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2024-06-28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精选8篇)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篇1

金融行业(企业)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的调查研究

银行企业文化不但对内部员工有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而且还向社会展示银行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员工对银行的整体评价,是金融产品、服务、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等各方面在社会 公众和员工中的总的印象,是得到社会承认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风尚等外部表现和综合反映,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体现。银行形象关系着银行的兴衰成败,其作用远远超过银行的 有形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的形象好,谁就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加强银行行业作风建设首先应当从银行企业文化入手。银行企业文化作为银行的“软实力”,它具有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等独特功能。银行企业文化只有在 员工心里扎下根,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的方针,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 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每一滴水珠因为融入大海才有生命,每一条溪流因为汇聚成海才有活力。聚溪为海,让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再将团队的价值汇聚成海的力量,宽广博大,深沉有力;圆融天下,将每一滴水珠融入到整个大海的博大精神中,个人分享集体的智慧,集体汇集个人的精神。溪流汇聚是一个历程,有你有我,风雨同舟;圆融天下是一个状态,人本分享,协作共进。瑞丰银行将以海一般的胸怀,纳收百川,包容各种文化;瑞丰银行也将以海一般圆融旷达的智慧,凝聚感化每一位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搭建员工发展平台,提供员工发展机会,挖掘员工潜能,增强 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与银行健 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要认真抓好行业作风建设的宣传教育,确保“瑞行百年 丰泽万家”的企业哲学人人皆知。要引导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瑞丰人的要求,自觉履行,认真实践,使之成为广大员工日常工作和行为的准则。加大培训工 作的力度,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树立银行企业经营理念,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只有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实现银行持续发展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前,瑞丰银行要 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在努力挖掘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实施以客户关系为主导的策略,充分发挥规模、网络、人脉和地域的优势,通 过创新成功实施资产运作和拓展新型业务。随着客户自身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客户希望通过银行的专业服务迅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制定更加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实现银行价值“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协调统一。对此,要从满足不同重点客户新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业务 和产品创新等不同方式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要培育一支具有丰富理财经验、具备较高金融 知识和业务操作水平的员工队伍,积极向客户提供准确详尽的金融咨询信息,帮助客户制定投融资 计划和办理有关手续,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和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是检验金融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志。2016年度柯桥区行风评议结果近日公布,在全区35个重点部门和21家银行单位参与的评议中,瑞丰银行再次获得第一,连续六年在全区行风评议得分居首,创下绍兴市行风评议的一项纪录,在全国农信系统亦无先例。有关人士表示,一家区域银行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瑞丰银行连续多年在行风评议力拔头筹,充分说明该行发扬担当精神、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真正赢得了社会口碑。所以在行业作风建设中,要积极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广大客户和有关职能部门,以召开座谈 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本单位行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要即知即改,以提升工行形象、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继续保持瑞丰银行一贯的优秀理念,力争在当地的行风评议中取得好成绩。通过严格内部管理,不断弘扬“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精神,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紧盯市场、准确定位,把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源泉,始终坚持“真心、诚心、贴心”的服务理念,用心感动客户,用情打动客户;每一项服务都做成精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继续保持和提升我行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强化内部控制,狠刹行业不正之风。不断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加大费用集中管理力度和透 明度,确保财务数字的真实性;积极推行行务公开制度,加快实行民主管理,对涉及全局发展的 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要广泛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实行 阳光行政,公开、透明决策程序。弘扬正气,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创建我行企业文化工作中,要围绕瑞丰银行行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单位”、“青年文明 号”、“青年岗位技术能手”、“文明优质服务标兵”等各类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升和丰富我行的 企业文化内涵,促进行业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篇2

1. 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的学风现状, 分析学风建设的特点, 笔者及同事参考、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整理、设计了《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氛围、对构建优良学风的建议以及主观题八大项共47个小题。

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 通过E-mail发放调查问卷、电话了解、个别访谈、到兄弟院校走访等形式, 对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高等院校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学风情况摸底, 580多人接受了此次调查。调查之后, 对问卷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

2.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的情况看, 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 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上进, 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 充实自己。他们刻苦学习, 诚信为先, 健康成长,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 受各种因素影响, 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动机功利化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占比例达54%, 主要集中于发展成才、实现职业理想和生活价值。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 但源发于国家社会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我提高动机强, 学习目的较多地追求个人实际利益,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了将来就业”显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焦点, 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 学习兴趣、精力旁移

调查中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占57.94%, 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18.69%, 说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们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 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 干扰热点增加, 精力旁移。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脚踏实地钻研的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证书 (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证书) 轻基础知识、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问学。

(3) 学习品质提升缓慢

积极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的、主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1.37%, 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53.27%, 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占37.38%, 和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沟通、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占36.49%,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占54.21%, 没有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占9.35%。有过作弊经历占19.62%, 认为作弊现象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1.50%。说明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存在误区, 意志品质薄弱, 心态矛盾加剧。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 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又不愿刻苦学习, 考虑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 自主意识强而自学、自控、自律、耐挫能力弱。

(4) 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 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仅有33.64%, 掌握专业知识主要来源课堂与课后复习相结合的占26.17%, 课余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仅占58.88%, 使用电脑主要用来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的占55.14%, 经常去图书馆的占53.27%, 每天自习时间2小时以上的占79.44%, 本科毕业后有考研打算的占54.21%。现在的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 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 致使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

(5) 学习成绩两极突出

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性”[1],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 发奋努力, 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之风盛行的名牌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纪律松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考试不及格和作弊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学习懈怠、学业失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 甚至也出现在中学阶段的“尖子生”身上, 一些高考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在考试时出现多门“挂科”现象。调查显示, 主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占7.48%, 考试成绩出现过不及格的占29.91%。

平时经常使用电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的竟占22.42%, 期末考试从不准备的占10.28%。11.21%学习努力的学生认为只要能保证得到奖学金就行, 14.02%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行。集中表现出学习期望值不高, 学习责任感淡漠, 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6) 学习氛围引导不力

学习氛围包含软环境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各种影响) 和硬环境 (校园内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 , 学习氛围对学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调查显示, 只有69.1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 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在90%以上的仅占42.06%, 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满意和很满意的60.75%, 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54.20%。调查中发现, 以往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 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老师教学态度认真和较认真的仅占68.23%, 教学态度一般、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竟占31.73%, 将近一半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 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是最主要的两项。综合各项数据表明, 目前高校的学习氛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优良学风的引导作用。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原本属于社会经济生活范畴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 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 致使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经商创业热”“厌学风”。

(2) 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的迅速发展, 信息、知识的传递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给高校的学风带来巨大的冲击”[2]。

(3) 招生规模扩大

一方面, 高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 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制约着学风建设。另一方面,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学习压力, 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挫伤了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 养尊处优、唯我独尊意识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种种不适,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另外对于贫困学生, 经济压力大, 性格偏执,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学校因素

(1) 教学改革滞后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 许多学生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高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 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长效管理机制, 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

(2) 教风的影响

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业务素质不高, 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 教学质量低下, 教学方式陈旧,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管理与教学相脱离

学生管理队伍人员少、层次低, 往往忙于管理和组织活动, 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不够。另外, 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 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 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

4. 学生自身因素

(1) 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不能及时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不能及时适应从高中“灌输式”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过分依赖教师, 学习方法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完全不知。

(2) 学习态度消极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由于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娱乐、休息的关系, 专业思想不稳定, 学习热情不高, 发展目标迷失,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

(3) 学习纪律松懈

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 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 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玩游戏、聊天, 学习不投入, 学习不用功。

(4) 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情况下, “宿舍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 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3]。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而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导致整个班级或宿舍学生荒废学业。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主体性特点要求抓住学风建设关键

学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 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度的自觉性。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尽责任的教师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 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学习动力, 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个体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 更离不开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4];认识到自己“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5], 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6]的作用, 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 层次性特点要求细化学风建设对象

由于受学习基础差异、接受能力强弱、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多层次特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 区别不同年级、相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 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教育和管理, 指导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从新生入学起, 就抓好适应性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和成长教育。通过开设系列教育讲座, 引导学生端正思想, 勤奋学习, 考证过级, 积极投入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学生的成才观也随着发生变化, 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 了解高新科技的欲望在增强, 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需求在提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贯穿始终, 分级、分层管理”的思想, 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点面结合”的方法, 既不放弃基础弱、容易掉队学生的学习, 又鼓励基础扎实、知识丰富、有可能进一步深造学生的集中突破,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带动全体学生把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

3. 系统性特点要求完善学风建设内容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结合, “硬件”“软件”结合, 制度文化并重。要从优化整体结构着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工作研究, 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 制度健全, 措施有力,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采用多种形式, 开辟多种渠道, 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三课堂” (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场所、第三课堂———宿舍) 为阵地, 抓好学风建设,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 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建立全员抓学风的机制, 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学风建设平台, 齐抓共管,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 可变性特点要求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学风的综合效应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积极倡导、大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 高校要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教育观念, 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 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 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重学习过程, 重学生全面发展。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用动态的知识观、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 帮助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因素, 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新文.论高校学风的二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7) :157-158.

[2]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74-77.

[3]刘杰, 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91-94.

[4]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J].科技信息, 2008 (3) :117-118.

[5]宋明江, 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 (8) :80-82.

[6]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2) :73-74.

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研究 篇3

1.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的学风现状,分析学风建设的特点,笔者及同事参考、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整理、设计了《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氛围、对构建优良学风的建议以及主观题八大项共47个小题。

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通过E-mail发放调查问卷、电话了解、个别访谈、到兄弟院校走访等形式,对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高等院校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学风情况摸底,580多人接受了此次调查。调查之后,对问卷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

2.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积极上进,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他们刻苦学习,诚信为先,健康成长,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动机功利化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占比例达54%,主要集中于发展成才、实现职业理想和生活价值。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但源发于国家社会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提高动机强,学习目的较多地追求个人实际利益,“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了将来就业”显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焦点,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学习兴趣、精力旁移

调查中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占57.94%,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18.69%,说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学生们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干扰热点增加,精力旁移。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脚踏实地钻研的精神,学习心态浮躁。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证书(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证书)轻基础知识、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问学。

(3)学习品质提升缓慢

积极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的、主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1.37%,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53.27%,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占37.38%,和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沟通、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占36.49%,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占54.21%,没有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占9.35%。有过作弊经历占19.62%,认为作弊现象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1.50%。说明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存在误区,意志品质薄弱,心态矛盾加剧。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又不愿刻苦学习,考虑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自主意识强而自学、自控、自律、耐挫能力弱。

(4)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仅有33.64%,掌握专业知识主要来源课堂与课后复习相结合的占26.17%,课余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仅占58.88%,使用电脑主要用来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的占55.14%,经常去图书馆的占53.27%,每天自习时间2小时以上的占79.44%,本科毕业后有考研打算的占54.21%。现在的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致使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

(5)学习成绩两极突出

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性”[1],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发奋努力,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之风盛行的名牌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纪律松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考试不及格和作弊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学习懈怠、学业失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甚至也出现在中学阶段的“尖子生”身上,一些高考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在考试时出现多门“挂科”现象。调查显示,主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占7.48%,考试成绩出现过不及格的占29.91%。

平时经常使用电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的竟占22.42%,期末考试从不准备的占10.28%。11.21%学习努力的学生认为只要能保证得到奖学金就行,14.02%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行。集中表现出学习期望值不高,学习责任感淡漠,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6)学习氛围引导不力

学习氛围包含软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各种影响)和硬环境(校园内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学习氛围对学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69.1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在90%以上的仅占42.06%,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满意和很满意的60.75%,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54.20%。调查中发现,以往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老师教学态度认真和较认真的仅占68.23%,教学态度一般、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竟占31.73%,将近一半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是最主要的两项。综合各项数据表明,目前高校的学习氛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优良学风的引导作用。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原本属于社会经济生活范畴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致使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经商创业热”“厌学风”。

(2)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知识的传递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给高校的学风带来巨大的冲击”[2]。

(3)招生规模扩大

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着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学习压力,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挫伤了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养尊处优、唯我独尊意识浓,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出现种种不适,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另外对于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大,性格偏执,心理承受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校因素

(1)教学改革滞后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许多学生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高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长效管理机制,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

(2)教风的影响

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业务素质不高,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管理与教学相脱离

学生管理队伍人员少、层次低,往往忙于管理和组织活动,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不够。另外,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

4.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不能及时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不能及时适应从高中“灌输式”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过分依赖教师,学习方法滞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完全不知。

(2)学习态度消极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由于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娱乐、休息的关系,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发展目标迷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

(3)学习纪律松懈

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玩游戏、聊天,学习不投入,学习不用功。

(4)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情况下,“宿舍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3]。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导致整个班级或宿舍学生荒废学业。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主体性特点要求抓住学风建设关键

学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度的自觉性。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尽责任的教师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学习动力,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更离不开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4];认识到自己“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5],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6]的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层次性特点要求细化学风建设对象

由于受学习基础差异、接受能力强弱、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多层次特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区别不同年级、相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加强教育和管理,指导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从新生入学起,就抓好适应性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和成长教育。通过开设系列教育讲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勤奋学习,考证过级,积极投入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学生的成才观也随着发生变化,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了解高新科技的欲望在增强,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需求在提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贯穿始终,分级、分层管理”的思想,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点面结合”的方法,既不放弃基础弱、容易掉队学生的学习,又鼓励基础扎实、知识丰富、有可能进一步深造学生的集中突破,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带动全体学生把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

3.系统性特点要求完善学风建设内容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结合,“硬件”“软件”结合,制度文化并重。要从优化整体结构着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工作研究,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三课堂”(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场所、第三课堂——宿舍)为阵地,抓好学风建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建立全员抓学风的机制,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学风建设平台,齐抓共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可变性特点要求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学风的综合效应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积极倡导、大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重学习过程,重学生全面发展。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学风建设方法,用动态的知识观、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帮助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因素,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新文.论高校学风的二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57-158.

[2]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74-77.

[3]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4]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J].科技信息,2008(3):117-118.

[5]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8):80-82.

[6]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2):73-74.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篇4

一、**县家庭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1.以评比为抓手催生新风。近年来,**县妇联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组织并指导各乡镇妇联广泛开展美德在农家、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低碳家庭、“两型”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近五年来,全县各级共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9000多户。县妇联在每年县妇联执委扩大会上表彰先年创建获评的县级“五好文明家庭”(XX年表彰“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并于XX年**县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上集中表彰了10户全县“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乡镇纷纷发力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创建活动,**镇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评选“五好文明家庭”5000多户,**镇评选“十佳孝子”,**镇、**乡评选道德模范标兵,**乡评选“十佳五好家庭”等十项“十佳”典型,**镇评选“尊老爱幼好媳妇”等“十好”典型等。通过对文明家庭典型及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用好家风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篇5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彰显出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不仅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必然要求。丰富而生动的校园文化,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又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教育不断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反映一所学校学风、校风乃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绿化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教育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等。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师生情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们已清醒地看到,环境育人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校时间均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优美的环境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为此我校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使其对我校学生文明行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为了优化校园环境,我们学校首先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每年开学的重点工作,对校园的美化、绿化、硬化、净化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从校园美化到校舍维修全面展开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建设环境优美校园。学校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与小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绘制了十一幅主题图案,新颖别致,既起到了有目的的文化点缀,又具备了鲜活的教育功能;种植花坛,加强绿化管理,对校园、校舍进行了彻底整治,原有的水泥墙全部进行了粉刷,地面进行了硬化,师生齐动手,拓渠道,构筑文明和谐新学校。各个年级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师生一齐动手动脑,美化教室,充分利用空白墙壁、黑板报等,开设丰富多彩的栏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学校还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中开展了“我为校园添绿色”、“绿色环保标语设计大赛”等活动,营造环境教育氛围,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是充分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现有建筑,场地、经济条件及学校中、长期的规化,从审美和环境育人,环境塑造人的角度来设计好学校的每一个文化建设实体,不管是建筑物的设计,学习橱窗,校训、名人名言、名人挂像、安全宣传画、风景图等,还是花坛、草地、绿化带鱼塘、菜地等,他们的设计都要给学生留足空间,都要有校园布局的整体美,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照应,浑然一体,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在教室、食堂、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并且常常替换,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避免成为单纯的摆设。设计精巧景点,让学生作品上墙;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琴棋书画,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令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阅览室、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让师生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同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

再则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班风自行设计,体现各自的主题和风格。根据本班的特色活动主题,设置一系列专栏,摆放自己培育的花卉,开辟图书角,张贴名书名画,甚至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使各班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专栏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二、开展丰富活动

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阵地,制定符合我校实情的工作计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使课外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发挥它的功效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开展座谈、报告会、升旗仪式、诗歌朗诵会等思想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春季植树种草周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劳动基地种蔬菜活动、了解家乡的巨变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祖国、团结互助的教育;开展故事会、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等娱乐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成立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声乐组、舞蹈组、美术组、书法组等,组织专门的教师辅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在音、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校园成为学生个性生成的主要阵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多样舞台。

总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兼顾教育和情趣、知识和娱乐、活动和安闲,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才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表现校园文化精神。

三、创造和谐关系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首先,要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为,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班子之间和谐,才能形成学校“稳定的局面”;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学校,协调各分管领导及科室之间的关系,淡化“唯我独尊的权力意识,以宽容的胸怀,悦纳雅言,高瞻远瞩,把握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做好领头雁;更要大胆分权,分责到人,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到“大事集体商量,小事灵活机动,不包揽,不越位,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追求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其次,要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努力构建“以人为和,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推行人文管理。加强年级与科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心理“零负担”,强化团体协作意识。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真正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从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从而真正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直接的、奠定性的影响,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平台,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与兄弟学校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经常性地与他们进行管理、备考“互访”活动,互通有无、扬长避短,保持合作伙伴关系的和谐,也是“人和”的重要内容。

再次,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在同学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新型和谐同学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 篇6

――――论文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才真正有了较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研究生规模突破了100万人。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在高等教育结

构中所占比例偏低,与知识经济对知识流量和存量提出的要求相比,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2、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对分散,培养成本相对增加。各区域之间

因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生培养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3、研究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环节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社会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4、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资金投入方面还严重不足,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这也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正在加大研究生教

育培养力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10年,建设可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600所,可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300所,研究生规模达到硕士120万,博士15万,基本满足国家科技、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对新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正式基于这种考虑。

二、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如: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梁玲毕业论文《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基地研究》一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基地建设现状,提出要根据区域特点,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区高校学科优势资源,在政府引导下,在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整合当地各高校优势学科,以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大基地。这个“大”的范围概念可以是一个省,也可以是华东地区、中西部地区、华中地区等。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史万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一文,分析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在东北振兴中发挥作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东北振兴中作用的对策: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二是注重融合性,建设跨学科的培养基地;三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有效运作模式;四是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启动政策支持等。

三峡大学刘敏《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一文,列举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发展现状,一是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二是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三是以大庆石油学院为代表的“两段式、双导师”模式。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调查问卷等途径,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相关概念、理论及规律做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提出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政策建议。从实际出发,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政策分析研究,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思路和设想

a)文献研究法:检索、阅读、整理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及趋势,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

b)调查研究法:利用调查问卷,对湖南省部分有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研究生部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就研究生培养现状,产学研实施情况、对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看法、建议和研究生培养基地运行模式等

进行调查研究。

c)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差异,结合国情,探索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方法、新途径。

五、可能的创新点:

a)探索基地建设模式:首先学校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基地建设发展基金,先把基地整体框架搭好;其次,努力吸引一些知名企业设立创新基金,参与基地建设,支持学生课题立项和项目开发,积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

b)探索基地管理机制: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主管领导分任主任和副主任,成员包括研究生管理部门行政领导、企业人事部门领导、院系主管领导、高校科技部门和产学研部门领导等。建立“多位一体,突出自主管理”的机制,即学校政策大力支持,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建设,学院积极参与,研究生自主管理,校企共建。

c)探索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理论训练+创新实践”两阶段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按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四个层次,逐步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研究生可以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完成后提出申请,由基地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加入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配备的导师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指导,基地聘任的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阶段的学位论文、科研工作、自主创业的指导。

d)根据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响应省委建设“两型社会”人才需求,建立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学科整合到研究生培养基地里,以重大课题研究带动基地发展。

六、参考文献:

【Ⅰ】梁玲.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基地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Ⅱ】史万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

【Ⅲ】刘敏.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谐发展论坛,2007-05-31

【Ⅳ】张希胜.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7-03

现代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建设研究 篇7

1.1 能源矿产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 现代化的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和理念没有得到能源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实践和认可, 很多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依然以传统方式和做法为主, 影响了能源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质量, 对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实际工作和现代化体系建设具有阻碍的作用。二是, 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存在短视的现象, 没有建立战略性的能源矿产资源调查目标, 不能发挥长远战略性目标对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开展的指导作用, 也难于形成现代化的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三是, 在能源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存在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的欠缺, 难于发挥科技力量对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指导作用, 也不能有效指导现代化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的建设。

1.2 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 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应该以相关的业务体系作为指导和规范, 而当前实际的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没有发展性的目标和战略作为前提, 这导致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业务的开展具有短视性和应急性, 不能体现出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的真正价值。其次, 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业务的整体质量不高, 特别是对水资源变化规律、水资源潜在数量、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没有明晰而准确的认知, 不能达到现代化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最后, 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的理论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尚在初级阶段, 导致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具体工作和业务开展的现代化水平不足, 难于形成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1.3 地质环境调查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 只是在小范围或试点的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中应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地质环境调查新技术, 而且在地质环境调查各环节中还存在信息和数据不共享、应用效率低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开展, 降低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应该具有的效率。二是, 地质环境调查业务具有临时性、片面性的特点, 不能对动态的地质环境信息加以跟踪, 地质环境调查获得的数据也难于实现对地质环境的全面展现, 影响地质环境调查业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 地质环境调查没有先进的应用理念和理论作为指导, 在地质环境形成, 地质环境变化, 地质环境恢复方面存在严重的理论盲区, 不能为地质环境调查提供更为丰富、科学、系统、全面的信息和基础性支撑。

2 建设现代地质调查业务体系的要点

2.1 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

在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过程中, 首先要重视现代矿产、资源和能源理念的建立, 要具有长期和战略的眼光, 将能源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置于更高的层面, 真正做到对潜在资源、潜在矿产的充分关注, 为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提供意识与认知基础。其次, 要制定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的远景规划, 特别要对战略性能源、民生性矿产予以高度关注, 展开能源矿产资源调查工作, 建立起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的有效方案。再次, 要建立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体系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加强开发技术、环境评价的应用型研究, 更好地指导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具体工作。最后, 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管理机制, 要以合理、高效、系统和综合为原则构建管理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管理体系, 落实管理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责任, 丰富管理建设现代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手段和体系, 确保能源矿产资源调查业务的水平和质量。

2.2 建设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业务体系

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业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首先要确定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根本价值, 要看到水资源对现实社会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建立起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实现对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深层次、战略性的指导。其次, 要把握地下水资源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对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调查方式、资源潜力等重要环节要予以高度重视, 以此来扩大地下水资源, 提升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有效性。最后, 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使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科技能够全面而顺利地应用到具体的业务之中, 进而组建起现代地下水资源调查业务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2.3 建设现代地质环境调查业务体系

现代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有了更宽泛的范围, 也有了更为广泛的价值, 要建设现代化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必须要有现代化、科学化的业务体系作为支持。首先, 要建立现代地质环境信息的数据库系统, 将地质环境信息全面、准确、系统地输入到数据系统中, 挖掘地质环境信息的深层次价值, 进而为构建现代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新业务体系提供基础。其次, 要建立动态的现代地质环境调查业务机制, 随时关注和监控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 为现代地质环境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最后, 要加强地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把握地质环境形成、变化、恢复的机理和规律, 更好地充实和丰富现代地质环境调查业务工作, 做到对现代地质环境调查业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

2.4 科学设置地质调查的项目体系

地质调查工作应该建立项目体系, 要根据地质调查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 在新形势下展开对地质调查的深层次分析, 构建起地质调查新的业务与项目体系。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建设必须考虑地质调查绩效目标、核心价值、社会需求。当前, 地质调查任务的完成、业务的建设是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主要依托。所以, 地质调查项目设置的科学合理是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建设的关键。

3 结语

建设现代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应该从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和分项上入手, 要以矿产、能源、水资源、地质、环境、生态、海洋、地球系统的地质调查的实际工作为着眼点, 从意识认知上, 从基础理论上入手, 取得相关的突破和革新, 更好地指导地质调查各项工作和各项业务, 真正建立起地质调查现代化工作的业务模式和业务体系, 实现地质调查整体、综合的目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森琦, 王永贵, 石维栋.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青海环境, 2007, (02:58-60.

[2]郑海中, 彭振斌.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01) :119-120.

[3]黄荣华.浅谈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 2008, (23) :238-239.

行风建设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思考和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82

班级成长的动力与成功,关键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本文结合校情,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就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谈两方面体会。

一、主要成效

古诗句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也具有潜在性和隐形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绩。

1.明确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学生对理想前途、人生观、思想道德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跳出落后的农村,改变命运,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所以,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氛围,更令人欣慰的是无形中形成了文化的沉积,明确指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班风。再加上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明确持续地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如鱼得水一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凝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全天下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催化剂。开展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读比赛、镇级文艺会演、校园十大歌手等等,定能让班集体空前团结。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使他们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学会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对整个集体来说,增强了向心力,形成了和谐融洽、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增强集体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3.减少了辍学生

我们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落后农村山区的学生,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基础差,产生厌学现象,甚至是退学。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自己憧憬第一个儿童节,空前热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认同学校是乐园,班级是温馨的家,师生情同手足,进而顺其自然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吃得饱,不至于辍学,最终减少了辍学生。

4.师生情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所谓“亲其师”,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否乐意亲近教师教育的条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师道”与“生道”融洽和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既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又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思考和注意

在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我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现提出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它是进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班级情况,思考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

特色是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千篇一律,则不能称其为班级文化。要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啊!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特色班级!以班级为自豪。使其他人走进教室深切地感受到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因此,班主任要结合班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制定班级理想、目标、情趣和追求,突出体现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并以此收到陶冶和教育的效果。

2.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方向比努力重要,因此,班集体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一切行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悬挂、张贴简洁理想和目标,让全体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分秒反省,自勉、自律、鞭策和鼓舞。当然,最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公平、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制定有可行性的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对于远期目标,一锤定音,锲而不舍地奋斗;对于近期目标,可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最终实现远期理想。

3.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例如,设置建议箱、互助栏、荣誉区等等。设置建议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班级文化建设交换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师生的监管下 共同交流思想、管理班级。荣誉区,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展现才华、提高自信,丰富班级文化。(2)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必须有能体现农村初中学生特色的艺术氛围。(3)忌铺张、浮华、凌乱。教室环境的布置,讲究和谐简约、雅致整齐、质朴大方,切忌铺张、分散、浮华、庸俗、凌乱,以至于适得其反,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离心力。

(二)行为文化方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体现,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千方百计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活动,尽快凝成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精诚进取的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一定要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树立威信,这样班级文化才会游刃有余,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三)制度文化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建设是否落实与执行,关键在于制度。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统帅,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仅凭班主任的一臂之力在阵前挥刀弄剑、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创设适合班情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班级制度,为营造民主平等的优良班集体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缺乏个性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处在灵魂和核心的地位。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离开班级精神指导,物质文化建设再出色也是虚有其表,制度文化建设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通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与成才、教育与学习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决定作用。为提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姆林斯基主体参与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李璟.试论课堂环境的影响及优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4]谢华.关于班级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践初探[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

[5]肖继勇.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10).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学案例下一篇:安工贸毕业论文撰写规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