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管理纲要

2024-07-23

集团管理纲要(精选7篇)

集团管理纲要 篇1

一、“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所谓“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就是说公司重大的问题都是由集团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建立在某集约化、紧密化管理方式基础之上,是某实施“打造精品”经营模式、“品质制胜”的品牌战略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需要。它的重点就是强化整个集团公司对各地公司的垂直化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财务、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合同履约、项目营销等房地产开发建设重要环节。

这种管理模式是非常严谨的,在高速拓展全国的过程中,公司随时可以指导、监督外地公司进行管理、运作,因为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很完善,管理力度很大,所以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高速发展的企业,它可以保证我们的任何项目在环节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有章可依。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模式,即相对松散型的分权制管理模式,分公司权力相对较大,集团公司在买地、规划等环节放权,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集团比较省心,但不好的地方是如果派出的团队不行,分公司团队的经验、一把手的水平和能力跟不上,这个企业就要走弯路。所以,“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的确定不是随意的,而是集团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推进公司打造精品的经营战略,为各地公司的发展壮大、管理战略和经营战略把好关,避免各地公司各自为政,有量无质。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不断研究、掌握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律,在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建立起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过程质量控制和创优机制。比如招投标,公司规定某在对外工程发包中,必须严格实施集中招投标。对于各类主体、装修、园林等大型工程,全国各地的项目均由集团统一招投标,对参与投标的单位,公司规定必须为行业龙头企业或十强企业。由于某全国项目建设的规模优势和诚信品牌,确保了投标的龙头企业能以最合理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了某集中招投标的规模效益。在材料及设备采购方面,依靠全国统一的采购配送体系,材料及设备直接送达施工现场,有效降低了采购环节中的流通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接下来就是我们的营销,我们的营销方案也是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标准化的东西。做好了一个模式,一个模板,一个模块,任何一个具体的营销方案都不会脱离公司划定的这个规范,这个原则,这个杠杆,这个程序,它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所以,加强“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一是企业决策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二是成本控制也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三是销售也不会走很大的弯路;第四、产品品质都是统一的模型,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建立“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主要为了达成三大“确保”。第一、确保每一个尚未成熟的地区公司不走弯路、降低风险。第二、确保降低成本。第三、确保精品战略能够在每一个地区公司、每一个项目上坚定不移的实施,从根本上实现某在全国的产品品质的领袖地位。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新形势下,某地产集团将完成可持续发展,实现“三个一流”的宏伟目标。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充分整合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推进项目开发、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完成企业深层次的竞争体系的构建,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开创了某拓展全国的精品路线,这一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其全面实施标志着某经营战略全面进入新时期。

二、强化“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必须完善内部管理

过去的十余年,某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某模式”创造了无数辉煌,迎来了无数赞许的目光,我们要肯定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是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公司目前的管理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厘清。虽然平时我们也解决发现了不少小问题,但是这种解决只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解决,不能彻底根治。这一点,在部分地区公司的管理上尤其明显。许多地区公司仍处在建立之初阶段,一些细节管理还没能落到实处,还存在这样那

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我们独创的“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集团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

实施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以集约化、规范化为内涵的“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垂直管理,进而助推某新一轮的跨越发展。我们必须要梳理管理链条,进一步加强集团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重点强化整个集团公司对各地公司的垂直化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财务、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合同履约、项目营销等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把某“打造精品”的成功经验复制全国。下面,我将对“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做进一步的阐述。

1、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所有生产资料中最宝贵的因素,保护、提升员工的能力和创造力就是保护某的生产力,实施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彻底解决人才战略问题。

十余年来,集团公司在探索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引入、用人标准、绩效考核等人才管理体系。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对各地公司人事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及各类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各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和标准,确保人才队伍的素质。

2、资金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和发展命脉,安全、规范、合理、科学使用资金是集团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体现在公司财务和资金的管理模式上,使财务和资金由集团统一管理,统一执行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资金计划。集团资金中心负责集团及各地公司所有地产项目的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筹措、融资管理及资金统筹管理等工作,在资金财务管理上,集团实行统筹调配制度,集团资金中心和财务中心对各地公司资金使用严格把关,严格执行资金审批制度,并建立资金使用台帐,保证各地公司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收支平衡。

3、工程建设管理

为加强全国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集团公司专门成立管理中心,对全国地产项目的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监督及协调。

各外地公司必须按照集团制订的“国际精品标准”及工程建设流程,打造环节精品。重视生产和管理的精确化、细节化,固化精品流程,过程管理贯穿全局,并按集团制订的项目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考核。在主体施工、园林环境、样板房交付、配套建设等各个阶段严格执行计划节点,杜绝盲目施工对产品品质、项目销售等带来的损失。

4、成本控制管理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开发全过程。要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成本,就要在项目决策和实施的各个阶段采取措施,把成本控制的观念和手段渗透和运用到开发各环节中。招投标环节在项目成本控制中举足轻重,为强化招投标工作的集团化管理,集团及各地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主要工程的招标组织及合同洽谈、签订工作都由集团招投标中心统一管理,确保从工程的质量、进度和造价方面减少支出、提高项目的收益率。例如在施工单位选择上,集团招投标中心负责集团主体工程的招标工作,主体施工单位大部分为一级资质的中国龙头施工企业。

在施工材料设备上,集团公司已经成立材料设备公司,各地公司项目所需求的建筑设备、建筑装饰、水电安装等材料都采取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的模式,一方面从源头上保证建筑材料的品质,另一方面大规模集团化采购可大幅降低材料成本。

5、合同履约管理

“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明确了集团及各地公司的合同管理由集团设立的专属

部门统一管理,将对各地公司合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特别是负责检查各类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和可行性,实行法律监督。各地公司要根据公司以往项目的合同签订经验而归纳总结的标准范本,按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合同签订、审批、归案备案的流程及管理权限,规范合同管理及履约。

6、营销品牌管理

为加强项目营销集团化管理,集团营销品牌中心将加强对各地公司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策划、市场调研、项目销售等工作的管理,并对各地公司营销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十余年来,集团在项目营销及品牌推广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团营销品牌中心已经出台了《某营销管理办法》和《某品牌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项目营销管理体系,包括开盘工作计划、3D片的制作、影视片的拍摄制作、模型的制作、开盘营销策划方案、产品新闻发布会等方面都形成了标准版本及相关指引。

各地公司营销工作应按照集团公司所指定的标准及指引,重点抓好广告公司选择、竞争市场和客户分析、项目卖点提炼、广告设计、卖点展示、媒体推广思路及计划、定价方案及策略、蓄客计划及开售策略和开盘活动等工作,所有营销推广方案均须报集团审批后方可执行。集团化的垂直管理,确保各地项目的营销工作有序进行,规范化运作以及全年经营指标的完成。

(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巩固

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通过严格的标准化进一步推进“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我们说标准管理,赢在执行,我们要花大力气抓标准化,标准化建设是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管理模式要向标准化转变,如招投标、合同范本、材料规范等,就是通过把合同文本规范化来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对人力、物力资源造成的浪费,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坚持以超前意识制订落实精品标准规范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某发展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推进精品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行业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精品标准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要强化标准创新,标准也是竞争力,要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必须实现产品在工业化之后的“精细化”。强化制度和标准执行力度,保证建设资金安全,保障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三)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

制度是凝固的文化,文化是流动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制度建设努力推进“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如制订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规范合同履约行为,保障企业利益;进一步完善建筑材料战略联盟,建立更加稳定、强大的供应产业链,固化现有供应模式,在多方共赢基础上降低采购和运营成本,确保战略供应。除了将大的、主要的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外,某还善于发现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哪怕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公司也会及时制定制度予以规范。

我们说制度建设的科学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董事会、投资委员会、经理层的三级管理体系,相互制约,规避风险。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产权为纽带,下放经营权,强化监督机制。

二是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在决策体系上,以明确的机构、科学的程序和充分的论证为框架,依托管理体制建立了三级决策执行体系,其中董事局是决策的最高机构,拥有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权;投资决策委员会由公司高管、专业人员和外聘专家构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为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决策风险;经理层负责贯彻执行董事局的决策,并及时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反馈给决策层,保证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决策得到全面、准确执行。

(四)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保障

为了确保经营决策的有效执行,我们结合公司的产业特点、管理模式,按照计划管理、节点管理的管理特点,加强全国巡检工作,以“管理、监督”为手段,实施精品战略、创建国际品牌,加强集团系统的全面服务和管理监督。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控制流程,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对部门各岗位员工通过加强计划管理来强化岗位责任,坚持定期和不定期考察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来实施岗位考核,逐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内部绩效管理方案。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必须依靠制度保障机制,某建立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制度管人、规范运作。就工程管理方面而言,某不仅出台《工程建设计划管理与考核制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七大制度,而且每年都要适时组织讨论修订和更新,保持制度的科学指导性,推动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不断上台阶。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必须特别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是抓大放小,围绕核心进行。我们要通过对过程的全面把握和对关键点的监督,以实现产品管理“零缺陷”目标。

过程具备全面控制的功能,因此非常适合我们企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销售、工程、财务、采购等重要工作环节,既重目标,更重落实,对每个工作环节都做到层层把关,严格监控。例如材料物资采购工作,某一贯实行独有“三三制”模式,先由三组人员调查比价,分别提出三种方案,最后再综合比较,确定中标者。公开透明的运作,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保证了产品原材料的品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某监理人员严格执行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从建筑材料物资采购、入库到施工现场监督,再到工程验收都由专人按流程实施监控。在施工现场严格贯彻“工程监理旁站制度”,监理人员24小时现场监督,质量不符规范者一律推倒重来。目前,某还积极引进项目系统管理软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动态的项目实时监控网络,进一步提高目标计划的执行效率。

过程管理每一环节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流程的质量,而流程的质量又决定了业务模块最终结果。因此,对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某人要形成以“人人重视过程、关心企业发展,人人提高效率、关心效益”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为实现某成为“三个一流”的企业宏伟战略目标而努力。

三、强化“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

某从原来广州的地区型公司,向全国20余个主要城市拓展,成为全国性集团化公司,管理非常重要。“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既要将企业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包括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财务管理、招投标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工程管理、采购配送管理等。又要在某从地区性公司向全国性集团化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的与时俱进,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规范,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实现管理模式调整升级,管理架构科学改善。在“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下,我们可以集合优势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可持续竞争的目的。加大集团管理力度,可以避免外地公司走弯路,杜绝管理漏洞,严格控制成本。但是,“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终究只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并非僵化固守的企业管理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改变结构来完全实现柔性组织。在新的形势下,某要实现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思维不断审视我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保持更新和提升,使其以更加严谨的科学性助推企业向前发展。

采用“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也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先提升职能部门的专业素质和制定正确决策的能力,客观要求我们各管理职能部门全体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

我们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实施动态的组织变革,使企业永远充满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紧密型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同样要求我们在企业的高速运转过程中不断思考、琢磨,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放眼全局、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为公司打造精品,快速扩张奠定理论基础,在当前面向全国拓展的大环境下,全体某人务必以“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为宗旨,铭记企业精神及作风,以创新为动力,为着力实施精品战略、塑造国际品牌,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为打造“百年老店”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集团管理纲要 篇2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简称《纲要》),提出要全面加强“十三五”期公路养护管理,推动公路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

《纲要》对“十三五”期公路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科学研判,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各级公路交通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交通”发展要求,以构建现代养护管理体系为引领,着力改革攻坚、推进养护转型、强化管理升级、促进服务提质,努力构建更加畅通、安全、智慧、绿色的公路交通网络。《纲要》提出了公路养护管理“1+2”总体目标,即争取到2020年构建一张安全畅通的公路网络,建成公众满意的服务体系和高效可靠的保障体系。围绕发展目标,根据养护管理工作实际,《纲要》从改革、养护、管理、服务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指标,对现有部分指标进行了科学调整或增减。

(摘编自交通运输部网站)

集团管理纲要 篇3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精细严谨”等优良传统为重要内涵的企业文化在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是激励中国石化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为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中国石化企业文化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以进一步凝聚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引领与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

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根本指南。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作风。

企业使命:为美好生活加油。

企业使命表明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中国石化坚持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企业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周到的服务,为社会发展助力加油;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使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福祉。

企业愿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企业愿景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表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蓝图。为实现上述愿景,中国石化将致力于以下四方面实践:

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实施“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使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经营环境中努力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提升,保证公司长盛不衰。

致力于成为利益相关方满意企业。更加突出技术进步和以人为本,努力提供优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展现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让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公众以及业务所在国(地区)的民众满意,努力成为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卓越企业。

致力于成为绿色高效能源化工企业。以能源、化工作为主营方向,做好战略布局和业务结构优化,在发展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发和高效利用页岩气、地热、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开发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发生产环保新材料,促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努力成为绿色高效的能源化工企业。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不仅需要一流的规模,更需要一流的质量和效益,一流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品牌形象,以及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石化要对照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成为治理规范、管理高效、文化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强、拥有世界一流技术、人才和品牌的先进企业。

企业价值观: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

企业价值观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在企业制定战略和进行生产经营行为时必须坚守的原则和标准。

人本——以人为本,发展企业。从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出发,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研发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为员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生活得更加幸福。

责任——报国为民,造福人类。继承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同步贡献业务所在国(地区),履行好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责任。全体员工坚守“有岗必有责,上岗必担责”,为企业发展拼搏奉献。

诚信——重信守诺,合规经营。把信用立企作为企业的发展之基,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做到“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精细——精细严谨,止于至善。以严格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养成精细严谨的工作作风,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创新——立足引领,追求卓越。坚持创新驱动,把发展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市场发展,打造行业标杆,成就卓越品质。

共赢——合作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包容、精诚合作、互惠和谐。遵循和尊重业务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汲取、融汇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帮助客户提升价值,企业发展惠及周边社区民众,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企业作风:严、细、实。

企业作风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工作风气,是企业内质的外在表现。中国石化坚持弘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等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将“严细实”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严:就是“严字当头”。对待工作,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细:就是“细字当先”。工作中要始终拿着“放大镜”,对每个节点、每个工序、每个需要检查或注意的地方,一丝不苟,一点一点去做好过程控制和节点控制。

实:就是“实字当家”。坚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静下心来谋发展,沉下身子做事情。

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继承中华民族和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优秀成果,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匹配、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相融合、具有国际化公司特征的企业文化,推动公司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90456

基本原则。

源于实践,引领发展。坚持从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提炼价值理念和管理模式,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企业优良传统和管理经验,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突出共性,上下一致。坚持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性,各单位要在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统领下,培育和塑造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领导垂范,全员参与。各级领导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必须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践行和传播,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

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先进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是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石化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发挥文化管理的本质作用,引领和支撑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制度建设。

以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为导向,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指导制定新制度,建立体现文化导向、与价值理念协同一致、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理念要求。

转化成员工自觉行为。

把价值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落实到每名员工的岗位责任中,切实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竞争力。持续完善和推行《员工守则》和《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以共同的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全体员工行为。

推进专项文化建设。

专项文化包括企业在某一经营管理领域用于指导经营管理实践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积极开展专项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实践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集团公司将同步推进专项文化建设,如:安全文化、环保文化、质量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等。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深化专项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度。

规范基层文化建设。

加强价值观管理和价值理念落地的实践研究,有效推进并进一步规范基层文化建设。结合“三基”工作,突出“严细实”导向,增强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化理念融入流程、制度、职责,推动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及战略举措在基层落地、在岗位践行。通过开展讲“石化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引导广大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跨文化管理。

重视文化差异对公司改革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系统开展跨文化管理研究,掌握企业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冲突、提升管理、促进共赢的规律和对策。开展跨文化管理针对性培训,增强公司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在复杂文化环境下的沟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推进境外企业、境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工作,为公司国际化发展及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谐有利的文化环境。

提升企业形象。

加强品牌管理。根据核心价值理念内涵,加强品牌战略研究、规划、整合及传播,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品牌及组合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注重形象塑造。适时修订《集团公司视觉识别手册》,规范使用形象标识,不断提升标识的价值和影响力。加强企业形象正面宣传,维护好社会公共关系,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努力创造就业岗位,诚信交纳税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宣传推广。集团公司将统一制作相关宣传片、手册、海报及广告等,引领并规范各单位企业文化宣传。各单位要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员工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确保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入眼入脑入心。对外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策划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展示和传播中国石化良好形象。

持续总结交流。定期组织企业文化培训,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各单位科学规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工作,培育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

完善保障措施。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统筹策划,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并及时反馈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高效开展。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文章源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2016年11月15日印发:中国石化党组〔2016〕231号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6年修订版)》的通知】

(责任编辑:李 直)

集团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纲要 篇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巩固和深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强化和完善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本质廉洁型集团公司”创建工作,不断提升集团公司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特制定本纲要。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廉洁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反腐倡廉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新时期企业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激蚀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集团公司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性新型能源基地,建设更高水平的和谐新集团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是“本质廉洁型企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构建具有集团公司特色惩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入贯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就必须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更好地形成集团公司特色廉洁文化体系。通过廉洁文化的宣传、引导和熏陶,摒弃陈旧观念,消除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洁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3、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新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既是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又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有力保障。只有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与企业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才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建设环境,实现文化建设与创建“本质廉洁型集团公司”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集团公司特色的先进文化。

二、正确把握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必须坚持为集团公司科学、安全、和谐发展服务的原则。企业廉洁文化是直接为和谐矿区建设服务的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为创业发展服务的观念,紧紧围绕加快振兴集团公司老工业基地,更好更快发展区域性新型能源基地,建设更高水平的和谐新集团公司来进行,通过文化的力量,筑牢思想道德基础,营造和谐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优热情,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5、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廉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倡导“个个崇尚廉洁,人人耻于腐败”的良好风尚。要按照集团党委“普及廉洁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廉洁文化教育的覆盖面,既要贴近职工群众生活,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增强廉洁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又要紧紧依靠职工群众,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手段,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壮大廉洁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加的生动局面。

6、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廉洁文化含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既要充分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精华,还要传承百年集团公司“特别讲认真、特别重信义、特别顾大局、特别能战斗”的人文精神;既要借鉴外部的有效做法,还要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道德、新风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7、必须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做实事、用实功、求实效。要善于发现、整合和利用本单位、本部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着力在提高廉洁从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参与度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廉洁从业教育的规律,创新内容、方法和载体,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廉洁文化教育真正能够入情入理,入脑入耳,倡廉促廉。

8、必须坚持集团公司外出创业单位与本部同步建设的原则。近年来集团公司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证明,廉洁诚信已经成为集团公司人走出去创业的品牌。廉洁文化的广泛深入开展,将更有力地助推跨文化的融合,保障企业科学、清廉、和谐发展。外出创业单位要紧紧围绕创业发展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规划部署,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自身特色,以廉洁诚信树集团公司形象,聚各方力量促和谐共赢。

三、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

9、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廉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总结前三年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注重特色,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要通过扎实推进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进机关、进区队(车间)、进重要岗位、进家庭,更好地发挥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促进党员干部更加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律是宝,他律是爱,律他是责”的集团公司廉洁从业理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在矿区形成个个崇尚廉洁、人人耻于腐败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与依法治企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的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力争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和谐新集团公司提供有力保障。

10、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建设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廉洁文化,领导是关键。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要突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廉洁从业”主题,以创建“本质廉洁型领导班子”为目标。党委中心组要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科学发展能力,经受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考验;持续开展廉文荐读、学习古代廉吏和当代勤廉典型事迹活动,培育崇廉尚洁风尚;继续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更好地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践行廉洁从业理念,切实做到廉洁自律、真诚接受监督、履行“一岗双责”。要通过向领导干部发送廉洁提醒短信、开展“一把手”登讲台上廉课、参与反腐倡廉理论研讨、创作廉洁文学艺术作品、观看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形成学廉、思廉、倡廉、崇廉的良好风气。

11、廉洁文化进机关。在集团公司和基层矿(厂、院)机关部门大力倡导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从业行为,增强机关人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廉洁文化进机关要以反腐倡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建设“本质廉洁型机关”为目标。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理论和党纪法规,开展读文思廉、廉洁承诺、学习勤廉典型、警示教育、观看廉政影视片等活动,营造机关廉洁文化氛围,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意识,做到依法办事、廉洁高效。

12、廉洁文化进区队(车间)。结合创建“本质廉洁型区队(车间)”活动,加强廉洁文化教育,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巩固廉洁文化建设基础。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廉洁文化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区队(车间)支部班子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及检查考核相关制度,促进班子成员时刻牢记宗旨,坚持用权为民,恪守党的纪律,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利用区队(车间)宣传栏、黑板报、橱窗、画廊等阵地,宣传上级有关精神,明确反腐倡廉形势任务,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因地制宜开辟固定的廉洁文化阵地版块,设立图书专橱,为党员干部和职工接受廉洁教育提供实用、必需的条件。广泛开展送廉礼、唱廉歌、写廉文、讲廉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基层区队(车间)形成和谐友爱、纪律严明、廉洁守信的崇廉氛围。

13、廉洁文化进重要岗位。紧密结合创建“本质廉洁型岗位”活动,把廉洁从业要求融入岗位职责,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学习,促进党员干部岗位保廉。通过在重要岗位设立廉洁警示牌,悬挂或张贴与岗位相关的廉洁从业警语、道德规范、格言等,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对岗位的渗透和教化功能。

14、廉洁文化进家庭。在领导干部及其亲属中广泛开展立廉洁家规、做廉洁家人、树清廉家风为主要内容的构建家庭“护廉网”教育活动。积极围绕亲情润廉、助廉、护廉,宣传表彰“廉内助”活动模范事迹、座谈交流等活动,促进领导干部亲属思廉、护廉、倡廉,净化家庭环境;通过征集《我的嘱廉家书》、我的家规和我的治家格言等多形式的活动,培育、传播优良的家风。要把家庭助廉教育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纳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之中,实行一票否决。要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家庭助廉教育工作规律,建立家庭助廉长效机制。

四、彰显集团公司廉洁文化时代特色

15、廉洁从业理念形象化,增强感召力。要大力倡导“廉洁就是生产力”、“修德方能立身”、“作风是展示个人最好的名片”、“监督就是最大的关爱”等廉洁从业理念。同时在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的基础上,请有关专家参与,形成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 征、彰显集团公司特色,寓意贴切深刻、催人思廉崇廉的集团公司廉洁从业体系标识和集团公司廉洁从业主题歌曲,广泛运用于廉洁文化活动和阵地宣传,使静态宣传有标识、动态宣传有声色,增强视觉、听觉感染力。

16、廉洁制度建设人本化,增强约束力。完善廉洁从业制度体系,打造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廉洁从业制度文化,是规范从业行为、打造“本质廉洁型集团公司”的重要保证。制度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要把“严明纪律,刚性约束”的律他理念贯穿到制度建设之中,认真研究总结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廉洁从业与合法利益有机统一的正确导向,注重制度建设的及时性、超前性,坚持靠制度明示工作标准、程序,明示授权范围,明示禁止性规定,以简洁、实用、有效的制度管人管事管物。要尽快编印新版的《集团公司集团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读本》,在办公网上建立惩防体系制度库查询系统,强化制度、机制、程序的保证和约束作用。要强化对制度的学习宣传,使从业人员明确哪些是必须做好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并成为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营造浓厚的制度文化氛围,实现道德自律与规章制度约束的统一。

17、监督制约机制互动化,增强亲和力。培养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矿区建设的现实需要。要把“自律是宝,他律是爱,律他是责”的廉洁从业价值理念、“真诚接受监督,参与阳光工程”的他律理念,导入民主监督进程之中,把决策权交给集体,把管理权交给制度,把监督权交给职工,促进被监督者自觉、真诚接受监督;监督者勇于、乐于监督。从而真正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班子成员间的监督、下级对上级等监督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使被监督者感受到“腐败就是自毁,监督是最大的关爱”。

18、廉洁文化阵地新颖化,增强吸引力。要有效整合和利用廉洁文化建设资源,拓展宣传教育新渠道,适应职工群众新需求,体现集团公司人文新特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拓展廉洁文化传播渠道。更好地利用集团公司内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阵地,以组织采风、专栏、刊播廉洁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突出专业性、注重及时性、坚持服务性,打造有特色、系统内有影响的集团公司廉洁文化网;发挥手机、网络短信平台作用,强化互动功能,定期向党员领导干部发送内涵深刻,品位高雅,富含哲理的廉洁提醒短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巩固、发展、使用好廉洁文化园角、公益广告、多功能文化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增强时代感。相关阵地建设有差距的单位,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与矿区环境建设相协调,廉洁主题鲜明、富有人文精神、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欣赏的廉洁文化阵地。

19、廉洁文化成果产品化,增强渗透力。积淀深厚是文化影响力的源泉,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廉洁文化产品,把鲜活的廉洁从业理念凝结、活化到物品、作品中,有利于提升廉洁文化创建内涵,有利于廉洁从业理念的传播,有利于发挥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梳理、提炼“本质廉洁型集团公司”建设的新亮点、新经验,使有效的做法制度化,促进廉洁从业的制度机制建设;要注意利用内外部优势资源,创新廉洁文学创编的组织形式,生产出主题鲜明、生动活泼,更多富有教育、传播意义的新作品,使干部职工处处感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保持廉洁文化建设的蓬勃朝气。

20、廉洁创建活动群众化,增强鲜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是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廉洁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廉洁文化只有根植于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之中,才有生命力,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才有鲜活力。各级领导干部在廉洁文化建设中要率先垂范,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教育深度,拓展传播广度,广泛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廉洁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

五、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21、发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大格局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文明创建的整体规划,按照中央《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超前思考谋划,稳步扎实推进。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大格局的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组织协调,努力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一岗双责”责任范围,既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做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又要自觉履行相关职责,确保任务落实。完善廉洁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和评比标准,定期对廉洁文化创建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形成廉洁文化创建的动力机制,不断提升廉洁文化创建水平。

22、加强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集团公司和基层两级纪委在廉洁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指导面上工作。要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抓好示范作用强、受群众欢迎的活动,促进廉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3、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首先要提升廉洁文化研究的理论水平。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廉洁从业思想和反腐败做法,特别要深入研究党中央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廉洁文化创建提供理论支撑。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建经验,积极探索廉洁文化建设的规律,通过借鉴吸收外部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组织好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讨活动,扩大廉洁文化的认知面和影响面,切实推进廉洁文化的理论建设和实践。

24、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百年集团公司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深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要充分发挥青联、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组织鼓励全集团各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廉洁文化题材作品,繁荣廉洁文化创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集团管理纲要 篇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致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还铸就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其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在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内在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肩负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发展反复证明,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是航天发展的灵魂,勇攀高峰、以新图强是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不仅对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内在需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挖掘、继承、弘扬和发展航天创新文化,坚持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加速推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创新文化建设意义、目标和思路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实践科学发展观,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深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在继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满足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将创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产品,树立创新形象,为航天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继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坚持倡导并实践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技术、管理、组织和制度创新,把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终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创新文化的传承

万户飞天——古代航天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是古代火箭诞生的摇篮。

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天的尝试失败了,但万户敢于冒险、追求创新的精神长存浩宇,激励着现代中国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现代航天创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着核弹头的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我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求索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缔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取得了今天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创新文化定义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体系等。

航天创新文化是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构成了航天创新文化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航天创新文化。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

精神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方针、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

行为层亦称制度层,主要包括规范创新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创新行为规范是指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

物质层是创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创新理念与创新行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产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工作系统。

创新文化核心内涵

创新方针。国家至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航天的创新活动要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开展创新工作。

技术引领。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和创新发展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国家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和开拓市场,推动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高技术群,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工作要不畏艰难,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动摇必胜的信念,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业具有技术高度先进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必须把创新作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永无止境的创新,做到尽善尽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致力于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创新理念

企业内部管理纲要 篇6

(内功修练)

1、做文明职工、爱厂、敬业职工

固结友爱、相互帮助

建立能与职工横纵向联系机制,最好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留;切忌避免成为兄弟单位的人员(职工)培训部。

2、提高职工安全意思(可以溶入操作技能一起抓)

经过定期学习(培训考核、自我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提升),要做到,让每一个员工,懂安全、讲安全,形成每个员工都是安全员(做到在生产中能落实三不伤害),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白,我现所处的生产环境里,可能发生哪一些安全事故,有哪一些隐患,怎样去避免,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

3、很抓生产、质量

质量与产量是企业发展、生存之根本,经济手段故然好使,但只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要达到某种质量是员工的根本义务和职责;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制造出合符质量要求的合格产品,会有哪些不良后果、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从砌块的原理、用途以及国家强制发条文上入手),把握好每一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关,为自己的用户负责(下一道工序就是上一道工序的用户,产品的使用者是生产企业的用户)。

4、很抓节能降耗

企业生产是为了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财富,来服务于社会,福泽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但如果,耗能与浪费并存,且无节至,这样就是在做一些得不偿失的劳动,因此,要充分利用每一克能源,将每一份能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能多次利用。

本企业立足于在生资源利用的基础之上,应以节能降耗为本,以谋求利润的更大化(锅炉烟气余热的利用,以及釜内冷凝水、余汽等等的利用,还有待于开发利用;照明系统能耗深度降耗)。

5、技术革新、创新

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全员参与,集思广意,让每一员工 发表建议,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 的建设、生产、发展等等,谈出自己的想法(以作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6、拓业

集团管理纲要 篇7

一、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

高等教育行政权力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它是一种国家权力, 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学术性事务的权力。因此, 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高等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 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 往往采取控制高等教育资源, 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组织机制, 拓展高等教育行政职能, 以及加强高等教育立法等手段来强化高等教育行政权力。这就使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中政府与高等教育这对关系的矛盾更加突出, 研究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 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之嬗变

历史上, 我国具有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传统。从古代的官学到京师大学堂, 及至辛亥革命时期, 最终到国民党统治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系无不体现出国家集权统治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 高等教育行政体制虽经多次变革, 但政府集权统治的传统并未削弱, 相反有所加强, 高等学校始终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而存在。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在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 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先后实行过三种权力结构模式:

第一, 中央分权模式。中央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 由中央政府各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掌握有关高等教育行政权力的体制。我国在1949~1956年期间实行此模式。

第二, 地方分权模式。地方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由各地方政府分别管理本地区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模式。我国先后在1956~1960年和1966~1976年两个时期属此模式。

第三, 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权力分别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承担, 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部门分散掌握的体制。该模式在1961~1965年和1977年以来两个时期实施。[3]中央分权模式, 注重中央的权威, 重视中央各部委对行业所属高等院校的行政权力;地方分权模式, 强调地方的权威, 重视发挥地方各部门对行业性高等院校的行政指导权力;中央地方分级分权模式,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 一方面强调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 另一方面又重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与指导, 并重视政府部门对所属高等院校办学的直接领导与指导。[4]但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哪种模式都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校贯彻政府的意志, 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 在办学中反映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扼杀高等院校的积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

大学自治又叫学术自治, 指大学应当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并将其付诸实施, 不受政府、教会和其它任何社会法人机构的控制和干预。具体地说, 大学应当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 依照法律独立处理办学事务, 如确定学校机构、财务管理、创收、招聘教职员工、课程与专业设置和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与研究自由。大学自治原则赋予大学广泛的办学自主权。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 (Eric Ashby) 认为, 大学自治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抵制非学术干扰的自由;学校自主分配经费的自由;聘用教职员并决定其工作条件的自由;招生的自由;课程设置的自由;决定考试标准与方式的自由。[5]

近现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与文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大学从游离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 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机构, 对国家的发展直至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社会职能的扩大, 使政府不可能让高等教育放任自流, 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的办学, 在不断加大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地对大学的办学施加影响。至19世纪后期, 西方各发达国家先后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国家干预职能, 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 都无法置身于国家政府权利的影响之外, 只是所受干预和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至此,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关系的核心。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的需求与推动、民权运动的高涨、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勃兴, 二战结束后的20年,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高速发展, 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呈现出许多特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向多样化;为保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 政府投入大量增加, 伴随而来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干预的日益加强, 加之市场调节与社会参与的深透, 几种力量交织在一起, 最终形成了高校、政府、市场和社会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前主任王一兵认为, “政府的有限干预与大学学术自治之间的内在张力, 构成了高等教育分权管理体制赖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政府尊重大学的法人主体地位是大学学术自治得以实现的前提, 大学学术权利的获得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过强干预, 二者的均衡与协调是大学组织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政府的利益所在”。[6]

(三) 建立权责明确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管理体制改革”一章中提出, 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可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在处理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关系上, 应根据管办分离的原则, 强化办学者的办学权力与责任, 明确划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权力的范围, 政府行使宏观管理权力, 高等院校拥有微观管理权力。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事业规划、标准规范、宏观协调、检查监督等;高等教育在内部组织人事、教学科研、财政预决算、后勤基建等方面拥有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权力。应该注意的是, 由于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拨款、评估和行政手段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施加影响, 而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调控的效率甚至统治的稳定都具有反作用力。所以, 在法律和制度上, 政府应该订立相应的条款, 确保大学自治权力的实现与完善。政府在提供经费支持时, 不应附加各种条件而使大学变得越来越实际, 越来越注重短期效果, 在不经意中逐渐丧失了大学的基本权力。此外, 目前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政府已经形成的传统管理思想及管理权力。所以, 政府转变行政职能, 更新行政手段, 建立宏观管理体制, 是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

二、高等学校的 (内部) 管理权力

(一)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高等学校 (内部) 管理权力是一种处理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事务的管理能力, 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张德祥教授认为, 高等学校被称为“学问之府”, 知识是高等学校加工的最基本材料, 高等学校的活动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 学校基本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 他们掌握着“高深知识”, 通过知识的发现、保存、选择、传递及其运用去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这种特性就决定了高等学校中, 教师应该广泛控制学术活动。所以, 高等学校中的学术权力不是外部赋予的, 而是高等学校内在逻辑的要求, 是高等教育特性的外化。[7]总之, 高等学校基本活动方式的特性决定了高等学校中学术权力的合理性, 高等学校成为正式社会组织的特性又决定了其行政权力的合理性,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都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客观要求。然而,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又都表现出了局限性。学术权力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在高等学校的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高等学校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 大学的事务完全依靠学术权力来处理已不可能, 而且学术权力本身由于其权力主体特征, 在某种情况下常常带有保守性。行政权力的局限性表现在:如果行政权力行使过度, 将使学术活动受到压抑, 高等学校丧失活力。因此, 如何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几种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各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

一是以学术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欧洲一些大陆国家, 其大学素来被称为“国家大学”, 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以及学历认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政府的直接介入, 大学层次的行政权力无形中被大大削弱, 大学的领导和指挥作用微乎其微。而在基层, 如德国的讲座教授却拥有强有力的权力, 他们不仅有权决定手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甚至也掌握一定的人事权。一些学校的教授在学校和学部的决策活动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如法国大学的理事会和学部理事会, 德国的大学评议会和学部理事会, 其组成人员几乎为教授所包揽。

二是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模式。该模式以美国的一些巨型大学为代表, 他们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使高校的行政权力得到大大加强。比如加州大学的管理就属于严格的等级管理, 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 权力的重心明显向上偏移, 董事会和各级行政官员处于支配地位。相比之下, 学者的权力则显得较薄弱, 即使一些学者的集体性代表机构, 如学术委员会、评议会, 其权力的范围也极其有限。

三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均衡的权力结构模式。英国的传统大学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校务委员会只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理事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权力机构, 主要职责是筹划经费、制订计划、批准教师任命等。评议会是一个由大学教授组成的管理结构, 具体负责对学部和系的学术事务管理, 实际上拥有制订大学学术政策的全部权力。在学部和系, 部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为各自的权力机构, 由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组成, 因此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难以占据绝对优势。

以上三种模式, 孰优孰劣, 很难下定论。绝对理想型的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是不存在的, 所以, 在构建我国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时, 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必须将西方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权力结构模式。

(三)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模式

从现状看, 我国高等学校的权力结构属于行政权力模式。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的人选或者由主管部门直接指定, 或者由学校内部通过一定范围内的民主选举产生, 但必须经主管部门认定和委任。校长作为强有力的行政长官, 代表主管部门行使权力, 校党委通常把握的是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 在学校的具体行政和学术事务上, 干预不多。此外, 一些高等院校常常是书记、校长由一人承担,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最高行政权力代表, 而且也是学术权力的核心。在学校层次上, 除个别领域如职称的评审由学术性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外, 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很大程度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在学校以下设院或系, 学院与系的主管由校长委任, 学院院长和系主任必须对校长负责。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 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 高等学校学术人员特别是教授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忽视;权力过于向上集中, 形成倒金字塔式权力结构, 使基层的自主权受到限制, 因而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自我发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结构模式应考虑几个因素:第一, 高等学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学校决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又各有其局限性和相互冲突的一面, 必须妥善协调、相互补充。[8]第二, 应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等学校内部的决策机制,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第三, 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中的作用, 健全决策、审议咨询、执行指挥、监督保证的运行体制, 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协调, 共同发挥作用。

注释

1[1][2][3][4][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314, 315, 323, 325, 295,

2[6]王一兵.大学自治与大学法人化的新诉求--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J].2001, (3) :10.

上一篇:2011秋电子报刊制作比赛通知下一篇:演出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