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影响

2024-09-20

退市制度影响(共8篇)

退市制度影响 篇1

深圳市第一路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退市**再起,新三板退市制度退市制度呼之欲出?

2、全方位金融改革从退市开始?新三板退市制度刻不容缓!

3、全方位金融改革从退市开始,新三板退市制度退市制度呼之欲出? 对政策高度敏感的资本市场,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掀起一股风浪。自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失约”今年的全国“两会”之后,包括主板、中小创板和新三板在内的多层资本市场,并没有因此而沉寂,退市和退市制度开始占据媒体的版面和关注的眼光。“*ST博元因涉及重大违规被强制退市”、“网传证监会已经列出退市“黑名单”30余家公司上榜“、“新三板将成退市公司‘收容所’”或真或假、真假难辨的新闻和传闻甚嚣尘上,尤其是在新三板分层制度即将于5月正式实施前夕,这是否预示着,新三板退市制度真的来了?

全方位金融改革从退市制度和新三板开始?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李克强在出席博鳌论坛2016年年会致开幕辞时指出,将推动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改革,而此前的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全国“两会”记者时表示,将坚定不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此同时,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也多次强调,将积极推进多层资本市场建设,加强金融市场改革。

在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双双失约全国‘两会”之后,关于退市再度引起A股和新三板的波澜。

日前,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和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等,*ST博元将被终止股票上市,强制退出A股市场,并从3月29日起,*ST博元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在风险警示板交易,随后将转至新三板挂牌转让。*ST博元也成为自2014年末证监会出台退市安排规定以来,首家因信披等违法违规被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

无独有偶。就在*ST博元被强制退市之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证监会已列出一份“退市黑名单”,对30余家“有问题”的公司启动调查和与地方政府的商讨,以推动将这些不合资格的公司退市,其中*ST新都被认为是继*ST博元之后又一家退市公司。“新任证监会主席可能会在退

深圳市第一路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市上更加着力,以清理市场,并引入健康、正常的投资方式。”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

在注册制搁置、战略新兴板被踢出“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多层资本市场建设和推进金融领域全方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三板分层制度实施在即,A股公司隐现退市潮,无疑将新三板推上风口浪尖。

然而截至目前,新三板退市制度尚无明确的官方时间表,遭A股淘汰的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到新三板,新三板基础层内数以千计的“僵尸股”和“垃圾股”又该何去何从?

新三板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A股主板、中小创板和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的基础部分,只有在多层资本市场之间打通上升下行通道,形成进退有序的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实现多层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认为,分层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三板真正退市时期的到来。那么,随着分层制度在5月份正式落地,新三板的退市制度又该怎么推进?

落实退市制度宜早不宜迟

本月初,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撰文指出,一个理想市场的“进”“出”机制必须匹配:提高准入门槛的方法有助于挡住部分坏公司,但也容易错杀一些好公司,因此,清除烂公司更加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强化退市机制,防止“僵尸公司”或“壳公司”长期滞留市场、浪费资源、拖累市场信誉。

新三板市场被寄望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但与正宗的纳斯达克相比,新三板要走的路还很长远,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引进,退市制度就是其一重要的一项。

根据2013年2月8日实施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新三板对终止挂牌有明确规定,对挂牌公司出现六种情形的将被终止挂牌。但就目前来看,新三板的退市制度并不明确,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挂牌公司只上不退,必然会产生业绩连年不达标、恶意圈钱、恶性借壳、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

深圳市第一路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参照国外成熟证券交易市场,一般上市公司年退市率约为2%-10%,而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则有8%的公司退市,或自愿退市进行私有化,或因常年亏损或违法违规而强制退市,但大多是因为破产清算或者是流动性不足被强制退市。

此外,新三板退市制度还应汲取A股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新三板市场的自身特点,未雨绸缪,统筹规划,探索实行注册制和分层制度下的多元化退市机制,率先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零容忍”。

按照当前的速度,新三板挂牌突破万家甚至两万家也只是时间问题,而随着分层制度加快推进,更多基础层的挂牌企业仍将面临着融资难、流动性不足、交投不活跃等难题,并滋生更多更复杂的症状,危及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功能,让优质的企业躺着中枪,让不务正业者得以浑水摸鱼。

因此,推出新三板退市制度宜早不宜迟,而且必须是主动退市与被动退市双管齐下,同时,对退市机制设立多元化的退市指标,如财务指标、业绩考核、交易情况、公司治理等方面,套上退市的紧箍咒。随着挂牌企业数量剧增,退市制度越晚实施,实行的压力就会越大,牵涉的面就会越广,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将更大!

结语

新三板被誉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但新三板要想真正达到纳斯达克的高度,必然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洗礼,告别粗放野蛮型生长,在清理和净化的阵痛中,实现自我完善,而新三板退市制度,也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况,着眼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力争做到理性和建设性,确保新三板市场在正确的轨道中成长腾飞。

退市制度影响 篇2

一、旧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

自2001年PT水仙退市以来, 我国的退市机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然而, 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退市难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数量, 最低的年份仅为2家, 最高也不过12家, 截至2012年底, 退市总数也仅为80家, 年平均退市率不到1%, 这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8%-15%的平均退市率 (冯芸和刘艳琴, 2009) 相比要低得多。相反, 我国每年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在少数。我国自1998年实现ST制度以来, 至此已有500多家公司股票先后受到特别处理, 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0%左右, 平均每年被ST的公司数量可达30家以上。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平均退市率较低并非是由于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较好, 而是因为大多数处于濒临退市状态的ST公司都能采取各种手段最终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

另外, 从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来看, 可以将上市公司退市的类型分为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如果以强制退市来代表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话, 年平均退市率会更低 (图1) 。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上市公司退市主要由于吸收合并而主动退市, 强制退市的公司几乎为0。可见旧退市制度的实施效率并不尽如人意。

二、退市制度失灵内在原因———高退市成本

上市公司的退市成本指的是上市公司丧失上市资格所作出的价值牺牲, 这种价值牺牲涉及到投资者、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当公司作出退市决策时, 决策者就不得不考虑上市公司退市所引发的成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果退市所导致的退市成本大于退市带来的收益, 退市决策就很难真正得以执行。这也正是我国退市制度失灵的内在原因。

(一) 退市的机会成本高

上市公司是一种资源, 退市意味着失去资源, 即失去本来可能获得的收益, 这就是退市的机会成本。退市的机会成本可以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三方面加以考察。

我国公司上市要经历严格的IPO审核, 上市门槛较高。因此上市资格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公司上市后就不希望被强制退市, 退市不仅意味着公司为上市而付出的成本付之东流, 也会使企业丧失公开发行股票和配股的资格, 而后者的损失与前者相比要大得多。

对于控股股东而言, 上市公司一旦退市, 其损失也是巨大的。公司退市后, 控股股东丧失了以上市公司作为载体进行投融资的机会。特别是上市公司退市后, 控股股东仍要为退市公司的正常运作而付出代价时, 退市对控股股东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中小股东作为证券市场上信息比较贫乏的一方, 一旦上市公司退市, 中小股东往往处于最不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中小股东并不能完全掌握退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不能及时作出最有利的决策。另外, 上市公司股票退市后, 往往一部分公司股票长时间处于非上市交易状态, 如ST九州退市一年半后才进入三板市场, 这对于中小股东而言, 丧失了获取上市公司股票的分红和资本利得收益, 即使股票可以变现, 其原有资金也将大量缩水。

(二) 退市的社会成本高

退市的社会成本是指由于退市引发的最终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如果上市公司退市, 退市公司的职工安置问题、社会维稳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 强制退市公司往往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高资产负债率, 一旦公司退市, 那么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其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公司不退市, 至少还存在“壳资源”的价值。吕长江和赵宇恒 (2006) 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进入ST行列后, 政府会给予补贴, 且补贴收入与ST公司是否扭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 再上市成本高

上市公司退市后一般会谋求重新上市, 尽管现有退市制度下重新上市的标准要小于IPO标准, 但是对于退市公司而言要承担的成本依旧很高。由于退市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退市公司比普通公司存在更大的融资压力。另外, 现行制度下重新上市有多条财务指标, 这可能会导致退市公司注重短期财务指标而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而这其实也是公司为追逐上市资格而损失的一种未来收益。因此,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未来发生的高上市成本, 也会尽可能地采取资产重组等手段避免退市。

从上述原因可知, 高昂的退市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退市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尽管退市制度一再修订, 如果不解决退市成本居高这个问题, 退市制度的实际执行力度及实施效果会受到影响。因而, 降低上市公司的退市成本, 是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退市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新的退市制度对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法规层面上看, 新的退市制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 新旧制度交替期间退市制度存在空隙

新制度规定, 对于2012年1月1日前被暂停上市的公司, 交易所在2012年12月31日前对其股票作出恢复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决定。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新增加的退市指标并不溯及到之前已被风险警示和暂停上市的公司。另一方面对于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三项新增指标的计算不溯及以前年度数据, 即以2012年的年报数据为最近一年的数据。这意味着某些垃圾股最早也只能在2015年退市。尽管新旧制度交替时期的规定其初衷是为了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这实质是对投资者保护的一种错误理解, 尽管在短期内这些公司不至于退市, 投资者的利益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障, 但实际上是给某些已触及“底线”的垃圾股公司一定的操作空间。这些公司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通过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

(二) 重新上市的标准与IPO标准相比过低

新制度规定的重新上市的标准没有涉及营业收入、是否存在未分配亏损等指标, 也未考虑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因素, 这相比IPO标准而言, 重新上市的条件较低。既然公司已经退市了, 就不应该给予特殊对待, 这种特殊对待可能会导致某些经营绩效不好的公司重新上市之后又面临退市风险, 是对上市资格这种稀缺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三) 新增退市标准可操作空间较大, 缺乏现实意义

新退市制度规定, 对于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 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 其股票应终止上市。这一标准的实际操作空间较大, 以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的收盘价为例, 如果上市公司股票的收盘价已连续多日逼近退市标准, 上市公司大股东很容易采取一定的手段操纵收盘价以规避该规定。

(四) 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严格

新退市制度退出后, 沪深两市暂停上市的公司纷纷进行了资产重组, 其中不乏S*ST恒力等早已在2006、2007年暂停上市的公司。尽管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条件有所提高, 但实际审核时要求有所降低。根据新制度规定, 2012年12月31日前交易所对2012年前暂停上市的股票作出恢复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决定。但交易所在最终作出决定时, *ST桐城等9家暂停上市的公司最终获得有条件地恢复上市的资格, 这些公司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恢复上市。类似于这样的决定, 其实质是降低了新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让绩差公司再次有机可寻。

四、完善退市制度, 降低退市成本

(一) 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新退市制度中若干退市标准可操纵性强, 可能会导致退市标准形同虚设, 如对于“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面值”这样可操纵性较强的退市标准应进一步严格。另外, 对于ST公司的摘帽标准也应与恢复上市的标准保持一致, 其中的净利润指标可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孰低作为标准。因此, 我们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采用多重标准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

(二) 建立多层次的退市体系, 推动场外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后主要是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 退出渠道比较单一, 因此我国可以参照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 如美国OTCBB市场、粉单市场等全国性的OTC市场,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场外市场, 上市公司退市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退市体系, 从而缓解退市公司的退市压力, 降低退市公司的退市成本。

(三) 完善保护投资者的配套机制

要完善保护投资者的配套机制特别是责任追究机制和赔偿机制。如果上市公司退市是由于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那投资者的损失应由控股股东、保荐机构等共同承担, 同时相应的赔偿机制也应发挥作用, 包括赔偿的比例、赔偿的金额等。另外也应加强集体诉讼、打击黑幕交易等配套的法律制度, 让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真正有法可依, 从根本上降低投资者的退市成本。

(四) 转变政府的监管理念

政府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 其作用在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另外, 政府还承担着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责, 因此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时, 政府往往出钱出力救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于危难之中。但实质上, 政府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死鸟”公司数量的滋长, 而正是这些绩差的“不死鸟”公司侵害了投资者以及债券人的利益。因此, 政府应该转变监管理念, 逐步让退市制度真正为实现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而服务, 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降低退市带来的社会相关成本。

(五) 加强退市执行力度

在完善的退市制度的基础上,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特别是对于恢复上市条件的审核, 杜绝绩差公司通过虚假财务重组等方式进入市场。另外, 由于我国ST公司数量庞大, 且ST股投机之风甚为严重, 因此也应加强对ST公司的监管, 严格规范其摘帽行为, 避免大量的ST公司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长期混迹于ST板块。

参考文献

[1]吕长江, 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 2006 (4) .

[2]胡可果, 姚海鑫.非市场化并购重组、退市机制与资本市场效率—基于上市公司“不死鸟”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4) .

[3]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R].上海证券交易所, 2012 (6) .

[4]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R].深圳证券交易所, 2012 (6) .

[5]谢茂拾.上市公司退市的成本机制问题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

[6]周玮.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李大霄:退市不是退市制度的目的 篇3

创业板本来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年以来,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问题不断,特别是2011年以来,诸多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与上市之前的高增长形成天壤之别,亦与管理层推出创业板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在创业板退市制度发布以前,管理层曾多次就创业板退市制度展开讨论,并要求券商强化创业板投资者教育,经过一些列前期准备工作,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于创业板退市制度,业内众说纷纭,独立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指出,该制度存在重大不足,对于*ST大地(002200)之类的造假公司无计可施。不过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退市,让大量的创业板公司退市并不是管理层的最终愿望,管理层意在通过该制度引导创业板公司实现业绩的增长,进而促进创业板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创业板退市制度力度空前

李大霄指出,在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之前,沪深主板其实不乏上市公司退市的案例,如三板中云集着大量的退市公司;有些公司即便没有退市,但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ST),随时有退市的可能性。因此,说A股此前没有退市制度是不准确的,只不过这种退市制度并不成熟,对绩差公司的打击力度较小。如退市风险警示就是很典型的缓冲机制,理论而言,上市公司达到退市标准后应立即退市,但退市风险警示则给予了上市公司一到两年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可通过各种方法做表面文章避免退市,其基本面其实并未大幅度改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则不然,创业板公司一旦触发退市条款,则管理层将立即责成其退市,没有缓冲期。

再如,部分面临退市的公司不致力于企业经营,反而将大量精力和资金投入资产重组,而资产重组也往往成为这些公司扭转困局的砝码,或获注资产、或被收购等不一而足,其结果是本该退市的公司仍然在资本市场作困兽之斗。创业板退市制度则不然,明确规定了创业板公司重组将受到诸多限制,单纯为避免上市而抛出的重组方案是得不到监管层认可的。

李大霄还指出,以往有些公司退市之后,往往会成为香饽饽,因为壳资源珍贵,其他的公司会“借壳上市”。创业板退市制度则加大了借壳上市的难度,从制度上封住了市场疯抢壳资源的畸形现象。

李大霄总结道,创业板退市制度不是主板退市制度的翻版,具有强度更大、影响更远的意义。

退市是手段 治市才是目的

李大霄对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误解,即认为管理层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量绩差公司退市。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该制度的推行确实会让一部分公司退市,但管理层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此,管理层旨在通过退市促进创业板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即退市是手段,治市才是目的。

李大霄形象的指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既是为了“抓坏人、保好人”,更是为了“将坏人变成好人”,部分创业板公司上市前过度粉饰,造成业绩透支,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且迟迟得不到改善,高管也频频减持套现,这种公司应该退市。但另外一些公司经营理念并没有问题,主营业务也较为健康,只不过受行业突发性事件影响而造成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这类公司仍有存在的价值,而不应该退市。还有一些公司确实出现过业绩下滑的现象,但公司正在努力改善,这类公司也不应该退市,相反,管理层应适当帮助这些公司走出困境。

退市制度新常态 篇4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退市意见》发布后,证监会将指导沪深交易所进一步严格落实退市工作责任,严格落实退市制度的规范要求,近期沪深交易所将发布修改后的上市规则及退市改革配套细则,从操作层面对上市公司退市有关问题予以明确。《退市意见》将于11月16日起施行。

证监会此次公布的《退市意见》体现着“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原则,包含了包括主动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等核心内容,对退市工作中较为突出、市场较为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出了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完备退市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首先,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

《退市意见》列举了因为收购、回购、吸收合并以及其他市场活动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引发的7种主动退市情形。在实施程序、配套措施等方面设立了有别于强制被动退市的制度安排。此举利于建设更加市场化和多元化的退市标准。

同时,此次退市意见和207月4日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内部决策程序上加入了“并须经出席会议的中小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主动退市过程中容易伤害到中小投资者权益,因此此举符合监管层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制度建设时不断强调的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其次,在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新规要求涉嫌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市场反映强烈的两类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

注册制的推行本质上是推行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而退市环节是其中重要一环,其建设过程中需遵循监管者由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角色转换。而监管的核心是上市公司的依法信息披露,即在市场化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法制化建设。

因此,此次《退市意见》将违法行为反应强烈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要求明确,可以确保在注册制放开后,约束上市公司的欺诈行为,从而维持股市的健康发行并保护投资者利益。当然,《退市意见》也将欺诈发行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做了差异化安排。

再次,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篇5

摘 要:上市公司退市是证券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证券市场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自我国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出台的一些上市公司退市的法律文件,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可与国外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退市制度还很不完善,诸如在自愿退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退市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市公司的退市进程,也妨碍了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深化与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钳制作用,难以使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为此,我们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初步的探析,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证券市场;主板

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内涵及对证券市场的重大意义

(一)退市制度的内涵

作为一个成熟且完善的证券股票投资市场,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上市制度,还应该包括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退市制度,就是指经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的程序将已经不在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股票退出主要交易市场之外,摘牌或着是终止上市,这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基本意义。退市的公司进入二级市场、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或者是完全退出证券股票交易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分为强制被动退市和自愿主动退市,强制被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已不在具备上市的条件,因而被有关主管机关强制责令退出证券市场的情况;自愿主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依据其公司的决策部门所作出的决策、决定,从证券市场自动退出的行为。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是世界各国证券股票市场的普遍做法。退市制度的完善及能否有效地实施,关系到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欧美国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几百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和经验表明,退市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实现证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理性成熟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完善并且成熟的证券市场,必然有一个遵循市场规律、能使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同样,借鉴国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及其完善,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也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利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打击和防止上市公司高层主管掏空公司、操纵股价的行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优化公司的外围治理环境,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让经理层的行为合法化,推动公司内部治理的结构与健全。

其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主体结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投资者根据市场信息理性选择投资对象,使我国证券市场融资的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使资本可以集结在优秀的企业和产业中。如果我国没有良好的退市制度,会造成绩效差的上市公司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通过股民的过度投资行为扩大对市场资金的占有,必然会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再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利于规范我国证券市场运行、削弱证券市场风险、增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近几年来,我国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其中公司亏损的数量也在相应增加,与此同时,交易风险也在逐步增长。如果没有退市制度,任其亏损的公司继续在市场上运行,必然会损害投资者和股民的利益。

最后,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参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自身经营的约束与管理,注重考虑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的维护市场的安全运行。

二、我国现行退市制度框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概况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立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4年7月,我国实施了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公司法》。该法分别规定了上市公司终止上市和暂停上市的条件及有关情形。其中对于上市公司如果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会计报告或对财务状况做不如实地记载,经查实后果严重者由证监会给予退市的处罚,在1999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又对此制度进行了完善,从证券交易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确认。虽然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但在其真正施行中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在国外一些完善的证券市场上,如果上市公司出现丧失持续经营能力、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情况时,其上市证券交易所有权决定该公司退市,相对于国外证券市场建立的历史和经验,我国证券市场具有特殊性,且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我国的退市机制很不完善,而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在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上收效微乎其微。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正式启动的标志是2001年4月23日PT水仙宣布退市,自此,关于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问题便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聚焦的问题之一。根据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统计显示出,截止2010年8月,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共计1894家,其中共有70家上市公司退市,大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8%。因此,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来看,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很少,并且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也很低。

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分布的行业和地域上来看,退市公司呈聚集态势且分布广泛。70家的退市公司中,行业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于竞争较为充分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服务业、制造业和综合类等;就其地域上来看,所属地域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多达20多个,地域分布广泛。但是细细推敲,退市公司的地域分布也不均衡,上海和广东两地的退市公司占总退市数的比例最高,总计有24家,约占退市总数的33%。

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类型上来看,依据其退市原因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自愿退市,另一种是强制被动退市;第一种是因为公司分立或者合并,第二种是因为公司的长期经营亏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70家退市的公司中,有24家公司是因为分立或者合并退市,有46家公司是因为亏损而被迫退市。由此看来,我国的强制被动退市占大多数,而主动自愿退市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主动退市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二)我国退市制度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一模糊的退市标准,可操作性欠缺

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一般表述为股票持续挂牌的责任和条件,可以分为数量标准和非数量标准两个尺度。在数量标准方面,我国证券市场现行退市制度中的量化退市规则主要就是“最近三年连续亏损”这一硬性指标,其余都规定模糊,例如对于净资产、股权分布、股票市值等的具体细节没有详细规定,而成熟完善 2 的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在总资产、股票市值、净资产、利润、营业收入等方面,着重于上市公司是否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在我国未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把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作为唯一的判断指标,而国外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有足够的能力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因此,我国应学习国外重视指标的判断退市标准。

对于非数量标准和退市程序方面的规定也较为单一,缺乏可操作性,非数量标准主要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要求,其余并没有规定。我国退市制度中别的非数量标准基本为引入,目前这种状况的结果将导致一些本应退市的公司却继续滞留在主板市场上,从而使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同时这种简单粗糙的规定,使决定上市公司退市的主管有较大的自由权,造成人为操纵的色彩浓重,容易导致有违公正、公平、公开的退市决策;也使上市公司很难对照标准进行自我监控,防止发生违法的退市行为。

2、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退市并不等同于破产,上市公司终止上市后,如果没有解散或者破产,仍然属于股份制有限公司,但是我国的退市制度缺乏对上市公司退市后股东权益的有效保护机制,具体体现在退市公司的出路问题、投资者股份的转让途径问题及损害赔偿问题等等,都缺乏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解决方案。如果实行快速退市,投资者资本增值的交易权受到限制,退市公司的股票和衍生金融产品价格将大幅下跌,这样一来,便会给投资者的利益带来较大损失。还有,在现实中,有些公司由于高层主管的个人问题,利益掏空等导致公司业绩下降致使退市,而这些高层主管行为结果却全部由投资者承担下来,如何加强上市公司高层主管严重失职导致公司退市而给投资者利益带来的损失如何进行补偿并没有做出专门规定,对高层主管人员的责任追究,保护投资者合法的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公司退市自主权较差

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自主权不强,退市类型只有强制退市一种。成熟的证券市场把退市分为两种类型:主动自愿退市和强制被动退市,既有上市公司在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后主动自愿退市,也有上市公司不符合上市规定标准时由证券交易所强制被动退市。鉴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市类型大多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类型较为单一,只有强制被动退市一种,大部 3

分退市都与公司亏损有关。还有我国退市标准中关于主动自愿退市规定的不足与滞后性,现有退市标准涉及到上市公司主动自愿退市的规定,仅有吸收合并、要约收购公司解散和股东大会几种情况,这些规定相比较实际情况而言还很不完善,例如一些因自身经济能力存在问题的想退市的上市公司由于自身符合上市标准而不能退市,从而影响了公司退市的自主权,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2004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因吸收合并退市的公司,直到2008年我国退市标准才增加了关于上市公司因吸收合并退市的规定,但在现有的退市标准中却没有将公司分立明确列为退市的情形。

4、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已形成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具体操作由行政主导,难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现有退市制度过于模糊和单一,尤其是量化退市制度不合乎常理且过少,导致行政干预在上市公司退市的具体操作中尤为突出,使得市场机制的约束功效很难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致使退市制度的施行效果大为降低,制度功效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市场退出机制失灵,退市制度名存实亡,无法使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其中有出现地方政府帮助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防止其退市,也给反对公司退市各利益相关者在阻挠公司退市过程中有很大的运作空间,从而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上市公司该退不退的局面,扰乱了证券市场的运作,绩效好的公司和绩效差的公司混在一起,无法使投资者分清孰优孰劣,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引发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

三、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股民的投资心态与理念

当今中国的股民投资心态不对,中国的股票市场中投机和炒作的事态非常严重,加之政策方面的不断影响,股民更愿意选择一些见效快、有行情的股票来进行投资,而价值投资等常见的投资方法在国内市场上基本没有效果,股民们一哄而上,在如此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上市公司怎么会甘心退市。还有股民的投资理念不正确,在国外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退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退市后完全可以继续经营,也并不等同于破产,大家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在中国,上市公司退市却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即便是早已资不抵债、亏 4

损严重的上市公司,仍以诸多理由如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请求时间宽限,有此可见上市公司退市等同于破产的概念已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了。

(二)证券市场的定位

在我国我们把证券市场当做解决国企困难的途径,这就使国有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国有上市公司退市具有很强的外部关联性,退市后会对周围产生很大的辐射作用,也就是说缺乏社会保障的职工一旦失业,便会成为困扰政府的头等难题;债权人不能独立行使债权。面对这些难题,退市就不只是公司本身的事情了,而是有国有银行、政府、无社会保障的职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就导致上市公司退市阻碍重重。

(三)地方政府不当的行政干涉

首先,我国的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国股票的上市量是由政府计划部门来决定的,发行上市是有计划指标控制的,企业上市要向政府部门申请指标,而地方政府却在证券市场上迷失方向,更愿意选择当地的国有企业,对其加工改造、包装整形后从新推荐上市,这就导致以次充好的企业在政府的推举下继续留在证券市场,而很多优秀的企业因为政府的行政干预不能上市,使得企业治理结构极不完善、政企不分。

其次,地方政府往往把当地上市公司看作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上市公司也能较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对待上市公司退市问题上持谨慎态度,这不仅关系到当地政府的利益,而且上市公司强大的融资功能对方经济的发展也有益处,例如衡量地方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利用其来建设市政工程项目、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等。一些上市公司明明已经符合退市的条件,地方政府却不让他们退市,用自身强大的行政职权,采用重组的政策避免其退市,再次重组改造,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公司继续留在证券市场上。

(四)上市资源的稀缺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只有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符合上市条件且力争上市的公司太多,无法实行注册制,而核准制的施行,使得公司不能在股票市场自由融资,这种体制,必然导致退市机制的弱化和滞后。上市公司一旦退出主板市场,许多发行在外的股票变成了公司的累赘,同时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四、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自愿主动的退市制度

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退市以强制被动退市占绝大多数,往往是不符规定被有关部门勒令退市的,而公司本身不能依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市,这就要求我国相关法律部门鼓励自愿退市,要普及退市并不等同与破产的概念,积极引入并落实上市公司自愿主动退市制度,同时,退市后要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退市准则的细化与健全

首先,对主板市场退市制度中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标准体系进行全方位总结,如对外担保的期限和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水平的体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时、如实、准确、全面,合规的情况等。其次,在数量标准和非数量标准方面予以细化,在数量标准方面,在退市标准中引入关于公司股票市值、持股市值、总资产、公众持股人数等;在非数量标准方面,引入公司高管违规依法责令退市,改变筹集资金用途等。进而改善退市法规的精确度和可操作性。

(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大股东是其利益的主体,但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在公司退市后,往往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最为严重。政券市场监管的核心任务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要明确上市公司退市责任人的相关法律责任,建立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要对其违法人员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使投资者不会丧失信心,让市场源源不断的有资本注入。

(四)建立起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应该逐步建立起与主板市场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结构的证券市场体系。包括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等。当主板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时,可以转入二板市场;二板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时,可以转入场外交易市场。反之亦然,场外交易上市公司业绩好时可以升为二板市场,二板上市公司绩效好的继续升为主板市场。这样多层次的、配套的市场结构体系,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能者上,弱者下,使市场呈现一个良性循环。

(五)其他配套制度的完善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其他相应配套制度的完善,应该与其他的配套措施配合进行,多管齐下。退市只是证券市场其中一个小环节,可是退市制度的施行却影响到周围诸多方面,如公司失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方面,保险、医保制度,这就要求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注重如何对这些失业下岗人员进行社会保障,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使公司可以放心主动退市,以不至于给社会带来压力。

五、结语

退市制度影响 篇6

下架﹑退市制度

⑴、未取得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或伪造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

经营活动的;

⑵、禁止经营的食品;

⑶、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生产加工食品;

⑷、未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而生产经营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

品,或者食品产品说明书内容虚假。

⑸、食品经营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调离前解除的直接入

口的食品。

1.于每周一检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以及其

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2.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

3.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食品不及时处

理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罚与行政处分。

退市制度影响 篇7

制度的出台与实施, 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有效实践, 也是监管理念的转型体现。博元投资退市案背后, 是市场效率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相互权衡的一个典型, 也是证券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价值冲突的一个缩影。提高融资效率, 促进资本形成, 当属市场监管的价值目标;保护投资权益, 维护市场稳定, 无疑是监管的应有之义;完善配套制度, 保证监管灵活, 则是市场调控的必然手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新兴加转轨市场的特征, 要求我国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调节作用, 提高效率、促进竞争和资本形成, 但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多数, 具有特殊“市场体质”, 也要求我国退市制度不能以放弃投资者利益作为发展市场筹码, 因此, 突出投资者保护理念, 也是改革需要兼顾的价值目标。

一、改革缘起:“难进难出”阻碍市场发展

问题倒逼改革。我国恢复资本市场20多年来, 不管是市值规模还是成交金额, 均呈现了领先世界的“中国速度”, 但是, 新兴加转轨的特殊时期和市场转型阶段特征, 以及行政与司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同样在市场中反映出来, 也给市场打下了深刻的行政烙印。

长期以来,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大门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退市机制的不完善与市场准入端的严格把控, 导致了诸多乱象, 长期受市场诟病。

(一) “只进不出”成市场常态

截至目前, A股上市公司增至目前的2683家, 与之相反的是, 退市公司数量寥寥无几, 而且, 公司退市大部分都与财务指标有关系, 爆炒“ST”也成了中国股市的独有现象。通过比较, 中国股市退市率低的特点将更直观。综合世界主要市场来看, 股市退市率总体来说在2%-10%之间, 其中新兴市场较低, 比如, 香港、台湾在2%左右;成熟市场较高, 如英美在10%左右, 总的来看, 新兴市场退市的公司数量小于同期IPO数量, 美国的退市数量基本与IPO数量相当, 英国10几年来, 其主板退市数量一直高于IPO数量, 所以主板上市公司总数一直在减少。在我国, 这一数字可能不足1%。

(二) 新政助市场“新陈代谢”

如果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作为证券市场化改革的首要标志, 那么退市制度等则是必不可少的配套配套机制, 与信息披露、赔偿机制等共同形成有机整体。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纳入退市依据后, 博元投资成为新规生效之后法律之箭下的第一个靶子。2014年10月17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 将市场反响强烈并已形成共识的欺诈发行和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恶性违规事件, 纳入强制退市情形, 明确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要求。

二、价值平衡:市场效率与投资者保护

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是国际证监组织及各种监管机构对监管目标的共识。在证监会国际组织推出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 就将保护投资者利益, 维护公平、效率、有序的市场秩序作为首要任务。正所谓,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退市制度才是好制度”, 多重化监管目标下, 监管职能需应对“角色冲突”, 需要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体质”。

(一) 严厉打击保障市场秩序

在市场经济中, 证券市场是十分活跃的因子。同时, 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建立完善法律监督制度, 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推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之一, 在证券市场中, 法维护秩序的体现主要在于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交易以及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在现实社会中, 除了上市公司在自身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市场风险以外, 上市公司股票在发行及交易过程中出现财务造假和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在证券市场机制中既是一种实施程序, 又是一种惩戒方式。

(二) 保护投资者权益为题中之义

在退市制度强力推进的过程中, 虽然从长期来看这些目标是协调一致的, 其核心都是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在短期改革中, 目标之间常常存在取舍的抉择。兼顾过多目标可能使改革步伐难以快速前行, 有声音表示, 监管部门要想投资者成长, 要摒弃“父爱式监管”, 以市场化的浪潮洗礼投资者, 打造适者生存的投资理念与环境。对此的有力反驳是, 市场改革并不能以牺牲中小投资者试错成本作为代价, 因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 制度改革需考虑“市场体质”

目前, 我国正在推行证券市场化改革, 监管理念、方式、制度设计正在不断转变, 特别是推行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 牵一发而动全身, 需要系统制度的配合[]。因此, 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从监管成本、中介力量介入、投资者赔偿、保护等多角度考量, 根据特殊的“市场体质”, 系统性、渐进性推进改革, 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效率提升投资者权益的充分保护, 建立健康、稳定的市场。

三、现实路径:稳健市场需系统化制度设计

证券退市制度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已经进入深水区, 在当今高度关联化的市场中, 单兵突进、逐个击破式的改革, 容易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预料不及的后果, 因此需要系统化的稳健制度设计, 推动渐进式改革, 其中强化投资者保护理念、完善赔偿惩戒制度、推进市场角色重新定位、推进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缺一不可。

(一) 完善惩戒赔偿制度

在证券违法案件中, 多种责任共同存在, 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还有行政责任, 三者相互关联有机统一, 但是各有其侧重。其中, 民事责任主要存在于横向法律关系中, 作为平等主体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行政责任针对纵向法律关系中, 作为不平等主体的监管者和市场主体之间;而刑事责任, 则是国家对犯罪行为最为严厉的制裁, 其制裁与教育功能, 虽然不同于补偿功能, 但对于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 阻碍失信违法犯罪行为, 最终惠及社会公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 要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惩罚、补偿与教育功能, 可以考虑, 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加倍赔偿规定引入证券市场, 进一步提高惩罚性赔偿的额度。

(二) 推进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退市制度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同时各种衍生投资品种也在不断创新, 市场风险不断提高, 对投资者个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更高的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 在制度框架中, 监管者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把适当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当的方式和程序提供给适当的人, 是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 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在现在的市场模式下, 部分中介机构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成了粉饰不法行为的帮手。作者建议, 改变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证券交易所选择并雇佣中介机构, 上市公司预先向交易所支付相关中介费用, 由交易所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人原则, 为上市公司指定中介机构, 保障独立性, 进一步发挥作用。

注释

1[1]主要数据资源整理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

2[2]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实证研究——兼论《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完善《证券法苑》第十一卷, 第176—247页码, 邱永红

3[3]参见翟浩:“上市公司退市:理论分析和制度构建”,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012年5月。

4[4]参加王啸:“试析注册制改革:基于问题导向的思辨与探索”, 载《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12月号。

退市制度渐行渐近 篇8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在国际上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最大的麻烦就是“只进不出”。这个偌大的如同“貔貅”一样的市场,渐渐成为贪婪的怪物。上市公司的质量堪忧,高管离职套现蔚然成风,“壳”资源炒上了天,冒险操作ST,股市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投资者也对这样的市场失望透顶。

不过,随着长油成为我国股市第一家退市的央企,人们似乎看到了逐渐打开的退市改革大门那一头的曙光。7月4日,证监会制定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退市新规的面纱终于揭开。

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

新规将主动退市首次写入法律文件里,昭示了监管层面的新思路。新规中逐项列举了包括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本所的交易,并决定不再在交易所交易;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本所的交易,并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转让;上市公司向所有股东发出回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上市公司股东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除上市公司股东外的其他收购人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上市公司因新设合并或者吸收合并,不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并被注销;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公司解散等7种主动退市情形,并且针对主动退市的特殊性,在其实施程序、后续安排等方面也给出了有别于强制退市的专门安排。

对这种主动退市行为似乎我们并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其实这种行为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并不罕见。

因为主动退市对企业来讲,如果它的市场估值明显低于公司价值,那么与其被市场打压,不如通过更好的方式来获取外部融资,也能让公司估值有所回升。而且公司退市意味着私有化程度加大,管理也可以很特立独行。今年,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就给出了华为不上市的理由,“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就会多元化,就会摧毁华为20多年来还没有完全理顺的管理。”顺丰的掌门人王卫同样认为,“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退市还能避免公司的业务被公众审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披露那些竞争对手可以利用的敏感信息。

在自主退市的过程中,中小股东有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在美国是采取禁令救济和评估权救济。所谓禁令救济,是指股东需证明其利益受损且不会很容易得到补救,并且损害赔偿是不足够的补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就会颁布禁止令阻止私有化交易继续进行;所谓评估权救济,是指小股东有权要求法院对其持有股份的公允价值作出评估。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

所以,很多人认为,因为中国股市的特殊情况,主动退市模式被企业所接收,可能还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但是这至少是一个灯塔,为我国资本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相比意义大于作用的主动退市,新规里的强制退市格外引人注目。

我国的股票市场总像是一个慈母,喜欢将板子高高举起再轻轻放下,所以导致目前没有一家公司是由于“重大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的。但是现实是,仅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就发生53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项违规案例,违规主要集中于重大合同、诉讼、对外担保等事项披露不及时;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等,而这其中的25起被公开处罚、8起公开谴责、15起公开批评和5起内部通报批评。这种“慈爱”是投资者无法认同的,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谁能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呢?

新规针对出现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的上市公司,首先证监会会做出行政处罚,或者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之后,交易所在一年内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但同时也对欺诈发行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作了差异化安排: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暂停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限内全面纠正了违法行为、及时撤换有关责任人员、对民事赔偿责任承担作出了妥善安排的,其股票可以恢复上市交易,但对于欺诈发行暂停上市公司,除非发现其行为不构成欺诈发行,否则其股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终止上市交易。

新规的常规性退市指标也严格且多元化。除了保留“连续三年亏损”这一退市指标,还做出了市场交易类指标,包括股本总额、股权分布、成交量、股票市值等。这样加上主动退市和重大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基本上一个完整而成熟的退市体系已现雏形。

民事诉讼现退市新规

股市以上市公司为焦点的时代过去了,新规就听到了投资者的声音,如何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是整个市场的新课题。此次新规强调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退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特别作出了三大规定,包括:强化上市公司退市前的信息披露义务;完善主动退市公司异议股东保护机制;明确重大违法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

要落实退市中的民事赔偿责任,更重要的是相应的诉讼制度,而目前人民法院一般采取单独或者共同诉讼的形式予以受理证券诉讼。无论是单独诉讼还是共同诉讼都依照“明示同意、默示反对”的原则,要求每位成员直接参诉,这样将浪费执法资源,也对投资者极其不方便。于是,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开始研究包括研究建立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有限集体诉讼制度。所谓“有限集体诉讼制度”就是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投资者提起诉讼并获得法院裁决的,对所有登记的中小投资者同时发生效力,这个制度便于投资者维权,应该重点突破。截至目前,证券诉讼审判中集体诉讼还是空白,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投资者权益依然任重而道远。

nlc202309020604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对此表示,上市公司的维权与索赔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干预在起作用,对于实施民事赔偿方面,证监会很难从司法的角度做出完全的赔偿制度与安排。

不过长远来看,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对于弄虚作假、欺诈发行等行为的企业也会起到警示作用,毕竟在国外,有违法企业被此类弄得倾家荡产的前例。

新规实施困难多

尽管自此的出台的新规可谓众望所归,但是前路险阻重重,何时能真正实施还未可知。

实际上,我国股市的退市制度早在1993年就已经出现了,监管部门在两年前又开始强行推进退市制度,但是都在各方的期待中无疾而终。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边是性质十分恶劣的业绩造假,一边是只能按部就班的漫长退市程序,如此退市制度的安排令很多应该退市的公司难以被及时清出。而且,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把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考核业绩的内容,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财务报表一塌糊涂,但是总能被政府的补贴拉回到悬崖上面来。公司退市对股东影响则更大,因为这样就意味着手中的股票变为一堆废纸,所以明明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退市制度却是让投资者最为厌恶的双刃剑。

所以退市制度的推行一定要从交易各方的观念上开始。就像职业投资者皮海洲说的,“退市制度并不是要将绩差公司都扫地出门,而是让该退市的公司退市。”没有上市公司股票退出的市场是不正常的市场,不正常的市场是无法为交易带来健康的收益的。监管层要想办法将责任划分清楚,该投资者承担的投资者承担,该由上市公司承担的上市公司来承担。而投资者要学会做出取舍,做出正确的判断。

投资者要做好准备

那么何谓取舍?何谓正确的判断呢?

要学会审慎投资,价值投资。没有退市制度的市场,终年上演着投机炒作的戏码,即便是针对ST股,也没有什么风险意识,可是当你跟风炒作这些濒临退市的股票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投资的到底是什么,一旦潮退之时来临,什么能真正支持你的投资价值呢?退市制度要求投资者们学习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信息披露,谨慎对待我们的交易,主动及时远离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就不要投资。”

要学会面对退市,处理垃圾股票。退市制度一旦推行起来,中国股市就告别“死了都不卖”的交易模式了,那些手握垃圾股股票的投资者们要即使关注公司和市场动态,该止血的时候一定不能犹豫不决。目前终止上市的公司一般会选择转板到新三板,所以投资者也要了解一些新三板的交易规则,按上市公司转板公告规定的开始时间起到具备从事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股份确权手续,以免错过该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当天的流通股份交易,保护自己的权益。

退市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1.进一步扩展主动退市方式,为有主动退市需求的公司提供多样化、可操作的路径选择。

2.针对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市场反应强烈的违法行为实行强制退市,按照《证券法》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规则。

3.允许证券交易所在其上市规则中对部分指标予以细化或者动态调整,并且针对不同板块特点做出差异化安排。

4.强化公司退市前的信息披露义务,规范主动退市公司决策程序,完善异议股东保护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等。

上一篇:房屋买卖合同二手按揭下一篇:第二套模拟题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