——比热容。(2)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进行物理方法的教学,如发现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气候与热污染”“热岛效应”等现象,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改造世界的情感。(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比热容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并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反映了物质的吸(放)热的能力。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建立过程中,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培养。

教学器材:天平、温度计、烧杯、水、煤油、搅拌器、相同加热器、滴管等。

创设情景为提出问题做好准备,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画面: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2)小明暑假去海滩时发现中午有阳光时,沙滩很烫而海水凉爽;傍晚沙滩凉爽而海水暖和。他非常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问题开放,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体积、物质的种类等。学生根据烧开水生活经验讨论:(1)烧开一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2)把一壶水烧开和把一壶水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的对一些因素进行筛选、归类、总结的能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1)实验探究: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2)对不同物质,比如一瓶水和一杯沙,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吸收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器材中为什么强调相同的加热器?滴管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什么因素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若换用其它物质重复上述实验,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这是物质的一种热学性质,怎么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呢?物理学中就引入了一个重要物理量“比热容”。大家回忆一下“密度“概念的引入过程、定义、单位的组成及物理意义,给“比热容”下个定义。(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国际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3)有了物质的比热容,还可以知道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热量的多少。(4)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本领强弱。(5)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观察比热容表,你会发现很多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出示幻灯片:

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的气温高一些,这种现象叫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热岛效应”的方法:(1)扩大绿地面积(2)增加城市人工水面。

延伸思考与训练:(1)水的比热容是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一杯水倒去一半,剩下的一半其比热容将_____。(2)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吸收的热量___(3)人们用水给发动机冷却,用热水取暖,为什么这样做?(4)夏天,在炎热的阳光下,形成由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陆风,夜间却形成陆海风,为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三维目标来看,你有哪些收获?

实验器材:天平、温度计、相同加热器、烧杯、水、煤油、滴管等。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1)取相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但质量不同。(2)取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使它们升高不同的温度。(3)用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容器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滴管的作用:可微调水和煤油的质量。 电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致的。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

观察:要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哪个需要时间更长些?次数、物质、质量、升温度高、加热时间、吸热多少

实验⑴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⑵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实验⑶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如一杯水与一桶水、冷水与热水,它们的比热容相同。(3)水和冰属于相同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4)有个别不同的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冰、煤油)。

学生阅读

知识和技能方面:知道了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会利用比热容解释许多的现象。过程与方法:知道了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学会了实验探究的环节,学会了物理学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力。(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4)认识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5)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经历制度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6)让学生对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有初步的意识。(7)认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8)培养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9)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而得出新年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地对一些因素进行归纳、筛选、总结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应用中体现知识的价值。根据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学以至用。

4设计理念

(1)以激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氛围。

比热容教学反思 篇4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 ”,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比武课让我收获颇多。过去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开讲座、名师听课、评课居多,采用了各种高难度的信息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参与,问题很难暴露出来。讲者总是想方设法“给观众讲点什么”,“让观众学会点什么”,教师们“听得感动,想想激动、回去想动动不了”,教学实践依然故我。而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以“裸课”为主,从最初的组内集体研讨---组内说课---执教比武课----打分评课-----提出建议、谈谈听课感想与收获-----选拔参加校级说课比赛----集体评议打分,这一个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到实际效果都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大为不同,在暴露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热容教学反思2

课讲完了,却留下更多思索。对照着课前备课及课堂效果再回味,总感觉着课堂中总是缺少些什么,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多或少都体现种种不足,于是再思考: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的问题:

1.本节课根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烧水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将认识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若能明白这一点,将会为建立比热容这一概念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个探究实验的复杂性、要注意的方面较多,于是把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出现的问题是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讲台来观察的学生能观察清楚现象,多数学生由于未经历实验过程,不清楚实验发生的现象,因此对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谁强谁弱并不了解,很难过度到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比热容的意义,这使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在比热容的第1课时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但是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本节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动手练习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并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练习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利用比热容求热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当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得出吸热和放热的公式。得出公式后主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物质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物质的种类

2、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提出问题:

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

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

(二)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讲练结合

1、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1)提出问题: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

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J×2

(3)那么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3J×2×80=6.72×105J

推导出公式:Q吸=cm △t

提出问题:同时提出吸收的热量是如此多,那放出热量一样吗?

推导出公式:Q放 =cm △t

修正公式: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应用公式,练习:

例题1: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c冰= 2.1×103J/(kg?℃)]

解: 根据Q=cm△t得

Q吸=2.1×103J/(kg?℃)×10kg×20℃

= 4.2×105J

答:冰吸收的热量是4.2×105J

例题2:2千克的开水,使它的温度降低到40℃ ,水放出多少热量?

解:根据Q=cm△t得

Q放=4.2×103J/(kg?℃)×2kg×60℃

=5.04×105J

2、深化公式,变形

由Q= cm△t 有:1、△t=Q/ cm 2、m=Q/ c △t 3、c=Q/ m △t

练习:

例题3.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末温是多少?

解:△t= Q吸/ cm

= 1.68 × 105J÷[4.2×103J/(kg?℃)× 2kg]

=20℃

因为△t =(t-t0)

t= △t + t0 =20℃ +20℃ = 40℃

例题4.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60℃,水的质量多少克?

解: m= Q吸/ C △t

= 1.68 × 105 J ÷[4.2×103J/(kg?℃)×(60-20) ℃]

=1kg=1000g

3、生活 物理 社会

(3)利用比热容鉴别物质

例题5、小明在家拿一金属球玩耍时,突然想:这是一种什么金属呢?假如现已测出该金属球的质量是100g,当它的温度从85℃降到15℃时放出的热量为3.22 ×103 J,你能否帮小明得出:

(1)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

(2)通过查找资料可知,这是什么金属?

(2)拓展视野:通过课后查询资料,说说什么是热岛效应。

例题6、小丽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 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从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的温度比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2)请结合图中数据以及你的经验,找出一个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例题7、小明家住一座七层宿舍楼的五楼,他家在楼顶上安装了一台电辅助式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总有效面积1.2m2,能把接收的太阳能的50%转变化为水的内能。求:天气晴朗时,若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在1小时内得到太阳辐射能平均为2.8×103J,这台热水器每天能将初温为20℃,质量为100kg的水加热到多少度?(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以10小时计算,水的比热容4.2×103J/(kg.℃)。

电热水壶

型号:91150

额定电压:220V 频率:50Hz

额定功率:1500W 容量:1L

例题8、有一电热水壶,铭牌如右表所示。现将质量为1kg、温度为20℃的一壶冷水,加热到100℃。求: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若不计热量损失,电热水壶需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三)课堂总结

公式:Q =cm △t

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六、教学资源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这节课主要是对上节课比热容探究规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从定性分析进而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培养物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成功之处

1、从生活例子出发,用控制变量法列举不同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例子,逐步引学生思考,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公式应该如何描述。

2、在猜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是很聪明的.,只是却了引导的方向,缺乏引导的学生是麻木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公式,引导学生研究这三个点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积极思考,因为他们都渴望自己能够猜对,渴望运用自己的努力通过相互讨论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3、在实际题目中,往往学生的运用能力不够强,因此,选择合适的经典题目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层次,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4、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举出生活的例子不多,但是都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能具有生活应用的范例,但却让学生不知不觉步进生活的联系。

5、实现发展性评价,以鼓励的手段贯穿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体会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形成积极参与、热烈的学习氛围。

(二)有待完善之处

1、时间方面可以再压缩,再精炼,让学生做一道自主设计题,体现成为生活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

二、体会

1、学生分析:比热容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把公式进行变形,加以讨论。

2、教学分析:本节课虽然内容少,但却比较无趣,学生体会不到教材带给学生的乐趣,这是教师要发挥创造精神,可以通过设疑、猜想、实验、归纳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本节课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11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14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103J/(kg·铜球的比热容为0.39×℃),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师用利用多种方式统一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c水=4.2×103J/(kg·℃)

二、热量的计算 1.概念公式: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煤,比热容,实测方法,数学模型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单位质量某物质温度升高1 K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简称比热。室温下煤的比热容为1.00~1.266 k J/ (kg·K) 。比热容为物理方面热学性质之一, 也是化学方面如:生成热、相变热、转化热、燃烧热、热焓、熵及自由能等的重要数据之一。物质比热容的大小与测定条件有关, 如温度、压强和体积等。所以, 它又分为定压比热 (CP) 和定容比热 (CV) 。对于气体,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定压热容总是大于其定容热容;因为当压强保持不变时, 不仅温度升高需要热量, 而且体积膨胀就对外做功, 也需要消耗热量, 故有CP>CV。对于固体和液体, 可认为二者近似相等。因为液态和固态物质在通常温度范围内, 体积几乎不变, 即有CP=CV。然而在工程计算中大量应用CP, CV应用的相对较少。因此, 本文研究煤的比热容也是定压比热 (CP) 。煤和煤产品热力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对煤的燃烧、气化、液化、萃取及碳化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很重要的。在煤的热力学性质当中, 比热容不仅是工程热力学中重要的基础数据, 而且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热力工作的热平衡、能量计算中, 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业数据。总而言之, 凡是涉及到热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几乎都要用到比热这一基本的物性参数。因此, 对煤的比热容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比热容的实测方法

物质比热的测定属于热测量方面技术, 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比热测定试验研究工作。现代的热物理理论还没有完善到能够准确计算各类物质比热的程度, 因此比热数据主要来自实验测定。但是, 当前各类物质的比热容测定尚未形成较系统的测试方法, 煤也不例外。煤的比热容的测试研究方法较多, 如:绝热卡计下落法、铜块卡计下落法、磁力搅拌水卡计法、电脉冲加热法、激光脉冲法、比较法、差示扫描法等。本文主要介绍差示扫描法、磁力搅拌水卡计法和激光脉冲加热法, 其中差示扫描法运用最广泛。

1.1 传统的激光脉冲加热法

1990年顾毓沁[1]用激光脉冲加热法测量了煤的3种基本的热物理性质:比热容、导温系数和导热系数, 并成功地测定了我国多个煤样的热物性数据。其中比热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测量, 其原理是先后对待测煤样和已知比热容的参考样品进行脉冲激光加热实验, 得到两条温升曲线, 同时再分别测得两次实验的激光尾光能量值, 就可得出煤样的比热容。根据对20多个不同的煤粉制样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室温下, 煤的比热容为1.2~7.2 k J/ (kg·K) , 且随温度 (<700 K) 略有变化, 但测量结果偏差较大。之后有研究者分析CP测量偏差较大的原因, 提出了用激光脉冲等额加热法测量比热的方法[2]。并指出CP测量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激光器输出能量不稳定和测不准。例如, 在激光器泵浦功率相等的情况下, 对同一温度的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量, 结果不仅能量波动, 而且能量与最大温升之比也不是一个常数。

1.2 磁力搅拌式水卡计法

测定比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设备, 其中各类卡计在上个世纪利用得比较多, 如水卡计、冰卡计以及绝热卡计等。与绝热卡计和冰卡计相比, 虽然水卡计的准确度稍差一些, 工作的温度范围也较窄。但是水卡计的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制造成本低, 易于推广, 这些优点是绝热卡计和冰卡计所不具备的。所以把水卡计作为一种科研实验设备或者用它来为工程设计提供比热数据, 都是非常适宜的。磁力搅拌式水卡计[3]以热平衡原理为基础, 采用相对方法, 利用水来作量热介质的测定固体和液体比热的仪器。与其他水卡计不同的是, 磁力搅拌式水卡计用磁力方式代替了常用的机械方式来搅拌量热介质。它主要由磁力搅拌器、杜瓦瓶、加热炉和试样筒等部件组成。林海燕[3]利用磁力搅拌式水卡计对比热标准材料α-Al2O3进行了比热测定, 测定的结果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数据相比偏差在1%左右。磁力搅拌式水卡计能够测定固体和液体在20℃~150℃温度范围的比热, 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可以达到1%~2%左右, 另外该水卡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赵再春, 彭担任[4]用磁力搅拌水卡计法测量煤样的比热容。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煤的比热大小取决于煤本身的特性, 受其诸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制约。其中煤的比热容与水分含量、挥发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有很大关系。之后彭担任, 周福宝等[5]再次用磁力搅拌水卡计法测量煤样的质量热容, 质量热容即平均热容。这次具体分析了温度、水分、挥发分、灰分和煤化程度对煤样质量热容的影响。指出:在100℃以下时, 煤炭质量热容随着温度升高而缓慢变大;煤炭所含水分愈高, 其质量热容愈大, 两者大致呈线性关系, 这是因为水的质量热容比煤炭质量热容大得多;煤炭所含灰分愈高, 即矿物质含量愈高, 其质量热容愈大, 因为矿物质的质量热容较大;挥发分愈高, 其质量热容也愈大, 而且增长趋势逐渐明显化;煤化程度愈高, 其水分和矿物质含量愈少, 故其质量热容愈小。

1.3 差示扫描法

对于煤的比热容测试方法, 差示扫描法 (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用DSC法测定比热容, 通常是以一已知比热容的物质 (一般用合成蓝宝石, 即纯度在99.9%以上的Al2O3) 为基准, 在程序控温条件下, 测定蓝宝石试样的DSC曲线, 根据其与空白基线的DSC之差和所用质量从而求得试样的比热容[6]。因为测量速度快、准确、灵敏、操作简便、样品量少及测量温度范围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DSC法的应用也有一些弊端, 如:对样品形态和样品制备要求高、难于测试非均质样品的测试而且测量结果因测试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者们开始使用DSC法来测量煤的比热容, 郑嘉明等[7]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14种含有不同挥发分的中国煤, 在20~170℃范围内测定了煤的比热, 并校正为干燥无灰基煤的比热, 并依此建立了煤的比热和温度及挥发分含量的数学关联式。用此模型可以估计中国煤在20~170℃范围内比热的值, 其误差小于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趋向于研究高温下煤的比热容。陈珣[8]用DSC法对煤焦的比热容进行测量。指出在70~500℃范围内, 煤焦样品的实验测定比热容随温度升高单调增加, 并得出Merrick的比热数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变化趋势一致, 两者数值范围基本相同。之后研究者们对煤的比热容进行了更高温度的探索。张佳丽等[9]采用差热量热仪 (DTA) 及配套使用的DSC处理软件, 在20~800℃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煤及煤焦的比热容。结果表明, 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 比热容先增加, 当温度达到600℃左右后, 比热容呈下降趋势。徐朝芬等[10]选取典型的烟煤、无烟煤和贫煤3种原煤样品,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在1 200℃以下的比热容进行了测定, 并得知随着温度的升高, 煤的比热容逐渐增大;低温时无烟煤的比热容最小, 高温时烟煤的比热容最大。

2 比热容数学模型

煤的比热容实测值报道较少, 大部分是通过建立比热容数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获得的。对于常规的固体纯物质, 我们可将其数学模型简单的回归为温度的函数, 如:CP=A+BT+CT2+DT3。但煤是一种混合物, 相比其他固体纯物质而言, 由于成分不固定其比热容的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更难建立。需要指出的是煤的比热容是其成分、结构、温度等多种参数的复杂函数。大部分的比热容数学模型仅就其主要相关变量来进行研究。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就是表达其与主要相关变量如温度 (K) 、特征温度 (θ) 等的函数关系。比较通用的比热容数学模型主要有两个:Kirov模型和Merrick模型。

2.1 Kirov模型

在Kirov模型[11], 认为煤是由固定碳、一次挥发分、二次挥发分、矿物质和水分组成, 并且它们的比热容均与温度有相关性。因此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是由以上五项的比热容数学模型相加而成。该模型认为煤的比热在400℃左右能取得最大值, 并且煤的比热在800℃左右开始下降。之后Newman[12]对其进行了修正, 并将固定碳的比热容描述成温度和该温度下含碳物质中瞬间挥发分的函数。

2.2 Merrick模型

Merrick模型[13]则认为煤是由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组成, 同样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是由以上三者的比热容数学模型加和而成。其中有机质比热容模型将其描述成温度T、含碳物质的摩尔质量M和特征温度θ的函数;对于矿物质的比热认为等于灰分的比热, 矿物质比热容模型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而水分的比热容为常数。煤的比热在500℃左右能取得最大值。

2.3 对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Jerzy Tomeczek和Henryk Palugniok[14]通过对六种煤样进行1 300℃范围内的比热测试来验证以上两种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Merrick模型与实测结果在400℃范围内较贴合, Kirov模型的贴合性较差;另外这两种模型对煤的比热容最大值的预测结果均稍低于实测结果, 而在1 000℃以上的温度范围, 其预测结果均远高于实测结果, 预测效果不理想。

3 结语与展望

巧抓关键点 构建“比热容” 篇8

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物质的这种性质,更是稀里糊涂。其困难主要在于:(1)实验中的“热量”不便于直接测量;(2)教师也很难给学生提供能定量测量的“热源”;(3)不知道如何选择实验器材;(4)不能从实验数据中找到其中隐含的物质特性。教师只要抓住了以上这几个关键点,再进行必要的引导、铺垫、转化,就能使“比热容”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实例]在寒冷的冬天,想利用热水袋来暖手,有以下几种方案(如下图)。

1.一大一小两个热水袋,装有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2.两个完全相同的热水袋,其中一个装有80℃的热水,另一个装有40℃的温水,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3.两个完全相同相同的热水袋,其中一个装有60℃的热水,另一个装有温度、质量和水一样的沙子,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选取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梳理聚焦,确定课题

[讨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物体的质量越大,是否放出的热量一定越多?

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是否放出的热量一定越多?

物体放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不同物质放热的本领相同吗?

师:以上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涉,让他们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通过梳理、归类,对问题进行聚焦,最后确定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作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3.合理猜想,明确目标

师:根据生活经验,烧的水越多、水温升高的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就越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物质的种类……

师:根据是什么?

生:炎热的夏天,赤脚走在沙滩上会感到特别烫,而在海水中却不怎么烫。

4.优选器材,巧设方案

师:要研究“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你认为应该选取哪些器材呢?

[讨论]

……

师:选用什么物质来对比?

生:水、沙子(或其它物质)。

师:能不能选煤油、酒精或者色拉油?

生:可以,但加热时不安全。

师:选用什么容器来盛放它们?

生:烧杯(或易拉罐)。

师:有什么要求吗?

生:规格要相同。

师:为什么?

生: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

师:规格相同,就能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能,还要用相同的加热器。

师:加热器相同,就能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生:也不能,还要保证加热的时间相同。

师:为什么加热相同的时间,就能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

生:因为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

师: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就能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生:也不能。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相同?

生:假设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完全被水和沙子吸收,不考虑热量损失。

师:你准备选用什么加热器?

生:酒精灯(或电加热器)。

师:要研究“不同物质吸收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讨论]……

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取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师:还有其它方案吗?

生:取等质量的水和沙子,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师:我们通过什么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

生:看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反之则少。

[数据表格]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的讨论、师生的交流,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同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例如“控制变量”、“转换”的思想。让学生做到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白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1教师指导

①烧杯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如下图)

②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注意不要损坏烧杯和温度计。

③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及时记录下相关数据。

5.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点拨

6.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1实验发现

(1)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沙子温度升高的快。

(2)要想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吸收的热量)多。

6.2实验结论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6.3实验反思

(1)水和沙子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6.4建立概念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吸、放热性能上的差别,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6.5完善结构

(1)物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多的物质,比热容小;

(2)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物体,比热容大。

物理中采用方法(2)来定义比热容,这种定义方法得出物质吸收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反之,采用方法(1)比较升高温度的办法,会得出温度升高越多,比热容越小,这不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

上一篇:闹钟的造句下一篇: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