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共8篇)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1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您了解您教学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吗?您有反思过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吗? 您会备课了吗?您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吗? 当您拿到一个课题准备备课时,您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您应如何思考,按照怎么样的路径来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 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梳理出了教学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经过多轮实践论证,提炼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现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供一线教师
交流、参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结构层面问题
(1)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机械填充已有教案结构。(2)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教学过程没有内在逻辑。
(3)教学设计看上去很美,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2.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确定问题
(1)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2)唯教材是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
(3)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或整合。
(4)对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发生偏离。(5)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文字描述抽象、泛泛而谈。3.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问题(1)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的本质涵义,只是觉得这些方法“理念新”、“时尚”,具体在课堂实施时却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等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4)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就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生自灭”。
4.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1)教学设计关注了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对学生思考、体验、自我认知设计得不够。
(2)对一些操作想当然,没有精心备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师自己并没有认真操作,从而缺少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精细。(3)教学导入如同“鸡肋”,可有可无,没能引发认天口冲突、激发学习动机。(4)教学环节连接生硬,没有“软着陆”过渡,也没有形成知识逻辑。(5)忽略对教学细节和课堂管理等的考虑和设计。5.课件问题
(1)课件设计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2)PPT代替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和生成性不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没有清晰的课堂逻辑和执教思路,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2)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质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
(3)课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持续性学习支架,也没有学习方法的自然形成过程。
(4)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成被不断灌输的容器,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教学没有取合,没有生成,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还在拼命讲。
(5)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体验和实践时间过少。(6)追求教学形式,忽视实效。
(7)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率低下。(8)“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9)教师无效语言太多,问题表述、课堂语言不够清晰简洁,无针对性,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0)教师成为一个PPT播放者。(11)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到底该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的实施流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建议教师们按照实施流程中的十二个步骤认真开展您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实施时也许您会觉得烦琐,或者当您遇到问题时,您试图略过一些步骤。这时,请您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痛苦又丰富的思考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您才能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实质,体会到学生发展的幸福感。
当然,您在具体备课时不一定要把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写下来,您可以用这样的思考路径,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当然,这十二个步骤不是完全顺序执行,在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多重积累,最终理清思路,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2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认识和发现学生,如何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匹配性,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专业问题。优质的识字教学,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然是以“学为基点”的教学。结合本次调研观察中的一些优秀课例,笔者就四个维度谈谈构建以学为基点的低段课堂识字教学的可能性。
一、以学情确定教的起点
在笔者查阅的低段教师备课本中,教师做过“学情分析”的比例十分低,在近10份涉及有学情分析的备课本中,基本上分析粗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有的纯粹是经验式的想当然的判断,对教学真正的作用十分有限。
2014年全国低段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绍兴市柯桥小学的张幼琴老师,在设计获奖课例《识字二》(人教版二上)之前做了以下的学情分析,以此来确定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本课共11个生字,其中“棋、胡、戏、养”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字,孩子们有广泛的生活基础,能正确认读的比例较高。
学生已认识的生字情况:棋(97%)、琴(89%)、养(85%)、胡(93%)、戏(93%)、弹(86%)、喂(87%)、钢(84%)、模(81%)、鸽(70%)、航(65%)。
有些生字在语境中学生能识记认读,但脱离词语单个认读有一定难度,如:模、鸽、钢。
有个别生字,在生活中和孩子的日常用语中都较少出现,真正是本课中的“生字”,如:航、模。
有些字的发音与南方方言有出入,容易与口语混淆,如:琴(前鼻音)、胡(吴)。
“要让孩子去哪里,首先要知道孩子在哪里。”真正的优质教学,教师不仅需要有对这一学段儿童的认识和把握,还需亲历对当下这一群、这一类,甚至是这一个学生的观察和研究。教学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学个性化的程度。
再如绍兴市学科带头人陈凤老师,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人教版二上) 中的生字“枣、浅、秃、忍、呗、虽、乘、思”时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师:同学们,在这些生字朋友中,哪些生字是你早就认识的?你是在什么地方认识的?
生:我早就认识了“枣”,妈妈经常给我吃大红枣,可好吃了。
生:我早就认识了“思”,这是“思考”的“思”,也是“低头思故乡”的“思”。
生:我在数学课上就认识了“乘”,“乘法口诀”的“乘”。
生:我早就认识了“浅”,“深浅”的“浅”。暑假里我去游泳,我只敢在浅水区玩,深水区很危险的。
师:哦,原来浅的反义词是深,深的反义词是浅。水有深有浅,颜色也有深有浅。老师衣服的蓝颜色就比较浅,而这块桌布的蓝颜色就比较深。
……
汉语作为母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汉字的“怀抱”中。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经验,不仅关乎当下识字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应当说,从儿童出发的高度,才是教学的高度。
二、以现实情境深化学的体验
汉字由音、形、义构成。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看,音、形、义结合得越紧密,学生的记忆会越稳定、越长久。尤其是对于相对抽象的字词来说,教师更要努力在字词与儿童生活间建立联系,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下)中的“距”字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你估计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约有多远?(学生用上了“米”等长度单位)
师:但古时候没有具体的标准,人们就用走路来丈量距离,所以你们看这个“距”字的偏旁,发现了什么?
生:足字旁。
师:对呀,既然是走路,就要用到脚,所以“距”字是足字旁。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教学“距离”时,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请距离老师远的小朋友读这个词。(生读)
师:请距离老师近的小朋友读这个词。(生读)
师:(问一位坐在后排的学生)为什么你只读了一遍,却没读第二遍呢?
生:我距离老师比较远,所以我读了远的那一遍。
直观性是儿童的最大认知心理,只有直观的事物才能够牢固地吸引孩子。虽然教师没有明确地说明“距离”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现实化的情境中,通过肢体动作等方式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达到了默会的境界。
三、以字理文化渗透学的规律
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轻”字令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使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在流泪……在听课调研中,常见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读,这个字不能多一点,那个字不能少一撇,但对汉字本身蕴含的字理文化视而不见。“每一个汉字都有特定的字理,人文性是寓于其中的本体性特征,识字教学肩负着汉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责任,需要融汇文道、情境、智能的协调发展。”(戴汝潜语)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甚至认为:“任何汉字不管形状简单或复杂,都是一幅图画。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拐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
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雷雨》(人教版二下)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雷雨过后,空气清新,(课件出示:蜘蛛、蝉)小虫子们都来活动了。让我们写写它们的名字吧!(出示田字格生字“蜘、蛛、蝉、虹”)读读它们的名字,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虫字旁的字。
生:书写的时候都是左窄右宽。
生:除了“虹”,前三个字都是昆虫的名字。
师:咦,这“虹”不是小虫子,怎么也出来了呀?(出示图片:彩虹)其实,这“虹”也与虫有关呢!
(出示“虹”字的字源:
师讲述故事:虹饮于河 )
师: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它身体呈弧形,有双头,就把虹写成这样。你看,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两个头伸进河里正喝水呢。所以,古人造字时,就用“虫”作了偏旁。
在之后的书写、听写、写话练习中,学生再也没有把“虹”“红”混淆,因为“虹”的造字文化已经深深烙进了他们的脑海中。重视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些表意文字的图像性特点,符合低段学生重直观、重形象的认知特征。
汉字字理文化还具有系统性特征,将某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汉字组合起来学习,不但可以较快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做到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绍兴市名师金燕老师在其教学叙事中这样写道:
如在教学“月”为偏旁的生字时,如果学生理解为月字旁的字只跟月亮有关而教师不加以引导,就会错失很好的教学时机。我是这样进行指导的:先出示“月”起初的象形字“”,表示月亮的样子,所以,以它为形旁的字多与时间有关,如“期、朝、朔”;月亮的另一特点是明亮,故另有一些字与明亮有关,如“明、朗”。接着,出示发展到小篆中的“月”为“”,与“肉”在小篆中“”的字形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两个字几乎近似。然后告诉学生:在汉字中,大部分带月字旁的字是从“肉”变形而来的,主要表示人体的相关部分或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表示与人体相关部分的字有“腹、肚、背、臂、膀、胳、膊”等;表示人体内脏器官的字有“肝、胆、肺、脾、肠、胃”等;表示有关身体性状的有“肥、胖、肿、胀”等。
毫无疑问,从汉字字理文化的系统性特征入手进行教学,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率相对较高。由此可见,识字教学应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适度追寻汉字字理,寻找联系,理趣交融,让更多的汉字被学生顺利调遣和正确使用。
四、以结构化组块建立学的联系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组块”作为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组块理论为识字教学结构化提供了儿童认知心理学上的依据。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这首“包字歌”关注了一组同声旁字的形体和内涵之间的联系,不仅可让学生观其形知其义,而且以儿歌的形式呈现,加强了同声旁字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语言相似块的“组块”过程。
教师还可以借助熟字得到支撑,寻求相互独立的生字的意义联系,构成一定语境的文本,形成具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这在低段的生字复习巩固中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回声》(人教版二上)一文时,编写了一个小故事来巩固复习生字。(带点的字 是本课的生字)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家的池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去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组成一个个圆由小变大,可还没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池塘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张爷爷明白了怎么回事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面扔石头,快回家吧!”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这个小故事的呈现,不仅复现巩固了生字,而且扩大了阅读量,同时使学生对“回声”这种自然 现象有了 进一步认识。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3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和David Nunan的任务型教学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上,这与英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课堂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用语言去做事的能力的培养,而英语教学活动正是对此极好的诠释。
英语教学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升华,是学生从习得新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到综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堂有效生成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并且能优化学生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情感,同时还能让学生多侧面、多途径去认识世界,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当前,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致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陷入一个形式上的怪圈,颇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教师似乎心满意足,而学生实际所获就不得而知了。如何把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设计,其根本着眼点必须从“以教为基点”转向“以学为基点”。教师只有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学,着力于学生的实际和思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超出预期,实现新的生成。
二、“以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1.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活动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点也在于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活动本身是否对学生构成兴趣点,还要预测活动后学生的兴趣是否会延续,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1】话题:Protecting the animals
学生分角色代表不同的动物,进行短剧表演,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a. Where did you live before they brought you to the zoo?
b. 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the zoo?
c. Do you like living in the zoo? Why?
d. If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say something to human beings,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e. Whats your dream?
表演结束后,由几位学生做出点评,教师总结。
在涉及动物保护的学习内容时,很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写一篇保护动物的倡议书。但有时若能跳出固定思维,如以上案例,效果将更加明显。
2. 体现活动的生活化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学生的知识、经验。
同时,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接近语言的自然习得。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个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经验可以交流,才能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周围的现实生活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源泉。
【案例2】健康话题
教师说一句中文的俗语或谚语,让学生用英语解释。
(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学生1:A person should always forget his unpleasant things.
学生2:One should be in high spirits all his life in order to stay young.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学生1:Health is happiness. Youd better have sports from time to time.
学生2:Taking a walk after dinner is a good habit, which can make you live longer.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会不时地冒出几句类似的俗语,虽然偶尔夹杂着中文,但也无妨。其实,通过课堂上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3. 找准知识的结合点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基本结构知识“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学生习得的知识就好比是阶梯,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否则活动的开展往往会带有随意性,产生偏差。
无论是阅读,还是语法或是其他学习内容,学生的语言输出都应建立在一定的语言输入基础之上,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输入,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所学和所用相背离。因此,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案例3】被动语态
复习下列动词的过去分词:break, choose, cut, do, eat, drink, catch, bite, find, wake, sent, speak, tell ...
利用这些动作在学生脑海中造成的印象,鼓励他们把这些动词与下面Topic List中的某一题目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编剧、表演,要求活动中出现尽量多的表达被动意义的动作或情节。最后推举小组中的一名学生,用尽量多的被动语态句子对表演内容进行讲述。
Topic List
1. Lost and Found
2. An Accident
3. Catch a Thief
4. Hunting
5. The Farmer and the Snake
活动单位:4-5人小组。
活动形式:头脑风暴。每小组任选一个题目,根据题目和给出的动词,联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形,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共同设计出一个能使用最多动词被动语态的故事片段或情节,并根据情节进行表演。
学生在自由联想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这个活动设计紧密结合所学内容,实现了“以学为基点”的理念,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预设活动的生成性
课堂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也不是“教案剧”的表演,而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因此,我们在活动开始前就要尽量考虑活动的生成可能和增值效果,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在教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ood time时,我设计了一个chain game的活动,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我先说一句if引导的从句“If he doesnt work hard”,让一学生接主句,然后让下一名学生把前一学生所接的主句转换成从句,再加一个主句重新构成一个完整的含有if 的复合句。学生纷纷抢答:If he doesnt work hard, his father will beat him. If his father beats him, his grandparents will be sad. If his grandparents are sad, they will be ill in hospital. If their grandparents are ill, his parents will be busy and not care for him. If his parents dont care for him, his study will be worse and worse. If his study is worse and worse, his parents will be disappointed. If his parents are disappointed, his parents will go mad. If his parents go mad, he will leave home, take a part-time job and make money ... 学生的表述越来越出乎我的意料,面对他们一脸的心奋和流畅的表达,我实在不忍心批评他们的“歪见”,我不失时机地接上去:Is it a good choice to take a part-time job? Do teens have this ability? And what makes all these terrible things happen on earth?(Just because he doesnt work hard.) So you should work hard. Then if your parents are sad or angry or disappointed, what should you do? 这样的引导既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舞台,又恰到好处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活动结果应具有不确定性,留给学生期待,预设课堂生成,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得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所以,只有当我们的活动设计真正做到基于学生且回归学生的时候,也就生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结语
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反思 篇4
不管是看课,还是自己上课,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师声情并茂,激情澎湃,学生死气沉沉,无精打采。课堂上老师展示得很突出,学生却似乎“不来气”。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这次有幸赴银川参加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获得本次大赛特等奖的课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老师拟定的教学目标非常准确,扣住了学段特点,把握了课程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实现一课一得;教学的主线非常明朗,让学习的人,听课的人感觉不累;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当然不仅仅是课堂的发言和交流,还包括他们的倾听投入程度。
本次大赛的课堂正实现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实现美丽的转身。阅读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次大赛读写结合体现得好,围绕文本拓展进行了写的训练。(80%)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5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便以崇尚“孝”治天下,孝,指的便是孝敬父母。
父母养育我们,将我们从喃喃学语,抚养至今,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的辛苦,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哪一样父母不为我们操心,父母总希望把我们照顾的面面俱到。父母每日每夜都在为我们担心,从身体状况到学习好坏到生活环境,父母都想给我们最好的,他们四处奔波,只为把我们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没有人说得清,父母在我们的病床前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每人数得出,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顿香美可口的饭菜。他们为子女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他们的盼望却是那么渺小。只要儿女能健康快乐的长大,能够过得幸福平安,便心满意足。
友情也许会褪色,誓言也许会被遗忘,但亲情将永存人间。“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朝朝暮暮,春去秋来,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父母心血的结晶,而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摔倒,都会毫不留情地在父母那宽阔的额头上留下一道永不抹去的印迹。父母用他们有力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了自由的天空,用他们那坚实的步伐为我们踏平了前进路上的荆棘,而岁月,却使父母那高大的身躯渐佝偻,令父母都自信的容颜日渐苍老。中国自古便有“孝当竭力”的古训。茅子规有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亲有疾,药先尝。”短短数语,便总结出古人对“孝”字的日常行为准则。
而21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我们又有什么能够回报父母呢?我们现在没有任何能力给父母什么,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的学习以学为报,关心我们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行为报。我们要理解我们的父母,理解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理解他们付出的辛劳。这就是现在我们能给父母的一切。不多,但对我们的的父母来说,这就已经使我他们感到欣慰。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6
一、设计导学单, 过好预习关, 培养学生自学自疑能力
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的前奏曲, 在基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下, 成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起点。在导学单上的“先学导航”部分应该是“少而精”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导学单, 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地整合, 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为学生学习文本铺垫, 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余地。
设计导学单的目的是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导学单也是课堂教学的线路图。导学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授之一鱼, 只供一餐;授之以渔, 可供一生”。只有让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 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导学单的设计上充分渗透自学方法, 就能出色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因势利导, 过好词句关, 突出学法学力的契合点
语文阅读课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 受到情感渲染, 享受审美情趣, 习得学习的方法。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有机链接, 让阅读课堂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绽放精彩。
1.导在易错处。杖拨云开引路深。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 此时, 也是教师导学的最佳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与智力的发展。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一词组“花的脊梁”,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脊”这个难点展开教学, 一是通过解释:“脊”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表示背上正中间的骨头, 也指动物背中间的骨头, 后来引申为部分事物中间高起的部分。“脊”左边两笔“点、提”与右边的“撇、点”可以表示脊梁上很多骨头的有序排列;二是通过看幻灯片, 看一下“脊”的大篆与小篆的动态书写过程, 让学生了解“脊”字的书写。通过对“脊”字的拆分, 让学生明白“脊”字的构造特点, 轻松地掌握其书写要领, 自然而然地将“脊”字铭刻在心田。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易错之处巧引领, 注意捕捉学生的“错误”, 将机会留给学生, 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发现不足。
2.导在肤浅时。咬定文本不放松。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师生共研文本是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质疑、感悟、提炼的经过。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时要抓住关键词无痕地嫁接, 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 品出语言之韵味, 体悟其内涵。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课文中有一个“冒”字用得真好。这就向教师们提示了要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 而应让学生充分诵读, 在整体感知之上发现“冒”字用得多么独具匠心!可以让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法:“冒”字可换成哪些字呢? (长、钻、顶、穿、伸、挺) 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而不采用其他的这些字呢?请大家静下心再读读前后的几个句子, 想想:荷花是如何长出来的, 会让你感觉到花儿是怎样冒出来的? (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下列的词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迫不及待地、生机蓬勃地, 换入句中反复地读一读, 体会其词的妙用。)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精思深掘, 为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 让学生领会词语的言外之意、作者的弦外之音, 与作者产生思想的融合, 得到感情的共鸣, 把握了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情思, 读出语言的温度, 将阅读向深处蔓延, 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共研, 过好合作关, 有效挖掘文本资源
在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巧设“合作点”, 提出能激起学生探究、交流欲望的焦点话题, 让课堂多一些争辩, 激发学生思辨之花以及交流探讨的欲望, 使学生在争辩中不断思考质疑, 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 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时, 突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出人生的哲思的重难点。课件出示:“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感悟。晨光组一位C同学站起来发言:我们组对这一段最有感触, 都认为生命应体现价值。此组一位同学补充道:生命是非常有限的, 作为小学生应在生命的每一天绽放出自己特有的华彩, 努力学习新知, 长大做一位有用的人。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发言:记得王光美说过一句话, 努力学习, 勤奋工作, 让青春更加光彩。同学们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拼搏!接着, 其他学习小组也结合资料进行了补充。笔者接过学生的话茬, 动情地说:同学们, 每个学习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 令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啊, 人人珍爱生命, 必将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价值。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讨论重点句, 自我表达观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认真聆听,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有智慧火花的碰撞, 有对生命的美化与呼唤, 产生了来自孩童世界值得珍视的生成性资源, 也是“主客融合, 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挥与凸显, 真正地彰显出生命的关怀。
以学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一、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内容枯燥、手段单一,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空间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课堂则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这种真诚、和谐的交往、对话、理解与合作,让学生体验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自信、我幸福、我健康、我快乐!”
二、关注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先做后学”或“先学后教”还是“以学定教”,都要求学生对于知识要有前期的认识,而这个对知识前期的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这个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的,所以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原有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还能为后进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使学习能不断地取得成功,经常享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就会不断提高。经过探索我们会发现:放弃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学生,当他努力说服别人的时候,也就是他学会求知的时候。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学得法,都能够成才。
三、采用多种媒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他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的组合编辑控制,并按教学要求设计,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主动地进行有效学。
借助媒体的手段,有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开阔视野。
四、精心预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探究学习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大家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
在讲《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小刚因为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的道路,请同学们讨论,小刚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小刚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网吧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小刚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树立“以学为本”的理念,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为基点 学的活动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笔者以“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画出了一条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身的成长轨迹。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由3篇课文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每一篇文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堪称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单元提示中,编者也明确提出了本组课文学习目标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形象,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方法,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是运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以守财奴形象在中国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严监生,是清朝吴敬梓所著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儒林外史》是我国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说该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当它作为教材文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该如何进行演绎才能凸显“学为中心”,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第一次执教】
为了在教材文本与古典名著之间架设桥梁,激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走进古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教师收集了关于此课的名师解读、动画视频等,教学预设如下:
一、课前谈话
1. 聊四大古典名著。
2. 聊《水浒传》人物:宋江、吴用、张顺、花荣等水浒英雄绰号的来历。
二、教学流程
1. 聊《儒林外史》和吴敬梓。
2. 检查初读:学生读词语;以接力的形式读课文。
3. 感受病重: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严监生病得很重?
4. 当严监生的“代言人”:对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进行想象补白,指导朗读。
5. 给严监生起绰号。(顺势链接原著材料,丰富学生对于“吝啬鬼”的认知)
6. 比较阅读:引入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葛朗台临终之际》。
这份教学设计,其着力点是通过层层剥笋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的吝啬。由于教学内容的定位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由于吴敬梓入木三分的讽刺笔调对学生颇有吸引力,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朗读到位。限于笔者目之所及的狭隘,也限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先进理念的“春风不度”,这一课因貌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彻底唤醒而评价为“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
第一次的执教,教学设计有明显两大硬伤。一是资源的过度拓展;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盲点的课堂,是“一厢情愿”的课堂。从课堂安排的 “想象补白”的言语实践来看,其旨归是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但课堂上预期目标并未达成。概括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语言形式的偏离。“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页)语文课堂,只有立足于“语言形式”,才能始终在“语文意识”的观照下坚守住语文的本位;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才能驶向高效的彼岸。要最大化地发挥语言运用的课堂价值,须参透文本的真正秘妙——语言形式,须寻觅到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囿于笔者解读文本目光之狭隘,对本文在“一组”课文里所不能抹杀的文本个性——讽刺笔法视而不见,只对文章进行了想象补白。语言形式把握偏离,目标定位产生偏差,在课堂演绎呈现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2)言语实践的牵引。语言的应用就是化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化文本语言为个性言语,使言语获得“增值”,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智慧得以提升。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主去建构的主动学习。然而第一次执教,“牵牛式”的细碎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大气设计不足。其实课前,孩子们对严监生的吝啬就已有印象,但教师却无视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获得的“经验”,仍是循着自己的设计让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在课堂上行走。无论是补白猜测,还是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摩其内心,这样的学习内容没有新鲜感,这样的学习历程也不具有挑战性,自然就勾不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了。
(3) 冗余信息的干扰。此堂课以何种课外资源的导入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也是凭教师的一种个人喜好。比如,关于世界文学长廊中“四大吝啬鬼”的链接,实则只是虚晃一枪。因为从五年级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取向来看,学生不会去看这些作品,也读不懂这些作品,这样的阅读选择也是不太适切的。既如此,教师花费长达5分钟不遗余力地推介,即属冗余信息。这些冗余信息的填塞,导致学生沉浸文本时间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三个问题,烛照出教师以“教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与展开教学环节的弊端所在。总而言之,这份教学设计是从“教”出发的,而非基于“学的起点”。
【第二次执教】
鉴于前次课的缺憾,笔者再次走近“严监生”,对这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整堂课的大致流程设计为四大板块。
板块一:起——“印象”严监生。从阅读提示入手,让学生获得严监生“有钱”的印象;从初读扫描入手,摄入严监生“临死前”的一幕。
板块二: 承——“吝啬”严监生。从学生对严监生招牌动作的品读入手,以“感受病重—感受牵挂—感受吝啬”三个层次,展开这个板块的教学。并让学生对比严监生的牵挂与一般人的牵挂迥异这个点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悟到严监生的表现与一般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板块三:转——“传神”严监生。通过引导改编文本,将学生的目光导引至聚焦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让学生品析赏读中感悟吴敬梓先生对人物传神的、匠心独运的描摹。
板块四: 合——“经典”严监生。通过学生复沓式的朗读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让严监生吝啬的经典形象成为学生脑海中的定格。
此次执教,教师密切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学的状态以及学的方式,整堂课基于适切的学情进行了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两个手指屹立不倒”招牌动作的品读中感受到了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在改编版文本与原文的比照中领略到了文本“讽刺”的魅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欣喜发现,原本教师费尽心思的“讲”,被学生自觉自愿的“研”所替代了;原本教师耳提面命的“教”,被学生愿意探究的“学”所占据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思维的火花闪现,学习的预定目标有效达成。
【反思】
第二次的执教,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凸显了“简约、乐学”的高效课堂理念。课堂上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其增长点也很明显。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构建课堂。
(1)把握文本的秘妙。本课是《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其中第一篇《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的节选片段,人物动作描写酣畅淋漓,是学习的重点。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对严监生人物形象的塑造,最成功的显然不是动作描写,而在于出乎意料的喜剧化突转,赋予场面强烈的讽刺效果,形成文本的张力。
文本的反差与突转集中体现在亲人三次猜测和严监生的三次摇头上。严监生将死,诸亲六眷、管庄的人、奴仆……挤了一屋,大家屏气敛声,目光全聚焦在严监生身上,期待着严监生作后事交代。此情此景,恰似众星望月,何其庄重严肃!此时此刻,两根手指的所指,如果是亲人、财产等,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而他却偏偏所指的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两根灯草”!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作为语文学科,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把握文本特点,参透文本秘妙至关重要。
(2)设计合理的板块。语文课堂细碎也好,冗余信息过多也罢,均是因为教学板块不明,旁枝末节过多。本课的教学,教师架构起一种“起—承—转—合”式的教学板块,以“印象严监生—吝啬严监生—传神严监生—经典严监生”的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使得整堂课教学环节简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同时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每一个板块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 “转”这个板块,是通过“改写文本”和聚焦“三次摇头”这两个教学环节,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之旅。
该环节教师采用“比较”和“还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作者独到的讽刺笔法。首先是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改编了原文,删去了三次猜测的文字,然后用课件出示改编文字。让学生通过对原文和改文的比较,以此发现两者的差异,将学生的探究引领至文本深处。其次是还原,即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后,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在文中不曾明言的秘密——“在真实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细节,为什么作者要特意加上这三次猜测和三次摇头呢”,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爆了学生的思维。
【思考】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的茁壮成长。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的内容”,要有智慧的取舍;对于“学的活动”,要有节奏的建构。对于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是,怎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呢?
(一)凸显语文学科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并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可从四个维度考虑: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具有统领性的,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世界;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文体意识、单元意识以及文本的“这一个”等角度进行智慧的取舍。
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就文体意识而言,它是一篇讽刺小说的节选;就单元意识而言,它是一篇描写人物的经典片段;就文本的“这一个”而言,它是“单元组化课文”中的“这一篇”,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讽刺”这一文本秘妙。因此在第三次执教时,笔者舍去了文本对于人物神态、动作以及细节描写的点拨以及摹写。
(二)适切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将“不会”转化“会”。在学生的已知层面徘徊的课堂,也许是热热闹闹的,但却是无效高耗的课堂。适切的学情应是:学生原本不喜欢,要使他喜欢;学生原本读不懂,要使他读懂;学生原本读不好,要使他读好。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继而沉入文本,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笔者三度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前两次均在学生的“已知”或者通过信息搜索可以达成的“已知”上兜圈子,所以学生课堂增量不明显。第三次作了调整和取舍,舍去了关于世界文学的四大“吝啬鬼”,舍去了“还有哪些人,会作何猜测”,等等。而比较关注了学生的“已知”之上的“未知”,并进行了层递式的陌生化设计,由此学生徜徉课堂,探幽取胜,兴趣盎然。
(三)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
以“学”为基点,不仅要考虑“学生该学什么”,更应考虑 “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学生怎样学才好”,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设计牵引教学内容的主问题,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然后据此设计2~3个清晰简洁的教学环节,以学的活动来组织教学,使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展开。
所谓主问题,是能引起学生兴趣,覆盖面广,空间大,提纲挈领式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可以简化教学程序,避免教学的细碎化,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板块。在大幅度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以及制约课堂的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之后,给学生腾挪出一个相对开放、宽广的学习空间。
设定了主问题之后,还须有合理的板块构建起课堂节奏开展“学的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第三次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舍去了一些旁逸斜出的枝节,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严监生的吝啬”主问题,以“印象严监生(有钱)—吝啬严监生—传神严监生(怎样写出吝啬)—经典严监生”的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以往的关注“教”转变视角到关注“学”,智慧地取舍教学内容,简约而有效地展开教学环节,追求以“学”为基点的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或许会呈现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J].语文学习,2010(1).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许红琴.研制合宜的阅读课教学内容[J].小学语文教学,2011(12).
[4]王崧舟.节奏构建,彰显言语的内在规律[R].视频讲座.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教学06-07
教育管理创新的基点10-30
基点爱的爱情诗歌05-14
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09-03
管理基点10-18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05-2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
留住语文课的语文味09-10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10-09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