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

2024-09-04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通用9篇)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 篇1

2015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1.下列各项不属于总预算会计内容的是()。A.专用基金的核算 B.成本费用的核算

C.预算结余的核算 D.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核算 A B

C

D

答案解析:总预算会计内容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核算预算资金的调拨、专用基金的核算、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核算、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年终清理结算、编制会计报表。但总预算会计核算国家的预算收支情况不进行成本核算和计算损益。

2.从预算结余中补充本级预算周转金时,应借记的下列会计科目是()。A.结余 B.预算结余

C.财政周转金 D.预算周转金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预算周转金的设立。当从预算结余中补充本级预算周转金时,应借记预算结余,贷记预算周转金。3.以下项目中属于一般预算收入的是()。A.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B.企业所得税

C.政府性基金收入 D.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的是一般预算收入的分类。企业所得税属于一般预算收入。其余三项均属于基金预算收入。4.下列单位中,不属于事业单位的是()。A.高等学校 B.医院

C.中学 D.法院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是指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的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按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大体上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另一类是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5.“预拨经费”账户是()账户。A.支出类 B.收入类 C.资产类 D.负债类 A B

C

D

答案解析:“预拨经费”账户是用来核算用预算资金预拨给用款单位而尚未列为预算支出的款项,属于资产类账户。6.“基金预算收入”账户明细帐()。A.按基金预算收入的性质设置 B.不单独设置

C.按基金预算收入的项、目级逐级设置 D.按基金预算收入的类、款、项、目逐级设置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基金预算收入”账户明细账的设置。“基金预算收入”账户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收入分类科目”下应列入基金预算收入的项、目级科目依次设置明细账。7.下列经济业务中,可以直接用现金支付的是()。A.职工退休金 B.上缴税金

C.支付大宗材料款 D.预付货款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现金的使用范围。根据国务院颁发《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开户单位在下列范围内可使用现金:(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2)个人劳动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资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以及国家规定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8.“与下级往来”账户如出现贷方余额,表明()。A.上级财政应付下级财政的借款 B.上级财政多付向下级财政借款的数额 C.下级财政尚未归还的款项 D.上级财政欠下级财政的款项 A B

C

D

答案解析:“与下级往来”账户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则反映为本级财政欠下级财政的款项,此时在资产负债表上可用负数或红字表示。9.当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政府采购,当资金划到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时,借记()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A.“暂存款——政府采购款” B.“暂付款——政府采购款” C.“银行存款” D.“其他应收款——政府采购款” A B

C

D 答案解析:当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政府采购,当资金划到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时,借记“其他应收款——政府采购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10.行政单位收到拨入专款的增减变动情况,应设置的会计科目是()。A.“专项收入” B.“拨入专款”

C.“拨入经费——基本支出” D.“拨入经费——专项支出”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拨入经费”的明细核算。“拨入经费——专项支出”用来核算行政单位收到拨入专款的增减变动情况。11.下列账户属于负债科目的有()。A.调出资金 B.财政周转基金 C.与上级往来 D.调入资金 A B

C

D

答案解析:与上级往来为负债科目。调出资金为支出类科目,调入资金为收入类科目,财政周转基金为净资产科目。12.各项结余应()。A.每日结算一次 B.每月结算一次

C.每季结算一次 D.每年结算一次 A B

C

D

答案解析:各项结余在年终并通过清理期清理后,将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专用基金收支及相关科目分别冲转,一次结算入账。13.年终,事业单位应将所有的结余全数转入()。A.事业基金 B.结余分配

C.专用基金 D.结余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结余分配”。年终,事业单位应将所有的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

14.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应在下列哪个科目中核算()。A.暂付款 B.应缴预算款

C.预算外资金收入 D.应缴财政专户款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暂付款的概念。暂付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15.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按规定在代理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的专户是()。A.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B.财政专户

C.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D.政府采购资金存款 A B

C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的概念。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是指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按规定在代理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的专户。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1.下列各项中,属于财政支出的有()。A.基金预算支出 B.财政周转支出

C.资金调拨支出 D.一般预算支出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财政支出”的内容。财政支出包括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资金调拨支出、财政周转支出等。2.下列各项中,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特点的有()。A.固定性 B.普遍性

C.灵活性 D.复杂性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政府非税收入特点。政府非税收入具有灵活性、不稳定性、非普遍性、复杂性、资金使用上的特定性等特点。

3.下列科目中,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的有()。A.“财政补助收入” B.“财政专户返还收入” C.“事业支出” D.“事业结余”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明细科目的设置。

4.按报表反映的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有()。A.资产负债表 B.财政周转金投放情况表 C.预算执行情况表 D.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总预算会计报表的分类。按报表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投放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等。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5.下列各项中,属于年终清理内容的有()。A.核对预算收支数字 B.清理本年预算收支 C.清理往来款项 D.清理货币资金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年终清理的内容。年终清理内容包括:核对预算收支数字、清理本年预算收支、组织征收机关和国库进行对账、清理核对当年拨款支出、清理往来款项、清理财政周转金收支等。6.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照性质可分为()。A.房屋和建筑物 B.专用设备

C.文物和陈列品 D.图书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固定资产分类。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照性质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7.属于事业收入范围的有()。A.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B.文化事业单位的演出收入

C.教育事业单位的教学活动收入 D.学校学费收入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事业收入的概念。B、C、D属于事业收入范畴,A不属于事业收入。

8.财政专户会计的年终结账工作一般分为()两个环节,依次作账。A.年终核查 B.年终结算

C.结清旧账 D.记入新账 A B

C

D

E

9.预算收入一般采用的缴库方式有()。A.自收汇缴 B.就地缴库

C.计划缴库 D.集中缴库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有就地缴库、集中缴库和税务机关、海关自收汇缴三种。10.按照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下列项目中,属于一般预算收入的有()。

A.契税 B.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C.国内债务收入 D.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调入资金 A B

C

D

E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的是一般预算收入的明细分类。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年终结账是对行政单位全年预算资金收支、其他资金收支活动进行全面清理、核对、整理和结算的工作。()

2.“一般预算收入”科目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收入分类科目”下应列入一般预算收入的类、款、项、目级科目依次设置明细账。()

3.预算收入一般以本缴入基层国库(支金库)的数额为准。()

4.中国人民银行是持有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或撤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各类银行账户。()

错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财政部门是持有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或撤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各类银行账户。

5.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6.行政单位,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的行使国家权力,受理国家事务的部门和单位。()

7.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行政单位,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8.补助支出是指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补助。()

答案解析:补助支出是指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而对下级财政的补助。

9.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设置“成本费用”和“间接费用”等科目,并按经营类别或产品品种设置明细科目。()

10.应付票据是由出票人出票,由承兑人承兑允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书面证明。()

11.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事业单位的所属单位按规定标准和比例缴纳的各种款项。()

12.未设国库的乡(镇)总预算会计,根据征收机关报来的预算收入报表,作预算收入账务处理。()

答案解析:未设国库的乡(镇)总预算会计,根据征收机关报来的预算收入报表,登记预算收入辅助账,待收到县(市)财政返还收入时,再作收入账务处理。

13.补助收入是上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给本级财政的补助,包括税收返还补助、体制补助、专项补助和临时补助等收入。()

14.在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则不需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

答案解析:专款专用是预算会计的一个基本会计核算原则。15.有些事业单位还要进行成本核算。()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 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岗培训的重要性

(一) 提升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冲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第一, 市场经济中的变形更加明显, 经济变动会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升对经济变动的抵御能力;第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其中的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说明书等内容不断拓展, 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会计在岗培训, 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未来市场经济的预知能力与判断能力, 及时完成相关工作, 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二) 提升财政资金合理调度能力

会计在岗培训, 能有效提升财政资金调度能力。通过在岗培训, 使会计工作者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行活力与效率, 方便国家财政部门的调度与管理, 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出现使用效率底下、滞留与沉淀的现象。同时, 在岗培训也是对会计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整合和改正, 能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重复开户等管理混乱事件的发生。

(三) 提升会计工作中财政信息质量

通过在岗培训, 使会计工作者对自身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 增强会计工作者依法独立理财的观念, 减少财务管理过程中外界因素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使会计工作能够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进行独立运作, 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提升了会计工作财务信息的整体质量。

(四) 提升会计信息流通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会计在岗培训具有明显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培训具有实用性;二是培训对象具有理论技能与知识, 学员之间能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探讨, 保证信息交流与工作经验的分享。会计在岗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与技能操作能力,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在岗培训是提升会计工作者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五) 提升会计报表科学性与实用性

会计报表是真实反应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状况与基本财务信息的综合报表, 是管理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会计在岗培训, 使会计工作者的信息整理、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会计报表的信息得以完善与发展, 提升资产负债表结构与现金流量表信息反应的功能, 使会计报表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六) 避免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的现象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 经常出现会计工作不定期检查单位资产的情况, 容易造成国家财产的流失;而核算中心普遍存在人员臃肿的情况, 忽略了国家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后期控制, 导致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通过在岗培训, 使会计工作者对自身职责范围、工作重要性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岗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 创新教学模式

会计在岗培训必须摆脱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要根据当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不同地理需求与内容需求制定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应该具有针对性学习、适应性学习与深入性学习的特点, 采用远程教学与自学课程等灵活性教学模式, 使教学模式更符合学员需求。

创新教学模式必须以学员间信息交流为重点, 在远程教学中可以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使学员能自由发表信息。在信息条件下, 语音交流平台是信息交流平台的首选, 方便信息传输程序、简化信息输入条件, 保证高效率传输学员间的信息。自学课程要以实际问题解决为主, 通过整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员自我探索, 结合相关经验提出最优化解决措施, 提升工作效率。

(二) 强化风险意识

在在岗培训过程中, 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培训, 明确岗位责任。培训过程必须申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种种细节, 使会计工作者对自身职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首先要明确岗位责任相关制度, 清晰工作过程中对会计人员上岗、任期与离任前的不定期审核的各项问题, 保证会计质量;其次, 明确内部监督机制的相关细节, 重视内部监督工作中各项管理行为的教育;最后, 明确财务信息流动管理条例, 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对自身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与资金基本运行情况的管理办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 完善在岗培训教育方法

完善在岗培训教育方法应根据自身教育特点来进行, 在岗培训教育必训坚持自身的更新与终身学习的教育, 保证培训信息的时效性与培训工作的影响性。完善在岗培训必须坚持三方面原则。一是管理组织的变化, 形成“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管理系统, 明确培训教育工作中的各项细节与相关人员安排, 使整个培训活动更据有科学性;二是建立完善会计人员再教育运行机制, 重视日常人员教育与未来人员教育, 使教育计划与整体性、未来性人员教育规划相一致。最后, 要注意会计工作者考核制度完善, 保证在岗培训质量。考核制度应遵循时效性与理论性考核, 考核过程以理论考核为主, 考察会计工作者是否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要进行案例分析, 以案例分析判断会计工作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与理解程度;最后要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考核, 以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判断学员学习效果。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岗培训是新时期提升会计工作者工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对管理者而言, 培训工作必须坚持适用、统一、结合的原则, 保证培训工作适应当地社会实际情况;注重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提升不同会计工作者之间的信息流动能力, 使相关财务管理信息、风险预警信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提升整体财务管理能力。总而言之, 要提升在岗培训在提升会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中的作用, 使在岗培训更具科学性与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罗平.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10) .

[2]梁春霞.浅谈会计工作人员在岗教育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J].会计审核, 2010 (11) .

[3]赵聚辉.浅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2) .

[4]刘湘, 裴云峡.浅析改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效果的途径[J].社会发展, 2013 (07) .

浅读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篇3

一、行政单位概念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探讨规则之前,先简要的了解一下行政单位的概念及其财务管理的特點。行政单位是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各级国家机关,具体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各级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政协各级常设机构以及政党组织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常设机构。简要来讲行政单位的特点就是依法设立,其工作人员一般列为国家行政编制,实行公务员体制管理,活动经费均为财政全额拨款。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得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同企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特征:(1)经费来源的单一性,行政单位主要行使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社会生产职能,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财政拨款。(2)经费使用的优先性和无偿性,鉴于行政单位的职能,因此其在公共支出中处于优先地位,而行政单位的非盈利性,作为资金提供者的国家,并不期望收回或获得经济利益。(3)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和政策性,主要表现在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工作方针,即“勤俭建国、厉行节约”,有统一的机构、编制,有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有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就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行为规范和基本依据。

二、新《规则》修订的背景

原《规则》是1998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施行的,十几年来《规则》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志着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要求的独立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二是确立了“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将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实现了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全面反映;三是规范了行政单位收支管理,明确了收支分类以及开支范围和标准;四是明确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责任和要求,强化了财政监督。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健全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行政单位的内外环境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规则》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其进行修订也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新时期财政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当前财政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迫切需要建立全面的、适应管理要求的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反映各项财务、会计信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效益管理及监督职能等作用,而原《规则》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难以满足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也随之加重,而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与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单位还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铺张浪费等问题,因此需要修改完善《规则》中的相关内容,体现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

综上所述,原规则的滞后性、以及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在要求和履行职能的需要,适时重新修订《规则》已十分必要。

三、新《规则》的创新

新《规则》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框架体系,只对与财政改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充实了内控制度和财务监督等内容,新《规则》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负债”这一用语对广大企业会计人员来讲并不陌生,而在行政单位会计中提出却是首次。新《规则》第四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包括应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理和出租收入、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款项、代管等待结算款项等,都属于行政单位的负债。但《规则》中的负债并不等同于债务,这里所说的负债是与资产相对应的一个会计概念,与行政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举债形成的债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新《规则》中也特别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二)首次引入了绩效管理的理念,这是此次新《规则》的一大亮点。新《规则》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企业管理理论被引入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集中体现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虽然行政单位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作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于降低自身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符合当下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趋势。

(三)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观念。从国内外经验看,内部控制是企业、非盈利组织乃至政府机构抵御外部风险,防止财务舞弊、提升管理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规则》明确引入内部控制理念,并单独制订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对行政单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金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将产生积极意义。

(四)加强充实了财务监督的内容,强化了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目前行政单位监督审核程序尚不够完善,监督力度相对薄弱,单位财务监督管理较为松散,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的低效能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新《规则》扩大了财务监督的内容:“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增加了财务监督的方式,“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该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体现了对行政单位财务过程管理的新思路。而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是贯穿新《规则》修订的一条主线,在关于行政单位财务的基本原则方面,增加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原则规定,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贯穿于各章节中,这是对行政单位厉行节约财务管理工作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五)新《规则》首次建立了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新《规则》规定“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对于单位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数据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新《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和指标也做出了新规定,财务报告各项财务分析的指标也更为丰富和细化,为部门预决算的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容易造成公共财政重大支出管理目标不明、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甚至官僚主义现象。

总之,新《规则》的修订,适应和体现了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有助于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加强基础会计工作,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使行政单位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我们应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新《规则》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规则修订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行政单位会计练习 篇4

1.资料:某行政单位2010—2011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⑴2010年3月10日,收到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其中列示行政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45600元。

⑵2010年7月5日,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日常业务活动中发生的租赁费计5100元。⑶2010年12月31日,本财政直接支付实际发生数为363500元,当年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为366000元,行政单位存在尚未使用的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2500元。

⑷2010年12月31日,本财政授权支付实际发生数为422600元,当年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为424000元,财政部门已经将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全部下达到代理银行。行政单位存在尚未使用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1400元。

⑸2011年1月5日,经批准恢复2010年末尚未使用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1400元。⑹2011年2月22日,经批准使用上年末尚未使用的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700元,购买一批办公用品。办公用品已经验收入库。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为该行政单位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2.资料:某行政单位2010年末有关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账户的余额如下:

⑴有关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为:“现金”400元,“银行存款”5300元,“固定资产”154000元,“财政应返还额度”2600元。

⑵有关负债账户的贷方余额为:“应缴财政专户款”200元,“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1300元。

⑶有关净资产账户的贷方余额为:“固定基金”154000元;“结余”6800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经费结余”5600元,“财政政府性基金预算经费结余”1200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为行政单位编制2010年末的资产负债表。

3.资料:某行政单位2010年末有关收入、支出和结余账户的余额如下:

⑴有关收入账户的贷方余额为:“拨入经费”24600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拨入经费”23100元,“财政政府性基金预算拨入经费”1500元;“预算外资金收入”800元。

⑵有关支出账户的借方余额为:“拨出经费”11000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拨出经费”11000元,“经费支出”1430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经费支出”12000元,“财政政府性基金预算经费支出”1500元,“其他资金支出”800元。

⑶有关结余账户的当年贷方余额为:“结余”100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经费结余”100元。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篇5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书面证明,是会计事项唯一合法凭证,登记明细账的依据。行政单位原始凭证主要有:

1、收款收据;

2、借款凭证;

3、预算拨款凭证;

4、固定资产调拨单;

5、开户银行转来的收、付款凭证;

6、往来结算凭证;

7、库存材料的出库、入库单;

8、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的,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行政单位的记账凭证主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关于机关财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3.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5.机关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自学提示 篇6

请与事业单位会计对比学习,一致的部分不再提及,但仍属于考试内容。

一、科目表

1、有价证券——对外投资,没有“基金”核算

2、暂付款——包括全部应收、暂付款项

3、库存材料——材料

4、暂存款——全部应付、暂收款项

5、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行政单位在“结余”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核算“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

6、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行政单位设置明细科目分“拨入经常性经费”和“拨入专项经费”进行核算)

7、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拨回的预算外资金

8、经费支出——设置明细科目分“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进行核算

二、库存材料

1、P.247材料计价:购入材料的运杂费,不计入材料成本,可直接列为“经费支出”

2、P.249材料发出计价: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3、P.250材料变价处理:材料变价处理价差,增减当期相关支出

三、有价证券P.2511、没有“基金”核算

2、行政单位购买有价证券的规定(资金的来源、可购买的证券、购买有价证券不可以列作支出、利息收入的处理、视同货币资金一样进行保管)

四、固定资产减少P.2571、变价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

2、清理费列作“经费支出”处理

五、预算外资金收入P.2841、预算外资金的三种上缴办法与事业单位一致

2、获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作为“预算外资金收入”

六、结余的核算P.274-275

年终结账会计分录:

1、“拨入经费”“拨出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费支出”“结余”非别设置明细科目对“经常性资金”和“专项资金”进行核算

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篇7

一、两项制度总体比较

(一) 会计核算目标方面的差异。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二者从文字表述上差异并不大,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满足预算单位会计的双重目标, 既能够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又满足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但从行政单位制度的细节来看,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同时更重视预算执行视角, 在支出的确认方面, 则更强调收付实现制。

(二) 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方面的差异

1、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二者相比, 事业单位会计以“费用”替代“支出”科目, 是针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要求设置的会计科目, 比如公立医院会计出于成本核算的要求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2、会计恒等式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

收入-支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收入-支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处理, 转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 行政单位会计并没有此类的会计结转核算。而且从会计等式可以看出, 应重点比较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差异。

(三) 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 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 (事项) 、行业事业单位 (比如公立医院) 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具体范围另行规定。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大方向, 但修正的程度和方式, 可有多种选择, 这一点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多个会计科目的处理上可以体现出来, 总体而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权责发生制,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收付实现制。

二、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

(一) 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

行政单位“应收账款”科目核算与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科目的核算区别在于, 行政单位不设置“应收票据”科目, 收到商业汇票时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而事业单位通过“应收票据”科目核算。

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科目确认支出的时点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预付时只确认资产, 收到商品服务才确认支出) , 对于已核销的预付账款在以后期间又收回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则是直接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净资产科目, 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先作为收入处理。

事业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等

行政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2、“存货”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该科目时, 把受托代理资产细分出来, 对存货购进时以实际成本直接列作支出, 即做存货、资产基金同时增加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的会计处理, 如果有预付款项, 则确认的时点更早。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发出存货时才确认支出, 并不为存货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存货发出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未提及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摊销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相关内容的规定。

3、“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受托代理资产”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单独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核算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情况。“政府储备物资”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 “受托代理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方委托管理的各项资产, 包括受托指定转增的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物资等。事业单位会计中没有设置此类科目。

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更为细致, 比如“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适用不同折旧率的, 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时, 二者在支出确认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有全额发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当时就确认支出, 包括其他应付款 (1年以内) 、长期应付款 (超过1年) 金额, 同时“按照确定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 体现了权责发生制, 但行政单位会计的相关处理体现的是收付实现制。

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的, 以同时取得全额发票为例:

行政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全额]

借:支出[部分]

贷:收入[部分]

借:待偿债净资产[差额]

贷: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差额]

事业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全额]

借:支出[全额]

贷:收入[部分]

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差额]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 “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财政部还将另行发文明确行政单位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相关具体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要求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 目前发布的事业单位行业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 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 而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5、“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 核算行政单位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财产处理损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二者除了名称略有不同外, 账务处理思路基本是一样的, 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资产的盘盈”和“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的处理。行政单位会计盘盈资产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而事业单位盘盈资产不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会计中将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时, 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而是直接借记“资产基金”科目, 而事业单位会计中此项业务要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二) 负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缴财政款”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的“应缴财政款“核算范围覆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缴国库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内容;事业单位会计中相关内容在“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两个科目中核算。

2、“应缴税费”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该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简单, 核算行政单位按税法等相关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 不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预提应缴税费, 直接通过支出等有关科目核算, 不在本科目核算。”

3、“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中涉及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业务的账务处理都采用双分录形式, 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 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 应付账款与净资产抵减科目“待偿债净资产”进行对冲, 而事业单位会计不采用双分录形式, 与存货、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其他收入等资产负债科目匹配, 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类似。

4、“应付政府补贴款”、“受托代理负债”科目。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了“应付财政补贴款”科目, 核算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受托代理负债”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 取得受托管理资产时形成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此科目。

(三) 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期末结转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三个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中相似的科目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6个科目, 结转核算相比更为复杂。两者核算中不同的地方是:行政单位会计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变动原因, 设置“收支转账”、“结余转账”、“年初余额调整”、“归集上缴”、“归集调入”、“单位内部调剂”、“剩余结转”等明细科目, 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没有的, 对各种结转变动的处理阐述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细致;事业单位对“事业结余”可以进行分配, 因此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而行政单位不涉及分配问题。

2、“资产基金”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分别设置了“资产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不同。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非货币资产在净结余中占用的金额, 包括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占用金额, 并相应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行政单位会计中, “在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双分录’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 以实现会计核算目标”。如, 对流动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存货”业务, 也采用双分录形式进行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只在核算非流动资产业务时采用双分录形式, 没有对流动资产业务和负债采用双分录形式。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

3、“待偿债净资产”科目。

“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这是事业会计制度中所没有设置的全新科目。该科目对应“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两个科目, 具体会计核算采用“双分录”方式。

(四) 收入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行政单位仅设置“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 核算收到本级财政拨款收入和除此以外的收入。事业单位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6个科目。

(五) 支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行政单位仅设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两个支出科目, 前者核算行政单位自身发生的所有支出, 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后者核算行政单位拨付下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的资金。而事业单位设置“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5个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011.12.

[2]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 2012.12.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 篇8

摘 要 随着财政体制以及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广泛推行,便于地方财政部门进行财务统管。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利于加强财务监管,促进财经秩序实现规范化。本文在简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优化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集中支付 财务监管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问题简述

我国在推行财政集中支付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逐步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则对于单位各项支出的内部监督放松,单位内部的资金监管被忽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虚假冒领、徇私舞弊的现象产生。第二,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的财务监管协作不到位,疏忽了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点与盘查,极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缺乏对来往款项的及时清理、沟通欠缺等因素,造成账实不符、烂账与坏账问题突出,不仅增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还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第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中,进行预算编制时存在问题,导致经费超支、经费支出随意性与盲目性等问题产生,降低了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

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策略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真实性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之后,单位审计监督的重点由合规性审查转变为对报销支出真实性的监督审查。因此,为防止套取资金、虚假冒领与支出等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发票单价、金额与数量的完整性,支出结报手续的完备性监管,确保各类手续与附件齐全。例如,在会议费的报支过程中,必须附有会议费审批表及会议召开时间、出席人员名单以及会议召开内容、会议经费决算表等,确保各类文件的完整,从源头上做好监督审查,杜绝虚假冒领与假冒支出。

2.强化开支预算管理,做好跟踪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中,确保大额购置费与已批专项支出的对应,强化开支预算,做到无预算不开支。同时,对于结报的办公用品费、修缮费以及大额购置费等,要做好跟踪监督,加强其核对工作,确保列报支出的真实性。

3.强化核退支出监管。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其财务监管工作中,必须对各项核退支出事项进行严格监管,杜绝利用虚假发票进行回流抵冲的现象产生,积极建立核退发票处理及其反馈机制,避免虚假报支的现象产生。

(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建立良好的财经秩序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其财务监管中,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利于减少财经违纪行为产生,建设良好的财经秩序。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督过程中,须积极转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以及被动监督的方式,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强化事前监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审计部门应积极对单位的会计事项以及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等展开实质性与符合性测试,加强单位的货币资金以及实物资产的管理。同时,对于重大的资金调度与处置,重大对外投资,须加强其与其他经济业务事项决策以及执行的监督与制约,避免决策失误引起的不必要损失。此外,在财务监管中,对财务活动以及经济业务活动流程以及操作程序、财产清查范围、程序以及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是否明确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避免无计划财务开支、多头审批、收入与资金失控以及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问题。

(三)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监管,避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须转变以往对财政收支合规性检查的财务审计监督的方式,积极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与审查。在监督审查实际工作中,要将重点放在对专项拨款以及预算安排项目支出的监督检查中,确保其按规定用途使用,根据设计以及政策要求进行资金的使用处理,避免资金的浪费。同时,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应通过全面的比较分析,如运用与同行、历史、论证目标比较、纵横向比较等全方位比较方法进行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效果检查,充分挖掘资金使用潜力,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检查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资产物资仍由各单位部门管理,但财务账则由会计中心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须清收相关的负债来往款项,这一方式就导致了账款与账务管理分离的现象。有鉴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必须加强与会计计算中心的协作管理,加强资金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后,必须加强与会计结算中心的合作,做好以下监督检查工作:

1.会计结算中心必须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点与盘查,核对固定资产备查账、明细账以及总账等是否相符,确保账实一致。

2.加强对各类财政专户款以及应缴预算款的监察,确保其完整、真实且准确,督促其及时上缴,避免截留与隐瞒预算资金的现象产生。

3.加强对来往款项的管理与审查,确保来往款项的真实性,避免挪用公款以及逃避预算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推行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监管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弱化、资金使用效益低以及固定资产流失等问题,针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其财务监管中,必须加强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协作,加强对单位部门收支真实性与完整性、资产负债的真实性、资金使用效益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的监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工作效率,全面完善集中支付制度。

参考文献:

[1]蒋正华.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对策研究.时代金融.2011(14):101-102.

[2]张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商业经济.2011(12):106-107.

[3]郝志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和措施.中国集体经济.2012(07):177-178.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培训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直机关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加强培训费管理,节约培训费开支,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直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市工商联(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是指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等规定和要求,使用本级财政资金在境内举办的三个月以内的在职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初任培训等。

第四条 各单位举办培训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实行单位内部统一管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质量,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第二章 计划和备案管理

第五条 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和备案制度。各单位培训部门应将本单位下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党组(党委)会议审核,并于每年11月1日前报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备案后实施。第六条 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应于每年11月20日对各单位上报培训计划予以审核,同意开展的,出具备案意见书。第七条 年度培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培训班次及调整培训预算的,应按程序报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和市财政局备案后实施。第三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八条 培训费是指各单位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讲课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其他费用。

(一)住宿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租住房间的费用。

(二)伙食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用餐费用。

(三)培训场地费是指用于培训的会议室或教室租金。

(四)讲课费是指聘请师资授课所支付的必要报酬。

(五)培训资料费是指培训期间必要的资料及办公用品费。

(六)交通费是指统一组织的与培训有关的考察、调研等发生的交通费用支出。

(七)其他费用是指现场教学费、文体活动费、医药费以及授课教师交通、食宿等支出。

第九条 培训费实行综合定额标准,分项核定、总额控制。综合定额标准如下: 单位:元/人天

住宿费100、伙食费80、场地费和讲课费70、资料费、交通费和其他费用50,合计300 综合定额标准是培训费开支的上限,各项费用之间可以调剂使用。各单位应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15天以内的培训按照综合定额标准控制;超过15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80%控制;超过30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70%控制。上述天数含报到和撤离时间,报到和撤离时间分别不得超过1天。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一)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半天(原则上不低于3小时)一般不超过3000元。

(二)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原则上不低于3小时)最高不超过2000元;

(三)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原则上不低于3小时)最高不超过1000元;

(四)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下专业人员每半天(原则上不低于3小时)最高不超过800元。

其他人员讲课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第四章 培训组织

第十一条 培训实行分级管理,各单位举办培训,原则上下训一级,不得下延至乡镇及以下。

第十二条 市直机关开展培训,应当尽量利用本单位内部场所,如本单位场所不具备培训条件的,可在开支范围和标准内,择优选择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高校培训基地、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和定点饭店承担培训项目。原则上不安排在市外举办培训。

第十三条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控制在参训人员数量的5%以内,最多不超过5人。

第十四条 严禁借培训名义安排公款旅游;严禁借培训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严禁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培训住宿房间以标准间为主,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培训用餐不得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烟酒; 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调研、考察、参观。

第十五条 各单位组织培训应尽量利用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自主选学、在职自学等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第五章 报销结算

第十六条 报销培训费,应当提供备案意见书、本单位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讲课费签收单以及培训机构出具的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严格履行审核职责,对未履行审批备案程序的培训,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弄虚作假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第十七条 小额零星开支以外的培训费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执行。讲课费原则上划转到授课人员的个人借记卡上。

第十八条 培训费应当由培训举办单位承担,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在各单位日常公用经费或专项经费中列支,不得向参训人员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下属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转嫁或摊派。第十九条 培训费要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支出功能分类“20508—进修及培训”和支出经济分类“30216—培训费”的相关科目中反映核算。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当将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培训名称、主要内容、时间、地点、培训对象及人数、工作人员数、经费开支及列支渠道、培训成效等)报送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财政局。

第二十二条 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培训活动和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训计划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

(二)培训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三)培训费报销和支付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报培训费用的行为;

(五)是否存在转嫁、摊派培训费用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向参训人员收费的行为;

(七)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由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予以通报;相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按规定予以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费管理具体规定。

第二十五条 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组织的调训和统一培训,市委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不适用本办法。第二十六条 市直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环境保护监理细则下一篇: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及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