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8篇)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1
课文“分割线”在晚礼服中的运用
教材《服装造型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分割线”在晚礼服中的运用可以作为课本《服装造型设计》的第六章第三节
《比例与分割》的补充内容。分割即为布局,分割线的设计对晚礼服的表现起到决定作用,对学生从结构层面理解服装有重要帮助。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三章第二节“服装结构线的设计”其中详细讲解了分割线的基本知识,具备被服装结构线的一定认识,但在根据人体曲线和美观比例灵活运用方面有待提高。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割线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分割线的设计和运用技巧
礼服设计中能初步运用分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重点:分割线的主要作用、分割线与人体曲线 难点:分割线运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
教法:采取讲授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兴趣指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邀请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服装,然后提问:同学们在他的服装上能看到的结构线有哪些又安排在哪些地方?(找出两片面料的拼接的缝)
问题2那么这些线当中,都有哪些用途(省道线、分割线、明辑线、褶线)2导入新课:分割线的定义及运用 展示礼服图片,小组讨论礼服中哪些是属于分割线
结合图片总结分割线的形式(垂直分割、水平分割、斜线分割、垂直与水平分割、曲线分割)在黑板上画出礼服的基本轮廓,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添加分割线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练习。根据画图过程中学生的情况点拨式的引出分割步骤
(考虑服装整体结构、在结构线处有分割、装饰分割线)比例与分割的关系 3课堂总结
4作业布置:自行设计5款分割不同的礼服
七、板书
标题:分割线在礼服中的运用
一、分割的概念(布局)
二、分割线的形式
(垂直分割、水平分割、斜线分割、垂直与水平分割、曲线分割)
三、分割的步骤
(考虑服装整体结构、在结构线处有分割、装饰分割线)
四、分割线与晚礼服设计
八、反思
课文:褶”在裙装设计中的运用
教材《服装造型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褶”在裙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作为课本《服装造型设计》的第三章第二节《服装结构线设计》的补充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服装内部结构线的分类和设计要点,“褶”在结构线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裙装设计中,因此了解裙装设计中褶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服装结构线的相关知识对服装结构线和比例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结构线的运用中,对“褶”的方式处理还不了解,运用“褶”来表达裙装款式的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褶”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褶”的设计和运用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褶的作用;裙装的设计要点; 难点:褶的形式及设计要点;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注重因材施教 学法:兴趣指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幻灯片 教具:图片、样裙、白纸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拿出样裙展示,让学生看看“褶”的样子。讨论褶出现的位置和量 讲授新课
褶的概念,展示图片了解不同的褶,简单介绍一下(褶锏、碎褶、自然褶)
小组讨论,放出图片根据褶的类别进行分类。
用白纸让学生练习如何做出褶,然后启发式教授褶的处理 详细讲解褶在裙子中的运用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以褶为不同表现手法设计五款裙子
七、板书
标题:褶”在裙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褶的概念
二、褶的分类 褶锏
对褶
倒褶
顺褶 碎褶 自然褶
三、褶的处理方式
四、褶在裙子中的设计表现
课后作业:以褶为不同表现手法设计五款裙子
八、反思
课题:对称与均衡 教材:服装造型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对称与平衡》是中职类服装专业设计专业教材《服装造型设计》的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对称与均匀的形式风格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服装都涉及到对称与均衡,所以这节课对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服装设计中部件与整体的相关知识,但对服装的整体对称性、均衡性的设计缺少认识,用对称与均衡来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有待提高。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对称、均衡的形式
了解对称与均衡的关系 2能力目标:掌握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法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教学重点:对称的形式
均衡的表现形式 难点:合理运用对称与均衡法则
三、教学方法
教:演示法、讨论法、启发法 学法:渗透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幻灯片、白板贴、图片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比如镜子、凳子)引出对称概念 2.我们生活中又有哪些均衡的例子(如音乐演奏的协调)引出均衡概念 2讲授新课
用白板贴在演示对称的效果
讲完一个对称形式后,邀请同学上台演示其余同学课堂完成 然后讲述均衡的形式,展示相应图片 3课堂练习
同学们小组讨论练习
4总结(对称是绝对,均衡是相对)5课后作业
七、板书:
课题:对称与均衡
一、对称的概念
二、对称的形式
左右对称、单轴对称、多轴对称、局部对称、回转对称
三、均衡概念、特点(相对平衡)
四、均衡的形式
小面积不对称、量相等不对称、补充达到平衡
五、对称与均衡的关系 同一性——稳定 对称绝对、均衡相对
作业:利用对称与均衡设计4款服装。
八、反思
课题:图案在中式服装中的运用 教材: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
一、教材设计与分析
图案可以说是服装画龙点睛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服装整体效果的好坏。图案的运用是服装从业者的必修课,本节课的内容是《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第八章第一节《服装图案的装饰形式》的补充内容,本节主要学习图案的装饰手法以及常用图案的获取。对服装设计整个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图案设计、图案表现工艺等内容,对图案有一定的认识,但将图案运用到服装的整体布局中还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图案的装饰形式 能力目标:运用图案来设计服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教学重点:图案的装饰形式 难点:在服装中合理运用图案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现场展示法 学法:练习法、兴趣指导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幻灯片、图片、铅笔、绘画本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看一段apec领导人会议入场视频 问1,穿着服装有什么特点、图案有何特点 引出课题:图案在中式服装中的运用
展示中式改良服饰的服装,让学生回答图案的元素以及在哪个部位装饰 2新课讲授:
展示图片(局部装饰类的服装)讲解边缘装饰与点装饰 展示图片(整体装饰类的服装)
讲解整体装饰一般是面料纹样,图案是传统图案 展示图片(配套服装的装饰)讲解装饰中心的原则、展示图片(系列服装)有同学们进行讨论补充得出 1.不同款式同图案 2.同款式不同图案 3.同款式同图案
3课堂练习一种装饰手法来设计一组服装,有2名同学上台画图 作业点评 4课堂总结
5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传统图案设计一组中式服装
七、板书
课题:图案在中式服装中的运用
一、图案的类别
二、图案装饰手法 1.局部装饰 2.整体装饰 3.配套服装装饰 4.系列服装装饰
三、中式服装基本款式(旗袍、新中装)
四、课堂练习作业布置:
八、总结
课题:“色彩的情感”——华丽与朴素
教材: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服装色彩与图案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色彩表达情感是课本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通过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在以后从事服装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颜色搭配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对整个教学都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对色彩的运用与表现有一定认知能力,但对于色彩情感的表达还有待提高。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2能力目标运用色彩表达自己情感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通过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学会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表达内心世界。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每种色彩代表的不同含义和象征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难点:如何把内心情感通过色彩巧妙的表达在作品中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索法、现场展示法 学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丙烯颜料、油画笔、调色盘、水桶、衣架、挂钩 画板、丙烯颜料、油画笔、调色盘、空白T桖、水桶、夹子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播放宫殿、寺庙、教堂、田园、鲜花等图片
不同场景给予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不同颜色表达不同情感 2导入新课
问到华丽的颜色,在色彩的纯度、明度上有何联系?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
问:展示高纯度的图片,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叫学生回答
展示不同明度的图片,讲述色彩的情感是怎么样产生的 3自主探索 感知色彩情感
刚才我们探索了纯度、明度与色彩华丽与朴素的关系,下面我们分组进行色彩的情感探索。每组分配一种色相,进行讨论,描述情感。
4课堂练习,让同学们把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在T桖上绘画,不同色彩搭配体现华丽与朴素。评价交流
5作业布置:设计4个图案,通过色彩来表达4种情感
七、板书
色彩表达情感——华丽色彩朴素
一、色彩的纯度 纯度越高越华丽
二、色彩的明度 明度越高越华丽
三、服装的面料款式与色彩的联系 作业布置
八、反思
课题“配饰”与服装的色彩运用
教材: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配饰与服装的组合,使用恰当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要是使用不当变会破坏整体气氛的协调与统一。本节课是课本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第三章第四节中的一个重要小点内容,单独作为一节课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认识到配饰对服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巧妙运用配饰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二、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服装配色的形式、对整体颜色的搭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用配饰来起到色彩搭配的作用还缺乏认知,对于整体着装的协调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配饰的种类与服装的色彩配套 能力目标:掌握服装色彩与装饰配件的搭配 教学重点:服装与配饰的搭配要点 难点:灵活运用配饰对服装起到美观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现场展示法、讨论法 学法:展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人台、服装、若干配饰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幻灯片展示图片(犀利哥、范冰冰、时尚模特等人物造型图片)让学生来选择哪个好看、然后展示一个人在不同配饰下的照片,让学生选择哪个好看。
我们看到配饰对整体着装的重要性。引出课题:“配饰”与服装的色彩运用 提问: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配饰有哪些 2讲授新课
举例子,从帽子开始讲授配饰的配色技巧(并适当提问学生)在讲首饰的配饰技巧
3课堂练习:邀请同学上台给衣服做搭配 评价学生的搭配 4课堂总结
5布置作业:从配饰与配色角度出发设计2款完整的服装
七、板书
课题“配饰”与服装的色彩运用
一、配饰的种类 服装配饰 首饰
二、配饰搭配的要领 帽子 鞋子 袜子 包
三、总结 作业布置
八、总结
课题“流行色”的起因与规律 教材《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流行色起因与规律是《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了解服装流行色的概念、成因和规律,是服装设计教程中必备的课程,学生在以后自我创作中能顺利捕捉流行色,并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本节课的学习非常有必要。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流行色的关注和把握还缺乏知识。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流行色的起因规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流行趋势进行服装设计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通过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感知服装流行趋势。
3教学重点:流行色的起因、规律
难点:流行色的规律预测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指导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幻灯片、图片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2015-2016)各季服装发布秀图片,观察色彩让同学们看有何想法(色彩的色相色调)引出流行色的概念 2讲授新课
这种有着相似色相与色调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被大众所接受(提问)如何从地区流行色——国际流行色 讲述流行色的起因
展示(1980——2016)的流行色图片。提问从大的时间段中有和规律 讲述
始发期—上升期—高潮期—衰退期。5-7年一个周期 色相的规律从冷色到暖色 色调变化规律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 流行色特征 1规律性 2时间性 3空间性 3总结 4布置作业
七、板书
一、流行色的概念
二、流行色的起因
地区流行色——国际流行色(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三、流行色的规律
始发期——上升期——高潮期——衰退期(5——7年周期)1色相的规律 2色调的规律 四流行色特征
1规律性、2时间性、3空间性 布置作业:收集图片预测下一季流行色
八、反思
在教学中“整体着装”的重点
教材:《时装画技法》
一、教学分析与设计
整体着装是教材项目三课题三的内容,是从整体上规划服装效果,将零散的部件进行拼合,搭配。该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绘制整体效果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来学习效果图。
二、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时装画技法,以及部件和常规着装的表达手法,但是对于整体着装的组合以及设计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整体着装规律 能力目标:掌握整体效果图绘制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通过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感知服装流行趋势。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服装整体效果图绘制 难点:人体动态与服装的紧密联合
三、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具:铅笔、人体模型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展示时装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动态。(提问同学)2讲授新课
分析动态中步骤(重心线、中心线、三围线)演示整体着装绘制过程
根据分析参考线进行人体草图绘制 绘制服装轮廓—衣领—细节
3课堂练习:展示时装图片,邀请2名同学上台演示,其余在作业本上绘制。课堂评价
4讲授着装与人体互换
5课堂练习,绘制相同动态的2个款式效果图 评价作业
6作业布置:练习从时装图片到效果图2张,着装与人体互换2张
七、板书
课题:整体着装 教材:时装画技法
一、从时装图片到效果图 1.分析人体动态 2.绘制人体草图 3.根据图片着装
(轮廓、衣纹、细节、完成)
二、着装与人体互换 作业布置
八、反思
“彩色铅笔绘制服装效果图”的绘制重点
教材:时装画技法
一、教学设计与分析
彩色铅笔绘制服装效果图是教材项目四中的第一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彩铅的绘制要点,彩铅作为硬笔绘制工具初学者上手容易且表现力强,对学生在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服装部件和整体的手绘铅笔稿。具备一定的手绘功底,但对服装的上色技法还没有接触,对彩色铅笔绘画技巧有待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彩铅上色步骤 2能力目标掌握彩铅上色技巧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彩铅上色步骤和技巧 难点,彩铅排线技巧
三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彩铅、铅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用彩铅画图上色的时装画 提问学生上色步骤以及要点 2讲授新课
1.介绍彩铅的特点以及技巧 2.演示彩铅上色步骤
(准备草图、分析光源、铺主色调、加阴影、刻画细节、整理画面)3.欣赏彩铅作品 4.课题练习练习评价 5总结
七、板书
课题:“彩色铅笔绘制服装效果图”的绘制重点
一、彩铅的性质 属于硬笔,容易掌握
二、上色要点 注意排线方向和力度
三、上色步骤 1.准备草图 2.分析光源 3.铺主色 4.加阴影 5.刻画细节 6.整理画面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八反思
服装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教材时装画技法
一、教材设计与分析
服装设计流程是作为一名服装从业者必须了解的课程,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特定的章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熟悉和了解整个服装设计中的流程和工序,能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他的制作过程。
二、目标分析
学情目标学生已经学习完时装画技法的相应课程,已具备绘画能力,但对效果图中需要表现的工艺缺乏认识。对整体设计流程的把控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服装设计的流程 2能力目标
掌握流程中的关键要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服装设计流程 难点:服装设计流程中规范要求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兴趣指导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对媒体、幻灯片、图片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视频,(一个高级定制礼服的过程)提问学生,从中看到了哪些工序,以及他们的先后顺序 2讲授新课
展示时装效果图和灵感图片,问学生服装设计的第一步是什么? 设计意图、灵感来源、创意构思
3课堂练习:展示完整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款式结构图、让同学们练习讲授服装设计的表达形式。4.总结 5.作业布置
七、板书
一、设计过程 1.客观指令 2.灵感指令
二、创意构思
三、服装的设计表达形式(1)服装效果图(2)服装款式图
服装效果图是指结合人物造型来表现、有着真实的穿着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2
和非师范生一样,师范生也要经过重重考试选拔的“洗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选修几门相关课程,就拿到教师资格证,这种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3
差异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资源配置 民族 学科
2011年,我国开始试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并先后在10个省市区试点。改革试点对原有教师资格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政策调整[1]。这些改革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师资素质、落实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这也推动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在兴奋的同时,应该有一些冷思考:统一的背后是否忽略了一些多元差异的分析,如资源配置,民族和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师资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差异视角下国考制度对我国师资的影响
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加剧了城乡师资不均衡
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影响着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在教师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基础教育中城乡师资质量的差异依然延续。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高校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层次之分:985、211、一般重点、省属重点、地方一般二本和专科院校,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学校层次和专业级别不同,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层次相对应的育人质量。众所周知,我国的重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城市,在录取分数线上也普遍高于一般院校。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育人质量相当不均衡,存在鲜明的层次差异性,培养出的新师资质量也就有层次差异。正是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和培养机构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差异,即使实施了全国的统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但同证不同质仍然存在。所以,来自于不同院校的新师资的实际含金量仍不一样。这可以通过当前一些用人机构招聘教师时非“211”不招的现象窥见一斑。诚然,这种资源配置差异带来的育人质量差异是难以消除的,也完全没必要消除,它反映了不同生态位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但这些同证不同质的新师资的就业去向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次,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整体降低将影响我国的师资数量,加剧师资紧缺地区的师资荒。实施国考后,通过率显著降低,仅有27.5%。[2]这与以前70%以上的通过率形成较大反差,这也表明我国的教师供应将会在量和质上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与教师资格证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我国尽管教师数量整体较充足,但分布非常不均衡,城市师资较丰富,农村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一个地区连教师数量都不能满足,何来提高质量?!
针对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的现实,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起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要求其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至少2年。该政策一推出,这些免费的师范专业确实录取到了优质生源,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师资质量提高的希望。但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却发现,“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希望前往城市任教,36%的人希望前往城镇地区任教,而希望前往农村地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很少”[3]。在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双向就业选择中,出现了城乡岗位冷热不均现象,城区学校门庭若市,而乡村学校则门庭冷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通过国考以期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愿景是否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能因为教师质量的提高而有所实现?
2.民族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师资结构
我国是多元民族国家,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倾斜政策。其中,就大学招生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高校招生制度中有相关的民族政策,如加分等。正是这一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问题,并且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国考,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现实问题: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生源有利吗?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认证而导致教师比例太低,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吗?
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和学生具有相似的民族(种族)背景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教职工数所占比例极小,仅在成人高中、职业初中、普通小学和成人小学(包括扫盲班)这三类学校中所占比例超过10%,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相应学生总数比例。其中,高等教育的组成尤其不协调: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约32%,而少数民族中从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比例约12%。如果按照试点省份的国考通过率(27.5%)来计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获得资格证的比例将会变得更少。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考生考上大学者比例偏低,研究生层次其占学生总数5.78%,普通本专科占学生总数的7.44%,皆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我国总人口比例8.49%。[4]先天的生源素质加上后天的地方一般二本院校的师资等条件所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3.学科差异会影响特殊学科师资数量
当前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类教师数量充足,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艺术类、体育类和书法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学校。以四川为例,“体育专职教师缺上万人,美术和音乐教师一共也缺上万人”[5]。在国考后,这些特别紧缺的师资数量将会更紧缺,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看待这类学科差异与资格获得的关系。
首先,在省考制度下,这类生源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同非艺术体育相比,其通过率仍较低。在这些不足的师资专业类别中,音体美和书法专业皆属艺术招生范畴。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我国的艺体等专业的招生政策是单独录取,即艺术科考试和文化考试分开进行。这些专业考生的文化考试分数往往比同等高校层次的录取分要低许多,甚至相差一、两百分。以四川为例,该省2013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艺体类文考成绩本科控制分数线如下:美术类总分355分,音乐类总分240-290分,体育类总分330分。而同年的一批次文科录取线是567分,理科是562分;三批次本科录取线文科是477分,理科是460分;“专一”的文科443分、理科413分。这个录取线的分数差距是较大的,能充分反映出艺体专业生源与普通专业录取生源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其次,国考后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国考制度并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专业群体的生源单独进行文化科的笔试,或是降分通过。因此,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下这一群体肯定是弱势群体,可以想象这部分考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会影响其资格证的通过率,合格艺体类新师资的供给就会明显减少。这进一步加剧艺术类师资的缺编现象,不利于国家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落实;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学校中这类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使本已很薄弱的农村艺体教育变得更薄弱,不利于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正视差异,完善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认证制度
1.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和各省自定标准相结合的教师资格证管理模式
这反映了我国国情即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现实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的主旨是为了提高整个教师质量,它是针对我国当前各省各自为阵、标准较低,考试要求过于简单,不能选拔出优异新师资等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异较大,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较落后。就教师的需求而言,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要,但在许多落后的地区则可能是一师难求。因此,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重视这种地区差异。如,美国要求所有公办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但其标准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州的情况制定本州的教师任用标准,因此各州的教师资格标准差异较大。由于师资数量不足以及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迫使一些州不得不降低教师资格申请的标准。[6]在法国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需参加由省级组织统考,中学教师则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
因此,结合国内实情和国外经验,笔者认为各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省的教师资格证获得标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主要是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师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需要。各省的教师资格证仅限于在入职时使用。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则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晋升职称或职务时和跨省当教师时,即把国家教师资格证作为一种激励。但如果新师资获得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则全国通用,无需参加本省的教师资格考试。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一般师范院校的本地生源的通过率,能解决一些贫困落后地方所急需的师资数量问题,同时也能激励这些师资在就业后必须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国家资格考试目标和内容要体现我国的多元文化需要
首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统一教师入职资格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特征,体现“民族教育文化公平原则”,[7]应使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源能有机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这才是教育公平在教师教育中的真正落实。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借鉴我国现有高考制度中的民族倾斜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优秀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在统一要求下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倾斜。第二,对于民族师范生较集中的地区在考试形式上可以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考试,或是双语形式的考试。第三,在国考内容上应体现出我国的多元民族特征。
其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不同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因此,现代教育呼唤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但这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薄弱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时代要求,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领域提出了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以城市教师作为培养标准,忽略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背景等的各种需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到实施与评价应该反映出这种多元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美国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于1976年制定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中,就将“多样性”纳入其中,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将重视文化多元、反对种族主义等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申请认证时要显示出相关证据,表明其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8]。
3.应体现艺术体育类学科教师的特殊需求
当前的非统考实验省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艺术体育类这些学科并没做特殊要求,笔试课程及要求没做区分。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下艺术体育类师范生源在国考的通过率上应该相对较低。在试点省份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课程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差异仅体现在层次要求的差异上,而对一些特殊专业,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类等艺体类专业的教师资格考试忽视了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广大农村学校有机会获得其本已非常缺乏的艺术类师资,笔者觉得应该把这类报考者的达标条件适当放宽,对于这些特殊专业予以适当照顾,如这类学生分数可以适当降低或单独出题统考。当然,随着国家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如果以后这类专业的文化课程考试录取分数与普通专业等同,则当与其他专业一视同仁。
————————
参考文献
[1][2]张东,张以瑾.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扩大试点.中国教育报,2013-09-04-第1版.
[3] 岳奎等,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l.
[5] 曾乐等.艺体课程 为何校内冷清校外火.华西都市报,2012-08-17-第104版.
[6] 何逢春.试析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7] 陈.巴特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的文化考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
[8] 王艳玲,苟顺明.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2(5).
[作者:林群(1973-),女,四川简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春艳(1976-),女,湖北孝感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4
教师资格证考前准备事项
一、教师资格证考前需参加辅导
我和同事都参加了考前培训,获益匪浅。由专家讲解的考核重点内容还是太多,但比起整本教材毕竟少了点;
二、教师资格证考前整理出简答和论述题关键字,有助提高记忆
举几个例子: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记忆为“街道象砖刻的”;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记忆为“没那放不了屁”。不适用于所有的问答,但记忆效果是不错的。过了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
三、教师资格证考前可请别人提问,帮助记忆
简答和论述占的分值较多,多项选择也可能在里面,要背得滚瓜烂熟;
四、多和已经报考或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交流经验
我和同事报的中等职业学校,感觉操作技能,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可能是考核重点的重点,07年考题基本都体现出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 篇5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概念的获得有______________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
2.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第二阶段是______________。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主要有随机通达教学、______________和支架式教学。
4.荣格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______________。
5.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有接受、反应、________________、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这样五种基本目标。
6.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______________。
7.韦氏智力量表分为______________和操作分量表。
8.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
9.柯尔伯格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
10.有效教师具备知识丰富、______________和热情热心三个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篇文章,我们读10次才能做出完全无误的回忆,如果继续读,我们的保持就会加强,这个现象的解释是()
A.过度学习B.低度学习C.掌握学习D.增强学习
2.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境中,称为()
A.形式迁移 B.内容迁移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3.奥苏贝尔认为,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三角形和平面图形”是()
A.上位关系 B.并列结合关系C.包含关系 D.下位关系
4.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即()
A.直接成功的意向和间接成功的意向
B.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
C.正式成功的意向和非正式成功的意向
D.一般成功的意向和特殊成功的意向
5.岳飞、文天祥使我们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是道德情感中的()
A.感觉的情绪体验B.直觉的情绪体验
C.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D.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
6.在问题的寻求解答阶段,可能存在两种途径,即()
A.启发式和突破式 B.算法式和渐进式C.启发式和算法式 D.突破式和渐进式
7.有些人善于通过读来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还有人善于通过做来学习,这说的是()
A.学习的内容差异 B.学习的情感差异C.学习的感觉通道差异 D.学习的程度差异
8.讲演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景、讲解、______和进行总结。()
A.深入问题 B.提纲挈领C.保持学生注意 D.引导参与
9.发现学习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最有用?()
A.教学生基本技能时B.所教内容比较困难时
C.当学生具有所需的技能和动机时D.学生不愿参与时
1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一般为______岁。()
A.6-10 B.7-11C.8-12 D.9-13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合作学习2.图式3.组织策略4.负迁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2.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
3.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在教学上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2.论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六、知识运用题(本大题16分xytest.com)
一次,35名小学生与10名教师乘一辆有40个座位的大轿车前往某经济开发区,学生全部落座,5位教师没有座位。在两个小时的路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学生把座位让给老师坐一会。其间,两位教师还就一个座位彼此推让,这一过程尽管学生看得清楚,但仍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暗示下把座位让出来。
请运用所学知识从教育上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2011教师资格认定辅导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A.校长B.教导主任C.班主任D.科任教师
2.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A.社会性B.稳定性C.连续性D.共同性
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
4.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A.学习态度B.学习习惯C.学习动机D.学习方法
5.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的特点。
A.知识掌握B.能力培养C.品德养成D.身心发展
6.历史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A.朱熹B.孔颖达C.夸美纽斯D.斯宾塞
7.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名誉权
8.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的人。
A.自然属性B.社会属C.实践属性D.现实属性
9.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A.《旧约圣经》B.《新约圣经》C.《吠陀》D.《古兰经》
10.“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想。
A.前制度化B.制度化C.非制度D.义务教育
11.根据课外活动的技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
A.探究性活动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D.社会性活动
1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简单与容易B.个体与整体
D.低级与高级D.部分与整体
13.教育的本质是()
A.教书育人B.培养人C.教育人D.搞好教学工作
14.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霍尔B.高尔登C.华生D.吴伟士
1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6.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昆体良
17.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这里强调的德育功能是德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教育性功能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发展技能
C.培育或发展智慧D.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20.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一定的组织结构B.一定的共同准则
C.明确的共同目标D.平等的成员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
C.形式上的多样性D.形式上的单一性E.活动上的自主性
2.陶冶的主要方式有()。
A.发扬民主B.人格感化C.环境陶冶D.艺术陶冶E.文化熏陶
3.下列关于启发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B.启发式就是提问式教学
C.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D.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4.根据课程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B.基础型课C.拓展型课程D.研究型课程E.学校课程
5.学生是人,其含义包括()。
A.是能动的人B.发展的对象C.有思想感性的个体
D.以学习为主要任务E.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________。
3.少年儿童是________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________。
5.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和________教材。
6.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小学生具有更强的________。
7.________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机。
8.学校德育是指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________性。
9.社会时代发展的状况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________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10.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________学校。________、(以(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1.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________和________。
12.通过培养________,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程序,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研究程序。
14.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________构成。
15.教学以________为主,是学生个人接受人类认识成果、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
6.________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17.教师就不仅仅要把________怍为一种认识对象,更应该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维护他们的尊严,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18.________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19.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________的对象。
20.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1)________;(2)________;(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四、辨析题(共15分)。
1.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素质教育要求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
3.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4.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5.选择研究课题,是进行任何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
6.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简述现代社会中,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化?
4.小学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或特点?
5.课程计划对学校有何指导意义?6.简述教师概念的内涵。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班主任的作用。2.试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4.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D 6.B 7.A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A 18.A 19.C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BCD 3.ACD 4.BCD 5.ACE
三、填空题
1.学校系统2.主体3.社会权利4.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感知 理解6.可塑性7.自尊心8.社会9.结构体系
10.文士 “以僧为师”11.全面总结 专题总结12.人才实现对政治的影响
13.历史法14.心理健康教育15.学习书本知识16.课程17.学生
18.创新能力的培养19.实践活动
20.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四、辨析题
1.(×)。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的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是来自于通过刻苦学习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为学生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3.(√)。4.(√)。5.(√)。
6.(×)。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五、简答翘
1.答:教育目的依据什么来确定,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二者的观点虽然是对立的,但共同之处在于都从各自的人生哲学中引申出教育的目的。而他们的人生哲学由于片面强调个人需要或社会需要而失之偏颇,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在教育目的依据上的片面性。
2.答: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它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通过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来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功能;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育人责任和本体功能。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质的规定性,这决定了教育具有特殊的活动对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主要是指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一定同步。
3.许多行业由于其劳动的复杂性,需要个人经受专业的训练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从客观上讲,许多职业尤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其二,从主观上讲,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另一方面,不断的专业化培训也促进了专业人员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避免一专业人员内部不称职的人败坏行业规范,影响行业的社会声誉。
教师职业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资机构(如师范院校)开始的(大约在17世纪之后),这种专业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与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同步的。直至今日,教师的专业化也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尽管如此,教师专业化将是今后教师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地位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未来社会中,教师职业将由熟悉教育理论、熟悉各种教育媒体的使用、熟悉各种教育策略的专业人员来提任。
4.(1)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小学教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5.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它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计划中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教学时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对教师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第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六、论述题
1.答:(一)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几个教师任教。由于各人的个性、思想观念、学术修养、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
(二)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气氛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
(三)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
(四)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从纵向关系来看,它与党、团、队之间,与年级组、教导处和校务委员会之间存在着业务关系和思想关系。
2.答:(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通过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往往代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以,学生很重视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同样缺乏足够了解。为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安排教学过程。
(4)儿童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3.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4.(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第一,学生是人,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第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6
2.①加强师德修养,可以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②加强师德修养,可以端正教师自我发展方向,③加强师施教,发展个性,3.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17.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是指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质。
18.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忠诚教育、热爱学生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良心,真诚务实、严肃认真的职业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0.履行教师义务应做到:1.做学生人格完善的榜样,2.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3.善于营造创新的氛围,4.敢于严格的正确性,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点,把道德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与原则,并作为道德评价的内在标准。口头上说说而已的道德观点不足以表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二,对与自己信念相近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会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对违反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事情,则会产生强烈的消极的情感体验。第三,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58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它的作用体现在:1教师道德评价是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具有制裁和激励,教育和监督的作用。2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实现和维护的保证。3教师道德评价可以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4 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有德修养,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总和素质。
3.大学的使命主要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4.以德治教的意义:①以德治教有利于引领价值导向,升华社会风尚,②以德治教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社会文明,③以德治教有益于以文化促进和谐。
5.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一种最终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②道德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③道德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
6.道德的特征:①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②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③阶级性与全民性的辩证统一。
7.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9.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传承文化,塑造灵魂,创新知识,服务社会。10.高校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事业为先,学生为本和真理为上。
11.事业为先原则的基本要求:1.忠诚教育,报效祖国,2.笃爱科技,造福人类,3.科教兴国,成就自身。
12.学生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因势利导,2.尊重学生,偱循诱导,3.关爱学生,宽严相济。
13.真理为上原则的基本要求:1.热爱专业,铸成专长,2.勇于创新,奋发进取,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4.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团结进取,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15.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16.教书育人的具体表现:1.德育为先,全面育人,2.因材 态度,严谨治学、教学育人的职业义务的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誉等。
19.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20.高校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1.献身教育的精神,2.培养人才的乐趣,3.精益求精的素质。
21.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2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23.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1.有利于行为前的判断,2.有利于行为中的监督,3.有利于行为后的自我评价。
24.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行为。简言之是指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
25.职业态度倡导教师树立的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乐业精神。
26.教师职业态度对教师的要求:1.明确职业的要求,2.培养吃苦的精神,3.享受自己的工作,4.依靠集体改变态度,5.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年轻教师原来的态度。
27.教师的职业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可以称为教师的职责。
28.教师的职业义务的基本特点:职业义务与权利是统一的,尽职业道德义务是完全自愿的。
29.教师义务的内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要求学生。
31.教师职业荣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教师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职业道德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2.高校教师职业荣誉的内容:1.教师以“园丁”自居,辛勤耕耘,布点春色,2.教师以“春蚕”自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3.教师以“犁铧”自赏,开垦荒原,播种知识。33.培养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1.能推动教师更好的履行职业道德义务,2.能帮助教师对自己行为后果做出评价,3.能激励教师奋发向上。3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内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从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及其结果。
3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高校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对象、教师道德等在内心产生的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内心体验。37.教师道德职业情感的作用:评价作用、调节作用、信号作用。
38.高校教师道德职业情感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上,其次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上,再次还表现在对同志的尊重、友谊、热情。
39.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40.教师职业信念是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等发自内心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一贯性的特点。
50.正确的道德信念表现在:第一,不仅懂得道德规范,掌握道德知识,而且相信它用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51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做出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反映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即在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业及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掌握即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又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心里发展规律的行为方式。第二,使已经掌握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达到熟练,自如状态。总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基本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整体发展。5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评价。54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用,知行统一,省察克治,积善成德,慎独自律。55教师道德教育的特点:1,坚持立足与现状,着眼于未来的原则。2,教师道德教育诸环节,具有同时性,或渐进性3 道德教育起点具有多端性 4 过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5 具有强烈的实践性。5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的一种判断。社会评价是社会有机体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形式,其典型形式就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教师道德评价有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层次体现为特定的教育行为,特定社会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第二层次体现为特定时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该社会中占
效调节教育内外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三个方面。
59.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1.提高道德认识,2.培养道德感情,3.锻炼道德意志,4.坚定道德信念,5.躬行道德行为。
60.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轨迹:从道德规范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从道德行为到道德品质的凝结,从道德品质到道德人格的升华。
61.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指教师个人和社会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善恶的价值判断以及所表示的褒贬态度。
62.健康而成熟的人格的特征:意志自主性,自我同一性性,主体的完整性。
63.胡锦涛对教师的四点期望: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2.刻苦钻研、严谨笃学,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64.教师理想人格包括两方面含义:1.是指教师所渴望和追求的最能体现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道德关系与职业道德风貌,2.是指教师所渴望和追求的职业道德上的完美典型和理想人格。
65.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以美的形象、美的行为去感染、培育教育对象的基本的行为规范。教师礼仪的基本含义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光辉的榜样。66.教师礼仪的特点:鲜明的强制性,强烈的形象性,教师礼仪的综合性。
67.要提高教师礼仪水平应做到:1.学习理论,2.行为训练,3.慎独重微
卢旺达: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格难 篇7
据泛非洲在线网站报道, 卢旺达基加利教育学院近日公布了2012年卢旺达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结果, 在6119名应试者中有1119名不及格, 不及格率达18.1%。其中, 约4728人为个人应试者, 其余的则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
目前, 基加利教育学院执行监督师范类院校各项活动的职责, 并举行全国性的教师资格考试。基加利教育学院院长乔治表示, 只有300多人取得了优秀成绩。根据测试结果, 将有5000多名受过培训的教师投入到小学教育中去, 而300多名优秀获得者将被送到基加利教育学院继续深造, 毕业后将成为师范院校的教师。
基加利教育学院副院长温塞斯拉斯透露, 学院被赋予提升全国教育水平的艰巨任务, 而且必须让各个教学岗位拥有合格的教师。他表示, 基加利教育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提供师范类教育的公共学院, 应该确保师范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资格, 从而服务于卢旺达的教育事业。据了解, 为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 基加利教育学院现在开设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建立体系开放、标准统一、认定规范、管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评价,执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心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引导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规范认定工作,严格教师职业准入,结合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工作原则
(一)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统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指导、考试管理、资格认定等主要环节,系统推进改革;妥善处理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二)严格标准,稳步实施。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组织考试,全省参与,同步推进。
(三)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省教育厅负责整体方案设计和政策制定,统筹管理笔试、面试和资格认定工作;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笔试和面试工作;州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认定权限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明纪律。
(四)以人为本,公平择优。以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为宗旨,为考生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坚持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择优选拔乐教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招生考试院分管领导、厅人事处等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各州市教育局以及各高等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的组织和政策制定。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本州(市)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州(市)成立州(市)教师资格认定中心,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具体业务工作。
(二)考试管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由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面试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统一组织,各州(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本地区面试组织实施工作。
(三)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关于笔试考场设置: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在标准化考场内进行,各州(市)按照要求提供标准化考场。
2.关于面试考场设置:面试对考场、设备和考试材料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设好面试考场并配备管理技术人员。
3.关于面试考官:面试考官由各州(市)教育局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指导中心统一组织的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担任本州(市)相应学科、相应学段的面试考官。已取得培训合格证的面试考官要根据工作需要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的定期培训,以更好地掌握面试要求,统一面试标准,确保面试质量。
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对笔试、面试考场建设、面试考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各高等学校负责做好本校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的相关工作。
(四)做好政策衔接
在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同时,要依据《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过渡办法》妥善处理好省内原有政策和国家现行政策的关系,以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该办法实施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
(五)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在明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招生考试院、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各州(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分工的同时,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云南省教育厅人事处牵头,建立云南省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协调机制,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协调解决云南省组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加强交流沟通,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
(六)严肃工作纪律
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据教育部暂行办法的要求,严禁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各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对承担考务管理、监考、面试等与考试工作相关的人员及报考人员的违规行为,坚决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七)工作时间安排(参见表格1)
【服装类教师资格证考试】推荐阅读:
服装设计期末考试07-28
绿色服装与服装设计08-10
服装销售-2010必看的服装导购销售技巧,服装销售技巧08-27
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及服装管理的影响论文10-17
服装经营全攻-服装零售管理08-18
服装销售技巧之品牌服装销售技巧10-22
何如经营服装店-服装店销售技巧07-11
服装款式05-08
服装美学05-22
服装教育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