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共5篇)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篇1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32号)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已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0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26日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
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三条 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集体行使监督职权。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依法处理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中的重要日常工作。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 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本办法的规定,指导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第五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突出监督重点,注重监督实效。
第六条 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
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七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由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收集整理,提出建议议题,交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工作机构汇总并提出计划方案。
计划方案于每年第一季度由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并向社会公布。
根据工作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工作机构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议题建议。
第八条 主任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未列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计划的新增项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受主任会议委托,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开展相关专题调查研究;视察或者专题调研结束后,应当及时形成视察报告或者调研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十条 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视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以书面形式交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专项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专项工作报告稿送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意见回复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将专项工作报告提交常务委员会。不能如期提交的,应当说明原因,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当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建议议程。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专项工作报告发送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临时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不适用上述时限规定。
第十二条 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报告。经主任会议批准,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报告。报告人需要变更的,报告机关应当于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三日之前报告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有关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和建议,回答询问。
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可以对专项工作进行评议,也可以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宣布。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半数以上对专项工作报告不满意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整改,并向常务委员会会议重新报告。重新报告时间,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后,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按照专题及时整理,形成《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
审议意见由常务委员会主管副主任审定,重要的审议意见应当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审议意见经审定或讨论通过后,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在五个工作日内,交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两个月内,将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送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
第十五条 主任会议通过的对人民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应当由政府常务会议或者由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处理;主任会议通过的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应当由审判委员会会议或者院长办公会、检察委员会会议或者检察长办公会研究处理。
第三章 审查批准上决算和本计划、预算调整,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
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六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本级决算草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分别列出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并作出说明。
决算草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情况;
(二)政府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三)财政一般支出结余结转情况;
(四)政府基金支出结余结转情况;
(五)本级财政总预备费支出情况;
(六)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七)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八)常务委员会要求提交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决算的一个月前,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和决算草案报告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未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地方,本级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审查报告。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决算草案时,应当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的审查报告。
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草拟批准决算的决定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
第十九条 对决算草案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的完成情况;
(三)决算收支平衡情况;
(四)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预留配套资金、超收资金及预备费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七)当年结余及历年滚存结余资金情况;
(八)其他需要重点审查的内容。
第二十条 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决算前,应当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二)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评价;
(三)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
(四)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成因分析和审计机关的处理情况;
(五)对改进预算管理的建议。
第二十一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决算的一个月前,将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二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决议。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有关问题整改及相关决议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决算草案未获得常务委员会批准的,人民政府应当重新编制决算草案,再次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四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六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认为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七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方案或者五年规划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调整方案及说明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未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地方,本级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审查报告。
常务委员会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五年规划调整方案的议案时,应当听取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的审查报告。
第二十八条 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民政府应当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一)本级预算收入短收引起本级预算收支不能平衡的;
(二)本级预算收入超收需要安排当年支出的;
(三)本级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资金需要调减的;
(四)上级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增加需要安排本级当年支出的。
调整方案中应当包括调整预算的原因、项目、数额及有关说明。
第二十九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方案及有关说明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未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地方,本级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审查报告。
常务委员会审议预算调整方案的议案时,应当听取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的审查报告。
第三十条 遇有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事件,因预备费不足需要增加财政支出时,可以先由人民政府决定执行,并向主任会议通报,然后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三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经批准的决算、计划调整方案、五年规划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以及审议意见和决议,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由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人民政府财政、审计、发展和改革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送交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建议主任会议或者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就有关问题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计划的制定,由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提出建议,交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工作机构汇总形成计划草案,于每年第一季度由主任会议通过。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计划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每项执法检查计划的实施,由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拟定执法检查方案,提交主任会议审定。
第三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实施执法检查,应当组成执法检查组,其成员从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相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专业人员参加。
第三十六条 执法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随机检查、个别走访、调阅案卷、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设立专线电话等途径收集情况。
第三十七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十五日内,执法检查组应当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相关内容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执法检查报告与专项工作报告内容有关联的,可以列为同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议题一并审议。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问题,经主任会议决定,交有关机关调查处理,并报告调查处理结果;必要时可以将处理结果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对特别重大典型违法问题,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八条 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应当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第三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组织跟踪检查:
(一)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
(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三)承办单位对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和整改不力的。
跟踪检查由执法检查组或者常务委员会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实施,并向主任会议提出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四十条 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四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议、决定,应当在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应当在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工作机构在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后七日内,按照职责分工将规范性文件分送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
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涉及两个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职责范围的,应当同时分送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
第四十四条 省、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会同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机构,共同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其他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备案审查工作机构,承担审查的具体工作,并与常务委员会相关的工作机构共同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在对规范性文件审查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补充相关材料,说明有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意见与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意见不一致时,由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查处理。
第四十六条 省、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地方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依照《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对需要报送备案的决议、决定和命令的审查内容、程序和具体要求,参照《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的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派有关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四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出席会议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专门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询问。
第五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根据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对专项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可以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提出专题询问。专题调研和专题询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
第五十一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应当当场口头答复询问。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在取得询问人同意后,在会后或者下一次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书面答复。
对重大问题的询问和答复,应当如实记录和整理,必要时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五十二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五十三条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质询案在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出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受质询机关口头答复质询案的,应当在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或者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答复。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印发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会议。
受质询机关应当在本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答复。不能答复的,经征求质询人的意见,并由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在下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答复。
第五十四条 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对再次答复仍不满意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质询案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必要时常务委员会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五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询问、质询案,要求有关机关提供相关材料的,有关机关应当如实提供,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十六条 受质询机关答复前,提出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要求撤回质询案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该质询案即行终止。
提出质询案的部分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要求撤回质询案后,仍然符合提出质询案的法定人数的,该质询案依旧有效。
第五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五十八条 调查委员会应当根据调查事项制定工作方案。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委员会可以听取有关单位负责人的汇报,调阅有关案卷和材料,询问有关人员,组织听证、论证和必要的技术鉴定等。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配合调查委员会开展工作,如实提供相关情况和材料。
调查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或者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五十九条 调查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开展工作的程序与要求,依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特定问题调查一般应当在调查委员会成立之日起九十日内完成,涉及重大复杂问题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延长六十日。
调查委员会应当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向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调查委员会成员应当在调查报告上署名。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设立调查委员会的理由、调查过程、调查结论、调查结论的依据和处理建议等。调查委员会成员对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调查报告中写明。
常务委员会根据调查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提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依法提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常务委员会审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分之一以上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依法提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撤职案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材料。
第六十二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出撤职案的,由其负责人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
主任会议提出撤职案的,由主任会议委托的人员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撤职案的,由领衔人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
第六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对撤职案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调查期间,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是否暂停执行职务,由常务委员会决定。
对撤职案进行调查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有关调查的具体事项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六十四条 撤职案提交表决前,被提出撤职案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撤职案时,被提请撤职人员所在机关负责人或者其他人员可以到会听取审议情况。
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七章 其他规定
第六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可以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垂直管理部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实施监督,垂直管理部门应依法接受常务委员会监督,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垂直管理部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常务委员会可以适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第六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视情况及时转交有关机关和部门依法办理,并要求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涉法涉诉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向主任会议提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等意见建议。
第六十七条 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对按规定列为督办的信访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督办机构报告办理结果。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采取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旁听评议法院庭审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六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对本级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实行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情况进行监督。
对拒不纠正错案和执法过错、拒不处理相关责任人员的,可以依法提出质询案,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第六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执法检查的计划,以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在相关主任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后的十五日内予以公布。
第七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以及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组成人员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在相关主任会议或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结束后十五日内予以公布。
第七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常务委员会公报、网站、刊物等途径向社会公布,也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七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和向社会公布的事项和内容,由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或者指定专人审定签发,由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办理。
第七十三条 对违反监督法和本办法规定,不执行常务委员会有关决议决定、不按时报送会议文件、对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审议意见不予研究处理、不按照规定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说明原因;必要时主任会议可以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会议作出说明;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责成有关部门作出检查,或者提请常务委员会依法予以责任追究。
第七十四条 国家机关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常务委员会对其作出的有关决议、决定和处理意见不适当的,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意见。经审查确属不当的,应当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篇2
泾川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赵盈寿
(2012年2月13)
各位代表:
按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要求,现就《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学习和理解向大家作以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
一、监督法的制定
(一)为什么要制定监督法?
早在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夜,毛泽东同志回答黄炎培等六位参政员到延安访问时提出的周期率问题时就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邓小平同志也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的与现实的、正面的与反面的经验,特别是十年内乱的沉痛教训,并研究了国际的经验,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定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监督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针对党的这种历史现状和面临的复杂形势、严峻考验,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面前。
全国人大代表从六届全国人大期间就开始酝酿。近十多年来,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上都有许多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制定监督法。
仅九届全国人大以来,代表就提出关于尽快制定监督法的议案41件。
以上这些就是促成监督法出台的重要因素。
(二)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及其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概念、内容
1、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党内监督制度。以党章规定为核心的党内监督制度。
国家监督制度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督制度、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这些监督制度同人大监督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这个监督体系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行之有效的。
2、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及其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
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的地位是什么?大家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
3、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概念、内容
什么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经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监督。
监督内容和形式: 一是工作监督
工作监督就是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否正确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否正确行使职权进行的监督。
二是法律监督
就是人大常委会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普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三)监督法的制定过程
制定监督法的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六届全国人大开始酝酿到现在出台,经过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人大,前后20年。历时这么长,主要是因为这部法律的政治性很强,涉及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涉及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也说明监督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监督法的的概念、特点
(一)监督法的概念
监督法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法律规范。
(二)监督法主要特点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面不是各级人大的监督。
2、监督法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监督的形式和程序。
3、监督法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进程相适应,对相关问题作了切合实际的规定。
4、监督法注重处理好与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关系。
5、监督法强调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
三、监督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行使职权原则:监督主体是人大常委会,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
2、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人一票。
3、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原则。
4、接受人代会监督原则。向人代会报告工作
5、公开原则: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要向社会公开。
四、监督法的主要内容
监督法共九章四十八条。以上是第一章总则的内容和一些基本概念。从第二章至第八章是监督法的主要内容,规定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内容、形式、途经和程序。第九章为附则。下面就监督法的主要内容既第二至八章的规定作以说明。
(一)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是常委会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是突出了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这种主要监督方式。
监督法第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将计划向社会公布,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这里的专项工作即不是全面工作,也不是很小的单项工作,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是突出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监督。常委会的监督应当是直接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
监督法第九条规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1)本级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2)本级人大代表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3)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4)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5)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6)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同时规定:政府、法院、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三是突出监督实效
监督法第十四条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研究处理,并将研究处理情
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要求本级政府、法院或检察院在规定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也就是说,必要时,可将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确实取得实效。
四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程序
(1)、要制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并向社会公布。
(2)、要组织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视察、调研。
(3)、常委会听取报告前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一府两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4)、一府两院应当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20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报告送交本级人大办事机构征求意见;
一府两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10日前送交常委会。
常委会办事机构应当在举行会议七日前将专项报告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
(5)、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由一府两院负责人报告。政府也可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报告。
(6)、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一府两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7)、专项工作报告经审议后,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8)、一府两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决议执行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9)、向社会公布。
(二)关于对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审计的监督
1、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程序。
一是听取和审议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三是审查和批准计划调整方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四是听取和审议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预算监督内容和程序。一是预算监督的内容
按十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重点支出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5)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6)本级人大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执行情况。
同时,区别中央与地方的不同情况,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地方人大常委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二是预算监督的形式和程序(1)审查和批准决算
决算是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是预算执行的结果。人大常委会对决算的审查和批准,实际上是对预算报行结果的监督。
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听取和审议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3)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
一是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二是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三是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3、审计监督
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1、执法检查监督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的15大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宪法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共制定400多件法律和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8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这么多的法规执行,没有监督显然是不行的。
2、执法检查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
作实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3、人大执法检查监督与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区别
宪法129条、130条、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区别是:(1)人大监督是权力机关对由其产生的机关的监督,是政治性监督。(2)执法检查监督不直接处理案件。宏观的监督。检察院监督是直接处理案件
4、执法检查监督的内容是“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5、目的是督促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6、监督的主要内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7、监督程序:(1)拟定和通过年度执法检查计划:①检查内容、时间。②检查对象、人员组成。(2)检查步骤、要求:①检查重点、日程安排、人员组成。②听取主管机关汇报、听取群众团体意见。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个别走访、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真实情况。④围绕法律实施写出执法检查报告。⑤向常委会汇报。⑥新闻报道。⑦审议执法检查报告(27条)。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1、立法监督
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为了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而对依法享有一定立法权限的主体的立法进行的监督。也称“立法监督”,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重要内容。
监督法设专章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作了规定,这是在立法法基础上,为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而对立法监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对决议、决定和命令的审查及撤销程序
撤销依据、内容:宪104条、组织法44条《监督法》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2)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3)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3、对司法解释的备案、审查处理程序。此内容不涉及县以下的工作,不作详细说明。
(五)关于其他监督
1、询问和质询
询问是指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讨论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就议案、报告中不清楚、不理解的事项向有关机关提出问题,要求其答复的活动。
质询 质询包括询问。是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就其不适当行为包括违法失职行为提出质问,要求其答复,并对答复表达意见的一种监督方式。质询是比询问力度更大的监督形式。
2、特定问题调查
特定问题调查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作出决议、决定过程中,就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事项,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活动。所调查的问题是重大的,而不是一般小事。如撤销某文件、某人的职务等,必须慎重,调查清楚后才能作决定。特定问题调查的提议由主任会议或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委员联名提出,提交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从常委和本级人民代表
中提名,常委会审议通过。有关单位和公民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材料。调查委员会向常委会负责提出调查报告。调查委员会可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常委会监督的最高权限和最严厉手段就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政府个别副职的职务;可以决定撤销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人员(县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主任),不受人数限制;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撤职案的办理程序是:一府两院可以提出撤职案;人大主任会议可以提出撤职案;人大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撤职案,但要经过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表决;或者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几个特点:一是与常委会的任命权相一致;二是撤职不是免职,免职是因工作需要正常的调整履行的职务任免程序,撤职则是对不称职人员的一种处理;三是人大常委会行使撤职权一定要慎重,因为是集体行使职权,一但形成决定,没有复议、申诉、诉讼等救济途经。因此说是人大监督的最高层次,是
最具法律效力的。
监督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集体监督、有序监督的原则,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监督法出台来之不易,内容十分重要,实施任重道远。对监督法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就监督法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希望与各位代表有机会再作进一步的交流。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篇3
(2008年2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9月25日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办法修正案》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依法履行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区政府预算草案及区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区本级预算和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第三条
常委会初步审查区本级预算草案和政府部门预算草案;监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审查、批准本级决算;改变或撤销区人民政府关于本级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工委)会同相关工作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承担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的日常工作。第四条
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常委会批准的预算调整,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五条
常委会可以就预算和决算中的重大事项及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或者召开听证会。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常委会可以根据调查的情况或者听证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
第六条
区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就预算编制、预算审查、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以及部门预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按有关规定给予答复。
第七条
常委会可以通过公开预算信息、举行预算听证等多种形式,扩大预算审查监督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保障人大代表和公众对预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第八条
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经常委会审查批准的决算、听取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及审议意见、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和区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或者执行决议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报。
第二章
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
第九条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注重绩效的原则,对预算进行初步审查。预算收入的初审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本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预算支出的初审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
第十条
区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1月20日前向常委会提交下一的本级预算草案。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时提交的,经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最迟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四十五天前提交。
第十一条
预算编制过程中,区财政部门应当向常委会报告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收支初步安排、上级财政部门的政策要求、预算编制中的重大项目变化、预算定额标准变化、可用财力以及其他预算编制方面的情况。
根据需要,财经工委可以会同其他工作委员会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工作,了解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情况,对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确定预算听证与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第十二条
自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四十五天前起,常委会通过预算听证、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二十五天前完成审查工作,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三条
提交常委会初步审查的预算草案应当包括:
(一)一般预算收支总表,其中,收入科目列到类、款,支出科目列到项,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
(二)按规定分类的基金预算收支总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总表;
(四)部门预算(含直属单位)支出明细表;
(五)除部门预算以外的其他专项资金安排表;
(六)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投资表;
(七)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明细表;
(八)常委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五天前,常委会举行预算听证会。预算听证项目和听证时间由财经工委提请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
预算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听证的预算项目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布。
听证会应当有10名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始得举行。第十五条
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二十五天前,常委会举行预算初步审查会议,内容包括审议区本级预算草案、审议部门预算草案、听取预算听证报告、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等。
常委会举行预算初步审查会议期间,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根据常委会的初步审查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
第十六条
常委会对预算草案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
(二)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三)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完整,应纳入预算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预算支出项目是否恰当,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政府公共支出基本需要;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
(四)为实现预算拟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五)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七条
常委会应当将对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意见函告区人民政府。
根据常委会的初步审查意见,区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并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二十天前,向常委会反馈修改情况。
第十八条
区人民政府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的区级预算草案及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应当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二十天前报送常委会。
第三章
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十九条
预算开始后,在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当年预算之前,区人民政府可以先按照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安排支出;区级预算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批准的预算执行。
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由区人民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区财政部门负责。
第二十条
常委会对预算执行情况重点监督的内容:
(一)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的执行情况;
(二)为实现预算提出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支出项目和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收入依法征收、解缴情况;
(五)按照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预算支出资金的情况;
(六)按规定收纳、划解、拨付预算资金以及退库的情况;
(七)区级各部门、各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
(八)上年结转资金使用与当年资金结转情况;
(九)当年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情况;
(十)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情况;
(十一)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
(十二)各种财政性基金、周转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十三)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
(十四)预备费的使用情况;
(十五)财政收支平衡及政府财政性融资情况;(十六)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情况;(十七)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十八)预算执行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区人民政府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常委会报告。区人民政府财政性融资、财政性基金的设立、影响较大的财政收支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增减或追加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应当听取常委会的意见。
区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月分别向常委会报送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和税收征收进度表,并按季度报送收支分析报告。
第二十二条
常委会可以组织专家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在每年第三季度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决议。
第二十三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事项及时报送常委会备案:
(一)上报市财政部门的预算收支总表;
(二)上级对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三)本区对下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四)预备费的使用情况;
(五)常委会认为应当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
区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应当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管理的,应当全额纳入财政专户,按有关法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区人民政府每年向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应当一并报告预算外资金收支及管理的情况。常委会可以就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及管理情况,组织专题调查或者进行专题审议。
预算外资金应纳入审计范围。第二十五条
区审计部门在制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当听取常委会的意见。区人民政府应将审定后的审计工作方案报常委会备案。
第二十六条
常委会可以要求区人民政府责成区审计部门就预算执行中的突出事项进行专项审计。区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区人民政府的批件,向常委会提交专项审计报告。常委会可以对专项审计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四章
预算调整的审查批准
第二十七条
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收支变化需要作出调整的,应当由区人民政府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八条
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三十天前,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常委会财经工委征求意见。
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天前,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将预算调整草案,包括调整前后的预算收支对照表和平衡表、调整的依据和说明,送交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初步审查。
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天前,区人民政府应将预算调整草案提交常委会。
第二十九条
常委会对预算调整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属于预算调整的范围;
(二)调整的依据是否合法,理由是否充分;
(三)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情况;
(四)调整后是否保证预算收支平衡。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
区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在预算终结后,及时编制决算草案。
决算草案应当根据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并按预算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作出说明。
第三十一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区级决算草案提请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天前,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将决算草案及相关报表,送交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十二条
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预算和决算的比较情况
(三)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四)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五)部门预算和执行情况;
(六)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三条
常委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部门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天前,区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将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送交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初步审查。
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天前,区人民政府应将决算草案和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常委会。
第三十四条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情况及审计评价;
(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审计部门依法采取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
(三)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四)区财政、税务及有关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及实施效果的情况;
(五)区人民政府针对审计情况,为加强预算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六)常委会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五条
常委会审议区人民政府提交的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作出决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审议意见,交区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区人民政府应将研究处理的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常委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篇4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 【发布日期】2007-11-30 【生效日期】200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北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
报告办法
(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提高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质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本行政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条第三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建议,由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职责分工汇总整理,按照工作程序规定的时间提出:
(一)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由组织检查的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整理提出。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由常务委员会代表联络工作部门整理提出。
(三)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整理提出,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配合。
(四)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由开展该项调查研究工作的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整理提出。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由常务委员会信访工作部门整理提出。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整理提出,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配合。
(七)“一府两院”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整理提出。
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建议前,应当与“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沟通、协商。
第四条第四条 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负责汇总各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提出的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建议,与“一府两院”沟通协调后,提出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建议。计划建议应当包括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项目、理由、重点、时间安排和协助常委会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等。
第五条第五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通过,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通报本级人大代表,以书面形式通知本级“一府两院”,并通过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第六条 主任会议根据实际需要或者“一府两院”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并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及时通知“一府两院”的办事机构。
第七条第七条 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根据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前,受主任会议委托,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大专门(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结束后,应当形成专题报告,为常务委员会审议该项工作报告提供参考,并将视察、专题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整理,及时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
第八条第八条 “一府两院”以及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常务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协助、配合常务委员会组织的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对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汇总整理的意见,应当研究处理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明确意见采纳情况。
第九条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二十日前,“一府两院”办事机构应当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十日前,“一府两院”应当将修改后的专项工作报告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七日前,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专项工作报告送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临时召集的会议不适用前两款的期限规定。
第十条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专项工作报告由“一府两院”的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受主任会议委托,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及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供常务委员会审议时参考。
常务委员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时,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将专项工作报告通报本级人大代表,并通过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一府两院”负责人或者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人大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同时,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通报本级人大代表,并通过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由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常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后及时整理,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形成审议意见书。审议意见书的内容应当包括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总体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办理期限等。
审议意见书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送交“一府两院”办事机构,由“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同时,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通报本级人大代表,并通过常务委员会门户两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一府两院”应当于收到审议意见书后三个月内,由其办事机构将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方案送交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一年内,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送交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通报本级人大代表,并通过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一府两院”的研究处理工作进行督办,并提出督办情况的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决定将“一府两院”落实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实施本办法的工作程序,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室)制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篇5
【发布文号】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3号 【发布日期】2007-03-30 【生效日期】2007-03-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2007修正)
(2004年2月13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7年3月3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的决定》修正 2007年3月30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3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的人事任免工作,保障其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人事任免工作,应当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辞职,撤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以及对所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等,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第四条 本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负责人事任免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任免范围
第五条第五条 根据主任会议提名,任免本级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室)主任、副主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其他办事机构主任、副主任。
根据主任会议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通过本级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根据主任会议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代表中提名,通过本级人大常委会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提名,任免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备案。
第六条第六条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长、市长、县长、区长提名,决定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
根据省长、市长、县长、区长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和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局长、主任的任免,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七条第七条 根据本级人民法院院长提名,任免本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
第八条第八条 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名,任免本级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批准任免或者不批准任命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九条第九条 人大常委会主任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或者缺位时,根据主任会议提名,由人大常委会在副主任中决定一人代理主任的职务。
省、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或者缺位时,根据主任会议提名,由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决定一人代理秘书长的职务。
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或者缺位时,根据主任会议提名,由人大常委会在该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决定一人代理主任委员的职务。如果提名的人选不是副主任委员的,应当先任命其为副主任委员,再决定其代理主任委员的职务。
本条所列代理职务,直至主任、秘书长、主任委员恢复工作或者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主任、秘书长或者通过新的主任委员为止。
第十条第十条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或者缺位时,根据主任会议提名,由人大常委会分别从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一人代理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如果提名的人选不是副职领导人,应当先任命其为副职领导人,再决定其代理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决定代理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由本级人民检察院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大常委会备案。
本条所列代理职务,直至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恢复工作或者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止。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后,新的一届人民政府的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应当在两个月内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人民政府秘书长和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局长、主任。不继续提请任命上述职务的人员,其原职务自行终止。
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本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后,继续担任原职务的,不再重新任命。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其任职机构被撤销或者被合并的,原提请机关应当提请人大常委会免去其相应的职务;如果其任职机构名称变更的,原提请机关应当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其相应的职务。
第三章 任免程序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凡拟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选,有关机关应当对其进行全面考察。送达人大常委会的考察材料应当如实反映被提请任命人员的基本情况,客观、准确地反映被提请任命人员的德、能、勤、绩、廉和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任前公示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凡不具备法律、法规等规定的任职资格的,不得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其担任相应的职务。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人事任免案,由提请机关正职领导人或者代理正职领导人签署。提请机关应当将人事任免案、被提请任命人员考察材料以及人事任免呈报表等,在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达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提出的,应当向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说明。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负责对提请机关送达的人事任免的有关材料进行初审。如果发现被提请任免人员的情况有不清楚之处,或者送达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有关机关作进一步了解,并补送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人大常委会应当对被提请任命的人员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具体工作由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承办。考试结果应当书面报告人大常委会。
考试不及格并经补考仍然不及格的,提请机关应当撤回提名,并且在一年内不得再向人大常委会提请任命其职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有关机关负责人关于人事任免情况的介绍,决定将人事任免案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主任会议对被提请任免的人员有不同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作进一步考察、研究,并向主任会议作出说明。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可以配合了解有关情况。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开始时,应当将人事任免案和被提请任命人员考察材料等,发给参加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人员。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列入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人事任免案,提请机关的正职领导人或者代理正职领导人应当在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说明任免理由,并介绍被提请任命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实绩、法制观念、业务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主要情况。正职领导人或者代理正职领导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会说明时,可以委托一位副职领导人到会代为说明。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人事任命事项时,可以通知被提请任命人员到会,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或者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拟任职发言。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人事任免案时,有关机关应当派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人事任免案时,如果对被提请任免人员提出不同意见且争议较大的,或者发现被提请任命人员有足以影响其任职问题的,由主任会议提出,经人大常委会会议同意,可以暂不交付。
对暂不交付表决的人事任免事项,有关机关应当作进一步考察、研究,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可以配合了解有关情况;经考察、研究后,提请机关认为需要继续提请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将该人事任免事项列入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并由提请机关向人大常委会会议作补充说明。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列入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人事任免案,在交付表决前,提请机关要求撤回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对该人事任免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人事任免事项表决未获通过的,有关机关经过进一步考察、研究后,可以再次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并作出说明。
再次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经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仍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提名为本地同一职务的人选。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命获得通过后,人大常委会应当向其颁发任命书。
任命书由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代理主任签署,并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代理主任或者副主任颁发。
任命书可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人事任命事项后当场颁发,也可以通过举行颁发任命书仪式或者召开颁发任命书大会颁发。
第四章 辞职与撤职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由人大常委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辞职请求应当书面提出。
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辞职的,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备案。决定接受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辞职的,须由本级人民检察院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人大常委会辞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职务。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案。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分别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案。
撤销职务案应当书面提出,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附有关材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的撤销职务案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出的撤销职务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再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撤销职务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也可以先交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再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撤销职务案时,被提出撤销职务的人员,有权到会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书面申辩意见经主任会议决定,由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机构印发人大常委会会议。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主任会议提议,人大常委会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但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省人大常委会根据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销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或者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职务相应撤销。
第五章 表决与公布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人事任免、辞职请求和撤销职务等事项,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或者电子表决方式。
在表决人事任免、辞职请求和撤销职务等事项时,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也可以弃权,以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人事任免、辞职请求和撤销职务等事项的结果,应当书面通知有关机关和提案人,表决通过的事项应当及时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公报和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日报上刊登。
凡依法应当由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不得对外公布,也不得到职或者离职。
第六章 监督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工作汇报、执法检查、视察等工作中,对被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实施监督。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人大常委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由其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检举和控告,并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死亡的,提请任命的机关应当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1983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和1988年12月25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程序》同时废止。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推荐阅读: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06-01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规定的决定07-26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09-01
河北社会救助实施办法07-10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82号10-07
省院规范性文件河北省人民检察院10-06
河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施办法07-30
2022河北公安局特警支队招录人民警察考试行测大纲解读10-03
河北省政工专业职务评定办法08-29
河北省比选管理办法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