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精选8篇)
《大学》导读 篇1
《大学》导读
一、《大学》综述
1.1.《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学者对其价值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北宋二程夫子推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阐明了古人为学与修身次第,“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到了南宋,朱子又作《大学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
朱子认为《大学》正文分经、传两部分,“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学生问朱子:“欲专看一书,以何为先?”朱子说:“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朱子又说,“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朱子说:“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汉唐之间的学者研读《礼记》却没有发现《大学》的独特价值?因为“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
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汉唐学者沉溺于“记诵词章之习”,以至于“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宋代理学(道学)兴起,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朱子说:“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1.2 宗圣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著《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朱子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论语·子张》篇记录孔门弟子发表的言论,这时孔子已经逝世。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曾子言必称夫子,如佛经开篇所谓“如是吾闻”,可见,曾子不仅善于反省,笃信圣人也丝毫不亚于子夏。
《孟子·滕文公》篇记载: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
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有子的德行、学问在同门中出类拔萃,孔子逝世后,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想尊有子为师,以侍奉孔子之礼侍奉有子,曾子断然曰“不可”。对于孔子,曾子可谓“中心悦而诚服”,在曾子心目中,没有人能够取代孔子的地位。曾子如此笃信孔子,弘扬孔子之道也不遗余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实至名归。
1.3 朱子改编《大学》与原本《大学》的区别
现行《大学》有两个版本,一是《礼记》第四十二篇之原本《大学》,一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两个版本的区别如下:
其一,对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子认同程子的观点,改“亲民”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
其二,原本《大学》首章阐述三纲八目之后,紧接着是“诚意”章。朱子认为“旧本颇有错简”,重新编排前几章传文。
其三,“格物致知”为《大学》八条目之始,原本《大学》却没有对“格物致知”做出进一步诠释的传文。朱子认为有阙文,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大学》用力最勤,临终前一天还在床上修改《大学章句》。朱子说:“某于大学用工甚多,温公作通鉴,言:‘臣平生精力,尽在此书’。某于大学亦然”。有学生问:“大学解已定否”?朱子回答:“据某而今自谓稳矣,只恐数年后又见不稳,这个不由自家”。
朱子说:“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只如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注解(《大学章句》),有或问(《大学或问》)。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
二、《大学》题解
在深入研读《大学》这部经典之前,首先需要清楚“大学”一词的涵义,为什么《大学》作者曾子以“大学”为本部经典命名? 2.1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东汉郑玄认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孔颖达曰:“‘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郑玄把“大学”简单解释为“博学”,对“学”字的理解是肤浅的。子贡在博学多识上用功夫,孔子点拨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两者所学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后者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子游认为“学”有本末,批评子夏教授弟子舍本逐末,其教学的内容“抑末也,本之则无”。而子夏认为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 的批评。子夏说:“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大学》作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似乎有对《论语·子张篇》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折衷的意思。但本末终始是个大问题,“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或许只有孔子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唯有颜子做到了循循善学。一千多年后,朱子与陆象山在鹅湖之会上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其实是子游、子夏之争的继续。
朱子又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学习的目的是要成就大人的德行与功业,《系辞》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何为“大人”?孔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阳明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由此可见,“大学”之“大”有两层含义。其一,对于修己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习的内容和层次与小学不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存心养性、立德修身。其二,大人之学“非自成己而已也”,而是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故《大学》作者又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亲民”。《学记》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2.2 “学”字为孔门第一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学”字在《大学》中仅出现两三处,但孔子论“学”之言
几乎贯穿《论语》二十篇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学习”、“讲学”、“博学”即源自《论语》此三章。但是,一旦诸如“学习”“讲学”“博学”等双音节词汇流行开来,“学”字本身所蕴含的深邃义理就被湮没了。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因材施教,不谈本体与心性,以至于弟子们以为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有所隐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孔子教育其子伯鱼也只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其实孔子反复强调“学”,“学”即是儒家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源头。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子入太庙,每事问”,但孔子却说自己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一以贯之”。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后人应该结合“一以贯之”、“空空如也”“约之以礼”来领会“学”字的内涵。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不居“圣”与“仁”,只说自己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孔子只说颜子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曾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做到“好学”的也只有至圣孔子与复圣颜子,由此可见“好学”之难。
什么是“好学”?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来阐述“好学”,《系辞》则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好学”不能从事上去解,而是心性修养功夫,是孔门无上心法,故明儒刘蕺山说,“学”字为孔门第一义。《中庸》论“性”不论“心”,《大学》论“心”不论“性”。《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也是在阐释孔门心法。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及物动词,有一个所学的东西,如学数学、学音乐。但在《四书》中除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外,“学”字后一般不加宾语,这正说明“学”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反求诸己,在心地上做功夫。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程子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三、三纲领与八条目
3.1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大学》三纲领。
《中庸》二十五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可结合《中庸》此章来领会《大学》三纲领之义理。
“明明德”向内成己,是内圣功夫,“亲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业,“止于至善”则是“合外内之道也”。阳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亲,当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养”。阳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养民、化民,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如此才能把三纲领贯通为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 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 “可谓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这是“教”。如果把“亲民”当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层次,达不到大人之“学”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这是明明德以亲民,阳明所谓“兼教、养意”。颜子说“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故不必再说知人、爱人。
朱子曰,“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个“使”字,把尽己之性与尽人之性割裂开,从而把“明明德于天下”也解得浅了。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绍兴知府南大吉听到阳明先生讲解大人之“学”如醍醐灌顶,喟然叹曰:“甚哉,大人之学若是其简易也!吾乃今知天地万物之一体矣,吾乃今知天下之为一家、中国之为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亲民为职者也,吾务亲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3.2 八条目
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此为《大学》八条目。朱子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亲)民之事也”。
《论语·宪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可结合《论语》此章来领会《大学》八条目的内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据《中庸》《易传》作《复性书》,阐述儒家心性学说。李翱不满意东汉郑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样,研读《大学》也要默识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类推,“治国”是“明明德于国”,“齐家”是“明明德于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内而外的扩充,与其说是在谈政事,不如说是在论心性,《系辞》所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子路问君子,孔子先说“修己以敬”。针对子路发出“如斯而已乎”的疑问,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显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与“精微”是相辅相成的,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极。从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外王事业越广大,内圣功夫越精微。《大学》与《论语》区分内圣与外王,并且阐述得层次分明,《中庸》与《孟子》则说得更简洁。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人我内外合一,本末一以贯之。
3.3 什么是“正心”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十章传文分别阐释首章经文的相应部分。后面几章传文开头分别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但对于首章经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句,“诚意”章传文只是直接阐释“诚意”的内涵,不涉及“诚意”与“正心”的逻辑关系,这与“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截然不同。注意到这一点,对于理清《大学》八条目的脉络非常关键,《大学》作者如此安排有深意,但朱子在注解《大学》时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阳明先生在《古本大学序》中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既然“诚意”为《大学》之要,为什么还要再说一个“正心”?《传习录》119条记载阳明先生与学生的一段对话,有助于把握“正心”的内涵。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
是未发之中”。
阳明先生以《中庸》“未发之中”来解“正心”,“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心正则中,身修则和”。理解《大学》“正心”之“正”,应该向《中庸》之“中”看齐,“正”趋向于极至就是大本之“中”。
在《大学》八条目中,“正心”是个分界点,前面格物、致知、诚意是复其心体之功夫,《中庸》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心“体”起“用”,是达道之“和”,故“修身”以下条目其实均是“正心”。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心”不能作为“正”的对象,《大学》所谓“正心”不是一个“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正心”其实是“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之义,“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如“修身”是心体扩充到“身”而实现身心合一,则“身”即是“心”。由此可见,“修”不是由心体向外而指向“身”,而是心体自身的不断充实扩展,或曰“修”是由心“体”起“用”。故“修身”也不是 “动词+宾语”的结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同样如此。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作者正是通过泯灭“能”与“所”的二元对立来阐述“正心”,一旦有所忿懥、恐惧,则放溺其心而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
正其心”。这是从正面来阐述“正心”的状态。“心不在焉”,心不在视听上,即收视返听、反求诸己,阳明所谓“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化“所”为“能”以复其心体,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朱子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认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身不得其修的表现,正好理解反了。
3.4 如何理解“格物”
《大学》首章经文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而传文跳过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释八条目之“诚意”。“格物”是八条目之始,为什么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朱子认为“有阙文”,并根据程子之意增补此章传文。而阳明认为“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不过是“诚意的工夫”,根本不须增补“格物致知”之传文。
由于《大学》作者没有对“格物”的内涵进行界定,以至于后世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儒刘蕺山先生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东汉郑玄注解“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人心为“感”,物为“应”,“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这样解释也有可取之处。然知恶则能去恶,而不可能来恶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一句,显
然与《大学》下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不合。
司马光则认为:“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如果把“格物”解释为革除心中物欲,修持此心不为物牵,则显被动与消极,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一句不合,也与儒家仁民爱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符。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训“格”为“至”,“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但“格物”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即物而穷其理”。朱子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至”即“止于至善”之“至”,通“极”,“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心物一元,穷尽事物之理,对己来说即是尽心知性,《中庸》所谓“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格物”功夫纯熟后,“格”即是《中庸》所谓“成物,知也”之“知”。阳明先生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既然“万物皆备于我”,故格物(成物)的同时也在成己,“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其实即是《中庸》所谓“成己,仁也”。故阳明又训“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物”是心之物,所谓“意之所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这正是从“成己,仁也”的角度来注解“格物”。
这样解释“格物”,可以与下文诚意、正心、修身等节目相贯通。
《中庸》二十三章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此章可看做对《大学》八条目进行另一种形式的表述。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难而后获”、“践迹”、“先事后得”均是“格物”。颜子“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也是“格物”。黄梨洲说“儒、释界限,只一理字”,佛家空谈明心见性,而儒家主张穷理尽性。
3.5 “物,犹事也”
虽然后世对“格”字有不同理解,但一般都认同郑玄“物,犹事也”的注解。阳明先生年轻时误解了程朱的格物学说,以为立志要做圣贤,必须格遍天下之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阳明先从格庭前竹子做起,几日后即劳思致疾。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如果把“物”理解为物体,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认为格物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积累过程,则显支离。郑玄虽然说“物,犹事也”,但他把“大学”理解为“博学”,“‘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郑玄的解释是肤浅的,孔子说自己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吾道一以贯之”。阳明曰: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
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
“物,犹事也”,“事”在时间中展现,并且是心之事,就在当下(心外无理,心外无事)。阳明曰:“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故“格物”即是孔子所谓“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物格”则是孟子所谓“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格物” 即是“集义”,其最高境界是“时措之宜也”,或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还需要把“格物”与“逐物”区分开来。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同样,离开心体而向外去格物,茫茫荡荡,其实也是“逐物”。阳明曰“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一方面强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在事上磨练,“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造其理”。两处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把两处说法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领会“格物”的内涵。
四、如何研读《大学》
朱子根据每部经典的难易深浅,为后人确定了读四书之序: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其实,这只对初学者而言有参考意义。既然每部经典都是需要反复深入研读的,故不必太拘泥于读四书之序,而是力求在熟读每部经典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以经解经,相互印证。
4.1 《大学》与《中庸》
宗圣曾子作《大学》,述圣子思子作《中庸》,曾子与子思子是师徒,两部经典又同出于《礼记》,四书中《大学》与《中庸》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两部经典应该结合起来一起研读。《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子说:“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之道是“尧舜性之”,大人之学乃“汤武反之”,以《中庸》为参照来解读《大学》,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主旨和八条目之间的内在脉络。
《大学》与《中庸》均论及“诚”“中”“知”“物”“慎独”“终始”,但涵义有深浅之别。《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中”与“外”相对,不是大本之“中”。而《中庸》却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无分于内外,所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大学》主张“格物致知”,《中庸》曰“成物,知也”。《大学》曰“诚其意”,《中庸》曰“诚者自成也”。《大学》曰“正心”,《中庸》说“中”不说“正”,论“性”不论“心”,“中”即是“性”。《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曰“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大学》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更强调“吾道一以贯之”,不满足于“近道”,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表现在“欲„必先„”,功夫有先后次第之分。《中庸》曰“能„则能„”,“诚者,物之终始”,故本末终始一以贯之。
4.2 《大学》与《论语》
朱子说:“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内容涉及广泛,篇幅长,共20篇,492章。如果结合《论语》来研读《大学》,应重视散落于各篇中的孔子论“学”之言。
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子“好学”,孔子对子路、子贡等大弟子均有过批评,唯独对于颜子不但没有批评过,还反复称赞:“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一次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了不服气,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
先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敲打子路,然后告之以“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其实为子路点出了《大学》“格物致知”之旨。如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对于《论语》此章,阳明先生说:
“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传习录》113条)。
孔子想点拨子贡,“学”需要向心上“反”,而不能外求,但子贡没有明白孔子一片苦心,把“学”当作“博学多识”。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再次点拨子贡,君子之学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见闻之知。但从《论语》另一章记载子贡与太宰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子贡并没有领会孔门之“学”的内涵。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对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把“圣”等价于“多能”,但子贡知道孔子非“多学而识之者”,故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加一个“又”字,说明子贡已经把“圣”与“多能”区分开。但正因为多加一“又”字,子贡
同时也把“下学”与“上达”割裂开,“天纵之将圣”,意味着“圣”是天生的,不可学而至。孔子从不以圣人自居,“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说给子贡听的,言外之意是仁德的涵养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实现。如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反复点拨子贡,用心良苦,可惜子贡自始至终没有领会“学”,孔子很失望。“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孔子之言为“作”,所言为“经”。子贡不能明白孔子之言,不能“述”,故曰“予欲无言”、“莫我知也夫”。深入研读孔子与子贡前后进行的几段对话,有助于领悟《大学》格物致知之要旨。
儒家心性修养功夫之笃实,决不凌空蹈虚。如《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不诚无物”,以“诚”论“性”,诚者,真也,实也,不同于佛家之缘起性空。“性”是虚灵的,孔子曰“空空如也”,也是充实的,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不格物穷理不足以尽性,孔子之所以不空谈心性,而着重强调“学”,正是告诉弟子要把修养功夫落到实处。而《大学》点出“格物”,直承《论语》之“学”,足以护持孔子开创的洙泗道统,破异端虚无寂灭之说。
4.3 《大学》与《孟子》
程子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子说:“孟子教人多言理义大体,孔子则就切实做工夫处教人”;“孔子教人只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含畜得意思在其中,使人自求之。到孟子便指出了性善,早不似圣人了”。朱子对孟子性善论的评价失之偏颇。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大人之学落实在“格物致知”上,足以破异端虚无寂灭之教。但从子贡开始,后世儒家学者往往“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做“义袭而取”的功夫,以至于把“学”当作博闻强记。孟子提出性善论正是为了纠偏。所谓性善,即“善”是吾性所固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故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所谓“思”,即是大人之“学”。“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即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义。荀子从经验事实层面而说性恶,程子曰“荀子极偏颇,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有学生问朱子:“或言性,谓荀卿亦是教人践履”。朱子答曰:“须是有是物而后可践履,今于头段处既错,又如何践履”?
孟子区分了两种境界:“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中庸》立说高于《大学》,中庸之道是阐述“尧舜,性之”,君子之学是对“汤武,反之”进行展开。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自性中涵摄万物,向自性上“反”,“格物”也包涵在其中了,故“反身而诚”之“反”即是“学”。
五、推荐阅读书目:
1.朱熹《大学章句》
2.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卷十六 3.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大学第四十二》 4.王阳明《传习录》119,129,317诸条。5.王阳明《大学问》
《大学》导读 篇2
(1) 将英美文学经典导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课时为两年四个学期的必修课。在四个学期的英语课程中, 教师就应适当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经典的阅读;同时, 还应很好地利用学生剩余的两年时间来进行大学英语的后续教育, 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英美文学经典导读。课时可以缩短一些, 考核方式应灵活一些, 最重要的是轻松阅读、兴趣阅读。教师应精选有意义的、情节生动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 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2) 要求学生泛读名著以形成语感
建构英语语感的最好办法就是泛读名篇名著, 因为细水长流的泛读比任何定时定点的培训都更能使人受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快速浏览的专项训练, 在阅读时限定时间、限定篇幅、提出要求, 以促使他们快速捕捉信息、把握内容, 使他们逐步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捕捉、快速感知的能力。其间不必看重知识的传授, 尽量避免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知识得以升华与内化。
(3) 引领学生精读名篇以积累语感
所谓“精读”, 就是逐字逐句品读文章, 弄清楚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含义, 仔细分析文中的种种语言现象, 记熟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并知道该如何使用它们, 同时也要求从总体上把握文章, 研究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 总之要吃透文章, 借此增强语感、学习写作。精读是有效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慧的一种基本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其阅读理解力的好方法。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探究式阅读, 努力实现由“结果性阅读教学”向“过程性阅读教学”的转变, 借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长期坚持,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水平, 而且必将提高其文化素养。大学生通过深入学习篇幅短小的名篇, 能够体验到英语语言特点、篇章结构、异族文化、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 进而达到积累语感的目的。
(4)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式阅读以提升语感
培养英语语感的最理想方法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 感受其文化氛围, 并且不断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将理论知识和人际对话相结合, 将多读和多听相结合, 活学活用, 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一方面, 必须强化关于阅读策略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合作式阅读, 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不断调整阅读方式且善于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 更应注重从合作式阅读中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让学生通过对话全面认识文本, 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个人独立诵读和小组合作阅读、全班集体阅读较好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合作式阅读的习惯, 使之不断提高其英语语感的品质。
(5) 教会学生读写互动以完善语感
英语语感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而读写结合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 有助于语感由潜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 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表现, 从而趋于成熟和完善。英语写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和英语语感的渐趋完善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写作练习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及其英语语言的准确性, 又有助于锻炼其逻辑思维和组织材料及论点的能力。在读经诵典的同时笔耕不辍, 英语写作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 写作方式会更加灵活多样。结合阅读进行写作, 每次写作的内容可随感而发, 文章篇幅可长可短, 文体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应将经典阅读教学与英语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读经诵典中建构知识, 进而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作品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作品的意义, 在提高英语读写水平的同时完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怎样教英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68-78.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 2004:15-18.
[3]兰昌勤, 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 2004 (4) :24-25.
《大学》导读 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 文学精品 通俗化
文学经典对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从其产生就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去传播文学精品,获得学生的认同,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走进文学世界、解读文学精品,这成为大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学修养现状及学生特点分析
文学课程对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不可少,文学修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艺术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当前大学的艺术院系和艺术类院校普遍比较重视文学基础课,会以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文学基础课。但是因为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课程的优质教学。
艺术类学生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文学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因为学科性质的不同,本来就比普通类学生的文化分数要低。艺术类学生的这个特点必将会影响到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他们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在文学功底和学习习惯上确实存在欠缺,这种情况又会加剧他们对于基础课学习的抵触情绪。在教师布置预习以后,极少会有学生按照要求去做。上课的时候揣着手来,笔记、教材往往不带,下课的时候甩手就走。这种学习习惯当然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第二,对文学基础课认识不足,缺少学习动力。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包括文学类课程在内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并不那么重要。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引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公共课热情的减弱。殊不知,专业固然重要,但是打好扎实的基础方能“厚积薄发”。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共同努力,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文学类课程对于他们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他们自我的文学修养、想象力的提升和自我表达的丰富,都有着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优势。第三,专业众多,要求不一。文学精品导读课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因为专业的不同,各个院系对课程的课时需要、讲授重点、与专业结合的方式等要求都不同。有的院系希望增加叙事性作品的分量,有的希望侧重文学典型人物的分析,有的偏重于文学史框架的搭建。而在学分受限,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想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以上三点,性格迥异,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学生的另一特点。面对这些个性化的个体,如何因材施教是个大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活泼靓丽,喜欢表现;新闻专业的学生多思沉稳,喜欢探讨;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文学课上沉默不语,不喜欢发言……而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会像普通类学生那么“听话”,不那么“乖”,有独特的个性,有新颖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也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可爱之处。他们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面确实有待提高,但可能也正因为没有太多束缚,拥有更多表现自己独特个性的想法和途径。如何扬长补短是任课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笔者在大学艺术专业进行文学精品导读课的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艺术专业学生群体性的特点和学习文学课程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学生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文学精品阐释的通俗化
如何让艺术专业的学生接受经典,走进经典,喜欢经典,需要教师改变心态,不要把文学经典当做是神坛上不容侵犯的“神”,而要放下身段,让文学经典走下神坛,接近地气。从作品的选择到阐释都要根据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走“通俗化”路线,但又要避免把经典“媚俗化”。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探讨这个尺度之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兴趣与作品艺术价值相结合。“文学精品导读”,顾名思义,选讲的作品必须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的,否则就背离了初衷。所以教师在选择篇目时不能单凭自己喜好,要把精品介绍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可以按照文学史的时间线索,选取名家名著,根据院系课时的不同制定大纲。教师可以对篇目进行微调,侧重点也可以体现个性,但是不能脱离大纲。这是对课程科学性、稳固性的一个重要保证。
但是在考虑作品的经典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个性更加张扬,很难接受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在开始课程之前,可以对学生已读作品、有兴趣读的作品等做一个调研统计,根据学生兴趣做一个统一安排,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有所侧重。
第二,经典作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文学经典是什么?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做了很多的阐释:“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某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所以他说“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1]文学经典有其自己的时代性,但它是常读常新的,作为对人类普遍命运、共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在现在仍然具有启发性。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就作品讲作品,学生往往觉得于己无关,不会走近,更不会走进作品描绘的世界。如果把作品的情境、人物的命运与现实,与他们自身联系起来就会起到很好的启发效果。比如讲到斯丹达尔《红与黑》,分析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时,把于连身处的时代与现在社会中的“屌丝”名词的出现、“官二代”、“富二代”的特权等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由社会不公现象而产生的“于连”式人物的个人奋斗。endprint
第三,作品 (writing)文本与作家(writer)生平相结合。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只能讲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而不用介绍作家呢?答案是否定的。作品讲解固然重要,但是讲一些与作品思想有关的作家的生平也很重要。很多学生在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中提到通过教师讲述作家生平,他们的爱恨情仇、坎坷命运等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拉近了跟作家之间的距离,产生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作品的需要。比如讲鲁迅的时候,介绍了他和朱安的一世牵连、与许广平的相知相爱,发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这对理解鲁迅,理解他的创作风格都很有帮助。
第四,文学鉴赏与文化解读相结合。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衡。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一环,文学精品导读课在讲授过程中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两重特点介绍给学生必不可少。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讲到古希腊神话时,可以把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做比较,这对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非常有效。讲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秋颂》时,可以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伤春悲秋”做一比较。这种把文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文学精品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在艺术专业学生面前,要想“满堂灌”更不可能。因而,我们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占据了主导,这样要求教师不是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利用个人魅力去传递正能量。教师讲课时要热情饱满,语言也要轻松幽默,“接地气”方能“聚人气”。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用教师的魅力,用文学的魅力影响学生,把文学教育看做是生命教育。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作品的讲解去解决学生的疑惑。例如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那些人类永恒的命题诸如生命、爱情、婚姻、责任等同样存在于90后孩子身上,把文学作品与学生自身思考联系起来,这让他们跟作品中人物情境很容易产生共鸣。
要加强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文学精品导读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因其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多媒体的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图文、影像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用多媒体最直接的方式是使用课件。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引入许多重要资料:作家肖像画、故居、生平关系中重要的人物,可以让文学大家不再神秘莫测;文学原著的片段,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作家作品,领略语言魅力;大家的经典评论,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的地位、意义、评价角度等重要知识。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视频,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例如讲到斯丹达尔《红与黑》时,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他的双重人格、多变的心理是授课重点。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复述、分析,学生常常会厌倦,而选取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片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的互动参与。适时采用或引进案例进行情境教学[2],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自己写讲稿,自己讲。但是常常感叹吃力不讨好,辛苦备课,学生却不领情。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中更加明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互动探索。
第一,鼓励学生无拘表达“我的观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特别是有些专业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或者喜欢思考问题。这时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寻找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话题,教师可以当堂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展开讨论。比如鲁迅《伤逝》里的爱情悲剧让很多学生唏嘘不已的,可以课堂展开讨论:爱情如何才能长青?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又如讲到《哈姆雷特》时,对这个人物你有没有自己的认识?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如何看待他的疯狂、他的忧郁、他的犹豫?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的讨论会很热烈,可以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建构学生自由言说的“我的讲台”。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还可以试着把讲台交给学生。讲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在学生讲课之前,教师要把好关,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下重点和方向,不能撒手不管。在学生正式讲课前一两周,还得看到成果:讲稿和课件,最后指点一下。这样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讲课时一般都比较自信。通过这个过程,能促进讲课的同学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提高,而且还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苦与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而听同班同学的课,学生们会非常关注,课堂效果大多比较好,还会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第三,搭建学生展示个性的“我的舞台”。艺术类院校中很多学生具有较好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这一点在文学课堂也可以加以利用,把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播音主持专业开展诗歌朗诵会,这不仅是文学课程中诗歌教学环节中的双向教学互动,而且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人文精神氛围大有裨益。电视编导和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改编文学作品,自编自导,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如何把更多学生吸引到文学精品导读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话题和实践命题,值得高校文学类教师认真反思和总结。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成果,立项时间:201306。)
注释:
[1][意大利]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朱珈仪:《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篇4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共产党宣言/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社会主义人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帝国主义论/ 列宁
国家与革命/ 列宁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邓小平文选/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治诺夫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治诺夫
建国方略/ 孙中山
理想国/ 柏拉图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拉斯韦尔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纯粹理性批判/(德国)康德
小逻辑/ 黑格尔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人性论/(英国)体谟
利维坦/(英国)霍布斯
美学/(德)黑格尔著;先朱光潜译
物种起源/ 达尔文
古代社会/ 摩尔根
现代政治分析/ 达尔
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
新工具/ 培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正义论/ 罗尔斯
历史研究/ 汤因比
社会学大纲/ 李达
外国史学名著选/ 吴子廑
诗经/
楚辞/
周易/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道德经/
老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
孙子兵法/ 孙武
史记/ 司马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等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中国神话传说/ 袁珂
世说新语/ 刘义庆
文选/ 萧统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 孙洙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
窦娥冤/ 关治卿
西厢记/ 王实甫
牡丹亭/ 汤显祖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长生殿/(清)洪升
桃花扇/(清)孙尚任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红楼梦/ 曹雪芹
毛泽东诗词集/ 中共中央研究室编
鲁迅选集/ 鲁迅
女神/ 郭沫若
胡适文存/ 胡适
朱清诗文选集/ 朱自清
闻一多诗文选集/ 闻一多
艾青诗选/ 艾青
子夜/ 茅盾
围城/ 钱钟书
雷雨/ 曹禺
骆驼祥子/ 老舍
家/ 巴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暴见骤雨/ 周立波
红旗谱/ 梁斌
青春之歌/ 杨沫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红与黑/(法国)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国)莎士比亚 简爱/(英国)夏洛特·勃朗特
牛虻/(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浮士德/(德国)歌德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俄国)普希金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 母亲/(俄苏)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克思传/(德)弗·梅林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
罪与罚/(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
荒原/(美)托·史·艾略特
中考专题-《名著导读》 篇5
一、《爱的教育》
1、原名:《心》
2、作者:德?亚米契斯(意大利)
3、体裁:日记体小说
4、内容: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100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恩利
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教子篇;老师讲的九则故事。
5、艺术特色:流畅优美,朴素清新。
二、《繁星》《春水》
1、作者:冰心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
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三、《伊索寓言》
1、文学价值:《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独
特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2、内容提要:内容十分丰富,影射社会现实;批评为富不仁;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对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要尊重自然规律,讽刺好逸恶劳等。
3、艺术特色:篇幅短小,寓意深刻;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鲜明。
4、精彩点击:《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蚊子和狮子》《鼹
鼠》等。
5、流传谚语:“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
四、《童年》
1、作者:高尔基(苏联)
2、体裁:长篇小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
间》和《我的大学》。
3、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
母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表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4、人物形象:
(1)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2)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3)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文学价值:小说的基调是严肃,低沉的。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
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五、《鲁滨孙漂流记》
1、作者:笛福(英国)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平庸,一心向往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
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打翻,鲁滨孙只身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荒岛上种地,驯羊,还搭救一个野人,为他取名“星期五”。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4、人物性格:鲁滨孙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5、人物的社会意义: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韧性格和英雄本色,体
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6、艺术特色:小说有着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显
得亲切、真实,情节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六、《昆虫记》
1、作者:法布尔(法国)
2、异译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卷数:十卷
4、内容:介绍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5、艺术价值:《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
调轻松诙谐,昆虫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性格。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七、《朝花夕拾》
1、作者:鲁迅
2、书名含义: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3、体裁:散文
4、内容简介: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都
是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文字中透视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5、精彩点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
八、《骆驼祥子》
1、作者:老舍
2、体裁:长篇小说
3、故事梗概:祥子来自农村,如同骆驼一样健壮,坚忍。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拉洋车,原本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以惨败告终。
4、人物性格:
祥子:起初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后来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
弃的行尸走肉。刘四:残忍霸道
虎妞:大胆泼辣、有些变态
5、主题:小说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6、艺术特色: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
小说洋溢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
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保尔经受住考验,即使在双目失明下,仍然不向命运屈服,毅然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最终践行了自己为理想而献身的诺言。
4、艺术特色: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5、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
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十、《西游记》
1、作者:吴承恩(明)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
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4、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
取经。
5、孙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
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6、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7、艺术特色:
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8、资料链接:《西游记》的影视剧版本较多,其中以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最为成功。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风靡全国。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深深地扎根于观众心中。
十一、《海底两万里》
1、作者:凡尔纳(法国)
2、体裁:科学幻想小说
3、内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尼摩是一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后被阿龙纳斯发现。
4、艺术特色:(1)构思巧妙,情节惊险。(2)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
5、资料链接:凡尔纳被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十二、《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
2、体裁:传记
3、内容: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
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价值:自古以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却使我们看到了三
位名人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痛苦、挣扎和矛盾。它告诉我们人生是艰苦的,生活是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名人传》就是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5、主题:三位伟人的经历和成就验证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
6、资料链接:
⑴贝多芬,德国音乐家,著名作品有:《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欢乐颂》等。⑵米开朗琪罗,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著名作品有:《大卫》、《创世纪》等。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
十三、《水浒》
1、作者:施耐庵(明)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
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6、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不论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都一般儿哥弟相称,不分贵贱高低。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7、人物性格举例:
⑴鲁智深和李逵性格对比
相同点: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
不同点: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⑵林冲和武松形象对比
相同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不同点:林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但受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
层人物的典型。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8、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
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9、艺术特色:
⑴结构上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
川汇海,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后,写他们归顺朝庭,走向失败。⑵语言上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10、资料链接:
⑴塑造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 ⑵全书一百二十回 ⑶对联:“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
无差⑷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由刘欢演唱。
⑸国外译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用英文翻译《水浒》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⑹人物绰号举例:
宋江——及时雨李逵——黑旋风武松——行者
林冲——豹子头鲁智深——花和尚扈三娘——一丈青 吴用——智多星杨志——青面兽
十四、《格列佛游记》
1、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驷国
等地的经历。
4、精彩情节点击:
⑴小人国:万物仅有正常尺度的1/12;人高不过15厘米;格列佛在那里有如一座大山;
他吃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
⑵大人国,居民身高18米;麦子有十多米高;格列佛成了小小的“宠物”。
5、思想内涵:
⑴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⑵讲述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英法之战的连年征战。
⑶在大人国,格列佛曾向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现状,却引来质问。⑷描述飞岛国等五岛,表达对现代科技的怀疑,严词痛斥殖民统治。
⑸在慧驷国,展示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它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马是理性的载
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无情嘲弄着“人类”社会。
6、主题:小说包含了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是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十五、《简?爱》
1、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简爱是孤女,身份低微,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家园当家
庭教师。她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举行婚礼时节外生枝,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
4、人物形象:
简?爱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她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常常在宣泄感情后严
厉自省,不断调整思想,校正人生航向,使自己日渐成熟起来。
5、艺术特色:
⑴自传体的叙事语气,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⑵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⑶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⑷巧妙设计的悬念。
十六、《三国演义》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2、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3、内容《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诸侯之间纷争的战事,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兴衰的历史。
4、精彩情节点击: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品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官渡之战、三
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蒋干中计、刘备相亲、三气周瑜、割须弃袍、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七擒孟获、斩马谡等。
5、人物形象举例:
⑴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爱民惜才,谦虚谨慎,为后人所景仰。但过分夸大,使之成为半
仙半人的超人形象。
⑵关羽:他是一位能敌万人的虎将,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勇猛有余,智谋不足。⑶曹操:其人性格复杂,爱惜人才,生活节俭,但心狠手辣,心眼特小,猜忌、忌妒心强。⑷刘备:一个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人。他知人善任,尊重别人,礼贤下士,是明君的象
征。
⑸张飞: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人,他大义,对刘备忠心耿耿,性格很躁。
6、艺术特色:
⑴史料处理非常恰当,“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使得小说虚实结合。⑵人物形象鲜明。
⑶语言别具一格,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十七、培根随笔
1、培根简介: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
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2、内容简介: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
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精彩篇目点击:《谈美》、《谈读书》、《论拖延》等。
4、培根语录:知识就是力量。
十八、泰戈尔诗歌
1、泰戈尔简介:印度文学巨匠,一九一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
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部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以及两千多首歌曲和大量的绘画作品,印度的国歌《人民的意志》就出自他的手笔。
2、诗集简介: ⑴《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
①思想内容: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②艺术特色: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⑵《新月集》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①思想内容:描绘童真童趣,刻画母子亲情。
②艺术特色:语言朴素,格调明快,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⑶《飞鸟集》,一部寓于哲理的格言诗集。
①特点:每首诗都不长,短的仅一、二行,长的不过三、四行。②艺术特色:简洁明快,发人深省。⑷《采果集》
内容:记述诗人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艺术特点:生动有趣。
九上名著导读 篇6
1、作者:施耐庵(明)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6、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7、人物性格举例:
⑴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2)李逵 : 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3)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但受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的典型。
(4)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8、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⑹人物绰号举例:
宋江——及时雨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李逵——黑旋风元夜闹东京
武松——行者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 大闹云飞浦
林冲——豹子头风雪山神庙
鲁智深——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
《傅雷家书》
1、作者:傅雷
2、评价:著名翻译家,曾翻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3、内容:以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1、培根简介: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2、内容简介: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精彩篇目点击:《谈美》、《谈读书》、《论拖延》等。
《大学》导读 篇7
作为阅读方式的新趋势,“浅阅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能够使人们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然而,这种阅读方式不但流行于社会,在高等学府中也十分盛行,这是令人担忧的。作为社会的明日栋梁,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当钻研、深思、细读,而他们却沉湎于轻松、浅层次的读物,有违于高校学子应有的学习态度。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行说,“浅阅读”的人多起来,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3]
现在,大学生的“浅阅读”趋势已经引起了相关各界的高度重视。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其中最贴近大学生的一员,更是责无旁贷。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导读服务,把他们引向高端的阅读趣味,使他们的阅读方式从泛泛而读变为“宽度+深度”的组合。
1 高校学生浅阅读状况分析
1.1 高校学生浅阅读的特点
高校学生的浅阅读有以下特点:(1)功利性的阅读目的。现在,考试类用书、财经炒股类和职场攻略之类的书籍借阅量相当大。特别是前两年股市行情大好的时候,关于炒股的书籍突然大受欢迎。当年笔者在工作期间甚至遇到一名经常来借炒股类书籍的学生。在交谈中,他告诉笔者,因为当年炒股赚得第一桶金,决定毕业后在家专职炒股。
(2)阅读过程随意、走马观花。看书的时候只是随便浏览,没有对作品进行仔细品味和思考,总是不求甚解,过眼烟云。
(3)阅读趣味大众化、娱乐化。在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上通俗、网络小说位居前列。在期刊部,娱乐时尚类的杂志广受女同学欢迎,男同学则偏好体育类刊物。
(4)偏好薄书,追求快速。许多学生在选书的时候偏好页数少的,厚书碰都不碰,阅读速度极快,上午借书下午还书的情况时有发生。
1.2 高校学生浅阅读的原因
(1)各种新媒介阅读方式的出现。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电脑、手机、mp4等已经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工具。新兴媒介阅读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更省时、更省力、更流行,逐渐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
(2)信息数量的增长。媒介通道的增加使现代社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飞速增长,2006年至2010年,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达到7倍。[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实在无法承载,只能蜻蜓点水、一扫而过。
(3)对阅读的认识偏差。许多大学生只认真读本专业课程的书本,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娱乐消遣,仔细阅读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很少涉猎经典文学名著、指导实践性的科普书籍。
(4)学业、就业的压力大。现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越来越多大学生除了应付学业,还要在考研、考证、考公务员、考出国英语等各种考试中疲于奔命,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外书的选择上都以目的性为标准,无暇静下心来阅读。
(5)社会风气的影响。“浅阅读”的风气在社会中盛行,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具有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大学生对阅读的选择往往来自于同学的推荐。许多学生阅读毫无目的、无计划,随波逐流,更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6)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有些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大量购置各种畅销书,间接导致许多经典书籍在书架上闲置、乏人问津。还有如笔者所在图书馆,为了应付各种考核评估,购入了许多网络通俗小说,且副本量较大,会让学生误以为这些书籍也是优秀的精神食粮,促使他们更加沉湎于这些浅层次的读物,
1.3 高校学生浅阅读的危害
大学阶段是年轻人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要经过思考和消化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良好的课外阅读积累,可以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前完成最大的知识储备,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懂得为人处世,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如鱼得水。“浅阅读”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人们,尤其是高校学子不能仅止于这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为目的的阅读形式。这种缺乏思考和感悟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思考力和见解力的发展。沉湎于轻松、娱乐性的读物会使高校学子们变得肤浅。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自觉性且思维的钝化,对他们人格的完善、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5]而作为国家文化程度最高的一群,高校学子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2 面对大学生“浅阅读”现状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导读服务
大学阶段是青年们广泛阅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的最好时期,而如今高校学子们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作为高校中信息资源最丰富的部门,改变这种现状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和完善导读服务是有效的途径。
“导读”就是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用户)使用图书馆并从事阅读活动。这“三导”规定了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内容、职责与目标。“引导”是图书馆要为倡导良好的社会读书风尚而努力,为构建书香社会“辅导”;“指导”是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有目的地予以推荐好书,普及阅读学习习惯,让读者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并教会读者如何检索与获取文献。[6]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导读服务。
(1)提高大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大学生的“浅阅读”现状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用鲜活的例子和身边的事实说服他们,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在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图书馆可以举办讲座,邀请有类似经验的毕业生回校与师弟师妹交流经验,让他们明白读好书、深阅读的重要性。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情。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每次进新书的时候举办书评会,重点选择一些好书出来,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内容概况等进行介绍,让学生们深刻领会该书所表达的含义,提高他们对书的识别能力,并更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提高公信力,图书馆还可以让学校的专业老师协助选书并邀请他们主持书评会。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栏的制作。在宣传栏上开设“新书通报”、“好书推介”、“世界名著介绍”等栏目指导学生读书,还可以在校报或者图书馆自己的刊物上邀请学校的老师或者校外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们推荐好书、发表读书心得和介绍读书方法。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建立读书协会等方式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3)建立读者信息库。让读者在注册时填写个人信息,如专业、年级、兴趣爱好等,根据读者的需求定期推荐书目。推荐书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符合读者的需求,是有意义的好书。如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地区的有代表性的书籍;有新成就、新发现的书籍;某专业人士的著作或者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在读者注册登记时,可以询问读者是否愿意接收其兴趣范围以外领域的推荐目录。对愿意接收的读者偶尔推荐一些其他领域的好书,帮助开拓他们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4)建立学科馆员导读咨询制度。高校图书馆可以按照本校专业设置选拨一批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不但要具备一定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展自己所服务领域的学科知识以及提高对知识的评价能力,对所服务专业学科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发掘和研究,提炼出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时聊天、部落格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阅读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学科馆员要根据读者兴趣、心理、年级等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其他老师也要多交流,互相学习研讨,一起努力把导读工作做好。
(5)建立导读反馈机制。定时或者不定时向学生们征询意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导读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完善导读制度,使导读工作更有效地为学生们服务。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出版社将采取六大措施”.[2007-08-29]http://www.gov.cn/jrzg/2007-08/29/content-730246.htm.
[2]百度百科.浅阅读.http://baike.baidu.com/view/320751.htm-fr=ala0-1-1.
[3]路,刘冬.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2008-04-24]http://www.jyb.cn/xy/xylb/xsxd/t20080424-157055.htm.
[4]王晓玥.中国数字信息量增长迅速.[2007-07-16].http://it.sohu.com/20070716/n251067618.shtml.
[5]吕宏.说说“浅阅读”.[2009-04-24].http://opinion.people.com.cn/GB/40604/9185549.html.
导读·抓点·启发·提炼 篇8
笔者认为,可通过导读、抓点、启发、提炼的途径渗透德育,并保证其有效性的全面发挥。
一、指导多读,由“知”到“感”有效渗透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我们可以利用作品中美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但学生读课文,往往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具体的情节,对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体会。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思考,共同接受作品的熏陶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趵突泉》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趵突泉的各种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一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观察顺序;二读,抓住“活”的特点,启发对各处泉水的联想,训练想象能力;三读,抓三种标点,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四读,抓三个中心句,训练语言概括能力;五读,抓三地的美,培养审美能力。全文讲读后,启发想象“老那么翻滚”、“冒、冒、冒”等的气势,想象“大鱼吐水”“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 “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等等是什么样子,使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思维等能力得到综合提高。同时,仔细品味文章的意境,使学生体味到趵突泉之美,从而在美的享受中,陶冶美的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抓住要点,由“点”到“面”有效渗透
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由于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成为表达课文中心的传神点晴之笔,我把它作为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突破口”,指导学生仔细咀嚼体会。《金色的鱼钩》一课有这样一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句话里有一个“硬”字,虽然是个常用词,但用在这里却不一般,我感到有必要把“硬”字剖析一番。教学时,我问:“硬”在这里应该当什么讲?学生明白:“硬”是一个多义词,用在这里当“勉强”讲。“硬咽”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不能咽也使劲往下咽;无法咽也勉强往下咽。”我又问:“明明咽不下去,老班长为什么还要硬咽呢?”学生回答:“老班长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我们’吃,好让‘我们’坚持下去,走出草地”;“老班长是为了用草根和鱼骨头填肚子,让自己能活下去,可以继续照顾‘我’和两个小同志,走出草地。”“去掉这个‘硬’字,句子还通不通呢?能不能去掉?”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了:一个“硬”字,用在这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突出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自己受苦的崇高品质。透过这个字,学生看到了一个对革命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一个“硬”字强烈地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懂得了“为了同志,为了战友,自己可以忍受一切艰难困苦”,这是最美好的心灵,最高尚的情操。
三、启发想象,入“境”动“情”有效渗透
许多好的课文,作者总要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表达出鲜明的爱憎。要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像作者一样,追求真善美,鄙视假恶丑,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情境模拟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如教《黄继光》一文,要学生把黄继光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为他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到骄傲。教《劳动的开端》,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不幸也处在那个时期,那将会是怎样的经历;教《高大的背影》,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事人,被抱在妈妈的怀里,正有一个从没见过面、不知道姓名和住址的叔叔把你拉向医院,从而受到那急人所急、助人为乐的好品质的熏陶;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要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长安街旁的人行道上,总理的灵车正牵动着自己的心……这样,使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课文中的事,一件件历历在目,他们和作者的心相通,情相融,从而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四、提炼主题,由“形”到“品”有效渗透
有的文章,有着很好的思想教育内涵。教师要善于提炼其中的主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物的高大形象,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当读到帝国主义国家鄙视嘲笑、百般阻挠,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时,学生们起先个个义愤填膺,继而又精神振奋。我抓住这个时机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要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民族的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同时利用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采用示范教育,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过程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以此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通过课文“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通过“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人物的高大形象,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感召力。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采取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既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枫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