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简介

2024-06-05

体育学院简介(精选8篇)

体育学院简介 篇1

学校简介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教育、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西部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成都市。学校主校区位于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始建于1978年,校名为“成都大学”。建校之初为本科院校设置。1983年,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停办本科,改办专科。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建制,暂更名为“成都学院”,并保留“成都大学”校名。200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和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0年,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并入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3年,国资委同意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将持有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优势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下涵二级学科6个;另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全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1177人,其中本科以上在校生16941人,本科及以上在校生占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80%;硕士研究生54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3人。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教职工2587人,其中附属医院642人,川抗所239人。学校专任教师1064人,正高级职称人员16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38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1.5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1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42人,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2.16%。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97人。

学校占地2714亩,校舍面积6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33.4万平方米,教学设备仪器总值达1.37亿元。现有图书馆面积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新图书馆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达178.7万册。已建成馆际资源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和千兆以太网的校园网络,切实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学校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现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项目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学校科学研究成绩明显,服务地方工作卓有成效。学校现有隶属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的“新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1个、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国家新抗生素工业性实验基地”1个、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医药类)”1个。拥有“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6个;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25项,横向项目524项,直接服务于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技术转化项目40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04部。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增加,目前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2013年学校发表研究论文978篇,其中,SCI 19篇,EI 31篇,CSSCI(含扩展)82篇,核心期刊203篇,一般期刊643篇,高水平论文占34.25%;出版专著及教材35部。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达1.5891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178.21万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学生工作理念,努力构建系统育人机制。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3.63%,并连续5次获评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成都国际化能力不断提高。先后与美

体育学院简介 篇2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 由社交舞转化而来, 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 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目前体育舞蹈以专修课的形式进入高校,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了自身的发展, 也为了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于2005年开始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认识和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

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了解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基础上, 分析和把握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而提出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策略, 提高体育舞蹈学生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 为开展体育舞蹈, 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推动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修、普修学生为研究对相关, 来进一步研究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体育学院的发展的因素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3.1.1 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47.8%的人对于专修体育舞蹈课的可是数不满意, 一般的占34.8%, 满意其课时数的只占17.4%。相对而言, 大部分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课时数还是不满意, 专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还不能满足专修学生的要求。对于掌握其动作也相对较难, 时数过少学生的技术动作也难以提高。经过访谈得知, 由于主修体育舞蹈的学生对其课时数不太满意, 老师在课后又给他们每周加了4个课时, 还有些学生通过别的途径学习体育舞蹈。对于普修专修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普修学生只要求会, 但对于专修学生学习体育舞蹈不仅要会更要精, 所以为了体育舞蹈专业有更强大的发展, 应加大课时数, 让专修学生成为专门精英人才。

3.1.2 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从05年的1位体育舞蹈老师发展到现在的4位老师, 2位男教师和2位女教师。男女搭配协调, 使用双人教学。

同时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普修及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师资情况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可知学生对师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能满足我院学生的需要, 新老师占主要部分, 新老师有激情, 有利于教学, 教龄长的老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 可以做到一个互补的作用。

3.1.3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3.1.3. 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容分析

我院体育舞蹈理论的教学没有设置专门课时进行教学, 只是在体育舞蹈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理论的讲解, 没有理论课教材及专门性的理论课。对此我院普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可知有68%的学生对普修的教学内容不满意, 20%学生是持一般态度, 只有12%的学生满意, 可得知普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太满意。可能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及没有理论课时教学有关因素导致。可知有60.9%的专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满意, 17.4%的人不满意, 相对而言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满意程度较高, 可能由于学习的内容较多, 每种舞种都有涉及到。而对于普修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广泛, 只是初步的掌握。

3.1.3. 2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由于体育舞蹈自身风格比较强, 技术有一定的复杂性, 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调查可知我院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73.9%的人满意, 得知比较合理。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得知有:实质上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不是很多。

3.1.4 体育舞蹈教学考核方法分析

调查可知对于我院体育舞蹈课程考核的方法是30%的平时分, 70%的是技术考核分.没有理论及教学实习.由表10可知对于78%的普修学生觉得它的考核方法是合理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

调查可知知, 60.87%的专修学生觉得不合理, 只有13.04%的专修学生觉得合理。虽然从普修到有专修是一种发展, 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对专修体育舞蹈进行考核不尽局的合理, 但其考核方法却没有与时俱进, 得不到大多数专修学生的认可, 可适当加些理论知识考核及其他内容考核。

3.1.5 体育舞蹈课程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访谈, 自开设我院体育舞蹈课以来,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没有太大变化, 由表12可知, 有78.26%的学生不满意, 只有4.35%的学生满意, 专修学生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室只是在图书馆及空旷的教室上课, 而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只能在空旷的教室进行教学, 我院现在已有专修、副选、普修、选修体育舞蹈课程, 在学习体育舞蹈学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教学场地的紧缺。

3.2 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受阻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 对于体育舞蹈的受阻愿意好很多, 有良好的硬件设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 所以有78.05%的学生认为要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必要的, 其次是70.7%的人数认为增加教学时数及内容是必要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这是也是学好体育舞蹈技术的必要条件, 再次是学校的投资力度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必要的, 以及完善考核方法及参加比赛及其他也是要完善的, 才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及提高。

3.3 对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建设相关建议

3.3.1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明确课程目标

3.3.2 根据学生需求延长课时数, 完善教学内容

3.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3.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3.5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 建立多元评价方法

3.3.6 加大重视程度, 加强和完善场馆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 全面分析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为体育舞蹈在我院体育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体育学院简介 篇3

(一)招收对象

在体育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运动训练人员,各级运动竞赛的管理人员、中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是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的群体。

(二)报名条件

2007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2004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三)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招收办法

针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2006年开始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实行单独招生,录取规模不超过本院当年招生名额的20%。

(四)报名时间及招生名额

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上、中旬。

招生名额:50人

(五)其他

1学制:一般为2年。

2学位: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3授课形式与时间:一般采取寒暑假或阶段性集中授课。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篇4

新闻系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创建于1985年,1994年5月正式成立新闻系。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体育社会学方向),2007年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体育新闻学人孜孜以求,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体育新闻记者的摇篮之美誉。

一、专业特色

1、构建“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四个板块即: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文史和体育。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两个重点即: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一个坚持即:始终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

3、强调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学生出国、留学与教育实习提供平台。

4、建立以校友为核心纽带的实习就业网络。

二、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系现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2个)、播音主持教学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摄影教学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与媒体合作建成了十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三、师资队伍

新闻系下设体育新闻和广电2个教研室,现共有专任教师23名,其他专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得博士学位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此外还聘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体多名专家和知名校友担任客座教授。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体育学院简介 篇5

1、怎样处理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目标)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

① 要找准体育事业内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参照标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客观参照标准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内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水平,与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体一致。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客观参照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能力,来考虑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人、才、物等方面的投入都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加大。但是,不应该在投入的渠道和数量上造成人为的矛盾。③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应该由国家和社会举办,以国家举办为主。群众体育应该采取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共同举办,以社会和个人举办为主的方式,大力提倡和促进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要加强对群众体育特别是社会以及个人举办体育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2、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① 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对大城市经济产生的综合效应。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经济的“无形资产”,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② 举办国际体育大赛对大城市文化产生的综合效应

——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增强市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的形成 ——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 3、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体育如何影响生活化?影响体育生活的因素)

① 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② 主观意识的影响——包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 ③ 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实力 ④ 学校体育的影响——体育教育的成败

⑤ 生活环境的影响——地理空间、小区环境、附近地域

⑥ 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小区的体育组织、宣传、体育指导员、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⑧ 个人余暇时间的影响 ⑨ 社会和工作压力的影响 ⑩ 其他因素 4、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人文奥运就是通过奥运会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就是通过奥运会实现人类文化现象的广泛传播,促进各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各国围绕人文精神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人人参与,展现全体人民的健康体魄和良好风貌。

5、提倡“人文奥运”的原因。即“人文危机”。

①兴奋剂造成的危机 ②腐败造成的危机 ③体育暴力危机 ④政治左右体育 ⑤商业控制体育 ⑥社会舆论掺和体育 ⑦过渡职业化的危害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作用。

① 奥运会提供了宣传展示文化的舞台,扩大了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办奥运,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 ——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的本质

② 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改革中国的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形象 ——加快中国经济强盛的发展进程

——中华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大放异彩

——高扬“人文奥运”理念的旗帜,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③ 奥运会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以祥和美好的形象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顾虑 ——确保奥运会期间的安全

——以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奥运会战略的实施 ——避免奥运过分的商业化

——杜绝奥运会期间丑闻的出现 ——保护奥林匹克相关的知识产权

7、我国体育工作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① 一切要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制定体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体育的各项工作,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评价标准。

② 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

③ 体育工作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以促进认得全民发展为根本目标,必须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8、和谐体育的特征。

① 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② 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 ③ 可持续发展 ④ 以人为本

9、和谐体育的目标体系。

① 体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和谐。

② 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体育在促进以及培养人的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③ 国内外体育关系的和谐——体育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的和谐,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④ 体育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和谐。

10、影响和谐体育构建的不和谐因素: ① 社会问题导致的不和谐 ——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城市问题,公平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② 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问题),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③ 体育各子系统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竞技体育方面:

——重视国家队的训练,而相对忽略基层 ——锦标主义理想过于浓厚

——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伦理道德的缺失的关系 ——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夏季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金牌的获得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的关系 ——奥运会与全运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

群众体育方面:

——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发展的不协调 ——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体育人口数量与全国人口数的比例不容乐观

——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机制不健全 ——群众整体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意识低下

学校体育方面: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实际受重视的程度与应该受重视的程度不相符合 ——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现有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均不够

——学生喜欢体育与不喜欢上体育课之间的矛盾 ——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重视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和学校体育之间的矛盾 ④ 体育管理机制与法规制度的不和谐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失当 ——国家负担过重,管的太多

11、和谐体育的构建途径。① 构建和谐社会

② 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体育文化的需要

③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营造和谐的体育环境

④ 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多方培养体育组织,建立有机体育结构 ⑤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体育法规建设

12、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① 身心两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的和谐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

②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娱乐、表演和欣赏需要 ③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运动理念,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④ 培养准则意识,促进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⑤ 维护社会稳定

⑥ 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⑦ 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减少社会对抗,降低社会犯罪率 ⑧ 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

13、中国体育发展协调好几个关系? ① 体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②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③ 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 ④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⑤ 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之间的关系 ⑥ 奥运项目与非奥会项目之间的关系 ⑦ 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之间的关系 ⑧ 健康人和残疾人体育之间的关系 ⑨ 体育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构建和谐体育的的促进作用

第一 对我国体育的整体影响 促进体育观念的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和谐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深化体育功能的认识,丰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2 引导政府和社会增加对体育的投资力度 3 促进体育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加大我国体育的影响力:促进我国与国际体育界的交流,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推动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第二 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促进竞技体育快速发展 整合我国以奥运为导向的竞技体育方向 3 促进非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发展 第三 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1 更新公众的体育观念 2 增强公众对体育的关注 3 丰富群众体育的形式 4 为群众体育提供人力资源 5 促进我国弱势群体体育的发展 第四 对学校体育的发展 推动我国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2 为青年学生提供奥运经历 3 奥运明星的教育作用 第五 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对体育产业的直接影响:刺激体育需求,拓展体育市场,改善体育产业结构,创设体育产业品牌,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对体育产业的间接影响:更新体育机制;强化体育市场开放度:获得优惠政策;改善体育家的观念。

第六 对体育与环境关系的影响 1 建立“绿色奥运”的影响 确立“绿色体育”的实践模式 第七 对体育运作机制的影响 1 促进组织机构改革 2 促进运作机制革新 3 加速体育法制化进程

15,2008年奥运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 导致对体育的错误认识

1强化体育的工具性

2加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 3产生“奥运疲劳”,累及体育

第二 增加奥运后体育组织管理的难度 1体育管理范围窄化

2增加体育运作机制转换的难度 第三 加剧体育系统的失衡状态 1加剧子系统的不平衡

2加剧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 第四 对体育产业带来新的挑战 1奥运场馆的后奥运时期利用

2国内企业压力激增

第五 重视奥运经济效益,忽视奥运人文效应。第六 追求奥运金牌增长,漠视奥运精神跌落。第七 偏重发展竞技体育,轻视体育全面发展。

16,怎样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的体育实践?

第一 树立大体育观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一体化 第二 树立和谐发展的体育观

——树立好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处理好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的关系

——处理好奥运会项目与分奥运会项目的关系 ——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三 实现体育运动资源配置逐步从政府转向市场。第四 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五 完善体育法,依法治体 第六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第七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八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7,体育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经济全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基础

2科学技术是体育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3体育全球化是以奥运会的发展和推动力为主体

4体育全球化是以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主,存在着西方化的倾向。

5体育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因素,国际体育组织,文化传播。

18,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怎么发展?

1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现实出发确定民族体育的内涵

3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两重性应建立正确认识 4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统一

5坚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多元一体化

第三章

1,军国民体育

所谓军国民体育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国民教育,主要是在“尊君”“爱国”的口号下,借口培养军国民而用专制主义和沙文主义毒害青少年和国民,并强制其接受军事训练,以培养对外侵略的士卒和对内镇压人民的打手。

从我国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最早发生来看,它是由一批留日学生直接从日本引进的。1902年,留日学生蔡锷、蒋百里、铁生、飞生等人,先后在《新民丛报》、《江苏》、《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文章,宣传军国民体育思想。

军国民体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

背景:一方面是源于外来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特别是一大批留日学生的影响,另一面也与洋务运动后人们逐渐形成的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有关。

危害: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材。一方面损害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是严重破坏了学生体育声誉,三是由于国家规定高中以上学生以兵操为主要教材,使得深受青少年欢迎的西方体育被排斥在学校体育之外。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形成于美国的一种体育思想,又称“新体育”学说。它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观,并以美国杜威的尚武实用主义学说为其主要理论依据。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张教育和体育要尊重和顺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求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倡导“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反对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所代表的非理性的、人为的和器械化的军事体操。认为,体育是促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近代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20世纪初体育教育领域的革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人在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研究的开展,由此产生了“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自然主义体育强调体育运动要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与特征,从而促进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等体育教学学科的发展。

3,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1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最早确立与留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建设主要是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2在近代中国留学生影响下引起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双轨制”。

3近代中国留学生对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影响还表现在1922年后中国学校体育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1922年后随着留学欧美学生对中国教育影响的增大,中国的学校体育开始发生变化。

4,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1军国民思想是影响清末明初学校体育的重要思潮

2实用主义体育思潮在20年代后开始影响中国学校体育思想 3自然体育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逐步影响中国学校体育

5,西方体育能够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接受的原因

1西方体育具有进步性、科学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瑞典的体操还是德国的体操,或者是欧美的田径与球类运动,都与自然科学如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等密切相关,并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基础。

2西方体育都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活动规则体系,这无论是在运动竞赛工作的组织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运动活动中都表现出它有一定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

3西方体育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这特别表现在球类和游戏项目中。

6,“土洋体育之争”

土洋体育之争实际是当时一场关于只走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西洋体育发展道路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起因是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在100米和200米预赛种即被淘汰的消息传来,引起许多关心中国体育的人士纷纷发表主张,要进行体育改革。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主张“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同时遭到曾留学西方的体育学者如吴蕴瑞等人的强烈的反对和批判。

7,二战后职业体育高速发展的特点

1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二战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核心 2职业体育主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进行

3体育文化传统在职业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电视媒体在推动体育职业化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5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也给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8,乒乓外交

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由于中美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友好接触,促进中美两国运动员互访,由于乒乓球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最后促成中美建交。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

9,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成就(拓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取得的成绩?)

1改造了旧体育,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社会主义性质

2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民族体质得到根本改善 3运动训练形成体系,竞技体育进入世界前列 4体育科学研究从无到有,科教兴体日益显著

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走向了世界。

6体育场馆设施逐步齐全增多,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打破了封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扩大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 8体育新闻出版形成了网络

9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体育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10,新中国体育的历史经验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实行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 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坚持民族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11,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教训

1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

2忽“左”忽“右”的形而上学

——表现在处理体育与政治方面的失误,如体育与政治完全划等号; ——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具体工作的形式主义,如“突击锻炼”,万人做操,万人渡江。3粗放发展的资源浪费

——竞技体育人海战术

——低水平重复导致财力浪费 ——体育场馆闲置导致物力浪费

12,邹春兰事件

1、悲剧产生的原因:

1)举国体制一直把成绩与金牌看得高于一切,把为国争光作为最高竞技体育运动的追求目标,把运动员看成是实现强国强种的工具,缺乏对运动员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忽视运动员现存的自我价值和可能的生活需要。

2)运动员的救助机制、培养机制、竞技运动不够人性化等。许多运动员被选入体校或运动队后,由于训练而荒废了文化课,文化素质缺乏,使得他们在退役后无所适从,很难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3)随着市场经济体育的建立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4)违反义务教育法

2、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退役运动员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青少年尖子投身体育的热情,“风险规避意识”走教育之路

2)就业前景的暗淡已经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不利于运动员专心致志训练,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3)大量退役的运动员挤占了运动队的编制,影响了队伍的良性循环,不利于优秀运动队的建设

3、安置措施

1)继续依靠政府安置的主渠道,有效保障运动员安置工作持续稳定 2)大力畅通“退役—教育—就业”安置的新渠道 ——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绿色通道,提供就业体制保障 ——增设高等教育满足不同层次运动员文化教育需要 ——根据运动员职业特点,走共同培养的新路子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建立入学激励机制 ——采用“学分互认”,走共同培养的新路线。3)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退役运动员走市场化道路

13,艾冬梅事件(教练员打运动员,吞吃运动员钱财)

1太看重金牌,太过于信任教练员,教练员担负着训练、家长、政治辅导员等多重身份,一人说了算。

2运动队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3传统文化下培养的依附性人格 4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

5把运动员当成金牌的工具,对运动员缺乏人性的关怀 美国体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美国的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美国管理体育的是社会体育组织,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在美国体育活动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一个是业余体育组织,包括美国奥委会,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以及健康、体育、娱乐和舞蹈联盟。另一个是职业体育组织,包括职业体育联盟和所属的职业运动队。

2、3、运动队的培养和人才输送采用“学院式”的模式。

运动竞赛的组织。业余体育竞赛由业余体育协会负责组织,如美国全国性大学生体育组织,每年都举行18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职业比赛由于商业性很浓,除了职业体育联盟外,还有一些中介和商业公司参与。美国体育能够维持“霸主”地位的主要因素 1)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美国经济体育霸主地位的形成 2)3)4)西方文化精神为美国竞技体育造就了肥沃深厚的土壤。

黑人在体育方面的先天优势和美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致使美国具有丰富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

运动员培养走学院式发展道路和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承上启下,保证了美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5)6)发达的职业体育使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 科学化训练为美国竞技体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小康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 1)体育运动总体水平较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逐渐丰富,人们的体育意2)识不断增强,逐步达到体育运动水平较高的历史阶段。

群众体育由于公民个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呈独立性体育消费为主逐步转向个人投资健康、娱乐的消费性体育消费为主,自觉参与和关注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成为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历史阶段

3)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由少部分运动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发展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比较全面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体育的激烈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历史阶段

4)5)6)7)8)我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体育,夏季与冬季项目,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等发展不平衡,经过努力,逐步发展成为相对平衡的历史阶段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以及其他各类体育发展不太协调。通过有先有后,有重点,有节奏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和全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通过不断的深化体育改革和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的历史阶段

以经验和行政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体育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为以科学技术型和社会型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为主的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阶段

以依靠行政手段为主管理体育事业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经济等手段管理体育事业为主的历史阶段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1)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奥运赛场金牌争夺更加激烈。

——各国更加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包裹,强化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从战略高度发展和调整项目布局;优化训练方式,通过举办国际大赛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的体育人才流动

——竞技水平和质量提高,奥运奖牌分布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参加的国家增多,夺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增多,美、俄、德三强仍具优势,但获金牌比例减少

2)

新的项目不断增加,为奥运赛场奖牌争夺带来更多的契机

——新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奥运项目仍将不断增加

3)比赛更加频繁多样,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参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比赛的观念、形式、赛制和种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频繁的赛事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4)

科技含量不断加大,成为运动场外的竞争焦点。

——体育科技朝着集约化和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层次上发掘科研潜力,强化训练基地的科技服务能力,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解决问题,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开放。

——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多方位提高训练水平和人体运动能力。5)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商业化运作对竞技体育产生变革性影响。

——竞技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形成的主要相关产业:项目产业、竞赛产业、其他衍生产业

——体育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动力;给比赛带来直接影响(器械、服装、规则);导致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兴奋剂、执法偏袒、受贿、假球、改变规则)

18,经济对体育的影响和作用 1)经济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加快发展间接推动体育发展 3)经济体制对体育体制的制约作用

19,体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

1)体育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2)国民身心健康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3)举办大型体育活动营造经济环境

20,政治对体育的作用和影响

1)政治决定体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3)制定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编制规划,规范体育机制

体育对政治的能动作用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满足全民体育消费。确保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第四章

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体育、农民体育是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和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没有全民健身,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然而,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存在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体育落后等问题。因此,国家需要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作出合理部署

现实意义:

1)提高农民的体制和健康水平

2)3)4)从政治上看,可以保障农民群体享有基本的参与体育的权利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民之间的关系,废除陋规恶习,激发农民的上进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社会有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形成积极向上、善于拼搏、遵纪守法、公平竞争、互相学习、5)6)7)8)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 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农村是体育人才库 有利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农民中包含有大量的民间传统体育,如武术、划船、舞龙舞狮等

中学生享有的体育权利 1)接受体育课教育的权利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的权利 3)4)5)6)7)参加体格健康检查的权利

使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权利 要求配备合格的体育老师的权利 公平对待和公正评价的权利 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

大众体育中,体育运动的参加者享有的体育权利 1)利用公共体育设施的权利 2)参加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公共体育活动、竞赛的权利 3)4)5)6)7)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享有的体育权利 1)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权利 2)公平竞争的权利 3)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 4)获得物质帮助和奖励的权利 5)6)受教育的权利

接受就业指导和帮助的权利 要求公平对待的权利

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辅导的权利 自发组织和成立体育社团的权利 获得国家物资帮助的权利

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权利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从无到有:颁发了《体育法》、《全民健身发展纲要》、《竞技体育发展纲要》 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科技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体育科技为奥运服务的效果显著增强 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新闻出版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1)出版了大批的体育方面的图书 2)体育新闻报道、出版形成体系 基础理论建设进一步发展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第五章

神圣休战

古希腊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在当时古希腊民族是以城邦为单位的分散小国。伊利斯王和斯巴达王在公元前884年达成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集会的协议,并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在举行奥运会期间,交战双方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运会。停战时间开始规定为一个月,后延至3个月。停战期间,凡是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受到神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休战条约》在当时起到了熄灭战火的保障作用,奠定了把奥运会作为和平,友谊象征的基础,他保证了古奥运会如期举行,不因战争而终短,这对保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

奥运会的社会文化价值

①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推出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形态和模式 1)这种文化形态和模式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世界性 2)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艺术性、表演性、观赏性以及艺术感染力 3)这种文化具有简洁性、直观性和展示性 4)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健康性

5)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垂范作用 6)这种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②为全球过程中的世界发出了一种“和平与发展”的声音

1)和平对奥运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3)4)国家奥委会成立之时,就是把和平作为他自身的追求。他虽然不能阻止战争,但他倡导和呼吁“神圣休战”

现代奥运的创世人从一开始就奉行“淡化政治色彩”的原则,表明了奥运创始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奥运全球化本身就是一项倡导和平的伟大实践

③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推出了一套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 1)他公开倡导“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不能以大欺小”的“费厄泼赖”(fairp lay)精神

2)他为国家社会建立了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制度,并极力推动这种制度的权威性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④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增强了融合意识 1)2)3)奥运提出了“重在参与”的理念

奥运的实践者们把这种理念付诸实施,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具体行动 当今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文化的“软权力”的价值和作用

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提供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交流 1)奥运的“淡化政治色彩”可以促使国家关系意识形态樊篱的拆除,使不同文化交流、2)磨合、融通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致奥运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使新文化的交流面和交流量不断扩大,并使人们对人类共需的文化进行取舍和选择,而这势必通过文化认同及其对世界文化整合推动奥运的全球化进程,使奥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4)5)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媒体迅速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体系谋面的机会增多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类在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冷战”时期,政治和军事雄踞国际政治的中央,而“冷战”后,和平与发展世界潮流的深化使政治和军事高压的合法性备受挑战 奥运会文化在全球化的推行过程中,中国体育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1)奥运文化包括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层次上讲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奥运会文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2)奥运代表了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平、友谊、团结、相互理解和公平竞赛,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奥运通过奥运理想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和发展。奥运理想是奥林匹克的思想内涵 中国正在积极实践着奥运的理想,在新中国50余年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为奥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3届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成功的申办了2008奥运会,正在兑现对世界的神圣承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奥运事务,严格按照奥林匹克宪章办事。

挑战: 1)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一方面要以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去了解和吸收奥运中包括世界各国先进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性,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传统体育时间和价值的变化,由此引发的现代体育的新变化,如国家性和业余性体育界限的逐步消失和模糊,国际性职业体育,商业体育的不断扩张。国外的体育用品对本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冲击,高水平运动人才如教练和运动员的流失,国家对体育的控制力减弱等。

3)4)5)6)7)过度的功利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对外来文化的敌视、排斥 高科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兴奋剂

怎样对待奥运的西方文化主题和东方文化的边缘现象

奥林匹克发展带来的规模庞大的挑战

奥运会规模扩大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交通、住宿等问题 3)奥林匹克运动会所面临的问题 1)利用奥运会达到政治目的 2)民族情绪的增长和种族歧视 3)4)5)6)7)8)9)奥运会项目设置以及举办地点的选择

商业界由于偏重奥运会的商业广告作用而对奥运会产生兴趣,或者是奥运会的商业化问题

奥运会的职业化问题 兴奋剂问题

在竞技体育及奥运会中的粗野和暴力行为 国际奥运会与国际奥运中的民主化

为调整国际关系,增进友谊,增进人民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利用奥运理想以及奥运会

第五章 社会体育

1、社区体育的特点

(1)组织形式基层化——主要组织形式有街道体协、社会问题委员会、居民体育活动小组和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

(2)活动点的成员——参与主体以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3)活动点的规模——大多比较小。

(4)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比较松散。

(5)活动点时间——活动时间1-2小时居多。早晨和傍晚,以早晨为更多。

(6)活动内容非竞技化,文体一体化——由于受体育锻炼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主要以气功、健美操、交谊舞、武术等为主。

(7)活动场地以非正规化为主——以就近的公园、街道为主。离居住地500米以内为多。非体育场地、设施、街道、马路边。

(8)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

(9)活动目的——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年轻人: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调节情绪,娱乐身心,增进交流。

(10)活动点面临的问题——缺乏活动场地和健身技术指导。

2、我国社区体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不足,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规划不合理。

(2)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科学的健身指导。

(3)体育锻炼参加者的结构不合理——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参加较少,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4)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有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5)社区体育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6)社区居民体育竞赛交流机会少。

(7)社区体育分为不浓厚,居民锻炼得热情难以长久维持。(8)社区体育与社区建设分离。(9)社区体育资源缺乏组合。

3、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1)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以政府导向为主,部门、单位以及各类人群、项目协会都来参与社区服务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2)社区体育服务的硬件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需要的场地设施和具有小区自然特色的设施网络体系。

(3)社区体育服务的指导人员保障体系——以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先导的社区体育多元化体育人才服务体系。

(4)社区体育服务的活动内容保障体系——适应不同类型小区、不同人群需要的、亲民、便民、利民的生态化体育活动体系。

(5)社区体育服务的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建立具有强化正确健身观念和意识功能的社区体育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

4、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1)生活方式是对社会健康的制约

(2)参与者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3)体育场地设施制约社会体育的发展(4)(5)(6)

5、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1)统一规划,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做好城镇体育工作,使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4)发展农村体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关心和重视老年人体育工作。(6)关心和重视妇女体育工作。

(7)加快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8)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6、新时期中国家庭的基本特点

(1)核心家庭的规模较少

(2)与独生子女同时到来的是人口老龄化

(3)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抚养、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娇宠、溺爱现象日益严重,已养成孩子个性太强、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等不良倾向。

7、家庭体育的功能

(1)增强家庭凝聚力,改善关系,增进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2)健身功能(3)教育功能(4)休闲娱乐功能

8、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收入水平(2)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意识

(3)家庭规模和结构

(4)学校体育教育的程度

(5)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开展水平(6)受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7)家庭的和睦与稳定(8)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

9、开展家庭体育的意义

(1)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改善家庭关系(3)为妇女参加锻炼提供了机会

(4)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5)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6)有利于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

10、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1)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

(2)具有构筑和谐精神家园的价值

(3)增进健康的功能和价值,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4)文化修养和生活再创造的功能(5)改善人际关系和激发社会火星的功能(6)促进个体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11、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具有普遍性、具有公众教育职能。

(1)影响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

(2)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3)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4)为体育树立形象

(5)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6)使体育运动对社会的注意力增强

(7)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媒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12、网络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影响

网络的特点:散播性、虚拟性、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内容信息的丰富性、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功利性。

有利影响:

(1)利用网络知识学习体育,提高学习体育的自学能力。

(2)了解国内外体育竞赛的动态,学到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并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3)了解体育明星的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4)接收世界各地的新的体育项目,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5)可以同体育专家和明星交流。(6)(7)(8)(9)(10)

有害影响:沉迷于网络,减少锻炼时间,有害健康

13、提高群众体育的发展和规模质量(此题长度长,自行适当删减)1.增强了国民体质健康,提高全民族素质.1)

明确了政府对公民体质和健康负有责任,政府为公民体质健康做必要的财政支出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2)

加紧宣传《全民健康纲要》,增强居民健康意识,组织开展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整理和推广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进社区”。重视推广现代时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3)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

4)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开展各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之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等活动形式。

5)

不断加强职工体育,积极开展简便易行,健身效果好的工间操活动。努力做好职工体育工作,在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和机关恢复和推广工间操,恢复和举办职工运动会,组织好职工的各项体育活动。

6)

关主特殊人群的健康,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发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为其开展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倡导老年人经常参加锻炼,举办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加强企业体育设施的规范化建设

1)

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规定,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明确新建社区在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责任,并制定严格的监督规划措施。使用彩票公益金建设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原有体育设施的健身功能,开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新场所。体育设施建设要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各地应当根据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公共体育需求等,要增加政府投入,通过财政、社会集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鼓励兴办健康产业,加大体育锻炼力度。促进多主体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激发全社会对体育群众场地设施的积极性。税务部门对体育场所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

3)制定全国性政策,推出鼓励学校等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占城市总额的大部分。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扩大全民健身空间,增加体育人口幅度,避免体育资源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资源共享,共建文明”、“抓好落实,惠及社会”为指导方针,将学校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服务对象向外延伸。让市民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获得高尚的娱乐、健体、健身享受,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3.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建设力度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事业的人才资源。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交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经营性健身体育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4.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1)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调整各级政府体育事业费与基金建设费的分配格局,增加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体育的范围。调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格局,保证大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村屯建立村级体育广场,将健身设施建立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和鼓励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乡镇文化体育活动站,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健身活动设施。

2)继续开展以全民健身组织在乡镇,健身活动阵地在村屯的农村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紧密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体育设施和农民体育活动实施,认真研究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惠及9亿农民的体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为广大农民谋福利。

3)积极开展 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以“体育三下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农村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要摸索出建立一种以城带乡、以城帮乡、协调发展。建立量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持续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建设。

14.、当前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势

1.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确定重点实施对象,推动体育人口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努力满足国名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4.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基层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强化社会体育的专业化管理,政府进行精兵简政,强化宏观管理职能 5.倡导国民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6.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服务 7.积极支持大众体育的志愿者服务

15、日本大众体育开展现状

1.提出“终身体育”的同时,提倡“终身体育锻炼”,以保证人在一生中能在健康身体条件下度过

2.对东方传统健身方法的重新认识

3.日本竞技体育的衰落和大众体育兴起

4.大众体育与成为当前日本体育科研的主攻方向 5.大众体育扩大了体育市场

16、改革开放30年我国群众体育取得哪些历史成就

1.人民群众的体制得到普遍增强

2.把全民健身写入《体育法》,并制定了全民健身发展规划

3.不同年龄层次、城乡之间的群众体育得到普遍开展,尤其是社区的老年和青年体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 5.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六章

1、学校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存在的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一小时锻炼得不到保证。2)、“温室型”体育课抬头。

3)、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当前课改的理解存在偏差。4)、体育课编排存在问题。5)、学校运动会规模减小。6)、学校运动队规模减小。

7)、学校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8)、学校体育课被占用。9)、“两操”开展不正常。

2、阳光体育运动的含义、目的和意义 含义:

2006年12月23日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陈致力等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同时宣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2004年4月9日,李长春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启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50年,幸福一辈子,掀起体育热潮。目的和意义:

1、青少年素质教育,体育有责。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增强全民族体质的重大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表达了党和人民对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密切关注,也充分反映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3、未来属于青少年,青少年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

4、积极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这句话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通过新闻媒体,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人才观,育子观,健康观,并向家长发放通俗易懂的学生体质健康手册或体育健康“通知卡”,争取广大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3、体育教育中怎样开展素质教育

1)、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3)、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能得到发展。4)、发展学生的个性。5)、教学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6)、深化考试改革,适当淡化考试的作用。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突破与问题 主要突破: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体质教育论”到“健康第一”。

2、课程目标从“目的任务”到“教学目标”,从一维生物观到三维体育观。

3、体育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择从竞技运动项目到体育文化观。

4、从单一体育教学模式到多模式体育教学。

5、从“师道尊严”到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6、体育教学方法从“教法”到“学法”。

7、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

8、学校体育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

9、从体育达标到健康达标

问题与困惑:

1、学校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面产生的作用不明显。

2、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异。

3、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5、决策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三张皮”粘不到一起,理论研究贡献不明显。

6、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考什么,教什么和练什么“应试现象”出现。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2)、学校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和改善。

3)、包括课程改革和大课间活动改革在内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4)、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5)、体育课、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6)、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第十章

一、举国体制的基本构成框架和内容

1、体育行政

2、运动竞赛

3、运动训练

4、财政支持

5、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6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

7、运动训练基地体系

8、奖励激励体系

9、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10、反兴奋剂体系

11、运动员保障体系

12、对外联络体系

13、政策法规宣传

二、我国举国体制存在的问题

1、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2、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体机制有待完善。

3、市场作用发挥不够,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待完善。

4、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尚需完善。

5、公益目标与职业化市场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三、我国举国体制的主要措施

1、国家利益至上,承认利益主题多元化。

2、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举国体制运行效率。

3、增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合力。

4、大力推进在运动机制和技术层面上的创新。

5、积极探索竞技体育的规律和特点。

6、重视发挥竞技体育科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7、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和筹资机制。

8、加强优势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加快体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进程

1、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制度

坚持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的作用。

2、研究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职能。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3、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一步完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协会的职责和权利。

4、加强各级国家队的建设。不断完善国家队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5、改革完善各级国家队的训练体制,建立以国家队为龙头,集中与分散的训练体制。

6、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竞争体制。建立奥运会战略为目标,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竞赛服务体系。

7、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体教结合”的模式,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五、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总体现状

1、竞技体制活力不够,需要深化改革。表现: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以及全运会,奥运会之间的利益没有完全理顺,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尚需完善,公益目标与职业化市场目标之间的矛盾。

2、运动员培养,输送途径和交流制度以及退休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运动员文化教育缺乏,成材率低,退休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优秀教练员人才相对缺乏,优秀教练员缺失。

4、竞技体育内外发展不和谐。

(1)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保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都有能较大的发展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

(2)处理好夏季奥运项目与冬季奥运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保障夏季奥运项目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冬季奥运项目的投资力度,促进冬季奥运项目的发展。(3)处理好夏季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4)处理好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

六、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问题:

1、后备人才减少,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2、培养效率差,后备人才输送率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流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原因:

1、体制问题

2、资金问题

3、项目的普及问题

4、社会保障问题

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1、运动管理主题的多元化

业余训练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独家办向社会办、学校办、企业办、个人办转化,这是我国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2、训练体系的科学化

3、管理形式的协会化(职业化)。

八、我国体育体制转型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

1、奥运会金牌价值的结算和评判——理性地看待奥运会金牌的价值问题

奥运会竞争是非充分的竞争,奥运会竞争不是完全的竞争,奥运会的竞争是对等的竞争。

2、如何看待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大厦的举措

要高度重视运动员成绩的成本核算和个人与集体的报偿。

要保护职业体育市场中民间投资者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如何大好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扎实基础

政府部门要保障群众体育的经费收入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要誊出精力关照群众体育 职业体育俱乐部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4、如何实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转型

取消全运会金牌总分排名 大力强化单位锦标赛的地位 扶持高效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

补充:

一、改革开放30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

1、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金牌零的突破----第二集团----第一集团----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

2、体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体育职业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足球、篮球、拍球、乒乓球等。

4、“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体制进一步完善。

5、奋斗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得到不断发扬广大

6、造就了一只队伍。

二、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发展趋势

1、从国家投入为主体转向国家与社会投入并存、社会投入为主体。

2、从三级训练体制转向多元、多级训练体制。

3、从体教分离体制转向提交结合体制。

4、从传统学校、试点校为主转向俱乐部系统化训练体制。

5、从过早专项化训练体制转向以基础训练为主的科学化早起训练体制。

6、从混合型训练体制转向分层次多样化竞赛体制。

7、从以单纯照顾转向照顾与提高相结合的文化学习和升学体制。

三、奥运会还不能全面接纳职业竞技体育的原因

1、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将影响奥运会的健康发展。

2、奥运会全面接纳职业运动员参赛将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3、奥运会全面推进职业化和商业化也会激化新的矛盾和冲突。

4、多数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反对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立场难以改变。

5、开展职业竞技运动的国家尚不普及。

体育舞蹈简介 篇6

一、体育舞蹈专业介绍和发展前景

什么是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括两大类(摩登舞、拉丁舞),是集体育、艺术、舞蹈表演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目前全国各大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约数百所品牌大学均已开始招收体育舞蹈专业考生,大学生运动会也开设了这个项目,2008年奥运会时体育舞蹈被纳为表演项目,2010年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体育舞蹈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因此无论是社会或国家都对此专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体育舞蹈的发展空间指日可见,不久社会将急需这类既有大学文凭又有体育舞蹈专业的全面人才,正因为目前人们对此专业的认知尚不全面,所以体育舞蹈专业竞争少,升学率高,就业前景甚好。

体育舞蹈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舞蹈的发展也在日益蓬勃,2010年亚运会,中国选手一举夺得体育舞蹈项目的十枚金牌,因此国家对体育舞蹈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近年来有近一百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这一专业,而体育舞蹈老师这一行业人才却是非常匮乏,有近九成的高校招不到体育舞蹈教师,所以就业前景相当乐观,并且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明确,对业余生活和活动方式有了更高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体育舞蹈这项运动,这给我们体育舞 儿童活动中心等企业部门开展这一课程提供了契机,给我们提供了超大的就业空间。2012年伦敦奥运会原计划被纳入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舞蹈,仅仅因为一个舞蹈动作的评分标准问题被无情的刷出了奥运的范畴。为此,我们国家为了推动体育舞蹈这一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将原本42分的考研英语线降到了现在的34分(满分150分),这一举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培养体育舞蹈专业的科研人员,为参加东京奥运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开设体育舞蹈专业的优势:

我校的学习氛围浓厚,硬件设施齐全,室内装有具现代感的训练舞厅,优质木地板,并配有高档音响设备。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所聘教师都是毕业于北京华嘉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国家队队员和职业选手,具有当今最尖端的顶尖技术和专业理念,曾多次在国际、国内体育舞蹈大赛中屡获佳绩,并同时被北京华嘉舞蹈学院连锁机构授予国家级A级体育舞蹈老师、国家A级裁判员。所有学生均一次性收费后期免费北京华嘉舞蹈学院集训。

体育舞蹈相比较其他专业的优势。

优势一:体育舞蹈文化课分数比较低,按专业录取,专业合格文化课过线即可,录取率高。优势二:学习人数少,高校招生人数多,山东省每年学习体育舞蹈的人数约4000人。全国各大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在山东生招生总人数为3200人。按照1:4的发证比例应发12800个合格证。

优势三:体育舞蹈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的专业考学方向要更加的多元化,文理兼收并可同时兼报很多门专业如:模特、空乘、影视表演、艺术设计等。

优势四:如不想继续从事本专业,进入大学后可以选修双学位或者直接转至其他专业。优势五:体育舞蹈就业率高,上大学周末可外出去舞蹈培训班代课,(详见体育舞蹈就业方向)

优势六:我们特别鼓励男生学习体育舞蹈专业,因为在高校招生时都是按照1:1进行招生的,恰恰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专业的缘故,学习“体育舞蹈专业”的男生要比女生少很多,这无疑是对男生更加有力的条件,考学几率更大,就业前景也是特别的乐观。

二“体育舞蹈专业”就业方向

1.教师。研究生毕业即可进入大学当老师,一般本科毕业我们专业的毕业证书为“舞蹈教育”专业毕业,可以留校任教或进入高中、初中、小学当老师;或进入舞蹈俱乐部、艺术培训中心、文化宫、艺术团等部门就业。

2.公务员。随着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很多事业单位开始急需舞蹈艺术方面的特殊人才,政府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各大集团企业的的工会,都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3.空乘人员。空姐或空少,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比较难的工作,但是相对于体育舞蹈的学生在外貌、形体、艺术特长上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4.自主创业。我校毕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可返校联合创业,开办自己的舞蹈培训学校,我们学校配备运营团队,协助创业,创业零风险。

5.如不想继续从事本专业,进入大学后可以选修双学位或者直接转至其他专业。

所以就现在社会发展形势而言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是相当的乐观,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行以体育舞蹈为特色的办学方针。社会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由于很多人对这一行业的前景认知不够,所以很多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师职位严重空缺,体育舞蹈人才供不应求,每年都有很多的学校因此请不到老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就业机会。

2.“体育舞蹈专业”好考吗?

签订保过协议,确保100%拿到二本以上专业合格证(包括二本)否则将退还全额学费。

体育舞蹈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在升学考试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只要能保证文化课分数在320分以上,专业这方面家长和学生可以尽管放心,在我校经过半年以上的保过班的系统训练,我们保证能够拿到专业的合格证。

3.文化课分数现需要考多少分?

“体育舞蹈专业”考生文化课要求320分以上可以实现大学梦想。

2017年“体育舞蹈专业”文化课分数线 文科:313分 理科:281分 2016年“体育舞蹈专业”文化课分数线 文科:308分 理科:293分 2015年“体育舞蹈专业”文化课分数线 文科:332分

理科:319分

体育舞蹈专业具体学什么

(前期3月-6月课程)芭蕾形体课(包括身体基本形态和艺术气质)

(中期7月-9月课程)拉丁舞课程两支舞的单双人套路学习(伦巴、恰恰恰、)

(后期9月-12月份课程)摩登舞课程两支舞的单双人套路学习(华尔兹、探戈、)(临近艺考课程)特殊才艺课(街舞、爵士舞、健美操、民族舞、流行舞等简单的了解学习)

体育舞蹈专业具体考什么?(1)形象气质(身高、相貌、身材比例)20分(2)专项素质(柔韧性、协调性、节奏感)20分

(3)专项技能(模仿、即兴表演、才艺展示、体育舞蹈双项成套动作展示)60分

三.“体育舞蹈专业”可以报考哪些学校?

综合类大学

如:临沂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牡丹江大学、渤海大学、长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大学、深圳大学、重庆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

体育类大学

如:山东体育学校、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

艺术类大学

如:北京舞蹈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歌剧学院、北京戏剧学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等

师范类学院

如: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大学等

四、“体育舞蹈专业”招生标准

1.“体育舞蹈专业”选材条件(1)五官端正,身材匀称。

(2)男生172CM以上,女生162CM以上

(3)无需任何舞蹈基础,完全从零学起。(有舞蹈基础者可免试录取)2.“文化课”要求

(1)文化课成绩320分以上(2)文科、理科 兼收

五、“体育舞蹈专业”问题解答

1.“体育舞蹈专业”好学吗?

答:不必担心,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班级,不论处在什么阶级,都会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最终考学标准。

2.男生学习“体育舞蹈专业”把握大吗?

答: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特别鼓励男生学习“体育舞蹈专业”,因为在高校招生时都是按照1:1进行招生的,恰恰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专业的缘故,学习“体育舞蹈专业”的男生要比女生少很多,这无疑是对男生更加有力的条件,考学几率更大,就业前景也是特别的乐观。

3.“体育舞蹈专业”什么时间学习?会不会影响孩子正常上课?

答:我们只会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如:晚自习、周末、寒暑假以及节假日等。尽可能在不耽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在进行我们的教学。高三上学期需要学生外出集训学习。

4.“体育舞蹈专业”毕业后只能当老师吗?

答:当然不是,体育舞蹈虽然是门艺术运动,但他更加重视的是对人的气质修养的训练,而且现在无论是什么行业,招聘单位首先要看的就是你的气质修养,所以说体育舞蹈也是为你做别的行业打下了基础,例如进入政府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各大集团企业的工会等。

5.“体育舞蹈”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影响吗?

答:任何的体育活动、舞蹈,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身体各个部位的酸疼,这些都是正常的,是肌肉生长的正常现象,而且我们老师的训练是非常系统的,在课前都会带领学生热身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训练和编排学生的组合,不但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影响,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发育,让身体矮小的学生能够继续增高。

六、“体育舞蹈专业”报名流程

1.电话咨询 2.免费试课

学生免费在我校进行短期试训课程,老师会根据试训成绩进行点评。3.教师点评 4.缴费入学

签订保过班合同,正式接受我校“体育舞蹈专业”考前培训

体育学院简介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在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对其发放问卷, 并对实习学校体育组教师发放问卷, 调查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43份, 回收140份, 回收率为98%, 其中有效问卷138份, 有效率99%。

2. 访问调查法

与学院专业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座谈, 本次走访15家实习学校, 访谈32位相关人员。

3. 数据统计法

把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体能测试、每学年举办的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以及部分技能考核成绩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从数据上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学生体能的调查研究

通过分析学生专业体能测试的成绩, 有55%的同学能一次性通过各项专业体能测试, 43%的同学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补考才能通过, 且通过成绩不高, 有2%的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测试。通过访谈获知, 教师们普遍认为当前学生在体能方面35%的学生较好, 45%的学生一般, 20%学生较差。

2. 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调查研究

通过访谈实习学校的体育组组长, 所有受访者均认为当前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专多能”, 不仅要求个别项目突出, 还要对其他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最好能够熟练运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47%的学生通常只练习一个运动项目, 33%的学生练习过两个项目, 只有20%的同学会主动练习两个以上的项目, 而且学生对综合运动技能的提高不够重视, 通常更多地练习其喜欢的运动项目。可以看出目前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较好, 但运动项目较为单一, 大部分学生主要以兴趣为主, 接触的运动项目不够丰富, 大多数选择传统项目, 选择小球和徒手类项目的较少。

3. 对学生教学技能的调查研究

教学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学技能通常包含课堂设计、讲解示范、组织观察、评价、课后辅导等等诸多方面。

(1) 讲解示范能力的调查。作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应当具备讲解能力, 即用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其次应该具备动作示范能力, 即通过自身的示范,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模仿。另外, 通过学院师范生技能比赛的成绩来看, 学生的讲解示范部分的得分率普遍在55%以下, 仅有少部分在70%以上。因此,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讲解示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课堂组织能力的调查。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课堂, 它需要教师不断调动队伍, 组织学生完成不同的活动和任务。在对学院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学校体育组组长的综合调查中, 2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较差, 69%认为一般, 3%认为比较满意。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与其未来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有待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整体情况较好, 但体能一般, 且讲解示范和课堂组织两大基本能力素质不容乐观, 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基础体育教育的质量, 因此, 应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4) 在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方面, 应拓宽学生的选择面, 让学生在掌握传统项目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各类项目, 以适应未来就业和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昂坤, 荆婧, 曾庆良, 梁濯清.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2) .

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8-01

独立学院即民办二级学院,不同于传统的公立高校的教学体系,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所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一直是独立学院办学体系中比较基础的一门学科,并且随着近年来国民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由于独立学院是依托在母体学院之下的这种特殊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也不同于传统高等院校的情况,在数量、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要分析目前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师资队伍的数量不够,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独立学院是依托在母体高校下的办学形式,在教师资源方面也自然受到母体高校的限制,有的独立学院还会聘请退休的体育老师来重新教学,这些老师虽然在教学经验方面非常有优势,但是在年龄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却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在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队伍组成很大一部分还是兼职教师,他们可能还承担着其他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些老师会存在一种临时性的心理,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体育教学上,更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科研活动,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长久发展。

2、缺乏完善的激励体系

独立学院的很多体育教师都来自母体高校,所以关于这些老师的聘请以及奖励制度都是由母体学校来决定。而且,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状态不同于公立的高等院校,有市场化的倾向,所以他们对体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老师自然没有完善的激励体系。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体育老师在基本工资之外基本不会再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的情况严重打消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老师自然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另外,经过调查研究显示,研究生选择成为体育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这说明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无法吸引高学历的体育人才,这就导致了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可见,完善的激励体系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3、缺少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和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很多,但是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很多体育老师要超负荷工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的时间要么用来上课,要么用来备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开展科研活动,影响了老师在学术和专业知识上的进一步提高。最重要的是学校也缺少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在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外很少组织对教学有益的再培训内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虽然近几年独立学院进入了告诉发展的阶段,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减少过,大家都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抱有迟疑的态度,而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过关的教师队伍。尤其对于独立学院中类似体育这样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选择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就是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应该从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要增加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能完全依靠母体高校,还要另外聘请优秀的体育人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再培养,鼓励老师对进行学术和科研上的研究,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

2、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体系

在管理学中,马斯洛曾发表过著名的需求理论的观点,人的发展过程中是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的,既包括生理上的物质需求,又包括精神上的成就需求。所以,独立学院对于体育教师队伍也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体育老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在物质方面,要给予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和母体高校教师一样的薪酬待遇和其他福利待遇,对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还可以在薪酬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在精神方面,要充分认可体育老师的工作,在进修和岗位提拔时要给予体育教师平等的机会,以此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在体育师资队伍构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多学校也没有让有经验的教师来传授经验的机会,所以学校方面就要多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再培养,对他们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让年轻的体育老师能够在学校的培训和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快速的成长,成长为一支精力旺盛、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还能根据教师的表现情况对优秀的教师进行提拔。

参考文献:

[1] 江 凤.独立学院学习型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30:76-77.

[2] 吴凤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何小华.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210-211.

上一篇:秋天古诗带画下一篇:装饰公司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