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2024-07-27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精选9篇)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1

基础教育课程物理科改革小结

柘林中学陈佳远

2004年9月开始,初中物理学科开始课改。我市物理选用的是粤沪版教材,迄今将近五年了。我们将培训、教研、教学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进步、提高。现将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1、做好培训工作,转变教学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落实课改精神。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反映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学过程转化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培养的形式主要有:选派骨干教师县、市各种培训,同时结合校本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训的内容更是多方多面。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1)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相结合解决单元教学问题。

此种教研形式主要针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解决教师们每一堂课怎么上的问题。每章都会有一个备课组负责,拿出针对自己的学生和教师特点的教学设计,并最大限度地体现本备课组对于课改精神的理解,同时围绕这个教学设计拿出一节教学研讨课,使教师们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切实的体验。在教研过程中,引导讲课的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听课的教师进行针对课堂教学的研讨,明晰大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研讨的氛围。

(2)组织教学反思的专题研讨。

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会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广大教师来讲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在教研工作中及时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反思的平台,共同分享课改的苦乐。

(3)逐渐引入专题研究。

九年级开始,物理教研工作开始逐渐引入专题研究的理念,在开学之初,要求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小的角度,确立本学期的研究课题,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注重对问题的研究、思考,及时积累相应的教学案例,逐渐形成研究的氛围。

3、引导教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在课改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是顺利实施课改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课题阶段总结、期末回顾总结、论文评比、考试质量分析等形式组织教师总结反思,扬长避短,乘势而上。近五年来教师撰写的总结性文章在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得到了好评。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体会

1、《课程标准》是学习与新教材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学习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经常学习,每学期开始时制定实施方案时要系统学,在实践过程中要带着产生的问题有重点地学,在总结反思的时候对照自己的做法重新学。

2、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教研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要抓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一定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3、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培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真正确立这个观念。

4、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经常反思、不断调整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5、新教材实验较多,学校的设备、仪器跟不上,再加上一些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因而不少学校实验开出率较低,实验教学被淡化。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2

关键词:理科平台课,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借鉴前苏联模式, 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构建了四大化学课程体系, 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 实施专业教育。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于大学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1) 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需要在快速变革下的社会里具有应变能力和高度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2)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培养的目标开始多元化, 从培养专门化学人才向培养具有化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过渡; (3) 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学生已经拥有更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甚至选择院系的自由。

此外,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科专业课程中, 四大化学基础课比重大、学时多, 内容重复严重, 造成学时浪费, 导致讲的内容用不上, 要用的内容没有讲。同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交错重叠或衔接不紧密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课程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 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 纷纷开展教学改革, 改变原有的本科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方面开展探索, 建设适合大理科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办学方针, 充分利用本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 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 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 而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理科平台课设置方案又最具有代表性。

一课程体系概况

北京大学首先在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开设了理科平台课, 而南京大学与此相对应的是理科强化班。这两个实验班均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 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一般是在第一学年设置大平台课程, 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毕后, 在对自身特点、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 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第二学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 学生可以选修数理类、化学生物类核心课程。从这一学年开始, 无论是元培计划实验班还是理科强化班的学生, 均开始按照各院系的教学计划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但还归元培班或强化班管理。从第三学年开始, 学生分流到各个院系, 这一学年开设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四学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由此可以看出, 改革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第一学年的大平台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化学原理, 课程开设对象为化学、生物、环境、地矿类专业方向的学生 (数学、物理、信息、力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习大学化学) 。对于修化学专业方向的学生, 随后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定量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相关实验等。从课程内容上来讲, 他们所开设的平台课普通化学原理类似于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无机化学 (上) , 但在内容处理上又与传统的无机化学 (上) 有较大的区别。普通化学原理教材为一册, 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六部分: (1) 物态 (气体、液体、溶液) ; (2) 化学热力学初步; (3) 化学动力学初步; (4) 溶液化学 (四大平衡) ; (5)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 ; (6) 元素化学导论。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新概念比较少的四大平衡、溶液等部分内容, 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解化学原理更为重要且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原理部分, 如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虽然这其中也列出了元素化学部分, 但其课时数较少, 仅仅是对元素化学进行简单的概况介绍, 更为详细的内容放在了化学学院开设的后学的课程无机化学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了普通化学原理作为理科平台课的作用, 因为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 过多地学习元素化学的知识没有多大必要。

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化学原理”,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 它们与北京大学一样, 都是着重化学原理的讲授, 但课程开设对象更广, 包括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大气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后续的模块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上) 、谱学原理、物理化学实验 (上) 、仪器分析实验、生物化学为化生大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 (下) 和物理化学实验 (下) 为化学生物大类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通过大理科平台课程和化生模块课程后, 专修化学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修读材料与结构、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化学等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化学类选修课程。交叉方向如生物物理方向等在通过平台课程后, 根据需要可选修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部分课程。

从南京大学的课程设计来看, 他们对原有的化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和充实。新设计的化学原理内容丰富, 包括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部分) 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上、下两册出版, 具体内容包括: (1) 物态 (气体、液体、固体) ; (2) 溶液化学 (四大平衡) 及定量分析化学; (3) 热力学基础 (包含统计热力学简介) ; (4) 化学动力学; (5) 物质结构 (原子、分子、晶体和配合物结构) ; (6) 元素化学。

由于化学原理涵盖的内容很多, 因此不再开设后续课程无机化学。这样设计的主要优点有: (1) 从基础化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出发, 删减了原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和陈旧内容, 融入了近现代化学的思想、内容和发展成就, 增加了新的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 (2) 该课程及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 使一年级学生对整个化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及其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大大缩减学时 (从原先的240学时减至140学时) , 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 (4) 配置有系列后续理论课程, 如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与结构等, 构成了完整、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从两者的课程设计来看, 南京大学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 课程体系中已经完全不见了无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的踪影。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也有弊, 好处是大大缩减了学时, 利于教授授课和学生自学, 不利之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要求较高。

三实施效果

由上不难看出, 通过理科平台课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对交叉、边缘学科的适应性好的特征。学生有深厚的数理和化生基础、独特的知识结构, 能够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作选择。如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在化学领域, 特别具有向理论化学、量子化学等方向发展的潜力, 在物理领域内也特别适合在凝聚态物理的某些方向发展;化学方向的学生也可以在物理、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发展, 成为能适应边缘学科和很快进入学科前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科研道路后, 与其他学生相比也将有更为出色的成就。据统计, 南京大学强化班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于国内外科技期刊。

总之, 南京大学强化班的课程设计同北京大学元培班的课程设计相比, 向前迈的步子更大,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更宽。但这种模式的推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学校的整体实力, 二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 正因如此, 这种理科平台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华彤文、王颖霞、卞江等.普通化学原理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3

摘 要:通过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課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阐述了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具体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培养人文教育;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教育关怀,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体验人文教育。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课程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关键词: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人文教育

一、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

1.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在这里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段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

2.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就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3.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人文教育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文”。

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4.全人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5.使学生自由和谐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主张:学生在完成必修学时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情形进行选择性学习;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发展特点。理科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种课程情境中能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二、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1.在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把握人文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人类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完善人格与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塑造,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人文教育。

2.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关怀

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没有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护和尊重,感悟人文教育思想关怀。

3.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让学生体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理科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和意义的客观分析和演绎推理,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重视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性。

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全人”、全面和谐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精神世界与物理生命层面,在灵与肉的深处体现人文教育。

4.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诸如自己的知识、情感、心理等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的活动”,是使他人、它物融入人心、感动人生命的活动,理科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相应的人文教育思想行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3.

[2]方红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设计及其价值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西安站的培训讲话,2006-06-20.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4]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6.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4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1] [2] 下一页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8)

[2] 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3)

[3] 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 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5] 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小国电化教育, 2002,(7)

[6]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高三级理科基础综合试卷2 篇5

1、美同著名品牌策略与管理专家认为,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其价值衡量和构成有五个方面:

(1)该品牌名称可以给价格带来多少额外价值;(2)品牌名称对顾客的选择喜好会产生多大的影响;(3)品牌被取代要付出的代价;(4)取决于该品牌的股票价格;(5)该品牌创造利润的能力大小。按照此观点,CBA(“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这个品牌将高达20亿!20亿在这里是执行货币的A.流通手段职能B.价值尺度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D.支付手段职能2、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2006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要求

A.维护社会公平才能调动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B.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C.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D.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一年来,全国政协共收到提案4460件,委员们在提案中就当前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人民政协()

A.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B.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C.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了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这说明()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D.采风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

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世纪新阶段,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要求()

A.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培育“四有”新人

C.发展民族文化

D.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

6、“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7、“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理科) 篇6

课程编号:63003903

总学时数:108学时(其中含实验或实践教学54学时)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础知识,及计算机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该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并且能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部分 计算机基础知识(10课时)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2.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数制及其转换)

3.计算系统组成原理,微型机硬件基础、软件基础(CPU内部结构,以及总线结构的基本概念)4.多媒体概念计算机

5.计算机病毒简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第二部分 系统软件教学——操作系统(10课时)

1.操作系统概述 2.DOS操作系统简介

3.中文Windows 98/XP操作系统概述 4.中文Win98/XP中鼠标、键盘的使用 5.Win98/XP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帮助系统 6.输入法管理、桌面管理、文件管理和软盘管理 7.应用程序操作和网络世界

第三部分 应用软件教学——文字处理系统(10课时)

1. 文字处理系统概述

2. 中文Word97/2000/XP工作环境

3. Word97/2000/XP文档的启动、建立、打开和关闭 4. 文本的选定、移动、删除和复制

5. 设置字符格式、设置段落格式、保存和打印文档 6. 中文Word 97/2000/XP的表格功能 7. 设置背景,艺术字、图片的处理与修饰 8. 文档的视图操作、保护

第四部分 应用软件教学——EXCEL 2000入门(8学时)1.EXCEL的基本信息元素 2.EXCEL的基本操作

3.表格的建立、编辑与格式化 4.显示与打印工作表 5.公式与函数 6.图表的使用

第五部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8课时)

1.计算机网络基础

2.局域网的组成及使用方法 3.常用教学网络简介 4.Internet基础及应用

5.浏览器、FTP文件传输,Telnet与Usenet,及电子邮件的使用

第六部分 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8课时)

1.PowerPoint 2000/XP概述 2.普通电子教案的制作 3.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

三、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上机实验相结合。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无纸化测试,理论与操作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计算机自动评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7

一、B-C-P课程顺序形成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迅速走向普及化。[1]B-C-P(先教生物,然后教化学,最后教物理)的理科课程设置顺序就是在此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1890年前,美国高中理科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当时调查的40所高中只有28所设置化学课程,[2]且学制与学时差异较大。这种缺乏标准的情况不止存在于化学学科中,在其他学科中也很普遍。

为了解决高中教学与大学入学衔接问题,美国教育学会于1892年成立了十人委员会(Committee of Ten,简称Co T)来讨论高中课程设置问题。最终,委员会建议先教物理,然后教化学。1896年成立的大学入学资格委员会(Committee on College Entrance Requirements,简称CCER)来执行Co T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的入学要求,他们提出每个学生都应该完成10个必修、6个选修单元共16个单元的学习。这些学习的单元就是后来所谓的卡内基单位(Carnegie unit)。根据CCER的建议,选修课程中应该有一些是理科课程。但CCER关于修满一年理科课程即可毕业的建议,以及在高年级才开设物理和化学课程,使物理和化学成了高中的选修科目等建议,因为高素质教师的缺乏及实验设备的不足而搁浅。

随着高中生数量的激增,Co T所建议的课程已不适应高中的实际情况,“这种为升学准备的课程只能满足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不能升入大学的学生”。[3]1920年,国家教育学会成立了高中课程重组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Science in Secondary Schools,简称CRSSS),在它提出的4年制理科课程顺序中,建议科学概论(General Science)和生物概论(General Biology)应分别安排在9年级和10年级,化学和物理安排在11年级或12年级。

20世纪30年代,绝大多数学校先教生物,然后教化学,最后教物理,从而建立了B-C-P顺序,并于20世纪40年代取得了统治地位,99%的高中采用B-C-P顺序,是美国教育特有的情况。[4]这个顺序并不是哪个委员会决定的,而是教学实践中常采用的顺序,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学物理课程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相对较难,而在较早的阶段,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处理化学问题。

二、“物理优先”课程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质量低下与科学发展激发了对课程连贯性的关注

1. 课程顺序调整的外推力:对教育质量低下的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开始关注教育质量问题。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于1983年发表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影响最为突出,它揭示了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等联合发表的《普及科学——2061计划》,得出了“大部分美国人缺少科学素养”的结论,[5]这一结论源于美国学生在国际学科评价中的糟糕表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支持下,国家理科教师协会(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简称NSTA)开展了“范围、顺序与协调”(Scope,Sequence and Coordination)的研究,强调各门学科要协调一致,加强它们之间的整合。

很多教育者及管理者认为理科课程缺乏连贯性是造成学生在理科教育评价中糟糕表现的重要原因。因为按照B-C-P顺序,只有30%左右的高中学生学过物理课程。NSF等机构认为,若先学物理,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这个最基础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论,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意义的。

1995年,莱德曼(Leon M.Lederman,1988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导的美国理科教育复兴协会(American Renaissance in Science Education,简称ARISE)尝试扭转原有的课程顺序,实施物理优先(Physics First)课程模式。

2. 课程顺序调整的内驱力:科学的大发展

历史上形成的B-C-P模式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主要研究宏观层次上的动物学和植物学,在方法论层面停留在进行观察、描述和分类等,并且当时生物教学不像物理与化学教学那样需要实验室设备做实验,所以在低年级中进行。

经典物理学在20世纪前就已经趋于完美(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比例较少),而化学与生物学在20世纪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化学在原子理论、化学键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生物也不再只是一门纯描述性学科,已经深入到化学层面和微观的复杂层面,从分子生物学视角来研究DNA和蛋白质。如今,对化学以及生物内容的理解需要以物理原理为基础。

各门科学的发展程度影响着课程设置顺序,物理学界呼吁物理优先的合理性,生物学界亦呼吁“生物最后,但最顶极”(Biology Last,Biologyon Top)。

(二)物理优先课程模式的优势

莱德曼认为,实行B-C-P顺序在逻辑上及教育标准上都是错误的。[5]这次改革正如战争中修补防御措施中薄弱的部分那样来改变目前的学习体系。

同以往的课程顺序相比,物理优先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可以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的顺序。从研究机械运动的物理,到研究物质变化的化学再到研究生命运动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遵循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物理从身边的机械运动开始,帮助学生理解周围的世界,是学习更复杂科学的基础(cornerstone)。掌握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如电子、能量等,有益于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原子键、气体定律和元素周期性变化。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上,有利于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这种顺序不会再出现类似生物教学中遇到化学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说等学化学的时候就清楚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由于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的缺乏减慢学生对生物概念理解的情况。

其次,有利于科学方法的学习。在这次课程顺序调整的改革中,同以往课程改革一样,特别关注科学方法的学习。在这三门科学中,物理起步早,是最成熟的科学,在研究方法及思维过程等方面能起到典范的作用,对化学及生物学的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其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具体型的思考者(concrete thinkers),在低年级学习物理符合其认知规律。通过学习物理,可以更好地解释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科学。这是实现“2061计划”所倡导的“科学为大众”(science for all)的理念及落实国家理科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简称NSES)的重要方式。

第四,有利于学生迷思观念(misconceptions)的转变。通过在低年级学习物理,学生的迷思观念会更容易转变。[6]科学通过具有逻辑的顺序呈现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一个人先前掌握的知识在他的思维中建立起了一定的逻辑联系,如果将适当的认知素材呈现出来,其中包括大量的学科间的整合点,那么理解科学问题就会变得很容易。

第五,实验的安全系数高。进行物理实验多涉及的是简单的器械,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学习物理,安全系数高。

(三)新课程体系建立面临的挑战

生物并不是学习化学的先决条件,化学也不是学习物理的先决条件,所以,B-C-P顺序及实行卡内基单元教学并未很好地考虑三门学科间的关联性。物理优先的课程改革,并非是简单地将物理提到低年级来学习,其核心是考虑三者设置的连贯性。这种提倡在低年级学习物理的“物理优先”模式,需要对高中理科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师培养和评价制度做出较大程度的调整。

2001年7月,ARISE发表了一篇关于物理优先的报告。[7]报告指出,通过对58所学校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校对于这种课程的反映很好。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新课程,并且生物与化学老师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的学生在进行本科目的学习之前就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但在推进物理优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来自各科教材的挑战。以往在高中最高年级学习物理,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高水平的数学基础。而要在低年级学习物理,教材研制过程中则需要寻找新的指导理念、重新选择内容以及建立新的编排顺序。配合这次课程顺序调整,改革者提出了概念物理(conceptual physics)课程,这种物理课程是一种少用数学而强调基于观念为本的课程(a less math focused idea-based course)。在低年级学习物理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数学知识,只需要用到学生在9年级掌握的代数学就可以学习牛顿力学、能量守恒理论等内容,并且使学生对于原子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后,进入下一个学年来学习化学。

同时,这种连贯性的理科课程设置顺序,仅仅从数学性很强走向理解概念物理课程改革是不够的,化学及生物教材也应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全局性的变革在教材建设方面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第二,来自教师的挑战。在推进新的课程模式中,物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生物教师的数量远远大于物理教师的数量。课程调整后迫使一些生物教师改教物理,很多教师都感觉没有为教授这一学科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的物理教师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些习惯于教授具有较好数学基础以及对科学具有较高学习动机的高年级学生的物理教师,需要应对在低年级中面向全体学生教授概念物理的挑战。

由于大多数教师的高中理科课程经验都来自传统的B-C-P顺序,因此需要向教师深入地介绍P-C-B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工作的效率。目前参与实施物理优先课程模式的教师在之前通过培训等方式接受了这一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播给同事,然后将执行申请递交给行政部门或学校委员会以获得正式批准。如何使更多的教师理解这个理念并付诸于实践是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来自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挑战。课程改革和与之相联系的评价是当今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深刻问题。在那些重视各科平衡关系评价的州,课程顺序调整的阻力会小些。但对于一些州立评价考试是针对10年级学生、试卷中生物占比重很大的州来说,物理优先学校在州立考试中要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如果考试是“高标准”的并且公众和学校管理者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这种问题就会加剧。

第四,课程改革者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表明这种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这样的证据通常包括[8]:在当地、州及国家水平上的标准化测验分数;选修理科课程的学生人数;学习更高层次理科课程的学生人数(总数和单科人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选择理科课程为主修科目的比例及收集并分析学生将来就业情况等。

三、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理科课程实施的启示

在理科课程从无到有、从设置的随意性到规定性、再到顺序调整改革的进程中,美国理科课程的设置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其深层核心动力来自科学自身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科教育走出了仅把科学作为认识自然界工具的狭隘视域,更重视学生需要,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科学对人类的作用,从学科中心转向社会中心与学生中心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把价值相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统整在科学领域下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科学领域作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8个领域之一,与其他领域共同作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由于我国在各个年段理科课程分别设置,因而科学领域中各科目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与连贯性。但随着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新理念的提出及新课程结构的实施而产生了新情况:如何处理好必修模块的基础性及选修模块的选择性、协调好各种模块间的关系,保持很好的连贯性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课程设置连贯性中的必修模块基础性

必修模块是实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这种基础性表现在两个层面:(1)基础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更应体现在科学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通过学习科学使学生理解科学是一种探索的事业,而非绝对真理,从而突出科学发展中人的要素;(2)基础性不仅体现在同类科目各模块中,同时也应体现在其他不同科目模块间,应从整个领域上来把握此问题。如,物理必修模块在内容选择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科目模块间的连贯性,还要照顾到它与化学和生物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的连贯性。

在淡化学科情结、减少内容、降低知识难度、减少教学时间等现实因素的多重张力下,实现其多重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必修模块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程设置连贯性中的选修模块的选择性

首先,要考虑到模块虚设情况的出现。每个选修模块对于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考什么就选什么的大环境下,以及学校资源、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下,多样性的选修模块有可能成为虚设,从而丧失了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可尝试通过合并理念相近的相关模块、删减模块将其内容分散到其他模块等做法,适当减少选修模块的数量,以避免某些重要内容的缺失及相关内容的交叉重复。

其次,要研究选修模块间的关系。各科目的选修模块在制定的过程中,多是从科目内部来思考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思考对其他科目选修模块的影响。如,物理选修模块的学习对化学和生物选修模块选择的制约性、化学选修模块的选择对生物选修模块选择的影响等。

把理科课程放在科学领域下进行规划,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做法同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致性,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也是人才培养必然的选择。对于这些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收集证据、修正完善。协调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间的关系、思考各模块教什么、用多少时间来教与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如何评价等问题同样重要,这不但是个实践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摘要:美国高中理科课程设置长时间一直延续生物-化学-物理(B-C-P)的顺序。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目前正努力实现物理-化学-生物(P-C-B)的课程设置顺序的改变。这种基于科学素养提高的课程顺序调整,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实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中,科学素养,理科课程顺序,物理优先

参考文献

[1]陈玉琨,钟海青,江文彬.9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5.

[2]Krug,E.A.The Shapingofthe American High School,1880-1920.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Madison,WI,1964.47.

[3]A.C.Ornstin,F.P.Lhenkins.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 and Issues.NewJersey,1988.71.

[4]Keith Sheppard,Dennis M.Robbins.Chemistry,The CentralScience?The History of the High School Science Sequence.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5,(4):561~566.

[5]Lederman,L.M."A science way of thinking."EducationWeek,16 June;1999[EB/OL].http://www.edweek.org/ew/1999/40leder.h18.

[6]Physics First an Informational Guide for Teachers,SchoolAdministrators,Parents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EB/OL].http://www.aapt.org/2006 December.

[7][EB/OL].http://fnalpubs.fnal.gov/archive/2001/pub/Pub-01-206.pdf.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8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什么是力》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导入课堂,让学生用力拍桌子,手会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变得非常强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的手段和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将物理问题与生活现象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联系,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初步的猜想和假设。

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可先让学生观察蜡烛、玩具小车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的猜想就有根有据了。

比如,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教师可以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学生观察,碗里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让学生猜想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要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法,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比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可以先通过猜想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来导入新课。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可以简单设计一个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器材,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对于学生的实验方案要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最后,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这样,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杜立.新课程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11(12).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 篇9

年少的无知,年少的轻狂,年少的冲动,年少的伤痛。

这一切经历过后,我懂得了很多,我开始成长了。

人要学会感恩,感谢伤过我、爱过我以及我爱过的人。

人要学会谅解,谅解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原谅自己。

人要学会祝福,祝福你成经深深爱过的那个人,也是在给自己最美好的祝福。

也许生活不会永远对我展示它的微笑,但是我要学会用微笑面对我生活的每一天。挥一挥手,潇洒的向昨天告别,我相信,等待我的会是美好的明天。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而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自己。

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你越想忘记越是忘不了,但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不舍得?什么是舍得?记得爸爸常对我说过,人要知道有舍才会有得,因为失去了,你才会知道,遇见一个对的人,有多么难。

如果百感委屈仍不能求全,如果呼喊了千万遍依然得不到回应。那么聪明的你应知道,是该走的时候了。

爱情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世界,没有多一个人的位子,更没有博爱座。

有些东西会在你忧郁的瞬间离你而去,特别是爱情,在你不知道该不该握紧的时候,一松手,就会被另一个人取代。

只要你的心宁静快乐,人间也有天堂,而且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心里。心胸狭窄的人,是永远看不见天堂的。

有一个人收集眼泪,每一片海洋都是一群心碎女孩的眼泪。

曾经以为只要用心去爱,就会有结果,可是.........?我没有能力使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地,再爱另一个人,我只好放弃与爱在一起,但我并没有放弃爱你。

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要这样想,都已经发生了,还能怎么样呢?其实每件事的发生,可以更加的丰富你的人生经验。

学着做一个快乐的女人吧!

要懂得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心灵它也是一个小房间一样,也需要你常去打扫一下,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灰尘多了,你的心就会变得灰暗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有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你的心房里已安家落户了。心里的事情多了,就会变的得很乱,然后你的心也会根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都一直放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要记得常给自己的心房打扫打扫吧!

这样就能使你暗然的心变得明亮;把事情理清楚了才能告别你的烦恼;把一些无谓的痛苦都扔掉吧,都扔掉,这样的你快乐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了。

要懂得放下烦恼:

快乐其实很简单,不快乐时对着镜子微笑也可以让你快乐,不是像机器那样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快乐其实很简单,不要自己不快乐就可以了。

要懂得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要懂得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要懂得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如果我们之间有1000步的距离

你只要跨出第1步

我就会朝你的方向走其余的999步

通常愿意留下来跟你争吵的人

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

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就能保护自己

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

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真正的好朋友

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

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

也不会感到尴尬

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

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是敌人

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是朋友

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该放进心里的人

冷漠有时候并不是无情

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自己丰富才感知世界丰富,自己善良才感知社会美好,自己坦荡才感受生活喜悦,自己成功才感悟生命壮观!

生活,就象一个无形的天平,站在上面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走极端,但这最终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使自己站的更稳,走的更好,活的更精彩!

过所爱的生活,爱所过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才能生活快乐,快乐的工作,才有快乐人生,生活的理想其实就是理想的生活!

上苍不会给你快乐、也不会给你痛苦,它只会给你真实的生活。有人忍受不了生活的平淡而死去,却不知道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

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尽心为别人做美好的事。我一直深信,并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旅行,也许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拥有有些东西,但是究竟能不能带走它呢?

友谊需真诚来衡量,而真诚由友谊来奉献。

上一篇:学业奖学金申请书下一篇:商场珠宝销售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