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2024-10-02

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精选10篇)

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篇1

集体性的实习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又开始于我们个人的实习。经过我们同学的集体商讨后决定于20XX年1月5日开始我们的个人实习。第一天我们广泛搜索有关资料,最后决定前往株洲福利院。

根据儿童的需要,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在服务设施上设有儿童公寓、康复室、娱乐室、医务室、露天娱乐场、洗衣房、食堂和浴室等,并配有专业特教老师、保教员、医疗人员和精干的后勤队伍。我院现有孤儿260余名,其中孤残儿童190多名。1960年以来,我院累计收养孤残儿童1500多人次。

全院80余名员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坚持对孩子实行“养、治、教、康”相结合的服务方针,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工作,努力给孩子创造“一流的生活条件,一流的教育康复环境”。同时我们也期盼社会各界富有爱心的人士一如既往对我院给予关注,我们将肩负您们的重托,以深厚的感情,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

再次,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最后,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

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篇2

1 关于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康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通俗地讲, 就是在动物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减少痛苦, 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主要包括:有免受饥渴的权利;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有免受伤害和疾病痛苦的权利;有免受恐惧和悲伤的权利;有表达天性的权利, 即包括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5 种福利[5]。动物福利的三大需求是维持生命需要、维持健康需要及维持舒适需要。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是著名的“3R”原则, 即在动物实验中遵守减少 (reduction) 、替代 (replacement) 和优化 (refinement) 的原则。减少就是在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 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准确性;替代就是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 而是以组织细胞培育、活体外实验或计算模拟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加以替代[6], 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 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进行实验, 并获得相同的实验效果。优化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 确保动物在麻醉、镇痛、镇静或其他适当手段下进行实验, 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伤害和痛苦, 以保证动物健康和康乐, 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动物福利教育的意义

2.1 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外从动物保护发展到关注科研用的实验动物, 在法规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 已有许多例子说明, 深入研究人类对待实验动物所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善待动物, 关注动物实验中的动物福利, 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我国国家科技部在目前修订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增加了动物福利这一章, 说明我国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动物福利将成为今后实验动物管理的重要内容。

2.2 对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当今, 西方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动物福利法律, 而我国在家畜饲养、屠宰等环节达不到西方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 农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动物福利已经成为很多人购物的标准。虐待和残酷地杀死动物, 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产品推到市场之外。从这一点上看, 动物福利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应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对科学试验发展的推动作用

实验动物是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在符合一定要求的条件下饲养的动物,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完全受到人为的控制, 并在人为的控制下接受实验处理。所有动物都和人一样是有情感和心理活动的, 它们也会有喜怒哀乐忧思恐。因此, 它们在遇到恐惧或恶劣环境时, 不仅会在身体上患病, 也会在精神上患病。因此, 如何保证动物福利, 不仅是动物自身的需要, 也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准确、可靠的基本要求。有人对用精神受伤害或患有精神病的动物做试验得到的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7]。合理的推论是, 用这样的动物所做的科学试验结果值得怀疑, 至少会影响到科学研究所得出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 这也意味着疾病模型的设计、药物和药剂研究, 以及化学毒性检测的结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 即使是为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必须善待动物, 最终达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2.4 对消费者的利益及社会道德的倡导作用

目前, 我国屠宰流程对屠宰的动物没有福利可言, 对食用者也是有害的。动物处在恐怖和痛苦状态下时, 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而形成毒素, 降低成品肉的质量, 对消费者十分不利。此外, 在当代社会, 动物的命运关乎人的道德和良知。动物福利体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 符合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潮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动物福利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3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的应用

3.1 加强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

3.1.1 普遍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 加大实验动物福利教学比例

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作为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贯穿实验动物学的各个方面予以强调突出, 生物技术、动物医学、兽医医药、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及实验动物技术专业均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 有关生命科学专业的在校生, 都把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作为必修的课程, 并在各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中融入福利与3R理念。

3.1.2 开展讲座, 广泛宣传教育, 改变学生观念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从事动物福利与3R研究的专家, 以学术讲座的形式激发学生树立关爱动物、规范实验的理念。学院成立实验动物保护协会, 组织成员制作和发放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 广泛宣传实验动物福利理念, 举行实验动物无名英雄墓碑献花仪式等, 以促进培养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善待动物、尊重生命的观念, 同时进一步敦促全社会推动实验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8]。

3.2 对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事实验动物人员都经过了相关的培训、考核, 都持有“上岗证”, 即《北京市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考核合格证》。杜绝不合格的动物进入实验动物设施, 杜绝未取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资格的人饲养动物或进行动物实验。

3.3 改革实验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中实验动物福利应用

3.3.1 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福利应用

1) 饲养设备的设置。

饲养设备作为实验动物生活居住的地方, 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饲养设备就好比人类的住房, 其材质、结构、大小、颜色和内环境设置都是重要因素。饲养设备的合理设计要符合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惯, 让实验动物有安全、舒适和自然的感觉[9]。

2) 饲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影响环境的因素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新陈代谢、健康状况、精神状态, 从而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环境优良的栖息场所, 让实验动物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 使实验动物不受困顿、不适、疼痛和伤病之苦。

3) 饲养管理。

①饲养密度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舒适度和实验动物健康水平[10]。饲养密度合理就能让实验动物在生理和心理需要上都得到更好的满足, 实验动物的状态也会更好, 动物实验也能顺利进行。②提供卫生、营养全面、适口、足量的饲料, 满足实验动物不同的营养需要, 降低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量, 可以保证实验动物免受饥饿、疾病之苦, 其各方面生理条件也会达到最佳状态, 实验结果才能贴近真实。饮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饮水必须充分保障, 卫生条件也要符合国家标准, 才能满足实验动物生存需要[11]。③垫料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 应选择松软、吸湿性强, 无异味, 不含重金属及芳香类、挥发性物质, 未被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寄生虫污染, 无变质、无腐败和霉变的原材料。饲料、饮水和垫料都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保证实验动物不受疾病之苦。

3.3.2 动物实验之前的动物福利应用

1) 以敬畏生命之心对待动物实验。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 笔者教育学生注重生命伦理道德修养, 尊重生命、善待动物, 将教书育人融于专业教学中。善待生存期间的实验动物, 应让动物免受饥渴, 生活舒适自由, 保证良好的饲养和标准化的生活环境[12]。具体措施:①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应布局合理, 其空间容量、空间组合、内外环境条件、设备设施等均符合科学要求及相关标准, 并且每天进行检查;②实验动物的繁殖、运输、利用和处理单位和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规章和制度;③采用清洁的水和质量合格、营养健康的饲料饲喂实验动物, 并根据实验动物的习性确定实验动物饲喂的次数和数量;④仔细观察实验动物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 应当立即隔离, 并进行全面医学检查和相应人道处理;⑤手术台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 使用简单方便。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手术台是否冰冷, 有无容易造成动物外伤的锐边、尖角、毛刺等, 充分为实验动物着想。

2) 对实验设计的要求。

在动物实验之前一定要合理设计动物实验方案[13]。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必须递交“动物实验申请表”和“实验计划书 ”, 由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根据两表对其进行伦理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①根据教学计划统筹规划动物使用数量, 尽可能地选择生产部门或教学实验后淘汰的动物;②以使用大鼠、小鼠为主;③删除安乐死及解剖等环节, 保证实验后动物能存活并继续用于教学科研。解剖等验证性实验部分用动物尸体或标本替代。小鼠、大鼠的安乐死、解剖等环节也不安排在基础实验课, 而是要等到以后的综合性实验课中进行, 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与不必要的死亡。采取预实验制度, 要求初次进行实验的人员先进行预实验, 其目的:一是便于实验人员熟悉实验操作, 牺牲少量动物来减轻正式实验中大批动物的痛苦和减少应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通过预实验可了解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3.3.3 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福利应用

1) 采用科学的麻醉技术。

把握好麻醉的合适程度是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实验动物的关爱。科技人员要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及麻醉途径, 掌握好麻醉深度。在动物实验中, 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是能否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得到预期结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保证。

2) 科技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慰。

在实验过程中, 科技人员要时刻观察实验动物的变化, 这是实验动物心理需要的表现。就像对人进行心理安慰一样对实验动物进行心理安慰, 如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 用温暖舒软的物品包裹实验动物, 给实验动物听柔和动听的音乐, 设置合适的照明度等。实验动物得到了好的爱护, 也就会更好地配合动物实验的完成。

3) 科技人员的实验技术。

科技人员拥有良好的实验技术也是有效保证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条件。科技人员在抓取、固定实验动物时, 一定要做到动作温和, 不得粗暴对待实验动物, 更不许虐待动物;在需要手术时, 一定要减小创伤面, 减少动物血液浪费, 快速、简洁、准确地完成实验。督促教师以身作则并认真指导学生操作, 将导致动物处于应激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要求学生操作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3.3.4 动物实验后的福利要求

1) 对实验动物的护理。

在实验后, 实验动物还承受着实验给它造成的疼痛折磨, 甚至可能被感染致死。 这就要求科技人员一定要有爱心, 注意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 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要仿照护理病人一样护理实验后的实验动物。

2) 对实验动物的处理。

实验动物为实验做出了贡献, 应该得到妥善处置。首先对实验动物进行统一处理, 逐个检查是否有活着的动物, 如果有则对其实施安乐死, 避免进行活体解剖或用粗暴方式处死动物, 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其次严格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将动物尸体送至焚烧炉烧毁, 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随意将动物尸体就地作深埋处置, 不得随意抛入江河水域, 更不得自行处理后出售。

4 讨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验动物学课程是在一年级开设的, 在课堂上对学生们发放调查表, 调查是否在实验过程中考虑到了动物福利, 是否会感恩动物。只有20%的人回答会考虑到, 听说过动物福利的人只有10%, 还有90%的人没有听说过, 可见大力提倡和推广保护动物福利的观念很有必要。实验动物学课程结束后, 通过实践教学, 对做过动物实验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在实验中注意保护动物福利的人数达到了95%,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迫感及实验操作时的责任心明显增强, 动物外科手术失误率显著降低, 动物存活率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都很注意保护动物, 并在实验中尽量减轻动物的痛苦, 可见动物福利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篇3

关键词:福利思想 福利建设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52-01

思想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事、物的理性判断,是对现存世界发生发展的一些琐碎的看法和意见,那么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则是在近代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冲突、调节社会关系的一套系统的看法和建议。其思想精髓对于完善和构建当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 中国近代社会福利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意义上都是民间和社会各界出资兴建的,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其中有一些值得我过福利建设借鉴的方面。

1.1 社会福利机构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几乎囊括了救助、就业、养老、职业教育等的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部。如:郑观应考察了西方福利建设后的感言:“泰西(西方)各国以兼爱为教,故皆有恤穷院、工作场、养病院、训盲哑院、育婴堂”等等。他希望国内有识之士能够效仿,建立慈善机构,为各种弱势群体开辟生存之路。康有为通过国家建立人本院、育婴院、养老院等一系列社会福利设施代替家庭的功能。洪仁玕提出兴建“鳏寡孤独院”,涵盖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弱势群体,而且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技能培训,实行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相结合的福利模式。

1.2 社会福利运营中的监督和立法思想

为了确保社会福利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们提出一些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福利方案。如洪仁玕提出的“士民工会”——专门负责监督社会福利的执行机构,避免“一味望恩,不自食其力”的游手好闲之徒领取社会福利善款,保证社会福利效益最大化;郑观应提出要为社会福利立法,他考察完西方社会福利运营后总结得出:西方社会福利运行良好、善款用的恰到好处,其秘诀在于:“好善者多,而立法綦密,所以养之者无不尽,所以恤之者无不周耳”,所以“泰西各国乞丐、盗贼之所以少”。他在当时就看到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希望官府学习西方社会“立法綦密”的慈善制度。康有为的“奖勤罚惰”,的社会福利激励机制,这些思想有助于善款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1.3 实行社助、自助、互助的福利集资方式

社会福利需要一定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和集资方式不仅对于社会福利的良性运行起主导作用,而且也是衡量福利组织是否具有潜力和弹性运行的指标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福利事业的生命力。

近代福利思想家们纷纷纳谏、宣传社会福利思想,集纳资金。郑观应提出:富家出资给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和谐,使盗贼、乞丐等有所养,解决社会问题,他指出“无所归者小则偷窃拐骗,大则结党横行,攫世上之金钱,劫途中之行旅,揆其所自,实迫饥寒,亟宜设法扩充,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设善堂,所有款项遴委本地公正廉勤之绅士,实心经历、酌量章程……所有无造穷民各教以一工一艺等。”与郑观应相比,洪仁玕的思想更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他提出:“兴医院以济疾苦,系富贵好善”“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兴波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他还倡导有钱捐钱,没钱出力,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福利事业,基于此,他提出:节约看戏和庙会的钱用来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可见他思想的伸缩性和延展性,当时有一些富家宁愿把钱花在个人奢侈糜烂的生活上也不愿捐资与福利事业。

中国近代社会仍属于乡土社会,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宗族式的保障模式是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之一。康有为看到此缺陷,他提出“去国界,去种、去家”的无国界无家界无族界的社会福利思想,全方位集纳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福利资金捐助。在救助涵盖面上,他践行以完全自由自主的个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将生老病死统统归于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无差别的社会福利模式。

2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对当前社会福利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对于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存在问题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严格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物质救助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社会福利观,对于我国社会福利建设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我国对于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比较侧重于物质层面。如姜丽萍对社会福利定义:是一种物质补偿,是指在国民收入经过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国家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补偿、物质文化待遇及其他派出的收入。李延霞等人指出: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策规定保障全体公民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概念大多停留与“救济型”和“治疗型”之间,社会福利等同于社会救助,从而忽视了社会福利为民谋福祉、提高生活质量的初衷。因此,社会福利首先在概念上要界定清楚。

2.2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社会立法工作

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形成,相应的立法和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福利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福利资金滥用、缺乏监督、机构重复等,这些原因使得社会福利在实际运作中秉承着普遍性和全民性的福利观,使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享受不到福利待遇。其实,近代福利思想家们也察觉到了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不利因素,如洪仁玕提出的“士民工会”监督机制。为了保证社会福利效益和收益的最优化,那么,应该加快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的监督和立法工作,将社会福利纳入到。

2.3 树立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社会福利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不断地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无论是覆盖范围、福利水平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要真正意义上推进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同频共振”,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大力倡导社助、自助、互助的福利集资方式,激发社会福利活力;二是明确被福利者的权利和义务,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坐享福利资金。应该使被福利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共进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应该让其树立起自觉谋福利的意识;三是认真考察并做好弱势群体和相关特殊人群的服务,提高和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困境。

参考文献

[1]郑观应.盛世危言[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2]高梦滔.关注妇女健康-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暑期老年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篇4

同学们亲切看望和关心福利院的老人们,为他们送去了温暖和温情,

并且对老人们的福利院生活的进行满意度情况的调查。

上午七点,同学们早早得来到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在团队负责人徐羽的组织下,同学们以两人为一小组带着问卷开始了一层的调查。大部分的老人都很乐意配合同学们完成调查工作,在这期间老人们也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我们忍着笑听过一位虽然傲娇地不肯填问卷的爷爷30分钟的防骗知识演讲;我们感谢过一位奶奶特意送过来的纸巾;我们看见过退伍的军人、浙大的教授;我们深深喜欢这一群也许只能邂逅一次的老人们……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实践人:XXX

实践时间:XXX

时间地点:XXX 在去福利院之前,我们计划好要买些东西给爷爷奶奶,想了想,觉得买些实用的东西给他们比较好,所以我们决定买毛巾和肥皂。我和其他两个同学去XXX了毛巾和肥皂。

我们就计划好要给福利院里的爷爷奶奶包饺子吃,所以一早我们就从学校出发,到了张府园附近的菜场,我负责买菜,一位非常热情的阿姨一直帮助我们,这个阿姨本来买完菜要回家了,但是看到我们很多东西不懂,又怕我们是学生不会买东西,所以又是帮我找菜场,又是帮我还价,真是非常热心。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别人的帮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使自己的团队取得成功。这个阿姨的热心帮助使我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的困难减少了不少。

到了福利院里,爷爷奶奶们看见我们来拜访他们也是非常高兴。虽然我们没干什么事情,但是爷爷奶奶看见我们这些年轻的面孔,仿佛自己的身体里也注入了青春,非常开心。我和史祎、施雨给一个老奶奶唱了豫剧,虽然我不会唱、也不会说河南话,但是为了让奶奶高兴,还是唱了《花木兰》。我和组里的其他同学还包了饺子。中午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吃了我们包的饺子。

社会实践总结(福利院行) 篇6

走进福利院的大门,儿童福利院树木葱茏,繁花盛开,环境幽雅,一进入放眼望去,一座座漂亮的小楼掩映在绿色之中,喷泉、花圃和假山、亭子衬托着花园的美丽,从不远处还传来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哭声,读书声,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这便是孤残儿童们幸福的家园。

福利院的老师和蔼亲切,她给我们安排了一堂课,教室一周坐满了好多可爱的小孩子,乍见并没发现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个都十分活泼。老师给了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太阳与树荫的联想。呵,这个可有点难道我们这群大学生,首先,我们给他们讲了个故事,是关于小熊与太阳光的故事,之后,我们又给他们讲了太阳光里的七种颜色,并且还教了他们如何配色,比如黄和蓝相遇后变成绿色,红与黄是调色后是橙子的颜色,蓝与红变成紫色,我们还让他们感受每种色彩的感觉,我想这是不会难倒他们的,比如看到红色让你想到了太阳的火辣、热情,看到蓝色想到了蔚蓝平静的大海,看到黄色,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吃的,有橙子,香蕉,哈密瓜等等,小朋友们对颜色的感觉是出奇的好,可见他们眼中的世界应该是缤纷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该是多姿多彩。主题课结束后,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游戏互动,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然也是这群有着特殊孩子们必不可少的人生乐趣。我们玩的游戏虽然很简单,却在游戏中无不透露出孩子们的天真与童趣,我们也在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可见童真的力量。在游戏中,他们虽然有时会迟钝,玩的会有些费劲,但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是快乐与喜悦,我想,上帝虽然夺走了他们的翅翼,但是赐予了他们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爱,整个社会给予他们的爱。最后一节课是写字课,我们也参与了其中,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几个孩子,教导他们如何正确规范的拿笔写字,以及写字笔画的顺序,其中,我有一个发现,在他们的写字薄上的姓名居然姓的都是“常”,这意味着这群孩子都是常州的儿女,也是咱们大家的孩子,这让我们颇有些触动,他们失去父母,是福利院的老师和社会上的好心人将他们抚养长大,他们缺少了父爱与母爱,难免心里会有一些阴影和缺失,而这些漏洞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帮他们弥补,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大爱,当然,他们也是坚强的,相信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们,都能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祝福他们。我们还与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沟通与交流,从与他们的聊天中感受到,由于这批孩子的特殊性,他们需要的爱心捐赠和帮助也因有其特殊的一面。生活物品虽可保证,但他们身体上的各类疾病和心理上的残缺更应被社会热心人士所关心。这是金钱和物品所不能弥补的。孩子们眼神中流露出的正是我们应该所做的,多奉献一点爱给他们吧。实践的末尾,我发现有的孩子是因为先天的不足而被父母遗弃,而相应的更需要心里和减轻他们身体痛楚的救助。儿童福利院的职工们都本着“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态度,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对收容的残疾儿童施以保育、治疗、寄养、康复、教育等等。从工作人员那了解到一些身残志坚的孩子们通过院方的及时治疗和教育康复,不仅取得了很多荣誉,还能顺利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是一群坚强的孩子,这是令社会骄傲的新一代。

在福利院的社会实践 篇7

一、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福利排斥

社会福利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 “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政策将大学生直接推向市场, 在市场提供社会福利不完全且受经济危机影响提供福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 政府的相关政策保障的缺位, 致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市场和政府社会福利的双重排斥。

1.市场性社会福利排斥

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福利排斥首先遭遇的就是劳动力市场排斥, 市场性社会福利排斥是指大学生没有获得或者未充分获得市场提供的社会福利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长期失业。

长期失业的具体定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 国内学者普遍将长期失业定义为适龄劳动人口在持续超过12个月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寻找工作但仍然失业的状况。引起大学生失业的原因有, 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等。Jean Jacques Paul and Jake Murdoch 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 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经济需求, 进而产生大学生知识性失业[3] 。在福利三角模型中, 市场提供的社会福利支持是以就业为基础, 是在劳动者与市场之间发生劳动力交换的前提下进行的, 是一种商品化的福利。失业与社会福利排斥是联系在一起的, 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 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 致使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能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造成市场福利支持的失灵。

(2) 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社会排斥现象, 它体现出不平等的差别对待, 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以及基于同样劳动的同等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动力市场排斥理论认为, 雇主可能因为偏见歧视那些有明显外在特征 (如性别) 的劳动者, 而倾向于雇佣某种特定的劳动者, 从而会产生以这种特征为标志的劳动力市场局部排斥 (李保平, 2008)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最为常见的就业歧视表现为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生理特征歧视等方面。就业歧视的存在将部分大学生排斥在就业机会之外, 也就切断了大学生通过劳动力交换获得福利支持的路径。

(3) 在职贫穷。

“在职贫穷” ( working poor) 是指拥有工作但仍处于贫穷状态的情况, 是由于社会经济变迁使传统贫穷形态发生改变,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在城市中新出现的一种贫穷现象 ( new poor) [4] 。研究表明, 就业有助于结束社会排斥, 但是社会排斥是否结束则取决于这些新工作的性质。已有一些研究批评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政策, 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政策就是创造那些报酬或保障均较低的工作。新创造的工作被看做“边缘的”而不是“正规的”就业 (于开杰, 2012) 。由于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相互影响, 大学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非正规就业或临时性就业, 他们虽然处于工作之中, 却因为工资收入与福利保障不健全处于贫穷状态。2009年以来, “蚁族”现象引起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蚁族”中的大部分是典型的在职贫穷者。麦可思公司定义的大学生“低就业群体”也是指在职贫穷。所谓的“低就业群体”是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 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 (麦可思研究院, 2012) 。“低就业群体”不仅工资较低, 而且福利也低, 甚至有的人完全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之外, 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也得不到保障。

2.制度性社会福利排斥

制度性社会福利排斥是指某一特定群体被排斥于来自于政府的去商品化 (de-commodification) 福利支持之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制度性社会福利排斥, 也就意味着他们最基本的公民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

(1) “双轨制”就业与体制性排斥。

从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视角来看, 社会福利的体制性排斥不只是单纯自身禀赋不足及市场竞争落败的问题, 而是根源于公民身份的缺失[5]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为劳动者贴上不同的身份标签, 与城乡户籍“双轨制”一起, 对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的体制性排斥产生叠加效应。

大学生“双轨制”就业首先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并存与分割, 由此产生社会福利的体制性排斥。大学生自主就业模式是中国社会整体社会转型的结果,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的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体系, 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不仅是身份的证明, 而是包含了人口迁移、资源和福利获取权利的特殊性规定, 这对不具有特定区域户籍的大学生带来社会福利排斥。对大学生就业来说, 户籍制度是大学生受到排斥的元根源, 因为“从本质上看, 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障制度, 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社会资源之外, 一些社会集团总是会通过一些程序, 将获得某种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小群体内部” (李强, 2002) 。城乡社会福利的体制性分割, 致使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无法合理流向广大的农村地区, 大学生对到农村就业也产生主动排斥现象。

大学生“双轨制”就业还体现在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的双轨并存与分割。在我国社会转型中, 在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社会保障的断裂, 主要发生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设计和过程之中, 形成了体制内外不同层次的社会福利水平。体制内就业可以享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这些保障和福利包括离退休、医疗、住房和疗养等多个方面的保障和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或者没有社会保障的单位相比, 这些保障收入具有很大的刚性, 没有进入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就业被福利刚性排斥在外。

(2) 社会保障缺失与制度性排斥。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现行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缺失, 即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存在不完善之处, 以及对现有规范的执行力度缺陷, 成为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排斥的重要原因。面对就业压力, 到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等体制外就业方式是大学生最为现实的选择。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分析, 问题的关键不是采取何种就业方式, 而是现行的经济制度并未有一套适当的福利制度的配合, 以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失去必要的保障。在政策层面, 政府的注意力仍然主要放在一般性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 还没有把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政策需求群体纳入社会管理体系, 形成法律的空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福利的缺失等现象, 由于制度缺位出现了对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的规范性排斥。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福利中, 关于就业保障制度、失业救助制度、低保制度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作为用人单位, 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 往往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用不合理的内部规定把大学生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保障之外。

二、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福利支持网络的构建

从福利三角模型来看, 个人被社会排斥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互动的结果。要消解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的市场性排斥和制度性排斥, 理想的福利三角模型应该是政府、市场与家庭三角的良性互动, 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支持网络。

1. 强化政府的公平社会保障责任,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马歇尔指出, 福利的首要功能就是凌驾于市场来配置部分商品和服务, 或以某种方式控制和改变市场运作以产生市场本身无法形成的结果 (Marshall T H, 1972) 。政府在社会福利的供给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公平的价值理念应当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的前提条件。在福利三角的分析框架中, 政府是福利场域中的重要供方, 演绎公平和保障的价值。但是, 社会福利的公平价值追求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理想化的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 过分强调公平有可能重蹈福利国家的覆辙, 反而有损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在秉承公平价值理念的前提下, 应该建立适度普惠型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模式 (王思斌, 2009) , 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服务系统的整合, 构成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所谓完整是指一元的, 而不是二元分割的, 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公民的社会权利观基础上的。对大学生而言是他们的权利, 对于政府来说是其基本责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克服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排斥的重要举措。

2.促进市场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公平对应, 规范市场福利制度

在福利三角的模型中, 市场提供的是商品化的社会福利, 其价值基础在于权利义务的公平对应 (fair reciprocity)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市场提供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权利交换基础上的, 应该具有规范性, 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应。规范市场社会福利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 凸显市场对社会福利的资源配置作用, 完善商业保险制度。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应原则, 在市场交换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福利保障的“再商品化” (re-commodification) , 市场中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也应被视为大学生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可以营造一个自主、选择的交换空间, 直接提供社会福利产品供大学生自主选择, 因此, 商业保险也日益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而满足在体制内外及农村与城市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也是对大学生临时就业和不稳定就业时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第二, 市场应遵循国家规定, 提供规范的社会福利, 切实保障大学生的社会权利。商品化将导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企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福利。规范的市场福利制度不仅是市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义务, 同时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从长远来看, 市场应该采取积极的人才消费态度, 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 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以及职业发展咨询服务, 市场中的企业除了提供收入之外, 还以职业福利的形式向个人提供福利[6] 。

3. 实现家庭—社区—社会的良性互动, 重构家庭福利制度

在福利三角模型中, 家庭作为福利支柱的重要一角, 为大学生提供最后的社会福利保障, 以致有学者提出“福利家庭化”的政策建议,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家庭为主的社会保障模式是一种现实的回归 (曾群, 2006) 。由于大学生就业社会福利的制度性社会排斥与市场性排斥的存在, 家庭的福利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意识是一种“自我责任型”的内缩型福利意识, 即福利是自己 (家庭) 的事, 国家不承担福利责任, 来自于他人的惠施需要合乎情理的回报 (王思斌, 2002) 。福杰 (Ferge) 指出, 全球福利发展的趋势是“福利个体化” (individualization of welfare) , 在中国社会确切地表现为“福利家庭化”, 家庭分担国家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 成为主要的福利支柱 (Ferge, 1997)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家庭要承担大学生, 特别是失业大学生所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在福利三角模型下, 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福利支柱之一, 是通过与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来提供大学生的福利支持的。因此, 重构家庭福利制度, 不是简单的回归, 而是应当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与社会的互动来提高家庭社会福利支持的能力。第一, 通过与社会的互动, 获得支持家庭的社会福利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在包括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低保制度等方面, 以家庭为单位,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失业救济, 将大学生纳入到家庭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之中。第二, 实现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推动大学生社区就业, 实现家庭社会福利与社区就业的良性互动。在“积极劳动市场理论”的推动下, 将市场机制引入福利供应, 推行“由福利到工作”的福利制度改革将就业福利与社区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社区就业具有社会救助特点, 是通过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创造就业岗位, 社区就业模式是通过强制性快速就业 (work first) 、培训 ( ( training) 和财政激励 (financial incentive) 等就业福利政策 (曹广喜, 2011) ,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将大学生整合进劳动力市场, 谋求社区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福利的同步增长, 实现大学生与家庭、社区与社会的融合, 体现对大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Rose, R., Com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the state’s contributionto the welfare mix.In Rose, R.&Shiratori, R.The welfare state eastand wes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Evers A, Wintersberger H.Shifts in the welfare mix:their impact onwork, social services and welfare policies, Vienna:Eurosocial.1988.

[3]Jear Jacques Paul, Jake Murdoch.Higher educational and GraduateEmployment in spai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0, 35 (2) :pp.179-187.

[4]Hanley, L., Ruble, B.&Tulchin, J.Eds. (2005) .Becoming Globaland the New Poverty of Cities.Avaliable on line:http://www.Wilson center.org/topicspubs BecomingGlobal.pdf.

[5]衣华亮.教育公平实现中弱势群体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分析[J].阅江学刊, 2009, (3) :55-61.

关于福利社会,你需要知道的 篇8

西班牙电视台曾有一个“公民百问首相候选人”节目,其中一位老年妇女问道:“丈夫过世了,可我的开支还和以前一样,为什么他的养老金要被扣除一半?”可见,福利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权利意识是很强的。

由此可见,社会福利需要经济和文化两个基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社会福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西方国家历史悠久的宗教慈善、扶弱济贫,以及自然权利学说和人本主义思想,则成为社会保障的文化基础。

没有人,其它一切皆为乌有

19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国家保护”的概念——提倡实现以税捐和义务相结合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扶助教育、医疗和住房。随后,在“以福利为政府的主要职责”的呼声中,工业化的英国在1948年率先成为福利国家。由此,欧洲各国开始注重发展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使之与人的尊严相称,还要同公民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相符”。西班牙社会福利准则引言里的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社会福利存在的意义,人本主义精神是福利社会中最为核心的坚持,而政府则是贯彻这种精神的主角。

太平天国时期,英国外交家密迪乐在中国目睹了种种苦难,得出结论道:中国最需要的不是现代科技,而是基础文明(诸如契约精神、权利意识等),这个基础文明的核心就是人的尊严。在美国的新移民考试中有这样的问题:美国是法治国家,这是什么意思?几乎所有中国移民都会回答“公民必须守法”,但标准答案卻是“政府必须守法”。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没有人,什么社会、国家、法律、制度,皆为乌有。

丹麦社会学家G.E.-安德森把福利国家分为四类:盎格鲁自由模式、保守模式(也叫欧陆模式或合作模式)、北欧模式(或曰社会民主主义模式)以及地中海模式。简而言之,欧洲的社会福利开支不参照经济增长的幅度,只要税收结构不影响投资和就业,便总是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来保证社会福利,通过调节幅度面向社会全体。

衡量一个社会福利模式是否成功主要看效率和公平,既要有效地保持高就业率以便大部分人都有工作,又要使贫困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爱尔兰和北欧国家是比较成功的福利国家,相对而言,地中海国家的高失业率就需要面临拿什么支撑高福利的问题。

羊毛出在羊身上?

国人常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话虽带贬义,但细想也是合乎道德逻辑的,要享受就要付出。正如西班牙社会福利准则引言里强调的:“生活质量还要同公民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相符。”

欧洲福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每个劳动者,无论业主雇员,不分国有私有,都要依法按工资水平缴纳社保金,逾期罚款。在此基础上,政府再从总税收里抽出一定的百分比用于再分配,组成国家的福利经费。这样,劳动者便可享受由国家分配的医疗、失业、退休等福利待遇。

或许看一组数据会更为直观:在西班牙,据最新统计,企业为工人平均每月支付工资2456欧元,劳动者实收1810欧元,如果不计双薪(佛朗哥体制的首创,6月和12月附加两个月的工资,以刺激度假和圣诞节消费),最终月入为1644欧元。这其中的差额,就包含了企业为工人缴纳的每月591欧元的社保金。

在德国,劳动者工资的40%用于缴纳税金和保险,企业和劳动者各承担一半,劳动者承担部分四倍于西班牙人。法国社保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加上社会税收,这贡献了社会保险总费用的80%。此外,社会福利还有一个重要的非官方来源——民间、企业和富人的捐助,教会、慈善机构和大批的志愿者向最需要帮助的人们伸手相援。

当然,福利开支的比例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规范的福利国家里,福利开支与个人收入应该取得平衡。

无法忽视的福利危机

说起福利制度,不得不提到欧洲国家的退休养老制度。欧洲国家主要实行两种退休金制度:公共退休金和私人储备金。公共退休金是阶梯式的,退休者的养老金来自劳动者缴纳的保险金,等到现在的劳动者到了退休年龄,将由下一代劳动者缴纳保险金来维持他们的退休金,这种做法与中国类似。

于是问题来了,一是当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负担失业金,已在加大公共开支;二来医疗水平提高,人们寿命延长,领取退休金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普遍的人口老化已不能保证当下的劳动者在未来退休时,还能有足够的下一代劳动者为他们的退休金买单。为此,各国都在绞尽脑汁研究策略,例如提高保险金额,奖励继续工作,惩罚提前退休等,多个国家已推迟退休年龄至67岁,英国和爱尔兰甚至定为68岁。

也有另辟蹊径的西班牙经济学家提议,把当前的分配方式改为资本化,类似美国的实名退休账户,即劳动者每月把工资的一部分储存于个人账户,逐渐积累,到退休时再领取。资本化的盈利率高于分配式,可加快资本积累。分配法也有优点:趋于公平,避免贫困,避免社会排斥的危险。所以,公共退休金和私人积累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经济学家还称赞智利的措施:私人积累不可哪家银行优惠选哪家,而是规定资金的50%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剩余的分储于两家以上的私人银行。这种办法使劳动者的私人累积享有国家担保,能避免破产。

多数理论分析认为是经济危机导致了入不敷出的社会福利危机,但不要忘了,一切活动都是人的行为,所以问题不完全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怎么分配。北欧的平均税率是18.9%,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税务中,个人占10%~16%;西班牙的平均税率是14%,个人税率只有5%。人们常常羡慕北欧的福利,却总是忽略了那些福利都是来自税收的事实。

nlc202309091109

那福利危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一是失业,二是生产效率。北欧国家的失业补助金只占工资的1%~1.5%,西班牙的失业补助金虽比北欧国家高,占工资的3%,但失业率却高达22%,政府反倒要拿出大笔的钱去扶助失业人士。法国福利入不敷出更为严重,退休年龄62岁,失业还在加剧。总统奥朗德表示要像重视恐怖袭击那样重视失业问题,决定斥资10亿欧元培训50万因技术水平低下或技术过时而失业的人士,使他们有机会重返劳动市场。由此可见,解决失业就要创造就业;提高效率就要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经济学家达尼·拉卡耶说:与其大谈福利不如按照经济规律好好研究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力,只有国家具备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才能保证公民的福利。何为经济支撑力?他的处方是:结束社会经济学,改为个体创业,鼓励中小企业,降低个体业主的税率,减少企业纳税,清除行政羁绊,削减个人所得税,裁减政府多余的开支,取消国家补贴。他认为失业救济是被动办法,结果是不平等和贫困。总之,要减少政府干预,给经济充分自由,以增加就业,创造繁荣,而腐败自会减少。

关注福利危机不仅要看到入不敷支的问题,还要看到福利支出是否合理。以药费为例:通常不被看作是福利国家的美国,一般都使用非品牌药物,使相关开支从20%降至9%。西班牙却相反,卫生部是商品药物的最大买家,假如目前卫生部所需定期购置的药物中,70%能改用非品牌药物的话,就可以使药费支出减少一半。此外,低廉乃至免费的药品反而助长了部分消费者浪费甚至滥药的恶习。

同时,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造成福利危机的原因之一。西班牙公共开支巨大,例如,5000辆公车每年耗费纳税人6300万欧元,养活政界每年至少需要花费900亿欧元,养活两个工会需要1700万欧元,是皇室费用的两倍。2004年到2011年修筑了50个幽灵机场,还有许多因超支而半途停建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福利支出政策应及时纠正的地方。

一切免费都易浪费,一切福利皆有代价

福利国家有两个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法治。生产资料私有就不会有杀鸡取蛋和寅吃卯粮的行为。私有制符合人的功利心,鼓励劳动者为自己从而也为国家创造财富;法治保证限制权力和社会公正。舍此两条,难以成就真正的福利国家。

目前西方民主运行中的弊病之一是竞选时的许诺越抬越高,使得福利走向入不敷出。过分强调机会和权利,不提责任和义务,最终会造成一个懒惰和不负责任的社会,其恶果是难

民主制不可能尽善尽美,威权制也不都是缺点,西班牙全面周到的福利制度是佛朗哥威权制首创,民众至今感恩,而对当前肆无忌惮的贪腐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强调的“共同所有”,其实质,从责任上说是无人所有,从支配上说是权力者所有。在令世人歆羡的北欧,私有经济比例就高达90%,经济和福利却同样运行良好。

国家不可浪费公众的钱。西班牙一个成效卓著的企业家曾这样总结:“一切免费的都会被浪费。”北欧一位经济学家提醒:“一切福利都是有代价的。”国家的職责是造福公民,而享受福利的公民要意识到,从道德上说,福利不是白来的,它需要自己的付出,也包含着社会其他人的关爱。

(作者系旅西学者)

关于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9

后来,我们和孩子们做起了游戏。我们先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和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接下来。我们又玩跳长绳的游戏,孩子们跳的可欢了。特别是一个小女孩,胖乎乎的,协调性却超好,跳长绳的时候还能翻跟头,简直是精彩之极。这是个有着先天性智障的孩子,福利院的老师说过一段时间她就要代表中国参加一个国际上的残疾人交流会呢!谁说智障的孩子天生就需要人们的照顾,他们同样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为我们的国家增添荣耀。

我们与孩子们交流的的时候,孩子们有时也会出现不耐烦,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发呆,露出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的想,他们也是有心事的呀!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突然问我: 哥哥,人再怎么样才能不死?人可不可以不死? 我怔住了,那么小的孩子,居然在考虑这种深奥而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位教育学家说过,人一旦考虑生与死的问题,他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生命的思考。

XX年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10

实践报告是进行实践后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聘才网为大家提供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

社区福利院实践报告

福利院简要情况:福利院位于郊区安静地带,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较好。该福利院是前几年刚扩建,但在我们看来它较为简陋,地面潮湿,墙上的墙灰脱落不少,铝合金窗户的纱窗已破损不堪,许多老化的电线没有被更换等等。但设施还较齐全,配有电视、收音机、洗衣机等。

福利院 生活 老人 资料 孤寡老人 清醒 老婆婆

今年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上一篇:全国事业单位d类真题下一篇:校长校庆发言稿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