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2024-11-03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精选6篇)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1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版)等法规、标准和国家、省相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指各地进行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撤村建居等建设的住宅小区所需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包括商品住宅小区开发和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含安置房)建设中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的幼儿园(以下简称配套幼儿园)。

第三条各地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建设、房管、教育、国土等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相关工作,保障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

第四条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教育、发改、国土、建设等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人口增长和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编制当地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也可结合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一并编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在组织编制或者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落实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结合居住区规划合理布局。

第五条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中配套幼儿园布点原则上按住宅小区规划居住人口进行测算,具体可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

第六条配套幼儿园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项目建设基本程序,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第七条根据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和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建设标准,发展改革部门在项目审批时应明确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建设标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时,应明确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要求等内容。对需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地块,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土地供应时明确配套幼儿园的用地面积、建设要求、建设期限、建成后的产权归属、管理使用单位、交付方式、监管要求等内容,并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或有偿使用合同。

第八条发展改革部门立项审批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时,应根据规划条件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和《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B33/1040–)等标准,审查配套幼儿园的位置、建设规模、建设要求等,并征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查通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组织会审形式进行审查的,应通知教育行政部门参加。

配套幼儿园应功能独立,与住宅小区其他用地界限明确,并单独提供安全畅通的出入口。

配套幼儿园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建筑设计标准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设,适当预留人员畅行和车辆停放的空间,确保幼儿和教职工安全。

第九条建设行政部门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幼儿园园舍施工环节的监督工作。发展改革部门或项目建设单位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幼儿园园舍的验收工作。

第十条建设单位分期建设有配套幼儿园项目的住宅小区时,配套的`幼儿园应与住宅小区第一期同步规划、立项、建设和竣工移交。凡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配建幼儿园设施或未随所在居住区当期住宅项目同步建成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竣工规划核实,并依法责令补建并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配套幼儿园建成后,建设单位须将幼儿园交付给辖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使用,由辖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单位与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移交手续后,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及时办理。

第十二条配套幼儿园属于公共教育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改或闲置,不得出租、出售、转让、抵押或改变用途。对因城市建设改造确需征收或者占用幼儿园的,应当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依据学前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就近或者易地重建,不得影响或者中断正常教学工作。

规划配套幼儿园用地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变更。确需调整的,应按法定程序调整相关规划,调整后的规划用地面积不得少于原有面积,并经教育、城乡规划、国土等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当地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行政部门对配套幼儿园使用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发现原有配套幼儿园闲置或改作它用的,要依法责令改正。已改作它用拒不改正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四条对已建成的住宅区,由教育、国土、建设、城乡规划等行政部门组织检查其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情况,并要求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学前教育设施。

未按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的,要通过补建、改建、新建等方式予以纠正,并依法处罚。

第十五条配套幼儿园招生应优先满足本住宅小区内适龄幼儿入园需求。配套幼儿园收费标准由各地物价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各地要根据本办法,出台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办法,对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207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2

为了解广州市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和管理情况,我们选择了广州市内60个住宅楼盘进行调查,并与其中某些楼盘的开发商、物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这60个楼盘覆盖广州市10区,包括目前在售的新楼盘和已销售完毕投入使用的旧楼盘。

(一)住宅小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

广州市居住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状况较好,90%以上的小区都有商业配套设施,其中有62%的小区配备有比较完善的商业设施,能够提供较大面积的商业用房,除了超市、市场、便利店外还有包括大型商场或商业街、银行、邮局等;28%的住宅小区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仅提供小型超市、市场等简单的配套供业主使用,有10%的小区基本没有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

从不同区域住宅小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看,地处郊区的白云、番禺、花都、黄埔和南沙等区域的住宅小区有较好的商业配套,65%以上的住宅小区具有比较完善的商业配套,能够为业主提供比较方便的日常购物。中心城区的荔湾、越秀、海珠区的住宅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比较缺乏,这与这些区域地处广州的商业中心、小区周边已具备完善的商业配套有关。

住宅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全部出售,商业配套设施的产权属于购买者个体拥有,商业设施的使用和经营一般由个体业主负责,这些商业设施基本上是一些小型商铺,满足小区业主的基本生活需要;另一种是,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由开发商所有,商业物业产权属于开发商,由开发商统一进行招商和管理,某些大型房地产公司甚至专门成立相关部门对该公司各大楼盘的商业物业进行经营。

目前广州市小区商业配套普遍存在经营不佳的现象,大量商铺空置造成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番禺、白云、南沙、黄埔等区域的住宅小区,由于周边市政配套不完善,开发商为了能够保证其住宅的销售,往往规划建有大面积的商业物业,但由于人流的缺乏,导致商业设施经营困难,大量商业设施长期处于空置状态,不仅浪费资源,也极大影响小区居民的生活(见表1)。

(二)住宅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

广州大部分住宅小区配套有教育设施,其中有77%的小区配套了幼儿园,有43%的小区配备了小学,有28%的小区配备了中学,但仍有23%的小区没有配备任何教育设施。

从不同区域住宅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看,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住宅小区在教育配套建设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城区如越秀、荔湾、天河等区由于周边拥有较完善的教育设施,因此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很少,基本没有小学和中学配套;位于郊区的番禺、白云、花都等区有较好的教育配套,特别是番禺区的住宅小区一般都配备了小学或中学,但也有一些郊区如萝岗、南沙区的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却非常不足,几乎没有小学和中学(见表2)。

广州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一般由开发商投资建设,但教育配套设施的产权归属及使用管理存在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广州市教育配套设施的产权归属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开发商承建教育配套设施,建成后移交给广州市教育局进行统一的使用和管理。这类学校的招生和管理都由教育局负责,该小区业主的子女可以优先获得这些学校的学位,但也允许非业主的子女就读。如金碧花园所建的广州市五中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是由开发商投资建设教育配套设施,学校归开发商所有,学校的使用、经营和管理,采用“民办公助”的模式。这类学校的招生和日常经营管理由开发商或委托相关机构负责,在保证满足该小区业主子女的就学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接收非业主的子女入学,这类学校收费较高,所有就读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国家的义务教学权力,如碧桂园、祁福国际英语学校等;还有一种是由开发商通过与广州市的名校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在小区内引进该名校的分校区。这类学校同样属于民办学校,但其日常经营管理由这些名校协助监督和管理。在满足本小区业主子女就学的基础上同样也会接收周边社区的孩子入学。如星河湾就是采用与执信中学合作设立星河湾—番禺执信中学的方式办学。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广州市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的使用状况比较好,无论是公办、民办还是与名校合办的学校,都不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升学率较高、设施较好的学校更受到不少业主特别的青睐,其招生情况甚至和市区一些重点学校相当,而小区幼儿园也能很好地为业主提供便利(见表3)。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三)住宅小区康体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

广州市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主要有泳池、球场、健身房、乒乓室等,小区的体育康体设施建设状况一般,有55%的住宅小区有种类较多、配套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有30%的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不完善,而几乎完全没有配备体育设施的小区占15%。

从不同区域住宅小区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看,番禺、花都、黄埔等区的近郊楼盘都有较好的体育健身设施配套,虽然周边的配套设施暂时还未跟上,但也基本能够为业主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中心城区的越秀、天河等区的住宅小区体育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但海珠、荔湾等区的体育健身设施还是比较缺乏(见表4)。

小区的体育设施的产权基本上还属于开发商,日常的使用、经营和管理主要有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小区业主基本上是通过有偿方式使用这些体育康体设施。

(四)住宅小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

广州市居住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状况较好,绝大部分小区都建设有休闲娱乐设施,有65%的小区拥有比较完善的休闲娱乐配套,基本能为业主提供较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有33%的小区该类设施配套不完善、种类较少;仅有2%的小区没有相关配套设施。

小区的娱乐设施大部分设在会所里,如小型歌厅、舞厅以及棋牌室等,这些娱乐设施的权属及使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娱乐设施的产权仍属于开发商,日常的使用、经营和管理由开发商、其属下的物业管理公司或其他经营公司负责,向小区业主收取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开发商将这些娱乐设施用房的产权出售给个人,个体业主对这些娱乐设施进行使用、经营和管理,收益归个体业主。

(五)住宅小区医疗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

广州大部分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不完善,有73%的住宅小区没有相应的医疗设施,只有27%的小区配备医疗设施。

从不同区域住宅小区医疗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看,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住宅小区、郊区与郊区的住宅小区在医疗配套建设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城区如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区由于周边拥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因此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很少,有相当一部分小区基本没有;位于近郊区的白云、黄埔、萝岗等区的住宅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非常不完善,而花都、番禺等区的住宅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却比较完善。

广州市的小区很少有配备社区医院,只有祁福新村建有较大规模的医院,大部分小区主要还是配备小型的社区医疗所,这些医疗所的产权归属有的是属于开发商,有的直接移交给市卫生局,医疗配套设施日常的使用、经营和管理一般由市卫生局及相应机构负责。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实际调查整理

目前广州市小区的医疗设施的使用率不高。尽管有些小区建有医务所或社区医院,但大部分小区业主因对这些医院的设备、级别和医生素质有所质疑而不选择去这些地方就医。虽然有些社区医院有相当的规模和等级(如祈福医院为三甲级医院),但由于收费太贵仍使许多业主望而却步,最终选择到市区医院就医(见表5)。

(六)住宅小区会所建设与管理状况

目前广州95%的住宅小区拥有会所,其中82%的小区拥有1个会所,13%的小区拥有双会所或2个以上会所。会所的功能主要为娱乐、体育健身、餐饮等。

从不同区域住宅小区会所配套设施建设状况看,不管是中心城区还是郊区的住宅小区基本都建设有会所,而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郊区住宅小区更建有2个或多个会所。

会所功能因小区的规模不同而不同,有的小区会所功能非常齐全,包括有休闲娱乐设施、体育健身设施、超市、餐厅、图书室、儿童学习室等,有的会所功能较为单一,只有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目前小区会所的产权基本上属于开发商,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基本上由其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业主使用会所的设施需要交费,但通常可以获取一定的优惠,非业主同样可以使用这些会所内的各种设施,但不享受优惠。会所经营的收益归开发商,而开发商会给物业公司一定的管理费和酬金。

目前,广州市小区的会所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经营困难的现象。通过对物业公司的访谈发现,小区会所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就已经很不错了,许多小区的会所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根据调查,广州市约有90%的小区会所处于亏损状态(见表6)。

二、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小区中小学教育配套设施不足和建设严重滞后

从前面的广州住宅小区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广州大部分小区都配备有幼儿园,但有57%的小区没有配备小学,72%的小区没有配备中学,并且还有23%的小区没有配备任何教育设施,特别是一些郊区如萝岗、南沙等区的住宅小区教育配套设施非常不足,几乎没有小学和中学。

目前在广州住宅小区的开发中,特别是某些郊区住宅小区的开发中,开发商为了其住宅的销售,在营销中都会以教育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但小区教育设施往往放到最后来建设或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与住宅小区建设不同步,导致消费者入住小区后,才发现自己的子女无法就学,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给小区住户子女的就学带来很多困难,并因此带来很多纠纷。

造成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的多头管理,导致监管不力。小区教育设施的建设涉及规划、建委及教育主管部门等,每个主管部门都可以管理,但实际上很多部门都管理不善;二是开发商的利益驱动,小区内的教育设施建设和开发商的利润没有太直接关系,其利润来源于住宅销售,加之资金周转困难,因此开发商一般会将教育配套的开发放到最后,尤其是分期开发的项目,资金基本是前后滚动开发,前期开发的销售款用于后期开发。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一般会选择先将滚动开发的资金用于住宅开发。三是其他原因,如开发商征用了土地却因种种原因长期闲置或被查封,己规划的配套学校无从建设;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因用地手续不齐等原因而不能施工建设;因住宅小区内配套教育设施的用地界线规划不清晰,使教育用地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挤占等问题。

(二)小区停车场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广州市的住宅小区普遍存在停车位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老城区和早期开发的住宅小区普遍没有建设地下停车场,只能依靠小区少量空地用于停车。小区因车位问题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已成为困扰小区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导致小区停车场设施供需严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私家车数量增长速度的预期与现实严重脱节,导致停车位的建设跟不上私家车的增长。第二,政府的相关规定滞后于实际发展且监管不到位。广州过去对住宅小区车位的规划指标只需达到1∶0.3~1∶0.5,但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发展,对车位建设的规划指标并未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对开发商是否按规定建设车位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第三,开发商的利益驱动。解决小区停车问题必须建设大量的地下停车位,然而由于地下停车位的建设成本很高,导致车位价格也很高,一方面开发商要快速获取收益就必须采取销售方式出售车位,而另一方面由于车位价格太高小区业主买不起,因此,开发商往往只能以租赁方式出租车位,导致投资难以快速回收,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开发商不愿投资建设地下车位。第四,地下人防工程未有效利用。由于人防工程的特殊性,相关法律法规对人防工程的权属未能有明确的规定,给人防工程的产权管理、使用、收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某些地下人防工程不能用于车位使用。

(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过多,使用率低,空置率高

目前广州的大部分住宅小区都建有大量的商业配套,这些商业配套主要是经营性物业,即开发商将建好的商业物业出售给业主、出租或委托经营公司进行经营。但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区特别是一些郊区的小区,其商业设施的使用率很低,大部分商业物业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未能给业主提供较好的购物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为:第一,开发商的利益驱动。目前很多开发商热衷于在小区开发商业物业,因为商业物业价格远高于住宅,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在商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并没有根据小区人口规模、周边商业配套设施状况等认真分析需要配备多少商业设施,而是考虑获取更多利润来规划商业设施,导致商业设施的过量建设;第二,商业设施缺乏有效的经营。小区的商业设施在招商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完整地规划,通常是来者不拒,降低了商铺的档次。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里虽然建有大规模的商业中心,但缺乏凝聚力,无法吸引一些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和零售商入驻,带动整个商业中心的租赁业务,商铺空置率较高;第三,商业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开发商往往对这些已出售商铺未来的租赁业务和日常管理一概不管,缺乏整体的策划和统一的服务,使得这些商业配套的业态混乱,直接影响到商铺的出租。

(四)小区会所建设过泛、规模过大、使用率低下、浪费严重、经营不善

目前广州住宅小区会所的拥有率很高,有的会所建设的相当豪华气派,导致小区会所建设过泛和规模过大。而会所的使用、经营管理却是使用率低、大量空置、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会所成了小区管理的包袱。

导致小区会所设施供需严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会所的建设规模与需求失衡。许多开发商在没有仔细分析小区居民实际的需求与消费取向的前提下,对于会所的规模、功能配备盲目跟风,片面注重会所及其环境的豪华气派或者设施齐全,忽略了会所所在社区的人口规模与居民层次以及会所本身的共享性与实用性;第二,会所只是作为开发商销售楼盘的卖点。开发商设计建造豪华会所设施的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潮流,提高楼盘形象和档次,促进楼盘的销售,从而获得更多销售利润,至于会所将来如何使用和经营管理,开发商并未认真考虑;第三,会所的位置布局不合理。有些小区的会所为了广告效应与销售的需要,不顾会所相对于整个社区的使用范围,将占地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会所设在社区入口处,从空间上就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会所的使用。

(五)小区医疗配套设施不足,居民的医疗条件较差

从前面的广州住宅小区医疗设施的建设状况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广州大部分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不完善,有73%的住宅小区没有相应的医疗设施,只有27%的小区配备医疗设施。小区医疗配套设施的不足必然导致居民日常就医困难,此外,小区医疗人员的素质、专业和卫生水平往往较差,无法得到广大业主的信任。因此小区医疗设施的不足和卫生条件较差给小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困扰。

三、加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现行“一刀切”的指标体系,制定有弹性的小区配套标准

根据《广州市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暂行规定》,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行政管理以及市政公用等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是根据小区的人口规模进行确定,即凡是具有1~1.5万人的住宅小区一律按此指标进行建设,没有考虑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小区所处的具体位置。众所周知,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市政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是不同的,土地价格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土地价格贵,而且周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非常完善,小区居民完全可以利用周边的配套设施,没必要完全按照指标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而在郊区,小区周边配套非常缺乏,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医疗表现尤为突出,给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这些区域的小区理所当然就应该多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

因此,不应该以同样标准来要求不同区域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应该建立一套有弹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让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指标能够按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小区的规模大小进行调整,距市中心越远、规模越大,其要求就越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的效益,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避免浪费。

(二)政府应直接介入公益性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教育、医疗属于公益性配套设施,其投资较大且回收周期很长,此外教育、医疗设施能否有效的使用取决于使用者的人数即使用规模,当不能形成一定的使用规模,即使学校建好甚至各项设施很完善,在其使用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当开发商一旦销售完小区住房,实现其开发利润后,开发商就会疏于对学校的使用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开发商投入了巨资建设学校,为尽快回收投资,往往对入读学生收取高昂学费,使小区业主子女无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广州市政府应该像我国香港地区等城市学习,直接介入小区公益性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公益性质的配套设施由政府负责选址建设,为周边一个或者多个小区提供配套服务,而其费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回。这样不仅能够保证配套设施的质量,还能避免开发商重复收费。同时教育等公益性的配套设施应该由政府统一运作和管理,让不同区域的小区居民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三)提高小区停车位建设规模,大力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难问题

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于新建小区,政府应制定更高的户车位比,新建小区的户车位比例应达到1:1.5以上,即开发商在规划报建时,政府规划部门必须按户车位比例要求开发商必须建设多少车位。同时应鼓励和倡导开发商积极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小区所有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作为车位,既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也有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2. 对于已建成小区,可以积极挖掘潜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利用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如公共绿地、体育设施场地等进行车位的开发建设,将这些没有建筑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多层地下停车场。第二,挖掘小区现有地下停车位的潜力,提高使用效率。可以考虑在现有地下停车场内安装机械停车装置。第三,充分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可以将地下人防工程用于小区车位使用,允许开发商出售、出租地下人防工程车位。第四,利用小区的一些零星的边角地方进行立体车位的建设,因地制宜安装不同类型的机械停车装置,如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垂直循环式机械停车装置等。

(四)适当控制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规模,对商业设施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使用率

小区商业设施的建设应该与小区的人口规模、周边商业配套设施状况及未来发展相协调,应适当控制开发商为获取高额利润、不顾实际需求而大量开发商业设施,同时还应适当控制小区商业设施的销售规模,因为商业设施大量销售给小业主后,商业设施的使用、经营管理完全是个人行为,一方面导致小区商业业态混乱,另一方面经营困难,出租率低,商业设施大量空置。因此开发商应该尽可能采用出租的方式经营商业配套,在招商和之后的经营管理中,坚持“统一业态、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的筛选和组织,达到控制承租人及商业业态的目的,保证开发商能够对这些商业设施进行统一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面积较大的商业配套设施,更应该由开发商牵头引进一些大型的知名零售商入场,以此推动小区商业设施的高效利用。

(五)因地制宜进行小区会所建设,提高使用率,减少空置率

小区会所过泛、过量的开发建设,必然导致会所设施使用率不高、难以经营以致亏本。此外小区会所的产权归属又成为业主与开发商争议、纠纷不断的源头。因此在小区会所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根据小区的开发规模、人口规模、产品及消费者定位、小区位置、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因地制宜地进行会所建设,对于城市中心的小区完全没有必要建设会所,对于城郊的住宅小区应避免盲目大规模建设会所。此外应协调好会所的经营和小区业主需求的关系,过分强调经营,势必会扩大会所的经营对象、提高收费标准,必然将一部分支付能力低的业主排斥在外,这与会所本身所具有的业主共享性和排他性相矛盾,还会造成业主和开发商、管理公司的矛盾。因此在会所经营的同时,应将会所作为业主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场所及社区文化的培养基地,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为业主的相互交流建造合适的平台,有利于小区居民之间、居民与开发商、管理公司之间建立和谐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广州市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

第一,广州住宅小区还明显存在中小学教育配套设施不足和建设严重滞后,小区停车场设施严重缺乏,商业配套设施建设过多,小区会所建设过泛、规模过大、使用率低下、浪费严重、经营不善,小区医疗配套设施不足,居民的医疗条件较差等问题。

第二,建议改变现行“一刀切”的指标体系,制定有弹性的小区配套标准,从小区实际情况出发配置公共设施,改变“大而全”的配置模式,政府应直接介入公益性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小区停车位建设规模,大力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难问题,适当控制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规模,因地制宜进行小区会所建设,提高使用率,减少空置率。

摘要:如何解决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广州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广州住宅小区存在中小学教育配套设施不足和建设严重滞后、小区停车场设施严重缺乏、商业配套设施建设过多、小区会所建设过泛、规模过大等问题。建议改变现行“一刀切”的指标体系,制定有弹性的小区配套标准,从小区实际情况出发配置公共设施,改变“大而全”的配置模式,政府应直接介入公益性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小区停车位建设规模,大力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难问题,适当控制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规模,因地制宜进行小区会所建设,提高使用率,减少空置率。

关键词:广州,住宅小区,配套设施,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怡.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规划师.2002.3

[2].苏乾.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思考.住宅科技.2002.3

[3].谢家瑾.关于对停车场和会所产权及收益之争的思考.城市开发.2006.6

[4].肖秀平林再峰.城市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模式探讨——基于对广州市小区配套学校的调查分.教育导刊.2007.11(上)

广东强力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篇3

《意见》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公益性和普惠性来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各地根据规划和建设标准建设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并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因素。

明确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

注重实效。通过旧城改造、新建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等方式,规划建设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解决好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数量不足的问题。

同步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的原则,在城镇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工程中按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

部门协作。各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发展改革、教育、国土、城乡规划、住建、财政等行政部门应根据《意见》和职能分工做好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立项、规划、用地、建设和竣工验收、移交和使用等工作。

厘定规划和建设标准

《意见》对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对不同规模的小区有不同的要求。

每4500人或以上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6个班或以上(每班按30座计)规模的幼儿园建设用地。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用地和出入口,具体设置应达到以下标准(见下表),并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因素,适当提高幼儿园建设规模。

对住宅小区开发总量不达4500人(每户按3.2人计)的零星开发的商品房项目、保障性住宅项目和旧城区改造项目,根据规划标准和区域居住人口测算生源数量,按照幼儿园服务半径要求,结合实际另行规划预留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用地。

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和《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化城市幼儿园的办园标准(试行)〉等3份文件的通知》(粤教基〔2012〕1号)的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没有达到配套标准要求的住宅小区,可采取单独选址、改建、扩建或扩大区域内其他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规模等形式配置幼儿园。

明晰各方的权限与责任

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如何规划和建设,又是由谁来建,谁来用,谁来管?对于这些问题,《意见》都一一给予明确。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由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并保证配套幼儿园建设与所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1.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国土、城乡规划、住建、财政等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编制幼儿园建设布局总体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将幼儿园建设布局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保证幼儿园的规模、数量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

2.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前教育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需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地块,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中列明,并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应履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以及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3. 各县(市、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学前教育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需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地块,按规定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以及无偿移交的责任和义务;在审查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时,应根据规划条件和有关标准,审查配建幼儿园的用地、位置、建设规模等,并征求当地教育部门意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查通过。

4. 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属于公共教育资源,未经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改建、扩建、出租、出售、转让、抵押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确需更改幼儿园建设用地的,须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按照程序就近补还,补还建设用地不得少于原有用地面积。

5. 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由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并保证配套幼儿园建设与所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分期建设有配套幼儿园项目的住宅小区时,配套的幼儿园原则上应与第一期建设项目同步规划报建。凡是没有按照规定配建幼儿园设施或没有随所在居住区当期住宅项目同步建成的,或幼儿园建设不符合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要求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证明。

6. 分期开发的项目,配建的幼儿园应与开发项目首期同步验收;不分期整体开发的项目,开发单位在开发项目经营性部分验收前,应全部完成配建的幼儿园项目。开发单位应自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将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设计、施工等图纸和房屋保修书、使用说明书、规划验收资料等材料)移交给所在地人民政府。

7. 所在地政府接收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后,应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统筹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优先满足本小区居民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8. 对小区开发总量不达4500人(每户按3.2人计)的零星开发的商品房项目、保障性住宅项目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纳入幼儿园建设布局总体规划,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幼儿园用地和建设问题。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为了使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与执行,从而在全省迅速全面地铺开并取得实效,《意见》建立了完备的专项工作保障机制。

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建居住区和旧区改造中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沟通协调,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移交、办证、管理、使用、收费等规定,理顺管理机制,严格管理。

2.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幼儿园规划、建设、使用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同时,组织开展现有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全面清查工作,原有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闲置或改作他用的,要责令改正;原有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没有达到建设规模或不足的,由当地教育部门会同规划国土等部门编制补建方案,提交县(市、区)政府部门组织实施。

3.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国土、城乡规划、住建等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等程序时,应严格审查住宅小区配套规划建设幼儿园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和处理。

4.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发展改革、国土、城乡规划、住建等主管部门要跟进指导各县(市、区)行政部门做好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适用本办法。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及相关规定执行。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造成的环境影响应当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等的要求。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工作协调、考核等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交通运输、水利、卫生、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相关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或者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改善、修复因建设活动受到损害的环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环境权益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或者赔偿。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加强周围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方传统风貌及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审批和监督管理等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执法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以下简称分类管理名录)及相关规定,如实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须经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水利、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预审或者审核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予办理其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

已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

第十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其资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并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记录制度,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诚信情况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和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且处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当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范围内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并开展公众调查,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十三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的,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之日起7日内,公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审批程序等内容;

(二)自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10日前,公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简本的方式和期限等内容。

前款规定的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日。公众对建设项目有环境保护意见的,可以在公示确定的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提出,也可以将意见送交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开展公众调查的,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或者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范围内的团体调查对象不得少于20家,个人调查对象不得少于50人;团体调查对象少于20家、个人调查对象少于50人的,应当全部列为调查对象。

采用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的,应当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发布会议告示,并邀请社会团体、研究机构、有关环境敏感区的管理机构、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等有关单位、个人参加。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听取意见,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如实附具公示和公众调查情况,并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情况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在城市居民区内可能产生油烟、噪声、异味等直接影响公众生活环境的餐饮、娱乐、加工等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登记表前,征求受建设项目直接环境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十七条可能产生显著不良环境影响、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应当包括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可行解决方案。

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制订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将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附件。

按照国家和省规定需要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任务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第十八条实行投资管理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核准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建设项目备案手续后1年内、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铁路、公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十九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一)省人民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重污染以及严重影响生态的建设项目;

(三)选址或者环境影响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四)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他建设项目。

设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权限,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性质和程度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相关材料之日起,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该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投入生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重新编制或者修改:

(一)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的;

(二)编制不实、质量低劣、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要求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公示和公众调查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如实附具公示和公众调查情况,并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情况作出说明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制订相关方案、预案的。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媒体或者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受理信息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查询方式以及公众享有的权利等事项,征求公众意见,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7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召集有关单位、个人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协调;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进一步论证。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论证或者评估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专家、受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应当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估,并对论证和评估结论负责。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自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之日起5年后方开工建设的,开工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核。

第二十五条设区的市和县(市、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建设项目采取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措施:

(一)未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

(二)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未达到整治目标的;

(三)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的;

(四)未按照省有关规定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的;

(五)国家和省规定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其他情形。

省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应当通报有关人民政府。

第三章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二十六条承担建设项目设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要求,在建设项目设计文件中编制环境保护 篇章。

第二十七条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要求,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环境保护设施(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应当根据园区内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需要,先行配备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

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国内无相应技术能力的,应当同时引进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应当由具有环境保护设施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应当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一)设计依据;

(二)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三)工艺流程和预期效果;

(四)操作管理人员设置;

(五)投资概算及运行成本。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文件;确需变更的,应当委托具有环境保护设施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要求变更设计文件。

第三十条 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噪声、振动、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止或者减轻施工对水源、植被、景观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善、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十一条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环境保护设施监理能力的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进行技术监督。

第三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明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具备试生产条件后,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核实情况,作出是否同意的意见,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提出的对试生产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建设项目进行试生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期届满前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三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已建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单位的申请,对环境保护设施先行竣工验收:

(一)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未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确定的规模,但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规定的产能要求的;

(二)建设项目的生产负荷近期无法达到国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技术管理规定的负荷要求,但符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其他条件的。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建成的生产规模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确定的规模、生产负荷达到国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规定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应当向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或者调查报告(表)等资料;开展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试生产情况报告;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环境监理报告。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完成验收。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第三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在建设项目建设或者建成投入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要求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予以罚款并责令关闭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建设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予以警告;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文件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其批准文件,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未按照其资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或者调查的单位,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结论、监测或者调查结论严重失实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承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或者处分。

第四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法定权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和条件批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由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撤销行政许可的规定执行。

按照前款规定撤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建设项目不符合审批条件的,不得予以批准。

第四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决定停止建设、生产、使用或者人民政府决定予以关闭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改善、恢复因建设活动而受到破坏的环境。

第四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一)违反法定条件、权限和程序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二)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

(三)对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予以验收通过的;

(四)对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长期失察,或者对有关违法行为放任、纵容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的;

(二)指使、强令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审批或者验收建设项目的;

(三)违法干预、限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

(四)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5

|2008-10-31| 阅读 1631次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及管理意见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7〕8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及管理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试行,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附件:

关于规范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及管理的意见

省电力公司

为规范城市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和管理行为,保证供电工程质量,满足居民用电需求,实现城市居民用电一户一表、“同网同价”,理顺供用电关系,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本意见。

一、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建设项目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意见。

二、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要按照各设区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供电方式应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管理的原则确定。

三、新建住宅用电必须实行一户一表“四到户”管理,即由供电企业直接“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保障供用电安全,规范电费收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减轻居民负担。

四、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工程是指高压“T接箱”至一户一表箱的所有供电配套设施及其安装工程(包括配电设施用房和通道)。新建住宅供电配套设施工程由住宅建设单位牵头,供电部门参与统一规划,由供电企业按照规划要求组织设计和建设。

五、新建住宅供电容量应满足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6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包括12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8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包括15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0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2千瓦;公建设施供电基本容量按每平方米30瓦配置。

六、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工程费用由省电力公司及其供电公司统一向住宅建设单位收取,用于从上级电源出线至住宅楼或公建设施的电能计量装置(含表箱及电表)的所有供配电设施的设计、材料和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等费用(不含提供设备用房的土建费用和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路由费用)。工程建设费用设专户存储,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七、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按照供电设施工程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计收。省建设厅、省电力公司根据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标准和有关定额确定工程量;省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工程量和建设成本情况制定具体收费标准。

八、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工程由省电力公司组织招投标,省电力公司负责督促中标单位按照住宅建设单位的要求及时组织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工程施工,对中标单位延误住宅小区建设进度的行为及时处理。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严禁利用垄断地位强行或变相推销商品和服务。

九、对于已建成并由小区物业管理供电的住宅小区,其配套供电设施参照城市一户一表改造的有关标准研究处理。

十、本意见自2008年元月1日起实施。2008年元月1日前已批准在建的住宅建设项目配套供电设施建设仍按原规定执行。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江西省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试行)的通知

赣发改商价字〔2008〕1516号

各设区市发改委、物价局,省电力公司: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西省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供电企业要加强供电配套工程管理,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完善供电配套服务,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认真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确保平稳实施。各地在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委反馈。

二○○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附件:

江西省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

(试行)

为规范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的收费行为。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及管理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7号)的精神,制定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

一、收费范围。全省设区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建设项目中的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收费。

二、供电配套容量。根据赣府厅发[2007]87号文件规定,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6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包括12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8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包括15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0千瓦;每户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2千瓦;公建设施供电基本容量按每平方米30瓦配置。

三、收费方式。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收取,以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面积(包括住宅小区内公建设施)为计费面积。

四、普通商品房收费标准。划分为两类四个档次,具体如下:

一类南昌市:一是小区内外全电缆工程,多层住宅每平方米105元,带电梯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每平方米115元;二是小区外架空线与小区内电缆相结合工程,多层住宅每平方米95元,带电梯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每平方米105元。

二类其他10个设区市:一是小区内外全电缆工程,多层住宅每平方米90元,带电梯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每平方米100元;二是小区外架空线与小区内电缆相结合工程,多层住宅每平方米80元,带电梯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每平方米90元。

别墅、低密度联排高档住宅、居民自建房和住宅小区内设计用电负荷容量大于100KVA(KW)的大型配套公建项目按照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工程定额编制施工预算,另行据实收费。

如果要求提高配置容量,每户每提高1千瓦,收费标准提高10%;公建设施每平方米超过l瓦,收费标准提高l%。

高可靠性、临时用电收费标准按我委赣发改商价字[2004]242号执行,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凡利用临时供用电设施设备的,应扣除相应费用。

五、各设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按普通商品房收费标准的80%收取。

六、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范围。包括从上级电源出线至住宅楼(不含楼内布线,含表箱及电表)或公建设施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所有供配电设施的设计、材料和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等费用(不含提供设备用房的土建费用和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路由费用)。住宅建设单位应配合供电公司进行配电施工,并按惯例无偿提供供配电设施用房和通道。

七、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供电企业与住宅建设单位签订相关合同时,应向住宅建设单位出具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电力工程建设规范,明确约定供电配置容量、材料和设备配置规格及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的具体收费标准。

八、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的收取。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由省电力公司及其供电公司统一向住宅建设单位收取;建设单位不得在房价外向购房者收取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

具体收取方式如下:

1、住宅建设单位到所在地供电公司营业窗口办理住宅用电申请报装手续,并签订相关合同。

2、住宅建设单位在办理用电申请报装后10日内到所在地供电公司营业窗口办理交费手续。第一次前期交纳建设费总额的10%,用于前期及设计费用;第二次在工程施工前交纳建设费总额的60%,用于工程的直接费;第三次在工程竣工正式验收送电前,按当地房产测绘中心确定的商品房销售面积结清尾款。

3、各级供电企业要严格遵守物价纪律,应在营业窗口醒目位置公布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除收取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外,不得再向住宅建设单位收取供电、配电贴费以及其他费用,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

九、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资金管理。各级供电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系统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资金管理,收取的工程建设费用必须设专户储存,集中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可以滚动使用但不得挪作它用。并于每年2月20日前将上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收支情况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

十、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住宅建设单位按规定交纳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后,供电企业按合同约定时间同步配套建设住宅及公建项目供配电设施工程。省电力公司应按照统一规范的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对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的供电材料、设备水平作出统一规定,保证建设高质量的供电配套工程;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应打破垄断,依法实行工程项目公开招标,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王程设计、施工和监理,所需材料设备也应采取招标形式采购,严禁利用垄断地位强行或变相推销商品和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电力公司制定后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十一、供电企业负责供配电设施工程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保证用户电力供应。

十二、本规定自2008年11月1日起试行一年,此前已签订合同(协议)的,按合同(协议)执行。原则上新建住宅全部按新的收费标准和方式执行,如开发商确有特殊情况,须报经设区市政府批准后才能暂缓按新标准执行。

江西省建设厅关于

《江西省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标准(报审稿)》审核情况的回复

赣建复〔2008〕4号

省电力公司:

贵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起草了《江西省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标准(报审稿)》,我厅对该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向11个设区市房管局征求了意见,我厅认为,该标准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为了使这项标准更符合我省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实际情况,请先按此标准试行一年,总结经验后颁布实施。

二○○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附件:

江西省新建住宅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标准 总 则

1.0.1 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相协调,贯彻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赣府厅发[2007]8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城镇经济发展和配电网现状,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经济、实用、节能、环保、适度超前的原则,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住宅的供配电设施建设均应执行本标准,改建、扩建的新建住宅

供配电设施建设应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当地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视新建住宅建设规模及容量大小,应考虑预留35kV-110kV变电站的站址及电力通道。供配电方案和供配电设施用房的设计应与新建住宅详规设计同步。

1.0.4 本标准不含新建住宅公建设施计量装置以下部分,该部分(电梯、车库、水泵、消防、道路照明等)供配电设施宜委托有专业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1.0.5 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1.0.6 新建住宅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采用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维护方便(免维护或少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0.7 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宜建设以电缆线路为主的配电网。

1.0.8 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的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引用的设计标准、规程规范

引用的主要设计标准、规程规范有:

GB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1094-1994 电力变压器

GB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942-1993 低压电气外壳防护等级

GB50011-2001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045-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1994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60-1992 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1-1997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50217-19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6450-86 干式电力变压器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

DL5027-199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范

GB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

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404-1997 户内交流高压开关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599-2005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5103-1999 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范

DL/T 5231-2001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DL/T5216-2005 35~220kV 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程

DL/T5221-2005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728-200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订货技术条件

DL/T791-2001 户内交流充气式开关柜选用导则

JB/T10088 6~220kV 级变压器声级

JB/T7113-1993 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

JGJ/T16-19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NDGJ96-1992 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DL/T537-2002 高压/低压预装箱式变电站选用导则

GB/T17467-1998 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

SD320-89 箱式变电所技术标准

以上设计标准、规程规范若有更新的版本,则应按新版本执行。名词术语

1配电站

指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对用电设备供电的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构筑物)。

2开关站

指安装有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设备(母线上不含配变)及其配套建筑物(构筑物),俗称开闭所。

3环网柜

指以环网供电单元(断路器、负荷开关和熔断器等)组合成的组合柜,称为环网供电柜,简称环网柜。

4电缆分支箱

指用于电缆线路的接入和接出,作为电缆线路的多路分支,起输入和分配电能作用的电力设备,简称分支箱。

5配电变压器

指将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压成为400V电压等级的配电设备,简称配变,按绝缘材料可分为油浸式配变(简称油变)、干式配变(简称干变)。

6箱式变电站

指把配变、高压设备、低压设备装在一个箱体内的组合配电设备,简称箱变。含环网供电单元的称组合式箱变。

7配置系数

指配置变压器的容量(KVA)或低压配电干线馈送容量(KVA)与用电负荷(KW)之比值。

8电能计量装置

电能计量装置指包含各种类型计量表计(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压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电能计量柜(箱)等。供配电设计

4.1用电负荷容量计算原则

4.1.1 新建住宅用电负荷容量按以下原则确定:

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每户6KW;每户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包括12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8KW;每户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至150平方米(包括15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0KW;每户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配套供电基本容量为12KW;公建设施供电基本容量按每平方米30W配置。

4.1.2 新建住宅用电负荷配置系数按下列原则确定:

1)配变安装容量应按不小于0.5的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2)低压干线截面选择,应按下表1中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表1 低压干线截面选择配置系数表

序号 居民住宅户数 配置系数(Kp)3户及以下 1 3户以上12户以下 不小于0.7 12户及以上,36户及以下 不小于0.6 36户以上 不小于0.5

4.1.3 新建住宅内公建用电设备总容量在100KW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100KVA以下者可采用低压方式供电。

4.1.4 公建设施应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明确时,按负荷密度估算:办公60-100W/每平方米;商业(会所)100-150W每平方米。

4.1.5 新建住宅配变的容量宜选用400-500KVA,油变的容量不应超过630KVA,干变的容量不应超过1000KVA。

4.2新建住宅区供电方式

4.2.1一级负荷一般为双电源供电,二级负荷宜采用两回线路或环网方式供电,三级负荷可采用10kV单电源供电。对于住宅小区中的一、二级负荷,除正常供电电源之外还应配备自备发电机等保安电源,并和小区的电源有可靠的闭锁,应急电源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管理。其中双电源或环网的两端电源应来自不同变电站(开关站)或同一变电站(开关站)的不同母线。

4.2.2住宅小区的10kV外部供电线路应根据当地城市规划或配网规划选用电缆或架空方式供电。对于根据规划需采用电缆方式供电而暂时因客观原因无法采用电缆方式供电的,也应按电缆方式设计并预留接入点,同时采取临时接入方案。

4.2.3开关站一般为双电源供电,由开关站供电的配电站或箱式变可根据其负荷性质采用双辐射、单辐射以及内环网等方式供电。开关站的馈线原则上不应占用主干电缆通道。

4.2.4高压供电方式

1)新建住宅区高压供电宜采用开关站和配电站供电方式,也可采用环网柜、分支箱和箱变方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供电。

2)十层及以上高层建筑应采用户内配电站方式供电。

3)开关站、环网柜每路出线所带配变总容量不宜超过2000KVA。

4)高压电缆截面应力求简化并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应按下表2进行选择。

表2 高压电缆截面选择推荐表

类 型 电力电缆(mm2)

主干线 400、300、240

分支线 240、120、70、50

环网柜联络线 400、300、240

箱变进线 70、50

分支箱进线 240、120

4.2.5 低压供电方式

1)新建住宅低压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米。

2)0.4kV电缆分接可采用低压分支箱,位置应接负荷中心。低压线路应采用多点及末端接地方式,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

3)每台变压器应装设低压自动无功补偿装置,电容器容量应满足不小于15%变压器容量。

4)每台配电变压器应安装满足计量要求的配电变压器综合测试仪或计量装置,以满足分线分台区及电压考核要求。

5)低压线路应采用三相四线制,零线与相线应等截面,各相负载电流不平衡度应小于15%。

6)低压电缆及单元接户线、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应力求简化并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应按下表3要求选择。

表3 低压电缆截面选择推荐表

低压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mm2)不小于

低压电缆 240,150,70

单元接户线 95,70、50

每套住宅进户线 单相:10,三相:6

备注:高层建筑采用预分支电缆和插接母线槽应另行设计。

4.2.6 接线形式

1)新建住宅电源应经开关设备接入主网。

2)小型开关站(不超过2进4出)可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中型开关站(2进6-8出)和大型开关站(2进8-14出)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并应设置母联开关。

3)具备两台及以上配变的配电站应装设0.4kV母联开关。

4)为公建设施供电的低压线路不应与为住宅供电的低压线路共用一路。

4.3 电能计量方式

4.3.1 居民住宅用电应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方式。

4.3.2 当每套住宅用电容量在12KW及以下时,应采用单相供电到户计量方式;每套住宅用电容量超过12KW时,可采用三相供电到户计量方式。

4.3.3 住宅区域内不同电价分类的用电负荷,应分别装设计量表计。对执行同一电价的公用设施用电,应相对集中设置公用计量表计。

4.3.4 新建住宅宜采用远程自动抄表方式。

4.3.5 新建住宅各类计量表箱应按国家和电力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制造,并经当地供电部门确认后使用。

4.3.6 计量表计集中安装时,应采用多户表箱,除满足该处居民用电计量需求外,应预留一只远程自动抄表装置表位。多户表箱不宜安装在户外。

4.4 配电装置接地

4.4.1 新建住宅内配电站配变中性点接地方式应遵从供电部门对该区域的规划要求。

4.4.2 当配电站采用建筑物的基础作接地极且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时,可不另设人工接地装置。

4.4.3 配变等电气装置安装在由其供电的建筑物内的配电装置室时,其接地装置应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等相连。

4.4.4 配电电气装置的接地要求,本标准没有规定的,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及电力行业标准执行。

4.4.5 最末一级低压电缆分支箱应进行重复接地。配电房站址及线路走廊

5.1住宅小区配电设施、高低压电缆走廊及户外配电箱等应纳入住宅小区设计的总体规划,应与小区内其他管线和设施进行统筹安排,与供电有关的土建设计图纸应经供电部门会审。申请用电时应提供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文件。

5.2配电房的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5.2.1住宅小区的配电房以独立建筑物为宜,也可结合主体建筑建设,一般设在地面一层或二层。当条件限制而必须设在地下层时,不应设置在最底层,以防受潮或水淹。当地下仅有一层时应采取适当抬高地面防水、排水及防潮、通风措施。位置不应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它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场所房间内不应有给排水管道及消防管道经过。住宅小区的变配电房不得单独建在地下。

5.2.2为明确供用电双方的责任及便于今后的管理,对设在客户内部的公用配电装置应与客户的其他设备(或其他性质用途的用房)以防火墙形式隔离,并具有独立门户。

5.2.3住宅小区配电房的选址应考虑设备运输方便,并留有消防通道。

5.2.4配电房净高一般不低于3.9米。

5.2.5若小区规模较小(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以下),且条件限制,采用箱式变方式供电时,环网柜、分支箱、箱变宜在地面以上户外单独设置,并充分考虑箱式变的检修通道和运输通道,箱式变围栏的范围应考虑操作时的通道和箱变内设备更换所需的空间。

5.2.6住宅小区内的供配电设施选址和设计应满足噪音等环保方面的要求,建设在主体建筑内时应与居民住宅相隔一层距离。若无法满足要求,变压器室内应有防噪音措施。

5.3住宅小区内的专用和公用配电房由小区建设单位无偿提供,其预留面积应满足如下标准:

5.3.1住宅小区内无商业网点及其它公用设施的,永久性供电设施按下列规范设置:

5.3.1.1住宅个区总建筑面积在7000平方米以下的,且供电容量小于400kVA的,可只留箱式变位置,箱式变的占地面积5米×4米,同时在其四周至少应留有l.5米走廊,作为电气设备操作通道及接地与基础用地。

5.3.1.2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在7000~13000平方米的,应留有配电室位置,配电室的建筑面积为60~90平方米。

5.3.1.3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在13000~25000平方米的,应留有小区配电室位置,配电室的建筑面积为90~130平方米。

5.3.1.4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在25000~40000平方米的,应留开闭所兼配电室位置,开闭所的建筑面积为130~160平方米。

5.3.1.5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在40000平方米以上的,应留一座开闭所位置,开闭所的建筑面积60平方米,配电室的座数和建筑面积按本条(2)至(4)项规定确定。

5.3.2住宅小区内单体建筑建有商业网点及其它公用设施,采用低压专柜或高压供电的,用

户应自留这部分用电设施用地,不纳入小区配电室用地范畴内。

5.4为避免电缆的迂回,避免占用主干电缆通道,小区内的高压电缆走廊应考虑与临近道路或住宅小区等建筑之间的直接电缆走廊,设置2个方向及以上的通道。

5.5高低压电缆走廊应根据规划及最终电缆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一次建成。

5.6电缆的敷设方式可采用电缆沟、电缆排管或桥架等方式,并设置必要的手孔或工井,同时还应按规定设置必要的标识桩。电缆排管不应设在住宅楼下方。

5.7高层住宅楼内的低压电缆、低压预分支电缆或母线槽应在电气竖井内敷设,电气竖井应专用并分层隔离。设备选型

6.1 高压设备

6.1.1 配电变压器

1)配电变压器应采用节能环保型、低损耗、低器噪音变压器,接线组别为Dyn11。配电变压器可根据环境的需要采用干变或油变,户内配电站应采用干变。

2)油变应采用免维护、全密封的11型及以上节能型变压器,3)干式变压器应选用相当于SC9及以上型号变压器,并满足环保要求,且应带有外壳、温控、风机。

6.1.2 箱式变电站

1)箱式变电站可选用美式和欧式两种,美式箱变变压器容量一般不小于500KVA、不大于630KVA ;欧式箱变内部采用油变。

2)箱式变电站应选用耐腐蚀外壳、通风良好、门锁可靠免维护的设备。

6.1.3高压电缆

1)高压电缆应采用铠装三芯阻燃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绝缘等级选用8.7/15KV。

2)附件要求:电缆头宜采用热收缩、冷收缩、预制式,户外电缆头不得采用绕包式。

6.1.4 高压分支箱

1)高压分支箱应优先采用固定连接式馈出结构的产品。

2)高压分支箱宜采用6单元,母线及馈出均应绝缘封闭,进出线均应配备带电显示器和接地故障指示器。

6.1.5环网柜环网单元宜采用4-6单元,柜内开关宜选用断路器或SF6负荷开关,SF6负荷开关使用三工位开关,并采用弹簧储能操作机构,出线均应配备带电显示器和接地故障指示器。

6.1.6高压柜

1)配电站、开关站、环网柜应选用短路容量能满足较长期发展需要、可靠性高、体积小、维护工作量少和操作简单的技术成熟设备,高层建筑可使用小型化断路器,采用SF6全密封充气绝缘;对于大型配电站、开关站,宜采用断路器、中置式开关柜,并配置相应的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

2)双T接入系统且采用断路器作为开关设备的开关站,可视需要配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6.2 低压设备

6.2.1 低压电缆应采用阻燃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6.2.2 低压分支箱应采用箱体为不锈钢或SMC树脂材料外壳的分支箱。

6.2.3 低压开关柜应采用抽屉式、固定分隔式开关柜。

6.2.4 低压无功补偿箱应根据无功功率的需量及电能质量要求装配无功补偿装置,应采用智能型免维护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应配置自愈式干式电容器,接触器应采用无接点接触器,具备自动过零投切、分相补偿等功能。

6.3 配电自动化部分

1)在配网自动化规划区域内新建住宅的高压配电网,应预埋网自动化通讯管孔,预留配网自动化设备装设位置及通讯线路位置。

2)有条件的新建住宅应实现配网自动化功能。

3)大型开关站应接入配网调度系统,按照无人值班设计。

《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6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9〕3 号)精神,进一步落实《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XX 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X 府厅字〔2019〕X 号)要求,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使用,现就我县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依法落实城镇服务设施建设规定,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配建、移交、举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到 2019 年底,确保实现全县公办园占比达 4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40%;到 2020 年底,确保实现全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 80%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摸底排查阶段(9 2019 年 年 5 5 月底前)。对全县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面摸底排查,针对规划、合同约定、建设、移交、使用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列出详细的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时间。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国资局、县教体局。

(二)全面整改阶段(9 2019 年 年 5 5 月至 0 2020 年 年 2 12 月)。县政府针对摸底排查中出现的问题,按照市级指导、县(区)为主体、依法依规的工作原则,采取“一事一议”“一园一案”的工作方式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逐步进行整改。目前 XX 小区、XX 小区配建园产权已转让,由县教体局接收住宅小区配套园后,用于举办普惠性民办园,于 2019 年 9 月底完成。XX 小区配建园在建中,产权属开发商,由自然资源局根据相关规定核定建设用地土地出让价后,由县财政局安排资金回购,交由县教体局办成公办园,于 2020 年 12 月底完成。

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县民政局。

(三)督查验收阶段(0 2020 年 年 2 12 月底)。县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性督查验收,并实行按月调度、按季通报、年度考核,确保治理工作实施到位。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教体局。

三、下步工作

(一)为全面完成 2020 年底全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50%的目标任务,计划新建一所公办园,学位 600 个。

(二)充分利用农村公办园优质资源,采取公办、民办合作方式,解决 2020 年底全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50%的目标任务数。

(三)县自然资源局在规划中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等规定,在老城区(含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中应将配套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予以建设。

县自然资源局将幼儿园专项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好与小区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园,在住宅开发项目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前,应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的公告(须知)》中载明《规划条件审批表》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的内容。《规划条件审批表》中应明确配套幼儿园规划要根据《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 175-2016)的要求,原则上每 1200 户建设一所规模不低于 6 个班的幼儿园,单个小区 1200 户及以上的必须在本小区建设;1200 户以下的小区或居民区采取统筹合建的方式配套建设,县住建局牵头组织县教体局和民县民政局等部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明确幼儿园等

公建配套建成后的产权界定、移交主体、使用维护管理等要求。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四、配套园举办工作

(一)县教体局接收住宅小区配套园后,统筹用于举办普惠性民办园,优先满足本小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二)小区配套园作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内容,不得将其审批为营利性幼儿园或高收费幼儿园。已经举办为高收费幼儿园的,必须于 2019 年 12 月底之前转为普惠性民办园;拒绝转办的,暂缓其年检,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招收新生并进行公告。

(三)小区配套园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的,做好对相关机构资质、管理能力、卫生安全及保教质量等方面的审核,签订的委托举办协议有效期原则上不得超过 10 年,约定收费价格,明确补助标准,县财政局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保障工作。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

五、工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和分管城建副县长任副组长,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城镇小

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推进全县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其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

县教体局负责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小区配套园的规划、建设、验收、回收、移交等工作,负责指导对整改移交后的城镇小区配套园规范办园。

县发改委参与小区配套园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对需要补建、改建、新建的项目按程序及时办理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核实住宅小区配套园规划及用地情况,具体包括配建园开发小区的名单、配套园具体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土地取得方式等;统筹规划城镇小区配套园,将小区配套园必要建设用地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新建配套园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建设、同步竣工核实;若分期建设项目,幼儿园应与首期工程同步建设、同步竣工核实。协助县教体局办理移交小区配套园的不动产权证登记工作,协调做好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园的收回和移交工作。

县住建局加强对住宅小区配套园的建筑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和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备案的监督管理,对未按规定建设或移交配套园的,不予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和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备案,与县教体局和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合研究和制定幼儿园等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

施管理相关政策;负责做好住宅小区配套园回收、移交和补建等工作,并协助做好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园的收回和移交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制定城镇小区配套园移交经费保障相关政策,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和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保障工作,配合县自然资源局核实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园建设项目土地出让价款退还金额,规范做好城区土地出让金价款退还工作;负责核查国有资产中的小区配套园资产属性,协调代建单位做好国有资产项目中已建成小区配套园的移交工作;负责核查城镇国有资产中的小区配套园资产属性,督促做好移交工作。

县委编办负责按程序做好办成公办的小区配套园移交涉及的机构编制工作,并配合指导依法办理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登记工作。

县民政局依法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移交后举办为普惠性民办园所涉及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

县人社局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评聘等工作。

(三)强化督导管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XX 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X 府厅字〔2019〕X 号)要求,加强工作督查,将专项治理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体系进行督查考核。各相关单位认真制定治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工、压实责任,明确治理步骤,完善治理举措,确保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城镇小区配套园是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内容,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各相关单位充分认识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要求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强力推进。

(二)依法落实。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依法落实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定,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加快推进。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明确时间节点,加强调度、加快推进,确保到 2020 年 12 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工作。

上一篇:管理员工作制度下一篇:经贸英语专业、英语翻译及文秘个人简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