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

2024-10-12

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共6篇)

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 篇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等多重利益,我们把他称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所谓“涉众,”是指涉及众多的受害人,特别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近几年来,此类犯罪在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涉及人员多、时间跨度大、地域广,不仅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是一类最容

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最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最容易引起群情上访;最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在近年来的经侦工作中,虽然我们始终把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但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抬头甚至扩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公安经侦职能部门要始终把打击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作为工作重点,防止蔓延坐大,应当采取有效对策防之蔓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原因分析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制改革后的民营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农村百姓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重要场所。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极少部分的公司企业披着“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的经济犯罪活动,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择手段筹措资金,疯狂在民间以高额利息诱骗群众投资,极大刺激群众现投现收益的愿望。但目前国家实行的是刺激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银行存款利率低;收益少,民间投资市场活跃、投资需求望盛,相对狭窄的投资渠道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在客观上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活动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

(二)伪装逼真,识别投资陷阱难度大。有部分公司在建立之初,为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意夸大自已资金充足、实力雄厚,并拿出一套具有尖端科技性、效益性的虚假开发项目资料作为宣传攻势,骗取政府和社会群众的信任,从而导致公司在不具备开发物质和条件的情况下,却顺利取得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相关手续,为造大影响面和吸引力,邀请地方拥有‘权’和‘钱’一手统的各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同仁志士奠基同贺,采取这种极其诱惑性的伎俩,致使三种不同性格、不同工种的群众上当受骗,一种是下岗职工;二种是城镇无职无业人员及农村部分农民;三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前两种受害群众防范意识薄弱,主要是缺乏对不法分子公司业务经营和资信进行印证和深入了解渠道,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弱势位置,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识别不到投资的陷阱,主观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不法分子在运作之初就采取“折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拿后来投资者的钱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在这种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盲目从众、跟风上当。而第三种受害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财迷心窍、贪图心切、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有的不仅把自已的积蓄搭进去,甚至到银行借贷也投了进去,除了因为不法分子的奸狡巨猾以外,是因为极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贪婪,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主观上更是为不法分子助长了胆大狂为的野心。

(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频繁发生、愈演愈烈,犯罪花样不断翻新,手段更加狡猾。因此,要加强监管,监管是源头的关键,是防范经济犯罪的根本。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不是公安一家的职责,涉及经济、宣传、工商、税务、检、法、银行、处非和统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针对这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近来我们在侦办此类案件中发现,投资群众往往把这类案件诉讼到法院寄予解决,法院立为“经济纠分”受理,此类案件涉众多、地域广,一拖半年一年,个别受害者半年一年没有等到法院的明确答复又才跑来公安报案,几经周旋才立案侦办,待去找犯罪嫌疑人时,人离搂空、早已逃之夭夭。这充分暴露了我们相关部门之间协作机制的不完善。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花样不断翻新,手段更加狡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在十多年前,经管部门倡导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组织,每个乡镇设一个点,夫妻俩经营,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入股等活动,用间单的手段攫取钱财。后来又以造林、种植、养殖等比较单一的手段骗取资金。现在逐渐转变发展项目为投资入股、投资销售、投资加工等五花八门的招牌,最终未见一种项目品牌问世,所玩这些花招,实为想套取国家资金,可见欺骗性更强、手段更复杂,且单一手段和复杂手段并存。

(二)诡计多端、欺骗性强。不法分子在注册成立公司后,为了诱骗更多的群众上当,又相应成立了多家关联公司或分公司,以“合法”掩盖“非法。”为显示所谓“实力,”购买豪华气派小骄车;造建富丽堂皇时髦雅致别墅;设置规范内部组织机构;从董事长到总经理至财务总监、出纳、会计及副手,基本上由一家子或直系亲属及好友担任,把一家子安排到各科室

高管位子,是为掌握和动用公司资金的“制控”权。因此,对公司资金流进流出设置2套帐本,一套是收入“油水”帐;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自家人保管掌握;另一套是收支“流水”帐;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应付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检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有问题让你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因此,公司员工想要掌握或了解公司资金盈亏的底细,也只能是知其

然而不知所以然。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防范对策

1.建立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条件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会被一次或几次查处就可遏制的,有可能抬头甚至扩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公安机关要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况,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建立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建立长效机制最为重要。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互通信息、达成共织、形成打击合力,提高打击效率。

2.加强宣传攻势。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形式宣传国家和政府对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大。设置专门咨询宣传点,帮助群众怎样识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和疑难点问题,教育群众远离非法集资和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的诱惑,增强群众的法律、政策意识和识别能力,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造成财产损失。以案说法、以案警人,营造打击防范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氛围。

3.牢固树立情报导侦意识,掌握侦查工作主动权。面对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频繁发生的形势,以情报为主导的侦查方法,才能尽早制控、尽早出击。因此,在布控工作中要考虑周密,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建立控制阵地,着力提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主动发现和主动进攻能力,把情报信息贯穿于侦查破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同时利用隐秘力量提供的情报来追逃追赃和抓获犯嫌疑人。要强化对涉众型经济犯罪信息的收集,切实掌握此类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实践情报研判、情报导侦的侦控方法,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

4.严厉打击、维稳一方。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是打击多种多样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专业队伍,要着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才能胜任担当此项工作。因此,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要制订具体周密的侦查措施,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作案手法、特点及规律,积极寻求更强有力的工作方法、手段和工作措施,要不断加大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侦破力度,坚决打掉涉众型经济犯罪中起主要骨干的人员,在实战中提高侦破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效率和质量,做到侦之能拘、拘之能捕、捕之能判的办案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篇2

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 课文系统 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 课文表述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分析教材。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

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它是地理教材的主体。[1]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一、课文内容选择的比较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如表2所示,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

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2],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

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

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

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课文的概念表述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

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3]

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

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

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

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综合以上对现行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三方面的比较可知,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系统设计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因此,在运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优势,将四种版本综合使用,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王静.四种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课文栏目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

[3] 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赫兴无(1976-),男,湖北枝江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 篇3

一、主要特点

(一)从犯罪性质看,非法集资、非法传销案件比例较大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涉及罪名广泛,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众多包含涉众因素的罪名。但在司法实践中,非法集资和非法传销案件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一些地域范围广、犯罪数额巨大、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大案要案,两类案件占有相当比例。如北京亿霖非法传销案、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辽宁蚁力神案、湖南湘西非法集资系列案,都是以承诺虚假高额利润或者高额利息,获取不特定社会公众财物的非法集资或非法传销案件。

(二)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方式十分隐蔽、欺骗性强

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采用十分隐蔽、欺骗性很强的作案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高利率或者高回报为诱饵。如北京亿霖非法传销案、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湖南湘西非法集资系列案、辽宁蚁力神案都是以承诺高额收益为诱饵,牟取公众巨额财物。二是以公司经营为幌子,利用合法经营形式掩盖非法活动。在经营过程中,犯罪分子采用真实项目和虚假承诺相交叉、正常经营与违法犯罪相交织的方式,造成普通投资者甄别的难度。三是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骗取地方政府支持。有的犯罪分子利用国家在某一时期所倡导的经济政策,或者某些地方政策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打着投资的幌子,骗取地方政府支持,导致投资者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被骗。四是利用欺诈性宣传。犯罪分子往往雇用高水平的智囊团进行策划,编造不实宣传报道,然后广泛利用网络、报刊、形象代言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夸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前景;有的采取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权威地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强化可信度,增强欺骗性。五是利用新的经济概念和经济模式的专业性,偷换概念,编造一些貌似合法的专业经济术语推行新的犯罪模式。如以养殖、种植、合作造林等为名目的“联营入股返利”;以投资展位、铺位、公寓式酒店经营权等为名目的“购后返租”;以促销为名的“消费返利”;以教育储备金办学、造林投资“绿色银行”等为名目的集资;以专卖、代理为名进行的传销,以及利用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网络传销”;以即将在国内或海外上市、届时可获得成倍投资收益为名实施的非法公开销售“原始股”等。

(三)从犯罪过程看,犯罪行为潜伏期长,案发时损失巨大而且挽回率低

犯罪分子制造多种假象,使投资者在开始阶段对投资的可靠性和盈利性深信不疑,同时由于投资者自身利益的驱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只有犯罪分子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支付投资者的本息,或者传销的幕后指挥者卷款逃逸,政府部门不得不处置的情况下,犯罪行为才东窗事发。但此时往往已经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和缺口,群众的钱财被挥霍殆尽,难以挽回。截至2009年3月,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直接协调、督导的151起非法集资案件中,有13起案件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周期最长的甚至达17年,如湖南湘西非法集资系列案自1998年就已经开始,案发时犯罪行为已实施十年。这些案件损失挽回率低,一般仅10%左右,有39起案件资金缺口达102亿元。

(四)从社会危害看,被害人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最明显的特征是被害人人数众多,许多案件的涉案群众少则上百人,多则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如湖南湘西非法集资系列案涉及44家企业,参與集资人员达23.85万人次;北京亿霖非法传销案涉案群众2万余人,“碧溪案”涉案群众4000余名;辽宁蚁力神案涉及全国多个省份被害群众14万多户。其次是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如辽宁蚁力神案涉案总金额高达70多亿元,北京亿霖非法传销案、“碧溪案”涉案犯罪金额分别达到16.8亿元、4.68亿元。另外,有些人最初是以投资为目的,加入之初只是受害者,但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帮助主犯编造谎言,虚构事实,骗取后加入人员的钱财,转化为犯罪的实行者,被害人与犯罪人不易区分。

(五)从组织形式看,犯罪分子组织严密,打击难度加大

涉众型经济犯罪绝大部分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甚至集团犯罪。近年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分工更为明确,突出表现为利益关系的严密有序。如非法传销的犯罪分子为了实现敛财金额的最大化,采用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的奖励模式,通过“上级”发展“下线”,并培养一定数量的“骨干分子”,以层层提成的高额奖励作为刺激手段,提高犯罪分子的积极性。非法集资的犯罪分子也是通过所谓“中间人”引诱,拉拢群众,许诺高额利息,欺骗群众上当受骗。另外,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骨干成员间,或有父子、夫妻关系,或有同胞兄弟、姐弟等近亲属关系,特殊的亲情关系巩固了犯罪组织结构,较易形成案发后的“攻守同盟”,不利于案件的办理。

(六)从办案结果看,案结事了难、维稳任务重

司法机关输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即使案件已经结案,还存在赃款返还、维稳等问题,仍需做大量善后工作。由于此类案件的涉案赃款在案发时往往已被犯罪分子挥霍,很多受害人血本无归。受害人往往将损失不能追回的结果转嫁给司法机关,仍然纠缠上访。司法机关在接待来访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由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受害人众多,形成一个固定的社会圈子,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维稳任务非常繁重。

二、对策建议

当前,检察机关输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存在协调难、取证难、定性难、追赃难、案结事了难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搞好办案工作。办好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依法处理好一起案件,其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要大于其法律意义。所以,不仅要把办案看成是一项执法活动,更要把办好案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检察机关要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把批捕、起诉环节中重大决策和部署及时向党委政法委请示报告,把办案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办案部门之间存在的认识分歧及时提请党委政法委协调解决,并坚决按照党委政法委的决策部署依法开展工作。同时,上级检察院要加强对下级院的靠前指导,帮助下级院研究解决办案中的突出问题;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应当及时向高检院报告并备案。

第二,依法正确适用法律,准确、有效地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涉信领域多、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因此更要格外强调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一是正确认定罪与非罪。要把一般的民事经济违法行为与涉众型经济犯罪区分开来,准确把握民间借贷、经济纠纷、民事违约等行为与刑事犯罪的罪限。二是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要正确把握“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准确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三是确定相关罪名的认定标准。在有关司法解释出台前,各地尤其是省级检察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相关罪名的犯罪数额、情节等定罪量刑标准的研究,确定具体标准,指导和规范办案。四是明确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要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的不同特点,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主犯与从犯的区分标准以及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准确认定案件的性质和行为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五是注意解决案件的管辖问题。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多个省市,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属于当地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要依法受理,不得以管辖争议为由进行推诿。对于依法需要指定管辖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确保案件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第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取得最佳的办案效果。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因其犯罪嫌疑人也具有“涉众”的特点,决定了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是对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有总体性把握。要把握实际处理的人数和范围在总体上应当与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不能对凡是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不加区分地一律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对于严重犯罪分子要从严处理。对于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起决策、组织、指挥作用或者其他主要作用的主犯,对于犯罪数额特别巨大、造成被害人人数众多的行为人,对于造成众多被害人生活特别困难、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特别严重情况的行为人,要坚决依法从严处理。三是对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从犯,对于只是受指派或者奉命参与实施了某个环节犯罪的行为人和涉案数额不大、发展人数不多、没有造成损失或者损失不大的行为人,要依法从宽处理;对于既是犯罪人又是被害人的行为人,如果情节轻微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刚刚达到立案标准,但没有造成实际损失或案发后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挽回全部损失的行为人,犯罪情节轻微的,也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第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检察机关内部、政法各部门之间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与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对于将来可能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通报案件信息,以尽早熟悉案情,掌握案件处置的原则要求。二是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与侦查监督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制度,通过逐步完善捕诉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强公诉部门与侦查监督部门的沟通协作,切实提高办案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与公安机关之间的提前介入侦查制度,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检察机关要适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确保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和及时性。四是建立健全与法院之间的诉审协商机制,加强与法院诉前通气、审前沟通和审中协商。力争对案件中的事实认定、证据标准、法律适用、政策界限等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对于重大案件,检察机关可以建议法院介入审查起诉,提前阅卷审查并提请党委政法委启动党内协调机制,确保在提起公诉前解决所有分歧,避免诉判不一致引发新的矛盾。五是高检院应当与最高法院、公安部、银监会等部门加强研究论证,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度规范性文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实体和程序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办理此类案件的指导。

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 篇4

[关键词]数学教材 解读 原因 对策 分类 问题 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22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两位教师的汇报课,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分类与整理”,这使得我对解读教材有了一些感悟。

一、问题分析与思考

1.杨老师的课

第一天,先听杨老师教学“分类”一课。课始,杨老师以分水果的情境引入课题:“将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然后杨老师第一次让学生分动物,可以按大小分,也可以按种类分,并引导学生得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果”的结论;第二次让学生分图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第三次让学生把人来分类,如按高矮、性别等方面来分。在练习中,杨老师设计了帮小动物找家、整理书包等问题。听完课,我产生了熟悉感。

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杨老师这节课与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中的内容有诸多相同之处,因为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中也有帮小动物找家、整理书包等问题。

2.刘老师的课

第二天,接着听刘老师教学“数的分类”一课(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课始,刘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分类,再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数的分类。”接着,刘老师让学生先对一些数进行分类,可以按单双数分,也可以按位数分,然后得出结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之后,刘老师继续带领学生把这些数按另外的标准分类,如可以按超过10、没有超过10或大于6、小于6等来分,再次强调分类标准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练习中,刘老师不仅让学生把羊按大小、颜色分类,还对橡皮、课本、教室里的人等进行分类。听完课,我感觉还在昨天的课堂上,只是换了上课的教师而已,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和第一课时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我不禁反思:“学生今天学习后跟昨天学习后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二、查找原因和对策

课后,和两位教师讨论,杨老师对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内容已记不太清楚了,刘老师则说“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相比,分的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数,更抽象一些”。因此,两位教师的教学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教材的解读,即使解读了也不深入。正是因为两位教师解读教材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出现了偏差,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们常说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课堂教学更高效。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应当纵横有度、系统规划。

1.纵向——分析梳理

同一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就像在疏通管道一样,将所有管道连接起来,水流就会畅通无阻地向前,否则就会产生堵塞。“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节课的教学都是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分类方法——呈现分类结果——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的顺序来安排的,但这两个课时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课时是给定标准将图形分类,学生也可以自己选定标准把图形分类,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而第二课时则是学生自己确定标准后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在此过程中,重点感悟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只是一种感受,当人有了感受,并且对感受产生深度的觉察,才是感悟。从这点上来说,这两个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弄清“本节课要教什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是什么”“教材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材中的情境图、学习材料有什么编排意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等问题。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处理教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再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编排意图等,还要弄清习题与例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教材。

2.横向——形成网络

仅仅着眼于一个单元的教学还不行,还应当把一个年级上下学期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因为水只有往多方向流动才会更有活力。如一年级上册有关分类的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图形”中,教参把这个内容划归到了“图形与几何”的领域内,旨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第一次学习按照一种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能更好地认识图形。又如,一年级下册有关分类的内容安排在第八单元的“分类与整理”中,教参把这个内容划归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内,旨在让学生确定多种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与策略,为后续学习统计分类做好准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这两册教材中分类内容的起点、标准不同,设置的目的自然是不一样的。

要做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师,必须通晓教材的结构,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基础和重点是什么、它又能为后续哪些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等。教师不能为教而教,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规划——建立系统

网络构建后就可以规划,升级成系统,系统的功能会更强大。一年级中的分类内容教材都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密切相关,体会分类的价值,经历和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特征的过程。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的知识目标中仍然有“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的设置,但分类的重点是在第一次分类后再一次细分,加深了难度。同时,把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作为单元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里,对后面各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的内容不再赘述。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教材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且同一个内容往往分在不同的学段呈现,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编排意图。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通读全部数学教材,并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图。教师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会在解读教材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利于在不同的知识板块或同一知识板块(年段不同)的对比中,形成数学知识的教学系统,使得数学教学环环相扣。因此,教师对每一知识的教学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应该有所深化,遵循数学知识的发展逻辑,才能带领学生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结构。

总之,解读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必下工夫的事情,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系统规划,课外多下工夫,课内才能游刃有余。一节有内涵、有深度的数学课,必定建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正如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所说:“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才有可能上好课,才有可能把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领学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 篇5

关键词:美国语文教材 中国语文教材 比较 启示

助读系统又称助学系统,是教材编写中为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内容,最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与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合称合编型教材的四大系统。助读系统对学生阅读文本十分重要,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侧重点。那么,中美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各自存在什么特点,我们将以我国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粤教版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侧重学生对文意的自主把握

这是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一个主要特点。该套必修教材只在每个单元的开头设置单元导语,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概括所学文体的基本特点并提示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在每篇课文前则不设导读提示。

这样的助读系统设置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解读文本的能力。每个单元前的单元导语为学生学习该单元提供了总的、大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要点,而对于具体的课文则放手给学生去自主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和单元导语去理解文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取消每课前的导读提示,代之以单元导语,这样的做法充分地贯彻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强调,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自由自主的去解读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能力。

(二)重视助读系统的释义功能

这是该套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粤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十分注重教材编写的基础性,关注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基础性阅读障碍,并以脚注的形式补充一些解释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作者或文本名称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如必修五第12课《长亭送别》中的第一个注释: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王实甫,名信德,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元代前期杂剧作家。[2]这样的解释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形成背景。另一类是对文中重难点字词的注音和释义,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文言文单元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起到疏通和清障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字词的积累。

由此可见,该套必修教材对学生的基础性是比较重视的,对文本基础字词的解释补充做得比较到位,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打破语言文学界限,实现综合化助读

在我国,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大体是语言文学范围内的助读,如作者简介、作品信息、字词注解等。但在《美国语文》中,助读系统的内容却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综合化、全面化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多视角去理解文本内涵。

就拿该教材的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记》来说,本节课的阅读指导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内容,不仅包括哥伦布的简介及事例概述,还包括对哥伦布所处的探险时代的一个概述,从历史学角度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参考背景,并展示哥伦布航海路线图,从地理学角度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哥伦布及其团队的艰险航程。[3]通过这样的助读系统的学习,学生学习本课书不仅能领略到哥伦布日志中体现的表现艺术和真挚情感,更能补充相应的历史和地理学知识,这种综合性的助读系统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文意,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多得。不仅是这一课,该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的阅读提示都涉及到综合性的背景知识。语文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4]《美国语文》中综合化的助读系统无疑是更符合“学本”的特征的。

(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美国语文》助读系统乃至整本教材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在每课书前面的阅读提示部分都有一个“文学与生活”的板块,来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思考生活,将文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在实践中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如该教材的第四课《弗吉尼亚通史》的阅读提示部分中的文学与生活板块中有一个内容叫“联系你的经历”,里面的问题如下:“你很可能记得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考虑早期美洲殖民者所面对的一切;饥饿、疲劳、疾病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正如这篇叙述文中所表现的,是决心使他们不断前进”[5]。这部分内容将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相似的事件(如文中表达的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去对文本内容形成同化感应,从而对文本内容形成准确的,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理解。本课讲的是几百年前几百年前殖民者在踏上新大陆时所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深刻理解,而上述的导读内容则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利的事情引进讨论中,使得学生找到二者间存在的联系点,即都是不顺利,都是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本是有帮助的。此外该内容最后说:“是决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一句看似在点明文本中心,实则也是在引导学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不顺都可以被克服。这样的引导超出了单一的文学范畴。直指生活,帮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

不只这一课,该教材几乎所有的课文中的阅读提示都有“联系你的经历”这一内容,该内容十分自然地将文本与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生活,运用文本的相关知识去感悟生活,反思生活,在学习文学的同时学会生活。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助读系统的编排要关注学生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目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种写照[6]。《美国语文》的助读系统编排也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不再与生活相割裂,而是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丰富生活。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语文》助读系统的编排十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加强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很值得我国的教材编写者借鉴的。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中有一点就是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7]。简而言之,新课标立足于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但在教材的编写中,尤其是助读系统的设计上,其关注点仍是文本本身,重视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这样的设计固然保障了阅读的流畅性,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始于文本,终于文本,文本与生活被割裂开了。

在此,笔者建议,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借鉴《美国语文》中“联系你的经历”的内容模式,增加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思考生活,通过反思生活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形成文本与生活的融合,文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实用功能。

(二)适当的补充文学文体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材的编写上,很明显的体现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提示来启发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在文学知识的呈现上,除了重难点字词的注音释义,其他内容都被剔除。

但从平时的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中学学生对文学问题知识大都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加之新课改后,教师将重点放在文本的讲解和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的文体知识的补充讲解少之又少。

应该这么说,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没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基础。可想而知,一个连叙述文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都不太清楚的学生,你要他参加讨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笔者呼吁,对于基础文体和文学知识,可以在教材中加以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这一点《美国语文》是做得很好的。在每课书的阅读提示中都会设置一个名为“文学聚焦”的板块,补充相应的文学文体知识及学习方法,为学生巩固基础。

(三)动态化的助读系统

我国大部分教材的助读系统都是静态化呈现的,其基本内容也是固定的,如单元导语、作者简介、作品介绍、字词注音释义等。这些内容都显得过于静态化,与文本内容的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对与学生在逐步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帮助也十分有限。笔者认为,这样的助读系统有待完善。

《美国语文》的助读系统虽然也是在文本前呈现,位置比较固定。但它的动态提示功能是整合在文后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中的,读者可以根据文后的问题去思考文意,解答疑惑。

笔者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采用动态式助读系统的方式,在文本中穿插一些提示性的背景资料或思考问题,通过助读系统将文本串起来,用小提示或小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思考方向,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全文。

总的来说,《美国语文》这本教材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我国的教材编写能多加借鉴,逐步完善,实现教材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必修5》,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3][5]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 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9页,第72页。

[4]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7]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教材系统涉众分析报告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 行业英语 教材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78-0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的职业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精髓是“知识应用,关注做事,即工作的过程;旨在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内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此课程模式已成为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开发的方向。在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因为教材不仅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还是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行业英语教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对行业英语教学缺乏深入研究,国家层面又没有统一的规划,以至于各高职院校使用的行业英语教材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部分高职行业英语教材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出现了内容偏多、偏重理论、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有些自编教材则多半只是把专业原版书籍中的一些文章汇编在一起,忽略了未来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因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依据真实的工作过程,编写出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行业英语教材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编写原则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无论是哪一类外语教材,在编写时都应做到科学严谨,反映语言本质及语言习得的规律。与此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主张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不强调学科体系架构的系统化,而应该关注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据此,高职行业英语教材除了遵循外语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外,还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原则。即在教材编写时要突破以往的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而是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学习内容。

第二,职业素质培养与语言学习并重的原则。单元的内容要围绕特定的职业主题展开,以某一特定岗位为暗线,既涵盖与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场景,又强调相应的语言技能训练,兼顾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发展同步进行。

第三,目的性原则。学习目标是教材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教材开发的核心。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技能的要求去选材,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工作中涉外交际所需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教材必须既方便老师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活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能掌握职场的专业知识。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设计实践

在进行《建筑工程英语》设计时,我们明确了基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编写思路,并以能力培养为基点进行全面布局。同时,在专业与语言之间找到契合点,那就是:语言的应用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相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工程建设项目工作过程的基本认知能力。

《建筑工程英语》以土建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来组织内容,通过对土建行业主要职业基本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该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并确定每一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任务。因此,本教材不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把专业知识重现一遍,而是让学生借助英语真正体验土建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以便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英语进行相关的交际活动。

教材内容以 “在印度孟买建五星级酒店”这一涉外工程项目资料作为素材,贯穿整个教材主线的是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助理Peter Wang。教材依据工程建设过程,分为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检查、设备工程、室內装饰工程、园林景观设计、工程的支付索赔、竣工交接10个单元。这10个单元组成土建行业主要职业最典型的工作过程。每一单元开始均由Peter Wang介绍工程的进展,包括Warm up、 Listen& Talk、Read & Write和 Review & Practice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2-3个工作任务。以第一单元为例。

本单元结合建筑工程中的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场景,概述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工程招投标”,这里面也包含了微工作流程。

首先在“Warm Up”这一模块中 Peter Wang自我介绍并且告知他们已知晓“印度孟买要建五星级酒店”的这一工程信息。其次,在“Listen & Talk”模块的“Listening Practice”中,看到了招标公告,在“Talking Practice”部分中Peter Wang 进一步咨询了有关招标的相关事宜,进而决定参加投标。最后在“Read & Write”模块中,Peter Wang所在的公司收到了招标邀请“Invitation to Tender”,并且决定承包这一工程项目,发出了投标函“A Letter of Tender”。

本单元还设计了写作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招标方发出的有关工程招标咨询事宜的邮件范本,第二个任务是根据所给信息,补充完善招标公告。

该部分主要是以函电、公告等应用文的写作形式让学生实践单元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同时复习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微工作过程,从而把英语和职业联系起来,把学习和工作联系起来。

3 结语

《建筑工程英语》的编写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能使学生了解将来的工作场景,特别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该教材的教学任务设计有视听、对话、精读、泛读、函电写作、翻译等,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另外,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和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总之,高职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听、说、写等应用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真正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Stem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1983.

[2]李琏,黄文星.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高职应用英语课程开发例析[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上一篇: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政策下一篇:谈电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