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建议阅读

2024-07-14

行政管理学建议阅读(共11篇)

行政管理学建议阅读 篇1

行政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员工手册至今未落实)

只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成功的知名企业(比如海尔等)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是这些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且有很好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也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

二、坚决的执行力(老好人较多)

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企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和理规章制度,而且制度比较细化,也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开始实施的时候制度确实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一段时间后感觉制度就不存在了,没有人遵守,也没有人监督执行了。最终回到了没有建立制度这之前的状况,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坚决的执行力,缺少监督、执行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做恶人,执行制度时一再迁就,致使制度最终逐渐弱化、消失。

假设公司规定办公室区域不允许抽烟、员工上班一律穿着工装佩戴工牌,那就必须指定人员每日作监督检查,发现违章即作相应经济处罚并作公布、通报,此项工作不能间断,必须长久持续下去。每一个经讨论后决定成文并组织实施的制度都必须有这样坚决的执行力,久而久之,企业会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当再有新的制度要实施时,员工会非常自觉的遵守执行,新员工进入公司也会很快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中,如果没有坚决的执行力,企业就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管理。

三、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清晰的岗位说明书)

我们有时会发现,当某一件事在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了,想找责任人时,好像参与的人都有责任,又好像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责任,实际上是“集体负责=集体免责”的现象。企业如果没有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这种现象就会时有发生,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很难提高,增加了企业员工不作为的风险。因此,建议对企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作岗位描述,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如没有明确责任就无所谓负责,无所谓负责就没有工作绩效目标,也就没有工作压力,没有工作动力,开展工作就更谈不上效率了,工作常会发生重复、遗漏、推诿现象,也使员工容易产生挫折感。

同时,明确岗位责、权,形成岗位责任制,可以为企业定岗、定编,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良好的依据,另一方面,从而可以使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分配、工作衔接和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四、企业文化建设——以“心”留人

关于企业文化,通过观察大量成功的企业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素的问题,而在行政人事方面我则认为是:以人为本。

我期望公司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平台,将留心作为公司的人本追求。留人不是目的,留心才是根本,人在心离,离心离德,只空留一具躯壳,表现在工作上不是得过且过就是心不在焉,不是事不关已就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损公肥私。人在心在,同心同德,能和企业共守一份心灵的契约,彼此信任,表现在工作上能真正自动自发地努力,能心怀感激地工作,能无怨无悔地投入。心在人离,心存感念,身在他处也能想念公司,关注公司、支持公司、宣传公司。公司留人,通过留心来留人,公司以事业来留心,以待遇留心,以感情留心,以诚留心,以心留心。

杨晓丽

2013.6.24

行政管理学建议阅读 篇2

一、什么是民事行政检察建议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 是一种非诉讼形式的检察活动, 是在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民事行政检察权的过程中, 基于维护司法公正、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它是民事行政检察权的延伸, 兼具监督性和指导性, 是一种立体的多方位、多元化的民事行政监督方式。

(一)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含义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监督活动中, 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或对具体案件处理错误, 以书面形式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监督意见, 以利于人民法院自行纠正的一种方式。

(二)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性质

1. 本质上具有法律监督性。检察机关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特定性决定了检察建议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2. 内容上具有多样性。

民事行政案件错综复杂, 决定了民行案件裁定、判决出现问题呈多样性, 所以检察机关为行使法律监督权而发出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内容并不单一, 而是具有多样性。

3. 适用上具有协调性。

检察建议必须来源于法律监督实践并服务于法律监督目的的实现。检察建议必须与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直接相联系并协调一致, 它不应当也不可能超越或脱离检察职权而独立存在。

4. 程序上具有严肃性。

作为一种权力, 检察建议不能随意行使, 应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同样, 检察建议权的行使要以检察机关的名义进行。只有能够代表检察机关的组织和个人, 按照一定的决策程序作出决定, 并以检察机关的名义, 才有权发出检察建议。

5. 效果上具有法定性。检察建议书是高检院明确的一种通

用法律文书, 也是检察建议权的有效载体。法律文书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强制性,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当然, 不可否认, 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柔性法律监督权, 其强制力相对较弱。

(三)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作用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主要作用在于纠错。其将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或对具体案件的错误处理, 纳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范畴, 由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督促和纠正。对于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中违反某些规定, 但未导致处理决定根本性错误, 尚不足以否定处理决定或启动抗诉程序的情形, 发挥检察建议柔性监督作用, 以弥补法律规定不周沿性、刚性监督情形有限的不足,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更好的实现法律监督的目的。

二、推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必要性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一种非诉讼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手段, 其具有一般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 故推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具有较大的必要性。

1.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可以弥补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式的单一和不全面, 丰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式, 使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更为有效, 更为现实。

2.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可以实现同级监督, 把矛盾消灭在基层。由于检察建议不受抗诉审级的限制, 向作出生效裁判的同级或上级人民检察院均可提出, 上级院和下级院都可以做出或实现。因此, 运用检察建议进行监督, 可以简化程序, 缩短办案周期, 实现纠纷就地解决,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也便于从根本上解决“涉法上访”等问题。

3.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监督方式灵活, 人民法院容易接受。由于抗诉是一种硬性导致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监督方式, 人民法院一般较难接受。尤其从现在制定的“办案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的严格实行角度来看问题, 因为牵涉到“责任人”的追究等问题, 容易造成检、法两家对立, 导致抗诉改判率不高及抗诉再审久拖不决等现象。而检察建议相对抗诉而言, 属于一种比较温和的监督方式。这样, 不但能够加强检、法两家的团结, 提高检、法两家的办案效率, 而且能够达到共同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目的。

4.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可以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有效使用。从司法实践看, 单一的抗诉不能使司法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司法资源被大量标的额小、社会意义不大的案件所占用, 案件抗诉再审成本往往超过案件标的额, 不仅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而且使那些案件标的额大、社会影响大、关系公共利益的案件得不到及时的司法救济,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行检察监督和法院再审的社会价值。如果适用检察建议, 可以克服抗诉权行使上的束缚, 一部分申诉案件由生效判决、裁定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可以实现民行监督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既简化办案程序, 节省诉讼成本, 缩短办案流程, 又减轻了上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压力, 其法律、经济、社会效果是明显的。

5.民事行政检察可以弥补民事行政抗诉在实体上存在的不足。在办案实践中, 如判决、裁定虽有错误, 但没有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或虽然案件审判程序上存在错误, 但判决结果基本正确的, 一般不能轻易抗诉, 可以通过检察建议方式纠正错误。对此, 检察建议作为抗诉的辅助手段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另外, 对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适用抗诉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 在一般情况下检察院不受理这类申诉, 但对于涉及国家和公众利益的, 可以采用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法院自行纠正。

三、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运用现状

我国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检察工作实践中, 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抗诉渠道不畅的情况下, 采用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法律监督,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制度至今没有被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立法规定, 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因地制宜、因事而宜, 各地做法不尽相同, 因此产生诸多弊端。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运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 无法可依, 法律效力不足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不同于刑事检察建议, 刑事检察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5条第2项规定, 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 提出检察建议的, 法庭可以延期审理;第174条第1项规定, 对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 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 人民法院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刑事检察建议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对法院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因而刑事检察建议属于法律行为。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 《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检察机关具有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职权。而仅有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理规则》, 该规则只能算是检察解释, 其内容却又超出法律明确授权范围, 因此对法院而言其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二) 程序简单, 缺乏制约

因无法可依,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提出的依据、审批的程序与权限以及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范围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其在程序上缺少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随意性较大。

(三) 数量过滥, 内容粗浅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事实上履行的是法律监督职能, 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但检察实践中, 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制定程序缺少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制定、发出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比较随意, 且内容粗糙、说理性差, 没有说明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依据、要求与理由, 从而导致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权的滥用。

(四) 法律效果不确定

由于缺少科学的跟踪回馈机制, 造成检察机关发送的检察建议常常是“有去无回”。一部分办案人员也认为, 只要把检察建议发出了, 工作就完成了。即使接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函, 一些单位对其执行整改的情况也缺少关心, 更谈不上主动向其征询意见, 了解执行情况和整改中存在的困难。一些单位在接到检察建议后也是消极应付, 不认真进行整改, 甚至干脆置之不理, 加之检察机关缺少督促, 最终导致检察建议流于形式, 成为一纸空文。这样不仅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 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四、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改进对策

鉴于我国目前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仍存在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确认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法定监督形式

现行法律、特别是诉讼法应当首先确认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监督方式的法定性, 使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也使检察机关所作出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具有法律效力。

(二) 完善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程序

目前, 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书在程序上的无规范, 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从内容到形式的诸多问题, 削弱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故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作为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依法行使民行检察权的一种法律监督方式, 必须区别于一般的建议书, 对其程序予以规范、完善。

(三) 提高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理论水平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质量。检察机关应当培养专家型检察官, 突出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法律水平与理论水平, 在司法实践中赢得同行和社会的尊重与服从。

(四) 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反馈制度

在实践中, 民行检察部门在办理各类中诉案件过程中, 对于法院生效判决中存在的各种轻微违法问题, 由于其没有影响到判决的正确性, 便发出民事行政检察建议进行纠正。而一些法院对此不予配合。因此, 不少检察建议如泥牛入海, 收效甚微,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 以致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流于形式, 大大削弱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使民行检察建议这种综合监督形式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应建立起对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反馈制度, 切实保障民事行政检索建议的落实。

摘要: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是一种非诉讼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手段, 其具有一般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 需加以改进。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建议,法律监督,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磊, 李珉珂.论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适用现状及制度完善[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9第31卷增刊;

[2]王景山, 耿宝金.论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定位与改革[J].政法论丛, 2006-6, (3) .

[3]陈为钢, 顾文虎.检察建议的基本理论问题.

[4]杨迎春.关于民行检察建议的思考[J].

行政管理学建议阅读 篇3

关键词:检察建议;行政检察监督;行政诉讼法修改

一、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和种类

(一)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修改前,除了抗诉能够启动再审外,检察建议的效力并未在法律上得以体现,只能通过检、法两家的协调,探索开展检察建议工作。2011年3月颁布并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两高会签文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两高会签文件》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颁行以来,“两高”首次就民行检察监督问题达成的共识。除按照法律规定以抗诉为主要监督方式外,还确立了以“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等为补充的多元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检察监督方式单一的问题。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93条规定,行政检察监督除了可以提出抗诉外,还可以通过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根据该条规定,可以提出检察建议的对象既包括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也包括“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还包括“审判监督程序以外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虽然在第93条增加了检察建议的条款,但却局限于生效裁判及行政审判程序中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对于司法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立案难、执行难及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和诉讼外执法行为的监督却没有涵盖在内,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二)检察建议的种类

1.再审检察建议

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司法实践的创设,用以弥补立法不足,协调检法关系,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作为抗诉的补充,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监督方式,运用再审检察建议进行同级监督,程序方便快捷,体现了检法两家的协商与沟通,再审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柔性”监督方式,给法院提供了更多自行纠错的空间。

2.普通检察建议

司法实践中,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办理行政案件时,发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存在不适宜以抗诉方式进行监督的违法行为,或者行政机关存在违法行政或是不履行职责的情形,往往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促使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督促其履行职责。根据监督对象的不同,此类检察建议可分为: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检察建议。②对行政审判程序的检察建议。③对行政执行活动的检察建议。④对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检察建议。

二、检察建议的司法实践

(一)再审检察建议

再审检察建议以发出建议的形式敦促人民法院对于确有错误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自行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但是对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反馈机制仍无规定。

(二)普通检察建议

从目前的实践看,检察建议是应用范围最广的监督方式。因为其非强制性,较易为被建议单位接受。虽然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但是笔者认为,不论是对行政审判程序的监督、行政执行和非诉执行监督,还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违法行为及诉讼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均可运用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这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有的职能。

三、检察建议在行政检察监督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再审检察建议缺乏刚性

再审检察建议不同于抗诉那样能够必然产生启动再审的法律后果,实际上是将是否启动再审程序的决定权交与人民法院掌握。虽然这种相对柔性的监督方式更容易将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人民法院的内部监督,但是却导致法院只是将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当成是一种参考,是否采纳、如何采纳都无关紧要。这种权力设计缺乏刚性的立法保障,显然无法达到法律设置监督权的预期目的。

(二)形式要件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各级检察机关制发的检察建议书形式要件不统一,文书格式不尽统一,用语不规范,有的检察建议书没有规定具体的反馈期限,有的检察建议书的落款为检察机关的内设处室,使检察建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三)建议的质量有待提高

检察建议的分量取决于检察建议的内容是否切中要害。为此,需要对具体案件和一类问题作深入地研究分析,深入透彻地对案件的特点、规律、问题的成因作调查研究。目前,在行政检察监督中使用的检察建议,普遍存在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问题不全面,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文书内容惯用“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堵漏建制”等套话。一些办案部门为考核所迫,盲目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导致检察建议流于形式。

四、檢察建议在行政检察监督中的运用及完善

(一)合理运用再审检察建议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明确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法定的监督方式,其适用情形与抗诉完全一致,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同级监督,提高监督效率。有学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宜规定再审检察建议。理由是:第一,以建议而非法定的抗诉方式启动再审,需要在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上明确;第二,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建议实施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相比属于柔性监督,不是必然启动再审程序,且由于种种原因,法院对此未必乐于接受。且由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有申请法院再审前置程序的安排,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101条之规定,在行政检察监督中亦得适用,故检察机关受理的行政申诉案件一般已经过上一级法院的驳回再审裁定,同级法院一般不会接受再审检察建议自行启动再审。所以,既然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的适用情形相同,在符合再审事由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抗诉方式。但下列情况可以优先适用再审检察建议:如案件标的不大,双方有和解可能,审判程序违法但对裁判结果影响轻微,同级法院愿意接受再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

(二)明确检察建议适用的范围

虽然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未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是否能制发检察建议,但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检察建议主要可以适用于以下范围:一是对行政审判程序的监督;二是对行政执行活动的监督;三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的监督;四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外的监督。

(三)深化实质要件、规范形式要件

首先,在提出检察建议前,必须审慎、深入地进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其次,针对被建议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再次,向被建议单位提出法律上的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保证相关措施或者方案能够付诸实施。最后,检察建议要严格按照高检院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格式要求制作,或者由市院业务部门根据条线办案工作特点,统一制作范本,做到形式严谨,推进检察建议的规范化。

行政指导建议书 篇4

经征得贵单位同意,为了应对旅行途中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提以下几个建议:

1.《交通法》有关规定和相关部门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发生混乱,出如下行政指导建议: 致使处理不当,经销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实际情况。

2.制定《吉林市山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交通安全预案》 在实施上述建议时请注意:

贵单位对上述指导建议如有不同意见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与我局行政指导人员联系,我局将竭诚提供指导服务。 行政指导联系人:解治斌 朱红

联系电话:65086126

吉林市 工商行政管理局昌邑分局 20xx年6 月8 日

送达回执

本文

工商行政指导建议书 篇5

在销售方面,工商部门建议卖场加强对入场商户销售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私下交易,坚决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在售后服务中,工商部门建议卖场加强对消费者的回访,积极处理消费者的诉求,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处理消费者申诉。

卖场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将结合《行政指导建议书》,建立自身的标准化监管服务流程,争取消费者投诉降到最低。

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篇6

2005年以来,县监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为根本,通过维护行政纪律,推进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了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对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近几年县监察局的工作实践来看,发现了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依法行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对于依法行政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个别执法人员身上还存在长官意志,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凭经验办事,想当然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2、依法行政工作混乱,存在交叉执法形象。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部分行政机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清,造成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发生。有些行政机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些行政机关越权执法,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

3、行政执法目的不明确,存在以罚代管形象。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带有强烈的利益色彩。目前,个别执法队伍为了小集体利益,主要来源靠罚款,罚得越多,返还的越多,“执法养人,养人执法”,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背离。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 着走,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造成重罚轻管,以罚代管。

4、基层政府权力弱化,执法工作协调不力。现行法律规定基层政府能直接执法处理的职权屈指可数,然而基层工作包罗万象,头绪繁多,基层政府无权处理的一些问题,其行政权都属于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当群众有要求,基层政府无法满足,与相关部门又缺乏沟通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爱莫能助”。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专断作风、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观念。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身体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同时,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逐步营造一个行政法制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基本条件,切实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制度,采取公平竞争的方法,择优录用,把好进人关。二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所有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执法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淘汰机制。对一些不具备基本的政治、法律素养,不符合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以及严重违法违纪的人员,必须及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

三、加强监督检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是推进 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开展。二是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要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审查,防止问题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同时要落实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保证文件的严肃性。三是要推动决策权、审批权等重要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四是建立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许可备案制度。行政机关作出的数额较大或影响较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及时上报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五是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认真梳理执法依据,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单位、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和每一名执法人员身上。六是要健全行政投诉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公布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地址、电话及服务内容,认真查处群众举报投诉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一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精简、效能、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监督制衡等原则,督促县政务大厅在健全完善大厅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工作人员管理,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审批事项的审批标准、条件、责任、权限、时限等做进一步规范,积极实施“一站式”服务的阳光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二是要积极推行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建议县政府成立县招投标中心,对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的原则,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制定出台全县依法行政协调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约束一些机关和公务员中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对各项依法行政工作要慎重研究,合力部署,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越权执法等问题的发生。

五、加大惩戒力度,严肃责任追究。要把依法行政工作与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要针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工作效率低下、群众意见大,但又不触犯法律、够不上党政纪处理的干部,制订出一套效能告诫的具体办法,并把依法行政考评、效能告诫与公务员考核有机地结合,提高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水平。确定操作性强的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方式,按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严肃执纪、从严治政的原则和要求,视应受追究的责任大小、情节轻重等不同因素,给予被追究人警示谈话、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扣发奖金、调离岗位、免去职务直至责令辞职、除名解聘或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多种追究形式,以使依法行政者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康开展。

古浪县监察局

基层人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7

一、执法依据不完善

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人民银行分支行依法执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目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依据不完善之处。

(一) 立法存在空白

如对征信业务、反假货币、支付清算组织等实施金融管理无法无据, 在政务公开工作中, 对政务公开信息的主体、内容、形式和载体方面, 对公开和不予公开的信息如何分类管理方面, 没有规范的办法。

(二) 立法滞后

如《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家金库条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规定的内容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有关业务管理规章, 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与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结算管理职责分工规定不一致。

(三) 法规与实际操作不一致

如, 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政许可事项有4项, 分别是“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支库业务审批”、“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乡镇国库业务审批”、“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和“贷款卡发放核准”。而发生业务较多的是后两项。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申请行政许可, 应当将申请材料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或中国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办公室, 办公厅或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申请人将申请材料直接提交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基层支行承办行政许可的职能部门的, 职能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同时, 应向办公厅或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实际操作中, 由于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贷款卡核发业务量大, 申请人咨询的问题较多, 一般都由职能部门先负责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后向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但如由办公室受理, 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是审查后移交还是不审查就移交?如果是审查后移交, 当日很难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如果是不审查就移交, 则审查权自然让位给了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从行政许可的角度考虑, 审查权究竟在办公室还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 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基层支行负责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应当将其依法制作的准予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书报本行行长 (主任) 或主管副行长 (副主任) 审查批准。但当场准予行政许可并制发行政许可证件的除外”。实际操作中, 由于业务量较大, 有权审批人不可能做到及时审批, 一般都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先办理后补审批手续, 审批职责转化成审核。

二、部分执法主体在依法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

(一) 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

依法行政执行力有待加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应该是通过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技术手段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一是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不够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和疏漏。比如:重大事项登记不完善;未建立执法人员定期考核及淘汰制度;未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未及时调整法律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未及时缴回和注销因调离人行、执法证遗失等原因的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证;未将假币收缴和鉴定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监督检查、银行间债券市场代理人行政许可、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行政许可等事项列入《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目录表》《合同审查意见书》不够规范, 无经办人签字, 无部门意见及盖章;个别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不够完整, 未公示与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业务办理流程;对部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审查不够严格等。二是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力度不大。

(二) 部份执法单位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行政执法主体管理层, 不能有效组织对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能有效组织对银行结算账户、贷款卡办理、现金收付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少部分行政检查监督程序不规范, 缺漏或没有立项审批、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检查通知书、工作底稿等;检查资料不完整, 如无检查通知送达回证、事实确认书无被查单位签字认可等。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主要做法就是对外公布一个政务公开联系电话。有政务网的挂上几条信息, 较长时间不更新。没有政务网的, 则结合反假人民币宣传、征信宣传等, 利用新闻媒体, 人口稠密的集市、商场、车站等地方进行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不够, 渠道不多, 信息及时性不够, 使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不能得到及时传递, 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一定限制。

(三) 执法人员综合执法素质不高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 工作重心过于强调“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行政管理职责, 基层单位法制观念有所淡化, 部分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对法律规章理解不准确, 不能清醒地看到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基层行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既懂金融理论和业务, 又熟悉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业务部门执法人员较少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法学教育、培训, 对法律专业知识学不精、钻不透、用不准, 法律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 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央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比如, 在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就会造成, 部分执法检查人员没有很好的站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提高检查监督有效性的全局角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意见, 并辅之宣传、解释、引导, 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导致基层支行在执法检查中, 重视检查实效少, 流于形式多, 屡查屡犯现象常有发生。

三、执法对象屡查屡犯现象凸显, 检查监督效果不理想

依法行政中的检查监督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按年进行的, 有按季度进行的, 有上级安排布置的, 有专项的。检查监督的频率和内容覆盖的设计和规划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适应的。但在工作实践中, 在国库经收检查、反洗钱检查、现金管理检查、现金收付检查、银行结算账户检查、贷款卡执行情况检查等方面, 反映出来的情况是:被查单位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不按法律法规和制度执行, 不按操作规程办事, 敷衍了事的现象, 同类问题屡查屡犯。

四、政策建议

(一) 对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空白与滞后和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

应引起上级行的重视, 并且进行建立、修改和完善, 更具权威性、可操作性。使基层支行行政执法能够做到真正有法可依。

(二)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有效组织执行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依法行政主体的管理层, 应自觉提高法律素质, 提高执法水平, 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严肃执法, 依法行政。强化对依法行政法律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执法部门法律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制度、管理、程序等方面的重视、落实、督办, 对存在问题进行进行深入剖析, 辅之宣传、解释、引导。

(三) 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力度

开展经常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 扩展检查监督范围, 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加大对依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有效性的评议考核力度。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 注重检查实效, 避免流于形式, 提高依法行政的检查监督效果。

(四) 将政务公开放在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的高度来认识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建议 篇8

关键词:行政问责程序;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建议

引言: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一、我国行政问责程序存在的问题

1.首长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和笼统

有关行政机关首长问责的规范,虽然涵盖面不窄,但是仔细分析有关的规定,发现不少的责任追究要以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或恶劣影响、造成重大损失、违法行政等为条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过错问责①。归根到底,行政问责就是要政府及其官员对社会有所交待,是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对其行使权力的行为负责。行政道德责任,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公务人员按照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操守的最高标准行事,如果在道德上受到民众指摘,失去人民的信任,也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以此来审视目前有关行政首长问责的规范,其监督的领域及问责的内容也不免失于狭窄和笼统。

2.问责程序规定比较简单、笼统,程序的完整性、公平性体现不充分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还没有专门的、完善的成文法来进行规范,而在对行政问责作出规定的政策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中,对问责程序的规定也大多数是不具体的,甚至是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有相关的问责程序规定,但规定较为笼统。例如《成都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中对于问责事件调查的部分规定:“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査核实的,调查组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规定的时限内行政调査报告上报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建议”,这种笼统的规定赋予了调査组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难以使调查结果达到真正的有效和公平。第二,行政问责程序缺乏公开性。公开原则要求行政问责程序中所适用的一切规则和标准,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必须是透明的,任何裁判或决定都应该尽可能地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③。正由'于政府行政问责程序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造成了行政问责主体对于问责程序的忽视,同时又缺乏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程序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问责制度上的摆设。提高行政问责程序各个环节的公开性,加强媒体舆论的知情度,不仅是对公众及问责对象的尊重,同时也会推动问责结果在公众与客体心目中的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二、完善我国行政问责程序制度的建议

1.补充现有的问责程序制度规范

如前所述,在现有的法律和地方政府行政问责规章中,对行政问责程序的规定大都属于抽象性的,甚至是有明显缺失的。在尚未有统一的程序性规定的情况下,应当根据问责主体、对象、情节、方式等的不同规定相应的程序性内容。有关的程序性规定应当包括以下因素:设立有各问责机构的问责受理机关,负责对投诉、检举和控告进行统一的接收和管理;规定有受理期限、审理期限、复议期限;规定有行政问责的回避制度、申诉制度;规定有行政问责的启动程序等等。

2.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

全国性统一的、专门的行政问责法律缺失,导致了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缺乏明确而又规范的问责标准和程序,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给具体的执行增加了难度。而现有的行政问责政策规定、法规和地方政府的规章对问责程序内容的规定弹性太大,把责任形式主要局限于行政责任,对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则很少涉及。行政问责程序直接关系到问责的可操作性,对问责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行政问责立法要对问责的程序进行统一的规范,只有程序得到落实以后,问责制的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只有通过法律对问责程序进行强制性规定,才有可能纠正现阶段对程序适用的混乱局面。行政问责立法的一个重点就在与制定出操作性强,保障得力,权责分明的行政问责程序性法律规范。加快行政立法歩伐,尽快建立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才能把行政问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论

行政问责制的旨义就在于“责”。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由所有参与政府管理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公务员组成。公务员行使的每一项权力背后,都伴随着特殊的责任。建立行政问责制要在源头上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充分全方位的约束和规定。由于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对其所负责领域内的决策及施行负责任,因此他们应该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来行使权力,以减少工作中的差错和责任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行政问责制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因为即使公务员在工作中没有违法,但在政绩上无所作为,我们也可以通过问责制的实施,让一些公务员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也让他们承担政治责任和伦理责任,最终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责任型服务性政府。

注释:

①李昆.《我国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基于六省市问责办法的分析》.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2011年四月

②牛晓燕.《行政问责中公民参与问题初探》.吉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1]韩志明.《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顾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J].理论月刊.2004(12)

[3]张成立.《行政问责基本原则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三期

[4]韩剑琴.《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J].探索与争鸣.2004

[5]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2005年第3期,第44页

作者简介:

《行政许可法》的缺憾及建议 篇9

即将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是一部很好、很重要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在法律框架下塑造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便民政府、效能政府的进程又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性的进展。但是,《行政许可法》也留下了一点小小的缺憾,这就是没有明确临时性行政许可的实施期限。

《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临时性行政许可有两项:

其一是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规定: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其二是省级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从上述法律条文本身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无论是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还是省级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都是因行政管理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都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既然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就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并且时间不能太长的实施期限。否则,在客观上就存在着临时性措施长期有效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不仅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精神,恐怕也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

毫无疑问,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和实施,对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行政许可法》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专门的法律,却没有明确临时性行政许可的实施期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在考虑临时性措施的临时性特点以及必要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所需时间的同时,参照《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有关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期限的规定,笔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议条款:临时性行政许可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在法律规定的期限之内,临时性行政许可的具体实施期限由其设定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的同时予以规定;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时规定的实施期限在两年以内的,该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期满后,其设定机关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决定继续实施该行政许可;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期间,其设定机关认为继续实施该行政许可已无必要时,可以提前取消该行政许可。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难点和建议 篇10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基础条件薄弱,制约行政执法工作。城市管理工作重要,但是立法重视程度不高,我省城市管理方面只有市政和市容两个地方性法规,户外广告和绿化等方面至今是空缺,建议我省加强城市管理方面立法工作,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模是仅次于公安,执法队伍未统一执法服装,造成一种不正规外在形象,建议我省统一城管执法服装。执法队员福利待遇低,我市几个县区执法人员编制未解决,城管执法队员常年超负荷工作,工资福利待遇与其工作强度明显不符合,长久以往将会严重挫伤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队伍的稳定,建议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管事业建设,提高城管福利

待遇。

(二)执法手段不足,执法保障不力,城管依法治理举步维艰。目前城管行政执法局执行的法律法规没有赋予执法部门查封、扣押、扣缴证件等行政强制措施权,仅集中了行政处罚权,却没有集中相关部门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缺少强有力的执法保障手段,致使作出的处罚决定因没有必要的保障手段而显失力度。执法力度难以与工商、公安交通等执法部门毗及。在纠正当事人的市容违法行为时,经常遭暴力抗法较多,妨碍公务行为不能得到有力查处,执法行为不得不终止。几年来我局系统共有20多名执法被违法行为人殴打

致伤。

(三)外部执法环境不优,影响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城市管理社会知晓度不高,一些群众对城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影响了城管执法的效率。如城管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经常有少数围观群众,出于“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不分青红皂白,乱起哄、喝倒彩,甚至无根据地指责城管执法人员欺负老百姓等,在社会中造成对城管执法部门的负面影响。市容环境一有问题,就断定是城管执法部门管理执法不到位,一旦加大了执法力度,又批评城管执法部门不人性化执法,致使城管执法工作在忍辱负重中如履薄冰,艰难跋涉。

(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层次不一,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工作范围广,反复性大,执法人员整天都忙于管理、执法,就连正常的休息都无法保障,系统地学习培训条件有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也是今后

改进工作的重点。

一是推行“数字城管”。

今年将完善城管指挥系统和信息监控工程,与公安部门监控资源实现共享。加快推进普陀城区“数字城管”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市区范围内城市管理数字化目标。争取市、区两级数字城管系统共联和资源共享。建立全市城管基础台帐管理系统,做到信息实时更新、快速查询、动态管理、互联互通。

二是解决民生难题。

制定临时摊点管理办法,确保道路畅通和街面整洁。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启动和开辟闲置市场和社区市场,在二三类街区不影响交通的地段确定临时摊位,增加市场容量,督促流动摊贩进点规范经营。集中废品收购、洗车行业、餐饮经营、机械修理、铝合金及大理石加工等经营场所。

三是把握舆论导向。

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1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Q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76-02

自农业法颁布以来,农业法制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农业执法作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农业的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农业执法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整体而言,其成效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农业行政执法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认识不足、执法体系建设滞后、执法人员素质经验欠缺等问题,加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健全、性质多样化、职能不明确、执法无经费等诸多难点。

1 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

由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起步较晚,依法行政特别是依法治农一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一是宣传不到位。一方面,农业部门自身宣传意识不强,农业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宣传,群众对农业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造成一些人违法不知;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对自身职能认识不够,重技术推广、轻执法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执法人员无标识。国家整顿着装后,农业部门只保留了植物检疫着装,而其他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着装,无法体现执法队伍的严肃性和威严性。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只认“大盖帽”、不认“证”的糊涂意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1.2 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农业综合执法首先在县一级开展,但多数市、省一级的未能同步组建,遇到问题从下至上协调与沟通不顺畅。有些地方虽然按照有关精神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综合大队,但体制尚未理顺,只设机构、没有编制,部分人员为兼职,执法、法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块牌子都是一套人马来实施,造成“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的现象,执法监督不到位,执法显失公平公正,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执法权威,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执法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大部分地方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尚未正式纳入财政预算,有些地方虽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资金远不能满足执法工作的需要,造成“缺钱养兵、更无钱打仗”,导致专项整治、现场勘测、交通通讯、执法取证器材以及检验检测设施等办公条件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的农业执法机构经费自收自支,为了“吃饭打仗”而乱收费、乱罚款,甚至利用职权与生产经营者联合搞“创收”,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1.4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差

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中大多数执法人员都是从各个农业服务单位抽调的一部分人员,非法律专业的多,缺乏执法技巧,执法不到位、处罚不适度;一些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低,缺乏同违法分子作斗争的专业素质和魄力,无法树立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还有一些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治农、护农、兴农的责任感,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出证办案,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办事拖拉推诿,随意性大,搞“人情案”。因此,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5 农业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

农业立法较多,但强有力的不多,与其他执法部门交叉的也很多。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很多地方与现行体制也极不适应。

2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2.1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执法体系

我国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一章执法监督第八十七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这是国家从立法的高度赋予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和实施农业综合执法的权力和义务。各级政府应当从法律和政治的高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为推行综合执法、稳定队伍和保证农业综合执法公正性奠定基础,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

2.2 积极创造条件,为依法行政提供经费保障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执法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将农业行政执法经费正式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现有经费适当向农业行政执法倾斜,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以确保农业综合执法“有钱打仗”,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3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执法水平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法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按照普法规划、计划的要求,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领导干部要切实督促、支持本地区、本部门的执法队伍严格依法行政。二是建立法律法规培训制度。要把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纳入日常管理的范围。通过培训,促使其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严格依法行使农业执法职权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形成学习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除执法人员外,还应包括相关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上养成崇尚法制、依法行事、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为农业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以及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加强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5 完善农业法制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有的不再适应现行体制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通过从事农业法律研究工作的专家或地方人大向有关立法机关提出修改完善建议,以便增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3 结语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更应该看到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协助解决农业执法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农业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为农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周治华,张国栋.当前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4(5S):206.

[2] 刘燕平,朱继江.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231.

[3] 刘梦琦.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1):42-44.

上一篇: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实录下一篇:撰写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