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2024-12-10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共11篇)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1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①

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保管制度是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保管的关键。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材料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转递制度、保卫保密制度和统计制度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材料归档制度

 新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及时归档,归档的答题程序: 对材料进行鉴别,看其是否符合归档的要求; 按照材料的属性、内容,确定其归档的具体位置; 在目标录上补登材料名称及有关内容,将新材料放入档案,第二.部分 检查核对制度

 检查与核对是保证人事档案完整、安全的重要手段。检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

人事档案材料本身进检查,如果查看有无霉烂,虫蛀等,也包括对人事档案保管的环境进行检查,

 如查看库房门窗是否完好,有无其他错误的存放等。检查核对一般要定期进行。但是在下列情况下,也要进行检查核对: 突发事件之后,如被盗、遗失或水灾之后。对有些档案发生疑问之后,如不能确定某份材料是否丢失。发现某些损害之后,如发现材料变霉,发现了虫蛀等。

第三.部分 转递制度

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注解:① 此制度仅对公司人员有用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2

关键词:人事档案代理,人事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代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模式, 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顺应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 标志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 也彻底改变了档案单纯隶属于工作单位的弊端。

一、人事档案代理制度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具有知识密集、高复杂性、高风险等特点, 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及医疗改革的深入, 医院的人事管理开始广泛采用人事代理制度, 并在以下方面体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

1. 促进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人事档案代理是对人才社会化理念的具体运用, 这一管理方式促进了人才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思想家马克思对人才是这样理解的:人才是属于社会的共同财富, 具有社会属性, 应该为整个社会服务。以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认为人才只为所属单位服务, 因此造成了人才的闲置与浪费。人事代理分离了人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保证人才能够自由流动, 隔断了人才与所属单位的依附关系, 同时增强了人才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敦促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 简化人才管理及流动程序。

医院实施人事代理制度后, 所有医疗行业新录用人员及相关医学毕业生求职者的档案都被保存在人才服务机构中, 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人员录用、流动等操作时, 无需对档案进行转移、传递, 只要办理相关的人事变动手续即可, 这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效率。此外, 在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背景下, 如果医护人员提出调动申请, 医院会通过截留档案, 强制其留下继续服务。这违背了医护人员的个人发展意愿, 也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 不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及医院的长久发展。将人事档案管理交由代理机构管理, 医院无权限制档案的正常传递, 如果医护人员有调动意向, 只需要办理相关调动手续即可完成人事变动, 这样一来, 极大地简化了人才管理及流动程序。

3. 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人事档案代理机构是县级以上组织部门或者政府管辖的人才服务机构, 能够公正、真实地整理档案代理人的档案资料, 实现安全、权威的档案管理。一个人在政治、经济或者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属于个人的政治、信用、素质等资本, 应真实公正地录入档案, 提供给档案代理人及用人单位确凿的证明资料。

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代理制度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事档案代理制度的实施给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但仍旧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人事档案代理机构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 很多医院的人事档案代理机构的工作重点还停留在资料的接收、保管及存放上, 未能实现与医院实践的紧密衔接。代理人员在开展档案管理时只重视接收, 忽视后续开发利用, 甚至有些档案资料仍以接收时的原始状态保存, 且装订整理不及时, 导致一些资料杂乱无章, 利用非常不方便。人事档案是动态且连续记载个人成长发展记录的, 如果人事代理机构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又不能实现与医院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医院就无法及时了解人事代理人员的个人情况, 这必然会影响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其个人发展等。

2. 人事代理人员对人事档案代理机构认识上有偏差。

当前, 很多人事代理人员对人事档案代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了解人事档案代理机构的代理原则、规章制度、代理范围等, 也不了解人事档案托管的意义, 甚至对自己的档案由代理机构管理感觉不放心, 觉得自己与工作单位脱离了组织关系, 没有归属感, 这势必给人事档案代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3.“人档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实行人事档案代理制度之前, 医院自行管理职工的人事档案, 可以及时对档案进行补充、更新, 查看与利用非常便捷, 且人档统一。而实施人事档案代理制度之后, 人档分离, 医院只有通过人事档案代理机构才能了解代理人员的人事信息, 档案利用不便。如果人事档案代理机构管理不完善, 没能及时补充、更新人事档案资料, 就会造成人档不统一现象, 甚至会出现“无头档案”。再者, 我国高校毕业生如果办理了自由择业或者暂缓就业, 或者就业的民营企业等不接收其人事档案, 学校就只能将其人事档案托管到户籍所在地的人才中心, 而毕业生并非一定会回原籍, 这也是造成人档分离的原因之一。

4. 信息化程度不高。

人事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下,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利用。当前, 虽然有的人事档案代理机构开始探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做指导, 没有成功实践经验供借鉴, 导致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工作效率不高, 人事档案资料的利用、查询不便, 也未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合理应用人事档案代理制度措施

1. 规范人事代理档案管理制度。

医院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委托给人事档案代理机构进行管理, 双方需做好协调工作, 制定出规范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对医院及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程序、职责范围等予以明确, 杜绝职责不清、程序混乱、信息反馈滞后等问题。档案管理制度要涵盖档案资料收集、保护与保管、资料鉴别、查借阅传递等内容, 档案代理工作要有明确的制度作为保障, 促进医院人事代理人员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 尊重人事代理人员的知情权。

要严格执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同时要对人事档案代理机构的职责范围、人事档案代理政策及规章制度、档案代理人员档案管理原则及范围、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利用方面的相关规定、档案托管的意义等进行宣传, 尊重人事代理人员的知情权。将代理人需要的内容告知给档案代理人员, 使档案代理人了解到自己的档案状况, 意识到档案是自己业绩、信用的体现,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档案忽视的现状, 使得人们不断提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的有效监督。

3.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交换联系机制。

要提高对人事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重视程度, 医院与人事档案代理机构之间应该建立人事档案资料的信息交换联系机制。人事档案代理机构将需整理入档的资料以书面形式向医院反馈, 要实现定期联络;医院对档案代理人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人事资料要及时进行收集、整理, 并在年终时统一移交给人事档案代理机构, 以保证档案代理人员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增加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4. 实现人事档案资源信息共享。

人才管理机构应逐步实现全国联网, 以实现人事档案资源信息共享, 以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人才市场信息工作要进行规范管理, 要定期搜集、分析并及时公布人才信息, 为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门提供有效人才信息。要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不断简化档案查询手续, 使得档案信息利用者能够便捷地查询到相关信息,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定期编写人事档案管理参考书, 适应信息化建设形式, 在不违背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功能, 实现信息共享。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人事代理制度的出现及应用极大的缓解了医院人员编制落后, 人才配置受限的局面。通过应用人事代理制度这种“体外循环”式的人事管理政策, 可以有效简化人才流动及管理程序、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及权威性, 为医院打造坚实的人力转管理平台, 为建设高素质的医院人才队伍服务, 为医院的改革及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婷.医院人事档案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卷宗, 2014 (6) .

[2]魏娜.浅议医院人事档案代理制度[J].档案天地, 2012 (9) .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3

关键词:人事档案 个人信息 内部管理行為 权利救济

一、问题之提出:档案关系人利益的不平等对待

通过对北大法宝“高法公报案例”和“裁判文书精选”两个案例库的检索,可以发现2009-2010年期间,共有五起涉及遗失人事档案的诉讼,其中,有四起诉讼是因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只有一起诉讼是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

值得关注的是,四个因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诉讼,档案关系人全部败诉,而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所引发的诉讼档案关系人则获得胜诉。在之前的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所引发的诉讼中,档案关系人也大都获得了胜诉。

由此,产生了非常令人好奇的问题:为何对企事业单位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司法机关采取了保护档案关系人利益的立场,而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案件,不同省份的不同层级的司法机关会采取了几乎相同的态度,即不赋予档案关系人获得救济的机会?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改善档案关系人不能获得任何救济的困难处境的途径?

二、司法判决分析: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不同对待

(一)对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人事档案的判决的分析

在时间顺序上,对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人事档案的判决,共有四个。

在白万锦案[1]中,一审法院认为,被告经济公司收到原告档案后又不妥善保管,使其档案遗失多时,造成原告找到接收单位因没有档案而使其调动落空,给原告精神上、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被告对此应负主要的民事责任。但是该判决被二审法院以“不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为由而撤销。

在周玉富案[2]中,两审法院均认可了原告与档案保存人达成的经济补偿协议,但拒绝原告提出补办档案的诉讼请求。

在刘甲湘案[3]中,原审法院认为:“对于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应由香山饭店予以赔偿。……这种赔偿是对刘甲湘因此受到的可预见损失的一次性赔偿,具体赔偿数额,法院将酌情予以判定”。二审法院明确表示:“有关个人的人事档案是证明个人客观经历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也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档案保存时间相对职工个人来说是终身的,一切单位都有义务妥善保护档案”,“香山饭店作为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保管单位,未尽到妥善保管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义务,造成刘甲湘的人事档案丢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刘甲湘办理退休手续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手续,原审法院判决香山饭店赔偿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正确。”

在张淑英案中,一审法院正面回应了对人事档案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进而认定“本案中被告将原告的人事档案丢失,影响了原告就业及享受的相关待遇,给其取得相关利益造成了可预见损失,同时也带来了精神压力,被告应承担丢失原告人事档案的民事责任,赔偿原告损失”。[4]二审法院重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缴纳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所应具备的相关凭证,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解除劳动关系后,未按照国家规定将被上诉人的人事档案转入相关部门,也未妥善保管而丢失,给被上诉人的再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造成了重大影响,给被上诉人取得相关利益造成了可预见的损失,也给被上诉人造成精神负担,上诉人具有过错,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5]

综上,在因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导致的诉讼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法院均将该类案件归入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予以处理;第二,愈是晚近的法院判决愈加正面肯定了人事档案的性质和对档案关系人的极端重要性;第三,基本上肯定了档案关系人的诉讼资格和对因遗失人事档案所造成的不利益予以扩大的权利(合法利益)救济的可能性。

(二)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判决分析

在以前的涉及人事档案遗失的诉讼中,各级司法机关主要面对的是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情形。在2009-2010年间,连续出现了四起涉及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诉讼。

在“天门市教育局人事档案遗失上诉案”[6]中,二审法院认为:“行政机关对本单位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从而维持了原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

在“延津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丢失档案上诉案”[7]中,二审法院认为:“可诉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的对外部产生法律效果引发的行政纠纷,人事档案管理是内部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案件的受理范围”,从而维持了驳回起诉的裁定。

在“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办事处人事档案遗失上诉案”[8]中,二审法院以行政诉讼超过2年的起诉期限为由,维持了原审法院驳回起诉的裁定。

在“安阳市龙安区交通局人事档案丢失上诉案”[9]中,二审法院以起诉主体资格不符为由驳回起诉。

综上,在涉及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法院均将该类案件作为行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的程序,予以处理;第二,法院均将该类案件视为不能获得司法救济的案件,尽管不予救济的理由可能有所不同。比较一致的理由是认为行政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行为属于不具有可诉性的内部管理行为;第三,法院均没有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给档案关系人造成的包括无法进行入党政审、办理工作调动、办理退休手续、办理养老保险等不利益是否属于法律上可予救济的损害以正面回应。

(三)对涉及人事档案遗失诉讼案件司法处理的评价

从以上对涉及遗失人事档案诉讼案件司法判决的分析可以发现,针对本质上相同的案件,法院却做出了不同的处理,导致档案关系人的诉讼资格与利益保护上呈现出极端的不平等。

笔者认为,造成司法机关对待行政部门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与企事业单位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的立场迥异的主要原因,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档案被原单位丢失后当事人起诉原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并赔偿经济损失是否受理的复函”[10]([2004]民立他字第47号)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该复函规定:“保存档案的企事业单位,违反关于妥善保存档案的法律规定,丢失他人档案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档案关系人起诉请求补办档案、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该复函明确规定了因过错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明确该民事责任的内容包括补办档案和赔偿损失,而且该类案件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处理。

但其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第一,没有明确人事档案的性质和意义。这个缺陷为后来各级法院的判决理由所填补,而且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第二,没有将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权利化,而是停留在极端模糊的合法利益阶段;第三,最致命的,也是最根本的缺陷在于该复函将其效力范围明确限定在遗失人事档案的“企事业单位”,而没有包括“行政部门”。

因此,导致法院的行政审判组织对人事档案的性质和对档案关系人的意义认识不清,对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行政审判组织从单纯的形式区分标准出发,将行政部门遗失人事档案的案件归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从本质上割裂了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利益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导致档案关系人因其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受到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更因其采用内部管理行为的定性使得档案关系人根本无法获得司法救济。

值得继续追问和思考的问题,无疑就是:如何认识档案关系人对人事档案的利益的性质?以何种途径可以达到对档案关系人的平等且有效的救济?

三、司法实践的可能改善路径:以档案关系人的利益为视角

(一)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之利益的本质

从人事档案的内容看,人事档案是由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个人情况的材料构成。即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个人的信息。[11]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因此,人事档案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所承载的内容。通常意义上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法》第二条)。从所记载的主体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不仅涉及个人,还涉及而且主要是涉及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而人事档案仅涉及个人,即特定的自然人;从所记载的内容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而人事档案仅涉及个人的履历等;从选择的标准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而人事档案侧重于公民个人的经历。

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所享有的利益,既非有形财产权,亦非无形财产权。从有形财产权的角度而言,人事档案并非档案关系人的物权的客体。人事档案的载体通常为一系列的纸质文件。此类文件是由不同的档案形成机构提供而形成的,即使说此类纸质文件构成物权的客体,也不能说人事档案是档案关系人的私有财产,而毋宁说是档案形成机构保存的公共财产。但是,从物理的角度而言,这些纸质文件本身的财产价值极其微弱。因此,可以说,人事档案的物质载体本身作为物权客体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从无形财产权的角度而言,虽然有不少档案材料是档案关系人亲自填写的,但是在立法上并不认为其对自己所填写的个人信息或者自我评价材料等内容享有著作权。

因此,可以说,人事档案的本质是个人信息,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利益关系为个人信息权关系。个人信息权在本质上属于隐私权。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二款虽然实现了隐私利益的权利化和有名化,但是对于隐私权的概念和分类并没有给予任何规定。因此,对隐私权的概念、外延、权利内容结构、权利保护机制等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整理和开发。

(二)以私法权益保障为导向的司法政策

在本文所探讨的涉及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中,司法机关从形式论的角度出发,仅仅因为档案保管部门的行政属性,而将该类案件作为公法案件来处理。

從公法与私法区分而言,该做法具有强烈的旧主体说(隶属关系说、主从关系说、支配说、权力说、服从说)的味道,以参加人的地位为根据,认为公法的识别标志是主从地位,而私法的识别标志是平等地位。相应的法律关系是支配服从关系就是公法关系,相应的法律关系是平等关系,就是私法关系。[12]

笔者认为,在人事档案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处于与私人平等的地位,在管理人事档案的行政部门与该档案的档案关系人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不存在对人的管理或支配等不平等的从属性关系,而仅仅是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关系。这一点与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人事档案并无不同。此外,从档案关系人与人事档案之间的利益而言,人事档案攸关档案关系人的重大生存利益,特别是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等重大经济和人身利益。因此,将行政部门中的人事档案管理视为不对外产生法律效果的内部管理行为,堵死档案关系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从根本上违反了以往民事司法判决对档案关系人与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的基本共识,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13]。

所以,应当借鉴新主体说的理论,将只适用于国家和其他特别权力主体的法律规范归入公法,即只能适用于公权力的担当者的法,即赋予国家等行政主体以权限,课以义务者才是公法,而适用于任何人的法律规范是私法,也即对所有权利主体都赋予权利和课以义务的法是私法。是否将某项法律关系视为公法关系,需考虑,该法规范是否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法律,还是作为其中的例外的“特别”法,只为公权力主体而设定。[14]

在公法与私法区分的司法政策上,鉴于我国现行行政部门享有太多的特权,为保证人民的权利,也宜扩大私法法律关系的认定。[15]具体在本文所涉及的行政部门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的诉讼中,司法机关不应当区分行政部门管理的人事档案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的人事档案,而是将档案管理单位与档案关系人的人事档案关系,统一界定为私法上的法律关系,将该类诉讼作为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进行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16]

四、结论

面对档案关系人起诉遗失其人事档案的行政部门的案件,司法机关对行政部门有所忌惮,通过形式论的区分,将此类案件进行简单化处理,漠视了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复函保护档案关系人合法利益的本意,严格区分行政部门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案件与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案件,将前者归入行政诉讼,将后者归入民事诉讼,并认定在行政部门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属于内部管理行为,对档案关系人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从而不具有可诉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无论是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还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都不存在行政法意义上的从属关系。人事档案管理的本质是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不存在对档案关系人本身的管理。

因此,从保护私权、维护人格自由发展与人性尊严价值的角度出发,应当坚持扩大认定私法关系的司法政策,将人事档案管理关系统一理解为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对因档案保管部门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的诉讼统一界定为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进行审理。

注释:

[1]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白万锦诉海南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遗失其人事档案致其无法调动工作赔偿案”判决书。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周玉富与成都纸浆厂破产清算组一般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2008)成民终字第2739号)民事判决书。

[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香山饭店与刘甲湘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2008)一中民终字第537号)民事判决书。

[4]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民法院“张淑英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档案丢失赔偿纠纷案”((2008)内民初字第474号)民事判决书。

[5]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与张淑英档案丢失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安民二终字第55号)民事判决书。

[6]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王先才与天门市教育局人事档案管理行为纠纷上诉案”((2010)汉行立终字第1号)行政裁定书。

[7]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吕天福与延津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丢失档案行政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新行终字第135号)行政裁定书。

[8]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胡某与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办事处确认丢失档案行为违法纠纷上诉案”((2009)渝五中法行终字第281号)行政裁定书。

[9]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刘鹏虎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交通局人事档案丢失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安民立终字第129号)民事裁定书。

[10]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6月13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档案被原单位丢失后当事人起诉原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并赔偿经济损失是否受理的复函”([2004]民立他字第47号)。

[11]张建文.论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J].北京档案,2009(10):18.

[12]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3.

[13]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民法院“张淑英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档案丢失赔偿纠纷案”((2008)内民初字第474号)民事判决书。

[14][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M].朱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94.

[15] 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2-103.

个人委托保管人事档案协议11 篇4

甲方:济宁慧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乙方(姓名):身份证号:

自愿申请将档案关系转入济宁慧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名下,根据乙方申请,现就乙方委托甲方保管人事档案事宜协议如下:

一、委托保管时间: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个人档案管理费为每年元整,乙方应于合同生效当日起按向甲方缴纳档案管理费,到期前一个月到甲方续缴,不按时续缴的,甲方将停止一切代理服务,其造成的后果,均由乙方自行承担。协议期间乙方若有任何变故,其费用概不退还。

三、协议期间,甲方同意为乙方提供以下代理服务:代建代存劳动保险档案;代办养老保险手册;代办退休申报、待遇结算和待遇调整增加申报事务;代办养老保险关系接续、转移等变更处理事务。

四、协议期间,乙方应按各项业务事项的要求及时提供必须的手续资料,并主动将新形成的档案材料送交甲方入档。

四、本协议期间届满,乙方不需要再委托保管的,应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未提出的,视为双方自愿同意保管期限延长一年,并以此类推。

五、档案代存期间甲方营业执照变更、注销或歇业、关闭、迁址及服务项目等变化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对因此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乙方档案损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个人档案代存前,应予密封,双方认可档案材料后,甲方工作人员在封条处加盖公章,乙方在封条处签字。

七、乙方联系地址________电话及手机________前述信息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甲方,以保证甲乙双方业务联系畅通。

八、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档案室档案保管制度 篇5

为确保档案的使用及保管工作及时到位,充分发挥档案在社区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档案保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保密法》和上级有关部门对档案保密的规定,增强保密观念,自觉做好档案保密工作。

2、加强对借阅利用档案的管理,严格执行档案利用制度,及时收回与清点所利用的档案和机密资料。

3、不随便谈论室内档案及其他情况,严禁擅自把档案材料携带出档案室,以防丢失。

4、对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资料要集中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出售和乱放,经鉴定并由社区居委会分管领导批准后及时销毁。

5、档案工作人员离开档案室,必须将门窗关闭,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二、档案使用制度。

1、凡在社区居委会档案室查阅、抄录、复制档案,必须经社区居委会分管领导批准同意。

2、查档人员必须办理借阅手续,填写“利用登记”和“利用效果登记”。

3、自觉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所利用的档案不得转借和私自影印、翻印、复制,未经许可不得公布档案内容,不得遗失、拆散、调换、抽取、污损、涂改、加注标记(图点、批注、勾划)档案。

档案保管制度 篇6

档案资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做好档案保管工作;防止档案的损毁;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库房内的档案资料,要按门类载体进行科学的分类、排列、编号,柜架排列有序。

二、档案室的库房要坚固,并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鼠、防虫、防高温等设施,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对破损或字迹褪色的档案要及时修补、复制或进行其它技术处理。

三、要注意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不断改善保管条件,努力达到温湿度,不断改善保管条件,努力达到标准的温湿度,湿度一般保持在14度---20度之问;相对湿度45%---65%之间,库房要清洁卫生,定期清扫整。

四、库房内各种电器闸门要牢固,下班时要关闭电闸。库房周围要灭绝火源现象,库内严禁吸烟。

五、档案管理人员调阅搬运档案资料要轻拿轻放,严防揉搓、挤塞或撕裂档案资料,以减少档案机械磨损。

六、建立和完善全宗卷;并做好档案的收进、移出、利用等日常的登记、统计工作。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7

一、我国人事制度的变迁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

这一阶段是我国人事制度初步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单位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人事机构, 负责人事行政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 包括调配任免、接受录用、军队专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以及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人事制度, 同时制定了一些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人事制度的实行。例如:国家颁布了《任免行政人员办法》、《关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出现役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工人职员退休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这一阶段, 人事制度逐渐趋向正规化, 并且向系统化完整化的方向发展。

2. 第二阶段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即文化大革命期间。

这一阶段我国人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各级人事管理机构被冲垮, “四人帮”集团全盘否定我国建国以来人事工作的成绩, 人事管理十分混乱。甚至人事档案成为老革命家与一些知识分子“反革命”的证据材料, “四人帮”以此为证对他们进行迫害, 造成我国人才资源的严重损失。人事档案的失真、扭曲, 残缺不全等, 失去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特征, 也失去了人事档案应有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四人帮”迫害革命功臣的伪证据, 造成了国家秩序的混乱, 迫使这一时期的人事档案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3. 第三阶段 (1976年10月以后至今) 。

打到“四人帮”之后, 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 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拨乱反正, 各级人事管理机构得以恢复, 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常, 人事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开始改革, 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人事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人事制度的变迁引起人事档案地位的变化

在第三阶段人事档案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6年至20世纪90年代。人事档案在这个阶段地位甚高, 它不仅是人们社会生存的证明, 而且是个人的履历记录, 是职位的升迁、工作的调动、出国、接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证明, 是社会中的一张有效通行证。

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之后, 社会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人才的频繁流动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中的普遍现象。传统的人事档案的地位和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数人认为这是人事档案地位下降的一个标志。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为此,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 干部人事档案的地位。

国家干部的人事档案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是从政的一种证明。从国家机关的稳定性来说, 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人事档案应该具备以备查考利用的作用;从国家机关的管理来说, 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责任制, 其人事档案是其政治生涯的一种真实记录;从国家机关的服务性来说, 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修养, 其人事档案是其人格和思想状况的一种真实记录;从国家机关的延续性来说, 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档案应具备服务后世的责任等功用;从党群、国家机关的各个方面来讲,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档案即干部人事档案的地位不但不能被削弱, 反而应该被加强, 这是由国家机关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从国家相继颁布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看出, 干部人事档案的地位在不断被巩固和加强。

2.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事业单位的繁荣和发展, 一些没有生产收入的事业单位, 在创新发展之后, 国家逐渐放宽了对企业单位的监管力度和适当增加了企业单位的一些权利。事业单位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自主办学和自主招生等增加学校的经济来源。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变化,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由于事业单位是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国家行政机关对待人事档案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与企业单位的发展模式逐渐接轨, 促使人才流动比较频繁, 对人事档案的处理方法受到企业的影响。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 促进了人员的流动, 所以人事档案的地位在事业单位处于中间状态, 在加强的同时又有弱化的体现。

3. 其他领域的人事档案。

在现代社会中, 笼统记载着陈旧、静态的经历资料的人事档案大量存在。这些人事档案已经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个人最新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不能成为用人单位广纳群贤的依据。由此导致用人单位不再注重人事档案, 招聘人员时, 只看重人员的个人能力。这客观上导致了用人单位改革用人机制, 推出“三不要”政策, 即不要人事档案, 不要人事关系, 不要组织关系, 人事档案在公民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导致人事档案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事业单位等领域逐渐被淡化。

三、人事档案地位在某些领域的弱化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人事档案地位在某些领域的弱化, 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1. 市场竞争体制导致了人事档案在某些领域的弱化。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拥有人才就拥有了在竞争中获胜的资本, 市场竞争体制在中国的实施导致企业之间拉开“人才大战”, 为了吸引人才, 引进人才, 企事业单位甚至抛出“三不要”的政策, 人事档案不再是竞聘岗位的“准入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加快, 档案制度越来越明显地限制着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虽然这种“三不要”政策不可取,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人事档案有所松动, 人事档案不再是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一种枷锁, 这种松动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2. 现代身份制度的改革是人事档案在某些领域弱化的另一个原因。

现代身份制度是进入21世纪的一种特殊的被人们默认的身份制度。流动人员的增多和流动频率的增加, 促使国家改革了户籍制度。由于国家对户籍制度的改革, 社会人的身份制度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身份证的全国联网促进了个人信息的完善, 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和覆盖率, 人们的基本信息被收录到身份信息中, “身份一卡通”在中国逐渐形成一种趋势。现代身份制度的需求服务功能使利用人事档案更加方便, 也更加正式, 由此, 人事档案的凭证价值被更为真实有效的身份制度所取代。这是人事档案制度在企业单位等相关领域弱化的一个原因。而在政府部门,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人事档案的地位非但没有被降低, 反而被加强。

3. 社会人的档案意识发生了变化。

社会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一,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择业观念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自由择业、双向选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合理的择业方式;在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外的工作人员对组织的依附性逐渐减弱, 社会保障意识的增强, 受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某些领域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等, 都促使人们的人事档案意识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二,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明在上升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在提高。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社会精神促进了社会上人们档案意识的转变, 使人们意识到人事档案地位在某些领域的弱化有其进步性, 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并由此可以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促进经济的发展。

笔者看来, 人事档案地位的弱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其实人事档案地位的弱化并不是体现在所有领域的人事档案上, 而是只存在于某些领域。人事档案地位的弱化不是人事档案制度的不健全, 而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从人事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入手, 简要分析了人事档案在前两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分析了第三个阶段人事档案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地位, 认为人事档案地位在某些领域的弱化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8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1.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内容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这些变革的带动下,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A.人员身份的变化

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教职工的身份分为干部和工人两大类,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人员管理上重新分类,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大类,改变了传统的干部制度终身制,通过实施全员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B.用人制度出现新机制,从行政用人关系向协商聘用关系转变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0年发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高等学校的用人制度从行政任用变为聘用(聘任)制,这种聘用制度将在高校全面推行,高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新的人事关系。

C.人事关系出现新变化,职工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之间关系转变

实行聘用制度后,高校的教职工由“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学校对聘用人员有聘用和解聘权,教职工对高校有应聘和辞聘权,加之《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继实施,高校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除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外,又增加了聘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多种形式,这样,在高校中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职工对单位的行政依附将逐渐淡化直至完全消除。

D.分配制度和退休工资制度出现新突破

隨着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各高校采取按岗定薪、工资浮动、确立岗位津贴、实行目标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总额控制制度。职工退休养老由退休工资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2.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考

A.设立新的人事档案管理种类,适应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人事档案主要由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三大类构成,这种划分办法在过去一直占主流地位,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也是以此分类,其中以干部档案为主体,其它档案均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高校教职工分类由原来的干部、工人两大类变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大类,这就使高校人事档案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分类已不适应人事工作的要求,这就必须建立新的分类体系,按照人事档案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档案管理分类应与人事管理人员分类相对应,可分为管理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工勤人员档案,专业技术档案又可分为教师档案、试验工程系列档案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档案。

B.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丰富人事档案的内涵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人事档案制度,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在档案材料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档案材料的鉴别上要“取之有据,舍之有理”,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

C.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中所记录的各项信息是制定全员聘用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提高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高校整体工作计划中,给予足够的支持,扩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领导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档案工作就会有发展。二是要加大对高校教职员工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向档案部门送交归档材料,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三是要增强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可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等材料上门为主动收集材料,在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上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D.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需要利用人事档案的信息对教师综合素质、人才结构等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人才预测提供各种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变,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以适应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实现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从而极大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满足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人员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达到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服务的目的。

E.实行相对开放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长期以来,高校人事档案都是实行封闭式管理,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人事档案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老百姓是不能涉足的。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事档案的政治性、神秘性将越来越弱化,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都将不断推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开放化、合法化。在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时,既要充分发布有利于展现个人才华的相关信息,又要完全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全面规范人事档案上网的政策、法规、手段、方式,既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者与社会需求者实现畅通无阻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信息交流,又确保这些人才信息交流的合法性,有力有效地防止人事档案信息无遮拦流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改革摸索规律,完善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阶段人事制度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供具有服务价值的信息资源,配合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刚.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N]中国人事报.2007.12

[2]李 群,周海燕.浅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0.17

学校档案的保管、保密制度 篇9

1、档案的借阅和接收要登记,归还要注销;借出档案要及时收回。

2、提高政治警惕性,严守组织纪律,加强工作责任心。

3、做到门窗坚固、牢靠,防止档案被盗,确保档案安全。

4、档案库房严禁火源;禁放易燃、易爆物品,须备有消防器材。

5、加强档案保护,注意防潮、防鼠、防虫、防光、防尘、防震、防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领导汇报。

6、保持档案室清洁,妥善保管箱、柜钥匙。

7、认真执行档案保密制度,不随便透漏及档案内容,不擅自摘抄档案材料;销毁档案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手续,执行两人监销制。

人事档案查阅制度 篇10

一、查档原则

1、因干部考察、任免、调动、政治审查、组织处理、入党入团、出国(境)等工作需要,准予查阅干部人事档案。

干部亲属入党、入团、升学、参军等政审,应由干部本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出据证明材料,调查人不得查阅干部人事档案。

编史修志和撰写人物传记等,一般不得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可直接向干部本人采访;如该干部已经死亡或因年迈失记忆,有病不能口述、书写,可查阅其履历和自传的有关部分。凡因了解干部入党、参加工作时间等与他人经历有密切关系,而该干部已经死亡或因病不能口述和书写,无法直接提供情况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须查阅其人事档案取得证明材料的,要从严掌握,经批准后,只能查阅有关材料。

2、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人事档案。

3、干部人事档案一般不外借,如特殊情况必须借出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两天。

4、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的人员,必须是党员干部;非党领导干部和非组织人事部门不得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因工作确需了解干部的情况时,需经院长同意后由管档人员提供有关情况。

二、查档手续

1、查(借)阅干部人事档案时必须凭借《查(借)阅干部人事档案审批表》,不得凭借调查介绍信和行政介绍信查阅干部人事档案。

2、填写《查(借)阅干部人事档案登记薄》,确认查阅时间及归还时间,管档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借出。

三、查档注意事项

1、查阅干部人事档案,不得写划、涂改、拆散、抽出、增添、污损档案内容。

2、注意保密,不得与无关人员谈论或泄漏档案内容。

3、未经批准,不得复制档案材料;查档摘抄或复印的材料应办理登记手续,且不得给无关人员传看,用完后应自行销毁。非保密本不能记录干部人事档案内容。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篇11

一、明确公共部门与非公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区别

在世界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受人事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具体方法各有特色,但在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各国一般都从总的方面区分为公共部门(公有系统)和非公部门(私有系统)两大块,作为分类管理最高层次的划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公共部门的公务员、雇员从事公共服务,必须对国家绝对忠实,恪尽职守,服从命令,严格守法。其人事档案涉及公共利益,具有国家所有的性质。公共部门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由任职机关的人事部门集中管理;退休或离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多由文件中心或档案馆集中保存。在美国,联邦政府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由联邦人事管理总署统一制定,联邦政府各机构都统一设置了人事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与公共社会组织也设立人事办公室或人力资源办公室管理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公务员、雇员退休、死亡或调动工作120天后,其人事档案统一向国家文件中心下属的文职人员文件中心移交。非现役军人,无论是军官或士兵,在离职、死亡或调动工作120天后,其人事档案统一向国家文件中心下属的军职人员文件中心移交。在法国,公共部门的人事档案也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都集中保存在供职单位的人事部门。公共部门的公务员、雇员在离职或退休后,其人事档案则移交文件中心或档案馆集中保存。对高级官吏和军官的人事档案,法国政府还规定,在他们去世后其人事档案一律由国家档案馆负责集中保管。总统的私人文件也要寄存在国家档案馆,但总统及其后代有权提出利用限制。

非公部门,无论是企业、公司,或者各种私立组织的雇员,其人事档案大都由本单位的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集中保管。雇员出现辞职、工作调动、死亡等情况,其人事档案仍留在原供职单位,并由原单位负责保存一定的年限。有的情况下,公司或私立组织也把已进入半现行期(多指员工辞职、调离、退休、死亡后)员的工人事档案移交到商业文件中心寄存,由单位支付一定的保管费用。雇员进入一个新的单位工作,则由该单位建立新的人事档案。

我国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也明确指出,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所有。档案工作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国家全部档案中就所有制而言共有三种,即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私营企业的档案所有权归业主所有,其档案资产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等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档案的总称。企业人事档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物,是企业档案的一个门类,其归属权不言而喻。

当前,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中,明确公有部门与非公部门人事档案的性质与区别,对建立和健全人事档案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立以单位(法人组织)为中心

和人事代理相结合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人事档案作为劳动者工作经历和工作表现的历史记录,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物。建立良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项职责和义务,也是现代组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志之一。人事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人事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非公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鉴于我国非公部门的现状,宜在大型企业、事业和非公组织建立以单位(法人组织)为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反对分散保存。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人数众多,资金雄厚,内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备,有的已将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内容,有领导分管,有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部门或档案综合管理部门建立人事档案机构或固定人员,开展人事档案工作是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的事。

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或私人组织,情况比较复杂。这些企业有的是由个体工商户上档升级注册的私营企业,有的是前段是“集体”、后段是“私营”的私营企业,有的是中小型国有企事业改性转制而成的私营企事业。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备,人员素质不高,档案意识欠缺,档案工作基础差,对人事档案无力管或者想管也难以管好,管档条件还不具备。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对于本单位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又多不愿意管理。

上述单位员工的人事档案宜采用“人事代理”的方式,委托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代为管理。双方以契约的形式明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如形成者(单位),对档案有所有权,保管和利用有建议权,有处置决定权等。义务方面,单位负责人事档案的及时补充收集与鉴别,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真实可靠,定期向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支付一定的保管费。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人事档案一是有管理权,包括收集、整理、鉴别、鉴定、编目等;二是经过档案形成者同意后可将档案中不涉及个人隐私或秘密的部分对外提供利用直至开放。承担的义务有妥善安全保管人事档案,积极提供利用服务,对人事档案内容保密,丢失与损坏档案要赔偿。

三、实行人档分离

非公部门的企业、事业和一切私人组织(法人)雇用人员时,都应建立人事档案,由本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集中保管,也可委托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理。员工辞职、调离、退休、死亡后,人事档案仍留在原供职单位妥善保管,并遵照国家的规定保存一定的年限,不得随意处置。当雇用人员到新的单位就业后,再建立新的人事档案,不必沿用公共部门“档随人走”的制度。个人求职或服务的新单位欲了解查阅其原单位的人事档案,应经过一定程序由原单位无偿提供。实行人档分离适应非公部门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符合人才自由流动的客观要求,可以省去繁杂的转递手续和杜绝档案由本人自带自存造成的丢失、篡改、泄密的现象,也可以减少“弃档”、“死档”和“无头档案”的产生。

四、规范人事档案内容与作用

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和合理的劳动报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宪法和劳动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劳动权益,不应受到任何侵犯。非公部门建立人事档案是为了保障雇员的劳动权益,防止和反对就业歧视。人事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求职录用与受雇时间、薪酬、绩效、技能、培训、职务、晋升、健康状况、社会和医疗保险交付情况、病假及休假情况、奖惩记录等,档案材料少而精。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家庭出身、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政治见解和宗教信仰等信息,一般不进入人事档案,以切实保障雇员的隐私权和人格权。对个人表现评语(评价性与鉴定)和纪律处分材料,解聘材料,或可能危害当事人权益的材料,在放入人事档案之前或之时,应与本人见面征求意见,同时向雇员提供这类材料的一份复本。对人事档案中有异议的数据信息和材料,雇员有提出申诉以至要求改正的权利。非公部门人事档案的用途,主要用于企业、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帮助管理者了解组织成员的素质,确立合理的选任标准;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等提供依据,一般不作为个人的身份证明。

五、当事人对本人的人事档案有知情权

人事档案记录个人信息,涉及个人的权益和隐私,建档对象理应有知情权。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权利推定”,我国公民是有知情权的。建档对象对本人档案有知情权,可以揭去人事档案神秘的面纱,减少误解和纠纷,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的亲和力;有利于体现管理对人的尊重,符合“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激活人事档案意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公正的人事工作程序,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建档对象——当事人关心、支持人事档案工作,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建档对象——当事人的积极性,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既便于对档案材料的收集补充和鉴别,又便于对人才的遴选和合理流动。

应当通过立法或以行政规章的形式,规定当事人对本人的档案享有知情权,一般应经本人同意才能记录与使用。对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予以限制,非经本人及其委托人的授权,任何个人不得查阅其档案。只有组织、人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用人需要和公检法因工作需要而要求查阅者不在此限。

本人享有人事档案的知情权,外国早有这方面的规定。美国1990年华盛顿会议中心和美国劳联产联的州、县和市雇员联合会签订的劳动协议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雇员有权要求查看其档案内容;有权就其档案中的任何材料作出答复,该答复应附在有关材料之后;每一雇员都有权就其档案中的材料复制复本;在将雇员个人评语表现材料和处分材料放入其人事档案之前或之时,雇员应收到一份这类材料的复本;会议中心以外的任何人要查看雇员的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中的有关情况或雇员的雇用情况,必须要有雇员的书面许可。联邦德国的《官员法》也规定“官员有查阅他的全部人事档案的权利”。

六、依法治档接受主管部门

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人事档案属于保密档案,要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法规。人事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为保管。国家还可依法“代为保管”、“征购”、“收购”、“捐赠”甚至“没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第十六条规定:“集体所有的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倒卖牟利,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向国家损赠档案的,档案馆应当予以奖励。”上述规定在非公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使依法治档落在实处。

非公部门应自觉接受国家人事档案主管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主管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经常深入非公单位了解人事档案工作情况,研究解决人事档案工作中的问题,推广人事档案工作的先进经验,以及对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非公部门的人事档案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随笔下一篇:因自身原因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