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2024-09-27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共8篇)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作者:杨戌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秀丽的湖山景色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名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名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完善保护体系,从“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按照“全面、系统、科学保护”和“应保尽保”、“特色保护”的原则,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和自然景观,使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保护思路上要重点突出“一核一线一古城二遗址”,其中,“一核”是城市西部区域;“一线”是沿运河区域;“一古城”是古城区域;“两遗址”是良渚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强调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实施更深入的保护;要完善政策法规,落实保护责任制;要拓宽及规范公众、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的渠道,提高保护效力;要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方式,改善保护体制。通过上述理念上、思路上、机制上的改进,促进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杭州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理论,战略规划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其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其次,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再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二、产业价值链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阐述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产业内部分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企业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形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创意产业区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意”为源头产业,带动内容创作、产品制作和营销等价值环节,以“创意”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链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产业价值链。二是地域上以产业群落形式,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形成地区产业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格局和生产网络,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动力作用,带动创意产业区内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与区外相关产业链动发展,形成区域产业价值链。一般而言,创意产业区通过创意的投入,对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是相当明显的。产业的价值链曲线主要包括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在工业化时代,生产方式以“福特主义”为主要形式,生产加工活动在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附加值很高,远高于研发和营销阶段所创造的价值。产业的价值链曲线如图1所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个性消费的“后福特主义”时代。知识经济占据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产业的价值链曲线形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如图2所示,微笑曲线说明附加值最大的环节是研发和营销环节,最少的是生产加工环节。对于创意产业区而言,其以文化和技术等个人创造力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通过文化使产业价值链增值,把相关行业的高端价值(创意)部分集聚在某些特定区域。同时在空间产出上把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研究机构等不同参与者链接起来,形成一条企业协作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二)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行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及其各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把不符合比例关系的各产业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调整为符合各种比例;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和各行业及各种企业不断淘汰旧技术、采用新技术,使产业结构逐步向高一阶段转化。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主要表现为: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意产业的出现促使新三大产业的划分: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第一、二、三产业部分)、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新三大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创意产业决定信息产业的内容空间,而信息产业一方面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同时又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且创意产业往往以信息产业的面貌出现,并常常借助传统产业的形式。具体而言,创意产业区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创意产业区的发展使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区之间形成合作,促使了产业融合,并形成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二是创意产业区在中心内城区形成以“头脑经济”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群体和社区,再次使这些具有重要区位价值的中心区域获得主导产业优势。

三、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方面,2006年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市平房区成立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自成立以来,动漫基地发展迅猛,入驻企业由8家发展到61家,年生产动画能力10000分钟。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黑龙江省制订了动漫基地省市区联合共建管理办法,成立了省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设立了资金、人才、场地、技术等8个公共服务平台和专项扶持资金;国家和省市区分别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对优秀原创作品和获奖作品予以资助和奖励;相继举办了龙港文化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国高校优秀动漫作品展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基地与黑龙江影视剧制作中心结成联盟,与哈尔滨国际软件外包园捆绑发展,与美、日、韩等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动漫企业协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加快动漫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省动漫基地依托省内高校众多的优势,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动漫名家展开合作,并与美国好莱坞的部分企业、新闻集团、日本漫画学院、韩国数码振兴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及部分电视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旅游业方面,黑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深入挖掘以哈尔滨为重点的冰雪文化、金源文化、欧陆文化、犹太文化、工业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等观光旅游项目,以此提升哈尔滨国际旅游城市的文化品味。此外,还推出齐齐哈尔鹤文化、佳木斯三江文化、大庆石油文化、伊春和大兴安岭林业文化、黑河和绥芬河中俄口岸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繁荣了黑龙江省的文化旅游市场。传统文化艺术产业方面,“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引进和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倡导主题性创作与传统艺术创作的有机融合,鼓励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开发桦树皮工艺、鱼皮工艺、皮影画、剪纸、黑陶、木雕、麦饭石雕等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和经营规模。

(二)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缺乏深度挖掘

黑龙江省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方面还不是很高,开发和整合方面依然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雄厚的文化特色资源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掘和释放。如地方戏(二人传、龙江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游人文化、多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欧洲文化等等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并没有在黑龙江省形成优势产品和强势产业,致使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育不良,文化资源市场还有待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

2. 缺少品牌优势和产权保护不完善

文化产品做大做强的核心要素是形成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规模、集聚效应和高附加值。黑龙江省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备强大品牌优势的企业屈指可数,独具特色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市场的原有垄断地位随着吉林等省市也逐渐推出了冰雪旅游,垄断地位有所动摇。黑龙江省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也有待完善。

3. 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一大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不仅是黑龙江省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繁荣的标志之一,但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较先进的城市相比,黑龙江省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有创意的、能策划的、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黑龙江省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现有教育体系对文化创意人才在文化商品化、产业化、全球化经营管理和营销这些专业职能的培养上比较缺乏,没有实现产学研很好的互动。

四、对黑龙江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建议

(一)深度挖掘龙江文化

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充分挖掘黑龙江省的文化旅游资源。黑龙江省有著名的“天然火山公园”——五大连池,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名扬中外的扎龙野生珍禽自然保护区,气势恢弘的月牙泡野生荷花自然保护区等,可利用这些充分挖掘龙江自然生态文化。黑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有著名的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辽代桃温万户府故城遗址、清代宁古塔古城遗址和瑷珲新城遗址等,可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龙江历史文化,如建立历史旅游文化带。黑龙江省还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挖掘区域地理文化。如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特有的地域位置造就了它特殊的俄罗斯文化;黑龙江省地处松花江流域,长期以来东北抗战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可利用抗战文化进行文化产品创作;黑龙江省已经小有名气的黑土地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也是有利的切入点。

(二)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保护

黑龙江省应借鉴以往成功的、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利用其有影响的文化资源将打造自己的品牌作为自身发展的当务之急,牢牢树立品牌意识,同时也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要发展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特别是产业链两端的版权保护。如果失去版权保护,这些产品任意被复制、使用,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丧失基础。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版权保护的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具体从以下几点去做:首先,强化法律制度约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一道司法防线,要想使知识产权得到切实保障,应该改善目前法律处罚力度不足、执行不够的现状。其次,必须大力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树立全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构筑保护知识产权的道德防线。第三,财政方面政府加大对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相关资金的保障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投入重点,统筹各部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公共资源,发挥政府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三)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黑龙江省必须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打破文化人才流动中存在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有序、合理地流动,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激励机制;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互相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吸引一批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树立新型人才观,既承认高学历的常规人才,对缺乏高学历和高资历的优秀人才,也应给予非常规的宽容和鼓励;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科技和教育优势,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学院,以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为核心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文化、工程、营销等复合知识传授为教学模式,并加强与海外一些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翔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马瑞秋.创意产业是引领哈尔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商业经济,2006(7)

[3]陈丹.创意产业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篇3

【摘 要】企业文化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有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国内企业在处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缺陷,然后针对国内企业文化如何更好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战略 企业文化

【中途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和残酷,企业之间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开展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文化在吸引人、留人上势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一种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正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和持久的动力,便成为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它包括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和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的过程。它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个体差异分析、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激励、工资与福利、沟通等。

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人力资源优势的独特性更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驱动者。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灵魂组成。

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企业已经从产品竞争、技术竞争的层面变迁为更好层面的文化竞争。通过对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互动、互补和匹配关系的考察,有助于企业更系统和更有效地来开展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凭借企业文化这个有机体充分发挥成效。

2 我国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就是重视人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的重视人的作用,他们都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更好的实现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相结合,能够互通有无,弥补不足,达到更好的效果。

近几年,中国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大致形成了以变革创新、求真务实、诚信合作为目标的价值观;企业基本建立了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企业基本上建立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加大管理的改革力度;很多企业都制定了战略目标,通过全面创新,求真务实,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力求机制创新,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薪酬结构,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有所进展。

当然由于中国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企业文化的理念先进,实践落后;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不足,员工参与不积极;传统企业文化的存在,影响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和人才环境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局限在表层且花样单调,形式呆板,对于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力不从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将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具体为业务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服务和支持。当谈到人力资源管理时,企业领导和员工就想到是属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职能,理应由人力资源部片面负责。

(2)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外部招聘不重视内部培养;重使用轻培养。企业过分重视外部招聘而忽视了建立企业内部员工的人力开发机制,往往寄希望于外部招聘的人才上,希望能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

同时,在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时,往往只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而忽视了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只注重对学历层次低的员工进行培训,而忽视了对高层次员工的深入开发。

(3)人才安排结构不合理,不能人尽其才。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决策中所占的比重甚少,多数企业虽然设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却往往是企业高层的附庸,所从事的多是行政事务性工作,活动范围也极为有限。

(4)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缺乏有效的。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往往重激励、轻约束,激励时又往往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许多企业往往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试图凭借诱人的薪酬来吸引并留住人才,从而放弃必要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要改变上述情况,必须要转变观念,积极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因此,企业如果引入企业文化来加强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将成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有益补充,弥补由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不足与偏颇。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得到最佳管理效能。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处理好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的结合。人力资源经理人员在设计招聘政策时,要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对招聘主管人员与用人部门经理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录用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员;同样,也要制定相应的员工发展政策,只培养与发展那些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员工。

(2)在企业培训的全部过程中贯彻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企业培训,强化、试验和改进企业文化。在企业各类培训活动中,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传达给员工,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

(3)对员工的绩效考察和激励措施要充分结合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绩效与激励管理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考评与激励的一部份,将企业核心价值观用各种职业化行为标准来具体描述。

(4)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等一系列措施。企业文化通过员工培训方式使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改变。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必需借助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结合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在企业内部营造宽松、自由,对员工充满人性的关怀和情感激励的环境。

4 总结

能否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关系,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我国企业必须正视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新观念,努力改善,只有这样,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孙泽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树良.迎接“入世”挑战培育企业文化.人力资源,2002.

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4

李星明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email:lxm 415@126.com

文化资源与和经济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出文化强大的经济属性。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而作为文

化消费的旅游业,随着其快速发展,挖掘本地特色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发展的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将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已是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求。湖北省作为旅游文化大省,可谓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

异、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另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

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特别值得提

出的是湖北境内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这些构成了我省旅游文化产业

化强大的资源基础。因而,研究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质量上提升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

竞争力,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湖北省旅游文化虽然名满古今。但其大多还藏在深山无人识,开发有欠力度,旅游文化产业化尚处

起步阶段。为此,提出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指导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1体制创新战略。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应具

备的条件。为此应进行从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到开发商投资等一系列的体制创新。

2品牌战略。全面启动与实施旅游文化产业化,形成旅游文化产品系列,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

文化产品品牌。

3特色战略。特色是旅游产业的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市场。挖掘各具特色的旅

游文化使之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并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出来,这是旅游产品魅力永驻的关

键。

4集聚战略。对于湖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而言,在一定区域形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群、产业链是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文化产业化不同于其它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旅游文化资源在产业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篇5

创新文化建设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五大目标之一,建设与知识创新工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持续创新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推动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所的整体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海洋所自1998年以来,按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方向和总体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包括组织机构的改革、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断凝炼科技创新目标,提升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引进国内外杰出人才,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二月,南海海洋所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为了进一步搞好与科技创新相配套的创新文化建设,创建有南海海洋所特色的创新文化,把我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中科院党组关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所的实际,经党政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南海海洋所创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创新文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确立我所科技价值观和建立以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评价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南海海洋所创新机制,构建我所的创新文化体系,推动我所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营造以人为本、有利于激发个人创新思维和提高研究所整体创新水平的持续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建设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把我所建设成为不断涌现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国家一流研究所,争取进入中科院30个国际著名研究所行列,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基地。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

1.指导思想和主要规划

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中科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和“三老四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传统,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围绕科技创新和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建立符合知识创新工程总体目标和具有我所科研活动特征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

⑴核心价值观。要引导职工树立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目标相一致的科技价值观;提倡创新发明,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科学管理;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国家、研究所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将追求自身价值、个人利益与南海海洋所的价值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为实现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我所战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⑵科研精神和科研作风。要引导职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大胆开拓、大胆创新、奋发进取;弘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信守科研职业道德,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学术自由,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谐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学术环境,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以凝聚科研工作的团队创新精神为目标,积极鼓励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敢为天下先;要处理好个体创新与团队创新的关系,协同攻关;不仅在科技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而且在管理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后勤服务工作中也要强调创新意识,破除旧观念旧框框,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

⑷整体社会形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在社会上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南海海洋所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既强调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又强调其社会效益,以尽可能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回报地方,回报社会;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我所的创新成果和先进模范人物;在相关领域,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有关政策提供咨询。努力展示我所作为科技国家队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我所的知名度和显示度。

⑸科学思想传播。重视科普工作,利用广东海洋学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等学会组织,以及海洋生物标本馆等科普基地,向社会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要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建好海洋科普示范基地,向青少年和全社会开放,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并取得实际成效。

⑹科研管理与服务。深化机关管理部门、技术支撑系统、行政支持中心和后勤服务系统的改革,为全所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

2.具体实施的主要措施

⑴组织职工深入学习院党组关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路甬祥院长、郭传杰副书记有关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学习大连化物所、西安光机所等兄弟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对创新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和广为宣传,使创新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和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职工心中扎下根并形成自觉的行动。

⑵召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研讨活动,并邀请上级领导和有关先进单位介绍经验,使职工对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共识。通过研讨活动,凝炼提升南海海洋所精神、创新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凝炼我所的科学创新目标。2002年初完成近期(五年)的科技目标的凝炼。

⑷制定和完善鼓励发明创新的奖励政策,如对SCI论文的奖励政策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大胆发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并做出成绩者给予奖励。2002年完成。

⑸建立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三个优势学科的发展。2002年建立。

⑹建立发明基金,支持有创新发明的课题或个人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03年建立。⑺开展经常性学术讨论活动。学术讨论活动原则上每月举办一次,有需要时不定期举办。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

⑻编辑出版我所《创新案例》。结合我所改革创新的实际,把我所在具体的科学创新研究、组织管理中体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管理等具有创新亮点的实际工作案例撰写出来,并编辑出版。2003年完成。

⑼发挥工会(职代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创新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中,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按分工做好创新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⑽要动员全所职工参与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并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创新文化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⑾在制定创新基地建设统一考核评价体系时,要把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成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要占一定的分数比例。2002年开始实施。

⑿管理部门、支撑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在日常工作中要强调创新高效,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⒀改革后勤服务中心现行体制,成立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按企业法人运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2002年完成改制。

⒁海洋环境工程中心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向企业化过渡,独立核算,建立企业运行新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2002年完成。

⒂成立科技产品开发中心。加快我所以海洋生物产品为主的产品开发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同时制定科技项目和产品开发的有关规定,在政策上鼓励科技人员或项目组创办企业开发产品,为科技产品市场化社会化多做工作。2002年完成,以后逐步完善。

⒃积极参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建设,并努力做出表率。我所大院在取得海珠区、广州市两级“安全文明小区”称号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健全完善安全文明小区公约、家属区管理制度、治安联防制度、环境卫生制度、防火安全制度等,并结合园区环境建设,努力把我所大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祥和安定的安全文明小区。⒄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我所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积极推荐我所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参评全国、省、市、区以及中科院、分院等各级各类奖励,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推荐我所的专家学者出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或政府决策顾问,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咨询,从而增加我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所的社会地位,增强我所的竞争优势。

⒅抓好以海洋生物标本馆为主的海洋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努力建设具有中等发达国家一流水平的海洋科普示范基地,并向青少年和全社会开放。2003年完成。

⒆调整我所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加快普及公民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我国海洋权益,增强公民海洋国土意识。

⒇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钢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增强职工的公民道德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向灾区、贫困山区、弱势群体、教育基金等捐款捐物活动。

(21)开展家庭美德建设。与新港街四居委联合在我所大院开展“文明家庭”共建评比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充满爱心的家庭美德和邻里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22)努力推动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台阶。十几年来,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中科院以及省、市、区、街道的肯定,涌现了洪辉同志这一先进典型。所里要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支持力度,及时调整“关工委”成员,加强领导,并在经费预算上给予大力支持。所“关工委”主办的刊物《青少年园地》要重新包装,提高刊物质量和水平,扩大发行范围,促其越办越好,不断扩大其在我院以及省、市、区的社会影响。

(二)建立行为规范,完善规章制度

1.总体要求和主要规划

规范和制度的建立要敢于破旧立新,打破旧框框,摒弃旧观念,建立新制度新规定,规范创新行为,以确保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建立我所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使我所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依法治所、民主办所、高效有序。不断激励创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所的发展,相应的制度规范还应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⑴制定南海海洋所职工道德行为规范。针对科技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等三类人员的工作特点和道德要求,制定南海海洋所《科技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

⑵组织职工学习讨论三类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除组织职工学习外,还要加强舆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遵守。

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完整、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根据所改革创新和开展,不断加以完善。要贯彻“依法治所、以德兴所”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依法办事,努力使我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⑷在全所职工中开展规章制度宣传学习活动。要使职工进一步了解我所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有效防止违法违纪违章现象和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具体实施措施

⑴学习宣传《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不断创新、诚实努力、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广大职工的科研职业道德修养。

⑵组织编写小组,按科研模块、管理模块、企业模块三个模块编写我所三类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初稿)。初稿发到各单位各党支部,由下至上发动职工参与讨论。以支部为单位组织职工深入讨论,征求职工意见,最后综合各方面意见以后,形成我所三个模块的道德行为规范。坚持在职工中产生、为职工认同、让职工自觉遵守。2002年完成。

⑶成立规章制度整理汇编小组,对我所现有的规章制度,尤其是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整理、分类、修订,并汇编成册,编辑出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规章制度汇编》,将按八大部分进行分类汇编:一是工作制度;二是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三是人事教育管理;四是外事管理;五是财务管理;六是仪器管理;七是综合管理;八是党风廉政建设。2002年完成。

⑷在全所开展一次规章制度宣传学习月活动。“汇编”要发到各单位各部门,组织职工学习讨论,同时在宣传栏广为宣传,使职工明白事事有制度,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⑸规章制度建设要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根据我所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并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园区环境建设 1.目标规划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除了靠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必须有一流的园区环境。目前,我所园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科研工作区和生活区均有一定规模,要按照环境优美、形象鲜明、信息畅通、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要求,调整园区格局,绿化园区环境,改造陈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园区环境建设目标是:争取5—15年,使我所园区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一流科研基地的水平;建成一个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有较好社会效益的南方海洋科普示范基地。

⑴制定园区建设规划和改造措施。园区建设有长期、近期结合的可行性规划,并经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和中科院批准,符合院的统一要求和我所的实际,并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园区建设和改造。

⑵搞好园区环境和建筑布局。抓好园区绿化、美化、净化,园区环境优美整洁,突出南海海洋所的科学文化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园区建筑布局合理。

⑶抓好学术交流场所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多个学术交流场所,配备完善的设施,符合庄重、舒适、便利的要求,努力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加快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不仅环境整洁,而且实验仪器设备要有先进水平。

⑷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办公生活环境要整洁舒适,办公条件先进,图书档案资料完整齐全,信息通畅。⑸搞好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根据我所的实际,建设完善适用的文体活动场所,购进文体设施,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2.具体实施的主要措施

⑴成立园区建设规划基建小组,负责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报建,可行性论证及组织基建项目等工作。

⑵编写制定我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一流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以及具有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浓厚的科学氛围、现代化的时代气息、超前的意识等要求,请政府规划设计部门对我所园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规划方案要分别报经广州市规划局和中科院批准。以后按这个规划进行报建。2002年完成。

⑶对现有科研工作区和职工生活区按不同功能性质进行分隔,并采用新建、改建、拆除相结合,近期(5年内)、长期(20年内)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改造。

⑷规划方案经地方和中科院批准后,要及时做好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对近期(5年)规划的各个建设项目,待可行性论证获批后,即着手进行项目报建和公开招投标工作,并及时开工建设。获批的五年规划项目争取于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

⑸近期着重抓好“研究生与客座人员公寓”(4300平方米)的建设,争取2002年完成公开招标并开工建设,2003年竣工交付使用。另分期分批抓好“科研实验楼等改造”、“园区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的建设。职工住宅楼2万多平方米的改造项目,力争2004年前完成。远期规划抓好合作建设科研实验开发和成果转化综合楼(8392平方米),流动科技人员公寓(3600平方米)。

⑹改造装修海洋生物标本楼(2007平方米),2002年7月前完成;改造装修科研实验楼(8831平方米),2004年前完成。

⑺全面进行园区绿化美化。首先清理违章建筑以及有损南海海洋所形象的不规范的建筑等,拆除工作区内的原行政办公楼、食堂、招待所、工厂平房、地质平房、养殖实验池、车库、大门右侧沿马路铺面等,共6700多平方米;另拆除生活区内的18幢住宅楼、违章建筑、大门左侧沿马路铺面等,共70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进行园区绿化美化,园区总绿化率达到37%—40%。2002年开始分步实施,2005年完成。

⑻搞好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场、围墙、所大门、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等。2002年开始按规划分步实施,2006年完成。

⑼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建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维修花园中心区体育设施,2003年前完成;与海珠区和新港街共建体育运动场所;同时,木兰拳、扇舞、全能健身操等坚持常年活动;举办职工运动会;组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⑽将标本楼6楼装修成多功能会议厅,作为职工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多功能会议室。2005年后实施。

⑾搞好离退休活动室建设。修缮离休干部活动室、退休干部活动室,配备较为齐全的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⑿逐步装修改造实验室。对科研实验室根据学科重点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装修,改善科研实验条件。2002年起按计划分步实施。

⒀装修海洋生物标本馆,要把标本馆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普示范基地。2003年前完成。

⒁建设若干个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多媒体会议室,以适应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

⒂不断改善仪器设备装备条件。“十五”装备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其中海上考察仪器2280万,室内分析仪器2720万),改善海上考察仪器装备水平和实验室试验分析仪器装备水平。2005年前完成。

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我所局域网络系统,接入中国科技网,连接Internet,办好所电子邮局、所网站、图书资料查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MIS)等,为科研工作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和坚实的信息平台。近期(2005年前)我所网络系统要发展为千兆高速网络,做到光纤到楼,办公室、实验室和流动人员公寓等每间房间以及家属区住宅楼每户,均要布设好网络端口。按院“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我所“多媒体会议系统”。

⒄由于所部园区空间较小,且职工生活区占了五分之三,今后5—10年科研工作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长远发展考虑,拟着手选择合适的地方,征用30—50亩土地,建设新的科研创新基地。

(四)形象标识

我所的形象标识要在颜色、图案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含义要深远,要具有鲜明的南海海洋所自身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体现创新和发展的意念。在请专业形象设计公司设计的同时,发动我所职工积极参与所的形象标识设计。通过广大职工的参与和广泛的宣传,让职工深刻理解和认识形象标识的主题思想,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实践形象标识的主题思想和创新理念。

形象标识设计完成后,要在内部工作和对外宣传中广泛使用。凡我所的所徽、所旗、所服、所的宣传材料、办公用品(包括笔记书、信纸、信封、名片、资料袋等)都要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视觉效果,以突出我所的总体形象。

要将我所的“发展战略目标”、“南海海洋所精神”、“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制作成精美的宣传板,竖立在我所所区醒目地方,以及实验室、办公室明显地方,随时提醒全所职工。

每逢元旦、春节,制作有我所形象标识的精美挂历、台历和贺年卡,发放海内外,加强对外宣传,强化我所形象标识的宣传效果。

三、组 织 措 施

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成立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所长亲自挂帅,所党委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按院党组的要求,明确创新文化建设在研究室、机关管理部门、支撑系统、工程中心,由行政领导主管,党支部组织实施;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全所职工积极参与,并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篇6

一个支点三条主线原则

在经盛企业文化管理咨询实施要点的一个支点三条干线中,企业哲学正是这个重中之重的支点,因为所有的文化实施均来源于这个核心思想,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支点,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才能撬起企业文化实施的三条干线(文化线、战略线、HR线),才能不在形形色色的仪式活动中迷失。抓住企业哲学这个要害,要进行什么活动只是打哪张牌的问题了。理念是最重的权重,理念都搞不清楚,下面都没法开展。

三条主线中目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文化与战略的协同问题。根据战略运行情况,人力资源部应当捕捉时机,适时加大CC力度,进行精神激励。同时要按照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的阶段性任务分配工作。

前瞻性原则

克服急功近利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应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立足高远,要站在未来看企业文化,而不能站在现在看企业文化。

感性理性化原则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大国的美国经济发展日趋减慢,而弹丸之地的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美国的发展步伐始终慢于日本。可以说,在经济实力、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诸多方面,日本都没有美国有优势。二战后的日本一没有资源原料,二没有资金设备,几乎完全依靠于美国的扶植,日本的企业管理师完全从于美国。但几十年之后,“徒弟”的发展超过了“师傅”,日本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威胁,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不甘于失去世界经济霸主的宝座,于是,大量的美国专家、学者、企业家纷纷致力于日本企业制胜秘密的研究和探索工作。经过详尽的考察之后,他们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管理中有95%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有5%,但导致日本经济腾飞的只是这5%——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传统的企业文化与西方经营管理理论结合的产物。从此以后,美国学者和企业家开始从事于企业文化的探索研究,并着手于重塑美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建设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在发挥感性思维的同时,必须充分结合战略与HR理性思维为主的特点,实现企业文化的理性制度管理,能形成切合实际的量化指标的,能形成切合实际的制度规范,必须进行制度化管理。

行先于知原则

切不能因为企业文化的较为上层的思考而陷入追求理解的迷圈,必须使企业文化不断动起来,必须在实践中体现企业文化。

层层分解原则

不论是可量化指标还是难以量化的指标,都必须落实层层分解的原则;企业文化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上下一体的工作;必须加大中层管理干部层面的企业文化执行能力的培养、提升与考核。

表格化原则

企业文化运行过程中,必须尽量使用表格与图形,强化理性思维模式。逐步在摸索适合某公司企业文化战略实施办法的同时,建立一整套企业文化战略的管理工具。

敏锐性原则

信息支撑文化强省战略研究综述 篇7

一、文化强省基础理论及其建设路径的研究

1. 文化强省的内涵。

文化强省的内涵绝不止于单纯的产业经济, 在社会层面上, 它与经济、产业、人才等紧密相连。关于文化强省的内涵, 焦锦淼、喻新安等从公民素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文化品牌等八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文化强省的内涵。他们提出, 就文化强省的内涵而言, 应包括:公民素质的能动力、公共文化的辐射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先进文化的创新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区域文化的传承力、文化市场的扩张力、文化人才的创造力, 此八种能力, 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软实力。

2. 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

文化强省指标必须全面反映一个省 (地区) 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既要反映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总量指标, 又要反映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 同时, 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焦锦淼、喻新安等提出了文化强省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以及测度方法。他们认为, 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兼顾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前瞻性、可比性, 指标体系的内容则依据文化强省的内涵设置了公民素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等8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同时, 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构建了文化强省指标评价的计算体系。

3. 本省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现状和建设路径研究。

在对文化强省相关基础理论基本达成共识之后, 学者们又将着力点倾注在对本省文化资源现状和建设路径的研究上。目前, 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和把握本省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等现状方面, 并针对本省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建设路径。

二、档案与文化强省建设

1. 档案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不仅对学术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价值, 并且, 其在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以及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档案文化参与文化强省建设, 必将发挥出更加独特的重要作用。对此, 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阐述档案与文化的关系, 以及档案馆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性, 突出档案信息本身对于学术研究、民族精神、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作用。李国兰提出, 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 是人类积淀和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 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器, 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石。王保国提出, 档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是各种文化共有的载体和存在方式。而集中保管各种档案的档案馆, 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各种文化都可以从档案上看到自身的存在, 档案馆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开辟档案文化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的新途径。

档案文化如何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是档案界参与文化强省战略的热点问题之一。部分学者从建设途径角度对档案文化如何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发档案信息、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和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等方面。如, 李国兰提出, 要发挥档案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加强收集, 丰富档案文化藏品;加强研发,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搞好结合, 增强档案文化渗透力;改善设施, 搭好档案文化服务平台;勇于创新, 大力发展档案文化产业。黄存勋认为, 档案部门要参与和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开发和开放档案, 具体途径有:加快馆 (室) 藏档案数字化、加大开放力度、打造学术文化精品、培育休闲文化品牌和尝试产业化开发等。

三、图书馆与文化强省建设

1. 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 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点较为一致。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 是公众的社会信息机构, 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推动图书馆建设, 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而图书馆本身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并且是推动整体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库、资料库和基地, 在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2. 加强图书馆建设, 适应文化强省战略。

(1) 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 图书馆建设在自身的布局、运营、资源、经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张静、李书灿等指出, 图书馆设置较少从地域特点、人口密度、服务半径角度考虑, 整体布局体系能效偏弱, 基层图书馆经费短缺, 总分馆制的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小而全”的传统做法, 仅将书刊印刷型、数字资源视为资源对象。究其原因, 部分学者将其总结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2) 以图书馆建设推动文化强省战略的途径。图书馆如何加强自身建设, 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也是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 王若冰提出, 首先要积极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建设, 树立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其次要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的认可和支持。聂敏认为, 首先应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 加快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和用高科技武装图书馆的步伐;其次要按照社区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或图书室, 作为社区居民学习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再次要改革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馆系统, 实行资源整合与共享;最后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四、科技创新与文化强省建设

1. 科技与文化建设。

科技使文化发展不断汲取创新的力量, 只有顺应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 运用市场机制提高文化产品营销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意识, 才能使科技成为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文化强省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应强调科技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重视文化建设中的科技力量, 是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在对科技创新与文化强省建设的研究过程中, 一些学者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应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如李庚香提出, 文化强省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 首先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 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把一切可能的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到文化产业中;其次要大力推动文化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再次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激活整个社会的创意能量。建设文化强省, 关键是要高度重视提高本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实施“品牌为王”战略, 认真保护知识产权, 努力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肖瑞兰在分析本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加强和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加大体制创新步伐, 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重视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尽快建立以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集群;注重培养文化科技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研究院战略规划 篇8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并就如何树立体育文化新理念,在制度、行为物质层面以及体育文化资源等方面探究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一、前言

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发展的灵魂,是人类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能否不断创造新体育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的盛衰荣辱[1]。步入了“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很快,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现在的体育文化发展就略显滞后了。因此体育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不谋而合,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体育文化作为大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要做好其本职工作,不仅要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更应该从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出发,使体育运动的观念植根于人们脑海,且用体育观念引导体育行为。本文就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谈些看法。

二、我国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一)树立体育文化创新理念

1.体育文化观念和思路策略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文化惟有坚持先进的理念才能产生优质行为[2]。普通民众应树立健康观念,加强创新意识,国家体育部门可以培养和组织更有效的队伍,建立体育文化的组织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如: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使人们受到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加深了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强化了锻炼身体意识;“科技奥运”理念,使人们健身观念得到了转变、树立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的思想,提高了科学健身的知识水平。这不仅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使民众对体育有了更加深层的了解。在思想观念上给了中国群众重大一击,让民众知道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

2.情感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体育文化创新的关键,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激发人们创新的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人,激发他们(如高校教师、学生等)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情感智慧的发展。

(二)制度、行为层面上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1.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完善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文化创新的理念只有应用于体育文化发展的行动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不仅要在体育文化理念上创新,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从体育文化的制度着手,用实际行动来建设体育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及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要大力支持,省、市、区建立、建全体育组织(主要指体育总会、各单项运动协会、各种人群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加强队伍建设、规划和指导好各省体育活动网点,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体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法规和竞赛制度使人们不仅享有运动的权利,也要有建设体育文化的义务和责任。一系列关于体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时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3]。

2.促进体育赛事发展、引导大众传媒宣传

体育赛事、大众传媒的作用不言而喻,如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的筹办宣传过程中,各承办比赛场馆都在营造各比赛项目良好的氛围,从而影响了群众的体育思想观念和体育活动行为、群众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大众传媒作为体育宣传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体育宣传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有“把关”作用、权威性作用、渗透性作用和对宣传受众心理定势形成或改变的促进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体育宣传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发展。大众传媒可以借助我国知名体育人士的作用,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如:成龙、李连杰等为中华武术的旗帜,使人们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即体育锻炼能全面兼顾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的发展。

3.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繁荣

家庭、学校、社会构成了我们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体育文化发展传播的三大途径。家庭的教育、文化氛围、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基础阶段,如果家长对体育很重视且工作之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他们的这种观念、行为就会无形的对孩子有熏陶的作用。学校这个大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主体作用,青少年在这期间,受到体育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社会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将一些时尚元素与体育文化结合;创造有利条件,推进体育文化与科学技术重组。如街舞的发展在中国是从社会开始延伸,从而决定了街舞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三者的合力,只要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育文化将得到最优的发展。

4.坚持体育文化“走出去,拿进来”策略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虽有宏大的理论,但缺少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西方体育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具有完善的体育科学体系。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吸收西方体育的科学成果,丰富、完善、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适应现代体育竞技性的要求,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吸收和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精髓,要移植优秀的运动项目,如西方的赛马、马术、网球、棒球、高尔夫球以及休闲运动中的攀岩、滑翔、蹦极、台球、桌球、沙滩排球、漂流等项目,更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体育观念,如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表现等观念,还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如体育俱乐部制、职业化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

5.宗教的补充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大多数信仰宗教,所以他们的一些社会行为都受宗教的影响。宗教的活动、观念、信仰都从不同层面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宗教活动对人体强身健体、调节身心、是现代体育项目的来源等。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结合宗教,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人民的作用,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以物质为保障促进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国家要重视对国民体育发展的客观环境进行物质改造,加大对各省、市、区及农村地区体育场馆和群众体育场所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出台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疏通相关的金融渠道,要采用国营、民营、私营、名人以及群众购买体育彩票收益等形式,建设具有冠名牌象征性和纪念性的运动场馆、群众体育场所和健身路径,以满足人民锻炼的不同层次要求。

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成果,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人们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人们所需。

(四)加强体育文化资源建设

体育人力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首先,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整合体育人才资源。体育人才是指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和技能,并能在体育领域理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的人,它包括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媒体人才、体育产业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4]。其次,大力培养体育社会指导员,使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支具有体育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高,并且年龄、性别、活动项目结构合理的体育指导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够传授具体的锻炼方法、手段,而且能够经常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和印发健身、健美、养身的运动处方,使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最后,加强非体育人口建设。非体育人口比重占有量较大的是女性、中老年人和农民,加大对他们的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比赛,促进非体育人口体育化。

三、结束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就是由人类的需要产生的也必然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它对大众的影响集中在赋予人们乐观的生活观,拓宽人们的生活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怡情益智、娱乐的需要[5]。正因为体育文化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中国不仅要大力发展中国体育文化,而且要在发展的战略上创新。从观念、制度、行为、文化志愿建设等方面着手,使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氛围遍布全国,让每个公民都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和立新,张铁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2] 谢朝波.谈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J].大家.2009.

[3] 黄迎乒,孙文平.体育文化对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

[4] 唐炎,朱维娜.体育人才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欧阳明胜.论述中国体育文化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大码女装的广告词下一篇:适合小学生清明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