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2024-11-22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通用12篇)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篇1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我校数学组推行了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为特色的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课题组教师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理论先行,推进实践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课堂练习的安排等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为此, 提出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要有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环节

在上面理论的支撑和要求下,在编制学案时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原则:“重组教材,化解难度,指导学法, 形成体系.”通过反复地使用和反馈,我们提出,学案的编制要求做到如下三点:

1. 学案的编制必须以课标为准绳 ,以课本为依托并紧密结合课本,以学生自身认识的水平为出发点,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并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难度,选择有效精练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自我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案尽可能的 “简单化 ”,在 “精 ”字上下功夫 ,做好课堂上的预设,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精讲、精练、精做,能力强的同学能当堂完成,课后再增加部分拔高题,层次较弱的学生留部分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分层教学 ,并穿插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告诉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让他们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不等式及其解和解集的意义.

2. 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

(二 )阅读思考 (课本 P114~115)

1. 什么叫作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

2. 什么叫作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可用什么来表示?

3. 什么叫作解不等式?

(三 )尝试练习

1. 课本 P115~116 练习 1、2、3 题.

2. 方程 2x + 3 = 1 的解有__个, 不等式 2x + 3 > 1 的 解有__个.

(四 )小 组交流

1. 学生互查尝试练习,并及时纠错.

2. 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五 )当 堂反馈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不是不等式

B. 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C. 不等式-3 < 3总成立

2. 有下列四个结论 :1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 ;2 x >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 ;3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4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3. 不等式表示 :(1)x - 3 是非正数 :___;(2)x 与 3 的 和不小于-5:___.

三、使用学案的成果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案的使用拓展了学科教学目标,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

数学导学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能节省时间并带着问题听课,对提高课堂效率及课内知识的落实都很有帮助.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有了学案以后,在预习环节就给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 思考、分析、尝试解决问题,而且给出学习过程和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会做很多准备,这样学生就能预知自己在学习本课中的困难及要点,能够有准备地上课,进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把握

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有利于老师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局面,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个引导作用,学生则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克服了原来那种机械记录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4.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数学导学案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教师的教研工作. 学生把学案当成了自己的学习工具之一,认为有了属于“自己的”而以前“只属于老师的” 东西, 在观念上有了极大的转变. 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上课之前能主动完成学案,有的甚至“超额”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篇2

打古中心校:邱晓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使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二、“学案”流程的设计

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每个学案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和达标检测。

1、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

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检测的设计。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三、“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学案导学,打开有效教学之窗 篇3

1.备学生的语言

导学案除了给教师自己看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供学生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堂学习需要,考虑部分或者全部印发给学生使用。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和思考,导学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组织语言。如:要求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基本特征”。可以直接表述,而不要说“使学生认识圆柱……”。又如:“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可以改为:“自己画一个三角形,观察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既开放又简单,学生一看便知。

2.备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事实上是关于课堂活动的教学,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导学案中的课堂活动设计是指“学生活动设计”,而非“教师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设计一般包含情境、问题、活动方式与操作要求等方面。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活动设计”是依据各科学习目标、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来设计的。有时是一个问题,有时是一张图表,有时是一段材料……但是,它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求知的世界,是考量导学案设计价值的重要指标。

3.备学生的思维

由于学生在认知某一事物时,在思维上有一个“感知——理解——深化”的过程,有时还需要多次抽象、概括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依据学生思维特点来预设学习过程。

二、指导学生:学习要追求有效生长

使用导学案教学可以方便教师控制自己讲的时间,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学习空间。但操作中必须坚持以学为本,有效生长的原则。

1.遵循规律,扎实地生长

学生的认知有其自身规律,一般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概括规律”的过程。而对于一个概念的认知来说,也会经历“感知——抽象——概念——概念系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只有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生成新问题,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互动、探究研讨,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新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等式——方程——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种结构化的认知活动过程,学习也就会变得扎实而有效。

2.指导学法,主动地生长

主动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才会变得主动起来。培养实践和创新型人才,学生需要具备七种基本能力,即:阅读、思考、倾听、表达、展示、研讨、评价。这七种能力在不同年段的要求不一样,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对倾听的要求可分为:看着教师听课;听同伴发言;听他人的意见并合理采纳;听出他人想法中的优缺点等。使其逐步达到会倾听——能复述;善倾听——能发现、能评价、能总结。使用导学案教学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传授知识”转向“指导学法”,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逐步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每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都能主动地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而此时,教师要习惯担当倾听者、发现者、引导者的角色。

3.提升品质,自主地生长

教知识不如强素质,强素质就要培育学生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使用导学案教学,学生一般会经历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全班展示的过程。起初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学生以前已经习惯了教师提问题,自己答问题,教师提什么自己就答什么。至于学什么,怎么学不用自己操心。而如今的导学案只有基本的学习线索和活动要求,设计的问题一般也是开放型的,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既是对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经验的积累过程,有了这份经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自主生长的目的。比如,对如何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我们提出:培养专注力,会尊重他人,能提升自己的修养,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等;为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我们要求:1.表达连贯,能说完整的话、响亮的话;2.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完善;3.能有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思考过程;4.能结合小组同伴的见解和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等。这样长期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就一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如果能从学案设计和课堂指导两个层面去构建课堂教學常规,那么学案导学的目的一定可以实现。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篇4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表明, 学生之间由于家庭背景、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导致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这种差异状况越来越显著。如何在我国大班授课条件下应对这种差异, 使教学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具体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 曾尝试着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等实践研究,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主要是在“层”的确定上, 多数是教师的行为,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选准教学的切入维度, 合理把握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后进生得到关怀, 特长生得到发挥, 尖子生得到提高, 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 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决定采用具体文案的形式将一堂课的具体内容、任务要求及评价标准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案可查。这实际上就是其它学科都在尝试实践的“学案”。所不同的是, 其它学科的“学案”通常是在课前下发, 类似学生的预习方案, 由于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案”只能是课上展示, 是教师上课的一个依据, 一种手段。我们尝试着以“学案导学”的方式来推进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知识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为切入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 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领课堂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学案的构成与编写原则

(一) 学案的构成

所谓“学案”,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通俗地讲, 学案就是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 强调学生的“学”。学案的提出正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许多要素, 其基本组成要素有:课题和课型、所教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热点聚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等等。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 要求学生当堂掌握, 基本不布置课外作业, 学案仅限于45分钟的课堂使用, 因此,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案组成要素不宜过多,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 笔者认为学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或任务要求:学有依据, 学有目标, 是“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目标的制定应依课标、依教材, 更要依学情, 明确而科学, 具体而可及, 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 评价标准: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评价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 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分层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循序渐进的任务要求 (有全体必须完全的任务, 有依次进阶的任务) 及帮助指导 (有基础知识的查询、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 还有拓展的知识及技能) , 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当然,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外, 每份学案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对其他要素进行适当增删, 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授课形式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

(二) 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是师生间围绕文本的对话, 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学案编写科学与否, 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学案编写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

“导”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例如:在讲到图像格式转化的操作时, 学生大多只注意到完成具体的操作, 而没有考虑到图像格式转化的意义, 因此, 笔者在设计学案时, 特别增加了比较文件大小的环节。例如:让学生将31.jpg文件格式更改为31.bmp文件, 然后观察文件大小的变化并填空:原文件31.jpg文件的大小为 () , 新文件31.bmp文件的大小为 () 。让学生在填写具体数值时去思考、体会。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 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 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 在学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任务, 实施分层诱导。例如: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 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尽可能按照“感知———深化———运用 (巩固) ”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模式来设计。例如:“初识Photoshop”的学案, 就是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 再通过让学生使用不同选取工具截取教师精心准备的几幅特点鲜明的图像, 掌握不同选取工具的特点及用法, 最后再对各种选取工具的综合使用进行探索, 让学生掌握Photoshop选取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因此, 学案中既要有知识技能的剖析、深化和拓展, 又要有知识技能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这样, 才符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学习规律,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4.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遵循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 学案的编写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 而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依学案学习的的情况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学案, 使学案走向开放, 有时根据学情还可编制一些辅助学案, 使学案的导学功能变得更加流畅、合理。这两年来, 我校在使用Excel学案时, 每位授课教师都会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此外, 学案的编写还应考虑到艺术性,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电子学案的优越性, 尽可能采用多种媒体呈现, 使学案图文并茂, 令人赏心悦目, 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是指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的“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 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 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般地, 学生课前自行下载编写好的“学案”, 并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录屏演示、知识拓展等内容, 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 易让学生步步深入, 各得其所。

(一) 依案自学, 以案导学

每节课的前10至15分钟, 让学生自行下载学案, 依案自学。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通过上机操作演示边实践边探索。同时,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的学习, 如:指导学生如何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操作, 如何记下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借助学案中知识库等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等等。

(二) 信息反馈, 交流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应加强巡视, 有意识地获得学生自学时反馈的信息, 以使讲解时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学案中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涉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而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要能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精讲释疑, 练习巩固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时要有针对性, 避免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 学生能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 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精讲后, 让学生进一步练习, 确保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当堂巩固,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进阶任务, 促使其能力的提高。

(四) 相互评价, 促进提高

每节下课前安排3至5分钟时间, 依据学案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一方面, 学生可对本堂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另一方面, 也可以从评价他人作品中, 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互评价,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1) “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 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

(2) “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 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思想,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依案自学, 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 通过教师的“导学”,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 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学案的编写工作量大, 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案的编写, 使其对教师来说是一份优秀的教案, 而在学生手中又是一份能指导学生学习的优秀学案,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4)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导学学案”方法比较单一, 甚至还存在误区, 被“学案”束缚住手脚, 过分依赖学案, 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利用“学案”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许多问题, 如:如何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进一步谋划及论证学案的框架结构, 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真细致地研究, 从而使“学案导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邵菲.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金色年华, 2010, (2) :112.

[2]邓跨虎.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实施与思考[J].中学理科:综合, 2007, (6) :19.

[3]吴丹阳.以“学案设计”为载体, 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J].吉林教育, 2004, (4) :31.

“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篇5

编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探讨推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确立

本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积极竞争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的思路

1、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我们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2、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寻求解决方法、总结化学规律,以求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讨,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联系,并要充分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可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化学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

(1)课前导学:一般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精心编写学案,根据学校要求,于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部分导学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内探究:此环节其实也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它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思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规律总结——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后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避免学生课堂疲劳现象。

(3)课后延伸(探讨与思考):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不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我们有针对性的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教师收缴批阅。一方面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及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分组: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分组”有利于合作探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化学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自议”,能使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3)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让学生“自练”: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纠错。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5)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服务者。学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化学新情境如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

1、课程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目前就多数高中而言,尽管时间上学校做了严格要求,但学科多,每科分配的预习时间只有半节课,且各科教师很难做到有效协调,有些学科作业量大,挤占学生时间现象难以杜绝,使学生疲于应付,缺少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效果较差:目前学生学业水平较低,自学能力较差,而为了保证班级纪律,自主学习的时间又不允许进行讨论;课间时间短,学生又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因此,课下的合作探究很难有效地进行,预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知识了解层面,而简单的课本知识的重现又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预习效果相对较差。

3、批阅任务重:我们学校化学教师较少,每人执教的班级较多,批阅导学案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做到全批全改。

以“学案导学”实现有效教学 篇6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十分关键。而学习积极性是由学习动机引发,伴随学习兴趣形成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我将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四人或六人一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比如,课堂讨论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再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以打破原来课堂上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又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鼓励他们积极交流,谈出自己的见解,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小组同伴共同探讨。相互解疑,“以兵练兵”,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巧妙预设,引导学生有效生成

很多教师觉得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我却认为,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学案就要以学生的自主“生成”为载体,通过教师备课来“预设”,有效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三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传统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探究、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整心态向更高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我觉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强调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对他们进行“横比”。因而,我十分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进步或退步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我會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要求家长每周给自己的孩子评分,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及时进行自我审视,不断总结和反思,促进他们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四引入竞争,鼓励学生不断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抓住中学生活跃、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办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做有难度的选择题、判断题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又快又对竞赛”;分析说明题时,大多数学生觉得冗长、“烦”,我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无错竞赛”;在每一单元整理知识结构图时,我也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互出考题,相互挑错。在这些环节中,因为关涉到小组的竞赛成绩,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观察、思考、修改,教学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讲解。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有效”才是好方法。一学期的“学案导学”实践证明:在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将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编写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为目的的学案,是我们用来导学的好素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小议 篇7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

导学方案 (guided learning plan) , 即学案, 是全组英语教师根据每单元不同课型、教学目的等, 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统一体例后, 编写出的一个较高水准的导学方案。所谓的“学案导学”, 即一种以学案为载体, 导学为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教师指导为主导,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 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传统模式, 通过教师“导”的形式, 将学生的“学”置于首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其自主学习, 并不断探索知识, 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使主体和主导作用和谐统一。

二、“学案导学”的设计原则

(一) 目标准确性原则

编制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 且具体、明确,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并将其作为导向, 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有效、主动的自我控制、监视及调节, 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和知识构建。

(二) “学法化”原则

“学案导学”过程本身便是学法的指导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将学案设计的内容、活动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结论的一些重要导出过程, 或将教材隐含的科学方法、思维、策略等加以总结, 丰富学生的学法体验, 以提高其学法效能感, 充实相关条件性知识, 使学法更易被学生接受、认同、领悟、内化、牵移并运用。

(三) 构建性学习原则

学习本身便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含义的过程, 应内在需求, 自我构建、调控、发展是构建性学习的特征。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自我需求, 以其已有知识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 促使其认知结构同化及顺应的统一。另外还要注重问题情景创设, 在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 还能提升其内在学习品质。

(四) 问题驱动原则

问题驱动原则, 编制学案时应在学生的表现和潜在水平之间的发展区设计问题, 不仅要源于教材、学生生活及社会经验等, 还要适当深化、拓展, 体现适合其认知能力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还应具有较强“磁性”, 促使学生自主产生认知冲突和悬念, 通过诱发其强烈解疑动机, 激发其自主探索知识, 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五) 合作学习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活动及任务与学生实际的结合, 既要有开放性、探究性及合作价值, 又要能引发兴趣, 以调动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 通过增加探究研讨、争论辨析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及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一) 学生备课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课堂的主人, 必须进行自主备课, 而备课质量决定上课质量, 因此在上课前学生应认真阅读课本、学案, 以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内容并探究学习方法。教师可通过检查、课堂提问、学生互查等方式抽查并评价学生备课情况, 以促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及课前备课习惯的养成。

(二) 教师导入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 同时也是“演员”, 需根据角色需要灵活转换角色, 但前提是要有示范活动, 因其示范效应是其他工具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尤其在课程导入的环节, 教师应进行精彩示范, 以尽可能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其轻松进入“情境”, 很快投入自己的“角色”。

(三)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并结合学习指导, 单独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

(四) 合作探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以2或4人一组, 组内各成员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教师此时可作为“演员”融入群体。

(五) 展示交流

各组自行选出代表, 在黑板上展示最佳方案, 鼓励多形式呈现;在展示中, 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应用及总结等, 同时注意其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等, 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待每组讲解完成后, 教师针对展示情况及时作点评, 鼓励学生采用追问、质疑、反问等形式, 深入探究问题。

(六) 巩固练习

此项旨在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针对其反馈情况, 进行及时补偿教学,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巩固练习需限时限量, 单独完成;教师巡视时, 需重点检查学困生, 收集学生解题信息;每个知识点对应的练习题需紧扣本节课重点、难点及易漏、易混、易错的高考焦点, 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及技能。

四、小结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学案的内容既不是纯粹由学生完成, 又不能纯粹让教师利用, 应该师生通力合作、合理利用才可发挥最大功效。学案设计应避免以下问题:过分重视师生互动, 忽视学生之间或其与教材间的交流;任务设置不当, 难度过高或模糊不清等, 导致课堂冷场, 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小组活动仅为形式化, 大多成为优生的表现舞台, 其他学生仅为观众, 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其中。总之, 作为此教学模式主体的学案, 在设计上需下足工夫, 同时兼顾学生和教师的活动, 实施时也需合理, 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章飞.学案的问题与应对[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4) .

体育教学妙用学案导学 篇8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式,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 并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

一、精心设计体育学案

学案所采用的基本教学方式是提出问题, 指示方法, 明确要求, 学生学习。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问题”是关键、核心。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也是学案成败的关键。因此, 设计学案应紧扣课标, 依据教材, 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在组织实施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室外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多变、学生处在动态的学习中, 这些因素都会使体育学案的设计和制作变得很复杂。对此, 笔者认为, 要使体育学案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性强、便于学生学习, 在设计、制作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

体育学案学习目标的设计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这点与传统教学是不同的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上课时才宣布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生在此之前一直“蒙在鼓里”,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学案中, 学习目标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个体差异, 问题设计时力求起点低、小台阶, 从而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 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进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 以增强学习下一个技术动作的信心和勇气。

2. 重点、难点

体育学案要突出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是用来提醒学生要着重掌握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并激励学生想方设法地突破重点。以前教师在课中也提示学生哪里是重点和难点, 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其中部分学生即使听到了, 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而学案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便于学生观看和理解, 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疑难问题, 并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探讨。对于学案中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要设计得非常详细, 以便于学生理解。如, 在学习肩肘倒立时, 重点是快速后倒举腿, 开始练习时部分学生臀部刚离开垫子身体就往回倒, 部分学生由于用力过猛双脚就会越过头触到地面。针对第一种情况, 首先强调头不能离开垫子;其次, 要求下巴贴紧身体, 这样比直接强调低头含胸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第二种情况, 在练习者头上方适当位置设一标志物, 让练习者后倒展髋时绷起脚尖去触标志物, 这样后倒举腿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条件允许, 学生课前可先进行尝试, 课中练习时就会得心应手, 就能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

3. 学法提示

面对新知识或难点, 教师应该针对“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如, 对于动作要领, 学生可借助文本, 解读要领, 徒手体会动作,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尝试练习, 获取知识并发现问题。教师要首先教会学生看示意图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在此基础上让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一刀切”。如, 在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 一部分学生行进间运球不熟练, 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练习完整动作, 则很容易丢球, 必须等他们把行进间运球练熟了, 再做原地跨步接球上篮, 最后练习完整动作;对有一定运动技能储备的学生, 他们在课前已基本掌握了该动作, 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尝试练习高手投篮或增加练习难度, 在其他学生的防守下运球上篮。当然, 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学案的指导学习,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灵活运用学案。

4.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体育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学习探究、反馈展示、启发点拨、作业等。如, 学案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初步了解技术动作,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影响技术动作和运动成绩的因素、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史、运动特点、著名运动员的成长之路和运动成绩以及现代体育热门话题等。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教学组织方法上相对比较复杂, 在变换练习地点和练习方法时, 队形出现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教师大声讲解, 而学生却不知其意, 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学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把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的放置、如何做准备活动、练习中学生如何分组、如何站位以及游戏比赛的规则、方法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学生通过预习, 对整堂课有大体的了解, 能尽快进入角色,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自学、自练、小组交流合作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进行针对性强的身体练习, 才能不断巩固知识, 掌握方法, 培养技能。

5.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包含识记类、理解类、讨论类、应用类等多种题目, 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也可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后巩固训练。

总之, 学案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自学提纲,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等, 考虑好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考虑好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学案指导体育教学

学案设计好以后, 还要恰当地使用它, 以充分发挥它的导学作用。在学案导学试行初期, 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没有掌握自学的方法, 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 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指导学习方法, 告诉学生在整个学案中要了解教学过程, 要基本掌握学习方法, 要认真思考重点、难点, 教给学生如何看动作示意图, 明确动作要领中的专业术语, 让大部分学生能看图进行模仿练习。当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学案,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 就可以借助学案进行自学。此外, 教师应告戒学生, 如跳高、铅球、双杠这样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 课前预习时不能使用器械, 可多进行徒手模仿练习, 防止发生意外。下面, 笔者以学习肩肘倒立为例, 介绍怎样具体使用学案指导体育教学。

1. 出示学案, 学生自学

教师提前一周把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拿到学案后根据导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预习, 要基本了解教学流程,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课前根据示意图尝试练习后倒举腿, 或多做仰卧起坐, 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为课中学习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预习时可把疑难问题在学案上做标记。教师回收学案, 全批或抽批部分学案, 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学情, 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2. 自学检测, 讨论交流

课堂导学前, 教师要对学生自学肩肘倒立的结果进行反馈、交流, 检测学生学习动作要领等知识的成效, 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背、腰、腿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有无屈髋、松腰等现象。同时,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如后倒举腿展髋的力度和时机。

在导学中, 各小组按照学案的指导结合教学挂图先自学, 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 通过自学能初步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做法。在学生尝试练习的过程中, 鼓励优生做小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能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期间, 教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普遍出现的问题, 如, 在练习中, 部分学生由于用力过猛双脚会触地, 部分学生双腿与躯干角度过大, 部分学生腰部太放松, 两腿不稳定。针对这些情况, 各小组展开积极讨论, 教师根据三角稳固原理和力的相互作用适当点拨, 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会做的学生做小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讲解、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适当予以补充、纠正, 对学生自学时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并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3. 解决重难点, 当堂检测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示范。如怎样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调整双腿与躯干的角度、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经过练习, 学生发现后倒展髋举腿时必须绷起脚尖, 低头含胸, 同时双手在腰背部要用力、及时推撑, 反复练习后学生的技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后, 各小组相互展示或进行比赛, 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教师点评, 及时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给学生以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4. 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根据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课下作业:学困生虽能初步掌握动作做法, 但动作还处于分化阶段, 课后要多做仰卧起坐和后倒举腿, 以提高腰腹肌的力量;还可以利用学案中的学法指导继续巩固练习, 使动作达到自动化。优生通过预习下个学案, 尝试练习单肩后滚翻, 为学习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奠定基础;还可以根据本课肩肘倒立的动作特点, 创编其他新的体操动作, 激发创造性思维。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感受与收获, 并根据课堂效果总结使用学案的得失, 为设计下个学案提供帮助。

总之, 使用学案时, 要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要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重点、难点和疑点。且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 适时地启发与点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行学案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克服急躁情绪和消极等待思想, 开始时重点要放在“教学”上, 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对学生严格要求, 强化训练, 坚持一段时间后要“导学”, 最后放手让学生借助学案进行“自学”。

2.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生和学困生。

可以让优生担任小组长, 平时负责组织、管理本组成员的学习纪律和各项学习活动, 也可以让优生在出色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当小教师, 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 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让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中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此外, 这对于培养优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以及团结协作和助人为乐的品质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困生能与其他学生同步, 自学期间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提前指导、重点指导与帮扶。

3. 学案导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运动技能的学习, 特别是自学, 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尤其是对身体残疾、特殊体形、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他们敢于面对体育学习中的困难, 并刻苦锻炼。此外, 只要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 教师就应该多鼓励, 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必须“导”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 而要具备这种导学的本领,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导师”的角色。

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9

一、学案导学有其明显的优势

学案导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 勇于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知识转变成了能力, 自主意识增强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此环节学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案导学, 既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为此, 我们开展了《学案导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航, 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地、主动地学习;然后带着自己自学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设计方案,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证明,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对教学的组织, 对学生诱导的教的过程, 更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一部分内容, 这样, 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更多的内容, 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课堂上的节奏加快了, 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教师要把握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

学案的形成是关键的环节。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要将课题的教学目标用简练的语言陈述给学生, 并且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 还可以避免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学案中的课前准备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问题三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学前测评及时了解与诊断学情, 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状态。

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 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师的适当点拨, 将问题解决掉。这个环节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精心设计学案, 对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适当给以提示语;这样, 降低了难度, 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粤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我们的人身权利》为例, 在设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时, 我们就精心设计了几个案例, 让学生在读了案例后回答几个问题: (1) 3个案例分别反映了我们具有什么权利? (2) 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3) 请咨询法官或者律师, 看看我们还有哪些权利? (4)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不感觉到有难度了。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要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学案不等于题案, 应重在学法指导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提纲, 应重在学法的指导。学案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学案,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 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创新

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 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 而是引起了学生多少质疑, 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4. 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 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提供学习的辅助材料, 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这样, 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 学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梳理

学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 也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学生搭建重新构建知识的桥梁。

6. 学案的使用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使用学案时,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 学案导学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 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

摘要:精心设计学案,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好的方法。学案导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课堂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述了学案导学的优势, 设施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案,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 篇10

“学案导学”是我市今年全面开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确保学生学习中自主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的为师生“互动一—探究”提供课堂空间。这种课堂教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实现学生们充分“四动”即:动手、动眼、动口、动脑。

下面我以“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应用”一课为例,谈一下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

一、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预习疑难

教师于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本课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学案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上课后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都易做错的问题教师再作讲解,在这节预习提纲中,涉及到反比例函数性质的3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主要第三个题学生出错较多,教师找会做该题的学生讲解,不周到之处再找学生补充,在这一过程中需强调的是,教师尽量不讲解,多让学生讲解,一定要相信你的学生的能力。

二、自学例题

由于本节课有两个例题,我采取如下方式:自学例3——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总结此类题步骤——做类似相关练习——学生板演练习——教师讲解。例4也是如此处理。小组讨论中,教师参与其中,来回巡视,讨论完毕,多找两个同学总结做题步骤。学生板演的相关练习就是这节课的板书。整个的例题处理,教师轻松,学生省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能力形成

此阶段有学生独立完成,做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应是个别指导和全体指导相结合,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这个环节是对新知识学习的一个检查和纠错阶段,十分重要,重点内容讲评完以后应留给学生体会时间。

四、学习体会

通过此阶段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五、基础与达标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板书答案,以便学生对照、更改。教师巡视指导,并面批部分学生的内容。

实际上,“学案导学”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小组讨论合作,主动探索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最高教学目标。本节课由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主动参与的精神状态,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探索成果的机会。

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已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学案导学”的良好效果逐渐凸现出来。

1教师利用学案能较好的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过去教师逐个地提问题、逐个的讲问题,现在通过学案把问题提前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归纳概念,缩短了教师提问题的时间。

2学生利用学案逐步的学会了学习,学生通过通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提纲,知道哪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学不会,使研究和听课更具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3学生利用学案增加了课堂的学习容量,练的多。知识掌握的好,及时的形成了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4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明显增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59-01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至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和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自2009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列出导读提纲,学生自学教材,并发现问题

创设一种适宜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因此,一个适宜的导读学案是“学案导学”的一个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透教材,设计难易适中、典型性并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灌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历史,引用师生熟悉的话题,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历史。营造探究学习课堂,确定主题鲜明,问题富有情趣,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厚,开放性强,适合开展实践活动,又适合多种层次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比如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创设下列一组探讨话题:

1. 假如你大学毕业后自己开公司创业,你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

2.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

3.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棉纺织领域里兴起?

4.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在各部门推动前进的?

这些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培育了合作探究的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教材和有关资料,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重难点问题还有待于学生独立思考或小范围讨论做出判断。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能力,讨论还可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使学生学习得以更深刻。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内涵之一,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学案导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学案导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只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

二、教师引导

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的驰骋在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在这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学习。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除了要在书本上寻找答案外,又根据材料及自己在课外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后,争相发言,各持己见。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聪慧,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质疑、自圆其说,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归纳总计、练习巩固

总结是历史学案导学的升华部分,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在学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要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归纳为的三点:第一、就是一个前提四个条件,第二就是工业革命的进程,第三就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做消化了课堂内容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深化。

联系巩固这个环节不再是对课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全面锻炼与提高历史学科的能力。在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在最后设置了情境创新题,以威廉姆的一天幸福生活为例子,回顾了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人物及其发明成就,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体会?学生在巩固提问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这样的巩固提问广泛适用于新授课讲完后,它可以使学生更深的了解和全面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篇12

一、“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顺应素质教育新形势, 值得提倡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定, 给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这恐怕是面对新形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有充分的理论支撑, 保证能解决这一难题, 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看, 不愧是一种适时而出的教学模式, 值得提倡。

二、“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学案编写是前提, 也是学问

学案是学案导学的载体,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 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

“学案导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 特点是“导学、诱思”。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 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 既要源于课本,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既要有难度, 又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促使学生产生悬念, 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 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导学的方式还与导学的对象有关。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学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 实施分层诱导,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 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尽可能地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 (巩固) ”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 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课节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 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4.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学案导学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教学实践证明, 任何拙劣的诱导, 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路的真正发展, 反而会成为解题思路的障碍, 因而, 教师应在学生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 使学案走向开放, 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 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

三、“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目标科学、明确是前提

学有依据, 学有目标, 是“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目标的制定应依课标、依教材, 更要依学情, 明确而科学, 具体而可即, 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信心。同时最好以“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呈现在学案上为宜。

四、“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大有学问, 可以说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过程, 更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引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等等。总之, “导”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教师编写学案是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五、“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自主学习是出发点

学生依案自学, 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 也是互助交流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依案研读文本, 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当然, 教师要在学案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 给他们研读文本、解决问题铺设道路, 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六、“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小组互助学习是捷径

教师要想卸下“讲”的包袱, 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是教学水平的体现,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为此,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 应及时、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疑难精讲点拨。调动了学生, 解放了老师, 何乐不为?

“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认识已有, 困惑尚存, 叙说如下, 以期大家帮助:

1.“学案导学”目标的确定, 有时难以把握, 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2.“学案导学”中, 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

3. 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 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

4. 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5. 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

6. 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上一篇:金融行业经济运行态势下一篇:制梁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