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2024-10-21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共8篇)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1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

(2012年6月19日发布,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章程》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中国证监会公告[2010]28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执业规范。

第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加强合规管理,提升研究质量和专业服务水平。

第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建立健全研究对象覆盖、信息收集、调研、证券研究报告制作、质量控制、合规审查、证券研究报告发布以及相关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

第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从组织设置、人员职责上,将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环节与销售服务环节分开管理,以维护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的独立性。

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应当独立于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不得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干涉和影响证券研究报告的制作过程、研究观点和发布时间。

第五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加强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管理。将上市公司纳入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并作出证券估值或投资评级,或者将该上市公司移出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的,应当由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独立作出决定并履行内部审核程序。

第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证券研究报告的信息来源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收集环节的管理,维护信息来源的合法合规性。

第七条 证券研究报告可以使用的信息来源包括:

(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发布的政策、市场、行业以及企业相关信息;

(二)上市公司按照法定信息披露义务通过指定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

(三)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通过公司网站、新闻媒体等公开渠道发布的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通过股东大会、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等非正式公告方式发布的信息;

(四)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通过上市公司调研或者市场调查,从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等处获取的信息,但内幕信息和未公开重大信息除外;

(五)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信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合法取得的市场、行业及企业相关信息;

(六)经公众媒体报道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

(七)其他合法合规信息来源。

第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审慎使用信息,不得将无法确认来源合法合规性的信息写入证券研究报告,不得将无法认定真实性的市场传言作为确定性研究结论的依据。

第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者泄露国家保密信息、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以及未公开重大信息。

第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调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调研活动的管理。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上市公司调研活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事先履行所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审批程序;

(二)不得向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特定客户和其他无关人员泄露研究部门或研究子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调研计划、调研底稿,以及调研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计划、研究观点的调整信息;

(三)不得主动寻求上市公司相关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

(四)被动知悉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的,应当对有关信息内容进行保密,并及时向所在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报告本人已获知有关信息的事实,在有关信息公开前不得发布涉及该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

(五)在证券研究报告中使用调研信息的,应当保留必要的信息来源依据。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秉承专业的态度,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基于合理的数据基础和事实依据,审慎提出研究结论。

第十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坚持客观原则,避免使用夸大、诱导性的标题或者用语,不得对证券估值、投资评级作出任何形式的保证。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提示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第十三条 证券研究报告中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提出投资评级的,应当披露所使用的投资评级分类及其含义。

第十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工作底稿制度。工作底稿包括必要的信息资料、调研纪要、分析模型等内容,纳入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业务档案予以保存和管理。

第十五条 证券分析师应当对其署名的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参与制作证券研究报告,但尚未注册为证券分析师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相关证券从业人员,如果已通过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考试,经署名证券分析师和研究部门或研究子公司同意,可以用“研究助理”等名义在证券研究报告中列示。

第十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机制,明确质量审核程序和审核人员职责,加强质量审核管理。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署名证券分析师之外的证券分析师或者专职质量审核人员进行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应当涵盖信息处理、分析逻辑、研究结论等内容,重点关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专业性和审慎性。

第十七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合规审查机制,明确合规审查程序和合规审查人员职责。

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公司合规部门或者研究部门、研究子公司的合规人员进行合规审查。

合规审查应当涵盖人员资质、信息来源、风险提示等内容,重点关注证券研究报告可能涉及的利益冲突事项。

第十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可以就证券研究报告涉及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向该上市公司进行确认,但不得透露该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时间、观点和结论。

第十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通过公司规定的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系统平台向发布对象统一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以保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公平性。

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之前,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不得向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客户及其他无关人员泄露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的调整、制作与发布研究报告的计划,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时间、观点和结论,以及涉及盈利预测、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的调整计划。

第二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及《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指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并遵循下列静默期安排:

(一)担任发行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发行价格之日起4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发行人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二)担任上市公司股票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公开发行价格之日起1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三)担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合规部门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关限制名单期间,按照合规管理要求限制发布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二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合理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维护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独立性。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综合考虑研究质量、客户评价、工作量等多种因素,设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考核激励标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薪酬标准不得与外部媒体评价单一指标直接挂钩。

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不得参与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考核。证券分析师跨越信息隔离墙参与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业务等项目的,其个人薪酬不得与相关项目的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第二十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接受特定客户委托,按照协议约定就尚未覆盖的具体股票提供含有证券估值或投资评级的研究成果或者投资分析意见的,自提供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就该股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不得就已经覆盖的具体股票接受委托提供仅供特定客户使用的、与最新已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结论不一致的研究成果或者投资分析意见。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接受特定客户委托的,应当要求委托方同时提供对委托事项的合规意见。

第二十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明确要求证券分析师不得在公司内部部门或外部机构兼任有损其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其他职务,包括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第二十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涉及具体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应当慎重评估,充分论证必要性,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21条规定,与相关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作出协议约定,明确由被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刊载或者转发责任;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相应的后续解读服务,防止误导公众投资者;

(三)通过公司网站等途径披露本公司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告有关情况,提醒公众投资者慎重使用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四)具备相应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投资者投诉。

第二十五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防止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未经授权私自刊载或者转发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

(一)加强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环节管理,要求公司相关人员不得将证券研究报告私自提供给未经公司授权的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提示客户不要将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二)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发现公司证券研究报告被私自刊载或者转发的,及时采取维权措施;

(三)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客户沟通,提示客户及公众投资者慎重使用公众媒体刊载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二十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加强对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业务、合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合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十七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违反本执业规范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将根据自律规定,视情节轻重采取自律管理措施或纪律处分,并将纪律处分结果报送中国证监会。

第二十八条 本执业规范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执业规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2

(1) 提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般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存款, 而存款之期限大多为短期。但银行若将吸收之存款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之方式贷放出去, 则所得到的是一个长期的债权资产。银行以短期的负债融通长期资产, 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的不足。如果银行可以将债权证券化, 并于一般债权的二级市场中出售, 银行就不必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2) 资金来源多样化。

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融通的过程。证券化机制的建立为发起人又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且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也能使银行找出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组合。

(3) 达到资产负债表外化的目的。

由会计的角度来看, 证券化的结果, 会使表内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表外化”。表外化的主要意义有三:其一为风险性资产比例下降, 使得金融机构整体资产风险下降, 则金融机构风险性资产准备可以下降;其二为资本准备下降后, 原有资本可以产生更高的获利, 因此可以提升权益报酬率的表现;其三为长期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 可以有效地改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

(4) 降低资金成本。

过去承做贷款的金融机构, 必须依赖本身的信用向投资人吸收资金, 所以贷款承做机构本身的信用评级, 决定了其获取资金成本的高低。但经由证券化, 以所承做的贷款债权为担保, 经过适当的信用增强措施后发行证券, 可以使该证券能够取得比发起人本身更高的信用评级, 因此可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5) 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一方面,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存款的吸纳需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保证金, 而资产证券化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不存在缴存准备金的问题, 从而节约了银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 银行可在证券化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收入。作为发起人, 银行可收取借款人贷款账户的利息收入、附加收入、借款人延迟支付的罚金以及为客户 (如按揭贷款申请人) 代理保险的佣金等等;作为服务者, 银行可获得服务费收入, 可以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特设机构的时间差获得利息收入;一些信誉较好的银行还可以在其他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充当担保人从而取得中间业务收入。

(6) 化解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将以不良资产作为抵押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资产的所有权分散给众多投资者。由于资产支持证券背后有资产和信用增级工具作为后盾, 信用级别一般都比较高, 而且收益率较同一信用等级的证券高, 这样, 会吸引许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1) 优化银行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 新兴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相差很大, 难以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另一方面, 新兴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资金少, 尚未在民众中建立起与国有银行相抗衡的信誉水平。但是新兴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环节少, 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灵活, 新业务的开发速度快, 资金使用效率高, 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富有活力。

(2) 资产证券化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

资产证券化配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为资本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收益稳定、投资风险小的新型投资产品和融资工具。一方面使金融资源得到新的、合理的配置, 能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要, 丰富投资人的选择, 实现资产所有者转变资产形态的要求;另一方面, 资产证券化增加了资金来源, 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 改善了资金质量, 缓解了资本充足压力。

(3) 资产证券化将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将使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丰富, 而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则将使非银行金融 机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 间接融资传统阵地将被不断侵蚀。不仅将会减少许多客户对大额银行贷款的需求, 也将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从而导致银行筹资成本的上升。面对来自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激烈竞争,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将缩小, 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地扩展服务领域。

3商业银行应对资产证券化的策略

(1) 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当前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先应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切入点, 因为该贷款较其他贷款更符合证券化资产的基本特征, 比如, 贷款质量较高, 现金流可预测性较高且相对较稳定, 贷款有抵押保障, 利息收入持续时间较长, 债务人分布广泛, 等等。而且, 从世界范围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 这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的短借长贷的矛盾。从现实意义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作为二级市场, 其发展有助于促使房地产一级市场运转更为快速和流畅, 有助于在一级市场上建立有效的市场筛选机制, 培育一个公平、高效的房地产市场, 进而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

(2) 利用优势, 积极参与, 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充当多种角色, 提高商业银行收益。

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着非中介化的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 各专业分工细致, 存在诸如专门从事贷款收购标准、组合资产池并按投资者需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特设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增级的第三方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并出具财务报告、法律报告的服务机构等一系列专门化市场参与机构。而与其他机构相比, 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 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用评估与追踪管理系统以及违约追索系统, 具有强大的信贷管理功能。

(3) 培养人才, 加强研究, 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创造条件。

资产证券化业务复杂, 其实施受制于法律法规的健全、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专业 人才队伍的建设等诸多因素, 而我国商业银行近期内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各商业银行目前应着重考虑现实条件, 将重点放在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上。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新兴而复杂的业务, 专业性强, 其开展涉及资产组合、出售、发行、管理等工作及大量的法律、税收、会计问题的处理, 需要掌握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知识及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财务制度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建立人才储备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 商业银行应从逐步发展担保类业务和商人银行业务, 提供规范、优质的金融服务入手, 积极调整收入来源结构, 发挥其信息、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 强化其获取收费性收入的能力, 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摘要:资产证券化直接的影响是资金供给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或财务公司等传统贷款人的角色将被资本市场替代。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提高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并充分利用优势, 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充当多种角色, 提高银行竞争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涂永红, 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高保中.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陈文达, 李阿乙, 廖咸兴.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智.资产证券化悄悄走进市场[J].证券与投资, 2001, (8) :32-34.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3

国金证券认为下半年会走出一倒“V”的走势,猜想高度可能会达到4500点。看好成长股,因为成长股在经历了40%的跌幅之后,可能出现一定反弹。个股之间分化会进一步加剧,自下而上精选,回避无业绩高估值的个股。行业及板块配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军工。

大环境:政府不希望“牛”市过早结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投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A股交投活跃,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基础所在,“强”改革需要的是“活”市场。从历史来看,只要是熊市,IPO也会是处于停发的状态。证监会对这一段下跌较为担忧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会影响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所以我们认为,监管层一定会全力去救市。

资本市场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繁荣的资本市场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如果A股市场转为“熊”市,若从现在的3700点到3000点将会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意味着许多的资本市场改革都会停滞。例如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国有资产的做大做强,还有注册制、新兴战略板的推出、中概股的回归,甚至经济结构转型、新兴产业群体的崛起(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如财税、国企、民生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2006年以来有一个特别好的规律,资本市场动荡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点政策已经全面转向宽松,转向非常的友好;另一个结论是,我们倾向于相信未来这种友好的政策会持续一段时间。由此我们判断,如果政策转暖的话,对于当前的市场没有太多的担忧。

另外,短期来看的话,A股市场有可能还会走出一波人造的“反弹”市,幅度在4500点左右。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其实是超预期的。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有四个原因:第一,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救市应该是很高调的事情,对中国政府而言,也是如此。第二,“真金白银”地去救市,上周末,也是政府打的第二张牌。第三,是28家新股的批文通过但暂缓发行。第四是做空机制的限制。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打出来这四张牌是超乎市场预期的。现在站在3600点至3700点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反弹的窗口应该逐步打开,而且这种泡沫不存在趋势性的颠覆。

细节决定波动:“牛与熊”的思维变换

细节方面,下半年应该出现牛熊的思维切换,即在一波反弹之后,存在三方面的压力:第一个压力,居民资产的再转移趋势将会显著放缓;第二个压力是全球“QE”边际上的变化;第三个压力是直接融资。

新股发行大体按照证监会计划进行,但具体发行节奏会适度考虑市场情况。如果市场能够反弹到4500点,我们认为下半年新股的发行还是会继续。注册制出来之后,企业上市的步伐将会加快,在注册制来临之前仍有550余家企业排队IPO,注册制出来以后,监管层对这些排队IPO的企业应有所交代。我们统计的数据是,已经过会但是还没拿到批文的企业有10家,已经拿到批文还没发行的有28家。肖钢主席则谈到:目前在排队的拟IPO企业,到注册制实施未审完的,将继续排队。

盈利跟不上流动性,估值不太可能维持过高

我们认为,这波下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估值太高,即使在经历三周的“暴跌”后,A股的估值仍然过高。年初以来,四大股指都有上涨,创业板最高有77%的涨幅,从个股来看,有42%的股票上涨超过50%,所以我们认为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在上半年体现得比较充分。

从市值来看,现在的市场总市值差不多是今年3月底4月初的水平,其中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总市值分别为35.51万亿、2万亿;流通市值方面,上述两者分别为25.87万亿、1.4万亿。

从三大股指的动态估值来看,也不算太低,目前的数值与今年3月份基本持平。具体来看,动态PE方面,上证综指自高点16.4倍回落至13.9倍(年初11倍),创业板指自高点76.2倍回落至56.2倍(年初36.1倍)、中小板自高点44.1至32.1倍(年初22.8倍)。

下半场:“∧”型走势

如果下半年政策持续走暖,我们倾向于市场下半年会走出一个倒“V”的走势,反弹的高度或在4500点附近。之所以先看一轮反弹,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新股发行暂缓;第二,国家已经拿出真金白银在市场购买股票;第三,整个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鼓励增持回购等政策,都是偏暖的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市场会有一轮反弹,但反弹的高度不会太高。

板块配置方面,我们看好成长股,因为成长股在经历了40%的跌幅之后,可能出现一定反弹。个股之间分化会进一步加剧,自下而上精选,回避无业绩高估值的个股。

行业及板块配置,我们看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军工。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传统集中度高、龙头享受渠道垄断溢价的行业,将迎来互联网“破坏式创新”,部分传统行业PE有望获得提升。

“中国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在雾霾、水污染等环保问题趋于严峻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被提升至较高的高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能源发展的篇幅较上年大大增加,明确谈到了:1)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2)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2015年是军工的大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为大势所趋,2015年军工行业在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军民深度融合、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这将为资本市场军工资产的发展壮大提供契机,预计接下来军民融合的政策催化剂会出来。

“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周边局势的缓和必须以军工力量对比的提升为基础,类似于美国当年的“马歇尔计划”,也是以发展军工为重要导向。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4

各有关拟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已上市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

为提高拟公开发行

a股的公司以及已上市a股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护投资

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

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已经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按照有关准则需要披露完整财务报告时应遵循本规定。其他情况下需参照本规定的,从其特别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中所称的“母公司”是指上市公司本身。

第四条、本规定是对财务报告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本规定是否有明确规定,凡对使用者作出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务信息,公司均应予以充分披露。本规定某些具体要求对公司确实不适用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披露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做出适当修改,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说明。

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等原因导致本规定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已经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经批准后,可以不予披露,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六条、公司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报告。公司董事会及其董事必须保证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就其保证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凡根据有关规定,需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由上述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及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一名对审计项目负最终复核责任的合伙人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会计师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以及未纳入合并范围但对公司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控股子公司以及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但对公司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第八条、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除需遵守本规定外,还需遵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就该行业有关财务报告的特别规定。

第二章、财务报表

第九条、公司编制及披露的财务报表应符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相关会计和披露准则、制度的规定。

第十条、本规定要求披露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含利润表的补充资料)、现金流量表。

(一)首次发行股票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应为不少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不少于最近三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表。非整体改制重组设立且运行不足三年的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在有关资产负债表的披露方面,只需披露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后各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首次发行股票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不足三年的,可以不提供设立日前的利润分配表。

(二)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执行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招股说明书的有关规定。

(三)披露定期报告的上市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应为报告期末以及前一个年度末的比较式资产负债表、该期和去年同期的比较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该期的现金流量表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5

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规范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予发布实施。请你们按《办法》要求督促辖区内各证券经营机构遵照执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证券经营机构现任高级管理人员和证券经营机构分公司、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近一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且所在公司董事会未解聘的,其原经中国人民银行确认的任职资格仍然有效,待换领《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和《证券经营机构营业许可证》时一并审查。

二、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主管证券业务的负责人,以及证券总部、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任职资格的管理比照《办法》执行。

三、证券经营机构分公司、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由所在地证券监管办公室或证券监管特派员办事处(以下简称证券监管机构)参照《办法》进行审查,并进行日常监管。

各地证券监管机构应于每季度前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上一季度辖区内证券经营机构分公司、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任职资格审查及变更等情况。

四、《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由各地证券监管机构按照附件的内容、格式、尺寸自行印制。

附件: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专指证券经营机构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第四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依照本办法,负责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与管理,包括资格的审查与确认、任职期间的考核、资格暂停与撤销以及其他相关事宜。

各地证券监管办公室或证券监管特派员办事处(以下简称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篇6

关于发布《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中证协发[2007]58号

各会员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各会员单位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我会制定了《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并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

中国证券业协会

二oo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员单位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投资者教育工作,是指协会各类会员单位针对投资于证券市场的社会公众开展的普及证券知识、宣传政策法规、揭示市场风险、引导依法维权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本指引适用于协会的会员。各会员单位应当按照指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

第二章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目的、原则和内容

第四条 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投资者了解证券市场和各类证券投资品种的特点和风险,熟悉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证券行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

第五条 投资者教育工作要遵循长期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要把投资者教育有机融入客户服务体系和自律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坚持常规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

第六条 投资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普及证券基础知识。

(二)宣传金融证券方面的政策法规。

(三)揭示证券市场投资风险。

(四)介绍各种证券投资产品和各项证券业务,教育投资者结合自身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策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五)公示合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信息。

(六)接受投资者的咨询,处理投资者的投诉。

第三章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七条 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含分公司、证券营业部等)应当建立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小组,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考核和奖惩办法,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投资者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八条 会员单位应当指定或设立相应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订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计划和相应工作方案。

(二)调查和研究投资者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三)策划、开发、组织实施投资者教育活动项目。

(四)检查、考核和评价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效果。

(五)拟订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预算。

(六)其他事项。

第九条 会员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投资者教育中长期规划、计划安排,分阶段有重点地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对于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或突出问题,应及时分析研究后迅速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并据实调整完善计划。

第十条 会员单位应当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投资者教育的效果。会员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

(一)在营业场所设立投资者园地。

(二)在本单位网站设立投资者教育专栏;在交易委托系统中设置风险提示的有关内容;通过电子信箱等方式解答投资者的问题;为投资者开通短信服务。

(三)与新闻媒体合作,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四)在营业场所举办投资者教育讲座、培训。

(五)在营业场所张贴标语、宣传画、风险揭示书等宣传资料,向投资者发放各类宣传材料。

(六)参加协会、各地方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地方协会)组织的各类投资者教育活动。

(七)其他合规有效的方式。

第十一条 各证券经营机构类会员单位各项业务和产品的宣传册、说明书、协议、研究报告等材料上必须有风险揭示的内容,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各证券经营机构类会员单位不得为了自身利益对投资者进行诱导性宣传。

第十二条 会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客户服务机制,可以通过交易委托系统、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会员单位的客户服务电话要有专人接听,及时解答投资者的询问。

第十三条 会员单位要认真做好投资者投诉的受理与处理工作,向投资者公布投诉电话等具体的投诉途径和方式。

会员单位对投资者的投诉和意见建议要认真处理,及时向投资者反馈处理结果,并做好记录。

第十四条 各证券经营机构会员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性分支机构、业务许可类型与产品、高管人员等信息的公示工作。公示内容如有变更,应及时进行更新。

第十五条 各证券经营机构会员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员工管理和教育,规范其执业行为。严禁员工从事销售非上市股票等各类非法证券活动。

第十六条 会员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与协会就投资者教育工作进行联系。

第四章 证券公司投资者教育

第十七条 证券公司应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协会的自律规则,做好各项投资者教育工作。

第十八条 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应当以设置橱窗、公告栏等形式在醒目的位置建立投资者园地。投资者园地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完整,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投资者园地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至少应当包括公司的历史沿革简介、前十大股东及其持股比例、公司注册地址、业务范围、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以及营业网点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公司财务报告摘要以及获取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详细途径、销售产品的核准文件、客户投诉电话等内容。

(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知识介绍或问答。同时须备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供投资者随时查询。

(三)证券投资风险提示。至少要说明一切投资都有风险,一切投资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风险自担原则。

(四)业务咨询。至少应当包括各类证券业务及证券投资产品的基础知识、风险收益特点、交易流程等。

第十九条 证券公司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规范所属各营业网点的投资者园地的内容格式。

第二十条 证券公司应当了解自己的客户。证券公司及其营业网点应当根据本单位投资者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有针对性地作好各类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资者的教育工作。对新开户的客户原则上至少要通知其参加一次投资者教育讲座或培训,提高其在以下方面的认识:

(一)对证券市场的认识: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政策法规、账户管理要求和程序、各种交易方式和操作方法;各类证券投资产品的市场风险和收益特点等。

(二)对证券公司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法定业务范围,主要业务合同、协议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守则要点,客户服务准则,收费标准,投诉的渠道和方式等。

(三)对投资风险的认识:要让投资者了解和区分不同产品和不同业务的风险特征,理解“买者自负”的原则。第二十一条 证券公司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投资者介绍各类证券业务与投资产品的基础知识、业务或产品特点、投资风险与收益形式等内容:

(一)股票、基金、债券、权证、股指期货等证券投资产品的特点、投资风险与收益形式,及其与储蓄、保险等其他投资手段、投资产品的差异。

(二)融资融券、集合理财等新业务的特点、投资风险与收益形式,及其与其他证券业务的差异。

(三)其它与客户有关的市场常识和业务特点。

第二十二条 证券公司会员应当严格执行各项业务规范,在为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等各项业务操作时,要认真履行风险揭示义务,指导客户阅读风险揭示书,提醒客户妥善保管证券账户卡、资金账户卡和交易密码等重要资料,提示客户不在非法营业网点从事证券交易,不购买非法证券产品等等。

第五章 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者教育

第二十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代销机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

(一)在基金销售网点张贴、发放投资者教育宣传资料。

(二)在公司网站设立“投资者教育专栏”。

(三)举办专题讲座或现场咨询活动。

(四)在新闻媒体开设基金投资者教育专栏。

(五)开设基金投资咨询服务热线电话。

(六)其他方式。

第二十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代销机构在销售基金产品时,应当主动向投资者介绍基金基础知识、基金产品特点、投资风险和收益、基金开户和操作流程、收费标准等。

第二十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研究建立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的相关制度,有选择性地对新加入的基金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调查和评估,引导其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合的基金产品。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通过短信平台、电子邮件、对账单和公司直邮刊物等方式,向基金投资者及时传递市场和客户资产等信息,提示投资者关注投资风险。

第二十七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建立对基金投资者的回访制度,调查基金投资者的需求及对基金风险和收益的了解程度,及时改进投资者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代销机构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要做好基金知识的讲解和宣传工作、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第六章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教育

第二十九条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向投资者介绍证券投资知识、不同证券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等内容。

第三十条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及时充分地对所推荐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揭示。

第三十一条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进行业务推广时应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向投资者提供与其相适合的投资建议。

第七章 地方证券业协会投资者教育

第三十二条 地方协会要协助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加强对本辖区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或组织本辖区证券经营机构在当地报刊、电台、电视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以知识竞赛、讲座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地方协会要把对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和投资者园地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检查重点为各证券经营机构对新客户的投资者教育,对新产品、新业务知识宣传和风险提示情况,以及对投资者投诉的处理情况。第三十四条 地方协会应视市场及地区内投资者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信息交流、经验推介、案例剖析;及时汇集本辖区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先进单位经验、典型案例报协会。

第三十五条 地方协会要按照中国证监会和协会的要求,对本辖区内的商业银行等基金代销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走访和了解。

第八章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检查与评价

第三十六条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会员应在每一的一月底之前向协会报送上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总结和下一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安排,同时抄送注册地的地方协会。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会员在工作总结中应当对本单位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十七条 地方协会应在每一的一月底之前向协会报送上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总结和下一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安排,并根据协会要求及时将辖区内会员单位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检查情况和结果报送协会。

第三十八条 协会将适时对各类会员单位投资者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中国证监会。第三十九条 协会可以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和证券公司的申请,依据客观、公正原则对证券公司专业管理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与稳定、客户服务水平、投资者教育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价;也可以针对证券公司发生的重大事故、技术故障、业务纠纷与客户投诉等情况进行专业评价。相关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第九章 附 则

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研究 篇7

(一) 应收账款证券化定义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企业将应收账款汇集后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机构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注入SPV的资产池, 经过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后, SPV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 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过程。目前, 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较多, 具备发行应收账款证券的基本条件, 同时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尝试。

(二) 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发展现状

1997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总额3亿美元的以其北美航运应收款为支撑的浮动利率票据的发行, 以及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总额8000万美元的贸易应收款证券化项目协议的签订, 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开创了先河。这些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运作基本上都是在国外进行的, 其中作为基础资产的应收账款来自国外客户, SPV、投资者也均在境外, 只不过担保物或发起人属于中国, 属于离岸模式的应收账款证券化, 从而有效的绕开了法律及制度障碍, 比如中远集团在避税天堂开曼群岛建立SPV、中集集团选择国际上认同的评级机构担任评级工作。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在2006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国内第一个电力行业资产证券化项目——“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融资规模20亿元;随后, 华泰证券也推出了其首个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南通天电销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总规模为8亿元;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网通应收款资产支持收益凭证”, 共计融资103.15亿元, 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企业单笔直接债务融资;东海证券有限公司推出“南京城建污水处理费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融资规模8亿元。

从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来看,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到2006年已达到471.51亿元, 证券化产品的种类和规模较以前实现了重大突破, 不仅实现了单只产品发行过100亿元, 而且实现了多只产品的滚动发行。其中应收账款证券化所涉足的行业日益广泛, 涵盖了电信、电力、环保等诸多行业, 而且期限也越来越多样化 (6个月到60个月不等) , 收益率范围也越来越大 (2.2%~5.4%) , 供投资者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丰富。

目前我国进行应收账款证券化实践的大都为大企业集团, 它们的应收账款数额大, 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资产规模普遍偏小, 单个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往往不具有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要求, 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 这种融资方式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我国尚无资产证券化的专门法律, 现有法律的部分规定同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冲突, 如贷款出售的法律准则;一些法律规定不利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开展, 如还没有制定“真实出售”的法律标准, 税务机关就真实销售资产所征收的营业税和印花税将大大增加了资产证券化的成本。在税收方面, 当发起人以折价形式将资产转让给非居民SPV时, 折扣部分可能要缴纳预提税, 而且特殊目的载体是证券化中的核心机构, 其所面临的税负的大小也都没有专门的法律做出规定, 这些税收障碍都将加大证券化融资的成本。

二、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选择

(一) 中小企业联合模式

运作流程:证券化的发起人按照一定标准收购某一行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 组建规模化的资产池, 并将资产池中的资产按账龄、偿还可能性等划分为不同档次;收购应收账款时, 要引入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确认、甄别和筛选, 以保证进入资产池的应收账款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作为发起人的实体可以是定位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公司, 也可以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或者为具备收购应收账款能力和资格的其他机构。

这些优质的应收账款组成“资产池”作为基础资产, 由证券化发起人转移给SPV实现“真实出售”。委托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产品进行内部增级以提高发行级别, 之后评级机构将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 并向投资者公布。SPV以经过信用增级和评级后的应收账款发行证券, 投资者购买证券以后, 资金流入SPV资金池中, SPV在扣除相应费用后支付给证券化发起人, 同样证券化发起人在扣除相应费用后按相应比例分别支付给出售应收账款的中小企业, 最终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目的。

SPV应聘请专门的服务商对资产进行管理, 包括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情况进行监督, 收取债务人每月偿还的本息, 将收取的现金存入SPV在受托人处设立的特定账户, 受托人定期将本息支付给投资者。这里, 服务商可由参与应收账款证券化联合融资计划的中小企业担任, 因为其比较熟悉基础资产的情况, 并与每个债务人建立了联系, 并具有管理基础资产的专门技术和充足人力。

该模式适用于应收账款数额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优势在于:首先, 就我国中小企业而言, 除了要面对一般融资渠道少、融资数额低、时间长等困难外, 还要面对客户付款期延长、供应商付款期缩短的困境, 这些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但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技术使基础资产同企业相分离, 减少企业信用过低或规模不大对融资渠道的影响, 同时降低融资成本, 联合证券化可以规模化资产池, 提高中小企业证券化的可行性, 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其次, 这一模式还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再融资能力, 由于证券化是一种表外融资技术, 其将应收账款“移出”资产负债表, 取而代之的是优质的现金, 这将大大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改善, 财务比率的优化, 企业的再融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化融资不仅不会降低其融资能力, 还能对再融资有所帮助。

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虽然同一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在整个资产池中所占比重不大, 而且各个债务人也处于不同地区, 但却处于同一行业。一旦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变化, 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链中企业经营业绩下滑, 从而增加应收账款回收难度。根据恰当的证券组合可分散风险的基本原理, 在组成应收账款资产池时, 可通过对资产的审慎选择或将证券化对象扩展到其他行业的办法来降低此类风险。

(二) 离岸模式

运作流程:在这种模式中, 原始权益人将国际贸易应收款转移给境内政府背景的SPV, 其可以是国有独资SPV, 也可由进出口银行承担或发起设立。境内SPV对境外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撑证券, 或者将资产再次出售给境外的SPV, 最后由境外SPV向投资者发行证券。

该模式适用于符合国家产业及出口政策的企业, 带有一定政策性融资色彩。其优势在于:首先, 采取国有独资SPV, 在我国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约束, 再加上独有的政府背景, 可以享用一般公司难以享有的税收优惠。如采取进出口银行承担SPV角色, 其在国际上的信用等级相当于我国的主权评级, 几乎不会破产, 能充分起到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的作用, 并且能够依靠其丰富的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广泛的业务关系, 顺利开展离岸证券化, 这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外贸政策, 也能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次, 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资金的稳定注入者, 在资金运用上具有明显的长期性, 以机构投资者作为需求主体, 将大大降低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成本。由于这种模式的主要环节都在境外, 可以避免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匮乏与法规对其投资方向的限制, 有效利用国外合理的投资者结构, 使得一批理性、成熟、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进来, 同时可以采用境外相对发达的各项服务, 如评级、托管、承销等以提高证券化效率。

最后, 将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证券化, 不仅可以避免货币兑换风险, 而且缩短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对外贸易。

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SPV由境内机构承担, 涉及到SPV法律形式的认定、证券化时税收、会计制度、监管的突破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 如何规范SPV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使得它们之间较难产生寻租行为,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政府角色定位问题

目前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存在多方面的障碍, 如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抵押担保机制的欠缺;证券评级业不发达;个人信用机制基础薄弱等等, 所以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政府应该积极参与, 营造有利于证券化顺利开展的制度环境, 积极推动证券化的发展。必须明确的是“政府主导”并不是推动证券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随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发展, 政府应逐步引入市场力量, 鼓励竞争, 引导证券化市场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更有效率的民间机构进入提供市场准入机会和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 各种配套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对证券化资产的筛选及评级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 资产证券化要求一定的市场经济环境, 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保障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作, 防止资产证券化成为某些人新型的“圈钱”工具, 避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总之, 资产证券化尽管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但它能较好地盘活流动性较差的优质资产,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我国资金紧张的状况, 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基础, 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证券公司治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 治理 问题 建议

一、我国证券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过度集中,股权流动性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公司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证券部、地方政府、信托投资公司等,发起人单一,且大多数为非上市公司,利润率相对较高,大股东往往希望保留绝对控股地位,导致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

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在形式上都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但四者之间的关系界定模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责任分工不明;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治理机制虚置,监事会存在非独立性。在这种权利制衡的真空状态中,公司的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公司高管人员掌握,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

(三)董事会成员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董事会结构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外部董事占比逐渐增加,公开聘请董事占比也逐年优化,但整体而言,证券公司董事会结构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董事会人员规模有的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效率。国外投行董事会成员一般在9-12人之间,而国内有的证券公司有17名董事。二是独立董事对公司情况了解有限,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在履行战略制定和引导证券公司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目前,仍然有大部分证券公司没有明确的经过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整个行业在战略管理和风险限额管理方面均还处于摸索阶段。

(四)监事会地位不明确,形同虚设

监事会代表股东,对董事会、经理阶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在实际中,监事会由于本身职权限制,监事长只是列席董事会、组织相关调研而已,很难对董事会、经理阶层形成有效的监督。因而在我国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重合,容易出现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监事”的现象。

(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证券业人才流失问题仍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包括提高工资、奖金、福利和非货币收益(如带薪年假、旅游、住房、交通工具等制度),激励的特点是一次性付给、短期激励。而国外广泛流行的员工持股、经理阶层的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长期激励形式无法实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相应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即使2012年证券业创新大会提出鼓励股权机制的方式,但具体规定和方法都未出台,目前国内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股权激励,行业内人才流动频繁。不少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人员更替也较频繁,不利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对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改善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渠道

要改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则首先需要推进金融机构股权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改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它是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积极稳妥地引导资本进入证券公司,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是提高股本流动性,谋求股东长远利益的主要途径之一。证券业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竞争性行业,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股权的多元化既是解决现今我国证券公司资本金不足的有效路径,也是解决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治理形式化、表面化,外部治理“政治化、政策化”的根本所在。

为实现证券业资源有效聚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必要支持证券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有价证券实现规模扩张。通过强制性的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形成公司控制权的外部竞争格局,从而强化证券公司董事会、经理层的外部约束。

(二)完善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形成机制

建立由外部监事、中小股东监事、职工监事组成的监事会,可以消除公司内部和大股东对监事会的控制和影响,切实保证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如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详细规定了监事提名制度:大股东及政府股东不得同时向证券公司董事会指派董事及向监事会指派监事;增加外部监事,甚至可以考虑外部监事由公司的债权人或者相关。

可以考虑由监事会提名和聘任独立董事,并且提名和聘任各专业委员会成员。如果把一些专业委员会从董事会脱离出来,改由公司监事会提名和聘任,将会消除一些导致内部人控制的条件和因素,并可以使董事会摆脱一些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领域,把注意力集中于加强战略和改善绩效的议事日程上。

(三)做实董事会和经营层面的各种专业委员会,减少内部人控制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在董事会层面和经营层层面都设有各类专业委员会,但大部分专业委员会没有做实,为内部人控制提供了土壤。从国外经验来看,各位专业委员会体现了对专业的尊重,尤其是经营层层的各类专业委员会主要由专业骨干人员担任,而非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这些专业委员会通常采取票决制而非议决制,主任委员往往具有一票否决权,但没有最终决定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一言堂”。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内部的各类专业委员会也可以考虑在人员构成和决策机制上进行探索,更好地实现决策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而也有利于提升决策效率。

(四)探索股权激励,改革传统人事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证券公司普遍缺乏对员工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理层和专业化人才的激励上缺乏市场机制;二是在人力资源的职级序列设计还没有完全打破“官本位”的思想,不利于专业骨干人才队伍的长期发展。从提升长期激励的角度,建议积极探索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的股权激励模式,这需要监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在推动专业骨干人才队伍的长期发展机制方面,建议引入国外大投行通行的“MD”(董事总经理)技术职级序列制度。建立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并行的人才成长机制,从而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机制,使专业骨干人员一样有机会和公司最高主官人员有相当的待遇水平,甚至可以更高。

参考文献:

[1]沈振宇,王金圣,薛爽,蔡祥.我国证券公司治理模式嬗变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上一篇:高中教师工作心得总结下一篇:三年级长度、质量单位换算练习题