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法(共12篇)
导学案教学法 篇1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我校数学组推行了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为特色的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课题组教师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理论先行,推进实践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课堂练习的安排等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为此, 提出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要有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环节
在上面理论的支撑和要求下,在编制学案时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原则:“重组教材,化解难度,指导学法, 形成体系.”通过反复地使用和反馈,我们提出,学案的编制要求做到如下三点:
1. 学案的编制必须以课标为准绳 ,以课本为依托并紧密结合课本,以学生自身认识的水平为出发点,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并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难度,选择有效精练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自我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案尽可能的 “简单化 ”,在 “精 ”字上下功夫 ,做好课堂上的预设,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精讲、精练、精做,能力强的同学能当堂完成,课后再增加部分拔高题,层次较弱的学生留部分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分层教学 ,并穿插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告诉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让他们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不等式及其解和解集的意义.
2. 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
(二 )阅读思考 (课本 P114~115)
1. 什么叫作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
2. 什么叫作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可用什么来表示?
3. 什么叫作解不等式?
(三 )尝试练习
1. 课本 P115~116 练习 1、2、3 题.
2. 方程 2x + 3 = 1 的解有__个, 不等式 2x + 3 > 1 的 解有__个.
(四 )小 组交流
1. 学生互查尝试练习,并及时纠错.
2. 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五 )当 堂反馈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不是不等式
B. 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C. 不等式-3 < 3总成立
2. 有下列四个结论 :1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 ;2 x >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 ;3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4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3. 不等式表示 :(1)x - 3 是非正数 :___;(2)x 与 3 的 和不小于-5:___.
三、使用学案的成果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案的使用拓展了学科教学目标,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
数学导学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能节省时间并带着问题听课,对提高课堂效率及课内知识的落实都很有帮助.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有了学案以后,在预习环节就给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 思考、分析、尝试解决问题,而且给出学习过程和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会做很多准备,这样学生就能预知自己在学习本课中的困难及要点,能够有准备地上课,进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把握
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有利于老师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局面,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个引导作用,学生则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克服了原来那种机械记录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4.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数学导学案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教师的教研工作. 学生把学案当成了自己的学习工具之一,认为有了属于“自己的”而以前“只属于老师的” 东西, 在观念上有了极大的转变. 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上课之前能主动完成学案,有的甚至“超额”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教学法 篇2
青光中学
陈丽丽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将不断更新。我区开展学习杜朗口中学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从这学期开始我也有计划地在所授班级进行这种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并于前几周做了一节导学案的研究课《难忘九一八》,下面我就在准备及实施导学案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下探讨。
学案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并且是顺应课改精神的一种较好形式,但我们还是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其中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套符合我们普通农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教学的预习环节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以往我们的教师也曾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但是多是口头布置预习,并没有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更别提预习题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看,让学生提前对知识进行感知,有感知的知识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带着目的性去听课。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但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些实际情况是:普通农村校生源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学案是提前发下去了,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做到自觉预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我想是不是应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感受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与本组成员齐心协力,并配以相应的奖励制度,这也要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及团体意识让他们互帮互助。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学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学校来说不适合,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而且这也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认为这样做其实也不太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识知规律,因为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似乎就无法达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想还是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尤其是我们这种普通学校,更是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准备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比如学案是不是就是一些问题的罗列,一个个问题的追问?经过实践我感觉,学案不应该只是问题的罗列,满堂问的做法使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僵化的认识模式。历史学案应该以问题为引领,构建递进性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考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现本质,把握历史的精髓。这就对学案的设计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这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慢慢地总结吧。还有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应该如何把握,比如“是”、“否”、“对”、“错”之类的问题似乎简单了,不适合也没有必要出现在学案上,而问题设计太难,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我想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启发
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枯燥乏味。
我想学案也不应该是固定一呈不变的,因为在实施学案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设计的不太合理,或问题过多过少的现象,这都要求我们根据各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进行及时的修改与整理,所以印刷出来纸介版学案就显得很不方便,我想如果硬件设施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展示电子版的学案,这样既节省了纸资源,也方便我们及时的修改。这只是个人的一个想法,也没经过实验,所以相对于纸介质的学案哪个效果会更好一些也有待于我们去尝试。
凡事有利就有弊,学案式教学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求我们要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地挑战,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使导学案真正为课堂服务,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维度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以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如前述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2.可实施性: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创新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选用的媒体资源的评价应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五个基本原则。
三、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
浅谈导学案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案教学;措施
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结合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导学案教学的经验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一、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以前教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话背,纯粹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无滋无味,死气沉沉。课堂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方法。
二、设计好导学案是关键
编好导学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而导学案的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积极性,发展智能。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观念、结构、方法等方面,有本质区别。用学案教学时,必须课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结论让学生概括总结。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实现探索、质疑、学习、应用层层推进。
三、提出明确的导学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导学使学生目标清晰,避免盲目性。先根据学案理清教材要点,记录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逐步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提高能力。
四、发挥学习小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氛围
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是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给学生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积极思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但应注意:(1)分好学习小组,上中下搭配。(2)不要放任自流,使学生说有内容,议有目标,查有依据。(3)小组活动必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在活动中要进行检查个别辅导。
五、用激情影响学生,使学生课上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导学案教学必须始终让学生主动,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合作平台。这种交流只有使学生精力充沛、拥有较高兴趣,才能让其产生不竭动力,使交流合作获得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黄忠兰.走近导学案[J].中学生物学,2010(05).
编辑 董慧红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小议 篇4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
导学方案 (guided learning plan) , 即学案, 是全组英语教师根据每单元不同课型、教学目的等, 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统一体例后, 编写出的一个较高水准的导学方案。所谓的“学案导学”, 即一种以学案为载体, 导学为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教师指导为主导,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 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传统模式, 通过教师“导”的形式, 将学生的“学”置于首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其自主学习, 并不断探索知识, 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使主体和主导作用和谐统一。
二、“学案导学”的设计原则
(一) 目标准确性原则
编制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 且具体、明确,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并将其作为导向, 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有效、主动的自我控制、监视及调节, 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和知识构建。
(二) “学法化”原则
“学案导学”过程本身便是学法的指导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将学案设计的内容、活动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结论的一些重要导出过程, 或将教材隐含的科学方法、思维、策略等加以总结, 丰富学生的学法体验, 以提高其学法效能感, 充实相关条件性知识, 使学法更易被学生接受、认同、领悟、内化、牵移并运用。
(三) 构建性学习原则
学习本身便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含义的过程, 应内在需求, 自我构建、调控、发展是构建性学习的特征。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自我需求, 以其已有知识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 促使其认知结构同化及顺应的统一。另外还要注重问题情景创设, 在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 还能提升其内在学习品质。
(四) 问题驱动原则
问题驱动原则, 编制学案时应在学生的表现和潜在水平之间的发展区设计问题, 不仅要源于教材、学生生活及社会经验等, 还要适当深化、拓展, 体现适合其认知能力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还应具有较强“磁性”, 促使学生自主产生认知冲突和悬念, 通过诱发其强烈解疑动机, 激发其自主探索知识, 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五) 合作学习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活动及任务与学生实际的结合, 既要有开放性、探究性及合作价值, 又要能引发兴趣, 以调动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 通过增加探究研讨、争论辨析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及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一) 学生备课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课堂的主人, 必须进行自主备课, 而备课质量决定上课质量, 因此在上课前学生应认真阅读课本、学案, 以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内容并探究学习方法。教师可通过检查、课堂提问、学生互查等方式抽查并评价学生备课情况, 以促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及课前备课习惯的养成。
(二) 教师导入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 同时也是“演员”, 需根据角色需要灵活转换角色, 但前提是要有示范活动, 因其示范效应是其他工具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尤其在课程导入的环节, 教师应进行精彩示范, 以尽可能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其轻松进入“情境”, 很快投入自己的“角色”。
(三)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并结合学习指导, 单独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
(四) 合作探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以2或4人一组, 组内各成员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教师此时可作为“演员”融入群体。
(五) 展示交流
各组自行选出代表, 在黑板上展示最佳方案, 鼓励多形式呈现;在展示中, 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应用及总结等, 同时注意其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等, 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待每组讲解完成后, 教师针对展示情况及时作点评, 鼓励学生采用追问、质疑、反问等形式, 深入探究问题。
(六) 巩固练习
此项旨在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针对其反馈情况, 进行及时补偿教学,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巩固练习需限时限量, 单独完成;教师巡视时, 需重点检查学困生, 收集学生解题信息;每个知识点对应的练习题需紧扣本节课重点、难点及易漏、易混、易错的高考焦点, 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及技能。
四、小结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学案的内容既不是纯粹由学生完成, 又不能纯粹让教师利用, 应该师生通力合作、合理利用才可发挥最大功效。学案设计应避免以下问题:过分重视师生互动, 忽视学生之间或其与教材间的交流;任务设置不当, 难度过高或模糊不清等, 导致课堂冷场, 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小组活动仅为形式化, 大多成为优生的表现舞台, 其他学生仅为观众, 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其中。总之, 作为此教学模式主体的学案, 在设计上需下足工夫, 同时兼顾学生和教师的活动, 实施时也需合理, 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章飞.学案的问题与应对[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4) .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篇5
我校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全体教师热情投入到这种模式中,有许多收获、《课程标准》公布后,面对新理念、新教材、大容量,很多 课堂“教与学”的状况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教得辛苦,学生记得痛苦;老师备课扎实,学生迟钝接收;学生消化不好,教与学的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课堂效率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好的方式。
“学案导学”,注重“导”与“学”
1、“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充实的。因此,在使用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 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注意使用学案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学案”应注意“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 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在巡回 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 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的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3、有了“学案”,教师的任务并非减轻;
实施了“学案导学”方案后,实际上是对教师的 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加强业务素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是有了“学案”就“放羊”,把课 堂教学搞的热热闹闹,没有成效。课下教师需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都“隐藏”在课下了。课下,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学案导学研讨小结
通过学案导学实践操作,我校教师在使用学案时,优点很多,也暴露了许多的失误及不足之处。
1、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由于本人对这一环节上疏忽,以至导致这课前预习收效甚微,对“学案”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使用“学案”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
3、这几课,对“学案”的操作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因此,在合作这一环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可以说,本学期学生的小组合作这一块是完全失败的。
4、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操作中的失误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不是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案编写的四原则
一般说来,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必须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启发诱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所有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问题的设置要梯度化:对学困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灵活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拙劣的诱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反而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在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情的新特点、学科新的前沿知识以及其他的新信息等,不断补充和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科学、可持续。
二、学案编写的四要素
根据以上原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的依据。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但又切忌将教案中教的目标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用。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学能目标和思想目标,应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如:A知道、B理解、C掌握等),并体现目标的三维性,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2.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可以分成基本知识和知识框架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基础知识的灵魂,通过知识框架,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促进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并同时锻炼了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认知方法。“学案导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重要是针对学习内容所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学习方法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学情与教学内容同步,由浅入深分阶段的进行学法设计。
4.技能训练。训练要精心设计,一是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二是要注意一定的开放性,从而实现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三是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覆盖学习目标,层次分明,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运用学案的四环节
与学案编写的四环节相对应,学案在课堂上的运用也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依案自学,有备而发。学生完成学案的自学部分是学案导学法的核心部分。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交流,信息反馈。本环节中,学生要通过同位探讨、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思维风暴;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景和氛围,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巡视,在学生讨论疑点的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3.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进行重点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抓住时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巩固总结,反思领悟。学生根据课堂自学、讨论、教师点拨,进行自我总结。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课前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学习完成后重新审视,反思其过程,并进一步完善归纳。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法探析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基础、具有较强灵活性并且富有极具创造力的学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掌握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掌握良好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快地跟着教师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说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适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创造数学教学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这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源泉.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数学知识内容,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情景,小红、小丽、小刚三名同学在小强家里玩,小强的妈妈给他们送过来一个菠萝,小红说公平分,每人1/4,小刚非常贪吃,要求要分菠萝的1/5给自己,老实的小丽给小刚切了1/6,大家开始吃菠萝,可是小刚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的这份菠萝比其他人的少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分数的知识.
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去解决数学难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数:15、20、28、36,先提问“在这些数中,哪些数能够被2整除,哪些数能够被3整除,哪些数能够被5整除?”引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可以先求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一直计算到两个商为互质数为止,然后将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将所有的除数与商乘起来所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对比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且鼓励学生寻找出它们的不同.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导学为主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导学为主.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趣味化的数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深刻地研究主要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问题的素材.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好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并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在实际的实践中领悟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准备好教学材料,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将圆锥体的容器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再导入圆柱体的容器中,比一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并且圆锥体的沙子倒入圆柱体中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然后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到了正确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导学为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培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85.
[2]韦凤针.“导学练三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97.
体育教学妙用学案导学 篇8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式,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 并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
一、精心设计体育学案
学案所采用的基本教学方式是提出问题, 指示方法, 明确要求, 学生学习。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问题”是关键、核心。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也是学案成败的关键。因此, 设计学案应紧扣课标, 依据教材, 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在组织实施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室外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多变、学生处在动态的学习中, 这些因素都会使体育学案的设计和制作变得很复杂。对此, 笔者认为, 要使体育学案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性强、便于学生学习, 在设计、制作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
体育学案学习目标的设计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这点与传统教学是不同的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上课时才宣布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生在此之前一直“蒙在鼓里”,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学案中, 学习目标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个体差异, 问题设计时力求起点低、小台阶, 从而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 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进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 以增强学习下一个技术动作的信心和勇气。
2. 重点、难点
体育学案要突出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是用来提醒学生要着重掌握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并激励学生想方设法地突破重点。以前教师在课中也提示学生哪里是重点和难点, 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其中部分学生即使听到了, 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而学案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便于学生观看和理解, 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疑难问题, 并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探讨。对于学案中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要设计得非常详细, 以便于学生理解。如, 在学习肩肘倒立时, 重点是快速后倒举腿, 开始练习时部分学生臀部刚离开垫子身体就往回倒, 部分学生由于用力过猛双脚就会越过头触到地面。针对第一种情况, 首先强调头不能离开垫子;其次, 要求下巴贴紧身体, 这样比直接强调低头含胸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第二种情况, 在练习者头上方适当位置设一标志物, 让练习者后倒展髋时绷起脚尖去触标志物, 这样后倒举腿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条件允许, 学生课前可先进行尝试, 课中练习时就会得心应手, 就能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
3. 学法提示
面对新知识或难点, 教师应该针对“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如, 对于动作要领, 学生可借助文本, 解读要领, 徒手体会动作,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尝试练习, 获取知识并发现问题。教师要首先教会学生看示意图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在此基础上让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一刀切”。如, 在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 一部分学生行进间运球不熟练, 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练习完整动作, 则很容易丢球, 必须等他们把行进间运球练熟了, 再做原地跨步接球上篮, 最后练习完整动作;对有一定运动技能储备的学生, 他们在课前已基本掌握了该动作, 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尝试练习高手投篮或增加练习难度, 在其他学生的防守下运球上篮。当然, 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学案的指导学习,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灵活运用学案。
4.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体育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学习探究、反馈展示、启发点拨、作业等。如, 学案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初步了解技术动作,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影响技术动作和运动成绩的因素、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史、运动特点、著名运动员的成长之路和运动成绩以及现代体育热门话题等。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教学组织方法上相对比较复杂, 在变换练习地点和练习方法时, 队形出现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教师大声讲解, 而学生却不知其意, 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学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把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的放置、如何做准备活动、练习中学生如何分组、如何站位以及游戏比赛的规则、方法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学生通过预习, 对整堂课有大体的了解, 能尽快进入角色,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自学、自练、小组交流合作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进行针对性强的身体练习, 才能不断巩固知识, 掌握方法, 培养技能。
5.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包含识记类、理解类、讨论类、应用类等多种题目, 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也可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后巩固训练。
总之, 学案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自学提纲,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等, 考虑好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考虑好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学案指导体育教学
学案设计好以后, 还要恰当地使用它, 以充分发挥它的导学作用。在学案导学试行初期, 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没有掌握自学的方法, 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 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指导学习方法, 告诉学生在整个学案中要了解教学过程, 要基本掌握学习方法, 要认真思考重点、难点, 教给学生如何看动作示意图, 明确动作要领中的专业术语, 让大部分学生能看图进行模仿练习。当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学案,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 就可以借助学案进行自学。此外, 教师应告戒学生, 如跳高、铅球、双杠这样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 课前预习时不能使用器械, 可多进行徒手模仿练习, 防止发生意外。下面, 笔者以学习肩肘倒立为例, 介绍怎样具体使用学案指导体育教学。
1. 出示学案, 学生自学
教师提前一周把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拿到学案后根据导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预习, 要基本了解教学流程,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课前根据示意图尝试练习后倒举腿, 或多做仰卧起坐, 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为课中学习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预习时可把疑难问题在学案上做标记。教师回收学案, 全批或抽批部分学案, 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学情, 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2. 自学检测, 讨论交流
课堂导学前, 教师要对学生自学肩肘倒立的结果进行反馈、交流, 检测学生学习动作要领等知识的成效, 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背、腰、腿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有无屈髋、松腰等现象。同时,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如后倒举腿展髋的力度和时机。
在导学中, 各小组按照学案的指导结合教学挂图先自学, 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 通过自学能初步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做法。在学生尝试练习的过程中, 鼓励优生做小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能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期间, 教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普遍出现的问题, 如, 在练习中, 部分学生由于用力过猛双脚会触地, 部分学生双腿与躯干角度过大, 部分学生腰部太放松, 两腿不稳定。针对这些情况, 各小组展开积极讨论, 教师根据三角稳固原理和力的相互作用适当点拨, 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会做的学生做小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讲解、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适当予以补充、纠正, 对学生自学时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并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3. 解决重难点, 当堂检测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示范。如怎样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调整双腿与躯干的角度、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经过练习, 学生发现后倒展髋举腿时必须绷起脚尖, 低头含胸, 同时双手在腰背部要用力、及时推撑, 反复练习后学生的技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后, 各小组相互展示或进行比赛, 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教师点评, 及时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给学生以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4. 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根据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课下作业:学困生虽能初步掌握动作做法, 但动作还处于分化阶段, 课后要多做仰卧起坐和后倒举腿, 以提高腰腹肌的力量;还可以利用学案中的学法指导继续巩固练习, 使动作达到自动化。优生通过预习下个学案, 尝试练习单肩后滚翻, 为学习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奠定基础;还可以根据本课肩肘倒立的动作特点, 创编其他新的体操动作, 激发创造性思维。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感受与收获, 并根据课堂效果总结使用学案的得失, 为设计下个学案提供帮助。
总之, 使用学案时, 要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要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重点、难点和疑点。且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 适时地启发与点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行学案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克服急躁情绪和消极等待思想, 开始时重点要放在“教学”上, 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对学生严格要求, 强化训练, 坚持一段时间后要“导学”, 最后放手让学生借助学案进行“自学”。
2.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生和学困生。
可以让优生担任小组长, 平时负责组织、管理本组成员的学习纪律和各项学习活动, 也可以让优生在出色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当小教师, 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 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让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中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此外, 这对于培养优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以及团结协作和助人为乐的品质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困生能与其他学生同步, 自学期间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提前指导、重点指导与帮扶。
3. 学案导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运动技能的学习, 特别是自学, 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尤其是对身体残疾、特殊体形、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他们敢于面对体育学习中的困难, 并刻苦锻炼。此外, 只要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 教师就应该多鼓励, 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必须“导”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 而要具备这种导学的本领,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导师”的角色。
关于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的思考 篇9
教师课前要精心编撰导学案, 它是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的文字材料, 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编写导学案前教师要做到“深度备课”。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 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 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 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融进导学案中, 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要精心设计问题, 最好是填空题;还要注意将课堂内容分层探究, 有序引导, 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问题设计要由低到高, 螺旋式上升。好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做到依托学案阅读教材, 就可以了解概念, 推理归纳, 应用知识完成典型例题, 做好目标检测。
教师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努力做到“五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上课时学生拿出前一天发的导学案,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开始阅读、思考, 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接着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 进行合作性学习, 此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先倾听学生的解释, 熟记于心, 讲课时集中解决。这两个自主学习的环节会占去课堂教学的一大半时间,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 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最后教师点拨、精讲、释疑解惑, 师生交流, 归纳总结。对难度大的问题,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突出“导”字。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不仅“学会”, 还要“会学”,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 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 引导思维的方向,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 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充分展开, 在教学中激活学生, 提升自己, 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堂上应检查学案, 要求学生课后依据教师的点拨及课堂互动的成果及时修订导学案, 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 装订成册。
课后教师也要及时反思教学, 强化“研”字, 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教师要重视课堂预设, 同时重视课堂生成,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不重视预设, 课堂会杂乱无序, 不重视生成, 课堂就不会精彩;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 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对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切忌讽刺、挖苦差生, 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二,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思考的不是怎样去传授教科书的内容, 而是如何利用教科书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第三, 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切忌顾此失彼, 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或变成放任自流的“放羊式”教学。
第四, 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要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 积极征询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一、学案导学有其明显的优势
学案导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 勇于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知识转变成了能力, 自主意识增强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此环节学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案导学, 既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为此, 我们开展了《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航, 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地、主动地学习;然后带着自己自学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设计方案,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证明,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对教学的组织, 对学生诱导的教的过程, 更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一部分内容, 这样, 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更多的内容, 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课堂上的节奏加快了, 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教师要把握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
学案的形成是关键的环节。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要将课题的教学目标用简练的语言陈述给学生, 并且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 还可以避免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学案中的课前准备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问题三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学前测评及时了解与诊断学情, 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状态。
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 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师的适当点拨, 将问题解决掉。这个环节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精心设计学案, 对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适当给以提示语;这样, 降低了难度, 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粤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我们的人身权利》为例, 在设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时, 我们就精心设计了几个案例, 让学生在读了案例后回答几个问题: (1) 3个案例分别反映了我们具有什么权利? (2) 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3) 请咨询法官或者律师, 看看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4)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不感觉到有难度了。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要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学案不等于题案, 应重在学法指导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提纲, 应重在学法的指导。学案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学案,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 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创新
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 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 而是引起了学生多少质疑, 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4. 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 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提供学习的辅助材料, 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这样, 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 学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梳理
学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 也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学生搭建重新构建知识的桥梁。
6. 学案的使用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使用学案时,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 学案导学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 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
摘要:精心设计学案,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好的方法。学案导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述了学案导学的优势, 设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案,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学案教学导学策略 篇11
一、“学案导学”的实施意义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使用教案主导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差,教师一言堂是永远讲不出高效课堂的。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设计文本,就内容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改良,就功能和方法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彻底颠覆。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案是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教师不再挑单帮、干个体,实现了教研组内优化设计;二是学案的环节、流程和操作方法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教学模式;三是学案把课堂教学的知情权和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的任务在于定位目标、抛出任务、指导学法、引导探究、真实反馈、适度点拨,做课堂的组织者。学案导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吻合的。
二、学案设计的类型
1.新课学案
各科根据科目特点和章节、单元内容的特点,充分备课、备学生情况,预设难度与课堂情况,设计新课学案,以点拨、引导为主。
2.复习课学案
针对章节、单元重点,考试内容復习,夯实知识点,能力提升等目的,设计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复习课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科题学案
基础题、典型题的巩固、积累学案,以巩固、积累、提高为目的。
4.文科写作学案
涉及写作的,如:英语、语文作文学案。以引导写作方法、积累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设计时按年级,有计划、循序渐进,有系统性。
三、学案设计的具体要求
1.整体设计要求
规范具体、模块齐全,应有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学习过程、自学指导、课堂练习、课后反思。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应用时,也可以体现个性化和创造性。
2.导学要求
这是学案设计、实施的重点。体现在学案上的有导学(自学指导)、导练。设计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各个模块的设计里都要体现“导学”功能。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知识目标,目标的设计体现重点知识的突破,做到精准、实效,不必面面俱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课提示学生关注目标,明确、理解目标后,就明白了本节课的任务和方向。
课前预习,这一部分导学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能力的养成训练。如:字词认读、理解、书写,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积累,文题背景解说,锻炼学生课堂以外的自学能力,包括:朗读能力、查找能力、筛选能力、积累能力,实现课前的自学导学作用。
学习过程,这一部分的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设计时讲究环节的精炼高效性。设计特色体现在:有几个基本环节就有几个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指导学生明确自学的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使学生自学可控,不走弯路,长期关注,必然提高自学的能力。自学指导设计要求一是明确自学任务或内容,二是明确自学方法。如:看书,看学案,边写边看,与同学交流等;三是明确自学的时间;四是明确自学后怎样展示反馈。因其具有指导学习方法的作用和可控性,从而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了课上导学目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课堂检测,按学习目标设计。是一节课知识目标的巩固,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扩大知识面。以检测或练习的方式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是知识的积累,小型的典型题库。设计时要求起点适度,关注中下生,分层强化训练,可适当降低标准,使中下生逐步树立信心,逐步进步。
课后反思,是师生对一节课的得失总结、经验总结,长期坚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起着十分有益的指导作用。
四、学案导学反思与对策
通过对学案导学的课堂实践操作,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案的优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学案导学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案设计和使用中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提高自学能力。学案导学中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见,注重因人施教,分层强化,让学生有个性。
在应用过程中也会暴露出失误和不足之处。如,对学生课前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导致对学案其他过程实施的阻碍,完不成学习目标;各小组情况不同,课堂上缺少对各小组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评价不及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学案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只关注了中下生,优生“吃不饱”;学生在课本、学案、多媒体之间频繁转换,分散了注意力,或增添了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强化教师的教学改革理念,学习学案导学课堂流程操作,理解学案导学的精神内涵,严把学案设计关,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好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评价及时恰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合作的兴趣。鼓励后进生参与讨论,把一些容易的问题交给他们,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利用学案实现导学功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落到实处,基本实现了“让大多数学生学好”的教学目标。“风正一帆悬”,相信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课程改革中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刘耀.学案导学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导学案教学法 篇12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 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 强化教学互动, 注重同步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 通过挖掘教材, 联系生活, 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 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 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 明确组内分工, 统一布置, 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 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 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 协同解决, 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 能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 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实效探究, 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 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 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 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 遵循三项原则, 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 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 规范设计, 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 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明确重点, 有源可溯
(1) 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 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 同时拓展教学资源, 科学设计, 在“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深化教材”, 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 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 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 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 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 坚持原则, 有章可循
(1) 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 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 设计上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将知识问题化, 课程系统化, 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 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 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 有效探究, 在质疑中辨析, 在否定中确定,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 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 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 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 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 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 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 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 以问题为导向, 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 在“会学”中“好学”, 从而做到“善学”, “乐学”。
1. 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走近知识, 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巧妙置疑, 合理牵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善于分析, 逻辑推演, 自主思考, 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组队, 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困惑, 协商问题解决路径, 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 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 (1) 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 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 查阅资料, 小组互助, 协同合作, 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自主学习, 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 借助小组合作, 共同努力, 协同共进, 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 激发潜力, 寻找真知, 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 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 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 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 诱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观察中体验, 在归纳中拓展, 解决问题, 获取真知, 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 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 可以递进设计: (1) 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 (2) 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 (3)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4)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5) 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 (6) 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盲点, 捕捉闪光点, 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 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 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 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 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 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 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借助现象辨析, 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 (1) 观察氯水的颜色。 (2) 测氯水的酸碱性。 (3) 向氯水里滴加Ag NO3溶液。 (4)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5) 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 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 通过大胆猜想, 尝试推理,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 合理论证推理,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去伪存真, 精练归纳中, 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 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 动态矫正”, 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 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 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得失, 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矫正认识的偏差, 巩固学习的成果,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 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 SO4=Na2SO4+Cu”, 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 钠排在铜前, 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 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 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 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 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 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 以完成教学任务,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 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 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 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 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 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 2015 (1) .
[2]赵飞君, 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9) .
[3]单世乾, 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6) .
【导学案教学法】推荐阅读:
导学案教学法物理教学09-02
导学案历史教学11-17
教学法作业英文教案导学案12-29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11-22
高中政治教学导学案12-21
演绎推理教学导学案07-16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07-06
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06-27
导学案初中物理教学10-06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