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监管

2024-08-23

退市监管(精选8篇)

退市监管 篇1

摘要: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7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公司的盈余波动不仅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且以行业因素和企业成长性为代表的经济周期指标对盈余波动的影响显著;退市监管是公司盈余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经验检验表明,退市监管加剧了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得盈余波动性更大,同时盈余波动主要来源于应计项目的波动。

关键词:经济周期,退市监管,盈余波动,应计项目

一、引言

近年来,盈余稳定性作为考察盈余风险的一个指标来评价和衡量企业绩效,不仅弥补了仅靠量而忽视质的评价标准,而且也可以避免公司盈余管理给实证检验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此,学术界也开始尝试用盈余波动作为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来考察公司治理效应。Cheng(2008)研究发现,公司拥有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能有效降低公司的业绩波动性。牛建波(2009)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拥有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缩小公司绩效的波动性。李琳等(2009)研究发现,股权制衡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公司价值的纵向和横向离散程度。但是公司治理的好坏并非影响盈余波动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盈余波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周期与会计收入确认的差异(Dichev et.al,2009)。现有对盈余波动原因研究的文献甚少,特别是实证研究则少之又少。为此,本文就经济周期、退市监管以及企业成长性等方面提出引起盈余波动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并通过实证的检验得出退市监管为盈余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行业因素和企业成长性的检验也证明,经济周期对公司盈余波动具有显著影响。在考虑了退市监管的情形下,行业因素和企业成长性对盈余波动的影响依旧存在;其次,本文也发现盈余波动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盈余的应计部分,现金流的波动受如上因素影响甚少,而非经常项目也会带来盈余的波动性,特别是亏损公司。

二、研究假设

(一)经济周期与盈余波动

经济周期作为企业生存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其经营活动,随经济周期的各阶段的变化,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也会随之变化,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成长性与盈利能力自然会好些,而在经济萎缩期,企业的成长与盈利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与宏观经济紧密关联的行业,例如能源、钢铁、交通等基础行业,以民航来说,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给这些企业带来业绩的巨大波动,2008年业绩均为大幅度亏损,公司盈余的巨大波动毋庸置疑。Klein et.al(2006)基于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和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RO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可能处于同步波动的可能。成长期的公司,盈余处于高速增长期,高速业绩增长也会带来企业盈余的波动。为此,本文提出假设,H1:经济周期会影响公司盈余波动。

(二)退市监管与盈余波动

退市的监管无疑给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带来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而会计收入确认的差异主要是公司主观方面的原因,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行盈余管理,例如再融资、扭亏等。按照规定公司欲再融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需达到规定标准,公司为此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陈小悦等,2000),这也会使得公司盈余的波动增大。由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存在退市监管的问题,亏损上市公司为脱掉“ST”的帽子且防止被“PT”,进行盈余管理“洗大澡”的行为普遍存在(李远鹏、牛建军,2007),为尽快扭亏为盈,将以后年度的亏损提前释放,出现某些年度“巨亏”的情况,这也增加公司盈余的波动性(1)。而且亏损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的持续性要低于现金流的持续性(Nicholas et.al,2001)。这些足以可见亏损企业为了扭亏目的管理的盈余,而盈余的管理加大了盈余的波动性。据此提出假设,H2:退市监管会加剧盈余波动。

(三)暂时性项目与盈余波动

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特别是非经常项目(暂时性项目),其持续性比较差,很容易引起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为此,本文也提出,H3:非正常项目的波动性会加剧公司盈余的波动性。

三、实证检验

(一)研究设计

根据Cheng(2008)的模型以及检验本文假设的需要,本文多元回归模型设定为:

变量说明,盈余波动性(SD_ROA)采用超过5期资产收益率(ROA)的标准差来代替,现金流波动(SD_CFO)采用超过5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比(CFO)的标准差来代替。应计项目(Accrual)采用Sloan(1996)的计量公式(2),而应计波动(SD_Accrual)采用超过5期应计项目与总资产比的标准差来代替。成长性(Sale Growth)为企业销售增长率,上市年限(Firm Age)为企业上市年至观察期结束的年限,CEO权力(CEO Powerful)是指公司CEO是否与董事长兼职(是为1、否则为0),董事会会议次数(Times)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年开会次数的自然对数,董事会规模(Board Size)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企业规模(Size)和财务杠杆(LEV)分别是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资产负债率。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检验和回归检验的方法,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通过对考察期间样本出现负盈余的次数进行分组,再采用T值检验法,检验组间盈余波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振荡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行业的影响上,根据单变量检验的结果和模型进行多变量回归检验,检验是否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后本文假设是否成立。

(二)样本选择

本文一共选取在上海深圳A股上市的1204个样本,其中剔除数据有缺失的样本123个,金融行业样本7个,最后获得样本1074个,包括70个在观察期内进行过再融资的样本。并在CSMAR数据中选取此样本2002-2007年6年的有关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形成本文研究所需的面板样本数据。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见表1。

(三)实证检验

1. 单变量检验。

表2中T检验可见盈余波动存在显著的退市监管效应,盈利与亏损样本间的盈余波动显著的差异,且均值相差较大(差异0.064)。同样两组样本间现金流的波动与应计项目波动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值差异金额不同,现金流的均值差异(0.013)比应计项目的均值差异(0.051)小,可见盈余波动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应计项目的差异,即公司在退市监管的制度背景下,主要通过对应计项目管理来达到扭亏的目的,但由此带来的应计项目的波动导致了公司盈余的波动。

表3中T检验可见盈余波动存在显著的退市监管效应,亏损1年及1年以上的样本间盈余波动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均值相差较大(差异0.054)。同样两组样本间现金流的波动与应计项目波动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值差异金额不同,现金流的均值差异(0.013)比应计项目的均值差异(0.060)小,同样可说明盈余波动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应计项目的差异,即公司在退市监管的制度背景下,亏损年限的因素会加大公司对应计项目管理来达到扭亏的目的,但结果是使公司盈余波动更大。

2. 多变量回归分检验

相关系数表4中可见,被解释变量(SD_ROA)与企业成长性、非经常项目、董事规模、上市年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下,理论上不存在明显共线性。

注:Var1=SD_ROA、Var2=Sale Growth、Var3=SD_Abnormal、Var4=Board Size、Var5=Firm Age、Var6=CEO Powerful、Var7=Times、Var8=Independent,其中上半部分为Pearson检验;下半部分为Spearman检验。

表5中Model(1)为不区分再融资样本的检验结果,结果可见公司的成长性与企业盈余波动成正向关系,同样非经常项目的波动性也与企业盈余成正向关系。这说明成长型企业由于盈余的高速增长增加的公司的盈余波动,而企业非正常项目的波动加剧了企业盈余的波动性。企业规模与盈余波动呈负向关系,可见大规模的企业由于受到社会关注度较高,更注意企业形象,在稳定业绩上也是如此,而且小企业可能处于成长期,盈余波动性高。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余波动呈正向关系,说明企业负债越高企业的盈余风险也相应越高。行业因素对盈余波动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周期影响着企业的成长性,而成长性与盈余波动成显著正向关系,可见,经济周期对盈余波动的影响是显著的。

注: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0.01,**p<0.05,*p<0.1。

表5中Model(2)为剔除再融资样本的检验结果,回归检验的结果与Model(1)基本相同,这意味着再融资样本的剔除对于上述结果没有影响。Model(3)为观察期内样本没有出现亏损的样本,这组回归中不难发现CEO Powerful与盈余波动显著负相关,说明在盈利企业中公司管理层有平滑业绩的可能性。公司管理层持有盈余波动会降低盈余预测及其准确性的理念(Graham et.al,2005),在不存在退市监管的压力下,公司管理层完全有动机去平滑业绩。Model(4)为观察期内样本出现亏损的样本,此时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明独立董事在公司出现亏损时,可能会为了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长期盈余管理,使得公司盈余出现大的波动。Model(5)加入是否出现亏损变量(Groups,其中观察期有亏损为1、否则为0)的样本。可见Groups与盈余波动呈显著正相关,即亏损样本由于退市监管的影响而加剧了盈余的波动。

3.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截面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而盈余波动则是一个期间数据,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2002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再次检验,检验结果基本符合。可见,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四、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盈余波动性是一个研究盈余质量的新话题,也是今后研究公司治理效用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盈余波动的缘由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2-2007年6年的面板数据的分析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盈余波动除受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受到经济周期、退市监管以及企业非经常项目的影响。其中经济周期主要表现在对行业的影响和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由此影响盈余的波动性;而退市监管则是直接影响公司管理的“扭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盈余管理加剧了盈余的波动性。在盈余波动的组成中,现金流的波动性相对于应计项目的波动性更为稳定,在退市监管的影响下,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可见,公司盈余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应计项目的波动。

尽管本文在研究盈余波动的缘由上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盈余波动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盈余波动的长期表现及其经济后果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heng Shi jun,Board size and the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

[2]Dichev I.D.,and V.W.,Tang,Earning volatility and earning predictab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

[3]GrahamJ,.,Campbell,H.,and S.,Rajgopa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

[4]Klein.A.,and CA.,Marquardt,Fundamentals of Accounting Losses[J].Accounting Review,2006,(81).

[5]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6]李琳,刘凤委,卢文彬.基于公司业绩波动性的股权制衡治理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7]李远鹏,牛建军.退市监管与应计异象[J].管理世界,2007,(5).

[8]牛建波.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退市监管 篇2

对于上市公司不符合哪些条件时应该退市,虽然各国的规定各有不同,但总结起来都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化的和非数量化的,其中数量化的内容包括了公司的股东数量、股本规模、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等,非数量化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情况等等。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标准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只要上市公司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就必须退市:

公众股东人数、成交量急剧收缩,低于交易所规定的最低标准:股东少于600个,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或其总值少于100万美元;经营业绩或者财务状况没有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最低要求: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连续5年不分红利;资产处置、冻结等造成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法院宣布该公司破产清算。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退市标准

在美国,纳斯达克作为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从该市场退市的股票特别的多,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标准包含初始上市和持续上市标准,只要

上市公司不符合持续上市的标准,就会退市,其中持续上市的数量标准包含如下: 股东人数≥300人;

市值≥3500万美元;

公众持股量≥50万股;

公众持股市值≥100万美元;

净收益(最近一个会计或最近三个会计中的两年)≥50万美元;有形净资产≥200万美元;

最低报买价美元≥1美元

做市商数≥2个。

其中最低报买价不低于一美元,也称“一美元规则”,即只要股价在1美元以下连续停留30天,就有可能被摘牌。

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在非数量标准方面对公司的第一次上市或持续上市也提出了要求,主要包括:中报、年报等的报送,股东大会,投票机制,独立董事,内部审核委员会等共同构成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如果公司出现严重违规或虚假信息披露等公司经营合规守法方面明令禁止的情况,那么必然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香港联交所主板退市标准

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规定,无论是否有来自发行人的要求,交易所可以在它认为合适的情况或者条件下随时暂停任何证券的买卖或将任何证券除牌,只要交易

所认为有必要保障投资者或维持一个有次序的市场的情况下,上述情形随时都可以发生。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取上述行动:

发行人未能遵守“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而且交易所认为情况严重者;

公众人数所持有的证券数量不足(联交所《上市规则》)第8.08条规定:无论何时发行人己发行股本总额必须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

发行人没有足够的业务运作或相当价值的资产以保证其证券可继续上市;发行人或其业务不再适合上市。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股票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必须退市: 上市股票股数≤1000万股,资本额≤5亿日元;

社会股东数<1000人(延缓一年);

营业活动停止或处于半停止状态;

最近5年没有发放股息;

连续3年的负债> 资产;

退市监管 篇3

一、旧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

自2001年PT水仙退市以来, 我国的退市机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然而, 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退市难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数量, 最低的年份仅为2家, 最高也不过12家, 截至2012年底, 退市总数也仅为80家, 年平均退市率不到1%, 这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8%-15%的平均退市率 (冯芸和刘艳琴, 2009) 相比要低得多。相反, 我国每年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在少数。我国自1998年实现ST制度以来, 至此已有500多家公司股票先后受到特别处理, 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0%左右, 平均每年被ST的公司数量可达30家以上。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平均退市率较低并非是由于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较好, 而是因为大多数处于濒临退市状态的ST公司都能采取各种手段最终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

另外, 从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来看, 可以将上市公司退市的类型分为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如果以强制退市来代表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话, 年平均退市率会更低 (图1) 。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上市公司退市主要由于吸收合并而主动退市, 强制退市的公司几乎为0。可见旧退市制度的实施效率并不尽如人意。

二、退市制度失灵内在原因———高退市成本

上市公司的退市成本指的是上市公司丧失上市资格所作出的价值牺牲, 这种价值牺牲涉及到投资者、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当公司作出退市决策时, 决策者就不得不考虑上市公司退市所引发的成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果退市所导致的退市成本大于退市带来的收益, 退市决策就很难真正得以执行。这也正是我国退市制度失灵的内在原因。

(一) 退市的机会成本高

上市公司是一种资源, 退市意味着失去资源, 即失去本来可能获得的收益, 这就是退市的机会成本。退市的机会成本可以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三方面加以考察。

我国公司上市要经历严格的IPO审核, 上市门槛较高。因此上市资格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公司上市后就不希望被强制退市, 退市不仅意味着公司为上市而付出的成本付之东流, 也会使企业丧失公开发行股票和配股的资格, 而后者的损失与前者相比要大得多。

对于控股股东而言, 上市公司一旦退市, 其损失也是巨大的。公司退市后, 控股股东丧失了以上市公司作为载体进行投融资的机会。特别是上市公司退市后, 控股股东仍要为退市公司的正常运作而付出代价时, 退市对控股股东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中小股东作为证券市场上信息比较贫乏的一方, 一旦上市公司退市, 中小股东往往处于最不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中小股东并不能完全掌握退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不能及时作出最有利的决策。另外, 上市公司股票退市后, 往往一部分公司股票长时间处于非上市交易状态, 如ST九州退市一年半后才进入三板市场, 这对于中小股东而言, 丧失了获取上市公司股票的分红和资本利得收益, 即使股票可以变现, 其原有资金也将大量缩水。

(二) 退市的社会成本高

退市的社会成本是指由于退市引发的最终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如果上市公司退市, 退市公司的职工安置问题、社会维稳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 强制退市公司往往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高资产负债率, 一旦公司退市, 那么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其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公司不退市, 至少还存在“壳资源”的价值。吕长江和赵宇恒 (2006) 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进入ST行列后, 政府会给予补贴, 且补贴收入与ST公司是否扭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 再上市成本高

上市公司退市后一般会谋求重新上市, 尽管现有退市制度下重新上市的标准要小于IPO标准, 但是对于退市公司而言要承担的成本依旧很高。由于退市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退市公司比普通公司存在更大的融资压力。另外, 现行制度下重新上市有多条财务指标, 这可能会导致退市公司注重短期财务指标而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而这其实也是公司为追逐上市资格而损失的一种未来收益。因此,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未来发生的高上市成本, 也会尽可能地采取资产重组等手段避免退市。

从上述原因可知, 高昂的退市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退市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尽管退市制度一再修订, 如果不解决退市成本居高这个问题, 退市制度的实际执行力度及实施效果会受到影响。因而, 降低上市公司的退市成本, 是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退市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新的退市制度对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法规层面上看, 新的退市制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 新旧制度交替期间退市制度存在空隙

新制度规定, 对于2012年1月1日前被暂停上市的公司, 交易所在2012年12月31日前对其股票作出恢复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决定。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新增加的退市指标并不溯及到之前已被风险警示和暂停上市的公司。另一方面对于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三项新增指标的计算不溯及以前年度数据, 即以2012年的年报数据为最近一年的数据。这意味着某些垃圾股最早也只能在2015年退市。尽管新旧制度交替时期的规定其初衷是为了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这实质是对投资者保护的一种错误理解, 尽管在短期内这些公司不至于退市, 投资者的利益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障, 但实际上是给某些已触及“底线”的垃圾股公司一定的操作空间。这些公司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通过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

(二) 重新上市的标准与IPO标准相比过低

新制度规定的重新上市的标准没有涉及营业收入、是否存在未分配亏损等指标, 也未考虑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因素, 这相比IPO标准而言, 重新上市的条件较低。既然公司已经退市了, 就不应该给予特殊对待, 这种特殊对待可能会导致某些经营绩效不好的公司重新上市之后又面临退市风险, 是对上市资格这种稀缺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三) 新增退市标准可操作空间较大, 缺乏现实意义

新退市制度规定, 对于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 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 其股票应终止上市。这一标准的实际操作空间较大, 以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的收盘价为例, 如果上市公司股票的收盘价已连续多日逼近退市标准, 上市公司大股东很容易采取一定的手段操纵收盘价以规避该规定。

(四) 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严格

新退市制度退出后, 沪深两市暂停上市的公司纷纷进行了资产重组, 其中不乏S*ST恒力等早已在2006、2007年暂停上市的公司。尽管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条件有所提高, 但实际审核时要求有所降低。根据新制度规定, 2012年12月31日前交易所对2012年前暂停上市的股票作出恢复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决定。但交易所在最终作出决定时, *ST桐城等9家暂停上市的公司最终获得有条件地恢复上市的资格, 这些公司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恢复上市。类似于这样的决定, 其实质是降低了新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让绩差公司再次有机可寻。

四、完善退市制度, 降低退市成本

(一) 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新退市制度中若干退市标准可操纵性强, 可能会导致退市标准形同虚设, 如对于“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面值”这样可操纵性较强的退市标准应进一步严格。另外, 对于ST公司的摘帽标准也应与恢复上市的标准保持一致, 其中的净利润指标可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孰低作为标准。因此, 我们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采用多重标准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

(二) 建立多层次的退市体系, 推动场外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后主要是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 退出渠道比较单一, 因此我国可以参照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 如美国OTCBB市场、粉单市场等全国性的OTC市场,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场外市场, 上市公司退市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退市体系, 从而缓解退市公司的退市压力, 降低退市公司的退市成本。

(三) 完善保护投资者的配套机制

要完善保护投资者的配套机制特别是责任追究机制和赔偿机制。如果上市公司退市是由于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那投资者的损失应由控股股东、保荐机构等共同承担, 同时相应的赔偿机制也应发挥作用, 包括赔偿的比例、赔偿的金额等。另外也应加强集体诉讼、打击黑幕交易等配套的法律制度, 让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真正有法可依, 从根本上降低投资者的退市成本。

(四) 转变政府的监管理念

政府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 其作用在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另外, 政府还承担着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责, 因此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时, 政府往往出钱出力救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于危难之中。但实质上, 政府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死鸟”公司数量的滋长, 而正是这些绩差的“不死鸟”公司侵害了投资者以及债券人的利益。因此, 政府应该转变监管理念, 逐步让退市制度真正为实现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而服务, 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降低退市带来的社会相关成本。

(五) 加强退市执行力度

在完善的退市制度的基础上,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特别是对于恢复上市条件的审核, 杜绝绩差公司通过虚假财务重组等方式进入市场。另外, 由于我国ST公司数量庞大, 且ST股投机之风甚为严重, 因此也应加强对ST公司的监管, 严格规范其摘帽行为, 避免大量的ST公司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长期混迹于ST板块。

参考文献

[1]吕长江, 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 2006 (4) .

[2]胡可果, 姚海鑫.非市场化并购重组、退市机制与资本市场效率—基于上市公司“不死鸟”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4) .

[3]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R].上海证券交易所, 2012 (6) .

[4]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R].深圳证券交易所, 2012 (6) .

[5]谢茂拾.上市公司退市的成本机制问题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

[6]周玮.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复活”退市机制 篇4

早在1994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就规定了退市制度,在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或者其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应当终止上市。但在上市指标奇缺,“壳资源”价格不菲的情况下,这样的原则规定显然只是公司治理系统中的“稻草人”,甚至连微弱的恫吓作用都难得一见。直至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10周年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家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PT水仙),利益博弈之艰难,可见一斑。到2008年,上交所累计退市的上市公司21家,深交所退市23家,18年来,总共只有44家上市公司被退市。占1600多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3%,和美国证券市场每年10%左右的退市比例相比,基本属于形同虚设。

退市制度在主板市场的失败,意味着在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上废掉了最重要的武功之一,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又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长期萎靡。但是,这两项制度设计历来被视为资本市场的两大利器。很显然,这是导致中国公司治理失灵的重要制度根源。管理层数年来虽然屡屡痛下决心推动退市机制的实施,然而,主板市场的诸多先天不足和复杂的利益博弈,往往无功而返,收效甚微。

因此,当2009年3月31日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和深交所2009年5月8日发布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都高调规定了公司退市制度的时候,其用意不仅仅在强调和强化创业板自身的风险的特质,管理层的意图显然在于将创业板作为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最佳的跳板,从理念和制度实施上为退市机制的重生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看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创业板企业的退市风险大于主板企业的特点,而在深交所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结合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创业板公司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这三种情况,基本借鉴了纳斯达克等市场的退市规定,首次将股票的交易状况列为退市的条件之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退市的程序上,实行了“直通车”和“快速程序”。“直通车”意味着创业板公司终止上市后将直接退市,而不再像主板一样,要求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而“快速程序”指对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公司,最快退市时间从主板的六个月缩短为三个月;对净资产为负和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暂停上市后根据中期报告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市。从而通过加快退市的进程,在程序上压缩了对可能退市公司进行非理性炒作的空间。

考虑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多属于民间资本,利益关系简单,这种资本“禀赋”决定了退市机制在创业板存活的可能远远大于主板。当然,制度和土壤只是前提,成败的关键则在于管理层的理念和决心。退市制度能否保障创业板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我们希望在创业板开启伊始,管理层就能够将退市制度真正落实,不再等同虚设。这样,才能保证退市制度对创业板在机制上发挥其威力,不重蹈在主板的覆辙。■

中美退市机制比较 篇5

关键词:退市机制,退市标准,退市程序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看, 一个完善的退市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退市标准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标准和依据, 主要有财务标准和公司的治理及信息披露标准:财务标准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股票市值、营业收入、经营效率、股东人数、持股数量、持股市值、最小报价等方面的规定;而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则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法, 信息披露是否能准确及时等。退市程序则包括退市审核和退市执行两大程序, 这两大程序是退市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美国退市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1.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标准。

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都做了相当具体的规定。以纽约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为例, 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标准包括: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上市公司只要有以下表现之一就必须终止上市:①股东少于600个, 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②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 或其总市值少于100万美元;③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④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 而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⑤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 并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⑥连续5年不分红利。

2.美国纽约交易所退市程序。

成熟证券市场对做出上市公司退市的决定一般都比较谨慎, 规定了非常详尽和复杂的操作规程, 而且可操作性较强。其中, 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程序是最为细致和具体的。以纽约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程序为例。纽约证交所上市规则802.02对退市程序做了以下规定:①交易所在发现上市公司低于上市标准之后, 在10个工作日内通知公司;②公司接到通知之后, 在45日内向交易所做出答复, 在答复中提出整改计划, 计划中应说明公司最迟在18个月内重新达到上市标准 (可见, 其整改宽限期比我国规定的要长半年) ;③交易所在接到公司整改计划后的45日内, 通知公司是否接受其整改计划;④公司在接到交易所批准其整改计划后的45日内, 发布公司已经低于上市标准的信息;⑤在公司开始执行整改计划后的18个月内, 交易所每3个月对公司的情况进行审核, 其间如果发现公司不执行整改计划, 交易所将根据情况是否严重, 做出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⑥18个月的整改宽限期结束以后, 如果公司仍不符合上市标准, 交易所将通知公司其股票终止上市, 并通知公司有申请听证的权利;⑦如果听证会维持交易所关于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交易所将向SEC提出申请;⑧SEC批准后, 公司股票正式终止交易。可见, 纽约证交所决定某家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最长需要经过近23个月的时间。剔除18个月的整改宽限期, 最长有将近5个月的足够时间进行前期准备, 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便于后期执行时能够收到实效。

(二)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1.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分为数量标准和非数量标准, 一旦上市公司违反了持续上市数量标准和持续上市非数量标准, 纳斯达克市场就会暂停或终止该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表1列出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持续上市的数量标准。

资料来源:韩志国、段强.退市机制:市场压迫还是压迫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程序

纳斯达克市场终止上市程序的特点是采用聆讯制。在判定某股票已不再满足上述持续挂牌的条件后, 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资格部或上市调查部将通知上市公司其股票因不再满足纳斯达克市场持续挂牌的条件而终止上市。如果上市公司对上述决定不服, 可以逐级上诉。先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资格小组, 接着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 继而是全美证券商协会 (NASD) 理事会, 最后可上诉到美国证监会, 美国证监会的决定将是最终裁决。

聆讯制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或上市调查部依据有关规定作出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并通知上市公司, 同时指出上市公司拥有申请聆讯会的权力。若7日内公司没有提出聆讯申请, 则上述决定生效, 股票将被立即摘牌。若公司提出聆讯申请, 则暂缓摘牌。

②公司的聆讯申请应递交到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资格小组。该小组由独立人士组成。上市资格小组在接到公司的聆讯申请后45日内举行聆讯会。会后, 上市资格小组将作出裁决, 并书面通知上诉公司。裁决一经发现, 立即生效。但是, 公司可在接到裁决15日内向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申请对上市资格小组的裁决进行复议, 但复议申请不能构成暂缓摘牌的理由。

③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在审核了公司的复议申请文件后, 如认为确有必要, 可再次举行聆讯会。聆讯会必须在接到公司申请45日内举行。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可能会肯定、修改、推翻或要求上市资格小组重新考虑以前的决定。裁决一经发出, 立即生效。与此同时, 若公司对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的裁决不服, 仍然有权进一步向全美证券商协会理事会再次提出复议。

④全美证券商协会理事会可能会肯定、修改、推翻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的裁决。这将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的最后决定。裁决一经发出, 立即生效。

⑤若公司对以上裁决还有异议, 可进一步向美国证监会提出上诉。美国证监会的决定将是最终裁决。

二、我国退市机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是由《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暂停及终止上市的条款及由此形成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及其修订稿来规定的。

《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 不具备上市条件, 在期限内未能消除的;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 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后果严重的;上市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后果严重的;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

第58条规定:上市公司有前条第2、3项所列情况之一, 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决定解散, 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或者宣告破产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我国《证券法》第49条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丧失《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的, 其股票依法暂停或者终止上市。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在其补充性文件《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中规定:若上市公司出现3年连续亏损、自其公布第三年度报告之日、证交所对其股票实施停牌、如果在宽限期的第一个会计年度赢利、可向中国证监会提出恢复上市的申请、如果继续亏损、或者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中国证监会则会终止其上市。

三、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机制较为严格, 这可以从以上的条文规定中看出。这样, 在证券市场的管理方面, 管理者的工作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使市场公平、有效率地运行, 同时也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1.退市标准的差异

美国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相当完备, 涉及面比较齐全。例如美国纽约证交所, 对上市公司的退市问题都有着详尽的数量标准和严格的非数量标准。相比之下,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还不够完善、缺乏严密性。比如在《公司法》、《证券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修订) 》中只有“连续三年亏损”这一条数量指标, 其余的都缺乏清晰的量化阐述。此外, 美国的证券市场中, 不仅有反映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指标, 同时还有反映市场动态变化的数量指标, 如持股市值标准、流动性、股票最小市价标准等。而中国的退市标准中则缺乏这类的指标。

2.退市程序的差异

在退市程序的启动方面, 启动者主体也存在不同。只要符合退市标准, 美国的证交所就能依据标准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对证交所裁决持有异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般不对此干涉。并且, 如果证券交易所认定某一上市公司有被停牌的必要, 马上就可以进入退市程序。因为启动退市程序已被视为其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 进入退市的效率是很高的。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 《公司法》中规定了退市决定是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来作出的, 证券交易所只是退市程序的落实者。由此可知, 真正决定某一上市公司退市命运的是中国证监会。同时, 我们也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退市的规定, 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如, 在《公司法》中明文规定了公司若有重大违法行为, 应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暂停其股票上市, 经查实后果严重的, 应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其股票停止上市。而在现实中, 公司因重大违法活动被暂停上市的案例有很多, 而因此被停止上市的却很少。退市标准的模糊性决定了退市程序在操作上的弹性, 而这种弹性使得退市机制的效率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肖明, 杨健.中美证券市场退市机制比较研究[J].资本市场, 2005, (9) .

[2]晁站勇.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 .

[3]张德富, 王昌锐.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J].商业会计, 2003, (2) .

[4]吴聪.中外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现代化, 2006, (6) .

从黯然退市看疯狂上市 篇6

一如马云所说:“为何短期内允许这么多不合格的中国公司密集性上市?”并且全由美国经纪商、投行和审计公司担保推荐。

据《福布斯》统计,2010年,在美十大最差风投支持的IPO中,竟然有6家中国公司。2011年后,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严重水土不服,诚信出现危机,多家企业股价暴跌、破发、摘牌、起诉。一时间,中国概念股纷纷退出美国资本市场。

今年3月12日,土豆网与优酷网以100%的换股方式合并,交易完成后,土豆网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而此前在2月,盛大网络宣布:从美国纳斯达克私有化退市;6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私有化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正式退市。

有数据显示,2011年,从美交易所退市的中国企业,总市值超过同期IPO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2月,已有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正在执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而退市。而市盈率低,信息披露和应诉成本高,在美上市不划算,市值被严重低估,成为中国企业告别华尔街的主要原由。

上市时,企业大都抱有相似的诉求和目的,而退市时,却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其实,上市也好,退市也罢,都是创造财富。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国际化业务,最好不要盲目在国外上市。

6月28日,国内上交所、深交所正式出台《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与《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简称《退市方案》。

新《退市方案》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净资产为负或连续3年营收低于1000万元的应退市。对此,业内人士褒贬不一。

《退市方案》真的是要“追杀”垃圾股吗?仔细参详,你会发现,这个方案对垃圾股的呵护之心隐约可见。从3年中找一年营收达到1000万元实在太容易,设个托儿,上市公司做笔应收账款的销售分录就能实现目标。

中国股市对企业、对垃圾股的吸引力有目共睹,而中小股民的悲哀无奈又有谁来拯救?劣币不除,良币不来。或许,只有真正严格的退市制度出世,才能真正确立一个有进有出、健康规范,且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

近日传出,普陀山、九华山和五台山筹备上市的消息,而峨眉山早在1997年就已上市。佛教圣地原本为世人心中的一方净土,如今卷入“上市”大潮,无底线的圈钱,终于圈到了宗教资源头上。

去年8月,自姚记扑克IPO上市之后,健身房、美容美发、时尚驾校、国有保安公司……各种边缘非主流公司接二连三地冲刺IPO,一次次地敲击着社会各界的心理承受力,一遍又一遍地刺痛着投资者的神经。

资产上市套现如同跑马圈地,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从少林寺到法门寺,在某些人眼里,这些宗教圣土,就是敛财的最佳场所。此风倘若任其蔓延,从经济到文化,中国市场将腐蚀漶漫得不可收拾;且问,今日可忧之事——生之为人还会有灵魂吗?

上市,退市,再上市。

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研究 篇7

在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上, 一般都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最低标准, 上市证券被摘牌终止上市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上市公司的资本规模或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达不到上市要求;二是公司经营业绩或资产规模达不到上市要求;三是当上市公司因涉及资产处置、冻结、财务状况欠佳等情形, 造成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四是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并造成恶劣影响。世界上主要的证券市场如纽约、东京、香港地区等都对上市公司退市的标准作出了比较具体且操作性强的规定。

(一) 纽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在美国, 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标准包括: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上市公司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必须终止上市:股东少于600个, 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或其总市值少于100万美元;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 而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 并且过去5年每年亏损;连续5年不分红利。

(二) 东京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与纽交所的规定大体一致, 日本东京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主要包括:股本总额和股权结构、股权的分散程度、经营状况、股利分配情况、资不抵债情况和是否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必须退市:上市股票股数满1000万股, 资本额不满5亿日元;社会公众股东数不足1000人 (延缓一年) ;营业活动处于停止或半停止状态;最近5年没有发放股息;连续3年出现资不抵债情况;上市公司有“虚伪记载”且影响很大。

(三) 香港联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与纽约证交所相比, 香港联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较为笼统。香港证券法第六章第55条规定, 公司出现以下情况时, 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交易, 并进入退市程序:公司出现财务困难, 严重损害其持续经营能力, 或导致其部分或全部业务中止经营;公司资不抵债。上市公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将被联交所终止上市资源共享格:公司已被清算或被勒令停业;公司资产的接受人或管理人已被任命;公司已停止营业;公司应交纳的行政费用未如数上交;公司已与其债权人达成妥协或计划安排;无论是在香港或其它地区, 公司有董事已被判定触犯法律, 且判决中提及该人有贪污或欺诈行为;公司所有董事中有人违反证券法;依照证券必须进行登记, 如董事、秘书及其他有关管理人员的登记未获批准, 或已被撤销或暂停。

通过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三大证券交易所规定的退市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公众股东数量达不到交易所规定的标准;股票交易量极度萎缩, 低于交易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因资产处置、冻结等因素而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法院宣布该公司破产清算;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欠佳;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违反法律;违反上市协议。

二、我国退市机制及三板市场简述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现行制度, 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以下情形, 将终止上市, 从主板转移到三板:连续四年亏损;不能按时披露定期报告;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股东大会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三板市场又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中是这样定义的:“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 是指证券公司以其自有或租用的业务设施, 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的股份转让服务业务。”三板市场于2001年7月16日正式开办, 它没有接纳新公司股份“上市”的职能, 它承担的职能仅限于处理历史遗留的法人股市场以及主板市场退市企业的股份流通问题。目前在三板挂牌交易的公司有64家。

三板市场交易制度与原PT公司类似, 转让委托申报时间为上午9:30至11:30, 下午1:00至3:00;之后以集合竞价方式进行集中配对成交, 涨跌停板限制为5%, 盈利而且净资产为正值的股票每周交易5次, 亏损且净资产为负值的股票每周交易3次 (逢一、三、五) 。未与代办券商签订委托代办协议或未履行基本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 其股票采取每周周五集合竞价转让1次的方式。三板行情波动比较大, 不是连续涨停, 就是连续跌停, 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三板市场是个双向扩容的市场, 好的三板公司可以上到主板, 业绩差的主板股票也会下到三板。而近年深沪股市主板退市股票大多股价较低, 一旦回到主板交易, 获益程度非常可观, 这令其壳资源价值凸显。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的法律模式

通过对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考察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和日本证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比较完备, 涉及面比较齐全, 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相比之下,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的有关法律规定还很不完善, 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有效实施, 阻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借鉴地引进外国发达的退市标准并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退市标准, 将对我国证券市场解决长期以来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产生极大的推动。

(一) 实施“双重标准”

这里的“双重标准”是指时间标准和资本标准。我国现行法律采取的是时间的量化标准, 即“最近三年连续亏损”, 但是这一标准正如上面所指出的具有极大的缺陷, 无法满足退市的具体操作要求, 很容易被上市公司规避。因此, 不少国家都采取资本标准, 即“资不抵债”标准, 资不抵债标准可以很好地弥补时间标准的不足。而资不抵债是公司因经营状况不佳, 亏损额不断积累的量的结果。而公司一旦到了资不抵债的时间, 股民的损失难以挽回。因此, 为了更好地监控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有必要把我国原来所具有的时间标准保留下来, 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多一个标准:资不抵债标准。这样, 才能更加全面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二) 以“累计亏损”作为退市标准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最主要标准, 就是看其主营业务是否有起色, 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否有明显的提高。当上市公司从第一个亏损年度算起的历次亏损总额达到净资产一定比例时即暂停上市, 进一步来讲, 比例达到新的标准时即应终止上市。而公司要想恢复上市, 必须使累计亏损减小到一定比例。“累计亏损”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人为地控制利润;另一方面更注重实质, 只有经营质量、资产质量都改善了, 上市公司才能真正地得以恢复上市, 否则, 不论该公司恢复上市后一年还是两年, 其同样面临退市下场。

四、结语

当前,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法律法规对于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的规定还很不完善。通过借鉴成熟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 以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作为制度背景, 对现行退市标准的立法进行适当的修改, 在原来时间量化标准的基础上兼采资本量化标准, 实现双重标准的立法模式。这将使我国的退市标准更具可操作性,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 从根本上保证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

摘要: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是实现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催化上市公司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有力保障。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长期的市场实践形成了完善的退市标准。对这些标准加以考察分析可为健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三板市场

参考文献

主板退市制度终结“不死鸟”神话 篇8

云南上市公司普遍“低调”

从目前国内已经公布年报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来看, 年薪上千万乃至几百万元的高管比比皆是。相对而言, 云南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则显得较为“低调”, 以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副总经理这一级别的高管来看, 云南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普遍在四五十万至六七十万元之间。

从全国范围来看, 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中, 银行、地产、保险、矿业等行业的董事长明显“富得流油”。从截至目前公布的年报情况看, 共有13家公司的董事长年薪超过了400万元, 其中,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以超过1500万元的年薪高居榜首。此外,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去年年薪为988.47万元, 长城开发董事长谭文鋕则进账811.13万元。

从云南上市公司情况来看, 在总共28家企业中, 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有25家, 其中高管薪酬在100万元以上的仅有一家企业, 该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及总裁等高管2011年度薪酬均在百万元以上。相比之下, 省内众多大型国企上市公司老总们的薪酬, 较之百万年薪仍有一定差距, 即使同为董事长这一职位, 多数公司的薪酬为五六十万元左右。

终结“不死鸟”神话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创业板退市制度拉开了中国股市退市制度改革的大幕, 而此次公布的主板退市制度则意味着今后股市“不死鸟”的神话将告终结。改革后的主板退市制度不仅弥补了现行退市标准和程序的不足, 还通过新增指标完善了净资产、营业收入、非标审计意见等相关退市标准, 并且新增了股票成交量、股票收盘价两个市场交易方面的退市标准, 明确了恢复上市和重新上市的条件, 同时保障新旧退市制度的平稳衔接和过渡。

与两个月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 关键性指标可谓是“一紧一松”:净资产指标的退市考量年限由原定2年改为3年, 营业收入指标的退市考量年限由原定4年改为3年。此外, 正式方案对恢复上市的口子有所“收紧”, 并不单纯取决于某单项导致其暂停上市的指标的“达标”, 而是一系列的“组合指标”均需过关。

“与现行主板退市制度相比, 新主板退市制度在设计理念上还是比较先进的, 基本上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新的退市标准具有多元化、市场化、定量化, 以及与IPO标准对称化的特征, 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大面积退市还需时日

主板退市方案的推出, 再加上郭树清的表态, 让A股市场大批ST股人人自危, 退市的危险一触即发。今年5月, 因连续3年亏损, 深交所决定ST吉药自5月7日起暂停上市, 成为今年第一家被暂停上市的公司。

不过, 由于此次主板退市制度改革采用了比较温和的过渡方法, 实行新老制度划断, 尤其是将新增退市标准——净资产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及审计意见类型指标延迟至2012年报表披露时开始起算, 这就使目前已经满足连续3年净资产为负数的一些ST股还可以从今年起再接着连续3年净资产为负才会退市, 这显然给大量垃圾股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按照新退市制度安排, 在2015年之前, 不会有公司因新规退市。其间唯一继续发挥作用的退市标准, 仍是旧制度中留存下来的, 也就是公司必须连续4年亏损, 才能终止上市。若按这一条老退市标准执行, 垃圾股仍会以“二一二”的亏损手法进行报表重组, 照样很难退市。因此, 等到明年4月底, 2012年年报披露完毕时, 可能会有长期“暂停上市”的公司退市, 因为它们停牌的时间太久远了。除此之外, 近3年内垃圾股退市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 2015年之后, 将会有许多净资产为负的公司批量退市。

投资者应远离垃圾股

随着退市制度的全面实施, 垃圾股终将面对退市的命运, 而投资这些股票的股民无疑将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这些损失怎么办, 应该由谁来负责?

退市制度是一个十分单纯的淘汰机制, 不能给它附加其它的职责。只要上市公司达不到持续挂牌标准, 它就必须退出市场, 这是国际惯例。按照法律规定, 上市公司退市或倒闭, 股东必须以其全部或部分出资承担公司的有限责任, 因此, 股东无权向公司索赔。更何况, 没有任何国家的股市将索赔与退市挂钩。

“股市有风险, 买者需自负。”公司退市, 投资者必须责任自负。如果公司有犯罪或欺骗, 导致投资者损失的, 投资者可以诉诸法律索赔, 这是个人行为, 不能由制度规定。其实, 退市制度有足够长的警示期、退市程序及步骤, 不是突然袭击, 因此, 投资者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规避退市风险。否则, 就只能是责任自负了。

上一篇:阴阳五行学说下一篇:教师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