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园文化

2024-05-28

香港校园文化(精选8篇)

香港校园文化 篇1

香港校园文化

-------按规则办事

按规则办事,这是香港人的工作方式,学校工作也是如此。到校工作第一天,我们交流员大都收到了来自校方的教师工作细则、工作牌、签到签离的簿册(或者是卡),可谓纪律严明。刚到时,我们办理了身份证,因为学校与入境事务处的办公时间同步,有的老师提出早走一会儿去拿临时身份证。校长应允,但是要记录半天假。大家心中不悦。后来相处一段日子以后,渐渐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工作规则:丁是丁卯是卯。

我服务的学校有位冯老师,她圣诞节期间去上海探亲。单单为了27号的一节英文补习课中间返回,之后又飞回上海度过剩余的10天假期。我很疑惑:这么特殊的事,报告校长找别人代课或者调一调时间不可以吗?但是她说:这是我自己份内的工作,这也是学校的制度,不可以的。。。另外,香港教师也没有事假这一说。无论是学校整体管理,还是每个学科,每项活动都有周密的计划和非常详细的工作安排。而且提前2个月左右都安排好了。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所有工作井然有序。

―――分工细致:

学校除教师外还有助理教师、教师助理、社工、工友。以30个班的规模为例,校内一般有教辅人员4人和工友8人。教辅人员主要负责打印文件、制作课件、接听电话、布置展板、管理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摄像照相、进入课堂维持一些活动课的秩序等等,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工友负责打扫校园、教室、办公室公用设施的卫生、协助图书馆管理、帮教师热饭、买饭、送水、印刷试卷、发放资料、保卫、协助教师看护学生等等,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助手。教师只要专心教学,不必为杂事分神。我想这样细致的分工,道理有两个:一是人尽其才,二是节约开支。―――工作就是工作

在香港半年,我明白了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出勤出力,就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去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件事和临时性工作。从工作态度上看,香港老师个个是积极的。我不敢说他们个个都有事业心,至少可以这么说,几乎是每一位老师把自己的职业看得很重。

香港老师工作态度积极,首先表现在工作时间上。早来晚走,每天大约工作10个小时。大部分教师比规定的时间早来半小时晚走2小时,再多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其次,老师们工作都很投入。在工作时间里,除了教学上的事,老师们一般不会闲聊,也没有时间闲聊。偌大的办公室,50多位教师一起办公,出出进进安静的竟让人感到有些窒息。上课的时间和内地不一样,40分钟一节课,一二节连堂,四五节连堂,上午5节下午3节。老师按课程表进不同的课室上课。老师们通常背着大挎包(里面放着两节的教材、工作纸)、拿着水杯、麦克匆匆穿梭于教室间。每位老师一天只有一到两节空课,空课就批改作业。时间肯定不够,早来晚归的就是必然的了。没时间,加上香港人习惯上看重个人隐私,因此教员室里一般不谈私事,没有交流家庭生活的氛围。彼此不知道家住哪里、多大、婚否是很正常的。再次,老师们都不甘落后。学校很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每学期都有教师发展日。组织外出学习,请专家作讲座,以工作坊形式进行主题研讨。我驻校的时间,经常有老师来问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有的还将自己的收获及时整理出来,她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要努力,要加油。

“工作就是工作”也体现在彼此的合作上。人人需要他人支持,人人也就会主动参与他人组织的活动。老师们每个人的工作量都特别大,彼此都很重视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教研活动时会将工作纸和课件的制作进行分工,大家轮流去做。我们每次的教研成果,她们也都会主动放到网络磁盘中,方便明年教师的使用。

老师们工作很努力,工友做事也是如此,他们也是一刻不停地穿梭在校园里。每天在校只有1小时可以休息。他们有各自的岗位,但常常又是分工不分家。他们的岗位意识很强,每天哪个时刻做什么他们必定会准时出现。每件事情干到什么程度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实在而诚信

学校也抓教学质量。用校长的话说,学校的生存靠的是教学质量。尽管学校十分看重教学质量,但是校园里没有“火药味”。每次的考试都是出题,试卷由一位老师集中批改。试卷一个月以前就出好了,但是看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出题时认为学生会出错的,考试时就真的是对的寥寥无几,老师们就没有作准备这根弦。学校没有防范措施,老师们之间也没防人之心,彼此坦诚相处。―――工作量大

在香港,人们的公平意识很强。因为讲公平,大多数老师要上多个学科。普通教师的课时一般要27-32节。一般需要执教三至四门学科,跨四至五个年级,接触到9至10个班级。一名主任的任课是六年级数学五年级语文二年级体育共23节课,还有舞蹈队的训练任务每周三周六训练。有比赛还要自己亲自利用周末去订购服装。另一名训导主任都有50多岁了吧,负责学生的品德教育外还要担任五年级数学、四年级语文、常识、普通话的教学任务。就连副校长也有16节英语课。为了平衡教师的工作量,尽可能达到理想化的公平。都是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而且不会总稳定在某个年级或某个学科。主要从课时数量上平衡工作量,没有内地对学科的权重之分.这也为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除了教学外,几乎每位老师还负责一项工作,或是某学科的召集人,或是某种活动的召集人。在开学前拟订计划,活动前安排人员,活动中搜集资料,活动后整理资料并存档。因为工作繁忙,我了解到的教师没有自己烧饭的,平时叫“外卖”或到饭店或者家中有保姆。有好多三四十岁的教师仍是单身;有的结婚好些年没要孩子,他们说没时间生孩子,有了孩子没时间管教。

―――资源丰富

教学资源丰富:教师都有一个齐备的教材套。提供了教材分析,教学思路,作业设计,活动安排,相关知识讲解.课件,电子教具。教师若不做调整的话,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但是,往往教师并不理解这样设计的用意,很多时候并没有用好。.校外资源丰富:学校很多专题培训、活动都有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社会专门组织来承办,给学校以专业支援。

学校申请了多个学科计划,有语文数学常识心理等等。通过这些计划,将社会中多个资源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如学生在学习了社会中的不同职业后,邀请到了李力持导演,在香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来到学校与学生见面,接受访谈。使学生了解到导演以及电影工作者的情况。这项活动是学校常识科的计划内容之一。再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梁易天教授,是数学新一代版本的主编,通过“大学伙伴合作计划”与学校的教师对话交流。亲自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回答教师的的疑问。彼此都很有收获。教师得以指点,教授收集到一线的教学现状,编成教学案例再来指导自己的博士生。他的学生尤其从内地来的学生都感到梁教授的课堂有很多具体生动的实例。对于书本中的理论如何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另外,还有家长学校教育、师生心理辅导、代课教师的安排(如代课教师,如果有教师生病请假三天以上,就可以向教育统筹局提出申请,有教育局将备案的代课教师派往学校代课,不用学校操心也不用学校付工钱。休病假的教师只要有医院的证明也不会影响薪水。)凡是通过教育统筹局的计划得到的支援都不用学校付款。另外,还有家长义工。在学校的图书馆、外出活动中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还有的做故事阿姨。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他们是“人民教育政府办”“人民教育社会办”,给学校减压,丰富学校资源。

香港校园文化 篇2

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烈气旋涡, 因发生的地域不同, 名称各异。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为“飓风”。从2000年1月1日起, 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 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 (地区) 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 (140个) 新名称。

中国内地选用的10个汉语台风名称, 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它们分别为龙王 (现更替为“海葵”) 、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同为华夏民族的中国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熏陶, 加上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岁月, 营造了香港独特的面貌和个性。香港所选用的台风名称体现了香港中西兼容的文化特性和它别树一帜地区特性。

香港所选用的台风名称是:启德、万宜、凤凰、彩云、马鞍、珊珊、玲玲、白海豚、狮子山、榕树。

一、以地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以地名命名的台风名称有五个, 分别为:启德、万宜、凤凰、马鞍、狮子山。

启德

“启德”指启德机场, 是1925年至1998年7月5日期间香港的民用机场。20世纪初, 何启爵士和区德先生 (又名区泽民) 合资经营“启德投资公司”, 在九龙湾北岸进行填海工程, 填海地域以二人名字命名, 称作“启德滨”。后来, 这个地区被政府征用为机场, 机场以原址地名“启德”为名。

为什么要用启德来给台风命名呢?这是有特定缘由的。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 九龙半岛南岸, 维多利亚港之滨。机场范围以外是九龙城闹市, 三面环山, 只有一条伸入维多利亚港内的跑道, 是在九龙湾填海而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飞机升降于启德颇具挑战性, 所以启德机场也有“世界十大危险机场”之称。香港空运及客运增长迅速, 启德机场在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乘客量为每年2400万, 但它关闭前的实际客量却达到2800万, 再加上150万公吨货物, 国际客运量全球第三, 货运更达全球第一。

由于启德只有一条跑道, 平均每小时要升降班机达36次, 繁忙时间接近每分钟一班。此外, 早期的启德机场和住宅区相距还比较远, 但随着住宅区和机场不断扩展, 机场的位置和住宅区变成只被太子道东一街之隔。最终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 1998年7月, 香港国际机场正式迁往赤鱲角新机场。

启德机场现在虽然已被关闭, 但73年的历史已经成为香港人集体回忆的一部分。作为曾经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其工作效率之快、灵活而严谨等特点仿如香港人奋发图强的缩影。

万宜

“万宜”指万宜水库, 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万宜水库所在地原先有一座百年古村, 原名“烂泥湾村”后更名为“万宜村”, 为了纪念被淹没的万宜村, 便以村名为水库名。至今, 在水库底部仍保留着古村的房屋等, 更曾有潜水员打捞出过瓦片送还村民留念。

万宜水库位于香港西贡区, 容量达600亿加仑, 折合约2.73亿立方米。万宜水库于1971年动工, 1978年完工, 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岩填大坝。

香港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兴建过多个大型水塘, 但人口暴涨, 水塘仍不敷应用。万宜水库的建成, 使香港存水量增至5.86亿立方米, 大大缓解了香港的食水压力。因此对香港的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凤凰

“凤凰”指香港凤凰山。在香港, 游人必去的两座山分别是大屿山和太平山, 而凤凰山则为大屿山的最高峰。同很多香港山峰一样, 凤凰山由两个山峰组成, 主峰为“凤”, 副峰为“凰”, 故合称为“凤凰山”。凤凰山又名“烂头山”, 因为山顶就如一个缺失了一部分的头部;凤凰山还有一个别称为“鸦雀口山”, 因为山峰好似仰天张口的乌鸦。

凤凰山海拔高934米, 是香港境内的第二高山峰。凤凰山四周没有遮挡, 可360度观景, 是香港观日出、赏云海的胜地, 每逢假日均有大批游人披星戴月, 夜登凤凰山, 观赏日出那一瞬间的美景。

中国境内以“凤凰”命名的山, 有记载的至少有十座。此外, 以它命名的县名, 及其他事物的名称也不在少数。这也反映出汉民族对凤凰的喜欢, 即使是“离家”一百多年的香港也不例外。

凤凰, 也作“凤皇”, 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 雌的叫“凰”, 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 蛇颈, 燕颌, 龟背, 鱼尾, 五彩色, 高六尺许”。它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凤和龙一样, 被历代帝王当作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凤冠、凤车等与凤有关的东西, 只有皇家和仙人才能使用。不过, 后来凤凰也成了民间百姓的吉祥物。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 凤凰成了新娘礼服和头饰上的装饰, 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在民间传统的图案纹样中, 凤凰也被广泛应用着, 还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纹图, 如“龙凤呈祥”、“凤麒呈祥”等, 寓意着吉祥和太平。

以凤凰为题材形成的俗语、歇后语中, 有很多是表现人们对凤凰的喜爱, 属于这类的有:凤凰无宝处不落、凤凰头上戴金花、凤凰上供桌———大显花俏、凤凰头上戴牡丹———美上加美。在这些俗语、歇后语中, 还有许多是将凤凰和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鸡”联系在一起的, 使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 这样的俗语、歇后语有:凤凰落在鸡群里、凤凰落架不如鸡、凤凰掉鸡窝———落魄了、凤凰关鸡笼———毛羽尽折、凤凰下鸡———一辈不如一辈、凤凰落到鸡窝里———太可惜。最为常用的应该就是“凤凰落地不如鸡, 虎落平原被犬欺”了。凤凰俗语、歇后语的出现和普遍运用,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凤凰”的影响力。

马鞍

“马鞍”指香港马鞍山。马鞍山也是由两座山峰组成, 较高的俗称“马头顶”, 高702米, 是新界东部最高的山峰;副峰叫做“牛押山”, 六百多米高。两峰之间形成一条很长的弧线, 形如马鞍, 故被称为“马鞍山”。

马鞍山属于香港十八区的沙田区, 最初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等传统乡村经济活动。近代日本企业来到这里开采磁铁矿, 使马鞍山顿时成为工业重镇, 鼎盛时期有几千个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 因为石油危机、新市镇发展等事件, 开矿成本大增, 加上港英政府决定开发马鞍山为新市镇, 矿场也随之在1976年结束。现在, 经过政府几十年的努力, 马鞍山成为屋邨、商场林立的大型住宅区。马鞍山的变化, 反映出香港人通过努力, 将传统的“靠地吃饭”的经济模式发展变为都市化、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这也是香港自身变化的一个过程。

狮子山

“狮子山”是位于九龙的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的一座山峰, 因山顶似俯伏的狮子而得名。香港流传着一个关于狮子山的传说, 相传香港九龙岛过去有九条龙为患, 所以上天派了一只狮子下凡镇压。现在的八仙岭就是其中被制服了的八条龙, 而余下的一条则被狮子压着。那狮子就是现在的狮子山, 而被压着的第九条龙就是九龙山, 但已在日本占领香港期间因为扩建启德机场而夷为平地。

狮子山海拔虽然只有495米, 如今在三四十层高的政府公屋的环伺下, 狮子山愈发显示不出高大, 它甚至也没有出现在香港旅游手册里。然而, 狮子山却成为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的化身。

1974年至1994年期间, 香港播出了一套名单元剧《狮子山下》, 轰动全港。这部200多集、播出跨度长达21年的电视剧, 讲述了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狮子山下》是电视版的香港历史, 狮子山同样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到今日国际化大都市的艰辛历程。2002年, 香港经济萧条期间, 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 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 勉励港人在经济困境中咬紧牙关、踏实苦干、彼此帮助关爱;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 向香港市民深情吟诵起这份歌词, 号召香港人民发扬狮子山的精神。最终, 狮子山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狮子山在, 精神就在, 香港就在”。

语言可以揭示出普遍性的文化心理, 在香港台风名称中有一半名称都是以启德、万宜、凤凰、马鞍、狮子山等地名来给台风命名, 体现了香港特有的地域文化, 反映了香港人拼搏、自强、坚韧、进取的精神。

二、以叠音女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在香港首次命名的10个台风名称中, 有四个为叠音女性名字。她们分别是珊珊、玲玲、欣欣、婷婷, 后欣欣和婷婷被白海豚和狮子山这两个台风名称所代替。

早在二战期间, 女性名称来命名台风就已经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美国空军和海军中供职的气象学家, 常用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的名字来给飓风命名, 这有点近乎闹着玩的味道。二战末期, 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 (除Q、U、X、Y、Z) 为字头的少女名给大西洋飓风命名。到上世纪70年代, 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组织对此种给台风命名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抗议, 声称把女性充满柔情和温馨的名字送给张牙舞爪、十恶不赦的狰狞风暴的行为严重歪曲了妇女的形象, 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诋毁。在美国妇女的强烈呼吁和反对下, 从1979年起, 命名表中就变成一半男性一半女性的名字。在2000年首次公布的140个台风名称中, 有12个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台风名称。

如今, 用叠音的女性名称来命名可怕的台风, 早已没有了戏谑的成分, 而是给人以温柔娇美的感觉, 她们承载的是人们追求安宁、期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上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要求男秉阳刚之气, 女赋阴柔之美, 因而女性取名用字也多是柔婉娇美一些。叠音名叫起来顺口、动听、活泼, 所以更适合用于女性群体。在汉语中, 用叠音来命名, 往往带有亲昵、柔美色彩, 现在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这种潮流在同为中华民族、同样使用汉语的香港也非常流行。

近几十年来, 中国非常流行使用叠音名给一些重要的动物、事物、吉祥物等起名。在给国宝大熊猫起的名字中, 半数以上都为叠音名。此外, 由我国承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 这五个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形象的名字也都为叠音名。不仅如此, 熊猫盼盼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 、福牛乐乐 (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 、金丝猴灵灵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 等不同活动的吉祥物名字都是叠音名。因此, 香港台风名称用珊珊、玲玲、欣欣、婷婷等叠音名赋予了喜气、疼爱、吉祥的色彩, 用在台风上仍然具有这样的感情色彩, 表达出人们祈求吉祥的愿望。

三、以自然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彩云、白海豚、榕树是以自然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彩云

云是悬浮在空中由水蒸气上升遇冷所形成的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说文解字》曰:“云, 山川气也。”香港所选用台风名称“彩云”是指天上五彩缤纷的云。

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自古以来, 以“云”为咏叹对象的诗文不胜枚举。唐诗有首咏云诗, 名曰《来鹄》。诗曰:“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诗中强烈地体现出诗人表面憎云实际上亟盼甘霖的祈望。白居易《岭上云》有“岭上白云朝未散, 田中青麦旱将枯”的诗句, 刘禹锡《观云篇》有“兴云感阴气, 疾足如见机”咏叹, 韦庄《春云》有“春云春水两溶溶, 倚郭楼台晚翠浓”佳句。

千百年来, 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 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编成大量内容丰富的农业谚语, 这类谚语有:“天上钩钩云, 地下雨淋淋”、“天上灰布悬, 雨丝定连绵”、“云往东, 一场空;云往西, 马溅泥;云往南, 水潭潭;云往北, 好晒麦”、“云十翻, 冲倒山”、“乌云接落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云霓满天似鱼鳞, 来朝日头晒煞人”、“云吃雾下, 雾吃云晴”等。除此之外, 关于“云”的俗语也有很多, 常见的有:云里摆手———高招、云头里翻跟头———没着落、云层里盖房子———空中楼阁、云海里观山景———不识真面目、云彩眼里走路———没门儿、云彩里点灯———高明等。

白海豚

“白海豚”指的是“中华白海豚”, 香港地区还选用了“白海豚”作为台风名称。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约为2米多, 身体浑圆, 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 眼睛乌黑发亮, 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 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 或内海的港湾及河口一带。中华白海豚性情活泼,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 常在水面跳跃嬉戏, 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一米高。

中华白海豚与香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香港西面水域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 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 被誉为“海洋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 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 尤其是雌性白海豚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 当幼仔在渔网附近, 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 雌性白海豚会在网边急躁地徘徊, 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 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 其亲情令人感动。此外, 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 拥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所以中华白海豚也是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选择“白海豚”来为台风命名, 体现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真切情怀。

榕树

榕树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 令人惊叹不已。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傲然挺立, 它的根紧紧抓住地面。

在香港, 榕树的分布和种植相当广泛, 它是香港绿化的主要植物之一。香港曾拨款700万港元, 用于保护一棵位于住宅区内的罕见百年大榕树。香港还有不少以“榕树”来命名的地方, 如“榕树湾”、“榕树岭”等。选择“榕树”来为台风命名, 体现了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永不放弃的香港精神。

以这些自然物来为台风命名, 一方面体现了香港人对自然的崇尚,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些自然物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语言的意义对于文化来说, 具有反映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对各种事物, 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人们认识的自然现象, 具有指称作用, 反映人们的主体认识, 而不是自然现象本身。正如“榕树”作为台风名称, 并不单单指这种植物本身, 而是反映人们的主体认识, 即“榕树”所象征的坚实进取之意。这种反映性, 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物化。语言不是事物的简单代替物。语言的意义是事物共生的抽象和概括。各种意义都是人类思维的成果, 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语言体现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特点, 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 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香港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 必然受着共同体的主流文化的统摄, 然而作为一个亚群, 香港势必带有不同于其他亚群的文化特征。香港人最早是广东移民, 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港人身上兼具东西方的性格特征:东方的含蓄, 西方的直白;东方的煽情, 西方的冷淡;东方的情感, 西方的客观。多数港人对自己的血脉传承从没有自我贬低, 也不会自我否定, 比较普遍的心态是“爱国爱港”。1997年至今, 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甚至民间的爱国分子, 比内地还要激进。香港地狭人多, 因此竞争空前激烈, 也造就了精明强干、坚忍不拔、脚踏实地、紧张忙碌的性格。香港的这种文化特征, 既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文化特征, 也包括香港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体现在了台风名称的命名当中。概括地说, 香港地区选择的台风名称与中国内地所选择的台风名称相比, 中国内地台风名称更加注重历史性、文化性, 神话色彩较浓, 而香港台风名称更多地体现了地区性、时代性、情感性和认同性。

香港的“马文化” 篇3

香港尽管经济繁荣,但“赌马”也很风行。曾有一位名叫昆克尔的德国人,在香港对赌马活动费尽一番明察暗访功夫后,得出结论:香港人对待赌马,犹如对股票那样,全情投入,而香港的马迷,亦足称为世界上“最具赌马专业知识”的,且赌马的瘾头,世界上难寻对手。每逢赛马日,在轮渡、地铁、火车、巴士、电车、的士、私家车上,马迷莫不人手一份专业马报,或是各种报纸的马经版,全神贯注,钻研当天赛事大势。每场赛事开赛之前和结束的刹那间,入场马迷的表情更是变化万千!每逢赛马日,不管烈日当空,还是风雨交加,出赛马匹依次集中于起跑线前的闸厢内,只等待起跑的信号发出。这时,人人呼吸急促,随着电脑显示的赔率在不断地变动,空气中飘荡起嗡嗡之响声,有如成千上万只蜜蜂在周遭争鸣。终于,起跑信号发出,蜂鸣声渐渐加大,最后变成狂风暴雨,这是感情的爆发。马匹跑过了终点,人们在欢呼,在跳跃,在号叫,在挥动手臂或在跺脚,叹息,垂头丧气,表情千奇百怪,仿佛自己的生命,全压在这一场赛马上。

在香港,赛马往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的形式加以报道和渲染,据统计,全港各种赛马报纸不下20种,加上其他报纸的马经版,讲马的“阵地”可谓数不胜数。各家电台、电视台皆配有水平很高的马评家,为马迷分析、讲解,就马匹状态和胜出机率指点迷津。总之,所有新闻媒体都不会置赛马于度外,从而形成了香港特有的“马文化”。至于在赛事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到黄大仙、天后庙等寺观求神问卜、许愿、还愿者更是络绎不绝。上自拥有洋博士头衔的“哲学家”,下至庙宇门外的“解签佬”,无不生意兴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社会独特的“马景观”或“马文化”。香港的“马文化”与(麻)“雀文化”合称之为“禽兽文化”,而靠传播“禽兽文化”为生的人,数目已达数万之众。

香港的“马文化”,追流溯源,当初是由英国人引入的。自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以来,香港就有赛马。1882年,英国人在入侵香港之初,当时只有5000左右的居民。但“英皇御准赛马会”,却是最早成立的机构之一。起初,能加入赛马会是殖民统治看享有的特权。时移势易,今天的香港赛马会,1.4万名会员中,95%是华人。

赌马是香港的三驾“马车”之一。有这么一个说法——即香港由三种力量统治,一是马会,二是汇丰银行,三是港督。统治香港的“三头马车”中,马会赫然居首!且不论这样的说法和如此排列是否过于夸张,事实上马会在香港社会的重要地位,几乎无可置疑。

香港现有两个赛马场,一是位于港岛的快活谷赛马场,赛马场所在地原称黄泥涌,后称快活谷,它历史久远,影响甚广,人们把那一带称为“跑马地”,位居港岛市区的中心地段,名缘马场而生;二是70年代在九龙北部的沙田靠填海建成的现代化赛马场。

赛马活动与香港人的生活关系甚密,长期以来,港人在日常交往中产生了许多与赛马有关的口头语,如造马、马主、外围马、马夫、铺草皮……等;此外,香港城市还出现了不少带“马”字的街道和街区地名,如位于港岛的马师道、跑马地、马宝道和宝马山道,位于九龙半岛的马头围、马头角、马头围村、马头围道、马头角道、马头涌道和金马伦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赌马活动已成为当今香港的一道“风景”,有名的“香港八景”中就有“快活蹄声”一景。据记载,本世纪20-30年代的“香港八景”中并无“快活蹄声”,自40年代开始,由于赌马活动日渐发展,“快活蹄声”便成为八景之一。

香港人赌马,输家永远占绝大多数,然而众多的“铺草皮”(赛马场要铺草皮,以利于百骏竞逐,港人把赌马赢了叫做“挖草皮”,相反输了叫“铺草皮”,意即将投注钱化作马蹄下的草皮了)者总想反败为胜,因而屡败屡战毫不改悔,有时演出许多人间悲剧。

香港校园文化 篇4

香港城市大学的校园生活多采多姿,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超过70多个,包括学科联会、文艺、体育、科技和创意等多方面的兴趣团体。另外,也有由大学成立的管弦乐团、中乐团、合唱团、辩论团队和屡创佳绩的运动代表队。学生可按个人兴趣参加这些团体的活动,尽展所长。此外,城大又主办多项大型活动和培训计划,如「领导才能发展」、「学生大使」、「社会服务」以及与世界各地学府订立的交流计划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迈向全面发展。 校园环境

香港城市大学位于九龙塘的校园总面积共15.6公顷,当中包括教学楼、康乐楼、蒙民伟楼、方润华楼、郑翼之楼、学术交流大楼、桃源楼、综合运动场馆,以及两座高级教职员宿舍(南山苑、德智苑)及学生宿舍。根据城市大学公布,共有7,556位毕业生,当中包括3,037位学士毕业生、2,869位副学士毕业生、1,253位硕士毕业生、130位哲学硕士毕业生及70位哲学博士毕业生。而大学提供课程方面,至,学校共提供145个不同课程,包括31个副学位课程、56个学位课程及58个深造学位课程。商学院最近获得AACSB国际认证,AACSB于修订其认证标准後,城大商学院是首批获认证的商学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大中华区获此国际认可的第三家大学,能够获得AACSB国际认证,标志了商学院获世界认许的最高成就。

学校原来的成立目的,在於培育各工商机构的中层管理人才。今时今日,城市大学的`不少学科都在香港很有声望,如其创意媒体课程�p应用中文,及其翻译课程等。

香港城市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900余位分别来自22个国家的教师,其中9位乃世界级院士、逾500名持有海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150名曾于海外的大学担任专职教研工作。

主校园 九龙塘达之路83号(供副学士、资助副学士、资助学士课程、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之用)

专上学院

九龙塘校舍:九龙塘达之路蒙民伟楼6楼(供自资副学士课程、学士衔接课程之用)

德福分部:九龙湾伟业街德福花园商场(供毅进课程、自资副学士先修课程、小部份副学士课程之用)・中侨教学中心:旺角山东街47-51号中侨商业中心10楼(供毅进课程之用)

神学院教学中心:旺角弼街56号基督教大楼7-9楼(供自资副学士先修课程之用)

始创资源中心:旺角始创中心10楼(供自资副学士先修课程、毅进课程之用)

专业进修学院

金钟教学中心:金钟道统一中心8楼(供文凭课程、高级文凭课程之用)

环保楼教学中心:九龙塘达之路赛马会环保楼(供文凭课程、高级文凭课程之用)

尖沙咀东教学中心:尖沙咀东么地道77号华懋广场2楼(供文凭课程、高级文凭课程之用)

石硖尾教学中心:九龙塘石硖尾伟智街5号(原址本为嘉智学校)(供毅进课程、文凭课程、高级文凭课程之用)

学术楼: 学术楼原称城大专上学院大楼,总面积40,000平方米,坐落于校园内综合运动场馆后的斜坡上,配备资源中心、设计室、电脑室、语言实习室、学生饭堂、课室、演讲厅、影音室及多用途活动室,原计划于4月启用,让所有城大专上学院的学生使用,不过最终只限舒缓资助学士课程及九龙塘就读自资副学士课程的学生之用。学术楼(二)于7月落成,8月启用。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申请条件:

1.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且实际高考成绩(原始分,既不含任何加分)达到本科第一批重点录取线的高考生;

2.英语成绩以150分满分达120分(含120分)或以上;

香港校园文化 篇5

------中国社科报记者孙妙凝访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郑培凯

“传承”是当今昆曲界乃至传统文化界的热点话题。中国传统的昆曲表演讲究“口传心授”,传承不仅仅在于文献的钩沉、文本的阐释,更在于每一位舞台演出者。然而,学界当前的昆曲研究存在注重文本,轻视舞台的问题。

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郑培凯看来,“戏以人传”,传承应首先落实到演员身上,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演员,将是承接这个艺术的直接载体。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于2008年起,由郑培凯教授主持,开展“昆曲传承计划”。计划已陆续邀请多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来港示范讲座,并采用文字与影像双轨记录方式对艺术家进行“口述历史”系列访谈,力图将近代昆曲代表剧目之传承脉络完整保存。计划所得材料现已陆续整理,第一期成果(《春心无处不飞悬:张继青艺术传承记录》、《普天下有情谁似咱:汪世瑜谈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依旧是水涌山叠:侯少奎艺术传承记录》)已于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昆曲研究应如何将文本研究和舞台表演相结合?如何通过研究传承昆曲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就此采访了郑培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昆曲传承计划”中口述历史访谈的情况?计划选取多少艺术家进行访谈?访谈围绕哪些内容进行?进度如何?

郑培凯:自从2008年以来,我们已经访问了汪世瑜、张继青、姚继焜、侯少奎、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黄小午等十余位表演艺术家。“昆曲传承计划”的第一阶段,按照原先的预算安排,已经超额完成。这些昆曲艺术家来到香港城市大学,一般是停留一个月或两个月,每个月进行五、六次艺术示范讲座,同时接受深度采访。

我们的口述历史访谈,与一般对戏曲名家的访谈方式不同。主要着重点不在他们的生平与经历,而在他们对昆曲艺术的传承,是如何学艺,老师怎么教,哪几个老师教,异同之处何在?他们从艺之后,如何体会舞台表演,如何经历不同阶段的认识,如何配合自己的条件来发展自己的风格?从艺五六十年,现在怎么总结,有什么心得,并如何传给下一代的昆曲演员?探讨的问题,环绕“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对唱腔与身段的传承,是我们访谈的关注要点,而且还要捋清不同时段的变化。

具体来说,计划的纵向目标,希望分述出几个不同阶段艺术家的艺术呈现:

一、受访者师辈于不同年代的舞台呈现;

二、学戏期间受访者的舞台呈现,是否跟师辈的传授有不同,变的原因是什么?

三、具备舞台实践与理解后,台上的表演又有没有变化;

四、演员会否受到所处社会意识形态冲击而改变表演的观念?多年不演戏,又是否影响自己在舞台的呈现?

五、改革开放后的”变”?是否会受经济改革的社会思潮,表演上会有新的想法,又会否受外来戏剧理念的形响。

六、昆曲获世界文化遗产名衔后,传统艺术受世人肯定,对昆曲的理解又有否改变?

七、传授学生时又有何”变通”?横向的记录,则希望包括每个戏的细致变

化,从以下剧本、唱腔、表演身段、配乐、舞美等方面去叙述。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的昆曲研究多集中于文本,对舞台表演往往比较忽略。您认为未来昆曲研究应该如何推动文本研究与舞台研究进一步结合?对于昆曲的学术研究应如何与昆曲的传承切实结合在一起?

郑培凯:我们通过文字与影像并进,是为了尽量保留材料,供将来细部研究之用。出版书籍的文字部份,是我们和昆曲老师共同整理的艺术经验总结。但是,整个访谈与示范材料,是可以多达两个月的录音与录像过程,是极为丰富的原始材料,都存在学校的资料库中,可以供将来的学者使用。材料极多,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去制作,只能总结主要论点成书。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是尽量保存昆曲艺术家的艺术心得,保留大量的文字与影像材料,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最详实的依据。傅斯年以前就说,先有材料,才能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过去的昆曲研究(以及整体而言的戏曲研究)欠缺舞台表演传承的这一块,原因是没有具体详实的材料,而昆曲研究的核心恰恰就是表演传承。

昆曲作为中国文化“非遗”的一大领域,只有通过累积研究素材,才能出现言之有据的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孙妙凝)

链接:

“昆曲传承计划”的借鉴意义

“昆曲传承计划”限于资源,只能邀约一批演员参与计划,但实际上需要及值得留下艺术纪录的昆曲艺术家仍有很多。这些演员同样继承着上一辈老师的艺术,其本身的行当、承传的剧目、演出风格等,都有其独特之处,都是昆曲艺术的宝藏。在全国各个昆曲院团中,也保留了不少影像或文字数据,但限于其本身的保存意识不足,或技术资金问题,未能把一些老数据很好的保存起来,更不用说将之发行,供研究者参考著论。这些数据却很可能随着时间而日益损坏、遗失。

作为“昆曲传承计划”的补充,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计划”于2010年启动。该计划对中国六大昆曲院团三十九位老一辈昆曲艺人、导演、编剧、作曲、乐师进行了口述历史记录,并探访了院团资料室,搜集当地重要的昆曲表演资料。虽然我们希望尽力弥补昆曲演艺传承数据的缺失,但由于探访时间有限,还是难免有所遗漏。

昆曲艺术的资料除了保存在院团、演员身上,还保存于业余曲界。昆曲与文人的关系一向密切,许多文人除了唱曲,还学戏登台演出,有些戏甚至只见于曲家、名票,但未曾于专业院团演出过。同样,昆曲除了戏工,还有清工一脉,昆曲的清唱艺术在某个意义上,甚至比舞台艺术更为重要。但如今谈昆曲传承,对业余曲界的重视更少。所以也该对上海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等一批前辈曲家进行采访纪录,他们名气虽不显著于外,但对于昆曲的发展历史、曲唱艺术的研究,同样是无价之宝。

这些艺术家、曲家多已将届古稀。有些老师的身体健康也不容乐观,如蔡瑶珗、成志雄等一批演员都已逝去,除了有限的资料留了下来,许多戏与他们本人的艺术体会也都随着湮灭。可以说,每过一年就少掉一笔珍贵的资料。而这些数据是不仅对于昆曲研究、戏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完全可以作为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材料。

我们希望有更多资源能投入到“真正”的文化传承工作中来。舞台表演的传承实践,学术界较难置喙。但资料保存及抢救工作,却是学界本份。由当地院校做当地的昆曲资料保存,或许最为适当。如北京院校做北昆资料,上海院校做上昆资料,苏州的帮苏昆、南京的帮省昆,湘昆则由湖南院校来安排,这将省去许多行政资源,活动的开展也会更为迅捷有效。

香港游记作文:美丽、繁华的香港 篇6

8月22日我随朋友一家去了香港,去到香港我们先去了住的地方把行里放下。就随大人去了逛街,我们想去的地方要坐地铁,来到地铁站一看,都惊呆了。一条长长的人龙正在排队,我想广州的高峰期也没有那么多人啊!好不容易上了地铁去到购物点,我又发现香港的路好小,人好多。

逛到晚上,我们去了维多利亚港,真美啊!海的两边的大楼身上都装了灯,灯还会随着音乐的节奏闪烁。海面上有各式各样的船经过,路边有耍杂技的,唱歌的,热闹极了。我还看到了奥运会的“火炬”;路边的灯和树木就像一个个士兵,保护着美丽的香港。

夜深了,我们才不得不离开。香港真美,期待着明、后天之旅。

香港校园文化 篇7

正如我们,当今的生活压力如此巨大,抑或心情总会有些沉闷低落,何不来一次甜品滋养,来改变一下自己的好心情呢?

本次课题便是选定为港式甜品品牌视觉设计,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香港。

1.1香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1.1.1香港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香港是大海中的一个“港”,建筑为世界上罕见的山地高层建筑群。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实行自由经济政策。香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溶的多元混合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香港有深厚积淀。

1.1.2香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特征

香港人主要信奉佛、道两教。香港居民很相信风水。香港每年欢度的节日很多。春节是最隆重、最受欢迎的节日,除夕吃年夜饭、看花市。香港热衷的娱乐有打麻将、赌马和六合彩等博彩活动。打麻将是日常家居和社交场合最普遍的娱乐方式。每逢重大节日或文娱活动政府官员会为“醒狮点睛”活动等等。

1.1.3“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美食天堂”之称

走在香港的街头随处可以看见茶餐厅、甜品店。港式甜品是香港的美食代表,源起于广东饮食中传统的“糖水”,经过香港人自立。既有汗青的传承,也是欧化与立异的产品。

根据以上对于香港文化的本质内涵,通过背景引申出对于香港的印象,创造出吃的韵味,从而获得对于“吃文化”的一种初步印象,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

那么针对于甜品包装设计又有哪些我们需要了解的呢?作为视觉语言来讲,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2视觉语言因素1.2.1文字因素

视觉语言因素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是包装设计中表达情感不可忽视也不可或缺的。是视觉传达过程中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表达传递要素。

因此针对于港式甜品可以直接的以文字信息为主,传播一种文字概念。更为直观的传递一种文字信息符号。

1.2.2色彩因素

色彩是一项非常强大的视觉语言,可以直接唤起各种情绪用来表达情感,对人的情感最具感召力,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理与生理感受。包装能否给予消费者情感的视觉感官体验很大一部分影响着消费者消费冲动的重要因素所在。

1.2.3图形因素

图形在包装设计中实现了产品信息的传达,提升了视觉传达情感的效果。

港式甜品可以通过融入辅助图形概念,通过打散的港式甜品食材名称,通过一个圆形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图形概念,进而实现于后期的产品形象延展。

1.3心理因素

食品包装图形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由他们内心变化而引发的。因此可以说当一个消费者因为一个包装图形,抑或色彩,文字等设计而产生了情感共鸣进行购买消费。而不是因为枯燥乏味的理智性需求而消费,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港式甜品设计心理沟通点便是绿色环保,亲近原始自然,给人以内心无限的舒适感,从而达到吃甜品,品甜品文化,愉悦放松心境的一个品牌概念。海报整体风格以老香港脑海里的印象设计而成,通过心理因素,勾起对于老香港旧时的回忆。

1.4非视觉感官的情感因素的表达

1.4.1触觉因素

材料是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间接性传播视觉的载体。无论是任何表达方式都需要在材料上进行,材料决定了触觉感受。因此,对于不同的材质将不同的触觉感受信息符号传递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产生一种直接性的肢体接触,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抉择情感取向。在包装设计中设计者要以触觉情感体验的实现为终极目标,能够充分熟练的运用各种材质及肌理来进行表达和设计,从而针对于各种不同价位等级品牌来说,产生区分。

港式甜品材质可以主要以棉纸,草纸,牛皮纸,麻布,麻线,木头等材质为主。传递一种绿色,原生态概念。

1.4.2产品功能以及使用方式

从使用角度来说,产品造型方面要做到手感好,还应当适合人体工程学,试用于拿起,利于开启,消费者更容易让造型奇特新颖的尚品吸引注意力,从而使消费者自身满足于买到产品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这种情感诉求。

港式甜品设计中手提袋可以采用最简洁材质以粗麻布形式设计,既具有设计美感的同时,又利于环保。

1.4.3味觉、听觉、嗅觉

包装还可以分为味觉,听觉,嗅觉这些无形的形式。可以使消费者更直接的不论是在色彩、图案甚至是包装造型中出于商品的感知,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官方面的情感感知体验。

港式甜品店侧重以听觉为主以复古老香港形式为主,如现实店面,可以加配一些复古式音乐通过留声机播放形式,直接性的给消费者传递一种回忆体验的共鸣。

2结论

此次港式甜品设计理念为平衡品质和“绿色”之间的关系,减少消费者对于过度包装的依赖。现在的设计师大多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作出设计,无所不用其过度包装形式去吸引消费者,已经忘记了设计的本意。无论是从包装的材质、形态、色彩等形式上,花费了大量心思和手段,使得产品的消费变得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包装的浮夸化,包装形式的复杂化,使得消费者购买到的结果就是包装很夸张,本质内容反倒成为次要,主次顺序逆反。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是使得消费者在包装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本次济济一糖甜品设计本着从精美兼具环保的包装形式,发自内心的去设计。做到用心贴心,不光是仅仅站在销售者角度看问题,更注意的一面便是同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消费者也是很愿意接受的,环保应该从自我自身做起,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

摘要:情感诉求是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购买力的一项大的推动力。通过第一印象来吸引消费者,绝大多数设计师都会使用到的设计方法就是视觉感官,因为它是获得情感因素最直接的。因此,表达各种视觉因素是包装设计中营造情感基调的必要步骤。港式甜品包装设计结合香港文化的本质内涵,通过背景引申出对于香港的印象,创造出吃的韵味。概念集中于绿色环保,体现一种原始态回归感,注重设计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关系。

关键词:香港文化,视觉感官,港式甜品,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周毅之.香港的文化[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1996.

[2]黄淑聘.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李劲.情感化品牌设计[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5]焦雄屏.香港电影风貌(1975—1986)[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

[6]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

[7]谢俊贵,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2.

[9]孟刚,袁洪,曹刚,编.包装色彩设计/Art Tone视觉研究中心策划.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2.

香港会计的文化视角 篇8

[关键词] 香港文化 香港会计

一国(地区)的会计模式受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起着支配作用。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各国(地区)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香港也不例外,香港独有的文化影响着香港会计。

一、香港文化

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1980)形成了一套文化模式用以区分各国(地区)的社会文化。在他的一项关于各国(地区)社会价值观的研究中,中国香港在各具体方面的得分如下 :个人主义倾向,低分值——25;权距 ,高分值——68;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低分值——29;长期定位,高分值——96。具体地说,香港文化表现为:香港人更注重家庭,崇尚个人主义较弱,对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出较大的容忍,更易于接受法律的控制;香港人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弱及倾向长期定位,使得香港人灵活性多于统一性,讲求实效性,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香港人的这些文化特征是与其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在香港,华人占总人口97%以上,传统的家族观念、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香港长期受英殖民者统治,又地处欧美与亚太地区联系桥梁的特殊地理位置。因而,在这里,东西方文明交织,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撞击出独具魅力的香港文化,即在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总体而言,香港文化集中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求实性和家族性。香港的这些文化特性也深刻地影响着香港会计。

二、香港文化对会计的影响

1.自由性

香港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熏陶,在这里聚合成西方自由的文化氛围。这在香港会计上也多有体现:

(1)在会计管理体制上,香港会计职业界强调自我管理。通过民间权威会计职业团体组织——香港会计师公会来管理会计活动,政府干预较少。例如,由香港会计师公会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和会计指南,提供原则性指引,各企业则遵照这些指导自行制定会计制度。

(2)在会计处理上强调职业判断,自由选择。如:企业可根据经验估计折旧性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可在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中自行选择;企业对所有已知债权都提取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公司总裁自行确定;对货币计量无硬性规定,而是由企业自定,同时列报币种;香港课税年度为公历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但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会计年度,如公历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或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允许使用直接法或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允许企业选择成本模式(即不再重估)或者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判断资产减值中的个别认定法运用更为普遍,更强调公司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等等。

2.开放性

香港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随着东西方不断发展的经济、贸易交流,形成一个兼收并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在这里开放化、国际化的文化氛围促使香港会计及其组织日趋国际化:

(1)香港会计师公会无时不在加快向国际会计准则(IAS)趋同的步伐:①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1992年以前,香港制定的会计准则主要参考英国会计准则。由于国际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1992年以后,HKSA便转向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为基础;②1995年,HKSA发布了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声明而制定的财务框架说明;③2003年末2004年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对多项国际会计准则(IAS)做出了修订。这些新修订和新发出的准则绝大部分于2005年1月1日开始的会计年度生效。香港会计师公会随即作出了反应,发布了新准则,并对现有的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把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正式更名为香港会计准则(HKASs),并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编号进行排列和命名。新修订的香港会计准则绝大部分也会在2005年1月1日及其以后开始的财务报告期生效。

(2)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际地位,香港会计师公会于2004年9月8日宣布,公会将全面推展新的策略性方向、采纳全新企业形象及标志和实施一系列新措施,并将其英文名称由Hong Kong Society of Accountants更新为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HKICPA)。此外,公会推出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其中主要措施包括:①根据由立法会通过、8日生效的《专业会计师(修订)条例草案》实施的改革,让香港会计专业监管制度更趋独立开放并提升其透明度;②建立国际联盟,促进国际业界在财务准则的监管、教育及管治领域采用统一标准;③公会通过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达成考试科目相互豁免协议,从而与内地有关当局发展更紧密关系。

(3)目前,世界上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香港均设有分支机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密度较大, 达到平均每万人就有一家。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一样,香港会计师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个人报酬收入优厚。

3.求实性

香港人在观念上讲求实务,不尚空谈,重现实。在价值取向上,倾向实用主义。这在会计上得到了充分反映,即“真实和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例如:

(1)在资产计价方面强调公允价值的运用:允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短期投资重估计价;债务重组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

(2)在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上强调公允性:对未能在财务报表中揭示的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信息,规定必须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编制基础和选择运用的会计政策,披露准则要求的但没有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提供财务报表没有列示,但对公允表述却是必要的附加信息;披露终止经营有关信息、待出售资产及负债、所属的收入和费用等。

(3)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并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

(4)因为后进先出法与物质实际流动不一致,香港会计准则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

(5)企业根据投资回收的可能性区别对待提取投资损失准备,有的按年末余额全额提取,有的按年末余额一定比例提取。

(6)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与内地不同,香港只能按当年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费用,报税局核准后再扣减。

(7)香港股本项目包括注册股本和已发行股本两项,与内地相比,股本不是按投资主体区分,而是按股东所享受权利列示,更符合报表使用者的编制要求。

4.家族性

香港人是龙的传人,深受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影响,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因而香港企业很多是家族企业。香港会计师公会的调查指出香港公司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家族拥有的(HKSA,1997,pp2-12)。家族企业造成关联交易较多,这在会计表现为:在现金流量表中,除列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外,还单列对子公司/联营/ 合营企业的投资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国际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30

[2]郑德良:香港经济发展与文化,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12-13

[3]胡 蓉 朱俊利 程 娟:大陆与香港会计准则差异及原因.北京统计,2004;4:55-56

[4]郑淑华:中国大陆与香港财务会计制度的比较.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7:8-10

上一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下一篇:美丽的广场400字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