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024-11-14

《合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精选7篇)

《合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基本农田的保护,稳定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划定、保护、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办法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管理的方针,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在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工作。

农场及农垦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业务上受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指导。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对侵占、破坏基本农田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检举、控告和抵制的权利。

《合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篇2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优质耕地, 必须进行耕地保护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此, 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划分保护等级, 实行分级管控, 以广西全州县为例, 探讨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的内涵、类型、方法及保护对策。

1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的内涵及类型

按照系统管理学原理, 要想对复杂的系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必须是管理体系与系统组织结构相匹配, 即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我国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保护区都实行了分区保护,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保护”是系统管理学中“分级管理”思想在基本农田保护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是根据基本农田的质量情况、集中连片程度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 实行分级管控。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好基本农田, 特别是能切实永久地保护好优质基本农田, 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质量高并且集中连片的区域。核心保护区内的耕地实行永久保护, 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除了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护外, 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 要禁止将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调整为建设用地区, 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护好优质基本农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核心保护区面积应占基本农田保护区总面积的60%~80%。基本农田一般保护区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一般保护区内耕地质量一般, 零星分散不连片。一般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 根据实际需要可将部分基本农田一般保护区调整为建设用地区。

2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原则与方法

2.1 核心保护区划定的原则

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进行划定, 在划定时要遵循如下4个方面原则:一是核心保护区面积应能满足本行政辖区未来应对人口高峰年最低粮食需求。二是耕地质量优良。根据各地耕地质量等别的实际情况, 将耕地质量等别高的耕地划入核心保护区。三是耕地集中连片。连片面积大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定, 平原地区的连片面积大, 山地丘陵区的连片面积可相对小一些。四是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各地地貌的实际情况, 将地势相对平坦的坡度小的耕地划入核心保护区。

2.2 核心保护区划定的方法

(1) 确定核心保护区面积。根据人口发展趋势, 预测人口高峰年全县最低粮食需求量;根据粮食需求量、粮食单产、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等指标来计算耕地需求面积, 该面积作为人口高峰年最低粮食需求所需要的最低耕地面积, 以此作为核心保护区的最小面积。

(2) 划定核心保护区分布范围。采用空间叠置法划定核心保护区分布范围。空间叠置法又称专题图叠加法, 是通过分析影响保护区分区的相关因素, 选取能反映这些因素的专题地图, 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耕地坡度图、地貌类型图等, 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这些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 以产生新的数据和图层信息, 并对这些综合信息进行分析来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通过专题图叠加分析, 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质量等别高、集中连片、坡度小的耕地地块划为核心保护区, 然后量算面积, 划定的面积要适当大于前述计算的核心保护区最小面积。核心保护区划定后, 剩余的部分即为一般保护区。

3 全州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

3.1 全州县概况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 地处北纬25°29′36″~26°23′36″, 东经110°37′45″~111°29′48″, 土地总面积3 967.31 km2, 地形复杂, 有山地、丘陵、岩溶山地、岩溶丘陵、平地、河滩等地貌, 山地面积大。2013年, 辖18个乡镇, 人口63.32万人;耕地面积7.10万hm2, 耕地平均利用等别为7等。全州县是农业大县,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 盛产大米、玉米、红薯等, 素有“桂北粮仓”的美称, 是全国10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州县是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和基本农田划定试点县, 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经验丰富。

3.2 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2013年, 全县基本农田面积6.73万hm2 (表1) , 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4.87%。基本农田质量较好, 且分布较为连片。基本农田中的耕地利用等包括6~11等, 其中以7等、8等、9等为主, 分别占58.67%、14.3%、13.67%。基本农田分布区域较为平坦, 小于等于6等的地块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3.65%。

3.3 全州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方案

3.3.1 分区依据。

(1) 人口高峰期全州县耕地需求量。根据相关统计预测, 到2030年, 全州县人口为83.79万人, 粮食自给率按照历年平均数为0.67, 人均用粮采用略高于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提出的我国人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的基本目标435 kg, 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和复种指数采用全州历年平均数, 分别为0.54和2.02。通过测算, 预计高峰年全州县耕地需求面积最少为4.51万hm2。因此, 全州县划入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的耕地不能少于4.51万hm2。

(2) 相连耕地地块距离。耕地斑块之间主要是由各种线状地物以及各种非农用地利用类型切割所形成。耕地的连片程度与地块在空间上相隔的距离有关, 2个地块在空间上相隔的距离越小, 其相连程度越高, 当距离小于一定的阀值时候, 则可认为其是连片的[2]。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m, 北方宽度<2.0 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 (埂) ;农村道路宽度为2~6 m。这些可以不作为农田基础设施不予以考虑。而从其他道路、水利和管线等分割来看, 一般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行车道、中央分离带以及路肩的总宽度达到20 m以上, 一般低等级公路对耕地地块造成的分割对耕地连片程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综上, 相连耕地地块之间空间距离在20 m以内, 即可以认为其具备一定的空间相对相连性, 可认为地块是相连的。

(3) 连片耕地地块区最小面积规模。有关耕地连片性的计算, 国内已有研究[2,3]。综合国内外各方面规模门槛的分析与比较, 广西实行“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要求最少13.33hm2的规模标准符合全州县耕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因此将13.33 hm2作为连片耕地地块区或地块群的面积最低值。

(4) 优质耕地标准。广西耕地平均利用等别为8等。在全州县, 综合考虑坡度和耕地等别水平, 选择地形坡度小于15°、耕地利用等别高于8等水平的耕地作为优质耕地。

3.3.2 分区方法。

以Map GIS为平台, 编制比例尺为1∶1万的全州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全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全州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全州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全州县地貌类型分布图, 通过对这些专题图叠加分析, 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质量高于8等水平、集中连片面积13.33 hm2以上、坡度小于15°的耕地地块划为核心保护区, 然后量算面积。核心保护区划定后, 剩余的部分即为一般保护区。

3.3.3 全州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方案。

以2013年全州县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 采用前述指标和方法, 确定了2013年全州县基本农田核心区和一般区的布局和数量。通过测算, 全州县全县基本农田面积6.73万hm2, 划入核心保护区的耕地数量为4.86万hm2, 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2.32%;划入一般保护区的耕地数量为1.86万hm2, 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7.68%。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面积见表2。同全州县人口高峰期生产粮食需求4.51万hm2耕地相比较, 核心保护区数量可以满足耕地需求。

4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区的保护对策

4.1 实行差别化管控

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内耕地质量高且集中连片,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区, 除了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保护外, 应确实实行永久保护, 严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修改调整为建设用地, 要通过立法永远禁止占用。城镇扩展要走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耕地具有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 城镇在扩展过程中遇到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时, 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绿带”, 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 使城镇建设与高质量耕地保护有机统一。基本农田一般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严格保护, 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 也要严格控制调整为建设用地区。

4.2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基本农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国家、省、市、县都应分别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 甚至建立跨区域补偿制度。通过制定基本农田补偿制度[4,5], 从基本农田评估、补偿资金管理到监督和违规处罚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 严格按制度办事。明确奖惩原则, 补偿对象的资金使用要重点考虑基层管理者和农民。

4.3 加强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 营造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环境和舆论氛围, 促进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齐心协力, 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会[EB/OL]. (2013-12-20) [2016-01-20].http//www.china.com.cn/zhibao/2013-12-30/.

[2]周尚意, 朱阿兴, 邱维理, 等.基于GIS的农用地连片性分析及其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7) :72-77.

[3]郭姿含, 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 (3) :59-62.

[4]刘苏珍.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2013.

基本农田保护浅论 篇3

关键词:耕地;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

耕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短缺、土地利用低下等矛盾突出显现。

我们面临的耕地保护形势

(一)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但由于人口众多,分配到人头上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荒漠和耕地以外的其它土地面积大,可耕种的土地就愈显得弥足珍贵。

(二)耕地质量差,土地退化严重。就耕地的分布来说,有百分之六十六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另外,还有九千一百万亩耕地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需要退耕还林。

(三)后备资源不足,耕地的利用率较低。我国现在还有二点零四亿亩荒地,但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又不能全面开发,这样可补充的耕地就少之又少。

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我国耕地利用的现状迫使耕地保护必须加强。但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更好的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呢?

做好耕地保护这项工作,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

(一)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优化规划模式,协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二、加强规划计划管控,从源头上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力度。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限定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建设用地不得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村庄建设控制在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要与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相适应,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科学依法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和高标准建设。严格划定并永久保护基本农田。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农户。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进行全程监管。设立基本农田标志牌,接受社会监督。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用途。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根据全省基本农田分布,合理分解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通过实施农田平整与培肥、农田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田间道路等工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产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设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项资金,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需要。

四、坚持數量质量并重,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一)努力增加补充耕地面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准确掌握耕地后背资源状况。按计划及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各类建设对补充耕地的需求,优先满足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补充耕地需要。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建后管护,防止边整治边撂荒和土地整治后又被建设占用。

(二)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后备资源优先开垦为耕地,具备条件的优先开垦为水浇地,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要不低于周边原有耕地质量等级。开展现有耕地改造,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等级。实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建设占用耕地需剥离耕作层,用于补充新的耕地。

(三)各地统筹耕地占补平衡。各地要立足于本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求平衡,但允许跨区补充耕地。支持建设用地单位履行法定职责自行补充耕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补充耕地项目的工程建设。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篇4

责任书

甲方:XX乡人民政府

乙方:XX乡XX村

年 月 日

永登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为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章<<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规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精神,签订本协议书

一、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根据<<永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和<<永登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民乐乡南沟村行政区域内现有基本农田保护总面积为9682.70亩,共9片(块),涉及419农户。

二、保护措施

1、承包和使用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的单位和村民,应当保护和培肥地力,加大物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2、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和占用,因特殊情况确需占地的,必须依法批准。

3、严格执行国和院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不准”规定;

(1)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粮林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2)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3)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4)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

(5)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4、不准破坏或擅自移动改变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和水利排灌系统及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农田内不得扩大栽植果树、改种林业或挖塘养鱼。

5、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撂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6、对破坏基本农田和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处以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1倍或2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本责任书一式三份,责任双方各执一份,县(区)国土资源局存档一份,本责任书经责任双方代表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四川基本农田保护实施细则 篇5

②在机制上,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尤其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从严审批。同时,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征收土地有偿使用费,对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采用经济手段建立占用耕地的调控机制。

③在法制上,对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毁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把耕地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浅议洛阳市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篇6

关键词:洛阳,基本农田,保护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对耕地需求不断增加、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退化严重等问题, 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一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1986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的通知》 (11号文件) ;1998年, 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 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1999年发布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我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进入90年代, 尤其是1999年1月1日, 为配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实施, 国务院同时发布实施了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 基本农田定义为“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保命田”、“饭碗田”、“子孙田”, 是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 然而, 我国作为耕地保护重心的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却不容乐观。2005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表明:1997~2005年, 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0.08亿hm2。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 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hm2, 比上年度末净减少30.68万hm2,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267hm2,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总量已逼近1.2亿hm2 (18亿亩) 的红线。

洛阳市在改革开放尤其是河南省政府提出构建中原城市群, 加快发展大城市, 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以来, 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规模也有了较大的扩张, 同时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城市建设对非农用地的需求加大, 导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大大增加, 同时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害毁损等, 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 深入研究洛阳市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机制, 对确保洛阳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及缓解经济建设与粮食安全的矛盾等方面都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洛阳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员, 必将迎来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飞跃, 要发展就离不开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 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协调好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 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 实现保障发展与保证粮食安全的“双保双赢”。在此形势下,

研究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 基本农田保护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持必须的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 保存农业生产力, 尤其是粮食生产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次, 基本农田保护为建立合理基本农田利用模型, 促进基本农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取得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农产品保证;最后, 基本农田动态管理, 为政府在保护基本农田决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研究区域现状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城市。现辖1市8县6区, 面积15208km2, 市区面积544km2。建成区面积107.69km2, 总人口650万, 城镇人口190万, 市区人口143万。洛阳位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 地貌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 约占总面积的86.2%, 国土利用结构为, 耕地占30.8%、园地占0.7%、林地占36.6%、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6.5%、交通用地占1.3%、水域面积占3.9%、未利用地占20.1%。全市耕地保有量为42.34万hm2, 其中基本农田38.82万hm2, 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1.7%。全市人均耕地680.034㎡, 低于全国及全省人均水平, 土地资源十分紧缺。

2.2 研究区域基本农田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1) 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公众的基本农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 尽管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国家也一再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耕地保护问题并未深入人心, 人们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 甚至有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基本农田, 在次情况下何谈保护?因此, 只有大力开展基层的舆论宣传工作, 才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性, 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田、饭碗田。

(2) 土地利用规划的频繁调整严重损害了基本农田保护的严肃性。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 多种原因导致规划的超前性不强, 加上近年来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项目多, 用地量大。基本农田保护区虽经过调整划定, 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各地凭借行政区划调整, 使大量质量较好的基本农田被占用。虽然在国务院第31号文下发后, 各地已经不存在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 但是这种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很多乡镇道路、新建宅基地、电网和通信网布线基座、畜牧林果业等均占用基本农田, 这些用地均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3) 特殊用地占用基本农田无法报批, 国土资源部门面临较大压力。《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 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 其他非农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但有些特殊用地, 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监狱、火葬场等建设项目要远离城市建成区, 在远郊选址有可能涉及占用基本农田。而上述用地未列入符合法律规定却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 无法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因此这些建设项目的用地审批非常困难, 地方国土资源部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日益强烈, 在基本农田里种牡丹、杨树、果树、花卉、烟叶、养殖水产, 甚至建设专门的养殖小区、搞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项目。尽管国家出台了“五不准”等政策, 但是, 农民增收的愿望和地方政府出政绩的愿望是无法控制的。因此, 农业结构调整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使基本农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5) 基本农田保护地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虽然在国务院第28号文件和第31号文件中都有明确规定, 要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 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 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应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 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起到了作用。但是从调研的三个县 (市) 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众多的考核指标中, 耕地保护指标所占权重过小, 而招商引资、经济增长等指标排在前头, 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二是保护基本农田的经济机制还未建立。对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来说, 落实建设与保护的相关经费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未落实;对于农户来讲, 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还没有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或补助;对于用地者成本而言, 国务院28号文件和31号文件提出的征占基本农田按最高标准征收土地开垦费和征地补偿费的规定各地还未落实, 基本农田的补偿标准与一般耕地还没有区分开来, 也是基本农田被轻易占用的重要原因。

三是各地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执法手段软弱问题。目前在管理体制上, 局领导归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 而基层干部、财务经费都归地方政府管理, 这种半垂直的管理体制, 人员没有管到位, 工作经费受政府控制, 国土资源部门难以做到监管工作到位。同时, 执法手段软弱使本来就难度很大的土地执法难上加难。

(6) 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基本农田保护动态检测体系尚未建立。目前, 虽然已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 但其成果还未完全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测之中, 另外以GIS、GPRS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基本农田动态监测体系也未建立。

3 完善研究区域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

(1)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舆论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制意识。

(2) 科学编制规划, 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

(3) 建立农地保护激励机制, 调动农民保护农田的积极性。

(4) 基本农田保护要由重“数量”向重“数量、质量, 兼顾生态”的转变, 大力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5) 健全体制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6)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7) 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中, 合理确定基本农田的数量、空间布局及实现基本农田的分级管理。

(8) 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农田保护, 实现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统计年鉴》, 2006.

《合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篇7

【摘 要】基本农田是一国农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规划和保护不仅是解决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及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保证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要。因而,必须要努力构建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划体系,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

1.基本农田的概念

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保护形式,对基本农田的认识和理解必须要提升到永久基本农田的层次上来。通过对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可知,永久性基本农田是在基本农田的范围内,将一些地质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抗灾害能力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的一部分农田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并且对于永久性基本农田还要制定严格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改善农田的土壤质量,实行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用途管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田保护和划定相协调,从而保障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以及国家对商品粮的供应。

2.基本农田划定

2.1基本农田划定目标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以实现基本农田的合理有效保护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则应充分体现基本农田保护的概念、内涵与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

2.1.1合理确定基本农田面积,实现严格的数量保护

根据区域人口及农业生产状况,预测未来满足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农田数量,同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面积以及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合理确定区域实际应该保护的基本农田数量,并确保该数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行严格的农田数量保护。

2.1.2科学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保证农田的质量要求

在基本农田布局中,应将质量状况好或区位条件优的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并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规定的几类特殊耕地划为基本农田。这样才能确保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质量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优质高产农田的目标。

2.2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基本农田划定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2.2.1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作为规划对象,这样才不会与总体规划相矛盾,同时以城市规划为参考,了解城市布局,规划基本农田,这样规划的结果才具有稳定性。

2.2.2立足本地土地资源条件和人口状况,从实际出发。

基本农田保护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长期工作。因此,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应立足于当地的耕地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脱离地方实际情况,不可能制定出可行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方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护基本农田。

2.2.3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基本农田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时应始终围绕该目标,从基本农田面积、质量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来操作,不能单纯地追求面积数量,使规划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基本农田规划的内容

根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如下:全国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宏观控制指标,并将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确定国家重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地方各级政府的基本农由保护规划应根据上一级政府下达的保护任务,结合当地的实际确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并分解下达至下一级行政区域。

2.4基本农田划定的程序

根据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内容,基本农田划定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基本农田数量确定。首先,根据本级行政区域的人口与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基本农田需求量预测,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面积以及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确定本级行政区域的实际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其次,根据下一级行政区域的人口、耕地、后备资源、建设占地等状况,进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分解,以作为下一级行政区域编制规划时的“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第二步:基本农田空间定位。一般以乡为单位进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的落实,首先对乡内所有耕地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然后将综合条件较优的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以确保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具有较好的质量条件,同时进行面积累计,直到累计的面积等于要求保护的基本农田数量,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当然,对于县级以上级别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则不需要执行该步骤。

3.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社会的监督管理,探索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

3.1以规划目标确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方向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创新理念,可以考虑“藏粮于地”的思路,即保持一定面积的耕地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 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加以扩大,使之既包括现有耕地,又包括具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随市场变化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也由原来单一的面积要求,相应调整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护,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3.2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政府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行政责任主体。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及后续建设和保护,市、镇两级政府要承担起行政责任,要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纳入年度耕地责任目标考核,由市政府对镇政府实施考核。在划定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将永久性基本农田后续保护工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政府与镇政府、镇政府与村、村组与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管理措施、工作目标、奖惩办法以及量化标准,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3以全社会共同监管形成良好监督体系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及保护不仅是一项政府行为。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管、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关口、网络化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

3.4以先进技术手段保障系统顺利运行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技术层面来看,它涉及规划、建库、使用、维护、更新。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实现“以图管地”。要在实地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最新现状图上。还要对地块的属性进行调查,评定其利用现状和等级、承包人权利义务内容、保护责任人等,并将属性信息录入数据库,在土地调查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 实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做到人机“无缝衔接”。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更新机制。

4.结语

构建一个科学稳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体系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对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并且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秀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理论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

上一篇:医学生实习结束自我总结下一篇:应聘人事部职员常用英语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