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文档

2024-10-14

《推敲》 文档(精选12篇)

《推敲》 文档 篇1

《推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把这种推敲精神用到实践中去。教学重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把这种推敲精神用到实践中去。教学难点:

真正从文中获得启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第一组:拜访

即兴

吟哦

斟酌

妥帖

闯进 第二组:簇拥

思索

宽恕

推敲

莽撞 听写后及时校对词语。

2.选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大意。贾岛去()友人,不巧(),结果留下了()写的一首诗。返回长安途中,他反复(),()诗中“推”这个字,结果他()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得知情况后,不但没有(),还()他,并帮他()文字,最终韩愈认为还是用()好。

3.小组质疑:了解了故事的大意以后,你有什么不明白或是感兴趣的地方吗?小组内解决。

(1)贾岛是怎样斟酌“推”和“敲”呢?

(2)为什么贾岛冲撞了韩愈,韩愈不怪他,还帮他斟酌用哪个字好?

二、精读“推敲”

看来大家对斟酌“推”字和“敲”字这部分很感兴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2-7自然段)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2—7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画一画关键词句。

(描写贾岛的文字用“——”画,描写韩愈的用“~~”画)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有了自己的读书收获,然后小组内交流读书心得。

小组汇报,并组织补充。

三、交流展示 1.出示:【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者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可引导学生:

(1)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2)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3)大家再看这句话,我把“不知不觉”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呢?

(不能去掉,不知不觉更能说明他完全沉浸在斟酌词句之中。)(4)联系上下文想想,贾岛都对什么不知不觉?(5)(a怎样进的长安城b 路上行人的讥笑c闯进大官韩愈的仪仗队)(6)句式训练:

贾岛只想着斟酌用“推”还是用“敲”,()进了长安城,对路人的讥笑(),甚至()闯进韩愈的仪仗队。

(7)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旁若无人„„浑然忘我、如痴如醉)

(8)指名朗读2人,齐读3-4自然段。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2.【韩愈是怎样斟酌的?】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1)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的原因有:1.()2.()3.()生分别发表意见,小结:是啊!还是用敲字更巧妙。

(2)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3)齐诵《题李凝幽居》。3.解疑:【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反而帮忙斟酌呢?】(1)学生发表自己见解。(2)引导抓住“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弄明白原因是韩愈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对斟词酌句很有兴趣。

4.补充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韩愈也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贾岛:著名的苦吟诗人。为诗艺洒尽心血,几至忘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5.通过这段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

总结: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启示: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五、拓展提高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一起读读王安石斟酌文字的故事。

1.读短文完成练习。2.学与做:选字填空。

六、总结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能向贾岛、韩愈这样,写完了一篇文章,多读多看几遍,修改修改 ,这将会成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作业: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板书设计:

推 敲

如痴如醉

斟酌一个字

很有兴致

严肃认真、执着追求

《推敲》 文档 篇2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杜工部有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说,自己写作认真、字斟句酌,虽为人性情孤僻,却入迷地寻求好的诗句,如果写不出惊人的名句,死也不肯罢休。是的,越是语言造诣精深的文学家,他们越重视对自己作品语言的锤炼。提到这一点,恐怕谁也不会忘记“推敲”的故事。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作诗相当刻苦,经常骑着毛驴四处游赏,偶得佳句随即记下投入诗袋之中。一天傍晚,他到好友李凝家去做客,两人诗文唱和,把盏交杯,真是酣畅淋漓,不觉已是玉兔东升,飞鸟归林。夜暮朦胧之时,贾岛骑毛驴向回走。明媚的月光、黛色的远山,让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贾岛顿时灵感涌动,口诵一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他反复吟咏,想把第四句中的“推”字改为“敲”字,后又觉得“推”字也不错。就这样,贾岛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斟来酌去拿不定主意,完全沉醉在诗情之中,信驴由缰,全然不知。当时京都长官韩愈正从街上经过,贾岛一心只记着“推”与“敲”,不觉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被人推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到这时才清醒过来,忙谢罪道歉,说明原委。听贾岛说完,韩愈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也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从此,二人遂成文友。

“敲”字好在哪儿?好在其顾及全诗。从情景上,既是月夜访友,不管门是否虚掩,都只能“敲门”,若随意“推门”,似有唐突之嫌。从意境上,“敲”的声音更能扣准诗题,僧人轻叩柴门,主人扶杖启门,惊动了树上宿鸟,反衬出深夜之幽,从而创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从声律上,“推”、“敲”都是平声字,符合律诗要求,但肴韵的“敲”自然比灰韵的“推”响亮而有节奏,富于音乐美。这一“推”一“敲”,反复斟酌,舍“推”取“敲”,诗的意蕴为之豁然顿开。

其实,诗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论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支柱和基础,前无古人,而他竟把炼字与境界论结合起来,可见炼字在他心目中重要到什么程度了。

诗要炼字,往往一个字能影响一句诗或一首诗的精神。这样的字词,古人称为“诗眼”。而其他文学作品也要炼字,因文章不可缺少文眼。古典小说中炼字的典范就屡见不鲜,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熟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如此宏篇巨著,可谓泼墨如水,可是有时也惜墨如金,用笔极为洗练。比如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描写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写道:“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有限之言含无穷之意,真乃神来之笔。

现代作家对语言的锤炼也不逊色。鲁迅、老舍、杨朔等文学巨匠在写作时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一字不苟,一词不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范例。现采撷两例:

(1)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句中“排”字,历来被当作炼字的典范。《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中说:“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可以用“拿”、“掏”、“摸”,但只有这个“排”字,才最能写出孔乙己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而陷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时,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不安和愤懑的内心世界,似乎在告诉人们:九文,一文不少,看清了。

(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是温晴的,山清水秀,日光和煦,一切都那么安适、和谐,更不必说小雪了。“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好像它们都有了生命,活灵活现,传情传意,恰当地表达出济南冬天的安祥、舒适、平静的气氛,使人感到济南到处都温情脉脉。如果以“躺”、或“建”、“盖”代之,小村庄和雪就显得那般被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文章基调也不相和谐。可见“卧”有一字传神之效。

三教《推敲》费“推敲” 篇3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读文中语句)

师:韩愈的话里讲了几层含义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礼貌;二是敲字反衬出了月夜的宁静。

……

反思:听课的教师课后跟我讲: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读懂了课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斟词酌句的语言推敲方法也是学生语言学习、习作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这样照本宣科能达到“教会”的目的吗?列宁说过:理论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实施了上述教学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推敲诗词文句的故事吗?

生1:我在一本书上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感觉重复,就将第二句修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来更像诗了。

生2:齐己写过一首《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说,既然是数枝开,说明不早啦,不如改为“一枝”。齐己听了很高兴。

……

师:是啊,古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刚才的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精心推敲字句,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可以更加生动的描形摹像,将文章写得更好更精彩。

某某同学周末在家里写日记,也认真推敲起来,我们帮一帮她?

投影出示:表弟一甩手,一片瓦从他手心里飞出去,在河面上连跳了几跳,落在了对岸,河面上顿时(漾 荡)起了几个(圆圈 圆晕)。

……

反思:教研组的教师感觉这个片断还比较精彩。第一,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借助丰富的语言案例形成语言概念的过程。第二,课外阅读的积累也给学生增添了相当丰富的语言案例,但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类似于这种处理,学生才会学会归纳,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第三,理解和运用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理解后运用,运用中理解,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教《推敲》,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例子

疏通课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师大版的《推敲》,引导学生细读,再跟我们手中的苏教版《推敲》比较,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苏教版写得好。比如,贾岛推敲的这句出自什么诗,他是怎么写这首诗的,这个背景的交代很有必要,否则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的推敲也没有必要了。

生2:我同意。“无礼和尚,往哪里冲?”像这样的话,如果是一般官员的差人说的,我相信,但竟然是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的差人说的,我不信。我认为韩愈平时肯定会教育差人要礼貌待人。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旧社会当差的常常会狗仗人势,对老百姓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正常的。韩愈再是大文学家,但毕竟是一个大官,手下人飞扬跋扈也是可能的,所以北师大版写得更像旧社会。

生4:苏教版写出了韩愈选“敲”的原因,我们一读,就能知道他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生5:是啊,“贾岛知道韩愈是有名的文学家,听了韩愈的话,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觉得‘敲’更有韵味,于是采用了韩愈的意见。”这种写法,让人感觉贾岛很有点崇拜权威的意思,至少有种人云亦云的嫌疑。所以,有必要将韩愈的思考写出来,有理有据嘛。

……

反思:教材既然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么,它就应该担负着完成语文教学总目标的使命,肩负着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任,肩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奠基的任务。“例子”最终是为“目标”服务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是核心目标,“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途径。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教材只是一个识记和接受的过程,而用教材教是一个领悟、探究、生成的过程,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吃透课标和教材,充分尊重教材,理解编辑意图,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引领学生多元理解与思维,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9推敲 篇4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课文(生答:推敲)

1、首先请大家看一组词,谁能把它们都读正确?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如:吟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上这些词组,说一说《推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3、学会了生字新词,掌握了故事大意,这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叫做“走近”(板书)。但这还不够,读书还要“走进”(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贾岛的脚步,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他的求真、执着。板书:走进。

三、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1、请大家把书打开,50页上有一幅插图,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仪出示)师: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的叩响了朋友家的门。“咚咚咚……”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呀!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哪一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交流。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这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一读。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画面,你觉得用什么字好?(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夜深人静”;“惊醒。敲门声本来不是很响亮,不为大家所重视,而此刻它却能惊醒沉睡的小鸟,可见当时的静”。)

4、带着你的这份理解,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2生读。

(你读出了月夜的宁静,让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向远处飞去……)齐读,感受月夜的宁静和月色的美好。

5、贾岛月夜访友,可是不巧没有见着。眼前这美好的情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以诗赠友(这是事情的发生)

6、咱们班谁的朗读最好?请他来读读这首诗。

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在我们眼里,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可贾岛却还不满意。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四、只为一字,反复推敲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3——6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贾岛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思考昨天诗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板书:反复推敲。

2、贾岛是一个用字极为严肃的人。再请大家默读这一部分,说说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他用字用词的认真与投入。

a.“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贾岛思考非常投入,一边想,一边还做着动作。

(找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句子。如果我把句子改成“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好不好?为什么?指名读。)

“吟哦”是什么意思?(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诵的是什么内容?(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b.“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地很投入,进了城也不知道。

c.“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是那么地失态。(在如此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全然不顾周围的事情,引得众人十分好笑。你想想,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吗?)

d.“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韩愈的仪仗队来了,街上的人都纷纷避让,贾岛毫无察觉,继续比比划划,还闯了进去。

3、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理解得真透彻,像贾岛这种对文字的锲而不舍的斟酌研究,反复掂量,就叫——“推敲”。

出示最后一节。齐读。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

五、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1、贾岛冲撞的是谁的仪仗队?认识韩愈吗?

师介绍:韩愈是唐朝的一位著名的诗人,除诗歌外,论、说、传、记、杂文等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当时官居宰相一职,是个大官。

2、宰相大人的仪仗队一定很有声势,长安街上的行人、车辆都怎么样?贾岛又怎么样?(他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仪仗队,而是一门心思地琢磨着用哪个字好。这一对比,贾岛对文字的讲究一展无遗。出示文字。)

3、“比比划划”是什么意思?他是在怎么个“比划”?从这“比比划划”,“一边……一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4、同学们,专注地做某一件事,全然不顾自己所处的环境,做错了事,这样的事你听说过吗?在你的周围有发生过吗?学生交流。

而贾岛是在如此喧闹的长安街,在如此有气势有规模的仪仗队里,可见他是专注到了极致。指名读,齐读。

因为投入,贾岛(板书:冲撞仪仗)

六、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1、冲撞仪仗队后,贾岛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韩愈。这不说不知道,一说,心里豁然开朗。请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七节。出示第七节。

2、“犹豫不决”什么意思?他犹豫不决的是什么?贾岛把自己写诗的事情告诉韩愈,他会怎么说呢?请大家做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a. 我昨天去拜访了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可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想来,觉得有一个用得不妥,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请大人指点指点。)

(b. 韩大人,昨天我深夜去拜访友人,虽然没有见着,可昨晚夜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可是我觉得“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似乎有点不妥,我正在考虑用“推”好还是“敲”好,就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4、当韩愈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责怪贾岛,还“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可以看出我们的韩愈大人也(对用字十分讲究,精益求精。)

5、韩愈最后定“敲”字,理由有哪些呢?你能找出来吗? 学会交流。出示三点理由。

6、三个理由,层次清楚,有理有据,让贾岛再也不“犹豫不决”了。齐读。

7、听了韩愈的解释后,贾岛“连连点头”,最后(板书)“确定用敲”,有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七、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故事:在中国文坛上,流行这这样一句话:文人都似贾岛,那么社会上就会减少许多的铅字污染。关于贾岛推敲文字,老师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想听吗?贾岛还有个别称,叫苦吟诗人,他每次写完诗,都要苦苦吟诵,推敲用词。据辛问房的《唐才子传》称,贾岛每年在除夕守岁的时候,会拿出一年所作的诗,摆在案上,焚香叩拜。别人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先,拜父母,拜长辈,他却祭拜自己的诗作。这是他对精神,对文化的敬重,就是现在说的“敬业精神”。

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读书要“走进”去,还要会“走出”来。板书:走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贾岛推敲的故事,课文已经学完了,在课一开始,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好笑。现在,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

(贾岛,我刚才说你是傻子,实在不应该,我没想到你是在推敲文字啊;贾岛,你的写作态度那么严肃,只为一个就认真地斟酌,我要向你学习;我以后也要想“苦吟诗人”贾岛一样,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总是听老师家长说,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弟弟妹妹听,也让他们学习贾岛……)

2、最后,严老师要送一句话给大家,出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文章,就要像深秋的大树一样,主干清晰枝叶分明,又要像初春的鲜花一样,富有个性,艳丽夺目。多斟酌,勤推敲,一定会让你的文章更诱人,更讨人喜欢。让我们再读一读课题。

把“推敲”的习惯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再读。板书设计: 9推敲 以诗赠友

《推敲》说课稿 篇5

《推敲》说课稿

各位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推敲》第二课时。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用词的故事。课文故事情节简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熟读课文,学习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品析用词的准确,初步学习“推敲”语言,感受“推敲”的好处;2.搜集关于“古诗名句的故事”,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这堂课我通过借助小标题讲故事复习导入新课。第二环节为品读课文走近贾岛,通过让学生找描写贾岛推敲的语段,感受贾岛推敲诗句专注,学习他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品词析句学推敲,引导学生推敲课后三题的词语;最后一个环节感受中华文字之美,拓展古诗名句,诗人推敲的故事,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感受更为丰厚的中华文化。由于缺乏上课经验,课堂中有很多不足,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品读学习环节处理还不够扎实。恳请领导们批评指教!

推敲教学设计 篇6

文化二中 王军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文字浅显,对于已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初二学生来说弄清大意并不困难,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告诉学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所以,《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词语意思与句子翻译。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习作中会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情感目标: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三、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①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说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深?边读边做记号。

[设计意图: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看,应大力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为主。这里用“阅读提示”而不用“学习要求”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第一个问题是基于课文的特点提出的,《推敲》本身就是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课后也要求学生讲讲这个故事。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略读课文,把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之落脚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上,从而给学生一个内化、记忆的拐杖,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意,为下面让学生讲述故事铺平道路。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探究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通过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把握贾岛这一人物的特点——创作严谨,勤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贾岛与韩愈的对话中抽绎出“推敲”的方法,为下面“实践推敲之法”提供理论依据。]

四、小组内交流,讨论。

五、大组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读有关文字,交流读书感悟,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到哪儿,老师引导到哪儿,决不硬牵)以下是教师课前预设: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意思即可,重在引导学生读读诗句,体会好处,从中总结出推敲词句的方法。总结推敲文字的策略(方法):(1)用朗读来判断用词是否准确;

(2)联系语境判断用词是否准确;(3)应为表情达意服务;(4)用词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提示”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提示,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最后,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习任务。]

六、讲述“推敲”来历

1、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讲述故事。

2、两种形式:一是略述,二是详讲。学生自选。

详讲提纲:(鼓励学生自己列出提纲,也可以列出每节的重点词,便于记忆。)(1)以诗赠友,斟酌一字(2)冲撞仪仗,请求宽恕(3)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3、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同桌互讲;然后根据各自情况,选定形式,准备在全班讲述故事。

4、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里,针对两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罗杰斯)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学生的独特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七、欣赏“推敲”之妙

导语:唐代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反复推敲,引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为后人传颂。实际上,还有很多相类似的例子。(学生朗读体会,交流反馈,体会用词的精当,老师适当点拔。)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八、实践“推敲”之法

1、导语:我们同学的一些习作,往往在谴词造句上少思索,欠斟酌,以至于所写文章达不到想要表达的效果。请读同学们的习作片断,你觉得哪些用词应反复推敲。

(1)集市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一旁有人正拿着标价牌在说:“一件十三元,两件二十五元。”

(2)老爷爷跌倒了,他艰难地移动着身躯。这时,陈老师看见了,走下楼梯,来到老爷爷身旁,把老爷爷轻轻地拉了起来,背起老爷爷一步一步来到教室里,然后把他放在椅子上。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老师引导点拨。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培养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九、课堂小结:古人反复锤炼,不遗余力,终于成就了一篇篇不朽佳作,同学们,今后在写作中,让我们也认真揣摩,仔细推敲,让我们的作品大方异彩,推而广之,让我们的人生也流光溢彩好吗?

十、作业:用炼字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日记。

十一、板书:

推敲

以诗赠友,斟酌一字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推敲阅读答案 篇7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贾岛(779-843)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

贾岛(779-843)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详细解释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 多学博士 20xx-10-19

详细解释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宋·张孝祥《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明·徐渭《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清·孔尚任 《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吴组缃·《山洪》二:“三官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来 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文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担任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没有停止做推敲的手势。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滞留了数日因此与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用心琢磨,反复锤炼。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引手:伸手。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以……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

权:临时代理。

京兆:京城地方长官。

车骑:车马。

俄:不久,指时间短。

具:详细,具体。

具对:详细回答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眼前事物。

立马:很快。

立马良久:(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于是,就。

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

已:停止。

至:到。

云云:如此,指不能决定用“推”还是用“敲”的这种情况。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近义词

斟酌 琢磨 揣摩

启示

《推敲》教案 篇8

给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

贾老师的导入轻松自如。“趣”贯穿始终。他通过“木”、“休”的造字方法;“左”、“右”单独、合起来不同的意思,引入“东”“西”分开、合起来的不同意思。最后引出“推”“敲”,引出课文。他这样围绕有趣的汉字导入话题,学生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增强了亲和力。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趣味。

二、实践的训练。

在对课文的时候,贾老师通过:(1)贾岛在去(),结果()。(2)他对诗中的字究竟是用()还是()犹豫不决,甚至于()。(3)结果冲撞了(),()和贾岛一起商量,()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1、()2、()3、()。这样三条填空,让学生反复练说,最终比较流利的说出一段话。正是通过课文让学生实践运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熟记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1、“这一句,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

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某段时,读了一大段,只有最后一句,读得稍微好些。贾老师没有婉转地批评他,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出人意料的对他读的最后一句,大加赞扬。“哎呀,最后一句读得真好!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请你把最后一句再示范一下。”学生十分激动,因为这也是他所没有预料到的。他在贾老师的鼓励下,把最后一句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想: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更爱读书,更爱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只有随时发现学生朗读时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真正喜欢阅读,真正喜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

一个女同学在读到最后一段时,短短的一行字,竟出现了几处错误。“斟酌”读错了,停顿也没有停好,十分地不熟练。贾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和蔼可亲的对她说:“读得不好,主要是我们没有预习好,没有多读几遍。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一定会读好的!”那个女生定了定神,又读了一遍,读得比上一遍好了些。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上,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也是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原因吧。[

推敲教学设计 篇9

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师板书这两个字。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推敲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

“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

第三组:门闩(附图片)

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让学生发现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来大家对斟酌“推”字和“敲”字这部分很感兴趣。()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为什么贾岛冲撞了韩愈,韩愈不怪他,还帮他斟酌用哪个字好?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1、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者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2)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3)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4)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浑然忘我、如痴如醉、锲而不舍、严肃认真)

(5)指名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2、韩愈是怎样斟酌“推敲”的?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给人的感觉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给人的感觉是:

生分别发表意见,小结:是啊!还是用敲字更巧妙。

师: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3、释疑: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反而帮忙斟酌呢?

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引导抓住“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弄明白原因是韩愈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对斟词酌句很有兴趣。

4、出示: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韩愈也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贾岛:著名的苦吟诗人。苦苦地思索吟诗的诗人。为诗艺洒尽心血,几至忘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5、总结:通过这段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

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茶前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从而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

6、启示: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板书:严肃认真

――我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拓展提高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春风又绿江南岸

六、作业:

《推敲》教学反思 篇10

《推敲》一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来表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是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结识了韩愈,让“推敲的故事”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因为如此,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尝试着做了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虽然是很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伸出手比划着,思索着……然后我问:你们觉得“敲”和“推”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说得也许不是很正确,但是我尊重他们的理解。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这样的理解是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而的来的,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接着,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地运用了文中的插图。请学生观察书上“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以此来体会月夜的宁静;看看图上贾岛的动作、表情,猜测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心里会想写什么,以此来体会他的斯文、礼貌,从而感悟出和环境、人物、事实相符的是“敲”字。然后,在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韩愈说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韩愈的话讲了几层意思,还说明了用“敲”字的几点理由。

这样,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容易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升国旗教学反思神鸟教学反思神笔马良教学反思

推敲的故事 篇11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能够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之后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读《推敲》有感 篇12

《推敲》讲的是,贾岛去拜访朋友时,写下的诗之中的“推”这个词,贾岛觉得不好,就在斟酌是用“推”还是用“敲”。之后,贾岛到了长安城,遇到了韩愈。韩愈给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文中的韩愈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要学习韩愈懂礼貌。

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吧,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每次见到老师都埋着头向前跑,一点都没礼貌。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师,他又像以前一样低着头跑,可他撞到了一位老师,老师骂了他几句就走了。我们都笑话他,他终于被教训了。

如果不懂礼貌,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没教养,你会被大家抛弃。如果你被抛弃以后,所有人都不和你玩,不喜欢你,慢慢地大家就会忘记了你。

上一篇:爸爸四问伴我健康成长下一篇:小学的最后一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