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共8篇)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1
2018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一、公司目前状况
公司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起始阶段,组织结构还不健全,设置比较单一;人员配置方面还不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为了实现公司既定的3年期间的战略规划,还需要加强基础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从而为实现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结构的优化和配置
依据公司利用3年时间达到的发展目标,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是以直线式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部门经理负责制,并根据需要完善各个组织架构内的人员资源配置(详见《金鑫安泰公司岗位配置规划简图》,人员配置数量待定),在现有部门职能的基础上,经过优化和整合以后,预设立八个部门:市场部、工程部、生产部、业务部、综合管理部、材料采购部、财务部、客服部,还有分公司。设立这些部门的目的和职责是:
1、市场部:掌握行业的信息,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公共关系,了解客户需求,抢夺市场资源,协助业务部签单,配合公司制定市场发展计划。
2、工程部:为了承担工程技术、功能设计、工程监理、现场施工安全、变更控制、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管理。
3、生产部:负责公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并能保质保量及时的投入市场。
4、业务部:销售职能;确保完成公司各时期的销售计划。
5、综合管理部:对行政、人力资源和后勤工作实施管理的职能。
6、材料采购部:负责公司的原辅材料、配料等各类物质的采购,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7、财务部:管理资金,确保公司各项资金的安全。
8、客服部:负责对外部及内部客户的信息传递反馈、沟通协调工作,发挥服务平台作用。
9、为了开拓外埠市场,增强企业在同业中的影响力,在外地还要设立分公司。
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建设,争取在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中使公司的部门建设更趋于合理化和正规化,每一个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规范化管理,为公司在职能管理的模式上往事业部方向的发展打下组织基础。
三、人力资源的配置
因为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往工程承包和施工方向发展的多元化的企业,所以在人员配置方面的要求就有一定的行业限制。根据行业经验,公司需求的技能型的人才和劳动型的人员多一些,因此根据我们行业的特点,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区分开来,真正找到能适合公司发展的合格人才。
1、对于普通的员工,在劳动密集性的岗位上要以青壮年为主,年龄控制在45岁以内。而对于做二线工作的员工则也要以年轻化为主,学历在大专以上。招聘方式以网络招聘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和有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和大专院校建立“坑口”关系,尽可能的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这种人员比例的配置要在50%左右。
2、对于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拔,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依据岗位的要求,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内部选拔,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其热情,达到公司育人留人的目的。
3、在2018年-2016年三年规划期间,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100-150人的规模,使公司的人才结构要达到数量和质量上的重大变化,大专学历的人才要占40%,本科学历的人才在20%,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5-10%左右,其它类型的人员在30-35%左右。
四、建成完善的员工福利待遇和薪酬体系
对于员工的福利待遇体系以及薪酬体系这个敏感的话题,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无论它是完善的还是不完善的。一个企业文化好的企业,必定也有一个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薪酬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1、福利待遇方面
公司管理都遵循人性化的管理,完善的员工福利体系可以满足员工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完善的意义并不是在于福利的大小和金额的多少,而是企业立足现状,去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建立适合自己的福利体系,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入微的关怀,这样便能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结合我司的情况,争取在三年内让员工销售到以下几项福利待遇
(1)为员工开庆生会(送礼物,生日礼金,买蛋糕等等)(2)增加带薪假期(3)员工培训
(4)购房(车)补贴(5)生活费用补贴(6)体检(7)拓展活动(8)员工持股
2、薪酬体系的建设
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管理制度,让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不能低于40%,合理划分薪酬组成的其它部分的比例,比如:生活津贴、工龄工资、全勤奖等。形成以下工资的元素:
工资总额=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生活补贴+奖金类
以后,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结合同行业中规模企业的先进做法适时适当地调节薪酬结构体系,以便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让员工确确实实感受到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并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五、建立阶梯式的人才储备机制
按照公司“人才强企”战略和公司的发展目标,系统构建公司人力资源发展平台,重点稳定核心骨干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员工学习创造、开拓进取、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完善员工选拔录用机制,培养使用机制、考核机制、薪酬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本能满足公司三年计划甚至更长远发展目标需要的人才队伍。
后备人才的来源主要以公司内部培养为主,采取多种培养模式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阶梯式储备人才的培训序列为:管理人员按照:员工→班(组)长→队长→主管→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公司高层管理的序列进行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型高级技师的序列进行培养。
1、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有目标性、规划性和延续性。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需求,全盘统筹,考虑到长远效应,确保人才培养战略体系和企业发展同步前进,让公司的人才能在不同阶段适应公司不同的用人需求。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根据公司用人要求,对公司管理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培训要有针对性,逐步提高其各自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内训、外训或者学习深造等方式来实现。在企业中一定要完善内部竞争机制,严格执行用人标准,能者上,庸者让。
六、建立并完善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三年内一定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让考核能真正地帮助员工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保证。
1、结合公司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对所涉岗位进行岗位评价,制定出考核要求和标准,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KPI考核体系: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定性,不能定性的要标准化。对员工的考核维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业绩60%、能力20%和态度20%,根据不同的岗位,这三个方面的所占的权重可以做一下调整。
2、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和实效性,成立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组长,由各部门的负责人担任组员,制定考核要求和标准并监督执行。
3、要充分利用好考核结果,从中找出员工发展中的不足,决不能趋于形式,使其成为对员工薪资调整、奖金分配、职位晋升、培训需求分析和职业规划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上内容就是2018-2016年第一个三年计划的具体内容实施纲要,根据实际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可以做进一步的修订,使其更适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目标的要求。
冯宝龙
2013年11月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2
一、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现状
1998年《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已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10余年来, 生猪屠宰行业发生了以下积极变化:
(一) 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落实, 县级以上城市猪肉供应已基本上来自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包括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和小型屠宰场点, 下同) , 乡镇进点屠宰率近95%, 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食用猪肉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明显减少。
(二) 行业技术水平升级加快。全国机械化屠宰厂 (场) 已有3 000余家, 较实行定点屠宰制度前增加了10倍, 部分定点屠宰企业的生产装备、工艺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 企业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开始显现。2008年, 全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2 205家, 约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总数的10%, 年屠宰量已占全部定点屠宰量的68%;一些屠宰加工企业开始实行品牌化经营, 全国已有肉类注册商标500多个。
(四) 管理有序的开放式流通格局基本形成。破除地区市场封锁取得进展, 一些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已在全国或较广区域内配置生产资源, 依托自身质量、品牌和规模优势, 运用先进流通方式拓展销售市场, 品牌肉连锁店、专卖店、冷链运输快速发展, 优质猪肉产品已部分实现跨区域流通。
(五) 屠宰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配套办法已颁布实施;屠宰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 对定点屠宰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起到规制和引导作用。
(六) 屠宰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大部分省、区、市、县成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机构, 全国已有2 000多支专 (兼) 职生猪屠宰执法队伍, 生猪屠宰监管力量得到加强。
当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能总量严重过剩, 落后产能比重过大;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产业集中度偏低;相当一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陋, 未达到相关标准, 屠宰操作规范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 产品形态同质化、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仍很普遍, 恶性竞争严重;屠宰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猪屠宰执法在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对猪肉质量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也对生猪屠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生猪养殖方式、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交通运输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同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全社会对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的关切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法》也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 迫切需要加强对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优化行业布局, 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切实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以优化布局、减控总量、升级改造、规范经营为着力点, 推动屠宰行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定点屠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提升猪肉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对规模化养殖的带动能力,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
(二) 基本原则。
1.严格标准, 保障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
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定点屠宰厂 (场) 的设置条件和标准, 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推行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 强化定点屠宰企业履行出厂肉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提高肉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2.大力减控总量, 优化行业布局
结合城市规划, 综合考虑当地和周边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 压缩过剩屠宰产能, 推动兼并重组, 促进城乡、产区销区和东中西部的合理布局, 遏制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3.实施分级管理, 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定点屠宰厂 (场) 的设备设施、卫生安全条件、工艺流程、管理水平和屠宰规模等标准, 对定点屠宰厂 (场) 实行分级管理, 鼓励等级高的定点屠宰厂 (场) 实施品牌化战略, 开展跨区域经营, 提高冷链配送能力, 扩大市场占有率。
4.净化市场环境, 促进公平竞争
完善法规标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依法规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经营行为, 严格禁止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的肉品跨区域流通, 清理并废止阻碍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跨区域经营的有关政策措施。
(三) 发展目标。通过实施规划纲要, 全国逐步形成以跨区域流通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为主体, 区域性肉品加工企业发挥重要功能作用, 以供应本地市场的定点屠宰企业为补充, 梯次配置、布局合理、有序流通的产业布局, 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具体目标如下。
1.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展壮大
到2015年, 在全国生猪主产区 (包括生猪养殖基地县、调出大县, 下同) 培育一批年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的大型定点屠宰厂 (场) , 其屠宰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实行品牌化经营的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数量适度增长。
2.行业技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依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到2015年, 定点屠宰厂 (场) 的待宰间、急宰间、厂房、屠宰设备、预冷间以及工艺流程等全部达到相关标准;建立并使用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实现达标排放;建立严格的肉品品质检验制度, 配备资质合格的检验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建立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生猪进厂 (场) 检查登记、无害化处理、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运输工具使用、信息报送等相关制度。定点屠宰企业从业人员 (包括屠宰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下同) 均经过专业培训, 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均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3.猪肉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初步改变我国猪肉产品白条肉多、分割肉少;热鲜肉多、冷鲜肉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以及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到2013年, 争取县城以上城区猪肉小包装销售比例由目前的10%提升至15%, 冷鲜肉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升至20%, 到2015年上述比例分别为20%和30%左右。
4.采用现代经营方式的企业明显增加, 冷链流通得到广泛应用
到2015年, 培育一批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销售范围的区域性肉品加工配送企业;定点屠宰厂 (场) 通过连锁店、专卖店等渠道销售的猪肉产品比例明显提升;一批猪肉产品批发市场的低温仓储设施得到改造和提升;跨区域销售的定点屠宰厂 (场) 全部配置与流通范围相适应的冷链设施、运输车辆。
5.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重大进展, 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到2013年, 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淘汰30%, 到2015年淘汰50%, 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设置的小型屠宰场点符合《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符合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私屠滥宰现象明显减少, 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完善设置规划, 优化行业布局。各地要以保障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为宗旨, 抓紧制 (修) 订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设置规划, 并报商务部备案。新规划要把握好以下重点。
1.严格控制定点屠宰厂 (场) 数量
原则上, 直辖市和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 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 (市) 全境设1家, 有条件的地方可不设屠宰厂 (场) 。西部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的设置数量也要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要求严格把握。
2.不得设置定点屠宰企业的地区
污染源、供水水源地、自来水取水口和密集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地区, 易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所在地区或场所。其他有关法规和标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鼓励设立屠宰、加工, 配送一条龙企业
鼓励在生猪主产区设立大型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鼓励在主销区发展具有分割、配送功能的肉品加工配送企业;鼓励在确保产能减量大于增量的前提下, 关闭中小型屠宰厂 (场) 及小型屠宰场点, 设置大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二) 严格执行标准, 实施分类管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按照《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商秩发[2009]437号) 要求, 会同有关部门, 做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审核换证工作。要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第八条和《生猪屠宰管理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及相关标准, 逐一审核本地定点屠宰企业, 对符合设置规划, 达到条件和标准的, 确定为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对供应城区的未达到定点标准的定点屠宰企业, 在确保卫生和质量安全前提下, 应限期整改, 整改期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整改期结束仍无法达到定点标准的, 报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被关闭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及其他善后工作由各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妥善处理。对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的小型屠宰场点, 各地要根据实际制订管理办法, 在严格监管, 严把基本卫生和质量安全生产条件、检疫条件的前提下予以审批, 其生产的猪肉产品只能在当地供应。
(三) 加快行业升级改造, 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符合定点屠宰设置规划, 达到定点条件和标准的定点屠宰厂 (场) , 要推动其在屠宰加工、肉品品质检验、冷链设施、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 严格执行屠宰操作和同步检验等制度;要督促其建立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 鼓励其采用能满足卫生和质量安全要求的先进工艺, 通过ISO9000管理体系等认证。
(四)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先进的屠宰加工企业以多种方式兼并重组, 实现规模化、低成本扩张。要重点加大城市及其周边定点屠宰企业的整合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 促进集中合并。积极支持、引导撤并的定点屠宰厂 (场) 和小型屠宰场点融入大型屠宰企业的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供应链管理体系, 转为其购销网点和分割配送点, 妥善解决当地农民散养猪的收购和肉品供应问题。
(五) 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自主品牌。支持先进的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采用“厂场挂钩”、订单生产以及建设生猪养殖基地等方式, 扩大协议养殖或自养生猪规模;支持屠宰加工、肉类配送企业发展肉品分割配送中心, 配置冷链设施, 创建鲜肉品牌, 扩张品牌肉连锁销售网络。加强对代宰企业的监督管理, 规范代宰行为, 引导代宰企业向自营和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
(六) 加强环境保护, 发展清洁生产。加强对现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环境治理, 依法关闭或迁出位于饮用水源地、密集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地带的企业;对新建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严格落实环保标准;要求并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建立排污设施, 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 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沼气工程, 发展循环经济。
(七) 提倡科学消费,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倡导食用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 引导群众逐步改变喜食热鲜肉和白条肉消费习惯。支持定点屠宰厂 (场) 建立冷却间和分割车间, 配备冷链物流设施, 扩大冷鲜肉和分割肉生产规模。要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猪肉加工及副产品处理上积极落实“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方针, 支持定点屠宰企业大力发展肉品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逐步解决肉类产品同质化、经营粗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等问题。
(八) 建设诚信体系, 推动屠宰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督促屠宰加工企业加强自律, 发动企业踊跃参与诚信经营创建活动。推动部门间信息沟通, 形成生猪产业链上完整的信用信息记录, 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推动屠宰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推行信用分类管理, 建立全国定点屠宰企业违法违规信息的收集、信用评价和发布制度以及违规退出机制。
(九)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借鉴成熟的国际标准和动物福利新理念, 为我国屠宰加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条件。鼓励先进的屠宰加工企业到国外建厂, 以及通过控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逐步消除各种贸易壁垒, 鼓励、支持先进屠宰加工企业, 获取肉品出口资格, 发展出口业务, 提升我国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标准和制度建设。抓紧出台《畜禽屠宰检验规程》等标准, 修订完善已有标准, 将部分涉及肉品质量安全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分级管理制度。依据《食品安全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订《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分级管理办法》和《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要求》, 将定点屠宰厂 (场) 划分为若干等级, 等级越高标志着企业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肉品可能的流通范围也越大, 实现促进先进企业发展, 逐步淘汰落后企业的目标。
(二)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运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组织开展试点, 使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支持建设屠宰行业监管技术系统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支持大型定点屠宰厂 (场) 发展冷链和跨区域销售网络;支持少数民族和边远落后地区的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精神和国务院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要求, 向政府财政申请专项配套资金, 在落实好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同时, 结合各自实际, 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进行升级改造, 加强检验检疫能力建设, 新建或改造污水处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对因优化布局关闭的屠宰企业予以适当补偿。
(三) 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坚持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肉品流通环境。各地不得限制外地经检疫和检验合格的猪肉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对跨区域销售的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 应要求其配备与销售范围相适应、符合肉品保鲜卫生所需温度条件的储存、运输和装卸容器、工具和设备。严格禁止小型屠宰场点跨行政区域销售猪肉产品的行为。依法清理阻碍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各种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 促进机械化生猪屠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重组。
(四) 建立健全屠宰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生猪屠宰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 整合、充实、加强商务系统的执法力量, 落实执法人员编制、装备和工作经费。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 建立监管技术平台, 加强对定点屠宰厂的监管, 实时发现并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 形成对有问题肉品从零售、批发、屠宰到养殖层层追根溯源的能力。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管, 监督其依法生产、诚信经营。开展对屠宰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规范执法程序, 统一执法文书, 建立执法责任制, 落实失、渎职责任追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加强执法档案管理。严格把握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界限, 做好涉嫌犯罪案件向司法部门的移送工作。
(五) 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和部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各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 妥善处理本规划纲要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提高屠宰行业整体水平,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工业、财政、环境保护、农业、卫生、税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物价等部门的沟通, 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屠宰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立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的协同机制。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 在养殖基地建立生猪质量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 及时掌握养殖环境、疫病防控、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病死猪处理等方面的信息, 延伸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链条。建立地区间、部门间的执法协作机制, 开展联合执法,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违法违规行为。
(六) 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积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肉品科学消费常识, 增强其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消费意识;大力向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肉品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升其守法经营意识;广泛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活动,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制订培训规划,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提高定点屠宰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实行执业资格认定制度, 经培训考核合格后, 持证上岗。依托教育、科研单位, 培养从事肉类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
(七) 发挥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商务主管部门要指导并支持各级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行业诚信体系、破除行业陋规、沟通行业信息、培育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国际交流、推广先进技术、组织专业培训、标准拟定和宣传贯彻等方面开展工作。各级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要积极提出工作建议, 配合政府做好定点设置规划的制订和执行工作;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要求会员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 自觉遵守市场竞争规则, 履行社会责任, 保障肉品卫生和质量安全。
五、规划纲要的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 统筹规划, 精心部署, 分步达标, 搞好综合协调, 确保取得实效。要认真做好工作衔接, 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目标和任务措施, 结合当地实际, 于2010年4月底前制定 (修订) 并印发实施方案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设置规划。各地设置规划要明确相应指标和要求, 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落实压缩定点屠宰企业数量的任务。地方制定的实施方案、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 应及时报送商务部畜禽屠宰管理办公室 (设在市场秩序司) 。
同方公布下一个十年发展纲要 篇3
本报讯 (记者 凡晓芝)6月30日,名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产业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0年间,同方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跨越:1997年至2001年,同方依靠“技术+资本”的发展战略,主营业务收入由3.75亿元,增长至50.13亿元;2002年至2007年,同方以“合作与发展”为新的发展战略,将工作重心转向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打造了拥有信息技术和能源环境两大产业方向,以及应用信息、计算机、数字电视、能源与环境四大事业本部及十多个优质产业公司的雄厚“产业阵营”,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54.30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21.17亿元。截至2006年,公司资产超过130亿元,市值近200亿元, “清华同方”的品牌价值则超过72亿元,并成功入选“中国科技100强”。
在此次产业汇报会上,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未来10年的发展纲要:2007年成为二次创业的开始和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将继续坚持“创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的企业理念,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平衡和发挥“品牌+技术+资源”的综合优势,加强产业间的有机融合,实现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目标。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4
一、综述
(一)编制行动纲要的目的与意义
1.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和环境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解决我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科学素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2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国家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资源意识和资源利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我国资源保护的科学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的效益,并使科学、文明、先进的资源利用和保护行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才能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国土资源科普对于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国土资源工作自身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众对资源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意识还比较弱,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水平还不高,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不足。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国土资源科学素养和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既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
1.4编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目的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法律规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发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影响国土资源科普的突出问题,为推动全社会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打好基础。
(二)国土资源科普的现状与问题
1.5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根据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381号),初步制定了一些科普工作规定,促进、规范了国土资源的科普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科普工作也比较重视,组织举办了“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参加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科普活动,出版了科普读物。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6从事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科普传统,老一辈地学先驱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树立了典范。国土资源系统的一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积极进行科普宣传,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影响。目前全国已形成近千人的国土资源科普专兼职队伍,也有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工作者,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基础。
1.7我国已形成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末,全国共建成了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级地质类博物(陈列)馆70多个,展出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类地质标本46.1万件,年观众量约200万人次。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85处,其中8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研院所拥有各类实验室近百个。此外,还建有一批地质图书馆(室),“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等国际知名的地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
1.8随着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对外交流的发展,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与国外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也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
1.9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科普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现代科普理念;科普展示内容老化,形式陈旧;经常性科普活动不足,深度和广度不够;高水平科普人才不足,创作与策划专门人才匮乏;大部分科普基础设施老化,开放能力严重下降;科研单位重科研、轻科普,专业知识强、科普能力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土资源科普经费十分短缺,科普制度不健全,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2.1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框架,推出一批优秀的科普基地,形成一支过硬的科普专兼职队伍,创作一批科普精品,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品牌,完善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科普投入、运行机制,使地球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科学文明的资源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节约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进一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2具体任务是: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经常性科普宣传工作。使科普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得到扎实开展,在社会各界得到响应。“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活动成为国内知名科普品牌,每年推出国土资源科普书刊、影视精品,建成各级国土资源科普网站。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到2010年,培养高层次的国土资源科普带头人10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普骨干100人。培养国土资源职业科普作家、科普记者和科普专栏作家。
充分发挥、整合现有基地和科研设施优势,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立一批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出10个国家级科普基地。
逐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普经费投入。到2010年,力争全国各地国土资源科普经费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科普工作。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科普工作考核制度,科普监督检查制度。形成科技成果科普化、科研单位科普开放日机制,建立健全科普激励、科普报告会和科普社会联系等制度。
加大科普宣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国外考察与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科普水平。
(二)编制行动纲要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2.3编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等。
2.4编制行动纲要的原则是:
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适应世界科普事业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提高能力,发挥整体功能。大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国土资源科普工作;
突出重点,落实资源国策。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节约和保护国土资源的水平;
讲求实效,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统筹安排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分步实施。
2.5行动纲要所指的国土资源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围绕“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面向青少年普及地球系统科学知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培养探索大自然的精神的活动;面向公众倡导集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实践,推广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方法与技术,普及保护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的活动;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弘扬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普及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新技术,以及宣传、推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的活动。
2.6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负责《纲要》在全国实施的组织、协调;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协助《纲要》在本地区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纲要》的实施要充分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与各级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单位密切配合,争取公众的广泛参与。
2.7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将依据《纲要》制定国土资源科普计划,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区、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国土资源科普计划在本地的实施,组织协调本地的科普活动。地(市)、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市)、县(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落实到人。
三、国土资源科普行动
(一)加强大众科普行动
3.1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品牌。以“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科普活动为基础,不断丰富科普内容,更新思路,创新形式,努力将其办成在国际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科普品牌;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提高质量,继续办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3.2推出国土资源科普精品。围绕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主题,大力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加强科普创作,促进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做好选题计划和组织工作,每年出版2~3部质量好、影响大、制作精、品味高的自创科普图书和影视作品。定期举办优秀科普作品的评选和展示。
3.3加强国土资源科技新成果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发布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举办展览、发布会和发放光盘、资料等形式,通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
3.4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的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国土资源科普网站。办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的科普专栏,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国土资源系列科普。创造条件在中央及省、市级新闻媒体上,进行国土资源科技新成果的科普宣传。指导和规范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的国土资源科普公益广告宣传。
(二)培养科普人才行动
3.5将科普人才培养纳入国土资源创新人才工程计划,每年安排1-2个名额。
3.6将科普基础性研究纳入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科技工作计划,培养高层次的科普人才。
3.7将科普基础性研究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培养当地的国土资源科普人才。
3.8将科研、生产与科普有机结合,在科研、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造就科普人才。
3.9有计划地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者进行培训,组织科普人员学习、考察和交流,加强对地质公园导游队伍的地球科学培训。
(三)优化基地建设行动
3.10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组织领导。科学技术部和国土资源部负责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认证、检查工作,每年优选2~3个基地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抓好本地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国土资源系统各级事业单位应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科研进行科普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科普功能,逐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等场地设施,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搭建高水准的平台。
3.11国家级地质公园应按规划建好科普展(馆)室,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广泛普及地学知识。各风景名胜区都应根据本地情况,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宣传。
3.12地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要认真规划,精心设计,结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把野外科研教学现场建成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3.13国土资源工作各类实验示范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科学规律,推广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
(四)增加科普投入行动
3.14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每年投入一定的科普经费用于支持重点科普项目和引导、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3.15保证地方科普投入。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安排适当经费用于支持公益性的科普工作。
3.16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国土资源科普事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市场机制运营科普事业。依法保护科普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7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构和组织、企业和个人,对国土资源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捐赠。对捐赠者给予广泛宣传、表彰。
(五)强化制度建设行动
3.18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统一组织、协调下,建立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牵头,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和组织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制定加强国土资源科普的重大政策,协调各单位、各部门间的重大科普活动,促进全社会支持并参与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3.19建立科普工作考核制度。将科普工作目标纳入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规划,列入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严格考核。
3.20建立科普监督检查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通过对科普成果、制度执行等审核,监督检查各单位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情况。
3.21建立科普开放日制度。国土资源系统的各科研院所、有关事业单位,每年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每年至少向公众开放六次,广泛普及国土资源科技成就和科学思想。
3.22建立科技成果科普化制度。国家投资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成果,除不宜公开者外,必须将成果科普化,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发布。
3.23建立科学报告会制度。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市、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每年至少举办2次高水平的科学报告会,并将报告会资料下发。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应的活动。
3.24建立科普激励制度。国土资源部每年对科普工作购玫牡ノ缓透鋈擞枰员碚煤徒崩9磷试纯萍冀敝猩枇⒖破战毕睿杂判憧破沾醋饔枰员碚煤徒崩6钥破站肥凳┖蟛怪?br>
3.25建立科普社会联系制度。国土资源系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事业单位都要联系共建一所中、小学,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与社区政府组织体系相配合,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等。重视广大农村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每年组织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科学技术知识下乡活动。
(六)加强国际合作行动
3.26推动国土资源科普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加强科研院所、博物馆、大专院校的国际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普项目。
3.27每年组织一次国土资源系统科普工作的国际交流与考察培训,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28组织参加国际重大的科普活动。
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5
序 言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是兵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要时期,为统筹安排兵团国土资源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特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兵团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年至2015年为规划期。
一、“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成就及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兵团国土资源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为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资源保障平台,全面完成了兵团赋予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积极主动服务,国土资源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重大决策,坚持有保有压、保障资源供给,努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土地管理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提供各类建设用地5.93千公顷,其中出让土地3.72千公顷,土地出让合同价款40.62亿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面积2.95千公顷,合同价款36.44亿元,占总出让面积79.3%,占出让价款的89.7%。加快土地储备制度与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土地交易中心1个,储备中心7个,应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使用未利用地,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矿产资源方面:积极指导各师及矿山企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多途径扩大资源储量。根据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统计,目前兵团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近有二十种,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煤近8亿吨,铁190万吨,云母722万吨,膨润土1320万吨,石灰石4500万吨。积极争取资源,推进准东煤炭基地建设,努 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近2亿元,对47个矿产资源项目进行治理,恢复治理土地1.71万亩,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严格保护耕地,兵团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目标考核办法》,制订了《兵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分解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将耕地保护列入师、团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保护耕地意识不断增强。“十一五”末兵团耕地保有量1243.28千公顷,比“十一五”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9.95千公顷。建立了63.18千公顷的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全兵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58.83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块51851个,建立保护标志16038个,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3个,争取国家投资13.01亿元,增加耕地8.45千公顷,促进了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加强制度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五年来,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主动参与自治区立法调研活动,积极争取领导和部门的支持,2009年11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监督检查条例》中,再次明确了兵团国土资源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兵团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报兵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关于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先行用地报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建设项目预申请制度加快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20余份。严格落实集体会审制度,严格执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阳光行政”。进一步加大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办力度,五年共查处794起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涉及土地面积1.89万亩,罚没款1496万元,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4〃22”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及“12〃4”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和业务咨询。国土资源法制教育进入了兵、师党校,持续加大对师、团领导干部的普法宣传力度。积极采取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注重夯实基础,兵团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得到加强。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部门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认真组织开展了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兵团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有序。完成了兵团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建立了兵、师、团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完成了团场部和大部分连队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地维护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及时化解土地草场纠纷。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如期完成,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加大了基础测绘工作,为兵团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对全系统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特别是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等活动和“创先争优”、“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两整治一改革”等活动,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兵团土地学会团结和联系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联谊,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兵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和资源利益诉求的高发期。找准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规划期内着力加以解决。
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十二五”期间,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十个百分点,达到60%。随着对口援建的全面启动,民生、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项目将陆续启动,建设用地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需求与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够彻底。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农用地和耕地,补充的耕地质量亟待提高,兵团耕地保护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偏低。节约集约意识不强,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收益较低。矿山规模、布局和结构 不够合理,资源禀赋性差且矿山企业较小,综合利用水平低。
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违法违规案件“查处难、执行也难”,遏制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兵团三化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兵团自身拥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现有的矿山企业拥有的资源储量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国土资源机构、职能尚不完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干整体素质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述这些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待在“十二五”期间或今后更长的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为主题,积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全面实现总量控制,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注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服务,规范管理,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原则
“十二五”期间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围绕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兵团国土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严格保护,节约集约。落实耕地保护国策,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从严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各项重大项目的决策与实施,以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紧密围绕兵团宏观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发 展目标,积极探索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新机制和新路子,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保障作用。
(三)目标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矿产资源利用市场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收益大幅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保护与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管理方面: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引导非农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农用地面积保持5548.32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1.6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358.83万亩。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401.9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5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23.03万亩,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2.17万亩。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整治面积86.71万亩,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矿产资源方面:争取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快矿业发展步伐,争取足量的矿产资源,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坚持矿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争取获得国家投资20—30个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以现在的兵团大中国有企业为依托,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与部签订1-2个基地建设的协议。大力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支持重点矿山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为生态建设搭建环境资源保障平台。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未利用地,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扎实开展团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力争将土地节约集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力争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用地消耗下降30%。加强和改进土地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规划与计划的管控作用。到2015年,全兵团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7.8千公顷(417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10年的人均350平方米调整到2015年的328平方米。
国土资源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加强兵团城镇和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兵、师、团三级地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平台。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土地纠纷案件得到有效调处。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六五” 普法规划,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按照统一标准,大力整合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多种信息,构建兵团国土资源“一张图”,满足兵团国土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推进国土资源领导班子和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国土资源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星级分局创建活动,至2015年末,20%的国土资源分局要达到五星级分局建设标准。深入开展文明部局创建工作,美化工作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内外关系。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兵团“三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及用地计划指标,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控增量”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用地;优先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对口支援兵团建设项目用地。严格规划调整条件、范围和程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违法修改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
保障建设用地合理供给。严格划定城镇和工矿用地的扩展边界,严防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合理供给城乡建设用地,支持石河子市等四个城市发展。加强师部驻地的城镇建设,积极实施“金边工程”,重视边境58个团场城镇的建设,注重重要节点城镇的发展,支持发展产业聚集园区项目用地。
(二)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占用耕地补偿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或资金补贴制度,提高基层单位和职工保护基本农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 中。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用途管制的要求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
加强土地整治。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农用地整治和连队居民点整治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国家支持兵团开展土地整治政策,积极向国家申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大现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1团、123团、148团三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力争将12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家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促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兵团本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连队居民点整治,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兵团预计可新增耕地86.72万亩。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团场建设用地效率为重点,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合理安排增量,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通过腾、要、拓等手段开展空间置换。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全面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划拨用地目录、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控制。严格供地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按规划、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严格执行规定的用地建筑密度、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强化供地全程监管。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用地的调控,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全兵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摸底,对城市、开发区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考核,逐步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制定兵团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意见,在全兵团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增强兵、师对土地市场的 调控能力,开展连队建设用地复垦,挖掘现有连队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集约节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与建设用地消耗的调研与评价工作,提高兵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四)鼓励开发利用未利用地资源
调查评价兵团未利用地资源,摸清可利用的未利用地资源数量、分布和条件,科学规划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未利用地优惠政策,加强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五)矿产资源工作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理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充实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兵团地质勘查机构,为兵团参与矿产资源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兵团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考核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与矿山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监督管理。
多措并举争取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兵团发展的各项矿产资源政策,发挥好新疆地质找矿“358”项目成员单位的作用,参与到地质找矿中去,在地质中有新突破。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兵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支持,争取一定的勘查区域。组织申报项目,为企业争取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通过参与市场竞争,以招拍挂等形式取得矿产资源。为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源保障。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对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纳入矿山企业年检内容,规划期内对1.75万平方公里矿山土地实施地质环境治理,降低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认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
(六)强化基础性工作
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最新遥感数据,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全面查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及基本农田等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完成兵团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建立连队部地籍调查数据库,及时更新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开展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汇总,及时掌握城镇和连队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大力推进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健全和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扩大土地登记覆盖面;加快土地确权勘界工作进度,建立兵团土地确权勘界资料库,为兵团新建城市申报提供基础支撑;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兵 团GPS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设步伐,大力推行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项目(LSCORS)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形图测制、基础航空摄影和重点工程测绘工作。
加强土地出让管理。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规定;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拓宽土地价值的实现方式。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逐步扩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用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行为。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适应完善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土地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全面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镇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兵团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性评估。抓好兵团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减灾防灾提供依据。积极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申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开展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治理和搬迁避让,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维护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兵团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突出基层一线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国土资源人员素质,加强复合型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培养,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地勘行业人才培训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兵团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建设。积极做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细则》的修订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与监管、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职能与体制、执法监督、应急与纠纷调处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程序性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处罚等自由裁量权,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
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努力培养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学习型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卫片执法检查在执法监察工作中的作用,继续推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着力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保障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行政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系统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拓宽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司法、舆论媒体、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金土工程”二期,建立完善土地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地籍和规划等地政管理数据库,建设兵团土地资源管理一张图。推进兵、师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全面实现网上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电子政务流程和运行体系,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安全稳定、覆盖全面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促进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三)加强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6
(2014.9—2019.9)
一、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诸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行政化倾向较严重,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等。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北部新城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极点,正大力实施“五区”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域人口必将迅速增长,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在新形势下,老百姓更加关注子女能否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这既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并要求学校抢抓机遇,在更高的层面上主动、全面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奋力实现至佳人的“中国梦”。
(二)内部背景
五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坚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崇德、笃学、强体、创新”的校训,通过科学、人本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1
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教职工安于岗位,乐于奉献,创造性地工作;使广大学生勤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初步完成了办学顶层设计,形成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至佳文化”达成共识。二是办学章程、制度逐渐完善,办学行为全面规范。三是课程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并积极实践,课堂改革成效明显,质量趋于稳定,学生发展较好。四是学校品牌效应逐渐在区内外形成。五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六是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七是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八是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热情。
与此同时,学校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办学现状与宏伟梦想之间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五个“不适应”:一是队伍不适应(管理团队——“野心”“狼性”不足;抓细节、抓落实不足;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足。教师团队——观念转变不够;学识眼界不够;教育技艺不够);二是育人模式不适应(育人目标的细分和阶段性实施不清晰;育人活动的系统性、层次性尚未解决;全员育人的格局和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课程与教学不适应(“学导思练”课堂教学模式尚不成熟,多数课堂效益不高;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教学研究水平不高;教学质量还不是很高;卓越学院初创,特优生培养收效甚微;选修课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质量不适应(“绿色成绩”总体含金量不高;特别优秀的学生极少;学生特长培养刚起步;师生品位尚需提升);五是办学硬件条件不适应。(校园面积、专用教室不足,影响走课和选修课程的实施;教学设施、设备需要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还需加快完成;优美环境建设缺乏施展空间)
此外,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和风格的塑造、教师团队培养、学生差异、社会资源的利用、公办学校逐年加大投入对民办学校的冲击、地方招生政策的不确定性、民办学校办学的安全风险等因素也是我们必须思考并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思路
(一)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需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优秀人才,所以学校管理和运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改革的能动性。为此,2
要通过规范办学、创造性办学,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和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最终要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至佳文化”的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质量,办成一所四川省内的好学校。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有尊严的活着。具体要求是具备“三爱、三好和三强”,其中三爱是指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三好是指育人好、教学好、合作好。三高是指质量高、效益高、品位高。
学生——有底气的学习。具体要求是具备“三正、三实、三强和三有”,其中三正是指思想正、作风正、品行正;三实是指基础实、做事实、学风实;三强是指体魄强、创新强、思考力强;三有是指有能力、有特长、有特质。
学校——有名气的活着(在行业内有响亮声誉,在社会上有优良口碑)。
(三)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统领,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动现代课程体系构建,将五个“不适应”转变为五个“适应”,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每一位教师都能成功、学校每一个阶段都有成就”的办学追求。
三、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终极)定位
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师资精良、学生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品质、有特色的精品初中。
(二)培养目标(终极)定位
为培养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对中华文化有历史感、对外来文化有开放眼光的人打好素质基础。
四、重点发展项目
(一)着力队伍建设,壮大团队力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1、发展目标:通过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干部培养途径,完善干部管理考评体系;以“服务、表率、执行”为主题,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教育思想端正,服务意识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干部队伍;通过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支有崇高职业道德、良好人文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努力实现“人人有特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 3
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突出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强调教师具有上好一门基础课、开好一门选修课以及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新分教师向合格教师发展,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向品牌教师发展,品牌教师向卓越教师发展。(制定大弯至佳实验学校未来五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2、具体措施:(1)干部队伍建设
A、尝试竞聘上岗,拓宽选用视野。干部选聘优先从教学和管理一线人员中考虑,要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有机会、有位臵。
B、强化干部学习、教育和培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分类进行培训,增强干部推进学校发展的工作能力。三是围绕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提高干部办好民办精品学校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要不断增强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束缚,发展上善于谋划新思路,工作上敢于探索新举措。四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让干部“走出去”,参与高层次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考察学习或经验交流等。四是建立干部个人自学制度,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分享交流,确保学有成效,学以致用。
C、建立并实施定期考评制度(考评和任期届满考评),形成“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管理机制。
D、强化监督管理,狠抓作风建设,规范干部言行。E、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2)教师队伍建设
A、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既要重用人机制,又要重营造人文和学术氛围;既要重管理,更要重建设;既要重使用,又要重培养。要创造教师得以充分发展的环境,让教师成才、成名、成家。要坚决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策略,优胜劣汰。要继续加大民办身份教师引进的力度。
B、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树立“培训即福利”的思想,不断增加经费投 4
入,最大程度地保障教师素质提升的需要。
a、充分利用会议和集体学习时间,积极开展有关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与成果、教育新政策与新法规、知名学校的办学经验、本校发展的新战略和新举措等理论学习,不断引领教职员工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更加强化学习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b、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深入开展以学科教学为主线的教改研究与实践,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c、推进以班主任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德育工作研究,形成德育工作科学化、系列化、常态化。
d、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品行优良、受人敬重的师资队伍,并在职称晋升、工资调整、评优选先等方面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一是进一步引导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四是进一步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e、根据需要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著名高等院校、教育发达地区或境外进行提升培训。
f、创新教师“读书活动”方式,引导教师主动读书、主动分享,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用科学武装头脑,用人文养护心灵,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g、对教师队伍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结合教师个人发展愿望和规划、职称等级、年龄特征等因素,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培训和分类管理(包括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卓越教师等四个层级),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h、积极邀请区内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等到校诊断、指导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
i、充分发挥好校内“三个平台”的作用:一是赵晓明名师工作室;二是骨干教师沙龙;三是青年教师工作坊(主要依托校内名优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改实践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研讨互助式培训,助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j、制定并实施后勤员工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 5
他们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奉献精神和工作能力。
C、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突出用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应用和学校其他具体要求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其在课改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以及完成学校“规定动作”的情况。评价时既要坚持德才兼备,又要注意个性差异;既要加强教师自评,又要发挥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乃至家长的评价作用,努力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D、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逐步建立校本优质教学资源库;要创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积极营造互学反思、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和谐氛围;要在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团队发展意识,强调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合力。
3、预期成效:
加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构建起由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和卓越教师组成的“金字塔型”教师发展梯队,让每一位教师在每个阶段皆有所成。五年左右力争培养5—10名骨干教师,3—5名品牌教师,1—2名卓越教师;形成1—2个特色班级和特色教研组,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师资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德育工作体系,为培养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对中华文化有历史感、对外来文化有开放眼光的人打好素质基础。
1、发展目标: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个性彰显,差异发展;集体与个体均衡发展;各类学生同步发展;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建立“生活化德育”、“体验式德育”、培养“至佳少年”,逐步形成(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至佳校园精神。(制定大弯至佳实验学校未来五年德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2、具体措施:
(1)继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习惯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力点,综合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至佳少年教育为目标,班级建设为 6
抓手,习惯培养为突破口,安全、卫生健康教育为着力点,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证,家、校联系为支撑的德育工作思路。实施“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三自主管理”(自律、自发、自动,自主约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把学生培养成习惯好、规范良、品德端、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儒雅气质的学生。(2)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
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三年学业。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班主任的首职。要做好这项工作,务必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重视,全过程负责。(3)加强“三礼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
三礼教育(礼貌、礼仪、礼节):培育课堂礼仪规范、校园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社会礼仪规范。习惯养成教育重在指:学习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卫生好习惯、饮食好习惯、阅读好习惯、安全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劳动好习惯。
(4)发挥好“我规划我成长”的作用,每学期要求各班开展《我规划我成长》的活动,在《我规划我成长》活动中,要求学生制定阶段目标、自我对照、自我分析、自我督促、自我评价等环节,通过家长签字,班级交流等方式,督促学生确立成长目标,并通过班级奖励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规划,完成规划,自我成长。(5)完善德育工作体系。一是明确德育目标;二是内容形成序列;三是优化德育途径;四是构建德育课程;五是强化德育措施。
(6)推进三项德育评价机制。抓住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操行评价、德育工作绩效考核、学科渗透德育评价三项德育评价机制。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探索建立学生操行评定、教师德育工作绩效考核、班主任工作评估等三项德育评价机制。7
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7)建立家校、社区共育机制。
A、不断完善和创新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制度,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努力构建并实施制度化、课程化、多样化的家长课程,积极普及家教知识,大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和谐共进的家校教育氛围,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
B、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社区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
3、预期成效:
通过三年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和关注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自觉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做一个有兴趣特长、有一定审美能力,生活品位高的人。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是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文明习惯方面,做到礼仪规范,仪表庄重,举止得体,进入校园或参与集体活动一律着校服,发型规范。总的预期目标是男生是绅士、女生是淑女,即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身心健康,能力全面,有理想有追求,有鲜明的个性,积极进取、善于合作,乐于助人,能应对各种挑战,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公民意识现代意识的“至佳人”。
(三)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战略,构建契合培养目标的现代课程体系。
1、发展目标:学校和教师要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现行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人文修养,以实现“为培养基础宽厚、思想活跃、人格健全,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领军型高素质人才打好素质基础”的培养目标。
2、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并按照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功能实施课堂教学,注意把握其在以上方面以及教学方式上的最新发展和变化。重点要根据校情和学情,深入研究“学导思练”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使其具有推广示范效应;要编好、用好学科《导学案》并在校内全面推广应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要求,精心研究教学设计、作业布臵、日常检测等,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乐趣、留有潜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学生学习力的良好发展,同时要抓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精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按照《成都市大弯至佳实验学校选修课程试行大纲》的规定,继续实施“走班选课”方式,在广泛征求和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授课(指导)教师的课堂观察、诊断和指导,择机举办选修课研讨、展评活动等,以不断提高选修课的质量。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对现有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充实,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同步建立与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制定大弯至佳实验学校未来五年校本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
(3)整合校内其他课程资源(社团活动、艺体节日、主题活动等),力争形成活动的序列化和特色化,为学生才艺发展和展示提供广阔平台。
3、预期成效:
通过初中三年的系统学习,在高质量完成基本课业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的视野大大拓宽,思考能力得到发展,个人品位明显提升,最终造就一大批基础宽厚、思想活跃、人格健全,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至佳学子。
(四)教学质量高位求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倡导和追求“绿色成绩”。
1、发展目标:建设具有至佳特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成熟的“学导思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线教师能够娴熟运用“学生主宰课堂”的理念开展日常教学;打造一支热爱学习、观念创新、能力过硬、个性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完善卓越学院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特优生的培养路径、特长生扬长策略、学困生济困措施;总结个性化教育和导师制工作的经验;探究将中生培养为优等生的途径和策略,确保教学质量在成都市居于前列,与我省著名民办学校水平相当。
2、具体措施:
(1)定期进行教职工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问题聚焦、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助学习,学用结合,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织专任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开阔眼界,吸纳一切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让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大幅提高。
(3)开展常态课、研究课、实验课等的展示与交流,大力倡导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献课、观课和议课的活动中去,教务处将加强检查,并将相关数据引入管理考核之中。
(4)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微课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5)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前臵学习、探究学习、巩固学习”作为至佳课堂教学的常态。
(6)探索优秀学生培养之路,要通过“卓越学院”的建设实现师生的相互促进与高端发展。
3、预期成效:建设一套成型、成熟的校本课程教材;教师中获区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的人数逐年递增;区、市学科带头人有所突破;教师参加区级、市级赛课或技能大赛并获奖;教师撰写的论文或文章能在区、市、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学生文章能在区、市、省级刊物上发表;中考成绩逐年上升,2015年上市重点线的应达到60%以上,在生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年提高5%,2019年结束后达到80%。,上620分的人数达到30人左右,确保教学质量位居成都市前列,并居全省先进地位。
(五)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充分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
1、发展目标: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骨干队伍,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学习研究氛围更加浓厚;扎实推进各层面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课题之间的统筹体系,加强课题的整合力度,形成课题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使每个课题都对我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具有推广意义。
2、具体措施:统筹、规划学校教科研工作,形成学校科研框架;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立足课堂,提高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分层次提出要求,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主动申报并承担市、区各级重点课题研究;
科研骨干通过在区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讲座、介绍经验、展示成果、出版专刊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与推广。
3、预期成效:现有的市级、区级课题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能有效解决制约教育教学的一些瓶颈问题;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形成一大批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卓越教师。
(六)认真研究招生政策,科学研判招生工作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生源数量和质量“双丰收”。
1、发展目标:严控招生规模,积极适应国家关于“小升初”各项政策的改变与调整,以学校创办“精品初中”为目标,选拔综合素质优良的小学生作为我校生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吃透招生政策,做出灵活有效的应对;加强招生宣传,强化学校办学成绩的正面影响;加强与生源基地学校的沟通交流,进行优秀生源的调查与宣传工作;策划并完善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尝试对农村小学中的特优生提前实行点招。
3、预期成效:立足区内,辐射区外,确保优质生源最大程度的来校就读。
(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争走在信息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的最前列。通过教师外派交流、培训、课程建设、学生海外游学、夏令营等途径,促进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发展。制定大弯至佳实验学校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1、发展目标:校内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教育国际化水平得到相应发展。
2、具体措施: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研究并拟定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加强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培训、研讨和应用实践。积极拓展学校交流合作范围,力争建立1—2所海外兄弟学校,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海外游学等。积极培养教师的国际化
素养。通过活动和课程探索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3、预期成效:专任教师普遍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进行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价值观等,具备国际视野并明白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得到一定发展。
(八)积淀学校文化
1、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实践“追求卓越、塑造个性”的至佳教育,不断丰富“至佳文化”的内涵,使之入脑入心并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2、具体措施:
(1)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
(2)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文关怀。
(3)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校园环境,特别是重视对“学校文化、理念、价值和精神”的标识设计和对全体成员的心智启发作用,使学校成员以理解学校的目标和追求为己任,达到高度的认同。
(4)发挥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工会等组织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文化,如课程文化、教研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同时要加强校内外文化交流。
(5)建设紧扣主题而又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在班级形象设计,班级特色创建,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设计,班级工作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追求卓越,塑造个性”的教育理念,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6)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文化载体,结合校园文化的精髓,开展系列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一种“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并使其成为温馨的“小家园”,增强寝室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7)推进办公室文化建设。在符合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与文化建设的方向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展示才艺,丰富办公室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愉快、合作、和谐、文明、高效的办公室氛围,创建学习型、和谐型、健康型办公室,教师之间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和谐奋进,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形成强有力的教师团队。
3、预期成效:
初步达成全体师生对学校优秀文化建设的一种认同,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全体教师传道授业德才兼备,导学得法育人出新;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传承创造与时俱进。学校行政管理要实现“以人为本,班子务实,科学规范,宽严相济”;队伍管理要实现“志向高远,爱生敬业,潜心治学,精心育人”;教学管理要实现“立足课堂,注重规范,讲求方法,突出效益”;学生管理要实现“从严要求,狠抓细节,铸成合力,疏管并举”;后勤管理要实现“服务到位,效益优先,工作精细,协力育人”;环境管理要实现“整洁美观,功能清晰,文化厚重,氛围和谐”。
(九)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的硬件环境显著改善,形成优美、精致、干净、书香的校园环境;校舍、校产、食堂、财务管理等规范到位,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2、具体措施:
(1)建成新的计算机中心并正常投入使用。
(2)完成校容校貌(校门、教学楼过道和外墙面、围墙、办公楼等)的美化。(3)完成各个功能室的建设,以最大可能地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求。(4)完成校园网络的提档升级,建成“数字化校园”。(5)完成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活动中心、车棚等的改造。(6)各个场所的相关标识、标牌、制度、职责等布臵到位。
(7)通过实施“岗位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进一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成都市大弯至佳实验学校后勤人员考评机制》,对岗位工作进行量化管理,突出激励作用;坚持分类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3、预期成效:建成一所环境精致、干净整洁、文化浓郁的数字化学校;全体后勤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学校各项工作保障到位,顺利进行。
(十)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发展目标: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责任感全面增强;学生安全教育全面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和事故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2、具体措施:全面梳理各项制度,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开发1-2本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社会形势等,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应急自救、互救和处突能力;坚持常态化隐患排查与整治,不留安全盲区和死角;定期进行安全工作例会和专题会议,研判安全工作形势与环境,制定应对措施,未雨绸缪。
3、预期成效:学校不发生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或重大群体性事件;学生犯罪率为零;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发动和组织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成员认真讨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振奋精神。
(二)组织保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全面负责规划的制定、论证、实施、评估等。
2、定期召开教代会,《规划》需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一经通过,认真落实;同时要突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每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和修订。
(三)资源保障
(1)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董事会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特色建设以及校园环境改造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机制保障。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工资制度及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为教师有效使用教育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7
[条文摘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点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贺乐凡:征求意见稿充分体现了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决心,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是难点,必须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理念和强化教学力量两方面来改善现状。
看点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条文摘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点评]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校长叶莎:相关措施很有针对性,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名校为弱校培训教师,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平民化、普及化,让属地就学落到实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得了好学校。
看点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条文摘录]“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点评]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些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一的权利和标准。同时,应支持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的民工子弟学校。
看点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条文摘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点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看点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条文摘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点评]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在可预见的10年到30年内,职业教育是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贫困群体生存状况能否好转、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征求意见稿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看点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条文摘录]“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点评]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看点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条文摘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点评]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多元录取机制主要包含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等五类。对这五类录取方式,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过许多探索实验,现在纳入纲要对体制改革的设计,将成为今后积极推进的组合措施。随着多元录取机制的健全,教育体系将力争不遗漏任何有成才期望和有才华的学习者。
看点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条文摘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点评]山西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小学王利青:原来规定的是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现在文本里没有“当地”的限制,这表明国家有意拉平全
两会教育语录选粹
教育改革和发展,绝不是教育系统一家就能完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我们的产业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当前必须要重视教育改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没有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就缺乏足够的底气。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
当前各地寄宿制学校越办越多,不仅高中寄宿制学校普遍,就连小学生也早早地被送进寄宿学校。这种做法切断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剥夺了学生实践体验性教育的机会,有一些寄宿制学校,甚至鼓吹提供保姆式服务,这是对教育的无知。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国老师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看点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条文摘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点评]甘肃会宁县太平中学黄志龙: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对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好处,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此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一些教师在评上职称后就不思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建
美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招生体制,因为学校和校长有公信力,已成为招生的主流手段。但我们条件还不成熟,自主招生只能成为招生制度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宜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大副校长葛剑平。
如果优秀老师足够多,绝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足够强大,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择校压力了。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一再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许多不具备校长任职资格的人占据着校长的职位。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不能仅凭一纸“清退令”。这样做不仅伤害众多代课教师的心,也严重影响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看点十: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条文摘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点评]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这次对民办教育的肯定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相信配套政策的落实将使民办教育现状大大改善。由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尚未出台配套条例,我国在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还不彻底。民办教师普遍在待遇方面缺乏保障、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广受歧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王晓龙。
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是保障。在考核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客观。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
农村教师面临的困难最多,教师住房就是一直困扰农村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
民办教育不能沦为“二等公民”。
———全国人大代表、翔宇教育集团董事长王玉芬。
网络民意并不完全反映整个社会的意见。我们一定对此要有选择性和鉴别力。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篇8
历时18个月,两次意见公开征集,数十次易稿,才诞生了新世纪以来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出了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路线图”。
而内地教育目前面临的“入园难”、“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等问题,能否在本次《纲要》上找到“标本兼治”的对症良方?
“本届政府着力做好的大事”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滚烫的话题。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的“部委留言排行榜”显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收到的留言数量高居榜首,是第二位人保部部长尹蔚民的两倍还多。可见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热情。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著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2008年8月《纲要》制定启动,总理温家宝亲任《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则来自发改委、教育部等14个部委。国务委员刘延东任《纲要》工作小组组长,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其办公室主任则是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工作小组组织了11个战略专题组,涵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
工作小组还动员全国各地500位专家学者参与调研,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座谈研讨的则有3000多人次。同时还聘请了100位高层的专家组成諮询专家队伍,包括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纲要》制定“班底”,可谓“阵容强大”。
而《纲要》制定中所动用的“最强大阵容”是参与建言的民众。自2008年8月《纲要》制定启动以来,先后两次公开意见征集。每次公开征集意见,都掀起一个为教育建言献策的高潮。2009年初第一次公开意见征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收到建言210多万条。而今年年初的意见征集后,共收到各界人士发表的意见建议超过249万条。
作为《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中的积极建言者,甘肃会宁县太平中学教师黄志龙发现,自己“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的建议,被吸纳在《纲要》正文中:“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促公平:贯穿始末的主线
有人说,教育不公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顽疾,治中国教育之本,必先推进教育公平。《纲要》则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择校热”、異地就学高考难、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过大……这些问题无不源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上世纪末以来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资源加速向少数人集中”。长此以往,教育不公的“马太效应”将循环下去,造成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参与《纲要》调研和起草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认为,“公平”自始至终贯穿这部《纲要》全文。细读《纲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有相应具体措施力保“公平”。《纲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贯穿各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包括幼儿园。“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以解決“择校”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升学问题,《纲要》还专门提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此外,《纲要》还提出“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使特殊人群受教育权的保障,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倾向性支持,以达到区域公平。从而完善了“教育公平”的内涵。
“去行政化”牵动体制改革
近年来,内地大学教授因体制问题而辞职,因体制问题拒绝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甚至受制於行政压力不敢建言……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与紧迫,尤其是社会广泛呼籲的“去行政化”。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也明确指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
此前,朱清时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行政学术分离”等一些“去行政化”的“民间尝试”都得到了鼓励。而这次《纲要》中明文指出,各级学校要“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较之征求意见稿,少了“逐渐”二字。有评论认为,这是政府決心的体现。
“行政化管理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纲要》征求意见稿发佈会上解释道。
对此,《纲要》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对高校进行评估”,“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相应办法,並提出“现代学校制度”这一概念。从此,各级学校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而“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将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的互动。
然而,今年3月有学者指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必须与调整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同时进行,要和社会改革配套进行。”对此,审议通过的《纲要》中,关於“去行政化”的表述改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保卫GDP的4%
加大投入是解決教改中各项问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内地教育实现了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说。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被写入最终审议通过的《纲要》中。
“4%”的目标並不是第一次提出。1993年中央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达到4%。”1996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然迄今仍未达成。政府曾公佈2008年教育投入佔GDP的3.48%,这已是自1992年来最高值。
对於这个“迟迟达不到”的目标,政府这次下了決心。《纲要》中再次出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佔GDP4%”的目标,並提出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筹措其它财政性教育资金、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等四项具体保证措施。
儘管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也称,对於教育经费投入两年后“保4%”,“信心很大,难度不小”。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预计2020年全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佔GDP的平均水平应在5%上下,4%已经是1990年前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4%的目标即使今年实现了,也比世界滞后20年。
实施:还有很长的路
《纲要》勾划出了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图景:2020年,中国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95%),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GDP超过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教授指出:“从制定目标到达到目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提出,《纲要》是否能落实,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体制改革是关键。体制不改,其它问题的解決都会打折扣。除了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的改革都与教育改革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年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推荐阅读:
汽车公司人力资源规划07-09
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书08-13
公司人力资源部2013年工作计划07-25
公司办公室及人力资源部2008年工作总结暨2009年工作计划10-24
公司人力资源制度08-14
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10-17
地产公司人力资源策略09-03
公司人力资源年度总结09-04
人力资源公司六大模块09-13
人力资源公司整改方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