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案例库

2024-08-26

生物化学案例库(共8篇)

生物化学案例库 篇1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库

目录

一、概念原理

1.“手性”教学设计(选修3)„„„„„„„„„„„„„„„„„王晓丹

2.《电解池》教学设计(选修4)„„„„„„„„„„„„„„„„王洪丽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选修4)„„„„„„„„„宋玥

4.《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设计(选修3)„„„„„„„„„„„„„樊梦醒

5.《高性能电池的秘密》(选修4)„„„„„„„„„„„„„„„„殷春婧

6.《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课堂教学设计(必修2)„„„„„„„„张文惠

7.《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选修4)„„„„„„„„„„„„„王蕾

8.《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必修2)(1)„„„„„„„„„„„蒋文靓

9.《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必修4)(2)„„„„„„„„„„„林红焰

10.《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必修2)„„„„„„„„„„„„„„„李玲

11.《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教学设计(选修4)„„„„„„„„„„ 孟祥雯

1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必修2)„„„„„„„„„„„„„刘妍

1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必修2)„„„„„„„„„„„„„周水桃

14.《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必修2)„„„„„„„„„„„„„„„朱丽娜

15.《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选修4)„„„„„„„„„„„„„„戴新

16.《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选修4)„„„„„„„„„„„郑子路

17.《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选修4)„„„„„„„„„阳焱发

18.《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必修1)(1)„„„„„„„„„„„„穆丽

19.《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必修1)(2)„„„„„„„„„„„ 杨淑梅

20.《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必修1)„„„„„„„„„„„„„„„何丽英

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必修1)(1)„„„„„„„梁德娟

2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必修1)(2)„„„„„„佘爱民

23.《盐的水解》教学设计(选修4)(1)„„„„„„„„„„„„„ 刘凤丽

24.《盐的水解》教学设计(选修4)(2)„„„„„„„„„„„„ 吴征辉

25.《盐类水解》教学设计(选修4)(3)„„„„„„„„„„„„„„冯几丹

26.《盐类水解》教学设计(选修4)(4)„„„„„„„„„„„„„崔巧生

27.《盐类水解》教学设计(选修4)(5)„„„„„„„„„„„„„„徐菁

28.《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必修1)„„„„„„„„„„„„„蒋建伟

29.《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设计(必修1)„„„„„„„„„„„„„„张霞

30.《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必修1)„„„„„„„„„„„„„王迎喜

3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必修2)„„„„„„陈云岭

32.《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必修2)(1)„„„„„„„„„„„李萌萌

3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必修2)(2)„„„„„„„„„„„„刘妍

34.《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必修2)(3)„„„„„„„„„„„„黎绍亮

35.《原电池》教学设计(必修2)(1)„„„„„„„„„„„„„„魏建业

36.《原电池》教学设计(必修2)(2)„„„„„„„„„„„„„„关佳琦

37.《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教学设计(必修2)„„„„„„„„„„„„陈楠

二、元素化合物

1.《SO2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必修1)„„„„„„„„„„„„„ 薛菲

2.《氨 硝酸 硫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必修1)„„„„„„„„曹乐

3.《氨》教学设计(必修1)„„„„„„„„„„„„„„„„„„„蒙润林

4.《苯》教学设计(必修2)(1)„„„„„„„„„„„„„„„„赵天宇

5.《苯》教学设计(必修2)(2)„„„„„„„„„„„„„„„„陈莉丽

6.《苯》教学设计(必修2)(3)„„„„„„ „„„„„„„„„„支扬

7.《苯》教学设计(必修2)(4)„„„„„„„„„„„„„„„„芦峰

8.《醇》教学设计(选修5)„„„„„„„„„„„„„„„„„„„„马丽

9.《醇和酚》教学设计(选修5)„„„„„„„„„„„„„„„„„武建宏

10.《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教学设计(必修1)(1)„„„„„„„„„„丁爱军

11.《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设计(必修1)(2)„„„„„„„„„韩竹海

12.《二氧化硅和硅酸》 教学设计(必修1)„„„„„„„„„„„„„赵伟

13.《二氧化硫》教学设计(必修1)(1)„„„„„„„„„„„„宁欢欢

14.《二氧化硫》教学设计(必修1)(2)„„„„„„„„„„„„王成英

15.《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必修1)„„„„„„„„„王萍芳

16.《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教学设计(必修1)„„„„„„„„„„赖方玲

17.《氯》教学设计(必修1)(1)„„„„„„„„„„„„„„„夏志伟

18.《氯》教学设计(必修1)(2)„„„„„„„„„„„„„„„唐忠芸

19.《氯》教学设计(必修1)(3)„„„„„„„„„„„„„„„左嘉平

20.《关于SO2的审判》教学设计(必修1)v„„„„„„„„„„„„刁楠楠

21.《过氧化钠》教学设计(必修1)„„„„„„„„„„„„„„„刘勤暖

22.《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必修2)„„„„„„„„„„„„„张立伟

23.《几种重要金属元素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必修1)„„„„„„吴莹

24.《甲烷空间结构探究》教学设计(必修2)„„„„„„„„„„„葛海祥

25.《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必修1)„„„„„„„„„„„„„廖婧

26.《金属的冶炼》教学设计(必修2)„„„„„„„„„„„„„„蒋广敏

27.《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必修1)(1)„„„„„„„„顾佳萍

28.《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必修1)(2)„„„„„„„„„陈文

29.《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必修1)„„„„„„„„„„劳财一

30.《溴和碘的发现历程》教学设计(必修1)„„„„„„„„„„„王兆怡

31.《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必修1)„„„„„„„„„„„„袁文娟

32.《铝化合物》教学设计(必修1)„„„„„„„„„„„„„„„李先栓

33.《氯气》教学设计(必修1)(1)„„„„„„„„„„„„„„„孙巍

34.《氯气》教学设计(必修1)(2)„„„„„„„„„„„„„„„赵桂芝

35.《氯气工业生产原理》教学设计(必修1)„„„„„„„„„„„郝倩

36.《氯水成分与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必修1)„„„„„„„„„徐东方

37.《氯元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必修1)„„„„„„„„„„„„刘璐

38.《镁的提取及应用》教学设计(必修1)„„„„„„„„„„„„李欢

39.《葡萄糖》教案设计(必修2)„„„„„„„„„„„„„„„„„„顾雪

40.《醛》教学设计(选修5)„„„„„„„„„„„„„„„„„„张燕燕

41.《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张亚

4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教学设计(必修2)„„„„„„„„„„崔之国

43.《生活中的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解明

44.《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1)„„许维媛

45.《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2)„„苏梦冰

46.《双刃剑-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必修1)„„„„„„„„„区晨程

47.《塑料 橡胶 纤维》教学设计(必修2)„„„„„„„„„„„„王晓艳

48.《天然气的利用——甲烷》教学设计(必修2)„„„„„„„„„王新

49.《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必修1)„„„„„„李薇璐

50.《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必修1)„„„„„„„„„„„„„„朱春苗

51.《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1)„„„„„„„„„„„„„„„ 曲涛

52.《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2)„„„„„„„„„„„„„„„高金彬

53.《乙醇》教学设计(必修2)(3)„„„„„„„„„„„„„„„蒋金虎

54.《乙醛》教学设计(选修5)„„„„„„„„„„„„„„„„„郭娜娜

55.《乙酸 》教学设计(必修2)(2)„„„„„„„„„„„„„„刘俊英

56.《乙烯》教学设计(必修2)„„„„„„„„„„„„„„„„欧阳俊杰

57.《酯 油脂》教学设计(必修2)„„„„„„„„„„„„„„„„于佩

5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必修2)„„„„„„„„叶晨

三、其他

1.《“低碳”话煤》教学设计(选修2)„„„„„„„„„„„„„„罗叶蓉

2.《氨合成》教学设计(选修2)„„„„„„„„„„„„„„„„„刘瑶

3.《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必修2)„„„„„„„„„„„„张亮

4.《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必修1)(2)„„„„„„„„赵琳

5.《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必修1)(1)„„„„„„„„„„于瑶

6.《垃圾资源化》教学设计(选修1)„„„„„„„„„„„„„„„„魏来

7.《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抗酸药》教学设计(选修1)„„„„„„„„高磊

8.《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教学设计(选修1)„„„„„„„„„„„刘慧慧

9.《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必修1)„„„„„„„„„„„„„„„任华

10.装备一个小药箱教学设计„„„„„„„„„„„„„„„„„„„陈芳芳

生物化学案例库 篇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要学科, 也是高职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许多技术、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但生物化学内容枯燥、乏味, 难懂、难学, 同时初次接触的学生并不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作用及与临床医学、护理的关系。传统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为此, 笔者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将以知识为中心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教育, 在相应章节中穿插有关临床案例, 使学生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从中领悟到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本文就讲授“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时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加以详细说明。

1 授课前准备

1.1 教师准备

1.1.1 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生要牢记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及其终产物, 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回答与案例相关的问题, 初步具备运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案例有关的本学科及临床医学、护理中的相关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生命的态度, 同时提高其学习、疾病处理和护理能力。

1.1.2 选择和整理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教学案例。在选择案例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是现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是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

(2) 适度性。适度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教师能把握的, 同时也是学生能接受和认可的。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充分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 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应的处理意见, 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进行教学。另外, 案例涉及的知识范畴既不能超越学生课堂掌握的基础知识及课外涉猎的知识范围, 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否则学生无法进行案例分析、解答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 更无法掌握案例教学中的知识, 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受到挫伤。

(3) 典型性。选择的案例要最能反映临床真实情境, 最能说明问题, 最具说服力。

经过精心选择的案例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 所以应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完善、丰富、充实, 以便能更好运用于教学。

1.1.3 布置案例

将案例及分析思考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 要求其做好课堂分析、讨论案例的准备, 并针对案例提出疑问。布置案例的同时将案例的诊断也告知学生。因为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前未学习诊断学及部分临床专业课, 无法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所以案例的诊断要提前告知学生, 使学生有目标地准备资料。

1.2 学生准备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 并通过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准备。

2 课堂案例教学及讨论

2.1 案例展示

在课件中, 用文字和图片展示案例。

患者, 男性, 51岁, 经常因公出差或假期旅游, 频频饮酒, 屡进高粱厚味, 兼之旅途劳顿, 感受风寒, 时感指、趾肿痛, 因工作忙未做检查。每次吃海鲜、饮酒或劳累、受寒后有疼痛感且剧增。数月来, 关节反复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某日饮酒后, 午夜突然因关节剧痛惊醒, 右侧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尤为明显并伴有发热来院就诊。

查体:神智清楚, 右侧踝、跟、指、肘及第一跖趾关节红肿、触痛。

化验:血清尿酸含量0.57mmol/L。

X线:关节非对称性肿胀。

诊断:痛风。

患者入院后经用别嘌醇药物治疗而缓解。

分析思考:

(1) 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升高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 痛风概况及临床特点是什么?

(3) 痛风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4) 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痛风的治疗原则。

(5) 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护理痛风患者。

2.2 案例教学

教师阅读案例, 抓住重要语句“血清尿酸含量0.57mmol/L”导入新课, 解释人体内尿酸是怎样产生的。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进行。细胞中的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催化下, 脱去磷酸生成嘌呤核苷, 后者再经磷酸化酶催化生成嘌呤碱、磷酸核糖。嘌呤碱可进一步转变为次黄嘌呤和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在黄嘌呤氧化酶和鸟嘌呤脱氨酶的催化下生成黄嘌呤, 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尿酸 (见图1) 。

尿酸是嘌呤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血清尿酸含量为0.12~0.36mmol/L。患者血清尿酸含量为0.57mmol/L, 明显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那么引起患者血清尿酸升高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A组:“出差、旅游造成身体劳累。”

B组:“频频饮酒, 屡进高粱厚味。”

C组:“常吃海鲜。”

D组:“感受风寒。”

教师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患者发病前经常酗酒且好吃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类成分的食物, 嘌呤分解过于旺盛, 产生尿酸过多, 引发痛风。另外, 工作压力大、劳累、感受风寒也是诱发痛风的因素。”

说到痛风有学生提问:“痛风概况及临床特点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 由各组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讨论后进行回答。

A组:“发病年龄一般在30~70岁。”

B组:“最易侵袭男性, 男女患者比例可达20∶1。”

C组:“患者多是公司职员、教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

D组:“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也易患此病。”

关于其主要临床特点, 学生回答如下。

A组:“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B组:“开始时常为单个关节红、肿、热、痛与运动障碍。”

C组:“第一次发作常在夜间。”

D组:“首先为拇趾关节, 其次为踝、指、膝、肘关节。”

学生回答很全面, 教师不再补充。

教师提问:“每种疾病都有其发病机制。结合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及终产物, 回答痛风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A组:“摄入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

B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

C组:“血中尿酸含量过多, 当超过0.47mmol/L时, 其结晶尿酸盐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 引起痛风。”

教师总结并提问:“把3组学生的回答综合在一起, 这个问题就回答全面了。患者入院后用别嘌醇药物治疗而缓解, 那么如何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痛风治疗原则?”

学生讨论后回答。

C组:“多吃蔬菜、水果和含低嘌呤的食物, 可减少尿酸生成。用别嘌呤醇可治疗痛风。”

D组回答并提出一个问题:“少酗酒能预防痛风, 但不知其原因。”

A组学生解释:“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加, 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

B组学生补充:“乙醇还能促进嘌呤分解而直接使血尿酸升高, 所以不能酗酒。”

教师总结:“控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 可降低血尿酸, 如多吃牛奶、鸡蛋、米、洋葱, 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胡萝卜、柿子、土豆, 可增加体内碱储量, 使体液碱化, 提高尿酸盐溶解度, 有利于尿酸排出。多饮水同样有利于尿酸溶解和排出。每日饮水量可达2 000~3 000ml。此外, 别嘌醇的氧化产物与酶活性中心紧密结合, 抑制嘌呤分解的限速酶———黄嘌呤氧化酶, 可减少尿酸生成, 治疗痛风。”

教师提问:“知道了痛风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那么对痛风患者该如何护理?”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A组:“不吃或少吃高嘌呤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 节制烟酒, 不喝咖啡。”

B组:“积极减肥, 减轻体重,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C组:“注意保暖和避寒, 心情舒畅。”

D组:“常复查血尿酸, 按时、足量服药。”

教师总结:“痛风患者要‘八防’。‘八防’即防肥胖、防高血脂症、防高嘌呤食物、防酗酒、防剧烈运动、防受寒及过度劳累、防肾结石发生、防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此外, 还要对痛风患者进行痛风知识宣教, 向他们介绍病因、病程、治疗及相关知识, 使其采取相应措施, 更好地防治疾病。”

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嘌呤核苷酸代谢过程、代谢终产物尿酸及其与痛风的关系, 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综合能力。

2.3 撰写综述或总结报告

案例教学结束后,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份综述或分析总结报告, 总结学习内容、学习效果, 畅谈学习心得。

3 体会

生物化学案例库 篇3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库 构建原则

1.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化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能够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护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物质代谢的动态过程,能量转换过程及代谢调节规律,等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普遍反映是难,大部分内容都需死记硬背,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并且由于过程抽象,更是难以理解,因此觉得生物化学“神秘莫测”[1]。因此,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老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如何变死记为活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简介

2.1案例教学法的提倡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使用,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较成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医、法学等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形象、直观、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3)案例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查阅学习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归纳总结,自评与互评,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多方面学习能力。

3.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案例教学示例

在笔者近几年的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备课时精心挑选或寻找创建一个典型的与生化理论知识相关联的临床实例或者生活实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或者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给出结论,巩固相关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生化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1相关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含氮量特点计算。

专业技能: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3.2案例的阅读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6月,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9月,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专家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3.3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加入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含量?问题2: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是怎样测定的?问题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3.4学生阅读案例后根据教师的问题参照教材进行自学

3.5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将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巩固

问题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碳、氮、氧、氢(所有蛋白质都有的元素);硫(大部分蛋白质含有);磷、铁、锌、锰、碘(有的蛋白质含有)。

问题2:蛋白质含氮量特点:任何一种蛋白质都含有元素氮,并且含量恒定,平均为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

问题3: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可以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氮元素的量,然后推算样品中蛋白质的量。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6.25。

教师提供三聚氰胺分子式,提出问题4:为什么加入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学生根据前面三个问题,再参考老师提供的三聚氰胺分子式,能够得出以下结论:三聚氰胺分子中氮元素含量较高,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氮元素的量,然后推算出的蛋白质含量,这样得到的蛋白质量要比实际含量高。

教师内容延伸补充:色谱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能够避免三聚氰胺的干扰,这样三聚氰胺的添加就无增加蛋白质含量的意义了。

学生思考讨论:工作中诚信、道德的重要性。

4.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原则与价值

4.1建设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锻炼与培养。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需要大量案例进行支持辅助,因此建立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库成为目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紧急任务。

4.2案例教学库的构建原则

(1)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案例是为了辅助教学过程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3],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成为课堂上的消遣故事。

(2)生物化学的教学案例应尽量来源于临床实践。其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应该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服务。因此案例的选择应该紧贴临床实践和生活实际,能够体现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案例库应该系统编排管理,方面教学查找与使用。在完成大量案例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后,案例库的建立完善重点工作应是案例的编排和管理,为了管理和使用的方便,对收入案例中的案例进行系统整理,建立规范目录,最终成册。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案例库进行教学网络建设,实现案例库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的功能,使案例库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4.3案例教学库的作用与价值

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库的建立能够起到教学中长期使用、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不仅能够指导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作为一个范本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慧,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138-139:249.

[2]卓少元,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9-140.

生物教案案例 篇4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而水又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本章教材从多角度使学生深刻认识绿色植物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作用。本节教材虽不是本章致使的重点,但却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因此,我对本节教材作了如下处理:①通过设计科学探究实验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掌握水对植物体的重要作用;②通过对比讨论、分析、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些又为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2.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的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2)通过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从中体会合作的乐趣。

3)通过对小麦不同时期需水量的分析,不仅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探究导训”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教师“导”学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学习的能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的素养。

(四)课前准备

1)实验用具:课前教师准备好植物的六大器官食物。其中种子有萌发的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火柴、酒精灯、试管等。2)教师课前手机资料制作课件。

3)小调查:课前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进行“我国部分地区植物分布与环境因素关系”的调查。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和精密额图片,并朗读)“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来自大气的降水和蕴藏在底下的地下水,你知道水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多数学生能想到谁是生命支援)。如果没有了水,地球上能否呈现出片片绿茵,农民的脸上还能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吗?(让学生在诗般的语言中进入教学情境)。

【观察】教师展示两枝康乃馨花:一支插在有水的瓶中,另一枝在没有水的瓶中,先请学生观察,然后层层设疑,这两瓶花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引出课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过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也就是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植物没有水为什么会死?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那么植物的体内有没有水呢?如果含有水的话,含多少?水以什么形态和形式存在与植物体中?植物饿含水量相同吗?植物用水干什么?水对植物有影响,植物对水有没有影响呢?

师:大家的问题提的都很好,而且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我们不能一一解答。肯定地说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那么他们的体内肯定会有相当多的水分。对于这个问题能否进行试验探究呢?

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以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着从自带的水果和蔬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师:刚才同学们所探究的都是从果实、茎、叶、根中发现水的,那么干燥的种子里有没有水呢?

生:(学生各抒已见,意见不一,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如果有的话,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生:提出探究方案,教师修正补充。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面我们就以多提供的方案来进行验证。(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并情调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如:①均匀加热;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其他同学;③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等。)

师:通过实验的探究我们了解到,水在植物中无处无在,水在植物体中的分布是否均匀的呢?哪个器官的含水量多,哪个器官的含水量少?不同植物的同一器官内含水量相同吗?

生:(学生表达看法,并举例证实自己的观点)

师:科学家们也得出了和你们一样的结论,并通过实验得出了各器官的含水量的数据。(大屏幕出示有关的数据,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问题的理解。)

师:可见,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那么,这么多的水对植物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激发兴趣,启迪思考)

生:(联系生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水的作用)①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②是植物体吸收和运输物质的溶剂;③保持植物体的固有姿态。师:下面我们就以小麦为例来分析,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水的需要量。问:你知道小麦y一生中要经历哪些时期吗?这几个时期的顺序是按什么排列的吗?(多媒体展示课件)生:(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答案)动手动脑,用计算器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的需水量,用水彩笔以直方图形式表示。投影展示,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鼓励性点评。

教师:从自己做的直方图中找出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并谈一谈从该训练题中所受的启发?

生:(学生发言,树立尊重科学,脚踏实地的思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地理知识谈一下,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否是均匀的呢?这对植物的分布是否有影响呢?(出示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生:(以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水分布不均匀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师:通过资料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水是否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呢?(可以以泰山山顶和山底植物分布不一为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引出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光,温度等)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实验和讨论分析,我们领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还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同样人和动物的生活也离不开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如今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断的在减少,只有保住水,才能保住植物,保住动物,保住人类,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点评】初中的学生的思维特点虽说是抽象思维发展较快,但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导入新课时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的步步设疑,层层深入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实验和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教学案例 篇5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能够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明白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代替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B.无水酒精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②CH3CH2OH③CH3CHO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能够用化学方法合成,也能够由淀粉经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能够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代替反应)

五、学习目标:

1、经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经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明白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经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必须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资料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经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能够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经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经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一样,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忙学生理解。

结论:经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资料及前面章节资料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可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本事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经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明白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代替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经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忙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6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 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 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化学中考分数只有50分,所以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我感觉到压力好大。学生不要学、学习枯燥,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但是,明知是苦,也要发挥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品质培养案例 篇7

一、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兴趣 包括: 观察型兴 趣→操作型兴 趣→探究型兴趣→概括型兴趣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 其中前两种兴趣是暂时性兴趣,它们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第三种兴趣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属于稳定兴趣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全面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方面。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及其性质》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案例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属于危险性药品,在进行性质实验探究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前要提示学生使用腐蚀性药品时, 注意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师:在做实验时,我怎样才能防止浓盐酸或浓硫酸沾到衣物上呢?

生:“穿上防护服”,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白色防护服穿上。(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穿白大褂 , 所以学生会非常兴奋和激动。 )

师:将一瓶浓盐酸小心打开瓶盖,学生请仔细观察瓶口,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瓶口有白雾产生。

师:瓶口产生白雾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白雾更明显,更猛烈一些呢? )

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可以尝试对着试剂瓶的瓶口用力吹气。

师:这个主意挺好,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完成这个心愿呢?

生:对着瓶口吹气,产生大量的白雾。 (大家兴奋不已)

师:这位同学表现得积极、勇敢,希望其余的同学也能踊跃参与,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现。

在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 同样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把木条、纸张等有机物碳化,将木条沾上浓硫酸,木条立即变成黑色,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到白纸上,发现纸张变暗,怎样提高反应速率呢?

生:用酒精灯提高纸张的温度。

师:哪位同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呢?

生: 将滴有浓硫酸白纸小心水平放到距酒精灯外焰上方10cm~15cm处 ,在白纸上面滴有浓硫酸的地方立即变黑 ,甚至烂掉(学生观察到上述现象时,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可思议,顿时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水制碱》这节课,教师结合实验讲述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

案例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学习海水“制碱”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氨碱法”的工艺流程,了解到“氨碱法”的许多优点。但是,“氨碱法”存在明显缺点:回收氨气时产生的氯化钙会污染环境。有没有办法解决氨碱法的缺点呢? 怎样解决呢? 它是由哪个国家的化学家解决的这个难题? 投影展示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图片和生平事迹, 然后学生阅读: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发明“侯式制碱法”,他曾在美国留学八年,严谨治学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国极为落后的化学工业,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深入研究和革新制碱工艺,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他要求所有的实验都做到30多遍,这种做法一开始得不到他人理解,认为反复实验几十次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事实证明,大部分实验要经过20多次实验,其实验数据才能稳定下来,这样获得的数据才是准确和可靠的, 侯德榜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侯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侯德榜创立世界领先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制取碱的纯度高达98%以上,为祖国争得荣誉。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想,并以《侯德榜感动了我》为题,进行即兴发言。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热爱祖国、献身化学科学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和自觉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比天资聪慧更重要, 原因是所有的创造发明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实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下是借助《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尝试。

案例3酸碱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师要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巩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 教师往往把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低,而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高,当把盐酸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 仅需要大约三五滴盐酸溶液,溶液就会由红色变成无色。这样,尽管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由于缩短了实验时间,因而不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

教师应按照实验要求的浓度,配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然后学生将稀盐酸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滴一滴盐酸,然后搅拌溶液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并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学生慢慢操作大约需要加入25至30滴盐酸时,溶液才会由红色变成无色,当溶液变成无色,立即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学生非常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地滴加和搅拌,能够磨炼学生的耐性和韧性,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积极地改进和创新实验, 有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净化天然水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是分步进行的,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组装一体装置,学生兴趣会大大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装置或药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现行教材中利用的药品是铜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个实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推拉活塞的次数较多、活塞的摩擦力较大等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整套装置组装简单,操作简便,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准确。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 ,将其中一支装满硫酸铜溶液,塞上橡皮塞,取下橡皮塞把液体倒入量筒内,测得具支试管的体 积约为50m L;(2)将足量的白 磷放入具 支试管中部,塞紧带气球的橡皮塞,赶尽气球内的空气,连上胶皮管,夹上弹簧夹, 胶皮管的另一端放入量筒内, 在试管中部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白烟;(3)待反应结束稍等片刻。然后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装置完全冷却后,量筒内的硫酸铜溶液被吸入具支试管,取出胶皮管,然后读数,量筒内液体体积约为40m L,显然液体减少10m L,由此证明空气体积的1/5是氧气。

借助量筒量取具支试管内气体减少的体积, 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利用白磷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仅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进行,便于实验操作;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量筒,不仅有利于观察实验,而且能够吸收白磷蒸气,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和优化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设计或装置,增强实验创新意识,增加探究性实验,更换或替代实验药品和器材,注意实验的环保型和节约型,在没有经验的地方积累经验,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摸索答案。

摘要: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既重视对学生实验知识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化学实验品质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科学品质,包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科学精神等,将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认知系统的建构和发展,加强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形成教学新理念,如何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对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及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高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 篇8

1.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上海高中高三年级化学高考的复习课“氧化还原反

应”。氧化还原反应属于高考中的必考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微粒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两面性,逐步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科育人价值

在教学中,学生不但记住了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且学会超越事实进行思考:能够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把理解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够系统地建构化学观念进而达到对关键性知识内容

的掌握和理解,使知识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

【观点提炼】

作为化学教师总是希望我们的化学教育要让学生多维度地终生受益,进而让我们的环境和社会也从中受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呢?是我们传递给学生多少个化学知识点吗?问问已经毕业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只要他们不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对于中学里学的这些化学知识早就被彻底地遗忘了。那么我们经过中学的化学教学到底想让学生拥有什么?其实就是通过化学教学慢慢形成化学的核心观念。

核心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而化学核心观念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他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认识。

此案例是学生通过对化学学科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反思,进一步形成知识层面的化学核心观念——微粒观。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体会着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到微粒之间的对立统一:氧化剂和还原剂必须同时存在,同时也体会到在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时微粒之间总是强作用代替弱作用的。当然就氧化还原反应本身的社会价值,它对生产生活问题的解释和充分利用实际又充分体现了价值层面的核心观念——发展观。其中,微粒观更为显性,是化学学习的最直接目标。而价值层面的观念则较为隐性,但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容忽视和淡化。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个案例中化学的两大核心观念的充分渗透,既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有了确切的理解和感悟,又让学生体会到的是这一知识背后学科的内涵和教育的价值,对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上一篇:爱,离我并不遥远作文下一篇:恭喜开业祝福汇总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