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2024-11-05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精选9篇)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1

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10篇

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一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分为8个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242段论述。认真学习《摘编》,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的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依然存在不少低收入的群众。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从整体上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大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农村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现有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和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贫困群众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还有一部分是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贫困人口。要解决这几类人的脱贫问题,难度很大。但难度再大、骨头在难啃,我们都要咬牙前行,攻关克难。只有通过因贫施助,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脱贫攻坚,必求“精准”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我们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扶贫要扶到点上,也要扶到根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四、强化监督,实现真脱贫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我们的帮扶干部大多是公职人员,他们平时工作忙,很多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下村去扶贫,多少存在抱怨情绪,以导致有些干部走形式主义,上级布置了任务就去,简单地了解情况,填写扶贫手册,并没有真正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量身制定有效的脱贫措施,存在数字脱贫、手册脱贫现象。

因此,要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治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做到真扶贫、真脱贫。

五、激发内生动力很重要

总书记到河北扶贫考察的时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强调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

但是,我们有一些群众还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这种情况不不利于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时要改进帮扶的方式方法,引导困难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方面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二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与精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总书记得这句讲话,明确了我们应该把精准扶贫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而精准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扶持对象精准。

通过大走访大排查,切实弄清楚辖区内实际贫困对象,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把该入库的入库,把该退出的退出,确保辖区范围内贫困对象精准。对于已确定的扶持对象,要把家底摸清,详细了解扶持对象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情况,明确致贫原因。

第二、措施到户精准。

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学致贫。则要确保该户学生能够按政策享受到教育补助补贴、助学贷款等,避免贫困学生因贫辍学,避免贫困家庭因教育加剧贫困状况;因残致贫,则要考虑将贫困对象纳入低保保障体系,同时,给贫困提供适当例如电商等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残疾人发展产业创收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到今天,针对贫困对象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保障政策体系愈加完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我们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干部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的条件下,要用活用好各项政策,力求这些政策能够让贫困户应享尽享,同时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益,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除开上述精准,我们还应该注意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里不过多赘述。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膝工作”。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驻村工作队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讲话推进工作。结合贫困户、帮扶干部实际情况,匹配好帮扶干部与贫困对象,更好发挥出帮扶干部自身优势,针对贫困情况,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用好扶持生产就业、教育扶贫、低保兜底等各项政策,保证已脱贫对象稳定脱贫,未脱贫对象逐步脱贫。

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三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发行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又一次曙光。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决胜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在眉睫,《摘编》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242段论述就是其精华浓缩。对《摘编》进行深入学习,是每一位扶贫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涵养为民情怀

“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摘编》第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热爱,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牵挂,这是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学习《摘编》,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立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二、领悟精准方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亿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摘编》系统总结了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精准在我看来就是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真正意义上做到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这反应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精准扶贫方略不仅指导着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学习《摘编》,让我认识到了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必然性和有效性,领会其中的精神,让我提高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四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类减贫事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坚持党的领导,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立下军令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

三、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也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他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明确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摘编》,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2

当前, 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如何以全新的理念, 把扶贫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摆在各级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讲话, 本人认为, 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 必须“突出六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

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整村推进水平的提升。整村推进是“十五”扶贫开发以来, 解决重点村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突出水平的提升。要坚持“落实政策扶真贫、统筹发展促和谐”的理念, 从市情、民情出发, 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在群众参与式扶贫上, 增强氛围抓宣传;在组织项目实施上, 协调配合抓落实;在资金项目管理上, 严格纪律扶真贫;在工作检查验收上, 规范程序抓考核, 提升整村推进水平。

二是要突出移民扶贫难题的破解。移民扶贫是一项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 难题较多, 要抓好工作落实, 必须千方百计破解难题。要按照“抓规划落实, 促整体搬迁;抓资源整合, 促基础设施;抓社区管理, 促长效机制;抓督促检查, 促全面落实;抓宣传报道, 促典型推广;抓后续扶持, 促生产生活”的“六抓六促”工作思路, 坚持科学移民, 以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为重点, 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突出“雨露计划”成效的体现。“雨露计划”是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促进收入增长的有效方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成效。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返工潮”的实际, 加大自主创业培训、转移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本地农民创业优惠政策, 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同时要积极探索创业培训、就业的好形式、好方法、好途径。

四是要突出社会扶贫机制的创新。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一项最有潜力的工作, 如何挖掘工作潜力, 重点要突出机制的创新。除继续做好单位定点扶贫、干部结对帮扶等工作外, 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企业帮村带户工作, 积极动员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兴办公益事业, 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致富。要加强对外联络, 拓宽合作领域, 还要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监督、奖惩机制, 努力发现、培植、宣传社会扶贫典型经验。同时要创新开展“赣南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 提高社会力量的扶贫捐赠水平。

五是要突出项目资金管理的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成效。今后工作中, 首先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到村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户贷款项目管理台帐,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十项制度”建设;其次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与其它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积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再次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度, 推进全市扶贫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

六是要突出“学教活动”成果的转化。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 结合机关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 围绕政令畅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廉政勤政等要求, 进一步做好“学教活动”成果的运用转化工作,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落实解决工作问题的办法, 切实通过学教活动的成果转化, 全面提升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正确把握形势、深入研究问题和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

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扶贫工作机制要有新的突破。实践证明, 工作机制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扶贫开发, 工作涉及面广, 因此, 首先是协调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搭建工作平台, 规范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其次, 资金管理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坚持群众参与的扶贫方式, 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议事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扶贫资金真正向贫困群众倾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和扶贫宣传, 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如何形成贫困村自我投入机制、如何加强乡镇扶贫专干管理、如何强化典型宣传推广等方面上有新的突破。

二是扶贫产业发展要有新的突破。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直接举措, 一直以来产业化扶贫都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后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要大力加强扶贫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 提高组织、服务和覆盖带动功能, 强化贫困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努力探索和完善村级互助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机制, 有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实现增收。积极支持县级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小额信贷资金合作试点, 拓宽贫困乡村贫困群众筹资渠道。要提高贫困群众瞄准率, 探索小额到户贷款贴息使用管理新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 篇3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下面我就学习这些重要论述,说几点看法,和各位领导、同志们共同学习、交流。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打赢这场硬仗,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党全社会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摘编》第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是国内外皆知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我们一定要如期兑现承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脱贫攻坚事关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

【篇二】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对于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而言,是一部写满解题思路的参考书,也是广大扶贫干部的枕边书、案头书。反复研读,不仅可以学经验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感悟初心、勇担使命。

读论述,学方法。从《摘编》全书框架来看,共有8个专题,其采取的是“总分总”的布局方式:第一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是总论,论述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意义;

接下来六个专题讲述“六个坚持”,是分述,告诉我们具体怎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也是《摘编》的主体部分;

第八个专题“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结尾总结,对我们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升华。结构一分解,我们能看到《摘编》一书认识论与方法论兼具,不仅教导我们为什么干,还指导我们具体怎么干,通过读懂读透这本摘编,很多扶贫工作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读论述,悟初心。学方法是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透过这些可贵方法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能讲出这些关于扶贫工作的宝贵经验?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反推一下,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开始的《摆脱贫困》到这本《摘编》,一段段讲述,完全在于他对扶贫工作着力甚久,对广大百姓用情甚深,来源于他对扶贫和百姓始终如一的牵挂挂怀,如同他自己所说,他在县、市、省、中央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花的精力最多。这里面浸满了他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读《摘编》的过程,也是感悟习总书记初心的过程,更是观照我们自身初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工作,既是顶层的指挥家,也是深入一线的战斗员。我们经常看到他深入特困山区走进贫困群众家中,揭锅盖看粮仓,给全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而这其中的群众工作方法以及优良扎实的工作作风,乃至心系群众的大爱情怀,对于我们党员干部和扶贫一线干部来说,都值得深入学习。

读论述,担使命。《摘编》最后一个专题“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跳出一国一域,从国际视野、全球视角来看待今天中国脱贫攻坚的问题,其中的大气魄大格局,是让人折服的。普通如我们,也要放大我们的心态格局,虽然手里做的工作有可能就是报表材料走访联络这些琐碎的事情,但我们正在从事的脱贫攻坚,是一项事关全民全族全国的大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早期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中华民族站起来,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创新创业让中华民族富起来,而我们这代共产党人,就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减贫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为参与这个时代的脱贫攻坚大业而自豪,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进行一系列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并形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基层工作者,始终要将思想武装贯穿始终,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涵养为民情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决胜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进行深入学习,是身处扶贫一线干部群众的工作需要,也是广大党员群众认识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有效方式。基层干部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立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就是要让基层贫困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夯实精准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的冲刺阶段。从结构上看,现有的贫困大部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和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

从群体分布来看,大部分是残疾人,孤寡的老人,长期生病的病人以及一部分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贫困人口。病有病根,穷有穷根,要解决这群人的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一定要把病根、穷根先找出来,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要扶到点上,也要扶到根上。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释放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大扶贫”的工作理念,要求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目前,我国在扶贫合力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全面脱贫攻坚的路上,不能仅凭政府一己之力,要以强烈的扶贫情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形成社会扶贫大格局。

笃学用好习总书记相关扶贫论述,以更大的责任担当站好基层脱贫攻坚岗,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照亮寒贫的土地,温暖群众的心灵,最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篇四】

当下,如何深刻领会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是我们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我感悟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摘编》第一部分,总书记阐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热爱,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牵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立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二、要学习总书记的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亿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摘编》中用了6部分系统总结了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我认为其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比作绣花功夫,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必须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要学总书记的使命担当精神,不忘初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总书记在全世界面前嗲表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庄严承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此共同努力,我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顺利实现。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坚持学以立德,把总书记扶贫系列论述作为武装头脑,践行宗旨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解放思想,夯实摆脱贫困的思想根基。要坚持学以增智,把总书记扶贫系列论述作为把握扶贫工作规律、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总钥匙,进一步真抓实干,保持滴水石穿的持久动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把总书记扶贫系列论述作为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南针和根本遵循,要鉴定脱贫攻坚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服务思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脱贫攻坚路上披荆斩棘。

【篇五】

近日,《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出版发行,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书中八个扶贫专题观点鲜明,论述详尽,认识论与方法论兼具,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结合组织工作,如何扶志、扶智,真正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探索“党建+扶贫”路径,在“红色”引领上下功夫。“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这是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的经典论述,也是他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向贫困宣战的奋斗心得。探索“党建+扶贫”路径,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从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入手,激发支部活力,强化引领作用,让贫困群众在“领、促、强”中尝到甜头。以铜梁区为例,通过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构筑起坚强的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打造起一支“扎桩的扶贫工作队”。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作用的重点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要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鼓励党员带头发家致富做示范;

要选树致富榜样人物,表彰先进带动后进;

要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党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感染、带动群众,真正让“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

二、探索“产业+扶贫”路径,在扶志“造血”上下功夫。习总书记在书中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让产业助力“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帮助贫困户把志气立起来、信心竖起来。要着眼分类规划,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品”。要拓宽创新路径,以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资产性收益扶贫、股权投资扶贫方式,支持贫困户用土地、林地入股,参与分红,使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定脱贫信心。要借力电商平台,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借力电商发展农业产业,从而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铜梁区发展农村电商助力脱贫的实践探索就可资借鉴,通过构建“神农大脑”,大力推进“两聚两创”(聚总量、聚总部、创模式、创品牌)。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已开设线上店铺484个,上行单品超过6973个,实现新增线上交易额超过1.5亿元。

三是探索“党员教育+扶贫”路径,在扶智赋能上下功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启贫困群众脱贫的心智大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集中培训送智慧。要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扶贫干部开展全覆盖“基本功”培训,帮助提高脱贫攻坚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掌握精准扶贫的方法论,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能力。结合党员冬训送资源。组建理论水平高、熟悉农村实用技术的“冬训”专家讲师团,坚持群众需求导向,通过讲党课、开展典型教育和就业推荐等方式,为贫困群众送致富门路、就业岗位、维权政策。结合远程教育送技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农业技术教学资源丰富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结合铜梁实际,一方面,应当依托远程教育站点、铜梁党建网、龙乡微党建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农村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专家指导”模式,提供上门技术服务,教育引导贫困村党员群众学用转化,真正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篇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说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调研,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4

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切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把思想武装贯穿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确保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我们必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聚焦三个工作重点打赢打好攻坚战。

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创业带富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通过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选派村干部外出挂职锻炼和实地培训等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创业带富、脱贫攻坚能力。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动帮扶力量下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位置偏远、资源匮乏,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只有进一步推动各级帮扶工作力量下沉,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才能充分组织发动群众,更加广泛地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5

习总书记得这句讲话,明确了我们应该把精准扶贫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而精准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扶持对象精准。通过大走访大排查,切实弄清楚辖区内实际贫困对象,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把该入库的入库,把该退出的退出,确保辖区范围内贫困对象精准。对于已确定的扶持对象,要把家底摸清,详细了解扶持对象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情况,明确致贫原因。

第二、措施到户精准。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学致贫。则要确保该户学生能够按政策享受到教育补助补贴、助学贷款等,避免贫困学生因贫辍学,避免贫困家庭因教育加剧贫困状况;因残致贫,则要考虑将贫困对象纳入低保保障体系,同时,给贫困提供适当例如电商等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残疾人发展产业创收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到今天,针对贫困对象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保障政策体系愈加完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我们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干部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的条件下,要用活用好各项政策,力求这些政策能够让贫困户应享尽享,同时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益,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除开上述精准,我们还应该注意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里不过多赘述。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6

一、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扶持力度,各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采取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对辐射面广辐射作用强的项目贴息补助、发放小额贷款等方式,扶助了一批产业的发展,许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一些贫困群众因此走上致富之路。江西永丰县同其他地方一样,实施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在实际工作中,永丰县做到三个相结合。一是与县里的产业布局相结合,形成扶贫产业带。根据县里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对油茶、食用菌、白茶、烟叶等布局在贫困地区的产业进行扶持,从而使永丰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二是与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形成产业链。陶唐乡园内村各项条件都较差,但具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这些年来,该村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平整土地、架设用电线路、组织贫困户到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帮助群众筹集办起了24个石灰高炉,带动17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从事石灰生产,近千名劳力从事与石灰有关的工作。作为“十一五”重点村,石灰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其产生了百万元户,更重要的是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三是与扶持传统产品相结合,形成传统产业。白莲是君埠乡空坑村的传统产品。受各种因素影响,前些年面积不增反而下降。近年来,该村利用扶贫资金,为种植户免费提供莲种,2009年净增400亩,使全村白莲种植面积达1200亩,全村80%以上的农户种植白莲,大部分贫困户因种植白莲摆脱了贫困,并且辐射到周边的上固乡章田村贫困户种植120多亩白莲。

二、产业扶贫面临不少困惑

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产业扶贫政策使不少贫困户摆脱了贫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产业扶贫的效果还不是很大,有的甚至还处于示范点阶段。具体表现为:第一,已形成产业规模的村少。从永丰的情况来看,26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中,真正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村只有8个,占35%,绝大多数重点村尚处于无产业或产业规模不大的状况。第二,辐射作用不是很强。与永丰县非重点村的产业规模相比,重点村形成规模产业的过程中,或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之后,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非重点村大。陶唐乡园内村石灰产业发展很快,规模也不小,但具有不可复制性。君埠乡空坑村的白莲也只是辐射到周边个别村。

三、产业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扶贫要求的指导性,使产业扶贫弱化。目前的扶贫工作,实施整村推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根据目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而整村推进的六大建设中,第一项就是“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在有关扶贫开发的要求中,对产业化扶贫也提出了具体意见,但具体落实起来,一般都会把整村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选。二是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使产业扶贫边缘化。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农村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扶贫重点村在各个方面与其他村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尤为迫切,所下拨的扶贫资金用于修路、修渠等成为不二的选择,而对发展产业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三是扶贫资金的有限性,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尽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村不二的选择,但在每年编制项目时,扶贫部门都要把编制一定的产业项目作为硬性规定。但是由于扶贫资金有限,投入产业项目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目前,国家每年对重点村的扶贫投入一般为10万元左右,五年共50万元。单纯就50万元的绝对数来看,是很大的,但与重点村必须搞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比照,仍然是不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每个村都要拿出10%的资金用于扶持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个重点村,每年拿出一万元来扶持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四是扶贫资金的普惠性,约束了扶贫产业的发展。目前,整村推进的资金带有普惠制的意义,在普惠制的大前提下,要对某个典型、某个贫困户来做特别扶持,相对比较困难。

四、加大对产业扶贫的倾斜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产业扶贫应成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第一,制订重点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应该组织力量,花大力气对重点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产业发展方面要与当地产业布局要求相结合,与当地资源利用相结合,与产业基础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当地群众广泛参与,通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多方论证等途径使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和有效性。规划要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五年内要达到的规模,每个年度要达到的效果等。

第二,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扶贫部门要将工作精力从整村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转移到指导重点村的产业发展上来,用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来衡量、考核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采取资金随着产业走的方法,在保证每年重点村得到基本的产业扶助资金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奖励基金,对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好、产业发展实际效果好、产业壮大的快的重点村给予资金上的重奖,调动各地尤其是重点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研讨材料 篇7

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我觉得在学习中需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彻底解决无产阶级贫困及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的必然性。

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三、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扶贫领域改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扶贫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整体脱贫能力提升,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要以共享发展理念确保扶贫成果惠民,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扶贫思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四、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担当,又是对历代无数先贤和近代革命先烈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向往的回应,还为全人类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强烈的宗旨意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爱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二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四是坚持大扶贫格局,五是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六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心得 篇8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安排,自己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总行领导的动员讲话,重点学习了《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论述选编》三本书,使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优良传统再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再武装。同时,在系统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根本宗旨、联系思想工作实际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的理解,增强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价值追求、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要充分认识领导带头示范的重要性,把带头示范发挥表率作用贯彻整个活动全过程。当前,要认真对照自己的思想、工作、作风情况,不断深化对反对“四风”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切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信心。潘振文强调,要继续开展好学习活动,采取自学、党组集中学、处室集中学等方式切实抓好学习教育,通过从工作层面延伸到作风层面再深入到思想层面,以及解剖典型案例的路径认真查找“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确保活动扎扎实实、有序深入。同时,要争取做到学习思考再深入一点、思想认识再提高一层、剖析问题再深刻一些。与普通党员干部开展谈心时,要做到真听、听真,使听取意见尽可能广泛一些。要勇于面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更加

务实的措施切实加以整改和落实。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 方法和领导作风,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党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通过对《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的学习我也认识到我们共产党员要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认识清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一个新时期中,认真的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群众的利益,服务群众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切勿在一片表态的声音中走了样,在一片落实的声音中落了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做好新时期下的工作。

通过对以上进行系统地学习,使我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改进作风、走密切联系群众路线、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全体党员应该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

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执政、勤政廉洁、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作为一名党员,为了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自己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还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到群众中,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争取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班委,在这次学习中我充分认识到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只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班级、热忱服务老师和同学,才能更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群众路线的发展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班级文化。

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心得 篇9

关键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

经多年的扶贫攻坚, 我国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和社会发育低下的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等。河池市是全国最贫困的喀斯特地区和革命老区之一, 11个县 (市) 都是贫困县, 其中9个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2个是广西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该市辖11个县 (市) 139个乡镇146个社区 (居民) 委员会149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389.16万, 农村人口340多万人, 其中903个是贫困村, 占行政村总数的60.32%[1]。如何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持续发展, 是建设富裕和谐河池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广西河池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概况

1.县级基础设施功能逐步完善。

2003年以来, 广西政府在东兰、巴马、凤山三个革命老区和都安、大化两个石山特困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修建县际二级路4条299公里, 改建县际三级四级公路5条388公里, 通乡柏油路19条313公里,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等[2]。通过集中资金、连片开发的举措, 结束了三县不通二级路的历史;等级公路由498公里上升到2301公里[2]。大会战使东巴凤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五县缩短与外界的距离, 基本解决五县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之后, 该市“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分三批组织实施, 其中在2005-2008年的两批644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中, 新建、扩建村屯道路1397条4482公里、597个村通四级以上砂石路;新增人畜饮水工程631处, 新建水柜820个, 解决18万多人、16万多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新建沼气池26054座, 沼气池入户率达44.5%[4]。

2.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

到2008年底,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4元, 比2004年增长了1217元。全市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由1984年的248万人减少到25.4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84.2%下降到7.4%[5]。

3.一批产业项目逐步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

经多年努力, 河池市的桑蚕、糖蔗、山葡萄、板栗、山油茶、八角、毛竹、畜牧养殖等生态绿色农业优势地位逐步确立, 并通过扶贫资金扶持向贫困村覆盖, 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其中, 宜州市成为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和广西重要糖蔗产区, 环江县的畜牧产品, 东兰县的板栗, 巴马县的长寿食品, 凤山县的八角, 罗城、都安、南丹三县的酒产品等已成为该市的拳头产品。

4.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均有较大改善。

通过两个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投入,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以及自然屯道路, 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地头水柜、沼气池垃圾集中点、娱乐场及改厕、改灶等项目, 85%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石路;解决了40多万人的行路难和10多万人饮水难问题;扩灌基本农田3.6万亩;11万贫困村农户使用上沼气池[6];实现村村通电。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致富奔小康有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贫困村四级路建设未达到交通部门确定的四级路技术标准, 管护工作跟不上, 建后重损情况普遍存在;自然屯只通机耕路;村委所在地虽通四级路, 但未开通客运, 群众出行难仍是问题;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2.“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投入少。

“整村推进”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广东对口帮扶资金投入。2005-2008年, 上级拨给河池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 按90%安排到整村推进贫困村计划, 每个村平均得到的仅35万元, 而且扶贫资金重点安排通村四级路和饮水工程, 有的村除了农户享受扶贫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和沼气池资金外, 基本没有得到整村推进资金的投入。

3.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主导地位, “整村推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在“整村推进”之后, 群众很难有效地自己开发和管理已建扶贫项目, 扶贫成果难以巩固。除宜州市的桑蚕和甘蔗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较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外, 其他县 (市) 均未达规模发展的目标。如:2008年具有优势的板栗产量仅18343吨;八角产量6782吨。贫困村仍以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为主, 辅以家庭养殖和林果经济等, 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种养和外出务工收入。2007年, 河池11个县 (市) 有9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在全广西第60位之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44元, 在全广西14个地市排名末位。该地区仍是广西乃至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量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二) 原因分析

1.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是“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地方。同时, 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以及返贫现象突出, 加大了扶贫开发难度。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返贫现象, 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贫困人口的相对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 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 脱贫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短期内要想投入大量资金彻底改变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 需要花更大力气。

2.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较落后, 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在部分贫困人口中,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有的无所事事, 坐等国家救济;有的好高骛远, 怕苦怕累;有的基层干部, 一说扶贫就是要钱要物, 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方法, 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动力。在“整村推进”结束之后, 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能得到提高、基础设施不稳, 各项事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 阻碍着“整村推进”的持续发展。

三、“整村推进”后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贫困村要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后续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牢牢扭住优势产业发展主线, 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拉动、信贷资金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 形成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大建设的格局, 实现自我发展。

(一)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学会充分借助外力激发自身活力, 利用外部输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发挥优势,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坚定信心, 艰苦创业, 做到内外互动, 实现脱贫致富是完全可能的。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 必须杜绝“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 高起点出发,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把已经进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扎扎实实建设好, 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 做到推进一个建好一个, 建好一个巩固一个, 巩固一个发展一个, 建设成新农村, 完完全全地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2.实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以贫困村为单元, 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始终瞄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 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贫困村自然屯分布分散, 信息闭塞, 生产以零散型种、养、加工为主, 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 必须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 联合起来增效益。贫困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 以农户为基础, 以产业为依托, 以专业协会为载体, 以富民为目的, 以自愿为原则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 全村统一培训、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销售, 把种养、加工、生产、流通、销售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农户、资本、技术及土地合理配置起来, 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谋, 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 提高贫困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探索出一条扶贫项目到户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相统一的路子。

(二)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关系, 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贫困地区来说, 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 理清发展思路, 拿出好的项目向上争取扶持支持。对争取到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要加强管理, 使其真正收到扶贫效果。但不能把争取扶贫资源当作唯一的脱贫途径, 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和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任何好的政策、好的项目、好的致富门路, 都离不开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

1.加强村干部致富能力的培养, 调动农民积极主动性。

在整村推进扶贫实践中, 农村干部战斗力强弱起到直接决定的作用。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着力培养村干部的致富能力和领导能力, 尽可能多地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 让他们带头使用新技术、新品种, 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对群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今后安排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群众才能积极主动。

2.继续倡导信贷扶贫, 调动群众积极主动性。

扶贫信贷资金是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信贷扶贫是促进贫困村的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扶贫信贷资金才放得出、收得回, 农户才富得起。以宜州市为例, 2000-2008年, 该市围绕甘蔗和桑蚕产业项目, 投入信贷扶贫资金8317万元, 扶持总人口10万人, 贫困村和面上的贫困村屯桑蚕和甘蔗两大产业迅速发展。该市的革命老区村——山湾村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下种桑养蚕, 仅三年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大转变, 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 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三) 正确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自然资源开发是基础, 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说,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差距。所以, 一定要既重视物质投入更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 这是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加强科学种养和劳动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要突出抓好种养技术培训, 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 使“留下来”的农民有较高的务农技能, 实现科学种养;二要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 让农民有本事“走出去”, 赚得钱;三要加强村级文化室和信息站建设, 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 干起农活来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要实现贫困村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 采取特殊的办法:一是要在县、乡两级抽调优秀干部, 分期、分批进驻贫困村与农民实行“三同”, 深入农户与农民理清发展思路;二是选派专家进村入户蹲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种养技术指导;三是制定特殊的鼓励政策, 高薪选用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优秀大学生到贫困村当村官, 要求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山间水域洞弄, 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挖掘出当地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 集中集体智慧组成“智囊团”, 将优势资源放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整合, 研究出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方案, 把优势凸显放大, 真正做到解决贫困问题有的放矢, 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关系, 着力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搞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既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更要抓好产业开发,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增收来源。

1.不断稳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可从以下几个资金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和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争取国家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上级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部门资金投入, 提高柏油路的补助标准。三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每个贫困村开通客运班车, 切实解决出行难问题。四是各级政府要将贫困村四级路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修建一条、管好一条。五是在政府引导下,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关定点帮扶等方式, 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六是以资金和物资鼓励贫困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自筹资金、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

2.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面向市场,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做到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走产业化扶贫道路。比如, 宜州市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 做大做强甘蔗和桑蚕产业, 培植了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博庆食品公司和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嘉联丝绸公司以及一批茧丝加工企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带动本市及周边都安县、金城江区9万多甘蔗种植农户和9万多蚕茧养殖农户, 成为广西蔗糖生产基地县和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两大产业解决了宜州市大面积的贫困问题, 由上世纪40多万人未解决温饱的穷县, 发展成为广西十大农业强县 (市) 之一。因此, 可以借鉴宜州经验, 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蚕茧加工、林业产品、绿色长寿食品等产业集群, 发展罗城、都安县百里山野葡萄长廊、东兰县万亩板栗生产区、凤山县万亩八角生产区、环江县畜牧养殖区等, 成方连片建设“第一车间”, 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 打造出国际长寿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蚕丝绸产业基地、广西竹藤草编织工业基地、广西最大板栗生产加工基地等。只有以农产品加工的大发展拉动优势产业的大发展, 才能使农村拥有一至两项长效稳定增收的项目, 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河池市扶贫办内部资料.河池市首批“整村推进”385个贫困村通过达标验收情况总结.2006.

[2][3]李甫春等.东巴凤小康之路.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刘新平, 王克林, 李文祥, 谭山川, 李作威, 曾馥平, 蒙冠禧, 韦政社.喀斯特区域科技扶贫开发市场经济机制探索—以广西环江环境移民科技开发示范区建设为例.开发研究, 2002, (03) .

[5]河池市统计局.2008年12月河池市统计月报.2009.

上一篇:旗委组织部201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三年级暑假作文:一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