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精选12篇)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化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教学策略体系。
“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注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学案导学则改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设计化学“学案导学”所要遵循的原则
1.“导学、诱思”的原则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要求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导”字。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体现“导”,要求在学案中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若仅按课本的描述来设计问题,就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运动的微观印象和掌握电子能量与排布的关系。若以课本描述为基础,设计下列问题:(1)既然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异种电荷之间有吸引力,那么,电子为什么不被吸进原子核里?(2)电子绕核的运动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它们是堆成一团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4)钠的核外电子排布由里向外为什么一定是2、8、1,而不是2、7、2或2、9?这就形成了层层悬念,可极大地诱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
2. 梯度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学习电解原理时,若直接结合实验设问:为什么氯化铜溶液通电时氯化铜分解而水不分解?这种设问对于具有感性认识而无系统电解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往往显得跨度太大。若将上述问题改成下列系列问题就可以降低难度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其浓度大小和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如何?(3)在两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放电”倾向如何?(4)写出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及电解的总反应式。由于作了“逐级”分解,降低了难度,学生通过对上述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电解原理,为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量力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学案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学案的“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问题,都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不可取。
4. 系统性原则
即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章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符合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5.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导学虽依据学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模式,不可受学案设计的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应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化学“学案导学”的主要框架、内容
1. 明确学习目的,训练目标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和不可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学案中应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设计学习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是口号式的大话。
2. 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的最佳途径。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学案“导学、诱思”最显著的特色。学法指导在学案中要独占一栏,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程序,从而把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掌握化学知识的特点,而且要研究学习某类知识所应采用的最佳学习方法,并通过学案把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通过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3. 迁移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任何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就应善于找出“障碍点”,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如在高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时,学生对高一学习的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已有所遗忘,这时教师应在学案上设计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及一些化合价变化规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扫除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障碍。
4. 再编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应力戒仅仅是教材内容关键字、词的填空与习题的堆积。一般来讲,教材内容的再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删改、合并、重组。第二,在重点、难点处要创设一定的阶梯性问题,以降低所学知识的跨度。第三,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第四,要充分体现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处理技巧。第五,在编排所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潜心研究,专项突破,才能发挥学案之最佳作用。
5. 针对训练,及时巩固强化
针对性的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习题的质量关系到能否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内容,能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环节在学案中占最大的篇幅,一般来讲练习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即时针对性练习。位于某个具体知识点之后,针对性较强,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内。第二,课后巩固性练习。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后巩固复习,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强化训练这种练习一般是位于章节之后的综合性练习。第四,挑战性练习。一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
绝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的“题海”,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案中的习题设计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并突显以下目的:为了学生做更少的题,掌握更多的知识。
6. 拓展知识,培养兴趣
这一部分内容在学案中以是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学案中最具特色之处。
三、化学“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方法
1. 用于指导预习
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提出疑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用于课堂教学
在课前教师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因预习了学案,在听课时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更好。
3. 用于组织复习
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用学案组织复习,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起到了温故的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复习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案,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学案,既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又解决了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疑问。因此,学生始终把握着教学的脉搏和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
[2]姚文俊,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霓.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2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以学案为纽带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化学;学案;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种学生感悟真理的艰难发现过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方法的过程。“学案互动导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案互动导学”这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知识纽带。学案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三、何为学案互动导学
“学案互动导学”是以一体化的教学案为载体,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案互动导学”不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四、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学案内容的组成要素
学案内容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导学思考题、目标检测题、推荐作业等要素组成。学案的编写包含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编写时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此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并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从而大力训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导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学生自学的条件,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以学案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导学中由学会变为会学。(2)指导性原则。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教材的阅读、疑难问题的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完整的体系。(3)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要使学案导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3、学案实施的策略
(1)课前预习。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点难点。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中尚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及时得到解决。(2)课堂学习。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发问、师生交流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的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探索。对于学案中的思考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3)课后反馈。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做到“堂堂清,天天清”,不留知识的盲点。
五、几点体会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互动导学”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2、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案互动导学”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生方法,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以学案为载体,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实现了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
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学案导学” 篇3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1.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教师通过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对学生来说,它不仅是课前预习、课堂自学的工具与方案,也是学生课后复习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案,还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依靠的材料.对教师来说,它是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学案导学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低效,不仅有学生的低效,还有教师的低效.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由于传统教学只是着眼于学生“学会”,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素质也较难提高.
学案导学增强了教学的目标性和预习性,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能够引导学生预习,提高教学效率.学案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途径,学生的笔记量减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学案的使用充分增加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疑难问题可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实例
1.学习酸的知识
预习:(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酚酞溶液、石蕊溶液有何现象?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有何现象?氢氧化铜中加入稀盐酸有何现象?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包括问题探究、总结反思、课堂练习等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将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2)总结反思: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在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3)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2.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学习目标: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掌握实验室里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和装置;掌握实验室里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
学习难点:实验室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回顾氧气的制取方法.然后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并记录实验结果.(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讨论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继续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并归纳总结.同时思考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验满方法.最后制定实验步骤,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课堂反馈和课后小结。
3.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学习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
首先知识回顾,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课前自学,阅读教材,然后课中实施,提出问题: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实验:在底部铺有细砂的锥型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称出质量m1,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将白磷引燃.待锥型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称出质量m2,最后讨论质量是否守恒,并进行课堂反馈。
巧用导学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篇4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要与教材有机结合。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其实质是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只有把导学案与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要与学生情况相匹配。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学生的心理结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从而将新知识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遵循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原则。导学案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小组谈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做到“学教合一”。
二、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①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中所呈现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进行预习,对教材进行有层次的学习。所有同学必须要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然后小组讨论解决自主探究题,对于有难度的题可以课前写在黑板上,留在课上进行研究。②课上:做好课堂笔记,对于重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补充相关知识点,字迹要整洁,思路要清晰。③课下:将导学案进行再次整理,课前存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把错题及时总结到错题本上,并附有完整的解题步骤。修正完毕后再次上交,教师要进行二次批阅,检查是否还存有问题。要及时装订成册,便于以后的复习。
(2)对教师的要求。①课前:教师在拿到导学案之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进行二次备课,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上要做重点讨论讲解。不断调整所选题目的难易度,使学生研究起来得心应手,避免过早地呈现难题,使学生丧失信心。②课上: 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对于学生能自己概括总结的规律方法,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是点拨:学生的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精讲:精讲要具有针对性,不在多,而在透,并且要具有启发性。③课下:学生修正完毕的导学案要收集上交,教师要进行二次批阅,并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三、利用导学案 - 小组合作研究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 有效性
(1)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导学案 - 小组合作”教学恰恰是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书桌上抄。这种模式既没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束缚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导学案 - 小组合作”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最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学案 - 小组研究”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设置了“学习目标”及“自我测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并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而“自主探究”则启发学生去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应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传道”,而是要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路人;不能仅仅只是“解惑”,而是要做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引路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被灌输的对象。“导学案 -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导学案 -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要求教师从以前的主演变为现在的导演,把课上主演的位置让给了学生,而教师则走下了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在问题讨论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并在相互释疑中共同解决问题,由原来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心得 篇5
安定区阳坡学校 周继斌
一 总体评价
导学案这种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使用效果
自导学案使用以来,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案难易程度的把握。各校学生迥异,很难兼顾全部。从一开始对导学案的陌生渐渐变得像如今这么熟悉,重难点的把握也是游刃有余。偶尔设计题目不够或题目过多或题目超纲,这些都应及时进行修改,以期将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做到完美。
(二)导学案风格难以统一。由于导学案的制作工作量巨大,教育局安排同一科目的教师分工完成各个单元,因此导学案的风格迥异。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的解决方案是第二轮导学案制作的时候互换先前分配的单元,进行第二轮导学案制作。
四、意见和建议
1.以“导”促“学”,“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实施导学稿教学。
导学稿的实施,使得一向由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式”学习。导学稿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2导学稿的设计流程跟上课学习的流程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课前也做过预习,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课前疑难问题的过程,学生也就很难走神了。如我的课堂流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当堂练习。
3“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一堂课的学习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4“自学指导”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尝试着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这和以前的预习有所不同,没有导学稿之前,其实老师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可对学生抽样调查,所谓预习只是把书本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就不了了之了。然而用导学稿的“自学指导”时,学生必须认认真真的去做,对有疑问的地方应在导学稿上做一些记录,同时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为“后教”做好了必要的准备。4“自学检测 ”这一模块主要是师生讨论,有教师“教”的参与,学生的“学”才会变得更有计划性和合理性,也更加顺利。因为有了前面自学的辅垫,学生已经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的过程,不是老师单独“表演”而是以学生自我消化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5“当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的学情反馈,这部分练习还是以基础为主。对同学完成的巩固练习,我会要求他们进行分组自我校对,自我检查,组内同学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对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有困难的典型题目,教师可以在作集中辅导。在这环节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由于有“学优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及时辅导,学困生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了解题方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6
【关 键 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调查问卷;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67-02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1]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以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调查及访谈设计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江苏地区已经开展很多年,在盐城地区的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为从其应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对盐城市某中学随机抽选70位学生进行调查,并抽选了10名学生进行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评价以及化学学习问题等方面。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知识,尝试、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拓展,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近70%的学生对学习化学是感兴趣的,有近10%的学生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其余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稳定。
(2)“学案”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效果如何,学生的直接感受最能反映其使用的效果。数据说明,65%的学生认为,学案教学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30%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
(3)学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表明,80%左右的学生认为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预习能力、听课注意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和促进作用。
(4)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采取的办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难题,直接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运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采取的办法有与同学交流讨论、向老师请教,较少人采取的做法是查资料或上网。说明在遇到难题时,教师与周围同学的帮助对学生解决困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求知的欲望比较强,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 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访谈中,发现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高中化学的学习与初中相比,确实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了解这些困难,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后续学习,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1)化学反应方程式太多,不容易记忆。学生反映: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很多的化学反应都要求掌握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但书写正确的反应方程式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化学反应方程式是采用记忆或“拼凑”的形式来掌握的,并没有掌握书写反应方程式的基本规律。(2)化学反应比较复杂,计算题有难度,欠缺解题技巧。学生普遍反应,想要学习化学计算题相关的解题技巧,这样考试的时候就能节省不少时间。(3)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并且不太会总结学过的知识。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遇到新知识习惯了靠记忆,采用背诵的方法,一些学生靠传统的“题海战术”来提高化学成绩。
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说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顺应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针对“学案导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完善学案的编写,使其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学案的设计应包括完整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化学反应方程式太多、不容易记忆等问题,学案的设计在课后练习这一块可以设计“方程式概念图”这个模块。以某一元素或化合物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方程式按照阶梯级别连成网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全班交流,选取最好的概念图。
2. 备足学生的课——加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利用学案预习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馈,这有助于不断地更新、改进学案。检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抽样检查、随意检查、面批等,这样可以将学生不能理解的一些概念、问题提炼出来,让教师上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课上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留更多思考的时间、空间。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放”,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合理的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深处有价值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教师及时地发现、挖掘,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肯定与关心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及信心。这样的课堂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如果适当的评价学生的学案,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完成学案学习,而且评价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还要包括学生的各种特质(收集信息的能力、组织意识、领导才能、合作的精神等),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平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晨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预设与生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105.
[2]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44.
[3]郑泽忠,徐桂英,许纪荣.谈谈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问题的设计与优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2),26~27.
[4]郑翠英.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数理化,2011(06),46.
[5]李小君,房宏.“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2),55~59.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7
一、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1. 同步性。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导学案应与课本保持一致。但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 体现导学作用, 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会学习。
2. 可行性。
问题是预习的前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既有让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 又有解决不了的部分, 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 《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预习问题我是这样设置的:1.回忆有关金属参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现象, 总结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2.铝制品为什么抗腐蚀能力强?家里用的铝锅能不能用钢丝球刷洗? (这个问题就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优势,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镁条与铁丝哪个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 为什么? (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初步形成金属活动性的概念,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严谨性。
新颖多样而且目的性明确的课堂活动, 是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但是, 如果课堂活动设计的华而不实, 学生缺少充裕的时间去感悟, 实际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必须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严谨性。
4. 针对性。
通过练习而掌握知识, 形成一定的条理或系统, 这就要求导学案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在选择习题时要注意:1.题型多样, 量要适中。2.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难度适中, 既面向全体, 又关注差异。4.当堂订正。
二、导学案的使用策略
1. 突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等多种研讨方式,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这节课时, 让学生自己选择并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在小组之间展示并相互点评后, 又要求学生用他们自己所组装的装置去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此时有的小组提出问题:如何检查带有长颈漏斗的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我没有立即解答, 而是发动学生共同想办法, 最后大家共同整理出了三种方案, 效果出奇的好, 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非常牢固。
2. 问题处理。
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 有的实验不成功, 有的实验现象和别人不一样, 甚至有的操作不规范。这些问题都要及时处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教师批改导学案也要及时, 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
3. 课后反思。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8
一、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 “学案导学”模式与这一理念要求是相吻合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练习,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化学课是到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在初中阶段, 受中考时间、分数、学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化学课教学具有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等特点,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历年化学中考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只懂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机械性的学习, 不懂得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针对这一现实, 教师应在效率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上做文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二、化学课“导学学案”设计的几个步骤
在学案教学中, 学案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备课时, 要备出适合学生的学案。学案中应涉及经典名题、学习策略、误区点拨、古今励志故事、趣闻轶事、科学发展、社会时事等方面, 体现“既研读贤书, 又关心天下事”的教书育人理念。
第一, 设计课前预习活动, 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应将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可设置如下问题, 进行预习活动: (1) 你认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个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2) 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案一]磷燃烧和[方案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验[方案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和[方案四]镁带燃烧的现象和结果又说明什么问题? (3) 质量守恒定律在课本中有几种运用, 你还能举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吗? (4) 就本课题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问题中找问题, 提供的问题留有较大的空间, 这样就可充分照顾学生间的差异, 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需要教师的指导, 才能定出恰当的目标。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解读教科书实验的用意,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认识到应该学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己确定能学到什么程度。第四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馈。
第二,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 包括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等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不仅是对化学知识的生动阐述, 更是师生间的一种有效的双边交流活动。因此必须备好实验课的学案,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实验, 然后师生、生生间互相交流结果, 否则学生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结果收效甚微, 甚至一无所获。
(2)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案中要设计“短平快”式的随堂练习, 主要是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 以达到及时反馈矫正和夯实基础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常常说“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其症结就在于淡化了“实践”这个环节。只有经过实践运用的知识才能牢固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 历久弥新。对于学生来说, 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 在“练”中学, 在“考”中学, 通过高效率的“练”和“考”, 查漏补缺, 强化知识与技能。
(3)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课堂上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操练, 梳理教材, 去粗存精, 突出有效信息,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 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反思中不断感悟, 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过程, 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 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第三, 学案中的课后部分是练习题, 包括课时达标训练、自主选修园地、本章中考链接三部分。
(1) “课时达标训练”应以课时为单位, 以题型为模块设置, 基础训练、思维拓展、难点突破应按比例控制为7∶2∶1,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巩固基础, 又要为有提高愿望的学生提供理想的练习平台, 同时也能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
(2) “自主选修园地”主要是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以满足部分学生深化学习的需要, 设置既要突出过程的体验, 又要注重方法、策略的探究,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物质”准备。如学生在学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程后, 可设计这样的“自主选修”题目:设想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 没有了化学制品, 你的生活会怎样?
(3) “本章中考链接”是让学生“触摸”中考、体验中考、融入中考, 及时感受中考氛围, 减轻中考压力, 树立“中考在平时”的战略思想。通过自我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策略, 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信心, 消除考试焦虑。
三、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学习目标的确定不能只有集体目标而没有学生的个人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 , 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 包括集体目标和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个人学习目标是学生在预习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具有弹性的目标要求, 一般有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种, 并可根据掌握情况适时调整, 这样不同的人就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 提倡自主学习, 不是取消教师的有效讲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角色转变, 既不能大包大揽地讲授, 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实现讲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效结合。应注意: (1) 有规律性的内容, 教师可进行“提示性”的讲授, 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 (2) 讲授要及时、恰当、巧妙, 在学生出现知识“空白”或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的及时讲授就有“一点即破”的功效。 (3) “讲授”的途径除了教师讲授之外, 还可以有家长、亲友、同伴、文本资料、媒体等讲授。
第三, 学案的使用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学质量不仅蘊含分数、升学率等“硬性指标”, 更应包含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 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 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第四, 学案要符合学科特点。例如化学课学案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 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窒效应、白色垃圾、土地沙化、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等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健康知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等热点知识, 都应该与化学联系起来。
“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 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学, 所要解决的重点是“学什么”、“怎样学”, 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和主人翁地位上。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学好,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9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为学生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 既是供教师使用的教的方案, 也是供学生使用的学的方案。“学案”可给学生留出好奇、思考、质疑、提问的机会和空间, 为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境和条件。“学案导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由教师提供必需的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辅导学生依据“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案”的编制
资料的收集 (预习案) 学习的课题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背景中, 揭示这些背景信息,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知识。人类解决相应问题的历史过程和经验, 包括他们犯的错误, 都能对学生起到启示作用, 能使学生更好地贯彻学习思路和方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课题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习惯, 指导学生收集必要的、丰富的背景资料。例如, 在讲述硝酸甘油的药用价值前, 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发明者的资料, 作为炸药使用以及如何应用于医药方面的资料。
确定学习方案建构性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制定、形成有效的探究方案或学习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及课堂结构的特点, 可将学习过程分成若干阶段, 对各阶段学习内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的选择作出力求准确的推测和判断, 形成多种学习方案。以“醇的化学性质”为例——阶段一:推测性质 (预习案) 。通过官能团的概念、醇的官能团的特点, 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醇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阶段二:验证性质 (课堂案)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教师给予相应指导) , 验证所推测醇的化学性质, 无实验条件的, 可通过其他途径 (课外资料、网络资源) 查阅。阶段三:归纳性质 (课堂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最后确定醇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在明确反应机理的条件下, 完成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阶段四:应用性质 (课堂案) 。根据已查阅的资料和走访调查、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到的醇的应用, 组织讨论, 充分认识醇的实际应用价值。
学习成果反馈 (巩固案) 为了了解学习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要进行相应的达标训练, 做到知识、能力双落实;加强针对性训练, 深化理解、巩固新知识。如果结果有误, 需采取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措施, 直至实现预定目标为止。
完善“学案”引导学生把新的学习所得与已有的知识整合, 填充到“学案”中, 巩固学习成果。有时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 渗透后续学习内容, 也就是后建构性学习活动, 旨在形成更充实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学案”的使用
就一节课而言, 有以下六个环节:
明确目标在导学案中, 明确学生自学的内容、方式、时间、要求、检测方式, 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
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做好笔记, 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 将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
合作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小组交流解决, 在小组内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是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组组合作, 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的界限不必过于严格。
展示点拨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反馈给教师, 教师视各学习小组的探究情况, 将疑难问题分配给学习小组, 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 由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 或由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盘点收获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达标测试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 并由学生互批互改, 或者由教师边讲评边批改, 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性、高层次能力的表现。高职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学案”往往是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的,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根据“学案”的思路进行自学。久而久之, 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掌握其中的学法, 形成并提高自学能力, 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 能及时提供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 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学案”交流是“学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了交流, “学案”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学生在讨论、交流活动中, 可以活跃思维, 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 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获取实验结果, 可以得出理论结论, 通过实验, 也可以验证理论知识。预习案中的疑问,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不同方向,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认真分析, 深入探究, 定向追踪, 教师及时给以启发点拨, 疏通探索问题时的思维障碍及某些知识局限, 创造出更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既可让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化学知识, 又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活动的过程。
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其他学习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概括, 又通过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广阔性。例如,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通过化合物所具有的官能团, 分析其具有的化学性质, 再通过实验验证这些性质, 从而得出最后结论, 可使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使学生尝试成功在“学案”教学中, 问题讨论是重点, 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出来, 也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 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劳动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认识, 那么, 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学生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获得知识, 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快乐感。
可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 帮助学生克服遗忘预习案中提出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 学生明确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 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带到课堂上来, 就会有意识地注意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有意识地听课, 可提高听课注意力, 听课注意力的提高, 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形成连锁反应。预习案中所提出的问题, 既有新知识的探讨, 又有对与课堂相关联的旧知识的巩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经过分析推出新知识, 可使学生头脑中已模糊的记忆内容恢复起来, 加深知识痕迹, 同时, 也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学案”中的新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 可深化理解和巩固新知识。另外, 在后建构性学习活动中, 对学习成果做进一步巩固, 可使学生强化记忆, 减少遗忘。
可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前教师抽查各层次学生的“学案”, 了解学生理解了多少, 解决了哪些问题, 不理解什么, 还存在什么问题, 从而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由于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学案”的步骤内容基本相同, 这些内容学生都预先进行过一定的思考,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所花费的时间会相对减少, 所授知识点会相对增多, 对某些问题的解决会更彻底, 而不是匆匆忙忙、草草收尾,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容量。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是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教学,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能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 让他们能看书;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能操作;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能讨论;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他们能自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
摘要:大多数高职院校化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仍是以教师讲述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行“学案导学,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职,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成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化学教学, 2011, (3) .
[2]吴俊明, 骆红山.“学案”的意义、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 2011, (1) .
[3]曹洪昌.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6, 99, 108.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10
一、设计说明
“运用十字教学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我县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经过十年努力, 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十字教学法在化学学科的实验与研究, 到运用十字教学法设计教案, 再到近三年来深入研究十字教学法设计导学案, 每一次都有进步和提高。
二、十字教学法导学案示例———溶解度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药品取用、液体加热以及玻璃棒等仪器使用的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 体会探究的过程。
2.通过交流展示, 初步形成观察、记录、分析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改变实验条件, 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逐步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学习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与转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在一定____下, 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溶质_______时, 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下, 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溶质_______时, 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不饱和溶液。
3.上网查阅资料, 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二】读书
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 苗条漂亮;饭后喝汤, 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一碗汤, 小槐一尝淡了, 要妈妈加____;小槐一尝还说淡了, 又要妈妈加____;小槐一尝还是说淡, 再要妈妈加____……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 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1.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猜想。
2.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能够转化吗?
3.从海水中如何提取食盐?
【三】议论
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3.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
【四】讲解
1.在一定温度下, 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 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 一定量溶剂里”、“某种溶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确定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结晶: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叫结晶。结晶的主要方法有: (1) 蒸发溶剂; (2) 冷却溶液。
【五】练习
1.随堂演练
(1) 实验9-5
课本P33, Na Cl能 (不能) 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 实验9-6
课本P33, 温度改变, 杯底还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3)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4) 在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5)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D.溶质质量增加
(6) 为什么汗水带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 为什么常出现白色的斑痕?
(7) 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从盐碱湖中捞出纯碱晶体 (碳酸钠晶体) ?
(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
(9) 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2.达标训练
(1) 某温度下,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 充分搅拌后, 仍有部分晶体未溶, 再加10m L水, 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 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
(1) 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
(2) 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 可向该溶液中再加入_____, 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3)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 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该溶液_______为________溶液, 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 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________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4) 在一定温度下, 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配成饱和溶液, 可采取的方法有: (1) 升高温度 (2) 降低温度 (3) 增加硝酸钾 (4) 减少硝酸钾 (5) 增加溶剂 (6) 减少溶剂, 其中正确的方法是 ()
A. (1) (2) (3) B. (2) (3) (4) C. (3) (4) (5) D. (2) (3) (6)
(5) 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 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 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C时, 向50g Na2CO3的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 溶液的质量是55g
D.20°C时, 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溶液, 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布置作业:课本第40至41页1、6、8题。
三、实施要求
(一) 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 吃透化学教材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前提;了解学生思想、能力、水平, 从实际出发, 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关键;掌握十字教学法的实质, 灵活运用,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要潜心研究教材, 细心了解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 切实备好课。
(二) 精心设计学案
学案犹如建筑施工的设计蓝图, 是化学课堂实施指导计划。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就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好学期教学计划、单元 (章节、课题) 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写好课堂导学案。
(三) 认真实施、总结、提高
参考十字教学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依据学案, 认真上好每节课, 课后写好教学后记, 认真总结, 不断提高。在运用十字教学法、创建化学高效课堂方面要有新突破, 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新成果。
摘要:“十字教学法”导学案是引导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实施“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的十字教学法模式, 促进了优质高效化学课堂的打造。
立足导学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化学教学
一、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措施和条件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和设计。但我国的传统教育并没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而过多强调了教师的地位。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是处于一个引导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的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导学案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当然,将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宰,学习的主体,这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调控下,有目的的有原则的将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知道怎样“动”怎样“活”。
二、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表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不会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导学案教学就积极采用分组教学方法,在分组的过程中,注意能力强弱的学生的搭配,能够形成互补,突出“高、中、低”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在平时在交往中情况,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由于各小组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爱好,有较强的凝聚力,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并且成员之间能进行很好的“互教互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引入选修4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学时,可播放1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现几十年内遭受侵蚀的故宫等古建筑群,引发思考:为什么过去几千年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在短短的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中面目全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并主动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中以最简单常见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引入课题时,用三个关键词:“可燃冰”、“西气东输”、“矿难”,将学生带入情境。通过对三个并不关联的关键词的解释,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更多化学知识的兴趣,并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然后,简介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明白“西气东输”的重要社会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总结出甲烷的相关性质。
四、设计突出层次,体现教学科学性,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篇12
一、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中, 所涉及的相关名词的解释或者说明
学案导学主要就是指相应的化学教师利用相关学案作为主要的载体, 与此同时使用导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加上相关教师的引导以及指导作为主导方式,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在整体学案导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需要相应的化学辅导教师以及教学教师与高中学生进行协调合作, 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对于学案来说, 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考查之后所编制的资料。该学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整体能力, 以及积极参与各种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
学案的作用不限于此, 它还拥有指导读书、引导思考以及指导实际操作等等很多方面的导学作用。尽管学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非常多的优势或者特色, 但是由于其在编制过程以及具体实行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弊端, 还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以及相关教师对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以及研究, 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学校或者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相对比较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学案导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弊端
1. 部分高中教师所编写的学案在内容上没有条理或者无顺序
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需要相应的化学教师对其所教授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等等很多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分析。同时化学老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度以及有相应的题目或者案例,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案的实际利用过程中, 让相应的化学老师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或者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去学习化学知识, 最终使得学生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环境或者条件下, 高效率地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
但是由于部分化学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案导学教育方式, 所以我国国内的部分高中学校的化学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制的过程中, 常常会胡乱编写, 或者脱离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甚至有些教师将其它化学的参考资料进行生搬硬套。最终不但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失去了相应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2. 部分高中化学教师, 过于注重个性化, 从而使得其学案内容与相应的教材不相符
学案编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遵守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 所以学案需要与教材在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上保持一致。我国现在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以及个性教育, 但是部分化学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其含义, 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案在有些内容上与相关的化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不相符合, 甚至有些专业水平比较低的高中化学老师, 根据自己所想的结构或者内容去编写其化学学案, 根本没有关注或者重视结合参考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改进措施
1. 相应的教师, 在编写化学学案需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或者规范
化学教师在编制相应的学案的过程中, 在主要内容或者形式上需要有相对比较规范的格式, 与此同时每一次的学案都需要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作为教育教学准则, 还需要在新课程标准或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主要内容上化学教师需要突出相应的重点知识, 简化非重点问题或者知识点;在学案的问题设置中, 应该注意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去提问、学习、探索等等,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学案的学习或者研究, 真正学会高中化学的学习方式或者思考模式。
现在, 学案的基本结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 但是其主要的学习目标、整体学习过程以及最终的考试检测, 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与此同时化学学案的学习目的在确定的过程中, 一定要清晰可理解;在安排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需要时刻遵守可执行的原则;最终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渗透一些化学知识, 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2. 教师需要重视参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每一个高中学校所使用的参考教材, 都是经过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进行研究或者分析之后才采用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权威性。化学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需要将学案与参考教材进行适当的融合, 与此同时在遵守教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尽量能够采用比较创新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或者漏洞, 我们只有将这些问题或者漏洞进行详细的分析或者研究之后, 才能够提出合适以及高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春霞.谈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导学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3) :11-33.
[2].陈俊英.高中化学使用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 2012 (08) :34-45.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11-25
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05-21
学案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10-28
导学案历史教学11-17
导学案教学法07-07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11-22
高中政治教学导学案12-21
演绎推理教学导学案07-16
导学案教学法物理教学09-02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