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2024-09-21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共6篇)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篇1

一、引言

中国证券市场上市资源稀缺, 而各公司都积极寻求融资方式, 这就使得一“壳”难求的情况愈演愈烈, 股市上不乏那些空有壳资源却毫无内在价值的“僵尸公司”。没有健全的退市制度, 定价机制会被扭曲, 价格会在投资者的炒作下产生产生严重溢价。这又进一步使得许多垃圾公司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真正紧缺资金的公司无法获得。此外, 因为没有退市, 中共公司的上市就显得异常艰难市场资金吸纳能力和容量有限, 证监会为限制上市公司数量, 必定会再三审核, 延长了发行、上市的时间, 也扩大了寻租空间。因此,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意义重大。

二、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意义

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使市场保持更新换代的动态平衡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醋精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合理、稳定发展,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势在必行。创业板作为一个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 其退市制度的推出将有利于创业板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这也有利于培育市场风险意识, 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从根本上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保护其利益。此外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改革, 对主板退市制度的完善也起到积极的师范作用, 主板市场可借助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修改并完善有关制度。具体来说,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有如下意义。

(一) 有助于改善市场制度, 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使市场功能能更好的发挥,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健全的资本市场应该是进退两全, 也就是说其应包括进入制度和退出制度。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资本市场的完整及成熟, 退出机制的建立使中国证券市场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使真正需要资金又有价值的公司能够进行资金融通投资者也可以根据绩优绩差股的表现, 从基本面出发, 自下而上选股, 规避风险。这也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制。

(二) 抑制对小盘股的过高估值, 增加价值股的吸引力。

创业板市场具有高风险的特性, 该市场上充斥着炒作投机行为, 因此股票价格往往偏离其内在价值。相应退市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有明确规定, 因此退市制度的出台将使投资者能更关注公司价值层面的信息, 投资里面更倾向于公司价值投资, 而不是一味投机, 创业板的整体估值也会下移。

(三) 逐步转变投资理念,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创业板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 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退市制度让投资者进一步深入理解上市公司状况, 及时给与投资者风险提示, 引导投资者进行风险控制, 有效地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四) 对上市公司起警醒和鞭策作用, 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

退市制度的推出目的并不是让某些公司出局, 其涉及多种复杂关系, 如职工、债权人、地方政府及投资者等。它在度勒令业绩表现差的公司及时退市之时, 也对其他上市公司敲响警钟, 这促进了中国股市的上进积极之风, 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 推动主办退市制度的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成功经验

有助于主板退市制度完善, 其改革可能会比照创业板的退市标准, 借鉴其相关做法。这将使形同虚设的主板退市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建议

虽然创业板退市制度增加了有关规则, 但综合考虑, 我国创业板退市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此可提出如下建议。

(一) 在规定主动退市制度的同时, 要增加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则。

退市制度使资本市场能发挥其作用, 但在优胜劣汰的同时要考虑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这就要求不仅规定上市公司主动退市, 更应着重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大股东有较强的话语权和行使表决权, 其能较好维权, 但对中小投资者来说, 他们的力量较弱小, 难以维护自我权益。我国《创业板规则》未对此方面进行相应规范, 因此应完善上市公司退市中关于保护中小股东的相关立法, 制定相关司法救济。

(二) 构造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转市的有关规定。

健全的资本市场结构是一个成梯形, 其自上而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退市规定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的彻底退出, 但并未对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场的转市制度作出规定。而转世制度将进一布完善资本市场, 若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主板上市要求时, 可转移到主板上市, 这对上市公司来说具有激励作用, 也使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当上市公司被迫退市时, 可退到场外市场寻找出路, 场外市场交易减少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损失, 也为退市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就实现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互补。因此应引入转市制度, 并结合主动与强制退市方式, 构建能上能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模式。

(三) 将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标准具体至数量标准。

数量标准规定了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在退市执行上, 其比非数量标准具有更强的另可操作性强。数量标准的规定, 将使退市制度和上市制度形成系统结构, 统一发展, 这不仅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更有效的监督, 区分绩优绩差公司, 也能使投资者了解更多上市公司相关信息, 进而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因此应制定具体的数量标准, 以指导退市制度的执行及操作。

摘要:“只进不出”这一现象使得中国证券市场难以更新换代, 各投资者都翘首以盼一种可实施的优胜劣汰制度, 因此当创业板退市制度一经推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本文从创业板退市制度相关政策出发, 分析了退市机制的优劣, 并说明其推出的意义及挑战, 最后提出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业板,退市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渝.建立完善的创业板退市机制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可行性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4) .[1]李渝.建立完善的创业板退市机制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可行性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4) .

[2]杨慧辉.股权激励下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2]杨慧辉.股权激励下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

[3]徐良平.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创新与实施框架[J].证券市场导报, 2004, (9) :66—70.[3]徐良平.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创新与实施框架[J].证券市场导报, 2004, (9) :66—70.

[4]王双.现阶段我过创业板市场制度问题的研究[J]经济管理者, 2011 (02) .[4]王双.现阶段我过创业板市场制度问题的研究[J]经济管理者, 2011 (02) .

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不容轻视 篇2

2008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出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创业板的推出可以为我国各类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会为未来中国制造培育更多的明星企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就先前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来看,我国整个创业板管理制度构建还是凸显了“重上市,轻退市”的老思路。

《管理办法》共计六章五十七条,具体包括总则、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管与处罚、附则等内容。据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起草说明文件称,《管理办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发行条件方面针对创业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定量标准与定性规范要求;二是强化了保荐人的责任;三是在证监会设立单独的创业板发审委;四是实行网站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五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强化了控股股东责任;六是加强了交易所监管职能。事实上针对第六点,《管理办法》中关于交易所监督职能的规定也仅就是其中第五十五条和第五十六条而已,第五十六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符合创业板特点的市场风险警示及投资者持续教育的制度,督促发行人建立健全维护投资者权益的制度以及防范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的内部控制体系。”由此可见,《管理办法》还是未能将退市制度的创建作为创业板交易所的一个重要问题加以明确。殊不知,发行人能否自觉如一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只有市场淘汰机制的震慑力说了算,只有投资者说了算,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淘汰机制——退市制度做约束,交易所“督促”职能的发挥也只是隔靴搔痒。

也许有人会问,还没有解决好上市制度设计,就谈退市制度是否有些过早?笔者认为,从创业板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退市规则的设计与上市规则的构建同样重要。试想,即使在今天的主板市场,退市机制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可见退市制度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此次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机会以及创业板本身的灵活特性进行探索和完善退市管理的新制度,为今后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的相关规则提供借鉴。

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所谓退市,即是指上市公司由于各种法定的原因,其股票不再具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资格,从而退出证券交易所的一项市场管理制度。众所周知,公司上市是为了获得融资,提高公司知名度,那么退市就是落实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的机制。

从市场管理层心理看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被定位在支持国企改革和融资,因而在制度设计上有“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这就使得中国证券市场无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正因为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就出现了“自己的孩子舍不得打”的监管心理冲突,表现在监管操作中,即便上市公司濒临死亡的边缘,其控股股东或者当地政府以及管理层也会尽可能利用我国宽松的退市条件,采取各种方案将其从退市边缘上挽救回来,这些幸运儿在炼狱中华丽地一转身,又挺立于中国资本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据媒体报道,自2008年11月起,随着大盘的回暖,一轮超越大盘走势的ST股行情蓬勃展开。2008年12月间,财政补贴、债务豁免、大股东馈赠,各式各样的收益纷至沓来,政府、大股东、重组方等纷纷“英雄救难”,试图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弥补这些绩差公司主营的不足。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保壳救壳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政治任务。

但是,随着今后国企改革的深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崛起以及各项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备,决定上述监管心理的制度基础已经开始改变,今后退市规则的制定更要体现出对于上市公司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而不是一味地保护。

业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层之所以不能轻松地让应当退市的上市公司在现实中说退就退,是出于对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的保护,毕竟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散户占多数的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如果轻易让上市公司退市,那么将会极大地影响持有该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的利益,也给整个证券市场造成很大的震动。殊不知,过度保护该退不退的上市公司只会让其利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将风险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助长了投机炒作的市场风气,以致绩优股的内在价值得不到市场充分体现,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极大地扭曲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理念、投资理念以及投资文化。实际上,只有令该类公司坚决退市才是对广大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真正保护。

鉴于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国情变化,在各方面条件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将深化和改革资本市场制度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点不断向前做出调整。

从主板市场运行看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股票主板市场发展将近20年,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经过六次修订,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最新一次修订上市规则是2008年9月,但是退市机制的立法设计始终不够彻底和完善。可以认为,退市制度始终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诟病。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沪深两市现有上市公司1600多家,将近20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终止上市的公司仅有28家,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的公司仅31家,平均每年退市1~2家公司,这一数据尚未扣除正常经营的公司因并购退市的情形。可见,真正退市的极少。据资料显示,美国证券市场2000年至2002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97家、282家和316家。难道是因为我们的上市公司都比美国上市公司优秀吗?显然不是。统计显示,20年来全部上市公司支付给广大投资者的平均股利仅仅比同期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稍稍高一些,这充分表明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不佳。截止2009年2月中旬,在已经披露2008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比例高达1/3的公司,特别是ST公司是依靠资产重组或者控股公司注资来扭亏为盈,为什么这么多公司死而不退,甚至借助重组可以轻松实现“乌鸡”变“凤凰”?其股价在二级市场炒翻天,市盈率高达几千倍仍然有大批投资者哄抬股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股票投资者的风险,也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这也就难怪为什么更多的股票投资者都喜欢跟风“炒”股,而不是投资股票。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与我国主板市场退市制度的设计不无关系。就我国主板市场现行上市规则关于退市的规定来看,依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退市条件过于宽松,将核心条件主要锁定在财务状况以及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二是退市的标准仍显模糊;三是对于其他也可能导致公司的投资价值丧失,风险高企的退市条件和情形只用了兜底条款“其他情形”一笔带过,就使得在实践当中很难说清,也缺乏可操作性;四是退市条件或指标的设计缺乏事前预防性,更多的是针对上市公司业已发生过的静态数据衡量,缺乏动态跟踪。

相比之下,美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就显得明确、严格并且体现出一种动态性和事前预防性。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例,其以股东人数、公众持股数、公众持股市值、平均税后利润以及公开发行股票的市值等作为评判上市公司维持上市的依据;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更加看重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即根据总市值、做市商数目、股东人数以及股价最低心理线(1美元)作为衡量公司维持上市的尺度,这些好的做法应当为我国上市规则的立法所借鉴。

以创业板市场为契机,探索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

如果说当年的主板市场担负着为国企改革实现融资的使命,那么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的使命已今非昔比,其主要服务于我国各类创业企业,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因此,政府监管层面不可能面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再次出现“难以割舍”的情怀,故借创业板推出之际,笔者认为应当着力将创业板市场的管理规则设计成令公司能上能下的双车道,要彻底地坚持退市标准与上市标准相统一。

多方位构建退市制度的外围基础

针对监管曾顾忌的问题,应当从目标市场的外部出发,为推行严格的退市机制奠定良好的公众心理以及文化基础,只有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完善投资者的风险认知、警示以及控制和消化体系,那么推行严格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所产生的市场震动就会大大减轻,这方面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股票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增强其风险心理。使得投资者明白投资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除了承担公司经营变化的风险外,同时也要承担了其可能退市的风险。并且,还要配合落实好有关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制度。

从更为宽泛的投资文化范畴来讲,政府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窗口指导,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引导全社会营造健康的投资文化,比如鼓励新闻传媒业,甚至文艺界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文化,要限制大肆宣扬“一夜暴富”的风险文化。

(2)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上市公司能上能下,并对退市做出更多中性的理解。比如退市不仅仅意味着从证券市场彻底退出,还包括从高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退向低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或者相反,因此退市不意味着完全损失。

(3)多层次的上下衔接的资本市场体系将为退市公司的股东提供交易以及风险转嫁的制度基础。鉴于此,在推出创业板市场之后,更要完善和扩大我国的三板市场。可以说,建立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与缔造一个创业板市场同等重要。

科学设计退市制度的内核机制

从制度设计角度出发,借创业板设立之际,要高瞻远瞩,深入考虑好退市机制设计,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淘汰力度,毕竟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更高,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更快,因此需要一个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的市场淘汰机制。

(1)要充分借鉴欧美发达的创业板市场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可能建立严格、系统、动态得上市维持条件。主要包括:一是要借鉴美国的退市机制,建立退市的广泛条件,做到条件更细,更为严格,体现动态跟踪的监管功效;二是要借鉴德国的主动退市制度,强化证券市场可进可退的双行道意识。所谓主动退市制度,是指对于一些所谓的“旧经济”企业来说。比如,投资者对其股票给予较少的重视,以至于这类企业的股票价格在公司持续盈利的情况下仍然停滞不前甚至下跌,从而对企业的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股票市场价格与股票实际价值的严重不符导致这类企业极易成为敌意收购的目标;为省去公司上市的费用和由此而产生的信息公开及其他义务等等。此类企业往往希望退出证券市场。尽管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具有一种融资饥渴症,争相上市,但并不妨碍制度设计的超前性,要通过制度设计,营造一种全新的上市理念,来去除上市的神秘性和唯一性。

(2)增加创业板退市程序的操作级差,做到严格管理与缓冲执行相结合。今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否退市应当主要由交易所根据上市规则及其与上市公司所签订的上市合同来决定,政府监管层面要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政府只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制度引导上。同时创业板交易所上市规则要尽量提高公司维持上市的考核体系的量化程度,减少主观随意性,且考核过程更应当交由市场来评判。而且交易所要尤其加强对于申请恢复上市公司的审查,建议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所在的交易所应当在上市公司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办事处,探索对于上市公司申请上市及恢复上市进行过程动态审查的新工作模式,而不是沿袭只看文件、报表,重结果,轻过程的老思路。要知道,上市或者恢复上市并不是这些公司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另一个起点,最终衡量的标准依然只是公司的持续经营的能力。

(3)政府监管部门要在做大与做强资本市场之间进行平衡。就整个证券市场而言,在其承载能力可行以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使得公司上市资格不再显得奇货可居,从而大幅降低“壳资源”的稀缺性。如此,就会使得绩差的上市公司直接淘汰出局,让空间于新的上市公司,从而大大减少依靠重组在证券市场苟延残喘的公司数量。或者说,即使重组,也是将市场机遇让给真正有并购价值的目标公司。总之,要在全新的创业板市场,彻底杜绝主板市场由个别公司所上演的只要“壳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纯资本游戏现象。

建立完善退市制度的配套法规体系

我国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创业板退市机制的配套法规体系。比如,要有预见性地提前针对纯粹的“公司重组游戏”制定完善的并购准则,设计较高的并购门槛,或者资产注入门槛等等。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国家还需尝试建立过错行为导致公司退市的责任追究制度。作为成熟的证券市场,如果是因为公司正常经营与收益变化引起的风险,理应由投资者承担,但是如果由于“虚假陈述”以及“公司重大违法行为”而导致公司退市的,那么投资损失让投资者完全承担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国立法还需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以使股东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此类退市公司的责任人进行追偿,进一步加大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惩戒力度,从而使得创业板市场体现出“低门槛融资,高标准管理”的鲜明特性。

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法律探析 篇3

退市是创业板运作过程的一部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防范风险, 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其次, 起到优胜劣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再次, 还可促使市场的投资理念和行为趋向理智, 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

►►一、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缺陷

退市制度主要包括退市主体、标准、程序、监管和救济等一系列规定。目前, 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 但尚存诸多缺陷。

(一) 退市标准有待健全

我国创业板退市标准实行的是“多元标准”, 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体现公司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的标准。没有将海外创业板普遍采用的“市值”、“股价”、“股权分布”、“公司治理”等指标要求纳入。这些侧重于内部治理结构标准的缺失, 易出现公司管理机制混乱但无需退市的情况。

2.有些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 “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这一标准只涉及到交易的流量, 无其他限定因素, 上市公司只需通过虚假交易就可解决此问题。操作性不强使得某些标准形同虚设, 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的上市公司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 退市程序存在缺陷

1.退市程序有待精简。我国创业板股退市沿袭了主板的缓冲机制, 包括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终止上市、复核等多个环节, 各个环节还设置了相应的宽限期, 有可能再现主板市场部分公司退市一拖再拖的现象。

缓冲使一些已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长期不退出, 为借“壳”炒作提供了机会, 容易导致股票市场机制的紊乱。

2.转市制度缺失。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都允许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成熟之后转移到主板, 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转市的相关规定, 此为一缺憾。

(三) 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缺失

1.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足, 司法救济制度缺失。对于选择退市之后不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公司, 缺乏权属登记、转让等后续规定, 这些法律空白易造成退市后便不再对投资者承担责任的现象。

2.对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不强。从首次创业板上市的八家企业的表现来看, 首日的涨幅均值为129.86%, 换手率为69.61%, 之后就是连续性暴跌走势。这体现了我国投资者投资的盲目性, 原因在于风险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二、完善我国创业板退出机制的法律构想

(一) 健全创业板退市标准, 加强可操作性

借鉴纳斯达克, 我国创业板退市标准应当更加广泛和细化, 除了安全性和流动性指标, 还应该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收益性以及内部治理机制的要求, 如增加收入增长水平、股东资格等标准。这些标准能动态地体现经营状况, 使经营不善的公司尽快退出创业板。

(二)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退市系列措施

1.完善退市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

有学者认为, 如果是出于风险预警的目的, 已经存在的风险预警机制足以担当此任。“壳”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愈长, 炒作行为也愈多, 为了减少对“壳”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应当尽量减少暂停上市的适用情形。

2.建立转市机制

证监会可制定转市的实施细则, 对程序、条件等方面都作出细致的规定。转市制度的确立可以免去创业板上市公司需要退市然后重新申请进入主板市场的繁琐程序, 也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

3.创立场外市场

我国场外市场可以建立于深交所, 并形成独立的组织和运作规则, 建立市场监察制度, 对涨跌幅和交易波动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场外市场的繁荣可以释放退市的风险, 使投资者有自由的空间来处理所持上市公司退市的风险。

(三) 建立投资者保护和司法救济机制

证监会应制定针对于投资者受损后的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 落实对投资者正当权益的司法救济。如将对公司退市后的权属登记、高管的追责纳入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赔偿制度, 维护投资者正当权益。

做好风险教育工作。事先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 使其充分了解证券市场“买者自负”的运行规则, 增强其心理风险。

►►三、结语

我国创业板很多制度都亟待健全和完善, 尤其是退市制度存在重大的缺失。我国立法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借鉴国外创业板市场和我国主板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应制定专门的创业板退市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创业板的退市机制, 提高创业板的运营效率, 充分其发挥资本配置的功能。

摘要:创业板退市制度对于发挥创业板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作用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退市标准、退市程序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都不够健全。因此应当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更好地纳入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的创业板退市制度。

关键词:创业板,退市,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贾壮, 《尚福林:积极探索创业板退市制度》, 证券时报, 2011年1月10日

[2]陈杰, 《海外创业板退市制度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武汉金融, 2009年第10期

[3]王晓国, 《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完善》, 中国金融, 2010年第16期

[4]何雁明, 《中国二板市场的结构设计与流动性管理》, 证券市场导报, 2000年第10期

[5]杨东清、曾祥欣, 《试析创业板退市的法律监管》, 金卡工程, 2010年第6期

[6]肖雄伟, 《创业板市场需构建好退市制度》, 河北金融, 2009年第3期

[7]张德富、王昌锐, 《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 投资与证券, 2003年第5期

[8]王炳, 《论二板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建构》, 当代法学, 2002年第10期

我国股票市场退市制度研究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强制退市;退市制度

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使得退市制度进入了我国的股票市场。2005年,《证券法》的修订主要是针对退市决定权,上市公司的退市命运由证券交易所来决定。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中,提出了“完善退市制度”的建议。我国退市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其执行的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2014年,我国股票市场中从退市长油到南纺股份,退市风波不断。其中,*ST长油由于连续4年亏损被强制退市,成为了我国第一家退市的央企;然而,南纺股份连续5年虚增利润却只是受到处罚,这也不免成为市场的焦点。这两个案例不仅把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退市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在警示我国股票市场必须要对退市制度进行严格规范。本文选择退市长油和南纺股份的两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股票市场退市制度的现状,指出我国退市制度存在的缺陷,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退市制度设计提出相应对策。

一、退市长油与南纺股份案例对比分析

伴随着退市新规与上市规则的严格执行,退市长油成为我国股票市场上央企退市第一股。2014年4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ST长油做出退市宣判。*ST长油退市的主要原因是:1、各项指标恶化。2013年年末*ST长油的资产负债率为114.54%,而且连续5年该公司的负债在逐年上升。2、运力扩张是亏损主因。油轮净运力大规模扩张,使得市场的供需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导致亏损。3、高层决策失误。公司高层缺乏对航运业生命周期的考虑,没有在抵抗风险方面做好积极而充足的准备。

南纺股份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亏损且连续5年造假,但是由于其选择了虚构利润的手段,最终避免了被证券交易所强制退市。2014年5月15日,南纺股份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了罚款和警告的处罚。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规则》中的规定,对于那些出于追溯重述调整的原因导致最近两年财务报表出现赤字的公司,必须先向其发出退市风险警示的通知,若该公司在下一年度中财务报表继续赤字,再最终决定让该公司暂停上市。201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向南纺股份发出了退市风险警示的通知。但公司2012年、2013年公司两年却连续盈利,成功而巧妙地避开了《上市规则》中规定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相关红线,从而不能强制南纺股份在上交所退市。

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连续造假和亏损的南纺股份仅给予了金额50万元的罚款作为相应的惩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由盈转亏的退市长油却没有被允许继续留在股票市场。

亏损多年的南纺股份能够继续留在证券市场的原因何在?证监会给出的解释是,对于上市公司出于追溯重述的原因而出现赤字的情形,需要按照《上市规则》的相关准则进行处理:一是向那些出于追溯重述原因而致使最近两年财务报表出现赤字的上市公司发出退市风险警示;二是受到警示的公司在接下来一年仍然亏损的暂停其上市资格;三是暂停其上市资格的公司因不符合恢复上市条件将被终止上市,恢复上市的条件主要涉及到在接下来一年中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等方面。总体上,以上三个方面所涉及到的规定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按照上证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即使因经营不善而从2006年开始连亏六年的南纺股份在2012年4月28日披露了前期会计差错更正,针对南纺股份的惩处措施也仅仅以最近两年的年报为依据,即对南纺股份从2010年开始的连续两年的亏损作出退市风险警示的惩处。然而,公司仍然可以留在股市中是由于从2012年开始该公司由于经营情况好转,扭亏为盈,并连续两年盈利。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为退市长油(即当时的“长航油运”)作出前期会计差错调整,“长航油运”虽然在2009年仍然盈利,但在调整后的2010年之后的两年连续出现亏损,继而被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退市风险的警示,按照相关规定降级成为了“*ST长油”。在此之后,“*ST长油”由于经营不善,从2012年开始又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亏损,最终在2014年4月11日,*ST长油正式被上交所强制进入退市程序。

从该公司的财务数据看,终止*ST长油继续上市的资格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数据包括了该公司连续4年亏损的亏损额总计高达80亿元,其中2013年全年亏损达到59.22亿元,并且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也为负值,即-20.97亿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证券市场上仍然活跃着大量的比*ST长油经营状况更差的公司却没有进入退市程序。其中一家公司就是被查实了的连续造假公司南纺股份。南纺股份这种连续造假的公司没有被强制退市,而只是将*ST长油强制退市,此种现象表明股票市场的退市制度仍然存在设计缺陷。

二、我国股票市场退市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退市标准单一且缺乏操作性

在历经了2012年及2014年的两次制度改革之后,我国还需要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多样化的退市标准。2012年,在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把营业收入、净资产、审计意见这三个退市指标加入了退市制度中,但是没有明确而具体地对其临界值进行设置。2014年,在上交所最新出台的退市制度的市场指标和财务指标中,只新增了一项上市公司股东人数最低要求指标,不过该指标同样缺乏可操作性。2014年退市新规中虽然新增了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其将投资者和市场反应最强烈的欺诈发行和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严重违规事件纳入了强制退市情形,并明确了相应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要求,但是,应该进一步明确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的判定标准,减少二者之间的弹性认定空间,防止强制退市有名无实。

nlc202309020105

(二)退市程序复杂,标准制定不尽合理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退市程序的规定太过复杂,上市公司需要经过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三个程序之后才会被证交所强制退市,这是我国退市程序的症结所在。我国退市制度采用净利润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衡量,给一些上市公司规避退市提供了可能性。上市公司可通过政府补助、处置固定资产等非常规经营手段来操纵净利润指标,即便有些公司亏损甚至面临破产的边缘,依旧可以通过上述非常规手段为公司营造出一笔可观的非经常性收益,这样,只要上市公司净利润为正值,就可以继续在市场交易。

(三)退市整理期的设置实际意义不大

2014年出台的退市新规中,“退市整理期”这一规定依旧没有被舍弃。“退市整理期”规定在上市公司正式退出交易市场之前,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一如既往的进行交易是被允许的,这一规定给投资者留足了时间去处理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不过,一旦进入“退市整理期”,即意味着该股票即将面临退市,这也表明该股票公司几乎不可能实现重新回到主板市场的逆转。“退市整理期”制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一样因股票大幅度的贬值或者缺乏流动性,导致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四)缺乏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和退市赔偿制度

在我国,股东分红制度只是与再融资问题挂钩。然而,在国外的一些成熟资本市场上,如纽约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等均把股东分红制度作为退市考核的一项指标。无论是2012年的退市规定还是2014年退市新规,都没有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方面提出要求。上市公司即使多年不向投资者发放红利,其也不会被证交所强制退市,这使得投资者的利益缺乏保障,成为退市新规一大缺陷。

四、完善我国股票市场退市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和可量化的退市标准。如,应对重大违法情形的判定标准做出进一步的划分和明确,并尽可能地降低弹性认定可能性,防强制退市形同虚设。

(二)取消ST制度。为了向投资者警示投资风险,特别设立了ST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场上存在跟风热炒ST股票的情绪,ST制度已基本失去了其本身应该起到的警示投资者作用。一个健全的市场中长期亏损的公司就应该被淘汰出局,这才是符合经济规律。

(三)减少退市过程中的操作空间。为了降低退市的可能性,ST、*ST公司常进行与正常业务运营无关的特殊交易,这种交易应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退市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同时,需要合理延长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年限限定。此外,可以参照美国纽约证交所的规定,根据公司的实际资产规模来设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连续亏损年限,也可以按照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来规定具体的亏损年限。

(四)加大强制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合理引导主动退市。一旦上市公司触及了强制退市标准,交易所需要严格遵照相关退市制度的规定,启动相关程序,减少实施弹性。同时,交易所可聘请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是否达到强制退市标准进行分析,防止上市公司通过财技、假重组等规避退市。在加大强制退市制度执行力度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并合理引导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选择主动退市。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也是我国2014年退市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

(五)完善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的中长期综合配套措施。如,对上市公司加强持续监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制定退市公司转让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问责追究制度和集体诉讼制度,对非法操作的退市公司的高管及公司大股东和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重罚,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将退市赔偿制度和股东分红制度纳入退市标准;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等。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修订说明.上海证券交易所.2014.

[2]杨建平、李晓莉,《关于完善我国争取市场退市制度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3(7).

[3]丁丁、侯凤坤,《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问题、政策及展望》[J],社会科学,2014(1).

[4]午言,《南纺股份造假还须追问》[J],人民日报,2014.05.22(010).

[5]万晶,《*ST长油退市削弱壳资源价值》[J],中国证券报,2014.04.17(A03).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篇5

关键词:退市,退市机制,超额回报,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退市制度作为整个市场管理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从1992年以前的“有进无退”开始,到1992—2001年“说退不退”的过渡阶段,再到2001—2011年的“进多退少”探索实践,这三个阶段的退市制度被业界称为旧的退市制度,而2012—2014年,推出的新退市规则被称为新的退市制度。学者认为,新退市制度在设计理念上更具有对称性、多元化、市场化的特点,相对于旧的退市制度,新制度将终结“只进不出”的局面。退市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发挥如何,不仅是广大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上市公司本身乃至证券监管部门迫切需要了解的重点。本文利用我国退市制度推出的2001年、2012年、2014年三年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的交易数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推出退市机制的市场反应,得出我国退市制度的市场有效性。

二、研究设计

本文样本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交易数据采集的是2001年2月22日颁布《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12年6月28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新退市制度方案、2014年10月29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改进和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之日前后3天的1周之内交易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剔除了退市制度颁布日前后3天的1周内有停牌记录的样本。符合以上条件的样本,将作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

本文采用一周的时间窗口(-3,3)来分析退市机制退出期间的市场反应。如颁布日不是交易日,那么下一个交易日将被作为颁布日。

同时,本文中市场反应(或投资者损失)的度量采用退市制度推出公告日(t=0)附近若干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股票回报来衡量。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Rit为第i只股票在t期的收益率,Rmt为股票投资组合在t期的收益率。

股票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我们采用深沪两市在t期的收益率。

为了估计出单个股票的超常收益率εit建立了以下数学模型:

然后计算在t日的所有样本的平均超常的收益率:

最后计算在事件窗口期[t1,t2]的所有样本的累计超常收益率:

三、实证研究

我们对ST和*ST公司在颁布日附近前后3天1周内的超额回报率进行单样本t检验的运行结果(见下页表1)。

下页表1显示,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的市场反应,在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市场(负)反应主要集中在颁布日的前一天至后两天的4天内。

此外,在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一周其他交易日(t=-3,-2,3),我们均未检测到5%水平以上的显著市场负反应。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的市场负反应主要集中t=-1,0,1,2四个交易日。

接下来我们计算[-1,2]时间窗的累计超常股票回报率CAR,来度量退市制度颁布日市场总体反应。

下页表2显示,退市制度颁布日(即t=-1,0,1,2)附近四个交易日累计超常回报率显著为负,CAR[-1,2]均值为-3.95%,单样本t检验显示显著为负(p<0.001);样本中累计超额回报率CAR[-1,2]显著为负的公司占78.7%。

注:*,**,***分别表示0.1、0.05、0.001的显著水平(双尾)。AR表示日超常回报率,CAR表示累计超常回报率。

我们同时对两市的非ST股票,在退市制度颁布日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分析,采集到有用样本2 765个,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非ST股票来说,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一周内,只有颁布日当天和第二天超额收益率均值为负,其他时间的超额收益率均值为正,但t=0,1两天的P值分别0.063和0.192,均大于0.05,负反应并不显著。从这里可以看出,退市制度对非ST股票的威慑作用非常有限,它主要还是针对被打上ST和*ST的“准退市”公司。

四、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在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ST、ST公司股票价格显著下跌。投资者的累计超额回报显著为负,市场负反应严重,这跟国外文献对退市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做出的研究看法基本一致,如Jarrell(1984),sange和Peterson(1990),Andras和Mamsiand Nadia Massoud(2004),Merjos(1963)等学者都认为,在退市日股票将会有超过5%的下跌。我们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对特别处理和退市风险警告公告日股票的市场反应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害怕股票退市导致投资收益的损失。同时还发现,非ST股票在退市制度颁布日附近的市场反应并不严重,负反应并不显著,说明我国的退市制度真正威慑的对象是*ST、ST公司股票。

参考文献

[1]吴溪,张俊生.上市公司立案公告的市场反应及其含义[J].会计研究,2014,(4).

[2]陈汉文,陈向民.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2,(1).

[3]刘艳琴.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董登新.新版“准退市股”显形[J].董事会,2014,(2).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篇6

一、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

美国《1934年证券法》是美国退市制度的法律依据。它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有权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 下令否决或取消交易所证券的登记注册。同时, 证券交易所通过制定退市标准, 有较大的自主权做出允许或勒令上市企业退市的决定。

纳斯达克的退市制度分为主动退市 (V oluntarilyD elisting) 和强制退市 (Involuntary D elisting) 。主动退市又称自愿退市, 属于上市公司自主行为, 指上市公司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 主动向证券交易所提出退出证券市场的申请。强制退市又称被动退市, 指公司因不再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持续挂牌条件, 而被交易所或监管当局勒令退市。根据证券期货研究院的统计, 成熟市场的退市率为10%, 新兴市场的退市率为2%;2003~2007年纳斯达克年均退市率为8%, 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各占一半。

二、纳斯达克的主动退市制度

(一) 退市标准

主动退市本质上是企业权衡成本收益的自主商业选择, 只要市场主体基于其意思自治作出的退市决定, 都应该被充分尊重。所以, 没有统一的退市标准。公司提出自愿退市申请、符合法定程序且没有侵犯中小股东利益, 一般无需说明退市理由即可退市。

(二) 退市程序

主动退市程序根据退市的方式有所不同。主动退市方式主要包括私有化退市 (G o Private) 、暂停信息披露 (G oing D ark) 、转板退市 (Sw itch Stock Exchange) 等。

“私有化退市”通常有一部式合并、两步式合并、短式两步式合并、长式两步式合并、缩股等具体做法。不同的做法采取的步骤不同, 需要向SEC、交易所提交和向市场发布相应表格, 最终宣布终止美国《1934年证券法》下的注册和报告义务, 完成退市和私有化。

“暂停信息披露”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彻底的私有化, 在公司的登记股东数不到300名 (或资产小于1000万美元时, 拥有不到500名登记股东) 的情况下, 通过向SEC及交易所提交相应的文件, 使其股票从证券交易所摘牌退市, 不再向SEC与交易所提交披露文件, 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退市后的公司仍有一部分外部股东。

“转板退市”, 这里特指企业从纳斯达克转到纽交所。此类转换过程相对简单, 上市公司首先向纽交所提供资料, 证明其符合该交易所挂牌标准, 并申请上市。然后, 由纽交所审核递交的资料, 如果纽交所通过了申请, 上市公司就可以转移到新的交易所挂牌交易。在这之前, 上市公司需要向纳斯达克所写一份书面通知表明其有意主动摘牌, 同时纳斯达克会要求上市公司向公众公告这一信息。

三、纳斯达克强制退市制度

(一) 退市标准

纳斯达克包括为三个层次: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 (N asdaq G lobal Select M arket) 、纳斯达克全球市场 (N asdaq G lobal M arket) 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 (N asdaq C apital M arket) , 以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纳斯达克根据不同市场制订了不同的持续上市标准, 如果满足不了持续上市标准, 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纳斯达克持续上市标准 (C ontinue Listing) 与上市标准 (List) 一脉相承, 通常是比上市标准更低一些。

持续上市标准包括量化标准和非量化标准。这三个市场的非量化标准大致相同, 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对发行人的报告出具保留意见;发行人不能及时向公众股东发布年度、半年度、季度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侵犯公众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独立董事人数不够;公司没有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公司对股东权利进行限制;上市公司没有对关联交易进行审查, 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这三个市场的量化标准则有所不相同。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和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的上市公司, 如果要持续挂牌必须达到三个量化标准中的至少一条 (见表1) 。否则, 该企业将被强制退市。

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 如果要持续挂牌必须达到三个量化标准中至少一条 (见表2) 。否则, 该企业将被强制退市。

纳斯达克的退市制度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设计退市标准, 强调市值、公众持股数等, 弱化公司业绩。例如著名的“一美元退市规则”:上市公司股票最低报价不足一美元, 且持续30个交易日, 纳斯达克市场将发出亏损警告, 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发出的一定期限内, 仍然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以改变其股价, 将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

(二) 退市程序

纳斯达克强制退市采取聆讯制, 它给予强制退市公司逐级上诉的机会。聆讯制提供了上市公司更多的缓冲机制, 更提高了退市过程的透明度,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监管者犯错的可能性, 使退市制度更公开、公平、公正。聆讯制的具体流程, 见图1。

1. 纳斯达克内设的上市资格审查部, 承担了对已挂牌公司发起退市决定的主要部门。上市资格审查部确认并通知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 指出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原因、发布退市决定和公开谴责信。

2. 收到退市决定书的企业, 在规定日期内可以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事项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计划。如果在规定日期内企业仍被判定未能达标, 企业可以选择上诉到纳斯达克听证委员会 (H earing Panel) , 否则纳斯达克将立即将该股票停牌。通常规定的整改期是45天 (包括非工作日) , 近几年纳斯达克进行了适当延长, 但是最长不超过180天。

3. 纳斯达克听证委员会是一个独立委员会, 委员会中至少有两位委员与纳斯达克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没有关联关系。在听证委员做出决定前, 纳斯达克不会对该公司采取退市行动,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 例如当公司出现未能及时发布定期报告等违规行为时, 纳斯达克对推迟采取退市行动的“宽限期”将仅限于上诉申请提交后的15个工作日。

4. 如果上市公司对纳斯达克听证委员会的决定依然表示不服, 可以继续向纳斯达克上市和听证审查委员会 (The Nasdaq Listing and Hearings Review Council) 提起上诉。该委员会将认真审查听证委员会的决定。此外, 上市和听证审查委员会有时候也会主动启动审查程序, 保证做出决定的公正性。

5. 如果上市公司对上市和听证审查委员会的复议依然不满意, 最终还可以上诉到纳斯达克董事会 (Nasdaq Board of Directors) 。纳斯达克董事会的决定将是企业是否退市的最终决定

纳斯达克做出的最终退市决定将报SEC备案。由于触发企业退市的原因不同, 从触发退市程度开始到最终退市时间从1个月到7个月不等。

四、纳斯达克退市企业去向

公司从交易所退市以后, 即和交易所解除了上市合约关系, 交易所对这些企业不承担任何形式的义务, 企业要自寻出路。但是, 上市公司突然退市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 成熟资本市场出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企业退市往往不是一退到底, 而是给予退市企业较多选择。退市后的具体去向往往和企业退市原因有关, 纳斯达克退市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去向: (1) 如果因转板原因主动退市, 那么企业的去向则是新的交易所, 例如纽交所等; (2) 如果企业因私有化原因退市, 则企业将私有化为私人公司。 (3) 如果企业因不符合交易所要求而被强制退市, 则企业退市后很可能进入流动性和信息披露程度较低的场外市场, 包括场外柜台市场 (O T C B B) 和粉单市场 (Pink Sheets) 。据统计, 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公司49%会进入场外市场。此外, 场外柜台市场和粉单市场仅是报价服务系统, 报价由做市商完成, 不存在上市和退市的概念。

五、对新三板退市制度的启示

目前, 新三板并没有具体的、便于操作的退市制度。《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 (试行) 》“第五节终止与重新挂牌”, 对于新三板企业终止挂牌列举了六种情况。该规定只做了方向性指引, 对于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未加区分, 更缺乏量化的退市标准。新三板仍处在重要市场制度建设阶段, 在风险可控条件下, 逐步建立适合挂牌企业的退市制度意义重大。

(一) 建立新三板退市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三板挂牌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实行注册制, 相比沪深上市公司, 企业间差异很大, 从提高市场活力的竞争力的角度, 更有建立退市制度的必要;同时, 新三板强调创新、包容的市场理念, 创新是一个破坏性创新的过程, 必然会有优胜劣汰, 退市制度自然是题中之意。目前, 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沪深交易所总和, 一方面, 有部分企业从自身发展、稳定控制权和成本收益等方面的考虑, 认为不再需要继续维持挂牌地位, 有主动退市的需求;另一方面, 也有部分企业长期无成交、无融资、估值过低, 这类企业事实上占用了宝贵的挂牌资源, 分散了监管力量, 已经不适合公开交易, 有必要强制退市。

(二) 借鉴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建立适合新三板市场特点的退市制度

2014年2月7日, 证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 国内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该制度作为指导性文件已经和发达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理念比较接近, 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看并不理想。这主要源于我国公司上市仍然还是核准制, 企业退市有较高的制度成本和社会成本。而新三板市场准入实行的是注册制, 这是新三板实行退市制度的先天优势, 可以借鉴国内外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新三板退市制度。

(三) 协调推进新三板退市制度和市场分层制度

目前, 即将落地的新三板分层制度需要和退市制度相互配合。根据台湾柜买市场的发展经验, 市场分层以后, 低层次市场 (兴柜) 的股票价格是高层次市场 (上柜) 股票定价的重要参考。所以, 未来新三板基础层股票可能将成为创新层股票的定价基础。而合理有效的基础层强制退市制度, 是提高挂牌企业素质和市场定价效率的重要手段。此外, 纳斯达克退市制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定量和非定量相结合的退市制度。所以, 待新三板市场分层方案落地后, 建议市场管理部门尽快着手制定针对基础层的量化和非量化持续挂牌标准, 即退市标准。

(四) 建立和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

伴随沪深市场强制退市制度趋严, “两网及退市公司”的企业数量很可能会逐渐增多。鉴于“两网及退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公司在交易规则和监管要求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异, 短期仍应该将“两网及退市公司”继续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发展。未来, 随着新三板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可以在“两网及退市公司”板块引入退出机制, 将影响市场效率的挂牌企业强制退市, 然后把剩余企业吸收到创新层和基础层中, 同时取消“两网及退市公司”板块。最后, 根据资本市场能上能下的内在要求, 沪深退市公司直接进入基础层, 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缝衔接, 为上市公司提供成熟的股权交易平台, 降低市场投资风险。

摘要:退市制度和准入制度相对, 是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和企业遴选功能的重要制度基础。美国纳斯达克注重自主选择的主动退市制度和强调市值、公众持股, 弱化公司业绩的强制退市制度是发达资本市场比较成功的退市制度。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沪深交易所总和且有部分企业长期缺乏交易, 可以借鉴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制度, 逐步推出和完善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市场特点的市场化退市制度。

关键词:退市制度,纳斯达克,新三板

参考文献

[1]黄明, 陈强兵, 张冬峰.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简介[R].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 2013 (7) .

[2]蔺汉杰.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3]钱志义, 林海.各国退市的整体情况和美国主动退市实践介绍[R].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 2014 (7) .

[4]于旭, 魏双莹.中国创业板与纳斯达克市场制度比较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5 (1) .

[5]翟浩.上市公司退市:理论分析和制度构建[D].东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6]郑俊.英美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的经验借鉴[J].金融与经济, 2011 (4) .

上一篇:ELISA检验下一篇:消化道吻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