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2024-09-23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在新时代办出高校自己的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体现出学科、专业甚至是理念上的差异。长期熏陶于徽商精神和淮河文化的安徽财经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始终坚持“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务实求真理念,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视察安徽财经大学,充分肯定了我校51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了刘委员的期望,更为了我校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化成为其主要特征。网络环境同其他社会环境一样已经成为影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因素之一,势必给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影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校园文化网络环境概述

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网络世界。大学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在不断的增加,或交友聊天或钟情游戏。毫无疑问,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影响是好是坏暂且不论,我们必须面对的是网络的普及应用开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时代,而且是空前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形式和校园时尚。然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传统文化,并以其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对于我校的文化建设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各种的文化思潮,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学生面前,其间不乏渲染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这对广大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势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征,使传统校园文化道德观念、伦理观念、集体观念、环境观念、价值观念、素质观念受到冲击,给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贯倡导的构建和谐校园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

2、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

在信息时代之前,大学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六点党性原则及社会效益,我想这些即使是现在,我们也深有体会。可是网络信息的普及令这种稳定的格局遭到瓦解,虽然我们课堂上仍然学着马列毛邓,但是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却给我们更大的冲击,这源于网络文化的强娱乐性及趣味性。从现今社会哈韩哈日一族即可窥见一斑。由于网络信息基本无法控制和过滤,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言论可以说是相当程度上是不承担责任的。因此,各种信息,真假虚实难分,善恶良莠混杂。所以,绝不能小觑其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正面而强烈的冲击。

3、网络文化正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文化环境

与传统环境相比,网络大大增强了个人与组织发布、交流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网络招聘会、网络春晚、网上投票等等。个人或者组织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所以很难控制。

(二)网络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校园中,安徽财经大学校园的各个层面都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信息化社会必然会更新人们的观念和思想

信息时代毫无疑问是思想极大解放和开放的时代。网络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维,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而大学作为接受新生事物最活跃的场所首当其冲。校园网络接入互联网,学校必须向社会开放;校园网络成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及彼此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网络时代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现在教育方式,是创新观念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这在客观上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

2、网络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术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等这些经典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都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网络信息的普及,为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各种形式的网络途径如校园BBS、网络投票评选、电子邮件等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学校现在许多管理和教学事务也有一些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如网上选课、网络教学评估等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的有形的校园社区仍然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新型的校园网络只是一个新的平台。我们要因势利导,合理的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3、网络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众所周知,人们上网无非两件事:娱乐和学习。可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校园网络还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舞台。我校的一些社团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他们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维护和管理网站,来展示自身在社团甚至学校的存在价值。对于教师而言,网络成为教学的重要媒介,校园网络环境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使教学生动而形象。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网络环境使学校更注重为师生员工进行服务;另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快速、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及时。对于社会而言,学校的网站还可以向社会传达自身的文化理念,让社会了解并关注学校。校园网络成为展示校园文化、学校形象的载体。

三、网络环境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1、构建校园网络新文化,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之中

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研究,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并体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新形势下,应该着眼于-3-

实际问题的研究:校园文化如何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如何利用网络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校领导深入研究,并找到有效解决的对策。

2、加强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社会提供的自由已超过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适应的范围,因此必须加大互联网的管理力度。我建议学校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3、加强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汹涌而至,糟粕精华兼而有之。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及责任方面的教育,增强其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网上自律能力。塑造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这也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层面的要求。

4、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的文化建设阵地

建议我校校园网络体系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三个层次。两部分是内网和外网:内网用于校内管理和服务,外网面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情况。三个层次是学校网、部门网、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人网页。积极调动我校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赋予时代特色切贴近师生生活的网络文化。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篇2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但它先后被表彰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质量特色创建先进单位、许昌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许昌市管理规范化学校、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等, 并受到省教育厅的奖励。因为在这座校园里, 全体教师秉承着“育人为本, 质量为魂, 科研先导, 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追求卓越, 实施精细管理

精细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优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校一直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 力求做到周道、精致、精细入微、精雕细刻。

踏进校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大楼上金光闪闪的“心育桃李, 爱满校园”八个大字, 它浓缩了学校的办学精神。放眼望去, 但见杨柳依依, 翠竹摇曳, 你会感受到移步易景, 魅力无限。漫步校园, 绿草盈盈, 花果飘香, 书声琅琅, 欢声笑语;教学区、文化区、娱乐区、生活区, 错落有致, 井井有条。校园里, 一条条别致的花卉长廊洋溢着春天的生机, 花卉园、时蔬园、桃李园、稼禾园更是别具特色。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中, 师生共树文明之风, 共享自信与成功。

然而, 精品学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不断修正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打造精品, 追求卓越才是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力求把握每一个发展的机遇, 校庆、现代化达标、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等活动都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时机, 我们不断改善校园环境, 不断实施精细管理, 不断打造校园亮点。

宁心静气, 传承三国文化

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我们的校园是一座飘逸着浓郁书香的校园, 是一座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溢满校园”是学校努力付诸实践的行为。流连于它的书香浓浓和绿意浓浓, 你会动容于它的文化:随处可见的师生书画作品, 深刻隽永的名家名言, 还有那浸润在师生行为中浓浓的文化味儿,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地方。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 了解古都莲城, 学校建造了“三国文化长廊”, 全方位展示许昌的历史与现状。走进三国文化长廊, 三国战役、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历代咏叹三国诗词、建安文学等各种与三国有关的内容依次展现在眼前, 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出浓郁的校园文化。古诗配画, 形象生动;诗词作品, 精彩纷呈;活动图片, 真实自然。这不仅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三国文化的陶冶和影响。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许昌实验小学的一所分校, 我们始终秉承这所全国名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细节上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 使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格调上融为一体。我们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人文素养教育“会说话的墙”;我们努力让教育真正贴近生活, 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心中流连忘返的花园式、温馨型的幸福乐园。

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校园” 篇3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文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66-01

1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它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先进文化是主导,师生文化活动是主体,校园建设是底蕴,由校园中的每个份子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并不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全部,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上也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物质文化对校园文化起着载体作用,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它属于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它包含了以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主体的几方面的内容。制度文化在高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实质是反应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它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的行为与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了高校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2.1 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

高校是一个经典的知识不断被传承,新型的知识不断被创造的地方,也是个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高校师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对文化的敏感性,这些特质使得高校成为了时代的晴雨表。由高校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发展的历史,流动的师生,久远的高校”,任何一所高校的文化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随着学校的发展过程不断的完善和一步步的改进。高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便在于创新,高校的使命是传承已知、探索未知。从一定意义来看,高校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的发展。

2.3 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核心的思想观念是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这些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载体来承载,通过物质、制度、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载体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教学设施、校园景观、规章制度,校园媒介和多样的学生社团等形式展现出来。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刻、微妙地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它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氛围,对于学生在精神素质提升方面,会提供一种推动力;在释放潜能方面,会提供一种导向力;在校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会提供一种凝聚力。在无形之中会影响学生、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成材。

3.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地位。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谐校园建设也必须建立在这个目标与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了先进文化思想的培育,精神涵养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建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这一目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出优秀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以此来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3.3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任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凝聚人心,激励奋斗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对全体教职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会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维护学校荣誉,竭力促进学校发展。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还能将不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社会经历的所有教职员工聚集在一起,激励教职员工的行为、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爱校荣校、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4.1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广大师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建筑风格、雕塑艺术、绿化手段、景观布局等外在的文化符号,建立起标识系统,形成了制度文化。

4.2 加强师德、学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学生的传统教育,发觉身边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弘扬学校历年优秀教师的光辉业绩,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善于、专于传道解惑。加强学风建设,以远大理想为动力,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大力营造努力學习、勇于拼搏,积极探索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敢于探索,敢于探求真理。

4.3 拓展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是构成校园活动的重要部分。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共同组织建立的,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他是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学生在此有机会展示自我。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这种社团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对学生社团更多的应采取鼓励措施,在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帮助、扶持,并采取一些措施打造精品团队,努力开展并办好社团活动,使学生们更好的享受大学文化,感受大学生活,使社团活动多姿多彩。

4.4 有效开展文化活动与文化交流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就是文化交流,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交流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校园内部的文化交流,班级之间相互沟通,各个院系之间互相联系,亦可以是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学校与社会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是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形成跨国界的互通友谊。交流的内容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校园文化本身,还可以对教学教育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或是科学研究的程度进行交流、沟通。

4.5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对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作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师生们来说它是一种能产生强大影响的内在精神,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4.6 广泛发动宣传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甚至新闻媒体,积极邀请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并在校园中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典型的有标志性的建筑中或是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地中,增添反应学校精神、学术氛围,有激励作用的标语、名人名言、字画等,以此来使学校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的窗口 篇4

但是呢, 时下几乎所有的校园, 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不过都是格式化的校园文化和教室文化——墙壁上有”名人名言”、“学习园地”, 各个角落也被充分利用, 如“图书角”、“植物角”等;走廊有走廊文化——悬挂着各种条幅 (如名人名言、格言等) ;餐厅有餐厅文化—叫削占着关于节约粮食的图片、格言与警句;甚至, 连厕所也有厕所文化——墙壁上张贴着“文明如厕”的标语……

然而, 近日我去晋江参观了两所学校, 发现她们用于校园环境布置的材料各不相同, 引起了我对校园环境布置的一些思考。

A校的校园环境布置是“豪华版”, 不论是张贴在教室里的、走廊上的、还是厕所墙壁上的, 都是请专业的电脑制作公司量身定做的。虽然精致、美观, 但我感觉与校园不是十分协调, 而且该校师生对墙壁上张贴的内容较为冷漠, 在参观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位该校师 (生) 驻足观赏;

B校呢, 与A校相比就显得“寒酸”多了, 因为B校用来进行校园环境布置的材料都是源自本校师生的作品, 有书法作品、卡通画、水墨画、手工作品等。虽然制作略显简单, 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吸引力, 不仅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驻足观赏、评价, 该校的许多学生也会时不时地围聚于前对其评头论足。

在进行校园环境布置的时候应该选用何种材料、何种制作方式呢?我认为, 校园环境布置最好取材于“师生”。师生是学校的主体,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 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 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 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一、易促使学校形成节约风尚

大家都知道, 那些电脑制作的材料价格不菲, 而且刚制作好的时候看上去色彩艳丽, 但它们具有“时效性”, 一段时间以后, 便会出现褪色、气泡等现象, 严重影响美观, 因此不得不重新做。如此一来, 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试问, 就为了所谓“面上的好看”, 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而如果是采用师生作品的话, 我们只需要制作一个木框来装饰即可。而且, 当下次我们对作品进行轮换的时候, 木框仍然可以用, 只要替换一下相关作品就可以了。

如此, 既耐用, 又实惠。古人云:“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节约, 学校更应起表率作用, 继承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自觉建设节约型校园, 让节约成为校园风尚, 让“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校园里蔚然成风。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文化吗?

二、能激发师生不甘人后的精神

毋庸置疑, 师生的作品能够被展示在校园的墙壁上, 不仅可以激励师生, 而且还会产生榜样效应。

自己的作品被选中的师生, 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而会对自己的专长更加有兴趣, 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 那些自己的作品暂时未被选上的师生, 在当了一回忠实的观众之后, 心中不免会想:“这些作品的确是不错呻口果我的作品也能被选中, 也能引来别人驻足观赏、啧啧赞叹的话, 那该多好哇。这样的想法就会促使他们暗中努力, 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力争迎头赶上。

这样一来, 校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 从而促使校园真正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散发文化气息。

三、能引起家长的关注

首先, 家长由于接送孩子等原因会经常来到校园中, 有的家长看见自己孩子的作品悬挂于校园的墙壁上, 心中自然很是欣慰。相反, 有的家长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 自然就会产生不满足感。

两种家长的心态都利于学校的发展, 前者会在觉得自己孩子不错的同时感谢学校、教师的培养, 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成长, 自然也就会更加配合学校、教师, 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 双管齐下, 从而促进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后者则会不甘人后, 自觉进行反思, 从自己及孩子身上找原因, 主动与教师沟通, 从而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共同进步。这样一来, 家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一、更新理念,科学规划,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创文明校园,既是实现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质量兴校、名牌立校的需要。一所学校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不可能有特色,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有个性、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升华灵魂,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濡养,对主体意识、人本意识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市教育局下发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参观考察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学校,召开各层次的会议,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在市、县教育局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即按照“全方位、高标准、创新性、独特性”的目标要求,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抓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全面、严格”的要求,抓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二、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创造优美、舒适的学校文化环境,不仅是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充实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办学水平提高、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学校的实际,提出了以“建优美校园,促名师成长,创一流名校”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工程建设”。在这其中,我们把改造校园环境作为首先要开展的工作。我们根据经费情况,制定了“有条不紊、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校园建设改造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組长,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学校经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完善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幼儿园扩建工程。

现在整个校园绿草铺地,一年三季繁花争艳,四季苍翠欲滴,而且有亭台阁榭,假山喷泉,各种景点疏密相间,师生流连其间,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校风、校训、名言警句,字字玑珠,时时警策学生自省,鼓励学生进步。整个校园真正达到了“一草一木见精神,时时处处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景点育人心”的育人新境界。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建一流校风

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健全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施教,把创建一流的校风纳入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

首先,我校不断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良好的教风。我校积极开展以“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每年都开展“师德规范教育月”专题活动,认真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和教职工“十注意”“十不准”“十禁语”等师德制度,强化“学生工作无小事,教师行为无小节”意识,从小事抓起,从自我做起,抓好监督奖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人人敬业爱岗,爱校爱生,人人争当师德标兵的大好局面,塑造了良好的教师群体形象,我校先后被评为泰安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泰安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二是狠抓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学风。为了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紧抓实,我校规定: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行为规范教育课,每学期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充分利用宣传板面、橱窗、结合军训、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我们还把《规范》、《守则》细化为“宁阳二十七中学生行为规范评比细则”,日检查、周总结、每月一评比,形成了政教处、团委全面抓,班主任跟班靠上抓,学生会、文明岗值勤具体抓的全方位督查模式。

四、以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在原摔跤训练队、柔道训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基础上,增设舞蹈训练队、合唱队、科技制作小组、读书协会、书法班、美术兴趣小组、器乐演奏队等,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辨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组建耕耘文学总社,创办《耕耘》期刊,下辖三个学段文学社:小学低段幼苗文学社、小学高段春华文学社、中学秋实文学社。三个学段各自编辑自己的社刊。

2、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如迎五一书画展、迎国庆朗诵比赛、庆元旦书画比赛、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每年新学期初的感恩教育活动、争当小绅士、小淑女活动。

3、各班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切实抓好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文化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奇迹,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毫发未损,而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除桑枣中学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全因他们有一位居安思危的校长叶志平,他担任校领导后,不仅下决心对学校有危险的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的加固,消除了隐患;更为重要的是,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几次紧急疏散演习,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各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5·12地震发生时,所有学生都迅速趴在桌子下,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教室,23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全部跑到操场,成功逃离险境。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告诉我们,加强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文化,应成为永恒的教育主题。

第一,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开展应常规化、制度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争年代,我们经常教育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意识,那时的人们,时刻准备着,随时准备应对一切,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来犯之敌。可到了和平年代,人们的这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逐渐淡薄了。其实,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培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因为天灾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海啸、台风、火灾、泥石流、雷击等,各种各样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作为学校,我们应把这些灾难教育作为常规教育,形成制度,常抓不懈。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开始,让灾难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时刻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让人们在孩提时就逐渐懂得自然灾害等的常识。懂得珍爱生命,学会逃生、学会自救,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一旦灾难来临,才可能把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形式应多样化、普及化。近年来,洪水、雪灾、地震等灾难不断出现,造成了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我们和谐的生活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它也暴露出人们安全逃生、安全自救等各种安全知识的匮乏、安全意识的淡薄和对安全教育的麻木。作为学校,在抓常规管理的同时,安全教育管理要时刻不放松,让灾难教育等得到广泛普及。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经常开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时刻贯穿生命教育、安全常识教育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经常性的演练和娱乐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能机智勇敢,处变不惊,能有序、有效、及时地应对。同时,还可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教育手册、宣传资料、义务宣讲等多种方式。让灾难教育等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增强公民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让灾难教育等成为大众教育、常规教育,成为永恒的教育主题,打造平安校园。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5·12地震发生时,10岁的小女孩唐沁,尽管倒塌的校舍砸断了她的左腿,她却能忍住剧痛露出甜甜的微笑:聚源中学女学生高莹面对永远失去的双腿,也总是微笑着;年仅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被压在了废墟之下,能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他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爬出废墟后,并没有惊慌地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可也有一些学生,面对灾难,束手无策,失声痛哭。据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地震形成的人的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人们对以往灾害性地震产生的房屋倒塌、人员丧生的恐怖情形的记忆,在一定的地震地面振动诱发下产生的,它起源于心理原因。俗话说“心病尚需心来治”,学校是学生接受健康心理教育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等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让学生的心理疾病能有效得到诊治。据北京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表明: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少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门前冷落,无人问津,心灵信箱布满灰尘。探究其原因,与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有很大关系。这些学校,虽安排有心理教师,由于心理学等知识欠缺,也只是装装样子,应付检查而已。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奇缺的现状,学校要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部分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促进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更及时、更有效地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和观念的转变,让他们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主动去接受心理诊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庭和学校等仍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度的“题海战术”等课业负担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淡漠和缺失,他们有的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有的即使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全,但羞于情面,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或去医院去看心理门诊。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知识等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矫正意识,变无知为有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咨询。一是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等教育。如,语文课,要充分利用其思想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个性修养、健康心理和意识行为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识等。自然、科学、生物课,要通过介绍大自然、介绍各种生灵等,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同情和珍爱各种小生命。物理化学课,要教育学生认识各种药品的作用和危害,有效地利用它们造福人类,如此等等。各科教师密切配合,

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人性意识、健康心理和意识行为等教育。二是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学校是德育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以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国际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宣誓、签名等主题活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加强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康心理行为等教育;利用“植树节”等节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生灵,保护有益和珍稀动物等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人脑人心,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三是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家长学校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心理健康等教育大堤。学生心理健康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携手。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团体、印发宣传资料的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道德行为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众志成城、步调一致,共筑教育大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创建和谐校园。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资源。构建文明书香校园文化

蓥华镇中学初一女生邓清清,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5·12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的她竟然还打着手电筒看书呢。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有人这样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墙根也说“阅读使人充实”。可见,构建学校书香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现在的学生,酷爱各种流行歌曲、网络游戏,“追星族”(视流行歌星、影星、网络游戏高手为心中偶像)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适当介绍其中的精彩部分,让他们事先对这些书籍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和读书讨论活动,交流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去阅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二是开展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拔几个写作能力强、书法绘画好的同学组成编辑组,成立班级读书社、文学社。组织全体学生交流自己收集、阅读到的精美文章或小知识,介绍自己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等,然后编辑成报,供学生阅读学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去阅览室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三是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科普书籍等课外读物,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去阅读,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定期组织交流、讨论,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走进阅览室去阅读,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大脑,增长能力。

第二,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网络室的管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图书的管理、更新等工作,注重图书的质量。一是注重思想性。用时代感强、思想积极向上的作品,促进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注重知识和趣味性。有趣味,他们才爱看,有知识,他们看了才有收获。三是注重科学和创新性。科幻和传奇作品,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发明创造的动机和行为。四是注重时代和生活性。要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时代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图书、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强其环境、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来,经常来,让这里成为他们的乐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将学校教育资源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师生服务,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更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加强学生阅读、实验操作、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文明、健康的书香校园。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 篇7

高校媒体是大学校园内部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通过强化校园媒体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实现校园文化的功能发挥, 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定要合理应用媒体的中介载体作用,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提升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

1 校园媒体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媒体是高校进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也是高校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高校要充分结合媒体的优势, 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校园媒体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校园媒体的范畴。

1.1 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媒体推动

校园媒体是反映高校基本信息的主要工具, 而高校的基本信息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比如高校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教学基础设备构建、高校学术讲座等, 这些内容是院校媒体宣传的重点, 通过校园媒体的宣传可以提升师生对校园的热爱, 同时也有利于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其次校园媒体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 这些文化活动既有好的一面, 也存在不良影响的一面, 需要高校媒体加以引导, 比如高校媒体要积极宣传具有良好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 通过宣传起到示范作用, 将好的经验与做法在校园内进行广泛推广;最后媒体可以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媒体可以就校园的历史、特色等进行宣传, 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就开始了“百年华农”栏目, 对为学校做出贡献的人和事进行报道, 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1.2 校园媒体的工作对象是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媒体提供新闻话题。高校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具有新颖、时尚、主流的话题, 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则为校园媒体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 以唐山学院媒体传播的信息结构分析, 80%的内容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媒体提供新闻素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整体面貌的发展, 通过校园面貌的提升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内容, 从而更加丰富校园生活, 因此校园文化可以为媒体工作提供新闻素材, 只有高校媒体真实、公正的宣传高校文化建设活动, 才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关注, 才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2 高校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 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 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 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 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 导致其出现损坏后, 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2.2 传播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 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 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 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 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 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 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 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2.3 媒体资源缺乏整合

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 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 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 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 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 造成资源的浪费, 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3 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3.1 重视校园媒体作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 发挥把关人作用, 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 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 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 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 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 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2 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

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 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 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 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 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 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 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 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 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 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 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 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 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 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 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3.3 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丰富校园文化素材

整合高校媒体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 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 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 实现资源的共享, 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 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 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 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 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 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 而二级院系的刊物, 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 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 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3.4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 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 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 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 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 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 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 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 高校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校园媒体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而且对于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因此, 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充分重视校园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 2012 (09) .

[2]贾博敏.论网络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计算机与网络, 2011 (04) .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8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是在中学校园内呈现出的, 以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师资等;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体育课制度、大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竞赛制度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

二、推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学校体育不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的形成期和品德的养成期, 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丰富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具体构建。更重要的是,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反映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风貌,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换句话来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离不开中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基于上述认知,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是建设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安全”的主题, 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和教育学生。

2. 弘扬“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为依托, 紧密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建立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

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 必定有一个和谐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 各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从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需要。

4. 做好规划部署, 适应学校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积极规划, 整合资源, 保障到位, 逐步实施。发展规划还要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着眼于形成一个宏观布局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学校发展的同时又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5.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要充分发挥运动会、各单项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以便调动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一来,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同时也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 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6. 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和学生同玩同练。不但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创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沟通师生感情, 还能锻炼教师的身体, 缓解工作压力, 增进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教师 ( 尤其是体育教师) 的指导、保护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7. 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各个中学办学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那些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努力锻炼学生身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 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结束语

上一篇:数学教研日计划下一篇:红黄蓝绿性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