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2024-10-18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精选8篇)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1

我校在“质量立校之梦,凸显侨校特色文化之梦,圆省一级达标学校创业之梦”三个“梦”的引领下,确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依托厚重的华侨文化,发挥侨优势,挖掘侨资源,提炼侨精髓,凸显侨特色,把侨校特色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创建以“弘扬华侨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为主题的德育特色活动,开发具有侨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学科、高效课堂,着力营建“钻研侨史,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兴我侨中”的氛围,达成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

曾经的桥中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学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即,希望全体侨中人继续砥砺耕耘,策马扬鞭,再踏征程,以更加豁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毅力,进一步鲜明办学形象,推动学校新一轮发展。

福州华侨中学简介:

福州华侨中学前身是由林珠光、俞昌檀、杨银仙、郭瑞人,陈仰曾、叶鸿宝等六爱国华侨联合筹资兴办的一所侨办公助的私立中学。至六十年代初,学校已初具规模。当时,学校除在国内招生外,还接收海外侨生,在校侨生数曾多达二百余人。1968年后学校转制为公立中学,曾先后易名“东方红中学”,“福州第二十六中学”。

1983年10月,学校恢复了“福州华侨中学”的校名,成立“董事会”。

校园占地近40亩,总建筑面积19747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楼、图书楼、学生公寓、师生食堂等。现有初高中六个年段48个班级(高中30个班级,初中18个班级),学生近2400人。

教职员工174人,专任教师165人,其中,双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12人,高级教师63人,中级教师101人,省、市学科带头人6人,名师工作室成员4人,市骨干教师6人。

学校是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州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福州市平安校园、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福建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州市第五届绿色学校、福州市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州市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优秀集体、福建省“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物理教研组)、福州市“五一先锋岗”(化学教研组)、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福州市女职工周末学校示范单位、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福州市第十三届文明学校。

建校以来,侨中人秉承“笃学上进,励志报国”的校训,形成“团结、上进、勤奋、进取”的校风,力行“敬业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追求“勤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发扬海外华侨自强不息、努力拼博的创业精神,为福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办学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目前,侨中人正共同努力打造“魅力侨中”,要把侨中办成一所管理严、校风正、质量高、设施齐、师生和谐发展,具有侨校办学特色的省一级达标学校。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2

1. 办学理念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核心

办学理念是对办学思想的凝练, 是校长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思考。它是学校定位发展自身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思想、信念及其价值追求的浓缩, 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体现。办学理念要重点凸显以学生观、教师观、学校观和教育观为重点的学校的教育哲学。中小学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的要求, 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关心道德、智慧、感情的和谐发展, 注意培养高尚的心灵, 使一切精神冲动和意向保持纯洁, 这是培养新人最根本的要求。”[1]要实现学校培养新人的功能, 就要通过文化管理不断凝练办学理念。例如芬兰的罗素高中, 它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世界性影响并引领时代发展的高中。其办学理念是管理“恪守传统, 自主选择, 放眼未来, 国际视野”, 这一办学理念指引着一代代罗素高中的师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可见, 办学理念有助于学校形成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 有利于学校共同体分享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愿景。

2. 学校制度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保障

学校制度管理要刚柔相济, 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管理中, 标准是统一的, 纪律成为一种机制, 能通过其基本构成因素的协调组合而达到最大效果。“纪律不再仅仅是一种分散肉体, 从肉体中榨取时间和积累时间的艺术, 而是把单个力量组织起来, 以期获得一种高效率的机制。”[2]科学管理的弊病同时也存在于标准化产生的量化评价机制。教育教学作为学校中心的活动, 在某些层面是难以量化的, 例如教师家访、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陶冶, 这些教育活动或某些教育事件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一生的影响, 但却很难进行量化考评。因此, 科学化管理下的绩效评价制度易导致急功近利、恶性竞争、人际纠纷, 进而引发学校的内部矛盾。这就需要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以化解学校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人性化管理是基于“社会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 物质利益并不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人性化管理应针对学校的每一个人。校长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 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 建立教育决策的参与机制, 实际上, 这是通过分权式管理实现管理的服务功能。校长要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 信任、尊重、关爱师生, 激发其内在动机, 实现教育管理自律机制的建立, 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性化还体现在校长能够有效运用情商, 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使得学校的制度化管理更为有序、稳定。

3. 教师文化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途径

教师文化管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人英雄主义的教师文化或许可能在个人层面上取得一定的绩效, 但这对学校的发展依然是微不足道的。教师文化管理就是校长要提升对教师文化的领导力, 实现教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引进、发现并培养中层管理者和各学科骨干教师, 使教师团队获得归宿感、使命感, 获得专业发展的支持, 使教师群体都获得公正评价和有效激励, 从而使其产生被认同感。一是集思广益, 制定、规范和修正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这有助于实现管理层对学校工作的有效督导和评价, 做到修正错漏、激励进取、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二是建立教师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校长应提升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伦理规范, 结合教师伦理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深化教师对该职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从而使教师将学校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三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制度化沟通渠道, 组建民主的教师团队。民主的教师团队有助于实现教师相互认同, 实现教学中的学科互补、个人优势互补, 使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改善, 实现团体的共同进步。

4. 课程实施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 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3]但课程的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校长应对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

学校通过引入学术性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性课程, 通过大力推行区别性课程、特色性课程来强化课程评价和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功能。但由于受到教育投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地区实现三级课程的全方位的开发、设计、实施的管理, 还难以实现。不同中小学课程实施管理的层次是不同的, 示范性学校一般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城镇中小学只能确保 (甚至是未能确保) 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有些科目甚至缺乏足够的专任教师。校长要实现课程实施管理, 无论是在资金筹备、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团队建设方面, 还是在资源开发、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上, 都需要解决许多难题。不难看出, 实施课程管理也是校长实现文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发展定位而不断进行调整、再实施和再重建。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校本课程, 在解决校本问题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5. 办学特色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提升

办学特色管理是校长在长期办学中不断反思实践, 不断创新文化, 是提升学校文化精华的结果。它是校长作为教育实践探索者的勇气和胆识的结晶。然而, 要形成办学特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下, 学校对自身特长、自身发展优势的强化, 并深化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结果。从宏观上说, 学校的课程建设、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革新、校园文化节、农村中小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等都可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部分;从微观上说, 学校的标志性校园建筑、各种典籍藏书、校史整理、学生寝室文化、学生特色作品收集和展览、学生志愿者的各种社会服务等, 都可以逐渐积淀为学校办学特色。

总之, 校长对中小学实施文化管理应该是多方位、多功能、多渠道、多载体、多主体、多层次的。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校长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历史使命, 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责任和权力。文化管理是校长管理权力的实施, 也是校长带领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 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米歇尔·福柯著, 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84.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3

【关 键 词】中小学校长;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危害;公权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3-03

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中小学校长是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扮演着教育者、行政管理者和文化领导者的多重角色。长期以来,人们深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的引导者”,“道德的代理人”。从本源上讲,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深受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聚集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平等、民主、理解、宽容、创新等时代最强音,相对于其他亚文化群体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当然,强调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下,人们对校长的角色张力显然抱有过高的期许,无疑将其视之为人格塑造的典范、道德自觉的化身,具有超越性、创造性和自由性,体现人的神性特征,趋向理想状态的文化人,学校主流文化的一面旗帜。可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人是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精神属性为一身的复杂有机体。人的生存使命虽然就是走出兽性,走向神性,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具有完全神性的文化人是不存的。[1]

也就是说,始终处于人性的原始本能与社会理性之博弈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支配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心态并不完全受人的理性与意识的控制。人的显在意识和理性很容易被现世的许多因素所污染,[2]从而产生本能的冲动。中小学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难免出现与“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3]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氛围相悖的行为和举止,即反学校文化现象。

尽管将学校领导者的校长与反学校文化现象关联不免过于沉重,甚至可能会觉得笔者在哗众取宠,赚取噱头。但是,现实存在的一些怪象不得不令人正视和反思。

二、中小学校长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及其危害

1. 权力自恋。广义上的权力是指个人影响其他个人的能力,包含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外界赋予的,属于强制性影响力,与职务相关涉,而与特定的个人没有必然联系,对被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所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4]非权力影响力属于自然影响力,是靠领导者自身的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因此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行为。[5]

一个有威信的校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师生效仿的榜样。然而,威信是要靠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和真挚的情感培育来的,是被领导者心悦诚服接受的,决无可能通过行使职位权力强加予人的。一个校长如果想靠耍官威来维持其“威信”,恰恰证明他也无威信可言。被网友戏称为“校务一言堂,训人如过堂,用人拍肩膀,决策拍脑袋”的某些校长,无非是想突出自己的权力地位,树立办事果断、敢说敢为的权威形象,其实无疑就是一个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权奴。

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希望他人认同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教师,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自尊意识,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校长的承认和赏识,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愿望迫切,特别反感专制霸道、盛气凌人的校长。其实,学校就是一个育人场所,不是行政机构,因此校长也不是什么官,校长就是带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领头雁”。一个校长如果把学校当成“衙门”,把校长的职位当成官来做,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就必然与“教师气”渐行渐远,与师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大。由此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降低。当然也就不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来。

2. 嫉贤妒能。人的嫉妒心理源自于同类类比。同类类比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人们常常通过相互类比来确定自己的现状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6]如果发现自己处于不利或较弱的位置时,势必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即嫉妒心理。不过,嫉妒心理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嫉妒心理状态则主动从自身查找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以此求得改善自己的状态;而持消极的嫉妒心理的人,则将自己不利的处境归咎他人,要么在抱怨中消沉,要么采取强烈的反制措施,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一般来说,能够担任校长的,都有过人之处。可是,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不乏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对才干超过自己的下属,一个心态开放、知人善任的校长,势必视之为自己干事创业的助手,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坚。悉心培养,大胆使用,让其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实现理想抱负。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敬业奉献,而且能对教师队伍产生“鲶鱼效应”,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然而,某些持消极嫉妒心理的校长,将优秀人才视之为自己校长职位潜在的竞争“对手”。评先评优揪其短,求全责备,不让其拥有吸人眼球的“光环”;工作安排就其难,不让其发挥专长,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无法取得与自己竞争的“资本”。事事想着压制“对手”,时时提防他人“冒尖”。一个校长如果希望下属都是平庸之辈,那么他所领导的学校也就难逃“平庸”的厄运。

3. 亲近疏远。校长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的顶层,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享有话语权。因此,学校成员在解决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冲突等方面对校长有着特殊的期盼。一个正直公平、不徇私情的校长能够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善于从不同意见中发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善待每个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合理均衡各群体的利益,促进教师思想的统一、责任感的唤醒、事业心的激发。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做到“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好恶乱其志”,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积聚力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然而,某些“我”字当头,任人唯亲的校长,事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不顾及公益原则和师德,亲近疏远,阳奉阴违,甚至利用教师的利益诉求,玩起“制衡术”,以达到左右逢源的目的。结果,只会搞得人人自危。

nlc202309031944

学校是一个先进的文化组织,不是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和谐、平等的学校文化氛围,教师的思想最活跃,创造性最强,教书育人的热情高涨。相反,一个以邻为壑、勾心斗角的学校,势必人心涣散,只会使学校变成一盘散沙。

4. 重利轻义。“逐利”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生存的基础。然而,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物质承载体,人具有对生物性超越的特性,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且越是文明的人,意识对本能控制的能力就越强。校长作为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人,当然有追求名利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但是,校长又是倍受师生关注的“公众人物”,特殊的角色地位使校长对利益追求处于两难境地,坚守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只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更重要的是如何担当好淡泊名利、苦耐清贫、人们所期盼的学校道德风尚引领者的角色。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沉沦。一个正直清廉、敬业奉献的校长,能自觉摆脱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争名逐利欲望的束缚,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但是,某些重利轻义的校长,不惜利用手中的公权为自己追逐名利。这样,学校利益和教职工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必然会引起教职工的不满。显然,不仅会贬损自己的声誉和威信,还会引发各种矛盾冲突。

5. 好大喜功。好大喜功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典型外在表现。某些校长为求得短期工作亮点,博得上级领导的欢心和赏识,不顾学校客观条件和教育规律,挖空心思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为了应付上级实验室验收,宁可腾出学生的教室作实验室;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停课打扫卫生。种种乱象,反映出某些校长唯上是从的心态,不怕师生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争功邀荣、做表面文章上。

学校因学生而立。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显然,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作为教书育人“领头雁”的校长,理应把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尽职尽责服务师生。一个校长如果忘记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利益,沽名钓誉,以捞取政治资本,贻害无穷。其虚假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不仅败坏校风,更严重的是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6. 不务主业。就当下的中小学校长而言,大多是“教而优则仕”用人导向下的优胜者,有“教师之师”之美誉。正因为如此,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学榜样的作用。但是,某些校长不能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只注重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校管家,忽视自己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该放副职或部门管的不放,该亲自抓的无精力抓好,整天为繁杂的校务所累,久而久之,沉溺于听汇报、查资料,迎来送往、交际应酬,与教学工作渐行渐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校长的立身之本。校长惟有置身课堂,上好课、听好课、评好课,和师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师生想什么,知道该为师生做些什么,这样才能履行好教学领导人职责。一个校长如果将主次颠倒,远离教学这个主业,就不能牢牢把握学校管理的主动权,同时也就无法获得通过教学榜样作用而生成的非权力影响力。

三、结语

中小学校长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现象,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不良文化侵蚀因素,也有权力监督乏力因素,但最根本的在于放松自我要求,以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利益观产生错位。其危害是巨大的,贬损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阻滞学校文化建设。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职能,让公权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事业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用好公权,服务师生。

参考文献:

[1]王德军.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论人的生存特性与生存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黄建纲.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36.

[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周菲.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74.

[5]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2.

[6]谌新民.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4

项城市文化路小学

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这一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切合我校实际的教改之路。

一、领导重视,课改成绩显著

我校非常重视新课改工作,把它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成立了以校长李怀领同志为组长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质课堂与平时教学相结合,课后反思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使教师逐步走上“学习——实践——反思——交流——提高”的成长路程,有力地提升了我校的教育教研能力。现在,我校共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周口市级骨干教师20余人,三名教师入选周口市教育资源人才库。

二、转变角色,创新课堂模式

过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成为课堂中“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学目

标已有“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有“传授知识”转向“多元互动”;教学目的已有“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倡导“高效课堂长技能,有效训练出成绩”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注重训练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多元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授练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还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质量跟踪,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个体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三、突出特色,注重教研实效

1、注重教学反思。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节节有反思、课课有反思、章章有反思,期期有反思。反思自己上课的成败之处,反思教学中的疏漏,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反思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优化,在优化中提高的,在提高中教学。

2、坚持集体备课。十年来,我们以业务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一说、二议、三定”。“一说”就是由中心发言人说目标要求、说重点与难点、说课前准备、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思路、说过程、说学法等。形成书面发言材料,人手一份。“二议”就是一议中心发言人教学设计成功与不足,二议改进意见。“三定”就是定思路、定教师和定方案。根据作课教师在课堂上作课情况,完

善教案,并报教导处存档。由于措施得力,我校近三年来,有四位同志获省优质课教师的称号,其中两位同志获一等奖,填补了我市无省级一等奖的空白。

3、加强课题研究。根据我校班大人多和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攻关,开展“大班额下班级合作日记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重点解决学生作文的问题。课题于2010年5月在省厅立项,于2011年5月按时结题。我校也成为我市为数不多的结题学校之一,被评为周口市教研先进单位。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克服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体会到了作文的快乐,许多同学的作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

四、提升素养,加强校本培训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而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我校充分利用节假日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提高了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整合网上无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上课的常态。由于成绩显著,我校被评为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加强执教能力的培训。学校采取 “网上互动”“拜师结对”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展了培训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与外地名师交流,学习外地教改经验,与当前教改前沿接轨,使广大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有效地提升了执教水平。

3、注重监管培训过程。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要求培训教师上课有教案,被培训教师听课有笔记,听后有心得,注重培训的实效,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五、多元评定,完善评价机制

我校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制度,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元评价。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态度与热情、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教学艺术、评课说课能力、教研教改成果以及期中期未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载入教师的发展档案,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5

应城市教育局选拔乡镇中心初中校长方案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hubei/ 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规范教育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根据上级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选拔对象

本次选拔乡镇中心初中校长人选3名。

二、选拔任用原则

1、党管干部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4、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6、依法办事原则。

三、选拔任用干部任职资格及条件

本次选拔任用干部本着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原则,选拔的对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勇于改革,大胆实践,具有新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掌握办学规律;钻研教学业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胜任领导的宏观调控能力、微观协控能力、筹划决策能力、系统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2、能够正确的行使权利,勤政廉洁,以身作则;坚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监督,不以权谋私。

3、能够实事求是。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创新,做出实绩。

4、能够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作风民主,不独断专行。

5、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胜任工作。(二)必备资格

1、年龄:本次干部选拔对象的年龄要求在45周岁及以下,即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一级教师及以上的教师职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市教育局机关副股级及以上干部、市直单位局管干部、学区督导员、乡镇中心初中常务副校长、中心小学校长且任职三年以上。

(三)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且工作3年以上可报名(不受必备条件2、3条限制)。

四、选拔程序

1、公布选拔任用名额及任职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2、个人申请。

3、民主推荐。由有关单位组织,教育局派员参加,按照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满分100分。

计算公式如下:推荐分=(推荐得票数/参加推荐人数)×100

4、确定竞争上岗初步人选。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由局党组研究确定竞争上岗的初步人选。

5、民主测评。对初步人选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民主测评,满分为100分。分两轮民主测评。第一轮,以教育局2013—2014学干部民主考核结果为依据分值50分;第二轮,市教育局班子成员、股室站长民主测评,分值50分(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占60%、股室站长占40%)。

测评得分100分=2013—2014学干部民主考核结果50分+(市教育局班子成员测评结果+股室站长民主测评结果)50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6、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讲、面试答辩。组织初步人选进行演讲答辩。演讲答辩设评委7人。分别由有关领导及有关专家组成,演讲答辩满分为100分,当场公布得分情况。

7、确定考察人选。按民主推荐得分、民主测评得分、演讲答辩得分3∶3∶4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公式为:

综合得分=民主推荐得分×0.3+民主测评得分×0.3+演讲答辩得分×0.4 根据综合得分,取前3名为考察对象。考察不合格依次递补,考察人选在本单位公示。

8、组织考察。由市教育局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考察前将考察对象的简要情况、考察时间、考察组联系方式等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预告,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考察的准确性。通过考察,全面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情况,具体了解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廉政勤政等情况。

9、市教育局党组讨论决定。综合考察情况,将考察人选报市教育局党组讨论决定。

10、公示。公示期为7天。

11、市教育局党组确认乡镇中心初中校长备用人选,并根据职位空缺情况依次使用。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共应城市教育局党组

文化艺术节校长讲话 篇6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师生同台喜迎新春,歌舞书画传承文化。”在2011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我校以“展现风采舞动春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就要拉开帷幕。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向莅临这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热心支持我校文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笃志教坛、辛勤耕耘的全体教师表示深深地敬意;向风华正茂,神采飞扬的莘莘学子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德育立校,全面育人,是我校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我校教师严于律己、身正为范,学生讲文明、守法纪,刻苦专研、勇于探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教学、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上级教育部门和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自2005年以来,学生在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科技、演讲、读书等活动竞赛中获奖的有3216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雏鹰大队、德育先进集体、教科研先进单位、优秀卫生学校,十佳管理规范校、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只是会学习的学生,更是积极上进、健康活泼、多才多艺的下一代。多年来,我校不仅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健康的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底蕴。学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优秀集体奖。每年获奖人数都是全市学校中最多,文艺节目在市里比赛都是一等奖,舞蹈节目尤为突出。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文化艺术的理解,陶冶同学们的艺术情操,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无论是否得到掌声和鲜花,都会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无论比赛成绩的高与低,只要参与过、激动过、欢呼过,都将拥有一份良好的回忆!

白城市文化小学校长 篇7

新时期, 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形势, 如何引领学校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洪明祥——这位新时期的实验小学引领者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

中国教师:绩溪县实验小学是皖东南地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区域性名校。我们印象中的名校, 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先辈, 有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的后来者。而名校的这些传统和改革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在学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使学校在学生培养、知识传播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而所有这一切, 便是名校的精神内涵。经过百年文化积淀的绩溪县实验小学, 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洪明祥:要说我们绩溪实验小学的精神内涵, 我想, 首先应该谈到绩溪, 以及徽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因为这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土壤。

我们绩溪素称“宣徽之脊”, 境内山高林深, 峰回路转, 古道盘错。至今, 闻名遐迩的徽杭古道上还承载着历史的足迹: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从古道上往返, 求学赶考, 建功立业;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 便是从这里走出了山城, 从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皖东南山区特有的自然、人文底蕴, 孕育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剧、徽菜……无不显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和深邃。这里历来文风昌盛、教育发达。自宋朝至清朝间, 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二百六十多所;康熙时多达五十多所。私塾更是林立, “远山深谷, 居民之处, 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便是对当时徽州教育、文化的真实写照。厚重的徽州文化孕育出徽州一代代文化名人, 这里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这是历史的存在, 文化的存在, 更是我们教育承载之所在。这为绩溪实小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事实上, 这么多年来, 正是承载着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学校才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成为了皖南山区的一所名校。名校本身是一个有历史跨度的概念。在绩溪实小生成、发展的100年里,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声誉也在不断提升。

绩溪实小创办于1908年。从“私立胡氏初等小学堂”立校时的两名教师, 22名学生, 到解放初期更名“城厢第二小学”时的8名教师, 201名学生, 再发展到现在的109名教职员工, 56名退休教师, 36个班级, 2160名学生, 占地1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 历经世纪沧桑, 薪火相传, 弦歌振越。

在这承前启后的100年里, 绩溪实小的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们历经磨砺, 在徽州地域文化的感染下, 逐渐形成了“健体、崇美、厚德、博学”的精神。这是我们实小百年文化的浓缩, 也是支撑我们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教师:您的讲解很精彩!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让我明晰了徽州厚重的文化, 了解了学校昔日的风采。今天, 作为新时期绩溪实小的引领者, 您将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段历史?

洪明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昨天已成为过去, 历史的回声却还在耳边回荡。今天, 历史的年轮虽然已经步入了新时期, 但是, 我们学校的发展决不能隔断历史的文脉。历史割断了, 学校的文化就消失了。

我们学校在创办最初, 就承载着弘扬“尊师重教”“崇文重儒”的绩溪传统的教育使命。百年来, 我们都是围绕这样的传统, 推广现代文化, 培养有用人才。我们地处皖东南山区,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里的人们都坚信“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从古到今, 老百姓都将读书看作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所以, 这里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源于这种传统, 我们的老师一直也非常敬业, 并且善于把徽州的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来。同时, 还善于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比如,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现代文化传播活动盛行。我们伏岭村人1923年创办了“同文小学”, 是根据清政府创办“同文馆”翻译西方文化, 传播现代科学而定名“同文”, 寓意是“崇尚科学, 学贯中西”。还有, 20世纪30年代, 我们这里还倡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对当时教育的影响很大。那时候学校里开商店, 开店干什么?因为我们是徽商的发源地, 所以我们就培养学生经商。那么学生到商店里去具体又干什么呢?去进货、卖东西、打算盘、算账……那时候, 这商店运营的一个流程, 都要让学生去实习一下, 并且这是学生小学毕业的基本条件。这样就把学生的实践活动、生活技能, 以及地方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今天, 在传承这种历史文脉的同时, 我们需要更多的, 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 我们把绩溪, 以及徽州区域文化资源引入学校, 并且为其注入了新的教育元素。我们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徽剧班, 引入经典诵读, 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文化节, 努力创设一个书香校园……

中国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共同的追求。对此, 绩溪实小有何独到之处?

洪明祥: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三个标准: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 依托我们当地的文化资源,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从我们学校特点来说,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 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先后获得“安徽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现在, 我们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用绿色学校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 我们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应该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整合学校各项工作, 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

而从我们地域文化资源来看, 绩溪县是“全国历史名城”“中国徽菜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以徽墨、徽雕、徽剧、徽菜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遗产印证着这一徽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底蕴。

最后, 就学生身心发展来看,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处, 我们的教育要为他们的生命成长、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所以, 我们要将学校建成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生态绩溪》《人文绩溪》《和谐绩溪》。《生态绩溪》分为“生态家园篇”“生态自然篇”等五部分。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家乡入手, 通过对生我养我的绩溪环境的介绍, 使他们切实感到山青水秀、生态美丽的家园——绩溪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县”, 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人文绩溪》主要是依托绩溪——徽州文化故乡的地理环境优势, 深度挖掘古老的徽州文化。另外, 把徽州地域历史中的一些大事记、重要的文化理念编纂成册, 就成为了我们的《和谐绩溪》。这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 对徽州深邃的文化进行深层次解读,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味。

我们把徽文化编写成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校本教材。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应该说, 我们在课程改革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同时, 我们还很重视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 我们通过校本教材, 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四大古道之一的徽杭古道, 了解到它独特的自然、人文内涵和有关它的动人传说。之后, 我们就带学生到徽杭古道去实地观看, 去写生, 去寻找失落的文明。很多学生行走在古道上, 延续着先人的足迹, 感受很多年前往返于这条古道上的徽商的辛酸, 他们内心是很激动的。

还有, 我们通过校本教材《生态绩溪》让学生了解绩溪良好的人居环境。了解到这里水资源丰富, 南流之水入新安江, 北流之水入青戈江和水阳江, 并且绩溪只有流出的源水, 没有一条流入的溪河, 所以这里的水是最新鲜最洁净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读到这充满灵性的文字时, 为家乡感到骄傲。之后,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星罗密布的村舍, 那沿着溪涧的山道、葱郁的树木, 那掩映着栉比而立的粉墙黛瓦, 那清幽野逸的田园风光,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最后, 我们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 了解绩溪县为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 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调查报告。还让他们思考小学生为绿化美化家乡需要做些什么。并让他们与同学合作, 写一篇倡议书, 带动其他同学也参与到绿化、美化的实践中去。

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中学”的教育方式, 既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受益终身的。因为这种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深刻的文化、生活体验, 作为孩子们在人生关键时期形成的记忆, 就像一幢高楼的基石, 一粒种子萌发时的雨水和泥土, 成为照亮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光源。

中国教师:您将徽剧引进校园, 开设徽剧班, 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具体是怎么做的?

洪明祥:作为京剧的前身——徽剧, 它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是集做、念、唱、打于一身的完美剧种,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徽剧, 它是根植于我们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独特艺术。一个民族, 最怕有许多断了根的人。于是, 在教育部下发“将京剧引进课堂”这一文件很早之前, 我就将徽剧引进了校园。

我把徽剧引进校园还有一个目的:把文化搬上课堂, 把生活引入课堂。把家乡的一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人轶事、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都作为教学的内容, 做到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而只有当教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不单是知识人, 更重要的是文化人。有文化的人才是有修养、有品味、有档次的人。

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开设了徽剧兴趣班, 指导学生认识徽剧, 学习徽剧。并且, 我们还专门到合肥市的徽剧团请一些老艺人和文化馆的同志来教学生表演徽剧, 研究家乡文化资源, 挖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形成今天我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现在, 很多学生都会表演徽剧, 参加全县的各种文艺演出, 我们的学生都会拿奖。

另外, 徽剧班的开设还实现了学习徽剧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统一。为什么呢?学生在了解徽剧、学习徽剧、表演徽剧的过程中, 他们的生活就充实了, 写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所以, 我们很多学生写关于表演徽剧的感想, 写得非常好。

这样, 我们将徽剧引进校园, 不仅使徽剧得到了传承, 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让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实践中, 逐渐走向审美人生和创意人生。

中国教师:的确, 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民族音乐、绘画、人文地理、历史等艺术学科的徽剧,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绩溪实小引进经典诵读对学生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洪明祥:经典诵读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突破口, 也是我们在德育方面的一个特色。限于我们这山区小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很多人都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打工, 留守学生就比较多。留守学生是继单亲家庭、小留学生后, 正逐渐成为容易滋生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新生一族。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 心灵孤独, 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相对高发。那么, 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从“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出发, 我们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德育是无痕的, 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一点点浸入孩子的心田。我们组织诵读古诗词, 每天安排5到10分钟让学生诵读, 促使孩子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回归历史, 从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中“寻根”。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在感受中华文明的同时, 还能得到文本中人文精华的濡染, 实现学习语言与学习做人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如今, 绩溪实小已经迎来了百年校庆。作为绩溪实小新时期的掌门人, 站在历史的当口, 您将如何设想学校的未来, 引领学校朝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洪明祥:金秋十月, 我们迎来了学校的百年校庆。为了迎接这次盛典, 我们师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改造校园、编写校史, 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学校, 也提升了学校。校庆只是一个形式, 以校庆为契机凝聚人心、增强自信心、认真梳理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教育传统、提炼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文化精神、促进学校在更高层面上得到更快发展, 这才是校庆的根本目的。

站在历史的当口, 我一直在思考:今后, 如何引领绩溪实小成为一所创质量一流的示范名校、一所影响广泛的窗口名校、一所社会公认的特色名校、一所和谐进取的生态名校, 这是我的愿景。要实现这个愿景,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记:九月下旬, 当我们踏上绩溪——这徽州文化发源地的那一刻, 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行走于此, 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润着古老的徽州文化。幽幽古巷, 巍巍门楼, 展示着古徽文化的厚重, 凝聚着徽州人民朴实、勤劳、尚美的品性。

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我们见到了绩溪实小的校长洪明祥。这位1968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绩溪人, 对绩溪文化, 对古徽州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为期两天的走访中, 很多时候, 他都自然不自然地向我们讲述起这里灿烂的徽州文化;古老的徽州文明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再也无法分开。说实话, 我很为他这种执著精神所感动。应该说, 他是一位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人, 更是一位睿智、富有远见的教育人。他用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 将博大深邃的徽州文化引入教育, 以此来培养有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人。相信, 在他的引领下, 绩溪实小将会实现百年后的新跨越!

校长的文化与眼光 篇8

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有的是钱,但它没有大笔一挥,将苏州十中推倒重建——这是苏州政府的眼光;与其他学校相比,苏州十中家底不薄,后盾坚实,但它修旧如旧,不仅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而且使百年老校文脉不断,风貌再现,这是校长的眼光。

什么叫有文化?这就是有文化!

上一篇:白岩小学6月份创模简报下一篇:重庆大学军事理论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