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系统实施方案

2024-09-26

政务系统实施方案(共8篇)

政务系统实施方案 篇1

一、系统概述

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建设要求通过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界面美观、操作简便、基于IE浏览器的政务信息报送管理平台,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政务信息的报送、采集、处理、共享等功能。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用电子化手段代替传统的传真、电话、纸质信函等介质,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新闻、简报、专报、文件等信息的下发与上报,进行信息采编与发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级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业务交流与信息共享。实现信息报送、信息采编、发布审批、信息管理、网站生成等功能的政务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下属信息报送单位通过本系统实时报送各类政务信息,上级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此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刊物采编、刊物编辑、刊物发行等工作。并自动对政务信息的采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通报。通报内容可以与刊物一起发布到网上,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返 回

二、需求描述 2.1、信息报送过程

中小学信息报送单位作为客户端登陆地市县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通过报送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到地市县;地市县信息采编人员可以通过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刊物采编、刊物编辑、刊物发行等工作,并可以将信息转送到省市;高等学校报送单位作为客户端登陆省市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通过报送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到省市;省市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信息采编、信息刊发、信息发布等过程。

如下图所示:

2.2、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收发人员接收到上报的政务信息,根据信息类别填写拟办意见报送给信息审核人,信息审核人根据信息内容修改拟办意见后发送给信息采编人员,信息采编人员根据拟办意见修改整合信息内容,编辑期刊后发给信息签发人,信息签发人对信息内容提出修改意见与信息采编人员往复沟通直至通过后,信息签发人员对信息签发并通知信息采编人员,信息采编人员根据信息签发人员意见整理刊发。刊发的信息以期刊形式报送领导传阅、发送各有关单位、发布到网站供有权限的用户网上浏览。

在信息报送过程中可以自动统计信息采用情况,领导批示意见、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形成通报和信息报送积分,反馈信息报送单位。

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政务信息报送的业务流程操作的分析,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符合政府基本政务信息报送需求。通过对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定制和个性化改造,即可搭建并实现区域性信息报送系统。

返 回

三、设计原则

根据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平台总体构架,结合机构特性和业务需求,系统应满足: ● 易学易用

专门针对网站建设和内容编辑人员设计,完全基于Web的操作,所见即所得。实现完全远程动态调节栏目结构、网页内容、整体布局。通用的系统需求,方便的安装和对操作人员的低技术要求,容易实施和使用,只要会操作浏览器就可以建立及管理具有专业水平的网站。● 强大的自定义功能

提供用户自定义形式的系统设置模式,包括用户菜单自定义、用户角色自定义、角色权限自定义、栏目自定义、信息分类自定义、审核自定义,一方面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方面使系统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得心应手。● 多种格式文件的浏览

除了支持多媒体新闻之外,还支持PPT、EXCEL、WORD等格式的文件,新闻录入员不需要把原有的WORD文档、EXCEL表格重新排版、录入,而是直接可以作为新闻发布,用户直接点击浏览。

● 多种格式文件的下载

支持HTTP模式的多种格式文件的下载,支持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多线程下载工具下载软件,轻松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站下载栏目。● 灵活的期刊订阅

支持期刊栏目的分布分离,管理员对用户分配相应的浏览权限,只有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浏览到指定的期刊栏目中相关的内容,提高电子期刊的管理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部署

对于地区性、多需求的应用,可以采用集中式统一的管理;或者经授权后分布管理。部署方式更加灵活,满足不同地区对政务信息服务的需要。●个性化定制

可实现普通用户的期刊栏目订阅、投稿、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地区多层次用户的需求,大大促进用户的政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详尽的日志与统计

提供稿件修改历史,可以方便追踪稿件的修改状态,便于确定责任;提供详细的登陆、检索、改动日志,系统日志管理中提供了相关的详尽信息,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目前的操作状态;提供统计功能,可以自动统计信息条目,反映系统的建设与贡献情况。● 信息安全可靠

对信息报送的文章、信息随时审核监控,提供安全的政务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全面细致的用户权限设置,可利用群组、角色方便地管理。并可以提供电子签章、数字签名保障信息安全。● 高扩展性

基于J2EE架构设计,保证了良好的扩展性和升级性,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及可移植性。同时提供业界标准接口和开发规范,易于扩充和再开发。提供门户系统构架,具备强大的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根据以上方面的要求并参考国务院和其它部委关于电子政务方面的指导意见与实施经验,建议采用基于Java的“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本系统在HTML页面的友好性和标准性、数据统计与查询等方向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于系统的管理维护与用户培训等方面也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大大加强。

返 回

四、系统介绍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真正简便实用的信息报送系统。操作简便,与任何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系统兼容,真正实现了信息收集、报送、发布和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满足了政府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使用灵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报送的需求。该系统提供了灵活、安全的信息采编、报送和发布手段,对各授权人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相关授权人可以随时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进行信息的采编、报送和发布,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使内部用户和远程用户可对系统信息进行方便、快速的访问。

信息报送单位通过本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上级单位接收信息报送单位报送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本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完成刊物采编、发行、发布等过程。系统可以自动对各类信息的采用情况进行汇总与统计。

图:教育部信息管理系统主页(截图)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一个先进的、功能强大的信息采集、报送、管理及发布系统,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层级式的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分布式报送收集,统一汇总编辑、审核,最终自动发布。该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上网、政务公开,同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任一操作系统兼容、操作简便的特点。

1、按照信息的属性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

2、信息报送格式灵活规范,安全性高;

3、栏目设置按照树型结构灵活管理,可以设置多级栏目和个性化的展现属性定义;

4、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根据工作流思想灵活设置多种审核发布机制;

5、方便灵活的定制各级页面样式、信息展现形式和信息栏目类型;

6、支持多种数据源、多种格式的信息导入,高效录入信息;

7、采用J2EE体系的三层架构和B/S模式的应用方式,支持多点、远程的信息管理。

返 回

五、功能描述 5.1、信息报送

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新闻、简报、专报、文件等信息的下发与上报,并可以实时查询信息报送情况和信息采用情况。信息收发员可对接收到的信息分类并提出拟办意见交领导批

示。

5.2、信息采编

信息采编人员接收到领导确认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按照期刊要求整理,报送领导批阅。

5.3、信息审核

审核采集整理过的文章,需要信息编辑人员和领导反复修改审核,只有审核过的文章才能报送到签发人,并可以通过电子签章、数字签名,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

5.4、信息刊发

将经过审核的信息由签发人签发,期刊管理人员将信息根据期刊栏目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生成电子信息刊物。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5.5、信息发布

可根据管理员的要求将期刊栏目自动或手动直接发布到专网不同的栏目,提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5.6、统计分析

各类信息的采用情况可以反馈给信息报送单位,进一步生成各类信息统计信息,并根据信息的数量、类别、权重等条件,生成可视化的信息报送积分评比表,用于评比和信息反馈。5.7、用户管理

创建用户、用户组。为用户、用户组分配权限。可以将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信息收发员、信息采编员、信息审核人,信息签发人、信息发布人、信息统计员等不同角色,甚至可以按照期刊栏目细分角色,有效保证采集与发布信息的效率和质量。5.8、模板管理

提供多种模板和模板管理功能,支持模板的添加、调用、修改、删除等操作。主要功能是设定、修改各类信息内容的显示样式,信息期刊栏目的显示样式,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信息显示的规范性,减轻工作量。5.9、其它功能

信息检索:对文章标题或内容进行检索。包括高级检索(按照标题、发布部门、关键字、主题词、归档人、归档时间等查询所有归档信息)。

网络公告:可将各类政务文件、通知等信息轻松上网,扩展政府政务公开的职能。

交流园地:可通过有效的权限管理为各单位提供直接开放的业务交流、信息发布的网上论坛。

通 讯 录:提供有关单位和联系人的浏览与查询,并提供即时通讯,短信沟通等实施交互功能。

友情链接:实现对相关网站进行友情链接管理。

滚动信息栏:提供对新闻、公告等信息的实时滚动、动态播出。

日志管理:主要对系统内部用户如信息采集、管理、审核、发布进行操作情况的记录,便于管理员对人员工作状况、工作业绩的监控和比较。

返 回

六、技术服务与支持

本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完善的支持服务,以确保用户无后顾之忧,使用户可以集中力量投入到业务应用中去。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我们提供以下技术服务。

在系统开发和安装调试过程中,严格参照项目要求,完成项目要求的各项功能,使系统工作于最佳工作状态。

在系统开发安装、调式完成以后,以双方签署系统验收报告的方式,将系统提交给用户。然后进行管理员使用维护培训。6.1、培训内容

为用户培训一至两名系统管理员(免培训费)。

培训内容:

(1)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安装与初始化。

(2)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用户管理与系统配置。

(3)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使用。

(4)服务器、数据库的管理。

(5)利用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发布、管理办公网站。

(6)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日常维护。

(7)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备份与安全。

通过以上培训,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进行适当的自主管理与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6.2、定期维护方案

在系统正式交付使用之后,提供定期的维护与支持。

(1)定期电话跟踪,了解用户使用情况。

(2)定期提供文字、声像等指导材料。

(3)定期提供用户需求的系统功能升级。

政务系统实施方案 篇2

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自2000年起正式全员、全流程运行到今天已经安全、稳定、连续、全面运行近十年了。

多年来系统几经改造,农业部政务办公的大门已经徐徐打开,为提高对政府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水平奠定了更坚实基础。

如何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这扇大门,如何找到适合农业部政务办公业务实际需要的金钥匙,农业部的实践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本文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作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与各位读者们共同探讨、商榷,多提建议。

二、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的大门

农业部是主管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家农业、农村、农民方针政策具体制定、落实和执行部门,如同其它部委一样是国务院的一个政府行政办事机构。

办事是农业部办公业务的主线。解决好“办事”的信息化也就找到了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大门的主线。所以建立办公业务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找到一把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好办公业务系统中“办事”问题的钥匙,从中去寻找打开这扇大门的途径。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成为打开这扇大门的主要途径。工作流技术是架构并支撑起办公业务系统的核心技术,由工作流技术而设计的工具软件是办公业务系统的核心软件。

用一种形象做比喻。把办公业务系统比喻为大厦,工作流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结构框架。如果说要建一座摩天大厦(指农业部的办公业务系统以及农业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那么这座摩天大厦的结构框架(工作流软件)就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座摩天大厦相应的高度和它庞大的系统框架。

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一起剖析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这个案例,共同分享在对工作流理论研究、技术实践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的一点成果。为政府的办公业务系统做出贡献。

1、文件处理的双轨制是政府机关政务办公的必选项

文件处理的双轨制在政府办公业务中是绕不开而又必须解决的系统设计问题。国家政府机关与企业中的应用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文件处理的双轨制。文件处理的双轨已是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处理的必选项。

文件处理的双轨制———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在公文处理中和文件管理体系中同时存在,并行运行,互相不可替代。这种现象在政府机关文件公文管理体系中,将会长期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如何面对双轨制将是政府机关办公业务系统中公文处理体系中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将成为制约办公业务系统信息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纸电一体化是解决当前国家政府机关办公业务系统中文件处理唯一的解决途径,纸电(文件)一致,相互兼容,并轨运行。

2、人员信息化使用的素质是办公业务系统的应用瓶颈

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的应用与其他任何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必须全员参加、全流程参与、全天候运行,缺一不可。每天全体人员进行办公业务系统运行的操作,就像对他们进行考试一样。全体人员每天必须参加,答案必须是100分。少一个人参加,流程就不通;答错一题,流程就出错。系统的“酒桶效应”非常明显。少数人的操作水平和素质将直接成为制约应用开展和使用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部的应用中发现信息化使用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他们往往处于实际办公系统中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对他们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以及他们对系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成败。他们的素质成为系统应用的最大、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3、选择适合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工作流引擎产品是成功的关键

农业部和其他部委一样,实际的办公业务流程运行至今,其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很成熟、可靠和完备了。

在办公业务系统设计中选用什么样的工作流软件,软件能否准确地描述政府机关办公业务流程?能否满足办公业务所有参与者实际操作需要?能否适应政府机关文件处理的双轨制?能否支撑起农业部办公业务的系统架构?成为办公业务系统成功的基本保证。

通过多年的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找到了一个适合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工作流软件。它是以流程交换为基础,以流程交换总线为核心的立体化工作流引擎软件系统。它不仅原理简单,设计维护方便,还集成了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理念和思想,能准确完整地描述设计农业部现实中所有业务流程,让用户在不改变现有工作模式的情况下以最小的学习量掌握和操作使用。在流程设计中解决了纸电双轨制的问题。以此为基础为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公文处理交换模型,将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通过这把钥匙正在逐步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的大门。

三、工作流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办公业务的流程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是办公业务系统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用工作流的设计方法对办公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规范、整合和重新打造是办公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中重要、关键的一环。

如何对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如何设计流程的规范?如何完成流程的整合?如何重新打造完整的、准确的流程?

1、流程(信息)孤岛

在农业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中流程设计的初期,流程孤岛是流程设计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出现,实际上一方面是对业务流程在客观性的认识不足,对它们的内在规律缺乏了解。同时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一个找到能够解决流程孤岛的流程设计思想、方法和工具所造成的。

流程孤岛的产生是在流程设计时,仅考虑到每一个独立业务流程自身的特点而忽略与其他流程的关系。流程设计上强调各成体系,流程之间相互独立,造成流程间的相互不关联,加上流程关联工具的缺乏,流程孤岛的出现在所难免。

在现实中的业务,很少有流程能够完全独立与其他流程之间互不关联。在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应用中,发现在流程设计时业务流程之间都存在一些不可分割的业务联系,流程间关联度非常高,这样的流程设计应称为“流程的关联性设计”。

用流程关联性设计,难免“流程孤岛”的出现。而且这样的设计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一世。

2、办公业务流的完整性和特殊性矛盾突出

在对办公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分析时,往往出现办公业务流的完整性和特殊性谁轻谁重的问题。有时注重业务流程的完整性而忽视了业务流程的特殊性;有时又会注重了业务流程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容易顾此失彼,未能兼顾。

以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中主要流程形式为例。

发文特点是多对一的业务处理流程。

如图:

图例说明:

“司局会签”说明:一个部门(会签司局综合处)接收分发到多个部门(会签司局司局长、会签司局处室)的处理的业务流程。

该流程描述的发文过程是由多个组织、多个部门、多人到单组织、单部门的一个业务处理流程。

通过流程图可以发现在本流程设计中强调的是流程的完整性。这种设计的描述方法可以称为是“流程间的相互渗透(混搭,发文和收文流程混搭)”的设计方法。

从设计的角度,本流程从完成一个单一的业务流程的完整性上看,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完全符合农业部办公业务的实情。但从农业部整体的办公业务系统看,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司局会签”实际是一个司局收文流程的特殊性。这样的“混搭”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就变得不合理了。

仅用三个节点描述整个农业部的各司局(20个司局)的收文过程,无论从应用的角度,还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略显“司局会签”流程的描述过于简单,忽略了太多的流程设计细节。这样流程设计结果直接造成的是“司局会签”这个重要的环节在农业部无法推广应用。

为了详细说明,以农业部某个司局收文(1/20)流程的设计为例。如图:

从两个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农业部发文流程中的“司局会签”与某一个司局收文流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对“司局会签”的描述忽略了后者流程中太多的流程细节,流程设计太不精准。在应用中,那些被忽略流程细节的工作量无形中压到了司局综合部门,造成了这个环节工作量剧增。综合考量,“司局会签”不得不放弃应用。

在系统设计中,如何兼顾流程的完整性与流程的特殊性?既要确保了流程设计的完整性,又要充分体现流程设计的特殊性?流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3、流程颗粒化设计是解决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利器

对本案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分析后适时提出了“流程颗粒化设计”的流程设计理念。

流程颗粒化:一个功能完全独立的最基本、最细小的,不能再分解的工作流程称为“流程颗粒化”。

流程颗粒化是为了完成对最终用户进行完全个性化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的业务流程,满足用户的最大认可度,充分确保办公业务流程中每一个流程的特殊化设计。

流程颗粒化设计是以最小、最基本的独立流程为设计单元,用流程连接和流程交换总线设计方式架构起完整办公业务流程的设计。

流程颗粒化设计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流程设计中粗放式流程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流程设计的整性与流程设计的特殊性相互兼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流程设计的最大难题“流程信息孤岛”。

用流程颗粒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不仅可以充分考虑每一个流程的个性化,让流程在设计上更加灵活,使流程设计更加精准,更贴近用户的实际业务需要,而且确保业务流程在描述上更加完整和全面。

4、建立农业部公文处理流程的模型

在流程信息孤岛通过流程颗粒化设计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建立农业部公文处理流程的模型。

以农业部收文系统为例

农业部收文系统分两级系统,部级收文系统(农业部收文),司局级收文系统(20个司局收文),共21个收文系统。这21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处理公文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关联度非常高;同时各自分别处理相同或不同的公文。

通常解决方案是:

首先建立部级与司局级收文流程间的流程连接。这是很容易做到的,部级到司局级20个流程连接基本搞定。

然后当司局要进行会签时建立司局收文间的流程连接。司局级收文流程间的流程连接描述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用一般的流程连接,问题出现了。要建立的司局级流程间的连接(n为司局)个数。当司局数目少时流程连接比较容易,当司局数目达到一定量时流程连接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农业部的司局数目为20,建立它们间的流程连接数为=361+20个。设计成本、维护成本非常高。

按照流程颗粒化设计的理论,把农业部所有办公业务流程的应用(如:办公厅发文、内部签报、情况通报等等流程应用)中与司局收文流程相同的流程进行单独流程描述。然后进行颗粒化设计,通过流程连接把它们再连接起来。按照以上方式连接,其困难可想而知,基本无法描述。此方案实不可取。

5、寻找金钥匙

针对以上问题,建立一个基于流程交换为基础的以流程交换总线为核心的立体化工作流系统成为寻找打开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大门的金钥匙的最佳途径。

首先,解决流程的立体化设计。立体化流程的节点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多个部门。在农业部包括所有部门、所有公务人员。

第二,解决流程的颗粒化设计。流程设计的精细化、个性化和流程的独立性。

第三,解决流程连接设计。流程的颗粒化设计后,通过流程连接把单个的流程连接起来。

第四,解决流程数据交换总线的设计。通过流程数据交换总线设计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流程连接问题。

第五,解决司局文件处理平台设计。将所有与本司局公文处个性化的司局公文处理平台。

第六,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部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设计。

第七,在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农业部与在京直属单位、各省市农业厅局的农业部系统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设计。

四、工作流的基本原理

1、工作流定义———“作者的迁移”

工作流流程定义: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 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简称WFMC)的定义,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

这个定义传递了五个信息:

一是工作流的限定。

没有限定范围,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等范围。无论流程有何种表现形式和描述方法,只要需要它能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一类”经营过程。

二是流程的载体。

载体是“文档、信息或任务”。

三是流程的主体。

流程主体是人,“执行者”。解释为:文档、信息或任务的执行者———“作者”。

四是流程的状态。

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解释为:执行者之间的传递和执行就是流程状态的改变和迁移。作者实际是流程中状态中核心要素,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实际上是状态间信息的传递和迁移;

五是核心就是流程规则。

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解释为:过程规则就是流程规则和流程设计。

工作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工作流就是按照规则地分配作者。

工作流就是“作者的迁移”。

2、工作流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

工作流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人、组织、规则。

人是工作流控制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人,文档、信息或任务的执行者就无从谈起。

它们之间的关系:人是有组织的,组织是有规则的。

规则是由人和组织来制定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成为有机的、不可割裂和分割整体的。

人、组织、规则是变化。而变化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地,变化的表现形态为常态化。

3、工作流的两个基本设计要素

工作流两个基本设计元素:节点、节点连接。

工作流设计:在一个流程内将不同的节点按照用户制定的规则用节点连接将不同的节点连接起来。

4、节点(流程节点)

节点定义:人员(文档的作者也就是执行者)、组织和组织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状态和配置等一系列过程的描述。

组成节点的基本要素:

一是人员。节点组成的人员、人员的组织、组织结构。

二是基本状态和配置。是对过程的描述。

节点的两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解决流程的立体化的设计”问题

5、节点连接

工作流的基本元素之二是节点连接

节点连接的定义:按照事先约定将两个相关节点进行连接。两个节点通过连接节点中的人员[文档的作者(执行者)]、组织和组织结构以及节点中的基本状态和配置之间进行传递、执行和迁移。

6、节点连接基本属性

节点连接基本属性定义,提交和返回。

节点连接属性根据连接“原路返回”的原则。

节点连接是单向的,节点间只有发起节点和接受节点,即:主节点和从节点。由发起节点(主节点)提交事件(文档、信息或任务)连接到从节点,这个过程称为“提交”;由从节点返回事件连接到主节点,这个过程称为“返回”。

7、工作流的基本组成

工作流两个最基本组成部分:节点和节点连接

按照“流程颗粒化设计”的理论,任何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可以简单、独立的流程组合而成;简单、独立的流程可以通过节点和节点连接来描述设计。

其他在流程设计理论中提出的子流程或者其他流程设计形式都是人为将流程设计复杂化了。

原理简单,道理理论深刻。软件越简单软件就越有生命力。简单是应用软件追求的目标,是软件生命的原动力。

8、子流程的设计是对工作流原理认识不足的产物

工作流就是“作者的迁移”。在流程设计中的子流程无外乎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主流程的作者转移到子流程中,主流程没有“作者”;另一种状态是主流程的作者没有转移到子流程,主流程和子流程各自都有“作者”。前者本身就能够用一个流程完整地描述,此状态下子流程实际上名存实亡。后者,作者都转移了,转移到另一个流程中了。

子流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流程颗粒化设计”所代替,用最简单的方式替换。

五、流程交换总线基本原理

1、流程交换(或称:流程连接)

流程交换(流程连接)的定义:连接两个流程,完成两个流程间数据信息交换。

2、主流程和从流程

主流程定义:在流程交换中流程事件(电子文档、信息及任务)发起流程为“主流程”。

从流程定义:在流程交换中接受从主流程提交流程事件的流程为“从流程”。

3、流程连接基本属性

流程连接属性定义:提交和返回。

流程连接属性根据连接“原路返回”的原则。

流程连接是单向的,主流程发起流程事件提交到从流程办理,这个过程称为流程事件的“提交”;从流程返回流程事件的办理结果到主流程,这个过程称为流程事件的“返回”。

4、流程交换总线

流程交换总线定义:以流程交换(流程连接)为基础,建立的一种流程数据交换标准。将符合流程数据交换标准的流程通过流程交换总线方式建立的流程连接,这种流程的连接称为流程交换总线。

流程交换总线是构架在工作流之上,描述工作流流程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和以此为基本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换。

6、流程总线设计的基本组成

流程总线只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流程、流程连接和流程总线

7、工作流基本设计(流程颗粒化设计)理论

理论基础:化繁为简,由简组繁(化复杂流程为简单流程,由简单流程连接为复杂流程)。

首先要完成对业务流程进行流程颗粒化分析

任何一个复杂业务流程不管它多么复杂都可以通过流程分析的方法将复杂的业务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完全独立的最基本、最细小的简单流程,这个方法叫流程颗粒化。

其次对颗粒化后的流程进行个性设计。

通过用流程的节点、节点连接的方式对颗粒化以后的流程进行精准描述和个性化设计,这样的设计能符合实际中的业务流程。流程设计在描述业务流程时更加具有真实性,设计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用户实际需求。

然后,对颗粒化和个性化设计后的流程之间进行系统的逻辑设计。

通过流程总线中的流程、流程连接和流程交换总线等设计元素和手段,按照已经分析得到的业务流程间的逻辑关系将已经颗粒化的流程像串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描述和设计方案就完成了。

流程颗粒化、流程个性化和流程间的逻辑设计是办公业务流程设计的三个步骤。

8、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简单”

简单是本工作流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流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简单的工作原理便于记忆和理解;简单的设计方法便于掌握和使用;简单的操作方式便于应用和推广。

当面临增加功能和简单发生冲突时,宁愿放弃功能而坚持简单为原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则,是因为当两者发生冲突,而还没有找到在简单的前提下能增加功能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方案找到了,冲突就不会发生了,这个方案通过努力最终是可以找到的。

六、流程交换总线的应用实例

本文通过两个应用实例介绍流程交换总线在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这两个应用已经在农业部正式上线运行。从运行的效果看已经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1、农业部收文系统简介

农业部收文系统的流程图如下:

图例说明:

流程说明:

每一个司局收文除了可以独立完成本司局的收文处理外,还可以完成农业部收文发送的办理文件,以及处理其他司局发送的会签文件。

说明:农业部收文与各司局收文的流程通过与“司局部收文会签总线”建立流程连接,通过“总线”进行流程数据交换。而不是各流程间建立流程连接。流程交换总线起到了流程交换的标准化作用,简化了流程连接。

与此同时,工作者在操作中没有增加任何附加的操作。

2、农业部司局业务处理平台简介

在对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的分析中,得出以下分析结果:涉及各司局的部级业务系统近十个左右,都需要经过各司局办理。其流程特征为司局收文流程。包括“农业部发文”、“办公厅发文”、“农业部收文”、“内部签报”、“外部委联合发文”、“提案议案办理”……等等都有类似“司局会签”这样的司局收文处理流程。它们都需要通过承办司局、协办司局进行会签进行业务处理。为此,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分别为各个系统建立了相应的司局会签总线,共计近十个左右。

在实际的设计中,将这十个左右的司局会签总线整合成“司局业务处理平台”。把司局的业务处理流程整齐划一。工作者只要培训其中一个操作方法,就会一通百通了。用户的学习量大大减少,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应用推广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这个方法就像为市政建设修建一条通用的公共设施一样。公共设施的功能完善了,市政的建设成本就大大降低。

“司局业务处理平台”为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修建了一条真正实用的流程信息交换高速公路。

七、农业部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简介

农业部各个业务系统分别建立了公文处理交换模型。下面分别画出了两个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流程图,供交流了解。

1、农业部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

图例说明:

2、农业部议案提案公文处理系统模型

图例说明:

3、公文处理系统模型说明

本模型是一个业务逻辑的描述。描述部级应用系统流程与司局处理平台、与流程总线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建立了农业部文件知识管理库系统。

八、系统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一个定理:

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操作中有两个选项供用户选择,其中一个选项是错误的,那么这个操作百分之百会出错。其出错概率的高低与操作人员责任心、素质、技术水平等等一切因素无关,仅与该项设计有关。

不要相信人的操作,人的判断和操作是可能出错的,只要提供犯错误的机会,错误就在所难免。

解决的办法是:

在设计中减少及消除用户可能出错的选择。尤其是避免在应用中出现要用户作“对和错”的选择。不应给用户提供犯错的机会。

在无法避免时,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犯错误的难度,加大犯错误的成本,降低出错率。

这个定理是本系统设计依照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可靠性设计”定理。

2、系统设计原则

如果认为应用系统被用户每一次使用时是对用户的一场考试的话,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千万不要给用户出难题。

评价依据:

填空题。对用户操作“难”,正确率极低,系统设计中一定要避免。

多选题。用户选择“繁”,最易出错,正确率不高。系统设计尽量避免。

二选。用户选择容易出错。可能出错,系统设计尽量减少,遵照“定理”设计。

单选题。用户选择百分百“正确”,操作最简单。最优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一定要用“单选题”、减少二选一、避免多选题、不用填空题。

3、防止系统被功能化

在追求系统功能时,一定要防止系统设计被功能化的倾向。系统功能够用就行,贪大求全是系统设计的大忌。多余功能不多于20%为佳。

4、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操作

功能的增加不是以增加用户操作和操作难度为代价。让用户在操作上感觉不到麻烦,以平滑过渡为佳。

5、细节设计不是成败的主要因素,整体系统设计决定成败

注重细节设计而不注重整体系统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看不中用。系统设计基本是失败的,系统已经不具有没有改进的余地。

注重整体系统设计而不注重细节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用不中看。系统设计基本是可用的,系统具有可改进的空间。

既注重整体系统设计也关注细节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用也中看,是一个最好的系统设计。

6、“简单”永恒的追求

用简单明了为基础,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为指导设计思想,找出最简单的设计,用颗粒化的设计架构设计出复杂的业务流程系统。作为对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用最简单的道理来诠释复杂、高深理论。

系统设计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把系统设计模型化,把设计维护管理简单化,让用户使用傻瓜化,是系统设计的目标,这就是办公智能化,即智能办公。

八、结束语

通过本文介绍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十年走过的路,现在正在走的路和今后走的方向;展现其成功的一面、问题的一面、思考的一面、发展的一面、现在的一面、未来的一面。

通过解剖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的案例,总结在应用软件系统中如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为我们政府的办公业务系统的发展、深化和完善努力作出贡献。

注释

政务系统实施方案 篇3

公共行政的第一次现代化使公共行政实现了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转向韦伯式的官僚化;第二次现代化,正使公共行政实现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是转向新公共管理(或如毛寿龙所言“治道变革”)。

抓住电子政务的这个政务定盘星非常重要。日本桥本政权改革失败与中国行政改革的胀缩循环,对电子政务提出一个重要的启示:变革缺乏明确统一的基础支撑,必会走向来回反复之路。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混合型现代化运动,即工业化与信息化二次现代化的杂交。这决定了电子政务的行政基础,很可能将是韦伯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杂交变种。任何背离这一规律的理念,都难以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稳定范式。

第一次现代化的行政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第一次现代化是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文化从封建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变的过程。我们通常用工业化来做总概括。第一次现代化中,许多国家的行政现代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现代化。例如,希腊和中国在工业化中,由于行政建设受到政治动荡波及,官僚制都不成熟,还在补法治的课。对此类国家来说,第一次现代化意义上的行政现代化均还没有完成。由此可见,不能认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就一定是工业化的。那么,什么样的行政状态算是完成工业化,或者说“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呢?过滤掉行政学的细枝末节后,我们主要看两个主干: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二是官僚制。

由威尔逊、古德诺总结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是工业化行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逻辑起点。政治与行政二分,在经济中相当于市场与企业二分,是斯密揭示的专业化分工这一工业化特征的典型体现。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之前,政治只是权利交换(或者说是交换与增值不分的状态)。工业化开始后,行政作为中间环节独立于政治与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之独立于市场,是同一历史趋势的不同领域表现。市场主要依靠等价交换,企业却主要靠资本增值。通过企业对于市场的价值迂回,社会从农业直接经济发展为工业迂回经济。同理,行政是政治的迂回。通过行政独立,政治发展为迂回政治。这意味着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是公共行政学天然公理,而是工业化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学的特殊定理。从经验观察,前现代公共行政的特点,常常表现出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特点。

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在价值迂回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在于以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谋求专用性资本(政治资本即权力、经济资本即投资)的增值及利得。行政的独立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但这种独立性一旦走向极端,又会失于政治性和公共精神的衰退,形成一种异化于社会的官僚主义力量,带来典型的“工业病”。注意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这一工业化性质,对于我们后面理解第二次行政现代化(新公共行政)扬弃这种二分的理由,是十分重要的。

行政官僚制的工业化实质

当斯密指出专业化分工的工业化性质时,他只是在市场的意义上指出了工业化特征,直到科斯揭示了交易费用规律后,企业何以分层这一工业化的另一大特征,才被人们理性地加以认识。在识别分层结构这一工业化特征上,行政学比经济学幸运,因为出了一个天才的韦伯,提出了系统的官僚制理论,从而使政府组织理论,提前于企业组织理论发现了科层制这一工业化规律。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不同于行政学界的普遍看法。行政学界往往以韦伯式的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来划分公共行政的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其中,把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改革,归于新公共管理的广义范畴。行政学界这种划分过于注重了学科技术性的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现代化大背景。大背景是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分野。

我认为应当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选择理论划入官僚制理论的大范畴之内。理由是公共选择理论没有突破科层制这个大的历史范式。公共选择理论主张的扁平化不是建立在流程再造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职能划分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理论所主张的“小政府”只不过是“小企业”化的政府,仍然是一种科层制下面的制度设计,只是组织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举例来说,对于奥斯特罗姆夫妇把他们归于公共选择、新公共行政还是新公共管理,学界各种说法都有。公共选择与新公共管理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属于公共选择,而不属于新公共管理;奥斯特罗姆在“民主行政”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与弗雷德里克森强调“公共性”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也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作为新公共行政,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按照工业化这样一个大范畴进行区分,实际有两种意义和阶段上的官僚制: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制,一种是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映射到电子政务的政务观上,如果信息技术与韦伯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不触及现有政务职能划分的单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政府上网工程;如果信息技术与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在职能转变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绩效模式上看,两种官僚制的共同点在于效率导向。这也是被公共行政学界普遍认为的这种模式的传统性所在。韦伯式的官僚制是大政府模式,支持这种模式的电子政务,如同其政务本体一样,侧重在将政府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只考虑效率不考虑成本,搞的完全不是有效益的信息化。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是小政府模式,这种模式及其信息化实践往往在受到财政压力情况下,把成本控制当作了首要任务,追求将效率建立在成本控制之上。

之所以要区分奥斯特罗姆式的策略与新公共管理策略,是因为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要注意,第一,公共选择理论对应政府职能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应政府流程再造,如一站式服务,二者在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意义完全不同;第二,“公共选择牌”的新公共行政所主张的民主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完全无关(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奥斯特罗姆所谓“民主行政”,说的不是政治,而是行政本身。是指以“经济”手段代“行政”手段这样一种“民主”。所以,它与“电子民主”不是一回事。现在许多人都混淆了民主行政与电子民主的区别,这容易造成定位不清。第三,奥斯特罗姆理论作为公共选择与新公共行政的一个交集,在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问题上,具有新公共行政的一贯风格,但其动机与弗雷德里克森有本质区别。其新公共行政立场是服从服务于公共选择动机的,是传统的、向后看的,因此其大范畴还是隶属于工业化传统。

政务系统实施方案 篇4

关于印发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 政务公开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州、深圳、各地级市国家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现将《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1 —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政务公开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知情权,加强对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规范政务公开工作,推进依法治税,根据《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政务公开的意见》(国税发„2006‟69号)和《广东省违反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条例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粤纪发„2006‟3号)等规定,结合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务公开,是指本系统各级机关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公开其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情况的活动。

第三条 政务公开必须遵循“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到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有利监督。

第四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必须成立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合实际,循序渐进,使政务公开成为本系统各级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制度。

第五条 政务公开应当与电子政务建设紧密结合,与服务承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工作制度相互衔接,作为目标

— 2 — 管理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公开政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公开内容

第七条 对外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本机关根据《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201号)第二条规定制定或转发的规范性文件;

(二)纳税人权利、义务;

(三)行政许可和办税事项及其依据、条件、程序、时限、须提交的全部资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具体负责部门、结果、救济途径;

(四)行政处罚事项及其依据、标准、程序、救济途径,行政性收费项目及其标准、依据;

(五)符合欠税公告规定的欠税情况;

(六)数额较大、影响恶劣的税收违法案件;

(七)机构设置及职责,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地址、邮政编码和咨询、举报、投诉、信访电话(传真);

(八)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和其它工作动态;

(九)政务公开、稽查规范、服务承诺、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违反承诺或违纪行为的投诉或救济途径;

(十)违反承诺或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重大决策或重大管理失误及责任追究情况,依法应当公开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十一)公务员招录及其条件、时限、程序、结果;

(十二)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对外公开的政府采购事项;

(十三)需要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周知的其它涉税事项,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对内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重大决策、重要规划、总体目标及执行情况和其它工作动态;

(二)机构调整,干部任免、交流、调配、福利、待遇、考核、奖励、惩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和主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情况;

(三)本系统和本机关的预决算、内部财务审计情况,政府采购项目的立项和招投标情况,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和处置情况;

(四)经本机关审核、审批人员的出国、出境情况;

(五)各类代表、先进、荣誉称号评选情况;

(六)本系统税务行政执法及执法监督情况;

(七)本系统违纪案件查处情况;

(八)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第九条 下列事项不予公开:

(一)国家秘密;

(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

(三)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

(四)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公开形式

第十条 对外公开主要形式:

(一)本机关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

(二)办税服务厅和办税窗口、政务公开栏、办税手册(指南、指引)、电子显示装置;

(三)文告;

(四)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电话、手机短信等;

(五)其他便于公众知悉的公开形式。第十一条 对内公开的主要形式:

(一)会议、文件、简报;

(二)本机关内部网站、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其他便于干部职工知悉的公开形式。

— 5 — 第十二条 政务公开的形式要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常规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的内容及时更新,避免信息过期。

第四章 公开程序

第十三条 公开程序:

(一)基本程序

重要的、非定期的公开事项发生、发现、变更的,公开事项拥有部门须于该事项发生、发现、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突发性事件应当于该事项发生、发现、变更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根据本办法规定,对应公开事项进行核实和保密审查,书写公开事项文本,提出对内或对外公开及公开形式的意见;公开事项拥有部门初审后,提交办公室审核、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批准后公布。

(二)简单程序

一般公开事项、定期公开事项,经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公开事项拥有部门审核后,交本机关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管理部门、办税服务厅按照前款时限公布,或由公开事项拥有部门提交办公室审核后,按照前款时限通过其他形式公布。

第五章 职责分工

第十四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该机关、该部门政务公开第一责任人,依照本办法推进本机关、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

本系统各级机关分管领导按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履行相应的政务公开职责。

第十五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各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担负相应的政务公开责任。具体分工如下:

办公室 负责政务公开日常工作。

监察室 负责政务公开监督工作,包括受理、查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本系统不依法履行政务公开义务机关的投诉;负责本系统和本机关各部门政务公开考核工作,对不依法履行政务公开义务的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查处。

人事处(科、股)协助监察室对不依法履行政务公开义务的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查处。

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管理部门和办税服务厅 负责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本系统政务公开事项的查询,经授权发布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所列事项。

包括上述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 负责为网站、12366纳税

— 7 — 服务热线或办税服务厅提供、更新本部门拥有的公开事项,或通过其他形式公布对外公开事项;负责提供或公布本部门拥有公开事项。

第十六条 政务公开资料,提交本系统公开途径公布的,由公布环节保存;提交系统外公开途径公布的,由公开事项拥有部门保存。

第六章 考核监督

第十七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政务公开应当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对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整改。

第十八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应当对本机关各部门和下级机关政务公开进行检查、考核,并把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本机关各部门和下级机关评选先进,及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任免、奖励和个人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本系统各级机关及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核实后,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视情况做出处理:

(一)不按照上级要求建立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

(二)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务公开工作部署和工作措施

— 8 — 的;

(三)不及时解决或者隐瞒政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的;

(四)做出与政务公开制度相违背决定的;

(五)弄虚作假,应付甚至设置障碍抵制政务公开检查、考核、案件查处,或包庇、纵容政务公开工作中的违纪违法人员,或打击报复投诉人、检举人、证明人、调查人及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

(六)对政务公开工作指导不力,造成群访或其他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

(七)不按照规定要求公开政务,或隐匿应当公开事项,或公开内容不真实的;

(八)不按照规定及时更新本机关政务公开的事项的;

(九)泄露国家秘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及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事项的;

(十)不按照规定保存政务公开档案资料的;

(十一)违反规定收费的;

(十二)有其他违反政务公开工作有关规定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 9 —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税务

政务公开

办法

通知 抄送: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档案馆。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6年6月20日印发

优化政务环境实施方案 篇5

为深入推进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推行依法治教,进一步转变领导工作作风,提升师德师风,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特制订以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集中治理“懒散低乱”,着力完善学校作风效能长效机制,提高学校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并完善学校服务运行机制、学校效能监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公正廉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教育环境明显优化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

1.根据中心校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通过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管理民主、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工作目标。

2.坚持执行教育局 “十条禁令”。严禁散布、传授非法言论;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有偿家教;严禁收受学生家长钱物;严禁参与赌博;严禁推销、兜售教辅资料;严禁随意停课、上课接听电话;严禁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炒股;严禁衣冠不整进入校园;严禁弄虚作假。

3.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全体教职工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质量第一的意识,立足岗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全员育人,提高教学质量。

三、执行阶段

我校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校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学习动员、统一思想。

1、成立组织。

组长:史云平

成员:史高进史春燕武海英史麦英张王芳

燕红丽张云梅卫小女韩春霞王韦巧郑俊玲

(二)、动员学习,广泛宣传。

召开 “作风效能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等大力营造开展“作风效能”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第三阶段:敢于面对,集中整改

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敢于面对,逐个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学校工作职能和个人岗位职责,明确整改目标、责任主体、整改时限、质量要求。

(四)第四阶段:自我反思,巩固提高

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重点检查突出问题的整治、整改措施的落实、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切实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对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要继续集中力量切实解决;

西堡学校2012、4、1加强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

实施方案

西堡学校

乡镇政务公开实施方案 篇6

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我镇政务公开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紧紧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热点问题和人、财、物等权力行使重点问题,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拓宽公开领域,规范公开内容,真正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实现蓝田跨越式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义务人和权利人

镇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受行政机关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是实施政务公开行为的义务人,应按照规定程序方式公开和提供县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行政决定等政务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人,享有要求政务公开、获取政务信息的权利。

三、公开原则

政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规范、完整统一、真实有效、及时准确的原则。

四、公开内容

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事项之外,下列事项应按照规定方式向社会公开:

(一)行政决策方面

1、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情况;

2、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性规定;

3、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重大决策、工作目标及实施情况;

4、本地区城乡发展规划、财政预决算报告;

5、本单位向社会承诺为公众办实事的事项及完成情况;

6、重大决策或重大管理事项失误及责任追究情况。

(二)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方面

1、疫情、灾情或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情况;

2、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使用情况及依据;

3、社会捐赠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4、各级政府行政区域内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使用情况;

5、违反承诺或违纪行为的投诉的处理办法和结果,行政救济的途径。

(三)行政主体及行政执行方面

1、组织机构设置、设定依据,法定职能、职责,工作纪律、办事规则,工作人员的姓名、职责分工、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等;

2、政府组成人员任免、公开选任干部等情况;

3、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

4、重要专项基金、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和重要物资招投标、采购情况;

5、税费征收和减免政策执行情况;

6、征地拆迁、土地供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房地产市场情况;

7、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情况;

8、行政机关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项目、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和收费项目及其设定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期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等情况。

(四)其他方面

1、在本机关范围内公开事项:领导干部在政务活动中廉洁自律情况;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工作人员的任免、奖惩

及其他人事管理情况;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及生活救济情况等;

2、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五、公开方式和要求

(一)政务公开应建立固定场所和载体,形式应体现直观性、多样性、行业性、地域性和发展性,内容应经常更新,准确及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政府网站、行政机关网站;

2、镇为民服务中心;

3、《办事指南》、《服务告知单》;

4、档案馆、查阅室、资料索取点、政务公开栏等场所或者设施;

5、政务公开服务热线、咨询服务电话等;

6、报刊、广播、电视等。

(二)政务公开事项属于日常性工作的,应当定期公开;属于阶段性工作的,应当逐段公开;属于临时性工作的,应当随时公开。对事关全局、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及公众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实行决策前公开、实施过程中动态公开和决策实施结果公开。

(三)政务公开应编制公开范围的政务信息目录,记录政务信息的名称、基本内容及其产生日期、查寻途径等。政务公开目录由部门编制的,报同级人民政府和监察机关备

案,由镇人民政府编制的,报县人民政府备案。

(四)政务公开的政务信息自政务公开义务人做出公开决定之日起,须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开,其内容发生变更、撤销、终止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更新公布并做出说明,保证政务公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误传。

(五)政务公开义务人未按本实施方案第四条规定,政务应公开而未公开的,政务公开权利人可以通过口头、书面、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要求政务公开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在接到权利人要求公开申请之日起,在7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答复。政务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的内容已经公开的,政务公开义务人应当给予指引。

(六)对于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暂缓公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的规定对其性质予以认定,再决定保密或公开。

(七)政务公开权利人查阅公开的政务信息时,有权取得查阅证明或相关文件、资料的复印件。政务公开义务人根据本规定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只能向政务公开权利人收取预先确定标准的检索、复印、邮寄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成本费用的收取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镇政府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

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组。同时设立由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民政办公室组成的镇政务公开工作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抓好本镇政务公开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所属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和双重领导的部门,要按照本系统的要求,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政务公开工作。

(二)狠抓落实

浅议电子政务及其系统 篇7

政府机构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 势必要应对许多变化带来的挑战, 转变工作模式, 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这也就要求政府机构摒弃传统政务活动平台, 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电子政务平台, 同时革新制度、规范和理念。实现这一转变,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一词来自英语的“electronic government”, 原意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虚拟政府, 于1993年在美国被提出,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 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各自发展电子政务的计划。我国将电子政务概括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 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信息、能源、科技并称人类三大资源, 以物质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工业经济目前仍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以信息为主要动力的知识型经济发展迅猛, 逐渐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导。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 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社会信息化的诉求, 使得政府致力于建设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建立并非“随大流、赶时髦”, 而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进步社会的政府工作进步的要求:建设电子政务, 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同时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务公开, 提升政务效率, 最大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推动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如果不能达到效益的提升, 那么为电子政务建设工程的投入, 就纯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相比于我国,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早, 发展相对成熟, 因此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是以下三点:

(一) 服务第一

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建设,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 因此电子政务建设要以用户为主导, 以公众视角审视并改进工作流程。比如政府门户网站, 就应按照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一切可能与政府产生联系的方面来设计, 充分考虑UI的易用、实用性。

(二) 配套法律规范先行

只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确立, 才能让电子政务规范发展, 反之将造成建设过程中的混乱、低效和浪费。与电子政务紧密相关的法律, 主要是信息公开法、隐私保护法、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法、信息安全法、电子签名与认证法。国外普遍法律意识较强, 而我国还存在立法不足和某些法律规定之间相矛盾的问题。

(三) 重组组织结构

电子政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电子平台的政府运行模式, 政府职能、工作流程、业务模式都会随着平台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就需要对传统政府运行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的制度、程序、手续和规则进行重新梳理、审查、删除和修改, 特别是实现政府公用平台和信息共享, 打破部门间的藩篱, 协调合作。

二、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 (EGS) 是电子政务实施的平台, 构建电子政务系统, 满足了政府信息的传递、处理、存储、使用的各种功能需求。从宏观上讲, 操作系统、服务器、客户端是组成它的三要素;从技术层面上讲, 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在内的硬件基础设施层, 包括处理、控制、连接、安全等方面的协议标准、软件基础设施层和为实现电子政务功能的技术应用层, 组成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技术层次;具体来讲, 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中间软件、应用软件及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的集合, 其中最核心的技术, 当属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工作流和工作流管理及智能办公技术 (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 。

(一) 电子政务系统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信息技术而建立, 其处理对象为信息, 就有着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一般特征, 基于这一特性就是电子政务开展的基本流程。如何妥善处理、应用信息, 同时确保真实、准确、安全, 考验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水平。

电子政务系统不是脱离了人的纯粹技术层面的系统, 而是与“人”密切联系的、基于“人”管理控制的人机协作系统。如何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及设备的高性能达成业务目标, 是对政府人员理念、技术等多方位的要求。对于业务人员的一些理念误区特别需要纠正,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条件下单纯模拟传统政务处理模式或是简单将电子政务视为政府上网, 都是对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到位。

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宏观概念划分, 包括信息交换接口、政府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信息管理者、信息利用者、信息源、信息资源库六部分;按照功能划分, 包括政府内部办公系统、政府间协同系统、政府职能服务系统、政府公共信息库系统、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等子系统;按照逻辑结构划分, 则从上至下依次是数据层、应用层、客户端。

(二) 构建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有着一般系统开发的流程, 即规划、准备、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反馈 (监理和审计) 。构建针对需求、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系统, 需要把握好每个环节。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规划应具有战略视野, 针对系统建设目标、发展战略及政务系统资源和开发工作, 制定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子政务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统筹兼顾, 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方针可避免过去各个部门各为其政的弊端, 避免重复开发, 降低数据冗余和交流障碍, 为业务的效率提高奠定基础, 为组织持续发展助推。成熟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有战略集转化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和企业系统计划法, 这些方法为系统规划提供了思路, 但具体落实制定系统规划, 还需全面结合组织环境、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 并与机构发展目标吻合, 简单的说就是“看锅下菜”。规划对于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有着基础意义, 规划过程要充分考虑后期贯彻可能带来的后果, 一着不慎可能全盘皆输, 科学性、客观性、拓展性不容忽视。

电子政务系统的准备工作是在规划基础上为具体开展建立工作的过度, 具体反映在选择开发方式 (自行研发、联合开发、外包、购买现成软件) 、招标、签订合同、政府业务数据规范化和针对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与重组。

电子政务系统分析, 是针对系统“做什么”的回答, 比系统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设计人员应与业务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 达成共识。具体而言, 分析包含了可行性分析 (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社会等多个层面) 、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分析和构建数据字典。

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是针对系统“怎么做”的具体解决, 是针对规划分析产生设想落实方案的确定, 即从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技术性最强。设计应尽可能地关注提升系统可靠性、效率、可修改性、经济性和维护性, 通过模块化结构实现总体质量保证。设计除从总体把握外, 还应落实到系统的各个环节, 具体包括代码、数据库、输入、输出、用户界面、处理过程等方面, 还应给出系统设计的说明书。作为人机协作的系统, 用户界面设计所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受众为普通大众的系统, 其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很大程度影响了系统的评价, 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包括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切换和人员培训等内容, 是整个系统实现过程中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阶段。除了对于程序技术人员能力有所要求, 实施阶段要完成旧系统到新系统的过渡, 因此数据需要转换和迁移, 人员需要培训, 还会有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考验, 这些都将对系统未来的长期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电子政务系统管理贯穿了整个建设过程, 项目管理的思想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而系统建设完成后, 管理主要是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两个主要部分。在谈这两者前, 先要理解项目管理。项目是指在一定资源约束下的有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就属于一个项目, 针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处理质量、进度、成本三者关系的管理方法即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的不确定性、需求频繁变化、人的因素都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方法方式。针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 涵盖了计划、成本、进度、质量、人力资源等因素。当电子政务系统开始启用, 运行管理成为重点关注, 运行的好坏取决于系统开发水平和维护人员能力素质, 运行管理是发挥电子政务系统作用的基本保障, 安全保密管理更是工作的重点。文档编制与管理是电子政务系统发挥功效的重要体现, 没有文档管理的政务信息系统就是不完整的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的监理和审计是系统开发完毕后进行的监督、审核、控制、协调, 来确保信息系统成功建设的后续工作。在这一领域我国相关机制缺失, 发展水平较低, 特别是审计和监理人员的水平较低, 应尽快学习国外先进水平, 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电子政务系统“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人”, 如何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硬件的高效能, 为政务服务, 还是要通过高水平的人员去建设、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晚、发展快, 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这都激励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摘要:大力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是各国政府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趋势。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是优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环节。本书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出发, 为规划和设计电子政务系统提出了基本的建设理念的框架, 并以电子政务的实现基础为背景, 描述了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思想和方法, 按前期准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监理审计的设计建设流程, 全面、详尽地描述了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细节。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侯卫真, 于丽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徐晓林, 杨锐.电子政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办公领域的应用不同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因为政府办公的特殊性,往往要求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系统信息安全,这就要求电子政务系统要从本身的技术层面和其运行的机制层面进行安全策略改进,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的新形势下,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概述

1.1 电子政务。当前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政务的界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联合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的约束力,提高公众参与度的行政方式。

在我国电子政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在国内的应用形式包括有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三个网络架构,其中政务内网是核心政务信息的存储位置,其中存储的政务信息往往是涉及国家的机密信息,其自身的信息安全级别也最高,基本上实现了与外界网络的物理隔离。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政务专网数据“摆渡”的方式是不能与互联网连接的,所以一般不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政务外网是政务服务机构的对外服务窗口系统,可以将部分可以公开的信息转换至互联网区,供公众查阅。因为自身具备的公共服务性,成为网络攻击活动主要的攻击对象,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重灾区。

1.2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问题是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普及以后产生的并发问题,在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为信息网络中的硬件、软件以及其中包含的数据受到偶然或者恶意的攻击而被破坏、更改和泄露。随着现代信息安全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安全问题。

2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

2.1 硬件设备问题。电子政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电子政务在我国产生、发展直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狭义上的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当前我国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硬件设备已经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受限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大量的硬件设备都严重依赖进口,很多硬件设备的核心技术我国都没有掌握。这种主要依靠进口的硬件设备发展形势,导致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始终面临着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的尴尬局面。

2.2 软件技术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除了在硬件设备中存在问题,很多软件系统也严重依赖进口,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只要主要的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毫无安全可言。具体而言,因为进口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中会留有便于入侵的后门系统,这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后,入侵主体透过系统后门就能够实现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保密信息的窃取,而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主体却对此一无所知,其危害不可谓不大。除了电子信息技术层面的落后问题,当前计算机软件系统本身包含的漏洞也严重威胁着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以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大量应用也将其固有的软件技术漏洞带给了电子政务系统,根据权威统计在当前的软件系统中每1000行代码就会有5到15个逻辑错误。

2.3 组织管理问题。面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国也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组织管理的混乱,当前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有:隶属于发改委的信息中心;地方政府信息中心;隶属于信息产业局的信息中心。这种管理主体的分散,导致了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不是没人管就是多个主体管,各个管理主体因为隶属于不同的组织,而且各自又没有明确的管理关系。造成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统一管理的困难。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上,其管理策略的制定是由一个主体进行的;具体的系统建设是由另一个主体进行的;安全策略的执行却是由几个主体分别进行的,所以统一的、系统的管理难上加难。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入侵发生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我国政府办公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其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务信息牵扯广泛、影响深远,所以在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中一定要主动出击,进行信息安全的主动防护,具体而言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日常的安全运作,二是主动防御。

日常的安全运作包括建立一个专业化、专职化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保证其运行的安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电子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攻关,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活动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设置安全防护结构,保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主动防御是电子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新技术,其主要的组成结构包括有专家系统和知识库,通过专家系统的智能分析能力和知识库中的对应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联动,实现电子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主动发现、主动警示、主动解决。

3.2 入侵发生时。在电子政务系统面临信息安全威胁时,其内部的入侵检测、病毒检测与安全防护系统会产生响应,具体而言其功能的实现主要包括有预防入侵行为、检测入侵行为和防火墙联动解决入侵三个步骤,在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其入侵检测机制是始终处在运行状态的,时刻监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检测发现有入侵就会启动对入侵行为的检测程序,通过入侵行为特征库确定入侵类型,同时自动报警并联动防火墙及病毒防护系统屏蔽入侵源,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受侵修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系统,其在运行中一定会面临信息安全威胁,在不可避免的信息安全威胁发生以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容灾能力。即面对信息攻击以后其本身的信息服务功能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不能在面对任何信息安全威胁时瘫痪,因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公众服务系统其在瘫痪以后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会给政府的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电子政务系统设计活动中就应该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容灾性问题,建立异地实施备份容灾系统、分布式容灾备份系统等极大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容灾能力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4 结束语

电子政务系统是我国政府办公的未来系统,其本身的信息安全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鲜明意义。本文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榮坤.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0(06):83-88.

[2]张本群.基于危险理论的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09):71-73+78.

作者简介:刘传蔚(1982-),男,河北青县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上一篇:增强实干意识 努力创造实绩下一篇:《螳螂捕蛇》与《物性相制》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