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人字的意义教案

2024-10-05

第四课人字的意义教案(共7篇)

第四课人字的意义教案 篇1

第四课人字的意义教案

第一课时 面对生命的思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价值,善待生命;体会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能力

提高对生命含义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能力。提高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鉴别分析能力。

★知识

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生命为什么可贵以及如何善待生命。了解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内涵和表现。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学会善待生命。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幸福,还包括对社会履行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导入

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这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间题。

(一)生命的含义。

对于生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休验和感悟.

请阅读并欣赏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内容。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教师总结:生命究竟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在这里,我们也在思考,不一定要求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和多元的社会,因此,对生命的理解是多元而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过渡:人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对待生命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呢?这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二)怎样对待生命?

事迹介绍:微笑的桑兰

教师:桑兰是如何对待生命的?(学生:略。)

善待自己的生命(板书)

教师过渡:古今中外,类似桑兰这样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有很多.你们能说出几个吗?

教师过渡:善待自己,是善待生命的最基本条件。善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应包括善待他人的生命。

教师:要尊重他人生命,善待他人生命.否则,既害人,又害己。请同学们以“善待他人生命”为题,写一句警示语。(略)

(三)为什么要善待生命?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惟一性、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②生命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一个人生存质量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人的一切都将不存在。③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来设想这样几种人生状况可能出现的结果。

设想一,假如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全身瘫痪了,他最可能出现的人生状态是什么?

学生:大多时候都可能坐在轮椅里和床上,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书……

设想二,假如这个全身瘫痪的人的双眼都已失明,他还能做什么事情?

学生:只能靠耳朵听点东西.生存艰难……

设想三,假如这个人全身的很多器官正逐渐走向衰竭,这个人的生命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学生:几乎没价值了,相反,还会成为家人和社会的累赘。……

教师:其实,刚才假设的这个人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在全身瘫疾了、双眼失明、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我们应如何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价值呢?(学生:略。)(学生教师一起齐读)

教师:从上面这段话中,你能领悟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吗?

教师过渡:一百年前.身体高度残缺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完全建立在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又应如何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第四个问题。

(四)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或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请看教材第一目第三个◎第二个◆中两幅图,有人说图中的主人公都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三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教师:是啊,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这是幸福,而比自己差的同学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进步,这也是一种幸福体验;能在一个学风优良、环境优美的学校读书是一种幸福,而能给学校增光添彩也是一种幸福体脸……由此可见,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自己创造幸福,还在子为别人创造幸福后带给自己更强烈的幸福体验。、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自己创造幸福,还在于为别人创造幸福后带给自己更强烈的幸福体验。

教师过渡: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是不相同的,但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命美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美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呢?

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三个◎第三个◆的材料。

教师:袁隆平说自己是“幸福的老头”,你能理解他的幸福吗?我想,在袁隆平的心里,幸福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变为了现实;幸福就是自己发明的杂文水稻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养活了更多的人;幸福就是国家和人民给了自己很多崇高的荣誉说明对自己付出的尊重和肯定。

从袁隆平的“幸福观”中,你们能解读出怎样的生命才是美好的,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从袁隆平的“幸福观”中,我们发现,生命美好不仅表现为个人生活幸福、美满,还同时表现为为社会展行责任,作出贡献。

2、生命的美好不仅应该表现为个人生活幸福、美满,还应该表现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教师小结: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通过本堂课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找到了一种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那就是,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自己创造幸福,还在于能为别人创造幸福,人生的意义既表现为个人生活幸福、美满,还应该表现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实现人生的意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生命的价值,热心为他人、社会服务的意识。树立人生的价值要靠今天的努力学习和将来的积极工作来创造的观念。

★能力

提高对“怎样实现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对现象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中学生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

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知道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生命的价值。要靠今天的努力和将来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生意义呢?

★怎样实现人生意义(板书)

教师过渡:有的人总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大事。事实是否如此呢?

教师:平凡与伟大之间,并非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伟大源于平凡,而平凡亦可显现伟大。历史巨人毛泽东不也出身于平凡的农民家庭吗?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的莎士比亚在20岁时,不是靠当剧场杂工谋生吗?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不也是坚持做着最平凡的事情吗?所以,请不要为自己的平凡而感慨,更不要对平凡工作不屑一顾。也许正是由于平凡,你才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实践,迎接挑战,你才有更大的目标奋斗追求,完善自我。只要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去做,你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生命的价值(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材料。

教师:徐虎是怎样创造生命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学生:略。)

教师:像徐虎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工作,努力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人还有很多,请列举出来。(学生:李素丽,孟二冬,王顺友,朱和平……)

教师: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徐虎,还是朱和平、孟二冬,或者是其他先进典型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长期坚持做好“分内事”、“平凡事”。从个人的生命价值来看,徐虎等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正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的。从整个社会来着,社会的进步总是由点滴构成,如果人人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做好“分内事,、“平凡事”,则社会进步方可期。在徐虎等先进典型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做好“分内事”、“平凡事”,还在于他们能够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生的意义.

2、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生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的《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一文。

教师:王顺友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并举例说明。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追寻了伟人的足迹,解读了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坚守什么岗位,只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只要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过渡:齐唱《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教师:这是一首大家都熟悉的经典老歌.不知大家是否算过,从出生到今天,我们已在这个世界上存续了多少天?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你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请看你们的同龄人小凯一天里的生活片断。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小凯所做的这些小事是在创造人生价值吗?为什么?

3、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师: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创造人生价值,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请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

教师:教材上“新世纪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这句话给我们的学习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下的内容)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看来,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一不小心,我们都可能成为某些方面的文盲。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学习,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准备。

4、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学习。

教师过渡:为了不成为新世纪的文盲,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必须珍惜在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但能否说努力学习了和掌握了本领就一定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呢?

★中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商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5、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其次,应认真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准备.再次,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中学生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其中很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教学后记:

第五课

爱心永不变

第一课时 爱是高尚的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能力

培养学生在爱与被爱之中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知识

懂得爱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爱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体验爱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讲述故事:骆驼妈妈)

教师:这个故事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骆驼妈妈的举动表现出动物基于血缘关系令人感动的母爱。

教师引人:是的,动物的母爱令人感动,但是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普遍、更伟大、因为人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我们的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都离不开爱,就让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爱中寻找和体验爱的真谛吧。

一、感受爱的存在----爱,在你我身边

教师:罗曼•罗兰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爱的情感,与生俱来,爱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到处都有爱和被爱的动人情景。爱,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存在于亲情之中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中“情景一”与“情景二”的故事。

教师:这两个故事让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学生:那份亲人之间浓浓的爱和亲情。)

教师概括: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的情感。

教师:《感恩的心》中唱道:爱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媒体出示一幅图片:感动中国XX人物----“魏青刚”。请一位同学讲述他的故事。

教师:听了魏青刚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略。)

教师:为了一个陌生人,魏青刚冒着生命危险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广博的爱。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和亲情的爱,她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老师对学生的爱,医生对病人的爱,同学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的爱,当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爱,还有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爱……

过渡:在人生旅途上,爱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她使我们的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成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体验爱的力量―――爱,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老师讲述故事:

教师: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与其说小男孩种树,不如说是父亲在栽培小男孩这裸“树”。正是父亲爱的滋润,才使这棵“小树”得以重生,得以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可见,爱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爱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故事,教师:从最初对生活失去信心到后来对生活充满希望,扬扬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因为有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还有数不清的好心人的爱.是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扬扬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教师:从扬扬的故事我们可以着到,爱给人温馨,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悄绪,使人变得乐观、坚强。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学生讲述略。

教师过渡:爱不仅能使我们克服消极情绪,还能带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

2、爱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第二◆的内容。

教师:在唐山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表现出了什么精神?

学生: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XX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

教师:全国人民的爱心行动对于唐山人民战胜地震灾害有什么重要影响?

学生:它增强了唐山人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得唐山人民能从不幸中勇敢地站起来,重建新唐山。

教师:想一想、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曾经得到过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些关心与帮助对你的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

学生讲述:略。

总结本课: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的确,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爱的情感面前,“没有了心的沙漠.没有了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是爱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让爱心永远伴随我们左右!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爱的阳光!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奏响爱的和弦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知识

懂得怎样去助人为乐,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懂得爱和被爱相辅相成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课题:奏响爱的和弦

一、爱和被爱的关系

相辅相成

老师讲述故事并提问:为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因为在他身处困境的时候,是那位中年男子帮助了他,因此,他希望这份爱能一直延续下去。)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感人的爱心接力的故事,在故事中,每一个得到别人帮助的人都用行动将爱心不停地传递给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的,生活中我们得到或者付出的每一份关爱都会深深地感动我们或者他人,这份感动是爱的源泉,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故事。

怎样理解“一个只知道被爱而不知道爱人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提着个灯笼走路?”那盲人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照路,而是给别人提供光明。这样,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别人可以安全地走路,也等于帮助了自己”。

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被爱,而是要懂得去爱别人。如果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呢?爱应当是双向的、互动的,爱和被爱相辅相成。因此,在享受被爱的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人和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二、将爱心化作行动,奏响爱的和弦(如何用实际行动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

【由于教材第二目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的内容主要立足点是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当主要通过学生的探讨、讨论、交流,特别是学生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行为导向,让学生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

(一)奉献爱心之—----“乐于助人”

老师讲述故事并提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乐于助人,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别人,能使我们体验到爱的快乐和愉悦。)

思考、讨论:①你如何理解“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②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的故事,完成第一个◆的问题。

③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和体验,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奉献爱心之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关心和爱护。

2.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三个◎第二个◆的内容。

教师:在徐本禹的“感动”下,全国志愿者支援山区教育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这说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关心和爱护,而且还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活动:徐本禹的事迹传开后,得到了成千上万的人支持。请你写一段话支持徐本禹的爱心行动。【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中学生,还不能像徐本禹那样去做,但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也可以把自己的课外书赠送给山区的孩子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心为山区渴望上学、读书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三)奉献爱心之三----“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奉献自己的爱。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四个◎第一个◆的内容。

(教师在此处也可采用课后“阅览人生”中李素丽的故事。)

教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位医生所说的“别人需要帮助,而你恰好有这个能力,那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呢”这句话的?(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师引导:青少年都是未成年人,本身也属于应该得到关心、关怀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那些更弱势、更困难的人闭上眼睛,袖手旁观。我们可以零花钱积攒起来,捐献给希望工程;也可以与山区的贫困学生结成互帮对象,把自己多余的书籍、文具和衣物捐赠给对方;当邻居或身边的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都是爱心的表现。

2.爱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四个◎第二个◆的内容.

教师:面对印度洋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世界各国人民迅速采取行动,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充分说明了爱是无私的奉献,爱心是没有国界的。

教师:有一首歌,歌名叫《有你有我》,歌里反反复复地唱着这样几句:“有你有我,这世界不会再有寂寞,有你的心和我一起跳动,生活会变得更加幸福。有你有我,这世界不会再有痛苦,有你的爱和我一起同在,明天的未来属于你我。”是的,世界是由你和我组成的,你我之间应该是互相支持彼此帮助,只要你我都做到关爱互助,这世界才会充满爱。

总结本课:

泰戈尔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景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身边每天都接触很多人,只要有心,爱就能表达。给人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问候,搭上一把手、扶别人一把都是爱心的表达。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让我们用行动共同奏响一曲爱的和弦!

教学小记:

第四课:考试(教案) 篇2

汉语必修3 教 学 教 案

第四课:考试

古力萨拉提.阿斯哈尔

第四课:考试

一、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29个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结合情景运用重点词语: 当年,夫妻,太太,夹克,祖母,资质,紧张,痛恨,羞辱,精心,改嫁,乖,督导,规划,发呆,关怀,得心应手,心不在焉,大器晚成,无动于衷,一问三不知,一落千丈,哑口无言,迫不得已,亲密。

2.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段落学习: 3.课文的表述方式。(二)能力训练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内容及疑难句子,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结构,描写人物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领会健康的生命,成长的生命就是最美丽的。男子汉不是一个性别上的属性,而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体现。二,学习重点 1.重点词语(略)2.句型(略)3.课文内容:(二)难点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师生爱及父子情。(三)解决办法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意思。2.难点问题,提示点拨,畅通思路。3.采用小组讨论法,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短片,词典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3.大声朗读课文,讲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作用。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

(1)老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任务:学习掌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把不懂的词语挑出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二)交流预习

1.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汇报。汇报以下内容: ①词语的读音,正确的朗读词语表; ②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掌握学习方法; ③词语的使用,能正确造句、表达思想 ④交流学习方法,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⑤还有哪些词语没有弄懂或不会用?

2.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小组内解决。可以用下列练习来测试学生预习的情况。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当年:1)过去某一时期

2)身强力壮的时期:

他正当年干活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夫妻:夫妇;男女二人结成的合法婚姻关系。

太太: 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夹克:一种上衣。祖母:父亲的母亲。

资质: 人的天质、气质。包括能力、智力。紧张: 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造句】每次考试时我都很紧张。痛恨:深恶痛绝;极端憎恨。【近义词】悔恨 【反义词】 酷爱

【造句】我们痛恨战争/考试。羞辱:羞耻侮辱。【近义词】羞耻 【反义词】光荣

【造句】他揭穿我的穷困来羞辱我。精心: 专心;周密细心。【反义词】 留神

【造句】这是他的精心制作。改嫁:再结婚的女人。【造句】我邻居改嫁了。乖:听话。

【造句】老师上课时他总是不乖。督导:监督指导

【造句】他父亲是督导员。

规划:计划。

发呆:心思凝注而愣神儿。【造句】老师上课他总是发呆。关怀:关心。

【造句】我们在父母的关怀下幸福成长。得心应手:做事心手相应。形容运用自如。【造句】他做事总是得心应手,使人相应。

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造句】他是个心不在焉的人。大器晚成:比喻某人取得巨大成就较晚。【造句】他肯定会大器晚成的。无动于衷:一点儿也不感动。

【造句】老师教导了半天他还是无动于衷。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知道。【造句】他是一问三不知的人。

一落千丈:大幅度下降或跌落。

【造句】今天的股票市场一落千丈。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造句】他怕得哑口无言了。

迫不得已: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样做。【造句】我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四)疑难词语的强化训练

回到小组中,每个学生再模仿造句运用。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评讲各组的学习,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熟读词语并每个词语抄写五遍并造句。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教研组长意见: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一)一、导入新课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将来的接班人爱护孩子,关心孩子,让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愉快地生活,健康的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老师以慈父情怀,让不幸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在学校大家庭中得到了关爱的作品------“考试”。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层次。2.分析语段层次,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预设问题:

(1)“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件事?

(2)那位学生为什么引起“我”的注意?

(3)这位学生和“我”之间是怎样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

(4)这位学生为什么一上大学就给“我”写了信?收到信后,“我”为什么出了一身冷汗?(5)这件事对“我”的教师生涯有什么影响?

(6)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三、初步掌握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请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能够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按照故事发生的原因复述课文。

(1)教学点拨:引导学生从分析数学老师找学生谈心到义务当家教,以及同学生一起吃饭的态度和用语上来分析,通过人物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变化特点进行比较来判断并回答。

(2)教学提示:分析课文中几个变换的场景,进一步把握任务的特点和任务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分析示例:

第一场景:数学老师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场景:英文老师和语文老师的反应。第三场景:师母给学生买衣服,加深了师生之情。那个学生因为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

答:“我”忽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似乎常常心不在焉,老是对着天花板。期中考试,他的数学只得了15分。太奇怪了,全班就只有他不及格而且数如此之差。

说说那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答:她五岁时他的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改嫁后去了美国,没有带他去,他和祖母一起住,经济状况很不好。他的祖母年纪大了,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讲,也不认识字,如果她知道他功课不好,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3.小结,布置作业:(1)熟练朗读全文。(2)流利地复述课文。复述要点:

(1)“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件事?

(2)那位学生为什么引起“我”的注意?

(3)这位学生和“我”之间是怎样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

4.教研组长意见:

5.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二)(一)复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掌握文章结构 2.交流:

(1)由学生自己归纳老师讲述的故事的内容,找出老师的讲述哪些与课文不一样。(2)小组代表提问,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回答。

(三)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文章通过两个主要人物-----------渴望得到父爱,母爱而假装功课不好的中学生和对人诚恳,严格执教的中学数学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梳理“我”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分析“我”思想品质,体会“我”对成绩落后学生的态度,最终领会“我”如何成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

分析课文中几个变换的场景

第一场景:数学老师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学老师:一是询问学生成绩大幅滑落的原因;二是威胁学生,说要找他的家长谈谈。

评价:采取轻松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表现了老师的责任心和注重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学生:“一问三不知”和“一听到我要找他的家长,立刻紧张了起来”。评价:学生的表情,态度,显示了他的机智,一步一步地与数学老师接近。第二场景:英文老师和语文老师的反应。

英文老师:对这位学生的成绩完全无动于衷,他将考卷发给学生时,一点表情也没有。语文老师:将这位学生臭骂一顿,还说最痛恨不用功的学生。罚这位学生占了一个小时。评价:与数学老师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老师的不同职业道德和品质。学生:“唯一关心我的就是您,您不但一再地问我怎么回事,还帮我补习。” 评价:学生通过对三位老师言行的比较,寻找到了父爱。第三场景:师母给学生买衣服,加深了师生之情。

师母:“最使我感动的人,其实是师母,他对我的关心,令我永远也忘不了。师母第一次请我去吃晚饭,正好寒流过境,我故意没有穿夹克,师母一看到我衣服单薄,立刻“押”着我去附近的冬衣地摊,替我选了一件厚夹克,我知道你们老师的工资不高,还对我这么好,我知道我找到爸爸妈妈了。”

评价:数学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得到了学生的敬爱。同时也给了学生无限的关爱。

学生:“我从此以后将您当做我的爸爸,有什么事,我都会问您,您也都会给我建议。我也偷偷的学您为人处事。您对人诚恳,我也因此尽量对人诚恳。”

评价:老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不仅承担传播知识的重任,还承担着陪育新人的重任。中心意思:

通过数学老师对

(四)交流及评价 疑难解析,互动探究

1、目的: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故意留白,培养学生质疑、分析能力,进一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2、方式:采用“学生考老师、老师考学生”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

3、环节:学生质疑——析疑——释疑或教师设疑——点拨——解疑等穿插进行。

(五)总结全文

1·结构:退休前对---------生的回顾--------回忆“我”开始做中学老师的那一年的事---------对期中考试数学只得15分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心让“我”深思---------学生也是对“我”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

2·中心意思:通过数学老师对一位学生的关爱,显示了老师不仅要向下一代传播知识,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言行着下一代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老师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和教学。

(六)小结课文的学习,布置作业 1.归结全文的意思。2.背诵指定课文内容。3.做课后练习题

(七)教研组长意见:

(八)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真实交际(课后练习)

1.检查背诵课文。2.讲解课后练习。3.组织自由谈话。题目是:

1)分别复述第一层至第二层的大概内容 2)复述本课的中心思想 4.练习题

一.选择恰当的答案完成句子。

1--------6

B

C

D

B

A

B 二:根据情景,用所给的词语交际句子。1.你害怕考试吗?说说你考试前的情绪变化情况。轻松

紧张

聊天

一问三不知

我不害怕考试,平时只要认真,轻松的学习,到时候就不会紧张了,课下与同学或老师多聊天,了解一些课外的东西(知识),如果真的有面试,老师问的时候也不会一问三不知。2.使我感动的人很多但是最我感动的人只有一个······· 当年

心不在焉

恐怕

联系

当年当初中的时候由于年龄小,所以表现得比较乖,但是有一天,语文老师上课时,我有点心不在焉,让老师发现了我,但是老师只是给了我耐心地教导,所以对这个老师很感激直到现在还联系。三.排列句子:

1:CBAD

B C AD

CB AD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6:C

C

D

A

D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那个学生因为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

答:“我”忽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似乎常常心不在焉,老是对着天花板。期中考试,他的数学只得了15分。太奇怪了,全班就只有他不及格而且数如此之差。

2`说说那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答:她五岁时他的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改嫁后去了美国,没有带他去,他和祖母一起住,经济状况很不好。他的祖母年纪大了,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讲,也不认识字,如果她知道他功课不好,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九.阅读短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7: A

A

B

C

B

5.总结全课的学习,评讲作业。6.对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7.教研组长意见:

8.课后反思:

第五,六课时

口语训练

第四单元 :父母与子女

话题和任务

话题:父母与子女

任务:针对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的问题,发表自己的问题。1)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1)你和你的父母经常贪心吗?都谈些什么?

2)很多孩子认为和父母难以沟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2)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污染:使沾上脏物或有害物质;指受坏思想的影响 调查:进行了解;考查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3)将下列词语正确解释

C

C

勇于: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推诿

诚恳:真心实意的,多只对人的态度

沟通:是彼此相通

适时:整合事宜,不早也不晚

温和: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大声朗读口语训练1及口语训练2 4.做后面的练习题(1)联系一: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进行回话练习

1)对王丽爸和王丽妈,你更支持谁?为什么? 2)父母该不该管孩子?怎么样?说一说你的观点。3)你认为子女和父母应该如何相处?(2)练习二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和父母经常交流吗?你们一般采用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2)请把你把与父母沟通好方式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如果你和父母之间交流很少,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5.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大意 6.总结全课的学习,评讲作业。7.布置好作业,预习下节课词语

8.教研组长意见:

[教案]第四课蜀道难 篇3

李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 ”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 岁以前 ,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 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 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快乐汉语第四课教案 篇4

爸爸、妈妈

海南师范大学宋安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词“这、那、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不”。

2、掌握句式“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

3、学会写汉字“这、那、爸、妈”。

4、学会生母“d

t

n l ”的发音。教学重点:谈家庭成员。

教学难点:生母“d

t

n l”的发音,汉字“这、那、爸、妈”。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全家福照片、卡通全家头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准备一张全家的照片,引入学生学习课文里的生词: 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弟弟

二、学习课文其他生词。

这:教师指着前面的学生说:这是„„。那:教师指着后面的学生说:那是„„。

三、做练习1和2,使学生在听到生词的汉语发音后,可以与卡通人物形象联系起来,掌握每个生词的发音和意义。

四、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练习3和4,并纠正学生的发音,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本课的生词和句式。

五、课堂活动。

把本课家庭成员头像分发给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优先扮演“我”,其他学生扮演“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由“我”向全班做介绍,目的在于进一步掌握生词和巨型。

六、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全家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七、写汉字,动画演示笔顺

学生观看笔顺演示视频,学写汉字“这、那、爸、妈”。

八、语音练习。

老师示范,学生跟读,边读边用手“画”声调。d:

dī dí dǐ dì

t:

tī tí tǐ tì n:

nā l:

nǎ lá

lǎ nà

nī nlà

第四课1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篇5

第四课1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1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难点:物质的含义 【学习方法】 以课本为依据,以老师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本原是什么? 课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老师:有同学说,世界就是世界,哪有什么本质。这样想就太肤浅了。我们所说的世界的本质,是指万事万物中的共同点。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共同点,比如苹果和菠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水果。苹果和狗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生物。苹果和石头的共同点是什么?原子。 推而广之,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是什么?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不对?不对。磁场超声波 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原子,对不对?不对。原子―原子核、电子―核子―夸克―亚夸克等等。 读课本29页第一段。 老师: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什么是物质?(列宁下的定义)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客观的,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的意识能够反映物质、认识物质。物质是可知的。――坚持了可知论。 (3)客观实在:(客观真实地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实在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概念,它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 做选择题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所以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举例)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举例:花凋谢了――土――滋养花 过渡:下列事物是不是物质?地球 桌子  太阳  小孩 小草 学生: (5)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似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二)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神和鬼?谁能举个例子? 学生: 举例:鬼火、死亡谷、神婆给小孩看病、信耶稣治病 相信有神论的原因:一是无知,没有正确认识事物或现象。二是恐惧,王充:病由忧惧生,忧惧见鬼出。 展示:两个小故事 (三)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物质的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由此得出原理和方法论: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本质 1、物质含义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  2、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不是由神创造的,其产生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2)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开凿山洞等,但是不能改变由地貌、资源、气候组成的整个地球大环境。那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把它改变了,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一代人的角度看,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我们只能适应它、利用它、逐渐改造它,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所以,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从现实状况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实践证明,建国初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贫穷落后。这就证明,从资本主义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是客观的,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当然,人们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比如国家制定了发展规划,每年的财政预算,今年要实行的教育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比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比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农村合作医疗等等,但是这并没有否认社会的客观性,这正好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但不等于不能改变。人改造社会,让它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人的伟大。      

 

劳动教案十字绣第四课 篇6

小火箭与小老鼠

1、复习旧知识:

2、讲授新课:

由于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观察、讨论:

观察十字绣品,比较两个作品,它们使用的材料、针法及造型等发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回报说明。

A、材料:火箭使用的是网格塑料,小老鼠使用的是网格布。

B、线:两个作品使用的都是粗棉线。

C、针法:两个作品使用了多种针法,小老鼠还使用了勾边针法。

3、提出要求:

根据你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样,绣制一个你喜欢的作品。教师提供绣制步骤图供学生参考:

4、学生实际操作:

教师巡视、辅导。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教案 篇7

课题:

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第8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

课题:

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教具准备:能背课文

教学过程:

第9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防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

八、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春眠不觉晓,草长莺飞二月天,处处闻啼鸟。拂堤杨柳醉春烟。

上一篇:私人生日宴会策划方案下一篇: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