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爱的教育案例

2024-06-30

教师爱的教育案例(通用8篇)

教师爱的教育案例 篇1

爱心无价

21世纪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家庭的重视,他们的生理成熟早、知识面广、心理世界也十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管理,都要与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起来,换言之,我们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就不能搞好班级管理,也就难以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体味了“赏识教育”,其实质是发掘、调动学生自身沉睡的潜能,为学生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的存在、体会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当我们教师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赏识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真正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班有一学生杨某 ,是一名后进生,性格内向,有时又情绪化,不喜欢与别人交往,自我封闭,是班上所谓的怪人,学生们都叫他“杨怪怪”,他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而且常与他人发生矛盾,即使有什么委屈也不愿意和别人叙说,长此以往,他在班上就很不受欢迎了,学生们都有意疏远他,甚至捉弄他。我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他沟通,并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病因”,查找“病情”,鼓励他要改掉缺点,多发扬优点,要 “低头做事,抬头做人”,要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他乐于接受了我的建议,当即决定要痛改前非。昔日沉默寡言的杨某变了,做什么都

主动了,他活泼了,优点也多了,老师的肯定和赞扬给了他动力,经过几次活动和考试之后,杨某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深受老师同学的喜欢。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并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好一个人,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老师没有爱心,不及时给与帮助,可能我们就埋没了可塑之才。学生做错了事情,老师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发现学生犯错误的时要即时给予引导,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像杨某这样的后进生,他们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的,也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被人肯定。著名的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处在青年时期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认可是阳光、空气,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认可是一座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认可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所以我们要抓准时机,适时的给予学生认可。像杨某这样内向化情绪化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因为爱心无价。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还应该做到宽容大度,因为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的风范,智者修养。当面对问题学生怒气冲天时,切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把一次的毛病当作永远。我还时常提醒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过?”更何况是问题学生,我们应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用师爱去感化他,“如果学生是一个含苞待

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阳光里绚丽的绽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千万次的说教,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他才愿意主动向你敞开心扉。

师爱还是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因为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往往是今天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前两天杨某还差点因为就餐时的碰撞和别人发生冲突,这让我感受到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漫长而艰难的。这就需要有耐心,这里的耐心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要做个有心的人,还应“长其善,救其失,扬其长,促其变”,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杨某是我教育后进生中的典型,通过教育后进生让我感受到“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后进生是痛苦的,但他们的却内心是丰富的,就让我们学会理解和尊重后进生,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用我们的痴心爱心去无悔地浇灌出一朵朵希望之花吧。

教师爱的教育案例 篇2

接手这个新的班级已经几个星期, 我和学生越来越默契。学生都很听我的话, 然而孙楠同学依然我行我素——上课随意进出教室, 作业潦草不堪。在多次谈话无果后, 我无奈地见了家长。眼前站满身酒气, 一只手不自觉地勾在身边的是孙楠的爸爸。见到这样的家长, 我简直是怒不可遏:“你的孩子我没法教了!”孙楠的父亲面露难色:“他妈妈是个疯子, 生下他就走了。他在两岁的时候又从2楼摔下来, 可能脑子摔坏了。”我一怔, 知道多说无意, 只嘱咐孩子很聪明, 应该多关心孩子。

在一次以亲人的作文习作中, 孙楠写了他的妈妈。他那极潦草的字迹下透露隐藏着对母亲的思念。让我意外的是, 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我心一软, 我知道我太过急躁, 于是找来孙楠谈话:“知道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吗?”“知道。”他不屑地答道。我耐心地拉住他的手, 切入主题:“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那天瞧你爸爸工作那么辛苦, 老师也知道……你妈妈她……”没等我说完, 他的泪水已经溢出眼眶。原来这才是他的心结。我帮他擦掉眼泪:“没关系, 现在你还有老师, 同学们。”他第一次抬起头, 正式地对我点点头, 走出办公室。第二天, 他第一次上交了漂亮工整的作业。

反思:

孙楠的事对我影响很大, 他没有母亲, 只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在他特殊的行为中, 我最终意识到他并不是蓄意破坏, 他更希望得到关注, 得到温暖。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 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在案例中, 轻轻的话语, 亲切的握手, 都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他在我的教导中感受到情感的归属。作为教师, 我也深刻反省, 过于急躁地想改变一个学生不切实际。问题学生的教育更需要老师的真诚和耐心。

案例2:20天不洗澡

“教室里怎么这么臭?”一天早上, 一进教室, 我便闻到了满屋子的脚臭味, 我不由皱起了眉头。话音刚落, 一个学生喊道:“老师, 是付珍龙, 他很臭!”一下子, 全班同学的眼神全聚集在了他的身上。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场面失去了控制。“老师, 他都不洗澡的。”“老师我要换个位子。”……我还没来得及制止, 付珍龙同学低下头呜咽起来。为维护他的自尊心, 我忙打圆场:“你怎么知道就是他?就算是他, 他今天回家也会马上清洗的。”说完, 我还不忘去安慰了一番。

第二天上午, 我又像往常一样去教室巡视时, 特别注意观察了这个“臭”学生。他热情地朝我笑笑。脸上的眼屎挂在眼角, 我不禁问:“早上洗脸了么?”他一愣, 继而咧开嘴:“忘了!”一名五年级的同学居然能忘了洗脸, 就这样, 我开始更加关注他。接下来的几天, 我发现他穿的衣服一个星期没换过, 袖口由白变黑, 由黑变的油光;耳后根的污垢越积越厚, 手指甲里全是污泥, 一双鞋子泛着臭味。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 我多次暗地里找他谈话, 却毫无效果, 甚至变本加厉。初春时, 他20多天没洗澡;夏天时, 三、四天没洗是常事。最初同学的讥讽已成了耳边风, 他一笑置之。他的行为惹得同学们和上课的老师苦不堪言。华生说过, 给我一打孩子, 我能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工程师、小偷、司机……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不置可否, 于是, 我做了一次家访。只见父母和孩子一样脏兮兮的, 家里乱成一团。家长对于我反映的情况毫不知情。作为老师, 我很明白如果没有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孩子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从耐心地讲解, 到愤起拍桌斥责家长, 我终于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付珍龙同学最终也能讲卫生, 同学们也不再嘲笑他。

反思: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不置可否。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家长的教育作用, 配合学校工作, 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的目的。案例中的家长对孩子置之不理, 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只有做好了家长的思想工作, 家长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教育成果,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3:60分是我最好的成绩

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 讨厌什么都不懂还自以为是的学生。陈鹏就是属于后者, 上了四年小学, 成绩没有一次能超过40分。懒惰、胆小、自以为是, 是他的代名词。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实在给不出好脸色。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批评过, 责罚过, 见过家长, 他却始终如一和我抗争到底。在一次作业检查中, 我发现他竟然又没完成作业, 竟连最简单的抄写也懒得抄一个字, 我当场撕了他的抄写本。胆小的他看着发火的我, 怕了, 哭了, 只能乖乖地补作业。眼看着他不温不火的样子, 我比谁都急, 巴不得他在语文成绩上能突飞猛进。事与愿违, 几个星期的逼迫, 他的成绩丝毫没有进步。我开始发现他思维迟钝, 记忆力也比不上同龄人。于是, 我再一次面见家长, 了解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课上简答的问题找他答;公布语文成绩时, 哪怕还是没及格,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对他大肆表扬。就这样, 我经常能看到他微微上扬的嘴角。于是, 他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作业检查基本上再也没有他的名字。

终于期末到了, 拿成绩单的那天, 陈鹏的妈妈激动地说:“老师, 全靠你呀!陈鹏以前从来没有及格过。”听着这样的话语, 那曾经的抱怨、辛苦就如流水一般不复返, 我的心头直留下清泉的甘甜。

反思:

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 教师经常抱怨恨铁不成钢, 遇到学生犯事给予过多的批评, 以致学生害怕老师, 缺乏信心。想想, 我对陈鹏何不是这样呢?急切希望他能进步, 可是我一直忽略最重要的一点——他的不足。但是很庆幸, 我及时发现并补救, 不断地找到陈鹏身上的闪光点, 放大它, 帮助他树立信心, 找回自信, 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总结:

农民子弟学生素质差, 流动性大, 家境状况不容乐观, 导致班级难管理, 成绩难抓的普遍现象。在教育中, 班主任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班级。班级中后进生居多, 只有老师付出真爱,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他们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一名农民工子弟班级的班主任, 任重而道远。泰戈尔说的好,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增长, 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 瑞安市出现了多所专门接收民工子弟的学校。然而学生流动性大, 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差生偏多, 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 成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全新的课题。

浅议教师如何做到爱的教育 篇3

[关键词]理解;尊重;严格;平等;宽容;耐心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和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以爱育爱”是教育规律,“施爱——懂爱——去爱”是具体方法和措施,我们以自己的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让学生了解、体验、懂得自己生活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之中,从而让他们去尝试、去实践,这就是“爱的传递”。我们要在自己的语言行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要用爱和耐心,给学生以阳光,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灿烂希望之花。

一、教育学生,应像朋友般的理解与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我们都知道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启发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帮助他们进步的有效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就是五光十色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不能“一板三眼”,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导,随机应变。如果采取簡单的办法处理,表面上学生可能怕你。但弄不好也许学生会把自己掩盖起来。因而老师在严格要求之中,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我们对学生必须要有满腔的热情,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表现出老师的关心、爱护,让“师爱”在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他们的母亲,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只有把我们的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敬你,信你,才会在你引导下,健康地成长。

二、教育学生,必须严格、平等、宽容

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飘然降来的春风,那么为什么不让我们教育生涯中多吹一些这样的春风呢?教师对待学生,均应一视同仁,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富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进生,都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我们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思想行为有偏差、文化学习滞后的学生,更要用宽容心对待他们。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漠视学生的上进心。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对于一个问题学生,也许他身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但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追求进步的人,这就需我们用爱去唤醒他本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对于一个后进生,追求进步往往停留在他的思想上,有时能落实到行动上,但常不能持之以恒,只有在他通过外因与内因的作用,真正取得进步后,有了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感觉到了做一个优秀的人的幸福与愉悦,才能有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的真正动力。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保持年龄段的天性,指导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让我们都来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情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滋润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吧!

三、 教育学生,必须要像父母一样有耐心

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和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要用爱和耐心,给学生以阳光,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灿烂希望之花。教育学生,应像朋友般的理解与尊重。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要让他明白:老师是他们的母亲,又是可信赖的朋友。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保持年龄段的天性,指导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关于爱的教育案例 篇4

学生甲:父母离异,抚养权归父亲,父亲与继母再婚,继母带个姐姐,母亲与继父再婚,继父带个弟弟,母亲与继父又生个妹妹,妹妹未到1周岁。尽管抚养权归父亲,可父亲无正式工作,平时寄宿学校宿舍,只有周六暂住姥姥家。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连最起码的每月生活费都是个难题,两边要钱都凑不够,对孩子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曾在成长与反思本上质问他父母为什么要生他。

学生乙:父母之前都有各自的家庭,分别离婚后结合生下学生乙,母亲常年在北京打工,父亲在邯郸打工,现与父亲一起生活。表面看这个孩子整天嘻嘻哈哈,可是脾气非常倔强暴躁,曾与两名任课老师发生冲突。

学生丙: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处,现与父亲居住,父亲当保安。在学校曾犯过宿舍喝酒、上网泡吧这样的严重错误,家长来学校与我沟通的时候说:“孩子在家不太听话,结交了好多染着各种颜色头发的人,如果学校不管这个孩子的话,这孩子肯定得进监狱。麻烦老师好好与孩子谈谈吧!”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特殊家庭的孩子的教育举措: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在接新班开学当天,就让学生填写基本信息登记表,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当然有的特殊家庭的孩子从信息表中也显现不出来,需要后期的细致了解)。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又能使工作有案可查,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成效巨大。据我的经验,凡特殊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对情况的保密。

2. 架起爱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作为班主任应该“爱”字当头,尤其是对特殊家庭的孩子,我认为

宿舍的同学告诉我,我知道后立刻去药店给他买了烫伤膏,并跑到他们宿舍亲自帮他涂到脚上,然后给他家长打电话把他接回家养伤,我当时还不知道他家庭的特殊,但是这个举动好像奠定了我和他沟通的基础,后来在他的成长与反思本上得知了他家庭的特殊性,而且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难解决,我积极地为他申请贫困生补助,作为一名男生他没好意思当面说感谢,而是在成长与反思本上写到“李老师,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我回复“老师不用你报答,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的报答,以后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跟老师说”。学生乙与学生丙的家庭条件也比较差,我也积极为他们申请了贫困生补助。因为我与他们建立了感情基础,他们能听得进去我的教诲,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才显得很顺畅。

3. 建立沟通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成长与反思谈、QQ谈、Email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促使他们提高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也可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当然除了与学生的沟通,也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4.建立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比如我班的学生丙),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自制力差(比如学生乙)。他们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既自卑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比如学生甲),但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5.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比如学生甲很有责任感,有组织能力再加上很有学生缘,学生乙在体育和音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这两名同学在班级担任学生干部。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心中有爱是关键,然后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

教师《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5

《爱的教育》原名《心》,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详细记录了他在学校、 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真 挚的爱,尽管只是一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在作者的笔下,像安装上了爱的翅膀,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纪伯伦曾说:“友谊永远都是甜柔的负责,从来都不是一种机会。” 一想到“友谊”这个词,我不由想起夏洛与威伯 尔,哪吒与敖丙的故事,还有乐于助人的罗贝蒂,不顾自身危险,救下了一名差点被马车撞死的孩子,自己却痛了腿。生命 诚可贵,友谊价更高!再也没有比为了朋友而放弃生命更伟大的爱!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我愿意成为浇灌它的来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那么, 我愿意成为照耀它的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也许有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 就会发现,爱,不用寻找,就在我们身边。林秀贞,一位普通的中国妇女,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不仅如此,她还默默地资助14位贫困孩子,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她让这些无依无靠的人有了温暖的归属。这种爱,让人动容!让人肃然起敬!

我曾听说过动物之间跨越种族的爱的故事。猫和猪是好朋友。一天猫掉进大坑,猪拿来绳子,猫叫猪把绳子扔下来,结果它整捆扔了下去。猫很郁闷的说:这样扔下来,怎么拉我上去?猪说:不然怎么做?猫说:你应该拉住一头绳子啊!猪就跳下去,拿了绳子的一头,说:现在可以了!猫哭了,哭得很幸福。一一有种朋友不是很聪明,却值得你终生拥有。

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6

《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习。《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教学的作品。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里,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爱的教育 ”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情感。这些小故事,通过孩子叙事的形式表述出来,让人感觉特别熟悉与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每天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我们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将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老师“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读者,引起我们读者的一些思考,让我们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爱的教育并非易事,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学生?怎样充分运用爱的教育“法宝”?我认为:

第一、老师对成绩低下学生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和善心。因为我们的成绩低下的学生,由于进入民办院校,一些人瞧不起他们,更不用说关心爱护他们,理解尊重他们了。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对成绩低下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是爱他们的重要表现。我对那些因学习智力特别差的成绩低下学生总是给于特别的关心爱护;对那些违犯纪律而抬不起头、受到责罚而陷入孤立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失败产生心理挫折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低人一等的学生给予同情。我们的教育学首先是人学;而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学生没有同情心,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以,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对成绩低下学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生活细节上关心爱护成绩低下学生。关怀学生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关怀我们的学生,这关怀不止局限于对学生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我们用要心灵来认识自己的学生,感受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动机、体会他们的欢乐和忧愁、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爱的教育》正是老师把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情上,才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看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能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每一个成绩低下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我曾经执教过学生里,有一个非常调皮的成绩低下学生,父母对他的一切很淡漠,甚至不管不问的。这个孩子从小仇视一切,无论是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睬。以前我对他的教育只是严厉的批评,他很少服从老师的教育。但是,我的一个很平常的爱的举动却改变了他。他上课不再故意捣乱,学习肯努力了,成绩逐渐上升。这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从前我的严厉批评,我的多次说服教育,都没有改变他的行为,都没有使他转变,而仅仅是老师一次爱的行动,却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学生,可见,教师在生活中实际的、真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却让一个差生迅速转变。《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对教育的影响很大,是改变教育方式的指南。

第三、尊重信任每个一个成绩低下学生是教育好他们的关键。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尊重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二者是一致的。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主要的精神支柱。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尊心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人们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尊重学生,特别是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用严厉的语气和措辞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他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甚至是很坏的影响,但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有过多少次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那是数也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每次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用词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失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是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前提下客观地指出他的不足。《爱的教育》一书中,也有老师尊敬学生的事情,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了对老师的难忘和喜爱。我在教育中,时刻注意告诫自己:不要以为成绩低下学生智力低下,在某些人的眼里随便讽刺挖苦他们;不要以为他们没有自尊心而随意地批评他们,而要时刻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它用爱心为孩子创造了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我们大家一看。更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篇二:研读《爱的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研读《爱的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桑园学区前戚小学 张春莉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研读《爱的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桑 园 学 区 前 戚 小 学张春莉篇三: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的爱心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从内心来说,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希望能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是神。”此时此刻,我内心闪现出的这一句话,不由得让我相信老师的伟大的。

爱工作、爱自己的职业同样非常重要。经常听老师抱怨“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学校布置的一些额外工作任务,他们都以没有时间来推托。还有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究其原因之一:忙啊!一节公开课得准备几个小时;原因之二:怕啊!精心准备几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好,一见有人听课心里就紧张害怕。所谓的“忙”“怕”,也许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是那么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位有30年教年的历史老师课上得那样精彩,以致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录。当别的老师问他花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们的老师能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吗?能用15分钟的现场时间准备出一节好课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如果刚毕业时这桶水还是满的,假如不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忘记一些,这桶水就会漏掉一些,当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时,我们的知识也许只限于教科书那些了,比学生多不了多少,这样怎么能上好课?怎么能不怕上课?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知识,那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增添一些,一桶水也许会变成一缸水,一河水,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那我们上课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了。”还会怕上课吗?还会嫌时间不够用吗?“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

教师爱的教育案例 篇7

明明妈妈打电话给幼儿园郭老师问是怎么一回事。郭老师说: “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昊昊从入学以来, 父母反映一直被小朋友欺负, 有时脸都被小朋友抓烂了。但是家长也没跟我讲, 只是跟保育员讲, 今天保育员陈老师跟我说了这事。其实是这位小朋友的家长太小气了, 没有家长说的这么严重。今天我就把昊昊叫到跟前, 让他指一指有哪些小朋友抓过他。昊昊指了五六个小朋友, 其中就包括明明。我就让他们站了一小会, 结果明明就哭了。” 明明妈妈又问道:“明明是不是今天抓了小朋友?”郭老师回答:“不是, 可能是前几天吧! ”明明妈妈继续问道:“被罚站的孩子是不是只有明明哭了。”郭老师回答: “是的。”

第二天, 明明妈妈送明明去幼儿园。幼儿园主班张老师说: “昨天我请假没在幼儿园。以前我有问过昊昊, 是不是班上有小朋友抓他, 他说:‘是的。’我又问道:‘那是哪个小朋友呀?’昊昊没说出名字。过了几天我看见昊昊自己在抓脸, 我就说:‘昊昊, 你是不是脸上痒呀?’昊昊说: ‘是呀! ’我说: ‘那不是同学抓你的呀! ’”

明明妈妈听了很气愤。她认为明明一直是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这个孩子自尊心也很强, 平时做错事只要妈妈说话语气稍微重一点, 他就很委屈地说: “妈妈, 我错了。”

从这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缺乏正确的儿童观

1. 教师无视幼儿的权利

1989 年11 月20 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的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 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 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符合儿童的人格尊严; 教育应本着谅解、和平和宽容的精神培育儿童。我国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幼儿园管理条例》指出: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案例中的郭老师仅仅凭昊昊一面之词, 就让其他小朋友罚站, 没有让其他小朋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是让小朋友们小站一会儿, 也许对孩子的身体影响不大, 但是当众罚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影响, 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惧怕幼儿园, 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2. 教师无视幼儿的特点

幼儿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 都不同于成人, 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 婴幼儿自身蕴藏着学习和成长的 “能量”和 “潜力”。幼儿的未成熟状态 “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 到了后来才会有”, 而是 “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1]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 “儿童不是‘小人’,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 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 亦具他的本身价值, 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 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2]案例中的郭老师无视幼儿的特点, 认为幼儿是“无知的”“软弱无能的”, 所以当问题出现时, 自己可以随意处理。因为幼儿是无知的, 所以不用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为幼儿是软弱无能的, 所以可以随便罚站。假如郭老师面对一群高中生或大学生, 她还会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吗? 她敢随意罚站吗?

3. 教师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 试行) 》中指出, 要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 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案例中的郭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自尊心强, 有的孩子比较任性, 有的孩子则比较调皮。教师在孩子入园时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能力

1. 教师缺乏观察幼儿的能力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观察的技能。特别是在随机观察时, 教师可以准确又客观地查看幼儿, 尽快地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 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 了解幼儿某个行为的意义, 并做出及时反馈。案例中的郭老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没有关注到昊昊小朋友脸上的伤是自己抓的还是小朋友抓的, 是一个小朋友抓的还是几个小朋友抓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昊昊家长说从开学到9 月22 日一直被小朋友欺负。到底是不是这样? 郭老师可能都不太清楚。另外, 郭老师也没有观察到幼儿间的个性差异。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 情绪易外露, 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被罚站的几个小朋友的内心活动、个体间的差异, 郭老师可能并不清楚。

2.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郭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既缺乏弄清事情真相的能力, 又缺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幼儿的能力。不管事情是怎样, 不管幼儿的特点是怎样, 以罚站解决所有问题, 这样的教育效果差。针对这件事情, 教师可以开展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的主题活动, 如 “我们都是好朋友” “我们是个大家庭”等。教师可以在日后仔细观察昊昊以及被指出来的几个小朋友, 弄清事情真相, 及时关注被抓事件, 针对被抓事实进行相应的教育。

3. 教师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

案例中班级几个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显然主班张老师是早知道昊昊被抓这件事。张老师也关注过此事, 并初步了解事实真相, 可能是昊昊自己抓的, 但张老师是否把此事反馈给了家长? 是否把此事跟班级另两位老师沟通? 保育员陈老师在9 月22 日把事情反映给郭老师, 家长是在这一天跟陈老师反映还是以前? 如果是在这一天, 那说明主班张老师没有把事情及时向家长反馈, 也没把此事跟班级几位老师沟通。另外, 就罚站这件事, 教师也没及时向家长说明。幼儿回家哭着向家长诉说时, 家长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师缺乏跟家长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无小事, 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幼儿。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是成长中的个体, 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在教育中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 只有观察幼儿, 才能了解幼儿, 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 让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汉麟, 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262.

教师爱的教育案例 篇8

关键词:微型视频案例;案例教学;教育研习;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72-04

一、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推广到医学教育,扬名于商学院的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是将具矛盾冲突的真实问题以案例形式——以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情景带到课堂,以便学习者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有以下特征:案例选择上,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其中存在无可回避的争议与冲突,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知识来源上,主要产生于生生、师生间的分析与讨论,“30%来源于教师、70%来源于同学”[2];知识性质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无结论的课堂,训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案例,课中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斯皮罗将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与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前者在概念、规则与原理上具有相对严密的层次性,后者则复杂而不规则[3],在结构上不可预见,要求参与者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案例教学是处理这类知识的一种“高级学习”方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良构领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4],在数字视频技术发展之后,形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独特的案例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视频案例研究”,后者由“现场观摩课”发展而来,以视频代替现场教学,为研修活动提供时空便利,也使原本转瞬即逝的教学事件得以停留与回放,促进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确切地说,视频案例研究的对象是课例而非案例。在分析方法上倾向于由整体到细节的全面展开。因此,视频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观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不同,研究者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三种途径。[5]理智取向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通过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应用理论,就可转化为良好的实践。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则认为构成教师知识的,除外部给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育实践的“行动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赖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并且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然而,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意图与社会习性、历史、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却无法通过诸如理论学习般的简单“传授”获得。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也会通过他人学习,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受到所在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认同。

理论假设直接影响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在持理智取向的研究者看来,教师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桥梁,因此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能反映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反映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案例教学就没有意义。然而问题在于,教育理论目前为止并不能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用托尼·比彻的话讲,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件满是补丁的破衣裳”[7],现有理论可能仅是学科知识这座冰山的水面部分。再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8],与理论并不存在着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这种本身不完善、不具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案例教学,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是会把可能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排除在外,只有那些与现有理论有对应关系的才能被选入;其次是认为案例学习就是对理论的解释过程,而不是从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储备,认为知识全部可由案例教学这一形式得来,造成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基础,许多原理甚至用讲授方式反而更为高效,这方面经验已经有研究者做了总结[2]。

二、教师教育案例编制

1.从文本案例到视频案例

案例教学的开展有赖于高质量案例库的支撑。首先在案例选材上,要求事件真实,事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冲突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在于案例撰写,这被认为是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2],不仅在于撰写人的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更需要撰写人在秉持中立的同时还要恰当表达矛盾双方的观点。哈佛大学商学院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绝大部分都由专业人员编制,每个案例的编制费用高达1.5~5万美元。除了案例质量的要求,为特定内容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总量需要足够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还存在案例时效性丧失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做法是许多案例存在A、B、C等若干版本,这是不断更新的结果。

案例库建设的困难阻碍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案例撰写人专业水准的依赖,因为视频以镜头而非撰写人“眼睛”表述问题,相对更接近于客观,而将分析问题的视角交还给使用者。文本案例撰写中,尽管要求作者秉持中立立场,仍难免受撰写人价值观、知识背景等选择性影响,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而丢失一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要形象、生动、准确地描述一个场景是很难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并且,即使授课教师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一个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将教师的语言还原为场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视频不仅能展现更为客观的问题情境,也能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视频极大地减小了案例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使得教师甚至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案例开发中。

2.视频案例的微型化

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对象有较高的要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不涉及本科阶段的教学,对于MBA学生而言,已经普遍具有工作经验,部分人甚至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同学可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9]。有学者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论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10],其问题一是在于学生对“确定性思维”的习惯性追求,认为案例教学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对相对思维、复杂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难以接受;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致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也难以深入地开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在课前研读案例、阅读材料、准备方案,而不止于课堂时间。以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需要花费4~6小时的准备时间[10]。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繁重,通常会同时修习多门课程,以案例教学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案例教学究竟是否适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案例有微型化发展的趋势,微型案例是相对于复杂的综合案例而言的,通常只包含单个问题,内容短小但结构完整,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11][12]微型案例为本科阶段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精简的体量,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研读,甚至只需在课内完成准备工作,不占用额外时间;同时,微型案例强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深入。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建设机制

1.实践教学过程——微型视频案例的来源

微型视频案例在师范生培养中既作为例证材料,也为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直观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案例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优秀案例,通常来自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实习案例,来源于师范生培养教育实习、研习与微格教学训练等过程,授课者教学水平尚在较低发展层次,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甚至问题众多。然而,实习案例对师范生培养却具有特殊价值,相似的经历与发展轨迹,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反映的问题,是学习者同样容易遭遇的,就连案例中的错误,后来者也是那么相似。另一方面,案例中所能达到的优秀水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以师范生现有起点,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也即发展目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实习案例的价值得以发挥并非易事,“有用”信息总是淹没于庞杂的原始视频之中。事实上,潜在地包含有用信息的视频并不缺乏,如本研究所在学校为师范生教育实习配备便携式数字摄像机,供拍摄实习课堂与指导教师教学视频,加上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实习实训视频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这些视频重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冗长,视频媒体本身线性的技术特征使之无法通过检索等方式快速定位,也即无法快速地从视频中找到所关注信息。使用者必须看完整个视频,或者漫无头绪地快进、拉动进度条,才能找到重点,这使他们失去耐心。也有教师从中选择典型事例,剪成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所用,但所提取的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开展案例教学所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微型案例编写机制,由实习生作为编制者,在不影响甚至能够提高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完成微型视频案例的编制。

2.教育研习——从课堂中心到问题中心

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微格训练与实习,近年,包括本研究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师范院校加设了“教育研习”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提升实习效果,培养未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习紧接着实习在大学校内集中开展,以教育实习期间摄制的视频为媒介开展反思活动,指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研讨与总结,不进行讲授,活动方式主要参照职后教师“视频案例研究”模式,每堂课安排一位实习生展示课例,先由实习生简要介绍课例设计思路、授课效果及反思,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围绕课例开展讨论。[13]然而这种方式没有达到“研习”的初衷,尽管实习生自我感受颇多,但大而全的课例分析方式,受制于实习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职后教师来源于丰富经验的敏感性,师范生通常难以找到要害问题,课堂交流易陷入同多异少的模式化,难以引发深入讨论。

因此,有必要调整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模式,变“视频案例研究”为以微型视频为媒介的案例教学模式,变“课堂中心”为“问题中心”——要求师范生选取自身教学、管理或自我发展中问题为研习内容。围绕着问题,要求预先编制成微型案例,案例以视频为主要媒介,长度通常15分钟以内。以问题为中心的微型案例教学,不仅使问题得以聚焦,讨论容易深入;也节约了案例阅读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同时,案例编制过程本身更是一种“高级学习”,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增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师范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理解,总结自身从见习时的“看”、微格教学中的“练”到实习时的“做”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也正是“研习”的目标所在。

由此,在教育研习课程中,通过师范生编制、指导教师筛选,并以“分数”形式表现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了学生编制、教师审核的微型视频案例编写机制。尽管由教师编制的案例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但成本的高昂使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这是一种编制教师教育微型视频案例经济、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采集,以不影响课程、甚至提高课程效果为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开展。若以牺牲实践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投入为代价,既违教育伦理,实践中也难以操作。除了以上案例编制机制,也需对整个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达成。

3.网络支撑平台与技术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微型视频案例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提取,以改进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增加师生负担为前提,使案例采集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副产品”,过程如图所示。纵向上为教育见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四个阶段,前三阶段是案例素材的来源,其中以教育实习为主,此时实习生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课堂,充斥着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实践感”形成的时期,在教育研习环节编制与加工案例,最终形成案例库。横向上分别由实施措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资源存储与案例提取提供支持。

建立贯通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网络平台,注重案例资源与过程数据的保存。当前师范院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设施,如数字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学远程观摩系统以及数字摄像机等,为数字案例资源采集提供了条件。然而,产生于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资源,分散保存于教师、学生或系统,“过期清空”。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作为案例采集的载体,也是个体发展、过程性评价的数据仓库。

以视频为微型案例主要介质,减少了对案例编制者经验的依赖,对视频表现与处理技术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系统的技术与案例编制培训成为必要。培训主要始于教育实习前期,通过“实习动员大会”、“组长培训”、“实习试讲”分层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面向全体实习生,阐述教育实习与研习的意义、总体安排与要求;组长培训专门针对实习组长,就教学视频拍摄、摄像机维护、视频处理、网络平台使用等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培训;实习试讲期间,除开展学科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也对实习期间的资源储备提出要求,为研习做好准备。近年技术影响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上升的趋势,由以往的边缘性地位——使用了可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不使用也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发展成为基础性地位——不使用这些媒体将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习活动。这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尤其是视频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视频表达教学信息。技能层次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但视频表现手法则建立在长期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幸而这种能力对于许多同学已不再陌生,因为用图文、视频表达思想与情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可得的手机使得这种活动甚至不再一定需要专门的影像设备。我们建议在师范生培养早期,如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就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14]。

四、结束语

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别于理论性知识,除需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组织文化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反思能力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5]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学经验缺乏的职前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来自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微型视频案例,其所反映的问题位于职前教师“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发展轨迹与经历使他们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微型化的体量则使得这种教学活动适合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建立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应该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两种手段,通过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制作、指导教师审核的方式,形成科学、生态的案例采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微型视频案例的形成是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实施的一种“副产品”,案例的采集要有助于实践环节本身教学效果的提高,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伦理、利益等各方面的障碍,得到来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支持。微型视频案例制作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是职前教师日后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微型视频案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或职前教师自助学习得到再次应用,使得后来者能借助于前人经验学习,前人经历将对后人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者所述的职前教师培养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2]史美兰. 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1-66.

[4]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29-33.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等译.学习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鲍银霞,孔企平.舒尔曼案例教学思想评析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2(7): 15-18.

[9]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89-91.

[10]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7):60-72.

[11]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12]师平.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4(10):78-82.

[13]教育部办公厅.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N].教育部简报,2012(11):1-4.

[14]沈夏林,周跃良,张振新.混合编队教育实习中的远程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65-69.

[15]潘丽芳.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排名下一篇:妇幼护理人员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