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精选8篇)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启示: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坚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
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全面深化改革:
原因:①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中国30多年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①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市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②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课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部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
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持续健康发展:
方式: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改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④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史社会主义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次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2
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法官可以根据程序裁量权, 在开庭审理前适当的时候把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 就案件的争执点或双方准备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或争辩的问题进行协商、或促进当事人和解所举行的会议, 法官可以以庭前令或裁定的方式把协商确定的结果固定下来。
庭前会议制度最初由美国所创制。在美国, 民事诉讼的程序分为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其中审前程序又具体分为诉答程序、证据发现程序、审前会议等几个阶段。庭前会议的雏形来自于审前会议。1938 年美国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设立审前会议制度有其内在历史背景。一是因诉讼当事人关于证据发现程序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常常会发生争议, 这就需要法官的介入; 二是诉讼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为了赢取胜诉, 常常使用诉讼技巧或者证据发现程序以拖延诉讼进程, 这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 同时不利于实现程序的公平正义; 三是法官介入审前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于程序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庭前会议的功能
新出台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 一) 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 二) 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 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 三)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 委托鉴定, 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进行勘验, 进行证据保全; ( 四) 组织交换证据; ( 五) 归纳争议焦点; ( 六) 进行调解。由此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庭前会议的重要功能所在。
一是明确案件的争议焦点。随着大量案件不断涌入法院, 使得原本人少案多的矛盾进一步的加剧, 而庭前会议的进行会使得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的争点明确下来, 以围绕争点进一步的进行, 便于之后的法庭审理, 节省审理时间, 提升审判效率。这些争点包括双方当事人关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的争点、案件事实的争点、证据争点等。二是是明确案件的证据。现行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为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举证期限, 后在正式的庭审中对证据质证, 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若在庭前会议中双方当事人在司法人员的指导下, 及时地交换证据, 以固定可以有效使用的证据, 此时固定的证据并非仅仅是对当事人对立之证据主张, 还包括没有争执的证据与发挥一般证明作用的证据等。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后期法庭审理的集中审理, 减少甚至避免无意义的证明及证据的重复提供, 以达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纠纷的解决的目的。三是为正式的庭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此功能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在审前程序中, 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法院的案件进行初步的查看, 以判断此案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以节省更多的正式庭审时间、提升正式的庭审效率。四是促进案件的高效化解决, 真正实现诉讼的公正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多的涌进人民法院, 人们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纠纷中的当事人而言更为迫切。诉讼双方的当事人不仅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地将他们之间的纠纷处理掉, 而且还应秉着法官的公平正义观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公平正义。庭前会议的存在使得案件在进入正式的庭审之前呈现出半解决的状态, 从而会节省正式的庭审时间, 提升诉讼效率, 实现诉讼的公平正义。
三、域外考察
众所周知, 庭前会议制度是由美国民事诉讼规则最先创制的, 1938年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庭前会议引进开庭前的准备程序之中。庭前会议在美国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区域为1938至1983 年之间。在这一时间段中,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作出基本规定, 一般由法官在发现程序之后的几周内可以召集一次庭前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组织证据、证人等, 以提升正式庭审时的诉讼效率。第二个阶段为1983 之后的时间。鉴于1938 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下的庭前会议的实践效果没有很高的成效, 同时还发现这一制度也没有把握住美国庭前程序之中的重要问题, 此规则的庭前会议实际仅适用于少数案件, 其作用并没有发挥尽致。在1983 修改之后的庭前会议规定应贯穿庭前准备程序的全过程, 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可以决定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一次或者多次参与到庭前会议中。同时, 新修订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还明确了庭前会议的目的, 如尽快处理案件、及时建立起控制诉讼的管理体制, 以减少因缺乏管理而拖延诉讼进程、以更全面的准备提升正式庭审的质量、促进和解等。
在德国的民事庭前准备中并没有庭前会议的提法, 但是存在与美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相似的做法。德国的《有关简化审判程序及加快审理进程的法律》规定了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程序和书面准备程序。在前一种的程序中, 要求当事人进行一定的书面准备, 同时法官要确定口头辩论的时间。口头辩论也主要是为整理争点、证据, 法官还可以进行调解。
日本在1996 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也专门规定了整理争点、证据的程序。这一程序中设置了三种方式: 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法官自由裁量是否使用这些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指由开庭辩论的方式明确争点,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争点进行集中审理。第二种方式其实是日本在结合自身实务的同时借鉴美国的庭前会议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具体而言, 法官、当事人在非开庭时, 围绕于圆桌边进行意见交换、明确争点和证据等。第三种则顾名思义以书面形式明确争点、证据。由上可知, 这几种方式均未提出庭前会议的字样, 但实际上其作用和美国的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存在相似之处, 即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 由法官的主持之下, 对案件的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确定案件的争点、证据等,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之经行集中审理, 尽快解决案件纠纷,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由新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看出, 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如庭前会议的性质、适用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召开时间、召开次数、会议形式、参与主体等均无明确的规定, 而仅是规定了庭前会议的相关内容。为促进庭前会议的进一步实行, 再结合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在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出台之前, 我们通常将审前准备视为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法出台之后, 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如何界定庭前会议的性质仍有分歧。美国将审前会议视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通过审前程序得以解决。鉴于我国关于庭前会议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的状况, 笔者建议仍将其视为法庭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应逐步将民事诉讼庭前会议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庭前会议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案件, 这样只会降低诉讼效率。对此, 应做一定的区分。如疑难、复杂的案件及主审法官认为有必要的案件可以适用。而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应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以职权启动两种方式, 这样会带动诉讼当事人的主动性, 促进纠纷的及时解决。庭前会议的举行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一定时日内举行, 同时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如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庭前会议的主持可有法官助理担任, 其参与主体应包括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次数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原则上召开一次即可, 如因案情需要可由法官自由裁量。
目前,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还不成熟, 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做出更多共同努力。但是,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 其功能会得以更大的发挥, 以节省更多的司法资源、提升诉讼效率, 促进纠纷的解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摘要: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庭前会议的内容, 不足在于没有具体运作程序规定。而庭前会议的功能之一便是明确案件争议焦点, 提升诉讼效率。本文从现行少量规定着手, 就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提出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庭前会议,功能,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伟莉.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制度初探, 2001 (2) .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3
关键词: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03-02
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能否取得革命的胜利给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一、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地考察后,原本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但是,苏维埃俄国是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而且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如何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适合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列宁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87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即“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1]开始列宁曾经设想尽可能不经过特别破坏的办法逐步地过渡到新的社会经济关系,除了把那些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外,其余的私人企业,则通过国家的统计和监督的办法,逐步地进行改造,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计划还来不及全面实施,欧洲战场上的炮火尚未停息,协约国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新生的苏维埃政府的武装干涉。外国的武装叛乱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使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处于极其危急的状态中,在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当前苏维埃面临的严峻形势后指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问题就是这样摆着。我们正处在战争状态,革命的命运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2]在这种战争局面的影响下,苏维埃政权逐步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按需要硬性规定粮食征收的数字摊派给基层。在贸易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后,国家禁止私人贸易,取消私人商业网点,有国营与合作社的分配网点,有计划地组织居民的供应工作,一切工农业产品的采购和分配工作全部交由粮食人民委员会办理,并对私人商业实行国有化,对私人的零售贸易实行国有化。在分配方面,全体居民都要参加消费公社,国家凭证给居民分配消费品。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想要得到配给的食品只有完成义务劳动才可以。在工业方面,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地筹集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性命攸关的粮食,以供军需民用,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工业也不至于完全崩溃,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虽然使得国内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国内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完全崩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交通运输陷入停顿状态,轻工业品严重不足,许多工厂停工,工人无着落而流向农村,由于物质生活困苦对苏维埃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参加了工厂中自发反苏维埃性质的罢工。国内危机的出现固然同战争有关,但是同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也有密切的联系。残酷的现实告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热情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当时的情况,列宁并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是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说:“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它不可能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3]。
列宁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改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取消国家作为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税,食物税额应低于到目前为止实行余粮收集制征收的税额,完成纳税义务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第二,以市场为取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从最初实施粮食税时承认商品交换,到进一步承认开展自由贸易时必须在工农国家监督调节之下才可以进行。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是祸是福列宁认为应当辩证地看,与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者以及和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就是幸福。因此,列宁针对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生产占优势的局面,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4]。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相当长,在这期间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大力发展,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承认和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但是这个发展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三、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这项政策实施的后期,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获得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和结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和升华。
第一,对小农经济的全新认识。俄国是一个小生产如汪洋大海的国家,小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因此,如何处理与小农的关系,如何对待小农经济,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前,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基础上的,把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建立在排斥和限制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认为小生产自发势力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着资本主义,并将小生产的自发势力看作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后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列宁曾经指出:“农民经济仍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5]为此采用了限制、压制小生产发展的办法,并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帮助小农走向公有化,过渡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集体农业。国家对小生产采取的这种措施,没有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在意识到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之后,大声呼吁:“让我们来修正我们对农民的政策吧。目前的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4]52必须把小农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大工业的恢复、发展的基础,必须从农业入手来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合作社可以“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去”[6],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合作化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是连接农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在这个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坚持从农民到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实际出发,不再试图采取排斥、限制甚至消灭小农经济的办法,而是通过支持和适应小农经济,在小农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来恢复和发展大工业,从而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全面认识。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商品货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自觉的计划经济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是企图尽快创造条件消灭商品货币。列宁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7],“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商品经济。”[8]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战争环境加速了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过程。当时实行的经济制度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由计划直接支配的产品经济。当列宁对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变化时是在内战结束后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以及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所取得的成果的时期,列宁认识到,试图通过禁止和取缔自由贸易的方法在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行不通的,而必须用商业把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起来。因此,已明确得出了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结论,从而实现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全新认识。
第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关系的全新认识。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此时,列宁对以往一概排斥资本主义的思想,如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采取的限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政策等这些对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进攻资本”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不进行商品生产就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就不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从而使他在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争斗一面的同时,也将注意力放在了两者的统一性的一面上。这使他的思想上、策略上摒弃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割裂开来和完全对立的旧观念,提出了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走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和“中间站”,以及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2]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504、570.
[4]列宁选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7.
[5]列宁选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9、270.
[6]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50.
[7]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1.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4
关键词:海关;通关
现代海关制度下通关作业模式初步探索与研究
绪论 1.1港口简介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弘毅码头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工业区六家,是一处多功能的通用散货泊位,目前共有3个泊位投产,后续2个泊位已经完成施工及验收即将投入使用。是在海关监管下的国有码头口岸,主要服务京津冀及内蒙、辽宁等省市的煤、铁矿粉等大宗散杂货的进口业务。1.2通关流程图
本文以散货在进口流通过程中,从货物到港至货物离港中涉及到的通关流程,结合实际进行论述。简要概况为:申报—审单—核单(接单、查验)—(符合要求)完税—签单放行
2海关制度下通关作业一般流程
2.1申报
申报是指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在进口物货时,在海关规定的期限内,通过预录入或EDI方式将报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确认录入数据无误后向海关递交申报。可采用书面申报或者电子申报。
申报人应具备和满足一下其中任意一条件:
1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报关资格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在向上海海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经营单位编码并刻制经营单位编码章后,才能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手续。办理报关手续的人员必须是经海关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报关员证的报关员。
自理报关企业是指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并在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只为本企业(单位)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手续的境内法人。
2无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报关资格无进出口货物经营权的企业进出口货物、物品,需向海关申请临时十位数企业编码后,持有关批准文件,委托有进出口报关权的专业或代理报关企业报关。详细注册手续见企业注册登记栏。
专业报关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专业报关企业的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程序设立,主要从事接受进出口货物经营单位和运输工具负责人以及他们的代理人的委托,办理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运输工具的报关、纳税等事宜,具有境内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专业报关企业又通称为报关公司或报关行。专业报关企业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
代理报关企业是指经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国际运输工具代理等业务,并接受委托代办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纳税等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代理报关企业的管理规定》履行代理报关注册登记手续的境内法人。代理报关的报关范围只能接受有权进出口货物单位的委托,办理由本企业承揽、承运货物的报关、纳税等事宜。
报关企业应根据海关反馈的审核结果办理相关手续。对审结的报关数据,打印书面报关单至现场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对因故退单的及时修改更正数据后再次传送申报。
2.2集中审单
集中审单是海关对各类经计算机审核后判定须人工干预审核的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文数据审单方式。根据货、征、统一体化要求实施集中审核,具体包括负责审核各类监管条件;审定各类商品的税则归类;审核报关数据是否满足海关统计要求;根据审核结果作出决定,并给现场海关下达指令。对经审核未发现异常的货物,海关向报关企业发送审结信息;对不能受理报关的,海关向报关企业发送退单信息;对需要重点复核的单据或需要查验的货物,海关向现场发送布控指令。
2.3核实单证有关手续
现场通关口岸或区域性海关的核验关员根据通关管理中心的审结提示,核实办理书面报关单证的有关手续,且对每一份进出口单证和原始随附单证进行审核。对重点、疑难商品可提出并在系统设定查验需求,转查验环节处理。2.3.1打印书面报关单
一.企业递交书面单证报关企业在收到审单处电子审核完毕的回执后,及时打印书面报关单,进口需打印二份(加工贸易一式三份),出口需打印三份(加工贸易一式四份),并随附发票、装箱单、合同、海运提单(场站收据)及所需各类许可证件等单证,向现场海关接单窗口办理手续。
2.3.2通关顺序
接单海关接受报关企业递交的书面报关单证。经审核对非应税和查验(化验)的正常报关单,即刻流转到海关放行环节。
查验查验是指海关在接受报关单位的申报并以已经审核的申报单证为依据,通过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实际的核查,以确定其报关单证申报的内容是否与实际进出口的货物相符的一种监管方式。海关查验货物,一般在海关监管区内的进出口口岸码头、车站、机场、邮局或海关的其他监管场所进行。
2.4完税
税费等手续的处理征收税费等各种书面单证手续的办理由口岸海关负责。如打印发送税费凭证;核准核销许可证件、加工贸易手册、减免税证明;办理税款缴库核准手续;检查上述单证的真伪等。海关对已缴纳税费的报关单(凭银行或有关部门加盖收讫章的税费缴纳证回执联)在办理税费核销手续后即刻流转到放行环节。
2.5签单放行
放行对上述三个环节的电子报关数据和书面报关单证及批注情况进行复核,情况正常的,办理实物放行手续。2.5.1签发进出口货物报关单
(1)、进口货物放行后,报关企业可以要求海关及时签发进口付汇证明联和海关核销联
(2)、对实际出口货物,海关在收到船代公司清洁电子舱单后,3日内办理结关手续;对已结关货物,海关自受理申请签发之日起,3日内签发出口退税专用联、收汇核销联及加工贸易出口海关核销联。
3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弘毅码头通关特点
货物运输采用轮船运输,货轮载重量8万吨至25万吨,到港卸船并倒运到海关监管堆场,查验完成后,用汽车运至货主企业。此期间约10天左右。
本港口散货进口港口,服务企业众多,货物种类比较复杂,为此监管海关要求货物到港前5~7天进行申报并审单通过。
到港后由装卸公司进行卸船作业,卸船完成后,进行核实单证相关手续,对货物进行取样检测,以确定其报关单证申报的内容是否与实际进出口的货物相符。审核完毕,合格后进行完税手续和签单放行。
目前唐山港海关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实施7×24小时全天候预约通关、“5+2”白加黑的工作机制,提前确认舱单、留样化验、凭保放行、出口分类通关、税款网上支付等一系列便捷通关措施,随着监管服务举措的不断推陈出新,海关监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关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保证与海事、商检、边检、港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确保通关顺畅。
实施提前确认舱单、预申报、预归类、车船直提、快速办理船舶通关手续等一系列快速通关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船舶压港、堆场紧张的问题,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提高货物疏港速度,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优化港区通关环境。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完善监管措施,努力提高通关效率,优化监管通关环境。建立应急体系,确保口岸通关通畅有序,每当港口遇到浓雾,寒潮等极端恶劣天气、重大事故时,唐山海关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由组长统筹指挥调度,指派小组成员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现场小组成员定时向组长汇报动态情况,在困难时期为企业节省一切不必要的通关成本,帮助企业把损失降到最低,顺利渡过难关。
4结论
企业申报时应将相关资料准备齐全,以保证货物及时快速通关。海关部门也应针对本地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完善监管措施,努力提高通关效率,优化监管通关环境,把服务做到位,为符合要求的货物通关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5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体验式教学的初步探索 篇6
南康市唐西片中心小学 王诚文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它要求: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注重“过程”教学应运而生——即体验式教学,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验,重视学习主体的直觉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实践,与教学本质“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它具有亲历性、内发型、独特性等特征。下面谈谈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
一、以“动手实验”去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动手体验后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二、以“情境”去体验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如:教学“百分数——利率问题”一课后,开展“小银行”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银行工作人员,体验存取款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利率计算。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利率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实际测量”体验
这部分知识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克),一个铅球重2.5(吨)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再如: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学校的操场,实际测量教室的长短等,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以“调查实践活动”体验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为校庆做贡献》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图强一小从2000年至2005年新生入学情况,学校图书馆2000年至2005年藏书情况,学校电教设备2000年至2005年发展情况等和学校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访问调查,搜集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再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参观学习,请社区的工作人员讲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效益增长情况,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五、用“猜想—验证”去体验。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过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让学生进行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它们的商怎样;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商怎样。然后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还是变?接着进行举行论证,得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它们的商不变,这一猜想是正确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这一猜想是错误的。
六、以“类比、联想”来体验。
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从而推出结论,达到自我疑惑、自我类比、自我更新、自我顿悟的体验过程。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联想提问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我再通过演示将圆切割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再启发学生们通过联想,并让他们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是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一样呢?”最后在师生互相讨论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老师激发学生的欲望,老师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你还能够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圆的面积公式还可以怎样?学生在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下,联想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试试拼了另外的三种图形,也推导出了圆面积的公式。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
七、以“作业评价”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因此,在留作业的时候,有意识改变作业的形式,通过数学作业评价激发学生实践体验。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作业,“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把制作好的新图形贴到“学习角”,同学之间互相评价,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学习用具,学生有用易拉罐给班级做粉笔盒的,做成笔筒的,有用硬纸做蒙古包的„„真是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同学评价之后,自己满意的放到班级橱窗中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7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安徽省农业人口有5, 242.5万人, 占全省人口70%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 可以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 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1, 551.2亿元, 增长1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9亿元, 增长19.2%, 已经具备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基于此,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制度, 可以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二)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 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按照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因此, 开展新农保试点,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 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三)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 主要是减免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三是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主要是改革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近10年来, 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 包括全部免除农业税, 实行农业直补,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等,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 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不犯愁”, 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每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 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 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城乡家庭的德政工程, 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人民安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一) 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两种:一是家庭养老, 包括养儿防老和自我积累防老;二是土地养老。根据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 448.48万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 119.07万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45%, 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1, 189.76万个, 农村总人口折算每户4.4人, 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22万。数据表明,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村家庭正逐步走向小型化、老龄化, 客观上使青壮年农民已无能力和时间尽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安徽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1.17亩, 土地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也不足以作为养老保障。所以, 如何养老不仅是现在60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问题, 也是农村青壮年马上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 安徽省农村社保的有效探索。
安徽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农村社会保障。1997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7]58号) 中就提出稳步发展农村 (含乡镇企业) 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 实行农村劳动者个人缴纳保险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针,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5年专门就被征地农民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5]63号) , 意见要求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 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 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一次性退给参保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2006年针对农民工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6]52号) , 要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安徽省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 应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履行缴费义务, 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也可依据本人意愿, 选择参加原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7]12号) , 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 推进被征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居民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农民工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抓紧制定安徽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和经办规程。
(三) 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2009年是国家推行新农保试点的第一年, 安徽及时制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31号) , 要求省级及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 其中省级财政承担20元。12月份, 国务院新农保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安徽省当涂、铜陵、肥东、凤台、和县、金寨、繁昌、广德、蒙城、界首、固镇、霍山等12个县为新农保试点县。试点地区人口670.74万, 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98.60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遵循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原则和主要政策的框架下, 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在进口补贴上,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省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每人每年20元补贴;二是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 每超过1年, 基础养老金加发1%, 最高不超过10%, 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承担;三是老农保缴费额折算新农保参保缴费年限, 最长不超过15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2个试点县市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84.59万人, 参保人数265.36万元, 参保率53.07%, 新农保基金累计结余10.6亿万元。各试点地区依据皖政[2009]131号文件,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当涂县制定了100~800元八个缴费档次, 在出口补贴上, 在中央财政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 由县财政再补贴25元, 达到每月可领取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此外, 在进口补贴上, 除省财政补贴20元/年, 县财政为参保缴费人员100元补贴30元, 200元以上补贴20%。繁昌县给予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标准增加10元, 最高达到120元补贴。霍山、凤台、肥东、和县、蒙城、广德、界首、金寨等市县均建立了不同的激励缴费机制。
三、安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 加快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 其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的流动性, 工作变动必然会引起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工把青春与汗水交给了所服务的城市, 却很难享受城市劳动者的福利。养老保险不能有效转移接续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 国家虽然于2009年底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国办发[2009]66号) , 但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的实施细节没有规定, 在跨省转移上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实施办法;二是由于地方利益和地区性经济差异的原因, 地方共济基金很难转移;三是部分地区没有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无法转出。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就安徽省而言, 加快研究制定省内转移的实施办法, 实现省内可流转, 并为国家层面的转移办法制定提供参考;二是可以建立省级统筹, 按地区消费水平补贴的新机制, 以解决公益金不好流动的新机制, 为下一步全国统筹打下基础;三是千方百计扩大新农保的试点面, 在暂时没有能力开展的地区, 可以建立账户空转机制, 为外出打工人员的养老金有一个转移的目的地。
(二)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保工作的特点是面向每一个参保个人, 农保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掌握农民的信息, 如缴费情况、何时领取养老金等。农保政策的制定要依靠对农民个人信息、如家庭规模、年龄结构、财产状况, 以便政府确定养老金水平、财政应补贴多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也需要有信息化平台为跨市、跨省的转移接续提供技术保证。目前在农村, 社会救济由民政管、医疗保险由卫生管、新农保由劳动与社会保障管, 多头并进, 从协调有限资源的角度也需要有一个共用的信息平台。所以, 在新农保将全面推广之际, 由省财政支撑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拉动内需的基础项目, 也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三) 加大农村保险宣传力度, 扩大参保率。
安徽农民的思想受传统观点影响较深, 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最可靠的方式, 皖北计划生育难搞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这个。对于新农保, 由于保险周期长, 农民怕政策有变, 也担心现在交了钱到领取时不能保障生活, 这是当前参保率不是太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着手, 加深农民对风险分散的认识, 加深对社会养老的认识, 让农民认识到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 新农保是解决老有所养的最佳办法。在宣传内容上, 要重点介绍农民关心的缴费金额、缴费方式、领取办法等问题。在宣传方式上, 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如漫画、图片、地方戏等。对于确实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必须坚决纠正, 并将结果告知农民, 以保证新农保的阳光操作。
(四) 做好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运营工程。
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保的货币保证。安徽在新农保试点中认真落实中央政策, 省财政也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部分试点县市也从本级财政中拿出资金充实。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保障水平低、增值慢的问题。对此, 建议:一是根据全省农民人口构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开展保障金的精算工作, 确定每年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资金规模并将其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二是完善社会资助的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三是实行农保基金省级统管, 组织专业化团队, 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
(五)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保队伍及机构建设。
农村社保的数据收集在基层、个人养老金归集及发放在基层、日常工作也在基层。而农村人口分散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农村社保需要一支团结有力的执行队伍, 在近期可以利用乡镇机构改革的契机从乡镇选调部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在村一级选择村委委员具体联系, 并逐步设立乡镇社保办事处, 业务及人员归社保局统一管理, 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供给。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以缩短办事时间、加强审计监督以保证廉洁高效。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安徽省农村养老现状, 提出加快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五项建设, 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http://www.ah.gov.cn/query/query_gb.asp keywords=农村 社会保险.
[2]胡婷.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法制与社会, 2009.7.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和谐发展;内涵;意义;实践;努力方向
社会保险是构建和谐美丽矿区、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安全阀"。社会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失业有救济、生育有补助来保障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是全体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美丽矿区的内涵
和谐美丽矿区即在企业主导下的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社区与居民的全面和谐。
油田和谐社区建设与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作为企业主导型社区,必须立足于油田矿区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事业部及所属物业服务单位为主导,以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单位为支撑,在驻矿单位、居委会、民间社团、居民等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框架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以绿色社区、健康社区、平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为主要载体的和谐社区建设系统工程。
作为矿区服务的一部分,我们社保人的职责是通过社会保险政策制度的落实,解除参保员工在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五方面的风险,为油田这个高风险行业织就一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安全网,让参保员工从内心感受到公平与公正,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受益于油田公司的惠民政策,增强他们的平等感与幸福感,助推美丽长庆、美丽矿区梦想的实现。
二、企业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对创建美丽矿区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的内涵: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二)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它既是劳动者享有的维持基本生活的权利,也是政府应承担的义务,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
社会保险满足着人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需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安全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肩负着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三大责任。特别是履行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时,矿区服务业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肩负着"保障生产、 服务生活、维护稳定" 三项职责,全面履行这三大职责,既是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矿区服务系统实现自身价值,赢得信任、获得支持的重要途径。而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是其发挥维护稳定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长庆油田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推动美丽矿区建设的实践
长庆油田社会保险业务起步于1992年,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纳入石油系统统筹; 1997年成立社会保险中心,开展了医疗保险业务。1998年按照国家规定,养老保险实现属地化管理,由石油系统统筹移交地方管理,鉴于长庆油田跨陕、甘、宁三省区的实际情况,为了保持企业内政策统一,国家决定长庆油田统一参加甘肃省统筹。以养老保险为基础,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执行甘肃省政策,长庆油田社保中心是甘肃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办事机构。
2008年中石油上市和未上市业务重组以来,长庆油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执行好政府惠民政策,各项社会保障得到了有效落实,为油田和谐发展的和谐美丽矿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理顺管理体制,满足社保管理需要,按照“完善保障功能、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业务运作、保证基金安全、提高服务能力、实现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完成了油田社会保险业务的整合工作和各区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组建工作,成立了兴隆园、庆城、等7个综合保险所,作为社会保险中心在油田各矿区业务经办机构,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入住单位和员工、离退休及其他人员相关社会保险业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对企业重组以来各项社会保险有关政策文件进行了筛选,按要求整理、汇总,先后收集整理了社会保险10类业务所涉及的63个现行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
(三)明晰业 务界面,规范社保管理程序,为了保证整合后各项业务的规范操作,制定了相关的业务程序,对业务整合后各参保单位、社会保险中心及各综合保险所的业务界面进行了划分,明晰了业务界面和职责范围,完善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程序。
四、企业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推动和谐美丽矿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提高和谐矿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建设和谐矿区,就是要把社会保险工作提高到以人为本、凝聚队伍、促进企业发展的更高层面来认识。
二是进一步提高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以精细管理为载体,抓增量、补短板,促进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的有机融合。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标准、完善监督考核,分类建立统一的管理流程、制度和标准,实现全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改变由于上报报表、资料不及时、不准确、基础资料未建立台帐,各种基础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造成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大对基础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采取考核评比和通报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执行力。
三是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的质量。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是矿区服务事业的生命,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重要标志。从热心服务、规范服务、创新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社会保险服务 “窗口”的服务水平。在热心服务方面,强化服务意识,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帮居民之所需,主动热心地为居民办事。在规范服务方面,健全工作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和考核体系。在创新服务方面,持续推广延伸服务,加快完成由解决物质需求向深层次精神需求的转变。实施满意服务、畅通服务、解忧服务、便民服务,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理顺服务机制、转变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建设和谐矿区做出新的贡献。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09-2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0-15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09-14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0-20
4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0-08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06-06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07-25
社会主义制度10-30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08-23
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