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

2024-08-30

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精选9篇)

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 篇1

选择题 下面哪一项不是判别分析的方法(C)

A.距离判别 B.贝叶斯判别 C.协方差阵判别 D.费歇判别 2 式子cov(AX,BY)=(C)

A.cov(X,Y)B B.cov(X,Y)C.Acov(X,Y)D.Acov(X,Y)B 3 如果正态随机向量X=(1,2,……)的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那么随机变量X的协方差阵是(B)。A.零矩阵 B.对角阵 C.对称阵 D.单位阵 4 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各个主成分之间(D)

A.相互独立 B.线性相关 C.不完全相关 D.互不相关 5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B)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统计方法。

A.一组 B.两组 C.大于两组 D.大于一组 6 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不包括(C)

A.设计典型相关分析 B.确定典型相关分析的目标 C.给出典型相关分析方案 D.验证模型 7 对数线性模型中表示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此模型为非饱和模型的条件是(C)

A.>0 B.<0 C.=0 D.=1 8 贝叶斯判别法中的判别规则所带来的平均损失ECM达到(D)

A.0 B.1 C.一定数值 D.最小 9 一个p维变量的函数f(∙)能作为中某个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当且仅当(B)

A.f x <0 B.f x >0 C.>0 D.<0 10 马氏距离不需要符合下面哪一条基本公理(A)

A.d x,y ≤0 B.d x,y =d(y,x)C.d x,y ≤d x,z +d(z,y)D.d x,y =0,当且仅当x=y。

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 篇2

成本动因的概念首先是在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过程中被提出来的。随着作业成本法成为管理会计学界的关注焦点,成本动因理论也逐渐受到了重视,成本动因亦称为“成本驱动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者作业。企业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相关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可以决定一种既定活动的成本,因此控制成本要控制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而成本动因分析能够揭示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一、企业多元化特征与类型

(一)基本特征

企业多元化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自身能力、存在的风险和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机会的最优组合。它表现为企业在产品发展的选择中,是实施专业化经营,在单一产品线或业务领域纵深发展,还是实施多元化经营,在多个产品线或多种业务领域同时发展;是以一种产品线或业务领域经营为主,其它产品和产业为辅发展,还是多种产品线或多种业务领域并重发展;是在相关的业务领域发展,还是在完全不相关的业务领域发展。因此,它是企业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体现,使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类型

企业多元化的构成方式和类型,国内外理论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特征主要体现于其中不同各类的产品结构上,即体现了其中不同种类产品在企业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向内延伸即为技术联系,向外延伸即是市场联系,因此,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将其分为两个大的类型: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

1. 相关多元化分为三种

(l)技术相关型多元化。这里指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虽然在用途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在开发,生产制造流程中存在某种技术上的联系。如某船舶企业又生产重型车辆,工程机械等,它们就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存在某种联系。

(2)市场相关型多元化。这里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联系,但是在销售市场上却有着密切地联系,例如某企业既生产照相机,又生产胶卷,这二者之间在市场上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3)技术/市场相关型多元化。这里指企业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有着联系。如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小天鹅集团确定以洗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方向,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逐步利用本身的优势和核心能力,围绕洗衣机(家用,工业用)把主业做大好,以拳头产品带动洗碗机,干衣机等相关产品去适应用户,产生综合的经营效果。这在市场,技术上均存在着联系。

2. 无关多元化

这里指在现在从事的行业以外,经营那些一般来说与现行产品和市场无关的产品。当然,不相关多元化经营时通过财务或管理方面的控制将企业集团的各个业务单元联系起来。如制药企业去从事地产,汽车行业等,这就是从事不相关型多元化经营。

相对而言,不相关类型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较高,风险也较大,经营的条件和策略都要比相关多元化经营要复杂。多元化经营的分类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可以从分类中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不同特点,这样我们在进行实际战略选择时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从而可以提高多元化经营的业绩,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立足于本国市场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面对的国际市场不好打开,而且要打开需要时间。所以在国民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企业更多是在本国的市场范围内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经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优势网络。

(二)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多数不具有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凭借原有的产业或业务能比较容易进入新的行业或业务,但是往往由于缺失难于被人模仿、难于被人替代的技术能力或者其他资源,不能保持其较高的利润率,不能保持相对竞争优势,结果是进入的行业或业务不断增加,但多而不精不强,难成气候。

(三)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普遍不具有技术相关性

我国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普遍不具有其核心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先进技术更多是从国外引入,而且引入的技术通常非专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领域,即我国企业很难追求技术的相关性发展。只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经营运作上进行相关多元化。如追求渠道、管理等的相关性。

(四)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企业的经营应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一个新产业或业务除了在进入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熟悉掌握它的运行规律和产品、市场特点外。进入之后也还要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员工队伍,塑造企业品牌,并相应的不断调整策略。

(五)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往往战线拉得太长

我国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有盲目扩张的倾向,往往是今天看到这个项目赚钱就上这个项目,明天看到那个项目赚钱又急忙上那个项目。但是,一个管理者或管理团队在一定时期的经营资源、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管理者的注意力和管理效应分散,就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管理。那么,多元化经营就会变成盲目扩张,最后往往失去对多元化的控制力,新上的各种业务也变成了吃掉企业现金流、利润的黑洞,从而拖垮整个企业。

三、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中的成本动因分析

(一)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大部分企业成本在其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之前就已被确定,这部分成本的影响因素即称结构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体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分别是: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

结构性成本动因从深层次上影响企业的成本地位。如产业政策、规模是否适度、厂址的选择、市场定位、工艺技术与产品组合的决策等,都将长久地决定其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例如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以及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为了创建长期成本优势,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控制这类成本动因。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野来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产品多样性的厂址等,它针对的是如何通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有利于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能力利用等。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尤其应注意分析与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例或比例正在逐步增长的价值活动的资源动因。

与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不同,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产品外观、内部职能联系等都是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对象。一般来说,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往往强调劳动力的全员参与,这也是出自长期持续地降低成本的考虑。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确定以后对企业的基本作业程序所做出的规划,是对企业既定战略选择下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野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内部职能联系等多方面的作业程序的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三)成本动因的选择

成本动因的选定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成本会计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讨论后确定,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应依据以下标准。第一,成本收益原则。选择的成本动因数量越多,成本信息相对来说就越精确,但却导致系统的高复杂程度以及高成本。因此企业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权衡成本动因数目和期望的信息精确度。第二,重要性的充分性相结合。选择成本动因时,要挑选有代表性或重要性的,但是又要避免过于简陋以至于反映的信息不充分。第三,所选成本动因变量应是定量的并且是同质的,第四,所选成本动因变量的数据易于收集,并且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能把产品与作业的消耗联系起来,易从现存的资料中分辨出来,并与部门的产出有直接的关联性。

尽管某一个成本动因可能对一类价值活动的成本产生最大影响,但一项成本的发生通常取决于若干个成本动因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采取两种形式: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如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可以强化企业在时机选择中的优势,纵向整合的成本优势也可能被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所抵消。因此企业还应重视分析各种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成本动因间的相互抵触,并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成本动因分析在公司内部核算中的应用

1. 采购成本的动因分析

传统的采购成本被直接分配进入各种产品,因而采购部门经理把供应商的价格作为首选的标准。这种方式常导致次优化的采购行为,而使公司的战略地位有所削弱。战略成本管理中采购成本动因分为数量动因、质量动因、交货及时性动因等,使公司采购部门在采购阶段就把相关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可以采购到适时、高质、低价的材料。这样就为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顾客满意程度大增,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战略地位。采购成本的分配也应该引用成本动因分析。有的产品零部件比较特殊,需从特殊的供应商采购,而有的产品零部件则比较标准,通用性强,在市场上容易购进,那么在采购成本分配上,就应摒弃把数量作为分配标准的传统方法,应仔细分析其成本动因,提高特殊零件的采购成本,同时降低通用零件的采购成本。这种动因分析不仅有利于采购成本的准确分配,也能使产品设计者在产品的效能与成本之间作出权衡。

2. 销售费用的动因分析

传统的成本管理把销售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列入损益表,其弊端是把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总额相配比,无法区别每种产品的不同获利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客户的服务成本严重失真,侵蚀了公司的利润。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则将销售费用的动因划分为订单数量、有无预定等。那么小批量、无预定并且售后服务要求较高的客户,就应多承担销售费用;有预定、批量大且对售后服务要求较少的客户,就相对少分摊销售费用。通过这种分配方式,公司就有可能以牺牲获利低的客户为代价设法吸引那些获利高的客户,从而提高公司的战略地位。例如对于获利较高的客户,应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并增加客户的满意程度(如果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有失去这些客户的可能,还可降低售价);而对于获利程度低的客户,可以通过适当提价以抵消他们所享受的较高的服务费用,也可以干脆拒绝向这样的客户提供服务。

(二)成本动因分析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中的应用

在以成本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传统的做法是对间接费用采取单一数量动因标准去分配,其结果造成企业无法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各责任中心也因缺乏准确的成本资料而无法与外部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成本对比,内部转移价格起不到业绩评价与引导决策的作用。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下,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批量或数量动因引发的成本;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引发的成本;在产品完工后对产品规格重新修改而引发的成本。第一部分的成本可以用实际数量乘以标准成本得出,第二部分可用预算的产量乘以标准成本得出,因为销售部门销售量的减少会造成现有生产能力的闲置。为了分清责任,这部分也应包含内部转移价格,尤其是当销售部门对产品的规格、工艺复杂性有特殊要求时,更应如此。第三部分的成本动因分析,会使销售部门尽量减少要求生产单位“修改订单”的行为,因为他们只能把这部分修改订单的成本转嫁给客户,或者降低自己的收益。可见,将成本动因分析应用在内部转移定价上,会使生产单位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销售单位也由于多种成本动因的约束,认真分析产品的设计、产品组合及新产品引进等方案,这样内部各责任中心会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以提高公司的战略地位。

(三)成本动因分析在供给链上的应用

传统的成本管理局限在公司内部,使得供给链(供应商-公司-客户)上成本节约的协作优势无法发挥。而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促进供需各关联方的通力合作,提高各个公司间业务联系的效率,找到单个公司无法获得的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提高“供给链”上各个公司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晓丽.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125-129

[2]蔡秀勇.企业成本动因分析[J].会计之友,2007(4):110-112

专业与多元 不是选择题 篇3

幕后制作可谓电影产业链中最具技术性和工业性的领域,要想在“瓷器活儿”中占据一席之地,“金刚钻”必不可少。就企业经营来说,既需要有核心业务的“专门性”,也需要布局相关多元业务。二者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对于现阶段的电影幕后制作团队、公司来说,专业与多元各有重要意义。

分工精细化

菜奎光是国内电影界烟火特效和动作指导领域的资深人士,自2006年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起,他近年来在中韩两国参与过不少电影项目的拍摄。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本地电影制作的技术领域有相当大的进步,“就是这三四年的事,眼看着同行都在进步,行业水准有明显提升。”

电影幕后制作的进步得益于电影业的发展大势。终端市场规模化发展已有多年,由此吸引的资金和资源也逐渐渗透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和观众口味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对各技术环节的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由此产生了新的市场机会。

事情的发生总是一环扣一环。如今身在3D技术领域的谌鸿翔最初进入电影业是做电影营销,也曾与华谊兄弟等大牌公司多次合作,至今他仍为当年自己为《天地英雄》在故宫端门做的首映式感到骄傲,但问题是那时营销这一业务尚处萌芽阶段,“从哪儿都挣不到钱”。当时的预告片制作也一样,天工映画的总经理常松说公司在电影方面的真正起步始于2005年给万达制作的一个电影预告,但那也是一次免费助拳,“纯属给朋友帮忙”。

没有市场的支撑,局部的专业领域注定只能是少数个体“玩票”。近几年随着电影行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的纵深发展,机会开始逐渐增多,首先是营销领域风生水起,随后预告片等相关环节的需求被点燃。最近两年随着简单点、太空堡垒等各路本地团队的崛起,预告片制作正式成为了电影幕后领域的一个新兴领域。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分工的精细化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考量标准。这方面,中国电影相对以往进步明显,但相比欧美还有差距。从中韩电影合作中走出的菜奎光说,相比内地,韩国电影技术方面的分工要更细致,“比如航拍做得好的就专门有几家公司”,“内地基本还是就分特效、化妆、动作几个部门,道具、服装这些部门的人还经常改行。”不过,差距也意味着机会,在专业分工方面,国内显然还有不少发展空间。

业务多元化

专业领域“做强”需要技术专精,但到了企业层面,规模“做大”则需要突破单一领域的局限,实现业务的多元化。

目前电影幕后制作技术类公司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小快灵”为特点,人员构成相对简单,发展主要依赖局部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例如电影的烟火、爆破等现场特效以及预告片制作等。另一类则以后期制作、CG特效公司为代表,门槛相对更低,因而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规模支撑。两类公司在经营上各有优劣:前者胜在机动灵活,但难以保持规模和业绩的持续性;后者稳定性较强,但在设备、人才和经营等方面的投入更大,企业经营风险也更高。

对于一些从局部领域做起的专业公司而言,根据现有特点逐步拓展相关环节的业务是“做大”的策略之一。这方面天工映画是一个代表,其团队最初通过预告片入行,之后意外得到了冯小刚、陈国富等业内“大佬”的赏识,从而进入电影剪辑并由此起家。在后续合作中,公司又开拓出了特效业务,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三大板块。常松介绍说天工映画目前还在筹备数字中间片和声效处理等业务,试图实现电影幕后制作的全流程加工能力。

当然,天工映画的例子比较“极端”,这家公司的发展、理念都有其特殊之处,总经理常松自己都笑言天工映画是个“哪儿都没有的怪物”。不过,对于大多数幕后技术公司来说,在现有特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也是常态。即便是专业技能精于一处,实际业务也能做出不同变化。比如特效公司Pixomondo,其承接项目虽以好莱坞影视剧为主,然而就实际收入来说,公司更依赖广告,尤其是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合作,说到底就是靠主业电影打响招牌,再靠副业广告挣钱。

不同的企业,业务拓展的空间与其身处的具体领域、运作平台的开放程度有关。这方面,主要依靠电脑操作的CG特效公司更有优势,技术平台的天然开放性使其可以涉及更多业务领域。实际上,CG本身即为一个产业,影视倒只是其中的应用之一。例如从建筑等商用领域成长起来的内地知名CG企业水晶石,虽然旗下也有水晶石影视传媒,但近年来公司在影视方面的实际参与始终是蜻蜓点水。

具有一定规模和野心的技术企业往往会选择向产业链上端发展,尤其是更有增长空间的内容领域。对于内容制作,特效企业一直兴趣浓厚。例如今年6月,北京的幸星数字娱乐科技有限公司就收购了加拿大最大的动画公司Rainmaker娱乐公司,试图更多介入内容生产。而美国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 Group)与小马奔腾的合作最初实际上也是始于一个合拍动画项目《唐波传奇》,该片是前者2009年发起的制片公司Traction Studios所开发的项目。

不过,技术类公司涉足内容有相当高的风险,毕竟术业有专攻,艺术创作与工业制作是迥然不同的领域。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就是一个由技术团队主导,最终市场惨败的例子。作为北美知名特效企业,数字领域之前的破产固然是因为财务、经营积重难返,但制片部门常年高投入无产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司旗下位于佛罗里达的Traction Studios在关闭之前拥有多达300名员工,但公司成立3年多以来却没有拍出一部电影。

在内容方面,技术类公司似乎更习惯在具有技术接近性的领域尝试,所以很多特效公司在试水内容时选择的都是动画电影。不过动画具有创作、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目前主攻3D后期转制的灵动力量就是制作动画片出身,公司未来也有内容方面的考虑,但其董事兼COO谌鸿翔表示其方向不会是动画,“这是本地市场情况决定的”。未来涉足内容,灵动力量会寻找一些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且投入适中的领域,比如惊悚等类型“会是重点考虑方向”。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 篇4

和论文题

思 考 题

绪论

1﹑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能解决哪些类型的实际问题?

聚类分析

1﹑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2﹑写出样品间相关系数公式。

3﹑常用的距离及相似系数有哪些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利用谱系图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

5﹑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系统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1﹑简述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图示其几何意义。2﹑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3﹑简述贝叶斯判别的基本思路。4﹑简述费歇判别的基本思路。5﹑简述逐步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6﹑在SAS和SPSS软件中如何实现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有那些?

3﹑什么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意义何在?

4﹑为什么说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能反映主成分中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 5﹑为什么要用标准化数据去估计V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6﹑证明:对于标准化数据有S=R。

7﹑主成分分析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

因子分析

1﹑因子得分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有何不同? 2﹑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3﹑方差旋转的目的是什么? 4﹑因子分析有何作用?

5﹑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何不同?

6﹑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2﹑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3﹑简述因子分析中Q型与R 型的对应关系。4﹑对应分析如何在SAS和SPSS中实现?

典型相关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适合分析何种类型的数据? 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3﹑典型变量有哪些性质?

4﹑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有何意义? 5﹑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作用? ﹑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典型相关分析?

验 证 题

聚类分析

1、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使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和Ward法,将上机结果按样品号画出聚类图,并根据聚类图将30个样品分为四类。

2、根据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对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只要采用6个指标:(1)Call—每千人拥有电话线数,(2)movecall—每千户居民蜂窝移动电话数,(3)fee—高峰时期每三分钟国际电话的成本,(4)Computer—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5)mips—每千人中计算机功率(每秒百万指令),(6)net—每千人互联网络户主数。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

3、按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类。

判别分析

1、从1995年世界各国人文发展指数的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作为两组样本,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品做距离判别分析。

2、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变量: —经济增长率(%)、—非国有化水平(%)、—开放度(%)、—市场化程度(%)作判别分析。

3、为了解全国各地职工生活费用上涨水平,对29个省市自治区九项指标作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八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

2、对30个省市自治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作综合评价。

3、对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作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1、利用1995年的数据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

2、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作因子分析。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果济效益出发,选取六项指标分别为: —乡村劳动力人口(万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亩),—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家庭基本纯收入(元),—人均农业总产值(千元/人),—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

3、对1979-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10项指标作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用对应分析研究我国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选取7个变量: —食品支出比重,—衣着支出比重,—居住支出比重,—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比重,—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样品为10个: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

2、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各种经济类型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利用1997年数据作对应分析。选取6个变量: —国有经济/总资产,—集体经济/总资产,—联营经济/总资产,—股份制经济/总资产,—外商投资经济/总资产,—港澳台经济/总资产

3、用对应分析研究1991年全国各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典型相关分析

1、对某高中一年级男生38人进行体力测试(共有七项指标)及运动能力测试(共有五项指标),试对两组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体力测试指标: —反复横向跳(次),—纵跳(cm),—背力(kg),—握力(kg),—台阶试验(指数),—立定体前屈(cm),—俯卧上体后仰(cm)。运动能力测试的指标为:

—50米跑(秒),—跳远(cm),—投球(m),—引体向上(次),—耐力跑(秒)。

2、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典型相关分析。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变量取4个: —劳动者报酬(元),—家庭经营收入(元),—转移性收入(元),—财产性收入(元)。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费支出的变量取8个: —食品支出(元),—衣着支出(元),—居住支出(元),—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元),—医疗保健支出(元),—交通和通讯支出(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元),—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元)。

3、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邮电发展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

论 文 题

通过论文题,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图书馆查阅数据,录入数据,并根据论文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学生了解各分析方法适合解决的问题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

1、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中的一种。

2、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中的一种。

多元文化教育已有定义分析 篇5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许多教育研究这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如下:

日本异文化教育学学会会长、九州大学的江渊一公认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对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与移民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英国的多元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lnes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不同的文化群体或在不同的国家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综合各种不同说法的基础上,我国民族学学者把多元文化教育看成社会中各种集团和个体在文化上、情感上和认知上的需求。它追求的是为少数民族、移民、妇女与残疾人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提高不同民族的文化集团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必须使年轻人对面]所生活的世界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在保存他们对本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要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获得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和机会。简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间的教育”。

变形预测的逆多元统计模型 篇6

测量和预测目标点的空间变形是掌握变形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证了逆多元统计预测模型用于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利用变形点的`空间三维移动量模拟时间的变化特征,与正常的时间序列进行对比,检验变形体的稳定性.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在滑坡变形分析中逆多元统计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作 者:王有良 唐跃刚 李遵建 WANG You-liang TANG Yue-gang LI Zun-jian  作者单位:王有良,WANG You-liang(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山东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唐跃刚,TANG Yue-gang(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

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 篇7

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多元文化论”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同化论”的批判。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走出了书斋, 在西方备受推崇。“多元文化”的含义从最初的只关心种族、民族差异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逐渐开始关注价值观念等微观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教育研究、历史探索、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元文化主义者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交往性和整合性。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来已久, 但那仅仅是实然的存在, 并没有成为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今, 多元文化不单单是一种存在, 更是一种被前人验证过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范式。

一、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应然选择

1. 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理解就是弄明白, 认识清楚某一事物的本质, 不但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理解可以是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理解, 也可以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但无论被理解的对象是什么,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其本质, 了解其意义, 掌握其规律。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师, 必须摒弃文化本位主义, 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学会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文化, 平等对待各种文化, 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 了解各种文化群体的需求, 才能认识各种文化的特点、本质和规律, 才能把握多元文化的真谛。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才能了解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 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才能采取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消除部分学生的文化心理自卑,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发展他们的文化自觉, 促进多种文化和平相处, 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2. 教师应该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

本土文化主要指根植于本土、经世代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是历史传统的沉淀, 也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 地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本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绝对的本土文化, 已经融入其他文化的因素。每一种本土文化互相影响、融合, 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每一种本土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 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才让文化更具丰富性、多样性, 让多元文化充满了魅力。因此, 继承本土文化, 传播本土文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同时, 更要注重强化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 教育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引领他们理解本土文化、接纳本土文化、继承并传扬本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本土文化的专家, 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核心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 更重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学习、保护。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履行本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3. 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没有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没有研究作为基础的教学是无根的教学, 没有研究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 研究者的身份是教师的必然选择, 身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教师应该研究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差异较大, 教师应该养成多元文化意识, 主动探究各种文化的历史、现状, 理清各式文化的脉络, 把握各种文化的差异性, 了解各样文化的本质, 熟知多样文化的发展路向, 预知多重文化的未来趋势。如此, 教师才会更受学生欢迎, 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教师的脚跟才能站得更稳, 教学才会有根基, 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的教育公平才会得以实现。

4. 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力量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诚如英国学者林奇 (Lynch, J.) 所言:“身处多元文化社会, 教师应该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警觉, 执着教育机会均等的信念, 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主动抵制文化的偏见与歧视。”由于各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易于造成受教育者在学校场域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 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学生, 倾听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需要, 审视自己秉承的教育理念, 反思自身教学实践, 树立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无论学生出身何阶层, 来自哪个地域, 源自何种民族, 继承何种风俗, 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 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 激发学生主动性, 促其融入学校文化, 确保他们获得学业成功的同等机会。

5. 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而教育传承了文化, 促进了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 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称《决定》) 中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因此, 掌握着高深文化知识的教师肩负着创新文化的历史重任, 身处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境遇中不能抱残守缺, 而是要吸纳异域文化, 不存偏见地理解各种文化, 深入研究各类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融汇多种文化, 创造新文化。此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激发各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 鼓励学生发挥各自文化特长, 密切注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 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文化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完善的必然选择

多元文化社会无可回避, 多元文化视域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完善教师角色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 还需要学校的努力, 更要求教师个人不懈的追求。

1. 政府的职责

政府作为主流文化的倡导者、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不二职责。面对文化多元化趋势,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应政策, 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承认文化的差异性, 不歧视异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等, 构建理解和信任的文化氛围, 采取宽容、平等和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政策的推动, 方能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肩负着传承、研究和创造文化使命的教师。教师也只有在政策的保障下提升素质, 提高专业化水平, 切实履行职责。为此,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各自依据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历来是我国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特别是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最近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决定》指出,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而且要求“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充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和意义, 并通过平等开放的心态鼓励“百家争鸣”志在融入世界多样文化之中。追求“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 而且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足见政府对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为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完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为其践行角色职责创造了有利空间, 为其发挥角色职能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2. 学校的努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 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 离开教师或者缺乏优秀教师的学校难以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更新观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是学校应当作出的不懈努力。

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 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虽则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基本三要素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决策者深受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把教师当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 功利性地一味追求教育效率和成果, 不理会教师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漠视教师的精神追求。如此便导致教师陷入盲目竞争之中, 疲于应付各项指标任务, 淡化了教师应有的角色职责, 最终消弭了教育应有之义。改变功力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关心教师成长, 满足其精神需求, 是促进教师角色完善的第一步。

学校文化氛围于无形间影响教师意识, 潜移默化成教师的行为, 其力量虽难以量化描述, 却极其强大。但是, 部分学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以应试为导向, 让学校成为一个偏执的竞争场所, 教师职责难以有效履行, 致使教育失去其本真。为改变此种状况, 学校重视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 让日日身处其间的教师得到平等的对待, 受到应有的尊重, 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促其逐步完善其应有之角色。

制度是要求学校内部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制度具有指导性、程序性、规范性、约束性, 同时具有鞭策性和激励性。学校制度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指导教师履行职责, 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 激励教师发展。可见, 制度建设是完善角色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 特别是教师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而且要加强制度的执行, 让教师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权益得到保护。

3. 教师的追求

教师角色完善的最终落脚在教师个体身上。作为个体, 每位教师要追求卓越, 树立角色意识, 充分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加强学习, 主动实践提升素质。

教师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 不仅包括动态的教师对角色进行认识、理解的过程, 也包括静态的教师对角色认识、理解的结果。树立角色意识是自觉完善角色的先导, 角色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对教师角色成熟具有重要价值。明白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教师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多样性的自觉, 使其主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审视自身, 要求自己, 规范行为, 同时养成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习惯。

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走向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教师学习主要指在一定人为努力或外部干预下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生长变化。因此, 教师应该在政府、学校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 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向书本学习, 还要向同行学习, 更要在实践中学习;不但学习书本知识, 更要学习实践性知识, 积累经验, 提升专业能力。

教学实践是教师角色实现的途径, 同时又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实践中教师的理论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得到检验。教师的实践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获得,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教师的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养成。可见, 实践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教师要敢于实践, 善于实践, 勤于实践, 在实践中完善角色, 在实践中增长智慧。

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在完善多元文化教师角色的使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是大政方针的制定者, 是有力的保障;学校是政策的实施者, 是具体制度的保障者;教师是角色完善的具体体现者。三者形成合力, 承认多元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 吸纳多元文化, 发展多元文化,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西南大学, 2009 (4) .

[4]沈银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5) .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DB/O]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6][英]林奇 (Lynch, J.) .多元文化课程.黄政杰, 译.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1997.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 2011-10-26.

[8]梁玉华, 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教育科学, 2005 (4) .

多元智能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篇8

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受语文教育理念、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目标、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教育理念的影响制约着其他因素,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多元智能的表现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突破学科本位和注重整合的思想,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选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传统的智力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智能。加德纳反驳了上述观点,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能定义,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的能力。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互相独立的方式存在,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它们是:

1.语言智能

主要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在演说家、政治家、编辑和作家身上表现突出。

2.数理逻辑智能

主要指数字运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工程师、数学家和科学家身上表现突出。

3.空间智能

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颜色、线条、形状、模型、空间以及这些元素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它包括形象化的能力、用图形表示视觉或空间观念的能力等。在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等身上有突出表现。

4.身体运动智能

主要指支配身体动作和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在演员、运动员、舞蹈家等身上表现突出。

5.音乐智能

主要指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表达的能力。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身上表现突出。

6.人际关系智能

主要指察言观色并以他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期望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在教师、律师、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身上有突出的表现。

7.自我认识智能

主要指认识、洞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表现为能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以及自律、自省和自尊的能力。在哲学家、小说家、诗人等身上有突出的表现。

二、不同智能观下的合作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或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狭隘的智能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等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法是不合理的。每个学生都有其可取的方面,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发现其闪光点,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上述理论和新教材的特点,本人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不同智能观下的合作教学。

1.艺术朗诵法,创设美好的情境

文学语言,特别是诗词曲散文,非常讲究音乐的节奏美,体现在句子之间连接的韵律,也体现于整体结构中疏密张弛的安排。文学语言与音乐的这种同鸣共振现象,为把音乐引进文学课提供了基础,再加上音乐本身具有陶冶性情,防邪正身,使人向善,移风易俗以及促进上下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增强群体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教化”功能,在文学课中,教师可以特意让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为诗词散文选配乐曲或亲自演奏,再让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朗诵,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艺术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

2.诗画互补法,开拓想象的天地

画和诗在构造意境方面有相同之处,画家又受传统诗文化的熏陶,在文人画兴起之后,诗和画的界限就打破了。诗画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诗画一体的艺术传统。让绘画进入语文教学,一方面可以给空间智能比较强的学生展示自我、促成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画等形式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蓄的美,让学生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和思维的轨道。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的色彩、线条、形象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活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根据诗歌意境创造图画或提供图画让学生创作诗歌、散文,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描写技法绘制人物形象图,或根据人物形象圖描写人物肖像。这样,学生就会情趣盎然,各自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从而给学生开拓一番创造的天地。

3.艺术表演法,体会真实的情景

艺术表演法,是一种真切再现教学情境的方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戏剧教学,可给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智能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语言深切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的交融,再配以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发挥个体的智能优势,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方式有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等。

三、相同智能观下的因材施教

加德纳认为,即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基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差异性,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

1.集体讨论法,促成思想的综合

集体讨论法,着眼于语言智能的口头表达与人际关系智能,是在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的前提下的集体创造活动。它关注的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老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坚持观点开放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倾心交谈,自由讨论,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不恰当的观点不轻易否定,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这样在集体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确认,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对峙,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最后回顾讨论的过程,总结各自的体验,交流各自完善或改变思想的方式,从而提高思维技能。集体讨论法,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为一些有思想、善表达的“后进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转变了他们的学习观念。但是,在一节课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怎样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维的境界中来。再说,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喜欢用笔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客观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或是怕耽误时间不愿这样去做,于是,课堂讨论以各种理由被割舍了,集体的智慧被抹杀了。

2.内化创新法,袒露心灵的轨迹

集体讨论法,使学生的认知内容和情感活动,在集体创造中或者得到确认、反刍,或者得以丰富、扩展,或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知识,但这种思维过程是时断时续,稍纵即逝,不够完整的,为了使其连贯、流畅、完整和持久,更为了激发善于书面表达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创设内化创新法——感悟式写作,即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把学生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超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意,或补充加深、引申发挥,或转移重点、批评匡正,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这时的读者不单是作品的接受者、评论者,而且是作品的加工者、再造者。进而写出感悟文章。

内化创新法不仅遵循“知行合一”的全阅读规律,体现文章“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读写循环系统,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且为写作教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丰富了作文题材;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净化了文章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对话中产生共鸣,获得“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具有个性特点的创造。学生也不再为作文所累,他们可以把“内化创新”当作一种享受。

3.交流示范法,迎接明天的太阳

本方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其做法是:学生就自己的感悟文章在组内交流,然后选取富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印发、宣读、评析等,目的在于总结经验,给下一步的教学引路子、垫底子。这样,有些学生就会在交流文章的激发下,重新写出令自己更满意的文章。

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 篇9

在物业管理的转型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在培育人才的同时,首先应当尝试转变当前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加以着重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实时的优化。对于物业管理而言,物业管理的机制与其后期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员工也会根据当前的管理机制去选择相应的工作办法,逐步培育自身的工作能力。在物业管理体制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单位需要实时改变当前的工作模式,积极提倡全新的工作方式,要求工作人员积极尝试对现代化信息管理设备的使用。同时,物业管理可以与人们形成最为直接的联系,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去尽可能地简化各种物业管理业务,使得人们认识到业务的简单合理性。物业管理体制信息化的综合发展,需要充分融合现阶段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并逐步改善基础的工作模式,使得物业管理人员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素质,充分彰显自身的管理能力,迎合实际的物业管理转型需求,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1]

4.2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育

物业管理的转型,是一项社会工作体系的整体转型,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业管理体制变得相当庞大,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变得非常多。在这个时候,如果所培育的人才仅仅包括基础的管理技能型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层次培育其他方面的人才,如实践型和沟通型人才。在物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实时加强多元化人才的培育,使得物业管理的体系能够变得十分完善。而多元化人才的主体培育方向可以朝着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现代化的物业管理素质。现阶段的物业管理已然与传统的物业管理有了相当大的区别,在这时候所开展的物业管理也与传统的物业管理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需要实时掌握各种物业管理内容的实际需求,因而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具有基础的管理意识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及时为客户解决各种物业问题。其次是转型当中的信息化人才,他们是物业转型的必然资源,需要加以格外的重视。同时,如果客户存在着一定的物业问题,物业人员还应当给予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因而还需要深层次的管理人才。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物业管理转型过程中,多元化人才的培育属于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了保障人才的培育能够切实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需要切实开展相应的发展策略,推动人才专业素质的提高,进而实时优化物业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量经济学有关论文下一篇:公司委托理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