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2024-06-10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共8篇)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1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注:这里提供的是简要信息,更多信息、尤其是案例,请查阅教材《班级管理》

(李伟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0年6月3日

第一讲2个参照坐标: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1

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1

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1

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品质........2

3.澄清班级管理的专业特征,提升教师生命质量........4

二、为什么班级管理可以更具专业品质?...............6

第二讲5层工作境界:班级管理应追求最高境界............10

一、班级管理应有的新目标................10

1.辨析目标的参照系:班级管理五层境界...........10

2.从一个班级看不同发展境界.................11

3.班级管理新目标:提升生命质量................15

二、新型班级的具体目标....................17

1.师生享有内在的生命尊严.....................18

二、班级活动焕发生命活力................19

3.班级文化充满成长气息..................19

第三讲4个基本环节: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20

一、辨析教育思路的思考线索...................22

1.教育思路的原点:学生个体.................22

2.教育思路的依据:个体发展机制................23

二、班级教育思路的基本含义...................24

1.“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的含义..........24

2.例释班级教育思路的四个环节.............25

三、运用教育思路,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30

第四讲3项基本策略:班级管理的第一层方法................36

一、以“成事育人”为核心取向...............36

1.辨清班务的教育内涵...............36

2.开发事务的教育价值...............38

二、以“培育自觉”为教育基础...............39

1.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40

2.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42

三、以“交往共生”为教育方式...............44

1.深入交流中辨析责任...............45

2.相互支持中共同发展...............46

3.真诚合作中升华体验...............470

第五讲3条主要措施:班级管理的第二层方法................48

一、建设民主合用的管理体制...................48

1.民主地建立组织结构...............49

2.开发岗位与角色的教育价值.................51

3.生成合用的规章制度...............53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54

1.开发真实的活动内容...............55

2.形成主动的活动方式...............56

3.培养全面的活动能力...............58

三、营造开放舒心的班级文化...................59

1.提炼鲜明的发展主题...............60

2.营造舒心的成长环境...............61

3.拓展广阔的生活空间...............6

2第六讲5套常用技法:班级管理的第三层方法................64

一、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划....................65

(一)带领学生辨析发展主题...................65

(二)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计划...................66

(三)系统设计班级工作岗位...................67

二、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68

(一)民主制订班级规章制度...................68

(二)整体安排系列主题活动...................69

(三)协调学生群体活动....................70

(四)凝聚资源汇成教育合力...................70

(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71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班级教育活动的实施)...........71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活动主题...........71

(二)吸引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活动...........72

(三)指导学生提炼学习生活感受...........72

(四)后续活动让体验深化和升华...........73

四、班级管理工作的反馈技法...................73

(一)自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73

(二)健全立体化的交流反馈机制...........74

五、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75

(一)用典型事例促进学生发展...............75

(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76

(三)及时更新班级生活机制...................76

第七讲3个发展阶段:“民主型班级”的发展阶梯..........77

一、阶段1:初具形式,尚需深化内涵...........77

(一)管理体制:采用自我管理形式,沿用传统管理内容......77

(二)活动机制:尝试自我策划实施,主要关注活动形式......77

(三)文化生活:关注显性文化氛围,着重体现班级特色......77

二、阶段2:基本成型,还可主动开拓...........78

(一)管理体制:超越处理常规事务,更加关注成长体验......78

(二)活动机制:着力反映同学生活,从中提炼成长主题......78

(三)文化生活:关注成员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精神氛围......78

三、阶段3:自我超越,实现自主创造...........79

(一)管理体制:充分反映同学需要,主动引领同学发展......79

(二)活动机制:主动开拓生活领域,追求精神生活品位......79

(三)文化生活:主动激活学生思想,共创新的精神家园......79

第八讲2个案例评析——他们是怎么做的?.............80

一、班级发展个案.........................80

二、学生发展个案.........................80

三、对两个案例的评析.................81

附录:班级发展评价表........................8

2第一讲2个参照坐标: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

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

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

2006年6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提出:“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2009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确认“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看来,班主任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了。同时,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相关培训也受到重视,广泛开展。这对于改进班级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当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领域,我们常见的是经验罗列式的实践探索和借用教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的情形。虽然新口号与新说法(如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理念、企业管理理论、军事兵法)不断呈现,但缺乏对内在依据的辨析。这表明:班级管理亟需深化理论探索,整合实践方法。在这样的格局中,即使是教育部出面组织的国家级的班主任培训,也难免出现多种不足:平面罗列多方面内容,却缺乏整合;告知实践经验和师德要求,却缺乏论证;理论介绍满足于应然规定,却缺乏学理;实践策略似有创新,但缺乏系统整理①。

显然,与发布文件、举办会议、组织培训相比,更重要的是从学理上论证“班级管理”的专业性质和工作内容,从而为确认“班主任”的专业身份提供更充足的依据。为此,需要明确地证明:班级管理是一种独特的,甚至比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和“灌输式”德育更具有专业品质的教育活动,而非一种“附加的任务”②。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更为成熟的班级管理理论,采用简洁而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建设有足够专业水准的班主任队伍。

① 曲文弘:《对当前班主任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3期。

② 在教育学著作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长期被看做“附加的任务”。可参阅[苏联]凯洛夫编,沈颖等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459页。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2

一、改革开放30年后群众路线工作的特点

群众路线工作关系到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改革开放30年后的群众路线工作与建国初期大不一样, 归纳起来, 有以下特点。

1. 多元化。

多元化指服务对象、反映问题、利益诉求、工作主体、操作手段多元化等。比如说, 服务对象多元化。

2. 多样化。

多样化指影响新时期群众路线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政府公信力缺失、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矛盾处置方式欠妥、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社会心态失衡都会导致群众性问题。部分群众抱有“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 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唆摆利用, 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反映利益诉求。

3. 复杂化。

复杂化指潜在问题演化成突发事件、有理、无理诉求相互交织、干群矛盾出现对抗化倾向、潜在问题演化成突发事件。主要体现为:一是事发突然, 演变迅速。一旦事发, 规模即迅速扩大, 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引起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参与。二是组织严密, 行为激烈。三是从直接原因看, 一般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主要是农村征地、房屋拆迁。四是多种矛盾混合难处置。要求的合理性与形式的违法性相互交织, 有的甚至被犯罪分子和敌对分子利用;虽属改革和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但里面又包括历史遗留问题, 处置工作的难度较大, 稍有不慎, 就可能会激化矛盾, 扩大事态。

4. 僵化。

僵化指群众路线工作本身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群众疾苦置之不理;工作方法简单, 习惯于发号施令, 居高临下, 但本领不大, 不会做群众路线工作, 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工作不扎实, 见困难就拖, 见问题就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解决, 甚至放任不管, 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二、改革开放30年后群众路线工作的挑战

群众路线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 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 与新社会群体说话, 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 说不下去;与青少年说话, 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 给顶了回去。主要体现为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对立, 社会信任降低;群众路线工作泛化, 没有针对性, 没有抓住关键性群体;“官本位”文化趋强, 科层制、官僚制越来越明显, 官僚主义堵塞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价值多元化、国外组织攻击、网络威胁出现, 使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与方法面临严峻挑战;政府工作重心下沉, 然而条块分割难以做到权责同时下沉, 基层服务不好、公共服务不均, 群众不是“主人翁”;群众权利意识增强与人民民主滞后导致参与爆炸, 引发社会不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破坏了党的形象, 摧毁了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低, 群众内部矛盾变成了党群、干群矛盾。

三、群众路线工作的原则与基础

创新群众路线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数字化、公开化、社会化、适度化、生活化、实用化、差异化等原则。群众路线工作必须具备一定基础。党执政合法性是“群众路线工作贯穿始终的过程, 减少痛苦是政府的任务, 寻找幸福应由个人去做, 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人只有获得自尊, 才能为群体而骄傲, 才有可能认同群体。不能用非法的行为处理违法的行为。创新群众路线工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效率低“在我国不同层级的政府和不同职能的部门都存在”。不公开是例外、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义务。加强群众监督“对保持和发展党群亲人般的血肉联系有着重要意义”。群众路线工作要树立“本职观、民生观、民主观、服务观、法治观”等等。

四、改革开放30年来群众路线工作的重要经验

党十分重视群众路线工作,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路线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讲究方法。

群众路线工作难做, 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在于方法”。以“说”为例。急事慢慢说, 大事想清楚再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 做不到的事不乱说, 伤害的人事坚决不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别人的事谨慎说, 自己的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2. 注重实效。

群众问题, 很大程度上在于当事人感觉“困惑没人解、困难没人帮”。解决群众困难, 要讲群众的理, 办群众欢迎的事。一是解决热点问题。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心理咨询员, 引导群众理解政策, 正确对待利益调整, 特别要注意消除因贫富差距大、处事不公平、因心里有疑虑、因投诉无部门等等情况长期积累下来的怨气, 形成共识和共鸣。二是帮助解决难题。既要着眼于“大”, 又要着力于“小”。三是处理信访积案。

3. 精心组织。

群众路线工作需要精心安排。一是抓好力量配置。谁主管, 谁负责, 属谁管, 谁负责, 解决哪些人去、到哪些地方去的问题。二是建好工作机制。调研走访、恳谈对话、接访接待和定向帮扶等制度要建立健全, 广泛听取民意, 畅通诉求通道, 干部要“动”起来, 群众要“带”起来, 做好四字文章:“问” (实践问计和群众问计) 、“送” (政策、服务和温暖) 、“促” (促进薄弱环节加强) 、“帮” (帮助解惑、解困) 。三是抓好考核落实。做到“四有”:民情联系卡和日记本、意见反馈表以及实事办结单。

五、群众路线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

群众路线工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根创新。

将“以人为本”作为群众路线工作总要求, 坚持“三有”。一是有位, 群众工作无小事。一些问题暴露出倾向性、苗头性时, 不靠不等, 不拖不推, 提前谋划, 尽早解决。加大投入, 支出要向基层、向公益、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有心, 做群众路线工作要有责任心、热心、耐心、诚心, 将心比心, 戒浮躁、戒蛮虚, 真情实意、真情关爱、真情帮扶、真情解难, 尊重群众政治权力、保障群众经济权益。三是有为, 做到“五个转向”, 方式上转向用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 管理上转向搞好服务工作, 创建服务型政府, 重心上转向党员干部下访, 方法上转向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办法来处理复杂问题, 力量上转向整合社会力量, 形成做好群众路线工作的全员、全方位的新格局。

2. 果创新。

发展是做好群众路线工作的真正基础, 群众路线工作做好了, 加快发展才有保障。要不断升级发展环境, 提升群众创业意识, 培育创业创新主体, 规范创业奖励政策, 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汇聚创业创新能量。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上下功夫,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3. 利创新。

做好群众路线工作是为了什么?是要让广大群众又快又好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得到实惠越来越多, 处处体现民权为先、民利为先、民爱为先。

4. 制创新。

群众路线工作时冷时热或者时紧时松是不行的, 不能想当然, 太随便, 应该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建好“三个机制”:一个是调处机制。确保五有:有场说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效处事、有人管事。对重要事项要进行每天报告、每周分析、每月排查、集体商议和带案下访。使得群众理有处讲、怨有处诉、难事有处。二是服务机制。新机制下干部跑、一次办、及时办、规范办, 真正解决难办事这一问题。三是沟通机制。新机制下, 增强群众权力:知情、参予、表达和监督。干部联系有点、包片连线, 领导指挥在一线, 工作落实在一线, 问题解决在一线, 作风转变在一线, 推广“一线法”, 及时掌握情况, 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

5. 力创新。

做好群众路线工作必须坚持多措并举, 做到“三重”:一重法律, 消除上访取利、以闹取利、人多取利等现象。打击涉黑、涉恶, 打击极个别, 震慑极少数, 教育一大片。二重政策, 严格执行奖补政策, 防止贪污、截留、挪用上级下发的各种补贴和资金, 不越轨、不碰线、不折不扣。三重民约, 按照政策, 尊重民约, 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利益兼顾好。

6. 责创新。

做好群众路线工作, 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老百姓的“关注点”作为党员干部的“着力点”, 把老百姓的“所急所盼”作为党员干部的“所干所办”。提高干部“三力”:一是战斗力, 打造学习型党组织, 提高做好群众路线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不回避矛盾, 不回避问题, 不回避压力, 动真碰硬。二是亲和力, 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实打实、心连心。三是公信力, 加强廉洁奉公, 谋划工作一盘棋、工作热情一团火、干事创业一头牛、个人形象一面旗、修身养性一忠心、和谐共事一家人。

六、当前群众路线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创新群众路线工作“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深入理解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四个比喻:铜墙铁壁、眼睛、上帝和水。水里可以没有鱼, 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具体说来, 一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要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着力点。二是要正视群众反映的大问题, 找到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以此取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三是依法办事是政府管理社会的手段, 带着感情工作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绝对不准许滥用权力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 绝对不准许对群众“冷、横、硬”, 对个体纠纷尽量进行调解, 息争罢诉, 宣传解释。四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真实掌握基层实情, 把群众意愿、要求和利益摆在首位, 有效组织群众, 既要敢于、善于做群众工作, 面对过激, 要讲韧性、讲气度, 讲心态。四是搞好服务。官员就是服务员。群众性突发问题, 往往事出突然, 情况混乱复杂, 局面难以控制。这个时候, 不能晕头转向, 乱打乱撞, 要用科学思维, 做细工作, 讲清道理, 争取绝大多数。同时需要换位思考。部分群众因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和问题, 急需帮助, 表现过激。这就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理解苦衷, 理解过激, 宽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群众可能不支持, 不必动怒, 不能动粗, 应该海纳百川, 真诚消除矛盾, 宽恕感化群众。五是不断提升公信力。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一种影响力。公信力来自作风、公平和自律。作风是公信力的生命线。干部作风好了, 政府才会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对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玷污党的形象的人和事要严厉惩处。民不服吾能, 而服吾公。对重大事项, 要充分进行协商, 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 使决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3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班主任 学生 智力观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37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教授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若干种智力构成的。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如下七种智能形式: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12年后,他又加上了第八种职能,自然智能,即那种擅长于认识和区分自然现象和人工现象的能力。2002年加德纳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可能存在的智能,存在智能——它指向人类理解和追寻人生的终极问题、意义以及其奥秘的渴望。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力,其智力的强项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点,体现出不同的职业能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解释无师自通的天才指挥——舟舟、千手观音等现象了。1978年4月1日,舟舟出生在中国的武汉,这一天正是愚人节。而他又恰恰是个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与四、五岁的孩子。舟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却很强,舟舟从小偏爱指挥,当音乐响起时,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短短的手臂,象真正的指挥,直到曲终,如今,舟舟是中国残联艺术团的重量级艺员之一。

千手观音——是由21位聋哑人完成的大型舞蹈,而领舞邰丽华虽然听不见音乐,但她却实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一生的梦想,成为中国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

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当承认智力的多样性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允许、支持、鼓励多样化的存在。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能更充分地肯定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独特性,为教学的平等性提供理解。”我们就会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二、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論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为多元智力而教”、“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它启发和引导我们,把重心和努力方向从仅仅关注课程发展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包括我们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260

2、林崇德;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4

论坛通行证设置 dvbbs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恢复默认设置 动网默认风格 默认风格 秋意盎然 棕红预览 紫色淡雅 青青河草 橘子红了 红红夜思 粉色回忆 水晶紫色

村长 重登录隐身用户控制面板搜索 风格博客(Boke)论坛状态论坛展区道具中心股市风云开心词典体育竞猜发贴奖励 红楼钱庄

红楼特区退出

我的收件箱(0)>> 让这里成为创维工程师的家园吧!!欢迎其他对电子软硬件感兴趣的同事参与!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mphome → 充电时间 →

★技术研讨★ → 电磁兼容理论、检测与设计基础部分讲义

您是本帖的第 2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收藏 推荐 修复 标题:电磁兼容理论、检测与设计基础部分讲义一点冷

等级:版主 文章:291 积分:282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2月2日楼主 电磁兼容理论、检测与设计基础部分讲义电磁兼容理论、检测与设计基础部分讲义 1.电磁兼容概述 1.1什么叫电磁兼容

1.1.1电磁兼容的定义:

国家标准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对电磁兼容(EMC)所下的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国家军用标准GJB72-1985《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的定义为“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的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的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系统、分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下列定义在阐明电磁兼容方面也有其特色:“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分系统、系统;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一门科学。”

在以上的各定义中,都涉及电磁环境这一概念。实际上,电磁环境是由空间、时间、频谱三个要素组成的。在频谱方面,现在由国际电联(ITU)已经规划的可以利用的无线电频谱在10kHz~400GHz之间。频率再低则进入声频,而再高则进入光波,任何一种无线电业务都脱离不开这一频谱范围。实际上,要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离不开空间、时间、频谱这三要素,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电磁环境。

对于上述的电磁兼容定义,无论文字如何表述,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任何设备、分系统、系统都应该不受干扰并且不干扰其他设备。1.1.2电磁兼容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电磁兼容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五大方面:(1)骚扰源特性的研究

包括电磁骚扰产生的机理,频域与时域的特性,表征其特性的主要参数,抑制其发射强度的方法等等。

(2)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在电磁兼容领域中,被干扰的设备或可能受电磁骚扰影响的设备称为敏感设备,或者在系统分析中称为骚扰接收器。如何提高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是电磁兼容领域中的研究问题之一。

(3)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

即研究电磁骚扰如何从骚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备上去,包括辐射与传导两种传播形式。与一般研究有用信号的天线与电波传播相比,电磁兼容领域中传播特性研究的特点在于:源的非理想化(源的频域、时域特性的复杂性和源“天线”的几何参数的复杂性)以及宽的频率范围。(4)电磁兼容测量

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测量结果的评价等等。由于上述的电磁兼容问题的复杂性,理论上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相距较远,因而使得电磁兼容测量显得更为重要。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帕尔博士曾说过“在判定最后结果方面,也许没有任何其他学科像电磁兼容那样更依赖于测量。”此外,由于电磁骚扰源在频域与时域特性的复杂性,为了各个国家、各个实验室测量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必须详细规定测量仪器的各方面指标。当前标准中采用的表征电磁噪声电平的参数有峰值、准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等。这些参数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用来表征电磁噪声的不同方面的频域特性。对一个恒定的连续正弦波,峰值、准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的测量结果都是相同的。(5)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欲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分别研究源、传播以及被干扰对象是不够的。在一个系统之内或系统之间,电磁兼容的问题往往要复杂得多。例如:干扰源可能同时也是敏感设备;传播的途径往往是多通道的;干扰源与敏感设备不只一个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对系统内的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测。为此,人们开发了一些容量很大的软件进行这方面仿真计算,但关键问题在于预测的精确性。由于电磁兼容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能要求分析系统内与系统间的问题达到非常高的精度,但预测误差过大又失去了实用意义。近年来,对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除了“分析”以外,已开始研究“综合”。这方面的进展将对电磁兼容学科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2实施电磁兼容规范的目的 1.2.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在电磁环境中,电磁干扰造成的危害是各种各样的,可能从最简单的令人烦恼的现象直到严重的灾难。

下面还可以举出一些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危害: ①干扰电视机的收看、广播收音机的收听。②数字系统与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丢失。

③设备、分系统或系统级正常工作的破坏。

④医疗电子设备(例如:医疗监护仪、心电起搏器等)的工作失常。

⑤自动化微处理器控制系统(例如:汽车的刹车系统、防撞气囊保护系统)的工作失控。⑥民航导航系统的工作失常。⑦起爆装置的意外引爆。

⑧工业过程控制功能的失效。

除以上所举的例子之外,强电场还会对生物体造成影响。

由上可见,电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多方面的后果。开展电磁兼容研究,加强电磁兼容管理,降低电磁骚扰,避免电磁干扰,是整个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当务之急。1.2.2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法规

由于电子设备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造成了电磁环境的复杂化;由于频谱资源有限,造成频道拥挤,干扰日益严重。随着对电子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相互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可能造成电子设备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出现故障。

现在很多国家政府、军队部门以及世界组织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或部门组织,出台了许多有关标准、规定和措施。例如欧洲的CE指令、美国的FCC联邦法规都有相应的电磁兼容要求。这些技术法规的出台则使对电磁兼容管理提高到技术法规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了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

我国对相关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也制订了一系列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并通过市场监督抽查和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等措施来保证市场销售的产品的电磁兼容符合性。2.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动态

2.1电磁兼容起源及其发展

在人类尚未发明发电机和使用电能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自然界的电磁现象。自从1866年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发电以来,利用电磁效应工作的电气设备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有害的电磁干扰,造成了所谓电磁环境“污染”。

电磁干扰是人们早就发现的电磁现象,它几乎和电磁效应现象同时被发现。早在19世纪初,随着电磁学的萌芽和发展,1823年安培发表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变化的磁场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规律。1840年美国人亨利成功地获得了高频电磁振荡。1864年麦克斯韦综合了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全电流定律,总结出麦克斯韦方程,提出了位移电流的理论,全面地论述了电和磁的相互作用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为认识和研究电磁干扰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881年英国科学家希维赛德发表了“论干扰”的文章,标志着研究干扰问题的开端。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创了天线,第一次把电磁波辐射到自由空间,同时又成功地接收到电磁波,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此开始了人类对电磁干扰问题的实验研究。1889年英国邮电部门研究了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使干扰技术问题研究开始走向工业化和产业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通信、广播等无线电事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对各种电磁干扰进行控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格外重视控制干扰,他们成立了国家级以及国际间的组织,如德国的电气工程师协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等,均投入大量人力开始对电磁干扰问题进行世界性有组织的研究。为了解决干扰问题,保证设备和系统的高可靠性,四十年代初有人提出了电磁兼容性的概念。1944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磁兼容性规范VDE0878。接着美国在1945年颁布了美国最早的军用规范JAN-I-225。

虽然电磁干扰问题由来已久,但电磁兼容这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却是近代形成的。从四十年代提出电磁兼容性概念起,电磁干扰问题由单纯的排除干扰逐步发展成为从理论上、技术上全面保证用电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系统工程。电磁兼容学科在认识电磁干扰、研究电磁干扰和控制电磁干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它深入阐述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分清了干扰的性质,深刻研究了干扰传输及耦合的机理,系统地提出了抑制干扰的技术措施,促进了电磁兼容的系列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建立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的体系,解决了电磁兼容设计、分析和预测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七十年代以来,电磁兼容技术逐渐成为非常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每年都会召开几次较大规模的国际性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美国最有影响的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权威杂志,专门设有EMC分册。美国学者B.E.凯瑟撰写了系统性的论著《电磁兼容原理》。美国国防部编辑出版了各种电磁兼容性手册,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

到八十年代,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电磁兼容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研究和应用的内容包括电磁兼容标准和规范、分析设计和预测、试验测量和开发屏蔽导电材料、培训教育和管理等。在工程应用方面研制出高精度的电磁干扰及电磁敏感度自动测量系统,开发出多种系统内和系统间电磁兼容性计算机分析和预测软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还开发研制成功多种抑制电磁干扰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电磁兼容设计成为民用电子设备和军用武器装备研制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和步骤。在产品设计、加工、检测、试验和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电磁兼容技术和管理。电磁兼容性成为产品可靠性保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十年代,电磁兼容性工程已经从事后检测处理发展到预先分析评估、预先检验、预先设计。电磁兼容工程师必须与产品设计师、制造商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合作,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开展有针对性的预测分析工作。并把过去用于研制后期试验测量和处理以及返工补救的费用安排到加强事前设计和预测检验中来。电磁兼容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并行工程系统的实施项目组成部分。

产品电磁兼容性达标认证已由一个国家范围发展到一个地区或一个贸易联盟采取统一行动。从1996年1月1日开始,欧洲共同体12个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北欧6国共同宣布实行电磁兼容认证制度,使得电磁兼容性认证与电工电子产品安全性认证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预言,在21世纪,电磁兼容学科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将得到全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对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初才有组织系统地研究并制订国家级和行业级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1981年颁布了第一个航空工业部较为完整的标准HB5662-81《飞机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方法》。此后,我国在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到目前已制定了近百个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电磁兼容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学术活动频繁开展。1987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性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次国际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电磁兼容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开始参与世界交流。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子等部门,电磁兼容技术受到格外重视,并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立了一批电磁兼容性试验测试中心,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电磁干扰及敏感度自动测试系统和试验设备。

我国在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和预测分析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实际应用。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中相继开设了电磁兼容原理及设计课程,翻译和编写了一批教材。1993年由国家军用标准化中心组织编写了《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手册》,表明我国军用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2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电磁兼容管理及实施情况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电磁兼容问题都较为重视,政府甚至采取立法和认证程序来管理相关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对不符合者采取非常严厉的处罚行动。欧盟的“CE EMC”指令和美国的FCC法规的对世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世界各国对于EMC的管理,一般可分为两种管理型式:部份的国家只管制电机、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干扰部份(EMI),如美国;另有部份国家也增加了电磁抗扰性(EMS)的管制,如欧盟地区。以下将介绍世界各国对于EMC的管制项目及依据标准。2.2.1欧盟(1)CE指令

欧盟地区为了让市场内的货品能在加盟国内自由流通,欧盟执行委员会即通过欧洲标准委员会(CEN)制定出各种标准并颁布了指令。其中电机、电子产品的标准(包括电磁兼容标准)由欧洲电器标准委员会(CENELEC)所制定。早期欧盟所制定的EMC标准,主要取自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的标准。欧盟EMC指令,即1989年所公布的89/336/EEC指令。欧盟89/336/EEC EMC指令要求从1996年开始,凡欲进入欧共体市场的电子、电器和相关产品一定要符合有关电磁兼容标准要求,并在产品上粘贴符合性标记“CE”。欧盟对有关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一般包括电磁骚扰和抗扰度两个方面的内容。(2)CE标记

欧洲联盟包括十五个国家:英、法、荷、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奥地利、芬兰、瑞典、丹麦、德、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CE指令由欧盟总部所制订,于发布时并不具有强制执行意义,但该指令落实到各会员国,由会员国立法成为国内法令之后,就具有强制性。而CE标记的“CE”二个字是法语欧共体的简写。

CE标记是采取自我宣告(EC 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Doc)的方式。如果产品满足了EMC要求,检测单位会将产品的型式试验(Type Test)报告等证明文件给厂商,此时厂商建立产品技术档案,自我宣告产品已符合相关指令,按规定作成CE标记,贴示于适当位置。2.2.2美国(1)FCC法规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5

随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日益显现,中国企业和全球一流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最大的差距来源于对企业基层的管理。“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加强班组建设正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发展的共识。

一、班组建设与工会组织的关系

班组建设是对企业细胞的建设和维护,只有抓好班组建设,企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最小细胞,班组是维系企业和职工关系的纽带和枢纽。对企业来说,班组是企业用来凝聚职工的第一团队、培育职工的第一摇篮、实施战略的第一阵地。班组代表了企业最基础的阶层,拥有非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就可以萌发新绿,为企业大树的成长提供充沛动力。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在促进企业发展、营造和谐氛围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重要作用。可以说,企业发展为工会发展注入动力,工会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班组是了解、关心职工的第一窗口,也是工会组织建设的第一基础,更是工会开展工作的第一现场。呼叫中心十分关注职工生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为职工庆祝生日,凡职工生病住院,家里的红白喜事,工会及时进行慰问,让职工们找到家的温暖和感觉,并在该活动中融和人心,凝聚团队战斗力。工会与职工有着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关系。

二、班组建设的务实与创新

班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在班组建设和管理中,如何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起科学、有效班组管理模式,成为呼叫中心思考的重点。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篇6

与实践

摘 要 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实践,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党建创新要富有成效,必须以党建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前提,只有提高党建管理水平和工作实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提高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高效化,才能使党建工作思路上有创新,内容上有特色,机制上有突破,方法载体上有变革,提高党建工作生命力和竞争力。本文从内、外两个角度详细探讨了如何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党建工作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是高等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发展和培养党员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西方多

元化的文化思潮侵袭以及高校内部不断深入的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种复杂因素,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了崭新局面。

一、加强内部建设

(一)思想教育。

1、学院党委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形成制度保障。

学生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先入党,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学院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提高学院思想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党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探讨实现党组织建设的创新问题,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调动学院思想政治队伍的教育积极性,使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院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指标纳入教师的考核中,制定奖惩

制度,提高教育监督,以确保思想教育工作长期有效进行。

2、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为我党培育优秀学生党员的光荣任务。辅导员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渗透在学生在校四年时间中,在对学生的党政思想教育的同时规范学生的人格特征,指导大学生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深远。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相融和。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课堂内外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专业课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 果自觉做到政治上认同、情感上认同、理论上认同,对国内外最新动态政治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维护社会稳定。

3、主要途径。

党章学习小组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次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和实践,时间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大一第二学期末结束,包括对专业党建教材的学习、国内国际形势政治学习、对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学生党员发展的条件及程序的学习等等,形式多种多样,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视屏材料、知识竞赛、外出实践等等想结合。

提高形势政策课程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认识面临的形势,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式政策教育课程是贯穿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课程,是党员入党前及入党后进行后续教育的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

定期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党建工作座谈会代表由学院党委领导、教师代表、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学生党支部委员、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群众代表组成,座谈会召开的地点一般要求有比较温馨、活跃的布置,为代表提供一个能让心情放松的氛围,座谈会上可以给定固定的主题,也可以只限定座谈的范围,让座谈人员可以畅所欲言,取得预期的效果。座谈会是党委了解学生党建工作、新思维的探讨、获得新举措局部实施效果等的良好途径。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

学生党支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广大学生群众的核心,实践党的先进性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在实现党支部高质量建设的前提下,学院党支部建设应遵循树立典型,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支部建设、示范党支部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创新型党支部、和谐型党支部、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在校区学生中的辐射带动力度。

(三)机构建设。

党建指导办公室是学院党委研究、指导、监督和协调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由学院辅导员任主任,党支部书记任科长、学生党员任科员组成的学

生党建工作指导办公室。指导办公室下设秘书处、组织发展科、宣传科、实践科、培训考核科和外事科等科组,具体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

指导办公室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部门。主要围绕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工作中心,努力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开创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全心全意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服务,充分发挥和突显党员的先锋模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建指导办公室的管理下,学生日常党建事务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各部门权责明确,沟通顺畅,实现了党建事务规范化和高效化。

1、加强干部培养。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学生党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力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成效直接体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学风建设的必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

在学生党建干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党建干部的指导作用,从低年级开始重点培养,提高

党员干部选举条件,加强理论培训,提高干部的理论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广大学生干部提供成长成才的锻炼机会,创造对外交流平台,注重干部创新能力培养,使党建工作队伍成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掌舵者。另外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党建工作队伍的关心和帮助,加大制度保障力度,使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

2、品牌活动的开展。党建品牌活动的开展是党建工作发展水平与党员实践能力的融合,是党建工作发展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人生最富创造潜力的时期,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打造党建品牌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主人翁精神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党员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在校区中掀起弘扬正气、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提高党员的审美情操和人文修养,促进党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到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党建品牌活动由党建指导办公室筹划和组织,面向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每项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开展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多种多样。

3、党建刊物的出版。

学院党建刊物是学院学生党支部及学生党员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包括理论动态、党建实务、党员教育、党建探索、党员风采、支部生活和学习体会等专栏,内容与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和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刊物意在促使广大学生积极学习、树立表彰优秀典型、传达学院党委的有关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新方法、交流支部建设及支部组织生活的经验等。

4、党建主页的建设。

建立学院学生党建主页。建立学生党建主页是学院全面提高党建工作影响力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党建主页是学院党委指导和监督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窗口,党建主页包括了学院的全部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有利于学院党委实时了解学生党建工作动态及发展状况,同时,党建主页也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平台。

二、创造机会,与社会接轨,提高优秀党员的社会影响力

(一)利用党建刊物宣传。

以党建刊物为载体,提高学生党员的社会影响力。党建刊物每学期出版一期,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学院优秀党支部及优秀党员的风采,同时也展示了学生党员的积极的精神

风貌和思维特征。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定期免费寄送刊物,加强与校外单位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宣传优秀的学生党员,更能提高学院学生党员的社会影响力。

(二)利用党建主页宣传。

党建主页为每一位学生党员建立了一个档案库,学生党员可以自行编辑和修改自己的在校表现,获得的成绩和成长历程,对于学生党员来说,这是一份网上动态简历,外网可以对这些党员的信息进行实时直接查询,为校外单位加深对学院学生党员的了解开拓了一个更加方便的途径,提升了学生党员信息的公开度。

(三)支部共建。

开展学生党支部与其它性质党支部之间的支部共建活动,是高校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机制和建设模式,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搭建学生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新平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学院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mba、企业管理工程硕士、校外辅导员等已经成为学院珍贵的人力资源。这部分学员原单位更是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加强学生党支部与外单位党支部的共建,能够更好地利用学院的这种优势资源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接

高校大学生的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 篇7

在充分总结以往学生工作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从学生工作理论出发,力求把过去的经验系统化,借鉴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有益的思想以及现代管理理论,实现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建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从而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工作“服务—督导—发展”程序化机制,即以实现学生思想等方面提升和满足其发展需要为中心,突出教育管理的服务和引导功能,根据学生工作规律和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实现对学生工作过程指导和检查,形成学生工作过程化、程序化教育管理模式。

(一)以理论创新为先导,规范工作过程

我校从学生工作理论出发,把过去的经验系统化,解放思想,借鉴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实现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建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学生工作既是教育工作也是管理工作,尤其是日常的学生管理更是寓教育于管理之中。改造、完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学生工作细化、量化,突出学生工作的程序操作、质量监控、考核评比,从而使其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这无疑对学生工作是有益的。管理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涵盖学校学生的招生、思想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学籍管理、日常管理、舍务管理、毕业就业指导等几大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这一工作理念充分适应学生工作变化的新形势,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和科学性,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根本,完善服务引导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收费上学以及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再加上“以人为本”观念的传递,使得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日益凸现,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理念要作相应的调整,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由以往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通过开展全面多渠道的咨询、指导和服务来进行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

完善的引导服务机制应该包括心理咨询、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教学管理引导等内容。心理咨询是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危机化解而提供的服务,学分制下竞争激烈,学生中各种心理困惑和矛盾在所难免,需要给予咨询疏导。根据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我校形成以学院、系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三个层次的工作网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常识的宣传。对由学习引起的压力、性格引起的抑郁等进行及时沟通,通过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成功训练、挫折承受训练等方面进行辅导。就业指导是适应毕业生双向选择、学院推荐、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式而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项工作,及时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求职,探索与研究求职、就业的技巧与规律,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适用性和综合质量,为调整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及改革政策提供依据。

(三)以学生工作评价为保证,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学分制改变了在学年制条件下实行的“学校抓院, 院抓系部,以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量化管理为标准”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转到公寓,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形成了包括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在内的课外活动、群体活动的校园特色活动。开放的生活区域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工作应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职责和重点,注重提高院学生工作自主性的增强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工作评价为保证,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学生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工作要从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着手,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引导,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我院特别注重学生工作的效果,把效果作为考核学院学生工作的标准。同时加强学生工作评估,建立和制定了学生工作评估体系,设计了组织领导、思想教育、心理咨询与教育、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贫困生教育管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网络建设等10项指标,学生管理工作坚持经常性检查与最终考评相结合、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科学的评估程序,通过以上程序能客观、科学、准确地保证学生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学院学生工作。

(四)以宿舍为阵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重心转移

随着后勤社会化管理,学生工作的阵地转移到学生的生活区域——宿舍,学校为了创造一个整洁、文明、有序、便利、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文明举止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建立学生舍务管理中心,它是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实体,在校学生宿舍管理科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学生宿务管理服务工作,其工作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职能的延伸;在各楼设楼长和舍长,具体负责本楼学生的思想教育,宿舍卫生,文明行为教育,生活等工作。各院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纳入学生的量化体系中,作为对学生纪律处分、推优评优、党团组织发展、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工作进宿舍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校学生工作贴近学生生活,深入人心,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让校园文化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转到公寓后,就形成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外活动、自学、群体活动的校园特色区域。我校以社区和宿舍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地,探索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文明创建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文体活动为辅助,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典型示范活动为牵动”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是采取交互式的工作方式,设计参与性强的文体娱乐活动,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寝室文化设计大赛”、“文明宿舍评比”等;研究和实施了“项目化运作”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社团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已有社团的凝聚、引导功能,并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不断组建新的社团,满足学生发挥特长、展示个性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种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并把活动成果和学生量化成绩挂钩;针对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互动式的班会,只要对论题感兴趣,不分年级、专业都可以参加。

二是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当前,大学校园不断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引导形成一种先进文化的主流氛围至关重要,让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着力建设校园网络、学生报刊等文化阵地,营建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生力军,通过各类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拓展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树立精品意识,开展高层次、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力求对团员青年正确思想信念的确立产生感染和激励作用,并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影响和有效引导。

四是完善校园文化机制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机制是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的保障。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单位、优秀组织、优秀个人评选活动,激励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六)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在保障体制上创新

学校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精干的、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加强原有的学生工作队伍的同时,学校重点加强了学生导师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和提高学生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专业,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实行了导师制,注重发挥导师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思想教育,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大学的人生规划。

经过几年来对学生工作的摸索,这一创新的工作模式基本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教育思想更新和管理体制的转换,增强了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上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吕伟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体会.甘肃农业出版社, 2006.7.

[2]陈虹.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京大学时代教育出版社, 2006.12.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热爱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49-02

一、学会爱的教育

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班级管理要以“爱”为出发点,学会用爱的教育来开展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说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之所在。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学生平等的关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才能用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比如作为班主任,经常到班上、寝室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利用值日、下班后就到寝室检查卫生、了解学情等,对存在的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这样可以起到关心学生生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作用。又如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抓好一个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纪律,对他们的衣食冷暖、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生活细节,都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和爱心,特别是对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这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第一步,更是关爱学生的表现。从所以当班主任的第一天起,就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姓名、住址、成绩、爱好、家庭状况等方面。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不能讲空话、讲错话。如:叫不上学生名字、张冠李戴,把学生父母的名字记成学生名字等等,不但会弄成笑话,而且降低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了解学生时,关键还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变化等等。

二、制定集体与个人的奋斗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近期目标,如搞好课堂纪律,搞好卫生,做好课前准备等;中期目标,如成为学习先进班集体、宿舍管理先进班集体、常规管理先进班集体等;远期目标,如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三年后考入理想中的学校。为了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我在班上以“爱我班级,从我做起”、“热爱班级,人人有责,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等做为班规,并开展了演讲比赛、请科任老师进行作文评比等活动,要让他们分享集体成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另外,在月考前,我让每个学生制定出自己切合实际的月考目标和复习计划,并张贴在桌面上,时时提醒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为了造浓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评价手册》和“月评表”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至于班级奋斗目标的付诸实施,还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是要在全员发动求得全班学生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和任课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团委、学生会取得联系,以求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和指导,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要制定实施计划,建立规章制度,以保证奋斗目标的实施。再次要培养骨干,树立榜样、注意以典型引路。最后还要不断地检查督促,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班级奋斗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三、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灵活多变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管理方法应灵活多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引导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充分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会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同时,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还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充分利用黑板报,设计表扬栏、展示栏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

四、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光靠班主任和学校这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五、以学生管理学生,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意识

根据校纪班规,在规定好目标后,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醒自查,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使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正常化,制度化,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能力。比如可以成立检查小组,各个成员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每日班级的考勤,卫生,仪表服装,校会以及课前准备和课堂纪律的监督与劝导,做好宣传工作,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班级形成一个有正气的良好班风,为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检查小组各个成员各有分工,每日与参加年段评比的同学保持联系,及时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时通知有关同学予以纠正,使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员的重要作用,自觉为班级争取荣誉,做到自觉自律。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新时期的发展特点,注入新的方法和活力,联系实际,举例逐条剖析,讲清其现象、原因和危害,将它们作为行动的纲领,出现问题及时对照守则处理,找出改进的措施。

上一篇:看京东如何管理供应商下一篇:鲁侯养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