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外科学

2024-05-28

门静脉外科学(共14篇)

门静脉外科学 篇1

问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

a.腹水

b.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c.腹壁静脉曲张

d.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e.黄疸

为什么是d而不是b?

讨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始动因子是门静脉阻力的增加。来源:

在门静脉高压的后果中,依次描述的是侧支循环建立;腹腔积液形成;脾肿大。

在肝硬化早期,35%-50%的病人有脾肿大。来源:

在门静脉的侧支循环中,临床上特别重要的是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与奇静脉分支间交通支,也就是食管胃底静脉丛的曲张。这一交通支离门静脉主干最近,离腔静脉主干也较近,压力差最大,经受门静脉高压也最早、最大,因而食管下段和胃底粘膜下层发生静脉曲张最早、最显著。来源:

因此该题应选d。

疑问: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侧支循环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是最早出现改变的。脾是一个实质性脏器,相对于血管而言,在门脉高压中,病理改变是否较门脉侧支的改变晚?

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机制

肝硬化脾肿大解剖图例

门静脉外科学 篇2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分流术

正常门静脉的压力一般为1.27~2.35 k Pa(13~24 cm H2O1 cm H2O=0.098 k Pa)。门静脉的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 k Pa(30~50 cm H2O)。门静脉高压症一般为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肝硬化时,交通支开放,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液流入压力低的门静脉,从而使门静脉压增高。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的四个交通支中,最主要的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易导致破裂出血,且来势迅猛、出血量大、病死率高。笔者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外科住院手术的6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60例患者,年龄26~69岁,平均(42.36±5.07)岁;其中,男37例,女23例。肝炎后肝硬化48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原因不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2例。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分级标准[1]:A级24例,B级32例,C级4例。54例患者进行过药物和内镜一线治疗。择期手术46例,其中,包括预防性手术5例;急诊手术14例;行断流术14例,其中,9例为急诊手术,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断流术加分流术45例,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1.2 方法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预防和控制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4例,行联合断流术9例,包括4例Child C级患者,余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择期手术46例,41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择期手术中有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余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2 结果

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其中,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另1例择期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亡病例均为肝炎后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1例患者行联合断流术后3个月并发肠系膜血栓形成再次手术。余患者均出院。

3 讨论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仍然是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曾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尤其是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对于没有黄疸、没有明显腹水的患者(Child A、B级),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经过复苏期处理和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应争取及早或经短时间准备后即行手术。

3.1 预防性手术

对于预防性手术治疗,多数学者倾向于不做。因为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来说,任何一种手术都会加重肝功能损害。本研究中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患者均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镜下见曲张静脉表面有“红色征”,术后恢复良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除了能确切地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保持肝脏门静脉的血液灌流外,还由于手术损伤较小,对患者的负担小,因此,手术死亡率也较低。相对于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本能彻底离断所有的穿支静脉,同时完全阻断了胃底、贲门、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断流彻底;因自发性分流侧支完整,改善了术后门静脉系统的高压状态,故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在贲门周围重新形成侧支循环和曲张静脉,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病率[2]。因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3]。

3.2 急诊手术

本研究中行急诊手术14例,9例行断流术,其中,4例Child C级患者,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死亡。余5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患者均为Child A、B级。Child C级患者不适合做分流术。肝功能分级及手术时机是决定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4]。对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患者,有学者主张如肝功能尚好,应争取24 h内行急诊手术,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5]。积极的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控制急诊手术则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3.3 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46例中,行联合断流术或断流术加分流术45例,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对肝功能分级Child A、B级患者笔者采用保留胃左动脉,吻合器横断食道的联合断流术。该术式完全阻断门奇静脉间相联系的头向侧支反常血流,即阻断胃左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胃后静脉、胃短静脉及左膈下静脉,同时还阻断了食道下段肌层和黏膜下的曲张静脉,并且在贲门上3 cm处切除了部分曲张静脉的好发部位,使断流更彻底,同时又保留了胃左动脉,可防止断流术后的胃底坏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与传统的断流术相比,该术式不用开胸,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断流术加分流术即在同一术野中同时作断流术和分流术。断流术多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流术采用肠腔静脉侧分流术,肠腔桥式分流术或脾肾分流术。此术式能适当降低部分门静脉压力,但又维持了门静脉的血供,以抵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不利之处。有研究表明行断流术后虽然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是对于肝脏门静脉的血供影响远远较分流术小,断流术能维持肝功能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肝脏门静脉血液的供应,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的改善,使得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降低[6]。因此,有学者认为“断流术加分流术”是有互补作用的[7]。本研究中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

应该认识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一旦破裂出血,就有反复出血的可能,而每次出血必将损害已经受损的肝脏,死亡率将明显增加。药物和内镜治疗仍为一线治疗,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如因非手术疗法无效而导致时间拖延变长,患者一般状况和肝功能情况会急剧恶化,到最后手术时,则手术死亡率极高。故如果经24~48 h非手术治疗出血未被控制,应根据患者情况施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总之,手术治疗应强调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还应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吴孟超,等.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2-1829.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发展与手术技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450.

[3]Garcia-Tsao G,Lim J K.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departmentof veterans affairs hepatitis C resource center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hepatitis C program[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stroenterology,2009,104(7):1802-1829.

[4]张同琳,陈守经,宋世兵,等.门脉高压症术后近期死亡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3):138-140.

[5]黄永南,冷希圣.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27-29.

[6]Koconis KG,Singh H,Soares G.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a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J].J Vasc Interv Radiol,2007,18(4):463-481.

科学防治深静脉血栓 篇3

除了肌肉收缩减少造成血循环变慢外,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上升也与人们不注意饮食造成的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有关。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预防。一是充分调动肌肉泵的作用,以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减少静脉血淤滞。二是加强静脉的支持和保护,包括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特别是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更应加强保护。三是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只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对于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可以口服一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如有心脏瓣膜疾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以下根据几种常见情况分别具体介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

旅行中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红军和新四军在行军过程中,小腿都绑绷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必有道理,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有预防下肢静脉疾病的作用,绑绷带行走比不绑绷带行走要舒服得多也是事实。

当然旅行并不意味着要走路,坐各种车辆、乘船、乘飞机也是旅行。时间短的,当然很少得下肢静脉疾病,时间长的就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疾病了。长期乘坐交通工具旅行最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加以预防。

长途旅行途中,应注意适当活动下肢。在人多拥挤的环境中也应活动,如屈伸踝关节、反复下蹲几次,就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反复用力抬高大腿,屈伸膝关节,则更有效。在乘坐飞机出国旅行中,更应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服务周到的航空公司常在旅行中动员旅客进行机上体操,并有录像引导,其实这种体操主要用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也有预防下肢其他疾病的作用。

乘卧铺时,持续处于休息状态,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速度减慢,是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此时也应加以预防。可在铺位上抬高双下肢,屈伸膝关节,然后再屈伸踝关节。这样可明显加速血液流动的速度。在长途旅行中坐卧少动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并不少见,应引以为戒。旅途较长又没有卧铺的人,应事先准备好弹力绷带(没有弹力绷带,普通绷带也可以),旅行前或上车前包扎好,中途也应多次活动下肢,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现代“桌前一族”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应没法多动腿,长期久坐人群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如果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避免久坐,可以做一些原地的运动,如类似踩缝纫机踏板的小幅度腿部运动。有条件的可适当把腿抬高,并不时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简单的按摩。

如果条件许可,建议在桌前坐一个小时左右就起身动一动,并适当做些腿脚的运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适当补充水分,使血液不至于太黏稠以致影响血液循环。另外,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研究表明烟酒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穿弹力袜有助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

40~50岁及以上的人要减少频繁的长途空中旅行。因为年龄大的人血管有可能硬化,机舱里气压低,身体水分流失多,可使血液比平常更稠,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患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加。

骨折患者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增加肢体的活动。但这些病人既不能穿弹力袜,也不能做充气按摩,只能靠病人的主动活动和抗凝药物。虽然伤腿不能做大的活动,但可以进行力所能及的主动活动。如膝关节不能活动,可以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不能活动,还可以活动足趾,这些活动都有小腿肌肉的参与,都能调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也都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如果能活动髋关节,如把整个下肢抬高,可以有效地增加下肢静脉血的流速,反复进行下肢抬高-放平-再抬高-再放平,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性治疗措施有哪些?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离床20~30厘米,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弹力袜使用时间: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果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祛除,一般不超过6个月,但如果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患者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循环以减轻下肢水肿。

长期卧床的病人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增加病人的活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人不能下床活动之前,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的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而上的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加速血液流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很有效的,如果再穿上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定时做下肢的充气按摩,预防效果会更好。

能自主活动但不能下床的病人,尽量自己活动下肢,特别是用力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充分调动小腿肌肉泵或“第二心脏”的作用,能加快下肢静脉血的流动速度,收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门静脉高压症的名词解释 篇4

1.脾大、脾功能亢进

充血性脾大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临床最早发现的体征。

脾大伴脾功能亢进时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增生性贫血和血小板减低。易并发贫血、发热、感染及出血倾向。有脾周围炎时脾脏可有触痛。门静脉高压往往伴有脾大、脾功能亢进。脾脏的大小、活动度、质地与病程病因相关,如大结节性肝硬化者比小结节性肝硬化者脾大明显,血吸虫性肝硬化比酒精性肝硬化者脾大更为突出。

2.腹腔积液

肝硬化晚期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常伴发腹腔积液,其量往往超过500毫升,多在1~4升,有时达5~6升以上,最多时可达30升。腹腔积液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前者常有诱因,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酗酒等,致肝功能迅速恶化,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去除诱因后,腹腔积液较易消除;后者常无明显诱因,先有间歇性腹胀,数月后腹腔积液持续增加,不易消除。腹腔积液量少时仅有轻度腹胀感,随着量的增多,腹胀加重,并有食欲不振、尿少,甚至因过度腹胀引起腹肌疼痛或呼吸困难、心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

体征方面:直立时下腹饱满,仰卧时蛙状腹,脐至剑突距离增大,脐至耻骨联合距离缩短;腹壁可有妊娠样白纹,甚或紫纹;腹壁、下肢或全身性凹陷性水肿,甚或阴囊水肿;胸膝卧位叩诊可发现300毫升腹腔积液,如有移动浊音或波动感,腹腔积液已超过1000毫升,大量腹腔积液时腹壁变薄,血管显露或怒张,可并发脐疝、股疝、切口疝、膈疝甚或胸腔积液。

3.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

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是门静脉高压的独特表现,不仅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出血 出血是门体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后破裂引起的,是严重的并发症。

(2)门体分流性脑病 有10%~20%的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代偿功能尚佳,但肠道产生的毒性物质未经肝脏代谢,经肝外门体侧支循环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自发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种类型,病人多在摄入大量蛋白质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限制蛋白质摄入病情常可自行缓解。

(3)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腹壁静脉曲张显著者可呈海蛇头状称水母头征。沿静脉可触及震颤或闻及杂音,称之为克-鲍综合征。

4.门静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是指长期门静脉高压所导致的胃肠黏膜血管病变,其发病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大肠和直肠。根据其发病部位分为:

(1)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患者常发生胃黏膜炎症、糜烂和溃疡,总发生率约为90%,也是本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被公认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不思饮食、腹胀和嗳气,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溃疡形成后也不出现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症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

(2)门静脉高压性肠病(PHC) 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常伴有下消化道急、慢性出血的潜在因素。弥漫性樱桃红斑点可能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而血管扩张和直肠静脉曲张与门静脉压力升高无关。长期药物治疗可减轻肝硬化患者直肠黏膜弥漫性樱桃红斑点,同时降低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结果。起初可能无任何症状,但门静脉高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促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是造成肝硬化病人全身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门静脉高压进行有效的治疗并防治并发症尤为重要。治疗本症的原则: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

1.一般治疗

门静脉高压病人病情稳定而无明显其他并发症时,可根据以下原则综合治疗,以针对病因或相关因素治疗为主。治疗包括:休息、饮食、病因治疗,支持治疗、护肝、降酶、退黄治疗等。

2.降低门静脉压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降低门静脉及其曲张静脉压力,需要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以减少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血管收缩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

3.内镜治疗

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特别是急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不仅对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及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救治取得了显着疗效,而且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有效的预防出血。内镜下套扎加小剂量硬化剂联合治疗优于单纯使用硬化剂,且副作用小;再在胃底的曲张静脉延伸部分注射组织黏合剂,效果更好。

4.介入治疗

主要有:①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分支栓塞术(PIE);③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PTO);④经回结肠静脉栓塞术(TIO);⑤脾动脉栓塞术;⑥经气囊导管闭塞法逆行性静脉栓塞术(B-RTO);⑦双重气囊闭塞下栓塞治疗术(DBOE);⑧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术。

5.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

是传统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压迫止血法。由于EVB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紧急应用S-B管局部压迫止血,可起到较好的暂时疗效,可为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6.外科治疗

对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选择必须考虑到本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血流动力、肝脏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式。目前我国的门静脉高压仍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的,其外科治疗的目的则主要考虑解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引起破裂出血,其次是要解决脾大及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外科学 篇5

2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3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min。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1次,每次20min。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4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5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

6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针眼周围皮肤每日用碘酒、酒精消毒后针眼处再盖以酒精棉球和无菌纱布予以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静脉输液基础 篇6

定义: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历史回顾: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 主要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主要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1.如何配制液体: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如何选血管A、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B、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C、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

D、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E、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小儿头皮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4.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5.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A.传统拔针法

传统拔针法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

(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B.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

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 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6.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7.心理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 4.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5.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6.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7.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

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门静脉外科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符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 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8例, 其中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2.7岁, 根据肝功能Child-Puge分级, 28例A级, 22例B级, 8例C级。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静脉辅助复合麻醉法作右侧肋缘下斜切口, 并保证切开的长度足够, 以免影响胆囊暴露与术中止血。其中38例行脾切除+胆囊切除, 20例患者行单纯胆囊切 (胆囊全切, 胆囊次全切, 胆囊造瘘) 。术中查看Calot三角区炎症情况, 并小心钝性分离解剖Calot三角区, 将胆囊壶腹, 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完全分离清楚, 发生出血时待血液吸清后再行结扎, 结扎时注意力度不可过大, 不可随意结扎, 不可强行拽拉胆囊防止胆囊破裂, 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2]。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天数为观察指标来对2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标准

运用SPSS13.0软件,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 检验水准为0.05, 当P<0.05时说明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上都明显较B组低 (P<0.01) , 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 (P<0.01) , 这与A组需要进行脾切除术有关。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均痊愈。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因肝功能低下, 导致肝脏对胆固醇, 胆色素以及胆汁酸代谢功能改变, 胆囊收缩能力下降, 排空不完全, 使得其更易发生胆囊结石症。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时, 风险较无肝硬化患者高, 且病死率增加10倍。[3]这类患者手术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门区静脉曲张, 在分离解剖时易导致出血, 再者, 肝硬化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低下, 极易引起大出血。 (2) 解剖Calot三角区时, 由于胆囊炎症反应, 常导致该区结构紊乱, 难以分离, 稍有不慎就引起出血[4]。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此类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同时行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发现, A组患者 (胆囊切除+脾切除) 在术中出血量 (439.6±12.5) m L和术后住院时间 (5.3±1.6) d上都明显低于B组 (单纯胆囊切除) 的术中出血量 (672.4±17.9) m L与术后住院时间 (10.8±1.9) d, (P<0.01) 。A组手术时间 (102.9±20.1) min较B组手术时间 (82.1±15.3) min长 (P<0.01) , 而所增加的时间与行脾切除操作有关。

综上所述, 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同时行胆囊切除与脾切除, 具有出血少, 恢复快的优点, 但手术时间稍长。

参考文献

[1]沈建飞.胆管结石并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87.

[2]王守军, 罗映, 王跃.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合并肝硬化的结石性胆囊炎[J]当代医学, 2010, 16 (1) :86.

[3]吴年贵, 吴心闩.肝硬化门脉高压综合征并结石性胆囊炎10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12) :56.

门静脉外科学 篇8

【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43-01

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一般应用在建立静脉通路或测中心静脉压等医疗救治时使用,在临床实践中有诸多体会。胸腔积液在临床较为常见,结核和肿瘤是引起胸腔积液的最常见原因[1]。鉴于这种情况,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包裹性脓胸、迟发性血气胸、肺表面小脓肿等胸外科疾病,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癌性胸水57例,其中男40例、女17例。自发性气胸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 迟发性血气胸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 肺下脓肿或肺炎导致胸腔积液21例 ,其中男11例、女10例。结核性胸膜炎 6例 其中男4例、女2例。包裹性脓胸或者肺表面脓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

1.1 治疗用物: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1.2 操作方法:

1.2.1 定位:气胸参照胸部正侧位片定位,以气胸距体表最近处置中心静脉导管,积液或者积脓应用B超定位。

方法:严格操作程序如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麻后试穿,抽出积气或积液、并预测胸壁深度,尖刀开皮(中心静脉导管包中自备),不过大过深,应用Y型穿刺针负压进针,深度以见到积液或积气为标准。固定穿刺针,Y型穿刺针侧孔导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大通路,扩张器深度参照局麻时胸壁深度,以防止损伤肺组织而导致气胸加重或者由胸腔积液变为液气胸,拔出扩张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缝合固定(包中自备),气胸则中心静脉导管末端连接自制水封瓶,积液连接无菌引流袋,保留时间随病情治疗而定,最长时间可保留一个月。

2 结果:以上病例均达到一次性置管成功,无副损伤,1例脓胸因反复堵管改硅胶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堵管是放液时最易出现的情况,堵管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时不要回吸,因负压过大会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头部被复张的肺组织或胸壁阻塞。癌性胸水胸腔内注入药物方便、无针道感染發生。肿瘤病人6例出现针道种植。

3 讨论: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微创闭式引流在治疗液气胸是可行的。优点1、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易于推广。2、体表不留疤痕,减轻病人未来术后留有疤痕的顾虑,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模特、舞蹈演员等。3、胸腔内注入药物方便可靠。4、在液气胸的治疗中,传统的穿刺抽液法有损伤大、并发症多、患者比较痛苦等缺点[2],减少反复胸穿所占用的时间,同时减轻临床医师劳动强度,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劳动效率。5、材料现成无菌、组织相容性好、携带方便、不影响活动、导管留置时间长,拔管后不会形成窦道或渗漏[2]。6、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要行手术切口,创伤较大,引流硅胶管粗且硬,术后患者胸痛明显,易并发感染,留置导管不方便,患者活动不方便,血胸、气胸胸膜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依从性差[3]。

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在胸外科中的应用广阔,我们应在临床实践中多加体验,认真总结,以达到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阎琦、张泽明、杜宇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45例治疗体会》。河北医药2008.3.

[2] 王朝鸣、李红伟、张燕《胸腔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注射力尔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疑难杂志2007.6.

门诊静脉输液流程 篇9

1、首先接到病人输液治疗单时,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医嘱、日期、医生签名,再认真核对药物,检查药物质量、数量、有效期、有无松动、裂痕、变质。

2、核对无误后打印瓶签、输液卡,在登记本上登记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在看打印的瓶签和输液卡有无错误。核对无误后安置病人在输液椅上稍坐等待呼叫姓名注射

3、到治疗室加药,按医嘱摆好所需的液体和药物,再次核对液体和药物,无误后贴好瓶签,消毒加药,抽药时药物安培有字一面向上以便核对

4、加药后双人核对药物质量,对光检查有无沉淀、混浊。有无过期。并签名写上加药时间,日期,护士姓名。

5、到注射台呼叫病人姓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最好让病人说出自己的名字以便护士核对,排气,要求一次性排尽空气。

6、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最好选择粗、直、大、易固定的血管,选好血管后给予消毒,要求消毒范围大于5CM。

7、消毒后去掉针帽穿刺,成功后给予固定,贴好胶布,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好输液速度,在输液卡上签名,写上输液时间、滴速、护士姓名,安排病人坐在输液椅上。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物。

8、向病人交待输液的注意事项,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输液

部位的保护,不可洗水,不可压住针头,发热者多饮水等。

9、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一有病情变化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发热者及时复查体温。

10、输液完毕,核对无误及时拔针,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并交待病人按压5-10分钟,无发热者及时复查体温。出血方可丢掉棉签。

静脉采血告知程序 篇10

一.采血目的

1. 检查血液中血球、血浆、血型、抗体及各种化学成分 2. 协助诊断、治疗

3. 判定患者病情进展之程度

4. 检查血液中药物之浓度,作为调整剂量的参考 二.采血前准备

1. 采血局部清洁,环境整洁,宽敞,明亮 2. 告知患者禁食8—10小时 3. 采血时如何配合 三.采血时

1. 卷起衣袖,暴露肘部静脉 2. 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

3. 按无菌技术原则操作,以防感染 4. 告知患者握拳,采血完毕后松拳

5. 若静脉不明显,可轻拍局部静脉或将手臂放低,亦可用温热毛巾敷于局部,以帮助扩张静脉。四.采血后

门静脉外科学 篇11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參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2]候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8,14(3):327-328.

[3]王文杰.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4:490.

门静脉外科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本科于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有肝炎病史, 并且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诊,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按Grade分级[2], 术前胃镜检查证实存在Grade分级GⅢ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表现包括呕血、腹胀、纳差、低蛋白血症、腹水、黑便等。分为以下两组: (1) 对照组 (n=40) :男性29例、女性11例, 年龄36~73岁, 平均 (47.5±3.1) 岁;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例、B级35例、C级3例;首次出血2例、多次出血38例; (2) 介入组 (n=40) :男性28例、女性12例, 年龄38~74岁, 平均 (48.2±3.6) 岁;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3例、B级35例、C级2例;首次出血3例、多次出血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式

1.2.1 外科断流术

对照组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常规全脾切除术、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常规结扎胃冠状静脉的胃支、食管支、胃后静脉及左膈下静脉, 在距食管下端约6处结扎并切断高位食管支, 左膈下放置引流, 关腹。术后转移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测护理, 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保肝治疗、预防肝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1.2.2 介入断流术

手术方式为经皮经肝胃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 (PTVE) 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 , 介入组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下进行手术。PTVE术前B超定位门静脉穿刺点, 一般选取腋前线门静脉右下分支作为穿刺点, 采用Cook胆道穿刺系统作为穿刺器材, 常规Seldinger法引入5F动脉鞘、送入Cobra导管至脾静脉, 造影观察胃冠状静脉、胃短、脾静脉、门静脉扩张情况。测量胃冠状静脉栓塞前、栓塞后及脾动脉栓塞后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顺行造影以显示曲张的胃底静脉、胃短静脉, Cobra导管超选进入曲张的静脉主干, 注入无水酒精10~15mL、无水乙醇, 必要时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加强栓塞效果;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直径的Cook不锈钢圈彻底栓塞曲张静脉主干;重复造影直至曲张静脉不显影。然后行PSE, 按照Seldinger法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 引入5F动脉鞘并送入Cobra导管, 至脾动脉, 造影观察动脉走向、分布情况;Cobra导管进入脾动脉远端, 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明胶海绵条栓塞脾动脉分支, 灌注16万U庆大霉素, 将栓塞范围控制为脾脏的50%~60%。术毕转移重症监护室, 给予抗生素抗感染、保肝治疗、预防治疗肝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热、切口感染、大量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术后4周内B超复查门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术后3~4个月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转归情况。 (2) 再发出血率:随访6个月~3年, 记录再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临床效果

急诊手术22例、择期手术治疗58例, 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介入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0% (2/4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转归情况, 介入组静脉曲张完全消失21例 (占52.5%)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例 (30.0%) ,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注:*与介入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2 再发出血率

术后随访6个月~3年, 3个月/次复查再出血情况, 介入组累积再出血4例 (10.0%) , 对照组累积再出血15例 (37.5%) , 介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注:*与介入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在我国,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患者, 临床治疗仍依赖外科常规手术治疗[3,4]。国内相关的临床研究已表明[5], 介入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确切, 有望作为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外科断流术是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法, 其治疗原理是针对胃部、脾的高血流状态, 减少或阻断脾静脉的回流血量, 截断侧支循环,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介入断流术通过吸收外科断流术的理论基础, 结合介入技术来成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 手术通过对曲张破裂静脉栓塞而达到即时止血的目的, 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来降低门静脉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介入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确切, 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改善食管胃底静脉转归情况, 且能有效降低随访的在出血率, 介入断流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孝平, 石应康, 段德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64-668.

[2]陆星华, 张泰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2003年)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3) :149-151.

[3]吕云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9) :2969-2971.

[4]王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18 (1) :35-38.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篇13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一、规范配液

1.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

2.治疗室液体配好后按序摆放,一目了然。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二、预防输液反应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配液前检查药品及液体有无过期,液体有无混浊及沉淀,瓶身有无裂痕及瓶口有无松动。3.严格消毒输液用具,定期更换。4.药物现配现用。

5.如出现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并保留所用输液器和药物,以各送检。

三、预防液体外渗

1.静脉穿刺时选择好穿刺针头及血管。

2.头皮针、套管针、中心静脉导管应牢固固定。3.对血管脆性大的更应加强固定。4.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

5.对皮肤弹性差或有水肿的病人,应与对侧肢体对比,如有液体外渗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四、规范输液速度 1.穿刺成功后根据输液药物的性质及病人的年龄、病情、心功能情况调节好输液速度。

2.更换液体时要注意调节速度。

3.加强巡视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五、预防空气栓塞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是否排气成功,管内有无气泡。2.加强巡视,防止液体输空。

3换液时如液体输至墨菲氏滴管下方,一定要重新排气,防止只看上方,忽略下方。4.使用三通时要连接紧密。

5.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更换管路时要注意防止空气进入。

六、输液过程中,由静脉推注药物时,应先回抽再注药,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七、病人活动时,指导勿将墨菲氏滴管过度倾斜或倒置。

静脉采血技术 篇14

1.护士在操作前仪表端庄,服装整洁.接到采血医嘱后核对化验单.2.核对无误后至床旁进行评估.包括: a 注意采血环境的安静,光线充足.b 了解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皮肤及血管情况。c 询问病人是否按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如:禁食等.d 告诉患者采血的目的,方法,指导病人配合。3.洗手,戴口罩 4.准备用物: 治疗车上层: 治疗盘(盘下垫浸泡过0.25‰的健之素湿毛巾),安尔碘(检查安尔碘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开瓶时间),棉签,一次性采血针,(检查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期),针持罐中取出的干净针持,止血带,一次性治疗巾,试管架.化验单,根据化验项目准备真空采血管,消毒洗手液;

治疗车下层: 污物碗,试管架.5.认真核对化验单,将患者姓名及病案号写在真空采血管的条形码上,并请另一位护士核对.6.推车到病人床旁,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

7.协助病人松解衣袖露出手臂,注意保暖。将一次性治疗巾垫于患者手臂下,将污物碗放于患者手臂外侧治疗巾上,在距穿刺部位上方六厘米处扎紧止血带选择血管,(常用的血管包括:肘部的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以及腕部及手背部表浅静脉)。观察局部血管情况,选择充盈,弹性好的血管,避开皮肤瘢痕,红肿,溃烂处。选好后松开止血带,准备第一次消毒.9.检查棉签包装有无破损、漏气、有效期,取出一根棉签垂直蘸取安尔碘,手持瓶盖翻转向上,安尔碘以占湿棉签三分之二为宜,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皮肤,直径大于五厘米。10. 此时,将针头安装在持针器上,连同真空采血管放于治疗巾上,扎止血带进行第二11. 次皮肤消毒,方法同第一次皮肤消毒,消毒后将棉片放在治疗巾上备用.拔下采血针帽,一手拇指绷紧皮肤,嘱病人握拳,手持针沿血管走形穿刺,针头斜面与皮肤呈25°-30°进针,进入血管后一手固定针持,另一手将真空管插入采血针,采血至所需量时拔出采血管,松开止血带,同时嘱病人松拳,用无菌棉片按压穿刺处迅速拔针,单手复帽,棉片按压2-3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12. 13. 按压同时按要求正确处理血标本,需抗凝血标本应倒转采血管8-10次,处理完毕后将血标本放于治疗车下层试管架上。

出血停止后,将棉片放于污物碗中,把污物碗放回治疗车下层。再将一次性治疗巾、止血带放于治疗车下层,协助病人穿衣,取舒适体位。最后将治疗盘放于治疗车上层消毒湿毛巾上。

用洗手液消毒双手,在化验单上注明采血时间,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将采血管及化验单一并放入治疗车下层的采血架上。

15. 回治疗室, 先将血标本交外送人员送检,将采血针头放入利器盒中,针持和止血带放入0.5‰的健之素中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针持清洗晾干后放于针持罐中备用,棉片、棉签及治疗巾弃入医用垃圾袋中,穿刺针帽弃入生活垃圾袋。操作完毕后,护士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在临时医嘱后签字,做好记录。14.

16.静脉采血技术操作/ 2

问题:

1、静脉采集血标本原则?

答:(1)按照医嘱采集标本。(2)采集前做好充分准备。(3)严格执行查对制。(4)掌握正确采集标本的方法。(5)及时送检。

2、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一般血培养取血5ml。对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病人,为提高培养阳性率,采血10-15ml。

(2)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

(3)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处抽血,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3.采集血标本前后为患者做哪些指导?

答:(1)按照检验的要求,指导患者采血前做好准备。(2)采血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按压方法

上一篇:新闻学概论之党性原则下一篇:今生无悔这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