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系统

2024-06-29

门静脉系统(精选12篇)

门静脉系统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对固体形态的肝脏标本进行解剖, 研究肝脏右前叶门静脉系统, 为肝外科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对20例固体肝脏进行管道雕刻法解剖, 对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进行分析其走向、分布、形式以及数量。结果 20例中18例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被一斜裂分为2组, 斜裂的原因为血管缺失, 其中一组血管缺少处于左前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腹部的侧面;另一组分布在该血管缺失处的右后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背部的侧面;另2例肝脏未发现斜裂。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的分布为:1~8支处于腹部侧面, 另有1~8支处于背部侧面, 3~15是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的支数。三级分支的形式以A、B 2种字母来代替, A型分支15例, 占75%;B型5例, 占25%。斜裂内部均发现有一条走行的肝静脉, 18例中10例为肝中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右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中静脉, 属2级属支, 2例为肝右静脉, 属2级属支, 1例为副肝中静脉。斜裂处各点和胆囊窝的中点有一定的距离, 平均距离为 (60.68±15.80) mm。肝脏右下角和胆囊窝中点相距的距离平均为 (110.34±20.54) mm, 2个距离数值的比值为 (0.45±0.12) 。结论 血管缺失在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中普遍存在。该斜裂将肝脏右前叶一分为二, 分别对应右前叶腹部侧面和右前叶背部侧面。肝静脉走行在斜裂中恒定存在。斜裂位于胆囊窝中心和肝脏右下角的中分线处。

关键词:肝脏,门静脉系统,解剖分析

肝外科治疗的开展需要结合对肝脏右前叶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分析结果, 形成对肝内血管的正确认识。肝脏右前叶在肝脏整体的管道关系中最为复杂, 靠近第二肝门的位置是肝脏解剖手术中深度最大的部位, 门静脉右前支作为肝脏右前叶的主要供血静脉, 其引流静脉由肝中静脉、肝右静脉担当。同时, 肝脏解剖的最大难处在于解剖线的划分。在目前, 肝移植是肝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该项手术时, 肝段的各项信息包括肝段体积、静脉回流、肝内管道等都需要医师作精确的了解。相较于左半肝, 右半肝内血管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肝脏标本进行解剖研究, 目的在于为临床肝外科治疗提供资料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例固体形态肝脏标本 (无病变) , 15%福尔马林固定。

1.2 方法

管道支撑留出边缘宽度为2cm, 解剖对象为右半肝。认真清洗第一肝门附近的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将胆囊挖出放置一边。以肝门静脉右支为参照, 用解剖镊分离肝实质, 保持方向为右, 直到门静脉右支和门静脉分支出现, 维持肝静脉现状[1]。将下腔静脉剖开, 观察汇入下腔静脉内的3支主肝静脉的情况, 将下腔静脉左壁和胆囊窝中心相连, 将下腔静脉右壁和肝脏右下角连接到到胆囊窝中心向外延伸的1/3处, 以这2条线作为区别肝脏右前段和其他部位的界限。用解剖镊分离肝脏实质, 方向为由正中走向肝脏右侧, 维持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现状不变, 从三级分支末梢向纵深处找出门静脉右前支本干, 维持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1、2级属支不变。确保观察者能够通过膈面对肝脏门静脉进行观察。观测内容为分支的走向、分布、形式以及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全部20例肝脏的解剖结果来看, 18例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被一斜裂分为2组, 斜裂的原因为血管缺失, 2组三级分支中的一组处于血管缺少处的左前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腹部的侧面;另一组分布在该血管缺失处的右后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背部的侧面。另2例肝脏未发现斜裂。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的分布为:1~8支处于腹部侧面, 另有1~8支处于背部侧面, 3~15是肝脏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的支数, 对其进行样本检验,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三级分支的形式主要为2种, 将其以A、B字母来代替, A型门静脉三级分支分支的走行方向较多, 分别走向右前叶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 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部和背侧部, 这一分支形式共有15例, 占75%;B型门静脉三级分支分支门静脉右前支发出两个粗大的门静脉三级分支, 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部和背侧部, 这一分支形式共有5例, 占25%。

走行在斜裂中的结构观察结果为:18例血管缺失形成的斜裂将右前段门静脉三级分支一分为二, 斜裂内部都发现有一条走行的肝静脉, 18例中10例为肝中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右静脉, 属1级属支, 3例为肝中静脉, 属2级属支, 2例为肝右静脉, 属2级属支, 1例为副肝中静脉。

另外, 在对20例肝脏右前叶斜裂对应位置进行测量时发现, 斜裂点和胆囊窝的中点有一定的距离, 平均距离为 (60.68±15.80) mm;肝脏右下角和胆囊窝中点相距的距离平均为 (110.34±20.54) mm, 2个距离数值的比值为 (0.45±0.12) 。

3 讨论

20例肝脏中18例出现血管缺失, 其缺失部位处于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处, 依据Couinaud分段法, 该斜裂的存在十分正常。20例肝脏中有18例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被一斜裂分为2组, 斜裂的原因为血管缺失, 其中的一组处于血管缺少处的左前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腹部的侧面;另一组分布在该血管缺失处的右后方, 对应位置为右前叶背部的侧面。另2例肝脏未发现斜裂。由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三者组成的格里森系统, 需要保持正常运行。格里森鞘被切断后, 将会导致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的供血中断, 形成胆囊内部胆汁淤积或泄露[3]。在进行肝外科手术时, 医师需要对门静脉有全面精确的了解, 并以此作为肝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肝脏右前叶门静脉三级分支的分布已经成为肝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在此次研究中, 三级分支形式分为2种, A型分支占这5种分支形式的75%, 是由数个分支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部侧面和背部侧面;B型分支形式占25%, 主要有2条粗大的门静脉右三级分支分别供应肝脏右前叶腹侧与背侧。通过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肝外科的手术治疗可直接从肝脏右前叶腹背两处粗大的门静脉三级分支上进行, 进而保障手术的顺利, 采用结扎、分离等措施, 将患者的肝脏手术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加大肝脏手术成功的几率[4]。另外, 手术过程中的肝中静脉保留对手术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省去了术后为患者进行的肝中静脉重建的工作。

同时, 在对斜裂进行观察中笔者发现, 斜裂位置正好处于胆囊窝中心和肝脏右下角的中分线处, 在进行CT三维成像扫描时, 可以根据图像融合后呈现出的影像, 分析各静脉的走行[5]。肝外科手术中, 手术医师需要确定手术切面, 减少对肝右前叶门静脉的损伤, 防止病人出现术中大出血和术后的供血不足。从研究结果来看, 恒定肝静脉的作用在外科肝治疗中意义非凡, 其管径不仅始终保持在2~3mm以上, 同时, 能够被CT三维成像扫描仪轻易检测到, 有利于肝脏中右前叶腹部侧面和背部侧面的区分, 对手术的进行和手术切面的选择都有指向作用[6]。

参考文献

[1] 赵振美, 刘树伟, 林祥涛, 等.国人肝段的再认识[J].解剖学杂志, 2008, 31 (3) :400-403.

[2] 沈柏用, 施源.肝脏分段解剖的新认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9) :913-918.

[3] 范上达.以肝中静脉为标志的精确肝切除[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 11 (2) :93-96.

[4] 郑树森.成人活体肝移植的热点问题[J].浙江医学, 2008, 30 (1) :1-5.

[5] 姜小清, 易滨, 罗祥基.肝门部胆管癌10年外科治疗经验[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0, 9 (3) :180-182.

[6] 王剑华, 周庭永, 吕发金.64层螺旋CT在活体肝门静脉三维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 (5) :678.

门静脉系统 篇2

自动化调配系统的报告

申请部门:药剂科

申请时间: 年 月 日

申请内容:关于引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尊敬的院领导: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在符合国家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药、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物的配置,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是集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规范静脉药物配置、节约成本、加强职业防护以及发展临床药学、推广合理用药方面有着显著的意义,得到一致的肯定,卫生部发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三十一条中规定“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实行集中调配供应。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审核、批准。”

一、我院目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存在的问题

1、药师的工作量大,人员紧张

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负责摆药、加药混合调配、成品输液核对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每天的调剂和配液量在3000袋以上,药师要负责这些药物的处方审核、调剂、配置等所有环节,工作量大。而其中最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药物配置环节,原由护士完成,先由药师完成,人员配置不足。

2、调剂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差错

静脉配置中心的输液种类有几十种,针剂种类更是有几百种之多,药师要将每天3000袋的输液和所需针剂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配置,时间紧、工作重,在这期间难免出现一些差错。配液错误的药品就不能再使用,在给医院造成损失的同时还有可能酿成医疗事故,所以,配液的安全和准确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3、药品管理不规范

由于输液和针剂都是敞开储存在货架上,对药品的管理和追踪非常的不利,药品的非正常损耗也相对增加,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药品的管理没有做到数字化,清点和盘库难度很大。

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自动化设备应用在药品调剂中的优点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自动化设备可以和医院HIS系统连接,完成处方的单处方调剂,调剂速度快、准确率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药品的调配安全。

1、有效控制药品调剂差错率,保证用药安全

静脉配置中心引进自动化系统后,采用全程的自动化技术排药,保证药品调剂的准确。从药品入库开始,自动化系统采用一系列核对技术,如条码核对,更先进的还采用药品尺寸三维检测系统进行核对等,保证入库药品准确。其中IRON针剂调配机全程进行条形码检测核对,IRON智能存取系统特有的取药提示方式,保证了药师取药的准确性,加药取药也都很方便快捷。并且排药区环境洁净,保证配置准确和用药安全。

2、提高配置中心的工作效率,减少药师工作量

自动化系统实现了药品的自动化调剂、入库以及信息化管理,智能小车实现了物品的无人传送,有效的降低了配置中心所需人员及其工作强度。

3、改善洁净区空间环境,布局更合理

自动化系统取代了传统药架,对药品进行密集存储,在较小的空间内存储了大量的药品,有效节省配置中心的空间,无人传送减少了洁净区的人员流动量,为保证洁净区的洁净度提供了条件。

4、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药品信息化管理

自动化系统的管理软件可以与HIS系统进行无缝联接,记录药品的各种信息,如药品的效期、批号、数量等。可以随时提供药品的实时库存,并具备效期提示等功能,帮助药师提高管理水平。

5、减少人力成本

使用自动化设备以后,单人每小时可完成调剂处方300多张,是使用前几个人的工作量,可以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症 篇3

肝脏的血液供应,由肝动脉和门静脉二重供应。肝动脉含有丰富的氧,供应肝脏自身代谢所需,是肝脏的营养性血管,供应血量约占肝供血量的20%~30%,压力比门静脉高30~40倍;门静脉是腹腔内较大的静脉,直径为1.0~1.2厘米,长约6~8厘米,收集来自腹腔各个器官的血液,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提供肝血液量的70%~80%。门静脉与一般静脉不同,两端都是盲端,一端起始于胃肠和脾胰的毛细血管网,因而含有来自消化道吸收的大量营养物质;另一端进入肝脏逐级分枝,最后形成门静脉终末枝毛细血管网,将来自消化道血液进行解毒、利用和储存。由门静脉进入肝脏的血液每分钟达1升左右,经过无数肝脏门静脉毛细血管网进入肝小叶窦状隙,然后逐级汇合成三条大的肝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回到右心。肝硬化时,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纤维增生及结节形成,引起肝细胞排列紊乱,破坏门静脉毛细血管网与肝小叶窦状隙的沟通,使来自消化道的大量血液回流受阻,淤滞在门静脉系统,引起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压力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另找出路使血液回到右心。这些平时很少开通的支流,在门静脉高压及大量血液冲击下逐渐开放以缓解压力,从而导致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开放,常见有食道、胃底静脉。食道静脉细而表浅,门静脉瘀血的大量涌入,使其静脉扭曲怒张,状似蚯蚓,形成食道下端静脉曲张。另外还有腹壁静脉曲张及痔静脉扩张等。

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食道曲张的静脉直径大小分为三度。轻度:曲张静脉直径小于3毫米;中度:曲张静脉直径为3~6毫米,仅见于食道中段;重度:曲张静脉直径大于6毫米,波及到食道中、上段。门静脉高压还可引起胃底静脉曲张、胃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及反流性食道炎等,均能引起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食道静脉曲张、脾大和腹水,尤以食道静脉曲张最危险。由于曲张静脉的血管壁薄,很易破裂导致大出血。其来势凶猛,出血量急而多,常涌吐而出。若来不及抢救,常危及生命,约半数病人死于首次大出血。部分病人因,粗糙食物损伤怒张的门静脉,也可能因剧烈活动导致腹内压升高而出血。许多病人发生呕血前有上腹饱胀感、恶心加重及连续呃逆等症状。

静脉位置可视化系统 篇4

在2011年6月29~30日于太平洋横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MEDTEC JAPAN 2011”展会上, 日本德州仪器公司推出静脉位置可视化的影像系统。

该系统是由美国德州仪器的DLP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光数字处理) 装置、红外线摄像头和红外光LED等构成。向手臂照射红外光LED, 并利用红外线摄像头拍摄所照射的部位, 即可确认静脉位置。利用DLP使该影像投影到手臂上。事先使红外线摄像头的拍摄部位与利用DLP的投影部位一致, 在静脉存在的位置上会浮现静脉的影像。该静脉可视化系统适于儿童和肤色较深而难以确认静脉位置的患者应用。

门静脉高压症的名词解释 篇5

1.脾大、脾功能亢进

充血性脾大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临床最早发现的体征。

脾大伴脾功能亢进时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增生性贫血和血小板减低。易并发贫血、发热、感染及出血倾向。有脾周围炎时脾脏可有触痛。门静脉高压往往伴有脾大、脾功能亢进。脾脏的大小、活动度、质地与病程病因相关,如大结节性肝硬化者比小结节性肝硬化者脾大明显,血吸虫性肝硬化比酒精性肝硬化者脾大更为突出。

2.腹腔积液

肝硬化晚期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常伴发腹腔积液,其量往往超过500毫升,多在1~4升,有时达5~6升以上,最多时可达30升。腹腔积液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前者常有诱因,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酗酒等,致肝功能迅速恶化,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去除诱因后,腹腔积液较易消除;后者常无明显诱因,先有间歇性腹胀,数月后腹腔积液持续增加,不易消除。腹腔积液量少时仅有轻度腹胀感,随着量的增多,腹胀加重,并有食欲不振、尿少,甚至因过度腹胀引起腹肌疼痛或呼吸困难、心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

体征方面:直立时下腹饱满,仰卧时蛙状腹,脐至剑突距离增大,脐至耻骨联合距离缩短;腹壁可有妊娠样白纹,甚或紫纹;腹壁、下肢或全身性凹陷性水肿,甚或阴囊水肿;胸膝卧位叩诊可发现300毫升腹腔积液,如有移动浊音或波动感,腹腔积液已超过1000毫升,大量腹腔积液时腹壁变薄,血管显露或怒张,可并发脐疝、股疝、切口疝、膈疝甚或胸腔积液。

3.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

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是门静脉高压的独特表现,不仅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出血 出血是门体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后破裂引起的,是严重的并发症。

(2)门体分流性脑病 有10%~20%的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代偿功能尚佳,但肠道产生的毒性物质未经肝脏代谢,经肝外门体侧支循环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自发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种类型,病人多在摄入大量蛋白质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限制蛋白质摄入病情常可自行缓解。

(3)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腹壁静脉曲张显著者可呈海蛇头状称水母头征。沿静脉可触及震颤或闻及杂音,称之为克-鲍综合征。

4.门静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是指长期门静脉高压所导致的胃肠黏膜血管病变,其发病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大肠和直肠。根据其发病部位分为:

(1)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患者常发生胃黏膜炎症、糜烂和溃疡,总发生率约为90%,也是本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被公认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不思饮食、腹胀和嗳气,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溃疡形成后也不出现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症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

(2)门静脉高压性肠病(PHC) 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常伴有下消化道急、慢性出血的潜在因素。弥漫性樱桃红斑点可能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而血管扩张和直肠静脉曲张与门静脉压力升高无关。长期药物治疗可减轻肝硬化患者直肠黏膜弥漫性樱桃红斑点,同时降低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结果。起初可能无任何症状,但门静脉高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促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是造成肝硬化病人全身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门静脉高压进行有效的治疗并防治并发症尤为重要。治疗本症的原则: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

1.一般治疗

门静脉高压病人病情稳定而无明显其他并发症时,可根据以下原则综合治疗,以针对病因或相关因素治疗为主。治疗包括:休息、饮食、病因治疗,支持治疗、护肝、降酶、退黄治疗等。

2.降低门静脉压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降低门静脉及其曲张静脉压力,需要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以减少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血管收缩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

3.内镜治疗

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特别是急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不仅对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及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救治取得了显着疗效,而且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有效的预防出血。内镜下套扎加小剂量硬化剂联合治疗优于单纯使用硬化剂,且副作用小;再在胃底的曲张静脉延伸部分注射组织黏合剂,效果更好。

4.介入治疗

主要有:①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分支栓塞术(PIE);③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PTO);④经回结肠静脉栓塞术(TIO);⑤脾动脉栓塞术;⑥经气囊导管闭塞法逆行性静脉栓塞术(B-RTO);⑦双重气囊闭塞下栓塞治疗术(DBOE);⑧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术。

5.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

是传统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压迫止血法。由于EVB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紧急应用S-B管局部压迫止血,可起到较好的暂时疗效,可为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6.外科治疗

对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选择必须考虑到本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血流动力、肝脏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式。目前我国的门静脉高压仍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的,其外科治疗的目的则主要考虑解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引起破裂出血,其次是要解决脾大及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系统 篇6

关键词 天普洛安 内皮素 门静脉高压出血

肝硬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着比较高的出血率和死亡率,分析原因主要是大出血严重损伤了肝功能。收治肝硬变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33例,观察和分析ET和肝功能关系,并探讨了UTI对ET和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肝硬变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33例,随机分为两组,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一般1组和2组(17例),其中1组16例为一般治疗组,2组17例为UTI治疗组。另选20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未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选择病例要符合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诊断标准,对于出血时间超过24小时或住院及观察期间,通过内镜止血无效而中转开服患者除外,以本次住院的时间作为观察时间,多有病例均在15~30天之间。3组的年龄、腹水量和肝功能分级(Child)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行急症行内镜曲张静脉套扎术,术后给予常规的护肝治疗。而治疗2组在住院后,即静滴20万U的UTI,每天靜滴2次,持续6天。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诊断标准:①呕血胃管抽出血性液体,出现黑便或便血;②收缩压不高于90mmHg,心率不低于110次/分或输血后纠正;③大出血的24小时内,通过内镜观察到有活动性的静脉曲张或2~4度的静脉曲张出血,而上消化道无出血病变。

研究方法:治疗组均行EVL术,分别于术后止血完全的第1、3、5、7、10、15天的清晨抽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并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含量,在第1、7、15天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同时检验对照组的血内皮素含量。

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的实验数据都采用(x±S)的方法表示。

结 果

结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后ET和肝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见表1、2。

结果分析:①ET与肝功能的关系:出血后8、12天1、2组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先升后降,但于出血后12天2组较1组下降快(P>0.05;P<0.01;P<0.05)。1,2组出血后1天ET浓度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随后下降较快,于出血后3天(P<0.05),5天(P<0.01),8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后1天1,2组ET浓度呈正相关(r=0.734,P<0.01);1、2组血ET下降指数呈负相关(r=-0.486,P<0.05)。②ET与预后的关系:有2例患者死亡,其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例,原因均为大出血后肝肾功能出现衰竭而死亡。他们出血后第1天ET平均值高达124.8±20.7ng/L。而两组中未死亡者的ET较低且有明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分析意义。

讨 论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出血率18%~56%,出血的患者中最终有28%~66%会因大出血后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1]。ET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某些致胆汁瘀积物,例如生长抑素、加压素以及有相似刚性环的物质等,这类物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特殊的胆酸转运系统而显示毒性作用[2,3]。UTI可能有抑制肝硬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ALT、AST、ET等升高作用。UTI是一种广谱高效酶抑制剂,UTI可能通过抑制ET减少对肝脏微循环损伤,起到保护肝脏作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后出血ET升高对肝功能损害有重要作用,应用UTI治疗可控制ALT、AST、ET等升高,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浔阳,主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6-96.

2 杜卫东.乌司他丁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胰腺炎[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12:1477-1479.

门静脉系统 篇7

关键词:肝功能分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栓,系统评价

门静脉血栓 (PVT) 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 是脾切除断流术后常见并发症, 临床表现随血栓形成的部位、急缓、范围和栓塞的程度而不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1]。PVT形成后会减少肝脏血流, 增加门静脉系统压力, 加重肝功能损害, 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笔者通过收集近年门静脉高压患者资料, 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综合评价肝功能分级与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为临床上PVT形成的预防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Pub Med、EMbase、万方Data数据库、The Cochr ane Libr ary数据库, 收集1980 — 2014 年国内外有关肝功能分级与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风险的相关文献, 由两人分别单独检索并交叉核对。中文检索词:门静脉高压症、PVT、临床分析和危险因素;英文检索词:portal hypertension, portal vein thromb osis, clinical analy sis and risk factors。

1.2入选标准 (1) 文献研究类型均符合病例对照研究; (2) 文献一般资料齐全; (3) 文献数据完整, 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观察例数或可计算出相关观察例数; (4) 文献语种不限。排除: (1) 缺失重要研究数据的病例对照研究; (2) 缺失主要结局指标数据的文献; (3) 无可用信息的文献; (4) 重复发表的文献。

1 . 3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根据Newcastle -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病例的定义是否恰当;病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对照的选择是否恰当;对照组的定义是否恰当。 (2) 组间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 (3) 暴露情况:暴露的确定是否可靠;是否采用相同的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方法;研究对象非报告率说明情况。 (1) 、 (3) 中, 每条目计1 分; (2) 条目计2 分;量表总分9 分。

1 . 4 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OR为分析统计量, 效应量以CI表示。采用Q检验进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 当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时 (P > 0.1) ,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 a分析; 当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 (P ≤ 0.1) , 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使用Stata 12 .0 软件, 采用Eg ger’s线性回归法分析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 采用剪补法进行敏感性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文献检索结果检索获得文献2 39 篇, 初筛获得文献15篇, 经阅读分析全文复筛后, 共有8篇[2,3,4,5,6,7,8,9]中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研究类型均为病例对照研究, PVT形成诊断方法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 具体文献筛选流程如图1所示。8篇文献纳入研究对象2240例, 病例组 (血栓形成组) 64 0例, 对照组 (无血栓形成组) 16 00例。病例组中肝功能A级213例 (33.3%) , B级427例 (66.7%) ;对照组中肝功能A级636例 (39.8%) , B级964例 (60.3%) 。入选文献基本信息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

2.2 肝功能分级与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发生风险的关系8 篇文献研究数据, 经合并分析及异质性检验后, 各研究间无异质性 (I2=1 7 %, χ2=8 . 3 8 , P =0. 3 0)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肝功能分级与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69, 9 5 %C I = ( 0. 5 6 , 0. 8 5 ) (Z= 3 . 5 3 , P < 0. 01 ) 。Me ta分析结果提示:肝功能Child-A级的门静脉高压患者, 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的风险低于肝功能分级为ChildB级的患者。

2 .3 发表偏倚分析8 篇纳入文献合并时, Egg er ’s线性回归法检验提示t=-0.52, P=0.62。

2.4 敏感性分析8 篇文献采用剪补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经剪补后的结果为:OR=0.68, 95%CI= (0.55, 0.83) (Z=3.75, P < 0.01) 。

3 讨论

门静脉高压外科手术后PVT发生率为0.5%~22%[10], 脾切除断流术后其发生率为18.9%~57.0%[11,12]。脾切除断流术后由于脾脏切除, 消除了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作用, 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升高, 可改善其脾功能亢进情况。脾切除后虽然门静脉系统的血流量可减少20%~40%, 门静脉系统压力下降, 但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的血流更为缓慢[13]。由于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 同时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流缓慢, 以及手术创伤因素激活机体内外凝血途径, 使机体血液系统的凝固性增高, 致使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危险性增加。有文献[2 、9]指出, 肝功能分级与脾切除加断流术后PVT形成有关。也有文献[14,15]报告二者之间无关。

本文按照一定的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数据库, 纳入8 篇关于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 纳入研究对象2240 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原始数据后Meta分析, 以肝功能分级Child-A级为目标事件, 分析其相对于肝功能Child-B级, 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结果提示肝功能分级是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 表明肝功能分级A级的门静脉高压患者, 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的风险低于肝功能分级B级的患者。发表偏倚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比无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更易投稿和发表, 若发表偏倚较大, 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16];Egger’s线性回归法检验提示t=-0.52, 故尚不能认为纳入的各研究之间存在发表偏倚[17]。敏感性分析是用来分析系统评价结论的稳定性如何的一种方法, 可评估数据和使用方法的不确定性假设是如何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稳健程度[18];本文剪补后结果与剪补前基本一致, 提示本系统评价的结果稳定性较好, 结论较为可靠。

手指静脉认证系统的算法研究 篇8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血管模式对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随着年龄的变化很小,难于仿制,因而可以作为个人身份的认证依据[1]。在血管认证领域中,指静脉认证又因为它的图像易于获取和快速有效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实际应用中,拍摄的近红外手指静脉图像存在由手指肌肉的厚度变化引起的不规则阴影和噪声,因此血管静脉并非清晰可见。为满足用户使用方便和精度要求,整个处理识别过程必须高速、简单和有效。

目前已经有日本的富士通和日立公司将静脉认证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我国,静脉识别技术目前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需要继续改善图像处理技术和识别算法,不断提高识别速度和准确度,本研究团队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对指静脉认证系统的算法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对指静脉认证系统的算法研究主要分3类:图像预处理、静脉提取和静脉的匹配。Xiang Yu等[2]首先采用了局部门限法结合改进的线跟踪算法提取指静脉模式。Naoto Miura[3,4]采用了最大曲率法提取静脉模式,使用逐点交叉匹配法进行模板匹配。David Mulyono[5]使用了自适应阈值分割提取静脉,采用文献[3]和[4]的方法匹配,可得到100%的识别率,但要求静脉是清晰的。余成波[6]首先采用了图像灰度归一化算法消除灯光强度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梯度阈值法进行二值分割,提取静脉的形状特征,利用Hausdorff距离判断匹配程度。余成波[7]同样是利用了最大曲率法的思想,从几个方向提取静脉点,但没给出匹配的结果。王科俊[8]提取了图像小波域特征进行匹配,但小波变换较费时,不利于提高处理速度。

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中存在着如下问题:1)没有对手指位置进行校正或缺乏详细描述,但手指的位置对匹配的精度是致命的,必须校正归一化才有实用性;2)对静脉的分割只有两类:背景和静脉。但实际上二值的分割会引入较大误差,影响匹配精度;3)模板太大,导致匹配慢。为了解决第1)个问题,我们提出旋转校正的图像归一化算法,目的是使图像中手指的下边界接近水平,减少手指放置位置的不同带来的影响;针对第2)个问题,我们采用基于最大曲率模型的方向梯度检测,减少了计算曲率的运算量;将图像进行三值化处理,分为静脉、背景和模糊区。针对第3)个问题,将静脉模板进行两次压缩,将模板压缩为256个字节,在保证匹配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效率。匹配时,考虑到与静脉提取的配套,采用了点对点的交叉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手指是平放的,没反转,可得到接近100%的识别率。

1 整个系统的流程

我们试制了一台红外静脉图像采集装置获取静脉图像,红外光源波长确定在850 nm,在这个波长拍摄的静脉图像较为清晰,同时添加了滤光片滤除其它波长的光带来的影响。整个系统的流程如图1。用来认证匹配的登记模板是用户登记时拍摄的图像经过与认证图像相同的处理后,形成大小为256字节的模板,存储在图像特征数据库。

2 图像预处理

2.1 检测手指边缘

我们采集到的静脉图像如图2(a),通过简单的边缘检测可得到手指的边缘。具体步骤如下:

1)图像平滑。为了减少噪声的影响,在检测边缘之前,我们采用8-邻域平均法对图像进行平滑。

2)边缘检测。边缘检测选择Sobel算子,检测后的图像如图2(b),手指边缘清晰可见。

3)二值化处理。采用阈值T=90(经验值),二值化后的图像如图2(c)。

4)采用首遇跟踪法提取手指边缘。从图2(c)可见,手指边缘以内的区域全是黑点,因此可从图像中间的黑点开始向上下两边寻找白点,当找到第一个白点后,便认为这就是手指的边界点。

2.2 旋转校正,图像归一化

1)直线拟合,计算手指斜率。得到手指边缘点后,我们采用在最小均方误差(Least Mean-square Error,LMS)的原则下对手指下边缘作直线拟合,得到下边缘直线的斜率k,通过查表的方法得到倾角的角度θ,而不必计算反三角函数,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2)旋转校正。得到倾角θ后,以手指下边缘中点作为旋转中心,对图像进行旋转校正。目的在于使图像中手指的下边界接近水平,避免手指放置偏离水平方向带来的影响。旋转图像使用下式进行映射:

其中:xc、yc为旋转的中心点的坐标,x,y为原图像的像素坐标,X,Y为旋转后的坐标。旋转图像时使用双线性插值算法获取由于旋转校正而缺的像素点灰度。

3)屏蔽背景,图像归一化。

分别通过手指上边界中Y坐标最小的边界点和下边界中Y坐标最大的边界点作水平线,并以这两条水平线作分割线,屏蔽掉分割线之间以外的区域(用0填充),从而得到只有手指静脉的图像,如图2(d)。

这样就完成了图像的归一化,去掉了背景,并避免了因手指放置的位置偏移带来的影响。

3 基于最大曲率模型的梯度检测法提取静脉

由于手指区域的对比度不是很高,直接进行阈值分割显然不可取,考虑到静脉分布的特点,采用基于最大曲率模型的四方向梯度检测法提取静脉。

3.1 静脉提取

梯度检测模板T1、T2、T3、T4是根据最大曲率模型[7]的思想设计的,即采用算子T1、T2、T3、T4分别检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45°方向、135°方向的梯度,根据梯度的分布决定静脉中心点,给予记分16,最后将四个方向的记分叠加,从而提取出静脉。各模板的维数是考虑了下一步的膨胀处理,根据实验结果优选出来的。与文献[4]提到的方法有所不同,在每一步的特征提取中,对曲率的计算进行了简化处理,同时加入另外的限定条件。

这里以水平方向的提取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他方向的提取方法可以类推之。

1)模板运算。

使用T1模板对各行的每个像素点进行模板运算,记运算结果ci(i表示水平方向的第i个点)。如果ci>0表明在该行的x=i处存在一个凹位,而且ic的数值与该点处下凹的程度正相关;如果ci<0表明在该行的x=i处存在一个凸位,而且ci的数值与该点处上凸的程度正相关。即ci的正负决定着该点附近的灰度剖面的凹凸性。

2)寻找静脉的中心点。

如果存在这样的i、j(i,j>0),使得ic≤0,且对任意正整数n0,且ci+j<0,则表明x=i处附近的灰度剖面图有一低谷。j越大,则表明低谷越宽;如果max(ic+n)越大,则表明低谷越深。对静脉纹路而言,必然能找到符合上面条件的i和j值,反过来,如果能找到这样的i和j值,且j的值较大而ic+n的最大值也较大,即x=i+n处的曲率最大,那么这里对应的正是静脉的中心点。

3)给予静脉中心点及其4邻域记16分。

最后在四个方向处理完后,把每个点的分数叠加,并将叠加后的分数作为图像灰度,就得到静脉的分布图了,结果如图3(a)。注意在进行上述处理时,如果在同一行像素中检测出的两个静脉中心点的距离少于5,忽略掉后检出的,因为在5像素内同时有两条静脉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而同时,也消除了部分噪声点的影响,也为接下来的膨胀做好必要的准备。

3.2 膨胀处理

提取得到静脉特征往往不连续,为了连接静脉点和增强图像对比度,采取如下方法进行膨胀增强:

这样大大增强了图像灰度,但同时也放大了噪声,但静脉纹路相当突出,以粗线呈现,灰度值几乎全是255,而大部分噪声的灰度值远不足255,效果图见图3(b)。由于这部分处理后得到的都是较粗的静脉特征曲线图像,所以如果前面检测出的静脉中心点距离太近,增强时将造成重叠,甚至会将静脉特征和噪声连成一块,造成无法挽回的失真。因此,在静脉提取中采取了较长的检测模板以保证静脉中心至少相隔一定距离。

4 创建模板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静脉特征信息,我们没有对前面得到的静脉图像作传统的细线化和二值化处理,因为对图像作二值化处理会丢失了似乎是静脉也可能是背景的模糊信息;细线化操作会丢失大量的图像信息。而且如果手指图像有一定变形,细线化后得到的图像往往会错开一定的距离,这给准确的模板匹配造成困难。因此本文直接使用前面膨胀后的图像创建模板,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静脉特征信息,且在匹配时,粗线段的静脉特征更容易找到吻合点,从而降低拒真率。

4.1 利用手指边界进行模板定位

在匹配时,感兴趣的区域只有手指内的静脉特征,因此须在创建模板前确定模板区域。利用前面得到的手指上下边界,可以把背景去掉。

4.2 缩小图像

缩小图像目的在于:(1)缩小模板所占用的存储空间;(2)减少匹配时的运算量。把模板缩小到64×32的大小,缩小后的图像如图4(a)。

4.3 三值化

对缩小后的图像按式(4)进行三值化处理,目的在于除了保留静脉、背景外,还保留模糊区,这种设置是与后面的匹配算法配套的。

阈值t1、t2是经验值,三值化后,背景灰度为0,静脉255,模糊区128,处理后的图像如图4所示。

从上述两组图像的对比容易发现,尽管受噪声影响较大,但同一手指的登记模板与测试模板的吻合度仍然很高,而不同的手指的模板仍然差别很大。

5 压缩模板

在图4的静脉模板中,静脉灰度是255,背景是0,还有压缩空间,我们对测试模板与登记模板做不同的处理:

1)测试模板:把灰度值为0的点用1 bit的0表示;255的点用1 bit的1表示,其余点记为0。

2)登记模板:与1)相反,把灰度值为0的点用1 bit的1表示;255的点用1 bit的0表示,其余点也记为0。这样设置是与后面的匹配算法配套的,因为匹配时是根据两模板位与运算的结果(即不匹配值)判断匹配程度,不匹配值越小,匹配程度越高,当测试模板的静脉与登记模板的静脉或模糊区进行匹配时,不匹配值为0。

这样就把图像大小压缩到原来的1/8,大小为256字节。

6 实验结果

实验中,采用了11个人的不同手指(大拇指和小指除外),每个手指采集了若干幅图像,采取1:1的匹配模式。在进行相同手指匹配实验时,共采用了47个相同手指在不同时间所拍摄的图像样本;在进行不同手指匹配实验时,共采用了91个不同手指在不同时间所拍摄的图像样本,进行匹配实验。所有的图像均在同样一个采集设备中采集,因为除了进出口外,设备基本上是封闭的,因此外界光线的影响很小。样本是随机拍摄的,只是要求手指尽可能没有反转,样本并没有经过筛选。

6.1 匹配

将测试模板与登记模板进行模板匹配实验。为了提高匹配成功率,具体步骤如下:

1)多次匹配测试。每次匹配前先把测试模板平移m或n,这样可以减小由手指前后、上下放置不同带来的影响。匹配时,两个模板执行位与操作,对所有结果不为0的位进行加权计数,所得结果记为S(m,n)。

记两个模板分别为M(x,y)、V(x,y),即做如下运算:

其中:m、n分别为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量(m为负表示向右平移,为正表示向左平移,最大值为12;n为负表示向上平移,为正表示向下平移,最大值为6),S(m,n)为不匹配计分,W(x,y)为加权系数,模板宽为w,高为h。权值W(x,y)的设置目的在于突出静脉区域,因为指静脉主要集中在手指中间部位,给予较大的权重,在边界部分出现静脉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很可能只是噪声点,因此加权系数较小。

2)取最小S(m,n)作为不匹配计分Sunmatch:

容易看出,Sunmatch的大小表明两个模板没有匹配的程度。在多次平移匹配后,选择最低的不匹配记分作为最终结果。

3)确定总加权分数Stotal,其大小表示静脉点加权总数,这样归一化能剔除静脉点数对匹配结果的影响。

4)匹配率的计算:

根据训练样本的分布确定一个阈值tm,如果Rm>tm,那么就认为模板匹配成功;否则,认为匹配失败。图5是相同手指的匹配率分布图,图6是不同手指的匹配率分布图。根据实验数据,把阈值定为70%,可见识别率接近100%。

从上可见,测试模板中的静脉如与登记模板的模糊区像素匹配,则认为它们是匹配的,这样大大降低了拒真率。如果是二值化,由于光源有微小变化可能导致错将静脉分割为背景,这样就导致不匹配,因此三值化的处理比二值化更有优势。比起其他的识别算法,本算法的模板保留了更多的原始信息,不过这当然也包括一些噪声。模板中原始信息保留较好有利于提高匹配的准确率,能在采集到的静脉图像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有良好的表现,因此算法的鲁棒性很好。

6.2 响应时间

针对一个手指,创建模板最多需109 ms,验证识别小于1 ms,一次完整的验证小于110 ms,如表1。如果硬件条件有所不同所需时间也会有变化,测试环境是Intel Core2 6300 1.86G、2G DDR2 667内存。

本算法采用粗线段表示静脉特征而不是细线段,这样在匹配时更容易找到静脉的吻合点,从而降低了拒真率(False Rejection Rate,FRR)。实验证明,在手指图像有少量变形时(手指放置角度不同、挤压手指、环境亮度等造成的变形),对识别率的影响也很小,因此算法有较高的可靠性。

从表1可见,由于采用了压缩模板匹配,系统处理速度远远高于公开信息查到的别的指静脉认证系统。

本算法兼顾效率和准确性,在整个试验中,只要手指是平放的,可以得到接近100%的识别率。

7 结论

本文提出一整套具有鲁棒性的指静脉认证算法,在兼容处理速度和准确率的考量下,充分考虑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匹配的配套和兼顾,在图像预处理、图像校正归一、创建紧凑模板、交叉点对点匹配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算法或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一整套算法的匹配结果令人满意,只要手指是平放的,没有反转,可以得到接近100%的识别率,而且响应时间远远小于现有的算法。

我们下一步将研究手指存在反转时,如何提高识别率。

摘要:提出一整套手指静脉认证系统的图像处理和静脉模板匹配算法。算法采用Sobel算子结合首遇跟踪法检测手指边缘,然后采用最小均方误差原则拟合手指边缘并对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归一化;基于最大曲率模型的思想,采用四个方向梯度算子提取静脉;为降低拒真率和提高匹配速度,对静脉图像进行膨胀、三值化和两次压缩,建立包含静脉、背景和模糊区的紧凑型指静脉模板,并将测试模板与登记模板进行交叉点对点的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兼顾了效率和准确性,只要手指没有反转,就可以得到接近100%的识别率,与传统匹配算法相比在速度和有效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生物图像处理,指静脉识别,旋转校正,模板匹配,最大曲率模型

参考文献

[1]Kresimir Delac,Mislav Grgic.A Survey of Biometric Recognition Methods[C]//4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lectronics in Marine,Zadar,Croatia,June16-18,2004:184-193.

[2]YU Xiang,YANG Wen-ming,LIAO Qing-min,et al.A Novel Finger Vein Pattern Extraction Approach for Near-Infrared Image[C]//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9.CISP'09,Beijing,China,Oct17-19,2009:1-5.

[3]Naoto Miura,Akio Nagasaka,Takafumi Miyatake.Feature Extraction of Finger Vein Patterns Based on Repeated Line Track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ersonal Identification[J].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S0932-8092),2004,15(4):194-203.

[4]Naoto Miura,Akio Nagasaka,Takafumi Miyatake.Extraction of Finger-Vein Patterns Using Maximum Curvature Points in Image Profiles[J].IEICE-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S1745-1361),2007,E90-D(8):1185-1194.

[5]David Mulyono,Horng Shi Jinn.A Study of Finger Vein Biometric fo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trics and Security Technologies,Istanbul,Turkey,April23-24,2008:1-8.

[6]YU Cheng-bo,QIN Hua-feng,CUI Yan-zhe,et al.Finger-Vein Image Recognition Combining Modified Hausdorff Distance with Minutiae Feature Matching[J].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S1913-2751),2009,1:280-289.

[7]余成波,秦华锋.手指静脉图像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4):175-177.YU Cheng-bo,QIN Hua-feng.Research on extracting human finger vei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08,44(24):175-177.

门静脉系统 篇9

附脐静脉开放是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改变之一[1,2,3],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此病理变化。附脐静脉开放与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和脾脏改变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1,2,3,4,5,6],关系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分析有和无附脐静脉开放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及脾脏的关系,试图发现附脐静脉开放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变化及脾脏变化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间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有附脐静脉开放和无附脐静脉开放的、经过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失代偿期患者(Child-Pugh C级)各30例,无严重心、肺及肾病史;无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附脐静脉开放者(A组)男19例,女性11例,年龄38~70岁,平均(47±16)岁。附脐静脉未开放者(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9岁,平均(45±17)岁。此外,选择20例无肝脏及心脏疾病的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0~65岁,平均(31±12)岁。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是美国GE公司产的Loqiq9和Voluson expert 730,探头频率2.5~4.0 MHz。被检查者作超声检查前禁食8~10 h。检查由富有经验的超声医师进行。检测项目包括肝脏常规项目的观察及测定,此外对脾脏大小、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内径及血流方向和速度、附脐静脉是否开放及开放者的内径及血流方向和速度等指标作进一步检测。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及附脐静脉的血流速度,测量点分别位于门静脉主干距左右分支约2 cm处、脾静脉距脾门约0.5 cm处及附脐静脉起始部约2 cm处,取样线与血管长轴的夹角小于45°,在患者屏气时测量2~3次,取最大的稳定频谱平均值。静脉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静脉横切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多样本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明显增宽,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脏显著增大。然而,伴有和不伴有附脐静脉开放者之间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血流量和脾脏大小无显著性差别。各组门静脉、脾静脉、脾脏有关检查结果见附表。附脐静脉开放组的附脐静脉内径为(5.9±2.5)mm,附脐静脉血流速度为(16.4±7.8)cm/s,附脐静脉血流量(106.3±45.7)m L/min。

注:对照组与附脐静脉开放(A组)和无开放组(B组)有关测量参数比较的P值均<0.001或0.05

3 讨论

正常人和病毒性肝炎早期患者及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肝圆韧带内一般探测不到明确开放的血管,也无可探测到的彩色血流信号。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见附脐静脉开放,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出现,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不一致,保守的为7.4%[1]。目前研究认为,门静脉压力增加时,门静脉和脾静脉扩张,附脐静脉开放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所致[1,2,3,4,5,6]。理论上,附脐静脉开放可降低门静脉和脾静脉压力,缓解门静脉和脾静脉扩张。本研究中,两组病例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附脐静脉开放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原因可能是附脐静脉开放和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的增加并不是单纯性由于门静脉压力上升形成的结果。此外,肝内可能有较大的静脉间交通也影响门静脉压力的变化[8],与相关研究[2,9]认为门静脉压升高后管腔扩张,但扩张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程度时侧枝循环开放,起到分流减压作用,门静脉压力不再增加,甚至减低相一致;同时考虑神经、体液因素和血管自身调节等的调节作用[7,10,11],因此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不再增加,甚至减低。本研究中,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比有关报道[5,6]的门静脉内径(1.52±0.23)cm和(1.69±0.19)cm,脾静脉内径(1.34±0.29)cm和(1.24±0.128)cm明显小,与SU等[2]和TARZAMNI等[13]报道的门静脉内径(14.25±2.42)mm及(1.388±0.242)cm相近。附脐静脉开放后其分流的血流是离肝的,主要源自门静脉左支。理论上,其门静脉主干血流量要比无附脐静脉开放的多才能满足肝脏的需要,但实际上本研究中附脐静脉开放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未见明显增加,原因可能为肝硬化时肝脏的体积减少,附脐静脉开放后肝内灌注减少有关。此外,与附脐静脉血流可能不全来自门静脉或附脐静脉分流量较小也有关,具体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两组病例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附脐静脉开放后,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变化。本研究中附脐静脉开放后,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比有关报道[5,6]的门静脉血流速(4.65±1.42)cm/s和(8.84±2.10)cm/s,脾静脉血流速度(6.72±1.68)cm/s和(12.1±3.05)cm/s明显高,与SU等[2]报道的门静脉血流速(16.95±3.52)cm/s和脾静脉血流速度(10.23±3.06)cm/s相近。有关研究认为,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但必须看到,绝大多数肝脏的体积也减小。单位体积内的血流灌注则并不一定减少。此外,肝脏内部灌注还与肝内调节和肝动脉代偿灌注有关[10,11,12]。肝脏内部有效灌注的维持比单纯测量门静脉血流量有意义。附脐静脉的血流状态也可被调节[7,14]。

本研究中附脐静脉开放后脾功能亢进没有进一步加重,也未减轻,与有关研究一致[8]。本研究的病例是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结果与有关研究不一致[2,3],原因可能在于以往报道中的患者是不同层次和Child-Pugh分级来源的[2,5,6],病情差别较大,因而结果不同。此外,可能与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达到恒定状态或仅仅发生微小的变化有关。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不是直接测定门静脉压力,因为压力指标更能直接反映病理生理状况;没有对肝动脉血流和肝脏体积进行有关评估;样本的量不够大。

总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明显增宽,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脏显著增大;然而,伴有和不伴有附脐静脉开放者之间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及血流量和脾脏大小无显著性差别。上述结果提示,附脐静脉开放与门静脉高压有关,但不是单因素的结果,而是由神经、体液因素和血管自身调节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可能与个体因素差异性也有关;附脐静脉开放可能同侧枝循环形成一样,只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般表现而非特异性变化。

摘要:目的 比较伴有和不伴有附脐静脉开放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和脾脏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失代偿期伴有附脐静脉开放和无附脐静脉开放的患者各30例;选择20例无肝脏疾病的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大小及其血流速度、脾脏大小,计算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明显增宽,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脏显著增大;伴有和不伴有附脐静脉开放者之间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血流量和脾脏大小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血流量、脾脏大小在有和无附脐静脉开放者间无显著性不同。

门静脉系统 篇10

近几年,手指静脉识别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丰富,如在ATM机、门禁系统、电脑登录等领域的应用。 国内手指静脉识别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 相关产品比较少。 国外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做得最好的是日本金立公司,已推出多款手指静脉识别应用产品,比如ATM机不需输入密码,直接进行手指静脉识别取款。 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的效果直接影响手指静脉识别系统的性能,目前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广泛使用的控制器是ARM、DSP或PC机。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 是基于硬件的处理器, 具有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 与DSP、ARM相比,FPGA能够实现硬件加速和流水线技术,因而在处理数据流量大的图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采用FPGA进行图像采集,其实时性和稳定性较好。 为此, 本文进行了基于FPGA的手指静脉图像采集技术的研究, 以FPGA为控制芯片、SDRAM为缓存介质, 结合具有功耗低、 体积小等优点的MT9V034摄像头和TFT LCD显示器, 研制了一种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

1手指静脉成像模型

人体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对760 nm和850 nm附近的近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1]。 当用该种近红外光照射手指时,会形成暗影的静脉图像。 手指静脉成像原理模型如图1所示, 实验采用峰值为850 nm的近红外光从手指背部照射手指, 采用透射方式, 手指正面的静脉血管吸收了一部分近红外光,而手指的骨骼和肌肉没有这种特性, 摄像头从手指正面拍照, 并在摄像头上加上红外滤光片, 滤除可见光, 这样会得到静脉暗影的手指静脉图像[2]。

2手指静脉采集系统硬件研制

2 . 1采集系统工作原理

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由近红外光源模块、 摄像头、 手指静脉采集装置、FPGA开发板、TFT LCD显示屏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通过近红外光照射手指背面, 摄像头采集到的静脉图像数据经过SDRAM缓存, 通过TFT LCD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 在软件Quartus II 13 . 0中用Verilog语言设计系统中的图像采集控制模块、 图像缓存控制模块、LCD显示控制模块[3]。

2 . 2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硬件选型

2 . 2 . 1 FPGA开发板的选择

因为VIP_Board Full FPGA开发板价格低、 体积小、 FPGA和SDRAM芯片配置比较好、 图像开发接口比较完善, 所以本文选择VIP_Board Full作为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的FPGA开发板。 它的FPGA处理器为Cyclone IV系列EP4CE15E17C8N , 具有15 408个逻辑单元、166个用户接口,516 096 bit存储器、112个乘法器、4个PLL、 20个全局时钟, 其主时钟为50 MHz 。 它的SDRAM图像缓存器件为Hynix公司的HY57V283220T -6 , 具有4个Bank 、 12条行地址线、 8条列地址线( 行列地址线共用),单片总容量为128 Mbit,初始化时间100 μs,速率为166 MHz 。

2 . 2 . 2光源的选择与模块设计

静脉成像原理说明静脉的成像效果受光源的影响非常大,本文选用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的HIR503XDX系列的红外二极管作为光源[4], 因为该红外二极管发出红外光的峰值波长为850 nm,而且每一个二极管体积适中,适合并排在一起制作成近红外光源模块。 本系统选用了24个红外二极管、2个130 Ω 的电阻制作了一个近红外光源模块。

2 . 2 . 3摄像头和TFT LCD显示器的选择

摄像头是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手指静脉图像的成像效果。 根据手指静脉成像原理, 得到的静脉图像是黑白暗影图像, 而且所选摄像头要对波长850 ns附近的近红外光敏感。 MT9V034是美国Micron公司开发的COMS摄像头, 分为彩色摄像头和黑白摄像头两种,其对波长850 ns附近的近红外光比较敏感,拥有752×480的感光阵列,支持752×480@60 Hz的图像输出, 它一个像素点为8位信号, 即其支持的LCD图像输出为60帧/s、36万像素。 因此本文选择了MT9V034黑白摄像头来采集手指静脉图像。

TFT LCD显示器选用LW500AC9004 , 其大小为5 . 0寸, 分辨率为800 × 480 , 为显示手指静脉图像提供了载体。

2 . 2 . 4手指静脉采集装置的设计

根据人手指、MT9V034摄像头镜头、 红外光源模块的形状和大小,设计了手指静脉采集装置,如图3所示。 在采集装置壳体中上部开有手指孔,在壳体内与手指孔相对应的位置设计有指尖定位槽,手指由手指孔及指尖定位槽固定;将近红外光源模块固定在手指孔与定位槽的正上方, 在手指孔与定位槽的正下方固定摄像头,在摄像头上贴红外滤光片, 用于滤除可见光; 摄像头的信号输出线与VIP_Board Full FPGA开发平台的摄像头接口相连[5,6,7]。

3手指静脉图像采集

由于MT9V034寄存器中初始值满足本文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研制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图像采集控制模块时不需要对MT9V034进行初始化。 在进行图像采集控制模块设计中, 首先接收MT9V034视频图像信号, 并进行同步化设计。 由于MT9V034需要10帧延时, 所以通过场计数延时等待MT9V034摄像头稳定, 然后输出行场信号。 图像采集控制模块流程图如图4所示。

该模块采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 经过Quartus II 13 . 0综合生成的寄存器转换级电路( Register Transport Level , RTL ) 原理图如图5 。 clk_cmos为外部24 MHz时钟输入,由coms _xclk引出,作为MT9V034的驱动时钟,其中的24 MHz时钟由分频模块将50 MHz分频得到。 cmos_pclk对应MT9V034输出像素时钟信号, cmos_vsync对应MT9V034输出场同步信号,coms_href对应MT9V034输出行有效信号,cmos_data对应MT9V034输出8 bit像素数据。 coms_frame_data相对于coms_data延时了两个像素时钟。 coms_frame_clken为FPGA采样后输出的数据捕获使能信号,外部模块通过该信号读取coms_frame_data 。

MT9V034输出分辨率为752 × 480 , 其中coms_href信号为高电平有效, 每一行有效像素为752个,cmos_vsync信号也为高电平有效, 每一列显示有效像素是480个。 cmos_vsync信号从高电平变成低电平表示一帧信号的完毕。 每个黑白像素点是8 bit信号。

Signal Tap II Logic Analyzer是一款方便且实用的FPGA片上调试软件, 集成于Quartus II中, 可以捕获和显示实时信号。 图6为下载图像采集模块工程的sof文件到FPGA中后, 通过Signal II捕获MT9V034的部分图像采集数据。 如图6所示,在行有效信号coms_href起始时, 摄像头采集的像素数据coms_data同步从8’h00开始输出, 在行有效信号结束时,coms_data同步从输出变成8’h00。

从图6中分析可知,当输出行有效信号时,coms_href从采样点574开始,到2 554结束。由于输入数据位的频率为24 MHz,设置的采样时钟为60 MHz,所以一个数据平均被采样2.5次,这样每行输出像素个数的计算如下:

NUM = ( 2 554 - 574 ) / 2 . 5 = 752

即一行有752个像素点, 则波形与设计预期完全符合。

4手指静脉图像缓存与显示

4 . 1图像缓存控制模块设计

在设计图像缓存控制模块时,参考了Terasic官方开发平台中SDRAM的Verilog HDL开发例程,官方平台上用的是Sdram_Control_4Port这个SDRAM控制器, 其宏定义参数列表、 控制器封装等设计都比较完善, 实际运用效果很好,它有2个读端口和2个写端口。 而本文设计的SDRAM控制器只需要一个读端口和一个写端口。

本系统所选择的SDRAM的驱动时钟是100 MHz,在往SDRAM写视频图像数据的同时,需要从SDRAM读出数据在LCD上显示。 本图像采集缓存控制模块设计了两个端口,一个读端口,一个写端口。 写端口负责将写入DCFIFO中的数据写入SDRAM , 读端口需要从SDRAM中读出图像数据写入DCFIFO中。 在本设计中,SDRAM的读写均采用全页突发模式,一次可以读写256个数据[8]。 由于摄像头的分辨率是752 ×480, 所以图像数据存入SDRAM的地址空间是0 ~ 752 × 480 。

由于所用FPGA开发板的LCD接口电路需要的图像数据信号是24位的RGB(R、G、B各8位)信号, 而摄像头采集的是8位的黑白信号, 为了能在LCD上显示黑白的手指静脉图像, 需要R=G=B=coms_frame_data , 这样SDRAM突发读写的每个数据是24位[9]。

4 . 2 LCD显示控制模块设计

摄像头MT9V034输出8位图像数据通过SDRAM缓存处理显示到LCD上。 LCD显示控制模块经过综合生成的RTL原理图如图7所示。 该模块的输入信号有时钟信号clk、 复位信号rst_n、24位图像数据信号lcd_data, 输出信号有RGB信号lcd_rgb、LCD使能信号lcd_en、 LCD行同步信号lcd_hs 、 LCD场同步信号lcd_vs 、 LCD显示请求信号lcd_request 、LCD驱动时钟信号lcd_dclk[10]。 LCD的的驱动时钟为40 MHz , 其由分频模块将50 MHz分频得到。

5系统测试与效果分析

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的整体Verilog工程文件经综合生成的RTL图如图8所示, 共有时钟分频、 图像采集控制、图像缓存控制、LCD显示控制4个模块。

将手指静脉采集系统的整体Verilog工程编译下载到FPGA中, 调好摄像头的焦距, 把采集装置的盖子固定好, 将需要采集的手指放在采集装置手指槽, 通过调节给近红外光源模块供电的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大小, 从而改变近红外光源模块的发光亮度,观察在TFT LCD上显示的手指静脉图像的清晰度,发现当给近红外光源模块提供14.1 V的电压时, 采集出的手指静脉图像最清晰,效果如图9。 图中采集的是本文作者方军右手食指正面的静脉图像, 从LCD中能清晰地看到静脉的纹路。 图10为图9中的手指静脉图像。

6结束语

本文研制了一种以FPGA为主控芯片的手指静脉采集系统,该系统由手指静脉采集装置、近红外光源模块、 MT9V034摄像头、 VIP_Board Full FPGA开发板、 TFT LCD显示屏组成。 经测试,该采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采集显示的手指静脉图像纹路清晰, 采集显示的实时性强,系统体积小等优点,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并为后期进行基于FPGA的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分析了手指静脉成像原理,研制了以FPGA为主控芯片的手指静脉采集系统,该系统由手指静脉图像采集装置、图像采集控制模块、图像缓存控制模块和LCD显示控制模块等构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波长为850 nm的近红外光源模块、MT9V034摄像头、VIPBoard Full FPGA开发板、5.0寸TFT LCD显示屏组成的手指静脉采集显示系统体积小、采集实时性强,显示的手指静脉图像纹路清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FPGA手指静脉采集系统稳定清晰,具有巨大市场价值。

关键词:手指静脉图像,FPGA,采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秀颖.便携式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管凤旭,姜智超,吴秋雨,等.指静脉与折痕双模态图像采集系统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32(2):124-127.

[3]高战立,余桂英,唐玮.FPGA图像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4,25(1):75-79.

[4]杨数强,余成波.手指静脉智能采集装置的研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21):4977-4979.

[5]N Venkata Vara Prasad,K Venkata Murali Mohan.A real time embedded finger vein recognition system for authentication on mobile de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ends and Technology,2014(2):105-108.

[6]C Praveen,G Magdalin joenita,S Yamuna devi.Enhanced security system using an embedded real-time finger-vein det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Research,2015(8):21501-21507.

[7]Goh Kah Ong Michael,Tee Connie,Andrew Beng Jin Teoh.A contactless biometric system using multiple hand features[J].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2012(7):1068-1084.

[8]陈建军.基于嵌入式技术的高精度组合导航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9]Stefan Langemeyer,Peter Pirsch,Holger Blume.Using SDRAM memories for high-performance accesses to twodimensional matrices without transpo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llel Programming,2013(2):331-354.

门静脉系统 篇11

[关键词] 普萘洛尔;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47-02

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的创伤修复反应,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的积累[1-2],也就是瘢痕组织形成,它是在慢性非自限性肝脏疾病之后发生。不管纤维化的潜在原因是什么,纤维化肝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都是相似的。笔者总结2009年7月~2011年7月30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均未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年龄最小42岁,年龄最大65岁,平均(56.5±8.2)岁。其中肝炎性肝硬化24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

1.2 入选标准

符合以下3项中1项或1项以上者入选:(1)具有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或长期饮酒史等,同时具有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2)B超及CT检查提示肝硬化及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如血清白蛋白下降,白球蛋白比值倒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1.3 治疗方法

普萘洛尔(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1020098)初始计量为5 mg口服,2次/d,逐渐加量至静息心率降为基础心率的75%或心率≥55次/min作为维持剂量。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哮喘、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Ⅰ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出现任何一种情况者即停用普萘洛尔。

1.4 观察指标

采用个体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v)。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普萘洛尔治疗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一个创伤修复反应,此时损伤区域被细胞外基质或者瘢痕所包裹[3-4],在所有情况下,肝脏瘢痕的成分是相似的。参与肝脏内这个反应的许多细胞和可溶性因子与存在肾、肺或皮肤实质性损伤所见的成分相似。这一理解有助于确定其基本机制,并可能导致对包括肝脏在内的多种器官纤维化疾病的新疗法的出现。无论何种病因,引起肝纤维化的是同一类型的细胞。被激活的肝脏星状细胞是肝脏瘢痕最关键的细胞来源。星状细胞如何被激活以应对多种类型的肝损害反应(从生化代谢缺陷到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仍不得而知。肝纤维化发生于慢性非自限性肝损伤之后。如生存下来的急性重症肝炎的患者,尽管有丰富的纤维原性刺激,除非发生慢性肝损伤,否则不会形成肝脏瘢痕化。目前还不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确定那些使肝纤维化逆转的因素可能为揭示纤维化和硬化的机制提供重要线索。纤维化最早发生在损伤最严重的区域,尤其在酒精过量或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炎性肝脏疾病[5-6]。中心周围的损伤是酒精性肝炎的特征,而中心周围纤维化的发生(亦称硬化性玻璃样坏死或小静脉周围纤维化)可能是向全小叶性硬化进展的早期标志。

本研究结果表明,普萘洛尔通过降低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使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均有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的机率。普萘洛尔无明显副反应,使用方便,医疗费用低,患者依从性好,与陈心焕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在肝功能Child-Pugh A级和B级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6-455.

[2] Garcia-Tsao G.Portal hypertension[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3,19(3): 250-258.

[3] Ala IS,Don CR.Gastroesophageal variceal hemorrhage[J].New Engl J Med,2001,345:669-681.

[4] Wright AS,Rikkers LF.Current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J].Gastrointest Surg,2005,9(7):992-1005.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8):551-558.

[6] Bosch J,Abraldes JG,Groszmann R.Current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J].J Hepatol,2003,38(1):S58-S68.

[7] 陈心焕,黄恒艺.普萘洛尔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效果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4):133-133.

(收稿日期:2012-03-26)

门静脉系统 篇12

静脉输液是医疗场所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能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将液体及药物输入体内, 完成治疗[1~4]。目前, 大多数医疗场所病人较多, 医护人员工作量大, 输液操作繁琐, 容易出现失误,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对可实时监控患者输液量、温度和速度的智能可控输液设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 设计一种可实现输液信息的远程监控的静脉输液监控系统, 改进现有输液方式, 缓解医患关系, 提高安全性和输液质量[5], 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输液场所。

1. 系统硬件设计

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实现对输液过程中药液滴速和温度进行检测。主要有控制模块、滴速检测模块、温度检测与加温模块、键盘输入模块、显示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系统组成模块如图1所示:

(1) 控制模块采用STC12C5608AD单片机;

(2) 温度检测模型采用热敏电阻MF58作为温度传感器采集输液管温度;

(3) 滴速检测模块采用红外对管实现。检测滴速时, 红外对管对茂菲氏滴管处液滴进行检测, 当第一滴液体通过红外对管时, 红外接收电路发出负脉冲触发单片机的中断口启动定时器计数。当第二滴液体通过红外对管时, 红外接收电路再次触发单片机的中断口, 定时器停止计数。读出定时器的计时时间和滴数, 进行计算后可得出输液量;

(4) 键盘输入模块采用3个按键, 其功能分别是滴数加1, 滴数减1, 设置兼确定, 操作键盘时, LED数码管同时显示操作结果;

(5) 加温装置采用JQC-3F继电器和PTC加热片构成, 液体初始温度设置在30度, 当热敏电阻采集到的温度低于28˚C时启动加热器工作, 高于30˚C时停止加热。为安全起见和防止异常, 设置高于35˚C时报警并停止加热;

(6) 显示模块采用LED3位数码管显示。正常工作时, 显示输液量和液体温度;

(7) 声光报警模块采用LED灯珠和蜂鸣器, 对液位和温度异常进行报警提醒;

(8) 电机控制模块采用M420驱动器驱动57BYG型步进电机正转与反转, 提升或减低药瓶的高度到达控制滴速的目的;

(9) 通信模块才采用Zigbee协议与后台监控中心对接, 进行数据传送, 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推送至移动终端, 显示输液状态信息和警示提醒。

2. 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八部分, 包括滴速检测和液量计算程序设计、液体温度检测与加温控制程序设计、键盘扫描程序设计、LED显示程序设计、声光报警程序设计, 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和通信程序以及数据推送程序。系统主模块工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测试

测试环境:在病房温度26˚C环境下, 进行输液实验, 通过键盘设置输液量250ml, 60滴/min, 剩余输液量10ml时进行报警提示, 加热温度设定为28˚C至30˚C。按1ml输液液体15滴算, 理论上为62分钟滴完, 输液1小时报警。系统实际检测的输液速度和输液剩余量数据为:

从表1~表2、图2~图3中可以看出系统输液速度约每分钟60滴, 说明系统输液速度基本恒定;

在相应时间检测到的液体温度分别为:29.5˚C、29˚C、28.5˚C、29˚C、28.9˚C、29.2˚C。很明显在设定的28˚C-30˚C范围内, 说明系统控温准确, 能够实现自动恒温;

手机输液监控APP显示报警提示时 (输液1小时) 残余输液量实际为8ml<理论10ml, 即输液比理论滴快30滴, 平均每分钟滴快0.5滴, 误差在1分钟之内, 比较准确及时。

4. 结语

本文设计的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系统, 紧跟“互联网+”行动计划, 集智能化、网络化与人性化于一体, 通过后台监控中心和护士手中的移动终端输液监控APP软件来实时监控相关病人的输液状况。监控准确, 可以减少护士与病人的直接接触, 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缓解了医患关系, 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和输液质量。

参考文献

[1]谭超, 翁丰壕, 余强等.加热止液报警一体化静脉输液器的研制[J].Science Mosaic, 科技广场, 2013 (06) :241-244.

[2]郑卫.PVC输液器与药物相容性研究综述[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0 (08) :68-71.

[3]江昌旭, 王磊, 李桂香等.基于RFID的无线多目标温湿度监控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3 (05) :46-47.

[4]沈勤丰,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与静脉输液监护的研究与实现[J].软件工程师, 2014, V17 (05) :44-46.

上一篇:海外中心站下一篇:销售为什么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