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2024-10-21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精选9篇)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1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会计,今天已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经济管理科学,不管是企业总裁还是个体业主;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会面对实际情况而做出经济决策.伴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算化的应用已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作 者:杨敬爱 作者单位: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河北,056000刊 名:城市建设英文刊名:CITY CONSTRUCTION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2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

1 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

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我国各地会计委派制的推行, 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可概括为“直接管理”和“财会集中制”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二是“财会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区、县、乡 (镇) 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 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对国有企业委派。各地对国有企业的会计委派形式, 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二是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三是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对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委派。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委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二是实行账目集中核算管理。

2 会计委派制的积极意义

2000年我市教育系统实行“会计委派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是会计人员的理财环境大大改善, 会计监督得到加强

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任命制,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直接依附于企业, 会计人员更成为企业的一员, 与经营者存在着利益与职业上的依附关系, 这势必造成会计监督的不利。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原单位的依附关系, 能够相对独立地工作, 能够依法抵制单位的不合法行为, 使会计工作进行良性运转。

2.2 是稳定了会计队伍, 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

近几年来, 本科以下 (包括本科) 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人员找工作难, 让人感到似乎会计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其实不然, 全国上千万会计人员中, 拥有高学历的并不多。实行委派制后, 统一管理可使会计人员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上岗, 有水平、有能力者可脱颖而来, 不胜任者则被淘汰, 这样, 就会使整个队伍出现积极向上的局面。

2.3 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目前国有企业缺乏内部约束机制, 对国有资产和预算收支主要靠外部监督, 由于这些外部监督往往是事后和定期的, 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由政府部门向国有企业委派会计, 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 寓监督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控制, 对国家和企业负双重责任, 较好解决了国有产权代表缺位问题, 有效地防止了国有问题, 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4

规范财政资金使用, 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三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5 是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

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 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2.6 是强化了会计监督,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权相对分离, 相互制约,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规范了会计行为, 使会计监督职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委派会计的编制, 人事关系不在受派单位, 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与受派单位之间的附属关系, 会计人员能够打消顾虑, 排除干扰, 依照会计法规赋予的职权办事, 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7

是会计人员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得到增强

3 会计委派制的弊端

3.1“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失去监督作用

由于被委派的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在主管部门, 致使被委派到各单位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不原意参与所在单位内部管理工作, 怕得罪人。有的会计人员原则性不强, 对原始票据只要有领导签字, 不管是否真实、合法、合规, 什么发票都可报销, 以领导审批代替会计审核, 这样容易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2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薄弱, 违纪、违规问题普遍存在

3.3 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 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各单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 对工作不负责任, 对所在单位的实物资产不定期清理盘点等问题。如, 在“往来帐”中长期挂帐应付某人的工资款, 经了解, 此人已过世, 问:“为什么不处理”, 会计人员回答说“前任会计挂的帐, 所以不能处理。”由于实行定期轮换, 致使被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存在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对上任会计处理的账目或以前发生的经济事项, 不问、不管, 年复一年, 最终变成呆死帐。

3.4 会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也存在矛盾

会计委派制的实施与单位利益是一个矛盾统一关系, 出发点是监督, 但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服务。没有服务的监督就会使委派制形式化, 甚至会影响到发展, 而没有监督的服务也会使会计人员成为只管记账的“账房先生”, 会计委派制也就无效果可言。

4 几点看法、建议

4.1

主管部门要加强会计监督作用, 强化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法的执行力度

4.2

要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财经法规、政策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4.3 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

主管部门每年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 不仅要考核完成工作情况, 还要考核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情况, 把有无违纪、违规问题和财务管理的好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是确保委派会计人员始终保持敬业精神, 提高业务素质, 逐步完善委派会计人员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4.4 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一些

可行的办法, 逐步完善和规范会计委派制的做法, 让会计委派制真正起到会计的监督作用。

4.5 是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相关制度、法规。

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会计委派制试行条例》, 全面规范会计委派的法律操作及监管、保全事宜。另一方面要尽快修改和完善与会计委派制不相协调的法规条款。具体地讲, 首先完善《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可以统管委派会计的工作中, 应突出享有对企业会计人员行使人事调聘委派权等。在规定各企业负责人享有财务自主权的同时, 还应突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会计委派机构所派遣的会计人员;其次完善《公司法》、《企业法》的有关款项。主要是修改这些法规中有关会计人事任免权的规定, 对相关的会计职责、权限重新界定与划分;第三应在其他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会计委派机构与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一种统管与统派的关系, 并强调指出, 实行政企分开, 并不是放弃政府对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与监管, 相反政府更应该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统管统派, 以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遏制由会计行为所滋生的各种奢侈浪费及腐败行为, 使会计改革及会计操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6 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

委派会计人员作为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派出的产权代表, 其主要职责为:监督派驻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的情况, 对未能发现和制止其违反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监督派驻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 对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监督派驻单位资产的营运情况, 对造成的资产流失承担相应责任。

4.7 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性质。

实行会计委派后, 会计人员将脱离原所在单位成为会计管理机构的人员, 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各项福利理应由其统一管理。要采取“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来确定委派会计人员的身份。

4.8 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聘用制度。

对委派的会计人员要求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重条件。在业务素质上, 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以外, 更要强调其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因为作为委派的会计人员, 除了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外, 更多地要帮助被委派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规范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使用, 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9

完善利益脱钩与定期轮换制度。

4.1 0 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离任审计制度。

委派会计在某一单位任职期满进行交流时, 务必进行离任审计, 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瑞娥。热点聚集:会计委派制[J].财务与会计, 2000, (9) .

[2]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4) .

[3]赵世扬。内参信息2005, (25) .

浅谈会计委派制的利弊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积极作用;弊端;对策建议

会计委派制又称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开展工作,相对降低了会计人员成为“内部人”的可能,进而解决了会计监督的弱化行为。

一、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情况

我国各地会计委派制的推行,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1)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可概括为“直接管理”和“财会集中制”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二是“财会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区、县、乡(镇)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2)对国有企业委派。各地对国有企业的会计委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二是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三是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3)对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委派。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委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二是实行账目集中核算管理。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积极作用

试行会计委派制以来,各级单位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宏观调控

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在保证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加强了财政对单位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盘活了财政资金,实现了国库资金的合理调度。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会计委派制的推行,正是建立起财务监督约束机制的一个有效举措,它在充分保证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委派会计长驻企业内部,直接参与企业的财务活动,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约束能真正发挥作用,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责、权、利有机结合的法人主体。

3.健全、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健全、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要求加强会计的基础建设,稳定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办事效率,健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正是从这一点入手,规范会计行为,为完善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保证。

4.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权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使会计监督职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委派会计的编制,人事关系不在受派单位,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与受派单位之间的附属关系,会计人员能够打消顾虑,排除干扰,依照会计法规赋予的职权办事,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弊端

通过不同形式的会计委派制的实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验证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通过比较与实践过程的分析,会计委派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思想认识不统一

对实行会计委派制,很多地方有抵触情绪。一旦会计委派制全面推开,已经从原有体制缺陷中获利的阶层必定会设置种种障碍,维护其已经获得的不正当利益,阻碍会计委派制的实行,此外,对委派会计的性质认识不清,有些单位把会计委派制当作上级的一种纯粹干预。

2.制度建设不规范

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会计委派制的依据不足,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近几年,各地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有的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委派,有的规定对所有的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度五花八门,难以进行宏观的统一管理。

3.配套措施滞后

这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委派人员的身份定位不明确;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悬而未决,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委派人员的素质函待加强,合格的委派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素质,要通晓国家政策和法规,掌握会计和审计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但是现有的委派人员对于上述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委派人员的后续教育。

四、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会计委派制:

1.统一思想认识,保证会计委派制顺利建立和实施。政府或产权管理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会计委派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会计委派制实施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提高被委派单位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会计委派制是保护国家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措施,是适应激烈竞争、堵塞漏洞、化解经营风险和稳健经营的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

2.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搞好协调配合工作。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仅涉及到组织、人事等部门改革,而且还涉及到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会计人员利益的调整,因此领导重视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工作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得力组织,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关心。

3.完善与会计委派制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会计委派制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持证上岗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轮岗制度、回避制度等。建议尽快制定委派会计管理规定,规范委派会计的形式、程序、对象、范围,规定委派会计的人事管理、后续教育、业务考核,并对委派会计的任免制度、工资福利、奖惩制度、考核制度、轮换制度、培训制度、档案管理等配套制度进行详细说明。建立委派会计的轮换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提高会计委派过程的透明度。建立会计人才流动市场,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4.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为使委派会计有效行使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委派会计代表政府或产权管理部门,行使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即被委派单位的会计监督权,同时作为受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受派会计人员具有《会计法》规定的会计人员职权。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应包括监督所在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对国有资产流失承担相应责任监督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对上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监督所在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委派会计人员的权限主要是:审核所在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并与单位主要领导人共同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参与拟定所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各项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对重大财务收支项目与单位主要领导人联签批准;参与拟订所在单位的年度决算方案、分配方案;审核所在单位的新项目投资可行性和重大经济合同。会计委派机构、会计管理机构、委派会计人员本身以及被委派单位都要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

5.健立健全委派会计再监督制度,尤其是加强社会监督机制。会计委派制这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失为解决目前会计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有效举措,但不是医治会计信息失真的灵丹妙药,因此要加强会计监督体制的建设。完善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要尽快加大国家监督的力度,严惩违法者,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使社会监督真正成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警察”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4

1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 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 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 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 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 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 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 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 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 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 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 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 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 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 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 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 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篇5

使用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二是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三是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三是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加以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

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发展的控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2.符合标准和规范

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3.人员培训

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4、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在系统转换之际,需要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个月。

5、程序修改控制

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控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1.组织机构设置

为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原有组织机构的调整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

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

2.职责划分

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与系统操作;数据维护管理与电算审核;数据录入与审核记帐;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上机管理

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使计算机尽可能是专用的。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4.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使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设备管理

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1.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以及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2.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一旦出错,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核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3.数据通讯控制

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4.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5.数据输出控制

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6.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6

1.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方面的控制

这是运用会计法规建立的能防止、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批量数据输人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人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人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

2.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安全方面的控制

这需要采取有强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

3.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方面的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就要求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这包括各种电算化硬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和各种操作指令、还有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减少错误的发生。要想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通过制定完备详尽的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并切实有效地起到警示、指导作用。

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方面的控制

第一、要加强组织管理控制,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实行职权分离。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差错或者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7

1.1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而电脑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算化的工作经历尝试阶段、自发阶段、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软件的开发已走向专业化、商品化。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物工作中的简称, 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 实现报账、记账、算账、查账以及部分需要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 (数据) 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包括从非电算化过渡到电算化, 从初始电算化过渡到高级电算化,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演变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 电算化要从单项应用开始逐步向综合财务处理转变;要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有机结合的电算化转变;要从会计信息系统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转变。

1.2上述过程, 实际上是人机交互作用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将会计学和计算机相互结合和交叉并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因此说它是一个变化过程、发展过程和创新过程。首先是对传统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 输入计算机后而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 为会计电算化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电算化会计”可理解为一个由人、计算机、数据及程序组成的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还具有管理和控制功能。“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学进入信息时代的产物, 是会计学、电脑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性学科。

1.3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支持系统。电算化会计系统是指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报告使用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该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为不同管理层服务。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为操作层服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为中层管理服务;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为高层领导服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重复记录分散存放而带来的弊端。采用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 实现了数据分类集中存放, 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并实现了数据共享。

2 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陈旧思维观念尚存在电算化在我国起步较晚, 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替代手工核算。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工作负担, 提高核算效率为出发点。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对企业、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事业管理和决策服务, 这种思维观念阻碍着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落后于时代潮流, 必须改变。

2.2财会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欠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所需的会计知识, 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软件的保养维护。一部分财会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掌握计算机知识较少, 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工作。表现主要有:对财务软件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对软件的认识比较肤浅, 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快速实现电算化的障碍。

2.3对电算化功能层面了解不深、开发利用不足电算化包括三个层面结构, 有些企、事业单位对此尚无透彻理解, 采用软件功能只具备有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 而具备管理功能的模块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缺失, 或设计内容过于简单, 更谈不上决策功能层面, 查询功能也不健全。

2.4缺乏规划, 步调不齐由于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又没有统一规划, 全国各地各单位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单位各自为战, 信息交流不畅, 又限于人力财力状况限制, 应用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差很多, 以至电算化生成的会计信息资料不系统、不完整、口径不一致, 难以被主管部门领导和外单位有效利用, 以致不能发挥它的所有功能层面的作用。

2.5财务会计制度滞后现行的财会制度是以人工核算为基础的。电算化后, 从账户的设置、账户的登记方法、财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方式、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与过去不同。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近年来才开始应用的, 多数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软件的使用上, 而对滞后的财会制度尚未做出相应的修改, 这就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2.6管理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由于一些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 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例如: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内容不完整、不能及时归档。因为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职责造成电算化档案被人为破坏、损坏, 单位财务信息泄密等。另外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内容的清理不规范。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随意性大, 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 所存储的数据资料将无法恢复。

3 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 以及我国与WTO合作进程的延伸, 我国会计电算化水平会不断提高。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我国是势在必行的, 它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 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它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整个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会计电算化绝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 随着它的应用进程, 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 带来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会大幅度增加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 用以指导和推动电算化的发展。

3.2初始化基础要牢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初始化工作很重要,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后的工作。它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薄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是发生额数据等。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软件都要做好初始化工作。在初始化工作中要将本单位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计算机, 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

3.3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电算化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 还应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深刻的了解, 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知识, 才能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特点为单位预测、决策及控制管理工作服务。因此, 在实行电算化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3.4稳步提高电算化的功能层面现在许多单位的会计软件已经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但总体上看模块尚不能适应管理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管理服务, 还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纳入, 以改进会计软件功能, 提高电算化的功能层面。

3.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各单位要根据电算化的特点, 制定出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 确保系统高效安全的工作。

3.6将会计电算化规范统一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改变。建议有关领导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 制订出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章法, 以便各单位遵照执行, 使各单位形成一个共同工作方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良好运行, 不仅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财会人员, 还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高层领导参加与配合, 因此要特别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 以保证数据共享。

随着我国加入WTO, 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份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我国经济正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网络时代,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我们应该利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来促进传统会计的改革。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

摘要:在21世纪网络时代, 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应该利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来促进传统会计的改革。未来的会计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的会计。我国财政部规定, 到2010年, 全国80%以上的基层单位要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应之策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网络,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全国会计技术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程翠凤.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经济师, 2001, (11) :50.

浅谈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 篇8

关键字:电算化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计划。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应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做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线索的变化

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行,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传统的账薄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和磁带,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的,肉眼不能识别。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守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消失了。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已不完全适用。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寻。

三、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技术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既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又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审查,必须运行计算机,让计算机执行各种操作和处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此项审查是不能离开计算机仅由人工来完成的。也能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的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踊跃追查。这些程序还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审计功能。

五、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踊跃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六、对策与建议

(一)对包括会计电算化在内的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与事中

在有关会计电算化的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人员应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针对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人员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以及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在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主要审查系统的合法合规性、安全可靠性、可性及可维护性。在系统测试过程

中,主要测试形成系统核心的程序功能是否达到原定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程序编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测试数据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并应对非法数据的容错功能,以及系统抗干扰和对付突然事故的能力,发生非常事件、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作特别测试。在系统评价过程中,关键是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原定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其中可性最重要,如果达不到,有权否决整个系统,即授予在系统设计中的一票否决权。

(二)通用数据接口的设计所谓通用数据接口,是指为了外部(国家和社会)以及内部和财会管理进一步深加工信息的需要,要求各种商品化通用软件和专门开发的软件,设计一个统一数据结构、统一输人要求和有一定强制性的数据文件。规定在会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出的同时,必须向该数据文件中输入数据,而且要保证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中的数据永远与会计软件内部生成和输出的数据一致,任何人不得任意修改。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统一性;二是强制性。前者是技术上的要求,后者是组织上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为重要。

(三)加强对内部的控制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一切经济信息的完整、正确与可靠,有效地考核、评价各部门的业绩,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于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必须通过调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实施依据性试验来查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对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

人员在调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时,要对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的流向、电子数据处理用于特定的会计处理范围以及会计控制的基本结构进行审查,同时,必须识别特定的会计处理与会计控制的关系,以及会计控制中可能发生的缺陷和薄弱环节。

(四)给人员以工具软件的强有力支持

在计算机的手段方面有两种做法:

1由专业人员或软件公司开发计算机软件,如同会计软件分为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一样,计算机软件也可分为商品化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人员的任务是经过培训会操作这些软件。

2由人员根据工作的要求,借助软件工具来完成工作。对人员培训的侧重点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软件。由于更多的是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题,主观性、灵活性比会计核算要大得多,更适宜用这种方式。

在这方面,微软office系列软件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已为中国广大公众所接受,excel作为一个高效的电子表格软件,非常适合于广大企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和工作,而且能方便地调用各种商品化会计软件所建立的有关数据库,包括通用数据接口的文件。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加强对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给人员以软件工具的支持,是完全可以把计算机工作搞好的。

参考文献:

[1]邱寒:会计软件设计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会计研究,1998。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利弊 篇9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我国企业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就电算化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与发展现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财务工作 应用

随着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由起初的试点转向普及, 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其先后经历了尝试、发展到目前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 也由于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对会计电算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将我国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拙见。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也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所有工作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会计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同时也由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手段和会计管理决策手段的现代化, 既提高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速度和准确度, 也提高了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使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基于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点, 其与原始的运用账本记账相比, 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空间小、存储容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编制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优点。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汁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工作。

其一,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其二,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几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其三,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法、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发布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其四,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代理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20几年的历程。迄今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逐步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发展阶段。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其一,我国不少企业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还不长,所以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算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他们应用电算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他们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也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不充分, 从而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性大打折扣。

其二,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需要大量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 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电算化方式, 对 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然而, 我国不少企业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 即使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 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 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他们对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数据的许多功能还不能灵活运用, 也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软件去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其三,我国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降低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融原则的重要性。实施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许多岗位合并, 也使手工记账的一些手续能够合并在计算机上统一执行; 也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 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 并且由于岗位设置混乱、权限不明、串岗操作, 有的单位由于人手缺乏, 将计算机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凭证的审核交给同一个人 完成。这样就导致大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 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上一篇:宪法活动周活动总结下一篇:微山县崔庄煤矿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