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024-12-26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精选8篇)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篇1

如何提升就业能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压力。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后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必须的就业能力。所谓就业能力,是指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个体就业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就业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二是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处身于竞争激烈的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认为大学生要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正确的认识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只有全面的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频向多元化、利益化。普遍信奉个人主义,只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意识,注重索取;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地生活。乐于享受,懒于奋斗。就业能力的缺失,成为目前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客观掌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强化优势,改进不足,使自己能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处于有利位置。

我认为就业能力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二、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

2.培养待人宽宏大度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能谅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

3.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少不了接触各方面的人,如不能应对自如,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分地与人交往,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提高和完善的一种能力。

三、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独立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年轻的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身、立世、立业的本领。

四、自我能力:

1、信心。职业院校不少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职业学校及自己缺乏合理的认识,导致自我的未来缺乏必要的信心,自暴自弃。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只要用心学习,刻苦训练,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忠诚。任何一家企业,宁可要一个对企业足够忠诚,哪怕能力差一点的员工,也不愿意要一个能力出众但却朝三暮四的员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体现在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呼吸,荣辱一体等方面。这样的员工,不管老板在不在现场,都能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对企业有归属感,他的忠诚,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

3、团队精神。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是属于团队的,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关系氛围中,个人的成长会更加顺利。我们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才能克服更大困难,获得更大的成功。

4、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的一线岗位工人。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就是专业技能。在企业里,谁掌握的专业技能高,谁完成的工作好、快,谁就是有本事,谁就能拿高工资,谁就能有发展。

5、吃苦耐劳。吃苦耐劳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职校生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及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进入企业后,叫苦连天,甚至放弃就业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同学从小在家就不干活,不愿干活,在学校实习时不刻苦训练,进入企业后怕脏、怕累、怕时间长。可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不需要吃苦受累,同学们对就业后的工作要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要懂得和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和境界。

6、学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学习,不积极思考,接受不了新知

识、新技能,也就没有什么潜力可挖,无发展可言,甚至会失去工作的机会与岗位。作为一名职校生,不管你现在身处校园,还是走上社会后成为一名职业人,一定要牢固树立在“学中干,干中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思想。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大一的时候我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那时我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大二,随着专业课程的步步深入我也渐渐了解了这个行业和以后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营销会是我的长期目标,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所谓竞争,就是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各种事物对生存权利的争取。竞争必然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任何置身于竞争环境中的人总是要争取优胜,避免淘汰。竞争还必然推动优化,使参与竞争的个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所谓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敢于独辟蹊径,创造出新的产品、开辟出新的职业领域。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一个人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企业变革,个人工作的不断变换,迫切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观念,具备创业能力。据有些地方的调查,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甚至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仍然有一部分人待业或失业。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观念与创业能力。

(二)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

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合作观念。同时要求人们摒弃过去那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传统的职业选择观念,适时地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要求。

职业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变通性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机械组配,同一个体可以适应两种以上的不同职业,同一种职业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个人担任。个人一生中面临着职业的多次改变,同时,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即使是传统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

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必须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作为个性倾向的重要内容,它创设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支持人们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人们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兴趣,他才能敬业乐业,在职业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眼界开阔。如果一个人兴趣比较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和科学家具有极其渊博的知识,这与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分不开。广泛的兴趣,能使人摆脱狭隘的职业观念,拓宽职业视野,在人们面临职业转向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并作为必要的心理动力,从情感上给予肯定和支持,有利于人的职业适应。相反,兴趣过于狭窄的人,由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太少,不仅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而且一旦得不到或失去他们感兴趣的职业,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可以说,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知识越丰富,他在事业上的选择性就会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广泛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四)重视能力补偿

职业适应最关键的心理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如果能力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符,人的职业适应性就越强,反之则弱。但是,人还可以通过能力的补偿效应来增进人的职业适应性,尽量使活动不受影响。

这种补偿不仅发生在不同能力之间,而且表现在气质与能力、性格与能力和个性的积极性与能力之间的互补互替。如“勤能补拙”就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说明人可以培养兴趣而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五)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亲睐。

(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紧张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心理压力,加上工作的繁重,从而导致人们精力不足、体质较弱和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许多现实事例表明,生活中的挫折、紧张的工作、现代化都市生活使人的心理大为紧张而出现身心疾病。不少人被抑郁、焦虑、紧张、自卑、怯懦等情绪所苦。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从事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和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身体的强健主要是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机能,保持体态健美,可以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心理的健康主要依靠自我的调节,依靠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的调节、完善,使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以后我们会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我的各方面能力。适者生存,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才能在走入社会后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分析

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存在着身体机能、性别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问题, 使其在市场化、国际化下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就业面临重重困境。

1.贫困家庭大学生

当前, 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有很多。首先, 大学生不仅是参加本地的招聘会, 有时还要到异地参加招聘会。贫困生由于家庭困难, 很难做到参加多个城市的招聘会, 失去了许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其次, 由于社会关系资源的缺乏, 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在当前我国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对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笔者对黑龙江某大学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得出数据, 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越高、而无良好社会关系背景的贫困生就业相对困难。大多数来自城市社会底层和农村的贫困大学生, 他们在既无关系又无后台情况下显然处于就业弱势地位。贫困大学生在签约时间上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

2.女大学生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笔者对黑龙江省某大学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进行了专题调查, 结果如下: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曾遭遇性别歧视, 有44.4%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被调查者指出, 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公务员考试面试阶段, 也是男生占有绝对优势。这种性别差异在工科院校和专业尤为明显。很多学业优秀的女生因为性别原因竞争不过各方面比她要逊色的男生。很多愿意从事技术工作的女生无奈放弃本专业, 改为营销、管理、文秘工作。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 除了就业率的差距, 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低于男生。有10.3%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所以, 就就业数量和质量上看, 在大学生就业中女大学生是弱势群体。

3.学业成绩不理想大学生

在就业中, 很多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看毕业生自荐材料时, 重点看的往往是毕业生的成绩单、英语四级证书和计算机证书。用人单位大多重视外语的学习能力, 一方面是是单位业务的需要, 另一方面, 如果一名大学毕业生连四级都没过或者挂科太多, 也说明他的个人能力有问题, 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 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

4.缺乏沟通交往能力、性格存在问题的大学生

笔者对北京几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电话调查, 调查内容是关于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中注重哪些方面, 结果顺序如下:道德品质、心理状态、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性格、专业知识的掌握。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性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所以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 擅长交际、性格活泼成为就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毕业生相对而言失去了这个砝码, 构成了另外一种弱势。

5.自然情况存在缺陷的大学生

在就业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用人单位得知所要录用的大学生患有乙肝等疾病时, 会马上与该生解除协议, 有些单位也会在签约时有明确标注。患有身体上疾病的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此外, 还包括身高较矮小, 外表平平的学生。很多单位就这样剥夺了自然情况存在缺陷大学生的竞争机会。

6.非重点大学的大学生

由于名牌、重点高校具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 相反, 那些毕业于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就明显处于弱势。如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接受“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或“985”、“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 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生的偏好就剥夺了普通、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 使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找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让学生苦恼不已, 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处于就业的劣势。

二、弱势群体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就业能力。

大多数学者认为就业结构是由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的心理结构, 同时意味着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将是长期持久的, 不断变更的, 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文化的不同而变迁。

笔者在走访北京、哈尔滨等地的十余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招聘大学生的调查, 结果如图: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

1.加强优势教育, 提高就业自信心

对学校而言, 如果要让大学生在就业时克服缺乏自信的弱点, 必须实施自信教育, 即优势教育。让弱势学生在比较中找优势, 在学习中积累优势, 在实践中展现优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认真进行生涯规划, 树立目标, 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有了动力才会有持续的行动, 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而没有行动, 肯定无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一旦有了自信心, 弱势大学生, 在就业时就会增强竞争力, 就会实现就业。对弱势群体的学生要采取贷款、勤工助学、心理辅导等相应措施, 解决其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改变不良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 改变自我, 促使其集中学习时间和精 力。为学习勤奋但方法不当的学生, 举办学生学习经验介绍会或学习方法交流会以及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等办法, 帮助差生掌握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制订和落实弱势群体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要善于挖掘弱势群体的的特长, 结合周围的环境, 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 确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目标, 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尽可能利用多种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 为成功就业做准备。

3.建立适合弱势群体的培训机制, 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所限, 导致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因此, 各大专院校不仅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 而且也肩负着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任务。针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学校应建立合理、实际的就业培养机制。一要帮助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树立职业无优劣、地区无差异的思想;二要培养适合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 使他们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三要确保就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现阶段的需要, 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就业优势。

4.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共同开发弱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对弱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 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才有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共同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 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这有利于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把这些就业能力技能融入到课程设置中, 从而使弱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其次, 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到高校任教。用人单位作为实践者和管理者, 能够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实际帮助和指导, 有利于弱势大学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 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再次, 与用人单位合作, 让弱势大学生有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通过到用人单位见习和实习, 大学生不仅可得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展现自己就业能力的机会, 也可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 调动了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另外, 用人单位通过大学生见习和实习, 对大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了认识和了解, 能够更好地从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员, 节约和减少了招聘成本。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 增加了弱势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也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李静.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2) .

[2]宋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探析[J].人才开发, 2009 (1) .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篇3

关键词:中职;药剂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一、引言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而中职药剂学专业作为培养优秀药剂人才的重要专业,其培养质量如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实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即是说,在该种导向下,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其中的药剂学专业亦是如此。因此,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提升中职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二、当前我国中职药剂专业教育的现状

1.忽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中职药剂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都在关注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并没有对学生技能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知道,中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内容,再加上有些中职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實训场地等,有些知识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来进行。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显然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相背离,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再加上有些理论课程与中职药剂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通常情况下,中职药剂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内完成,而该专业相对而言又是一个成本投入较高的专业,需要种类繁多、精密度很高的实验实训仪器。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资金,使得药剂专业本身的实践教学设施缺乏,基础较差,而且很难与现代教学改革相适应。因此,正是由于药剂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3.中职药剂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在中职学校开设药剂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也仅是近些年才开始进行扩招,而随着不断的扩招,师资力量也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即使学校引入了相应的教师,很多也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更没有一线生产的工作经验。而正是由于他们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理论而讲理论,这和中职药剂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

三、提升中职药剂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端正就业心态,科学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受到我国政策等的限制,到医院药剂科工作的中职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很多毕业生也许只能在医药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中工作。因此,首先需要帮助中职学生端正他们的就业和择业心态,从而让在学校都能够明白自己的就业方向,这也是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对于刚踏入中职学校大门的药剂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未来将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同时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让学生从入学就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

2.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课程设置对于中职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方法来达到相关目的。由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突出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同时学校还需要根据当前药剂学发展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比如,随着药剂学新的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教学内容要更加突出先进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旧的内容进行淘汰,增加新技术应用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掌握到接近于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3.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体系

药剂学和其他专业相比,其特殊性更加明显,其实践性更强,和生产的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而且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坚持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出来。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强化他们专业知识体系的目的。目前在中职药剂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PBL教学法、例举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等,在实践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方法混合使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药剂专业知识体系,为提升其就业能力打下基础。

4.提升就业意识,增加药剂专业成本投入

针对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必要的药剂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相关学校应该提升对药剂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视,适当增加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资金状况购买相关的先进实训设备,从而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条件,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适当提升对药剂专业教师的准入制度,对一线经验适当加高要求,当应聘教师达到了相关的考核标准之后,才允许其进行执教,以保证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桂存,张辛,周剑涛,汪翔,李学靖,段继华. 中职药剂专业实践技能评价体系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8:27-28.

[2]张春玲,武昕. 中职药剂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初探[J]. 卫生职业教育,2011,06:45-46.

[3]叶桂存,蒙利华,周剑涛,李学靖,汪翔. 中职药剂专业实践技能标准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0,06:119-120.

[4]杨怀瑾.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2,08:45-47.

[5]廖禹东,谢癸亮,郭忠.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构建中职药剂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J]. 职业,2014,17:100-101.

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篇4

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1.改善自己的外部形象。首先要提升与别人交际的形象,人皆有爱美之心,对于着装整洁、外形姣好的人自然就亲近三分。所以,告别脏兮兮的衣服和油乎乎的头发,并掌握一些着装的基本搭配技巧、姿态和眼神的控制技巧,让自己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2.多看书,多学习,这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通过学习,能让我们掌握很多的理论知识,帮助我们运用,可以看看为人处于与人际关系方面比较不错的书。要做好笔记。

3.学会去运用自己的知识,知识不运用永远都不是知识,把自己懂的行出来就好了,另外要学会观察那些人际关系不错的人的交往方式,向他们学习。

4.学会去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别人开展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真诚们,大方,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你的真实,不做作,不要为了从别人那得到一些东西而去谈恋爱,而要先学会付出。

5.平时多联系,然后一起出去玩玩,男生可以一起打打球,运动一下,女生可以一起逛逛街,让你们之间的交流多起来,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广泛。

6.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要好起来,就要学会宰相肚子里面能撑船,少一些对朋友的嫉妒,不要因为自己周围的人比较好,就会嫉妒对方。嫉妒会让人远离你的。

7.学会去赞美,夸奖,鼓励对方,做一个倾听者,当和一个人在交流的时候,能够做到一个倾听,让对方多说,也能够很好的开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的。

8.自己要学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首先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了,别人看你才会看到阳光,看到乐观,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会感觉和你成为朋友会很快乐。

9.勇敢一点,踏出去。交际能力要提高,如果不能够勇敢的走出去,是很难的,这个我们要学会在平时的时候,在课堂上,或者在公交车上。周围的人,你都要敢和别人说一句话,并不是搭讪,就是去打一下招呼,然后告诉别人,自己比较内向,现在正在学习和陌生人打招呼,希望不要介意。

10.多些微笑,少些威严。有些是因为比较严肃,比人看起来,这个人就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很难和他们开玩笑,人们在一起有时候就是想快乐的,因此,我们如果是那种比较严肃的人的话,我们就要学会多微笑一些,让别人看到你的微笑,而不是威严。

11.经得起玩笑。还有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有时候开玩笑会不注意,如果自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的话,那在朋友一起说话的时候,或者就是在交往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自己对于哪些事情比较敏感,给他们提个醒。或者自己要想想自己需不需要一直这样,能不能对于别人的玩笑也可以很好的面对。

12.大度,乐于帮助。朋友在一起玩耍,不要总是斤斤计较,锱铢必较,那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太小气了,什么都计算的这么的清楚。要想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这点也要学会做到大度一点。

13.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这些是扩大自己的交友圈的必备知识,因为只有自己懂得多,比人才能够和你说到一起,自己也知道别人在说的是什么。提高交际能力,就要平时的时候多看看书,积累知识,把自己学习到的学会运用,而不是一直藏着掖着。

14.要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会让你自然而然的打开自己,当自己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会让自己很轻松,通过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会让自己的交际范围扩大,也能让自己学会人际交往。

15.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与面对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吗,我们说说出来的面对一件事情的观念就不一样,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会让比人对你充满了好奇,都会主动的来和你交往,想从你这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是这个独特思维不是钻牛角尖。

16.学会创造话题。不能所有的话语都是一直等着比人说,然后自己就是听众,当然,倾听很不错,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多说,毕竟交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多说,学会和比人说话,这样在和比人交流的时候才不会冷场。可以关注新闻动态,了解热点新闻。这样,就能增加很多谈论的话题。

17.坚持不懈。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离开坚持,如果我们真的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就要学会面对,学会坚持,肯定会遭遇到很多的冷落,遭到很多的挫折。但是,要明白自己为了什么,不要放弃,我们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好了,多总结自己的不足,一步一步的改正自己,多问问别人,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接纳。

18.向社交能力强的人学习。身边不乏一些能说会道的人,自己要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如何打开话匣子的,并多多交流请教,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19.与人交流时专心地听对方讲话

不管谈论的话题是什么,都要专心地听,而且要用点头、保持目光接触、提出自己疑问等方式告诉对方自己在专心地听。一方面是尊重对方的一种礼貌,另一方面也是赢得对方的一种重要手段。

20.事后评估自己的表现

每次人际交往活动结束后,要积极回想发生过的事情并以此来评估自己的表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与优化,一次次评估反馈,一次次改进优化,这样时间不长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1.如何快速提升你的职场社交能力

2.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3.在职场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

4.如何提升自己的人脉

5.职场中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6.如何提高职场上的社交能力

7.如何提高职场社交能力

8.职场菜鸟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

9.怎样提高社交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篇5

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最高成果,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可靠手段。在认识高度发达、意识能动性高度发挥的现代,掌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性质,对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

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

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是要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极端重要性,而不是要拿来代替它的“物质观点”,“能动观点”。承认了实践,就是承认了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否认外界物质与意识,作为物质的客观相对独立存在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那么我们怎样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首先,要强化的学习意识,切实做到想学、真学、能学。其次,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切实做到会学、学好。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学。要克服“工作忙没时间学”的思想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绝不找借口”,不能强调忙而不学。学与干是一对矛盾,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做到“两促进”、“两不误”;第四,要重视知识的更新。目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的保鲜期”相应缩短。对于学习来说也应与时俱进,既要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地增长知识,又要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首先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要善于阅读书本。有字之书,是我们平常说的用文字记载的知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上记载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要在阅读有字之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所阅读材料的内容,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

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一要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二要自觉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善于运

用“他山之石”“攻玉”。再次,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打造钻进去、跳出来的能力。一方面要专心致志,用功夫去阅读书本知识,寻求“真知”。学习不能“撒芝麻盐”,要“打深水井”,切实深入进去,甘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徜徉,并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消化吸收,变“他知”为“我知”。要在学习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挖掘反映对象的本质,乃至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在了解、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书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另外,要善于理论创新。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

运用所学知识不是照抄照搬,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灵活运用,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使自身的工作得以提高和升华。

“选择比拼搏更重要”,其实质就是认知;没有正确的认知,不可能会有正确的选择。假如,我们选择的人生之路通往“地狱之门”,那么,我们越努力拼搏奋进,我们就会越迅速地接近灾难。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实。而古往今来由于愚昧导致的人类灾难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类历史,可见不能“独善其身”的人,也就无法解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等于盲目地运动于危机四伏的人类世界,其后果不言而喻,其感受可想而知。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恰如来到公交车站,通向四面八方的汽车目不暇接。我们上车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些车开往何方,否则的话,搭错了车就是走了弯路。尽早明白过来可以尽早下车,再去从新选择理想 的班车。而一生稀里糊涂的人,最后到达的终点一定是他不想去的所在。更何况生命何其之短暂,大多数人在幡然醒悟后才发现青春已经不在,继而遗恨终生。细心观察这种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比皆是,因此,不可不察。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篇6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还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结构 提升途径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沟通能力的提高。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第一,重视口头交流技能。鼓励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自信心。第二,高校要多组织各种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班会、信息咨询。第三,学校开设“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等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

4.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调适力、情绪调控能力、抗压力、抗挫折能力等。高校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现实,承认并正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深化心理辅导的内容,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分别采用面谈、心理讲座、心理测验和团体训练、就业指导选修课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第二,学校可以请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优秀毕业生作就业报告,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现状和信息,学习成功案例,转变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克服恐惧、自卑、从众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提高心理承受力,打破传统意义上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就业思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就业的挑战,提高抗挫能力。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治疗室,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值班坐诊,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方便。

5.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设置“组织管理学”这门课程,而且要配备有良好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引导学生注重组织管理知识的学习。虽然组织管理能力是在一定经验的积累下动态发展的能力,但是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前人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第二,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首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锻炼的机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参加干部竞选,利用干部这个平台,组织好各种活动,敢于承担责任,积极锻炼自己,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位都可能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学习和锻炼。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如果自己不是学生干部,想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话,就要善于观察,向别人学习。当班干部组织活动时,不要漠然处之,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班干部组织好活动,并注意学习组织的方法,关注产生的效果,活动后积极进行总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如一场球赛、一次郊游、寝舍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这样,经过积极主动的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同样能得到提高。

6.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和个人成才,学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发展情况。第一,要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广播、板报,网络等宣传手段宣传何为团队精神,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以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或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事例展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向大学生讲授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第二,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拓展训练、创业构想、专题研讨等能发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集体就是一个团队,许多工作都需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个体价值的体现也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体现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活动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团队协作的激情和热情,使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在需求。

(二)大学生专业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专业性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关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途径,以往的许多研究文章都论述得非常全面和详细,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1.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课堂集管理、传道、授业、解惑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正规的载体。学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讲座,注重将职业道德贯穿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的始末,不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自己专业需要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并通过案例告诉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危险性以及各种职业道德楷模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从而使学生强化对自己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如在师范类的“教学论”课程中可进行师德教育,在医学类的授课过程中贯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等。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其显著特征是穿透力强、作用面广、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高等学校的相关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录像,请一些职业道德标兵畅谈自己的体会,举行专题讲座,开展讨论等,积极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环境。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占领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篇7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 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 (ILO) 指出,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有诸多要素, 笔者结合管理学泰斗罗伯特·卡兹提出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管理技能 (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的划分, 认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重点评价五个一级指标, 分别是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其中个人素质包括身心健康、敬业精神、形象气质、道德与诚信和竞争意识等;人际技能包括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等;概念技能包括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技术技能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能力等;知识水平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基础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成绩和英语应用能力等。

二、弱化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

1. 专业能力不足。

用人单位对能体现经管职业特征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要求很高, 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不愿从基层做起, 眼高手低;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直接原因。

2. 实践能力低下。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经管类大学生时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希望所招聘的大学生一上岗就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然而, 一些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 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 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 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结果眼高手低, 实践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与不足成了经管类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软肋。

3. 人文素质不高。

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而许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 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较差, 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经管岗位的需要和要求。人文素质欠缺, 成为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 高校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 办学思路出现偏差。

高校的办学方向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 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办学战略高度。

2. 学习评价导向不科学。

很多高校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是一样的, 都是侧重于以课程考试分数来评价,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指引, 致使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课程学习与考试上,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 而是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 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经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适应性。不重视实践环节, 或在经管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 高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高校就业指导的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应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但一些学校没有将就业指导纳入一项系统工程, 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甚至进入误区。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导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招生工作、甚至与学生工作合并办公, 多数院系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甚至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活动场地;二是指导内容不到位。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 以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与政策、组织毕业生参加双选会和签合同时盖盖章等;三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应聘技能与技巧的培训与指导, 忽视与校外就业培训部门、企业的横向沟通与合作, 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经管岗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四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 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积累、管理能力培养这一重要过程被忽略, 注重高年级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 忽视对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三、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一) 全程化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全程化的工作, 不仅仅是就业信息与政策的指导, 更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择业技巧等的教育和引导, 还包括对经管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和相关教育培养等。就业指导贯彻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从一年级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接受分级职业指导, 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经管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以及成为一名经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要求,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侧重塑造和完善自己,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专业特长与技能;对毕业班学生则侧重于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 积累就业经验, 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员工就业能力需求进行跟踪调研, 编制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量表, 定期对本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测评, 找出差距, 让学生明确需要提升和完善的方向。

(二)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经管类高校的办学方向应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侧重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将其中的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设计为“宽基础”课程, 而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具体经管工作岗位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设计为“活模块”课程, 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活模块”课程深入学习。该课程模式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 以社会实际需要的经管专业职业技能为导向, 着重培养经管岗位的关键能力, 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高校要关注用人单位对经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需求情况, 灵活调整课程模块和教学方法。

高样要用好校外丰富的资源,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 这样才能随时获悉用人单位对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高校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给学生上课, 有利于经管类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很多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这些培训中心的课程很多与就业能力有关, 如果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接受培训和学习, 将对其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益处。

(三) 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 提高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经管类专业学科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需要更多地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因此, 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经管专业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的地位, 加强经管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加强经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让学生在实验室体验企业运营过程和沙盘实战模拟, 增强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培养。经管类院校应突破传统的完全校内训练的教学模式,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经管实践基地, 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ERP沙盘模拟对抗赛、“挑战杯”创业比赛等经管专业竞赛、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成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四) 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在一个面向企业的调查中分析发现, 用人单位在评价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看重的指标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道德与诚信、专业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出人意料的是课程学习成绩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得分都不太高, 这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课程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迥然不同。因此, 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共同努力。社会大环境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根系与繁枝的关系, 只有根系发达, 一棵树才会枝繁叶茂。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淡化专业界限, 厚基础, 宽口径, 更好地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经管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经管学科竞赛、企业经营模拟、企业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经管类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 必须强化认知训练, 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自我调节, 全面提升其个人素质及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2)

[2]白剑宇, 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3]Fugate M, Kinicki A J&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65) .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市场调查对策建议

一、社会调查简介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不仅扩展到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各种行业,还渗入到零售业的各种业态中。近几年,胶东半岛地区连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许多国际连锁巨头,如沃尔玛、大润发等,也纷纷入驻。这种迅猛的发展,造成了对连锁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连锁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熟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济制度,掌握心理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连锁经营与管理的操作技能。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我们2011年下半年进行了专业社会调查活动。该项调查活动历时2个多月,参考了全国范围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连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我院2007、2008级部分毕业生、全国各大连锁企业。发放问卷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1.人才需求类型与岗位

问卷收回后,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研究发现,目前连锁企业需求量最大的人员类型与岗位排在前三位的岗位为:门店运营人员、管理人员、物流中心营运人员,各占比重为72.5%、47.5%、30%。

在门店运营人员中,以下两个岗位成为热手:

(1)生鲜部门人员成为热手。生鲜部门是超市中最具特色的部门,包括蔬菜、肉类、海鲜、面包、熟食等部门。生鲜管理是大型商业超市营运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鲜营运的特点是难度最大、跨度最大,专业性最强。对整个超市而言,起吸引客流、建立整体商场形象的作用。如何做好生鲜管理,一直是众多营运管理者所面临的课题。这就要求生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鲜度管理、营运计划、订货与质量控制、储藏加工与陈列、销售、损耗控制、毛利以及生鲜盘点等有深入的了解。

(2)前台收银部门人员成为热手。超市中什么部门最能体现营运标准化?那就是收银。收银是营运的最后一个商品流转环节,所有营运管理的价值都在收银时刻得以转化和体现。因此要有收银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对收银原则、收银常识、收银员岗位实务、收银管理人员实务、现金处理等有深入的了解。

2.人才需求的文化层次

在企业需要的人才中,专科层次的约占82%,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约占18%。这也非常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

3.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调查中,有35%的连锁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等级要求为一级或不作要求,还有25%连锁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等级要求达到二级及以上。我们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达到:掌握计算机在连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及电子商务基本技术。

4.人才需求的英语应用能力

调查中,有82.5%的连锁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等级不作要求,还有14.5%的连锁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等级达到三级,有3%的连锁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等级达到四级。但我们认为,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至少要达到,能阅读一般英文资料,进行简单英语会话。

5.人才需求的能力类型

通过调查及综合各家的招聘启事,我们发现超市所需人才要求被提及最多的是协调沟通能力、相关职位背景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责任心及执行能力。其中,沟通能力约占96%,团队精神约占79%,责任心约占75%,员工最好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背景、英语良好、能使用电脑等素质,其中沟通协调能力明显多于其他要求,这与超市需要各部门沟通协作的工作形式有很大关系。

6.人才需求的职业资格类型

调查发现,连锁企业希望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顺序是:连锁经营管理师68%、市场营销师61%、卖场管理师29%、人力资源师21%、助理物流师11%。

7.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连锁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课程是: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连锁经营管理原理与实务、连锁超市运营管理与实务、采购与配送管理、商场管理。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企业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学校有必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并派指导老师进行理论指导,为以后尽快熟悉岗位,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基础。

三、专业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设置要依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调整,突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面向岗位群,密切联系和了解企业及社会对连锁人才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规格,反映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确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要以计算机、外语为基础,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以多方向模块课程为支撑,以人文选修课程为辅助的全新课程体系结构。在对教学时数进行精简压缩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中心地位以及其余课程的服务地位。

2.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与教学有机结合,以考促学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考促学,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争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我院多设考点,对学生进行培训,统一组织考试,为学生的考证创造条件。

3.拓展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引入标准化能力考核举措,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要构建以实践能力达标训练为目的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标准化能力考核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参与度,营造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环境,缩短毕业生对现场岗位的适应周期。

4.加快定单式培养的速度,提高用人单位学校招聘的比例

不言而喻,定单式培养是条捷径,学校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对于学校而言,定单教育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对学生而言,在就读前就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就读时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高职院校立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充分调动青年教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教学体系和扩大面对的岗位群,为大学生就业积累丰富的经验,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简介:

孙志平,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教研室教师,助教,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经济学等课程的研究。

上一篇:媒体全球化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