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的强度

2024-08-07

政府职能的强度(精选5篇)

政府职能的强度 篇1

引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也日趋增强。企业所采取的环境行为必然受到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影响,而政府的环境行为也必然以企业的策略为依据,因而双方的策略选择无疑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课题。王冬梅等(2004)分析了环境保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四种博弈关系[1]。罗丽艳(2007)运用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人与自然间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关系,指出了合作的可能性[2]。

本文以政府环境规制决策和企业环保行为来分别反映两者的环境行为,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强度动态调整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重复博弈问题,分析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均衡策略,从而为政府政策选择与企业环保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一、基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一次博弈分析

假设政府和企业分别为一个博弈参与人,两者都有两种策略选择:政府(完全规制,不完全规制),企业(积极环保,消极环保)。两者收益不仅与自身的策略选择相关,还与对方的策略选择相关。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博弈树来对双方一次阶段博弈进行分析。

在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博弈中,企业积极环保,政府纯收益Pg=G(si)+Me(si)-Cg(si),企业消极环保,政府纯收益Pg=G(si)-Ne(si)-Cg(si);政府不完全规制,企业纯收益Pe=Ej(si)+Mg(si)-Cej(si),政府完全规制,企业纯收益Pe=Ej(si)-Ng(si)-Cej(si)。其中,si(i=1,2)为政府环境规制强度,且s1<s2;G为政府采取相关环境政策的独立收益;E为企业采取相关环境行为的独立收益;Mg(Mg>0)为政府采取不完全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的正效应收益;Ng(Ng>0)为政府采取完全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的负效应收益;Me(Me>0)为企业采取积极环境行为对政府的正效应收益;Ne(Ne>0)为企业采取消极环境行为对政府的负效应收益;Cg为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Ce为企业采取环境行为的成本。政企环境行为博弈的扩展形为图1 所示。

在博弈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明确自身和对方的收益情况,也都能观察到对方的策略选择,因此,利用逆推归纳法来分析各阶段博弈过程。下面首先对第二阶段企业环境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企业已知政府选择的策略为不完全规制,其对应的环境规制强度为s1,则:

根据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可知,当

即时,企业会选择积极环保策略,否则将选择机会主义策略。

企业已知政府选择的策略为完全规制,其对应的环境规制强度为s2,则:

即时,企业为了生存会选择推诿行为,否则企业将响应政府的强环境规制政策,选择积极环保行为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企业已知政府的策略选择情况时,在相应环境规制强度下,企业总收益的差值大于成本的差值时,企业会选择积极环保策略,否则会选择消极环保策略。

下面分析第一阶段的博弈过程,此时,设ΔE(s)>ΔC(es),即企业选择积极环保策略。

令,当

即时,政府会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否则将会选择完全规制策略。

设,即企业选择消极环保策略。

即时,政府会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否则将会选择完全规制策略。

综上,当政府已知企业的策略选择情况时,在相应环境规制强度下,政府总收益的差值大于成本的差值时,政府会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否则会选择完全规制策略。

由政企环境行为一次阶段博弈可知,博弈双方具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受总收益和成本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因此,政企环境行为一次阶段动态博弈不存在唯一固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不是帕累托最优策略,而(不完全规制,积极环保)应是政企环境行为博弈的帕累托改进策略。

二、政府与企业间的重复博弈模型

在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博弈中,参与主体均为有限理性,意味着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具有长期性,是重复博弈过程,往往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需要参与主体不断学习[3]。

重复博弈分为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博弈方考虑的不是现在本阶段的博弈,而是整个博弈的总体收益情况[4]。由于资金具有不同的时间价值,就要考虑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引入收益折算的贴现因子 δ[5]。设在一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某博弈方的阶段得益为 π1,π2,…πt,将各阶段得益折算到当前阶段所得到的总得益为[6]:

在重复博弈中,还存在一种严厉的惩戒机制,冷酷策略就是经典的惩戒机制之一。根据冷酷战略,在政企环境行为重复博弈过程中,双方都能够观察到自己和对方的博弈历史,双方的收益就是各阶段收益折算到当前的贴现值之和[7]。设政府和企业的贴现因子都为 δ,Ve表示企业积极环保时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贴现值,Vs表示企业消极环保时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贴现值,并假设政府开始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且一旦企业选择消极环保策略,政府将会永远选择完全规制策略。则有:

假设企业选择消极环保,政府在察觉到企业的消极环境行为后,采取惩戒机制,且会永远选择完全规制。

则有:

则当Ve>Vs时,即

设,得

,此时积极环保是企业最优策略选择。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企业采取相应的环境行为,并对自身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预期,即时,企业会选择积极环保策略,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与政府环境政策相悖,从而牺牲自身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当时,企业预测到自身未来没有更大的发展,甚至不能生存延续,不会害怕政府的惩戒,也不会顾忌企业的形象及社会责任,将会选择推诿策略,从而争取可得的短期利益。

因此,在惩戒机制下,当时,政府不完全规制,企业积极环保就是重复博弈G(∞)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同理,在企业首先选择积极环保策略的情形下,当时,政府对未来的收益预期较高,会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

三、结论

在一次阶段博弈中,博弈双方具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受总收益和成本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因此,政企环境行为博弈不存在唯一固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但博弈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避免。在政企环境行为无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惩戒机制的存在,博弈双方都会权衡长期利益,从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最终政企博弈双方达成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即(不完全规制,积极环保)。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李万庆.博弈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5):45-47.

[2]罗丽艳.循环经济:人与自然重复博弈烦人合作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18-22.

[3]李建斌,刘杨.重复博弈视角下地企业环保行为规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62(2):64-67.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元林,陈怡秀.环境规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4,(7):51-54.

[6]张倩,曲世友.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博弈与最优策略研究[J].预测,2013,(4):35-40.

[7]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31-35.

观念的强度和密度 篇2

不容易解释的,可能是观念的强度。因为,当我们谈及强度的时候,涉及主观感受与客观背景的比较,这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韦伯-费希特”定律的内容——与经济学家广泛运用的“边际效用递减律”类同。单位时空之内,相对于背景噪声而言,刺激越强,主观感受的强度越烈。又因为神经元网络对刺激的反应强度随时间而减弱(适应),于是有“边际强度”递减的规律——生物主观感受的基本性质。

当然,同类观念的密集分布,相当于增加了背景噪声,于是降低它们当中任一观念的强度。所以,密度影响强度。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内的新闻监管远比国外严格,无异于一道壁垒,姑且称为“传播壁垒”。在国内生活的中国人,听惯了对中国的赞扬,密集的赞扬构成很强的背景噪声,为了有效(高于背景噪声),新的赞扬必须更偏激。我们观察北朝鲜赞扬自我及诋毁非我的偏激化倾向,不难明白上述道理。也因此,真正的言论自由总是倾向于降低争论双方的偏激程度,逐渐养成公众的稳健态度。我们知道,公众对任何偏激观念的警惕之心,是社会成熟的标识。

由此引致观念强度的另一决定因素,在一个成熟社会里,观念偏激往往降低观念的强度——对成熟的公众而言,偏激的观念只能构成背景噪声。相反,持重稳健的见解,在纷纭难辨的论争中往往赢得更多注意力(等价于强度的增加)——容我重申,前提是公众足够成熟。

怎样的公众算是足够成熟呢?不必引经据典,容我直接定义:(1)任一社会,总有必须求解的重要问题;(2)这些重大问题之所以被这一社会认为是重要的从而必须配置足够资源才可求得缓解或解决,是因为,首先,有被认为重要的社会成员,由他们构成集体决策的层级。其次,这些重要的社会成员关于重要社会成员的筛选标准已达成某种共识。第三,长期而言,由重要社会成员构成的集体决策层级关于重要问题的筛选标准达成共识;(3)社会成员,重要的以及不重要的,凡参与求解重要问题的,搁置私心(所谓“口味”,tastes)而出以公心(所谓“价值”,values),只为求解重要问题而合作(求生存),只为寻得求解问题所必须的真知而参与讨论(求真)。这样的讨论,称为“社会过程”(social procedure)。而诸如立法、政治和经济等行动,其实是社会过程的外化(overt)。换句话说,社会之为社会,决定性地取决于是否存在这样的社会过程;(4)凡存在上述之社会过程的社会,参与社会过程的社会成员就被认为是成熟的,称为“公民”。凡不存在社会过程而充其量只有被动的(overt)立法、政治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其社会成员就不是成熟的。这样的社会,不论民主还是独裁,其实并不是社会。

我们的网络社会里充斥着远比国外更多的偏激言辞,如果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我认为从数据得到的分析结论更可能支持而不是否证上述感受。偏激,意味着公众不成熟。因为,没有人愿意毫无收益就发表偏激观念。收益从哪里来?仅当偏激观念对公众而言有足够高的强度,偏激的观念才可能(但不必定)有收益。

最后一项重要论断是:观念不断偏激的倾向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偏激的观念不断提升背景噪声从而要求更加偏激的观念。可是,人类的情感结构不可能承受无限偏激的观念。不难想象,当“背景偏激”到极高程度时,终于要引致公众感受的疲劳。或许因为漫长演化的结果,在人类心智的各种性质当中,只有理智是最稳定的性质。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短文,何谓“健全的理性”(即“理智”)。我的结论是:理智是偏激的死敌。

政府职能的强度 篇3

1.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教师点评后随即提出问题: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

2.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 那么发生在叶肉细胞中的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该如何比较呢?

多媒体展示图1。

二、图形比较

1. 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间CO2的变化图, 可直观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比较的关系;

由于图1仅表现出CO2 的变化情况, 图形简洁, 便于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图1, 得出图2的结论;如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和表达, 教师可以选择图1中的一个图形为例进行讲解, 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如图2的结论。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以 O2 的变化量表现出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对照图1该如何画图呢?请学生尝试画图;然后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图3。

3.教师指出:植物在呼吸作用时消耗O2 产生CO2 , 光合作用时吸收CO2 产生O2 , 因此可将图1和3合并为一个图, 即图4 (多媒体展示, 加深理解) 。

三、知识迁移

1.多媒体展示图1和图5, 请学生讨论、分析图5中A点、B点、AB段、BC段分别对应图1中的哪个图?

由于对图1有了较好的理解, 对照图5学生不难分析出:

A点:光照强度为0, 只进行呼吸作用, 对应图1-④;

B点:既不从环境中吸收CO2 , 也不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③,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AB段: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 ①,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BC段:从环境中吸收CO2 , 对应图1- ②,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2.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 并可适当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变化;

3.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概念, 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实际光合作用 = 净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CO2 实际固定量=环境中CO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2 释放量

四、知识拓展

多媒体投影图7和图8

对照图6的结论, 学生可得出:

光合作用O2 实际生产量=环境中O2 释放量+呼吸作用O2 消耗量

光合作用有机物实际生产量=有机物积累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

五、习题巩固

多媒体投影:

例题:以测定的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光照相同时间, 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 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通过习题练习, 可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政府职能的强度 篇4

关键词:砌体结构,砂浆强度,标准化,砌体强度

众所周知, 砌体结构是通过泥工的操作, 用砂浆将各种类型的块材粘结而成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因此, 砂浆的强度必然对砌体的强度指标产生重要的影响。砌体结构的各项指标, 除与块材种类、强度等级、砂浆种类有关外, 还与工人的砌筑操作紧密相关。本文就砂浆强度的变异性和影响砌体强度指标的各施工环节进行探讨。

1 砂浆强度

1.1 砂浆试配强度

根据GBJ 68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规定, 当材料的保证率为95%时, 砂浆的试配强度为:

fm, o=fm, k+1.645δ

其中, fm, o为试配强度;fm, k为砂浆设计强度标准值;δ为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

而砂浆强度计算标准值:

fm, k=f2-δ

其中, f2为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

由此, 试配强度为:

fm, o=f2-δ+1.645δ=f2+0.645δ

考虑到施工现场往往缺乏砂浆强度近期统计资料这一现状, 行业标准JGJ 98-200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列出了施工现场砂浆强度标准差δ取用值 (见表1) 。

表1中所标的施工水平, 实际上就是现场对砂浆强度变异性控制的好坏。一般变异系数在0.2左右时为优良, 变异系数在0.3左右时为较差。

1.2 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 降低标准差

1.2.1 砂浆配料的准确性

拌制砂浆时, 各材料组分的计量准确与否, 是保证砂浆强度和减少离散性的重要因素。在试验室分别采用重量比和体积比计量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前者的砂浆强度变异系数为8.33%, 而后者平均为15.20%, 说明采用重量比计量的砂浆, 其强度变异性明显低于采用体积比计量的砂浆。究其原因, 主要是采用体积比计量时, 材料组分用量准确性差。因此现场拌制砂浆时, 严格做到按重量比进行计量, 是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的关键。同时, 因使用经过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并按规范规定, 水泥重量允许误差为±2%, 砂允许误差为±5%。

1.2.2 砂浆试块的标准化

如果在试块成型和养护上不规范, 将会使现场检测结果与试块的实际强度不一致, 试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没有代表性, 砂浆强度产生较大离散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制作试块应由经过培训的试验人员去做。按照取样方法及标准规定, 施工现场制作的试样应有代表性, 不得随意加大水泥用量或改变水灰比。2) 试模内壁应涂刷隔离剂或粘度较小的机油。机油的涂刷量以手摸有较薄的油层粘附手上, 但不形成流淌为宜, 不应使用废机油。3) 底砖含水率的控制。有关试验结果表明, 以含水率2%的底砖作为标准, 当含水率在5%时, 强度约降低5%;含水率在10%时, 强度降低20%左右;含水率大于15%时, 强度可降低40%~50%。4) 试块养护条件的控制。砂浆试块成型后应在20 ℃±5 ℃条件下停置一昼夜脱模, 气温较低时适当延长脱模时间, 但不应超过两昼夜。脱模后应在温度为20 ℃±3 ℃、相对湿度60%~80% (水泥混合砂浆) 或相对湿度90%以上 (水泥砂浆) 的环境中养护28 d。

2 砌体强度

砌体结构的强度指标, 主要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轴心抗拉和弯曲抗拉) 和抗剪强度。这些强度指标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有具体规定, 抗压强度取决于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 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只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砌体强度尚与砌筑技术密切相关。下面以砌体抗剪强度为例, 对砌筑施工技术有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讨论。

2.1 块材湿润程度

由于砌体中的砂浆为约10 mm厚度的薄层, 且上下两面均与块材接触, 如果块材为干燥状态, 必然会很快吸去砂浆中的水分, 这样, 一方面使砂浆因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不足而造成砂浆强度降低, 另一方面又使砂浆与块材的粘结减弱, 砌体抗剪强度随之降低。

2.2 铺砌到砌砖的间隔时间

砂浆摊铺到砌体上后, 由于砂浆中水分很快被吸收, 加之水分蒸发使砂浆和易性变差, 如不及时将砖砌上, 将会影响砖与砂浆的粘结, 不能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导致砌体抗剪强度降低。

2.3 砂浆拌和后使用时间的控制

拌和后的砂浆随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 逐渐失去流动性而凝结硬化。但为保证砌筑施工的可操作性, 而补充一定的水分, 使砂浆保持一定稠度, 这样, 拌和的砂浆随停放时间的增加, 强度将逐渐降低。因此, 在砌筑施工中, 对拌和好的砂浆应尽快使用, 并在施工规范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 即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 h和4 h内使用完毕;在气温30℃以上时, 分别在2 h和3 h内使用完毕。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将会造成砂浆强度明显降低。

2.4 砌筑技术水平

砌体是通过瓦工砌筑而成的, 砌筑质量直接影响到砌体强度。因此, 瓦工的砌筑水平也很重要。衡量瓦工技术水平的高低, 就是其砌筑的砌体是否灰缝饱满、接缝均匀一致、墙面平整、砂浆与块材粘结良好。为定量得出砌筑技术水平对砌体强度的影响, 有关人员曾作过专门的对比试验。试验是在块材和砂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分别由长期从事砌体试件制作的高级技师 (1类) 、技术水平较高的瓦工 (2类) 和技术水平较低的瓦工 (3类) 来砌筑计划试件。通过试验, 得出3类瓦工砌筑的试件的砌体抗剪强度比值 (见表2) 。

从表2可看出, 瓦工砌筑水平的差异对砌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相当明显, 技术水平较差与水平较高的瓦工砌筑的砌体, 抗剪强度相差30%左右, 其影响接近于砂浆强度等级由M10降低到M5的情况。

3 结语

1) 在保证块材强度等级的前提下, 砌体的强度指标绝非仅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 还必须考虑施工操作方面的因素。如果对此不予高度重视, 其对砌体强度的影响可能远超砂浆强度的影响, 这一点对砌体抗剪和抗拉强度尤为突出。

2) 减小砂浆强度变异性是降低砂浆试配强度, 节约水泥用量的唯一途径。因此, 施工现场拌制砂浆时, 除严格进行配料计量外, 还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 进行试块制作和养护。

参考文献

[1]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J 68,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

[3]JGJ 98-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S].

政府职能的强度 篇5

任何混凝土结构主要都是用于承受荷载或抵抗各种作用力的, 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工程上对混凝土的还有其它性能要求, 如不透水性、抗冻性等, 而这些性能与混凝土强度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 混凝土的强度愈高, 其刚性、不透水性、抵抗风化和某些侵蚀介质的能力也愈高;而强度愈高, 往往其干缩也较大, 同时较脆、易裂。因此, 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

1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1 水泥的强度等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成分, 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的高低。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fcu.o=A·fce (C/W-B) 可以看出, 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 所用的水泥标号越高, 制成的混凝土强度越高。水泥强度主要来自于早期强度 (C3S) 及后期强度 (C2S) , 而且这些影响贯穿于混凝土中。用C3S含量较高的水泥来制作混凝土, 其强度增长较快, 但在后期可能以较低的强度而告终。而无论通过改变成分、养护条件或者利用外加剂而比较缓慢地水化, 都可使水泥产生较高的最终强度。

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细度增加, 水化速率增大, 就导致较高的强度增长率。但应避免细磨粉的含量。因为当颗粒很细时, 间隙水可引起一些高W/C区域。另外, 研究表明, 直径大于60pm的颗粒对强度是没什么贡献的。

而水泥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应引起注意。水泥厂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 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上有波动。水泥质量的波动, 毫无疑问地在混凝土强度上反映出来。采用具有相同平均强度而离散系数小的水泥, 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泥质量波动大多是由于水泥细度和C3S含量的差异引起的。而这些因素在早期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即水泥质量波动引起的混凝土强度的标准离差, 不随龄期而增大, 但混凝土强度的离散系数却因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 水泥质量波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大。

1.2 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当水泥相同时,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毛细管孔隙率或胶空比, 但这些指标都难于测定或估计。而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水灰比程度下的毛细管孔隙率由水灰比所确定。

毛细孔隙率Pc=W/C-0.36α,

胶空比x=0.68α/ (0.32α+W/C) 。

当水泥水化时所需的结合水, 一般只占水泥重量的23%左右。如果结合水较大 (约占水泥重量的40%~70%) , 混凝土硬化后, 多余的水分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气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 大大地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 可能在空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因此, 在水泥标号相同的情况下, 水灰比愈小, 水泥石的强度愈高, 与骨料粘结力愈大, 混凝土的强度就愈高。如果加水太少, 拌和物过于干硬, 在一定的捣实成型条件下, 无法保证浇灌质量, 混凝土中将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 混凝土强度也将下降。

1.3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下, 粗骨料的强度比水泥石强度和水泥与骨料间的粘结力要高, 因此粗骨料强度对混凝土强度不会有大的影响, 但是粗骨料如果含有大量的软弱颗粒、针片状颗粒, 以及较高的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质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等, 则对混凝土强度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 粗骨料的表面特征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表面粗糙、多棱角的碎石与水泥石的粘结力比表面光滑的卵石要高10%左右。

1.4 温度、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 在0~40℃范围内, 抗压强度随温度增高。水泥水化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潮湿, 如果环境湿度不够, 导致失水, 使混凝土结构疏松, 产生干缩裂缝, 严重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1.5 施工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入模后, 通过适当的振捣, 在激振力的作用下, 排出混凝土内的水泡、气泡, 使混凝土组成材料分布均匀密实, 在模内充填良好, 构件棱角完整、内实外光。如果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没有振捣密实, 混凝土中存在较多气泡或存在缺陷, 混凝土强度下降, 特别是抗渗混凝土容易造成渗水。如果过振会使混凝土内水泥浆上升, 粗骨料下沉, 出现分层离析导致混凝土各材料不均匀, 强度降低和外观质量差。

2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根据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分析, 提高混凝土强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

如:采用早强水泥, 或在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 均可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2.2 尽可能降低水灰比

为使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游离水分减少, 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用水量小的干硬性混凝土, 或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

2.3 采用湿热处理

采取蒸汽养护。将混凝土放在温度低于100℃的常压蒸汽中进行养护。一般混凝土经过16~20d的蒸汽养护后, 其强度即可达到正常条件下养护28d强度的70%~80%。蒸汽养护的最适宜温度随水泥品种而不同。用普通水泥时, 最适宜的养护温度为80℃左右, 用矿渣水泥及火山灰水泥时, 则为90℃左右。

采取蒸压养护。将混凝土构件放在175℃的温度及8个大气压的压蒸锅内进行养护。在高温的条件下, 水泥水化时析出的氢氧化钙, 不仅能与活性的氧化硅结合, 而且亦能与结晶状态的氧化硅相结合, 生成含水硅酸盐结晶, 使水泥的水化加速, 硬化加快, 而且混凝土的强度也大大提高。对掺有活性混合材料的水泥更为有效。

2.4 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

机械搅拌比人工拌和能使混凝土拌和物更均匀, 特别在拌和低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时效果更显著。搅拌时间越长, 混凝土强度越高。但考虑到能耗、施工进度等, 一般要求控制在2~3min之间。利用振捣器捣实时, 能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 使混凝土拌和物能很好地充满模型, 排除混凝土中气泡, 内部空隙大大减少, 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 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摘要:本文从水灰比、水泥、集料、集灰比、养护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了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因素影响,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3)

[2]田月华.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3]杨宗放, 方先和.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4]GBJ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S].

上一篇:甲状腺囊腺瘤下一篇:对相关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