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2024-08-07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共6篇)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1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一、乡镇管理体制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权小责大。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辖区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安全生产、“三防”、稀土开采整治、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各项工作,都要乡镇签订责任状,由乡镇“买单”。而乡镇却处处被动,有责无权,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人事权,重要的七所八站都实行垂直管理,人员调配、日常工作安排都是上级主管部门说了算,没有从是否有利于乡镇工作层面来征求乡镇意见;二是没有管理权,垂直管理的七所八站一般都听上面局里的,对乡镇安排布臵的工作臵若罔闻,乡镇分管领导有时抱怨不是叫“分管”,而是叫“联系”。七所八站的经费保障都由上面负责,日常管理考核、工作奖惩都是上面说了算,因而乡镇的管理权只能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乡镇只有“听话权”,没有“说话权”。

2、干部队伍“僵化”。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的交流工作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但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占干部总量绝大多数的普通干部队伍中的许多干部却因交流轮岗机制的不健全,工作后“一岗定终身”、“部门终老”以及单位内“体内循环”等情况日显突出。由于干部的长期不交流,产生了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思维僵化、能力单

一、因循守旧、竞争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

3、人员编制不协调。如农业服务中心编制多人员也不少,但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人才,无法正常开展各种为农服务,而且现有群众基本掌握了1-2门农业技能。而计生办编制少,人员难安排。以南桥镇为例,全镇有18个行政村,目前的人员编制无法按每村至少1名配备计生专干,为保障工作力量,不得已抽调其他部门如农医所、文化站、水利所、农经站、团委、妇联等部门的非专业干部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导致工作顾此失彼难作为、业务不熟慢作为。

4、机关内部考勤管理执行难。干部管理,一靠制度约束,二靠经济杠杆。由于实行干部工资统发,绩效工资部分也直接打入干部个人帐户,导致奖惩考核执行难。

(二)几点建议:

1、调整人员编制。减少农业服务中心编制,把农业服务中心果技、兽医推向社会化,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动员其提供社会服务,同时加强监管。增加计生办编制,按每村一名乡镇计生专干的标准配齐配强计生专干,加强培训和管理,加大激励和保障,提高执法水平。

2、加强干部交流。借鉴科级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推行普通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原则上五周年一交流,按照“身份和编制对等”、“专业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可以横向交流,即乡镇之间交流;可以纵向交流,即县直与乡镇单位之间交流;也可以横纵向交流,即 县直与乡镇之间跨部门交流。实施编制内岗位交流,对五年在同一岗位的建议可以进行岗位交流,即允许在不改变人员编制、身份、待遇的前提下进行择岗交流。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自主选择”的岗位交流机制。

3、给乡镇“放权”。一是下放事权,如乡镇规划建设的审批权;又如对镇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处臵纳入乡镇圩镇规划控规、详规,在处臵时优先考虑乡镇,统筹考虑镇属站所的功能布局。二是扩大财权,如调整财政分成及部分税费政策,财税收入分配政策考虑源头控管、资源型管理,取之于源头,用之于乡镇;在对乡镇绩效考核工资部分以乡镇为单位采取现金发放,解决乡镇绩效考核执行难的问题。三是改革人事权,如:财政所、民政所、林业工作站等原属县直部门垂直管理调整为双重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机构设臵、人员编制调配适度向乡镇倾斜。对乡镇七所八站负责人及一般干部的人事调整应先征求乡镇意见。

4、加强农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将所有农村服务纳入大厅统一管理,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二、新农保工作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不够细致,群众没有完全理解新农保,导致部分群众存在等、观、望心态;

2、防老意识差,存钱养老意识不到位;

3、年轻的埋怨缴费时间太长,很大一部分(主要又是45岁以下的)想迟些年再缴;

4、缴不缴60岁以后都能领到55/月,每年缴了钱的领取金额比例大小,所缴费用除去多年利息,真正领取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利息款,年轻的更不划算;

5、部分群众埋怨财政补贴30元太少了,与新农合相比相差太远,加上市“三送”宣传资料中的“每人每年多缴100元财政补助增5元”也影响了部分人的缴费积极性;

6、补缴的人群对补缴部分无财政补助表示不理解;

7、好些人认为(年轻的居多)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才增加1元,连利息都不够,领也领不了多少,大部分还是自己的钱;

8、未嫁女性认为以后变数大,到家庭、工作稳定进再缴也不迟,部分年轻的也受以后能考出、迁出等原因而有影响;

9、外出联系不上的,未办身份证的,外出人员加入了当地厂矿社保的,担心命短的,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的,子女不愿帮父母缴钱而父母又没钱缴的,以上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参保费用的收取;

10、因春季投入,子女入学等原因,暂时拿不出钱也影响了收取进度。

(二)几点建议:

1、对外出务工人员已缴当地社保金的,剔除计算范围,不视作新农保对象;

2、加大力度,加强对村干部收取的考核力度,奖勤罚懒。

3、能否简化程序,直接在惠农粮食直补环节直接操作。

三、圩镇建设管理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1、建设瓶颈难突破。由于群众意识、土地政策和建设资金等问题,导致南桥大道南段未打通,市场大回环的建设远景未能实现,圩镇框架尚未拉开。

2、圩镇功能不完善。文化广场没有建成,群众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几个相关职能部门办公场所设臵不合理:工商管理部门离圩镇太远,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不在市场,而卫生院又在市场中心,给急救等应急管理造成不便。

3、市场物业管理不到位。一是卫生管理难。随着人口的聚集,垃圾量的增多,使圩镇卫生管理成了一大难题。二是规行划市执行难。南桥圩镇虽然设了几个农贸市场、服装市场等贸易亭,但群众习惯了原来的位臵摆摊设点,担心搬到贸易亭会影响生意。三是车辆管理难。赶集的群众习惯把摩托车、面包车等车辆开进市场,造成市场拥堵。

(二)几点思路:

1、拉大圩镇框架。用足用活小城镇、移民扶贫等政策,利用土地“增减挂”项目,增加用地指标,盘活圩镇土地,进一步拉大圩镇框架,把黄塘、长江、珠村等村部分区域纳入圩镇规划区,实施南桥大道南段和金桥大道南段支道整治建设项目(卫生院至供电所),改善圩镇出口路。

2、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金桥大道北段规划建设与街心花园景观工程项目;启动实施圩镇老街道改造项目;开发建设南河路小区,改造沿河路段,建设“一河两岸”商住小区;盘活老供销社土地,开发套房式商住小区楼。

3、加强市场物业管理。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完善市场物业管理委员会,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圩镇管理,对圩镇实施分段管理、包干负责。发挥国土所、规划所、工商分局、交警中队、市场物业管理委员会、城管监察中队和环境卫生管理所等部门的作用,加强违章建筑、摆摊设点、规行划市、车辆停放、环境卫生等日常监管。

4、完善配套功能。完善用水、用电、通讯、消防等配套服务,设臵圩镇消防栓,整合光电线缆,改造圩镇路灯并实现常年开启。完成圩镇绿化带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和休闲小区。规划镇属单位功能布局,盘活镇属单位资产,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完善信用社、邮政所、幼儿园、医院、超市等服务功能,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对卫生院和工商分局进行相互臵换,把卫生院设在城郊,把工商分局设在市场,新办一个公立幼儿园。争取恢复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增设ATM自助取款机。以农民服务中心为窗口,加强便民服务。改建市场贸易亭,集聚人气,做大商机。实施圩镇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工程,改善圩镇宜居环境。

5、做旺圩镇人气。继续抓好深山区移民扶贫圩镇集中安臵工作,积极引导高速公路拆迁户在圩镇落户,引农进镇,扩容圩镇人口,实现圩镇开发与移民扶贫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规划建设国省道沿线商住小区长廊,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立面装修,分段各成风格,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四、“三送”活动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1、人员安排方面。一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员被下派到不同的村或乡镇,在交通方面带来不便;二是县下派干部中男女安排没有统筹考虑,个别村1男1女同志吃住不方便;三是各驻村组长基本上是镇班子成员,而下派干部中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的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在工作热情上有所减退,工作不好调度。

2、资金安排方面。“三送”活动任务是“送政策 送温暖 送服务”,而“送温暖 送服务”环节是需要资金保障的,特别是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居),群众对“三送”干部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活动中能够真正帮助村级争资争项,做一些修路修桥修圳等民生工程,而同一单位人员分散安排在几个村,不同单位财力又不平衡,并且活动中在办实事上没有硬性的考核要求,造成财力不能集中,为村办实事有所困难。

3、条件保障方面。按要求市、县下派干部必须吃住在村,而目前个别村还没有村级活动场所,个别干部只有吃住在村级教学点或村干部家,村级教学点只解决中餐问题,造成村干部或其家属当上了下派干部的“厨师”,给村干部家

4、制度建设方面。三送工作建立中了考勤制度、督查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等,但是一些制度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困难,一是对于下派干部的管理方面,原则上要求与原单位脱钩,但实际上有部分干部还是在兼顾原来的工作。镇纪委督查下派“三送”干部到岗到位情况不好操作;二是对下派干部的考核缺少激励机制,一些后备干部在工作中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他们因改非带来“退居二线”思想,在活动中也就相应缺乏热情和责任;

(二)几点建议:

1、人员安排上统筹考虑。同一单位下派干部尽量集中安排到一个村或几个村,下派女干部尽量结伴驻村,这对于交通、吃住和工作都更便利。

2、资金安排上重点扶持。建议对全县178个村(居)进行通盘考虑,对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列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村的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落后的村(居),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财力较好的单位挂点,切实为村(居)办些群众急盼的实事好事。

3、吃住条件上给予保障。建议每个村(居)配一套厨房基本用具,市、县下派干部所在单位都给干部补贴了交通伙食费,让干部自己解决吃住问题,安心吃住在村。

4、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一是对于县下派干部要明确管理主体;二是制定相关的“三送”干部工作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出色的年纪较大的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对年轻干部给予政治上的激励。庭带来麻烦。

2011年10月17日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2

【关键词】中卫市;农业;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有关精神,紧密结合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不断引进新品种,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打造了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等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及其品牌产品,努力实现特色农产品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产业化发展水平、品牌化推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6家企业经营的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233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家经营企业经营的园地牌番茄等5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家企业经营的硒砂瓜等1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6家企业经营的香山硒砂瓜等7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农”字号企业品牌意识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申请注册“农”字号商标达176件,8家企业经营的番茄、辣椒等11个产品获得宁夏名牌产品称号,宣和鸡蛋、穆和春清真羊肉、中宁枸杞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香山硒砂”瓜、中宁枸杞、宁夏红3个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香山硒砂”瓜、中宁枸杞商标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列前50强,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2.1 扎实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品牌保护工作

抽调技术人员驻点服务,严格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从种养技术指导、投入品监管、分级包装到产品销售实施全程监管,设卡布点,跟踪抽查,一户一档案、一棚一记录,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树立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样板,创建农产品品牌,引导向高端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1.1 建立和完善“香山硒砂”瓜的品质、品牌保护体系

为了保护好香山硒砂瓜这一独特品牌,着力实施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提升工程。一是加强领导,周密实施。以市人民政府制发了《中卫市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工作五定方案》和《中卫市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通告》,成立了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工作小组,制定了《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了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备案登记程序;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约定》及《优质优价收购合同》的范本,并在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公示;同时组织技术专家制定了《中卫市香山硒砂瓜水肥技术标准》、《中卫市香山有机硒砂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等,通过采取“三统一”控水(统一管理补水工程;统一按需补水;统一有偿用水)、“四推行”控肥(推行农资经营户准入制度;推行建档立卡制度;推行分片联保制度;推行巡查制度)、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发布平台、明确硒砂瓜生产基地乡镇工作职责、严格标识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等关键措施,全面开展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工作。

二是宣传发动,达成共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与培训,印发《中卫市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通告》1500份、《中卫市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手册》10000份。刷写墙体宣传标语85条,分层次举办培训50场次,培训种植农户2660户。组织21家合作社与2303户种植户签订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约定》及《优质优价收购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并将合作社备案登记的相关基地范围、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内部管理等信息,全部在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发布,保护硒砂瓜品质品牌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强化监管,狠抓落实。市财政专门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在沙坡头区建设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3333hm2。目前,即将进入硒砂瓜销售时期,也是落实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措施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在研究印发《2012年中卫市香山硒砂瓜营销工作方案》,制订硒砂瓜销售合同文本,规范交易行为,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维护瓜农和客商的合法权益;加大香山硒砂瓜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冒贴香山硒砂瓜有关标识的行为。组织工商、质监、农业执法人员对硒砂瓜基地乡镇农资经营店进行拦网式查检,加强硒砂瓜品质保护核心区经营户准入,督促指导经营户建立和完善投入品进货与销售档案制度,要求经营户对销售的化学肥料必须进行登记造册,标明去向、购买人和使用作物;指导硒砂瓜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标准化生产档案,把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贯穿到硒砂瓜生产全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对各基地乡镇硒砂瓜种植生产全过程进行巡查,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随意在砂地里灌水或追施化肥的当场予以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同时,将巡查情况及时向基地乡镇反馈,并督促整改。今年全市种植硒砂瓜61533hm2,施用有机肥44267hm2,推广条覆膜种植34200hm2,预计产量96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

2.1.2 严格加强“中宁枸杞”的品牌保护

“中宁枸杞”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其品牌身价达32.7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9位。为了保护好这一品牌,主产区中宁县制定了《“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基地建设方面,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企业参与等多种有效措施,以枸杞主产区中宁县为主体,积极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制干、机械拣选和绿色有机枸杞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发展无公害认定面积10000hm2,创建全国绿色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6940hm2,创建全国出口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2667hm2。在枸杞加工方面,积极研制开发以“宁夏红”枸杞酒为主的枸杞保健酒、枸杞浓缩蜂蜜、枸杞八宝茶、枸杞芽茶、枸杞软糖、枸杞罐头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增强枸杞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枸杞销售方面,发挥“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在中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年枸杞交易量达4.5万吨,交易额达12亿元;有22家企业枸杞取得绿色食品认证,3家取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证,13家取得了枸杞进出口经营资格,6家通过了食品QS强制认证。在全国1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固的中宁枸杞销售网点和“中宁枸杞专卖店”220家,枸杞产品还远销五大洲及香港、澳门、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监管方面,建立“中宁枸杞”中国驰名商标质量追溯管理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开展证明商标维权,加强中宁枸杞包装物管理,严厉查处硫磺熏蒸枸杞及假冒中宁枸杞销售等不法行为,有效保护了中宁枸杞的品牌和声誉。

2.2 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科技促产能力

近年来,我市结合农业特色产业、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镇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沙坡头区6个,中宁县8个,海原县6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家。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387家,引导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设施蔬菜新品种示范、新技术配套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园区68个,实施了以增设钢架、后屋面加厚、配套卷帘机、安装保温被为主的设施综合改造。采取以麦芠、秸秆还田,重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深翻疏松土壤等改土培肥核心措施,提高设施大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特色产业倍增计划提质增效工程,对四个设施蔬菜基地镇的2135座旧棚进行改造,落实标准化生产、结构调整、改土培肥等提质增效措施,建成10个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区,示范棚内香瓜、黄瓜、辣椒等瓜菜已陆续上市销售。示范区667㎡产量12175kg,667㎡产值28611元,较非示范区提高2179kg,增长21.8%,每667㎡增加收益2289元。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稳步推进,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场)33个,建立专业养殖示范村19个。认真分析了4月份宣和禽流感疫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关于沙坡头区蛋鸡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已提请自治区农牧厅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

2.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于2008年实施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设置了农牧、林业乡镇技术服务派出机构,健全完善了考核体系。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市(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陆续开通了 “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实施了基层农技服务站建设项目,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等硬件设施,有效改善了办公条件。今年,将对全市所有镇乡的农业科技服务站进行改扩建,沙坡头区新建7个农技服务站所,每个乡镇新建200㎡的办公用房、监测实验室及培训教室,配套完善试验设备、办公设备、培训设备。改、扩建5个乡镇农技服务站所。目前,该项目资金已到位,正在建设当中。

二是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近年来,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争取项目,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制种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适应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需求。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生物统防统治、黄牛冻配改良、黄贮饲喂、设施大棚改土培肥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沙坡头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海原县马铃薯脱毒原种繁育基地等一些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区域种植业为主体,培育出的高产、抗病新品种,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区示范推广的优良品种。积极培育制种产业快速发展,共落实蔬菜、花卉及优质农作物制种面积673hm2,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21个,育售种苗1908.5万株,初步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完成了国家、宁夏的区域试验、鲁宁科技合作筛选试验5组86个玉米新品种的试验种植任务。夏华、正通等养殖企业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全市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自配饲料喂养向科学调制饲料喂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集约化经营、综合技术运用、优良品种覆盖、安全生产的“四个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市累计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82个,新技术57项。粮食和畜牧良种覆盖率90%以上,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市委、政府制发了《中卫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级投入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用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计划等人才发展重点工程项目,每年培训不少于80名县(区)级、200名乡镇级、400名村级实用人才,加强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先后聘请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山东寿光蔬菜病虫防治协会等区内外专家,采取面授、远程教育等形式,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累计培训农技人员7200余人次;先后组织400多名农技人员到国家农业部和沈阳等地参加培训,考察学习测土配方、高效节水农业、稻田养蟹和林下养殖等农业新技术,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412培训带动工程”,依托新农村信息服务站,通过IPTV农技频道和自治区“三农”呼叫中心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累计培训设施蔬菜、硒砂瓜、畜牧养殖等各类种养户、农民经纪人1.3万余名;采取“外出培训、引进培训、分级培训”等形式,先后组织500多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赴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地考察学习;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举办设施蔬菜、硒砂瓜、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班750多场次,发放资料近10万份,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通过培训教育,基本建起了梯次分布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积极支持和配合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邀请自治区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宁夏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9名农业专家,先后走进农产品生产种植基地和田间地头,针对硒砂瓜、枸杞、马铃薯、设施农业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讲座、培训、指导、经验介绍及远景规划、观摩考察等方式,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从山东寿光聘请6名农民技术员,在沙坡头区设施蔬菜基地镇,开展引领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积极为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牵线搭桥,在项目、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先后协调引进各类项目32个,配套卷帘机等设备2000台(套),保温被3.5万平方米,协调金融部门投放支农信贷资金2570万元,协调农技专家对口帮扶800余人次,协调流转土地1400hm2,培养各类种养大户260户,涌现出了王瑞生、杨飞等2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3 存在的问题

(1)“香山硒砂”瓜和中宁枸杞驰名商标是我市宝贵的公用品牌资源已得到市、县政府及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镇、村和农户对公用品牌资源的宝贵性认识不够,落实品质品牌保护措施不硬,没有形成优质优价的品牌优势。

(2)科技示范园区是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综合应用的展示区资金投入大,近年来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市、县级财政投入不够,档次和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科技创新引领和示范推广能力的提升。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尽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进行培训,但培训时间短,广度、深度及系统性不够,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加大品质、品牌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品牌效益

以香山硒砂瓜、中宁枸杞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前50强、有机食品为切入点,广泛宣传,提高乡镇、村和农户对公用品牌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基地种植户培训档案,确保基地种植户培训率达100%。组织人员制定“香山硒砂”瓜、中宁枸杞产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健全和完善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市委、政府将把“香山硒砂”瓜、中宁枸杞品质品牌保护纳入有关部门、基地乡镇的年度效能目标中考核。组织工商、质监、农牧、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执法,严查乱施化肥、乱用农药、随意灌水等影响硒砂瓜品质行为,提高硒砂瓜质量水平。推行公司、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或与农户基地对接、签订订单,真正形成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重新确定硒砂瓜商标图案,试验推行电子防伪码,实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统一印制,统一管理,建立硒砂瓜商标追溯体系,提升“香山硒砂”瓜的品质和品牌效应。加强枸杞生产管理,严格控制投入品,研究“中宁枸杞”区别于其他外地枸杞的独特营养成分,用简便易行的检测手段、仪器,查验、分辨中宁枸杞和外地枸杞,严厉查处硫磺熏蒸枸杞及假冒中宁枸杞销售等不法行为,保护好中宁枸杞品牌。同时,以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区建设、公司加基地联营模式为抓手,以覆盖全国的高端“中宁枸杞”品质保证专卖店建设为龙头,强化市场营销,开拓高端市场,并以进入品牌店的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优质优价,大面积提升品牌质量和枸杞种植效益。

4.2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

以加快 “三带三区一地” 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和硒砂瓜、枸杞、设施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集中使用市、县财政科技投入“三项”经费,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倾斜,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上档次、上水平。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牵头,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参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组装配套应用,全力创建农业新成果展示、推广应用和实现自主创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通过优化、集成、组装和配套,示范和推广一批优质、高效、实用的综合种养业技术,使之成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第二课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广大农民向名、特、优、新方向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3

1、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我公司保证承接的任何工程实行不分包,不外包,不转包。让甲方放心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实行工程款专款专用,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4、建立强有力的现场指挥部,将该工程列为公司的重点拆除工程进行管理。

5、推行目标责任化管理,做到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工程进度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确保工期按期完工。

6、施工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保质保量的完成,工期提前不计提前奖,如果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施工工期延后,愿意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 接受处罚。

7、若我方中标,则会按照招标人的要求及时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交纳履约保证金,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展开施工。

(一)、对业主的承诺

1、关于工程质量方面的承诺按照业主领导的要求,结合我公司的综合实力,制定具体的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我们承诺确保安全完成拆除工程。

2、关于工程工期方面的承诺我公司将严格按本投标文件中承诺的工期组织施工。中标后亦将严格执行双方合同约定的开、竣工日期。工期提前不要工期提前奖。若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工程延期,我们愿意按合同条款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3、关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方面的承诺我们保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符合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供现场文明施工平面图,制定详尽、具体的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并经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确保济南市安全文明施工工地,创建绿色环保现场。

4、关于服务方面的承诺30日工程竣工后,成立工种齐全的维修小组,与建设单位紧密配合,确保达到甲方的要求。并且我公司建筑工程质量回访服务中心可随时为建设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二)、合理化建议

1、建议贵方提供拆迁建筑物图纸等相关资料,以便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做到安全拆迁,杜绝事故。

2、建议甲方提前做好停水、停电的管理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加大拆除宣传,尽量减少过往车辆及行人。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4

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和事业站所负责人共200余人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一、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

我市现共有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38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乡镇街道机关行政编制为249名,后勤事业编制18名,财政所行政编制51名,编制合计318名,实有人数376名。乡镇街道“七所八站”事业单位共有120个(不含学校、卫生院和国土建设站),事业编制共347名,实有人数为346名。自2001年以来,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后机构设置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机构精简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全市乡镇街道在近年的机构改革和调整中,由2001年的18个乡镇街道机构,减为现在的15个乡镇街道机构,精简17%;内设机构由126个减少为现在的83个,精简了34.1%;每个乡镇街道事业单位(除财政所、中小学和卫生院以外)由原来的10个减为8个,精简了20%。在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工作中,我市按照清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及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职能重复、交叉或相近的机构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将乡镇事业单位的农技、水利等站合并为农业水利服务站。初步实现了精简、高效、规范的目标。

(二)人员编制压缩,人员结构优化。乡镇街道机关行政编制由327名减为249名,减少65名,编制压缩了23.9%;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编制由566名减为347名,减少219名,编制压缩了38.7%。全市乡镇街道领导职数的配备,按照三类乡镇不超过9名、四类乡镇不超过7名的标准进行配置。15个乡镇街道共精简领导职数17名,精简14.8%。与此同时,乡镇街道干部在年龄、文化、专业等方面初步得到了优化组合,人员结构比较合理。

(三)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初步理顺。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界定了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职能分工,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初步理顺了市直主管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管理体制的关系。确定各乡镇站所共设8个,各街道站所共设8个。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动物防疫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文化体育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所等5个站所的人、财、物权均放到乡镇街道,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市直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乡镇街道林业管理站、国土建设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则实行市、乡镇街道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自2001年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2006年完成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后机构设置工作以来,尽管取得了以上的成效,但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化、市直一些部门职权重新回收和免征农业税等情况的变化,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主要是:

(一)乡镇机构职能承担过多与职权过小的矛盾。在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时,乡镇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职能。过去,要粮、要钱、要命(计生)被看作是乡镇机构的中心工作,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努力,这些职能已经减弱,但乡村社会的许多公共事务还压在乡镇机构头上。维持乡村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调节民间纠纷,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村政治活动等等,都是乡镇机构躲不开的任务。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票否决”和 “帽子工程”也越来越多。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交通整治、国土执法、城建规划等工作。然而,乡镇机构却没有相对应的职权或职权过小,工作难度相当大。如修通了乡村公路后,交通安全出了问题的“板子”是打在乡镇的,而乡镇机构都没有道路交通的执法权,对于车辆超载、人货混装等问题的处理,只能说服教育,没有行政制止手段。村民的车辆即使在国道上或市区街道出了交通安全问题,帐也算在乡镇,有的乡镇就是这样被亮黄牌和“一票否决”的。这些情况使乡镇十分压头。一些乡镇的党政一把手把乡镇机构这种状况,概括为“职责比天大,权利比针小”。

(二)政府资金拨付方式与乡镇机构职能正常履行的矛盾。乡镇管理机构是连接广大农村社会与国家权力履行体系的最基层的控制枢纽。乡镇机构向上承接政府机构的各项有关指令,向下承担几乎一切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任务,甚至还介入了农村社会的私人事务。国家权力的运作形式使乡镇机构的工作异常复杂

和艰难。就一般情形下,在承接上级行政指令时,乡镇机构几乎没有独立性可言,其中政府资金的拨付方式是制约乡镇机构运转的重要因素。面向农村的各项专用资金等,是通过“条条”关系下拨的,上级领导对资金的拨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一项资金能不能拨付给某一个乡镇、或是拨多拨少都可以有很多理由。从过来的情况看,乡镇机构中是否设置对应上级拨款单位的机

构或专职人员,是上级领导考虑资金拨付的重要原因。签于这种情形,乡镇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维持机构运转,不得不“建庙招和尚”。如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机关只设一个综合性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而实际上,各乡镇机关为了应对上级各部门的工作和利于资金的争取与拨付,一般还另设农业组、综治组、计生组、财税组等,人员不够,还得从“七所八站”长期抽人,与乡镇机关干部捆绑在一起。尽管如此,工作经费或项目资金也难以按正常标准和时间内得到拨付。因此,不少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说:“乡镇做为一级政府,却没有一级财政。所以,经费、资金问题成了乡镇的头等问题。每年我们至少有一半的精力要花在找钱上面。不然,就很难正常运行”。在针对乡镇街道的273份调查问卷中,有69.5%的乡镇街道机构人员包括乡镇党政干部认为,目前乡镇街道机构运转上突出问题是:财政投入不足,经费渠道不畅,乡镇街道负债较重。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债务总额为2547.64万元。其中,工程道路欠款267万元,银行借款631万元,单位和个人借款80万元,欠市财政周转金580.64万元,欠市财政资金447万元,其他欠帐542万元。这些债务中,有因上级下达的建设达标的硬任务而形成的债务;有各乡镇街道在经济发展中因历史遗留而形成的债务;也有自身管理不善、控制不严、超越自身财力乱贷乱借乱花钱而形成的债务。由于负债较重,财力薄弱,各乡镇运转十分艰难。以丹青镇2006年为例,市财政除工资外全年拨付相关经费38万元,而全年除工资外的日常办公、计育、接待、中心工作及乡、村干部福利等必须开支共计75万元,缺口达37万元。其他乡镇年均缺口资金也在30万元左右。因此,乡镇主要领导通常要花费1/3以上的精力筹措资金,加之每年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和会议,导致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履行职能。

(三)市直主管部门与乡镇街道责、权、利的矛盾。2001年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2006年机构调整后,初步理顺了市直主管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管理体系的关系。将农业水利服务、动物防疫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5个站的人、财、物、事权均放到乡镇街道,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乡镇林业管理站和国土建设管理站则实行市、乡镇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2001年后,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的5个站中,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动物防疫站的人、财、物权先后实际收归市直业务部门;乡镇广播电视的财权、物权也在市广电局系统资产重组的改革中划归广电网络公司。还有乡镇派出所等实行“条条管理”,仅把事权放在乡镇。由于责、权、利不能统一以及人、财、物、事权的剥离,使乡镇街道在机构编制人员管理方面处境尴尬:一是想要的人调不进来,调进的人又对不上口;二是仅事权放在乡镇街道,实际工作中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多是乡镇街道自己临时调配。所以乡镇机关人手十分紧,只得打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主意,把他们一起纳入干部统一管理。三是人员管理难到位,工作推进力度小。如退耕还林是许多乡镇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应由乡镇林业管理服务站推进,但林管站是以市管理为主的机构,其人员也不由乡镇直接管理。由于责任落在乡镇政府身上,所以这项工作从头到尾,都是乡镇政府组织干部直接具体抓落实。又如遏制和减少农民占用田地修建房屋的行为,是乡镇国土建管站的一项重要职责。但责任实际也同样落在乡镇政府身上。对这种“以条为主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乡镇很难管理和调遣。一些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无奈的说:“有利、有权的上收了,包袱甩给乡镇背,人权、财权、物权收回去了,事情和责任却留给了我们”。

(四)乡镇机构满编与“政策性超编”的矛盾。“严格控编,空编进人”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市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乡镇机关行政编制,还是乡镇事业机构的事业编制,总体上都是按编进人和异动,没有超编现象。然而,一些原允许设有“金库”的乡镇,因有自己的财政,在人员异动特别是在安排复退军人等“政策性超编”问题上比较有弹性。2005年起我市取消了“金库”乡镇,这部分“政策性超编人员”因一时纳不进市财政,已成为原“金库”乡镇的严重负担,也给乡镇街道撤并后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遗留问题。

(五)乡镇干部与市直部门干部待遇不均的矛盾。乡镇工作量多,任务繁重,条件大多艰苦,作为与市直部门干部同吃“财政一锅饭”的乡镇干部,理应享有同等的待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是乡镇干部没能象市直部门干部那样享受住房政策待遇。在住房问题上,乡镇干部不仅连续3次错过相关优惠政策(房改房、货币化房改、集资建房),而且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补贴政策。对此,基层干部意见很大,许多人“奋斗一辈子,老了无房子”。据对全市14个乡镇街道的586名干部职工的调查统计,共有278人无房,无房率高达47.4%。二是养老保险金欠交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所有乡镇均存在欠交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问题,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办理退休手续及退休生活无保障。据统计,全市各乡镇共有99人欠交养老金182万元,滞纳金559.8万元。三是提拔交流机制不活,工作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走访,乡镇街道干部普遍反映事业上“出路少、希望小”,政治前途渺茫。一方面,乡镇街道干部年轻时苦干几年指望得到组织提拔。另一方面,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由市直单位选拔下派比例过高,如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现任30位党政一把手中,从市直单位选拔下派的24人,占80%,让一些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优秀青年干部失去成长机会,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这些干部工作积极性。乡镇干部还普遍认为目前的干部交流机制不活。首先是纵向交流有限。对大多数基层干部而言进城希望不大,除换届时有极少数人调入市直部门外,大部分人一辈子工作在乡镇,其次是横向交流机会少。突出表现在经济条件差和边远乡镇干部难以交流到经济条件好或城郊乡镇。特别是编制已下放到乡镇的七所八站干部的交流几乎为零。据对14个乡镇街道(镇溪街道办事处除外)586人的调查中,5年内未交流的244人,占41.6%。10年未交流的263人,占44.9%。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

进行机构改革,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理顺党政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精干公务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如何解决机构改革和区划机构调整以来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与矛盾?采取哪些对策和办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我们认为,要把责、权、利统一,做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的重点。分析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中之所以出现新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归根到底是责、权、利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因此,我们是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对策与办法呢?

(一)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不管是理顺条块及行政层级之间关系,还是划分财权、物权、人权、事权,或是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或是解决乡镇基层干部待遇,都应坚持这一原则。如市直部门将一些职能、事权下划到乡镇机构时,还应适度下放财权、物权和人权,让人、财、物、事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的乡镇街道事业机构,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街道的意见;所在乡镇街道要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事业站所人员的管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强化对乡镇街道事业站所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确保乡镇街道机构有效运转和乡镇街道干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合理设置乡镇街道机构,人员编制“弱减强增”,在编制总额内适度调整。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扩大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的规模。比如按行业跨乡镇街道设置区域性的中心机构,或是在整合现有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有关事业机构。对于职能弱化的机构,在撤并同时可以考虑减少编制。如当前和今后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平均每乡镇2—3名就能正常运转,过来的情况是每个乡镇平均4—5名,多的超过7名。现在完全可以减少,将编制人员调剂到需要加强的机构中去;乡镇计划生育办机构和人员可与乡镇卫生院合并,乡镇卫生院加挂计划生育办牌子。农业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监督、矛盾纠纷调解这类实际不断强化的职能,可以考虑适度增加编制。

(三)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任何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必须由相应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减少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对资金使用的自由裁量权。通过这样的制度,减少乡镇为争取资金而发生的“跑部钱进”的现象,增大乡镇机构在使用资金上的自主权,让乡镇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用在履行职能上。就目前来讲,一是逐步加大对乡镇街道转移支付力度。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正常运转等基本财政支出需要,市财政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逐步加大对乡镇街道的投入,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二是合理界定乡镇街道财政支出责任,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对于上级政府委托乡镇街道承办的事务,要对口安排足额资金,不留缺口;对于共同受益的项目或事务,要充分考虑乡镇街道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资金负担比例,不能把压力都推给基层;财政预算方面,在乡镇街道工作运转支出需要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财政资金对其他领域的投入要适度调减,更不能挪用于其他工程项目建设。三是加强收支管理,分类扶持,逐步消化债务。要强化乡镇街道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切实做到政府一支笔、财政一本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要政府根据各乡镇街道的欠债情况和还债能力,本着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每年安排适当资金专门用于乡镇街道还债,同时,建立还债奖励机制,鼓励乡镇街道筹资还债。

(四)通过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简化乡镇机构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乡镇机构的主要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免征农业税的今天,这些职能更加突出。如果注重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包括农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由这些组织承担一部分公共管理工作,甚至一些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经营,也可以完全依靠农民自己的组织来实现。有了这些民间组织的介入,乡镇机构的职能就可以大大简化,其工作人员也可以大大减少。现在一些发达地区就是大量依靠民间组织来处理农村公共事务的,很值得借鉴。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5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公共卫生安全、留守儿童管理等情况的汇报材料

根据《恩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农村中小学老师资源配置、公共卫生安全、留守儿童管理等情况进行视察的通知(恩市人常办[2009]4号文),市人大视察组将到我乡部分学校开展视察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中小学22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6345人,其中中学生2397人,小学生3948人。中小学现有在职教师289人。

二、中小学教师配置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小学现有在职教师289人,其中中学131人,具备专科以上学历124人,平均年龄39.2岁;小学在职教师158人,具备专科以上学历88人,中师学历62人,平均年龄44.6岁。中小学共缺编40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全乡小学差编40人,有的村小请代课教师达到4人以上,代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老龄化严重,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有的村小教师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

三、公共卫生安全情况

(一)饮水卫生

1、基本情况

全乡22所中小学中,有8所学校饮水是接入公共管网,其余均为学校自备。

2、主要做法

(1)为了解决师生饮水难、饮水差的问题,我乡中心学校陪同市卫生监督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在2008年12月份对全乡所有中小学饮水及安全卫生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提交了学校饮水情况报告,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市卫生监督部门将对学校水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学校师生饮用“放心水”。同时,我乡还有5所学校享受集镇管网供水价格优惠政策。

(2)为确保学生饮水安全,我乡所有中小学均实行开水供应制度,学校建有开水供应设备,部分学校采取学校供应与学生自备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学生饮用开水。我乡有部分学校如高拱桥小学在饮水工程建设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3、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校自备饮水水源做过检查工作,但无定期监测制度,缺乏监测意识。

(2)一部分村小自备水源因无专业人员的相对固定的定期监测和检验,水质无法确定是否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二)学生入厕

1、大部分学校厕所蹲位数符合要求,还有部分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厕所比较小,蹲位设计不规范。

2、全乡中小学厕所只有芭蕉中学、中心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是冲洗式水厕,其他学校均为旱厕;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不利于消毒。

3、学校对厕所进行了定期消毒,大部分学校有消毒记录。

4、大部分厕所清洁卫生状况较好,有部分厕所因无水定期冲洗,坑内卫生差。

(三)交通情况

1、我乡22所中小学全部通公路,交通便利,大部分路况较好,只有两所学校不是柏油路。

2、为保证学生上学、放学路途中的交通安全,学校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另一方面着重从管理入手,通过加强路队管理,建立教师护送制度,并在学生出入位置设立了提醒学生出入注意车辆、司机行车注意安全的警示牌。

3、虽然学校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但有部分路边学校离公路太近(有3所学校紧邻209国道,有5所学校紧邻“恩咸”公路),车辆流量大,学生出入、横穿公路存在一定的安全安患。建议交警部门建设斑马线、警示牌等,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上学、放学路途中的安全。

(四)疾病防治工作

1、为有效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学校将疾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安全常规工作之一长抓不懈,坚持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通过抓卫生知识教育,加强清洁卫生工作管理,坚持每日晨检制度,随时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杜绝可能会发生的流行疾病,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中心学校将安全卫生工作作为每次工作检查的一项必看内容之一,将安全卫生工作放首位,定期开展对各学校的卫生工作检查,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

四、留守儿童管理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乡中学现有留守学生620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350人,有一方外出的270人;小学现有留守儿童1245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531人,有一方外出的678人;单亲扶养568人,隔代监管458人,亲属监管94人。

(二)学校管理情况

1、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各校建立了留守学生花名册、档案袋等文本档案。通过以上档案的建立,学校和教师了解了留守学生的住址、监护人、联系方式以及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有利于教师开展帮扶工作。

2、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分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

3、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对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

4、教师在教学中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辅导以及生活中的照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留守生因缺乏父母照顾、关爱带来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家庭教育的缺陷严重影响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学管理。很多留守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管,有的甚至是委托的亲朋邻居照看,这些监护人大多知识贫乏,有的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农村家务劳动任务重,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学习辅导,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白。

2、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亲情辅导,大多有心理障碍,心理素质差,在校比较自卑,不少学生纪律性差,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利于健康成长。

3、学校的留守学生逐年呈现上升趋势,给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学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但存在很多困难,从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建议国家、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从宏观调控上要制定相关政策,调控打工现象;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进行救助,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倡导农民工返乡务农;社会各团体要为留守家庭、留守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加强帮扶力度;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孩子的另一个“家”。

芭蕉侗族乡中心学校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 篇6

张昌斌

北京市丰台区民盟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情况日渐加剧,且各类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在白天,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拥堵的车流中,经常会看到运输危险品或易燃品的车辆,且偶有因事故造成泄漏的报道。无疑这种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运输途中因设备故障或交通事故出现泄漏,很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且必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有鉴于此,特建议:

1.修改、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加强许可监管,主要有:

(1)限制此类车辆在城市道路通行时间为2:00-5:00,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危害影响范围。

(2)增加罚款数额,提高违法成本。

上一篇:高二作文题800字下一篇:食品联盟商家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