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树 - 教学设计

2024-07-08

那 树 - 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 树 - 教学设计 篇1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对生命也有了些许的认识。因此,可针对课文内容,充分引导学生感受、揣摩文章哲理,激起思想共鸣,以训练其理性思维、提炼概括能力。

学生想知道的:本文围绕“那树”,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读完本文,该有哪些收获?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通过文本,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初步赏析文章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理清作者思路,能够理解作者情感。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有难度。【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2.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写出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明确: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来统领全文,找到描写树的句子来品味。然后再看它的结局.来体会作者情感。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七、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2.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 5 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八、创新支点: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语言要生动。

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课文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悟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 6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那树》教学设计 篇2

一棵老树长在人们身边,立在通橱一侧,它以自然生存的默默生命之绿,向大地吐露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福泽。然而在那个“月黑风高夜”在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的巨大阴影下,“通灵”的老树完结了自己的最后悲剧。作者把那树被杀戮的过程写得“血肉模糊”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用深沉、有力度、有余味的朗读,走进“那树”的心灵,用心去聆听老树的倾听。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目标分析]

1、本课是台湾作家王鼎钧有名散文,通篇用拟人手法,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但语言生动活泼,多用比喻,需要反复多读,但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主旨。此目标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

3、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揣摩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质及其命运,整体感知课文。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分析]

1、本文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把课文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把它当做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体味文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段,谈谈那树的形象、品质、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学生分析

《那树》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是他们中大多人习惯于单一的老师讲,他们听,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而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信息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已不仅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是一种灾难。”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在探究中领悟,在快乐中学习,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著。

五、教学资源与手段

1、电子白板

2、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六、教学实施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设计:配图画,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树是大自然中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灵的安慰。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们的刀斧电锯下。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

(二)预习检测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深沉的感情

2、读准下列词语的音,并弄懂带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佝偻倒坍荫庇嚼碎紊乱虬须引颈受戮星临万户周道如砥屹立

幻灯片出示佝偻(qōulóu)倒坍(dǎotān)荫庇(yīnbì)嚼碎(jiáosuì)紊乱(wěnluàn)虬须(qiúxū)引颈受戮(yǐnjǐngshòulù)

星临万户(xīnglínwànhù)周道如砥(zhōudàorúdǐ)屹立(yìlì)

倒坍:倒塌

引颈受戮:指伸长脖子等待接受别人的残杀。

星临万户:星星出现在千家万户的

顶上。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

立着。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介绍出来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等。主要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小说有《单身汉的体温》、《透视》、《钟》《王鼎钧自选集》。王鼎钧在台湾散文界享有盛誉。他的散文拥有的是豪放磅礴的阳刚之气,深沉顿挫的悲剧美和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一扫台湾传统散文那种略显颓废的气象,和余光中一起称为“台湾散文新风的革新家”。

(三)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理那棵树?是划掉那棵树,还是留下呢,阐明你的理由分小组展开辨论。

幻灯片出示(可能有的观点)

甲生:这是一棵立在路边很久很久的老树,它以它的枝繁叶茂荫庇着四方的人们,它以“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志和生命力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然不动,它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它以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陶冶人,它以根深叶茂,鸟语花香造福人。因此,老树的存在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而是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老树理应受到人类加倍的呵护乙生:老树立在交道干线上,所以交道专家的看法也是有科学道理的。老树的存在,已经给交道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老树诚然已具有文化价值,但对它的保护要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实在有悖文明的要义,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它的存在确实有害无益。

丙生:现代文明的脚步谁都无权或无法阻挡,但老树也不是一定非得要划。树可移,路可改。为此从推进现代文明和保护文化艺术的“双赢”的角度考虑,交通专家不应该轻易下“杀”令,而应该通过科学测算,如果移树的代价高于改道的代价可以改道的嘛,因为通灵老树乃一天价之宝。

(2)《那树》一文所揭示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合作回答本文主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六)总结升华课后作业

(1)正如课本里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划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赶毒蛇猛兽,却制造老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面对这种现象你有些什么想法?仿写一段话发表自己的想法?

《那树》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以第三人称客观的叙述,按大树的生命顺序叙述了这棵千年古树的悲惨遭遇。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树早期,近期,现时三个阶段的故事,中间穿插传说,感人心魄,启人深思。文章写作思路清晰、明澈。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文章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本文在语言、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树的价值远远不止如此,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走进作者:王鼎钧,台湾散文家。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三、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生字词语

2、划分段落层次,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思考: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用简明的一段话讲述那树的故事。

3、师: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付出,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

⑴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如“那树啊!”)

⑵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4、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1,以交通专家为代表的人类,如计程车司机、伐木工人等;

2,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

3,还有蚂蚁;

4,千万别忘记还有作者。

四、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老师:看来大家都很认真的阅读了课文,深刻的理解了那树的形象,那树是大自然的强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为人类让步,于是在高楼林立,车流汹涌的现代都市里,那树成为交通的障碍,交通专家向它发出了死亡通知书。下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如:“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能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呢?(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

老师问: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数词,并且重叠使用,写出人类发展之快)除了数量词,还有……?老师:请选择一个赏析一下。

“挨”用得好。写出公寓楼房整齐而紧密地特点,整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人类文明发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富有气势。

老师:那么大树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呢?哪一句可以体现?

学生找出之后,齐读:“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2、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破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并朗读;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请学生朗读。

你从这几处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在作者笔下我们人类是非常残忍的,“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词语描写的多么惨不忍睹啊!除此之外,作者对砍伐那树的人称之为?(“刽子手”)而对树作者又充满了同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家看在写树的时候作者只是把它当成一棵植物来写的吗?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11段)

老师:在这里作者把树当作什么来写?(人)从哪里词语可看出?(“踝骨”“骨粉”“呻吟”“大头颅”“动脉与静脉”)

老师:作者把他的爱憎倾注在笔尖,流淌出一行一行的文字,那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应该象这样聚情于笔,使妙笔生花。下面请大家从刚才找的几处描写砍伐那树的句子当中任选一处来朗读,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一会请同学来读。

老师:那树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痛苦)

⑴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如“那树哟!”)

⑵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老师:随着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

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

(随着树消失的,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

老师: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这棵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它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扮演蚂蚁和大树两个角色,把离别的场景表演出来,一会我们请同学上台模仿。

五、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树的一生,想一想这棵可爱可敬的老树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仅仅是因为那一场交通事故吗?

老师:作者通过那树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老师: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

1、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

2、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老师: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自然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欣赏图片

1、大树不在,风沙如何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任何呼吸?

2、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七、小结: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八、布置作业

1、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些下来。

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让我们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

板书设计:

人--------和谐相处--------树

喜欢利用庇护奉献

抱怨嫌弃忍辱负重

那树教学设计 篇4

大城县第三中学

马占红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了解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珍爱自然。教学重点

揣摩关键语句,了解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树是大自然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军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棵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并交流。多媒体显示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三、研读赏析

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请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展示:揣摩关键语句

教师适当点拨

四、品味情感:

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入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绿着死”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五、自由辩论: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展开辩论

六、归纳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那树》教学设计_1 篇5

【基本构想】

1、感受“那树”的形象。了解大树的历史、大树的外表、大树的贡献、大树的命运,并由此引发自己的思考。

2、领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题。从文字表面读,作者是在表达对大树命运的痛悼哀怜;深入研读,更多的是对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文明与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矛盾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层的,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具体描写性的文字去领会,去思考。

3、重视语言学习,品味作者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家在读文学作品时,更喜欢读喜剧作品还是悲剧作品?可以举例来说说吗?(让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错,喜剧带给我们的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自然会受到大家欢迎,而且,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剧,这样,生活该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悲剧”所带来的震撼、思考和启发却要比喜剧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那树》,写的就是一棵大树的悲剧命运。(出示题)

二、结合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王鼎钧

三、整体感知

1、根据初读的体验,说说对大树的印象。

句式:“这是一棵的大树,因为文第

说‘’。”

提示:可以从大树的历史、外形特点、价值、品格、命运等方面去思考。

2、你能不能从文中读出作者对大树的感情?举一、二个句子来印证。

四、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树的一生中,有一点一直没变,是什么?这一点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写到它的“绿”、“照旧绿”、“绿着生,绿着死”呢?

五、再读文,理解主题

1、你认为作者希望借这棵大树的命运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2、在大家自由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幻灯片出示三种“解读”,说说你认同哪一种?

⑴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

⑵王鼎钧的《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⑶沉郁顿挫,苍凉老辣,这就是王鼎钧,凛然令人想起周鼎汉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劲,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拼命死走,唯恐走死,因为愤懑,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那树》主旨再探

六、“我发现,我质疑”──语言品味

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细细品味语言,说说自己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

七、现实体验

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后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资料链接】

蝼蚁壮歌①

金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的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吗?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地,我自己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那巷,那河,那庙,那树 篇6

在绍兴市上虞区,有一个秀丽的皂李湖,在湖的西侧有一个叫禄泽村的村庄,这是我的家乡。离家已经20余载,每次探望父母也总是匆匆,不知何时,田园变成了马路和厂房,建起了集市,村里也住进了许多外来务工者,对我这个游子来说,家乡变得越来越陌生。清明节过后的一天,我循着记忆,走遍全村,寻找正在消逝的乡村痕迹。

撑着雨伞,冒着春雨,从一条条小弄堂穿过,遇到熟悉和更多不熟悉的村里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那些故事也一一被唤醒,空荡荡的房子,冷清清的雨巷仿佛有了生命。

时间好像被压缩了。满地跑的鸡鸭仿佛还是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可探出门口的脸早已不是当初的人。走过一个叫“胡忠堂前”的地方,那是小时候一帮伙伴飞纸牌、打玻璃弹等玩耍的空间,无论晴雨。

一条古老而狭窄的弄堂,曾经是去村里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年,积雪在弄堂堆了几尺深,我们踩着自制的高跷从这儿开始“跋涉”,不用担心摔倒,两边的墙是最好的扶手。

村中一处被称为“三大街”的开阔地,周边有一间老房子开过供销社时代的小店。在这个小店,小时候的我们来打过酱油,买过什锦菜和酱瓜,买过百雀羚,买过一分钱好几根的牛皮筋,等等。这里还保留了几间完整的老房子。这样的房子,在整个村子也不多见了。

一口井已经有年头了,井沿已经塌落,但井水依然清澈见底。以前是周围的几十户人家共用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冬天井口就往外冒热气,会有很多人在此捣衣、打水,井边热闹得很。而如今,井也老去了。

年轻人大多住到了村外围新建的“洋房”中,村中心的老房子则大多由老人守着,而这些老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破败、消失了。

横贯村庄东西的小河,不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儿,但最后汇向皂李湖,还连着曹娥江。没有自来水的年月,村里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这条河。

取水的人一定会早起,担着水桶到上流的埠头取水,这时河面还泛着淡淡的雾气,取水人会用桶轻轻地荡开水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挽上一桶,再挽上一桶,而后挑回家。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水缸,从河里担来的水在水缸里沉淀、储存。这水就成饮用水了。河里有不少鱼虾和螺蛳,鲫鱼、鲤鱼、白条、鲢鱼、胖头鱼、汪刺鱼、河鳗、甲鱼等都能捕获。

这河平时脾气温顺,但到了暴雨季节,河水就会泛上两岸,漫上埠头。这时,村里就热闹了,大人们忙着用渔网捕鱼,孩子们在一旁轧闹猛。两岸的河堤在春天长满艾草、马兰头等野草,秋天则布满了成片的芦苇。河堤以外是成片的庄稼地,田里的作物和景色随季节变化。

如今,河岸被一个一个工厂隔断,有的河道成了工厂的私家内河。在村里已望不到这条河的远处了。

村的东边,掩映在树荫中的红色建筑是禄泽庙,不知建于何时,村以庙名。从我懂事开始,庙已成了村里两个生产队的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

庙前的空旷地被用作晒谷场。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春种夏收一季,夏种秋收又一季。每当农忙,庙里庙外就一片繁忙景象。农田里刚刚脱粒的稻谷被源源不断地挑到晒谷场。挑谷担是重体力活,只有年轻力壮者才能胜任。

晒谷这活儿也不轻松。混着稻叶的谷子需要经过筛子筛、风车扇等几道程序才能分离开来。然后再在晒场上晒干,即便是夏天这样的烈日,也要晒上好几个日头,而且每天还要勤翻动。秋收的谷子需要晒的时间更长,比如我们平常吃的糯米,它属晚稻,从收割到晒干,起码需要十多个晴朗的秋日。

晒稻谷,还靠天公作美。夏天如突遇暴雨,就要赶紧抢收,要不稻谷就泡汤了。秋天如遇阴雨和台风,水稻在稻田里就可能倒伏、发芽。收割回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晒,也会发芽,这样收成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对农民而言,宁可忍受酷热,也不希望遭遇长久的雨天。

庙里储存粮食是暂时的,等到稻谷入仓,一部分作为征购粮出售给粮站,一部分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作为口粮。一般而言,早稻多出售,晚稻多作为口粮。

禄泽庙介于村庄和田畈之间。夏天雨急,往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煞是惊人。秋天则多台风。所以禄泽庙还成了来不及返村的乡亲们躲雨之所。农闲时,庙又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在晒场上溜铁圈、转陀螺、跳橡皮筋,村里没有比晒谷场更空旷的场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禄泽庙的仓储功能渐渐消逝,一度被征用作羽毛厂。后来,有人起兴募集资金,把禄泽庙修葺一新,香火渐旺。再后来,禄泽村被规划成为工业园区,村里的千亩良田成了林林总总的工厂和宽阔的马路,工厂的围墙围到了庙的背后。听说也曾有人动过庙和庙前一片村民自留地的念头,不过办厂之人最讲究风水了,只有建庙,哪能拆庙呢?禄泽庙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还被列入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桥外,一棵扇形的樟树已经静静地矗立了100多年,根部以上的树身要两三人才能合围。在我看来,这棵樟树可以算得上是禄泽村的标志物了。

我小时候,树下有个条石砌成的河埠头,为村里的男子沐浴专用。当时农家没有淋浴的设施,家家备有木制的大脚桶,女子就用这种脚桶关起门来在家里沐浴。大老爷们就不同了,直接在河里洗澡,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就是沐浴专用埠头。

夏秋的傍晚,这个埠头热闹异常,田间劳作了一天的男子,都会到这个天然的浴场痛痛快快地泡一泡,兄弟仨、爷儿俩,一拨一拨地来,在河里舒展一下身体,洗去满身的汗水和泥土,洗去浑身的疲乏。大伙儿在水里光溜溜地聚在一起,一边洗澡,一边插科打诨。村里的男子不会游泳的屈指可数,谁要是不会游泳,就会被嘲笑,被称为“秤砣”。

如果说,樟树下这个埠头附近的水面,傍晚是浴场,那么中午就是男孩子们的泳池了。夏秋天,水是男孩们的最爱,既可以嬉耍,又可以躲避酷暑。那些年纪小的不会游泳的,摸着埠头的石级玩狗爬式,年龄大些的水性好的,就在深水处打水仗。樟树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枝干,离水两三米高,成了天然的跳台,树皮被大家踩得光溜溜的。大家常常排着队爬上樟树,轮番跳水。胆大的爬上更高的树杈,纵身跳下,胆小的则两手攀挂在树枝上,脚底都快碰到水面了,才轻轻落下。大家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常常泡得手指的皮肤都发皱。一个夏秋下来,不会游泳的孩子也成了游泳新手了。

《那树》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标题,直接导入 。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按时间顺序说说那树的故事。

三、亲近文本

1.那是一棵 的树。

2.给标题加标点(!)

3.给标题加标点(?)

4.给标题加标点(……)

四、课堂小结

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中的节选文字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那树》教学反思 篇8

但仔细想想,本课的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

例如:

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读好文本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本节课上,为了节约时间,我只给了学生四分钟的默读时间,在这四分钟里,学生要读完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还要勾画和批注,外加思考,这怎么让他们去感知大树的形象呢?难怪学生发言不够踊跃了,而在后来追加的课堂中,学生还是能够说出来的呀。同样在“品读体会”环节中,也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范读过文章之后,就直接进入到交流听读体会环节,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发言的时候,只有感受,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的。这一感受是我通过诵读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此时若能给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品读,自己思考,我想想他们一定也能分析出来。

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 新课程也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虽然我早已认同了这种观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很好地去贯彻落实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总是想着要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因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意识地去控制时间。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也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发言,更没有给他们充分的信任,而是急急地把答案就给他们了。我没有意识到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课堂教学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培养他们的一些习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老师要带领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然后看学生在学习这个例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我想在本节课中,我有些本末倒置了,我成了主角,而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与树关系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重视语言学习,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生动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丰富情感,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5分钟)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文。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含有“树”的诗句有哪些?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枯藤老树昏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刚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深受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影响的古人特别讲究情景交融,人和树和谐统一,甚至把“树”当作亲近大自然的媒介。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树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看看那一棵树经历了什么变化,人类对它的态度如何,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那树》

王鼎钧

二、整体感知(20分钟)

1、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预习了文章后,我们不妨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大体上写了那树的什么?(那树的一生,或生命历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大体结构:

⑴ 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分了几个时期。(引导:可以找段落开头提示性的词语来划分。)

明确:三部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板书:

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⑵ 大树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人对树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看看人和树的关系如何变化。

① 早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全班朗读第一部分)

A、“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祈求保佑)

B、“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树下乘凉)

C、“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吸引鸟儿,孩子的乐园)

D、“于是情侣止步”(营造温馨的氛围)

树的回应:

A、“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B、“千掌千指托住阳光”“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为人类献出浓阴)

C、“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滋润大地)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喜欢、利用大树帮助自己

板书:

喜欢利用

树对人的态度:无私庇护

板书:

无私庇护

②近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概括)(个别学生朗读)

A、“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破坏根须)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谋划伐树)

C、“‘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抱怨挡路)

D、“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的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认为树不再有用处)

树的回应:

A、“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C、“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D、“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抱怨嫌弃大树阻碍发展

板书:

抱怨嫌弃

树的回应:依然奉献

板书:

依然奉献

③ 现时:

人的行动:(概括要点)

A、醉汉撞树

B、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要树偿命)

C、工人伐树

D、肢解搬运大树

E、议论树根用以作柴

F、挖走树根

树的回应:

A、“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

C、“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死得庄严)

D、“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老树的善良)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毁灭大树并逐渐遗忘

板书:

毁灭遗忘

树的回应:引颈受戮(听天由命,从容赴死)

板书:

引颈受戮

思考:在人与树不断变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树对人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点是──永远奉献、庇佑生灵

⑶ 小结:

就是这一棵庇佑生灵的大树面对人类的步步进逼,仍然宽容大度;就是这一棵永远奉献、造福人类的大树,却惨遭人类的毒手,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痛惜。面对大树的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是痛惜吗?作者还想到什么,还想表达什么?

3、理解主题:(15分钟)

⑴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醉汉驾车出事这件事,大树就能幸免吗?

(不能。从第6、7段可以看出大树已经和周围的环境不和谐,和现代工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⑵ 作者想到了人和树的关系,推而广之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那么作者是不是反对现代化的建设,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呢?(不是)那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和谐共处──板书)

⑶ 那怎样和谐共处呢?人也需要发展的,那如何发展呢?

师举例:

① 泰国南部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非常贫穷,岛上长满了红树林,在减轻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小岛的居民为了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旅游业,结果砍掉大片大片红树林,变为人工海岸。此后,游客多了,居民富了,小岛出名了。但不久,海啸也来了,设施毁了,家园没有了,小岛成了重灾区。

② 佛山体育三街是一条浓荫大道,街道两旁的树枝繁叶茂,把整条大街都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夏天走在街上,特别清凉舒爽。但是住在街道两旁的`居民却怨声载道,因为大树挡住了阳光,家里总是不见天日,衣服难以晾干。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⑷ 小结:

诚然,现代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带来方便,带来繁荣,作者也曾经这样说过:“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并不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是希望文明的发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平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希望大家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⑸ (如有时间)其实,这篇散文,留给我们思考回味的不仅仅是主题,里面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得最为突出第三部分,好好体会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的作者的激情。(欲知文字魅力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 和谐共处 树

早期:喜欢利用 无私庇护

近期:抱怨嫌弃 仍然奉献

现时: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

1、文章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往往是通过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或词语来品味作者的感情?

2、我们先来找找第一部分写大树的价值,对人类贡献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反复写“它就立在那里”,强调大树目睹这大地的沧海桑田,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

⑵ 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

(大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像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代表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成为世间有某种特殊神性的珍奇之物,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是人类的守护神。)

⑶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把大树的枝叶比作“千掌千指”,既能形象地写出大树的枝繁叶茂,又能让人联想到大树就像千手观音一样荫庇人类,护佑人类。)

⑷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大树在静静地、默默地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用看似朴实简洁的语言写出大树像人类的守护神那样,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从而表达内心对大树的赞美、敬重的感情。

3、我们再找找第二、三部分写工业的建设发展和大树忍辱负重,从容赴死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从“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和“一排一排”看出现代工业发展的速度飞快,以铺天盖地之势向自然界的生命冲袭过来,霸占了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空间,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而自然界的生命生长发展极为迟缓,在人类的气势冲冲的发展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这里也暗示着那树的最终命运。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类似的语句“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⑵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作者借“死鱼般的灰白色”指代密密麻麻、毫无生机建筑物,与“雨后滴翠”的大树“绿得更深沉”对比,形象地写出树的深沉与博爱与人类的残酷与野蛮,写出了大树在被肆意破坏时仍能忍辱负重,继续奉献自己的“绿”的品格,突出树有情,人无义。类似的语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在第三部分写大树惨遭杀戮时的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激愤。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嚼碎”形象地写出人类在伐树时的毫不留情,“骨粉”“呻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作者故意用这几个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与控诉之情。

⑶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比喻奇特,既写“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又能与工业发展对大树粗暴蛮横的态度形成对比。)类似的语句:“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至死一刻,老树仍然想着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可见老树的善良无私。难怪蚁群也深受感动,依依不舍。更能反衬出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⑷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作者赋予那树人的性灵,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可见其对土地、对人类的忠诚。虽然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虽然受到生存的威胁,却不放弃保护每一寸土地,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同时也写出大树面对无情的人类感到无奈与悲哀。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着作者汹涌的激情──对大树遭遇的同情怜悯,痛心哀怨,对人类的无情更为痛心疾首。)

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特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自然造成威胁和破坏,用表面平淡的语言写出大树在遭受威胁下忍辱负重,默默做贡献,从而表达作者内心汹涌的激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痛心、悲哀与幽怨,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憎恶、愤恨与无奈。生动、简洁的语言(板书)可以说是沟通这篇散文中“形”和“神”的桥梁。

四、结语

《那树》 篇10

尚田中学

邬爱恩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理念

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2、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说教法

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说学法

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五、说过程

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

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

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到课堂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去处理那树?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六、说预期效果

上一篇:班学习小组一览表下一篇:桥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