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精选8篇)
[教学要点] 篇1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设计要点复习要点
教学设计要点
1、分析教学目标提示:
(1)教学目标表述要注意的问题:A.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B.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C.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D.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
(2)关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六个层次可能出现的题型是匹配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3题。
(3)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可能出现的题型是改错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2题。应对此类题,关键要熟知教学目标的表述规则:
2、分析学习者特征 提示:
(1)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考场环境下,没有预知的学习者,分析其特征并不现实。所以,此类命题应更多地是相关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不同学段学习者心理分析,多为选择题、匹配题。参见样卷第4题。
(2)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材与考纲的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且教材表述也相对简略。建议备考以考纲为主。
3、选择教学策略 提示:
(1)考纲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评价给定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2)“了解”二字意味着知道三种教学策略即可。
(3)“评价”则表明在检测“应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能出主观分析题。也就是判断是否有效,然后阐明理由。应答此类题,关键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几个因素。
(4)“根据” 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显然是“应用与设计”方面的检测,考试题型可能是选择题、匹配题、应用设计题。参见样卷中第6小题,即是选择题;第5小题,“设计导入阶段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应用设计题”。
4、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5、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
6、根据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
提示:在设计研究性方案时,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或者主要构成要素,并注意区别授导型教学中的学生活动。
7、按照MiniQuest模板,填入空缺的某一两个要素的设计。
8、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方案。提示:
在教学评价中,关键是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评价工具,以形成评价方案。可以考虑时间线评价方法及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模块5作业中对主题单元各学习要素拟采用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设计。掌握常用评价工具的设计方法应以评价量规设计、档案袋设计、观察记录表设计为重点。
9、设计评价量规。提示:
设计评价量规应知晓量规的设计要素及设计流程,能根据评价对象及样例范式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权重,并在评价指标的各等级上确定分值,在质性上作出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可以参见模拟考盘“故事会口头表达评价量规设计”试题的要求
在考试说明、模拟考卷和培训教材中,关于评价量规的某些术语使用不太一致,例如,“评价指标”,有的称为“评价项目”,有的称为“评价要素”、“结构分量”,复习考试时注应意所用术语的实际含义。
10、设计电子档案袋。提示:
档案袋可以分为过程型、成果型、评价型等不同类型,无论哪种类型档案袋,都可以包含多种数字化形式的材料,如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任务描述与学习计划安排、收集的文档内容及理由、评价和反思文档等。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不仅要求设计出文件夹结构,并能对其功能作出说明。可以参见模拟考盘“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试题的要求。
11、设计调查问卷。
12、设计访谈记录表。
13、设计观察记录表。提示:
观察记录表设计。需注意观察的内容、范围、仪器,设计记录表时要简明、科学、结构化,易于操作。可以参见模拟考盘“口算情况记录表”试题的要求。
[教学要点] 篇2
一、跳远技术的总体特点分析
跳远技术是在长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相关科学的渗透, 跳远技术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特别是力学的介入, 使人们对跳远技术分析和理解更清晰化。跳远技术按其动作结构, 属于非周期运动, 结构特征有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组成。按其用力特点, 分为快速力量类练习。跳远成绩表现在运动员在腾空中所克服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上, 这决定了该项目的特点:运动员在快速助跑起跳后, 身体有一个明显的腾空阶段。腾空中身体中心的移动轨迹呈抛物线, 抛物线的高度和远度是决定跳跃成绩的基础。
二、助跑中固定动作节奏
由于跳远技术受起跳点的限制, 在一定的助跑距离内要求达到最大的速度, 又要为起跳做准备。在助跑时只有固定的节奏, 才能准确的踏上起跳点。所以要求助跑具有很强的节奏, 所谓的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练习的各部分所表现的用力强弱、用力时间长短与间隔及动作幅度大小等方面的关系。助跑节奏也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具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特点。其技术主要是在时间方面的动作先后顺序, 即动作的过程;在空间方面的动作幅度变化;在力量方面主要表现在肌肉用力的大小与强弱及其动作的紧张与放松的关系。在教学中控制好运动员的步幅和步频, 作到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呈逐渐加速。世界优秀的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都呈逐渐加速的状态, 鲍威尔在跳远助跑时, 最后几米竟达到全程最高速度的98.76%。
三、注重踏跳时协动动作
由于跳远技术相对固定, 势必形成人体的某一部分承担着技术动作的“主角”起主动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虽然也参与了动作的活动, 但仅仅起到“协动”的功能作用。在跳远技术中, 主要是通过起跳腿与地面的接触, 产生一系列的打击力、对地面的压力、制动力和蹬伸力来改变人体重心运动的轨迹。而摆动腿和手臂的动作只是协助起跳腿更好的完成起跳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把跳远技术看成两部分, 起主导作用的主动部分和起协助作用的协动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偏重于主动部分, 对于协动部分只是泛泛而过。这种认识的偏差无疑增加了学习技术的难度。在踏跳的技术中, 协动动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 对主动部分起加压的作用, 通过起跳腿对地面施加压力, 地面给人体一个反作用力, 使人体腾离地面完成起跳;第二, 引导动作方向的导向作用, 踏跳的目的是改变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以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理想的远度。第三, 维持平衡的作用, 完成任何动作都必须维持好平衡, 起跳也一样, 只有身体平衡, 才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好的发挥, 实现技术的实效性。
四、控制空中身体的补偿与转动
在跳远技术中, 起跳后身体在空中的任何动作都不能再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只能合理的使用即定轨迹的高度与远度, 使身体越过更远的水平距离。当身体在腾空时, 身体的某一部分下降, 必然引起另一部分的升高, 身体的这种运动叫做补偿运动。跳远运动员在即将落地时, 用力向下、向后摆动上臂, 使下肢延长下落的时间, 从而推迟了足跟和沙面的接触时间, 取得更好的成绩。身体的转动可分为直接转动和间接转动, 当身体和地面接触时发生的转动为直接转动;在腾空开始后, 发生的转动为间接转动。直接转动会影响起跳的用力效果, 降低身体腾空的高度和远度。
五、落地注意缓冲
跳远的落地技术比较简单, 教学中主要以安全落地为主, 防止运动员的损伤, 减少运动员的心理顾虑。跳远的落地, 在足跟着地后要及时的屈膝缓冲, 髋部迅速向前移动, 双臂快速前摆, 使臀部快速移过落地点。
六、合理训练, 有效促进技术掌握
注意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运动员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 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首先要求运动员要坚定信念;第二, 培养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精神, 如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训练;第三, 培养韧劲, 如在训练结束时, 要求运动员丝毫不放松, 一丝不苟地完成;第四, 培养自控能力, 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注意力集中训练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跳远运动员来说,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非常重要, 因为运动员完成起跳只有60~120S的时间, 运动员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就要有意识的对运动员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
表象训练法。表象演练使运动员通过唤起运动表象, 在大脑中进行演练。运动员虽然没有身临其境, 但能得到心理体验, 其效果和亲自参加比赛或实际训练相似。第一, 全身放松。表象演练时, 运动员首先利用松弛技术使其全身放松, 这样才能很容易唤起自己处于某种运动情景中的表象;第二, 唤起表象。通过主观意志的努力, 唤起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实际情景, 及自己训练比赛时身体体验、情绪等具体表象;第三, 表象演练。唤起表象后, 演练每一个动作, 每一种情绪力求使大脑中完成的动作完善, 同时注意自己常出错的部位, 直到在大脑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止。
七、结论
跳远的技术在实践中也是不断发展的, 但是总是朝着更符合人体科学原理的方向发展, 更是突出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更是企图实现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结合。在教学的实践中, 身体素质往往比技术更容易提高, 多数运动员常常是技术落后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如果教师抓住跳远技术的主要规律特点, 对影响技术的关键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 重点突出。解决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对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跳远技术和其它跳跃项目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上, 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跳远技术整体特征的分析, 总结出跳远技术的教学共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按其结构的划分要点为:固定助跑的节奏、注重踏跳时协动动作、控制空中身体的补偿与转动、落地注意缓冲。
关键词:跳远,教学
参考文献
[1]姚辉洲, 刘明.田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孟刚.田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车保仁.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紧扣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效能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教学效能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深入沟通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课堂有效教学,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以解题数量为衡量目标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只有将学生学习能力素养渗透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有效”二字。“有效”教学应与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紧扣住教学活动的要点,采用并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师生在有效教学策略中,深入互动,深刻实践,有效探析,获得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一、紧扣新知教学重难点,实施互动性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引者,要实现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就必须准确把准课堂教学内容的“脉搏”,找准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指明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难点,让师生之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紧扣新知教学重难点,将学生引入到探究分析新知重难点内容要义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引与学生的有效“学”,实现师生之间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师生在同频共振中,对知识重难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开展师生互动探知解决重难点活动,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哪些事物具有对称的特性?
生:观察刚才所折的纸飞机这一物体,找出的折痕。
师:指出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折的飞机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动手折正方形纸,并画出对称轴。请同学上台演示画法。教师提醒怎样快速画对称轴。
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观察。
二、紧扣问题解析关键点,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
问题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华”,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载体”,更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学生个体思考分析能力、探究实践能力等都可以通过问题案例解答活动进行有效的展现。同时,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学生探究、分析方面的学习技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学生在问题案例探析过程中,经常在找寻解题方法策略环节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现状”,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探究找寻解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学生个体探究实践活动进程,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中,探究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问题:在Rt△AOB中,∠O=90°,OA=1,OB=3;动点D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线段OA上运动,当动点D到某一位置时,过点D作OA的垂线交线段AB于点N,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试问△AON能否为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在此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探究能动性,围绕“如何找寻解决问题方法策略”这一解答关键要点,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学生分析问题条件认为:“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解题能力”,在找寻解题要求与条件之间关系过程中,学生结合问题条件内容,探析认为:“△AON为等腰三角形时,可能存在三种情形:(I)若ON=AN,(II)若ON=OA,(III)若OA=AN,需要分类讨论,逐一计算”。教师根据学生探析所得的解题思路,向学生指出:“在解答两个小题要求时要紧扣问题条件,利用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内容进行解答”。学生最终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得出该问题解答的策略方法为:“勾股定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本题为运动型与存在型的综合性问题,注意要弄清动点的运动过程,进行分类讨论计算”。师生在合作探究、共同实践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效能得到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紧扣认知实践薄弱点,实施评价性教学策略
初中生在数学知识、问题案例的认知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和“缺陷”,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实践上的薄弱之处,进行有的放矢的指点,循序渐进的点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而应该借助于教学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结合认知体会,进行评析和自我剖析的评价辨析活动,评判他人,反思自己,实现对新知内涵和解题策略的正确认知和深刻掌握,形成正确、良好的学习素养和习惯。如在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由于在对自变量取值范围考虑上不全面,导致学生在解答此方面问题案例时经常出现错误。教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抓住学生在该方面的认知实践薄弱点,设置出“函数y=■-1/x-2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问题,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得出x≥-1,有的学生得出x≠2等等结果。教师此时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解题经验,对部分学生所得结果进行评析。”学生在评价辨析问题过程中,认识到上述两个结果都是错误的,并运用数学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综合学生的评析观点,向学生指出解题错误原因在于,考虑不全面,将x的取值范围判断为只受单方面的限制。一定要注意: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被开方数为一切非负数;当解析式中同时含有分式和偶次根式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应是他们的公共部分。学生对认知实践薄弱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切实推进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粗浅思考和认识,在此期望同仁按照新课改标准要求,创新教学举措,紧扣教学要点,为有效教学贡献科学方法。
教学要点 篇4
第一章 绪论
对本章的教学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结构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另一条主线是算法,包括算法的相关概念、描述方法以及时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数据结构部分,从问题的求解过程入手,理解“数据结构+算法=程序”;注意强调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部分的核心概念是数据元素,注意通过具体实例引申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部分的重要概念是数据结构,要抓住两个方面: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并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算法部分,要以算法的概念和特性为基本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应用算法的特性,不要孤立地讲授概念,注意概念的引申和应用;对于算法时间性能的分析,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增长率上,即基本语句执行次数的数量级,强调三个要点:基本语句、执行次数、数量级,算法时间性能分析的结果是用大O记号表示的数量级。
最后强调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都是针对大数据量,即大数据量的组织、大数据量的处理效率。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增长,对于能够处理大量数据的快速程序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
教学重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算法及特性;大O记号的表示。
教学难点: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和使用;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第二章 线性表
本章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对于线性表的逻辑结构,要从线性表的定义出发,抓住要点深刻理解概念,引申出线性表的特性及逻辑特征,最后给出线性表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线性表的存储结构,要把握两条支线:顺序存储结构和链接存储结构,对每种存储结构,从存储思想出发,根据存储示意图理解存储要点,基于存储结构设计线性表抽象数据类型。对于本章的教学主要抓住五条暗线:
1)顺序表和单链表的比较:从存储思想、存储特点、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两种基本的存储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能为线性表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存储结构。
2)顺序表和静态链表的比较:从存储思想、存储特点、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灵活运用内存中一段连续的存储空间。
3)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链表的比较:从存储思想、存储特点、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理解时空权衡的观点,灵活运用链接存储结构。
4)单链表算法的设计模式:在讲完单链表的查找算法后,总结单链表算法的设计模式,并在单链表的插入、删除等算法中应用该模式。
5)整体讲授思路上,按照线性表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设计存储结构→线性表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展开对线性表的讨论。
教学重点:顺序存储结构和链接存储结构的基本思想;基于顺序表和单链表基本操作的实现;基于顺序表和单链表基本操作的时间性能分析;顺序表和单链表之间的比较。
教学难点: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基于单链表的算法设计,尤其是要求算法满足一定的时间性能和空间性能;双链表操作的实现。
第三章 栈和队列
对于栈要抓住一条明线:栈的逻辑结构→栈的存储结构。对于栈的逻辑结构,要从栈的定义入手,在与线性表的定义和操作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栈的操作特性,最后给出栈的抽象数据类型说明。对于栈的存储结构要把握两条支线:顺序栈和链栈,栈的存储结构及实现都与线性表类似,本质上是线性表的简化。
对于栈的教学主要抓住四条暗线:
1)顺序栈和顺序表的比较:将顺序栈与顺序表的存储方法进行比较,将顺序栈的算法实现与顺序表的算法实现进行比较。
2)链栈和单链表的比较:将链栈和单链表的存储方法进行比较,将链栈的算法实现与单链表的算法实现进行比较。
3)顺序栈和链栈的比较:将顺序栈与链栈的存储方法进行比较,将顺序栈和链栈的算法实现进行比较。
4)整体讲授思路上,按照栈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设计存储结构→栈的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展开对栈的讨论。
对于队列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队列的逻辑结构→队列的存储结构。对于队列的逻辑结构,要从队列的定义出发,在与线性表的定义和操作比较的基础上,得出队列的操作特性,最后给出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说明。对于队列的存储结构要把握两条支线:循环队列和链队列,队列的存储结构以及实现都与线性表类似,本质上是线性表的简化。
队列部分的暗线与栈的暗线类似,此外,还要把握下面两条暗线: 1)栈和队列的比较:将二者的操作特性进行比较,将二者的存储结构进行比较,将二者的基本操作及其实现进行比较,在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栈和队列的理解。
2)循环队列的引入过程:不要直接引入循环队列存储方法,而要贯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引入循环队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栈和队列有较多经典应用,如汉诺塔问题、迷宫问题、八皇后问题,等等。提示学生有意识的接触这些经典问题,深刻理解站核对列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培养数据结构应用和算法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栈和队列的操作特性;栈和队列基本操作的实现。
教学难点:两栈共享空间的实现;循环队列的组织及队空和队满的判定条件。
第四章 串
对于串要抓住一条明线:串的逻辑结构→串的存储结构→串的模式匹配。对于串的逻辑结构,要从串的定义入手,得出串在逻辑结构上的特性,从逻辑上掌握串的基本操作,最后给出串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串在逻辑结构上的特性,从顺序存储和链接存储两种基本的存储机构出发,体会串的存储特点。对于串的模式匹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位教学目标,注意关键部分要采用图示方式并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解。KMP算法的技巧性很强,学生如果能真正学懂这个算法,将会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师的思维表达也是个挑战。
教学重点: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教学难点:改进的模式匹配KMP算法。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
对于多维数组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数组的逻辑结构→数组的存储结构→矩阵的压缩存储。对于数组的逻辑结构,要从数组的定义出发,把握数组的广义线性特征和基本操作的特点,再给出数组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数组的存储结构,要基于数组的逻辑结构和操作特点,得出数组的顺序存储方法。对于矩阵的压缩存储,首先明确矩阵的存储表现形式是二维数组,根据矩阵的具体特点设计压缩存储方案。
对于多维数组的教学要把握三条暗线:
1)在设计数组的存储结构时,要回顾顺序表和单链表存储表示的优越点,基于数组的逻辑结构和操作特点,得出数组的顺序存储方法。
2)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原则上仍然采用行优先的映射方式,注意二维数组的一般存储、对称矩阵的压缩存储、三角矩阵的压缩存储以及对角矩阵的压缩存储之间的关系。
3)对于数组以及特殊矩阵的寻址,首先要回顾内存的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有关概念,再给出寻址方式。
对于广义表打得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广义表的逻辑结构→广义表的存储结构。对于广义表的逻辑结构,要从广义表的定义出发,理解广义表中的数据元素的推广特性,把握广义表的广义线性特征和求表头和表尾操作,再给出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广义表的存储结构,从广义表中数据元素的推广特性出发,理解为什么通常用链接存储结构而且链表中具有不同的结点结构。
教学重点:数组的寻址方式;特殊矩阵、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广义表中求表头和表尾的方法。
教学难点:稀疏矩阵压缩存储的转置算法;广义表的存储结构。
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
本章的内容由树和二叉树两部分组成,并且以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为媒介,实现了树和二叉树之间的转换。
对于树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树的逻辑结构→树的存储结构,一个重点:树的遍历操作。对于树的逻辑结构,要从树的定义出发,在与线性表定义比较的基础上,把握要点理解树的定义及其逻辑特征,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树的基本术语,从逻辑上理解树的遍历操作,最后给出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树的存储结构,要以如何表示树中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掌握树的不同存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叉树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二叉树的逻辑结构→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一个重点:二叉树的遍历操作及其实现。对于二叉树的逻辑结构,要从二叉树的定义出发,在与树的定义比较的基础上,理解树和二叉树是两种树结构,通过二叉树的性质加深对二叉树逻辑结构的理解,从逻辑上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方法,最后给出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二叉树的存储结构,要从二叉树的逻辑特征和基本擦欧洲哦出发,掌握二叉树的不同存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二叉链表存储结构讨论二叉树遍历操作的实现。
教学重点: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和树的存储表示;二叉树的遍历以及算法实现;树与二叉树的转换关系;哈夫曼树及应用。
教学难点:二叉树遍历算法的非递归实现;基于二叉树的遍历实现二叉树的其他操作;线索二叉树;树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第七章 图
对于本章的教学要抓住一条明线:图的逻辑结构→图的存储将诶够→图的应用举例。对于图的逻辑结构,要从图的定义出发,抓住要点,在与线性表的定义和树的定义比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图结构的逻辑特征,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图的基本术语,在与树的遍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逻辑上掌握图的遍历操作,最后给出图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对于图的存储结构,以如何表示途中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掌握图的不同存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修改存储结构。在理解图的存储结构和遍历操作的基础上,基于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存储结构实现图的遍历操作。图有很多重要应用,例如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等,这些重要应用构成了本章的难点,对这些应用的学习,首先要把握其基本思想,其次,掌握算法的执行过程和顶层伪代码描述,再次,分析算法采用的存储结构和引入的辅助数据结构,最后才能掌握具体的算法。
教学重点:图的基本术语;图的各种存储表示;图的两种遍历的思想及算法;图的各种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图的遍历算法解决图的其他相关问题;最小生成树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拓扑排序算法;关键路径算法。
第九章 查找
对于本章的教学要以静态查找和动态查找为主线,注意各种查找技术适用的条件以及查找性能的比较。对于静态查找,适用的查找技术是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这部分讲授的思路是:说明基本思想→运行实例,根据图示理解查找过程→描述算法→查找性能分析→适用情况。对于动态查找,适用的查找技术主要是二叉排序树,这部分的讲授思路是:首先复习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分别讨论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体会为什么二叉排序树能使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同时获得较好的时间性能。在对二叉排序树查找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平衡二叉树,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平衡旋转。哈希表既适用于静态查找也适用于动态查找,哈希表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一个是哈希函数,另一个是处理冲突的方法。对于哈希函数要明确哈希函数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学会根据查找集合以及记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哈希函数。对于处理冲突的方法要明确实质上是两种基本存储方法——顺序存储和链接存储的应用。最后说明在选择合适的装填因子后,哈希查找的时间性能是常数O(1)。
教学重点:折半查找的过程及性能分析;二叉排序树的构造及查找方法;平衡二叉树的调整方法;哈希表的构造和查找方法;各种查找技术的时间性能及对比。
教学难点: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操作;平衡二叉树的调整方法。
第十章 内部排序
本章通过分析简单排序方法(直接擦何如排序、起泡排序、简单选择排序等)的缺点以及产生缺点的原因,引入改进的排序方法(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
排序算法体现了较高超的算法设计技术和算法分析技术,从技能应用的角度,本章要求:深刻理解各种排序算法的设计思想,并能应用排序算法的设计思想解决和排序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改进的算法,分析其改进的着眼点是什么,自己能否从某一个方面改进一个排序算法,从而提高算法设计能力;学习完各种排序算法后,对它们进行综合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在实际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排序方法。
教学重点:各种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执行过程、设计方法、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以及各种排序算法之间的比较。
教学系统设计要点 篇5
2)设计: 为了解决某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3)教学系统的含义:(ISD)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4)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课堂;系统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3一门设计理论学科;4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6)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2教学理论;3系统论;4传播理论
7)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包括:1加涅的“九一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2瑞格斯等人的精心加工理论(细化理论);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及教学处理理论
8)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1语言技能;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9)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方式
10)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有三类: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
1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由于学习理论基础不同可分为:1基于学习主义学习理论(ID1)2基于认知主义学习
理论(ID2)【不同点:学习理论基础不同】 12)
ID1代表模式—肯普模式;ID2代表模式—史密斯,雷
根模式
13)
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他以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教学科学,是规则性的教学理论,还提出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 14)
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为策略
15)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划分: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2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6)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环境的设计;5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17)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3动机理论 18)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是兼取以教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两者有点基础上提出的,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相结合 19)
教学目标的含义: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
出来的可见的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20)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中介功能;5测度功能
21)
布卢姆(认知主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析;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分类;3情感学习领域分类
22)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23)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4行为领域
24)
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2注重教学效率;3实践经验丰富;4自律性,独立性强;5参与教学决策 25)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例:提供10个图形C,二年级学生A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B,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被识别正确D。
26)学习者特征:一般特征:认知特征;认知能力;知识及起点能力 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
27)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演阶段;3具体运演阶段;4形式运演阶段【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之一】28)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1感知运动阶段(0-1);2前运演阶段(2-7);3具体运演阶段(7-11);形式运演阶段(11岁及以上)
29)接受学习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
30)赫尔巴特学派的五环节教学模式:1激发学习动机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运用巩固5检查效果
31)美国加涅的“九阶段”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2阐述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回忆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习行为;7提供反馈;8评价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
32)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要素:1情景;2协作;3对话;4意义建构)33)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4)三种自主学习策略:1支架教学策略(搭脚手架);2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和情景);3随机进入式(多种途径和入口)关键词:脚手架、抛锚、进入 35)协作学习的概念: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36)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1课堂讨论;2角色扮演;3竞争;4协同;5伙伴 37)研究性学习的含义:1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生活动;2狭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
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38)
学习环境概述: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39)
学习资源: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
40)
人际关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的人际交往。
41)
不同观点: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 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境况和条件。3 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4 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42)
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标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资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43)根据媒体作用的感官可分:视觉型媒体;听觉型媒体;视听型媒体;交互型媒体‘ 44)乌美娜对教学媒体特征的鉴别:1表现力;2重视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45)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 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校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
46)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47)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48)学习资源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49)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教学素材,教学软件进而学习网站等
50)信息化教学资源:L-about IT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fromIT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L-with IT 吧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的工具。
51)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依据:1注意2直觉3记忆4概念形成。
52)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53)乌美娜对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功能的概括: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
5、导向功能
54)
教学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基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按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安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55)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
56)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1、教育性;
2、科学性;
3、技术性;
4、艺术性;
5、经济性;
卫生法教学要点 篇6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的掌握医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根据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课程设置情况,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课堂讲授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既要深入细致,又要重点突出,讲清重点或难点,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教学要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方面:重点讲授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法律的基本规定,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作详细讲解。以法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医疗行为过程当中当事双方之间的法律问题,并未其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一些具体的使用知识。
2、能力方面:作为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应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出学生的医疗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能辨证的分析医护活动中的法律现象和初步处理医护的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进护患良好关系的目的。
试论扬琴基础教学要点 篇7
一、科学安排练琴时间
事实证明, 在学生学习扬琴的过程中, 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和频次对于有效掌握技巧, 取得练习成效有很大作用。
(1) 选取固定时间
生物钟对人体机能的作用非常重要, 所以联系者最好不要经常变化扬琴学习时间, 而应该每天按照固定时间进行规则训练, 这样做养成良好习惯, 就可以养成对音乐的完整理解, 也让练习者正确地进入乐曲演奏的完善状态, 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作用。
(2) 持之以恒
根据大脑掌握知识的过程, 在初学阶段, 不间断地上课和练习是保持心理平稳和技术提升的重要方法。如果学习期间的某段时间没有系统化, 再要捡起来时, 就只能通过长时间“热身”才能重新进入状态, 这样的学习既浪费了大量精力, 并且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领会能力。
二、明确练习目的
有的才能放矢, 明确练习目的, 对于想要省时又有效的练习者非常重要。漫无目的地练习却进展甚微, 不但会挫伤练习者积极性, 严重的会失去继续下去的信心。
所以, 练习前应有充分思考:这首乐曲的难点是什么, 练习中应该怎样进行, 需要解决什么棘手问题, 乐曲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技术要点是什么, 明确这些之后再根据能力和联系曲目进行学习, 这样的联系才有效, 达到学习目的。
三、提升学生视谱、背谱能力
在演奏音乐作品时, 教师要要让学生自觉、清醒地认识到演奏的作品桥段是否正确, 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练习方式:因为一旦陷入错误的练习方式中, 长时间就会养成难以更改的坏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乐谱, 初学某段乐曲时, 在通过练习前的默练后, 就可进行认真地视谱练习。“视谱练习”是把每个音节和节奏完成准确。待视谱能完整的演奏时, 即可进行背谱练习。教师应再次检查视谱练习是否有误,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提高练习效率。
四、练习时快慢结合
在扬琴的学习中, 会遇到演奏速度快, 技巧复杂的乐段, 学生慢速练习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可以把速度放慢一倍或二倍。
学生把技巧较复杂的乐句在通过协调, 正确运用左右手动作, 可以恢复到原速练习。但必须强调的是, 慢速练习不是万能的, 只是练习中的一个手段而已, 只有用原速演奏, 练习者才能最终理解乐曲的中心思想, 才能真正发现不足;作为初学者要找出一首乐曲的困难点, 通过慢速与快速的结合, 逐渐提升技艺水平。
五、重视技巧“简单”乐曲
有的扬琴作品的乐谱看起来很简单, 练习者容易轻敌, 忽视对它的练习, 但往往看似简单的乐曲恰好是韵味十足的曲目。由于这些乐曲一般速度较慢, 练习时要把握好曲子的特点特别是节奏, 做到句法的准确呈现。所以学生在学习时, 重点要加强对乐曲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例:传统曲目《欢乐歌》《弹词三六》等。
六、重视练习曲的训练
随着扬琴技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演奏者技巧、速度和表现力都有了更高要求, 练习曲已经成为提高演奏技巧必须有的过程。练习曲具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可从中学会或改进技巧。而且练习曲训练通常是纯技巧练习, 对学生没有旋律和表现上的额外要求, 因此能更好地把握技术要求。
七、练习要温故知新
在很多学生的练习过程中, 对乐曲的遗忘现象非常严重, 新学一首乐曲却丢了前一个, 得不偿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 重视积累非常重要, 学生要把经典曲目不断重复复习, 这样既可以积累一定的乐曲曲目, 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记忆力, 更重要的是, 通过复习在乐曲的理解上能够得到新认识, 慢慢就会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
八、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想像力, 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 启发学生的独创性是教师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的学生“学生气”还很浓, 不敢把自己的个性与潜质表现出来,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与引导, 教育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理解力, 注重“弦外之音”, 要把扬琴演奏变为艺术创造, 汲取音乐之外其他门类文化领域的知识。
九、善于调整学生心理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 日常的练习目的是要在舞台上进行演奏, 但是上台和日常练习有很大差异。在舞台上演奏者心理和肢体动作都会比练习时紧张得多, 平时熟练的乐曲, 可能因紧张而出现错误。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练习者平时的心态, 帮助其增强自信, 为舞台演奏诠释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要点 篇8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意识,是指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英语学科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有自觉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兴趣。它是学生的英语语法、技能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对初中英语语法最初的认识是无意识的,之后是对教师的模仿,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就会转化为他们有目的、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在英语学习中有两种表现方式,内在的表现是指学生要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理解英语语段的表达含义;外在的表现是学生根据语言规则,自己组织语言做出口头或者书面的表达和反应。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运用它,而理解英语的语言组织规则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教师不能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和用法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新语法意识的体验上,也就是必须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语法教学情境做出一定的语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法意识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枯燥的语法教学中,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法敏感性和运用能力,通过不断的体验和积累,对语法知识有个宏观的认识。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牢牢记住这个语言点,进而形成了英语语法意识。
二、创设情境开展语法教学
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并不是教师直接把语法知识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趣味,而且效率较低,效果也差。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自然地学习语法、掌握规则,然后用所学的语法规则指导自己的学习。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激活思维,进而学习到更精深的语法知识。比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逐渐接触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语法知识。这些语法知识不仅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而且对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并理解动词各个时态的不同含义,如“I am closing the door.”“I have closed the door.”“I will close the door.”分别代表不同的状态,教师可以为每句话创设相应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其中的语法规则,而且学得快、记得牢。由此可以得知,创设准确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现象,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的生硬灌输要好得多。
三、通过趣味活动提高语法教学效果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过程漫长且难见成效。因此,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开展有趣的活动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使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趣味活动多种多样,有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比如在教学“动词的过去式”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单词和图片让学生围绕“PeterYesterday”的话题来编故事。由教师开头,之后每个学生编一句,要求每句话之间要有联系,整个故事要完整。这样,学生就会全心全意投入到编故事的活动中,而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顺利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可谓一举两得。◆(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白鹅初中)
【[教学要点]】推荐阅读:
散文鉴赏教学要点05-26
高中作文教学要点07-27
扬琴基础教学要点08-26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09-25
马原教学要点20106-11
教学楼设计要点08-15
教学系统设计要点09-02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要点10-19
初中英语教学要点分析06-15
体育教学论复习要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