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2024-06-25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精选8篇)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篇1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编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探讨推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确立

本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积极竞争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的思路

1、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我们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2、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寻求解决方法、总结化学规律,以求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讨,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联系,并要充分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可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化学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

(1)课前导学:一般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精心编写学案,根据学校要求,于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部分导学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内探究:此环节其实也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它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思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规律总结——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后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避免学生课堂疲劳现象。

(3)课后延伸(探讨与思考):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不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我们有针对性的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教师收缴批阅。一方面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及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分组: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分组”有利于合作探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化学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自议”,能使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3)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让学生“自练”: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纠错。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5)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服务者。学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化学新情境如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

1、课程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目前就多数高中而言,尽管时间上学校做了严格要求,但学科多,每科分配的预习时间只有半节课,且各科教师很难做到有效协调,有些学科作业量大,挤占学生时间现象难以杜绝,使学生疲于应付,缺少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效果较差:目前学生学业水平较低,自学能力较差,而为了保证班级纪律,自主学习的时间又不允许进行讨论;课间时间短,学生又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因此,课下的合作探究很难有效地进行,预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知识了解层面,而简单的课本知识的重现又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预习效果相对较差。

3、批阅任务重:我们学校化学教师较少,每人执教的班级较多,批阅导学案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做到全批全改。

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相信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并获得了人生的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勇于探讨的精神。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讨与解决。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篇2

一、理论先行,推进实践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课堂练习的安排等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为此, 提出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要有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环节

在上面理论的支撑和要求下,在编制学案时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原则:“重组教材,化解难度,指导学法, 形成体系.”通过反复地使用和反馈,我们提出,学案的编制要求做到如下三点:

1. 学案的编制必须以课标为准绳 ,以课本为依托并紧密结合课本,以学生自身认识的水平为出发点,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并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难度,选择有效精练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自我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案尽可能的 “简单化 ”,在 “精 ”字上下功夫 ,做好课堂上的预设,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精讲、精练、精做,能力强的同学能当堂完成,课后再增加部分拔高题,层次较弱的学生留部分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分层教学 ,并穿插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告诉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让他们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不等式及其解和解集的意义.

2. 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

(二 )阅读思考 (课本 P114~115)

1. 什么叫作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

2. 什么叫作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可用什么来表示?

3. 什么叫作解不等式?

(三 )尝试练习

1. 课本 P115~116 练习 1、2、3 题.

2. 方程 2x + 3 = 1 的解有__个, 不等式 2x + 3 > 1 的 解有__个.

(四 )小 组交流

1. 学生互查尝试练习,并及时纠错.

2. 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五 )当 堂反馈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不是不等式

B. 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C. 不等式-3 < 3总成立

2. 有下列四个结论 :1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 ;2 x >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 ;3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4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3. 不等式表示 :(1)x - 3 是非正数 :___;(2)x 与 3 的 和不小于-5:___.

三、使用学案的成果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案的使用拓展了学科教学目标,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

数学导学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能节省时间并带着问题听课,对提高课堂效率及课内知识的落实都很有帮助.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有了学案以后,在预习环节就给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 思考、分析、尝试解决问题,而且给出学习过程和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会做很多准备,这样学生就能预知自己在学习本课中的困难及要点,能够有准备地上课,进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把握

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有利于老师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局面,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个引导作用,学生则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克服了原来那种机械记录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4.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以“学案导学”实现有效教学 篇3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十分关键。而学习积极性是由学习动机引发,伴随学习兴趣形成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我将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四人或六人一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比如,课堂讨论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再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以打破原来课堂上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又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鼓励他们积极交流,谈出自己的见解,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小组同伴共同探讨。相互解疑,“以兵练兵”,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巧妙预设,引导学生有效生成

很多教师觉得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我却认为,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学案就要以学生的自主“生成”为载体,通过教师备课来“预设”,有效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三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传统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探究、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整心态向更高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我觉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强调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对他们进行“横比”。因而,我十分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进步或退步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我會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要求家长每周给自己的孩子评分,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及时进行自我审视,不断总结和反思,促进他们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四引入竞争,鼓励学生不断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抓住中学生活跃、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办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做有难度的选择题、判断题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又快又对竞赛”;分析说明题时,大多数学生觉得冗长、“烦”,我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无错竞赛”;在每一单元整理知识结构图时,我也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互出考题,相互挑错。在这些环节中,因为关涉到小组的竞赛成绩,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观察、思考、修改,教学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讲解。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有效”才是好方法。一学期的“学案导学”实践证明:在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将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编写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为目的的学案,是我们用来导学的好素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4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于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淅川教研室 教科所 徐国杰

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已经出台,这个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县新一轮课改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该方案从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出发,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人的潜能出发,提出一个基本教学程序;即“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下面就此三个步骤做设想性说明:

一、“有效预习”。

过去,我们经常把“预习”放在课外,让学生去随心所意地预习。经过多方面的探析,这种所谓的预习多半是无效的。原因是,学生根本不明白预习什么?怎么样预习?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预习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预习呢?首先,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预习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二是要重基础。因为是预习,所以要以学生能自主或合作能达成为度,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至于情感目标是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问题。学生知晓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课者对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渗透到其中了,所谓“教育即影响”也就是这个理儿。其次是预习内容的设定。这里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既是“导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因为“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是现在和将来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再一个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同时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喜悦;梯度,即层次性,重基础,但不是说涉及到欲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生发点、拓展点等不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只有投入到探究之中,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这样设计预习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老师了解学情,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也为下一步骤“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特别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灵活。过多,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过于死板,学生没了兴致,效果也不会很好。如英语科的预习设计就不能去套用数学科的设计方法。学科不同,设计的内容也应各异。最后要有个预习检测。检测的方式很多,千万不要认为检测就是“小型考试”,学科不同,检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老师们创造性的开展,但此环节不能少,因为这样做也是为更好地了解“学情”。把握不好学生预习时的困惑,下一步的互动必然是平淡的、苍白的。

二、“精讲互动”

精讲互动是建立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的,是有效预习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精讲互动”,从字面上理解“精讲”即教师对学生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全局性困惑进行精要点拨和引导。其次主要是从深层次挖掘教材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整个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组组互动局面,其过程必然是紧张的,有序的,高效的互动。在这个步骤中,对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定做好分工。学习小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规则,必要时小组内部亦要对问题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把握好学情,把“导”的工夫用在刀刃上,力求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突破难点。大胆解放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把教学的层次推向更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学生独立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在关键问题上,要注意巧妙应用启发式教学,切实把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以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所有的互动都应是任务明确,方法具体,分工合理的。而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没有任何方法引导的。

4、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

三、及时训练。

及时训练是在前面二个步骤上进行的,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提出的,及时训练就是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文科的可能是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等。理科可能是具体题目的演练和测试。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40分钟。训练的密度一般由学习内容决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训练,但学习完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个专题)一定要训练,这也是评价小组学习的重要方面。此外训练既要有侧重点,又要有区分度,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评价尽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能够较好地促就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具体指导为主导的双线式运行机制。该程序的提出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设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还需进一步验证,以期其日臻完善。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生存、学会做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省重点课题《“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操作方略研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现以《氯气的性质》为例,阐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学案导学”情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在学案的“疑问区”记下尚存的疑问,或在教师博客上发布日志;等等。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自学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自学内容:

【实验准备】

1. 每组(2人)准备一只活蚱蜢与一页鲜花瓣。2. 上网查询有关氯气中毒、氯气泄漏的事件,整理发布在博客上。【课前自学】

上图为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的新闻图片(可发布在教师博客上),根据图片设问:①事件发生在三月份,当时本应该是绿油油的农作物,为何全部变成枯黄?②消防队员清理现场时均戴防毒面具,这说明了氯气什么性质?③消防队员在液氯泄漏现场的小河沟筑坝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投放一种药品进行化学处理。这是什么药品?根据什么化学原理?④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将采取什么方法自救?……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案“疑问区”、博客等各方面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媒体导入等,把学生引入问题中来。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做Cl2的毒性与漂白性的实验:把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活蚱蜢与鲜花瓣一同放入集气瓶中,而后抽取10ml Cl2注入集气瓶,不一会儿,就见到蚱蜢死去,花瓣褪色。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并及时加以点拨、归纳。

导思: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 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

试剂及仪器:NaHCO3溶液、品红溶液、AgNO3溶液、石蕊试液、稀硝酸溶液等、酒精灯、PH试纸等

A:根据所提供的试剂,探究新制氯水的成份,并对所用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B: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C: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依照学案提示所给的方法,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目的的开展探究,教师可参与其中加以调控,适时点拨,并要求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报告。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高中化学(苏教版)新教材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但“形散而神不散”,《氯气的性质》这节内容就是按照探究氯水的成份这条主线来编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找到有效的载体,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回答归纳的结果,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其运用;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氯水的成份的探究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从而形成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4.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教师可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学生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再让一些学生加以补充或评价。在“学案”的最后,要预留一部分空间,让学生探究、反馈和讨论。一方面,学生可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或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掌握某一知识的新技巧;探究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计初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结构流程图(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

三、几点思考与感悟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无疑的。但学案的编写工作量大,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案的编写,使其对老师来说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而在学生手中又是一份能指导学生学习的优秀的学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有的教师课堂上运用“导学学案”方法比较单一,甚至还存在误区,为 “学案”束搏住手脚,过分依赖学案,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等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较好地有机渗透,还需加强。

总之,“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热情参与

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以“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学案编写及运用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现把主要的偏差加以罗列如下,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一、学案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学案编写的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学案编写的作业化 从性质上来看,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来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都有所提高。我们应该依据“三维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学案编写的“舍近求远”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误区五:学案编写的“个人主义”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往往采用先分工后由部分教师个人编写。这种学案,针对性极强,但由于是个人行为,所以在使用上往往难以与教案区分。我们强调学案要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在编制之前学科组所有成员集体讨论,每节由一人主笔,其他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使用时,由最早使用的教师再反馈意见。由于编制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所以这种方式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容易实现教学进度、内容的统一。

二、学案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四: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

三、结束语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5

课题:

区、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一、课前小提示

1、作者,李密,一名

,代,家

2、释题:(1)出处:

“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又称,例如《出师表》。

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1、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

零丁:

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拜表以闻()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1.用什么“情”打动人2.用什么“理”来明人3.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五.实践运用

倘若老师想让你当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这个任务,如何“陈情”,写一篇《陈情表》。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思考分析: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知识点自学辅助: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1.导语的使用是为了引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能有如此威力,让人落泪。激发其阅读兴趣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学案等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本障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中的提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养成文言文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检测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写作训练自主导学辅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启发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适当的辅助下,独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学习。附:

《陈情表》学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方法:

1、诵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通过教师点拨使文言知识加以落实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提示

1、作者,李密,一名

,代,家

2、释题:(1)出处:

“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又称,例如《出师表》。

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

1、教师范读第一段,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

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更相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零丁: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拜表以闻()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2)知识点疑惑处疑惑处: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其请求的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

2、用什么“情”打动人

3、用什么“理”来明人

4、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思考分析: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篇6

石坝九校夏令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一、学案的组成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

1、学习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等

2、新课前测评

就是测评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有问题要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测评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3、自学指导

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当堂小结

把当堂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最好学生自己总结。时间不可太长,3、4分钟即可。一般采取的是模拟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讲出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这个方法比让学生单纯的总结好的多。

5、测试阶段

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尽量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但难度不能太大,主要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我们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在课前或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

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导学阶段

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可采用:自学式或讲授式。

学生自学式:就是针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我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我们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一种是讲授式,就是对学生无法自学或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但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当天完成,我们要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提供信息。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有时课上时间不够,我们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

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案也有所区别。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使用学案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千万不要当成练习题来做,否则就成了变相的练习课。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案只是列举了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或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3.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方法、思想、能力在哪道试题上得到了体现,自己的缺陷又在哪里;

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们最好把刚讲评完的试卷再重新考一遍,看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便于学期末学生复习使用。

5.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一、学案导学有其明显的优势

学案导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 勇于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知识转变成了能力, 自主意识增强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此环节学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案导学, 既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为此, 我们开展了《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航, 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地、主动地学习;然后带着自己自学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设计方案,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证明,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对教学的组织, 对学生诱导的教的过程, 更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一部分内容, 这样, 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更多的内容, 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课堂上的节奏加快了, 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教师要把握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

学案的形成是关键的环节。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要将课题的教学目标用简练的语言陈述给学生, 并且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 还可以避免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学案中的课前准备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问题三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学前测评及时了解与诊断学情, 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状态。

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 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师的适当点拨, 将问题解决掉。这个环节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精心设计学案, 对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适当给以提示语;这样, 降低了难度, 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粤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我们的人身权利》为例, 在设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时, 我们就精心设计了几个案例, 让学生在读了案例后回答几个问题: (1) 3个案例分别反映了我们具有什么权利? (2) 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3) 请咨询法官或者律师, 看看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4)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不感觉到有难度了。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要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学案不等于题案, 应重在学法指导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提纲, 应重在学法的指导。学案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学案,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 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创新

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 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 而是引起了学生多少质疑, 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4. 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 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提供学习的辅助材料, 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这样, 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 学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梳理

学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 也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学生搭建重新构建知识的桥梁。

6. 学案的使用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使用学案时,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 学案导学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 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

摘要:精心设计学案,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好的方法。学案导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述了学案导学的优势, 设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案,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不是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案编写的四原则

一般说来,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必须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启发诱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所有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问题的设置要梯度化:对学困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灵活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拙劣的诱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反而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在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情的新特点、学科新的前沿知识以及其他的新信息等,不断补充和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科学、可持续。

二、学案编写的四要素

根据以上原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的依据。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但又切忌将教案中教的目标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用。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学能目标和思想目标,应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如:A知道、B理解、C掌握等),并体现目标的三维性,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2.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可以分成基本知识和知识框架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基础知识的灵魂,通过知识框架,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促进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并同时锻炼了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认知方法。“学案导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重要是针对学习内容所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学习方法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学情与教学内容同步,由浅入深分阶段的进行学法设计。

4.技能训练。训练要精心设计,一是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二是要注意一定的开放性,从而实现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三是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覆盖学习目标,层次分明,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运用学案的四环节

与学案编写的四环节相对应,学案在课堂上的运用也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依案自学,有备而发。学生完成学案的自学部分是学案导学法的核心部分。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交流,信息反馈。本环节中,学生要通过同位探讨、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思维风暴;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景和氛围,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巡视,在学生讨论疑点的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3.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进行重点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抓住时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巩固总结,反思领悟。学生根据课堂自学、讨论、教师点拨,进行自我总结。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课前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学习完成后重新审视,反思其过程,并进一步完善归纳。

上一篇:鲜海村平安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总会计师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