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城建系统职能(共6篇)
政府城建系统职能 篇1
城建局职能
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研究制定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其实施。
2.负责全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安排和城建大中型建设基础上的规划审查和组织实施;负责建设翻建指标的管理。
3.负责参与城区重要规划工作的管理、审查和协调;指导监督我区规划的实施;从宏观管理上,对重大规划审批基础上进行审定;管理城市建设档案工作。
4.直接组织我区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工期和质量。
5.组织实施工程建设阶段的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建设标准定额,并制定本区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制定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招投标法规;管理和监督有关设计、施工的招投标活动;综合管理工程的监理工作;指导和规范建筑市场;负责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安装的行业管理;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6.指导商品住宅建设;指导全区持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7.主持我区重点工程的规划和初步设计,扩初设计的审查,掌握工程进展情况,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组织重点工程竣工验收。
8.负责制定城区近期和长远的绿化规划,组织实施城区的绿化建设和与日常的绿化管理。对辽化公司所属各单位、区属及驻区单位的绿化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比等项工作。组织开展全地区的全民义务植树的任务,检查验收完成全民义务植树任务的情况。
9.负责国家、省、市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好本地区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10.负责城区道路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清运,公厕及垃圾排放沟的建设与管理。
11.负责城区道路、桥涵、排水沟、护路档土墙、人行路及市政设施、园林设施、环卫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12.负责全区集体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资质审查、质量监督、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项工作,实行行业管理。
13.负责城区的森林防火、林内树木的扶育和管护。
14.负责宏伟区城市防汛工作,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防汛任务的完成,保证新开河大坝的安全渡汛。
15.负责缴纳全局职工的各项保险、公积金,制定劳动定编定员、审批工资奖金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
16.负责局属建筑企业的行业领导,行使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
17.负责全局的法制建设,监督检查各项法规的贯彻执行。
18.负责对所属各单位党的组织、宣传、纪检、老干部、精神文明建设、工会、武装、保卫、共青团等项工作,组织实施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19.完成区委、区政府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内设机构
1、行政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机关各部门的政务工作,草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上呈下达的各种文字材料,处理来往公文并催办,负责文书管理,安排各种会议、接待来信来访、计划生育及局属基层单位的管理。负责全局的行政福利,职工的住房分配,办公用品的采购发放,更值人员的管理及其他行政事务工作。
2、党委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党务、组织、宣传、纪检、统战、精神文明、工会、共青团等日常工作。负责处理党委日常的党务工作,督促检查各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决定,指导各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配合区委组织部搞好区管副科以上干部的考核及局管干部的考核、任免和使用。负责局党风党纪的教育,违纪案件的查处,全局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来信、来访工作。组织并开展职工的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承担职工代表的组织召开和提案审查。
3、城建办公室:负责编制局基本建设、技措、大修、维修、设备购置计划及组织实施;工程外委合同的签订,主持工程竣工的验收及竣工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负责全局生产、固定资产、房屋、设备、工程的基础数据等各种统计报表,各技术档案的归档,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检查落实,工伤事故的处理,工伤手续的办理,负责城市防汛及新开河大堤的安全渡汛,局内生产物资供应及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及能源、计量、技术等管理工作。
4、绿化办公室:负责编制宏伟区园林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局绿化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区属各单位及驻区各单位的绿化工作进行指导、评比等各项工作。组织开展全地区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检查、验收完成全民义务植树情况;负责对占用绿地和砍伐树木花草的审批及违章处理;负责全地区绿化工作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负责对区属各单位及局属园林事业
单位的技术培训,制定绿地管护制度、操作程序,对局所属的园林绿化事业单位的绿化工作进行调度和统计及绿化工程的予办、审定和验收
5、城管办公室:负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颁发的有关城市管理的法规、法律和规定;负责对临时占道摊点、道路挖掘、广告牌匾、扒门的审批,办理审批手续或临时执照;组织开展“绿叶杯”竞赛和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履行城市管理义务。
6、人事劳动办公室:负责制定劳动计划和组织劳动计划的实施,制定劳动定额和定编定员,监察、处理职工违纪,检查劳动纪律的执行,根据各办公室和基层单位职工出勤表,制定当月工资发放明细,审核各单位职工加班和出勤补贴的审批、发放,制定内奖金分配计划,按时统计上报月、季、年报表。计算缴纳各种保险和公积金;负责办理干部和职工的转正定级及职工的离退休手续,制定职工教育及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计划;负责专业技术干部的考核和职称评聘工作;负责全局职工和机关公务员的考核、评优工作。
三、城建局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省上城乡建设规划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地方性行政措施和办法。
2、制定全市城乡建设工作的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并实施城镇体系规则、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参与编制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指导全市小城镇建设。
3、负责城乡规划范围内各项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工作,核发选址意见书。参与本市范围内较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规划建议。
4、管理城乡规划范围内各项建设项目规划,确定用地的具体位置、面积和用途,向用地单位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负责城乡规划范围内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管线工程、城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电力、通讯走廊控制及其他建设工程的报建规划申请,确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参与工程的竣工验收。
6、负责组织全市县城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负责对全市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建设行为。
7、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结建人防工程建设和易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8、负责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统一规划、定点工作及与市政设施相联系的广告设置的备案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市街景设计、门面装饰、城市广场、雕塑的规划管理工作。
9、负责建筑市场管理。负责建设工程报建及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和工程造价工作;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和施工安全检查监督;负责工程建设监理工作。
10、负责全市勘察、测绘、建筑设计、建筑安装、建筑装饰资质证的审批,并进行行业管理。
11、负责全市勘察测绘、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革新等施工图的审查工作。
12、负责全市建设工程的抗震工作和抗震专项审查。
13、负责城市规划建设档案管理和城市科学研究工作。
14、负责城市建设配套费的收缴工作;负责建筑业劳保统筹基金、建筑工程定额测定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费、施工图审查费等费用的收缴、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村镇建设补助资金计划的下达和监督执行工作。
政府城建系统职能 篇2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生物总是离不开环境, 金融的运行和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 供应链金融的功能发挥同样会大打折扣,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 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 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 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 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 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 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 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 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 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 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 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 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 和技术环境 (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 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 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 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 上缴税收占48.6%, 出口总额占62%, 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 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 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 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01DJY052) 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 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 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 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 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 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 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 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 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 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 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 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 而是整条供应链, 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 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 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 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 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 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 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 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 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 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 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 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 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 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 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 信贷合同流于形式, 不规范, 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 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 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 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 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 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 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 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 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 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 较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 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 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 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 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 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 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 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 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 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 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 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 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 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 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 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 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 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 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 按照一定的标准, 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 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 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 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 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 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 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 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 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 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 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 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 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 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 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 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 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 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 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 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 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 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 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同时, 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 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 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 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 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 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 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 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 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 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 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 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 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 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 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 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建立起银行内部、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 如开发同时面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电子化交易平台, 并在其中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篇3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微观调控
1政府经济职能的内涵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对经济进行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执行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机构。其他任何经济组织、各种金融机构、银行等,虽然具备一定的协调经济的功能,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的经济行为不能称为政府经济职能。只有政府作为主体协调或组织经济活动,才能称之为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行使经济职能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经济目标,代表的是公众利益,不是特定的个人或组织的利益。政府经济职能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经济职能的实施主要依靠经济调节、法律约束、政策优惠、行政干预等方式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监督来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可分为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间接手段,如政策、金融、计划等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针对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进行宏观监管和协调。微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直接手段,如直接调整产品的产量、 价格和质量等,管制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微观调控的实施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微观调控为宏观调控奠定基础,宏观调控为微观调控创造环境,两者配合运用,相互弥补单一使用时的不足和缺陷。
2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变迁
16世纪至17世纪,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市场调节能力较弱。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干预、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保证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与经济目标相一致。重商主义思想推动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势的政府经济职能促使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18世纪中期,随着资本积累的丰富,资本主义的发展蒸蒸日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已经形成,市场的调节能力已经能够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这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应顺应市场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发展自由经济。贡献最为突出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提出了让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而政府尽量放宽对市场的干预。然而,1929年到1933年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人们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万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为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弥补市场经济体制调节的不足。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滞胀”这一更加棘手的经济问题,凯恩斯主义受到了质疑,人们对政府干预失去了信心。 新自由主义的出现缓解了当时的经济难题,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救赎。他们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由,而不是剥夺公民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应该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形成自由的市场经济。
3优化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
3.1正确定位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担任监管、协调、服务的职能,要掌握好干预市场经济的尺度,成为既在经济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又不会损害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施政范围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不足的领域,但整体仍以市场经济调节为基础。首先,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职能,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到总需求的平衡上来,制定长期的目标计划和政策来引导市场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预防通货膨胀和垄断,减小贫富差距,保证市场健康发展。其次,要弱化政府微观调控经济职能, 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应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使企业能够依据市场需求自我调节,进行更为自由和平等的经济活动。
3.2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协作
中央政府代表着全国各区域的整体利益,其经济职能是对全局的调控,而各地方政府还代表着各自的局部区域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执行经济职能时,难免与中央政府形成博弈的形势。要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中央政府应通过法律机制和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削弱地方保护主义,强调全局性经济目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中央政府对地方区域信息的掌握有利于随时调整经济目标和掌握经济政策效果,地方政府也能够充分理解和执行中央的经济政策。
3.3加强市场经济活动监管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秩序混乱、过度竞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为公众创造健康的交易环境。首先,要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则,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其次,要坚决抵制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的交易环境。最后, 完善产权机制和准入机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3.4加强协调对外经济关系
政府职能转变的铜陵路径 篇4
早在2015年7月, 铜陵市“市、县 (区) 、乡镇”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就在安徽省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网站上发布, 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在省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完整公布三级政府权力事项的省辖市。
积极稳妥实施机构改革,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这是铜陵市2015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一方面, 通过机构改革, 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市县政府组织体系, 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另一方面,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铜陵将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访中, 牵头这一重点项目的铜陵市编办表示, 本轮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权责清单的全面推行, 可以看作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观察窗口。
铜陵速度
全省第一家完整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省辖市, 这是改革先锋铜陵的又一次速度展现。2014年4月, 安徽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行省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 要求有条件的市、县 (市、区) 同步开展试点, 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编制权力清单实际上就是政府部门对自我权力的“割肉过程”。2015年1月23日, 铜陵市市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同步正式向社会公布实施。全市共保留市级行政权力事项1619项, 精减69.61%;行政审批事项243项, 精减39.7%;行政许可事项54项, 精减38.64%;同步下放权力事项75项。对比省政府的要求, 即各市行政权力事项要在现有权力事项基数上精减1/3以上, 行政审批事项精减不少于1/5, 铜陵无疑是超额完成了任务。2月中旬, 铜陵县、郊区、狮子山区等县区政府也公布了本级权责清单。实际上, 在这一批权责清单的公布上, 铜陵又迈出了领先的一步, 郊区和狮子山区在公布实施区本级权责清单的同时, 公布了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4月28日, 铜陵县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布实施, 至此, 铜陵市建立了市—县 (区) —乡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 打通了规范行政权力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政府权责清单编制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盲区。作为安徽省率先向社会公布乡镇政府权责清单的先行军, 铜陵市此后两度赴安徽省编办参与制定全省乡镇政府权责清单模板。
除此之外, 铜陵还结合各项改革的实际情况, 做好政府权力清单的动态调整工作,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例如, 根据铜陵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安排, 对市卫生局的职责、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进行整合, 组建铜陵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铜陵市及时对市级政府权力清单实施主体进行调整, 将市原卫生、计生工作的行政权力实施主体, 调整为市卫计委。2015年6月5日, 铜陵市编办印发了《关于做好市级政府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和信息入库有关工作的通知》, 要求市直各有关单位依据2015年以来法律法规的“废、立、改”以及行政审批事项的“接、放、管”等情况, 认真梳理、及时补充完善本部门的政府权力事项, 确保本部门政府权力清单内容不重、不错、不漏。
2015年4月20日, “安徽省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网站试开通。铜陵市相关部门积极行动, 主动与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对接。7月, 铜陵市实现了市、县 (区) 、乡镇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完整地在省级平台的“入库晒权”, 又一次以铜陵速度在全省走在前列。
权责清单制度建立后, 政府部门的权力底数得以全面展示, 相关的权力边界得以规范划定, 与此同时, 公开晒权也意味着行政机关给自己套上了“金箍”, 不可“乱作为”, 更不能“不作为”,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增强了履职意识, 而这些都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落地有声
权责清单公布之后, 是否落地有声?
实际上, 为了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 真正实现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大家知道办事“如何办、找谁办、办多久”, 铜陵市开发了市级政府权责清单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廉政风险点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四个模块组成, 具有录入、修改、智能搜索、查询功能, 对每项功能都设置了严格的权限。全面、直观地向社会公众展示了权责清单制度的所有内容和具体事项信息。
一则案例或许可以为权责清单制度的运行效果提供一个微缩视角。铜陵市一家道路运输企业到相关部门的工作窗口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工作人员在受理后, 审查发现这家公司有车辆没有参加年检, 于是要求该公司先去缴纳罚款, 之后才给予办理相关许可证。这家企业通过查询铜陵市级政府权责清单信息管理系统后发现, 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没有“需要缴纳车辆年审罚款”这一前置条件规定。于是, 企业按照系统中的监督电话致电铜陵市编办进行咨询, 后来经过协调, 这一法外办证的前置条件被取消了。
通过权力的透明运行, 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于政府的办事流程有了了解, 由此带来诸多便利。以往, 对于铜陵市公安局的一项权力事项———进藏边境通行证核发, 社会公众知晓度不高, 很多人往往是进藏以后需要该项证明只好选择费钱费事的就地补办。如今通过权责清单的信息管理系统查询, 群众就可以发现这一通行证在铜陵就可以提前办理并且不收取费用。
毫无疑问, 权责清单的公布对政府部门而言形成了一种倒逼力量, 一方面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也让行政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
“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 各政府部门主动作为, 创新方法, 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铜陵市交通局为例, 该局从便民高效的角度出发, 对运输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办理流程进一步压缩。现在如果有人要办理换证业务, 仅需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即可, 整个办理流程非常顺畅, 不会超过5分钟;与此同时, 为了给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员提供便利, 节约他们的办事成本, 交通局还人性化地开通了邮寄投递办理业务。更多的服务案例不断涌现, 比如铜陵市农委通过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当场办结制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 及时为相关企业办事, 做到程序从简、速度从快、服务从优。铜陵市港航局对所属各类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网上公开, 印制了《港航局行政服务指南》, 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各项许可在港航局政务中心一次性办结, 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
晒权晒责也让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从而让行政权力的运行谨守规范。近期, 铜陵市经信委对全市的融资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检查, 检查前, 其制定检查备案表和检查方案, 提前告知被检查单位;检查的过程中, 经信委按照规定送达《现场检查通知书》, 对初步检查情况形成《现场检查事实与评价》与《检查会谈记录》, 并由双方签字确认;而在检查结束后, 其还及时出具了检查报告, 向违反规定的企业下发《整改意见书》, 责令限期整改。不难看出, 铜陵市经信委对于执行相关的行政职权事项, 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和严谨。当然, 权责清单为行政权力套上玻璃罩带来的规范化效应全面展现。铜陵市卫计委严格按照权责清单的内容和规定开展“学校卫生安全检查”专项活动, 这不仅规范了执法行为, 也有效避免了“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相关学校负责人表示, 通过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了执法机关的权限, 强化了依法行政意识。此外, 铜陵市住建委要求各科室和单位严格按照清单规定的行政权力事项种类履行职责, 严格执行权责清单规定的办事程序和条件, 不得擅自增减办事环节和条件。
平台推进
“政府权力清单的公布只是完成了政府权力的‘清’‘确’‘晒’, 还需要通过加快政府权力运行平台建设, 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功能, 实现网上审批办事, 才能提高政府管理和便民服务的效能, 才能达到动态掌握、实时监控、及时预警、跟踪纠错目的。”采访中, 铜陵市编办表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铜陵市政府权力网上办事运行平台的建设和使用。
早在2015年3月, 铜陵市就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方案通知, 明确参与平台建设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其中, 铜陵市编办牵头, 负责平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此外, 铜陵市信息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法制办、市财政局等各单位各司其职, 通力协作。同时, 要求铜陵市直行使政府权力的部门明确一名领导负责, 组织人员对本单位的政府权力事项进行“颗粒化”分解, 对权力运行流程图进行再造优化, 编写办事指南, 明确每个环节的承办机构、办理要求、办理时限等。
2015年9月, 铜陵选择该市教育局为样本“解剖麻雀”, 对其权力事项及网上办事流程进行了颗粒化分解, 细分到最小子项。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铜陵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政府权力网上办事信息梳理工作的通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 市直47家单位全部完成行政审批权力事项的颗粒化分解工作。随后, 铜陵市编办组织人力集中封闭对各单位报送的243项行政审批事项细化分解内容逐项对接确认, 确保相关事项的合法性和办事流程的科学性, 并针对其中的问题组织专门的业务培训。
目前, 铜陵市分三批将先期选择的7家重点部门的65项行政审批事项 (以及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负责的75项公共服务事项) 推上平台试运行, 并在试运行过程中编制了网上操作手册, 对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2015年10月25日, 铜陵市教育局5项行政审批事项上线;10月31日, 铜陵市质监局、工商局、民政局30项行政审批事项上线;11月10日, 铜陵市公安局、人社局、卫计委共计30项行政审批事项上线。通过总结和完善试运行的相关情况, 首批上线的多家单位目前反馈的信息是基本能满足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实际线上操作要求。
下一步, 铜陵市将对其他40个部门178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线“联调联试”, 同时对有关部门业务系统中的权力事项进行数据打通对接, 确保铜陵市全部243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在行政审批事项上线运行顺畅的基础上, 铜陵将继续推动各部门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
论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的转变 篇5
关键词:政府,农业教育,职能
政府农业教育职能随着农业教育行政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它是行政环境变化的具体反映。自从2000年农业部不再直管农业院校后, 我国的农业教育行政环境发生了以下变化:1.农业教育行政组织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2.经济、政治、教育体制等发生了变化, 社会处于转型期;3.WTO所带来的外部行政环境的变化等。行政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转换、调整、重新配置、依法规范的统一,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内容, 既有对原有职能的保留、内容更新, 也有职能的转移, 还有职能的强化和增加。
但我国政府在政府农业教育职能转变上, 却呈现出原职能弱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原属农业部的农业教育职能, 在平移、下移过程中, 导致了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缺位、错位、越位”情况的发生, 从而削弱了政府农业教育职能, 本来属于强化的职能被弱化, 甚至部分职能丧失。2.农业部协管职能没能得到切实落实, 反而逐级落空, 致使整个农业教育体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 笔者认为在体制转型期间政府应强化三方面的职能, 即宏观调控职能、服务职能及保护职能。
一、宏观调控职能
1994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政府职能有明确的规定,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制定各类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和学校标准;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审批年度招生计划;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并统筹安排和管理以及通过建立基金制等方式, 发挥拨款机制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组织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等,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也就是说,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变直接管理为运用立法、经济、计划、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管理。强化农业教育宏观调控职能不是政府职能的削弱,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加强。尽管我国在政府农业教育职能转变上, 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总体趋势是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有限, 如: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籍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仍存在着政府过细干预的现象。应该分解给学校的职能没有下移;而应该授权给中介组织的职能未能充分授权, 在立法、经济、计划、评估、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有限。
为此, 笔者认为政府在农业教育上的宏观调控职能, 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在尽量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能范围基础上, 中央政府应将其职能重点放在教育统筹规划, 法律、法规、政策制定, 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育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并切实履行协调职能即政府内部的上、下协调,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农业部、教育部之间的协调等) , 其目的是通过农业行政部门来预测行业人力需求, 制订行业岗位规范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设立奖学金和贷学金, 引导培养本行业紧缺人才, 组织和参与评估、监督, 协调教育部门对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业务指导等。地方政府职能应侧重于通过法律、政策、规划、咨询、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并发挥好以下六个方面的职能:做教育改革的引导者、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者、教育实践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统筹者、教育环境的创建者、教育形象的维护者。在此基础上, 应将上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职能, 以法的形式予以明确。
2.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 尽管高等教育法赋予了学校一系列自主办学权,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却极为有限。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指导学校制订整体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校园建设计划, 而不应过多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3.政府将一部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职能, 授权给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缓冲作用、服务作用、监督作用及资源配置作用等。
二、服务职能
从我国政府行政 (管理) 职能模式的演变过程来看, 大致可归为四种类型:“一是君权神授的绝对专制统治模式;二是自由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行政模式;三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制模式;四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 又被称作新公共管理, 它是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看出, 服务职能已演变成政府职能中的一个重要职能。
政府服务职能体现在农业教育管理上, 就是为次一层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业教育服务。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管”字当头, 农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既是农业教育机构举办者 (唯一) 、又是管理者、监督者, 多重身份集一身。可谓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 拥有几乎无限权力, 这种身份已经不能适应转型期的需要, 迫使政府角色转变, 置身于服务的位置。为此, 笔者认为政府在农业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上, 应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管理价值, 即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 而是使社会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组织。首先, 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教育管理的法治环境及行政管理环境, 健全法律制度, 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其次, 政府应搭建信息平台, 为农业教育及农业服务, 如农业教育及农业信息、资本市场信息、人力市场信息、生源市场信息等信息平台的搭建;再次, 政府应加强对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 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最后, 政府应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拓宽政府采集信息渠道及服务空间, 以便更好地为农业教育及农业服务。
三、保护职能
政府农业教育职能弱化不仅对农业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状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国情 (如人口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处在转型期、农业的国际化等) 极不相适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要求政府对农业予以特殊保护, 尤其是我国。
政府应重点履行好以下职责:
1.政府应重塑农业教育结构体系, 整合、优化农业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从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三位一体的角度, 整合相关组织资源, 提供组织保障。
2.政府应把农业教育纳入到特殊教育行业内予以重点保护, 并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 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教育的积极性。
3.政府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业教育发展的法规, 如《农业法》、《农业教育法》、《农业推广法》等, 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税收征收上, 应重点考虑农业教育特殊性, 多方位地予以扶持, 如在经费投入上, 政府应优先保证农业教育的经费, 并依据国情相应增加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除此之外应允许学校广开筹资渠道, 多方位筹集办学资金;在制定招生、助学、就业等相关政策上, 政府应向农业学校倾斜;在税收上, 政府应从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征收农业教育税, 以补充农业教育经费的不足。
5.政府应积极搭建信息平台, 并提供信息服务, 如农业信息、农业教育信息、人才市场信息、资本市场信息、生源市场信息等。
6.在国际农业教育交流上, 政府加大引进、外派力度, 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涉外农业人才, 为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奠定扎实的智力基础, 并做好对国外农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篇6
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议和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国家机关。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及方向。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向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政府职能作用及其变化,才能使政府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㈠政府的职能从总体上看不是应当弱化而是应当强化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应该是小政府,机构少、人员少、特别是管的事情少的政府。但从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突出变化看,只有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消除对社会成员的不必要的约束这两方面提出了减少政府工作的要求,而在其余所有的问题上几乎都给政府增加了工作责任,需要政府不断地强化其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无疑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观点,可以说这种观点即使在资本主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从未真正实行过,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体制转轨的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更是给政府增加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责任,要求政府做的事情总的来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实践中也反映出政府在诸多新的责任面前力所不及,最突出的如市场维护、质量监控、环境生态保护等许多重要而紧迫的事情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而无法去做,或者无法做到位,只能隔一段时间来一次集中整顿,而潮头一过则又故态复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规范各种各样,名目繁多,这些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去执行。否则,就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一个迫使人们遵守法律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政府还特别承担着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复杂且不利的国际条件下维护国家的主权,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等重要职责,这就更需要强化政府的相应职能。总之,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的职能作用总体上不应弱化,而应强化,只有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组织管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生活的有序和良性循环。
㈡市场经济下政府的适度干预还是必要的
“政府干预过度,管得过宽过死,高度集中统一”是对传统的计划体制的一种批评,认为这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的主要弊端。从这种批评出发,便自然认为市场体制下的政府要减政放权,政府的职能要分散化,管得越少越好。诚然,过度的政府干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贻害无穷,但是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根本不需要政府干预的观点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下市场存在“失灵”的可能,驾驭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政府必须具备和不断提高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要求全面提高我国政府的治理和维护本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国的政权性质、政治制度、政治目的、政治理想和内外政策的正确与否及成败得失,是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国内基础。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我们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情况变得复杂得多,如何强化政府维持本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能则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外,与整个国际大背景的变化相适应,我国必须大力增强政府的外交和国际协调能力。无论是合作的展开,还是冲突的协调,都要求各国政府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外交体系,都会导致各国外交职能重要性的不断增强。在对外交往中,既要高度警惕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技术、军事优势,利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普遍加强的机会,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图谋,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同时也要本着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充分利用自身和对方优势的原则,积极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并存的时期。经济转型要求政府必须“谋事”,即政府要承担较多的经济建设职能;而经济全球化则要求政府必须“谋势”,即政府要从长远的大局出发,创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㈠行政垄断大量存在
这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两种形式。行业垄断指行业部门利用自身的行政特权阻止其他经营者进入本行业参与经营活动,如电力垄断、电信垄断、铁路运输垄断等等;地区垄断又称地方保护主义,指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行政权力阻止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以保证本地区该商品的垄断地位。行政垄断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使本来应该统一的全国市场分割成了条条块块,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业垄断破坏了经济主体间的平等地位,造成分配的不公,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㈡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仍然较弱
一是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二是在货币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作为我国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长期化的趋势,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三是个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四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仍然没有到位,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难以协调。
㈢对微观领域的干预过多
当前我国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政府职责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发展国有企业,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双重身份使政府承担了大量本来应由企业来完成的经济建设职能,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多、范围广、环节复杂及不规范集中地反映了政府对微观领域的过多干预。
㈣对国际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差
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既参与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经济风险。汇率变动、油价升降、国际游资流向变化、国际股市波动等等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强弱不同的影响。面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外来风险的冲击,我国经济的安全防护网并没有建立起来。首先是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脆弱、监管不力,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下将难以承受外来冲击,面对问题如此严重的国内金融业,政府的监管却十分薄弱,监管的目标、方式、手段均难以适应金融业开放的要求。其次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膨胀隐含较大的风险。
㈤对公共管理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政府只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发展问题,以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而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弱,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首先是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畸形发展;其次是劳动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次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最后是公共卫生管理落后。
三、政府较之市场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系统,其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完全竞争市场是附加了种种假设前提的市场,只有具备了各种假设前提,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现实的市场是很难满足所有这些前提条件的,就可能出现市场失灵,即垄断,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信息不充分、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偏好不合理,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运行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和缺陷,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克服,这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可能性,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拥有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强制力,因而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具有某些明显的优势,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较好的维持市场的秩序。尽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起到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一个井然的市场秩序。比如市场参与者必须要遵纪守法,讲求诚实信用,一旦市场参与者违背了这些规则,市场将无法再正常的运转。市场自身也不具备某种强制力去制止和约束这些不良行为,所以市场在这些行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而政府却可以凭借公共权力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政府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较之市场有优势,政府干预市场就成为了可能。但政府自身也存在缺陷,政府过多的干预也会带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即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公共政策的失效及政府的扩张、寻租。所以,这就需要有效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
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㈠“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导致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同时存在。所谓越位是政府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错位是指政府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如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同时,还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诱发了腐败。所谓缺位是指政府该管的没管或没管好,并不能有效满足公共需求,以及市场监管不力等。正因为政府企图掌管的事务太多,职能范围无限的扩大,导致政府规模的膨胀,政府的效能更加的低下。所以政府职能由“全能”转向“有限”势在必行,所谓“有限”的政府就是“小而强”的政府,即精简高效的政府。
从权力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适度的放权。我国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有企业经营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的管理者,如此多的权限在手,使政府既是“裁判员”,又肩负运动员的身份,需要下场比赛。显然,作为裁判员的政府必然会制定出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规则,不可避免的就会损害其他主体的经济利益。毋庸质疑,政府应当适度放权,在经济领域退出市场的微观领域并让位于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高效率,政府只进行宏观的、间接的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社会领域也是如此,由于政府对某些物品的提供是低效的,这就有必要培养社会中介组织,真正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或以合同或其他方式委托给私人企业进行生产。这样政府就以让出一部分权力而赢得了供给的高效。简言之,就是把市场能够做好的回归给市场,政府只完成市场完成不了的,即实现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
从效率的角度看,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政府职能的过分扩张,必然会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精简机构的改革,但结果还是跳不出“膨胀--压缩--膨胀”的怪圈。原因在于机构的精简必须建立在职能转变的基础之上,而我国光从机构精简入手进行改革,并没有转变政府职能。这样的改革显然是只治标不治本,即使政府的规模得到暂时的压缩,随着政府职能的回归,压缩又会走向膨胀。所以只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有限的政府,才可能从源头上解决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从而建立高效的政府才有现实的可能性。但光靠小规模也不能确保政府高效运转。世界经验证明: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能较大改进其效能的。这些方式包括公开招标、政府采购以及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官员的业绩与薪金和升迁直接挂钩等等。
㈡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管理理念的转变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在管制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呈现出“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政府的职能无限扩张,有时甚至完全背离了公共目标,为了“管制而管制”。但是在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首要的并且核心的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把为公民服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属,把公民的权利放在首要的位置,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公共行政的中心,既强调公民的参与,又强调公民的监督,政府的行为公开、公正、透明。服务行政是现代行政的全新理念,它是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转变。
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政府垄断了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轻服务,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缺失。服务型政府的新模式要求政府的职能集中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首先,政府供给完备的制度基础,加强市场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基本法规,而且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本身就是公共服务,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其次,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用于国防、教育、科研、卫生、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要有效率意识,可以把一部分生产性的工作分离出来,出租或承包给非政府组织甚至私营部门去承担,政府只负责制定方针政策,执行法律、法规,监督各社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做既可缩小政府的规模,缩减行政经费,又可提高服务效率。不过并不是说政府不再从事任何管理,由于我国处在转型期,市场不完全,仍存在一些领域需要进行政府管理。
五、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争论的核心。完全的政府或完全的市场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市场的失灵是需要政府来弥补的。所以,实质的问题是政府与市场该如何组合:是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
笔者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简单的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这样一种组合关系,因为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时,自身也会产生很大甚至更严重的缺陷。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固定不变的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在政府的干预下,市场可能在合理的轨道上发展。但政府也会失灵。这就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找到使二者的作用得到真正有效发挥的结合点,也就是二者达到平衡的点。由于这个平衡点与市场的成熟度、法制是否健全及政府干预的传统等因素有关。所以要选择最优的政府与市场的组合模式,必须以各自具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为依据不断探索平衡点。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完全可以选择偏重于市场的模式,把政府的职能仅仅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市场是不完全的,政府不仅要弥补市场失灵,还面临着培育和发展市场机制,使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问题。并且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而只能通过各种间接手段调控,规范生产经营的活动。这又涉及到了政府职能的问题,要求政府是有限、有效、服务型的政府。不过,我国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最终走向仍然限定在市场的范围。因为一旦市场成熟了,那么政府就不必再承担促进市场发育的职能了。
参考文献
[1]金太军.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匡永琼.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李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J].发展论坛,2001,(1).
[4]黄泰岩,谢瑞巧.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
[5]张广宏.新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5).
【政府城建系统职能】推荐阅读:
城建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10-07
政府水利职能05-09
政府教育职能09-06
城建系统爱岗敬业演讲稿与城管中队创卫推进会表态发言10-13
政府职能协调05-26
政府职能转换07-02
政府社会职能论文09-10
政府经济职能研究07-15
分析政府职能的05-17
政府经济职能管理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